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业务办理流程范文

时间:2024-01-16 17:27: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保业务办理流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保业务办理流程

篇1

关键词:医疗保险;业务下放;医院;利弊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保障体系顺应社会的发展,社会保险政策改革深入推进。我市在近年对医疗保险政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不仅整体医保待遇提高了,办理流程也简便了不少。医疗保险的实施离不开医疗机构,为了简化办理手续,部分的医疗保险业务就必须下放至医疗机构办理,经办流程的变化给医疗机构、患者和社保部门带来了全新的工作思维、就诊体验和工作方式。人民群众往往通过医疗卫生服务看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看党风政风建设,看政府管理水平,看社会公平和谐以及服务体系的发展。下面就浅谈医保业务下放至医疗机构办理的利弊的一些看法。

一、对医院方面

医疗保险政策的发展,带动着医院的全面发展。医院工作人员是医保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将医保业务下放到医疗机构办理有以下有利方面:1.加深医院工作人员对医疗保险的认识。在医院临床一线工作的医护人员,由于工作强度和压力都很大,需要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患者病情的诊治上,因而往往会疏忽了对医疗保险的关注;在日常当中,虽然医院也组织相关的培训,但对于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医保政策,培训效果并不显著。现通过将一些医疗保险的业务下放至医疗机构办理,让医护人员亲身接触、感受办理医疗保险业务的流程,了解办理医疗保险业务的条件,从具体的业务出发,加深医护人员对医疗保险政策的认识,为完善医疗保险政策的实施,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的利用效率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2.医保业务和医保管理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做好医保工作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医管的管理折射全院管理的,全面提高医务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办理水平,通过医保业务的前移,能强化医务工作人员对医疗保险业务熟悉。医务工作人员通过对业务的办理,强化医务人员对业务的熟悉。3.通过医保业务的前移,搭起了患者和社保经办机构的桥梁,能起到缓冲作用,缓解患者、医院、社保局的关系。医疗机构在为患者办理医保业务的过程中,能切实了解到在当前的治疗方案下,患者所享受到的医保待遇。同样,医疗机构可以对比在治疗效果一样的情况下,不同的用药或治疗手段对病患的医保待遇所带来的影响,这样,医疗机构可以在与患者沟通后,选择无论是治疗效果还是经济状况都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为患者进行治疗,有效减少患者对社保经办机构和医疗机构的误解和投诉。4.通过医保业务的前移,加强医疗机构和社保局之间的联系。通过业务指导学习、业务答疑等互动,加强医疗机构和社保局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更好开展医保工作。5.医保费用作为医院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医疗机构作为政策执行方,就意味着医疗机构在某些方面必须配合社保部门的要求,接受社保部门的监管,这就使得医务人员由最初的单纯给病人看病治疗转变为现在的不仅要看好病,而且要控制好人均次费用等方面。通过这些监管,能从源头上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规范医疗行为,保障患者利益,同时,也鞭策着医院要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优化服务流程,建立良好的口碑,从而为医院创收。

二、对社保机构方面

医保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做好医保管理工作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医保业务的前移,有以下方面的得益:1.通过医保业务的前移,一定程度上减轻社保经办机构的经办压力。疾病千变万化,对于缺少专业知识的经办人员来说,工作异常困难。将医疗专业能力要求强的经办业务下放,通过借医院的大脑,解决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有利于减轻经办压力,更多精力放在监管上,同时也减少对病情误判的情况,保障病患的权利。2.作为面对患者的“第一人”,医务人员会更广泛了解各类病患在治疗上面临的各种问题,通过医保业务的前移,医务人员能结合医保政策,对病患和社保机构提供更全面的意见和建议,有利于完善医保政策。通过医院前台的经办,了解医护人员对政策真实看法,广纳百川,制定更合理的政策。

三、对参保患者方面,减少办事的最后“一公里”,得益显著

1.流程前移,便利参保患者。患者在就诊的医院办理相关的业务,不需来回医院和社保局之间,减少办理业务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有利于社会效率的提高。2.便于参保患者的沟通。下放的业务基本都是专业性较强的业务,医护人员是专业人员,对患者而言是权威的代名词,有利于双方解释和沟通。此外,在不断改革创新的发展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弊端:1.医保工作的前移无形加重医院的负担。日常工作已经满负荷,现在增加新的工作,对医院医务工作者的是新的考验,也是新的压力。2.各级医院的的临床标准和社保标准不统一,在经办上有些参差,还需要磨合统一标准更加规范化。3.医保工作的前移存在监管风险,无论从医院还是医保经办机构,下放业务都将有伴随监管风险。第一,医院对病患的风险管理。当下冒名顶替住院、虚假资料骗取医保待遇的情况愈见多发,医保业务下放后,医疗机构作为第一道关卡,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管理。第二,医院对医务人员的风险管理。工作量增加,医疗机构需要增加人员,医疗机构也必须增强对工作人员的廉政管理。第三,社保经办机构对医疗机构的风险管理。更多的权力放至医院就意味着社保经办机构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手段对医疗机构进行监管。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医保档案;规范化;档案分类

一、三明市医保档案的现状与特点

自2012年以来,三明医保事业在不断探索中前行,通过“三医联动”,医保事业迎来了新格局。截至目前,三明市医保基本情况如下:全市共有参保人数263.52万人,其中城镇职工42.27万人,城乡居民221.25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2.65万人。2019年市中心档案室共收集、整理、分类、归档各类业务档案330卷。全市档案从业人员均为兼职人员,共有11名,其中中级职称3名,初级职称1名。

(一)医保档案涉及人员范围广。医保档案自每个人出生之日起,伴随其一生,因此,对个人而言,医疗保障部门档案是否全面对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影响较大。参保种类可分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医疗保险基本待遇享受分为干部保健、门诊特殊病种、住院报销、异地就医、异地安置、特殊用药备案等。医疗保险稽核类有现场稽核、有对手工报销材料进行审核、复核等等。因此,医疗保障部门的档案在其他社会保险类档案中是与人民群众联系最多、利用最广,与人民生命健康关系最密切的档案类型。

(二)医保档案的组成类型多。组成医保档案的有医保中心形成的文书档案及相关的合同协议;参保人员的信息登记表、相片、身份证复印件,与单位签订的合同等相关材料;住院患者报销的各种发票、住院清单、疾病证明书等相关凭证;医院、药店、诊所等定点医疗机构的开通申请书、信息变更表、账目冲销报告等相关附件;生育保险参保人员的信息登记及待遇申请表等相关资料;驻医院服务站办理业务时收集的新生儿登记表、门诊特殊病种登记表、特殊用药备案表、异地就医申请表等;医疗保险稽核科到定点医疗机构现场稽核记录本、稽核人员到外伤参保人员事故发生所在地和就医地进行稽核的笔录本、对待遇审核科工作人员手工报销材料进行审核、复核的反馈单等。

(三)医保政策的不断深入。医保政策的制定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参保人员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不同时期的医保档案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侧重点。具体表现为:每年住院报销目录与比例的调整与变化,参保单位及灵活就业人员的缴费基数基本上是每年一调,以及个人账户划拨比例的调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每年的缴费也在逐年增加(从最初的每年每人20元到2020年每人280元),审批材料的报送等进行不断更新,还有办理业务所提供的材料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以人民为中心,让群众少跑路,最多跑一趟为前提,医疗保障部门时常调整提供材料的种类),这些政策上的调整,导致医保档案材料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

二、三明市医保档案存在的问题

(一)对医保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医疗保障部门的档案承载着与医保相关的一切信息,与参保单位、参保人、定点医疗机构、医保中心关系密切,也是地方政府制订医保政策依托的基础数据与材料的主要来源。从医保档案业务人员的配备、档案室建设的水平及年度档案工作的考核等情况看来,医疗保障部门的业务档案与三明医改差距较大。

(二)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档案管理的日常工作都是以纸质档案为主,档案软件只用简单的“阳光文档”软件,仅能对档案进行录入和自动生成案卷目录、卷内目录及简单查询等功能。档案室的硬件设备未及时更新,室内只是简单配备了档案柜、打印机、计算机、灭火设备、温度计。从档案室建设标准要求来看,档案室还应配有相应的密集架、防磁柜、温湿度调控系统、防盗监控系统等。

(三)档案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没有档案专业的人从事医保档案管理工作,市中心与管理部都没有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都是兼职人员,平时以其他工作为主,档案工作为辅。

三、三明市医保档案管理规范化路径

针对三明市医保档案内容多、变化快、利用多等特点,为保持三明市医保档案的统一性与可持续性,必须制定统一规范的管理制度、档案鉴定及销毁制度、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度、档案设备的维护和使用制度、业务档案管理流程制度、业务档案立卷工作流程制度等。各项制度既要体现档案管理的专业特点,又要保持医保业务开展的方便,且做到最大化服务参保人员。

(一)建立统一的医保档案归档办法。各科室及各管理部要按照各自工作情况,以方便档案查阅、利用为前提,根据《福建省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办法(试行)》《福建省医疗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若干制度》,制订《三明市医疗保险管理中心业务材料归档工作流程操作规程》,规定由业务科室在第二年度上半年对本科室上一年度的材料进行收集、分类、整理、组卷、打码,然后移交给档案室,对其进行编写卷内目录、填写备考表、拟写案卷题名、归档验收、编制检索工具、编制案卷目录、装盒、填写档案盒、上架。

(二)建立档案借阅与利用制度。为了提高医保档案提供利用水平,也为了更方便服务参保单位和人民群众的查阅,医疗保障部门要加强档案的日常管理,每一份档案的借阅和利用都要进行登记,特别是服务效果好的、利用率高的档案要及时让借阅者对其进行评价,确保医保档案有借有还,防止医保档案的遗失及损坏。

(三)加强医保档案的电子信息化建设。医疗保障部门需不断提升医保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以信息技术对医保档案收集、整理、归档、利用全流程进行改造升级。电子档案与纸质文档相比,具有易保存、方便借阅和归档,存储空间大、物理条件要求低的特点,在调阅和检索等方面有很强的便利性。利用“e三明”“微信”“云闪付”等平台搭建“城乡居民医保缴费”平台,利用“闽政通”网上办事大厅平台,方便参保人员在线办理业务。

