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指导意见范文
时间:2024-01-16 17:27: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教学指导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
语文学科是各个阶段学生学习的必要科目,语文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要想让语文教学实现其真正的意义,主要决定于语文教师,一个能对教学艺术语言灵活运用的教师必然可以实现其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同时也是属于教育的启蒙阶段,所以教师的语言特色更加重要。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具备准确性及活力性。它有示范、引导和影响小学生语言发展与语文能力的重要作用。语言艺术对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有重要影响,同时也是对教师能力的一种体现。我们要抓住语文学科的特性,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以下几种特性。
一、语言教学的规范性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务,尤其是处于小学生的启蒙阶段。他们认为老师一切都是对的,所以他们潜意识中去模仿自己的老师。我们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重要影响。教师是一个重要的职位,它肩负着非常重要的责任。教师为人师表,教师口语的示范展现老师的职业素养。所以教师的语言必须要具有规范性,尤其是对小学的语言学习更加重要,因为小学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阶段,对后期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小学生处于启蒙教育阶段,他们认为教师是智慧的化身。他们的模仿能力极强,所以他们会去模仿自己的老师。因此,教师在语言教学方面一定要注意规范性,从发音到词汇各个方面都要符合规范。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最后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二、语言教学科学性
教育教学本身就是科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就是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因此,语文教学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掌握词语的准确含义,包括词语的感彩和语体色彩,同时能够准确地给学生传授知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分析教学目标,然后抓住重点,让学生领悟真正的精华。不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在有限的课时里获得更多知识。
三、语言教学可接受性
小学语文教学与其他阶段的语文教学存在一定差别,因为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启蒙教育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学一定要注意其形式与氛围,在口语教学方面一定要贴近儿童的生活,所采取的教学方式要让儿童得到很好的理解与掌握,并且他们乐于接受采取的这种教学方式。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课堂越活泼,学生学习兴趣越高,获取知识与掌握知识的情况也越好。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方面一定要采取儿童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比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教学口语要注意词语的通俗易懂、语法的浅显简易、表达的生动有趣等。
语文学科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小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阶段,我们要在学生接受教育的初始阶段纠正他们的错
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以上只是本人的观点,希望各位同行给出一定的指导意见。
篇2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人才 教学模式 研究 中期总结
作为新开设的本科专业,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语文)的培养目标即是“综合培养、发展专长”,为了研究适合小学教育(语文)本科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我课题组进行了各方面的调研、学习和座谈,现就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1.到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进行调研、座谈
2015年6月29日课题组前往北京,到事先联系好的首都师范大学东区初等教育学院进行调研,同我们进行座谈的专家主要有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院长王智秋,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中文教研室主任崔增亮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务处处长王杰以及讲授小学语文专业的几位教授。此次调研主要就培养小学教育(语文)本科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设置、学科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等几个方面进行交流学习。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的小学教师培养理念是走在全国前沿的,紧紧把握国家大的小学教育发展趋势,在调研座谈会上我们通过提问的方式向专家们了解并学习到了小学教育人才培养的最权威的咨询,以“培养小学教师要为当地教育服务”为宗旨,专家们指导意见对课题的研究给出了宝贵意见,综合起来有如下几点:第一,注意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性知识结构。第二,教育要把握国家大的发展趋势,教学设计应科学合理。第三,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学生见习、实习、研习。第四,学科与教学实践的结合起来,比如儿童文学与课文教学的结合,儿童剧创作与课文阅读指导的结合,修辞与文本解读的结合。通过去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调研、座谈,课题组对培养小学教育(语文)本科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教学模式的思路打开,一些具体的想法和下一步研究的有了初步的计划和明确的方向。
2.到北京进修学习及深入北京和呼和浩特几所小学听课调研
课题申请人在2015年10月到2016年1月期间到首都师范大学进修,深入首师大初等教育专业课堂学习应用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在此期间利用进修的机会在首师大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查阅大量的图书资料,掌握了较为科学和先进的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模式,也掌握了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这对于课题组研究小学教育(语文)本科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教学模式的课题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深入小学课堂听课调研,了解小学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在大学教育中更能有针对性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小学教师。
主要走进的小学有:
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听了公开课《搭石》。教师讲课,还有专家点评,受益颇多。
首都师范附属朝阳实验小学,听了几节课,同时参加了首师大和朝阳附小一起举办的教学研讨和交流活动,有教师讲课环节,特级教师和专家点评环节,还有专家答疑环。此次活动令人开拓眼界,收获小学教学的最权威的理念和方法。
北京西城区进步小学,听了一年级和二年级的精讲课,理解了小学教师讲好语文课所需要的基本功和知识,当然包括实践能力。
深入呼和浩特市先锋路小学听课,呼和浩特呼伦南路小学听课,初步了解内蒙地区小学教育的特点,了解小学教师讲课的特点,逐步掌握关于小学教学的调研资料。只有了解了本地区教育教学特点和需要,才能为本地区培养适合小学教育的人才。
3.参加全国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会议和讲座
2015年11月20日,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北京市语文现代化研究会”第三届年会,上午由北京各参会小学的优秀教师讲示范课,特级教师点评,下午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论坛”,交流教学心得。
2015年11月21日,听了梁晓声专家的讲座“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
通过会议和听讲座学习就小学语文的阅读、古诗等教学研究规律和方法有了深入了解,收获了权威观点。
4.课题组邀请系部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开展座谈会
从首都师范大学6月份调研回校后,2015年7月5日课题组及时邀请系部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开展座谈会,总结调研心得。座谈会主题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心得”,会上教师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可贵的意见,为下一步课题研究打下基础。
