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范文
时间:2024-01-16 17:27: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都市农业发展与规划;城市化与工业化;建议与参考
1 东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与规划的发展背景
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取得农业发展先机,不断总结最新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实现地区农业化现展,需要不断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业具体农业发展规划纲要,不断总结地区一般性发展经验,不断制定相应的地区规划发展前景展望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都市农业以其独特的绿色生态性、现代科技性以及规模生产性在不断地引导着地区农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东莞市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性城市,在实现农业产业的不断转型与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有效地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剧了土地稀缺性问题的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之下,进一步发展都市农业对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都市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发展现代都市农业,首先要明确其基本发展成果,现代都市农业有利于优化城市农业发展格局,有利于改善城市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农业从业人员收入地增加,有利于不断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的转型与发展。因此,制定切实有效的都市农业规划,应当着重以科学标准、可持续标准为基本规划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基本指导思想,不断总结经验开拓思路,积极构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体系格局。
2 如何不断推动东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与规划策略措施
2.1 不断推动现有用地政策改革
发展都市农业,首要的前提性要求就是要不断改革与创新农业用地政策,在现有的基础上,应当对于农业用地进行严格的把控与限制。在都市与乡村结合部应当尽量减少与杜绝违规用地,进一步划定永久性农田范围,将已经划定为永久性田杜绝再进行建设性违规使用。同时,要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切实采取多线措施,加强农业土地规划控制力度,可以开辟农田基本保护区试点项目,在根本上起到保护性作用。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方面,要始终坚持科学的用地政策,开展规划与建设比例协调一致的项目标准,总结一般性建设经验,统筹安排,科学梳理,从而达到农业产业园不断发展,项目不断推进的良好效果。(注:引自东莞市政府办公室[2013]32号文件)国家对于农业用地出台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东莞市都市农业发展规划中的用地政策改革应当以国家农业用地政策为基本前提,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创新与改革,从而达到符合地区实际发展的优势政策效果。都市农业发展的优良与否,用地政策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有关部门应当不断统一意见、协调政策,在实际应用中达到政策的不断健全与完善的优势效果。东莞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扩大用地范围,简化现有的用地手续流程办理。
2.2 不断加大财政性政策补贴力度
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科技技术的提升标准在于农业科技创新力度的体现。在财政性政策方面,应当着重以不断推动地区农业科技进步为政策前提,在农科专项创新资金、农业高级人才培养资金、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等三个方面不断加大现有补贴力度。同时,在现代农机设备技术应用方面,对农业设施、农机装备、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等各个方面设立专项补贴资金。东莞市也可以根据地区发展经验与地区农业实际生产需求,开展农业设备补贴与示范性基地补贴等措施。在东莞市农业产业园建设方面,为了不断推动其可持续健康发展,应当着重加快一些财政性补助项目的建设与发展,园区基础性设备建设、发展专项奖励资金、乡镇级的农业产业园建设以及多种措施的配套资金建设均可以作为农业产业园的财政性补贴范围。值得一提的是,在后续的产品销售环节,由于都市农业发展的独特性,应当以实际的农业产品销售市场为基础,有关部门应当做好前期的市场调研工作,确保农业产品市场稳定。(注:引自东莞市政府办公室[2013]34号文件)东莞市目前可以再市级土地流转示范性政策方面加大补贴力度,将原有市级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奖励补贴增至30万元,科技示范户奖励补贴增至5万至十万元之间。
2.3 不断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土地流转政策方面,东莞市对于土地流转5年以上以及经营规模50亩以上的流转双方进行采取适当的奖励措施。在后续推动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应当不断全面推动地区土地流转奖励政策的落实与发展,不断推动与扶持地区农业企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注:引自东莞市政府办公室[2013]34号文件)特别是在农合组织的建立过程中,应当加大对农合组织的重视力度与资金投入,积极投入专项资金,创新发展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取得现代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除此之外,在推动地区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历程中,还要不断增加现有的农田补贴标准,鼓励与发展地区农业品牌,实行重点奖励措施与政策,对地区农产品品牌要加大宣传与推广力度。对于都市农业发展而言,除了基础性措施,还应当积极开展多项发展措施,农业产业转型也可以进行第三产业转型措施,实现产业转型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产业转型需要现代机械化农业设备的支持,东莞市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改革开放工业建设前沿阵地的优势,加快引进现代农业机械化设备产业,对这类企业进行一定的帮助与扶持。
3 东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与规划总结
对于都市农业的最终发展,还可以采取相应的科学配套措施,积极总结国内外先进的农业发展经验,要在不断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地区发展环境、加强土地流转方式的管理与控制、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农业产业扶持机制与措施等方面不断进行政策与资金支持,同时,还必须要不断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最终促使地区都市农业的不断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健,王薇,华景清,等. 苏州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江苏农业科学,2010(06):629-630.
篇2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目标,依托省会,发挥优势,整合资源,突出特色,重点建设集高效、生态、安全、观光、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绿色生态农业、特色种养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现代园区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物流产业,有效促进一二三产相结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积极构建布局科学、规模适度、优势集中、效益显著的现代都市农业新体系,倾力打造服务省会、致富农民、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现代都市农业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规划引领。依据新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做到与城市规划相衔接,与城市建设相配套,与城市发展相匹配。
2坚持政策引导。通过制定更加灵活的支持政策。增强社会投资的吸引力和都市农业发展活力。
3坚持市场运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育发展新型农业市场主体,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要素发展都市农业。
4坚持项目支撑。进一步加大项目谋划、包装、跑办、招商力度。确保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5坚持城乡统筹。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积极推动城乡、区域经济互动,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实现产业互助共促、城乡统筹发展。
(三)功能定位
1经济功能:城郊区域是省会重要的菜篮子”基地。并为城乡提供就业机会。同时,通过优化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民收入。
2社会功能:都市农业为城市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以及农业观光旅游的场所与机会。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形成都市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3生态功能:通过造林绿化、植树造景、建设水面湿地、生态果园等。增加城市绿地,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4辐射带动功能:依托城市强大的资本、科技、人才、信息和区位优势。发展装备先进、科技含量高、发展理念新的现代农业,成为现代农业的展示窗口和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农业发展。
(四)发展目标
把城郊区域建设成为省会最大的产销对接、质量安全的菜篮子”基地,通过3-5年的努力。构建起林水相依、生态良好的城市森林体系,打造出一批各具特色、效益突出的现代都市农业园区。通过深化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使农业综合功能得到有效开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效果更加显著,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作用更加彰显。
二、总体布局
突出打造三大板块。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发展的总体布局是重点建设一环两带。
