新时代基础教育范文
时间:2024-01-16 17:27: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时代基础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媒体;数字化;基础教育;创新性
1 新媒体时代的艺术设计基础变革的必要性
在传统艺术设计教学中,设计学习主要是在一定的绘画基础、绘画技能训练的前提下进行的。设计教育以表现技能为基础,技法训练位中心。而现在一台高配置的计算机和photoshop、Illustrator等优秀图形图像设计软件,可将绘制效率大大提高,sketchup、3Dmax等三维制作软件更是可以高效快捷地模拟三维立体空间及产品等效果,课件计算机的便利、快捷远胜于传统手工绘画,而其能进行反复修改以达到最佳效果的特性亦使其成为现在设计行业设计表现的首选。
当前,市场急需大量不但具有高水平设计能力,更掌握精湛计算机技术的艺术设计人才。
2 新媒体时代设计基础教学的主要特征
1.高科技的设计表达
伴随着制作、修改技术、打印方式的变化及其所带来的快捷、便利,今天的设计基础表达已经越来越多地摆脱了旧技术手段的局限。软件技术的便捷、快速使设计的应用载体增多,平面和空间表现效果处理都更为逼真强烈。先进的数字化表达,追求信息社会所带来的科技繁荣,从中凸显高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影响力。
2.虚拟化的设计表达
新媒体教育的便捷、无纸化设计的轻松传达拜托了传统手绘对实体的模仿和纯粹功能需要的表达,虚拟化的设计平台、效果生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全新造型语言与想象力的无限延伸。
3.交互性的设计表达
设计师不仅是设计物品的创造者,更重要的生活信息和交互体验的传播者。引入网络互动时代的人机虚拟对话,扩大和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其立体化的传播与表达方式,使设计获得了前所未有丰富细腻的情感与生命,充满了互动性、人性化特征。
4.更具个性的设计表达
设计需要传达、传达也推动设计。一个优秀的设计是在日积月累中碰撞
提炼出来的。想象力和个人空间的自由舒展、使其表达更具表现力与多样性,数字化设计将成为未来设计的主要表现方式与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开拓性、综合性的培养是设计基础教育的关键所在,无论从事哪方面的设计活动,创意与形象始终是设计的根本。计算机既是设计表现的工具,同时也是在积极地辅助设计。
3 新媒体时代的设计基础教学构想
目前,设计师使用的软件很多,有进行数字图像处理的,有进行平面矢量绘图的,进行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的,进行艺术造型及动画制作的,进行影像编辑技术的,帮助了解网络艺术、网站建设和多媒体展示系统的制作技术的以及ASP、PHP等编程技术。在我们优先的课时里是不可能完全详细地讲授所有的软件工具,也没有必要在这些工具上耗费过多时间而影响到设计能力的培养,毕竟,设计基础教育的根本是设计方法的掌握与创造力的培养。
电脑辅助设计并不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而是对所有其他基础课程的全方位渗透,即对学生的设计思维、设计方法、设计程序的渗透。通过这种学习,学生们掌握的既是某几个软件的操作技能,同时也掌握学习软件的方法,掌握电脑与设计的紧密结合,掌握在数字时代的设计流程、方法与思维,从而将电脑辅助设计和数字化设计的思维渗透到以后的专业学习中去。
1.教学模式的分析构想
在教学模式的各种体系中,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前认知、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民主与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而这一点也正是设计师所必须具有的素质。根据探究式教学模式构想,可在基础部设立计算机工作室,提供相关软件平台,由计算机专业教师负责,面向全体学生开放,面向所有基础课程开放。
2.教学内容的分析构想
在教学内容上,由偏重基础李林的讲授转向强调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使数字化设计的思想和方法真正融合到设计基础的教学与实践当中,最理想的方式是能够让学生在基础课程的学习中熟悉和掌握数字化的工具,这样基础教育能容才能够适合新媒体和数字化时代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重把各种基础原理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把数字艺术设计课程的内容,桶非数字艺术设计学科连接,进行更广泛的综合。
3.教学方法的分析构想
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我们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必须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做知识灌输的对象,强调控制和支配。而在今天飞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时代,只有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生有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中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设计教育需要。
参考文献
[1]雷蕾. 浅析新媒体时代的平面设计教育[J]. 美术教育研究,2013年18期
篇2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教师教育观念 观念更新 关系
一、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教育观念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活的各种层面都被现代的科学技术改变着。在教育上也不例外,越来越多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被得到广泛的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正改变着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学习途径,成就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给我们将带来怎么样的教育变革,和教育前景,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教师应如何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大背景下,更好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事业做出最大的贡献和改革,需要教师们在教育思想和观念上进行根本的转变。计算机信息技术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针对教师来说如何把更好的利用现代的教育技术进行更好的教育是当务之急,教师们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快自身教育技术的进步,更好的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传播,改变传统教育的方式和观念。
