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保护基本原理及应用范文
时间:2024-01-16 17:27: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继电保护基本原理及应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继电保护 微机保护 课程改革一、目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存在的问题
在现有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教材中,大多数教材在讲述保护的基本原理时,一般结合机电型继电器分析保护原理,这样就花费了大量篇幅用于分析介绍继电保护装置和传统继电保护的二次电路。当然,通过传统的机电型保护的动作过程,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保护原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也容易理解,问题是在理解完了保护基本理论后,如何让学生认识微机保护,这在大多数教材中并没有体现。
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教学的改革
1.课程改革的思路
继电保护课程的改革以基本原理为主,包括保护的基本原理、保护装置和继电器的基本原理。以模拟保护具体电路为辅,对复杂模拟电路不作介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保护装置和继电器的应用举例以微机型为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适当地介绍当前继电保护最新的技术和原理,同时鼓励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统筹考虑和选取教学内容,以适合工作岗位的需要,对继电保护密切相关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课时上尝试进行大幅度整合。
(1)校企合作――按照工作现场工作过程搭建、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总结归纳专业岗位群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以职业实际工作为训练内容,使课程目标和教字内容与职业实际紧密联系,学习要素与工作要素相互渗透、融合,最大限度地实现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2)贯彻规范――教学内容体现“企业标准”。
将发电厂、变电站继电保护工作生产现场的各类规程规范、优秀企业文化和先进理念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实现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教学目标。
(3)任务驱动――实现“教、学、做”相融合。
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学生在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认知、吸取支撑完成任务的理论知识,教师针对学生操作中遇到的难题或出现的问题给予讲授,归纳操作要点或知识要点。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就是提高职业素质的过程,任务的成果就是“教、学、做”结合的结晶。
2.课程改革的具体方法
(1)教学内容的改革。
继电保护教学内容改革是核心,没有一个好的内容,无论怎么改都不会成功,问题是继电保护的内容很多,怎么从众多内容中选取是关键所在,内容的改革需遵循够用、发展的层次展开。所谓够用,就是继电保护内容要包含基本的保护理论原理,比如常规的电流保护、功率方向保护、距离保护及差动保护等,对于这些原理的学习要完全掌握。所谓发展,就是继电保护的理论学习要与时俱进,对于目前不用的一些陈旧理论要敢于删除,对于新的理论要补充。由于微机保护的大力发展,许多过去难以解决的问题,现在很容易解决,如功率保护的接线形式,差动保护的接线等问题。
(2)教学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十分关键,教学手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是说,能否抓住学生。目前常用的教学手段主要是板书式教学、多媒体教学及讨论式教学等,这些教学经过长期实践,证明是可行的。但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如果只采用一种方式,则效果不理想,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需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采用不同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考及参与能力。因此,合理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作为职业院校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是其基本素质,也是社会的基本要求。由于微机保护的接线少,信号质量相对较高,操作过程也相对简单,可以设计内容不同、形式多样的实训内容对学生进行专门训练,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保护测试技能、对滤波及保护算法进行初步的设计,甚至对自己设计的保护方案调试等。
对于继电保护的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法,在实践过程中,可以按照电网施工的流程,将一些简单实际的小型工程全程照搬入实训室,老师提供相关的图纸资料,学生们几人一组,按照任务要求,进行保护的施工安装、调试,对保护出现的故障进行分析查找,完成设备的调试报告,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二次识图能力。
(3)考评的改革
考评是检验学生对知识学习和应用掌握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同的考评制度可以检验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同能力,因此,要促使学生学好知识,掌握原理,学会应用,需要老师设计不同的考评方案。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要立足于正确引导学生在打好坚实理论基础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专业技能的运用、综合性实训的实施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加大实训环节的考评比例,从制度上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培养。传统考评往往采用闭卷考试方式,这种方式有它的优点和公正性,但不能很好地检验学生动手能力和应用继电保护原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原理性内容学习采用传统闭卷考试,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采用具体实作考评。最后分别设计一个系数求和,完成对一个学生的综合评价。
三、课程改革的结果分析
任何一项改革,最终都要经过实践检验,当然,教育实践的检验有其特殊性,它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在学校教改立项的支助下,对电气2012级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继电保护进行了课程内容教学改革,从教学效果看,学生上课活跃程度增加,学生对继电保护原理的理解加深,对微机保护设备的认识和实践能手动力大大提高。在课程结束后,通过对比和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学生相对更喜欢改革后的教学方式。这说明了这次课程内容调整和教学方式改革比较成功。
参考文献:
[1]罗士萍,顾艳.从保护的微机化浅析继电保护课程内容的调整[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篇2
关键词:自适应继电保护电网地区电网
1、引言
电网结构日趋复杂,给电网安全运行带来了更多问题,同时也向继电保护提出了更深的研究方向;在地区电网中,220kV系统是电力输送主网架,220kV线路多数都是环网运行,经过近几年大规模的电网改造,220 kV变电站布点日趋紧密,继电保护配置如不能很好配合当地电网结构会严重破坏原本合理、坚强的电网结构,甚至使电网瓦解,因此对继电保护配置与运行方案进行深入分析,合理地安排继电保护设备的运行方式,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2、220kV电网继电保护配置的一般原则及配合的矛盾
为保障电网安全可靠运行,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电网必须满足可靠性、速动性、选择性及灵敏性等基本要求。可靠性由继电保护装置本身的技术性能和质量及装置的合理配置、正常的运行维护保证;速动性由配置的全线速动保护、相间、接地故障的速动段保护及电流速断保护保证;通过继电保护运行整定,由相间和接地故障的延时段后备保护实现选择性、灵敏性的要求;对联系不强的220 kV电网,在保证继电保护可靠动作的前提下,重点应防止继电保护装置的非选择性动作;对于联系紧密的220kV电网,重点应保证继电保护装置的可靠动作。
而在运行的电网各设备的运行状态是复杂多变的,所以电网的联系方式也会随设备的状态而改变。采用传统的继电保护定值维护方式,对继电保护工作人员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所以自适应技术在现代复杂的电网中的应用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3.自适应继电保护技术发展的条件具备