(四)提升档案从业人员素质。应加强档案从业人员的档案管理知识培训及档案专业知识培训,加强档案管理岗位责任意识和道德修养培养,促使其认真学习医学、法律和信息化技术等相关知识。让医疗保障部门的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医保档案工作的保密性、重要性,确保医保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安全性、可用性,认真将档案管理工作做好,使医保档案工作有序进行。医疗保障部门要形成医保档案工作和岗位责任管理相结合的考评机制,提高医保档案管理效率。

(五)加强档案库房建设。建立医保档案专用库房,严格档案室库房的建设标准,要求配备必要的防火、防水、防盗、防霉、防潮、防尘、防光、防高温紫外线、防有害生物以及照明等设备,并将各项指标落实到位。

四、三明市医保档案分类的探讨

三明市医疗保障部门的业务档案分类是在国家、省有关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三明市医保档案利用与科室工作方便的原则,将医保档案分为七大类:一是社会保险管理类,保管期限分为永久、100年、50年、10年,其中基本医疗保险单位登记材料期限为永久、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关系转入申请材料及附件期限为100年、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出材料期限为100年、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资金继承审批材料期限为100年、职工医保退休人员审批表及附件材料期限为100年、参保单位基本医疗保险变动月报材料期限为100年、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汇总表期限为100年、参保人员放弃补缴申明材料期限为50年、参保人员异地联网申报材料期限为50年、基金购买健康保障服务协议、合同协议审批单期限为10年。二是医疗保险费征缴类,如退休人员补足25年医疗保险费审批表及附件材料,保管期限为100年。三是医疗保险待遇类,如门诊特殊病种确认表和疾病诊断证明书,保管期限为10年。四是生育保险待遇类,如生育保险待遇登记表及相关附件材料,保管期限为10年。五是医疗保险稽核监管类,保管期限为30年,其中定点医疗机构、零售药店信息更改申报材料期限为永久、定点医疗机构功能新开通审批材料期限为永久、定点医疗机构退出或暂停医保定点申请材料期限为永久、定点医疗机构开通全省联网定点的申请材料期限为永久、稽核情况汇总表期限为30年、医疗机构变更结算、冲销费用的申请、报告材料期限为30年。六是医疗保险耗材类,保管期限为30年,其中公立医疗机构第四批医用耗材采购现场议价、专家意见及配送承诺书期限为30年、单位耗材产品信息调整材料期限为30年、药品(耗材)联合限价采购品规调整登记表期限为30年。七是医疗保险业务统计报表类,保管期限为10年、30年、永久,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居民医疗保险年报表期限为永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居民医疗保险季报、月报表期限为10年。

【参考文献】

[1]朱秀红.创新医保档案管理的几点看法[J].办公室业务,2020(13):106-107.

[2]解恒学.医保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几个要点探究[J].兰台内外,2020(30):56-57.

篇3

关键词:社保基金 内控制度

一、社保基金管理的现状

目前,全国全面建立了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金、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等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的保障体系,切切实实地为人民群众做了件利国利民的实事,解决了老百姓的后顾之忧。

当前,在社保基金管理上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社保基金内部外部管理和监督难度大,涉及部门和环节多,有的职责不清,相互扯皮,衔接困难;社保基金在全国全省统筹管理仍不到位,造成本市和市外养老待遇出现重复享受,异地领取工伤定期待遇,存在本市和外市重复参保或外市参保仍在本市领取失业保险金现象;公安部门的死亡人员信息不畅,存在重复申领相关社保待遇现象。

二、社保基金内部控制管理的必要性

党的第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财政部颁发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等法规制度,结合本地实际,要充分认识加强社保基金管理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内部会计控制管理,规范管理行为,是确保社保基金安全的本质需要。

建立社保基金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在社会保险机构系统内建立一个规范运行、科学管理、监督控制、严格考核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对办理社保的各项业务、各项流程、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的监控,全面提高社会保险政策和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努力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和完整,维护参保人员的合法利益。

三、完善和健全社保基金内控制度的措施建议

建立社保基金管理内控制度就是对社会保险机构系统内的职能部门及从事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人员进行行为规范、控制和监督所采取的方法、措施。内控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组织机构控制、基金收支预算管理控制、基金中心业务运行控制、基金财务会计控制和基金管理信息系统控制、基金管理内外部信息控制。

(一)社会保险组织机构控制

各级社会保险机构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明确社保基金中心负责本部门业务运行、各环节的内部控制工作;明确内审机构负责组织实施本地区、本部门社会保险内部控制的监督工作。明确社会保险组织机构内部岗位设置与职责、因岗设人、合理调配的用人机制。完善员工岗前培训与继续教育、内控考评考核与奖惩、定期轮岗等人事管理制度,明确在办理社保业务、风险控制中的违反内控规定行为予以处罚。

(二)社保基金收支预算管理控制

社保基金实行预算管理,科学编制社保基金预算。完善社保基金预算编制工作制度,和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及预算调整等做出相关控制制度。社保基金预算要按险种编制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收入预算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项基金。基金收入项目主要包括:保险费收入、财政补贴收入、异地转移收入、利息收入、其他收入、其他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取得或通过其他渠道筹集的资金收入等。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预算编制应综合考虑上年度基金收入执行情况、社会保险政策变化等因素,同时考虑到参保人数、社会保险扩面征缴计划、社会保险政策变化、工资增长水平、财政政策等因素测算编制。

支出预算项目主要包括:基本养老金的待遇支出、失业保险金支出、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支出、工伤保险待遇支出、生育保险待遇支出、丧葬抚恤补助支出、异地转移支出及其他支出等。编制时要应分险种进行分析,详细分析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预算变动的幅度与金额、政策提标、人员增减、测算依据等因素测算编制。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地税征收机构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支出预算执行等进行检查,并自觉接受主管部门和审计、财政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三)基金中心业务运行控制

1.建立规范业务操作规程。按照《社会保险法》和有关政策制度,严格按照业务操作规程办理,明确参保登记管理、基数核定、保险费征缴、权益记录、账户管理、转移接续、制度衔接经办、待遇审核与支付、社会化管理、基金财务、计划统计管理、稽核管理等各环节的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

2.建立业务审核制度。办理社会保险各项业务时,应严格审核相关报表、凭证等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统一和规范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提供信息资料符合社保经办机构要求,明确规定数据修改的审批、程序和登记备案。

3.建立规范的运行机制,明确各业务环节工作范围、责任。按照各项业务环节既能独立操作,又相互衔接、相互制约的原则,明确各部门、岗位的职责、权限。明确各部门、岗位的业务管理人员、操作人员都应在其职权范围内的权限。

4.建立办事公开透明的民主监督制度,接受社会监督。明确社会保险政策、业务流程以及公开办理的社会保险事项、内容、办结时限和经办人等向社会公开事项,防止个人独断专行甚至,实现民主决策和公开透明。

5.建立档案资料保管制度。社会保险业务的原始资料及办理业务过程中涉及的相关资料纳入档案管理,并及时留存、归档、立卷、保管。要指导经办机构建立健全民主决策、岗位划分、业务流程、监督制约等机制。

(四)社保基金财务会计控制

建立严密的会计控制系统,确保各项社保基金按险种分别建账,分账核算,自求平衡。

1.加强收入会计管控,财政部门要会同人社部门根据社保基金预算征缴计划,以政府文件下达给地税部门,地税部门根据保险费征缴计划,积极组织征缴,征收保险费及时、足额、实时地缴存财政专户。财政部门对保险费收入及时入账、核算,编制收入报表和相关部门提供收入核对,及时掌握收入进度,确保全面地完成保险费征缴任务。

2.加强支出会计管控,每月由市人社局提出支付各项社保基金的用款计划,经市财政局按照社保基金拨付流程予以拨款。基金拨付到人社局保险经办机构支出专户,由保险经办机构通过银行直接支付。

3.规范银行账户管理,撤销地税部门所有的过渡账户,财政部门为代征机构设立一个社保基金收入专户,有效防止挤占、挪用等违规行为发生。

4.建立社保经办机构与财政国库部门、财政社保部门、开户银行四部门之间的定期对账的长期会计控制制度,做到四部门间账证、账账、账表、账实相符。

5.建立合理的责任分离控制制度,明确出纳员、稽核员、会计档案保管员职责,相互分离、相互制约,明确资金受理发放或待遇支付与审查相分离,信息数据处理与业务办理及会计处理相分离。

6.建立财会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内部牵制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财务会计分析报告制度的管理机制,明确分工协作的岗位责任,明确配备会计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五)社保基金管理信息系统控制

1.建立社保基金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管理制度。明确信息需求编制及总体目标的控制,程序上线前后运行规定及程序运行维护的要求,满足各服务岗位的需要。

2.建立社保基金信息管理岗位责任制。根据业务流程和业务系统功能划分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明确业务操作、业务审核和系统维护等各类人员职责和使用权限,并建立相应的控制制度,明确数据操作必须履行的审批手续一致,坚决杜绝不相容职务用户账号的交叉使用。

3.建立社保基金信息管理权限制度。建立数据录入、修改、访问、保密、使用、维护的权限和系统数据“增、删、查、改”日常管理制度,明确社保基金后台数据维护变更的审批程序和审批手续,明确开库双人密码验证、信息系统安全保密及泄密责任,加强系统数据监控,保证数据安全。

4.建立社保基金信息交流反馈和安全制度。明确社保业务数据信息管理、交流和反馈要求,确保对各项业务的办理情况和综合数据信息的及时掌控。同时明确信息必须在网上传输进行加密处理,加强网络和计算机病毒的防护,保证社保基金网络安全。