二、如何加快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2.1教师教育观念转变中的问题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程度直接的影响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程度。因此如何加快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最大的问题。而对于现代教育技术能否真正的改变教师教育的观念,是个需要进行实证分析的问题,教师能否在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同时进行自身教育观念的转变,在发挥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强大之处同时也能让自己进行教育观念上的改变和认识。这些都需要进行一一的分析研究。
2_2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研究假设。假设不同的教师他们在原来的教育观念上是一样的,那么在一个学习和一个不学习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后教育观念是不一样的。假设同一位教师,在没学习和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过后,在教育观念上是不一样的。教师对于现代教学技术的认识和研究的深度决定了他们对于现代教育的认识程度,同时在自身的教育观念上也会进行转变。
2、量化研究的困难。在利用统计测量法时我们认识到;教师的教育观念很难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统计测定出来,假如在有没有和有备选答案的两次问答中,教师们的答案是不一样的,所以造成了哦很多的误差在同一问题下。很难找到在教育观念上完全相同的两个教师,他们在出发点和观念上都会有一定的出入,样本的确定和选择困难。同时在调查也可以发现对于教师的教育观念有很多的因素可以对其进行影响。
3、个案的研究和典型案例的分析。在个案的研究当中,首先选择了一位对于现代的教育技术有了一定的应用和研究的教师,来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研究的方式只要是以访谈的方式进行的,并且在问答结合交流的过程中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改教师的心里活动。对于个案的研究结论,由于显得单薄不惧说服力,我们通过对于另一个在教育观念上有明显变化的教师让其学习和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之后在进行典型的案例分析研究。
三、研究的结果
在通过对两个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后,我们看到教师们在进行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学习和应用之后,自身的教育观念在实质上以及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教师们在学习了现代教育技术之后不仅是对于新的技术进行了掌握和应用,在进行教育、教学时在教育思想观念上也得到了一定的转变。
四、思考和讨论
篇3
素养为根本目的,根据其学科以获取信息、应用信息、研究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和能力为核心目标,即从实践出发进行信息素养的培育,
特别是作为当代中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更需不断加强对这门学科的重视及发展,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从而在实践运用中掌握,
为以后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字 中学信息技术 实践学习 信息素养培养
一、前沿
虽然信息技术课程由发展兴起到设置为教育课程时间相对较晚,但该课通过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过程为主线,通过对信息技术的逐步深入学习、强化实践、进行应用和创新探索,掌握住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进而能正确选择及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提高各学科学习能力,发展多种思维模式,不仅懂得学习,而且学会学习,培养出信息技术在信息化社会生活中的正确态度、情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使树立坚固的信息技术能力能够成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有效手段,为从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坚实能力基础。
二、实践中的信息技术教育
(一)提高教师教学主导作用
通过正确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教师并不是简单的起到对教学课堂的组织和教学内容的传授,最主要的是通过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上来。1.然而从教师教学安排上,普遍情况下,信息技术实践上机课都是首先由教师控制所有学生的机器,通过课本知识进行演示讲解,讲解15—25分钟之后,余下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练习。刚开始学生还是饶有兴趣的去学习新知识,但长此以往,机械的重复使得学生出现疲劳厌烦的心态,最终以寻找课堂学习以外的事情来代替实践上机。2.在教学中,如若及时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上机实践学习,特别是中学生心智发展还不成熟,很难控制自己不扰,教师的调控引导就能起到很大的预防作用。
(二)对课程重视度
随着进入中学主要课程的增多,那些对考试不作严格要求,特别是对不作为升学考试的课程就成为了娱乐休闲课程,进而形成一种学不学都不要紧的想法。
(三)学校及家长的忽视
社会认可的唯一标准不是素质达不达标而是升学率的高低。从而一门课的重视程度仅仅取决于它在升学考试中占据多大比重,由于信息技术不在考试范围,所以学校及家长也不会重视。
三、总结实践解决问题
(一)从教师素质和教学方法来进行解决
