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范文
时间:2024-01-16 17:27: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 如何突破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 如何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物理教学中如何突破重难点 浅谈如何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浅淡如何突破物理教学中的重难点 如何突破物理教学的重难点 体育教学中重难点的突破 浅析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利用微课突破教学重难点 浅析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难点 浅谈物理教学中如何突破重难点 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突破重难点 如何突破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物理教学如何突破重难点 如何突破物理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下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 浅谈物理教学如何突破重难点 如何突破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重难点 浅谈《边城》教学中的重难点突破 如何突破“大气”中的教学难点 物理教学突破重难点的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如何突破小学英语在教学中的重难点 如何突破小学英语在教学中的重难点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充分认识到,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所以在教学英语的重难点这方面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是必须的。那如何让学生带着兴趣来扎实突破每一节课中的重难点成为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以下是我任教以来总结的五点经验共大家分享。 摘要:扎实教学 突破重难点
一、注重发音,突破认读难点
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对于小学阶段学习英语的孩子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虽说大部分同学都能读出每个老师教过的单词,但如果要做到准确无误那也很难。比如我在讲四年级下册Let’s spell这部分时,我首先设置情景引出这几个新单词让他们边看边跟读,然后自己尝试,最后自己通过尝试来说一说这些相同字母的发音,大部分同学都很茫然,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尝试读出字母的组合发音。为了做到发音准确,老师还特意在字母以及字母组合的下面画上横线,并标上音标。当然学生们也必须边读边跟着做好笔记,再通过同桌练习读单词,相互纠正错误读音等方式以至于他们自己能读出有相同字母发音的单词如:sister、ruler、under、number等。这时学生也不仅学有所获,老师也觉得教有所成。在会读的基础上,再让他们听、写就容易多了。准确的发音是学习英语的关键,只有做到了准确的发音才能学好英语,说好英语,突破英语认读难点。
二、小组合作,突破难点
对于大班额来讲,每次组织教学活动都成了我教学中的苦恼,我不得不想方设法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老师提出要求让他们自己给明确分工:一人负责纪律,一人负责书写,一人负责教读,还有一人负责表演。每次分组训练时,交给学生自由的学习时间,除了老师巡回指导,对后进生进行辅导,我还专门为每一大组选了一名大组长负责本大组的工作。练习结束后,当我拿着奖品要他们评出最佳小组时,每一组都胸有成竹地进行表演。令我惊叹的是,这里面也有好多后进生,他们通过小组内同学的相互帮助同样取得了好成绩。
三、板书规范而又创意,突破本课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规范而有创意的板书能让学生一目了然,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同时能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抓住本课的重难点。我在教学there are seven days in a week这一课时,我先将Unit4 Lesson1板书在在黑板的左上角,再将there are seven days in a week板书在黑板的正上方,在边讲边呈现的同时呈现单词妈妈week然后依次介绍她的七个儿子Sunday、Monday、Tuesday、Wednesday、Thursday、Friday、Saturday。并将这七个单词装饰在一个桃爱心里,不仅从视角上吸引住了学生,还给了他们一个抽象清晰的概念,从而,让他们在短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创设游戏,巩固训练难点
有趣的游戏,能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降低学习难度,从而,让学生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第一课中umbrella、sunglasses这几个较难的单词时,我先拿出单词卡片教读几遍,再把单词卡片藏起来,请一个同学根据其他同学声音的高低来找卡片。此时,同学们都兴趣高涨,甚至有些同学急得手舞足蹈,每轮到下一次时,他们都争当找卡片的,使整个课堂变得有声有色,兴趣黯然。当然,还有许多的游戏都可以针对学生的重难点进行训练,比如创编歌词,
五、注重小结,强化重难点
篇2
但是如果碰到图2所示的题目:如图2物体的重力为8N,滑轮重为2N,在不计绳重及摩擦时,用竖直向上的力F匀速拉滑轮使其上升,则拉力F=_____N。在此题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体验或教师演示的结果可能知道这种情景下使用滑轮会费力,但是很同学的答案将会是20N。这是因为学生想当然地认为,既然使用动滑轮省力时可以省一半力,那么费力时肯定是费两倍的力啊!
