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指导意见范文

时间:2024-01-16 17:27: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课指导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数学课指导意见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建构主义;课堂教学

一、建构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新课程中"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思考与交流能力为目标,在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倡导"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种"问题解决"的模式,使学生经历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发挥在教学活动中的组织、引导和指导作用,不仅要为学生提供探索、发现、创新的环境和机会,而且要引领学生自主探索、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真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反思交流不同学生的探求思路和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建构问题解决的数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尝试以下教学模式:

问题解决是整个数学课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应伴随着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围绕"解决问题"所提出的目标,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数学教学活动焕发生活的活力!

二、实现课堂教学有效的互动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的体验必须与学生的体验相一致,才能唤起学生的共鸣,引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然后通过双方的互动和交流掌握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虽然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的有效互动。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师道尊严的长期影响,我国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以领导者、主宰者的面貌示人,居高临下地指挥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也总是一被领导者的面貌出现,在课堂教学中诚惶诚恐、规规矩矩,被动得在教师的引领下学习,其结果是效率低下。因此,要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有效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双边活动的场所。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互动的有效性呢?

(1)课堂应该是民主、平等、和谐的。

(2)给孩子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3)充分利用学生的问题资源。

(4)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互动,是一种想法的交流,思维的碰撞,经验的提升,情感的沟通。有效的互动,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在于教师的教学智慧,在于教师的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

三、允许学生建构对知识的不同理解

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进一步说,是促进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强调尊重学生的差异,因此,可以通过设计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材料和弹性的教学目标,让不同的学生建构起对知识的不同理解,进而使全体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逐步建构的,让学生在不同阶段构建对知识的不同理解,也是尊重学生差异的表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提出,学生在遇到新概念时,总是先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如果获得成功,就得到暂时的平衡;如果同化不成功,则会调节已有认知结构或重新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以顺应新概念,从而达到平衡。这一理论可以作为不同阶段建构对知识的不同理解的理论基础。

课堂教学中,应当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体现和落实尊重个体差异的理念,这样的教学设计十分重视学生的初始概念、观点,同时,也允许不同的学生建构对知识的不同理解。

四、加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教育改革中对"人的关注,是促成教师专业发展备受关注的原因之一。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正是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得到确认,教师的工作作为重要的专业和职业得到确认,教师发展的意义和可能得到确认。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1、师应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新课改所倡导的科学的发展观即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观,不仅要求教师要具有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更应具备专业化发展的探索欲望和可持续发展的精神。

2、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式是研究性学习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教师的主体精神,离不开教师的专业素质,更离不开教师的教研意识,而研究性学习正是一种促使教师积极参与,有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的学习方式。可极大地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以实现教师潜能的开发,逐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3、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教育行动研究就是一种促进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成长的良好方法。

此外,教师还应参与教本课程的开发,这不仅可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更可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合作,以培养教师的集体主队意识。合作意识己成为新课改形式下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在培养目标上非常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从具体的课程与教学模式来看,学习方式的转变对新课程培养目标的具体落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必须对这样的学习方式进行正本清源,对其要有清醒、全面的认识。在实践中,既要注重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功能和价值,又要防止将其绝对化,只有这样,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在实践中得以完善,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篇2

【论文摘要】学习的实质就是在主体认知系统与调控系统的相互影响下,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达到知识建构的过程。做好课前准备是实施有效数学课堂的前提,仔细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效讲授是实施有效数学课堂的保证,关注学生是实施有效数学课堂的根本。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索和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有效课堂教学之路,应该是新课程改革的永远的话题。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要始终关注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方法,借助于现代学习论的指导,我们应该有一些新的启示。 

1.现代学习论的主要内容 

现代学习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体现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代表心理学新思潮的人本主义学习论,以及继认知主义之后更强调主体作用的建构主义学习论。综合现代学习论的各种观点,吸取各种理论的合理内涵,提出对学习的实质如下看法:学习的实质就是在主体认知系统与调控系统的相互影响下,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达到知识建构的过程。 