教师应在实际工作中认真研究教材,多与学生沟通,共同商讨建立更好的实践学习方法策略等。把列举任务举例讲解实践练习归纳分析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改进。从而改为如:开始呈现一个整体的任务进行初步分析解析为几个子任务从第一个任务开始讲解学生进行强化操作练习接着讲解第二个任务学生进行强化操作练习……最后归纳分析后再进行总体强化练习。学生通过边学边练习,不同任务的递进衔接,不仅吸引学生了兴趣,而且通常子任务难度不大,学生进行学习起来更容易接受,师生互动更容易。当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任务驱动式、主题式、研究学习式、探索式、分组协作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伴随着教师的教学节奏,带着培养兴趣的感受进行学习。
(二)通过规范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网络观念
由于初中生年龄较小,在自觉性控制上不强,特别在学生玩的高兴时还大喊大叫,进而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秩序。通过加强教学管理,能很好的解决这种状况。首先,删除学生上机上的游戏,并对上网时间进行一定限制。通过删除游戏从而彻底打消学生对玩游戏的想法。对于上网的喜爱程度很深的中学生,老师可以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学生们正确的使用网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独特视野,扩大课堂之余的知识面。通过正确的教学引导,注重对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和树立网络道德观念的培养。
(三)建立交流互动评价模式
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实践活动,来弥补老师教学中对学生自我独立认识、判断、处理解决问题的不足。例如:在课堂学习用软件制作电子卡片时,学生通过网络教室把做好的贺卡上交到老师电脑里,老师挑出其中一些较好和较差的作品作为参考,进行匿名演示让学生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评比,让差些的学生认识出自己的不足,进而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经常实现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同时接受同学和教师的评价来进行很好的改进。
(四)教育考试的改革
从根本上改变中学信息技术考核制度,就是与中考挂钩,通过与考试密切联系起来,不仅会从让学校、老师、家长上产生足够的重视,也会很好的激发学生对课程的足够重视,从而形成自我约束的学习,以此来达到教学考试的所需效果和最终目的。特别是在教授课程过程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硬软件要求,在考试制度的去试下,学校都会尽最大努力的解决。还可以设置一些专门的信息技术专业教研组,来进行专业的听课、评课、学术交流等活动,以此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信息技术体系,加强信息教育的教学管理体制。
四、总结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本身特点和开设时间较晚,使得在教学实践中出现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但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行迅速提高,国家对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不断重视,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及教育制度的完整建立,会最终加深对信息技术这门课在中学教育的强化重视。
参考文献:
[1]张晓如,张再跃.中学计算机教育学[M] .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2]康学梅.新课程改革前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对比[J].新课程(教研),2010.
篇4
>> 大数据时代:构筑中国—东盟博览会新闻信息库的实践与思考 法人基础信息库建设机制研究 大数据环境下的危机信息整合模型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信息数据安全 浅谈《高职日语多维型教学信息库的整合与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医院信息化建设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的财务信息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高职数据库教学的探索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的数据库迁移 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安全 大学生创业教育案例信息库组建研究 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特色信息资源整合研究 大数据时代基于云计算的高校信息平台资源整合研究 大数据时代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 白酒大数据时代:信息整合成关键点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新型智库信息支持平台构建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就业数据信息的应用研究 巨头迎来“大数据”时代EMC忙于整合数据库实力 网络地址转换管理信息库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模式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6]贵阳大数据交易所[EB/OL].
[7]杨满福.焦建利.大教学、大数据、大变革―edX首门“慕课”研究报告的分析与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4(6)
[8]白如江,冷伏海.“大数据”时代科学数据整合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1)
[9]左明章.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对我国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的其实[J].中国电化教育,2012(8)
[10]梁芷铭.大数据治理: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11]陆Z.大数据及其教育中的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3(9)
[12]专业建设与职业发展管理平台简介[EB/OL].