(六)基金内外部信息控制

加强社保基金管理必须依靠政府和部门的支持。同时,还要建立上下联动、横向协作、信息互通的机制。

1.加快对社保基金的统筹管理。一方面,有利社保基金的统一管理;另一方面,方便老百姓在地区间的待遇享受。另外,还可以杜绝重复参保、重复享受社保基金的现象。

2.加强公安、民政、人社、财政等部门的死亡人员信息资源的共享管理,公安部门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当期死亡人员的相关信息,有助于对死亡人员待遇发放作出及时调整,确保社保基金支出公正、公平。

篇4

关键词:医疗保险;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01

医疗保险的档案材料是一种信息资源,是记录医疗保险发展的一手材料,是对医保经办部门日常工作记录下来的真实内容。医保档案材料作为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一项无形资产,在社会保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多领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做好医保的档案管理成为各地医保经办机构的一项重要工作环节。本文主要从我国医保档案的共性特点和完善我国医保档案管理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我国医疗保险档案的特点

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医疗保险工作起步较晚,且医保各环节的管理制度和法规均有待完善,再加上我国医保参保范围广和医疗服务领域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医保档案管理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第一,医保档案管理的内容丰富、复杂。主要包括“医、保、患、药”四大块内容。“医”,指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具体包括医保经办机构与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签订的服务协议、住院费用结算清单、报销凭证、门诊慢性病、特殊病种的认定资料、转外治疗的审批备案表,等等。“患”,即参保患者,包括以下一方面内容:参保者基本信息、医保基金账户转移和关系转接、参保个人账户每月划入金额明细单据等。“保”即医保经办部门、医保管理机构。业务范围:参保患者的档案管理、参保单位基本情况、单位医保基金征缴详细情况以及医保基金的支付档案,等等。“药”指定点零售药房,包含与医保经办机构签订的医保服务协议、医保定点药店资格认证资料、结算费用清单和凭据,等等。由此可见,我国医保事业档案管理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且专业性强。

第二,我国医保档案管理涉及面广、工作内容丰富、类别多。目前,职工医保的包括内容主要是城镇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里的社会团体,等等。职工医保辐射范围广、人员类别多,包括在职和退休人员、个体、建国前参加工作人员、离休干部、二级以上伤残军人、企业下岗工人等特殊人群均包含在内,涵盖范围较广。

第三,医保档案管理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医保经办机构保存的参保者医保档案是其享受医保报销待遇的唯一依据和凭证,医保参保患者享受医保报销主要经过以下几个环节:首先要办理医保参保手续,按时交纳医保费用,然后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包括门诊和住院),发生治疗和药品等方面的费用,最后医保结算,享受医保报销待遇。操作过程中还包括调整缴费比例、缴费基数以及诊疗项目的报销范围和报销标准等。以上所述工作环节均需要依据参保患者详细、完整的个人信息资料,同时依据本地区所执行的医保政策才能完成。所以医保档案管理必须要做好详尽、准确,关系到广大参保患者的切身利益。如果医保档案资料管理不当,资料残缺或者不准确,将会引起诸多矛盾、纠纷,降低参保人员的满意度。

二、完善我国医保档案管理的建议

第一,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丰富医保档案管理的内涵,强化监管力度,构建全民医保档案管理体系,并充分发挥其价值功能。各地医保经办机构要将工作职责落实到档案管理的具体部门和管理业务人员,要按照“收集―整理―归档”程序,保证医保文档资料的完整性,避免出现丢失、缺页等情形,要确保医保业务档案的完整率。

第二,要建立真实、可靠、可查询的工作体系。医保事业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专业性,当前,医保经办机构的各级负责人和业务人员均需加强管理意识,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为确保医保工作的有效推进奠定基础,对我国医保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医保档案管理人员要熟悉和了解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结合当前我国医保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把医保档案管理纳入档案事业建设中,为全方位发展我国医保档案工作奠定政策上的基础。

第三,要做好多维度的服务工作。1.领导决策方面。医保管理质量的好坏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着参保患者的切身利益,广大老百姓有着很高的关注度。相关管理部门通过对医院、药店、参保患者等信息存储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和深加工,为领导最终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2.参保患者和参保单位方面。从参保患者和参保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尽全力为他们提供快捷、高效、满意、周到的服务,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3.医保制度方面。通过动态分析本地区医保基金的收支变化、参保个人负担比例以及医保报销待遇水平等方面,分析查找规律性,进一步促进建立医保基金预警预报制度、医保信息制度,确保本地区医保管理制度的稳定、健康、平稳发展。

篇5

一、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工作目标:夯实基础,初显成效。不断提高素质修养,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形象、提升服务水平,努力遏制不良陋习和行为的发生,积极养成文明礼貌、主动热情、廉洁勤政的好习惯。

主要任务:

1、规范工作人员的办公和执法行为。公务活动中做到文明接待、热情服务、规范操作、依法办事;严格遵守学习、作息等规章制度。

2、切实端正会议风气。严格遵守会议制度,提高会议的组织工作质量,合理精简会议数量,严肃会场纪律,增强会议实际效果。

3、合理安排公务接待。认真执行公务接待有关制度,严格控制接待标准,坚持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4、提高工作效率。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不准诿拖拉,做到“五个不让”:不让领导布置的工作在自己这里延误;不让需要办理的文件在自己这里积压;不让各种差错在自己这里发生;不让来办事的同志在自己这里受到冷落;不让本单位、本部门的形象在自己这里受到损害。

二、主要措施

(一)积极组织,加强领导,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发动。

1、召开中心部门负责人会议,专题研究本单位年度作风建设工作事宜,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对作风建设工作进行部署,成立以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部门负责人为作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组成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分头落实。

2、组织参观滴水湖、东海大桥和洋山深水港,结合“学习洋山精神,争创一流业绩,推进一流发展”主题教育活动,以中心全体职工学习、支部党员大会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洋山精神”,教育引导全体人员积极投入到作风建设中,自觉改进工作作风。

3、制定20*年度本中心机关工作作风建设实施方案及机关作风三年行动计划,召开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全体职工动员大会,组织学习和落实。

4、充分发挥网站和医保信息简报在宣传上的积极作用,继去年5月开通“*医保信息网”之后,分别于今年年初和4月创刊《*医保信息》简报和开通电子版、*医保中心“网上党支部”,充分借助网络优势积极宣传机关工作作风建设要求和进展,增强了我区医保管理的透明度,也为接受群众的监督提供有效途径。

(二)强化制度建设,健全竞争激励机制,促进机关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机关各部门改进机关作风,一靠教育,二靠制度。抓住了制度建设,就抓住了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要把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做到超前谋划,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落实到位。在加强内部管理的同时,不断深化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以制度建设为抓手,用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统一职工的思想和行动,促进中心以全新的形象服务于社会。

(1)在建立健全学习制度、会议制度、培训制度、考勤和服务规范制度等基础上,修订和完善《20*年*医保中心考核办法》、《单位职工季度考核细则》等制度,实施绩效考核,落实重岗位、重环节、重实效的激励机制,把作风建设纳入年度工作的考核范围。

(2)在完成“三部一室”的部门设置和人员配备的基础上,每个职工签订聘用合同和岗位合同,落实岗位职责,理顺工作关系,实施轮岗制度,确保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

(3)实行来信来访的首问责任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出现作风问题或责任问题的,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建立健全学习教育机制,提高创建意识。

学习是提高素质、增强本领、做好工作的重要途径。每个干部职工都要把学习当岗敬业的责任,当作积极进取的追求,当作胜任本职工作的需要,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养成勤于学习的良好习惯,充分发挥党支部在机关工作作风上的积极作用。

(1)组织全体职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最新理论成果。

(2)坚持和发扬“”的教育作用,开设支部党建网站,提高党建工作的时效性。同时又要把“”作为加强对党员干部教育和监督的重要平台,党支部对每次的支部党员会议和民主生活会,要精心安排,在内容、形式、效果等方面要有所创新,切实提高组织生活的教育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每月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每季度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加强党内民主制度的建设;组织全体职工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和政治理论的学习。

(3)开展向全国保障工作先进个人—深圳市社保中心张淑芬同志学习,并撰写学习体会,开展“敬业、勤奋”方面的读书活动,写读书心得、交流学习体会。

(4)全体人员学习“机关常用文明用语50句”,并开展不定期抽查及暗查,规范窗口服务的语言文明。

(四)以医保中心标准化建设为契机,提升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

加快推进我区“医保中心标准化”建设这一市府实事工程。在完成医保事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后,各项软件也要迅速跟上,以医保中心标准化建设为契机,要努力创造文明有序、优美和谐的机构环境。“提升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作为今后医保管理工作的着力点。加服务点内容

(1)进一步清理、修订医保业务操作流程和标准,及时更新中心网站、触模式电脑、宣传栏、资料架内容,方便群众查阅,指导、帮助群众了解医保政策,办理医保业务。

(2)积极落实周太彤副市长就继续做好对医保社会服务工作提出的三点希望:

希望大家要在服务工作中努力实践“以人为本,至善至诚”的医保服务宗旨;希望注重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希望不断进取,永不松懈,站在新的起点为本市医保事业再创新功。

(五)广泛参与,学先进、争先进,创“文明窗口”、“岗位标兵”。

在中心制订作风建设工作方案的基础上,对照“业绩优秀、制度健全、服务规范、群众满意、环境整治”等“示范科室”标准进一步落实内部管理和业务工作规章制度,实行社会服务承诺和政务公开制度,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树立执政为民、执法为民意识,改善服务态度,主动热情为群众排忧解难,形成医保服务的良好社会形象。加强办公场所、包干部位的清洁工作,积极参加联络社区的义务劳动,做到“人人动手、清洁家园”。

在抓好各项行政工作的的同时,党支部确定了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主的创建目标,在荣获区“文明窗口”、上海市区县医保事务中心先进单位的基础上,中心将以医保事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为契机,以创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为抓手,争创“四好”党支部,积极为明年争创市“文明窗口”的创建目标作好前期准备。发挥好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继续设立“党员示范岗”,开展“窗口服务明星”和“岗位标兵”的评选活动。

(六)积极开展自查自纠,加强监督机制,确保制度落实。

加强监督机制和开展党风廉正教育活动,实施政务公开、民主理财、民主评议领导,签订《党风廉正建设责任书》、《综合治理(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坚持平时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进行季度考核和年终个人考核测评。