3.1微机式继电保护技术为其打下坚实基础
微机保护技术的进步是自适应继电保护发展的基础,没有计算机的应用, 自适应继电保护只能是空谈。自适应继电保护技术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它的自学习能力,而这种自学习能力离不开它的记忆能力,所以需要较为先进的存储技术和查找算法才能保证系统的稳定和反应的快速性。现在,微机保护技术在不断发展完善,软硬件技术的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各类传感终端也在不断完善;这些无疑为自适应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3.2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为其提供平台
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在60年代开始由模拟式向数字式进军。70年代中期由SCADA、AGC和网络分析汇集成为能量管理系统(EMS),80年代中期又借鉴EMS技术,由SCADA网络分析和负荷控制汇集成配电管理系统(DMS)。这一切都说明了,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在快速地完善和提升;这将是一个不可抵挡的趋势。
由于电力工业的发展和电网运行的迫切需要,在“八五”期间我国已卓有成效地建设发展了电力专用通信网和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3 ]。到现在为止,在我国所有地区电网基本上实现了电力调度自动化,这为自适应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3.3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发展自身需要
继电保护技术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一个分支, 随着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采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和实现无人值守运行方式[1]在全国如火如荼进行着。继电保护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它不断吸纳新的技术来完善自身,每一次电子界的革命基本上都为它创造一次新的机遇;所以在未来它还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4.自适应继电保护的优越性及其应用
4.1自适应电流速断保护[2]
4.1.1基本原理
自适应电流速断保护的定值应随系统运行方式和短路类型的实际情况而改变,克服了传统电流速断的缺点,其电流整定值可表示为:
要使电流速断的定值按式(1) 整定, 必须实时测定故障类型系数和保护装设点到系统等效电源之间的阻抗。此时, 令式(1) 与传统电流速断保护短路电流(2) 相等,可以得出自适应电流速断的保护范围
为保护装设处到系统等效电源之间的实际阻抗; 为故障类型系数。
式(3) 表明, 也不是常数, 随系统的的变化而变化, 它根据电流速断动作原理的基本要求调整到最优。只要知道故障分量和就可求出系统阻抗。
令自适应电流速断的保护范围等于零,可得:
4.1.2保护范围
传统保护在实际运行方式下电流速断的保护范围:
将式(3) 与式(5) 进行比较可得:
实践表明自适应电流速断保护比普通电流速断保护有明显的优越性。
4.2自适应过电流保护的基本原理
自适应过电流保护的电流保护的定值和特性能够实时自动调整或状态改变, 以适应电网运行多样性的要求。下面以反时限过电流保护为例说明自适应过电流保护的基本原理。设最大负荷电流为IHmax , 过电流保护的启动电流整定值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k 为系数, 通常取k > 1.5。
根据式(8) , 可选用保护装置对应的一条反时限特性:
线路故障时,当 短路电流小于, 按上述特性动作的过电流保护不能检出故障,但是通过对负荷电流实时监视,系统根据实际负荷电流IH 自动改变为灵敏更高的另一条反时限特性:
当保护装置的时间―电流特性由式(9)变为式(10) 后, 过电流保护装置便可更快地切除故障。自适应电流保护装置已在部分电网中应用。
4.3自适应继电保护成果
目前为止,自适应继电保护技术已经在部分应用;特别是针对地方性电网的稳定性做了大量研究。
文献[3]通过对电力系统振荡和短路所呈现的不同特征分析,从故障特征入手,利用模糊集合理论识别振荡过程中发生的短路。文献利用模糊模式识别原理建立了相应的模糊数学模型,它使在许多不利于识别的情况下,包括两机系统功角为180°时于振荡中心处发生的三相短路都能迅速准确地识别出来。
文献[4]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识别永久性故障和瞬时性故障的方法。在瞬时性故障情况下,能够确定熄弧时间,实现自适应单相重合闸。根据瞬时性故障与永久性故障电压的波形不同,作为判别故障类型的依据。作者利用EMTP 仿真对系统参数、故障位置、故障前负荷分量和断路器断开时刻等不同的组合情况进行了故障电压波形的仿真分析,提取最具有代表性特征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并选择了输入节点为6,隐含节点为5,输出节点为1的非全连BP 神经网络。
文献[5]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实现自适应单相重合闸的设计细节,提出了如何利用故障数据训练神经网络的特殊方法及在硬件上的实现方式。
5.220kV地区电网存在的风险及其解决方法
现在部分地区220kV仍以环网形式对地区电网供电;由于220kV等级线路出故障而导致的地区全局性失压时有发生。今年在广东某地区就发生过由于施工造成地区全局性失压的事故。可见,目前以220kV等级为主联络线的地区性电网还相当薄弱;提高继电保护水平就提到了新的高度。
电网的事故是多样的,由于电网,特别是变电站设备的多样化。所以传统的继电保护技术显得有心无力。在这里,我们提出采用对220kV地区性自适应继电保护技术,当故障发生时有选择性跳开某些环节,从而保护其它设备的正常运行。由于自适应继电保护具有学习能力,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各类型故障,得出一个专家库,然后输入给自适应继电保护各环节;当事故发生时,它就会有选择性地跳开部分环节。在220kv地区性电网日趋复杂,配网自动化提出的大环境下。地区电网定值的配合及保护灵敏度等向继电保护技术提出了挑战。自适应继电保护技术以其智能化和记忆性能当能挑起这个重任。
篇3
关键词:继电保护;故障分析系统;应用
对于维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而言,继电保护装置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电力系统是个整体,在其运行过程中,会受到天气气候,人为操作以及突发灾难等的影响,从而给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带来一定的挑战。继电保护系统的正常运行,能够在电力系统发生故障的时候及时切除故障,从而控制故障范围的延伸,减小故障带来的损失。所以,继电保护装置已经成为保障现代电力系统安全稳定不可缺少的设备。
1 继电保护基本原理
继电保护是一种电力系统自动保护装置,它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测量部分、逻辑部分和执行部分。其中测量部分是指将被保护对象的输入信号和设定的整定值进行比较,从而使保护装置能够实现一定的逻辑功能,并确定相应的保护动作行为。再通过执行部位进行跳闸或者发出报警信号。基本原理如图1。
为了能够使得继电保护装置更好的工作,确保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所以,继电保护装置需要明确区分电力系统中的故障情况和非故障情况。从而要求继电保护的输入信号一定是故障时和正常时明显不同的电气量和物理量。比如突然增大的电压或者电流信号,负序和零序的电压和电流以及功率等电气量。再比如变压器的油压,温度以及发电机轴温等物理量。
根据不同的角度,可将继电保护装置分为以下几类:(1)根据继电器不同的制造工艺可分为机电型、整流型、晶体管型、集成电路型以及微机型。(2)根据继电器的逻辑判断原理不同可分为电流型、电压型、阻抗型、功率型以及差动型。无论选择哪种类型的继电保护装置,都应该满足可靠性、选择性以及快速性和灵敏性的要求。从而确保继电保护装置在电力系统发生故障的时候正常动作,进而保证正常的故障检测以及切除,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
2 故障分析处理系统
随着我国电子科技的发展,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得到广泛的应用,使得我国电力系统的保护更加智能化与高效化。目前,由于很多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大多是对原先装置进行简单的替换,使其并没有和电网很好的结合,导致采集的大量数据信息不能够很好的被应用,没有充分发挥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优点。
继电保护故障分析处理系统是一种综合自动化系统,它能够利用智能设备采集到的电网信息进行计算分析,从而调整继电保护装置的工作状态,确保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首先,故障分析系统能够使继电保护装置对系统的运行实现自适应状态,智能的根据电网运行的变化进行合理的调整。其次,能够准确定位电网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复杂故障,从而及时的完成事故的分析和运算,对继电保护装备起到决策作用。第三,能够对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从而进行装备运行可靠性的分析。第四,能够自动根据电网的实际运行情况对线路参数进行修正,从而提高电网运行效率,减少电网运行故障的发生。