这个难点一直在教学中困扰着我,推行高效课堂以来,对于一些能由实验加深学生体验的内容我一般都由学生或单独或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学生学习简单机械知识的时候,在控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中,当让学生分组探究时,其中有两组学生做出了类似图3这样的平衡情况:如图(每个钩码等重,每格等距离),学生很好奇,举手询问此时杠杆的平衡条件如何表达?我引导学生总结:此时可视为杠杆受到三个力及三个相对应的力臂,一个动力,两个阻力(左边钩码对杠杆的拉力为动力,右边钩码对杠杆的拉力为阻力);满足F1L1=F21L21+F22L22学生较易理解。教学进行到这儿我突然心中一动。我们一直说动滑轮是一个变形的杠杆,如上图2所示情景下动滑轮的费力情况分析中,我们能不能也引导学生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呢?基于这种想法,我将图3这种情况又引导学生仔细分析了一下,特别是两个阻力作用的位置不同,所以他们的力臂也不同。为后面动滑轮的教学埋下伏笔。由于这是学生自己发现的现象,所以印象特别深。
在接下来动滑轮知识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到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也可能费力,但是想通过实验得到省一半力,或费力是不是二倍的结论不太容易,因为现实情况下绳有重力,还有摩擦。这个时候我就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滑轮实质上是变形的杠杆,并弄清动滑轮的支点和力臂,当如图1那样拉动时,由于阻力由动滑轮的重力和物体的重力来提供,这两个阻力的作用点都在动滑轮的重心上,所以就有F1L1=(F21+F22)L2,此时两个阻力的力臂相同(L1为动滑轮的直径,L2为动滑轮的半径),又因为L1=2L2,所以动力为总重的一半,即省一半力。很容易理解图1情况下的省力分析。而在图2所示情景下,我们也能这样分析,只是要引导学生将两种情况进行对比区分,图2所示虽然也是一个动力,两个阻力,而两个阻力的力臂不相同了,其中r为滑轮的半径是动力F的力臂也是阻力G轮的力臂;R为滑轮的直径是阻力G物的力臂。这时杠杆的平衡条件只能表述为Fr=G轮r+G物R,此时是得不到动力为总重的两倍的,图2情景下的20N的答案学生很容易就能看出其错了。而正确答案是18N也就自然而然得到了。而如图4这种题目:如图所示,某同学用重为10N的动滑轮匀速提升重为50N的物体. 不计摩擦,则该同学所用拉力F的可能值是 ( )
A. 20N B. 25N C. 30N D. 35N
篇3
【关键词】化学教学
微观教学
难点
突破
对于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的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非常有趣的自然学科,特别是化学实验的过程以及明显的实验现象所带给学生的感性认识,往往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但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学习任务的加重,特别是接触到微观粒子的学习时,由于微观粒子的结构运动和变化既看不到,也摸不着,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因此,有一部分学生开始听不懂,学习兴趣渐渐变淡了,会对化学学习产生畏惧感,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时,如果教师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让学生去感性地认识微观粒子的规律,能有效地突破化学教学中微观教学的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本人略谈下几点肤浅的经验。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认识“静”的微观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获取感性认识,再进行想象,才能有效地掌握微观世界的规律。例如:我在讲授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中分子和原子时,先找了许多分子和原子的图片,通过精美的课件放映给同学们看,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微观粒子的真实存在,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微观粒子有多渺小,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同学们展示了分子和原子的结构,以及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让很难理解的微观粒子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认识到“静”的微观世界。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认识“动”的微观世界
荀子说过“不闻,不如闻之,闻之,不如见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演示微观现象,生动、直观,快速的变化过程和一般难以观察的现象,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物质的三态时,由于学生对微观粒子的运动缺乏感性认识,对物质三态的变化过程、分子间的距离变化不易想象,导致学生很难在脑中建立起对微观变化的正确理解。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中的运动特性,用flash软件将固体、液体、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制成三维动画。通过模拟加热时,液态物质分子间的距离增大,直到形成气态物质时,分子间距离增大很多的演示,反之,降低温度,分子间的距离缩小,物质由气态变回液态直至固态,则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物质三态的本质区别,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动画模拟,生动形象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化学变化的实质。
又如在讲授原子这节课时,先观看“水分子通电分解的微观示意图”。当屏幕上水分子分裂后,出现了三个更小的粒子,提出问题,分裂成的微粒是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得到的,然后放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动画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在化学变化中,一个水分子分裂成三个更小的粒子,而这三个粒子却不能再分不去,那么也就说,这些粒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化学上把这些粒子叫原子,从而得出结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然后继续放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结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和氧分子聚集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可以自然地得出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这样进行教学的空间构型,再结合传统的模型进行示意,就可以使学生很容易掌握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由宏观到微观、由抽象到形象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同时也较好地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便于剖析化学变化的实质