在各关部门和上级单位的党风、政风、行风监督员对本单位进行明察暗访和检查考核的基础上,中心机关工作作风领导小组专人负责稽查和自查,定期按照今年作风建设的工作任务组织内部自查自纠,检查主要围绕6项主要内容展开:一查部门职能和岗位职责落实得好不好,是否围绕全区发展大局尽职尽责;二查办事效率高不高,是否存在办事拖拉、推诿扯皮、事难办的现象;三查服务态度好不好,是否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态度生硬冷漠、用语不文明等问题;四查行政行为是否规范,是否存在乱收费问题;五查纪律观念牢不牢,学风会风是否端正,是否存在纪律松弛、工作懒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问题;六查廉洁自律严不严,是否遵守公务接待制度、有无铺张浪费现象,有无“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以及吃拿卡要、等违纪违规问题。通过认真查找排摸,对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分析,及时指导和督促落实整改。

(七)及时归纳汇总,接受验收评选。

从3月份起,由专门组织对单位机关工作作风建设、工作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汇总,组织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设立“党员示范岗”,评选中心内“窗口服务明星”和“岗位标兵”,参照上级部门“示范科室”、“服务标兵”的标准进行积极创建。针对作风建设中发现的存在问题,及时制定出整改方案,通过完善规章制度,严明工作纪律,强化各项管理,形成作风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对各个阶段工作及时总结,报送工作总结。

三、工作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加强机关工作作风建设是提高全区机关干部依法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的必要手段,是改善我区经济发展环境的有力保障。要把机关作风建设提高到关系党和政府形象、关系党群干群关系、关系*发展进程的高度来认识。要广泛宣传机关作风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每一位工作人员都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2、突出重点、强化监督

要以改进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能、提升机关形象为突破口,促进工作效率、质量的提高,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和最不满意的问题。不断完善监督机制,把群众监督与组织监督、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所聘政风监督员监督与新闻舆论监督有机结合,形成监督的整体合力,提高监督的效果。

3、讲究方法、注重实效

开展机关作风建设要以正面引导为主,积极挖掘发现和宣传弘扬先进典型。要注重结合,形成合力,把“学习洋山精神”和“文明单位”、“双示范”的创建活动作为有效载体,做到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要纠建并举,对发现的作风问题即知即改,并坚持长效管理,通过建立、健全和完善机关作风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

篇6

一、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体系正处于加快建设的重要时期,信息化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中具有越来越明显的倍增和优化作用,已经成为开展各项工作的支撑手段和提升管理服务能力、推动事业科学发展的基础保障。统筹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建设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的现实要求和必然选择。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是民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金保工程”是政府电子政务核心平台之一,具有支撑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管和宏观决策的功能。目前,我市已在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业务中应用了人社部统一开发的全国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核心平台软件,发放社会保障卡77万张。养老保险使用全省统一软件,失业保险未使用软件系统。劳动力市场管理信息系统尚未按全国统一软件(劳动99)正式启动。按照全省金保工程的统一安排,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统一软件正在启用。依托电子政务的金保专网正已向县区、街道乡镇覆盖。医保网络已与500家医院药店连接,实现了就医购药的实时结算。市人社局门户网站和医保、就业、人才市场网站等已经开通。这些都是我们升级更新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但是,这些计算机设备大多是年前后购置建设,设备处于超期服役,老化频临淘汰的状况;资金投入不足,分散建设水平低下;信息化队伍力量薄弱,县区信息化建设的专职机构和人员尚未落实;信息化机构管理方式不适应工作需要;信息共享程度较低,业务协同能力较弱等问题。与当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现实需要差距很大。即使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也处于落后的状态。几十万人的数据只有一台pc服务器或几台pc机在管理,不能满足日常业务工作的需要,不能为广大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业务办理和查询服务,更不能为决策分析提供数据依据。数据安全隐患重重。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部、省、市信息化发展战略部署,坚持“统一建设、应用为先、体制创新、服务为本”的基本原则和“整合、应用、共享、安全”的方针,围绕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心工作,以现有网络系统和信息资源为基础,以推进网络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为重点,以深化业务应用和信息利用为根本,着力强化信息安全保障,着力推进管理体制创新,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实现“五险合一”的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突出重点、一体化建设。坚持从实际出发,围绕社会保障、人力资源开发、劳动就业等方面的主要工作任务,突出“五险合一”和网上办公、网上申报、网上办理的主要功能,充分利用现有的“金保工程”主干网,形成统一的核心应用软件,同时兼顾我市机构设置的特殊性。

──统一规划、规范运作。坚持规划先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标准、统一管理,按照规范设计、规范招标、规范建设的要求,实行“金保工程”独立运行,系统内部信息耦合,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

──可靠实用、适度超前。按照成熟先进、持续稳定的需求确定信息系统的建设规模、软硬件档次及网络通信技术,使系统具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良好的可伸缩性,既立足于现行政策和管理体制,同时为将来改革和业务发展备有余地。

──加强管理、监管并重。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分级负责、分级管理、监管结合、同步推进。统筹考虑管理工作中人才、制度、机制等方面建设,早做谋划,早定方案,及早运作,同时做好同金融等相关部门、单位的协调沟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安全可控、方便使用。系统建设必须始终遵循国家和省市有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规定,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便捷。

三、工作目标。

按照“西北创一流、全国争上游”的要求,以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能力和服务社会的水平为目标,按照“完整、正确、统一、及时、安全”的总体建设要求,紧紧围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重点工作和发展方向,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增强网络性能,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社会保险、就业服务、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监察等各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的信息化水平,建设完善市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和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并实现两者的整合,为各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之间的协同办理及跨地区协作提供技术支持;建立和完善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统一数据中心,建立覆盖城乡各类人群的社会保障资源数据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延伸到街道(乡镇)、社区(村)。建立市社会保障服务网、12333服务电话、社区平台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联动体系。在完善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基本建立监测和预警系统,以及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应用系统,基本形成网络互联、信息共享、安全可靠,覆盖全市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全面建立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1.建设“五险合一”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信息系统。将金保工程覆盖的业务范围从社会保险、就业管理服务扩展到劳动关系、人事人才管理等业务领域,实现系统内各项主要业务的整合,通过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各项业务之间相应衔接和协同办理。

2.网络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在市域网覆盖到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基础上,全部覆盖到各县区社会保险、就业服务机构、就业培训机构、人事人才、社会保障监察机构,实现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内部互联互通,并通过主干网实现系统内的网络互联,以提高系统内的信息共享程度和业务管理的协同工作能力。建立覆盖全市人社工作联通城乡,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信息网络。并实现与公安、财政、税务、工商、金融、教育、卫生、民政等相关部门的网络衔接应用,要达到“数据向上集中,业务项下延伸”的目标。

3.公共服务系统进一步完善。完成公共服务系统基础平台和信息库、数据库建设,集成网上办事(网上职介、网上申报、网上年检等)和12333电话咨询服务系统,建立比较完善的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化服务体系。方便群众就近、就地办理,减轻社保大厅经办压力。

4.宏观决策支持形成体系。实现包括统计分析、监测预警、预测分析、风险分析、政策仿真在内的多层次决策支持模式。信息系统成为宏观决策和政策制定的重要支撑手段。

5.系统安全体系基本建立。建设异地容灾中心,加强系统安全建设和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有关规定,制定切实可行的系统安全建设方案和运行管理制度,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健壮性。提高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的工作效率和监督力度。为我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发挥效益。

四、主要任务

(一)网络系统建设

1.建设和完善市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数据中心。实现设备、网络、数据、人员、应用系统的集中和整合,实现县、区数据向市级数据中心集中管理,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建立完整的安全防护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地实现数据和网络系统的安全保障。

2.完善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络。完善市数据专网的建设和管理,积极扩大联网应用范围。建设覆盖县区、街道、社区、乡镇、定点医院、定点药店以及相关单位(部门)的网络系统,上联社会保障部、省,形成部、省、市、县区、街道社区网络互联互通,并实现信息的交换与共享。

3.建立覆盖各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的集中式资源数据库。对各类业务数据进行整理和整合,实现“同人、同城、同库”;逐步建立标准统一的市级业务经办数据库(含异地和交换)、宏观决策数据库、基金监管数据库。

4.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建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政府门户网站群,建设统一的网上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基于统一的安全信任体系和互联网技术的自助式网上业务办理,逐步扩大应用的业务范围,使网上缴费申报、网上审批受理、网上投诉举报成为业务办理的一种重要形式;继续推进12333电话咨询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扩展咨询范围,将服务领域从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工作,向人事人才管理等其他领域扩展。同时,继续完善服务渠道、提高服务质量,做到拓宽广度、增加厚度、提升效能,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进一步加强“12333”宣传,提高社会影响力;开展基层平台建设,在街道社区和农村乡镇普遍建立综合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窗口,在权限控制、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服务功能通过网络延伸到基层,为社会公众就近提供服务。通过多层次、多方位公共服务体系,为社会公众提供快捷方便的政策和咨询、就业信息、社会保险账户查询、投诉举报及业务受理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实现社会保障服务向下延伸,提高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水平。

(二)应用系统建设

1.推广应用部、省社会保障统一应用软件。重点推进部、省组织开发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统一应用软件的应用工作。

2.实现“一卡通”。基本建成全市统一、功能齐全的社会保障卡系统,建立覆盖全市的卡服务网点和规范的卡管理体制;加快社会保障卡的发放进度,在继续做好城镇参保人员发卡的基础上,推进向农村参保居民的发卡工作,在利用社会保障卡就医买药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社会保障卡在办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等各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中的应用,实现“一卡通”。

(三)加强运行维护监管

1.完善运行维护系统。市、县分别完善网络运行、信息维护、策略配置以及系统恢复和数据备份等系统,为金保专网的稳定可靠运行提供保障。

2.加强数据分析,建立基金监管系统。建立针对各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的制度化的分析预测机制,实现包括统计分析、监测预警、预测分析、风险分析和精算在内的多层次决策支持模式;建立宏观决策分析系统,通过对各类统计数据的应用分析,为宏观决策提供相关依据。建立多部门网络互联、信息互通、数据共享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系统,实现对社保基金的非现场监督,促进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监督转变,保障社保基金安全、规范运转。