以环省会绿化、石环公路绿化、城区与组团间隔离空间绿化、西山绿化、河绿化等为重点,一环两带:以石环公路为主线。构建环省会绿色屏障体系。沿河区域,以水为特色,依托河综合整治和景观建设,构建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文化科普等为一体的河特色农业开发带。沿西部山前区域,以山为特色,依托西部山前区域综合开发和绿化美化,构建集生态旅游、农事体验、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西部山前生态农业开发带。
三、发展重点
传统种养业逐步退出城郊区域,随着城市发展和规模扩张。培育壮大新型主导产业,实现粮退菜进、限牧增果,大力推进一产与三产相结合、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重点发展六大都市农业产业。
1高效设施农业。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突出产业特色,以设施蔬菜、果木、花卉为主,分别集中连片建设新型日光温室生产园区;分别建设2-3个万亩蔬菜示范区、3-5个千亩设施蔬菜示范方,打造一批质量过硬、特色突出、有市场竞争力的蔬菜品牌;以此带动大棚菜和露地菜生产,实现温室、大中小棚、地膜、露地菜合理搭配、协调发展,做到周年正常生产、季节均衡供应,提高蔬菜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2绿色生态农业。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加快实施石环公路绿化、西山生态林区绿化、河绿化、省会森林公园等四大环城绿化工程和“一河两环”水系工程。沿石环公路两侧各建50米宽的绿化林带,植树20万株;沿河两岸发展速丰林及林下产业6万亩;沿西部山前大道两侧建设果品采摘、观光带5000亩。
3特色种养农业。市区三环内和组团县城周边控制新建规模养殖场并逐步取缔畜禽养殖。适度发展特种养殖,规模建设特色种养园区。以西三教花卉市场搬迁改造为契机,规划建设省会大型的生产、销售、展示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花卉市场和生产基地。以河上游区域的鹿泉大河、李村、正定北早现、新华杜北等107家池塘养殖场为依托,建设一批高标准的集渔业养殖、休闲垂钓、餐饮娱乐于一体的休闲鱼庄,规划占地8500余亩、水面5600亩。县城南郊107国道两侧,建设占地1000余亩的观赏鱼产业基地项目。以中华鳖省级水产良种场为依托,规划建设亩中华鳖养殖、观光科技示范园区。
4休闲观光农业。按照城乡互动、产业融合的要求。深度开发农业的生态、生活功能,规划建设一批集度假、餐饮、观赏、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特色休闲农庄,引导、培育、做大一批旅游产品,开办美食店、美食村、美食节等服务,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娱乐休闲、文化教育和农事体验为一体,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紧密结合,促进农业新兴旅游产业的做大。
5现代园区农业。凭借贴近城区、交通便利、经济实力强和科技资源雄厚的优势。以现代产业体系和经营模式为载体,集现代农业示范、科技成果展示、农产品供应配送、旅游观光休闲的综合性大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重点在藁城岗上规划建设藁城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区规划建设正定现代农业产业园,高新区加快建设东佐现代农业示范园。
6农产品加工、物流产业。重点抓好开发区食品园区、乳业加工园区、板材加工园区、栾城食品加工园区建设。初步建成以市区北部、西部乳业,东部、南部粮油,东北部板材为特色的都市圈农产品加工产业带,以及以石环公路南环沿线为主的农产品物流产业带和鹿泉大河农产品物流产业区。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规划保障体系。现有指导意见的基础上。组织相关方面专家,研究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合理划分发展区域,明确产业发展类型,确定不同阶段的发展重点、发展目标和工作措施。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与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与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新民居建设规划相配套。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稳定性,指导都市农业快速推进、有序发展。
(二)健全投入保障体系。市、县财政设立都市农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对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科研培训等方面加大投入。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大力吸引工商、民间和其他社会资本投资开发都市农业。整合农业发展资金,集中财力,重点支持现代都市农业园区项目建设。创新项目运作机制,坚持市场化、产业化方向,明晰项目产权,落实项目主体,加快项目建设,提高项目效益。那一世
(三)健全政策保障体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机制,促进规模开发、集约发展。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市级财政支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意见》石政发〔〕45号)和《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实施意见》石政函〔〕10号)有关规定,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产业化项目、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规模生产基地建设和发展。制定落实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措施,鼓励企业、社会、个体投资都市农业建设。
(四)健全项目保障体系。按照都市农业发展规划。谋划、选择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重点项目,进一步加大包装、推介力度,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法,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工商、民间、外商资本投资开发都市农业。进一步加大对都市农业重点项目支持力度,扶持发展都市农业项目集群,依靠项目带动,促进我市都市农业发展。
篇3
第二条园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主的原则;
(二)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
(三)坚持科技兴园、突出高效的原则;
(四)坚持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的原则;
(五)坚持统筹发展、一三产业互动的原则;
第三条园区规划布局
(一)园区布局。园区必须布局在城市规划区外,符合区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符合环境保护有关规定、符合国家土地利用政策、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愿。
(二)产业布局
1、在城郊等乡镇(街道办事处)重点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2、在沿江线的等乡镇重点发展蔬菜产业;
3、在国道线的重点发展花卉产业;
4、在潆新线的中、远郊乡镇适度发展畜牧业。
(三)园区规划。按照现代农业园区的要求,高标准、高水平对园区水、电、路基础设施以及生产用房、绿化等进行规划,报经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审定批准。
第四条园区发展的重点产业
(一)蔬菜业。重点发展大棚蔬菜,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
(二)畜牧业。适度发展生猪、蛋鸡产业。
第五条园区建设
(一)园区建设必须以业主和农户为主体。
(二)所有入园项目必须先向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申请立项,经评估审定(含项目的选址用地、环境评价、项目规划、实施的可行性、投资强度等)后方可开工建设,未经评估审定的项目不得开工建设。凡违规建设的项目,一律予以,一切费用及损失由投资者自行承担。
(三)园区内建设项目,必须在批准入园建设之日起30日内投入资金或动工兴建,不能按期开工建设的,应当提前申请批准延期。延期时间一般不超过6个月。
(四)工程建设各方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建设标准(具体标准按照行业规范实行),实行建设项目报建制、施工许可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监理制,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
第六条用地管理
(一)园区土地租赁按区法制办审核的合同文本操作,由区农经局加强管理,确保租金兑现。
(二)投资者应本着依法合理利用土地的原则,严格按照土地用途使用土地,不得擅自改变土地用途。
(二)园区内禁止改变土地用途从事非农产业,禁止在租用土地上修建永久性建筑物。
(四)因国家建设和政府工程建设需要,征占园区土地,投资者必须无条件服从,宗地内的拆迁安置补偿,对产权所有者(国家投入部分为政府所有)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分类给予补偿。
(五)对于停产或破产的园区项目,其项目范围内的土地一律由土地所有者无偿收回,并由土地所有者按规定追偿土地复耕费。
第七条园区扶持政策
(一)扶持年限。凡经区政府列项的重点产业园区,在前2年的示范期内,对重点项目予以给予政府性扶持(不重复享受相关政策)。
(二)扶持内容
1、基础设施建设。园区水、电、路由政府根据情况有计划安排建设;园区平场建设实行以奖代补,具体补助标准视其投资规模、投资强度、建设进度和带动能力等,由区政府按“一事一议”原则确定,最高补贴标准不超过50%。
2、产业扶持
(1)蔬菜业。对坚持按统一标准建设,并推行新技术、新品种的蔬菜大棚园区,根据其技术水平予以补助,最高不超过实际造价的40%。
(2)生猪业。对推行零排放“生物发酵床”技术的生猪养殖圈舍修建予以补助,最高标准不超过实际造价的40%。
(3)食用菌业。对按统一标准建设的彩钢棚食用菌大棚可给予补助,最高标准不超过实际造价的40%。
(4)农民集中区建设。按“一事一议”原则进行补助。
(5)鼓励支持园区运用先进的设施设备,对示范带动能力明显的可给予适当补助。
(6)园区内业主和农民流动资金,视其规模情况,经过审批后可给予1-2年贷款贴息。
(7)对获得国家、省名牌产品除享受国家、省、市级奖励外,区政府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的奖励,获得驰名商标的企业,除享受上级奖励外,区政府另奖5万元。
第八条区农工办牵头,会同区新农村建设项目初评小组、财政、发改、农业、畜牧、水利、国土、交通、环保、工商、蔬菜办、扶贫办等建立区农民产业园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对农民产业园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具体工作。重要事项须报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审定同意后实施,确保园区健康持续发展。
第九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企业,区农工办报经区委、区政府审定后,可采取清退措施:
(一)违反合同约定,自批准入驻之日起,未经批准延期4个月内未入场建设或延期满后4个月内未入场建设,项目无实质进展的;
(二)违反合同约定,项目建成后,持续6个月没有实质性生产经营,场地闲置,经管理机构督促仍未运作的;
(三)严重违反农民产业园区管理规定,或违反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对园区造成重大经济或名誉损失的;
(四)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勒令停止营业的或吊销营业执照的;
(五)被司法机关裁定破产或执行清算的;
(六)违法合同约定或国家相关规定,需要清退的其他情形。
第十条企业或个人接到清退通知后,应在限定时间办理清退手续,逾期不办理的,区农工办报经区委、区政府审定后采取强制清退措施,且一切费用由被清退企业或个人自行承担。