课题组认为小学语文教师的讲课方式越来越体现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的标准,对孩子们的启发,关注孩子们想象力的发展在教学中变得尤为重要,因此小学教育(语文)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迫在眉睫,只有在大学里把小学教育(语文)专业的大学生培养成具备当前教育理念的准小学教师,才能为今后的小学教育做出更多的贡献。经过研究和探讨,对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教学模式有了初步的想法。例如,推行导师制,进行技能指导;重视对学生进行早期科研训练。导师指导学生完成学年论文,帮助学生整理思路,修改不合适的部分,直至最终完成写作,培养学生早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另外,教师们认为应该增加实训比重,实践应用性创新教学。
同时教师们提出要带领实习生走进小学课堂能再局限于中学的实习基地。
课题组在课题研究中期主要做了以上一些工作,下一步工作计划继续深入调研,要做好以下工作:
1.请专家来学校给小学教育的学生做专题讲座。
2.带领大学生走进小学课堂。
3.课题组再次举办座谈会,探讨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4.教师在课堂初步应用研究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实训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庄惠龙、杨淑林.本科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集美大学学报,2013, 10.
[2]庄华杰、周金其.本科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14, 11.
作者简介:
李晓雯,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篇3
关键词:快乐教育理念;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借助多种调查渠道我们可以得知,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始终处于不理想状态的关键原因,是教学模式过于生硬、被动、乏味,难以让学生感知到学习的快乐,久而久之挫伤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制约了学生个人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再加上受传统“尊师重教”思想的影响,教师给学生以高高在上的感觉,不利于师生间互动的高效进行,最终导致教与学严重脱节,并压抑了学生的个性。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高质量践行快乐教育理念,是急需教师思考的问题。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扎实践行快乐教育理念,就需要教师充分审视自身的教学引导者与组织者身份,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真正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得他们有机会深度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以较好地迎合他们热爱探究、爱玩爱动的特点,从而为快乐课堂的构建创造有利条件。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与标点符号有关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教师就可激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与他们一起商量怎样组织教学活动才能让他们更加深刻与牢固地掌握标点符号的应用技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备课阶段就可吸引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制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难点与重点等,从而将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教学活动的主人,使得他们享受到更多主宰教学活动的权利,从而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进而在收获语文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快乐学习的味道。
二、与时俱进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
快乐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其典型特点就是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在快乐体验中获得丰富的语文知识。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普遍对有趣的事物有很强的参与积极性,并可在参与活动时获得快乐体验。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借助问卷调查、访谈等途径,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求、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时俱进地将先进的、有趣的、生动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营造出趣味性强、易于使其产生快乐体验的教学方案,以实现构建快乐课堂的教学目标。而多媒体教学法作为一种先进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法,可依据具体教学需求及时为学生播放文字、视频、声音、图片等信息,以丰富的信息展示形式让学生可借助多种感觉器官体味语文知识、习得语文能力,并在轻松学习中感知到语文学科学习的乐趣。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汉语拼音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应用多媒体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汉语拼音较为枯燥、抽象,不易让学生产生快乐的学习感受。因此,教师可大胆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将生硬的拼音造型与书写方法制作成有趣的动画,使得学生在观看动画的过程中精准掌握各个拼音的外形特点及书写技巧,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趣的教学方法除了多媒体教学法外,还有游戏教学法、比赛教学法等很多种。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只需依照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即可。
三、积极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和教师是最核心的两种因素,他们关系如何直接影响教学气氛的活跃性、积极性高低,并对学生的学习感受及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深度解读新课改思想,主动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积极与学生交流、沟通与相处,将教学活动看成是与学生分享学习经验、共同探究语文知识的过程。只有这样,教师才可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才能自觉站在学生的视角看待与思考问题,从而及时为学生提出更有价值的学习指导意见。大量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在和谐而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心情更加轻松、思维更加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有利于师生良性互动的实现,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快乐学习体验。因此,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积极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具体来说,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1)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基于学生对教师普遍存在敬畏心理,要想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就需要教师主动以平等姿态接近学生,乐于与学生聊天以了解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借助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真切感觉到语文教师对自己的关心与关爱,从而以更加自由与轻松的姿态参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并获得愉悦的学习感受。(2)尽可能用激励性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小学生都具有很强的荣誉感,并对教师的评价非常在乎。如果能得到教师的积极评价,那么他们就会觉得教师是关注并在乎自己的,就会更乐于与教师交流与互动,从而十分期待学习语文知识,从而很容易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
总之,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其教学成效的优劣对学生深层次学习语文及其他学科知识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而将快乐教育理念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可显著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自信心,优化教学效果,实现寓教于乐。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深度探究快乐教育理念的本质及应用策略,最终为学生创设出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在收获语文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赵梦游,朱华.快乐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9):17-19.