化学变化一直是化学研究的重点知识,从宏观上观察即在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感到有些困惑,不能理解——一种物质是怎样变成另外一种物质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从化学变化的实质入手,即化学变化就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的过程。夸美纽斯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若将该过程用动画模拟出来呈现给学生,学生就会茅塞顿开。例如,在讲到水电解的变化时,通过动画模拟把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氧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氧分子,氢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氢分子,表现得非常直观。又如在学习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溶液反应时,现象不明显,两种物质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发生反应时到底哪种离子进行了结合,哪些离子没有结合,学生存在疑惑,如果通过动画形式进行模拟,就能很直观的观察到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进行结合形成了水分子,而钠离子和氯离子并没有结合在一块,学生在脑海中印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对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巩固了复分解反应的概念。通过直观的视觉来帮助学生理解,大大降低了难度,使学生深入认识了变化的本质,从而使教学难点顺利突破。
总之,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通过不断的探索运用,激发学生对理科化学学习的兴趣,更好地为化学教学中的微观教学突破难点,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发展更多的能力,为化学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春芳. 关于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
[2]李振顺. 谈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程整合[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
篇4
关键词:高中物理 难点 成因 突破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155-01
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整体提高教学的质量,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分化,在这其中一个非常主要的问题就是教师没有能够成功的突破重点和难点,由此看来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对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1 高中物理教学的难点成因分析
1.1受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限制
学生们现有的知识水平跟教学的内容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从而产生了教学的难点,此外教材对学生要求的认知能力高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从而造成了教学的难点,并且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默认学生的智力品质比较优良,但是现实往往不是这样,学生们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1.2学生们易产生思维定势
学生们在学习新的内容之前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并且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产生了思维定势影响了以后的学习,此外物理学上有一些概念是比较相似的,学生们很容易产生混淆,对于一些物理概念和规律而言它们缺乏直观性,学生们对此没有产生感性认识,从而产生了教学的难点[1]。
1.3学生缺乏对物理情景的认识
在学生的头脑中对物理情景的认识不足,所以很难对那些物理概念进行深刻的理解,从而导致他们不能够灵活的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决问题。一方面是源于学生的心理,他们感觉到物理概念很难理解以后就产生了畏惧的心理,还有就是学生对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掌握的不牢固,从而降低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同时,人的认知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如果我们想要知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为什么会产生心理障碍的话,我们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并且结合教学的内容去分析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2 如何突破高中物理教学的重难点
2.1利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启发式教学是要启发学生的智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可以在一旁给学生一些指导,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办法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愿意主动的去吸收新的知识[2]。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难点问题学生们不好理解,教师应该重点对这些知识进行启发,激发学生的思维,比如教师在给学生们讲一些力学相关的知识的时候,可以给学生们讲一些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他们的思维方法,并且涉及到一些实验的时候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自行处理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总结出结论来,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2.2讲究方法,注重实用
教师如果想要把学生的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一定要掌握良好的方法,并且教师在选择方法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它的实用性,看如何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在物理的教学过程中类比法是非常常用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去理解一些难理解的概念。比如物理学中有一些物理量使用比值定义的,学生们对此往往不是很理解,他们过分的关注数学形式而忽略了这些量的物理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采用类此的方法,在初中我们学习物理的时候接触过匀速直线运动就知道它的速度是用比值定义的,教师可以以它为例子进行类比,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
2.3帮助学生抓住重难点的关键
有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付出的精力很大但收到的回报却很小,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并没有抓住重难点知识的本质,我们在学习电磁学的时候接触过感应电流的概念,都知道感应电流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一个必须是闭合回路,另一个是必须有磁通量的变化,对于这一概念而言最关键的地方就是磁通量的变化,学生们如果想要把它记住是很容易的但是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却经常出现问题,比如当有一个闭合回路在磁场中运动的时候回路中有没有感应电流产生呢?有的学生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有边切割了磁力线所以有电流产生,还有的学生认为主要有磁通量就有电流产生,这样的理解显然是不对的,主要是因为学生们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要想攻克重难点一定要找到它的突破点,对于概念来说我们一定要抓住它的关键字,而对于一些定理来说最重要的是要看它的条件和结论。教师在对竖直上抛运动进行讲解的时候一般都会把它分为两个过程,一个上升阶段一个是下降阶段,这样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
