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范文

时间:2024-01-16 17:27: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

篇1

截至今年5月,招商银行的“金葵花”客户达到36000多户,储蓄存款达到了384亿元。“金葵花”以仅占全行1.35‰的储蓄存款户数囊括了全行储蓄存款的29%。当这个意想不到的数据在计算机里生成后,再无须什么培训,招商银行立刻读懂了“高端客户忠诚度”对银行意味着什么。所以从去年推出“金葵花”以来,为了给为招行提供了近1/3储蓄存款的客户提供最佳服务,招行加班的人突然多了起来。

前不久,招商银行端出“金葵花―太平洋”保险计划时,与太平洋保险手拉手在闪光灯前亮相。

银行客户――黄金资源

“金葵花”理财是招商银行于2002年10月推出的,服务对象是那些日均存款和各类综合资产不低于50万元人民币的“有钱人”。

实际上,随着“金葵花”的问世,客户的“忠诚文化”话题也第一次摆到了中国银行业的台面上。然而,营造忠诚文化所必须的产品和服务,却几乎还停留在空泛的概念。但一转过年,事情就有了转机。“金葵花-太平洋”保险计划隆重面市,并创下了银保之间超越销售合作、走向服务合作的中国第一。

从7月起,在全国20多个省、市的337个招商银行网点,招商银行和太平洋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联手,共同推出“金葵花-太平洋”保险计划,为招商银行的“金葵花”客户提供全面保险计划服务。所谓全面,是指这个产品同时包含了产、寿险,其保障范围涵盖了人身意外伤害、健康医疗、养老年金、家庭财产以及机动车辆等,是一整套的保险计划服务。

在招商银行和太平洋保险合作的签约仪式上,招商银行副行长李浩表示:“金葵花-太平洋”保险计划的实施,标志着银行保险业务进入了更深的层次,将招商银行客户化服务向前大大的推进了一大步。”

来自业内专家的观点表明,银保合作诞生于1999年,但直到太平洋保险和招商银行的这次合作,银保合作才实现了从产品销售到客户服务的转型。

目前,在银行和保险的合作中,银行一般只充当保险产品的销售柜台,而保险公司也只不过是银行办的“金融超市”的产品提供商之一;前者卖货,后者供货,产品几乎都是分红类的保障型保险产品。对银行来说,卖这种产品挣的是佣金;货一出手,银行的客户就归了保险公司,客户日后与保险公司的任何合作,基本上也和银行没了干系。从这点上看,保险公司赚了,因为一个银行客户的价值,决不仅仅等于保险公司付给银行的那8%的佣金。

虽然从双方初遇、“联姻”、到最终有了“爱情结晶”,招行和太平洋保险用了不过短短半年时间,但在太平洋保险电子商务部蔡光野处长看来,“金葵花-太平洋”保险计划的推出绝非招商银行和太平洋保险一时之间的妙手偶得,而是双方志同道合,共同努力的必然结果。

水到渠成

在招商银行推出“金葵花”品牌的前后,国内其它类似的高端客户服务计划也层出不穷。工商银行的“理财金账户”和汇丰银行的“卓越理财”等,都是“金葵花”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当各大银行都在围绕“理财”绞尽脑汁的时候,招商银行首先把目光瞄向了保险服务。

早在2000年底,招商银行便向多家保险公司发出邀请。消息从深圳传到了上海,太平洋保险电子商务部立刻意识到,这正是太平洋保险正在苦苦等待的大好机会。

此时,太平洋保险和新保软件共同开发的保险中介销售管理系统刚刚投入运行不久。该系统研发之初,瞄准的就是银保合作不够深入的关节,理念上尤其突出了资源整合和客户共享,旨在为银行客户提供全面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在新保软件总经理马红宇看来,这套系统是新保软件和太平洋保险的得意之作,绝对处于当时的领先地位。但在当时,还只能大材小用,做“金利来”分红保险的平台。而打入招商银行全国网络,向其高端客户提供全系列保险产品,提供从展业、销售、保全到理赔全流程的服务,这样一个机会正是太平洋保险电子商务部所梦寐以求的。

于是,在公司高层的大力支持下,电子商务部全力以赴。负责人员几下深圳,反复向招商银行阐述了太平洋保险对于此项目的设想:既然是针对高端客户的高端服务,那么招商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就不能只停留在现有产品的层面上――简单地向客户推销某种产品,而是应该设身处地地考察客户需要,为他们提供风险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推荐产品。

也许正是这一点吸引了招商银行。招行最终决定:把太平洋保险作为自己的合作伙伴。然后就是长达3个月的共同讨论和思想碰撞,双方共同提出了“保人、保车、保全家”的服务口号。

这意味着,近4年来,在经历了银行柜台手工储蓄类保险产品、银行分红险、银保系统互联现场出单等等演进之后,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终于从过去不对客户进行分类、销售单一产品的老框框中跳了出来。

各取所需

在传统的银保合作中,银行明显的是渠道市场,即有众多柜台的银行采用守株待兔战术,所有的市场推广和后续服务,都是由提品的保险公司来提供。与银行众多的网点相比,保险公司因产品少而处于劣势,常会碰到产品销路不好被银行拒之门外的情况。因此,双方的客户资源和销售渠道很难得到共享。

而在太平洋保险和招商银行的合作中,这些问题正在被化解。

对招商银行来说,太平洋保险提供给“金葵花”客户的高附加值服务自然有利于提升“金葵花”的品牌形象,会留住客户。据了解,招商银行有700多位客户经理,太平洋保险为他们全体提供了保险专业培训。

对太平洋保险来说,这次合作最有诱惑力的,当然就是“金葵花”的客户资源――他们走进“金葵花”时,个个都跨过了50万元存款的高门槛。这是一大批具有购买力的高端客户,是传统的人陌生拜访很难够得着的黄金资源。

此外,由于双方采取了共同投入进行市场推广的方式,使得以前银保合作中银行动辄更换合作伙伴的情况难以发生。

这种合作方式也给双方的未来预留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太平洋保险电子商务部总经理阎栗就表示:“我们下一步和银行的合作,应该是产品的深度合作。我们卖的是保险产品,而银行的产品是存款、贷款的服务,双方的产品没有任何关联,只是把他们的一部分存款转成我们的产品。而下一步,我们就应该和银行共同设计双方产品的结合点。比如,通过保险来转让银行的信贷风险等。”

当然,在展望这次合作的美好未来时,我们也注意到,太平洋保险的态度似乎更加积极乐观。而招商银行个人银行部总经理曹彤,尽管先是充分肯定了这次合作的重要意义,但随后他表示,由于这是第一次和保险公司进行如此紧密的合作,服务的又是集团的高端客户,顾虑总还是有一点的。主要集中在两方面:首先,这些客户是否真的有如此全面并且空白的保险需求;其次,虽然双方对于售后服务有很多约定,但是客户出险不能及时得到理赔,砸的将是“金葵花”的牌子。

对此,太平洋保险方面表示,他们并没有把这次合作看作是简单的银行,也暂时对于该项目没有盈利上的过多要求。换言之,他们更希望的是,通过这次合作,在高端客户中树立起太平洋保险的专业形象,并在服务上已经做好了全面准备。

在系统上,经过双方技术部门的努力,招商银行客户经理可以直接登录太平洋保险的中介销售管理平台,并连通到核心业务系统,当场完成核保、出单、保全等服务。这和客户在太平洋保险网点享受到的服务并无不同。

为了使客户经理能够熟悉保险业务,真正为客户提供符合客户具体情况的保险方案,太平洋保险负责组织对招商银行700余名客户经理进行全面的业务培训。据称这种培训将长期继续,以推动客户经理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

毕竟双方的合作刚刚开始,难免会有一些突况。对此,太平洋保险为招商银行每位客户经理制定了产险和寿险各一名服务经理。客户经理在实际展业和销售过程中,可以随时向自己的服务经理寻求帮助。

助推器

在论及为何与太平洋保险联姻时,曹彤表示: “对于合作伙伴的选择,我们认为一定要具备几个特点:一是该集团能够拥有产险和寿险;二是分支机构要能够覆盖招商银行现有的网络;三是对方具有比较良好的创新机制,因为银行也很难知道客户需要什么。”

实际上,符合前两条的保险公司,并非只有太平洋保险一家。而招商银行的绣球投向了太平洋保险,还是看重它的创新机制――新产品助推器。

其实,在太平洋保险内部,并没有专门的创新与协调部门,这一职责目前暂由电子商务部担纲。在这次横跨产险和寿险、银行和保险的合作中,从头至尾,太平洋保险方面对外出头露面,对内奔走协调的,主要是电子商务部。从最早接受任务、双方反复沟通提出需求、协调太平洋保险产、寿险公司各部门之间的协作、系统调试对接,一直到宣传推广,乃至对招商银行的客户经理进行培训,电子商务部都活跃其中。

据蔡光野回忆,“和我们合作的部门在总公司包括计划财务部、重大项目办公室等;寿险方面包括个人服务部、银行保险部、计划财务部、中介部;产险方面有中介部、非水险部、计划财务部等,总共10多个部门。”

乍看上去,这似乎有悖常规,但蔡光野的解答却也颇合情理:“电子商务部不是电子部也不是商务部,我们存在的目的就是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业务创新,最终达到增加公司的销售机会和销售收入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目的,或者是开出一个全新的目标市场。因此我们必须了解现在的销售模式,并对它进行优化或改造。”

我们也许可以这样理解:太平洋保险内部相关机构缺位,或者说电子商务部脚小鞋大。但太平洋保险自己,却更倾向于这是另辟蹊径。

篇2

    一、总体竞争格局:市场竞争主体日趋增多,市场集中度不断下降

    随着入世后我国保险市场的开放和准入限制的逐步放宽,保险公司数量快速增加,规模较大的保险公司所占市场份额逐步下降,保险业寡头垄断的格局逐步被打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从保险公司数量变化看,入世后我国寿险公司数量增长较快,已从2001年的16家增加到2003年的30家;同时,保监会放宽了审批分支机构的条件,寿险公司分支机构数量也迅速增加,如新华人寿和泰康人寿获准开设超过100个中心支公司,新设了多家分公司和200余家营销服务部。财产险公司的数量从 2000年的17家增加到2003年的24家,其中,外资财产险公司从2000年的7家迅速增加到2003年的14家。