继电保护故障分析处理系统的应用,使得继电保护的相关部门能够得到电力系统发生故障后的完整保护装置动作报告和录波报告,从而使相关的工作人员能够对故障情况进行及时掌握,提高了故障分析和处理的效率以及水平。并且,能够使工作人员对电网运行过程中的继电保护装置和录波装置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测,极大地提高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能力。故障分析处理系统能够对电网中出现的复杂故障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加强了工作人员对故障的处理能力与效率,在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同时能够极大的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
3 继电保护故障分析处理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3.1 故障分析处理系统中继电保护故障诊断的仿真模拟
继电保护故障诊断的仿真模拟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使工作人员更加真实的了解继电保护装置的参数设置情况,从而更加科学合理的设置继电保护设备参数,提高其工作性能。继电保护故障诊断的仿真模拟首先应该保证仿真的真实性,也就是说,在仿真过程中要根据真实系统的设置来建立各种继电保护装置的仿真模型,使得模拟故障后的行为具有真实的效果。其次,保护动作跳闸后的各类信息要显示出来,并保证仿真提示与现实结果的一致性。再次,仿真模拟要具有灵活性,即能够随时查看和改变保护模拟装置的参数设置情况。最后,仿真模拟过程要多样化,在各种运行方式的情况下设置多种故障,确保仿真的实用性。由于电力系统中故障种类繁多,发生故障的原因也相对复杂,继电保护装置的保护方式也就各种各样,为了能够使仿真过程更加逼真,仿真结果更加科学,在仿真过程中应该相应的进行合理的假设。比如利用典型的保护类型代表各种继电保护装置,从而更加适应继电保护装置不断发展的趋势。
3.2 继电保护故障分析处理系统的软件构成
继电保护故障诊断的程序主要是利用计算机对电力系统中各种故障进行模拟,通过故障量的分析检测进行保护动作行为,同时输出系统内的保护动作情况。其组成部分主要分为两部分,分别是程序和数据库。其中数据库有电网一次系统图、原件参数和继电保护定值库。程序部分主要包括模拟故障计算程序、保护动作行为判断以及报告输出等。继电保护故障分析处理系统的软件构成中,模拟故障计算程序作为仿真系统的核心,主要担任各种故障的模拟以及对系统内每条线的保护测量值进行计算。而模拟计算出的结果通过与继电保护定值比较,进而判断保护的动作行为。例如对阻抗、电压和电流的判断,系统需要进行分段判断,从第一段开始,如果第一段出现保护动作,则终止下一段的判断,反之则继续下一段的判断,并以此类推。最后的输出报告需要在电网的一次结构图上标明保护动作的具体情况,从而使工作人员对电网的故障点,故障类型以及保护动作的时间、类型能够更加详细的了解。
3.3 建立继电保护故障分析处理系统的硬件平台设计模型
电网硬件平台结构知识是故障信息分析处理系统的基础。专家系统的工作效率和通用性能直接受到硬件表示方法的影响,有效的设计电网硬件平台结构,能够促进继电保护故障分析处理系统的开发和利用,开发人员根据多层次的框架结构,使得复杂的内容清晰化,从而更加有利于相关工作人员对电网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复杂故障的处理。电力系统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即发电系统、变配电系统、输电系统以及用电系统共同组成了电力系统的网络层拓扑关系。所以,在对电网故障点进行测量、分析、保护的过程中,必须遵守电力系统的层次性关系,结合网络层拓扑关系知识、厂站层拓扑关系知识以及设备的属性知识等进行有效的故障诊断和恢复处理,使继电保护系统更加智能化与一体化。
4 结束语
继电保护故障分析处理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使得电力系统的故障分析和处理更加的智能化,确保了继电保护的有效性。使得继电保护能够根据电网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的检测,一旦发生故障,能够迅速做出反应,进行故障切除,降低电网损失。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应该加大继电保护故障分析处理系统的研发,使之不断升级,从而满足电力系统发展的需求。
篇4
配电自动化技术是服务于城乡配电网改造建设的重要技术,配电自动化包括馈线自动化和配电管理系统,通信技术是配电自动化的关键。目前,我国配电自动化进行了较多试点,由配电主站、子站和馈线终端构成的三层结构已得到普遍认可,光纤通信作为主干网的通信方式也得到共识。馈线自动化的实现也完全能够建立在光纤通信的基础上,这使得馈线终端能够快速地彼此通信,共同实现具有更高性能的馈线自动化功能。
二。配电网馈线保护的技术现状
电力系统由发电、输电和配电三部分组成。发电环节的保护集中在元件保护,其主要目的是确保发电厂发生电气故障时将设备的损失降为最小。输电网的保护集中在输电线路的保护,其首要目的是维护电网的稳定。配电环节的保护集中在馈线保护上,配电网不存在稳定问题,一般认为馈线故障的切除并不严格要求是快速的。不同的配电网对负荷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要求不同。许多配电网仅是考虑线路故障对售电量的影响及配电设备寿命的影响,尚未将配电网故障对电力负荷(用户)的负面影响作为配电网保护的目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电力用户用电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供电可靠性和供电电能质量成为配电网的工作重点,而配电网馈线保护的主要作用也成为提高供电可靠性和提高电能质量,具体包括馈线故障切除、故障隔离和恢复供电。具体实现方式有以下几种:
2.1传统的电流保护
过电流保护是最基本的继电保护之一。考虑到经济原因,配电网馈线保护广泛采用电流保护。配电线路一般很短,由于配电网不存在稳定问题,为了确保电流保护动作的选择性,采用时间配合的方式实现全线路的保护。常用的方式有反时限电流保护和三段电流保护,其中反时限电流保护的时间配合特性又分为标准反时限、非常反时限、极端反时限和超反时限,参见式(1)、(2)、(3)和(4)。这类保护整定方便、配合灵活、价格便宜,同时可以包含低电压闭锁或方向闭锁,以提高可靠性;增加重合闸功能、低周减载功能和小电流接地选线功能。
电流保护实现配电网保护的前提是将整条馈线视为一个单元。当馈线故障时,将整条线路切掉,并不考虑对非故障区域的恢复供电,这些不利于提高供电可靠性。另一方面,由于依赖时间延时实现保护的选择性,导致某些故障的切除时间偏长,影响设备寿命。
2.2重合器方式的馈线保护
实现馈线分段、增加电源点是提高供电可靠性的基础。重合器保护是将馈线故障自动限制在一个区段内的有效方式「参考文献。参见图1,重合器R位于线路首端,该馈线由A、B、C三个分段器分为四段。当AB区段内发生故障F1,重合器R动作切除故障,此后,A、B、C分段器失压后自动断开,重合器R经延时后重合,分段器A电压恢复后延时合闸。同样,分段器B电压恢复后延时合闸。当B合闸于故障后,重合器R再次跳开,当重合器第二次重合后,分段器A将再次合闸,此后B将自动闭锁在分闸位置,从而实现故障切除、故障隔离及对非故障段的恢复供电。
目前在我国城乡电网改造中仍有大量重合器得到应用,这种简单而有效的方式能够提高供电可靠性,相对于传统的电流保护有较大的优势。该方案的缺点是故障隔离的时间较长,多次重合对相关的负荷有一定影响。
2.3基于馈线自动化的馈线保护
配电自动化包括馈线自动化和配电管理系统,其中馈线自动化实现对馈线信息的采集和控制,同时也实现了馈线保护。馈线自动化的核心是通信,以通信为基础可以实现配电网全局性的数据采集与控制,从而实现配电SCADA、配电高级应用(PAS)。同时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平台实现了配电网的设备管理、图资管理,而SCADA、GIS和PAS的一体化则促使配电自动化成为提供配电网保护与监控、配电网管理的全方位自动化运行管理系统。参见图2所示系统,这种馈线自动化的基本原理如下:当在开关S1和开关S2之间发生故障(非单相接地),线路出口保护使断路器B1动作,将故障线路切除,装设在S1处的FTU检测到故障电流而装设在开关S2处的FTU没有故障电流流过,此时自动化系统将确认该故障发生在S1与S2之间,遥控跳开S1和S2实现故障隔离并遥控合上线路出口的断路器,最后合上联络开关S3完成向非故障区域的恢复供电。
这种基于通信的馈线自动化方案以集中控制为核心,综合了电流保护、RTU遥控及重合闸的多种方式,能够快速切除故障,在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内实现故障隔离,在几十秒到几分钟内实现恢复供电。该方案是目前配网自动化的主流方案,能够将馈线保护集成于一体化的配电网监控系统中,从故障切除、故障隔离、恢复供电方面都有效地提高了供电可靠性。同时,在整个配电自动化中,可以加装电能质量监测和补偿装置,从而在全局上实现改善电能质量的控制。
三。馈线保护的发展趋势
目前,配电自动化中的馈线自动化较好地实现了馈线保护功能。但是随着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及实践,对配电网保护的目的也要悄然发生变化。最初的配电网保护是以低成本的电流保护切除馈线故障,随着对供电可靠性要求的提高,又出现以低成本的重合器方式实现故障隔离、恢复供电,随着配电自动化的实施,馈线保护体现为基于远方通信的集中控制式的馈线自动化方式。在配电自动化的基础上,配电网通信得到充分重视,成本自动化的核心。目前国内的主流通信方式是光纤通信,具体分为光纤环网和光纤以太网。建立在光纤通信基础上的馈线保护的实现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电流保护切除故障;
2)集中式的配电主站或子站遥控FTU实现故障隔离;
3)集中式的配电主站或子站遥控FTU实现向非故障区域的恢复供电。
这种实现方式实质上是在自动装置无选择性动作后的恢复供电。如果能够解决馈线故障时保护动作的选择性,就可以大大提高馈线保护的性能,从而一次性地实现故障切除与故障隔离。这需要馈线上的多个保护装置利用快速通信协同动作,共同实现有选择性的故障隔离,这就是馈线系统保护的基本思想。
四。馈线系统保护基本原理
4.1基本原理
馈线系统保护实现的前提条件如下:
1)快速通信;
2)控制对象是断路器;
3)终端是保护装置,而非TTU.