1.1 学习由两大系统组成,即认知系统与调控系统。学习者获取知识的内部信息加工的过程主要是在认知系统内进行,调控系统的作用是使学习者对认知过程的计划、调节、控制,既有认知调控,又有情意调控,涉及学习者的元认知、动机、情绪、意志、人格特征等多方面内容。认知系统与调控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1.2 学习是新旧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不是知识经验的一种单向传递,学习者头脑中的现有知识经验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在信息的输入、储存和提取的全过程中,均有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蕴含其中,使学习呈现出知识间的双向、动态相互作用的特点。 

1.3 学习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学习并不是对输入信息的被动记录,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只能由学习者主动去构建,学习者根据自己原有知识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因此使新知识的获得带上个人化的特点。 

现代学习论提示我们,学生的学习是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过程,通过内部认知过程的积极变化,导致新知识的获得及认知结构的变化,已有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也会影响新知识的选择和建构。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2.做好课前准备是实施有效数学课堂的前提 

2.1 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 

教材是教学中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既要关注教材的知识体系,还应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方法及教学思路等。教师对所教的课本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了解本年级教材的内容和编排体系,这样才能运用自如。备课时,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分析教材,找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掌握教材,做到灵活运用。 

2.2 仔细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之一。要使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应当对学生作出更为深入和具体的分析。好的教学设计,好的构思和创意,都需要对学生有真切的了解。对学生了解的越清楚,教学中就更能心中有底,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新的认识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因此上课前,必须了解学生心理倾向和认知规律,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最近发展区,了解学生是否已经具备学习新知识的条件。如果不具备,必须先让学生获得必要的经验和预备知识。比如在学习将二次函数y=ax2+bx+c的解析式化为y=a(x-h)2+k的形式之前,至少要了解学生是不是掌握了以下三点: 

(1)完全平方公式的掌握情况。 

(2)添括号和去括号法则。 

(3)分式化简和解方程的区别。 

如果学生对以上三点掌握的不好,必须先帮助学生掌握以上三点,然后再讲新课,再辅之以必要的练习,就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有效讲授是实施有效数学课堂的保证 

3.1 三讲三不讲。 

“三讲”: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易漏知识点。“三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在讲授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倡学生动手实践,尊重学生创造精神。 

3.2 讲课语言应清晰、准确、有趣味性。 

数学课堂教师的语言应清晰、准确、有趣味性。数学尽管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但其构成内容——空间形式及其数量关系却以一定的“形”存在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教学内容及其形象融为一体,用清晰、准确、有趣味性语言去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以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通过恰当的生动比喻、通俗的语言,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以便引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以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大部分中学生而言,每天一堂接一堂的课可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风趣、幽默的课堂语言不仅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情绪,还可以拉近师生的关系,能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4.关注学生是实施有效数学课堂的根本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从广泛的意义上说,凡是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其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其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这两种效果要同时兼顾。老师应关注班里的每一位学生,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认真倾听每一位发言的学生的思路和观点,给以学生恰如其分的评价和指导,让每一位学生真切体验到老师的关注,从而更加主动的去学习数学,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形成,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教学的生命。学习现代学习论的各种观点,领会其精神,吸取合理的成分,用到自己的数学课堂,努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更多的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主要工作:

1、以参加区的教材分析及教研活动为契机,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教研活动中有效试用《学生学业评价标准》,试点学校探讨《标准》的有效使用及为市进一步完善《标准》提出建议。

2、以“常态练习课的有效设计与实施”为重点,组织开展练习课课型特点和基本模式的实践研讨活动,提高常态数学练习课的有效性(各校至少组织一次练习课有效策略(或模式)的实践研讨活动)。

3、以推门听课为手段,对学校进行推门听课,推动江高镇“有效教学”教研活动的开展,各校认真组织学习与实践《白云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指导意见》《学生学业评价标准》,结合课堂观察等研究方法,力求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有所突破。

4、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广州市xx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练习有效性的实践研究》,鼓励学校、教师个人参与实践研究,指导教师关注数学练习(课)个案研究,及时积累相关研究成果,鼓励教师及时将研究的成果形成论文和案例,参加市、区在本学期进行优秀“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作品及成果的征集和评选活动。