(四)实现规范管理

1.完善管理制度。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制定市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有关制度。各县区结合工作实际,建立和完善本地区信息化建设、使用、安全、运行维护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2.健全标准规范。坚持规划先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标准、统一管理,按照规范设计、规范招标、规范建设的要求,实行“金保工程”独立运行,系统内部信息耦合,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

五、实施步骤

统筹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各业务领域信息化建设需求,通过信息平台的升级改造,将其中需要信息化支持的内容全部纳入金保工程,具体项目进度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信息化建设项目进度表》。

(一)一期工程(8个月):建成金保工程市级统一数据中心建设;推动市级社会保障网络向县区、街道、社区、定点医院、定点药店的进一步延伸;在市本级以及县区推广实施部、省统一应用软件,完善和扩展软件功能,完成社会养老保险、劳动就业统一软件的全市应用,实现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业务的信息化管理;12333电话服务系统覆盖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类业务;进行全省统一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以及试点运行。建设异地容灾中心。

(二)二期工程(6个月):完善全市金保工程统一数据中心建设;进一步提高市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络的覆盖面;大力推进实施全国和全省统一的应用软件;逐步建立劳动监察网络化和劳动合同信息化管理;扩大全市统一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范围;积极建设社会保障社区平台信息系统,并逐步投入应用;探索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信息系统运行模式;探索异地网上招聘求职、异地领取养老保险金和社会保险关系异地转移及劳动和社保业务网上办理等。

(三)三期工程(6个月):实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络到县区、街道、社区、定点医院、定点药店的全面覆盖,有条件的县区将网络延伸至村镇,实现与财政、税务、民政、银行、公安等相关部门的横向联结;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完成省统一应用软件的全市推广应用,实现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等各项业务协同管理,实现业务经办的全程信息化;建立全市退休人员指纹信息库,实现退休人员生存状况信息化管理;进行就业状况分析、社会保险数据分析、宏观决策分析试点工作;推广应用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信息系统;进行异地网上招聘求职、异地领取养老保险金等业务的试点工作。同时,建立覆盖全市的宏观决策数据库,包括参保人员基础信息数据库、劳动就业监测数据库,建立同城异地数据实时灾备中心;遵循国家、省、市的规范和标准,将原有的劳动力资源信息系统和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的规范和标准逐步一致,对劳动者就业和社会保险管理实现“同人同号同城同库”,实现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和失业保险“五险合一库”,实现“一单征缴”。在全市实现对各项社会保障基金的非现场监督;实现异地网上招聘求职、异地领取养老保险金等业务的实时办理。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任组长,局班子成员任副组长,有关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分管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和协调“金保工程”建设工作,并加强与外地“金保工程”建设的学习考察交流工作和推广应用工作。各县区、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将“金保工程”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实施。

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导下组织实施,重大问题提交局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具体组织协调工作由市局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各县区按照分级负责,做好本县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工作。

(二)建立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机制。建立接入金保专网平台的审核机制,市和县区各人社系统利用金保专网资源及接入金保专网平台安全保障有关方案、建设方案,应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审核。建立督促检查和业务指导机制,建立政策制订、业务经办和信息化建设之间的协作机制,促进政策、业务和信息化建设紧密结合。

(三)落实信息化建设经费

按照金保工程建设统一规划、分级负担的原则,落实金保工程建设资金和运行维护费用,并按要求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运行和维护费用纳入正常财政预算科目。同时,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多渠道筹措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资金。

(四)加强队伍建设

建立信息化综合管理机构,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公开引进一些专业技术人才,建立一套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工作机制。为“金保工程”建设培育一支强硬的队伍,通过各种手段努力提高信息化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信息化建设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信息系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建立全市信息系统技术服务联动体系,实现优势技术资源共享,保障工作持续发展。探索建立工作激励机制,为信息化人才充分发挥才能创造良好环境。

(五)加强协调配合

“金保工程”建设是一项重点工程,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各相关部门、单位要从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转变工作作风的高度出发。重视“金保工程”建设,确保按时、按要求完成各自任务,具体任务分工是:

局机关:机关业务应用需求;办公自动化需求;档案管理应用需求;作好协调工作;经费车辆保障。

社保局:负责养老保险系统的应用;配合信息办对历史信息的校验、整理入库;负责县区社保局联网运行的协调工作;参加五险合一业务流程讨论。

医保局:负责医疗保险系统的应用;负责县区医保局的联网运行的协调工作;负责医保业务需求的确认;参加五险合一业务流程讨论。

就业局:负责就业保险系统的应用;配合信息办对历史信息的校验、整理入库;负责县区就业局联网运行的协调工作;参加五险合一业务流程讨论。

劳动监察大队:负责两网化建设的应用工作。

仲裁院:负责仲裁业务的需求调研和软件的应用工作。

人才交流中心:并入社保专网。

篇7

由于条块管理,各地在社会保险基础服务设施设备上投入不一,差别较大,影响社保服务功能发挥。一是部分社保经办机构及基层社保服务平台服务大厅场地面积建设未能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群众办事拥堵。二是金保业务专网尚未覆盖所有行政村和社区,业务下沉、服务延伸难到末梢,群众办事不方便。三是自助服务终端设备等现代化服务手段不足,影响服务效率。

二、完善区县社保经办管理体系的几点建议

新常态下,社会发展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结构变化、信息化发展而进入新阶段。社会保险工作随之呈现出:粗放式扩面空间变窄、跨地区流动性增强,群众诉求多样化,对社保服务的可及性、便捷性、公平性需求增强;新媒体发展,各种问题焦点扩散快,诱发不稳定的因素增多;基层经办机构人少事多、“小马拉大车”矛盾愈加突出等新特点。要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宏伟目标,关键是要以改革的思维加强顶层设计和长远谋划,加快破除当前社会保险经办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各种弊端,使之适应新常态。为此建议:

(一)加快整合经办资源,理顺管理体制。一是统一组织机构。将仍按险种分别设置的区县社保经办机构整合归并为一个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区县社保经办机构名称、机构规格、机构职能职责、内设机构、领导职数、人员配备等,由市编制部门会同市人力社保等部门,按照“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总要求,以适应五大功能区协调发展、适应五险城乡统筹,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原则统一设定。二是变条块管理为垂直管理。在保持现有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经办体系框架不变前提下,将各乡镇、街道社保所以及村、社区社保平台的业务、经费和人员的管辖权上划到区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一方面有利于各区县经办机构结合本地实际,合理配置乡镇、街道及村、社区社保服务资源;另一方面有利于确保基层社保经办队伍的充实和稳定,有利于服务向下延伸以及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二)统一业务流程规范,完善运行机制。一是区县社保经办机构在资源整合基础上,搞好与市级业务经办流程的“蜂窝煤”对接,加强对基层服务网点的指导、培训,形成业务办理规则全市上下一致,减少因经办规则不统一、办理结果不一致造成的新矛盾。二是加快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标准化建设和推广。建立和完善一套与我市市情相适应,涵盖社会保险参保登记、缴费、待遇发放、关系衔接转移、基金结算、稽核内控、权益告知等所有业务环节的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标准和服务标准体系,并在全市社保经办系统推广,促进社保经办依法、依规。三是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畅通的人才成长通道,提高基层服务网点社保经办人员待遇水平,增强系统对人才的吸引力,使各级社保经办机构有才可用、才尽其能。四是建立财力补偿机制。按照“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建设要求,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机构提供的管理和服务在全市范围内应按统一标准提供;按照国家相关行业标准要求,统筹区内社保经办机构的设施、设备也应按统一标准配置。由于各区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财力有强有弱,经济不发达或欠发达地区在大型基础性设施设备建设的投入上存在不足。需结合各地情况,建立财力补偿机制,确保整个体系建设同步、成效一致。五是健全经办管理服务考核评价机制。完善经办管理服务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建立起刚性指标与柔性指标、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指标体系;把经办机构系统内考核与服务对象对经办管理服务水平认可度的评价相结合;日常考核与年度考核、专项评价相结合。

(三)加强经办基础建设,提升管办能力。一是按国家行业标准要求,整合各级资源,加大基层服务平台和服务网点设施、设备投入和建设,满足服务向下延伸条件,进一步方便群众办事,切实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二是加强经办队伍建设,结合各区县实际情况,适当增加经办机构工作人员,缓解经办压力和矛盾;同时,加强信息、精算、医药审核、稽核等专业骨干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为管理精确化、服务精细化提供支撑。三是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不断提高经办队伍素质,推动全市经办管理服务水平提升。

(四)用信息化创新管办模式,提高服务效能。全力打造电子社保城市,并逐步向智慧社保迈进,依靠信息化强壮“小马”,拉动“大车”。一是加快完善网上办事大厅服务内容,逐步达到网、厅一体化,将经办大厅办理的业务项目通过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延伸到每个参保单位和参保群众身边。二是将一些能够自助办理的社保服务项目和内容集成到自助服务终端设备中,广泛配置到各级经办服务大厅,村、社区社保平台和服务网点,以及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方便群众查询信息、打印参保缴费证明、业务预约等,缓解各经办大厅和服务网点因场地、人员不足的压力。三是加快整合市级各部门的数据信息资源,建立跨部门间数据共享机制,通过与公安、工商、卫生计生委、财政、金融、食药监等部门的数据横向比对,一方面进一步提高社保制度运行分析的科学性,为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为不断完善经办管理,堵塞各种“跑冒滴漏”提供有力措施。五是充分运用经办机构门户网站、智能手机、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加大社保政策、经办流程宣传,积极回应社会各方和群众关切的热点问题,主动引导舆论方向。

篇8

调研督察组先后到桐庐经济开发区、县行政服务中心、分水镇便民服务中心等地,听取当地群众和企业的切实感受,视察相关部门推进此项改革的进展情况。

“我们把提升群众和企业获得感作为‘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核心要求、衡量标准来抓,根据桐庐实际设计载体,跑出桐庐风采。”5月19日上午,在向调研督查组做情况汇报时,桐庐县县长方毅表示。