在高压线路保护中,高频保护、电流差动保护都是依靠快速通信实现的主保护,馈线系统保护是在多于两个装置之间通信的基础上实现的区域性保护。基本原理如下:
参见图3所示典型系统,该系统采用断路器作为分段开关,如图A、B、C、D、E、F.对于变电站M,手拉手的线路为A至D之间的部分。变电站N则对应于C至F之间的部分。N侧的馈线系统保护则控制开关A、B、C、D的保护单元UR1至UR7组成。
当线路故障F1发生在BC区段,开关A、B处将流过故障电流,开关C处无故障电流。但出现低电压。此时系统保护将执行步骤:
Step1:保护起动,UR1、UR2、UR3分别起动;
Step2:保护计算故障区段信息;
Step3:相邻保护之间通信;
Step4:UR2、UR3动作切除故障;
Step5:UR2重合。如重合成功,转至Step9;
Step6:UR2重合于故障,再跳开;
Step7:UR3在T内未测得电压恢复,通知UR4合闸;
Step8:UR4合闸,恢复CD段供电,转至Step10;
Step9:UR3在T时间内测得电压恢复,UR3重合;
Step10:故障隔离,恢复供电结束。
4.2故障区段信息
定义故障区段信息如下:
逻辑1:表示保护单元测量到故障电流,
逻辑0:表示保护单元未测量到故障电流,但测量到低电压。
当故障发生后,系统保护各单元向相邻保护单元交换故障区段,对于一个保护单元,当本身的故障区段信息与收到的故障区段信息的异或为1时,出口跳闸。
为了确保故障区段信息识别的正确性,在进行逻辑1的判断时,可以增加低压闭锁及功率方向闭锁。
4.3系统保护动作速度及其后备保护
为了确保馈线保护的可靠性,在馈线的首端UR1处设限时电流保护,建议整定时间内0.2秒,即要求馈线系统保护在200ms内完成故障隔离。
在保护动作时间上,系统保护能够在20ms内识别出故障区段信息,并起动通信。光纤通信速度很快,考虑到重发多帧信息,相邻保护单元之间的通信应在30ms内完成。断路器动作时间为40ms~100ms.这样,只要通信环节理想即可实现快速保护。
4.4馈线系统保护的应用前景
馈线系统保护在很大程度上沿续了高压线路纵联保护的基本原则。由于配电网的通信条件很可能十分理想。在此基础之上实现的馈线保护功能的性能大大提高。馈线系统保护利用通信实现了保护的选择性,将故障识别、故障隔离、重合闸、恢复故障一次性完成,具有以下优点:
(1)快速处理故障,不需多次重合;
(2)快速切除故障,提高了电动机类负荷的电能质量;
(3)直接将故障隔离在故障区段,不影响非故障区段;
(4)功能完成下放到馈线保护装置,无需配电主站、子站配合。
四。系统保护展望
继电保护的发展经历了电磁型、晶体管型、集成电路型和微机型。微机保护在拥有很强的计算能力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通信能力。通信技术,尤其是快速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也推动了继电保护的发展。系统保护就是基于快速通信的由多个位于不同位置的保护装置共同构成的区域行广义保护。
电流保护、距离保护及主设备保护都是采集就地信息,利用局部电气量完成故障的就地切除。线路纵联保护则是利用通信完成两点之间的故障信息交换,进行处于异地的两个装置协同动作。近年来出现的分布式母差保护则是利用快速的通信网络实现多个装置之间的快速协同动作如果由位于广域电网的不同变电站的保护装置共同构成协同保护则很可能将继电保护的应用范围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这种协同保护不仅可以改进保护间的配合,共同实现性能更理想的保护,而且可以演生于基于继电保护相角测量的稳定监控协系统,基于继电保护的高精度多端故障测距以及基于继电保护的电力系统动态模型及动态过程分析等应用领域。目前,在输电网中已经出现了基于GPS的动态稳定系统和分散式行波测距系统。在配电网,伴随贼配电自动化的开展。配电网馈线系统保护有可能率先得到应用。
篇5
关键字:继电保护;电力;维护
1 前言
电力作为当今社会的主要能源,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电力系统是一个由电能产生、输送、分配和用电环节组成的大系统。电力系统的飞速发展对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近年来,电子技术及计算机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何正确应用继电保护技术来遏制电气故障,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及运行质量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2 继电保护发展的现状
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是晶体管继电保护技术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时期。70年代中期起,基于集成运算放大器的集成电路保护投入研究,到80年代末集成电路保护技术已形成完整系列,并逐渐取代晶体管保护技术,集成电路保护技术的研制、生产、应用的主导地位持续到90年代初。与此同时,我国从70年代末即已开始了计算机继电保护的研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起着先导的作用,相继研制了不同原理、不同型式的微机保护装置。1984年原东北电力学院研制的输电线路微机保护装置首先通过鉴定,并在系统中获得应用,揭开了我国继电保护发展史上新的一页,为微机保护的推广开辟了道路。在主设备保护方面,关于发电机失磁保护、发电机保护和发电机-变压器组保护、微机线路保护装置、微机相电压补偿方式高频保护、正序故障分量方向高频保护等也相继通过鉴定,至此,不同原理、不同机型的微机线路保护装置为电力系统提供了新一代性能优良、功能齐全、工作可靠的继电保护装置。随着微机保护装置的研究,在微机保护软件、算法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理论成果,此时,我国继电保护技术进入了微机保护的时代。
目前,继电保护向计算机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和人工智能化对继电保护提出了艰巨的任务,也开辟了研究开发的新天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将为我国经济的大发展做出贡献。
3 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的配置与应用
3.1 继电保护装置的任务
继电保护主要利用电力系统中原件发生短路或异常情况时电气量(电流、电压、功率等)的变化来构成继电保护动作。继电保护装置的任务在于:在供电系统运行正常时,安全地。完整地监视各种设备的运行状况,为值班人员提供可靠的运行依据;供电系统发生故障时,自动地、迅速地、并有选择地切除故障部分,保证非故障部分继续运行;当供电系统中出现异常运行工作状况时,它应能及时、准确地发出信号或警报,通知值班人员尽快做出处理。
3.2 继电保护装置的基本要求
选择性。当供电系统中发生故障时,继电保护装置应能选择性地将故障部分切除。首先断开距离故障点最近的断路器,以保证系统中其它非故障部分能继续正常运行。
灵敏性。保护装置灵敏与否一般用灵敏系数来衡量。在继电保护装置的保护范围内,不管短路点的位置如何、不论短路的性质怎样,保护装置均不应产生拒绝动作;但在保护区外发生故障时,又不应该产生错误动作。
速动性。是指保护装置应尽可能快地切除短路故障。缩短切除故障的时间以减轻短路电流对电气设备的损坏程度,加快系统电压的恢复,从而为电气设备的自启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还提高了发电机并列运行的稳定性。
可靠性。保护装置如不能满足可靠性的要求,反而会成为扩大事故或直接造成故障的根源。为确保保护装置动作的可靠性,必须确保保护装置的设计原理、整定计算、安装调试正确无误;同时要求组成保护装置的各元件的质量可靠、运行维护得当、系统简化有效,以提高保护的可靠性。
3.3 保护装置的应用
继电保护装置广泛应用于工厂企业高压供电系统、变电站等,用于高压供电系统线路保护、主变保护、电容器保护等。高压供电系统分母线继电保护装置的应用,对于不并列运行的分段母线装设电流速断保护,但仅在断路器合闸的瞬间投入,合闸后自动解除。另外,还应装设过电流保护,对于负荷等级较低的配电所则可不装设保护。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的应用包括:①线路保护:一般采用二段式或三段式电流保护,其中一段为电流速断保护,二段为限时电流速断保护,三段为过电流保护。②母联保护:需同时装设限时电流速断保护和过电流保护。③主变保护:主变保护包括主保护和后备保护,主保护一般为重瓦斯保护、差动保护,后备保护为复合电压过流保护、过负荷保护。④电容器保护:对电容器的保护包括过流保护、零序电压保护、过压保护及失压保护。随着继电保护技术的飞速发展,微机保护的装置逐渐投入使用,由于生产厂家的不同、开发时间的先后,微机保护呈现丰富多彩、各显神通的局面,但基本原理及要达到的目的基本一致。
4 继电保护装置的维护
值班人员定时对继电保护装置巡视和检查,并做好各仪表的运行记录。 在继电保护运行过程中,发现异常现象时,应加强监视并向主管部门报告。
建立岗位责任制,做到每个盘柜有值班人员负责。做到人人有岗、每岗有人。 值班人员对保护装置的操作,一般只允许接通或断开压板,切换开关及卸装熔丝等工作,工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电业安全工作规定。
做好继电保护装置的清扫工作。清扫工作必须由两人进行,防止误碰运行设备,注意与带电设备保持安全距离,避免人身触电和造成二次回路短路、接地事故。对微机保护的电流、电压采样值每周记录一次,每月对微机保护的打印机进行定期检查并打印。
定期对继电保护装置检修及设备查评:①检查二次设备各元件标志、名称是否齐全;②检查转换开关、各种按钮、动作是否灵活无卡涉,动作灵活。接点接触有无足够压力和烧伤;③检查控制室光字牌、红绿指示灯泡是否完好;④检查各盘柜上表计、继电器及接线端子螺钉有无松动;⑤检查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二次引线端子是否完好;⑥配线是否整齐,固定卡子有无脱落;⑦检查断路器的操作机构动作是否正常。
篇6
关键词:综合自动化系统;变电所;应用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integrated automation substation 's basic principle, basic characteristics, basic functions and hardware structure form, and elaborat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ntegrated substation automation in the power system.