5、通过理论学习、参加专家培训等方式开展学习,加强对新教材中“解决问题” 教学的研究,并开展有效作业的实践研究(各年级备课组进行一次课外作业有效研讨活动)。

篇4

一、总体印象:在“适学”、“优生”的理念中行走

本课教学,充分展现了沈老师的数学教育教学素养。对数学课程的理解,对《标准》的内化,使教学设计呈现了先进、适时、适学、适教的理念、观点和做法;对教材的透析,对学生的读懂,使之选择、组织和创造了有效、有趣、有意义的学生观察材料、知识探究材料、思维转化材料和问题解决材料;对目标的适定,对课堂的适控,使之展现了良好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景象。教学设计有个性、有亮点、有创造、有价值,实践呈现有预设、有生成、有灵性。在课堂设计与教学活动中,以学定教,“导”在关键处,“引”在转折点,“授”在生长线,有效把握了数学教学的本真,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本质。

1.导入,在整理中感觉发展。

学生之前已学习了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新课伊始,沈老师从唤醒学生的统计意识和统计优化意识出发,让学生“知慢而快”。通过所呈现的气温记录“文字语言”,提出“13时气温是多少摄氏度?”这一问题,并抓住学生观察汇报时间提出:“如果你是预报员,打算怎样整理数据,让我们一下子就能找到?”问题情境的巧妙设计,引发了学生在感受到信息观察、反馈比较“慢”时自生“进化”统计的欲望和优化统计策略的激情。从而引导学生利用“原知”化“慢”为“快”,“进化”发展,用统计表、条形统计图进行整理统计、观察分析,使学生再一次感受统计“表”、“图”的优点,为统计方式的进一步发展打下思维和情感基础。同时,也为引入“折线统计图”作好铺垫。承续“统计”这一教学板块,符合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关于局部与整体知识关系的教学指导意见。

2.探新,在简约中创生发展。

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沈老师抓住两图间的内在联系,紧扣折线统计图的“外显”特征和“内隐”特性,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运用比较、迁移规律,引导学生“知繁而简”,进行“形线转化”、“线点转化”,创生出新的折线统计方式,过渡自然,转形巧妙。

沈老师首先创设对条形统计图的“读图”情境,引导学生“整体观察”图形,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条形统计图中直条的长短就表示数量的多少”。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发现气温的变化趋势,用手势比划这种变化”。接着,教师抓住要点,启发学生再观察、再思考,在课件动态向上收缩直条的过程中,“把直条简化”。使学生感受和经历去“条”成“线”、去“线”成“点”、连“点”成“线”的统计图变化与发展过程。这一知“繁”而“简”的教学设计,独具匠心,既把握了折线统计图的本质特征,又沟通了“折线”与“条形”统计图的“表达语言”,使学生在“旧中新”与“新中旧”的体验活动中感受了创新与创造,无痕过渡到折线统计图构图思维。

3.建模,在品读中创造发展。

沈老师在组织学生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外显构图特点后,引导学生“读图”,在自主、合作的交流活动中,了解折线统计图反映数量关系及变化规律的“外显”和“内隐”的“统计语言”。

尤其在通过折线“线势”判断“什么时候气温升得最快或最慢”时,教师进行了充分的预设,并在教学中给予了学生充分思考、探索、发现、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进一步品读统计图的过程中,发展与创造折线统计图的“外显”和“内隐”的“统计语言”。

新的发现与创造,来自于沈老师的“预见”和“远见”来自于“不计算,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这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在条形统计图读图经验的迁移基础上,获得了根据折线的起伏情况直观判断数量增减变化趋势和规律的新思维和新技能。

4.练习,在情境中获得发展。

新知教学后,沈老师精心设计、组织和处理学生练习,使学生在有效和有趣的练习中获得发展。

从练习层次看,一是完成教材“想想做做”第2题,训练学生独立自主制图的能力,同时发展依据数据“灵动”设置数轴表达方式的能力;二是借助宜兴文化,解读“2007年-2010年宜兴国际旅游的收入情况统计图”,并预测2011年的收入,巩固学生初步建立的读图能力,并把思想、文化教育与知识应用融于一体;三是依据读图分析所获得的信息,给两张折线统计图命名;四是课后实践与运用,引导学生上网查询并连续7天记录本地PM2.5日平均值,制成折线统计图,分析图中数据。练习有层次、有重点,有文化、有技能,把学生引向发展的最近区。