第十一条园区内部管理按照“项目自选、投资自筹、工程自建、经营自主、利益自享”的“五自”方针,组建专业合作社,实行自主管理。
篇4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昆明650051)
摘要:蒙自“现代林业产业园”地处蒙自城市郊区,依据新时期现代林业的内涵,产业园区发展理念,结合当地土地、气候、环境要求,对蒙自“现代林业产业园”规划指导思想、规划定位、发展目标、规划布局提出符合新时期要求,结合现代林业产业园区规划功能定位,确定相应的功能区划及布局,制定入园标准,提出规划实施的应对策略,突显洁净、清新的环境特质,消解传统林业产业园区的不良意象。通过“集群、集聚”,整合、提质,不仅提升产品质量,而且将园区整体环境涵养为富有自然生机的天蓝、地绿、水净的园区。
关键词 :现代林业;产业园;规划;初探
中图分类号:F316.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4-12-03
作者简介:林国刘(1984 -),男,云南省腾冲县人,助理工程师。
1 概述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学研究的迅速发展,人们萌发了模仿自然系统的想法。首先是美国人罗伯特·福罗斯(Robert frasch)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发表题为《可持续发展工业发展战略》,接着,丹麦在卡隆堡建立起首个工业园区。此后,人们便看到工业生态园区遍地开花,特别在美国,工业生态园区的发展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1994年,美国有4个社区被指定作为工业生态园的示范点。1995年,世界第一次零排放大会在东京举行。工业生态园的建立逐步成为许多国家培植经济增长点的模式。
工业生态产业园(英文缩写“EIPS”1,是把工业体系看做一种系统,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是一种更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后来,农业也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现代生物科技产业基地”等理念和模式的扩展。所有这些“产业园区”或“基地”的核心思想,就是在一般农业开发区功能和定位的基础上,融人了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秉承了农工贸、种养加、科教农等现代农业自身的产业链,在同一园区、基地内部同步发展相互关联的产业部门,最终实现多产业协调运作的综合性现代农业开发区。
按照“现代林业产业园”功能要求,园区人园标准首先是把区域内与林业9大产业相关联的企业组织起来,经招商引资,并通过遴选、评价,选择人园企业,从而形成产业集群。然后进一步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产业化中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的循环途径,寻找物质闭路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最小化,将资源的加工链尽量延伸,既达到资源增值,又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内外循环、生态产业链。
蒙自“现代林业产业园”地处城市郊区,不仅经济地位重要,而生态地位也十分重要。因此,林业产业园主打“生态牌”,不仅体现在现代化的生产线,坚持节能降耗的绿色生产,抵制污染严重的项目,同时强调空间环境的生态化、景观化。林业产业,突出的是“种—养—加—贸”物质循环,再生、再利用,多次增值,以展现绿色产业的可持续性。显示现代生态概念的“林业产业园”,则需演绎“生态产业园”的全新概念:突显洁净、清新的环境特质,消解传统林业产业园区的不良意象;突破以“小、少、碎、粗、污、劣”为特征的传统加工和产品质感,通过“集群、集聚”,整合、提质,不仅提升产品质量,而且将园区整体环境涵养为富有自然生机的天蓝、地绿、水净的园区。
总体规划结构分“三层面”,即“生态、生产、生活”三层,对园区内所有的“山、林、水、路、土”5大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局与利用,以提高土地贡献率和投资回报率。运用分区、分层理念,结合园区自然资源、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等优势,组建林业产业园的林业产业、林产品市场、林业科技、森林文化四度同构网络,构成稳定的生态系统,实践园区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2 规划指导思想、定位与目标
2.1 规划指导思想
根据蒙自市政府确立的新形势下林业的新定位、新使命、新任务,围绕现代林业发展总体思路,正确把握和处理好生态与产业、保护与利用、兴林与富民三大关系,进一步确立以生态优先、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并重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提升林业质量效益为主线,以实现兴林富民为目标,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坚持依靠深化改革、积极推进创新经营机制,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努力建设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林业文化产业体系,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做到资源增长、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社会和谐、生态协调发展的天蓝、地绿、水净、山富的“美丽蒙自”。
2.2 产业发展取向与定位
产业园的产业发展,在大的区域范围内来进行定位与研究,充分依托园区所在的工业园区区域位置,大力承接外来资金,引进先进的工艺技术,发展种、养(殖)业和林产品加工业、商贸流通业。发展定位:
①产品以深加工产品为主,面向国内和东南亚市场;②充分利用园区及周边林地和林木景观资源,发展种、养殖业和林产品加工业;③学习发达国家现代工业园区建设模式,建设生态型的花园式的工业园,成为蒙白城市的后花园。
2.3 建设目标
①建设环保型的产业园;②建设具有高文化品位的产业同;③建设具有主题公园的产业园;④建设具有品牌的产业园(包装、价值提升、时尚引领、行业标准的引导、最终实现产业升级);⑤实践绿色家园之梦:工业旅游目的地之一。
3 建设方案
3.1 入园产业选择
通过综合比较,初步确定下列产业人驻:①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业;②森林旅游休闲产业;③森林药品加工产业;④森林食品加工产业;⑤观赏苗木产业;⑥林药种植业;⑦木材(含竹、滕、棕片)加工产业;⑧仓储物流产业。同时,配套建设综合服务区,林产品展示展销、电子商务平台、餐饮服务、综合管理、产品研发、金融服务、中介服务、办公、会务、接待、停车场等。
3.2 功能分区
将“蒙自现代林业产业园”按人驻企业的产品性质和园区功能划分功能区,同质或相似的企业在地理空间上集结,结构上形成一园三产业九片区。一园即“蒙自现代林业产业园”;三产业即林业第一产业(种植业、养殖业)、第二产业(加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九片区即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区、森林生态休闲园区、生物制药园区、观赏苗木园区、森林食品加工园区、仓储物流园区、木质和非木质产品加工区、林药种植区、综合服务区。
3.3 布局方案
一轴——开河高速穿过园区中部,像园区脊梁,是园区物流主出入口。
双心——综合服务区(包括展示区)和生物制药园区中适当配置的服务中心,是园区的指挥中心。
二主干——即联系森林生态休闲园区、观赏苗木园区、生物制药园区、森林食品加工园区的道路为第一主干道;联系木材加工园区、仓储物流园区和综合服务区的道路为第二主干道,为园区的主动脉。主干道分支为支道、步道,连接各产业园区、小区,构成道路网络。
两圈——以森林种、养(殖)业为主的区域称“一圈”,以木质加工为主的区域称“二圈”,产品质量不同、运输类型和对道路等级要求亦异,故特划分为两圈。
八路——即主干道分出的八条次干道。
九区——即九大功能区,是园区建设内容,园区的内核。
多节点——干道和支道以及道路与建筑物连接的绿化节点,广场。
4 规划策略
4.1 生态策略
“蒙自现代林业产业园”主打“生态牌”,强调“生态产业”,“生态生产”、产出的是“生态产品”。因此,要求生态化的生产线,节能降耗,抵制污染重的项目,同时,要求空间环境做到“生态化”、“景观化”。林业产业园区,主要是“种——养——加——贸”,要做到物质循环,再生、再利用,多次增值。
4.2 功能策略
规划以构成“花园式厂区”概念所必备的多元内容作为功能区设置的依据,不仅仅是一个生产加工基地,而且负载生产、销售、研发、展示的全面过程;在此基础上,生成“木”或“非木”主题文化、教育和生态旅游的一体化和谐环境。
4.3 文化策略
4.3.1 森林文化
森林是人类永恒的朋友。人类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凝结了对森林的依赖、敬畏与崇尚之情。
以森林文化意境烘托“林业产业园”,建构与产业园相辅相成、健全、完整的人文社区,建构一个内容丰满、意境幽深的“木、林、森”主题完全境界,提高“林业产业园区”文化内涵,做到林业经济与文化齐头并进,让“高技术与高情感”在对峙中平衡。
4.3.2 动物文化——和平鸽
将产业园区规划成鸽子形状,从飞机上俯瞰园区如一只振翅欲飞的和平鸽,向着蒙自市区飞翔。鸽子,吉祥鸟,是和平、友谊、团结、和睦、和谐的象征,寓意天下太平,社会和谐,和气生财。如今,鸽子已成为飞鸽,象征企业飞速发展,志博云天。
参考文献:
[1]耿虹,鲁赛.理想空间一现代产业园规划[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2]曲向荣,产业生态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篇5
关键词:产业统筹 小城镇 总体规划 规划思路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城乡产业统筹的现实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路一直左右着各级政府的发展思路。小城镇也不例外,在工业化的浪潮下大力招商引资,引进各类企业,一时间村镇企业在东南沿海处处开花。但是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土地环境的压力日渐增大的情况下,传统村镇企业更是纷纷倒下,给村镇经济蒙上了阴影。再加上县级政府对于县城工业园区的重视以及对县域企业的集中引导,强制村镇企业往县城集中,更使得村镇经济面临着方向性问题。洪泽县仁和镇镇区仅有的两家规模企业就因为上述的原因将企业迁往县城工业园,只留下最初级的加工车间,不幸的是初级加工车间也因欧洲经济不景气面临关闭的危险;村企业更是残不忍睹,原有的厂房空无一人。从负面来看,这是我国特有的村镇企业时代的终结,但从正面来看,又何尝不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呢。
当然,在沿海地区小城镇面临着转型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希望:基于农村区别于城市特有的资源禀赋,广大的农村地区出现了真正符合自身发展产业类型。洪泽县仁和镇东部靠湖地区安装的大规模太阳能发电板、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竹编村乾宁村(当然目前还都是各家各户的初级加工)等。如果对这些很有农村特色产业加以疏理和规划,那么小城镇应该说大有可为。
有趣的是,这些很有农村特色产业(或者企业)类型在地域上与传统的村镇企业有相当大的不同。原有的村镇企业依托于农村廉价的劳动力和村镇建设用地资源、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东南沿海,其企业产品的性质与农业用地上的资源关系往往不大或毫无关联,这就是其不可持久的真正内在原因。而新型的农村产业类型是基于区别于城市的农业、环境和自然资源,这些是城市无法与之竞争的核心所在,也是我们农村地区今后发展的方向所在。
所以,基于目前农村地区出现新的产业类型,它即深深根植于广大的农村地区,也形成了与城市产业差异化且有着密切联系的共生关系。
2产业统筹是小城镇总体规划的核心
党的十报告中也提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小城镇是连接城市与农村的纽带,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最基本的空间单元,小城镇的总体规划对农村地区的发展和规划具有纲举目张的效果。