Key words: integrated automation system; substation;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P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以其独特的优势取代了常规变电所二次系统,并朝着从集中控制、功能分散型向分散(层)网络型发展,从专用设备向平台发展,从传统控制向综合智能控制方向发展,从室内向户外型演变,从单纯的屏幕数据监视向多媒体监视发展。
1.综合自动化系统基本原理
常规变电所二次系统主要由继电保护、自动控制、就地监控、故障录波等组成,在应用中按继电保护、就地、测量、录波、电能计量等功能组屏。常规变电所内电缆错综复杂,这就使得其安全性、可靠性不高,电能质量可控性低,时效性差,维护量大。变电所综合自动化是将变电所的二次设备(包括测量仪表、信号系统、继电保护、自动装置、电能计量和远动装置等)经过功能的组合和优化,通过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实现对变电所内的电气设备和输、配电线路的自动监视、测量、控制和微机保护,以及与远动系统配合等综合性的自动化功能。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利用多台微型计算机组成的自动化系统,代替常规的测量和监视仪表、控制屏、中央信号系统和远动屏,改变常规的继电保护装置不能与外界通信的缺陷。系统可以采集到比较齐全的数据和信息,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计算能力和逻辑判断功能,监视和控制所内各种设备的运行和操作,具有功能综合化、结构微机化、操作监视屏幕化、运行管理智能化等特征,它的应用为变电所无人值守提供了强大的现场数据采集及控制支持。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的基本配置如图 1 所示。
图 1 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基本配置
2.综合自动化系统基本特征
变电所综合自动化是通过监控系统的局域网或现场总线,将各种微机装置采集的模拟量、开关量、脉冲量及一些非电量信号,经过数据处理及功能的重新组合,按照预定的程序和要求,对变电所实现综合性的监视和调度。因此,综合自动化的核心是自动监控系统,而综合自动化的纽带是监控系统的局域通信网络,它把微机继电保护、微机自动装置、微机远动功能综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具有远方功能的自动监控系统。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最明显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功能综合化
变电所综合自动化技术综合了变电所内除一次设备和交直流电源以外的全部二次设备。在综合自动化系统中,微机监控系统综合了变电站的仪表屏、操作屏、模拟屏、变送器屏、中央信号系统、远动的 RTU 功能及电压和无功补偿自动调节功能;综合了和监控系统一体的微机保护、故障录波、自动装置功能。
2.2 结构分布、分层化
综合自动化是一个分布式系统,其中微机保护、数据采集和控制以及其他智能设备等子系统都是按分布式结构设计的,每个子系统可能有多个 CPU 分别完成不同功能。多CPU系统提高了处理并行多发事件的能力,有优先级的网络系统解决数据传输瓶颈问题,提高系统实时性。分布式结构有利于系统扩展和维护,局部故障不影响其他模块正常运行。另外,按照变电所物理位置和各子系统功能分工的不同,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总体结构又按分层来组织。典型的分层原则是将变电所自动化系统分为两层,即变电层和间隔层,由此可构成分散(分布)式综合自动化系统。
2.3 操作监视屏幕化
变电所实现综合自动化后,可实现无人值守无人值班或者无人值守无人值班,操作人员在主控室或者调度所,面对显示器,对变电所内的设备进行全方位的监视和操作,即通过计算机的显示屏,可以监视全变电所的实时运行情况和对各开关设备进行操作控制。
2.4 通信系统网络化、光缆化
由于计算机局域网技术及光纤通信技术在综合自动化系统中得到普遍的应用,因此,系统具有较高的抗电磁干扰能力,能够实现高速数据传送,满足实时性要求,易于扩展,可靠性大大提高,方便施工。
2.5 运行管理智能化
智能化不仅表现在常规的自动化功能上,还表现在能够在线自诊断,并不断将诊断结果送往远方的主控端,这是区别常规二次系统的重要特征。综合自动化系统不仅能监视一次设备,还能时刻检测自己是否有故障,充分体现了其智能性。
2.6 测量显示数字化
微机监控系统改变了原来的测量手段,常规指针式仪表全被显示器上的数字显示所代替。原来的人工抄表记录则全部由打印机打印、报表所代替。
3.基本功能
一般说来,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包括变电所电气量的采集以及电气设备的状态监视、控制和调节。
3.1 继电保护功能
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微机继电保护,同样要满足继电保护可靠性、选择性、快速性和灵敏性的要求,所以系统的继电保护按被保护的电力设备单元分别独立设置,电气量输入、输出及跳闸回路相互独立;保护装置设有通信接口供接入站内通信网,在保护动作后向变电站层的微机设备提供报告。
3.2 监视控制功能
3.2.1 实时数据采集与处理,包括模拟量、开关量、脉冲量及数字量等。
3.2.2 运行监视功能。
3.2.3 故障录波与测距功能。
3.2.4 事故顺序记录与事故追忆功能。
3.2.5 控制及安全操作闭锁功能。
3.2.6 数据处理及记录功能。
3.3 自动控制装置的功能
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具有保证安全、可靠供电和提高电能质量的自动控制功能,如电压和无功综合控制装置、低频率减负荷控制装置、备用电源自投控制装置、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等。
3.4 远动及数据通信功能
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的通信功能包括系统内部的现场级的通信和自动化系统与上级调度的通信两部分。
4.硬件结构形式
综合自动化变电所的结构有集中式、分布式、分散(层) 分布式。
4.1 集中式综合自动化系统
集中式综合自动化系统采用多个计算机,扩展其接口电路,集中采集变电所的模拟量、开关量和数字量等信息,集中进行计算与处理,分别完成微机监控、微机保护和一些自动控制等功能。这种形式在国内早期使用较多。
图 2 分层式结构图
4.2 分层分布式结构集中组屏的综合自动化系统
分布式结构在结构上采用主从 CPU 协同工作方式,各功能模块(通常是各个从CPU)之间采用网络技术或串行方式实现数据通信,多 CPU 系统提高了处理并行多发事件的能力,解决了集中式结构中独立CPU 计算处理的瓶颈问题,方便系统扩展和维护,局部故障不影响其他模块(部件)正常运行。所谓分层式结构,是将变电所信息的采集和控制分为管理层、站控层和间隔层布置,如图 2 所示。
5.结语
随着电网的不断建设与发展,电网对安全、稳定运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适应这一要求,综合自动化系统在变电所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实现无人值守无人值班,也为今后的智能化电网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贾志勇.《高低压电气设备安装的质量控制要点[J].》建筑电气,2008,(5):43-45.
篇7
关键词:配电 保护 技术
1 馈线保护的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电力用户用电的依靠性越来越强,供电可靠性和供电电能质量成为配电网的工作重点,而配电网馈线保护的主要作用也成为提高供电可靠性和提高电能质量,具体包括馈线故障切除、故障隔离和恢复供电。具体实现方式有以下几种:
1.1 传统的电流保护 过电流保护是最基本的继电保护之一。考虑到经济原因,配电网馈线保护广泛采用电流保护。配电线路一般很短,由于配电网不存在稳定问题,为了确保电流保护动作的选择性,采用时间配合的方式实现全线路的保护。常用的方式有反时限电流保护和三段电流保护,其中反时限电流保护的时间配合特性又分为标准反时限、非常反时限、极端反时限和超反时限,参见式(1)、(2)、(3)和(4)。这类保护整定方便、配合灵活、价格便宜,同时可以包含低电压闭锁或方向闭锁,以提高可靠性;增加重合闸功能、低周减载功能和小电流接地选线功能。
电流保护实现配电网保护的前提是将整条馈线视为一个单元。当馈线故障时,将整条线路切掉,并不考虑对非故障区域的恢复供电,这些不利于提高供电可靠性。另一方面,由于依靠时间延时实现保护的选择性,导致某些故障的切除时间偏长,影响设备寿命。
1.2 基于馈线自动化保护 配电自动化包括馈线自动化和配电治理系统,其中馈线自动化实现对馈线信息的采集和控制,同时也实现了馈线保护。馈线自动化的核心是通信,以通信为基础可以实现配电网全局性的数据采集与控制,从而实现配电SCADA、配电高级应用(PAS)。同时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平台实现了配电网的设备治理、图资治理,而SCADA、GIS和PAS的一体化则促使配电自动化成为提供配电网保护与监控、配电网治理的全方位自动化运行治理系统。这种馈线自动化的基本原理如下:当在开关S1和开关S2之间发生故障(非单相接地),线路出口保护使断路器B1动作,将故障线路切除,装设在S1处的FTU 检测到故障电流而装设在开关S2处的FTU没有故障电流流过,此时自动化系统将确认该故障发生在S1与S2之间,遥控跳开S1和S2实现故障隔离并遥控合上线路出口的断路器,最后合上联络开关S3完成向非故障区域的恢复供电。
这种基于通信的馈线自动化方案以集中控制为核心,综合了电流保护、RTU遥控及重合闸的多种方式,能够快速切除故障,在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内实现故障隔离,在几十秒到几分钟内实现恢复供电。该方案是目前配网自动化的主流方案,能够将馈线保护集成于一体化的配电网监控系统中,从故障切除、故障隔离、恢复供电方面都有效地提高了供电可靠性。同时,在整个配电自动化中,可以加装电能质量监测和补偿装置,从而在全局上实现改善电能质量的控制。
2 现代馈线保护
配电自动化中的馈线自动化较好地实现了馈线保护功能。但是随着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及实践,对配电网保护的目的也要悄然发生变化。最初的配电网保护是以低成本的电流保护切除馈线故障,随着对供电可靠性要求的提高,又出现以低成本的重合器方式实现故障隔离、恢复供电,随着配电自动化的实施,馈线保护体现为基于远方通信的集中控制式的馈线自动化方式。在配电自动化的基础上,配电网通信得到充分重视,成本自动化的核心。目前国内的主流通信方式是光纤通信,具体分为光纤环网和光纤以太网。建立在光纤通信基础上的馈线保护的实现由以下三部分组成:①电流保护切除故障;②集中式的配电主站或子站遥控FTU实现故障隔离;③集中式的配电主站或子站遥控FTU实现向非故障区域的恢复供电。
这种实现方式实质上是在自动装置无选择性动作后的恢复供电。假如能够解决馈线故障时保护动作的选择性,就可以大大提高馈线保护的性能,从而一次性地实现故障切除与故障隔离。这需要馈线上的多个保护装置利用快速通信协同动作,共同实现有选择性的故障隔离,这就是馈线系统保护的基本思想。
3 馈线系统保护技术
3.1 基本原理 馈线系统保护实现的前提条件如下:①快速通信;②控制对象是断路器;③终端是保护装置,而非TTU。
在高压线路保护中,高频保护、电流差动保护都是依靠快速通信实现的主保护,馈线系统保护是在多于两个装置之间通信的基础上实现的区域性保护。基本原理如下:该系统采用断路器作为分段开关,A、B、C、D、E、F.对于变电站M,手拉手的线路为A至D之间的部分。变电站N则对应于C至F之间的部分。N侧的馈线系统保护则控制开关A、B、C、D的保护单元UR1至UR7组成。