2.4综合细致分析问题,总结方法
教师如果想要帮助学生巩固,理解一些物理概念,可以想办法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学生试图用题海战术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一旦遇到一些问题就束手无策了,直接的原因还是因为他们对概念理解不清,而且他们没有抓住本质不能够对概念进行透彻的理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办法弥补学生的不足。比如我们在学习电阻的时候往往会觉得它比较简单,但是细细总结起来电阻的内容还是很丰富的,首先是我们可以利用电阻定律去计算电阻,还有就是我们熟悉的伏安特性曲线可以对电阻进行表示,此外对于串并联电路而言,如果其中一个电阻发生变化,那么电路的总电阻以及电流,电压等会怎样变化,这些问题都是跟电阻相关的,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有利于学生去突破重点和难点。
3 结语
由于学生们对知识掌握的不牢固、对概念掌握不清等原因,部分内容成为了他们学习中的难点。为此,只有突破这些难点才有利于他们成绩的提高。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切入点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突破高中物理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重难点
确定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于化学而言,重难点问题的确定更为困难,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重点和难点问题往往是两个方面,既要区分具体对象,又要结合教学进度,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做到突破难点、分散重点、相互结合、共融互通,使课堂教学凸显艺术性、操作性与趣味性,必须将教学的落脚点放在教学效果上,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之一。
一、确定化学课堂教学重难点问题的误区
在化学课堂教学上很多教师都觉得付出与产出不成正比,虽然付出大量的心血,也对书本中的知识要点进行反复的讲解,但效果始终不够理想。通过对大量的课堂实践进行分析研究,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对教学的重难点问题确定不准造成的。
1.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区分不够清晰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凭经验的现象,将教学重点与难点混为一谈。就化学而言,教学重点并不等于难点,而难点问题也并不一定都是重点,但化学课程要点设置是一个整体,环环相扣,重点和难点问题可以相互转化。从这个意义上看在课堂教学中过于关注重点内容,界限不够清晰,忽视难点问题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2.区分层次与分类指导结合不够紧密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大部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都会担心在有限的时间里不能将要阐述的内容讲清楚,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方法,不能够区分学生层次,也不能够做到分类指导,造成学习好的学生“吃不饱”,稍弱的学生“吃不下”,吃下了也消化不良,更谈不上解决重难点问题。
3.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配套不够到位
化学课本身就是一门操作性、应用性、趣味性较强的课目,它要求将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形成直观的印象,从而达到深化效果的目的。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理论往往与实践存在脱节现象。为了防止操作失误和意外发生,很多实验操作都采取教师操作讲解、录像讲解或者多媒体展示的方式,使学生无法产生应有的思维模式,不利于重难点问题的解决。
4.教学定位与兴趣培养目标不够一致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其教学定位就是通过更为完善的方法和手段,提高授课效率,实现化学课堂教学的新突破。但在实际过程中教学往往忽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师过于关注实现教学目标,不注重课堂氛围建设、不注重学生兴趣培养、不注重具体实践操作,导致重难点问题解决不好。
二、解决化学课堂教学重难点问题的对策
1.建立辩证思维,提高学生研究、分析重、难点问题的能力
就化学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辩证思维,提高其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能凭主观印象,先入为主,要真正将书本知识与学生需求结合起来,提高突破重难点问题的能力。要建立定期分析制度、过程量化制度、目标牵引机制,将整个化学教学过程统一起来,具备操作性和实践性,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突出目标牵引,将共同发展作为教学的核心要义
在授课之前必须要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状态,区分不同层次,结合课本要点,确定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以此实现一人一策,使好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拓展,稍弱的学生可以有所提升。实际上,授课中的重难点并非真正的重难点,它难在如何在授课之前做到有效地确定。
3.结合实践操作,带着问题进行理论学习和分析
要突出化学课堂教学的操作性,模仿文科教学中的案例式教学模式,通过先实验后授课或者边实验边授课等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通过自发地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具备独立学习能力,从而解决化学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这种实践操作可以通过动手操作、多媒体演示、实验解析等方式进行。
4.培养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定位解决重难点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必须通过准确的教学定位,才能将教学目标、教学效果、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体系等内容统一起来,提高教师授课的水平和学生听课的兴趣,使他们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提高解决重难点问题的能力。比如,结合实验创设不同情境,防止气氛沉闷;给予学生正确评价,通过表扬提高兴趣等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重难点问题的确定与突破,必须立足实践,通过提高兴趣,完善方法手段,注重实验操作,把握其实践性、创造性和生活性特点,将生活、学习与创造结合起来,达到突破重难点问题的目的,从根本上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篇6
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专家,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将自己对课标及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课堂程序的设计和安排、学习方式的选择和实践等一系列教学元素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进行阐述的一种教学
研究活动。
二、说课的内容
1、说教材和学情
说教材包括:说课程标准、说教材分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
说课程标准:就是说课程标准对教学的总体要求,本教材是如何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不能只是轻描淡写。