    市场主体的大量增加引致国内保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集中度快速下降:从我国寿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变化看,2001—2003年,中国人寿和平安人寿等两大寿险巨头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分别从57.05%和28.10%下降到53.82%和19.56%;太平洋人寿、新华人寿和泰康人寿等其他规模较小的寿险公司继续保持迅猛发展态势,这三家公司合计市场份额从13.08%提高到22.64%.从财产险市场份额变化看,中国人保在财产险市场中始终处于绝对垄断地位,但其市场份额逐年下降,已从2000年的77.33%递减到2003年的66.88%,下降了10.53个百分点;位居第二的太平洋财产险和第三位的平安财产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在2000——2002年期间有所上升,分别从2000年的11.22%和7.8%递增到2002年的13.1%和 10.4%,但在2003年也出现了小幅下降。与此同时,包括外资公司和其他内资小公司在内的其他财产险公司市场份额快速提高,已从2000年的 3.65%大幅度提高到2003年的11.75%。

    二、产品竞争格局:寿险业意外险和健康险市场竞争激烈,财产险业车辆险存在恶性竞争现象

    我国寿险业(人身险业)主要包括三大险种:寿险、健康险和意外险。目前,寿险市场集中度很高、竞争相对平缓,但健康险和意外险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在寿险市场中,2003年中国人寿占据了56.59%的市场份额,平安寿险和太保寿险分别占据了20.65%和13.37%的市场份额,其他公司份额很小,短期内难以与这三大公司抗衡。意外险的市场集中度比寿险低,市场竞争较为激烈:2003年中国人寿占有50.65%的市场份额,平安、太平洋、新华等三家寿险公司占有30.65%的市场份额,泰康等其他公司占有1%——8.7%的市场份额;鉴于财产险公司从2003年开始可以经营意外险业务,寿险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下降,竞争将更为激烈。健康险市场集中度日趋下降,市场竞争最为激烈:在2003年的健康险市场中,中国人寿占据的市场份额最大,但所占比重只有 24.52%;平安和新华分列占有10.84%和9.28%的市场份额,其他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均在5%以下,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尤其是2003年对财产险公司开放短期健康险市场以来,财产险公司业务开发力度很大,很快打破了2003年以前由中国人寿、平安和太平洋等三大寿险公司的垄断格局,2003年当年中国人保就成功地占据了健康险20%以上的市场份额。

    从2000——2003年我国财产险产品结构变化情况看,我国财产险主要有机动车辆险(车险)、企业财产险、货运险、责任险和家庭财产险等五大产品,其中车险是最大险种,车险保费收入占全部财产险保费收入的比重始终在61%左右;企业财产险是第二大险种,其保费收入所占比重在2000年以后有所下降,但2003年仍高达14%;货运险、责任险和家财险所占比重分别在5%、4%和3%左右。从2003年五大险种的市场份额看,财产险市场集中度较高,中国人保、太平洋财产险和平安财产险等三大财产险公司所占市场份额均在90%以上,其中中国人保在车辆险、企业财险和货运险三个险种的市场份额均在70%左右,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家财险和责任险两个险种的市场集中度相对分散,中国人保的市场份额均低于50%,市场竞争相对充分。虽然三大公司在车辆险市场份额很高,但由于车险保费收入是财产险的主要收入来源,车辆险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甚至出现了许多恶性竞争行为,导致车辆险费率不断下调、赔付率上升,使车辆险成为风险较大的险种。

    三、中外资保险公司竞争格局:外资公司发展迅速,中资公司面临日益严峻的竞争挑战

    入世后外资进入我国保险市场的准入限制逐步放松,经营地域限制也逐步放宽,外资保险公司大量增加,外资保险公司正凭借其雄厚的资金、专业化的管理、高水准的产品开发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高精尖的人才等多方面优势,对中资公司形成越来越大的挑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中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变化看,尽管截至2003年底,中资公司仍占据98%以上的市场份额,外资公司占比不到2%,但外资公司发展迅速,其同比增长速度远超过中资公司,如2003年外资寿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速超过中资寿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速近15个百分点。二是从中外资公司的营销模式看,外资寿险公司更注重依靠费用相对较低的个人人营销方式开展业务,个人营销保费收入所占比重接近90%,远远超过中资寿险公司不到60%的比例。外资财产险公司则避开市场竞争激烈的车辆险,专注于效益较好的企业财产险、责任险和货运险,并获得较高的市场份额,2003年外资公司在企业财产险、货运险和责任保险的市场份额已经分别达到 2.94%、5.98%和4.93%,企业财产险、货运险和责任险占外资公司总保费收入比重分别达到38.94%、26.6%和18.34%。三是从外资公司较早进入的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市场发展状况看,外资公司发展快速。如外资寿险公司个人新单契约保费收入占广州和深圳总保费收入的比重持续上升, 2003年外资寿险公司在广州的个人新单契约市场份额已经接近35%,上海和深圳分别为20%和15%左右。2003年外资财产险公司在经济发达的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市场份额也已经达到4.07%。可以预见,随着我国保险市场进一步开放,外资保险公司的竞争优势将进一步显现,在我国保险市场中所占份额会快速提高,中资保险公司将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竞争挑战。

    四、地域竞争:东部发达地区竞争激烈,中西部地区竞争相对平缓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及人均收入差距很大,而寿险业与经济发展、特别是人均收入水平密切相关,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寿险业发展水平越高,如2003年经济最发达的东部沿海六省市的寿险业保费收入占全国保费收入的比重达到46.87%,而陕西、山西、青海等西部五省区的保费收入仅占全国保费收入的 4.71%。同时,经济越发达、寿险业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市场竞争也越激烈。从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平洋人寿、新华人寿、泰康和大平人寿等六家主要寿险公司2003年的地域市场份额看,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寿险业市,场集中度最低,市场竞争最为充分,没有一家公司处于市场绝对垄断地位,中国人寿和平安寿险公司市场份额较高,分别为29.19%和33.73%,太平洋人寿和新华人寿的市场份额也分别达到10.48%和 10.87%,泰康和太平人寿等其他公司市场份额相对较低,但总计也达到了15.73%。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和中部地区,市场集中度比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市场集中度有很大提高,2003年中国人寿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56.85%和64.62%,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如果加上平安寿险和太平洋人寿,三家公司的市场份额接近90%,其他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只有10%,难以与三大公司展开竞争。在经济很不发达的西北部地区,中国人寿、平安寿险和太平洋人寿的市场占有率为86.53%,比东部沿海7省和中部8省略低,但西部地区保费收入占全国保费收入的比重很低,2003年只有 16.89%,其他公司凭借13.47%的市场份额难以与中国人寿等三大寿险公司展开实质性竞争。

    与寿险业地域竞争特点类似,财产险在经济发达地,区的竞争相对经济落后地区激烈。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财产险的市场集中度最低, 2003年中国人保的市场份额只有54.49%,太平洋财产险、平安财产险和其他中资财产险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4.6%、13.42%和13.42%,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也高达4.07%。在东部沿海7省,太平洋财产险和平安财产险市场份额较其在直辖市与计划单列市低,但中国人保的市场份额高达 67%;中国人保、太平洋和平安等三家最大财产险公司的市场份额高达90.77%,比三家公司在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份额(82.55%)高8.3个百分点。在中部地区的8个省份,中国人保等三大财产险公司的市场份额达到96.54%,处于寡头垄断状态。在中西部地区,三大财产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也高达 88.77%。由此可见,财产险市场在经济发达的直辖市与计划单列市和东部沿海地区市场集中度较低、竞争较为激烈,而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市场集中度较高、竞争较为平缓。

    五、公司竞争力:市场规模大、经营历史长的公司,经营效率较高,竞争力较强

    评价寿险公司竞争力的指标较多,主要包括市场占有率、经营效率、资本充足率和盈利能力等指标。从市场占有率看,中国人寿、平安寿险和太平洋寿险的市场占有率比较高,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从经营效率看,20012003年,各家寿险公司均处于快速扩张期,但增员增效的效果存在明显差异,以个人人均首年保费增加额为例,中国人寿增员增效的效果明显,该增加额高达10.72万元,而其他寿险公司(平安因调整经营策略不可比)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泰康寿险和太平洋寿险公司的下滑幅度最大,分别从4.16万元和4.3万元下降到1.53万元和2.32万元,太平洋寿险公司还出现了增员不增效的负面效果。从资本充足率来看,2000——2002年,除平安寿险和太平洋寿险因改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升,分别由8.79%和10.07%,上升到9.24%和 16.31%,其他公司均呈下降趋势,泰康人寿下降幅度最大,由35.58%下降到9.78%,其次为新华人寿,由27.54%下降到11.35%,考虑到目前中国人寿和平安人寿已经先后发行股票上市,这两家公司的资本充足率已经得到很大改善。从盈利能力比较看,2001——2003年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和新华人寿的净资产收益率始终保持正值,但2002年各家寿险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出现下降趋势,2003年中国人寿和平安寿险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降至4% 和12.39%;而太平洋、泰康和新华人寿则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2003年分别达到3.17%、6.75%和14.82%,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总体看,市场规模越大、经营历史越长的寿险公司,经营风格相对稳健,经营效率较高,竞争力较强;市场规模较小的新型寿险公司,经营状况波动性较大,竞争力相对较低。

    财产险公司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市场占有率、费率和赔付率、资本充足率和盈利能力等。从市场占有率看,中国人保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但正处于下降状态。从费率和赔付率看,中国人保费率和赔付率较高,其他公司的费率和赔付率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从资本充足率来看,较早设立的财产险公司资本充足率普遍低于较晚设立的公司,2002年末中国人保、平安财险和太平洋财险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7.62%、9.24%和22.85%,而华泰、永安和天安的资本充足率均超过25%,最高的永安公司达到55.86%.从盈利能力来看,2003年中国人保、平安、太平洋财产险公司等设立时间较早的财产险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比2002年有较大幅度下降,分别从16.24%、28.01%、45.68%下降到11.13%、2.25%、10.38%,但总体上仍高于永安、天安等后期成立公司的水平,2003年永安、天安的收益率分别为9.65%和9.09%。总之,中国人保、太平洋财产险和平安财产险是目前中国财产险市场中竞争力较强的三大公司,但外资公司和其他中资财产险公司发展势头良好,其市场竞争力正在不断提升。