转贴于
当线路故障F1发生在BC区段,开关A、B处将流过故障电流,开关C处无故障电流。但出现低电压。
3.2 故障区段信息 定义故障区段信息如下:
逻辑1:表示保护单元测量到故障电流,
逻辑0:表示保护单元未测量到故障电流,但测量到低电压。
当故障发生后,系统保护各单元向相邻保护单元交换故障区段,对于一个保护单元,当本身的故障区段信息与收到的故障区段信息的异或为1时,出口跳闸。
为了确保故障区段信息识别的正确性,在进行逻辑1的判定时,可以增加低压闭锁及功率方向闭锁。
3.3 系统保护动作速度及其后备保护 为了确保馈线保护的可靠性,在馈线的首端UR1处设限时电流保护,建议整定时间内0.2秒,即要求馈线系统保护在200ms内完成故障隔离。
在保护动作时间上,系统保护能够在20ms内识别出故障区段信息,并起动通信。光纤通信速度很快,考虑到重发多帧信息,相邻保护单元之间的通信应在30ms内完成。断路器动作时间为40ms~100ms.这样,只要通信环节理想即可实现快速保护。
3.4 馈线系统保护的应用前景 馈线系统保护在很大程度上沿续了高压线路纵联保护的基本原则。由于配电网的通信条件很可能十分理想。在此基础之上实现的馈线保护功能的性能大大提高。馈线系统保护利用通信实现了保护的选择性,将故障识别、故障隔离、重合闸、恢复故障一次性完成,具有以下优点:①快速处理故障,不需多次重合;②快速切除故障,提高了电动机类负荷的电能质量;③直接将故障隔离在故障区段,不影响非故障区段;④功能完成下放到馈线保护装置,无需配电主站、子站配合。
4 未来保护技术
继电保护的发展经历了电磁型、晶体管型、集成电路型和微机型。微机保护在拥有很强的计算能力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通信能力。通信技术,尤其是快速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也推动了继电保护的发展。系统保护就是基于快速通信的由多个位于不同位置的保护装置共同构成的区域行广义保护。
电流保护、距离保护及主设备保护都是采集就地信息,利用局部电气量完成故障的就地切除。线路纵联保护则是利用通信完成两点之间的故障信息交换,进行处于异地的两个装置协同动作。近年来出现的分布式母差保护则是利用快速的通信网络实现多个装置之间的快速协同动作假如由位于广域电网的不同变电站的保护装置共同构成协同保护则很可能将继电保护的应用范围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这种协同保护不仅可以改进保护间的配合,共同实现性能更理想的保护,而且可以演生于基于继电保护相角测量的稳定监控协系统,基于继电保护的高精度多端故障测距以及基于继电保护的电力系统动态模型及动态过程分析等应用领域。目前,在输电网中已经出现了基于GPS的动态稳定系统和分散式行波测距系统。在配电网,伴随贼配电自动化的开展。配电网馈线系统保护有可能率先得到应用。
篇8
中关键词:水电站;二次回路;继电保护
中图分类号:TV5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Hydropower Station in the power system, large and complex secondary circuit of the entire power system plays a vital role. Secondary circuit protection, as its relatively independent subsystems, the system for ensuring the safe operation of the power station plays a more important rol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technology, hydropower, high-tech equipment constantly in use, power systems become more complex, the power relay station i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system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Keywords: hydropower; secondary circuit; protection
概述:在水电站现代化电力系统中,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对电力生产的安全有序都起着重要作用。而二次回路即二次设备的电路系统,主要是对一次回路进行信号及测量、监视、操作、继电保护等,重要性尤显突出。二次回路继电保护在保证水电站的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减少事故的发生、控制故障的影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 二次回路在水电站运行中的作用
水电站二次回路较一次回路更为庞大,也更为复杂。二次回路主要由一次回路的信号及测量回路,继电保护系统,监控系统,辅助控制系统,操作电源,通信和其他二次设备等组成。二次回路出现故障会使整个电厂及电力系统受到影响甚至遭到破坏。
二、 继电保护在二次回路中的作用
继电保护是水电站二次回路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意义在于对发电机设备、一次设备、公用及辅助设备及整个电厂的保护作用。特别是在水电站电力设备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对继电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水电站时刻需要继电保护来保证其顺利、安全运行。
在二次回路中,继电保护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对一次系统运行状态的监测和控制上。继电保护系统主要通过预防事故的发生,或者控制事故的影响范围来保证一次系统的正常运行。是二次回路中相对独立的子系统。
三、 水电站二次回路继电保护的应用
1. 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
继电保护系统运行的直接目的在于发出异常或故障警告、切断故障设备或系统。其工作的基本原理是:电力系统在发生故障或运行异常时,系统的各物理量会不同于正常运行时的物理量,继电保护系统在对各物理量进行对比后,经过保护设备的综合判断,根据故障严重程度和整定要求,发出异常或故障警告,并通过切断故障设备或故障系统与整个系统之间的联系来限制影响范围,将整个电厂及相连接的电网系统因此受到的影响或损害降至最低。
2. 继电保护系统的主要配置
水电站继电保护系统在设计之初就应考虑与电网系统、电厂监控系统、安全自动装置等的相互配合和协调,根据接入系统的要求,进行合理配置。
连接继电保护装置的回路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从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的二次侧端子开始,到有关继电保护装置的回路,要考虑消除保护死区,又要尽可能的减少互感器本身的故障产生的影响。 还应特别注意避免运行中一套保护退出时可能出现的电流互感器内部故障时保护死区。
(2)应充分考虑系统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尽量避免在复杂、多重故障的情况下继电保护不正确动作,同时还应考虑系统运行方式变化对继电保护带来的不利影响。
(3)主保护和后备保护综合在一整套装置内,共用直流电源输入回路及交流电压互感器和电流互感器的二次回路,电流回路应分别取自电流互感器互相独立的绕组。该装置应能反应被保护设备或线路的各种故障及异常状态,并动作于跳闸或给出信号。
(4)两套保护的跳闸回路应分别对应断路器的不同跳闸线圈。
继电保护在选择配置时,应充分结合整个电力系统可能发生的异常或故障,尽量满足整个系统的要求,并且使继电保护装置的效能得以充分发挥,保证二次回路的高水平运行。
3. 继电保护的整定
传统的继电保护整定计算,是假定电力系统在最大运行状态下线路末端短路时确定整定值,整个保护装置则根据这个整定值来进行保护工作。
然而随着电力系统的装置设备不断更新,系统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并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电力系统出现的异常及故障也随之复杂化、多样化,应充分考虑继电保护的适应性,避免出现特殊接线方式造成继电保护配置和整定计算困难,为继电保护安全、可靠运行创造良好条件。根据电网公司要求,每年度要对所辖设备的整定值进行全面复算和校核工作,认真校核涉网保护与电网保护的整定配合关系。当电网结构、线路参数和短路电流水平发生变化时,应及时校核相关涉网保护的配置与整定,避免保护发生不正确动作行为。
4. 继电保护系统的运行
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应具有良好的灵敏性、选择性、速动性及稳定性。这就要求设备运行前,首先,应进行一般检查,包括对各装置的焊接点检查,对螺丝是否紧固的检查等等,这些一般性细节检查应全面认真完成,否则细节失误会成为发生保护拒动或者保护误动的隐患;然后,定期检查和分析每套保护在运行中反映出来的各类不平衡分量。微机型差动保护应能在差流越限时发出告警信号,应建立定期检查和记录差流的制度,从中找出薄弱环节和事故隐患,及时采取有效对策;最后,要完成对设备的遥控、遥测、遥调等操作的验收工作。
5. 继电保护装置设备的检修
检修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装置设备的正常运行非常重要,常规的检修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提前采取措施,预防保护拒动及保护误动情况的发生。加强继电保护装置、特别是线路快速保护、母差保护、断路器失灵保护等重要保护的维护和检修管理工作,要特别重视新投运保护装置运行一年后的全部检验工作,严禁超期和漏项。在常规检修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合理安排检修程序,编制继电保护标准化作业指导书,使检修工作不影响继电保护系统的正常运行;其次,每年应对微机型继电保护试验装置进行精度检测,确保试验装置的准确度及各项功能满足继电保护试验的要求;再次,在检修工作进行时应做好相应的安全隔离措施。
6. 继电保护系统的接地
在继电保护系统中的接地主要包括对输配电线路进行接地保护和对装置设备进行接地保护。首先,应敷设与厂、站主接地网紧密连接的等电位接地网。然后根据不同的设备类型,按照相关的规程规范可靠连接到等电位接地网的铜排上。其次,重视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的接地问题,并定期检查这些接地点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7. 继电保护的抗干扰措施
二次回路继电保护设备多为弱电设备,容易因受到电力系统中其它设备的干扰而影响其性能。为提高保护的有效性,应采取积极的抗干扰措施。
主要的抗干扰措施如下:第一,将各种继电保护设备集中在同一等电位面,与接地主网实行一点连接,可以有效屏蔽电位差窜入引起的干扰。第二,在开关场和控制室沿高频电缆连接接地铜线实现接地。第三,微机型继电保护装置所有二次回路的电缆均应使用屏蔽电缆,电缆屏蔽层应两端可靠接地。第四,随着未来数字化变电站发展,电网电压的不断提高,光电流互感器的应用可以防止由传统互感器引起的拒动与误动。
四、结语
在水电站电力系统中,二次回路继电保护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通过对应用情况的分析,指导继电保护的应用实践,有助于应用过程中资源得到更科学合理地配置,有助于继电保护所承载的监测作用、控制作用、保护作用得到更有效地发挥。
参考文献:
[1]陆仁刚.对继电保护二次回路工作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3(01).