[13]唐宏宇,李姣.生物医学文献的知识发现与数据整合[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5(2)
[14]张引,陈敏,廖小飞.大数据应用的现状与展望[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50)
[15]马晓婷.基于大数据的图书馆异构数据整合机制研究[J].现代情报,2015(35)
[16]宫夏屹立,李伯虎,柴旭东,谷牧.大数据平台技术综述[J].系统仿真学报,2014(3)
【基金项目】广西2014年度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大数据时代下广西教育事业统计数据的整合与探究”(YB2014484);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团队建设阶段性成果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2-0156-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2.101
现代信息技术是科技时代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现代信息技术突破了传统教学难以逾越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重要优势,打破了以往枯燥无味的灌输式教学,打破了完全以教材为主的封闭式教学,以多种渠道来输出教学信息,能够将学生带入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教学情境之中,将学生的语言学习带入宽广的学习空间中。这样的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更加富有生命的活力,自然就可以换来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亢奋的思维状态,从而改变以往学生的被动而消极的接受,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技能与情感的全面发展,享受到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从而让学生爱上学习。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都不可能是完美的,现代信息技术同样如此,如果运用不当,不仅不能成为教学的亮点,推动教学进程,相反还会成为教学的干扰,阻碍正常的教学活动。那么如何有效运用,发挥其优势,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推进教学改革的进程,这是教师必须关注与重点探究的课题。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展开论述。
一、突出教学的语文味
现代信息技术以图文声像来传递教学信息,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教学氛围更加活跃,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思维特点,教学更加富有趣味性,这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学生快乐学习的重要手段。许多教师正是看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这一优势,而将其广泛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但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只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富有趣味性的一面,而忽视了与语文学科的内在联系。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的确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支点,引发学生的关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但学生只是专注于生动的画面与动听的音乐之上,并不能将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转移到语文学科的学习上来。教学异常热闹,但并不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这样的教学同样是失败的。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时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运用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学生的快乐学习与主体探究。因此在运用时不可盲目追求华丽的外在,在选取素材时只考虑到学生的喜爱程度,更为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关注具体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视角来审视文本,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素材,在教师的精心安排与设计下围绕着学生这个中心展开,使教学更具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明确,指向预定的教学目标。这样的运用才能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能够将学生活跃的思维与积极的心态转移到语文学科的学习上来。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快乐,更加主动,更加有效。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在于以学生为中心,构建生本课堂,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这是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机械灌输式教学的根本挑战。具体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以真正构建生本课堂。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同样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不能让学生成为欣赏者,而再次陷入满堂电灌;而是要适当放慢教学的步伐,为学生预留更为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平台来展开主动的阅读与思考。
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读是语文教学的主线,我们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也不能以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呈现来代替学生的阅读,而是要让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情感往往是语言所不能直接传递的,也不是从文字中就可以直接获取的,而是需要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自我感悟得来的。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学生创设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教学情境,以带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让学生身临其境,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特定的情感。因此许多教师就不重视学生的阅读,忽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这样并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刻解读。现代信息技术所创设的直观情境并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而是要借助直观的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激起学生特定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阅读,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与文本进行直接对话,产生情感共鸣。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对文本的深刻解读,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促进学生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
三、突出教师的主导性