    六、我国保险业竞争格局的发展趋势

    (一)竞争主体迅速增加,市场集中度进一步下降,竞争地域日趋广泛

    根据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规定,自2003年12月11日起,允许外资财产险公司经营除法定保险业务以外的全部非寿险业务,增加福州、厦门、宁波、沈阳和武汉5个城市为保险业对外开放城市,2004年12月11日后,外资将可以介入寿险团体业务。同时,在国家政策扶持下,中资保险公司迅速扩展业务领域,广泛增设营业网点。因此,未来几年保险市场主体将大量增加,保险市场的集中度将继续保持下降趋势,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且竞争地域日趋广泛。

    (二)保险业出现混业经营趋势,但竞争模式将日趋专业化

    2003年保监会允许财产险公司介入意外险和健康险等传统寿险业务,此后中国人寿集团公司等寿险公司也计划设立财产险公司,介入财产险业务领域,我国保险业再次出现混业经营现象。混业经营将进一步加剧保险市场竞争,各公司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取生存,必然将加强分支机构的专业化经营。同时,为提高我国保险行业的国际竞争力,2004年中国保监会还有侧重地批设专业性养老保险公司、健康险公司、农业保险公司等。这些专业化公司的出现,不但促进了我国在养老、医疗和农业方面保险市场的发展,同时也迅速提高了各个专业领域的服务水平。

    (三)行业并购将成为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国际金融业的发展趋势表明,集团化、大型化和全能化已成为金融巨头的发展主流。截至2003年底,我国已有保险公司61家,专业保险中介机构705 家,保险从业人员150多万人,保险业总资产9122.8亿元,但与国外相比,我国保险公司的竞争力仍处于劣势,如全球最大的保险集团之一美国国际集团公司,2002年资产总额为5612.29亿美元,相当于人民币46413.6亿元,这一家公司的资产额即远远大于中国保险业的资产总和。因此,中国的保险业要想在国际竞争中获胜,并购重组、发行股票上市、强强联合将成为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四)效益竞争、技术竞争、管理竞争和服务竞争将成为未来最重要的竞争手段

篇3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澳门政府在1984年引入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建立了公立的初级卫生保健和专科卫生保健两级网络组成的卫生系统。1985年,澳门第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筷子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1992年6月,新的澳门卫生司组织法公布,对初级卫生保健及专科卫生保健作出统一部署,这为更好地协调及管理医疗卫生资源创造了有利条件,澳门初级卫生保健系统也随着政府投放的人力资源、财政资源及设施逐步完善。

第二阶段:发展阶段澳门社区卫生服务在这个阶段的发展逐渐迈向成熟,成熟标志包括以下特点:①重点社区卫生规划的创立和完善;②双向转诊的逐步规范;③增加全科医师及相关专业人员培训;④医务人员本地化;⑤完成了各地区社区卫生协会组建,增强了各地区之间社区医疗机构的互动性;⑥中医诊疗成为社区医疗服务项目;⑦公共卫生职能从社区医疗服务中分化出来,成立独立的单位;⑧社区医疗服务获得市民的认同;⑨居民各项健康指标明显改善;⑩1999年澳门社区卫生服务被WHO(世界卫生组织)评为西太平洋区初级卫生保健的典范。

第三阶段:持续发展阶段澳门社区卫生服务随着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妥善医疗、预防优先”政策得以继续发展。①建立了覆盖全澳门的15分钟区医疗服务圈,其中包括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②双向转诊及临床转诊路径确定;③全科医师受教育年限加长,全科医师队伍逐步稳固;④社区医疗机构与各级医疗机构建立了同盟关系;⑤社区医疗的服务职责从治疗疾病转向预防疾病。

篇4

外资寿险公司在华上述行为究竟是受此次金融危机影响还是另有原因值得我们探讨。

一、外资寿险公司在华发展状况

(一)外资寿险公司在华的经营环境:监管方面

第一,投资股权方面的监管要求:除了友邦保险公司在华各分公司之外,根据中国入世承诺,外资可以占合资寿险公司50%的股权。目前50%的参股比例限制仍未放宽,所以外资只能以合资的形式在华经营寿险公司。

第二,经营地域范围的监管要求:入世后三年,即2004年取消了外资寿险公司在华经营的所有地域限制。

第三,经营业务内容的监管要求:允许外国寿险公司向外国公民和中国公民提供个人(非团体)寿险服务;中国加入后三年内,允许外国寿险公司向中国公民和外国公民提供健康险、团体险和养老金/年金险服务。

(二)外资寿险公司在华的经营状况:市场份额偏低

截至2009年在华外资寿险公司数量达到28家,它们主要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台湾及英国、德国、荷兰、瑞士和法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值得一提的是,有20家全球最大的保险集团以合资、独资形式在华开展寿险业务。这些外资寿险公司在华保费收入绝对数额不断增加,但相对比例不高(如图1所示)。外资寿险公司在华市场份额在2005年达到峰值8.91%,即便如此,与主要OECD国家寿险市场上外资保险所占比重相比,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寿险市场上的表现差强人意。例如:亚洲国家日本、韩国的外资寿险公司所占市场份额均超过了15%。作为世界最大的保险市场,美国外资寿险份额将近20%,英国的这一比例超过了50%。

以上海为例,这里是外资保险公司最集中的城市,大量外资保险公司在此设立机构经营业务,截至2009年,上海共有33家外资保险分公司及法人机构,外资机构占比达到20.37%。外资保险公司在沪市场份额近五年来呈现出下降趋势。显然,外资寿险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表现总体上都不理想。

(三)外资股东出售股权,出现了“中资化”情形

从入世谈判我国经济对外开放以来,我们一直担心保险业被外资巨头抢占,然而目前,外资寿险公司却在中国市场逐步收缩市场份额,甚至出现了个别退出中国市场的案例。如:2009年加拿大宏利金融集团将50%的恒康天安人寿保险公司股份全部出售给四家中资公司,成为第一家由合资转变为中资的保险公司。紧随其后的还包括:光大永明人寿保险公司的外资方出售了30%股权,转变成了中资公司;建设银行则接手了荷兰ING集团出售的太平洋安泰人寿保险公司50%的股份;类似的还有交通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别购买了中保康联寿险公司和恒安标准人寿保险公司的股份。

二、外资寿险公司遭遇在华经营困境的原因分析

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公司①在沪建立分公司首开外资保险公司入驻中国的闸门。1995年第一家中外合资寿险公司――中宏人寿开业。作为最早的外资寿险公司它们在华已经经营了十多年,但是市场规模仍徘徊在个位数,尤其是2009年出现的“中资化”现象,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其背后的形成原因:

其一,与中资公司相比,外资寿险公司业务规模较小,保险产品无特色。外资保险公司历来重视经营效益,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不盲目扩大规模,在分支机构设立方面较谨慎,外资寿险机构一般选择东中部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设立网点,这在一定程度能够减少投资资金。但另一方面经营机构少意味着经营业务覆盖面不高,降低了消费者的认知度,进而降低了选择外资寿险公司的概率;同时展业机构少导致外资寿险公司的成本无法得到有效分摊,综合费用率相对较高,这也导致其利润波动较大。

此外,外资保险公司在华经营产品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定期寿险业务、分红险和投连险等方面,而这些产品与中资保险公司同质化严重。中资保险公司凭借多年来建立的公司信誉和积累的客户资源,加上与生俱来的文化认同感,更易被消费者接受。与此同时,外资寿险公司来华后开发的创新型保险产品,例如健康险及养老保险产品则是基于母国人口及经济环境推出的,针对的客户大多也是在华外资企业及外籍人士,未能融入中国实际情况,被我国客户接受和认同度较低。可见,外资寿险公司在产品经营上不具有优势,其在母国经营健康保险及养老保险等特殊业务的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其二,外资寿险公司在华面临成本投入压力。相比于中资寿险公司已有的庞大营销网络,外资寿险公司在华经营必须投资大量资金来开拓营销网络,招揽人才才能开门营业。截至2009年只有中宏人寿、太平洋安泰、中英人寿等七家外资寿险公司的净利润为正,其余21家公司净利润均为负。这说明外资寿险公司面临着较大的成本收益压力。特别是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受母国公司的影响,外资寿险公司的资金出现紧张,而在中国市场投资收益迟迟不能实现,导致其预期下降,变卖股份。

其三,外资寿险公司的营销渠道单一。保险公司一般可通过自建营销队伍、通过销售、电话和互联网络营销等方式建立销售渠道。外资寿险公司比较看重我国的高端客户市场,与规模相比,更加注重效益。其认为重点开辟高端客户,既利于提高销售业绩,还可以扩大知名度带来更多的客户投保。它们多采用个人渠道和兼业渠道销售产品。2010年我国保险兼业机构共189877家,实现保费收入5464.42亿元,其中,银行113632家,占兼业机构59.85%的比重,实现保费收入3504亿元,占兼业机构实现总保费64%的比重;寿险营销员2879040人,实现保费收入3587.52亿元 。作为寿险业重要的两大经营渠道,目前银行已经获准投资保险公司,可以经营自身的保险产品,成为保险公司未来的强劲竞争对手;个人渠道虽为公司保费收入和利润贡献度很大,但由于长期以来营销员不属保险公司正式员工,社会地位和待遇难以保障,流动性和流失率都很高,1995年-2011年曾有4000-5000万人卖过保险,留存下来的只有300万人。因此,外资寿险公司单一的销售渠道制约了其发展空间。

其四,外资寿险公司面临国内商业银行的强大竞争压力。2009年银监会正式出台《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试点管理办法》为银行与保险之间的混业经营拉开了帷幕。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北京银行、建设银行均通过购买在华外资寿险公司的方式实现了参股保险公司的目标。根据上述管理办法的规定,商业银行在试点期间只能“一对一”选择已有保险公司,参股保险公司后仍要满足其资本充足率要求。一方面,外资寿险公司在华经营时间不长,又受到经营规模难以扩大、业绩不如预期等困境。另一方面,国内商业银行凭借多年银保合作积累的经验及庞大的营业网络对参股保险业期待已久,积极寻求收购对象。在这种情况,外资寿险公司不但面临国内寿险巨头的竞争挑战,同时又面临新的银行巨头的竞争压力,遂萌生退意。