廓清“一件事”内涵,跑出审批“加速度”

“最多跑一次”是指自然人或者法人到政府办事“跑一次”或者“零上门”。调研督查发现,杭州市和桐庐县两级党委、政府对推动这项工作高度重视。

根据全省统一部署,杭州市按照“最多跑一次是原则、跑多次是例外”要求,设定了“2017年底前至少实现85%的群众和企业到政府申请办理事项‘最多跑一次’”的总体目标。

截至目前,杭州市已公布两批共计8069项“最多跑一次”事项。其中,市行政服务中心投资项目审批领域68%的事项、市民中心便民服务领域80%以上的事项、公共资源交易领域84%的事项,已实现“最多跑一次”。

而在桐庐县,当地列出“最多跑一次”清单事项共1536项。其中,86%对外公布事项已实现“最多跑一次”,县行政服务中心379项行政审批事项实现“一次办理”,占进驻事项的94%。

据浙江工商大学第三方评估课题组对桐庐200个办事企业和群众的问卷调查,通过“最多跑一次”改革,群众和企业对改革的获得感明显增强,85%以上的受访群众表示“工作人员态度很好”“办事效率比以前明显提高”。

为切实将“最多跑一次”落到实处,桐庐县从前端的“信息告之”环节开始“发力”:编印包含111项办证指南、47项创业指南、185项便民服务指南的《办证一本通》《政务服务指南》。

不过,从调研督查情况看,目前企业、群众与政府部门,对什么是“一件事”的理解,存有偏差。如企业和群众认为是“一件事”,但在政府部门那里往往被设定为多个事项,被理解为“多件事”;多个部门办理的“一件事”,在不同部门往往又被分割为多个事项。

“从目前各地公布的‘最多跑一次’事项情况看,很多地方存在梳理公布的事项范围不准确、口径不一致、上下不统一等问题。”

在介绍杭州市“最多跑一次”改革调研督查情况时,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于跃敏表示:“对‘一件事’的认定亟需规范,政府部门和企业、群众的理解不一致,容易产生群众和企业期望很高、政府部门难以实现的情况。”

“大数据”驱动“最多跑一次”落地生根

2017年5月18日上午,当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督查组来到桐庐县行政服务中心“商事登记”服务区域时,创业者徐丽琴正通过“桐庐新设企业快速办照系统”登记相关信息。

“我4年前大学毕业,之前一直在企业上班,今天过来申请注册公司,想自己创业当老板。”徐琴说。

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徐丽琴将字号名称、股东信息、公司组织结构等基础信息输入电脑。大约10多分钟后,她就拿到了属于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张营业执照。“没想到速度这么快!” 徐丽琴有感而发。

选准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桐庐县在全国率先实施企业“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和“10分钟快速办证”,率先实现零见面无纸化无介质工商登记,努力让信息“跑”起来,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

依托“互联网+政务”,群众办事更便捷。桐庐县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信息资源互查共享机制,从物理上实现了行政服务中心各窗口积累掌握的139项信息数据共享,百姓在办理过程中,如果缺少相关资料,中心工作人员可通过互查机制为其补齐,避免群众和企业办事因资料缺失“来回跑”,从而实现“跑一次”。

然而在调研中也发现,受制于传统管理体制,贯穿省市县三级的跨层级跨部门的信息平台尚未建立起来,数据信息在横向部门之间流转不畅,“信息孤岛”现象仍较为明显。

“据统计,目前县行政服务中心共有12个进驻部门使用上级部门的垂直业务系统,相关数据均落地在省市部门,数据对接的主动权掌握在上级部门。”桐庐县行政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样就导致了申请人重复提供资料、窗口工作人员重复录入信息等现象依然存在。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在不动产交易登记窗口,办事群众需要向住建、不动产、财税3个部门分别提供3套资料,3部门再将相关信息分别录入各自系统。即使在部门内部,也存在不能互通的问题,如社保医保业务,虽然使用同一网络系统,但业务办理不互通。

“我们希望,省级层面能够加强对数据平台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共享服务力度,解决信息系统基础设施条块分割、共享数据互联互通不畅、业务系统缺乏协同等问题,从而进一步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方毅说。

整合资源,提升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效率

“在完成85%审批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任务的同时,高度关注剩下的15%。这部分主要集中在投资类项目上,直接关系到我市的营商环境和城市竞争力。”

2017年5月19日上午,在作杭州市“最多跑一次”改革调研督查情况汇报时,于跃敏建议,要加快梳理项目审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重改进规划许可、施工许可、验收发证3个阶段中的冗繁复杂的环节及多部门权力交织、互为牵制的状况。

的确,从优化发展环境角度看,提高企业投资项目办事效率,是“最多跑一次”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企业家对这项改革的关注点。

投资项目建设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其中,项目审批或备案阶段,涉及安评、能评、环评、消防等事项;项目施工建设阶段,涉及建设、土地、规划等部门,需要多图联审;项目竣工阶段,涉及评估、验收等多个事项。

如何让企业家对“最多跑一次”改革有更多获得感?桐庐市的做法是,在开发区实行“代办制”。针对项目业主对相关政策了解不够、手续办理程序不熟悉,影响项目建设进度的实际情况,“代办制”较好地解决了相关问题。

从形式上看,代办制似乎解决了企业当事人“最多跑一次”的问题,但实际上,代办过程中,也存在着流程长、效率不高的问题。

“解决这一重点、难点问题,三个阶段都要建立起‘一个部门牵头、多个部门协作’工作机制,有效整合各部门资源,让企业真正感受到‘最多跑一次’改革成果。”调研督查组指出。

打造一支高素质队伍

“最多跑一次”改革,是政府办事流程再造。走进桐庐县行政服务中心可以看到,中心形成了投资项目、社会事务、商事登记、不动产交易登记等4个服务区域。

“我们大力推进办事集成化,打破内部壁垒,优化资源配置。”行政中心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4个服务区域设置了8个综合进件窗口,包括不动产交易登记4个,投资项目2个,商事登记2个。

通过“一窗综合受理、资料内部流转、统一窗口出件”模式,变群众和企业办事“找部门”为“找政府”,大大提升办事效率。如在不硬交易登记领域,通过跨部门内部人员整合,实施“叫号预审制”“部门信任制”等创新,不动产登记由最初的5个工作日办结实现了60分钟快速办证。

目前,桐庐县已对餐饮(副食品)店、报刊亭(书店)、美容美发店、工业项目土地转让、民宿等15项涉及多部门审批的“事情”,编制了行业联合审批指南,实现“一窗收件、证照联办”。

比如,对原涉及6部门的民宿审批工作,开通绿色通道,通过“联合验收、联合审核”实现“一次上门、一次办结”。近两年全县累计办理民宿营业执照479本,实现证照全覆盖,取得了行业规范、群众满意的双重效果。

不过,在调研中一些工作人员也反映,“一窗受理、集成服务”虽对群众办事提供了很大方便,但实际上这对窗口工作人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有人打趣形容为,“以前要求的是‘专科医生’,现在需要的是‘全科医生’。”

然而现实情况是,行政审批服务窗口,普遍存在临聘人员比重高、人员流动频繁、业务能力不足的问题。在座谈时,桐庐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窗口副科长赵丽萍就表示,他们有16位工作人员,却只有7个编制,队伍的不稳定性,影响办事效率。

“希望加强对窗口人员的培训,并探索施行政府雇员制,让临聘人员能看到希望,从而为‘最多跑一次’提供必要的人员保障。”一线窗口人员表示。

篇9

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环境、阶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面临新挑战新要求。苏州应当以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为总体目标,建设公平社保、全民社保、充分社保、均等社保、安全社保“五个社保”。通过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机制,扩大社会保障覆盖率,加快建立社会保障统筹衔接更加顺畅、保障层次更加多元、覆盖人群更加广泛、体制机制更加科学、管理服务更加高效、长期发展更加持续、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为民生现代化奠定坚实的社会保障基础。

率先发展,建立健全更加公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着力规范各类养老保险制度间的转移衔接办法,积极将非农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及劳动年龄段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养老保障。继续实施城乡一体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确保覆盖率达到100%。探索整合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和城乡居民社会保障,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一元化。逐步统一全市各项养老保障政策,包括制度模式、缴费标准及补充居保政策等。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推进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在养老保险制度上的并轨。强化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励更多的从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改革现行的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及调整方式,提高退休时计发的基本养老金水平,增加养老金构成中缴费年限、缴费基数等因素的比重,适当调整养老金调整的挂钩指标,降低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调整幅度。根据国家和省政策规定,适时出台“降费率、提基数”政策,适时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与权威机构合作,研究社会保障待遇的梯度设计,探索建立不同保障对象之间的合理梯度,激励并引导参保人员加入高水平的保障制度,健全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机制。调整完善居民医保与职工医保转换衔接办法,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参保人员由居民医保转为职工医保。医保政策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倾斜,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保报销比例,鼓励和引导参保人员就近就地在社区就医。放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限制,将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扩大到所有城市常住人口。

创新发展,建立健全更加公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政策体系。认真组织开展“全民参保登记”工作,进一步扩大参保覆盖面。适应新型城镇化要求,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身份的转变加快社会保障向落户人口覆盖。同时,积极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由主要对本地户籍人口提供向对常住人口提供转变,积极探索以居住证为载体、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社保提供机制。针对支出型贫困家庭、“夹心层”低收入家庭,结合苏州实际,探索建立覆盖面更广、帮扶力度更大的参保制度安排。加大对中小微企业职工参保的帮扶力度。争取将在现代农业中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纳入财政参保补贴范畴,扶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研究灵活就业人员、务农人员参加工伤保险办法,推动工伤保险职业人员全覆盖。