说教材分析:主要是阐述教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分析及处理意见或方法,即说教材编写意图、教材的作用和地位、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和生长点、对教材的删补增添等内容 。
说教学重难点:在教材知识系统中,确立教学重点要受教学目的的制约,依据是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年龄特点、认知理解等条件。教学难点则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应当注意,重点不一定是难点,难点也不一定是重点,有时二者是统一的。
说课时,必须突出重点内容,从而以简驭繁,促进知识的迁移,起到提纲契领的效果,便于学生掌握。也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找出难点、化解难点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这些都需要“说课”教师在说课过程中掌握,并说清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
说学情:他们学习这篇课文已知的起点在哪里,哪些经验是可以用的;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学习的难点在哪里(这最见教师的水平——你知道不知道学生的问题在哪里?追求在哪里?什么地方是学生可以持续发展的基础?);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那里。这篇课文与学过的哪些课文相关?作者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说教法:说教法要说明:①选用怎样的方法,②选择这种方法的根据,③运用此方法应注意哪些问题,④你的改进意见和创新是什么。
说学法:说学法时要说清下面几个问题:分析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哪些障碍及原因;说清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哪些学习方法,培养哪些能力;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说清准备创设何种教学环境和条件,来保证学生课堂上有效地学习。
说教学程序设计 :说教学程序设计,即说课堂教学过程的安排以及为什么这样安排。这是说课更为具体的内容,是课堂教学能否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并顺利实现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它一般可以从两种形式、两个角度考虑,即
1、说教学过程:一般包括五个方面:
(1)说出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环节,一般包括复习
旧知、导入新课、新课讲解、知识应用、反馈联系。
(2)说出处理教材教法和学生实际之间联系的方法。
(3)说出对每一环节、每个层次、每个步骤的设想,安排以
及这样设想和安排的依据和预期效果。
(4)说出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好关键的理由和方法
(5)说出习题设计的意图、目的和理论依据。
2、说教学结构
具体要求:
(1)说清教学过程的总体结构及各个教学版块;
(2)说清主要环节的主要设计,如何处理主导
篇7
关键词:多媒体;课堂生成;减负增效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应用的最大优点是有视听的冲击,这样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并调动他们积极思考,这样的学习氛围能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多媒体的应用也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性和语文教学规律。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生成增效。
一、根据教学目标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实现减负增效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正是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当然,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还表现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都知道叶圣陶说过的话:“必须驱遣着想象来阅读。”为了实现他的这一理念,我们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当成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运用多媒体技术,还要看学生原有的语文基础如何,了解学生的知识含量生活经验,再与语文教学的内容联系起来,探求多媒体上的语言文字是否与学生脑中的信息库相适应。只有当学生头脑中的信息含量与课文内容相匹配时,而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技术进行有效学习时,才能考虑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生活,在这种情境中学习,比如播放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身临设置的情境,达到知识的构建。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边朗读边再造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另外,语文教师还必须注意的是,不管学生头脑中的信息库中有没有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组块,教师都不能急于求成。第一课时应该重点落实到通过阅读语言文字,触发学生的想象,虽然学生的想象是肤浅的。第二课时多媒体运用也要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出示的图片和视频是为了帮助学生建构文本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上,学生情感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语言文本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靠教师引导学生建构的,多媒体技术只能辅助教师引领,但它不具备引领学生的功能。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更好地突破难点。实现减负增效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是老师上好课的标志,但重难点的突破是很抽象的,如果不用多媒体来帮助会让老师难讲,学生难学,增加了老师的负担,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效果很差。但是,我们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使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得到化解,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再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