小城镇总体规划涉及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统筹、城乡规模(人口与用地)的统筹、城乡产业的统筹、城乡空间结构的统筹、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统筹、城乡绿化景观的统筹等等。
本文认为,所有上述的类型统筹最核心的是产业的统筹。《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一书的作者袁中金教授就指出:“产业的发展是小城镇成功的关键,产业的合理规划是小城镇总体规划中最核心的一环”。没有产业的发展、支撑,小城镇将会逐渐消亡,再好的规划也将成一纸空文。
城市要反哺农村,农村要服务于城市,就是构建一种亲密的联系,这些联系体现在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互通上,而“三流”互通的核心就在于构建紧密的产业上下游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城乡产业关系,是基于城市和乡村各自资源禀赋特点的关系。
所以产业统筹是城乡统筹的核心,也是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关键抓手。
3如何进行城乡产业统筹规划
城乡产业统筹最重要的前提是农业必须要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拉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能级,使农业呈现工业化和服务化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建立并加深农村和城市的产业联系,使得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产业形成双向互动,相互依赖的关系。下表以仁和镇为例列出了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的城乡空间统筹考虑。
表1:仁和镇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的城乡统筹考虑
产业类型 现状 发展规划 空间规划地域统筹考虑
无害化有机蔬菜产业 只进行种植,经济效益较好,但模式比较单一;产品特供江苏省级运动员。 无害化种植;
体验式种植(城市居民租地代管);
观光式种植 农地
冷库保鲜:销往外省或出口;
蔬菜加工:做航空食品、易衔带食品(如方便面配菜、即冲即食蔬菜汤);
电子商务:网上销售 城镇的建设用地内
地面滩涂光伏电站(新能源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 经济效益短期不明显,国家对新能源有一定补贴。初步探索出了光牧、光渔、光旅等综合收益的模式 太阳能和风能发电、放牧、养鱼、观光旅游、科技示范 农地
住宿、餐饮、太阳能和风能小型发电系统销售、太阳能和风能生活装置的销售(太阳能灯、太阳能驱蚊器等)和研发 村和城镇的建设用地内
乾宁村的竹编 停留在传统竹编用途上,虽增加了一部分收入,但产品附加值低,农民只利用空余时间编制;乾宁村并不种植竹子,全是从外地购买原料 观光型竹园种植 农地
增加工艺品研制,提升竹编附加值,形成竹编生活用品和工艺品的双向产品类型;竹编博物馆;竹编培训中心、体验中心、集散中心 村和城镇建设用地内
图1、仁和镇产业空间规划
4基于产业统筹下的小城镇总体规划
产业统筹规划明确之后,实际上小城镇的镇域规划就变成了技术问题。仁和镇村庄的合并去留只要看产业的现状和规划就能判别(仁和没有需要保护的古村落),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按需进行规划。下图提出了城乡产业统筹下小城镇总体规划的主要思路。
图3:城乡产业统筹下的小城镇总体规划的思路
无害化有机蔬菜产业除了安排在农地外,其余都安排在镇区空间里;新能源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保留三个村庄(桃源村、同议村、堆头集社区),这三个村的区域交通条件都比较好,而且原有的人口规模也相对较大;乾宁村的竹编产业除了安排在农地外,其余安排在村建设用地和镇建设用地内。下表是三个村和镇区的产业定位。
表2:村镇产业类型规划
地域 产业类型
镇区 竹产品制作、展示与集散;
太阳能与风能产品一条街;
有机蔬菜仓储物流;
电子商务
堆头集社区(因处于湖边,县里有环湖旅游发展规划,将之确定为社区类型) 滨湖旅游度假
乾宁村 以竹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竹制品制作和竹工艺品创作
同义村 花卉苗木种植与设计
桃园村 “环保小镇”(改造成节能环保型村落),以旅游示范为目的,将太阳能、风能等环保理念融于桃园村。
通过产业的规划,本文认为,仁和镇的人口规模和人口素质有了一定的保障。原来在镇村萎缩和消失的传统产业下所不能支撑的人口,重新找到了出路。同时,由于有新产业的支撑,包括城市和外地的人口将迁入仁和镇。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城镇,有着鲜明的农村地域产业特征。
交通上仁和镇通过仁和路与洪泽县相连,经由淮宁东线公路与淮安相连;无害化有机蔬菜产业园依托朱共公路、仁和路与镇、县城联系;新能源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依托淮宁东线公路(省道)、环湖大道和双仁公路;乾宁村与镇区较近,依托城镇道路。
图2:镇域土地利用规划
5结语
农业的现代化给城乡统筹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机遇,本文认为小城镇的总体规划应该以产业统筹规划为先导展开,在这一思路下,其它的镇村体系规划、规模的确定、公共设施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绿化与景观系统规划才是有源之水。
参考文献
[1]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仁和镇总体规划修编(2013-2020),2013
篇6
[关键词]农村土地整理 农业现代化 农村经济结构
[中图分类号] D267.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8-342-1
1农村土地整理――农村现代化的前奏
1.1农村土地整理夯实了农业基础设施
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就是实现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 由于农村土地大多畸零不整,田间道路窄,地块规模小,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通过土地整理,可以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生产道路建设、防护林建设、盐碱地治理等,从而优化土地结构,改善土地的基础设施条件,为土地的规模经营奠定基础, 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
1.2农村土地整理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
土地整理增加了耕地的有效面积,提高了耕地利用率和生产率,进而增加了农民收入。
根据收入消费理论,收入提高了,农民的消费水平自然会提高。 根据土地详查资料, 对田坎、沟渠、田间道路进行整理可以新增耕地面积 666.7 万公顷,占现有耕地面积的 5%-10%的;对农村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可以整理出近680 万公顷的土地 。 因此 , 农村土地整理潜力巨大。
1.3农村土地整理优化了农业资源环境
土地整理在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同时, 有效地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如对农民新村进行统一规划,对农村的村容村貌进行统一规划,重视环境的建设,最终改善农村生产和居住环境。
2农村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
2.1质量标准不一
由于区域的差异, 土地整理的重点和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除了按全国土地整理验收标准外,各地应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因地制宜, 在土地整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制定具体标准。
2.2权属调整运作不规范
现阶段的土地整理项目实施中,土地整理权属调查资料和调整方案存在普遍缺少的问题,涉及权属调整问题的,仅仅由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之间以口头形式达成协议。 主要存在以下两个原因:一是我国土地所有制是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 个人仅拥有土地的使用权,所以土地调整由土地所有者进行统一安排;二是土地整理往往由政府执行操作,所以土地整理权属调整程序简单化。
2.3资金落实是土地整理成败的关键
稳定的资金投入是土地整理工作的物质保障,目前,我国土地整理工作基本上还是以行政推动为主,政府或政府委托的有关机构是主要的参与主体,所以土地整理过程中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低,土地整理运作模式与土地整理产业发展的矛盾不断突现,已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3农业现代化对农村土地整理提出新的要求
3.1加强监督土地整理的资金问题
资金问题的解决是开展农村土地整理工作的关键, 资金来源应在以国家投入为主的前提下,积极筹集其他渠道的资金,积极鼓励有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进行资金投入。 为保证工程质量,资金投入的到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实行监理制。
3.2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紧密衔接
土地整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因此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以保护基本农田为重点, 在编制土地整理规划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可持续发展理论,使土地整理向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发展。
4以土地整理为平台,推进农业现代化
4.1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加快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加快农业结构的布局调整。 通过土地整理,改善了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引导各地区特色农产品向产区集中,优化我省的农业区域布局。 加快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 土地整理实现了增加耕地面积以及完善了生产的机械化。 发展粮食经济,延长粮食产业链,拓宽粮食增值空间,加强粮食的管理。
4.2以土地整理为契机,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进一步加强农业创新。 土地整理要出效益,必须实现农业科技创新。 我们可以按照“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思路,建立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优先发展农业生物技术的高新技术。 通过土地整理,大力鼓励农业企业申请使用国家和省有关农业科技的研发,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科技投入体系。
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全面提高土地整理的效益,必须按照“区域性、综合性、科学性”的原则,加快发展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与此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以土地整理为平台, 以整理后的土地为载体,建立农业产业园区,充分发挥农业园区的带头作用。 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发展自己的的特色农业, 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或科技园区,以土地整理为平台,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园或科技园区的集聚和辐射作用。