第五,50%vs50%的股权结构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经营发展。股权结构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司的控制权配置及治理机制的运作方式,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公司治理的效率。从股权性质上看,我国寿险公司从单一的国有股份向国有股份、外资股份和民营股份多元化的股权结构转变,在股份数量结构上,从原来国有独资向国有控股和多股并立的多元化结构转变。根据《向保险公司投资入股暂行规定》,单个外资股东向某一保险公司的投资,不得超过该保险公司总股份的10%,全部外资股东股份不得超过保险公司总股本的25%。 2001年加入WTO时承诺外资在寿险公司中持股比例不能超过50%。

与OECD国家相比较,目前我国是唯一限制外资持股寿险公司比例的国家。中外股东各占50%的股权结构意味着双方在经营理念、经营方式及经营目标存在差异时很难协调,甚至会形成相持不下的僵局,对公司经营造成消极影响。

三、外资寿险公司突破困境的措施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保险需求随着经济社会、人口家庭状况及消费观念的变化而变化,而且我国寿险业的保险深度、保险密度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差距较大,所以我国寿险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外资寿险公司只要积极适应市场,一定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一,抓住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和医改的契机,开发新产品,发挥自身的优势。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经历了从过去的国家统包统揽城镇职工医疗费用到确立了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目标,医疗费用由公费医疗向适度自费过渡。2006年《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统筹发展城乡商业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随着制度变迁,商业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需求将会日益扩大。相对于中资寿险公司,外资寿险公司在经营商业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方面均有丰富经验,例如国外有专门针对老年人的门诊护理及可居住的深度护理保险产品,类似保险产品同样适合在我国销售。外资寿险公司能够利用原有经营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开发适合居民需求的产品,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产品开发优势,扩大市场规模获得利润。

第二,注意成本控制,拓宽销售渠道。相对于中资寿险公司早已建立的经营网络而言,外资寿险公司来华首先要寻求股权合资方申请牌照,招聘人才,建立分支机构等必然要投入大量资金;其次,经营过程中要发生市场营销成本,赔款和理赔成本,尤其是需要了解中国市场和文化风俗等信息成本;最后还有可能面临短期内不能获利,应对市场变化和法律变化等风险成本。因此,外资寿险公司要进行全面的成本预估,进行严格的成本控制,防范经营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对公司的不利影响,才能逐步打开中国市场。

自从2010年银监会叫停保险公司驻点销售后,银保销售收入大幅下滑。外资寿险公司应注意政策指引,根据保监会监管规定,“将除了银行以外的非保险类金融机构均纳入可保险业务的范围”,因此,外资寿险公司可通过券商代销保险产品,还可以加大电话营销,网络营销等电子化营销方式,多渠道、多领域地拓宽自身的销售中介渠道。

第三,建立中外股东之间沟通协调的平台。根据现代公司股权理论,股东拥有与其持股比例相当的权益并承担相当的责任。股东一般具有参与公司经营的表决权,红利分配权等权益。外资寿险公司在华经营按照入世承诺必须以50% vs50%的比例入股经营,对等的股权使得合资公司经营决策难以达成一致,加上双方经营观念和方式不同,外资方虽然具有先进保险专业,但是中资方也具有本地化优势,双方应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取得1+1>2的效果。这就需要双方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结合我国国情举办公司内部培训,加强公司内部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接触,使双方能够充分了解对方的文化观念和经营保险的方式方法,提高经营决策有效性减少分歧,推动外资寿险公司在华持续健康发展。

篇5

一、我国健康保险业发展处于开拓时期

1,健康保险业务在市场竞争中开拓。目前我国健康保险市场的供给主体除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寿险、中国太平洋寿险、新华人寿、泰康人寿、太平人寿等中资寿险公司外,又新添了两大经营主体,一是新《保险法》规定,自2003年1月1日开始,产险公司可以经营短期健康险业务。包括人保公司和华泰公司在内的产险公司早在新《保险法》出台前几个月,就着手加大健康保险产品的开发和专业人才储备力度,准备从短期健康险这一新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由于近五六年来,产险公司的保费收入相对于寿险公司而言,增长速度趋缓(2002年全国产险占全部保费收入的四分之一左右),无论是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还是增强公司实力的要求,产险公司都将会大力开拓包括短期健康险在内的新业务领域。二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后保险市场的保护期缩短,更多的有着国际背景的合资寿险公司将全面渗入我国保险市场,势必加剧健康保险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已经开业的合资寿险公司凭借其较丰富的健康保险经营管理经验和技术,突破传统意义上医疗保险的思维定式,按市场需求提供健康保险产品。如2002年9月,光大永明人寿保险公司(中加合资)推出“大病无忧”保险,将重大疾病保障病种由25种扩大到33种,成为国内保障病种最多的一款重疾险种。还有的公司将触角伸人健康保险的另一个重要类别——残疾收入保险,推出了内涵丰富的健康保险组合产品。如中保康联集团公司(中澳合资)于2003年1月在国内首推“收入保障定期寿险”产品,配合同期上市的“附加长期伤残收入保障保险”,构成“金领无忧保险计划”等等。

2.中资寿险公司积极探索健康保险的发展之路。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于2001年向全系统下发了《关于推动健康保险业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积极发展、专业化管理、整体推动和讲求效益”四项指导原则,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业务,努力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中国太平洋寿险公司在农村推出的“江阴模式”和在城镇推出的“厦门模式”,均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新华人寿保险公司在2003初召开的公司年度工作会议中明确表示,将在年内筹建独立的健康医疗保险公司;泰康人寿保险公司对健康险的产品开发、风险控制、市场推动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管理,对销售人员资格进行专门考核;中国平安寿险公司十分注重开发健康险产品,2003年1月又推出了四款新重疾健康保险产品,成为拥有国内重疾健康险产品品种较为齐备的保险公司等。可以说,各家寿险公司都充分预见到健康保险的发展潜力,力争在即将到来的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3.以职工补充医疗保险为业务突破口,中资寿险公司健康业务保持高速增长。2001年以来,中资寿险公司纷纷利用国家医改赋予的良好契机,在较短的时间内抢占各地医改后的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市场。在职工补充医疗保险相关险种的强力拉动下,各家寿险公司2000年健康险保费的同比增长率平均达到98.94%,比全国人身险保费增长率高出39.19个百分点,同时,健康险保费在人身险业务中的比重呈逐年上升之势。

二、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趋势

(一)商业健康保险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尽快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人们的广泛共识。作为社会保障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商业健康保险,其重要性日显突出,可以说,目前我国健康保险业务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无论从外部政策环境还是从内部经营环境看,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诸种条件已基本具备。

1.外部环境对发展健康保险业务十分有利。一是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全面深入为商业保险公司在全国城乡开展商业健康保险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2000年,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已经明确了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国家医疗保障体系的基本构想,由此为城镇职工补充医疗保险留下了巨大的市场空间。2002年10月,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提出,要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农民个人交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支持广大农民以各种形式获得基本医疗保障,鼓励农民参加商业医疗保险。据初步测算,城镇补充医疗和农民基本医疗的保费潜力高达千亿元人民币,健康保险业务无疑将成为寿险公司保持业务高速增长率的一个重要支撑。二是中国保监会非常重视发展健康保险业。2002年12月,中国保监会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快健康保险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了加快发展健康保险业务、加强健康保险专业化经营和管理、建立适应国情的健康保险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原则要求。保监会曾多次召开座谈会,专题研讨落实发展健康保险的各项政策。三是我国医疗服务的环境正在不断改善。2002年以来,国务院加强了医疗保险、医疗卫生和药品流通体制“三改并举、同步推进”工作,使药品价格和医疗服务费用得到了初步控制。据统计,国家医疗体制改革前的1990—1998年卫生系统综合医院每次平均门诊和住院费年增长率分别为25%和23%,改革后的2001年分别降低到9%和5%。前不久,国务院领导先后两次强调“健康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加快商业健康保险的试点工作,为商业健康保险指明了发展方向。国家卫生部、财政部和保监会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正在积极研究制定政策,支持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服务提供者开展深层次的合作,有效控制业务经营成本。四是健康保险市场的需求日益膨胀,尤其是城镇团体补充医疗保险和农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市场需求巨大,在广大城镇和富裕地区农村,公众的投保意识日渐强烈,对健康保险已形成良性消费心理等。

2.发展健康保险的内部经营环境正朝着良性的方向演变。一是健康保险的部分经营风险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以往只要是提起健康保险,保险业界人士一般认为其经营风险偏大,赔付率过高。其实,目前寿险公司主推的产品是职工补充医疗保险,与以往传统健康险种尤其是与“为了推广主险而设计的附加健康险”完全不同。由于它是与社保部门衔接开展的补充医疗业务,经营风险相对容易控制。基本医疗保险作为政府行为,具有强制性,较好地规范了医院的医疗行为。寿险公司完全可以通过信息系统接口、联合办公等形式与之衔接,既可以间接获得被保险人医疗费用的真实资料,又可以简化理赔手续,降低经营风险。从业务管理的角度看,社保部门是风险控制的第一道“防火墙”,换言之,社会医疗保险有效地为商业医疗保险分散了发病率最集中的一部分人群及常见病的风险,寿险公司可以充分利用社保部门对医疗机构管理的成果。另外,近年来,中资寿险公司在经营模式和风险管理手段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些地区已经取得了经营健康保险的成功经验。二是健康保险费率存在着提升空间。通过近几年的健康保险业务经营,寿险公司已经积累了大量有效的基础性数据,更有大量第一线的业务人员进行市场调研,这有利于统计、推测出一个指导性的市场费率。从某种意义上讲,目前我国健康险市场处于起步阶段,供给严重滞后于需求。以广东省部分地区为例,附加住院医疗险平均费率从30%。提升到50‰,只经历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却已迅速地被市场消化和接受。既然费率存在提升空间,社会需求又大量存在,保费收入也就有了大幅增长的可能,赔付率会因保费增加而下降,寿险公司的经营会更加稳定,广大保户的保险利益将会更有保障。这将是一个良性的连锁反应。尽管目前寿险公司在健康保险经营方面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只要我们不断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努力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健康保险终将成为寿险公司产品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安定人们生活发挥重要作用。