如上《》一课时,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教学重难点。为什么说是伟大的壮举呢?为什么说是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呢?这时就可以播放关于外国侵略者用烟片毒害中国人的历史视频片断和吸食鸦片者的图片,再附加课外资料,有助于突破重点,解破难点。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扩大阅读量,实现减负增效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课外的资料引入语文课堂之中,实现从课堂内走向课堂外的延伸,不用学生再费尽心思地从外去找,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老师也可以很轻松地进行课外教学,这无疑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还增加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我在上《三顾茅庐》时,利用多媒体技术补充了《三国演义》的内容,让学生知识了“桃园三结义”“草船借箭”“三国鼎立”等故事,从而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古代经典名著。再比如,我在上《但愿人长久》后,又用多媒体出示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指导学生诵读,还可播放王菲演唱的《水调歌头・中秋》的MTV,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唱。总之,多媒体能扩充语文课堂教学容量,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总之,老师要多学习多媒体技术,把这种技术很熟练地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它成为老师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而不仅是只有上公开课时才有可能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减轻师生的负担,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丽华,课堂教学有效“归纳”的思考,吉林教育,2011(16)。
篇8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突破;创新
一、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重难点一般包含两种形态,即静态教学重难点和动态教学重难点。静态教学重难点主要是指教学参考书所规定的内容,侧重于从学科知识体系角度来确定,突出重难点在本章节知识体系框架中的重要性。而动态重难点主要是根据学生实际确定的教学内容,它因班而异,因人而异。如何快速有效地定位重难点呢?对于常规教学而言,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吃透新课标,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与具体的教材内容整合起来,科学定位每节课的静态重难点。从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来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引起的:(1)学生没有相关的知识经验、基础或者相关知识经验、基础很薄弱;(2)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错误的;(3)没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不能灵活地进行思维视角的转化(如从宏观到微观);(4)对于内容抽象、过程复杂、综合性强的内容掌握不到位等。从哲学角度讲,难与易因人而异,同时,受到时空等多因素的影响,教学中形成的重点、难点又具有相对性和不确定性,难与易不是固定不变的,因而又具有可转化性的特点。为此,教师需经常更新重难点知识库。
二、重难点的有效突破
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法众多,笔者在教学和参与“一课两讲”教研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反思和对比,归纳了几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精心设计板书,揭示逻辑关系,凸显重难点
教师要精心设计板书,按照知识发生发展的轨迹,借助直线、箭头等符号确定行进路线,排列知识要点,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勾勒知识的来龙去脉,准确揭示教材间的外显和内隐逻辑联系,巧妙推理。板书的文字不要求多,但要显示纲目之间的从属、包容、并列、因果、递进等关系;显示教师科学的教学思路,帮助学生多层次、广角度地把握知识信息。这既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补充相关知识,走出思维盲区,化解重难点
在整个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准确掌握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及时补充,巧设实例。尤其是在教学《经济生活》与《哲学生活》时,这一点更显重要。通过举实例,以达到化未知为有知,增强教学的可操作性;化抽象为具体,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化繁难为平易,增强教学的通俗性;化枯燥为生动,增强教学的生动性。
(三)保证教学时间,提升思维能力,理解重难点
对于一些理论性强、较抽象的概念,为了使学生深入掌握,教师不要吝惜课堂时间,要化整为零,把大知识点分解成若干个与之相关的小知识点,化难为易,小坡度地层层递进,给学生提升思维的机会和时间。突破重难点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学情,适度调整教学进度,重点难点放慢速度,简单的知识点可快速带过,力求让学生将知识内化;同时,可精心准备一些练习,在课堂进行限时训练,及时反馈讲评,以保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四)大胆整合知识,调整呈现方式,理顺重难点
专家在编写教材时,考虑更多的是知识体系的严谨、完整,他们并没有太多思考学生的实际情况。故此,在教学过程中,一线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自身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风格,大胆地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整合教学内容。例如,在《经济生活》中,价值量、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之间的关系既是难点,又是重点,怎样才能实现有效突破?笔者通过参与“一课两讲”的教研活动,更加印证了调整教学顺序,研究知识呈现方式的必要性。两位教师在对这一难点进行突破时,尽管所选择的情景相似,但因呈现的顺序不同(一个是推理式呈F知识,另一位是结论式呈现知识),授课的结果――学生掌握的情况相差较大。其中授课效率高的一位教师的知识呈现方式还是值得借鉴的。通过情景设计,推导出“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第二个情景:第一步:介绍价值总量的概念:价值总量就是某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的总和,价值总量=商品的数量×单位商品价值量。第二步:引导学生思考,填写表格空缺部分,并让学生根据图表的数据推导出五种关系。
(五)构建知识体系,培养思维习惯,把握重难点
思想政治课属于逻辑性强的学科,可以分为隐形的生活逻辑和显性的理论体系。同时必须看到:教学难点是动态的,这就意味着学生如果对上一节课的难点没有理解,就可能阻碍他下一节课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把课与课的知识脉络构建起来,形成知识体系。“教”的最高境界就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自主构建知识体系,面对有限的教学时间和众多的知识内容,快速内化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法、演绎法等,尽快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使之在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系统中找到位置,同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在每一单元将要结束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看课本,在熟悉课本的前提下,参考板书,自主构建知识体系,采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知识的重点、难点。为了防止遗漏知识,通过采用小组成员之间交换检查的方式,查漏补缺。在每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经过这样认真的梳理,既有利于把握知识体系的重难点,又有利于深化对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从而达到层层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难点 探索 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难点,开展讨论与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语文课堂教学难点突破当然就成为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但课堂教学需要机智的选择,尤其是教学难点确立的适当、教学难点突破适时、教学方法运用的适合,这些无不体现了教师的智慧和素养,值得所有语文老师琢磨研究。