4.3以整理后的土地为平台,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龙头企业。 在实现了土地的平整化利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抓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建设。 加大扶持力度,让发展好的地区带动发展较差的地区。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城市资本向农村流动,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坚实的后盾。
发展多样化产业经营模式。 土地整理是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的基础,鼓励吸收农民和企业以资本、土地、劳动力等形式入股,形成了土地整理与农民利益紧密联合机制,带动农民由原始的粗放经营进入到经济效益较好的加工行业。
土地整理后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必然要求提高农产品质量,因而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建立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产品生产基地,完善食品的质量安全检测。
篇7
关键词:镇江市;休闲农业;现代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3-0141-03
1 镇江市现代农业发展成效
镇江市拥有2 651km2的丘陵山区面积,16万hm2耕地面积,5.33万hm2林地面积,8.2万hm2水域面积。农业资源相对丰富,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光、水比较协调,十分有利于农业生产,是历史上的“鱼米之乡”,盛产水稻、小麦、油菜、蚕桑、茶叶、多种瓜果蔬菜以及各种淡水产品和畜牧产品。近年来,镇江农业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坚持城郊型农业总体定位,发展高效、外向和生态观光农业,走出了一条具有镇江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具体表现为:
1.1 特色主导产业初步建立 优质粮油、优质肉奶、高效园艺、特色水产、生态经济林业以及休闲农业六大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一大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区域优势逐步显现,初步形成了以经济林、种草养畜、应时鲜果、无公害茶叶等为主的丘陵地区农业,以优质粮油、花卉苗木、特种水产等为主的平原圩区农业,以设施农业、时鲜蔬菜和休闲农业等为主的城市郊区农业[1]。
1.2 农产品质量逐步提高 从2012年开始,镇江市在市辖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职机构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已确认镇江市农产品质量安全A级诚信企业59家、B级诚信企业154家。大力推进以标准化茶果菜园、标准化畜牧场、水产场为主体的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共建设标准化园艺园23个,总面积达1 683hm2,建成标准化鱼池3 866.67万hm2,建成部级标准化养殖场4家,省级生态健康养殖场163家。全市“三品一标”总量达到1 03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955个(含水产158个),绿色食品57个,有机食品21个,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绿色生产资料1个。
1.3 休闲农业初具雏形 截至2015年底,镇江已有32家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句容戴庄村由农业部评选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称号,它也是全省唯一获得此殊荣的现代农村。丹阳万新农庄和丹徒区开心农场创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三星级企业。另外,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点提档升级创建活动,位于句容境内的江苏岩藤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由四星级升格为五星级。镇江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农产品采摘为重点的农事体验模式、以人文景观为重点的旅游观光模式、以花卉苗木或植物园为依托的观光休闲模式、以现代农业园为依托的度假休闲模式等四种观光农业的模式[2]。
2 休闲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关系
休闲农业指的是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背景下,通过利用农业景观、农村环境和农业资源,以农村文化生产、生活为依托,以体验农村及农业生产为目的,具有一、二、三产业功能特性的新型产业型态。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组成部分,其集中体现了现代农业的功能特征,实现了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体现了现代农业的多种功能优势,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步伐。有效提高了现代农业各项评价指标[3]。
3 当前镇江市休闲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镇江市休闲农业建设与其他休闲农业发展较好的地市相比,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 特色不突出 当前镇江制定的休闲农业发展格局,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经营内容雷同,功能不配套,重复开发等问题严重。
3.2 经营管理粗放,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目前镇江的大部分休闲农业企业缺乏经营管理经验,经营较粗放,管理手段相对落后,休闲农业园区内住宿、餐饮、环保、卫生等缺乏规范操作,从业人员多为当地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缺乏休闲农业的服务技能,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相对较低。
3.3 休闲农业的宣传力度不够 当前镇江市加大了对休闲农业的研究力度,但是广大市民对于休闲农业仍缺乏了解,多数人都是在朋友的推荐或带领下才能找到农闲农业园,而对于每个园区里有哪些服务项目更是不清楚,尽管部分休闲农业园进行了一定的推广宣传活动,但力度仍不明显。
3.4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面临威胁 发展休闲农业既不是纯粹的农业开发也不是旅游项目的推广,当前在休闲农业开发中,注重发展忽视环境保护的现象存在,尤其是在引入商业投资后,原本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4]。
4 进一步发展镇江市休闲农业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领导,以政策带动发展 江苏省已经明确了全省休闲农业的主管单位为各市农业部门,为推进休闲农业的发展,制定了《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镇江市应进一步制定详细的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开发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休闲农业路线,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
4.2 因地制宜,规划先行 发展休闲农业应以科学的发展规划为前提,以“合理开发、可持续利用”为要求,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和谐发展”为原则,避免雷同、重复建设,根据区域特点,做到有序开发。另外,还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相互衔接,确保休闲农业规划的整体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及可持续性。
4.3 组建协会,推动发展 为了提升休闲农业的服务水平,做好行业自律,通过成立休闲农业协会,加大对协会成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各园区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增强行业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真正打造一批特色突出、经营规范、服务周到、安全卫生,深受游客欢迎的休闲农业基地,推动农业休闲市场的发展[5]。
4.4 彰显特色,示范引导 休闲农业的发展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镇江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区域与资源优势,将镇江的现代休闲农业做精、做亮,突出品味与个性,增强吸引力。同时,还应利用好镇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充分挖掘镇江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加快谷阳镇槐荫村、宝华山千华古村等古村的保护与开发,通过历史风貌的再现和现代农业的结合,打造出具有江南水乡韵味的历史古村落。另外,镇江还应精心培育和打造一批重点休闲观光农业龙头企业、示范村和精品“农家乐”,不断提升休闲农业发展的档次和品味。
4.5 多远投入,吸引外资开发项目 休闲农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协调配合和关心支持。从2011年起,农业部、国土部、金融机构都加大了对休闲农业的政策扶持,省财政每年设立2 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示范村发展。随着休闲农业功能与效益的不断显现,镇江市应进一步加大对休闲农业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在财政资金的带动下,民间资本、外资也开始关注休闲农业投资,通过开发乡村旅游,发展休闲农业[6]。
4.6 加强领导,强化宣传 各级各部门应统一思想,创新思维,狠抓落实,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应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营造发展氛围,积极办好各种节庆活动,精心做好世业洲音乐节、句容草莓节、江心洲“柑橘节”等节庆活动,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
5 展望
镇江市休闲农业发展应紧紧围绕市委“生态领先、特色发展”的战略部署,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提升观光休闲农业内涵,突出休闲创意农业,拓展农业的产业功能,打破产业界限,一、二、三产互相渗透,实现综合效益的提高。镇江市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休闲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加速了人文资源和农业生产要素的集聚融合。在今后的发展中,镇江市休闲农业将重点打造三个观光农业区,即:城市周边观光农业区,突出生物科普教育功能;丘陵生态观光农业区,突出生态、休闲、观光功能;滨水观光农业区,体现农渔风光、水边垂钓、渔事劳作等功能,逐步提高现代休闲农业的外延效益。
参考文献
[1]安林海.镇江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22:309-311.