师生关系的定位是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教师又处于何种地位呢?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这同样需要体现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之中。教师不能成为机械的操作者,机械照搬电子版教案,而是要高度驾驭,灵活运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来对教学进行二次创作,以使整个教学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展开。这样才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使得整个教学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张弛有度地展开,使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师生互动的平台,这样的课堂才能处于不断的动态生成中,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构建生本课堂。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身上,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灵活地调整教学预案,使课堂处于不断动态生成中。这样才能使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推动教学进程的工具,带领学生在师生与文本之间展开积极的互动。
总之,对于现代信息技术我们要以新课改所提出的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观念为指导,确立学生在整个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整个教学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下以学生为中心有效展开,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语文学科服务,这样才能实现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成为教学中亮丽的风景线,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谭天丽.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
篇6
第一乱象,豪言壮语。在当今世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阶段,发达国家尚且重视大学本科的“通识教育”,即便是作为精英教育典型的哈佛大学,其通识教育宗旨是培育“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市民)”,牛津大学是培育“有教养的公民(市民)”,而我国基础教育界流行的口头禅是“选苗子、拔尖子”。一所名牌中学居然标榜其教育宗旨是培养“有思想力、领导力、创新力的杰出公民”。一些中小学规划所谓的“拔尖型创新入才培育基地的建设”,任意拔高基础教育的教育使命,这不是一般的浮躁。
第二乱象,花言巧语。一些办学豪华的“贵族”学校离开国家课程标准,另起炉灶、另搞一套,开发数百门乃至上千门光怪陆离的所谓校本课程,令人忧心。学校课程发展的原则应当是基于“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做出富有自身特色、局部课程领域的调整与整合,而不是推倒重来。另外,课程的编制应当是“简约”的,而不是多而杂。信息社会并非以量取胜,而是以质取胜。
第三乱象,胡言乱语。所谓的“超级中学”苦心营造“应试集中营”,形成了一套或明或暗的应试教育利益链。遭到社会舆论的批判后,却受应试教育势力百般庇护,批而不倒。
众多乱象折射出来的是教育思想乱套,我国基础教育的实践始终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夹缝中摇摆与挣扎。我们仍然面临着新旧教育思想博弈的考验。基础教育的使命在于为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发展奠基。20世纪的《学习权宣言》(1985年)标志著世界教育早已从“精英教育”时代进入“大众教育”时代。大众教育强调所有学生“共同的基础教养”,这绝不是“平庸教育”,而是“卓越教育”。它不是仅仅满足少数尖子生的所谓“卓尔不群”的教育,而是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和他们能够达到所能达到的高度。这就是新时代基础教育的定位与未来创新入才的价值诉求。
令人欣慰的是,十几年来的新课程改革中确实涌现出一批致力于革新的先锋学校。可以断言,新时代学校革新的经验更多地会出现在旧观念看来是“二流”“三流”的学校。问题在于,我们在揭穿、提防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变种的同时,如何去发现、帮扶星星点点的草根式创造,最终促成学校创新的网络。
21世纪是“课堂革命”的世纪。课堂不变,学校不会变。有人以为课堂研究是“小儿科”,热衷于设计学校图标和制造假大空口号,热衷于课堂之外的“创新”,这是大错特错的。国内外中小学的革新经验表明,应试教育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教学,只能培育“记忆者”;素质教育的课堂旨在以儿童的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培育新时代的“探究者”。
回归基础教育的基本职能,发起从课堂开始的变革,这就是当下深化课程改革所面临的挑战。
篇7
1.新时代赋予高职教育新目标。培养各类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的目标。重基础知识、轻专业知识,忽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包括信息技术知识和智慧技术知识等。新时代是高新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培养知识结构新,技能水平高,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高职教育的新目标。2.新时代倡导高职教育新理念。高职教育始终把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作为自己宗旨,以为产业经济发展培养各类技能型人才为己任。这种教育理念在培养高职人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缺乏前瞻性、现代性和创新性的问题。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国家正在大力振兴和发展以高新科学技术为支撑的中高端产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升级,高新技术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兴建起来。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要以前瞻性思维和创新性理念推进改革和创新。3.新时代提出高职教育新要求。长期以来,高职教育专科化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定。在高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时代,振兴科学技术、升级产业结构、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已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大战略。它呼唤职业教育的高档化,即高职教育的本科化。然而,高职院校学制教育低挡化已经很难适应新时展的需要和要求。因此,高职教育本科化是高职院校需要完成的历史使命,也是新时代的新要求。4.新时代增强高职教育新动力。高职教育发展动力是源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为中低端产业和中小企业培养合格的技能人才。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中低端产业日益萎缩,一些中小企业破产,高职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有所削弱。为了适应新时展的要求,在国家相关政策推动下,我国的中高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高新科技企业大量涌现,传统产业科技含量大幅提高。为新兴产业和高新科技企业发展培养大批现代技能人才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动力。5.新时代创新专业的新机遇。在传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基础上形成的高职专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专业设置基本合理,在高职院校建设和为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使我们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两个显著的变化,传统的中低端产业将会出现明显萎缩,少数产业可能惨遭淘汰。另外,新时代也促进我国电子、软件、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了适应新时代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为高职院校创造了淘汰落后专业,优化传统专业,创建新专业的机遇。6.新时代创造高职生就业新机会。新时代是新科技革命的时代,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国家必然加快创建和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科技企业。特别是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芯片、软件等高新科技产业和企业。进行大规模的高新技术研发和产品生产投资。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新动力。大量新兴产业和企业的涌现,必然会提供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根据预测我国未来技能型人才缺口在2000万以上。因此,从未来看,新时代将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