(二)健康保险业将逐渐步入专业化经营的轨道

健康保险的专业化经营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在业务发展定位上,把健康保险作为公司主业之一予以规划;二是在体制建设方向上,按照专业化经营要求构建经营运行体系。

1.健康保险的经营模式。中国保监会《指导意见》明确了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和要求。在专业化管理问题上,健康保险的出路就是走专业化经营管理的道路。寿险公司健康保险的经营模式是建立健全保险专业经营体系。国内外的业务实践充分表明,专业化经营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健康保险的经营水平,有效控制经营风险,是保证健康保险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

2.健康保险的财务考核体系。鉴于健康保险经营的特殊性,中国保监会《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健康保险业务实行单独考核和专业精算制度。健康保险业务的上机管理,将为健康保险单独考核提供基础条件。

(三)发展健康保险业务的思考

篇6

商业保险公司在参与新农合业务中进一步密切了与政府的关系,降低了未来与政府进一步合作的门槛,为企业在当地长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有形影响新农合业务对商业保险公司的有形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保险公司通过参与新农合从政府得到的其它保险业务;二是,保险公司根据新农合数据开发新产品。本文以新农合业务对商业保险公司其他业务的带动最明显的溧阳和江阴两地为例具体介绍。溧阳由于溧阳人寿保险公司在承办新农合工作中的良好表现,2005年9月,当地政府委托给溧阳人寿保险公司承办全市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代表政府发放保养金;2007年9月当地政府决定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委托其承办,人保公司经理说:“政府在准备经办城镇居民保险时,政府没有太多考虑就直接交给我们人保公司来做了”;卫生系统的意外伤害保险也由该公司做。

江阴江阴太平洋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业务对公司的有形影响主要反映在:公司开发出了新农合衍生业务—新农合商业补充保险。该半商业化、半社会化的保险产品具体情况如下:(1)参保。所有的人不需要体检都可以参保、所有低保户都直接参保,是保监会特批的险种;保险的推销和筹资利用了新农合平台,公司会提一些费用给新农合的专管员。2010年,政府的文件鼓励新农合参合者自愿参加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公司领导解释道:“文件中没有指定公司,公司设计与新农合个人缴费部分一起缴纳:一是方便居民参保,二是节省推销成本,这样做的前提是有管理的服务平台”。2010年,全市只有8个人没参保,2011年参加新农合群众全部参加了该补充保险。(2)缴费。每年新农合缴费时向参合人群发放宣传单,自愿参加,愿意参加者与新农合保费一起征缴。2010年保费为30元,2011~2012年调整为50元。因为保费与新农合保费捆绑在一起征缴,各地根据经济情况的不同,村集体全额代缴、村集体部分代缴和居民完全自己缴纳的情况各占三分之一。补充保险资金直接进入公司账目。(3)补偿。主要补偿报两部分:①个人支付达到1万元的患者,就按固定比例报销,不受报销目录的限制,如此以来大额的患者报销比例提高了10个百分点;②解决了看名医难的问题,从保费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与上海、苏州等地的54个专家签约,实行远程会诊、面对面会诊及有视频的远程会诊三种形式。(公司领导:“专家在出差或会议途中都可以随时会诊。”)每次现场会诊给专家基本费用3000元,多看一个患者,会多给一定数额的钱,但每次不能少于6个患者;每次全程录像,一则防止可能的医疗纠纷,二则用于带教年轻医生。2010年远程会诊1000人,2011年1200人。(4)收支情况。公司领导说,补充保险的收支情况向政府简要汇报,属于微利行为收支情况;政府对其有约定:基金赔付额度不能低于筹资额的70%,2011年赔付了基金的75%,另外10-20%用于远程会诊投入和支付医生,5%为风险金,3%为公司发生的费用(总公司设定的最低限度必要利润和费用为10%,其中包括分保,即再保险)。公司领导说:“一般的商业保险销售费用占20-30%,风险金为30-40%。我们的风险金、销售费用比例和总公司设定的最低限度利润和费用都是很低的”。(5)效果。公司领导说,通过建立远程会诊中心,高效利用上海、南京等地优质医疗资源,让江阴百姓不离开本地就能免费享受优质医疗资源,2011年完成会诊人次1000人,2012年预计完成会诊人次1200人。2012年7月1日,补充保险将开通未成年人重大疾病全程医疗顾问服务。

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新农合业务的可持续性主要受运行机制和公司参与新农合业务程度的影响。各地商业保险公司在与政府过去多年的合作中,都投入了一定数量的人力和物力,保险公司和政府都不会轻易的打破或放弃当前的合作方式;但这些又受公司参与新农合业务程度的影响,因为不同的参与程度合作的成本不同。参与新农合业务程度不同,公司的积极性不同,决定了政企合作的可持续性。如武进区只参与了新农合学生部分,因为参与程度不深对其他业务影响不明显,且政府没有任何补贴,公司每年都是亏本在做,公司没有积极性,且这种程度的合作“分手”成本也不高。保险公司领导说:“本质上来说我们子公司不想做,但是总公司要求做,不做要处罚领导班子,不得不做”;当地新农合政府管理人员也说:“如果政府说这块业务不让他们做了,他们保险公司肯定跑得快”。溧阳和江阴的商业保险公司则不同,因为参与新农合业务程度较深,公司希望能继续和政府保持并加强这种合作关系,城阳保险公司也表示希望扩大与政府合作范围,将业务推进到城镇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中。

同时政府“回头难”也影响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新农合业务的长期可持续性,政府一旦让商业保险公司来做新农合,就很难再回头收回来自己来做,尤其对那些所有新农合业务全部交给商业保险公司经办的地区,“回头”的成本对政府来说太高。即使在合作过程中由于运行机制,基金亏损等原因政府不得不终止合作,政府也会倾向于寻找下一家保险公司继续这种合作方式。如广东省湛江市,2001~2004年委托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经办城乡居民医保业务,据说由于公司经营不善医保基金出现亏损,应该支付医院的资金没有支付,最后公司提出终止合作;2005年7月,由太平洋保险公司做,合同五年,实行了两年,医保局提出提前终止,有管理和理赔不到位的因素,但公司没有亏;2007年7月开始,通过招标给人保健康公司做。从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出,虽然由保险公司来管理新农合业务在湛江出现了诸多问题,最后政府依然选择和另一家商业保险公司合作,并没有终止商业保险公司来经营新农合业务这种模式。政府可能受思维惯性的影响,同时考虑到成本因素,始终没有回归到政府来管理新农合业务。

江阴的新农合商业补充保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当地居民的医疗服务的保障力度,对构建多层次医保体系有促进作用。保险公司不仅在筹资时借用了新农合筹资渠道,因为当地的新农合信息平台是由保险公司开发和维护管理的(产权归属不清楚),保险公司的补充保险的补偿完全利用了新农合管理平台和经办系统。这种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与政府社会医疗保险产品捆绑在一起、相互依存互为消长的现象,长远来看,是增加还是降低了公众福利,尚有待于在具体环境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后对公司业务的影响为正向的、积极的,但是影响力的大小因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业务的程度不同而不同,如上文所举例地区溧阳和江阴,这两个地区商业保险公司完全参与新农合业务,因而对公司其他业务的带动作用明显;泰兴和武进商业保险公司只是部分参与新农合业务,参与的程度很浅,因此其公司主要负责人感觉影响不大,泰兴人寿公司人员说:“但现在,可能是由于市场竞争的原因,参与新农合业务对公司品牌影响已不大”,武进人寿公司智慧。医院重新改建了住院病房,新修分院,设置母婴喂奶房、病人等候区、病人服务中心、“四自助”服务机,一个个建设跃然成形。在医院的花园里,电梯间、走廊上、病房内都装饰有儿童喜爱的动画美图和温馨问候语等。在环境建设中将医院文化注入其中,让患儿及其家人在就诊过程中能体会到医院的文化氛围。经常性开展“标识建设”和“美丽的病房”的活动,让患儿有回家的感觉,这增加了患儿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亲近,有效地减少了医患纠纷的发生。#p#分页标题#e#

建设“一切为了儿童健康”的医院质量文化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命,是医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严格的科学管理与精湛的医疗技术是确保医疗质量的两大支柱,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是永恒的主题和目标。我院经过56年的积淀,成为西部的儿童专科综合医院的领头羊,其根本原因就是坚持抓好医疗质量,落实各项制度。质量文化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以“医疗质量安全年”活动为载体,建立和健全医疗、护理质量考核和管理制度、医疗服务质量考核和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各种技术操作规范和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以目标管理考核细化任务,有效控制质量安全的过程,形成职工严谨的医疗作风和规范的医疗行为,深化职工的责任意识,强化医院的质量控制,确保医疗服务安全,保障医院的声誉和品牌形象。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创建医院精神文化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拜金主义”和非主流思想的影响,会对员工的思想有不良影响和干扰,这是对我院管理者提出的时代考验。首先,医院坚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坚持民主管理,广泛听取员工和服务对象的意见、批评和建议;坚持完善医院院务公开制度,增加工作的透明度,让员工知情、参与院务管理,增强员工的主人翁自豪感。医院精神是医院全体职工在长期工作、生活和经营管理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共同价值取向、心理趋向和文化定势,是医院全体职工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是医院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旦形成了鲜明的医院精神,就能够有效地凝聚职工的思想,振奋职工的精神,鼓舞职工的士气,吸引职工自觉地向着医院建设的整体目标奋进,使“爱院、建院”的口号变为职工的自觉行动[3]。

篇7

一、总体情况

年,全市金融系统紧紧围绕市委九届七次、八次全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抢抓机遇,提升服务,全力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亿元,比年初增加亿元,同比增长;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亿元,比年初增加亿元,同比增长。存量存贷比为(全省排名第一位),比上年同期提高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个百分点;增量存贷比为(全省排名第三位),比上年同期降低了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个百分点。