[2]郭林伟,谯新奇,张志龙.水电站二次回路继电保护的应用分析[J].四川水利,2012(02).
篇9
关键词:继电保护;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6-0104-02
大学教育理念是大学的思想、精神和灵魂,是人们对大学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所持教育观念,它是建立在对教育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大学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强化以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高尚品德人格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念[1,2]。随着我国电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力行业对继电保护技术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专业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重要的专业方向之一,需要适时调整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注重能力培养与职业素养的养成[3,4],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化的培养模式,达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以确保为电力行业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一、传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电力企业中,继电保护专业方向的技术人员所涉及的工作有:新建变电站保护的安装与调试,保护装置的相关测试与维护,电力设计院二次回路设计等。按照我校培养方案,目前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专业方向课程群的相关教学主要包括:“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电气二次回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新发展”等3门课程,以及“继电保护课程设计”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毕业设计”2个实践环节。
结合目前电网继电保护技术发展现状与现场对保护技术人员能力的要求,传统继电保护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保护原理的理论教学内容更新不够
随着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发展、大容量发电机变压器的应用、智能变电站、分布式发电、以及量测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传统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教学存在理论教学内容更新不够,特别是直流保护技术、超大容量机组的保护技术、新型光纤差动线路保护技术、工频故障分量保护技术等,这些目前现场中的广泛发展与应用的保护原理技术讲授内容不足。
2.部分教学内容与现场要求不对应
电网公司要求继电保护技术人员具备进行继电保护整定计算、保护装置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工作能力,不仅要求入职人员具备继电保护的基本理论,还要求掌握电气二次回路的基本知识和继电保护的测试技术。其中,电气二次回路是现场工作人员进行变电站施工、维护、检修、测试试验、调度控制与运行等实际工作中所必须扎实掌握的基本内容。而目前“电气二次回路课程”开设学时相对较少,缺少现场常用的二次回路资料,并且现有教材二次回路标准符号不统一,难以满足现场二次回路读图的需要。另外,继电保护的测试技术目前在本科课程中没有进行相关内容的开设。
3.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作为继电保护专业方向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实践教学环节所参照的设计手册出版时间较早,设计规范与电力设计院的设计规范有较大偏差;第二,实践教学的设计题目需要按照现场的发展进行调整与更新,缺少现场广泛应用的微机保护装置的相应实验内容;第三,实验教学环节所用实验器材需要更新,如保护测试仪器的使用等。
二、继电保护专业方向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我国高等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其中要求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须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因此,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的改革也应从这个要求出发,由市场需求引导和推进教学改革。
根据对当前我校继电保护方向相关专业课程的设置与现场需求存在的问题分析,继电保护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需要包括四个环节:
(1)调整“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教学内容,并扩展继电保护实验内容;(2)扩展“电气二次回路”课程内容;(3)调整继电保护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4)开设“高压直流输电保护技术”选修课程。
1.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课程主要讲授线路和主要设备保护的工作原理、整定计算方法、动作行为分析、试验方法等内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实验内容改革如下:
(1)理论教学方面:绪论内容中重点介绍微机式保护的硬件和软件构成、各部分的主要功能及微机式保护的特点。
1)加大基于工频故障分量距离保护的介绍,包括工频故障分量的提取与特点、工频故障分量距离保护的工作原理、动作特性与应用特点;2)输电线路保护中,增加新型光纤分相差动线路保护原理的介绍;3)距离纵联保护与零序纵联保护的广泛应用,调整输电线路方向纵联保护一节的学时,加大这两种原理纵联保护的工作原理介绍;4)由于现场自耦变压器的广泛应用,需要加大自耦变压器故障特点及相关保护的介绍;5)增加3/2母线故障与母线保护的介绍。
(2)实验教学方面:现有实验内容包括:电磁型电流继电器特性分析、整流型功率方向继电器特性分析、整流型阻抗继电器特性分析实验、BCH―2 型差动保护继电器特性分析等8学时实验内容。而现场继电保护测试试验是继电保护技术人员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因此,在现有实验内容基础上增设继电保护测试试验综合性实验内容,包括:保护测试仪的使用;500kV线路保护整组实验;变压器保护测试试验等。特别加强学生对保护测试试验接线环节的训练。另外,随着2012年以来智能变电站在国家电网公司的推广建设,对应智能变电站保护调试、安装技术在实验室条件不能允许的前提下,可通过视频课件等给学生普及相关知识。
2.电气二次回路课程的调整
由二次设备相互连接,构成对电气一次设备进行监测、控制、调节和保护的电气回路称为电气二次回路。电气二次回路是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电气二次回路主要包括:控制回路、调节回路、保护及自动装置回路、测量回路(记录参数及运行状态)、信号回路、操作电源回路等内容。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电力系统二次回路的基本原理和构成以及工程识图的基本知识及分析方法。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领域的工作打下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知识的基础。
不论是变电站的运行、检修与维护,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的调试与维护,还是配电网开关柜的运行、检修与维护,都离不开二次回路识图能力,二次回路图纸作为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的纽带,无处不在。因此,现有18学时的“电气二次回路”本科选修课程远远不能满足现场技能的需要,这就需要按照现场二次回路不同工种的需求,增加学时调整教学内容,编写新的教学大纲,以满足现场的需求。
另外,目前220kV和110kV变电站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GIS的广泛应用,在现有电气二次回路课程中需增设GIS组合电器中断路器操作机构箱汇控柜二次回路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断路器本体防跳回路、断路器本体三相不一致延时继电器二次回路图等内容。
3.高压直流输电保护技术
近年来,我国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投入运行的已有9项,另外在建工程7项。随着750kV、1000kV输变电工程以及±800kV、±1000kV直流输电工程的建设,跨区联网逐步加强,特高压交直流线路将承担起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输电任务。现场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已广泛应用,而高压直流输电的相关电气设备、直流系统的故障特点、以及对应高压直流输电保护技术在本科课程中还没有增设对应的内容。因此,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专业可通过开设“高压直流输电保护技术”课程,介绍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换流器故障、直流开关场设备故障、接地极故障、换流站交流设备故障、直流线路故障等故障特点、以及现场使用的保护原理与技术,为学生就业后从事高压直流输电保护的相关工作打下初步基础。
4.保护实践环节的改革
实践教学环节是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重要训练环节。目前,继电保护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2周的35kV线路继电保护课程设计和18周的电力系统规划与继电保护设计的毕业设计。
(1)课程设计环节。35kV线路继电保护课程设计主要开展阶段式电流保护的整定计算、保护配合能力的训练,以及对应保护原理接线图和交、直流展开图等图纸的绘制。整个过程都是手算、手绘,在实验条件允许前提下,该环节可以适当增设DDRTS仿真软件开展计算机仿真,验证手算定值同时,进行线路各种故障情况下保护动作仿真,使学生对保护整定计算以及动作情况认识形象化,从而提升课程设计的效果。
(2)毕业设计环节。毕业设计环节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重要的实践环节,目前电力系统规划与继电保护毕业设计主要开展了电源规划、电网规划及发变组主保护的配置与整定,以及相应的图纸的绘制。毕业设计环节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设计缺乏规范标准。另外,毕业设计所需要的各类数据无从查找,如线路型号、价格,高压电气造价、运行维护价格等缺乏,现场常用设备型号等。这就需要到省级电力设计院广泛调研,编写标准、完善的设计手册,以保证设计内容的规范。
三、相关先修课程的调整
继电保护原理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电路、电机学、信号处理、电力系统分析等课程。其中电机学课程中变压器、发电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是后续主设备保护的重要基础;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作为各类保护电气量量测的重要元件,其工作原理及特性,以及接线特点等内容也是继电保护原理实现的重要基础。而目前,电机学课程中互感器的以上内容介绍偏少,需要适当增加相应内容的介绍。另外,建议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中应增设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故障分析的介绍,为后续高压直流输电保护的开设奠定基础。
四、职业素质的培养
“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根本。继电保护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改革的实施同样要遵循这一培养模式。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相互渗透,构建符合现场需求的实践训练环节,让学生深入体会继电保护配合逻辑的严密性、二次接线的复杂性,向学生灌输继电保护工作的严谨态度、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明确继电保护专业技术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通过实习环节、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让学生达到对现场的职业认知实习,了解岗位职业技能要求、工作职责、岗位设置、工作规范、工作环境等,形成对继电保护技术专业的认同感,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实地感受继电保护技术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五、结论
在电力系统迅猛发展的形势下,电力企业对继电保护专业人才有着新的需求和特点。服务于学校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目标,建立健全符合学校自身实际和体现自身特色的继电保护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化的培养模式,达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力争为电力企业输送更多的优秀专业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汉伟.现代大学教育理念的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82-85.