二、新时代高职教育面临新问题
1.教育理念陈旧。高职教育理念的显著特点是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教育,重基础教育,轻专业教育,重学习能力,轻创新能力。这些在传统产业和传统技术条件下形成的教育理念,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这种传统教育理念,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缺乏前瞻性、现代性和创新性等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信息技术和高新科技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传统教育理念不符合新时代所需要的合格技能型人才而面临挑战。2.学制教育滞后。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只限于大专学历教育,在以传统产业为主体的国民经济中,这种学历教育是合理的、合适的,也是被实践证明是可行的。但是,在高新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技创新教育改革是时展的大战略,高职院校学制教育低挡化问题成为新时代制约中高端产业发展瓶颈。3.课程体系无序。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专业知识的更新,高职院校课程结构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但是,在课程体系调整过程中也存在课程门类设置和课时安排随意性问题;因人设课现象时有发生;基础理论课程偏多、偏宽,专业知识课程偏少、偏窄。课程体系不完善、不稳定、随意性较强。结果造成课程门类越来越多,课时安排越来越少,关键课程开不了,重点课程开不好的问题。这种无序化的课程体系,不能适应新时代高新科学技术发展和国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4.教学内容陈旧。长期以来,在高职教学内容中一直存在偏重于传统理论知识教育。对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特征的科学技术知识、信息技术知识、智慧技术知识等在教学内容中很少反映。这种畸形的知识结构很难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5.师资队伍老化。开展对高新科技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是新时展的要求。从而大大促进高新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国民经济的技术含量和技术层次也将会上一个大台阶。相对我们国家技术革命的新形势,高职院校师资知识结构老化,专业技能水平偏低等问题突出,不利于高职教育的改革创新,也不适应新时展的要求。
三、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对策建议
篇8
关键词:基础教育;传统德孝文化;学生特性;载体创新
传统德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继承和发展传统德孝文化有利于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基础教育又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而,在新的时期探索基础教育阶段传统德孝文化的载体创新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播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基础教育与传统德孝文化概述
传统德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基础教育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将传统德孝文化纳入基础教育阶段,发挥传统德孝文化的道德教化作用,这是基础教育与传统德孝文化的价值契合点。
(一)基础教育概述
基础教育,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目前中国的基础教育,狭义讲是指九年义务教育,广义讲包括家庭教育和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教育等。基础教育并不只是为高一级教育提供生源而存在,它有其自身独立的、不依附于其他型教育的价值。
(二)传统德孝文化概述
《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舜帝就是中华民族的“德圣”“孝祖”。山西运城作为舜帝故里,其历史遗迹、碑记石刻,以及历史典故、典籍记载、民间风俗不计其数。2015年5月,盐湖区被中国伦理学会授予“中国德孝文化之乡”称号。
1.2.1 传统德孝文化的历史根源
德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与核心,也是虞舜文化最重要的内容。“虞舜文化是华夏文明重要的源头之一和根脉所在,其形成的德孝和齐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影响深远。”[3]
1.2.2 德孝文化的当代价值――实现核心价值和传统文化的成功嫁接
虞舜文化研究会专家叶雨青告诉记者,虞舜时代是中华民族“以德治国”的源头和范本。我们要从舜帝“宽厚”“律己”“修德”“至孝”等思想和精神中,找到大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友善、诚信、民主、平等”等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3]从德孝文化的历史与内涵中重新审视其当代价值,以“德政孝行”为载体,促进社会家庭的和谐,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成功嫁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把德孝文化根植于中国大地。
二、基础教育中德孝文化载体创新的立足点
传统德孝文化载体的创新并不是漫无目的的改造,要达到良好的德孝文化教育效果,需要明确载体创新的方向。我认为基础教育中传统德孝文化载体创新的方向应根据当今技术的发展立足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特性,采取真正适合他们特性的教育载体和他们最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处于不同年龄阶段、教育阶段的学生,因其生理发展情况的不同和自身经历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性,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甚至是出现了网络化人格。深刻了解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是在基础教育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选择合适的教育载体的前提。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塑造性、广泛的兴趣点和强烈的学习欲望,然而,他们也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叛逆心理和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他们的特性所表现出的求新、创新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传统德孝文化载体的选择及运用要立足学生的特点,这既是以人为本教育本质的要求,也是为达到良好传统德孝文化德育效果的需要。
三、基础教育中德孝文化课堂教学的载体创新路径
学校进行传统德孝文化教育往往是通过国学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的方式呈现,课堂教学是学校进行传统德孝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因而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传统德孝文化载体创新的着力点应回归到课堂教学载体的创新,那么,学校该如何结合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特性进行课堂教学载体的创新,以使传统德孝文化虚功实做,达到润化人心的目的?