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投放重点建设项目贷款亿元,占全部项目贷款累放的;累计投放城建项目贷款亿元,占全部项目贷款累放的;累计投放中小企业贷款亿元,同比增长;累计投放“三农”贷款亿元,同比增长。“中国金融生态与产业调整论坛”签约到位资金亿元,到位率达。保险业金融机构累计保费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各种赔款和给付亿元,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不断提高,分别达到和元/人,比上年增长和元/人,服务保障作用进一步增强。四家证券营业部股民开户数达到户,比上年同期增加户,实现证券交易额亿元,同比减少亿元,实现利润万元,同比减少万元。

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货币信贷政策,强化信贷政策指导,坚持货币信贷总量调控与结构优化并重,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全面提升金融服务,不断推动金融创新,大力改善支付环境,切实加强诚信体系建设,为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银监分局认真履行金融监管职能,积极推进银行业改革,强化风险防控能力,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严格规范政府投融资平台融资工作,科学处理银行业防范风险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监管环境。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情况

农业发展银行分行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骨干作用,在做好粮油收购工作的同时,切实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中长期贷款支持力度,实施全方位信贷支持战略,特别是在洋河综合治理项目融资方面勇于创新,积极跑办,成功获得授信,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工商银行分行充分发挥城市金融骨干作用,加快经营转型,突出结构调整,强化对内、对外两个对接,各项经营指标稳步提升,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明显加大。同时,根据全市发展定位,超前谋划,积极介入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项目,助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银行分行积极利用国家惠农政策,深入推进“两卡一户”,不断拓宽“三农”服务领域,因地制宜制定新的服务“三农”管理制度体系,切实有效发挥了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同时,该行加快经营战略转型,通过积极跑办争取,为中心城区“三年大变样”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信贷支持。

中国银行分行准确把握市场定位,积极建立项目营销长效机制,切实履行与市政府签订的银政合作协议,有效支持了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项目。同时,充分发挥国际结算业务的优势,不断推出贸易融资新产品,有效解决了进出口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建设银行分行积极跟进全市重点项目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解决重点企业和项目的信贷资金需求,努力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在新型能源、教育卫生等领域信贷支持作用明显。

邮政储蓄银行市分行切实把握“服务城乡居民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市场定位,不断完善运营机制,强化服务功能,拓宽信贷投放领域,自身业务发展日趋成熟,并且积极向上级行推介重点项目,成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

市商业银行作为地方金融机构,坚持“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市民百姓”的市场定位,切实提高发展质量,资产规模进一步壮大,通过设立域外分支机构加速拓展异地服务领域。该行秉承“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与全国同业建立信贷转让业务,积极引进域外银行银团贷款,有力支持了全市重点建设项目特别是主城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

省农联社办事处不断创新信贷新产品,积极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全力解决金融服务空白乡镇问题,对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紧紧围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的整体部署,支持了高速公路、集中供热等城建重点项目,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信贷支持。

按照考核办法的有关要求,对上述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考核指标进行了量化评分,考核得分结果附后。

三、保险业金融机构情况

年,全市保险业金融机构根据市场变化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各项指标快速增长,经营情况持续向好。《市保险行业机动车辆保险自律公约》和《市保险行业人身保险自律公约》的相继出台,对于进一步维护全市机动车辆保险和人身保险健康发展,保障市场公平有序竞争起到了积极作用。人保财险市分公司、平安财险中心支公司和太平洋财险中心支公司不断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支持保障力度,为在建风电、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提供保险保障近亿元,建筑工程意外险保障金额达亿元;人保财险市分公司和中华联合财险中心支公司积极扩大能繁母猪、奶牛以及玉米保险的覆盖面,全年累计赔款万元。中国人寿分公司和太平洋寿险中心支公司积极开办城镇居民大额补充医疗保险,继续拓展农村小额贷款人意外伤害保险、城镇居民职工大病医疗保险业务,累计实现保费收入万元,同比增长,有 镇居民职工得到大病医疗保险保障;寿险中心支公司首创的“城镇居民补充医疗保险”业务,有力推动了“全民医保”目标的实现;财险中心支公司、财险中心支公司、保险中心支公司、财险营销服务部、财险营销服务部、平安寿险中心支公司、泰康人寿中心支公司及其他家成立时间短未列入考核范围的保险公司,坚持行业自律,规模不断扩大,业务快速发展。

按照考核办法的有关要求,对上述家保险业金融机构的考核指标进行了量化评分,考核得分结果附后。

四、证券业金融机构情况

篇8

关键词:国际卫生港口;舟山;海事服务;船舶;有利条件;作用

中图分类号:U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6)07-0024-03

在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新战略下,舟山作为大陆地区唯一深入太平洋的海上战略支撑基地,在我国内外开放扇面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伴随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势必也增加了疫病快速、远距离传播的风险。为了更好的提升舟山作为“东部地区重要的海上开放门户”和国际海事服务基地的良好形象,创建国际卫生港意义深远。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国际卫生港口是缔约国指定的满足核心能力要求的港口,经世界卫生组织论证后,予以公布。因此,国际卫生港口不仅体现港口所在口岸的卫生控制能力,也是所在口岸展示国际形象、体现对外开放软环境的“金名片”。有利于促进海港口岸跨越发展。开展创卫工作,可进一步提升口岸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口岸吞吐能力和效益的提升,可对当地经济环境和地方形象产生良好的促进提升作用。

1 文献研究综述

根据广州港南沙港区,张家港和盐田港创建国际卫生港口总体工作报告,以及各港口创卫后的效益分析等相关文献可知,创建国际卫生港首先需满足相关的法律依据,即以《国际卫生条例(2005)》为核心,同时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和船舶卫生指南的相关要求,结合自身条件明确创建国际卫生港的重要意义。组织一个涵盖港务部门、政府部门、各口岸单位和相关企业的创建国际卫生港领导小组,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在港口检验检疫部门的技术指导下,并要求各其他驻港单位的支持配合下,从传染病监测与控制、出入境交通工具卫生检疫查验、口岸食品饮用水卫生保障、口岸媒介监测与控制、固体和液体废弃物处理、医疗急救、突发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实验室检测能力等15个方面,积极开展创建国际卫生港动,以期提升港口公共卫生核心能力。一般将以上15个方面的要求分解成以下9个项目由相关技术人员实施:①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②传染病监测与控制项目;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项目;④医学媒介生物监测与控制项目;⑤口岸卫生监督专项目(食品、公共场所、饮用水、储存场地);⑥固体和液体废弃物处理项目;⑦船舶卫生控制项目;⑧卫生处理项目;⑨医疗急救项目。

通过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和细化各项目任务,并建立相应的卫生管理机制和责任制度落实和监督创卫工作进程,对创卫工作质量和进度进行协调管控。根据以上3港的创卫经验来看,在创卫成功后需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方能达到国际卫生港口的要求:①具备有效的应急救援和传染病卫生检疫体系,能快速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②具备运送、隔离传染病患者、可疑病人的各种设施和能力;⑧具备保证港口食品、饮用水及公共场所卫生安全的能力;④具备安全、全面处理与移运固体、液体废弃物的能力;⑤具备对医学媒介生物进行科学监测与有效控制的能力;⑥具备有效的实验室检测保障能力;⑦具备了船舶卫生控制能力。

创卫工作就是旨在通过建设完善的卫生保障设施,健全的卫生检疫措施,提升海港卫生保障能力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防止疾病的传播,保障船员及港区员工的健康和安全,并尽可能地减少疾病对世界航海运输的干扰。具有利于提升地区乃至国家形象和声誉,优化港区环境和营造良好的对外开放和投资环境的重大意义。

2 从海事服务角度讨论舟山创建国际卫生港所需具备的条件和要求

舟山港作为一个国际性的港口,同其他已经成为国际卫生港的国内港口一样,在创建过程中,须涵盖卫生检疫查验、传染病监测和应急处置、医学媒介生物控制、卫生监督、卫生处理等方面的内容。以《国际卫生条例(2005)》为核心,以国家相关卫生法律法规和标准为依据,达到并能持续保持《国际卫生条例(2005)》附件一B部分规定的核心能力要求,通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简称国家质检总局)考核评审且获得世界卫生组织认证。

那么,在以船舶为主要载体的航运物流界,进出舟山港的船舶会是考核组成的重要部分。从海事服务的角度来看,势必要求过境船舶还能紧扣《船舶卫生指南》和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加强对船舶卫生设施、船舶饮用水卫生、船舶食品卫生、船舶对废弃物处理和环境保护以及船上传染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等方面的监控,使其达到考核核心能力的要求。

2.1 对港口当局。船舶和相关海事部门等而言应满足以下要求

(1)主管当局如对船舶无感染或污染(包括媒介和宿主)状况表示满意,可在规定的任何港口签发船舶免于卫生控制措施证书。当船舶和船舱腾空时或只剩下压舱物或其它材料(按其性质和摆放方式可对船舱进行彻底检查)时只有对船舶进行检查后一般才应签发证书。如果执行控制措施的港口主管当局认为,由于执行措施的条件有限,不可能取得满意的结果,主管当局应当在船舶卫生控制措施证书上如实注明。

(2)对于过境舟山的船舶,应了解其航行路线并确认到达前是否在受染地区或其附近进行过航行或可能接触感染或污染,并对载货清单进行审查;以及检查船员的健康文件和(或)进行能够实现公共卫生目标的干扰性最小的非创伤性医学检查。以便确认船舶、船员及其所载货物是否受到感染或污染或携带感染或污染源以至于构成公共卫生危害;还应检查船舶是否持有灭鼠证书或熏舱证书,并确保其在入境口岸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即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对国际航行船舶签发的证明已经过鼠患检查,或采取有效的处理,确认船上无鼠患的一种文件)。不仅如此,还应检测和控制船舶排放的污水、垃圾、压舱水和其它有可能引起疾病的物质,因这些均可污染港口、河流、运河、海峡、湖泊或其它国际水道的水域。

(3)船长在到达缔约国领土的第一个停靠港口前应当查清船上的健康情况,而且除非缔约国不要求,否则船长应当在船舶到达后,或到达之前(如果船舶有此配备且缔约国要求事先提交),填写海事健康申报单,并提交给该港口的主管当局;如果带有船医,海事健康申报单则应当有后者的副签。

(4)对海事部门,应参与海港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并协助确定海港检疫锚地。

2.2 从海事服务的角度来看,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以满足创建国际卫生港口的要求