[2]梁国艳.应用型本科院校继电保护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161(10):67-68.
篇10
论文摘要:通过对我国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发展现状的分析,探讨继电保护的任务和基本要求。从分析当前继电保护装置的广泛应用,提出保护装置维护的几点建议,结合实际情况,探讨继电保护发展的趋势。
1 前言
电力作为当今社会的主要能源,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电力系统是一个由电能产生、输送、分配和用电环节组成的大系统。电力系统的飞速发展对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近年来,电子技术及计算机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何正确应用继电保护技术来遏制电气故障,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及运行质量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2 继电保护发展的现状
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是晶体管继电保护技术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时期。70年代中期起,基于集成运算放大器的集成电路保护投入研究,到80年代末集成电路保护技术已形成完整系列,并逐渐取代晶体管保护技术,集成电路保护技术的研制、生产、应用的主导地位持续到90年代初。与此同时,我国从70年代末即已开始了计算机继电保护的研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起着先导的作用,相继研制了不同原理、不同型式的微机保护装置。1984年原东北电力学院研制的输电线路微机保护装置首先通过鉴定,并在系统中获得应用,揭开了我国继电保护发展史上新的一页,为微机保护的推广开辟了道路。在主设备保护方面,关于发电机失磁保护、发电机保护和发电机-变压器组保护、微机线路保护装置、微机相电压补偿方式高频保护、正序故障分量方向高频保护等也相继通过鉴定,至此,不同原理、不同机型的微机线路保护装置为电力系统提供了新一代性能优良、功能齐全、工作可靠的继电保护装置。随着微机保护装置的研究,在微机保护软件、算法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理论成果,此时,我国继电保护技术进入了微机保护的时代。
目前,继电保护向计算机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和人工智能化对继电保护提出了艰巨的任务,也开辟了研究开发的新天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将为我国经济的大发展做出贡献。
3 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的配置与应用
3.1 继电保护装置的任务
继电保护主要利用电力系统中原件发生短路或异常情况时电气量(电流、电压、功率等)的变化来构成继电保护动作。继电保护装置的任务在于:在供电系统运行正常时,安全地。完整地监视各种设备的运行状况,为值班人员提供可靠的运行依据;供电系统发生故障时,自动地、迅速地、并有选择地切除故障部分,保证非故障部分继续运行;当供电系统中出现异常运行工作状况时,它应能及时、准确地发出信号或警报,通知值班人员尽快做出处理。
3.2 继电保护装置的基本要求
选择性。当供电系统中发生故障时,继电保护装置应能选择性地将故障部分切除。首先断开距离故障点最近的断路器,以保证系统中其它非故障部分能继续正常运行。
灵敏性。保护装置灵敏与否一般用灵敏系数来衡量。在继电保护装置的保护范围内,不管短路点的位置如何、不论短路的性质怎样,保护装置均不应产生拒绝动作;但在保护区外发生故障时,又不应该产生错误动作。
速动性。是指保护装置应尽可能快地切除短路故障。缩短切除故障的时间以减轻短路电流对电气设备的损坏程度,加快系统电压的恢复,从而为电气设备的自启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还提高了发电机并列运行的稳定性。
可靠性。保护装置如不能满足可靠性的要求,反而会成为扩大事故或直接造成故障的根源。为确保保护装置动作的可靠性,必须确保保护装置的设计原理、整定计算、安装调试正确无误;同时要求组成保护装置的各元件的质量可靠、运行维护得当、系统简化有效,以提高保护的可靠性。
3.3 保护装置的应用
继电保护装置广泛应用于工厂企业高压供电系统、变电站等,用于高压供电系统线路保护、主变保护、电容器保护等。高压供电系统分母线继电保护装置的应用,对于不并列运行的分段母线装设电流速断保护,但仅在断路器合闸的瞬间投入,合闸后自动解除。另外,还应装设过电流保护,对于负荷等级较低的配电所则可不装设保护。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的应用包括:①线路保护:一般采用二段式或三段式电流保护,其中一段为电流速断保护,二段为限时电流速断保护,三段为过电流保护。②母联保护:需同时装设限时电流速断保护和过电流保护。③主变保护:主变保护包括主保护和后备保护,主保护一般为重瓦斯保护、差动保护,后备保护为复合电压过流保护、过负荷保护。④电容器保护:对电容器的保护包括过流保护、零序电压保护、过压保护及失压保护。随着继电保护技术的飞速发展,微机保护的装置逐渐投入使用,由于生产厂家的不同、开发时间的先后,微机保护呈现丰富多彩、各显神通的局面,但基本原理及要达到的目的基本一致。
4 继电保护装置的维护
值班人员定时对继电保护装置巡视和检查,并做好各仪表的运行记录。 在继电保护运行过程中,发现异常现象时,应加强监视并向主管部门报告。
建立岗位责任制,做到每个盘柜有值班人员负责。做到人人有岗、每岗有人。 值班人员对保护装置的操作,一般只允许接通或断开压板,切换开关及卸装熔丝等工作,工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电业安全工作规定。
做好继电保护装置的清扫工作。清扫工作必须由两人进行,防止误碰运行设备,注意与带电设备保持安全距离,避免人身触电和造成二次回路短路、接地事故。对微机保护的电流、电压采样值每周记录一次,每月对微机保护的打印机进行定期检查并打印。
定期对继电保护装置检修及设备查评:①检查二次设备各元件标志、名称是否齐全;②检查转换开关、各种按钮、动作是否灵活无卡涉,动作灵活。接点接触有无足够压力和烧伤;③检查控制室光字牌、红绿指示灯泡是否完好;④检查各盘柜上表计、继电器及接线端子螺钉有无松动;⑤检查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二次引线端子是否完好;⑥配线是否整齐,固定卡子有无脱落;⑦检查断路器的操作机构动作是否正常。
根据每年对继电保护装置的定期查评,按情节将设备分为三类:经过运行检验,技术状况良好无缺陷,能保证安全、经济运行的设备为一类设备;设备基本完好、个别零件虽有一般缺陷,但尚能安全运行,不危及人身、设备安全为二类设备。有重大缺陷的设备,危及安全运行,出力降低,"三漏"情况严重的设备为三类。如发现继电保护有缺陷必须及时处理,严禁其存在隐患运行。对有缺陷经处理好的继电保护装置建立设备缺陷台帐,有利于今后对其检修工作。
5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发展趋势
继电保护技术向计算机化、网络化、智能化、保护、控制、测量和数据通信一体化方向发展。随着计算机硬件的飞速发展,电力系统对微机保护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除了保护的基本功能外,还应具有大容量故障信息和数据的长期存放空间,快速的数据处理功能,强大的通信能力,与其他保护、控制装置和调度联网以共享全系统数据、信息和网络资源的能力,高级语言编程等,使微机保护装置具备一台PC的功能。为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各个保护单元与重合装置必须协调工作,因此,必须实现微机保护装置的网络化,这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是完全可行的。在实现继电保护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的条件下,保护装置实际上是一台高性能,为了测量、保护和控制的需要,室外变电站的所有设备,如变压器、线路等的二次电压、电流都必须用控制电缆引到主控室。所敷设的大量控制电缆投资大,且使得二次回路非常复杂。但是如果将上述的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的计算机装置,就地安装在室外变电站的被保护设备旁,将被保护设备的电压、电流量在此装置内转换成数字量后,通过计算机网络送到主控室,则可免除大量的控制电缆。
结论。随着电力系统的告诉发展和计算机通信技术的进步,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向计算机化、网络化、一体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这对继电保护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对继电保护装置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按时巡检其运行状况,及时发现故障并做好处理,保证系统无故障设备正常运行,提高供电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王翠平.继电保护装置的维护及试验[J].科苑论坛.
- 上一篇:单位工作总结汇报
- 下一篇:公司月度工作总结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