二、教学难点的含义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难点不一定是重点,也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难点有时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班级里不同学生中,就不一定成为难点。在一般情况下,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就是本课的难点。教师要着力想出各种有效办法加以突破,否则不但这部分内容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还会为理解以后的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难。
三、语文教学中突破难点的一些方法
就小学语文教材而言,不同的体裁、不同题材,由于难点的落脚点不同,所以采取的化解措施,也要因文而异。我自从教以来,对如何突破课文中教学难点这个问题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并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经过总结我认为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来突破教学难点,使我们的课堂更加行之有效。
1、首先根据学情突破难点
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教学难点,即是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分析这个落差,搭建合适的台阶,正是教学艺术性之所在。每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以及难点是不一样的,选择适切的教学内容以及难点,既不拔高又不降低,需要教师深入走进文本,又要能浅出文本。
如《飞向蓝天的恐龙》这一课的重难点都在第3—4自然段,就是“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这个设问。我查阅了教学用书和我手里的星级教案,两者的共同之处都是用表格突破重难点。我上网查了其他的教学设计,都没有发现更好的办法,所以最后就确定用表格。
用表格,这样条理多清晰呀!但是这些教学设计没有一个体现“生本课堂”这个教学理念的,这倒是给了我一个挑战,让我兴奋不已。我信心百倍地花了2天的时间在头脑中勾勒教学框架(这是额外的任务,正常的教学工作还是要进行的),又花了2天的时间梳理教学思路,书写教学流程,又用了1天的时间,对照教学设计制作教学课件,又用了半天的时间,对着电脑课件演练教学过程。当时的感觉就是此教学设计是我的教学智慧,是独一无二的,那简直就跟中了头彩一样。
这一走班上课才发现,为突破难点而准备的表格,却成为学生学习上的难点,四年级学生一见傻眼了,不会填,这真是我所没料到的,看来备学生这个环节,我没有做到呀!指导他们填表所用的时间,占用了一节课的大部分,根本没有时间去讲别的了。试了两个班都是这样,到底该怎么办?我又针对表格中“其中的猎食性恐龙”这一内容,预留了一个方案,设计了填空。这样就降低学生填表的难度,我又在网上搜了些相关的图片,帮助理解,这样才算是把难点问题解决了。
2、抓住课题,感悟难点
课文的题目是文章耳目,它与文章的中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文章题目甚至就是中心。把握住了题目,有时我们就可以顺着它,抽丝剥茧,顺藤摸瓜,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
3、利用教材中的插图,突破难点。
课文插图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和文字一样,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与文字相比,色彩亮丽的插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和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他们获得课文的相关信息,激发他们的美感,激活他们的思维,帮助突破难点。
4、抓中心词、中心句设置中心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突破难点。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文眼虽小,却是文章的精华,是作者构思的结晶,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它就像文章的一扇窗户,透过窗户可窥见到全文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教学中以文眼为突破口设置中心问题,就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主动突破难点。
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晏子使楚》的教学难点是“为什么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呢?”我是这样设计课堂教学的:
1、简介背景,揭题
(1)、导入引出“晏子”(板书),对“子”的拓展理解。
(2)这一次晏子被派遣出使楚国,板书:使楚,对“使”的理解。
2、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1)检查预习情况
(2)初步分析课文主要内容,重点抓住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质疑。
师:晏子出使楚国那就是使节,一个国家的代表,到别的国家去访问,理应受到尊重,但是这楚一却让晏子受到了一次次难堪,你能找到吗?
请大家自读课文找出答案,板书:钻狗洞、下等人、强盗国
师:楚一一次一次侮辱晏子,然而最终的结果是——
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从这以后,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3)指读
4)质疑: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尊重 不敢不(不得不)
3、提出中心问题:为什么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呢?
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课文最后一句话,也就是课文的中心句在本文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通过对这句话“从这以后,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的质疑,使学生开始去很好地思考这句话中的“奥秘”:楚王尊重其貌不扬的晏子,楚王不敢不(不得不)尊重其貌不扬的使者晏子了。无疑这些都会让学生产生新奇,擦亮自己的思维火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突破重难点。
5、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
多媒体教学是根据信息传播理论和教学过程的规律而设计、实施、评价教育过程的系统方法,它通过形声媒体、软件的运用和调控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看到,无法理解和接受,成为教学中的难点。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感官获得多重刺激,从而提高学习和记忆的效果,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可以使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直观化、具体化、简单化。“百闻不如一见”,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孩子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顺利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6、适时突破难点
篇10
关键词:教学关键点确定与处理
在教学研究中,人们讨论较多、较深入的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钻研与处理教材乃至课堂教学中,除了重难点外,还存在一个关键点的问题,教学就是要在确定与处理教学关键点上下功夫。只有把握好关键,才能突破难点,抓住重点。这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化学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
一、重点、难点与关键点