(一)发挥以教师为代表的人格载体的作用
在当今,单纯的理论灌输显然不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尤其是针对正处于思想叛逆期的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他们追求意识的独立,而单纯的理论灌输容易让他们感受到思想的强制性,从而造成不愿接受的思想反叛。因而,现代基础教育的德孝教育中,重视人格载体的运用,塑造人格榜样显得尤为重要。
(二)引入并充分利用网络载体
网络的出现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也深刻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网络作为承载信息、传播信息的载体,其具有巨大的容纳量、内容丰富和展现方式多样的特点,它集图像、文字、声音于一体,使所展现的内容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因而,将网络载体引进课堂,用视频、图像、声音的形式教授所要传播的德孝文化,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弥补传统德孝文化教学课堂单一的呈现方式,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三)创设课堂活动载体
传统德孝文化活动载体,即“以活动为传统德孝文化载体”之意,“是指教育者为传播德孝文化,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有意识地开展各种活动,寓传统德孝文化内容于活动之中”[7]。传统德孝文化的课程教学,往往是采取“你说,我听”的单向信息灌输方式,而缺乏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间的互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主动性无法得到真正的实现。为满足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表现欲、独立意识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的德孝文化教育方式应充分用好活动载体,可采取情景剧表演展现德孝故事和人物等方式,化传统德孝文化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受到良好的道德教化。
参考文献:
篇9
近年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性任务,摆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面前。在努力探索如何扎实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课程改革被鲜明地提到了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位置上。这是因为,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由此,课程改革便成为了整个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目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随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和实施,已经进入了试点实验阶段。通过学习《纲要》,笔者更增加了对这次课程改革的认识和思考。
一、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一)延续性和继承性
当前的课程改革是我国建国以后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是对前面所进行的课程改革的延续和继承。我国曾先后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每次改革都取得了明显成就。最后一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现行的体系。这次课改在一些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比如增加了“选修课”和“活动课”;引入了地方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好的教改典型。这些成绩为当前的课程改革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但是,课程是必须不断改革,不断建设,不断创新的,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和需要。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在吸收了前几次课程改革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弊端而进行和开展的,因此,相对于前几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来说,本次课程改革是历次课程改革的一种延续,是课程完善过程的一个阶段,具有延续性和继承性。
(二)时代性和发展性
1、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新时代的要求。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的综合素质。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因此,21世纪将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
时代呼唤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科技的日新月异,一方面要求教学内容能迅速作出反应,增加一些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的新内容;另一方面也要求教育不仅能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更好地面对新的挑战。确立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发展的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素质,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面对时代和未来的挑战,根据“全教会”的精神,审视现行基础教育的课程,我们发现,确实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部分课程内容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脱离生活;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重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缺乏灵活性等等。
因此,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的时代呼唤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
2、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体现了时代特征。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确定了这样一些策略: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建构主义的学习;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这些理念和策略的提出,无不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三)综合性和开放性
我国以前的课程计划在课程的分科性、统一性和持续性方面考虑得比较充分,而对综合性,选择性与均衡性方面关注得不够,因此,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依据国际课程发展趋势,课程现代化的要求以及我国的国情和教育传统,重建新的课程结构,需要特别关注基础教育课程的综合性,选择性和均衡性。
1.综合性。传统的课程主要是按照学科来确定的,各门学科有其独立的,严密的学科范围和体系。现代科学的发展逐渐打破了学科壁垒森严,相互割裂的状态,科学知识综合化和一体化的趋势明显加强。科学的这种发展趋势一方面要求现代人具有一种综合的科学素质和全面认识能力,另一方面要求课程内容实现综合化。为此,本次课程改革中,注意矫正传统的不合理的学科分类,重视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按照科学综合发展的本来面貌提供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利于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主要通过开发和设置综合课程的方式体现出来。
当然,课程内容的综合化的发展并不一概地否定分科,而是反对那种认为完整的事物可以通过孤立地研究其中的每一部分而得以把握的陈旧观念。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做到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尤其在小学阶段,综合学科和综合活动所占比重应超出分科学科。.