[2]王树进,陈宇峰.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3,09:38-45.
[3]范水生,朱朝枝.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原探[J].东南学术,2011,02:72-78.
[4]张广海,包乌兰托亚.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化及其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10:30-37.
篇8
绿色都匀,美丽都匀,画卷正徐徐展开。凝聚着全市人民的发展共识,50万都匀人正奋力攀高创造后发赶超“匀速度”。
2012年,都匀市紧扣“两加一推” 主基调,围绕“951”发展格局,坚持打基础、扩总量、调结构、惠民生,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荣获全球绿色城市、全国养老服务先进示范市、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市、全省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市等称号;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10.16亿元,财政总收入16.8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5.75亿元,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76.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9338元和6543元。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加快都匀转型发展、奠定跨越基础的关键一年。面对各地快进的区域竞争态势,都匀将坚持“三个不能代替”、突出“三个核心指标”,发挥区位、交通优势,突破交通水利环保瓶颈,攻城建重点,补工业短板,努力提高“四个比重”,走追赶型、调整型、跨越式、可持续的发展路子。要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饱满的激情,“点燃”跨越发展的正能量,奋力完成新目标,全力创造新业绩,努力实现新突破。
加快城市建设
实现形象塑造新提升
今年,都匀市将以加快城市建设为突破,紧紧围绕建设“双百”城市、宜居宜业宜游“大都匀”,按照“高、新、特、快”的要求,从多个方面全力推进城市建设,在形象塑造上实现新提升。
抓规划引领。加快《都匀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进一步完善城市控规和详规,通过高起点定位,严要求实施规划。
抓旧城提质。启动并强力推进河西片区、剑化片区、红大院、山水云城等旧城改造工程;围绕剑江中心轴,实施以石板街延伸、山水云城景观带、老火车站—文峰公园—马鞍山坡脚景观轴为主的特色街区打造。
抓基础设施。重点实施“两横两纵”(两横:厦蓉高速公路都匀西出口至东出口城市快速干道和大龙大道;两纵:环东路和环西路)路网建设,完善城市内部交通路网;积极争取都独凯麻城际轻轨尽快实施;规划都匀环城高速路网;加强市政、公共交通、文教卫体等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
抓新区扩容。将都匀经济开发区纳入都匀市城市总体规划,统一布局、统一配置资源要素,在“一横”贯通的基础上,进行集中连片组团式开发,使都匀北部新城、甘塘产城和都匀经济开发区新城连成一线,同步推进;加快州、市两级行政中心搬迁工作;集中力量打造西南特产城、恒星(东南建材城)、甘塘产城、北部新城、山水云城等城市综合体。
抓要素保障。用好用足国家金融政策,充分发挥金融办、城投、国资、土地收储中心、交建等平台作用;加大力度招商引资,全面扩大融资规模。盘活现有土地资源,积极争取土地指标,力争将都匀市列入贵州省低丘缓坡未利用地开发及三旧改造试点。
抓城市管理。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推进城市精细化、人文化、高效化管理。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载体,着力提升“全球绿色城市”内涵,推进城市转型发展。
做大做强工业
实现经济总量新跨越
今年,都匀市将以做大做强工业为重点,按照“近期为园、中期为区、远期为城”的产城一体化目标,加速甘塘、墨冲产业园区建设,努力打造甘塘园区钟表产业园、云河汽车机电产业园、龙行天下电动车产业园、食品工业园及机械加工制造产业园,力争在经济总量上实现新的跨越。
做强做大装备制造业,推动中航东方、长江通信等一批企业“退城进园”并进行技术改造升级,促进云河汽车、精工科技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
积极发展以匀酒、毛尖茶为主的特色产业;着力发展以豪龙水泥、金力塑胶等企业为依托的建材行业;加快做大做强能源产业,继续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
抓农村小康建设
取得城乡统筹发展新成就
都匀市将以农村小康建设为抓手,在城乡统筹发展上取得新成就。大力发展以中国十大名茶——都匀毛尖为龙头,菜、花、果、药等为体系的特色农业。
把都匀毛尖茶作为打造品牌、助民增收、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狠抓种植标准化、采摘机械化、加工自动化,提高茶叶附加值。积极发展茶叶深加工,拓展茶叶市场。
推动“东果药、西茶鱼、南菜花”和新农村综合产业带建设;加快茶叶、中药材、蔬菜、循环生态农业四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加强“百里毛尖长廊”、“十里葡萄长廊”、“万亩板栗长廊”建设,使之可持续助民增收致富。
成立农司,搭建农业融资平台。加大对“185农业产业化富民工程”的实施和管理力度,推广生态种养、标准化养殖模式,扶持发展标准茶园、菜园、果园,构建“北有贵州茅台、南有都匀毛尖”的产业格局。
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优势主导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拓宽销售渠道,培育、扶持农业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采取多种形式带动农户增收,有效降低农户面对市场的困难和风险,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促进三产繁荣
实现现代服务新提高
以促进三产繁荣为前提,都匀市将在现代服务业上实现新提高。
积极培育文化产业,通过举办茶文化博览会、艺术节等活动,大力宣传推广茶文化、绿色文化、桥文化和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丰富都匀文化内涵,展示都匀文化魅力,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
抓好旅游发展规划,不断完善服务设施,加快旅游业发展步伐。借助“全球绿色城市”,依托布依、苗、水族等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加快旅游开发。
抓好都匀水族文化旅游项目、翰玺书画院等项目实施工作,抓好“一江(剑江)二泉(305、173温泉)六园(马鞍山、东山、西山、斗篷山、文峰园、四方滩)”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的保护与综合利用。
加快星级宾馆、休闲场所、旅游村寨及其他景 区景点建设,逐步把都匀建成贵州南部最大的旅游集散地、康体休闲度假中心。
规范建设汽车、建材、蔬菜、茶叶等专业市场。加强都匀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引进知名商贸企业,加速形成相互连接、集聚发展的物流业体系。
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等新型服务业和养老、托幼、医疗等社区服务业,实现各种形态的服务业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构建和谐都匀
谱写民生事业新篇章
今年,都匀市将以构建和谐都匀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加大民生投入。
继续推进“创业型城市”创建,扎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全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全覆盖。
抓好农村危房改造、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解决城市低收入困难户住房难问题。全年将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569套,实施棚户区改造10万平方米,改造农村危房1759户。
关注城镇空巢老人和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切实抓好弱势群体帮扶救助;强化和谐社区建设,继续抓好区划调整、村居换届选举、城乡低保提标等工作。
大力抓好“控辍保学”,认真实施“9+3”义务教育和三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积极稳妥推进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启动都匀民族文化园建设。
积极创新社会管理,努力构建“平安都匀”。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构建政府、企业、社区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联动的社会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市、乡、村、组四级排查网络,加强社会矛盾隐患排查调解;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出台、重大项目上马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始终坚持安全发展,实施安全生产监管常态化。
篇9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市、县有关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国家支持《__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为契机,以全县“十二五”及“十三五”规划中农业农村发展规划为引领,以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为抓手,以农业重点区域、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为依托,以切实提高财政涉农资金使用效益为目的,通过整合各部门、各渠道安排的支农资金,提高政府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效率。
(一)明确分工,各负其责的原则。建立领导小组会议制度,研究确定整合项目总体规划、审查确定年度项目实施计划。各镇、各部门负责制定本地区、本部门产业发展规划和行业发展规划,制定年度项目实施计划。县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县整合办)负责统筹安排项目申报立项、资金整合工作。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负责项目资金监管。各镇、各部门负责项目组织实施和责任跟踪问效。
(二)提高效益,促进发展原则。整合涉农资金的政策、制度以及具体措施的制定,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原则。坚持规划引领,紧紧围绕全县主导产业,针对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环节,开展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通过规划引领、项目支撑、资金集中、连续投入的方式,使涉农资金向农业园区、合作社、种养殖业大户和基础设施薄弱的镇村集中。