从练习处理看,教师不局限于表层,着力对事件发生的变化规律进行有效“预测”,让学生形成“合情”“合实”推理的思维和能力。如:在处理“纵轴‘0~110’省略表达”中,沈老师通过呈现“略”与“不略”两图,使学生直观而明了地“读懂”了“简略”表达的意义。

总之,本课教学设计较好地体现了统计的现实意义,体现了统计的数学价值,体现了思维能力的发展,体现了大课堂的数学教学观。

二、个人建议

教学效度的提升,需要教师把握学情,能有效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家庭背景资源、生活环境资源及学生间的知识积累差异资源,去设计和组织富有个性化的、切合学生实情的教学内容、内容呈现方式、呈现时机及科学问题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优效教学,需要关注学生发展,从学生发展的最大可能出发,研究和设计“学的方式”、“教的方式”,并以学论教,主动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主动探索、自主选择、自由表达、富于想象、敢于否定、充满情趣的课堂学习氛围,同时要有意发现、把握学生的参与率和参与程度,这一切都需要教师的预见、调整和生成。

篇5

一、动手实践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三角形的认识”是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我让学生用彩色塑料条围成三角形,并投影到银幕上。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图1和图2是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图3虽用了三条线段,但首尾不相交,所以不是三角形。定义从直观的观察之中升华出来了:“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创造能力提供土壤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自身的素质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师的一个主体。没有正确的育人观,教师就不可能在教学中贯彻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本的思想,更谈不上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教师应时刻保持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努力创造。教师应对学生的一些违反常规的思维持宽容的态度,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心理学告诉我们,处于压力下的思维往往带强迫性,很难具有创新性。创造能力的生成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由于角色的特殊性,学生对教师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如果教师不注意主动引导,学生就很难放松,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善于融洽师生关系,调适学生心理,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别是根据小学生好玩爱动的特点,做好课外的交流;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自身的消极情绪带进课堂,要努力把乐观向上的一面展示给学生;教师要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不唯成绩论高低,对学生一视同仁,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展示个性和发挥创造力。

三、帮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如我班一位女生,数学基础差,学习态度不明确,很要面子,别人帮助她学习她还不愿意,认为很没面子。问她懂了吗,都是说懂的,作业往往又是错的,看得出做作业时很急躁。我从写字开始,要求她把字写端正,允许作业少做,要求做一题对一题,不会做的重新做,做对了继续,让她认识到她也能做对,慢慢地树立学习的信心,发现优点及时大力地表扬,使她尝到成功的喜悦,并且认识到学习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不能有任何虚假的行为。渐渐地,她对数学有些信心了,字写端正了,成绩也提高了。

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突破口

首先,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培养以积极的态度注视事物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指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乐于观察是指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对好奇的事物加强观察。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事物的形态、特征,并比较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将内容引伸至学生生活中,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无意识地认识到不但在课堂中要培养观察的习惯,在平时生活中也同样要培养观察的好习惯。

其次,引导学生确立观察的目的。目的性是观察力的最显著的特征。有目的地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的广度和深以多种教学方式达成轻负高质朱彩虹摘要:深化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效率,推进“轻负高质”,教学方式的选择必须与课堂教学的本质内容相吻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地理教学;轻负高质;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着必然的、本质的联系,教学内容的性质决定了应当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高中地理教学应该以多种教学方式达成轻负高质的目标。

一、引入时政热点

教以学为本,学以趣为先。时政热点既能激发学生兴趣、联系生活实际,又能引导学生关注国事、天下事,增强社会责任感。如必修一《前言》以聊暑假盛大事件为先导,引入2012年奥运会――英国伦敦站,讨论1.开幕式直播时间,与我们当地时差(理论时差和实际时差)及产生时差的原因;2.入场式各国运动员服饰、肤色差异及原因,也可延伸讨论各国国旗颜色差异及原因。在浓烈的讨论声中了解地理学学什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及“4W”)。同时引导学生收看CCTV-13中央新闻频道,养成看报习惯,告之学生要想学好地理,需常与时政热点结合,只有与之结合,心中装有国事、天下事,才有学习意义。