(1)舟山港港区内应设置医疗急救中心、传染病检疫隔离室、预防接种室,能随时为船员、港区工作人员提供医疗急救、疫苗(黄热病、流感等)接种服务;并建立完善的实验室检测体系,对参加医学检测的人员(包含过境的国际船员)实施细菌常规检测项目和沙门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0157:H7及霍乱弧菌等致病菌的项目检测,使其具备常见的医学媒介生物分类鉴定的能力;同时,实验室还应具备可疑样品的控制与运送的能力。

(2)改造垃圾中转站和垃圾分类装置,要求港区内垃圾的收集使用带盖、分类的垃圾桶,由专用垃圾清运车每天巡回收集。海面垃圾由专业公司打捞并由专门车辆运往市政垃圾回收场;对于船舶垃圾的卸下、运送和处理在检验检疫部门的监管下进行,对来自染疫区的船舶垃圾经过卫生处理后由专业公司送往垃圾焚烧厂处理。

(3)改造船舶饮用水供水管接口,并由实验室对水质进行自检。

(4)在港区各重点区域增加防鼠网、防蚊闸板等医学媒介生物的防控。

(5)设立专门的熏蒸场所,对来自疫区的集装箱等包装货物实施卫生处理。

(6)在MARPOL公约的基础上,严禁船舶在靠港期间或位于海岸线12nmile内排放生活污水;同时应设立海面油污监测系统,及时发现油污泄漏损害,并能及时启动快速反应机制。

(7)通过风险评估办法,尽可能对来自非疫区的入境船舶实施电讯检疫,并加大船舶卫生检查监督力度。

3 全国范围内国际卫生港口创建成功后带来的效益类比

截至2013年底,全国国际卫生港口共6个:江苏张家港、广州南沙、深圳盐田、上海洋山、宁波大榭、厦门国际邮轮中心等。

张家港创建国际卫生港口以来,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以及码头泊位增加和开放不断提升,口岸的声誉和国际化功能日益体现。2006年货物吞吐量10 253万吨,集装箱运量455 946标准箱,开放码头泊位51个,同比分别增长22.68%、20.90%和14.3%;2007年货物吞吐量12020万吨,集装箱运量615684标准箱,开放码头泊位57个,同比分别增长17.23%、35.03%和11.76%;2008年货物吞吐量1.27亿吨,集装箱运量81.4万标箱,开放码头泊位64个,同比分别增长5.70%、32.20%和12.28%。

广州南沙港创卫成功后吸引了世界航运界排前三名的丹麦马士基航运、法国达飞轮船、瑞士地中海航运公司在南沙港区开辟国际航线。2007年共新增了7条国际航线,遍布欧洲、美洲、东南亚地区,外贸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91.4%。

据盐田港检验检疫官方网站信息显示,盐田港自2008年4月顺利通过WHO验收,成为全球首批国际卫生港口后,面临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2011年日本核泄漏事件等国际间公共卫生风险传播挑战时,国际间贸易仍能顺利进行。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盐田港集装箱吞吐量也仅下降3%。

宁波大榭港创卫成功后,2011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分别是21.83亿美元,同比增长39.8%;实现货物吞吐量分别是6116.5万吨,同比增长21.8%;集装箱分别是167.5万标箱,同比增长32.5%。

厦门国际邮轮中心刨卫成功后,形成了现今具备接待14万总吨邮轮;趸船年通过能力100万人次;可接靠从2400GT到26000GT的客货滚装船,设计旅客吞吐量19.8万人次/年、车辆4万车次/年;航站楼年接待能力150万人次,各项综合服务、商业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的综合型国际客运港站。并且吸引了如皇家加勒比、丽星等知名邮轮公司开辟航线,总航次实现历史新高。

4 舟山创建国际卫生港的有利条件

舟山港地处太平洋东岸南北的中心,中国长江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并拥有我国最长的深水岸线,途经中国的7条国际主航线中,有6条经过舟山海域。舟山港由于港口、航道条件优越、港内锚地众多,吸引了众多大型国际航行船舶停靠、卸货和补给。随着舟山口岸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际船舶人员、货物进出舟山港越来越多,年人出境船舶在5000多艘,每天近20艘船次。

卫生检疫部门在过境船舶检疫中对处理船员集体腹泻,船员传染病发作及船员不明原因死亡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在检验检疫机构指导帮助下,舟山港已建设了口岸应急处置中心,还自主研发了“出入境船舶检验检疫报检系统和业务管理系统”,使卫生检疫业务管理更加规范化、自动化。与此同时,舟山港还承担了浙江检验检疫局电子口岸政务建设项目,牵头研发了海港船舶统一申报管理系统。这一系统的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港口的工作效率,加快了人员、物品和交通工具的通关速度,并健全完善了与地方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口岸查验单位、港口运营部门的疫情信息通报以及重大疫情联防联控机制。

篇9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保险业开始走上国际化的发展道路。然而,由于起步晚、起点低,中国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因此,如何尽快提高中国保险产业国际竞争力,适应国际竞争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亟待解决的重大。

一、中国保险产业竞争力的现状与不足

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得到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有所提高,但与国际对比有比较大差距。

(一)保险业务持续快速增长,但发展的总体水平低下。自19肋年恢复国内保险业以来,全国保费收入年均增长33.8%,大大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3%的速度。2001年,全国保费收入2109.4亿元,同比增长32.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85.4亿元,同比增长14.6%,人身险保费收入1424亿元,同比增长42.8%.截至2001年底,保险公司总资产4591亿元,比上年增长36.1%.然而,与国际对比,我国保险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十分低下。从保险深度看,2000年,世界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平均为7.84%,其中,南非16.86%,英国15.78%,韩国13.05%,瑞士12.42%,日本10.92%,而我国仅为1.79%,世界排名第61倍。从保险密度看,2000年,世界人均保费385.4美元,其中瑞士4153.9美元,日本3973.3美元,英国3759.2美元,美国3152.1美元,而中国仅为15.2美元,世界排名第73位。

(二)保险市场主体不断增加,但市场垄断程度依然过高。自1992年引入外资保险以来,我国保险市场主体逐步增加。截止2001年底,我国有法人保险公司27家(包括国有独资保险公司5家,股份制保险公司11家,中外合资保险公司8家,待合资中资公司3家)。若加上外资保险分公司、当时正在筹建的保险公司,也不过近50家,与国外对比,我国保险经营主体过少。如1996年,美国有保险公司5162家,英国814家,德国690家,中国香港220家。由于主体偏少,目前我国保险市场垄断程度较高。2001年,在产险市场方面,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为77.33%,太平洋保险公司11.22%,平安保险公司7.8%,三家公司占整个保险市场的份额达%.35%,其它公司仅占3.65%;在寿险市场方面,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市场份额为65.34%,平安保险公司22.32%,太平洋保险公司8.02%,三家公司占整个市场的份额达95.68%,其它公司仅占4.32%.而从国外看,1998年,日本前5家寿险保险公司占60.4%,非寿险公司占53.6%;韩国前5家寿险公司占78.7%,非寿险公司为71.5%;马来西亚前5家寿险公司占70.7%,非寿险公司为27.9%.

(三)市场体系趋向完善,但市场结构失衡。目前,我国开始形成以直接保险市场为主体、中介市场和再保险市场为辅助的市场格局。然而,从总体看,各市场之间发展很不均衡。一是直接保险市场组织形式单一。目前我国保险组织形式只有两种:国有独资保险公司和股份制保险公司,而国外普遍采取的合作与相互保险组织、自保公司等尚未纳入商业保险体系。二是在外资大量准入的同时中资保险公司发展过慢。1996年以来一直没有批设新的中资保险公司。三是中介保险市场发展滞后。截止2001年底,我国颁发营业许可的保险中介机构170家,其中已开业保险公司47家,保险经纪公司9家,保险公估公司5家。四是再保险市场尚未形成。目前,我国只有1家再保险公司,再保险市场缺乏竞争。

(四)保险改革稳步推进。但保险公司的运营机制仍比较落后。近年来,我国保险体制改革迈出了重大步骤。确立了保险与银行、证券分业监管的模式,成立了独立的保险监管部门。实行产、寿险分业经营,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被改组成产、寿、再三家独立的专业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改组成保险集团公司,下设产险、寿险两家子公司;新疆兵团保险公司主要经营产险业务,对寿险业务实行了分离。允许民营资本、外资参股,股份制保险公司股权结构得到优化。通过改革,与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保险经营管理体制初步形成,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从国有独资保险公司看,制度落后,产权不清,所有者缺位,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形成,缺乏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有效监督;经营机制不活,用人、用工、分配等缺乏自主权,难以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公司创新能力不足,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差,缺乏核心竞争力。从股份制保险公司看,普遍存股权单一、国有股“一般独大”、缺乏内部控制与自我约束和外部有效监督与融资机制的问题。

(五)保险经营管理有所加强,但经营效率始终不高。近年来,中资保险公司在加强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按照保监会关于内控建设指导原则,各保险公司普遍建立起核保核赔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和投资管理,企业经营效率有所好转,保险风险得到一定程度控制,但经营效率比较低下。2001年,保险费用总额(包括营业费用、手续费和佣金)461亿元,费用率21.8%.2000年我国保险企业人均保费98万元(约合11.2万美元),而1999年OECD国家保险企业人均保费61:8万美元,是我国的5.5倍。

(六)保险监管有所加强,但监管方式还不适应保险业发展的需要。1998年保监会的成立,标志我国保险监管进入新的阶段。保监会成立后,确立了市场行为监管与偿付能力监管并重的方针,加强现场检查,加大查处力度,保险市场秩序明显好转。但是,目前我国保险监管方式与现代保险业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监管的手段还比较落后,非现场监控系统尚未建立;行政审批过多,没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监管力量薄弱,机构体系不完善,监管的权威性不够;保险监管的信息系统滞后,尚未建立起风险预警系统和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

(七)保险技术水平有所改善,但队伍素质亟待提高。近年来,各保险公司在开发新产品、借鉴和吸收了国外先进的产品营销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国际对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在技术方面,目前全国联网的保险信息系统尚未建立起来,一些企业的业务处理还没有实现化。在人力方面,目前近80%的销售人员保险知识不够;精算人员严重不足,全国具有精算师资格的只有42人,符合监管要求的寿险精算人员不足100人。