(四)先易后难,稳步推进原则。选择便于整合的领域先行突破,在总结经验、完善措施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整合范围。充分发挥好整合平台的作用,积极探索整合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整合的范围是中、省、市、县财政安排的所有资金(中省市财政有严格要求、明确使用规定的资金,防灾救灾、保基本运转、社会保障及个人生活补贴等特殊用途资金除外),包括跨部门、跨行业性质和用途相近的涉农资金。我县整合的重点是农业产业发展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类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类的涉农资金,整合具体范围如下:
(一)农业部门:蔬菜专项资金、现代农业园区奖补资金、畜牧业专项资金、农业专项资金、菜篮子专项资金、畜牧业大场大户补助资金。
(二)林业部门: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核桃经济林建设专项资金、核桃建园补助资金。
(三)水利部门:水利专项资金。
(四)扶贫部门:扶贫专项资金、农业技术示范推广资金、产业扶贫资金、异地扶贫搬迁资金、三无户建房补助资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资金。
(五)发改部门:以工代赈资金。
(六)财政部门:财政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村级事业“一事一议”县级配套资金。
(七)住建部门: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
(八)环保部门:环境整治专项资金、生态建设县级配套资金。
(九)人社部门:再就业培训资金。
(十)妇联:春蕾计划培训资金。
(十一)残联:残疾人培训资金。
涉农资金整合坚持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
(一)规划整合
各镇、各部门要依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围绕全县优势主导产业和基础设施发展需要,编制本地区、本部门行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集中连片、产业园区优先的原则,搭建整合资金平台,将各级财政安排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产业发展资金捆绑使用,形成资金的合力。对规划内的项目优先支持,充分发挥规划对整合资金的统筹作用。
(二)区域整合
将全县产业发展划分为3个区域,每年根据规划和项目落实情况,提出年度项目资金整合建设方案,做到一个区域一个重点,在突出重点的同时,坚持点面结合,其中酒房为万亩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园区,酒房、两亭、九成宫、招贤、丈八、崔木及页岭一带为核桃、林业、畜牧产业发展园区,常丰等为大棚西瓜、食用莓类产业发展园区。涉农资金集中扶持各个区域的主导产业,通过集中资金提高产业发展规模。
(三)项目整合
各镇、各部门依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行业规划,省市投资重点,
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确定年度项目建设计划报县整合办。县整合办与相关部门配合制定年度资金整合计划,报县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统一上报省市争取专项资金支持。(一)制定行业规划
各部门要紧紧围绕全县“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各涉农部门、县财政局依据行业规划向上级申报项目,安排使用涉农资金。
(二)建立项目库
各镇、各部门根据行业发展规划和农业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需求,建立年度建设规划和项目库。凡需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都必须是进入“项目库”储存的项目,“库”外项目财政不予考虑;入“库”项目一律要履行前期论证、评审、立项、申报、审核等程序,并由政府组织财政和相关业务部门及专业人员队伍联合统一进行;“项目库”由财政与各涉农部门共同管理,所有入“库”的项目都必须严格按照项目指南的要求申报,特别要注明项目名称、申报单位、法人名称、实施主体及实施地址等内容,便于信息系统进行甄别、提示和“过滤”,避免同一项目多头要钱、重复安排资金的问题发生,确保项目质量和财政资金安全有效。每年7月底前,各镇、各部门提出下一年度项目建设方案,县整合办对项目进行筛选汇总,开展论证评审,编制完成下一年度涉农资金整合方案,建立县级涉农资金项目库。年度涉农资金整合方案及项目库经县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县整合领导小组)审定通过后,各部门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政策要求向上级申报下年度涉农项目。
(三)项目变更
县整合领导小组批准向上级申报的年度项目计划,各部门不得擅自调整项目和更改资金用途,确需调整的须报经县整合领导小组同意后,按原渠道报批。
(四)项目实施
涉农整合项目及资金计划下达后,各镇、各部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严格落实“项目法人制、合同管理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项目公示制”,切实加强项目资金管理,确保工程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款项支付
整合项目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按照项目建设资金专款专用和按进度拨付的要求,由项目实施单位填写《财政专项资金支付审批表》,项目主管部门提出审核意见,报县政府分管领导审核,县长审批后方可办理拨款手续。对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资金直接支付给中标企业或商品劳务供应商。对先建后补项目,项目实施单位已将资金支付给建设企业的,县财政局根据竣工验收报告可将资金支付给项目实施单位。
(一)机构保障
成立__县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涉农资金整合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由县整合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实施。县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财政局,财政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成员单位为各涉农部门。办公室负责涉农资金整合的组织、协调、管理制度制定等。
(二)经费保障
县政府每年在县财政预算中增加对涉农项目规划编制、包装申报和资金整合的专项投入,保障项目整合相关工作经费。对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的部门,要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安排必要的项目前期费用;对积极主动配合整合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的项目管理部门,除依据财政法规安排规定比例的项目管理费支出外,可给予一定的经费奖励。
(三)制度保障
1.县领导小组定期联席会议。由县整合领导小组组长主持召开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主要研究确定整合项目总体规划、审查确定年度项目实施计划及申报和其他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事项;如因工作需要,可由县整合领导小组组长决定临时召开联席会议。
2.整合工作协调会议。由县整合办牵头召集,相关项目单位及财政局相关股室参加,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召开整合工作协调会议。
(四)信息公开
县涉农主管部门根据拟整合的项目,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通过县政府公众信息网、各镇政府政务公开栏、各村村务公开栏公布年度项目建设内容、地点、财政扶持政策及资金等信息,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五)项目检查与审计
县发改局、监察局、审计局、财政局对年度项目建设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定期向县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汇报项目检查情况。对整合涉农专项资金工作中,不按规定程序履行报批手续,擅自申报项目或擅自调整变更项目实施计划的,给予通报批评,并依法依规追究单位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同时,项目完工后,项目建设单位要将项目资料,提交县审计部门进行审计,出具项目决算审计报告。
(六)绩效考评
县财政局对财政投资3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进行绩效考评,对项目建设质量优、支出进度完成好的单位进行通报表扬;对项目建设质量差、支出进度没有按计划完成的单位进行通报,被省市检查进行通报的单位,减少下年度项目和资金数量。
篇10
辟山建园,强势推进工业强县战略
坐落在广宁县五和镇的华南再生资源产业基地,群山环绕间,记者眼前看到的园区是整齐排列着企业厂房的一片平地,很难想象这片占地1200亩的大型再生资源产业园,过去竟是一片荒山沟。“现在这里环境好,交通便利,靠近二广高速,园区管理服务也好,配套设施在招商之前都已建设好了。”一家企业部门负责人直言不讳地说,公司老总之所以选择到这里投资建厂,就是看好广宁有发展前途。
华南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只是广宁县“辟山建园”带动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对于广宁发展工业的重要性,历届县委、县政府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要以一个园区带旺一片山区,与广宁人民共同走富民强县之路。作为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广宁没有上千亩的天然连片平地,土地资源十分匮乏,也正是受到用地限制,当地工业发展由此遭遇“瓶颈”。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广宁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抢抓二广高速公路建设开通的机遇,大胆辟山建园,坚持“工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特色化”的发展思路,重点推进佛山三水(肇庆广宁)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建设,打造二广高速公路沿线、绥江沿岸工业发展主轴,全面提升产业承载能力。按照“一园多区,圈园管理”发展模式,规划建设了林浆纸一体化产业技术创新示范基地、华南再生资源产业基地、高新产业基地、太和环保建材产业基地和江积工业基地等五大基地,规划总面积1.3万多亩、年产值达425亿元的“两园五基地”。