统筹发展,建立健全更加公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协同体系。完善企业年金相关制度,多渠道、多层次宣传企业年金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建立企业年金制度。按照国家和省的政策规定,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参保人员参加职业年金的相关政策设计和业务工作。结合我市创建区域性金融中心,探索和推动商业保险、个人储蓄等多种养老保障模式发展。调整完善社会医疗救助模式的大病保险制度,逐步扩大医疗救助范围、提高医疗救助水平。健全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体系,鼓励单位或个人通过补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

持续发展,建立健全更加公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安全体系。坚持适度保障,按照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合理确定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替代率、职工和城乡居民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职工失业金与职工平均工资比例等,适度控制普惠待遇的增长速度。同时,定期进行保险精算,建立基金收支预警机制,并对可能出现的警情及时预报和干预。发挥好公共财政的参保补贴、基金兜底作用,尝试在财政预算内建立市级社会保障风险储备金制度。扩大苏州市医疗保险实时智能监管系统的覆盖面,将监管从定点单位延伸到定点单位工作人员和参保人员,加强对医疗服务人员医疗行为的监督,健全监督处罚动态监管机制,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公平性”的苏州医保监管模式。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推进完善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市级统筹。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基金市场化、多元化投资运行”的改革要求,开展养老基金投资股权、投资基金试点。

篇10

【题目】企业退休员工社保管理模式优化探析

【绪论】退休企业职工社会保障管理方式探究绪论

【第一章】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概述

【第二章】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的现状

【第三章】退休人员管理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退休人员社保社会化管理不足的原因

【第五章】 【结论/参考文献】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控方案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五章 完善苏州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的措施

为了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就需要有效措施与方法来解决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的工作中出现的不足,本章针对这些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从而更好体现社会公平正义,满足人民群众差异化需求。

第一节 进一步完善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的工作体系。

一、推进多部门协调配合的社保管理社会化工作格局。

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社会化管理是一项需要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社会化管理服务的整体业务流程。在每一个参保职工办理退休手续时,各部门之间需要协作好,确保退休职工的档案信息可以快速、无误地交接给所属街道、社区,不让任何一个企业退休人员被遗漏在社会化管理的体系之外。

在企业退休人员被所属社区接收后,让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有效进行。在企业退休人员管理社会化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各个部门的分工合作,使各部门充分发挥各自职能,真正发挥在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中应有的作用。

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保管理社会化进程。

自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下发以来,相关部门初步建立了激励社会力量来投资和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政策体系。

通过一系列相关激励措施,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养老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政策法规体系、行业质量标准进,建立信用体系。

三、完善自我管理、互助服务的社保管理社会化体系。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企业退休老人不愿意住进养老院,一方面是老人自身信不过养老院的护理服务,另一方面由于一些传统观念也不愿让子女背负道德舆论压力。但居家养老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如子女不能全天候在老人身边,这就缺乏日常贴身式护理。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个互帮互助的社保养老管理社会化体系就变得尤为重要。

笔者在双塔街道进行调研时发现以杨枝社区为试点的时间银行在其辖区内逐步推行。以爱心储蓄的形式为辖区内年轻、健康的退休人员建立付出、积累、回报机制。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他人的帮助。

互帮互助老有所为,互帮互助组织要收到要充分鼓励和大力扶持,发挥企业退休人员的奉献精神,加以引导。积极鼓励这些互帮互助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互助活动。让合得来、兴趣相投的老人们可以抱团一起生活,让晚年生活不再乏味单一。

四、加大推广社区志愿者义工的社会化服务。

积极探索建立社区志愿者制度,可先在一些条件允许的社区先进行试点,再影响全局,逐步促使全社会都参与到为退休人员服务的行列中来。专业的志愿者队伍,为社会所急需。有一些老年人反映,他们在意的不是物质上的关怀,更需要精神慰藉、生活照料、医疗健康、文体娱乐等服务。此外,电器修理、法律援助、家政等也都是老年人所需。因此,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评估和激励社区志愿服务,建立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志愿者管理体系,进而吸引更多人加入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解决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难题。

在大力发展志愿者时,可以积极争取企业退休人员的加入,相对其他志愿者而言,退休人员有一些天然的优势。一方面,退休人员的业余时间较多,可以有比较多的时间参加志愿活动;另一方面,退休人员对退休后的生活有切身体会,对需要帮助的老年人的心理活动更加了解,在进行志愿者活动时更有针对性。

第二节 建立健全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的信息库。

一、建立有效的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数据库。

为了更好地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的管理服务工作,一定要对企业退休人员的信息进行重点维护。在系统现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完善,打造企业退休人员完整信息库。

建立有效全面的企业退休人员数据库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做好对新纳入社会化管理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信息的录入;其次要登记好企业退休人员的家庭情况,如家庭成员、个人特长等;最后要通过走访的形式来掌握企业退休人员最新的信息,并及时更新数据库信息。在整个数据库中对各类基础信息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各类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二、构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的管理平台网络。

实行退休人员管理的社会化,就是要充分利用现有的金保系统对企业退休人员实施联动管理。参保人员一旦进入社保系统,其相关信息就可以在社保机构和社区信息平台之间无缝衔接,从而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

同时运用互联网+思维,积极开拓创新,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推进移动网络平台的建设,简化办事流程,增强服务的主动性、精准性、便捷性和智慧化水平,探索建立掌上操作、实时响应、多级联动的服务模式,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新型服务体系,推进苏州的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异地退休人员的生存现状认证网络社会化共享。

加快企业退休人员生存现状认证的全国网络建设,将还没有纳入全国生存现状认证网络的地区及时全面地将信息共享至全国认证网络平台,今早实现全国各地统一纳入认证网络平台,统一信息化资格认证标志,方便异地企业退休人员方便快捷地完成生存现状认证手续。

同时要加强社保生存现状认证信息系统与公安信息系统的交互比对,可在系统中加入失踪、判刑等比对参数,一方面使企业退休人员得生存现状认证手续更加便捷,另一方面也可及时比对出错误信息,以防损害企业退休人员的个人利益以及国家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利益。

第三节 建立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长效机制。

一、调整和规范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的服务项目。

首先要明确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机构的工作职责和内容。将为企业退休人员提供各项政策、信息的查询服务,建立健全退休人员个人及家庭全面的基本信息,及时掌握其生存和流动状况,每年定期开展企业退休人员享受社会保险待遇资格认证的工作,为企业退休人员代办各项社保业务,帮助亡故人员家属申请亡故待遇,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退休人员的健康状况,组织企业退休人员开展免费的健康体检,协助做好健康教育、疾病预防控制和保健工作,组织企业退休人员开展学习和公益活动,将各类文体活动等管理服务内容固定下来,并在工作中不断完善各类服务流程,不断改进社会化服务质量。

坚持调研常态化,服务送上门的工作思路,以解决居民群众最为关注和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为导向,深入了解服务对象差异化的需求,细分服务人群,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化管理和服务,不断提高苏州市辖区社会化管理人员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二、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保管理社会化增长机制。

随着近些年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退休人员的物质生活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与此同时各类消费品的价格也呈现上涨趋势,因此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保管理社会化自然增长机制尤为重要。

(一)企业退休养老待遇的增长机制。

近十几年来,全国各地每年都会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待遇进行上浮调整,基本养老金待遇主要以退休人员养老保险缴费年限的长短、退休人员的年龄段、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据来调整。这在建立覆盖全体参保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合理调整机制征途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在未来可引入更为细化的调整标准,如工资基数的高低、夫妻双方综合退休待遇水平高低等。

(二)企业退休社会化服务标准的增长机制。

苏州企业退休人员目前可以享受的社会化服务主要包括免费健康体检、传统佳节慰问、夏送清凉冬送温暖等服务,其标准虽然较在社会化管理服务开始时的水平有所提高。但与企业退休人员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仍有差距。因此在继续做好这些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同时,可将相应标准逐渐提高,让企业退休人员享受社会经济发展的美好成果。

三、定期对参与社保管理社会化的机构进行考核培训。

不断加强对社保管理社会化的一线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组织开展各类法律法规、业务实操培训,组织社保工作人员走进基层机构开展培训交流活动,与协管员进行零距离的交流,开展以老带新,请老协管员当老师,以现身说法的形式传授服务经验、业务技能,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优化业务流程,推进标准化建设,规范业务管理,不断提升一线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使其做到三通,即:政策通、业务通、民情通,以便更好地为居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同时,可利用微信公众号、手机 APP 等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来普及社保和社会化管理服务的相关知识。

同时要加强对参与社保管理社会化的机构进行考核,优化调整相关考核方案,改变以往主要参考平台数据的考核思路,综合考虑任务指标完成情况、特色工作开展情况和居民群众满意度等方面因素,留给各街道社区更多的自主空间,便于各街道社区充分发挥辖区优势资源,开展特色的活动和服务,通过改革考核制度,减少规定动作,创新思路,为各街道社区开展特色活动预留充分的空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做到活动有特色,群众得实惠,努力为老年人的夕阳晚景增添乐趣。这些老年群众文体活动的蓬勃开展,让居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参与各类活动,为享受优质服务提供便利,也充分展现了银龄群体夕阳如火的风采。

第四节 不断创新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的管理手段和模式。

一、加强基础机构建设。

(一)加强机构硬件设施建设。

首先要加强各种老年设施的建设,从现在开始就应列入各级地方发展建设规划,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既可满足社会化管理的基层物质需求,也可避免在短期内集中投入大量资金的财政负担。同时要充分挖掘街道、社区现有资源,尽量做到办公用地最小化、居民活动用地最大化,充分保证企业退休人员享受到一流的硬件设施。笔者在苏州吴门桥街道调研时观察到当地街道、社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来给辖区内退休人员提供额外的服务,如开设家外家影院,为辖区内退休人员提供集体观看电影的场所;社区还为辖区内的退休老兵们设立老兵驿站,为他们提供专门的活动交流场所。这些举措都是街道、社区在现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资源,来为退休人员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加强机构软件设施建设。

各个负责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管理机构还需要在自身服务意识、服务能力的软件建设上下足功夫。要重视民情民意的收集,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一方面,不断通过与退管义务监督员们联系,收集、整理监督员的意见、建议和评价,另一方面,利用各种走访、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电话回访等形式,积极查找问题,整改落实,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二、增强以人为本服务理念。