在新课学习中,教学的重难点总是与学生原有知识存在一些距离,教学的任务就是缩短乃至消除这种距离。教学关键点突出反映了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认识上的矛盾性,体现了教材内容上已学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与衔接,展示了教学过程中由感知教材向理解教材的合理过渡。因此,确定与处理好教学关键点,对于顺利学习新知识能起决定性的作用。
在钻研教材时,弄清教材内容的层次与联系,明确重难点是抓关键点的基矗例如初中化学中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这部分内容,教学重点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纯净物的质量。由于这部分化学计算是学生初次接触,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配平及如何理解题意方面存在一些困难,这就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问题是如何根据题意,找出已知物与待求物之间的质量关系,这就是该内容的教学关键点。教学中抓住已学知识,如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书写、配平及质量比的计算等与新课题的联系,提出几个有坡度的问题,让学生逐步领会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原理,初步学会抓住关键点分析题意和计算的方法、步骤。这样就能把握教学关键点,顺利地达到突破重难点的教学目的。所以,关键点是“课眼”,处理好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关键点的确定与处理
确定与处理教学关键点,必须抓住两方面的矛盾。一是学生在学习认识过程中新旧知识或经验之间的矛盾;二是教材内容安排与合理的认识顺序之间的矛盾。要针对化学学科的特点,在深入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做好确定与处理关键点的工作。
1.深入钻研教材,在明确重点、难点的基础上确定关键点。
要确定与处理好关键点,最基础的工作是深入钻研教材,弄清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不仅要对所教授的内容作深入地剖析,理出知识的层次与联系,还要相应地找出已学知识和后续知识与这些内容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确定本单元的重难点、本课时的重难点,进而确定关键点。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原理教学内容为例分析如下:重点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及制取方法;难点是从设计思路出发进行学习。怎样突破难点,抓住重点呢?从学生已经学过的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归纳和总结出气体实验室制法的设计思路和方法。这些思路和方法主要包括:
(1)先要了解在实验室条件下,可以用什么药品,通过什么化学反应来制取这种气体;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所需条件和生成气体的性质来设计实验装置;
(3)需要通过什么实验来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需制的气体。当学生明确了以上三点后,讨论本节课的内容,教学关键点就选在这里。抓住这个问题不放,追根求源,学生会对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有豁然开朗、恍然醒悟之感。
2.突破教材框框,设计合理的教学程序。
合理的教学程序设计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与学生认识顺序的科学统一上。就把握关键点这一教学环节而言,合理的认识顺序应该是:从整体看,要把握住教材体系、编者意图,抓住知识间的联系与衔接,了解学生学习的难处,调整教学程序,为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作好准备;从局部看,在解决关键问题前,要通过直观手段使学生感知问题所在,并进行必要地铺垫,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思维的注意力集中到关键点上,在着手解决关键问题时,通过适当的发散与收敛,达到突出重点、难点的目的。例如:实验室制取氧气,有关催化剂的概念就是一个关键点。如果按照教材内容平铺直叙地进行教学,就不能根据实验现象突出地创设问题情境,就不能及时地把学生的兴趣及思维聚集到关键点上。而如果把课文中三个实验同时集中演示给学生看,使学生通过现象对二氧化锰有一个生动直观地认识,再在总结实验现象,初步得出有关结论的基础上给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结合实验,通过阅读、自学、讨论、思考来解决关键问题。
3.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强化实验问题的研究性。
化学实验中所产生的问题,往往对确定与把握教学关键起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所产生的问题在教学上往往是提示物质变化规律的突破口。与化学实验有关的教学内容,其关键点的选择与处理大都是从这个“突破口”开始逐步深入的,如证明质量守恒定律的白磷燃烧实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强化实验问题的研究性,对于把握好关键点是至关重要的。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变消极的接受为积极的观察与思考。如电解水的实验有两种做法:一是观察实验后,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负极上产生的是氢气,反应是什么;另一种是观察后问学生,负极上放出的是什么气体。学生可能会说是氢气,教师追问一句“你怎么知道是氢气?”显然只有第二种做法才会使学生产生急切的探究心理,创设出良好的问题情境。在此基础上,才能根据发散、收敛的思维规律,联系实验现象,针对关键问题做不同角度的研究,直到探究出实验现象与变化规律的内在联系。通过实验问题的研究来把握教学的关键点,不但能达到理解重点、难点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研究实验来体会科学研究的乐趣,学会科学思维方法,促进其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4.在“结合部”选择突破口,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同样的教学时间内,在相同的教育对象和教学条件下,怎样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实践证明,选择与处理好教学关键点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如:在讲溶解度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这些概念,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少学生仍分辨不清。在他们看来,“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因为在一定条件下,溶质不能再溶解了;反之,“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这种看法正是“先入为主”造成概念性错误,也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所在。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应把问题具体化,巧妙地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分析、判断。例如先让学生计算20℃时氢氧化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启发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这时氢氧化钙溶液是否饱和?
(2)这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这时溶液是浓溶液还是稀溶液?
(4)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这样组织教学,既解决了疑难,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消除心理定势的消极影响,促进学习的正迁移。
- 上一篇:听课指导意见和建议
- 下一篇:校园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