围绕“两园五基地”建设,广宁瞄准珠三角核心区的产业转移,着力培育壮大林浆纸一体化、再生资源、新型铝材和环保建材四大支柱产业,积极把广宁的工业基地纳入全省的产业转移园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构建具有广宁特色的山区现代工业产业发展体系。
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同时,广宁坚持实施绿色崛起战略,划分出重点发展区、一般发展区和生态发展区三大主体功能区。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严把环保准入机制,制订了园区严格准入办法,立足于招大商、招好商,把投资强度小、产出效益低,特别是高污染、高能耗的项目拒之门外,坚决落实企业环评、污水处理和节能减排等一系列措施,鼓励扶持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提升广宁产业水平和竞争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保双赢。
在县经信局,记者了解到,2012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达38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2%,支柱产业增加值增长22%。高新产业基地、华南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太和环保建材产业基地三大工业基地已完成首期开发面积4700亩,已进驻企业45家,有20家企业投产或试产。肇庆华南再生资源产业基地被认定为“省市共建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和“广东省小企业创业基地”。基本实现县城、横山镇林浆纸一体化、新型铝材产业、五和镇再生资源产业、古水镇环保建材产业的集聚发展,中心镇带动、以产促城、以城带产、产城互动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如今坐着汽车,顺着南街镇去春水方向,沿途都是林立的工厂和企业,密密麻麻树立起来的烟囱给人感觉这里就像个工业城市一样。”说起不断发展的工业园区,当地群众无不兴奋地感叹。
“再造一城”,科学谋划提升城市品位
2011年8月25日这一天,对广宁人来说是个不寻常的日子。这一天,沃尔玛购物广场肇庆广宁商业步行街分店盛装开业。这是全球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在全省山区县内开业的第一家分店,也是粤西北地区最大的购物广场。
广宁是一个不起眼的山区县,却得到了全球500强企业沃尔玛超市及肯德基等商家的青睐。这让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而在沃尔玛看来,广宁是距离广州最近的山区县,随着二广高速肇庆段的开通和贵广快速铁路的加快建设,广宁的区位优势日益明显,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后发潜力巨大,广宁经济将迎来高速发展期,当地市民不断提升的购买力也给了沃尔玛足够的信心,所以沃尔玛看好广宁、选择广宁。
沃尔玛所在的商业步行街位于广宁中央商务居住区——城东区,与已落成的城东广场隔路相望,是广宁的商业龙头和标志,也是唯一一个集大型超市、电器城、数码城、国际电影院、动漫城、潮流百货、名店街、美食街等业态于一体的大型购物中心,被人们誉为“广宁的北京路”。中华影业、大润发、耐克、阿迪达斯、佐丹奴、班尼路、以纯、劲霸男装、达芙妮、莱克斯顿、苏宁电器等几十家国内外知名品牌店都在这里现身。
广宁近年的发展中,城市建设与工业经济可谓齐头并进,短短几年时间,广宁的城区面积从不到6.8平方公里扩大到10平方公里,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走在广宁街上,你会惊喜地发现,县城越来越有“城市味”:漂亮广场、高尚住宅、高档商场、宽阔马路……都市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随着二广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广宁实现了山路变通途的华丽转身,大大缩短了与珠三角核心区的时空距离,为发展外向型经济、资源型经济和大中型企业的配套经济,提升产业层次,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未来的城市建设谋划中,广宁将坚定不移实施“东进西拓,南连北优,再造一城”战略,建设绥江城镇发展轴重要节点城市,全力打造30平方公里、可容纳30万人口的宜居宜业宜游新竹乡。
“广宁作为典型山区县,基础设施、城市功能相对落后,只有拓展、开发新的空间,才能为广宁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县城乡规划中心副主任吴再洪是江苏人,建筑设计专业毕业,1999年来到广宁工作。在他记忆中,那时的广宁简直不像一个县城,“我们家乡的一个镇都比它强,但是这几年来,广宁城市变化特别大,广场、商业街、房地产的开发,推动了城市建设,提升了县城品位。过去很多广宁人都在外地投资置业,现在看到广宁发展,都纷纷回来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加快了城市化建设的进程。”
据介绍,近年来,广宁县按照“再造一城”的总体规划,以“一城四组团”为城市发展新格局,结合当地山多平地少的实际情况,辟山建城,努力构筑城市发展平台,重点打造“城东新城”和“城西新区”组团,全力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目前,规划建设10.2平方公里的“城东新城”已建成商业步行街,沃尔玛、肯德基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先后入驻,御景国际、鸣翠花园、幸福之城等大型楼盘销售畅旺,恒裕花园、明珠新城等加快建设,将通过已建成的百花广场和城东广场连成集中高档住宅、商贸流通、旅游餐饮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城西新区目前已集聚百盈花园、万丰现代城等大型商住项目和国土资源、林业等近10个行政单位,通过今年的体育公园建设、人民医院改造等十大城市工程建设,逐步形成商贸、公共服务、文体、居住等于一体的县城新中心区。
“到2016年,基本构建起‘一个中心城区,三大经济板块’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格局,初步实现与肇庆市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谈起今后在新型城市化建设方面的设想时,吴再洪说。
工业反哺,助推现代农业规模化
位于江屯镇的新坑村是该镇龙须菜的主产区,素有“龙须菜走廊”之称。这里几乎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种满了龙须菜,放眼望去,漫山遍野、层层叠叠,到处都是碧绿的龙须菜。
在广宁,除了龙须菜,还涌现了沙糖桔、大肉山楂、蔬菜、竹子、速生丰产林、油茶种植,优质生猪、竹园鸡养殖等区域特色农业典型。记者在县农业局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广宁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重点抓好该县优质沙糖桔出口基地、华南最大种猪基地、特色蔬菜生产加工基地、竹园鸡养殖基地、林浆纸一体化产业基地、竹木生产加工贸易基地、竹文化科普教育与旅游度假基地、大肉山楂种植基地等基地建设,把握二广高速和未来贵广快速铁路所带来的交通优势,全力发展现代生态特色农业,广宁农业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
县农业局局长罗宗庆曾在县委办、乡镇都工作过,接触过不少革命老区。谈起广宁老区现代农业发展,罗宗庆感触颇深。他说,广宁农村人口有46万,16个乡镇都是革命老区,农村覆盖面广,发展比较缓慢,如何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一直以来特别关注的问题。“依托老区本地资源,工农结合,用工业反哺农业,是县里最大的一个亮点。”近年来,广宁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工业,建设水电站;致力发展农机农业,走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农业机械化道路;打造农机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率;致力打造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带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发展品牌农业,申报QS认证,注册商标;着重培育特色产业等,通过采取这一系列有效措施,广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是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特色农业产业已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初步建立具有自身特色以及地方优势的产业带。全县现有省、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54家,其中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4家、省级扶贫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5家,县级45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68家;竹木加工企业300多家。
二是现代农业规模效益显著,全县已形成千亩以上农业生产基地116个,万羽以上山地鸡养殖大户52个,万头以上生猪养殖基地3个;加快了优质新品种推广步伐,高产优质稻、蔬菜、三元瘦肉猪、山塘鱼和家禽优质化率大幅提高;推进了农产品质量建设,全县已获得认证的有机食品1个,绿色食品3个,无公害农产品2个,省名牌产品(农业类)2个。2012年,全县沙糖桔种植面积20万亩,产量达18万吨;优质蔬菜种植面积7.8万亩;优质生猪上市量26.2万头;竹园鸡上市量650万羽;竹子种植面积108万亩;速生丰产林面积48万亩;油茶种植面积5.65万亩。新培育的大肉山楂产业达到2.6万亩。
“未来两三年,作为农业总产值,最大的增长点就是山楂和油茶,如果发展深加工,就能为农业总产值增加15-17个亿。”罗宗庆感慨道:“一业兴百业旺,农业资源如果能充分利用起来,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对农业产业未来发展规划,罗宗庆思考了很多。他认为,广宁要从自身资源优势出发,以培育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为切入点,采取有效措施,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开辟途径、创造内在发展条件。
“发展现代农业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也是建设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要把推进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摆上重点位置,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努力促进广宁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依托资源,倾力打造文化强县
“竹修林茂佳景清新旅步寻踪风景这边独好,海阔天空宁山荟蔚游人览胜江山如此多娇。”广宁竹海大观景区大门上镌刻的这副对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浩如烟海、气势雄伟、景色奇特的天然竹林美景。
- 上一篇:医保信息化建设总结
- 下一篇: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