(八)保险产业政策环境不断改善,但保险投资渠道与税收政策仍是制约保险业发展的瓶颈。从保险资金运用的角度看,近年来,在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保险公司可以投资证券投资基金和买卖部分中央企业债券;可以同商业银行试办5年期以上的大额协议存款,并可申请成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成员,办理现券和国债回购业务等。这些措施为提高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水平,防范和化解寿险业务利差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与国外相比,我国保险企业的投资渠道仍比较狭窄。国外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一般包括债券、股票、抵押贷款、贷款和房地产等。如美国,1996年保险资金运用中各类投资的比重分别为:债券69.78%,股票10.6%,抵押贷款8.63%,贷款4.02%,房地产1.97%;日本1995年各项投资比例分别为:贷款30.78%,股票24.73%,债券23.88%,房地产5.4%,抵押贷款3;66%,其它11.56%;韩国1996年各项投资比例分别为:贷款45.47%,债券14.08%,股票13.47%,房地产8.02%,抵押贷款0,22%,其它18.75%.从税收角度看,国务院决定从2001年开始,将保险公司的营业税从8%逐步降到5%,这对于提高保险企业自我积累能力会发挥重要作用。但与国外对比,我国保险公司的税负仍比较重,如美国各州保险公司的营业税一般为2—3%.o此外,我国尚未建立起对个人或团体购买商业保险特别是补充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实行延迟纳税制度或扣税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保险业的发展。

二、提高保险业竞争力的战略思考

今后五到十年是中国保险业的关键时期。为适应国民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应对加入WTO,中国保险业应坚持以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防范化解风险为核心,加强管理、改善服务,走集约化、集团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一)完善市场体系,促进公平竞争。发展直接保险市场。放宽保险公司市场准人,批设新的中资保险公司,特别是发展区域性保险公司和专业化保险公司;培育和发展保险()集团,允许寿险公司设立产险子公司,产险公司设立寿险子公司;发展多种保险组织形式,允许设立合作保险组织、相互保险公司、专属自保公司以及农业保险等政策性保险公司。培育保险中介市场。创建一批信誉好、专业技术强、服务水准高、管理与国际接轨的保险中介机构,引进国际知名的保险精算师事务所和保险评级机构;顺应国际金融一体化发展趋势,鼓励保险公司与不同行业包括银行、证券等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建立再保险市场。增加商业再保险竞争主体,发展专业再保险公司;建立多层次的国内分保体系,完善国内优先分保机制。

(二)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服务水平。重视产品创新。大力开发商业补充养老、补充医疗等保险产品,发挥商业保险在保障体系中的作用;研究开发健康保险、责任保险和住房按揭保险,稳妥开发分红保单和投资连接型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保险的不同需求;配合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发适合西部开发的工程险及符合西部地区特点的各种财产和人身保险产品。强化服务意识。坚守诚实信用的服务原则,维护保险公司和行业信誉;加强管理,改进服务手段,成立专门的保险客户投诉处理中心,建立全国统一的客户服务系统;积极探索与发展保险商务,鼓励有条件的保险公司积极开办电子商务,为投保人提供安全便捷的网上保险服务。

(三)照制度要求,深化保险公司体制改革。优化保险公司股权结构。在坚持国家控股的前提下,对国有独资保险公司实行股份制改造,引进民营资本和外资参股,实现股权多元化,真正建立起约束和激励机制;鼓励股份制保险公司增资扩股,支持符合条件的规范上市,增强保险公司资本实力。切实转换保险公司运营机制。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运作模式和工作程序;引进独立董事制度,建立健全内控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投资决策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试行职工持股和高级管理人员期权制,提高保险公司凝聚力。

(四)加强管理,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转变业务增长方式。坚持以效益为中心的经营指导思想,转变过去单纯追求规模和市场份额的粗放经营模式,注重业务质量,增强企业长期发展的后劲,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制定和实施适应市场的产品创新战略、技术创新战略、管理创新战略和市场营销战略,形成各具特色的竞争优势。健全企业内控机制。实行严格的核保、核赔制度,建立风险分摊机制;实行全额预算管理,严格执行保险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和重要岗位人员的离任审计制度,建立直属总公司独立的内部稽核机构;加强对资金运用的集中统一管理,将资金运用业务与保险业务严格分离,实行专家理财,建立独立、有效的投资决策机制、投资风险评估机制和投资行为的监督与制约机制。

(五)完善法规,加强和改善保险监管。根据加入WTO协议,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清理与WTO基本原则和对外承诺不相符的法规和规章;修改《保险法》,并制订与《保险法》相配套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包括《机动车辆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保险违法行为处罚办法》、《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等。转换保险监管方式,由注重市场行为监管逐步向国际通行的偿付能力监管方式过渡,减少行政审批,推进费率市场化,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设立、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管理等逐步过渡到备案制;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提高监管的透明度;完善监管组织体系,充实监管力量,提高监管的权威性。

(六)调整相关政策,改善保险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进一步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适当提高购买证券投资基金的比例;放开对保险业投资高信用等级企业债券、国家大型基础设施等的限制;允许一定比例的保险资金直接进入资本市场;允许保险公司成立专门的保险基金管理公司。完善保险税收政策,降低保险公司营业税率,建立对购买商业保险特别是商业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实行个人所得税扣税及延期纳税制度。

篇10

【关键词】责任保险;医疗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 R1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医院责任保险发展现状

医院责任保险主要是保障人均医疗安全的必要手段。但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所致,使医院责任保险目前在法律、管理、体系建立等方面均达不到理想的要求。目前为止,虽然我国少部分经济发展速度及整体经济建设速度较快的城市已开展了医院责任保险工作,但就实际的运作来看,仍是较先进发达国家的医院责任保险管理落后得多。另外,虽然国内诸平安保险公司、太平洋保险公司等较为大型的保险公司先后增加了医院责任保险项目,但出于对整个市场缺少了解的实际情况来考虑,使这些公司在医院责任保险实施中始终持有较为保守的态度。这严重地影响了医院责任保险在医疗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发挥。除此之外,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同,使其整个经济运作能力相差较大,以至许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尚无条件开展医院责任保险工作,且政府的扶持力度十分薄弱,在这种双重的条件制约下,势必会影响医院责任保险在医疗风险管理中的整体发展。

二、医院责任保险的重要性

医院责任保险对医疗风险管理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医院责任保险可以分散医生的执业风险。并能够协调医院与病患之间的纠纷。使医院及医生能够有更多的精力与经济能力去研发新的医疗成果及进行新技术的推广。其一,医院责任保险可以将医院的经济赔偿损失转嫁给保险公司,从而减轻了医院医疗中的经济负担。其二,对保险公司而言,增加医院责任保险业务更有助于其保险企业拓展业务范围,从而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经济利益。其三,就目前来看,医院责任保险有利于缓解医院与病患之间的经济纠纷及矛盾,对维护社会秩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医院责任保险即可以保证医院以及医护人员的经济利益,又可以使保险公司的利益最大化,是对三方而言均有利的一种商来发展手段。除此之外,医院责任保险如同给医护人员吃了定心丸,完全解除了医护人员执业经济负担,使其能够更加积极认真地投入到工作中。同时,由于经济赔偿均由保险公司负担,因此一但出现医疗事故需经济赔偿时,病患也不必担心经济赔偿能否兑现问题,免除了病患的心理负担。另外,如果保险公司对医院责任保险经营得当的话,也会从中得到诸多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可以说,医院责任保险是促进医院、病患、保险公司三方良性发展循环的必经之路。

三、医院责任保险在医疗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医院责任保险无论对医院还是对病患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协调医院与病患之间矛盾、减轻双方以济负担的重要支撑力量。其中最显著的表现在于医院责任保险在医疗风险转移管理中的作用。普遍来讲,医院行业是一个无时无刻不处于风险中的行业。首先,医院是治病救人的重要部门,因此它无法规避风险,只能选择承担风险。而一但医院在医疗中出现风险事故,轻则会对医院的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严重者会直接导致医院在社会中的负面影响。因此,只有医院采取分散式风险管理方法才能有效地将损失降至最低。风险分散式管理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建立医院责任保险,也就是说,在所投保的医院及医院人员的保险期间内,一但发生因医疗事故而出现的经济费用及法律所支付的费用时,则保险公司会依照责任保险的条例承担这一部分赔偿,从而为医院节省了大部分的赔偿费用,使医院可以朝着预期的目标稳定发展下去。

例如:某市医院由于医生在工作中的疏忽给医院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如要就普遍的情况而言,这笔不小数目的经济损失是需当事医生负担至少百分之五十的。但由于该医院为医生均投保了责任保险,从而当医疗事故发生时,保险公司根据合同所规定的条款对病患进行了赔偿,而整个过程中医院及当事医生没有出一分钱的经济赔偿费用。同时也避免了医院、医生及病患三方之间可能会产生的纠纷。

四、医院责任保险中医疗险管理的对策

医院责任保险是医院长期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首先要加强医院责任保险的宣传力度。通常情况下来讲,由于医护人员工作的特殊性,使其与外界接触的时间较为有限,因此对医院责任保险的认知程度十分低,甚至有些医护人员对医院责任保险的认知上存在着较大的误差。因此,要想医院责任保险真正成为医护人员的护身符,就必须加强医护人员对责任保险的认知度及认可度,并要让医护人员清楚地明白医院责任保险对其自身的重要性,从而使医院所有医护人员增强保险意识及风险管理意识。其次,保险公司要加快对责任保险产品更新速度,同时要对医院责任保险产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另外,保险公司除了要保证所推出的医院责任保险产品能够紧跟医院发展需求外,还要适当地提高赔偿的金额,并针对医院医护人员不同的工作岗位划定出不同的保费赔偿额度,从而提升医院责任保险在医疗风险管理中的效力。

综上所述可知,医院责任保险中医疗风险管理对减轻医院的经济负担,提高医院整体的运作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医疗风险管理中,首先要加强医院医护人员整体对责任保险的认可度,从根本上提高医院责任保险的风险管理力度。

参考文献

[1] 严卫萍.谈医疗责任保险在医疗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病案,2010,11(1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