充分挖掘社区资源,依托现有场地及设施,为辖区空巢独居、行动不便、生活困难的企业退休人员提供送餐和日托服务,同时配备训练有素、富有爱心的送餐服务队伍,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按时吃上可口的饭菜。

加强企业退休人员业余生活,培养组织相应的爱好团体。笔者在白洋湾街道调研企业退休人员管理社会化时发现,和美社区工作人员在走访中了解到有不少歌唱爱好者,退休老人们尤其爱唱红歌,于是在街道和社区的协助下将她们组织了起来,2017 年 1 月和悦歌咏队在和美社区正式成立了,辖区参加老年大学合唱班的阿姨主动担起了教学的重任。成立以来,曾多次参加街道、社区的各类表演、比赛,这支团队已被越来越多的居民认可,在辖区小有名气。金筑社区的居民近年来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引导下,纷纷种植起了盆栽蔬菜,社区将热心公益的退休人员组织了起来,成立了筑绿蜂志愿者服务队。这支团队平时肩负着普及盆栽蔬菜技术和监督毁绿种菜的任务,在一些节假日,他们还会将自己悉心照料种植在社区农庄的盆栽蔬菜上门赠送给困难家庭,成为社区志愿服务的主力军。

白洋湾街道的新渔村是白洋湾山歌的发源地,老一辈人几乎都会哼唱几句白洋湾山歌,2016 年 8 月,新渔村成立了退休人员山歌队,定期组织一起唱山歌,切磋技艺,交流感情,寒暑假还组织退休人员教小朋友们学唱白洋湾山歌,让这一传统文化在下一代手中传承下去。白洋湾街道组织的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退休人员的业余生活,同时也做到了对苏州传统文化的传承。

另外笔者在双塔街道调研时发现双塔街道根据自身文化特色,为退休人员提供和很多人性化的举措。双塔街道是苏州古城区典型的文化型街道,素有文化双塔之称,辖区内有众多的文艺爱好者,居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非常迫切,退休生活单调。根据退休居民的需求和建议,街道人社中心联合二郎巷社区推出了社区学院。以社区退休居民为服务对象,开设茶艺、吴文化交流、英语、摄影、书画等免费菜单式课程。通过社区学院的实施,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提升技能的同时促进邻里间的相互认知,为居民打造一个精神家园。另外街道人社中心联合网师巷社区,携手虎丘书院、苏州大学唐文治国学研究会,利用辖区资源网师园,开设网师国学大讲堂。旨在弘扬国学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传授中国的传统忠、孝、礼、义、传承好家风、感受民俗、名人典故、诗经歌赋的经典魅力。网师国学大讲堂将作为提升退休居民人文情怀的活动长期开展下去。不止文化方面,还结合个人爱好举办特色活动,位于里河社区天台的空中绿苑,里面错落有致地摆放着近千盆各式盆景,免费向市民开放,负责人张国斌老师还免费为辖区退休老人开展一月一次的盆景种植学习课程,解决居民朋友种植上的疑难杂症。不仅努力把社区营造成层层有绿、幢幢有花的美好家园,也让辖区的退休居民足不出户就能欣赏盆景,享受健康,品味艺术。

企业退休人员退休生活常常比较单调,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非常迫切,根据退休居民的需求和建议,可以推出一些社区学校,以社区退休居民为服务对象,开设茶艺、吴文化交流、英语、摄影、书画等免费菜单式课程。通过社区学校的建设,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提升技能的同时促进邻里间的相互认知,为退休居民打造一个精神家园,也为退休人员提供一个再充电的条件,让退休人员始终保持与社会共同进步。

苏州作为全国着名的旅游城市,各个街道、社区可以结合苏州古城保护古城保护、文化传承的浓厚氛围,充分利用银龄群体的优势资源,发挥企业退休人员在挖掘、传承、宣传和保护古城区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方面的重要作用,发起一系列的志愿者活动,动员企业退休人员积极参与到古城保护行动中来,凝聚强大合力,成立古城保护志愿者小分队,这样既可以丰富企业退休人员的退休生活,也为苏州古城的保护出一份力。

三、政府购买社会养老服务。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退休老人人数的增加,养老服务已变得供不应求,单靠政府单方力量已无法完全满足所有的养老需求。《2018 年民政部门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专门化目录》已经确定,其中涉及养老服务的项目达到 11 项,包括基本养老规划与政策研究、养老服务、临终关怀服务、公办养老机构养老服务、其他政府委托的基本养老服务等。

1民政部门将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并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承接主体进行考评,提高服务水平。绩效评价结果较差的承接主体不得参加下一年度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竞标。经等级评估,3A 及以上的社会组织可优先获得这 11 项养老服务项目。

另外,长期护理保险作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也是政府购买社会养老服务的形式之一。苏州作为全国 15 个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试点城市之一,不断探索试行。在苏州,长护险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交由第三方商业保险机构经办管理,同时出台了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的实施意见,将长护险的实施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 2017 年到 2019 年,第二阶段从 2020 年起到国家正式出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四、鼓励和吸引专业人才参与社保管理社会化。

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保障基本的养老医疗需求。首先可以与辖区内的医疗机构进行协力合作,同时大力引入具备相关医疗、护理、康复等专业技能的人才,为企业退休老人提供专业医疗服务。在此基础上发展壮大社区的为老服务志愿服务队,吸纳各方力量开展各类助老医疗志愿服务活动。

针对一线工作人员人手不足,工作繁杂的问题,可以挖掘热心好人、才艺达人充实到社区自管小组长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中,发挥群众自身内在的力量,让退休人员在各个自管小组中找到社会归属,为企业退休人员提供高质量的管理服务,从而享受安定的晚年退休生活。

第五节 拓宽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经费筹措渠道。

一、政府加大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的财政经费投入。

每年的活动经费和管理经费经过政府财政预算,并由财政局对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部门预算经费和退管费的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通过跟踪问效和支出效绩检查评价等方法规范支出管理行为,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由社保中心按照积极扶持、量入为出、合理安排、统筹兼顾的原则,加强对文体活动经费的使用管理。可按照不超过下拨经费总额 30%的比例,由区社保中心集中统筹,用于本辖区内退管活动重点项目。

各区在组织和指导街道(镇)、社区(村)开展文体活动时,应坚持安全、小型、多样、就近的原则,结合基层实际,拟定计划、征求意见、组织实施,可根据文体活动开展情况统筹兼顾酌情贴补。当年度经费结余应结转下年按原用途继续使用,经费使用情况应定期公布。 根据退管工作实际,如需对退管经费使用范围及标准进行调整的,由市社保中心提出,经市人社、财政部门批准后执行。为了更好地组织企业退休人员活动,丰富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的退休生活,保障一线工作人员的待遇,政府可适当加大对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各项工作的财政经费投入。

二、按比例提取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作为社会化服务管理经费。

企业退休人员管理社会化作为社会养老的必然趋势,不仅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发放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支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管理经费也可以从每年征缴的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按一定比例提取,用来弥补企业退休人员社区服务管理组织各类活动经的费不足。

通过国家统计局近十年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及结余数据可看出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金额呈现增长态势,有条件支出部分基金用于企业退休人员管理社会化工作,进而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工作。

三、收取企业退休人员一定的费用作为社会化服务的经费。

在扩大社区服务项目后,如组织参加各类文艺活动,创办老年大学时,可以对参加对应活动的企业退休人员收取适当的学费、活动费等。收取少量费用一方面可以让真正有需求、有相同爱好的退休人员聚集起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社区开展更多各类丰富的社会化管理活动。

四、发动社会各界参与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

按照《苏州市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经费筹集和使用管理办法》规定,市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经费除单位缴纳和财政拨付外,鼓励以社会自愿赞助和捐赠等方式筹集。社区服务组织可以面向社会开展一些有偿性的活动,用来弥补退休人员活动的经费不足。

1同时加大社区所在个人、单位、社会对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活动进行捐助的宣传,让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多多关注和支持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工作,共同推进社会化管理工作进程,让所有企业退休人员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第六节 完善企业退休人员医疗社会化的医疗体系。

一、建立政府出资补贴的医疗补足机制。

现行企业退休医疗待遇享受一次性补足的政策,在补足金额上对企业退休人员会造成一定的经济压力,而当有些退休职工无法承受时,他们就无法正常享受职工退休医疗待遇。因此国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一些经济困难、同时又长期需要享受医保待遇得企业退休人员提供一定的补贴,来帮助他们补足医保缴费年限,从而使得整个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真正实现每个公民享有平等的医疗保障权利。

二、继续调整企业职工的医疗缴费年限。

在 2016 年,国家调整了一次医疗缴费年限,2016 年 9 月底前达到国家、省规定退休年龄的人员,办理职工医保退休待遇核定手续时,其职工医疗保险最低缴费年限按原规定男满 30 年,女满 25 年来执行,2016 年 10 月之后达到国家、省规定退休年龄的人员,办理职工医保退休待遇核定手续时,其职工医疗保险最低缴费年限按原规定男满 25 年,女满 20 年来执行,缩短了企业职工医疗缴费 5 年年限,这大大减轻了退休人员在做医疗待遇享受一次性补足时的经济压力,在以后的医疗缴费年限执行过程中可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缴费人群实行不同的缴费年限,可以考虑进一步缩短在实行现有医疗保险政策前缴纳社会保险的企业职工的医疗缴费年限,从而减轻他们的医疗保险补足年限的经济压力。

三、扩大养老医疗机构建设。

在加强综合医院的养老医疗能力的同时,大力发展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各城区和城镇以步行 10~15 分钟就能得到社区卫生服务为机构设置要求,城市每个行政街道或 5~10 万人口设立 1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床位一般控制在 50~100张,其中应按一定比例设置护理康复床位,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不到的地方可下设若干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镇每 5~10 万人口左右设立 1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中心卫生院),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卫生院)覆盖不到的地方可下设若干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建制镇设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每个行政村设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非建制镇卫生院可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康复护理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