2、开放性。在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今时代,课程内容既要继承人类历史积累的正确的、合理的知识,又要剔除旧的、已过时的、不合理的知识,同时,还必须及时吸纳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和新知识。国外就有一些将教材或教师用书以活页形式呈现的做法,以便随时增添,修改,调整教学内容,这充分体现了当今课程设置的开放性。
另一方面,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积极改变仅依靠教科书开展教学的做法,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要积极创造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
(四)自主性和互动性
1自主性。《纲要》指出,中国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发挥每一所学校的主体性。只有当每一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体,而不是课程改革的被动执行者、实施者时,课程改革才有希望。因此,在课程标准和课程结构的规定上也有了较大的弹性。学校和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以及本校的条件,自主决定课程的广度和深度,通过选择并设置有关课程来创造和形成本校的校园文化特色。
传统的课程主要是按每门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形成的,逻辑性强的学科如数学是按逻辑要求来排列的,时序性强的学科如历史则是按时序来排列的。这些做法都是以具体学科本身的特点为出发点,没有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条件、需要和兴趣。现代学校课程除了以学科为本的结构形式外,还可提供个别化,处方化的课程形式,构成多种可能的组合,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如能力,需求,兴趣以及已有的知识基础)来自主选择不同的课程组合。对于教师来说,这也有利于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2、互动性。《纲要》中提出了体现时代要求的新课程的目标,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等等,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中国的学生遵守纪律,课堂秩序良好是很多国家难以比拟的,而在新的课程目标的要求下,我国的课堂教学必须讲求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
二、教师培训中心面临的新任务:
师资培训工作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成败的关键。搞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是进行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所以,作为教师培训中心,在当前的课程改革过程中,也面临着新的任务,那就是加强教师培训,加速教师角色的转换----由传统型教师走向现代型教师,为实施新课程作好师资准备。
(一)认识到位,重抓落实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新课程师资培训的重要性,切实做好新课程实验和逐步推广的师资培训的规划工作,确保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并适当超前。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内容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首先培训中心的教师要确立正确的新的观念,并将这些观念传递给广大的中小学教师,从而为新课程的大范围实验和推广奠定基础,要将新课程培训作为正在实施的“继续教育工程”中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观念更新,形式多样。
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创新的过程,课程思想的创新,课程内容的更新,课程结构的调整,最终都得靠人来实施。培训中心的教师首先应深入领会课程改革新思想,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例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认识到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树立正确的课程功能观等等,按实施新课程的要求,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在培训方式上,要采取多种形式,倡导培训者和教师的平等交流、对话,了解他们的疑惑和困难,引导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深入地讨论,使他们能全身心的参与到培训中来,使培训工作收到实效。
(三)结合实际,加强实践。
篇10
追寻自我教育的教育
语文课培养听说读写能力
迎接教育创新的新时代
小地方也要出教育家
对教育家成长规律的思考
行者无疆的国际化课程
让教育家办学的种子落地生根
营造教育家成长的教育生态
营造绿色生态呼唤教育家生根发芽
蓝色论坛让追随者成为引领者
“云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家成长
传统教育向泛在教育的转变
面向未来,教育家的责任与担当
“云时代”芬兰教育的现状与未来
一场教育模式与行为的革命
青苹果中心课程群——开启梦的心窗
传媒课程群——举目梦的光亮
资源中心课程群——划动梦的飞桨
书院课程群——拥读梦的华章
科技馆课程群——梦的远航
历史、今天、未来在这里相聚
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语文课——培养德才兼备的人
语感——语文核心素养之基
实施五化发展策施五化发展策略
扶摇直上九万里中国语文三先生
统筹推进“五化”着力建设教育强市
“自在创造”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实践
让每一朵太阳花都在这里幸福绽放
“数据驱动”战略与基础教育转型发展
提升学校发展内涵增强服务能力
践行“双立教育”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从人才成长的普遍规律看教育家成长
绿色论坛如何营造教育家成长的绿色生态
坚持质量与公平并举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滋兰树蕙润宜地——镇江教育家成长探幽
美国:研究表明免费午餐法案的实施卓有成效
美国:学校公众人物对反校园欺凌有积极作用
教育家成长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
文言力: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不可或缺
精神滋长: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真味”
实施“五化”发展策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江山助,教育缘——镇江地区教育家辈出现象探因
持续推动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向着教育家目标迈进
给成长无限可能——深访史家教育集团“无边界课程”
立足新起点适应新常态——推进“十三五”江苏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镇江籍教育家人物扫描及思想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