二、补充《图册》内容

《图册》是省教育厅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浙普高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为依据结合浙江教学实际而编制的,供学生学习新课程时同步使用。《图册》设置“读图指要”、“读图思考”和“自主练习”三个栏目。它主要以图表的形式展示更丰富的地理知识。会否读图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以2・4・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的《图册》内容为例,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区的分布图、中国重点缺水地区的分布图、近年来中国与发达国家和地区能源利用率比较图、20世纪90年代中国近海水质劣于一类水质标准的面积比较图的设置,弥补了教材对中国生态问题、资源问题介绍的空缺,“读图思考”拓展了中国面临的主要环境压力。同时借此图丰富的地理信息,我们可分析中国、浙江重点缺水地区分布的特点(华北平原、浙东等东部地区分布广)及原因(自然、人为)。那么知识体系趋于完整,国情教育渗透其中,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就水到渠成、顺水行舟。

三、辅助动画投影

在必修I一、二章中“动”的知识很多。如第一章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第二章热力环流、三圈环流、洋流等知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普遍较差,难以理解“动”的知识,而教科书、《图册》都只能提供静态图表,难以展示动态过程,矛盾突出显而易见。若课堂能借助Flas给学生再现这些地理事物发展的过程,揭示其原理成因,搭建突破难点的平台,则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事半功倍。下面以地球公转运动为例,借助课件《地理运动及其地理意义(二)》演示:1.地球公转一周的运动轨迹、地轴倾向、自转与公转方向,直观得出公转运动的基本特征、自转与公转关系,突破“黄赤交角”知识;2.地球公转一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两分两至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直观得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那么地理公转运动及产生的地理意义就剖析在学生面前,视角清晰,印象深刻,重难点得以突破。而且此内容既是必修一的重难点,又是开场白,学得如何直接影响学生地理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四、演示自制教具

演示教具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直观是“领会的开端环节”,且自制教具能强烈吸引学生眼球,赢得观察的高度积极性。本组老师自制教具丰富多彩,有《时间计算转动盘》、《昼夜变化演示仪》、《气压带、风带及三图环流分布仪》、《日晷》、《热力环流演示仪》等。以《热力环流演示仪》的演示为例,如下图,给一端底部通电用灯泡加热,或外包黑色软泡膜放阳光下使其底部增温,另一端底部放冰块,发现连接两端的环型透明塑料管内的两个风扇都旋转起来,说明塑料管内形成气流(风),点燃固定在上方水平管内的蚊香,观察烟的流向。让学生直接感受热力环流现象的存在及流向,激起学生分析热力环流成因的主动性,效率之高,不言而喻。同时会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佩服感,渐渐喜欢地理老师,喜1.欢上地理。

五、重视活动开展

这里指的是课堂活动题的开展,《指导意见》有配套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建议,旨在更好地开展活动,联系当地实际,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高读图分析能力、审题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自主归纳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以2・3・4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为例,其中有活动4-5:根据图3-37、3-38,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山区和平原地区的交通线路布局有什么不同?2.山区和平原地区的商业网点的空间分布有何差异?试分析其成因。教师不作任何提示,直接请学生先把第1题答案写在问题的边上,然后让学生回答。发现第1题能下得了笔的很少,并且普通班与实验班差异不大,反映出学生审题能力普遍有待提高。通过活动暴露学生答题的完整性存在很大问题,同时,语言描述的准确性也得锻炼。

当然,地理课堂不仅要学习地理知识和地理思维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习一种修养、气质、胸怀、情感和境界。学习“已知”宇宙半径约140亿光年时,感慨宇宙之浩瀚,人类何等渺小,恩怨得失不必计较,胸襟顿开;讲到环境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无非是过度排放和过度索取,谈谈“度”的把握,何不是贯穿人的一生、决定成败的关键?讲到海洋资源,告诉学生中国有300万蓝色国土,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海岸线,称得上海洋大国,但决不是海洋强国。十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需要更多的有志者前仆后继,可否算你一个?讲到资源预期寿命,“谈谈你对未来资源的看法”,能否有乐观的一面。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