[2]刘敏.快乐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析[J].中华少年,2016(18):64.
[3]肖立.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的艺术[J].知音励志,2016(4).
篇4
【关键词】素质教育 阅读教学 个性 兴趣 情境 互动
素质教育下的阅读教学该如何进行,这是当前困扰许多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其实语文课程标准对此有着明确的指导意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个意见的核心就是关注和重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但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尽可能地发掘学生的阅读潜能,引导其在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中,萌发参与的热情,不断提高阅读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要求教师有严谨的教学态度,能在课前吃透教材,对文本有深刻、独特的理解,更要求教师时刻留心,做课堂的“有心人”,不断于细节处引发精彩。笔者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简述如下:
一、提高兴趣,独立解读
阅读教学应该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的实践活动,成为充满思想活力的开放的动态思维过程,成为具有丰实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理性思考的心理过程,成为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激发创造的学习过程,学生阅读品质的形成过程。
第一、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要有浓厚的阅读兴趣,以读书为乐事是阅读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课内课外都能勤读,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第二,发挥学生阅读的独立性。学生的阅读是教师永远不可代替的,让学生去感知、发现、辨别、理解到再认识的活动过程,从而让学生达到阅读的个性社会化,只有这样,才能从课内到课外,从课本到书库,从学校到社会,博览群书,通观社会,汲取丰富多彩的文化乳汁。
第三、指导学生质疑。阅读的重点不在读,而在用心思考。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还要不断地穷尽其所以然。完整的阅读过程是感知—感悟—理解—评价—再创造过程。阅读作为精神产品的消费,作为精神的享受,作为对美的追求,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首先是要激发学生大胆思考,敢于质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其次是要让学生掌握一些阅读的思考方式或思维模式,充分发扬课堂民主,给学生思考的权利,创设和睦、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的思考独立化、个体化,充分调动已有知识和人生积累去思考,去理解,以获取更多的更高层次的知识以及人生感悟。第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阅读进程中,充分利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以及大胆新奇的想象联想等思维方式,让学生积极地有意识地主动地去寻求发现问题。
二、允许“异样”,张扬个性
语文是一门解放学生心灵、张扬个性价值的课程。我们强调体验的价值,就应该把课堂时间和空间、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是解放学生心灵的前提。解放学生的心灵,仅仅把课堂还给学生还不够,教师还要展开与学生平等的交往和对话,这是解放学生心灵的重要手段。再有就是教师要通过语文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营造一个丰富而充实的内部世界,一个富有诗意的心灵世界,一个可供精神自由翱翔的理想世界,让学生在其中睁开想象的眼睛,张开想象的翅膀,“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只有解放了学生的心灵,给学生创造出安全而自由的心理环境,学生才能真正走上发现创新之路。语文教育的目的不是灌输成说,也不是给学生某种既定的见解,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创新,得到新的感受和见解,从而发展自己的判断力,发现自我的价值。
三、创设情境,增进体验
课堂上,由学生而引发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毕竟不是很多,所以教师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是必要的。在教学中,教师不妨多提示学生“如果你处在这种情境,你有何感受”,“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这其实就是一种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的方式。此外,许多活动式阅读指导如排演课本剧、人物角色转换等,都是调动学生生活体验的有效方式。教师利用图片、影像、音乐等方式的目的,都是为了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帮助对文本的解读。但我以为立足于文本的经验唤醒应是主要方式。
四、多维互动,丰富阅读
课堂阅读环境较为特殊。它既能进行个体的独立思考,又会受到群体的阅读制约。阅读,说到底是个体对文本负载信息的涵咏、感悟和发现,个体徜徉于文本思想智慧的海洋之中,进行多元化的文化选择和多方法的文化品味。但群体的从众效应也影响着个体的独特视角,因此,阅读必须互动。①生生互动。即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流动的、鲜活的、生机的课堂,才是生生互动的课堂。个性化阅读结论的开放交流交换,畅所欲言,无所顾忌,可充实弥补完善优化自我结论,提升思考质量。②生师互动。即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个性化阅读教学,师生都是探究者,都面对着新问题,对文本都能在已有的知识积淀之上,建构自己的新视点,赋予自我的新理解,这也就决定了要相互探讨,相互启迪,而最终达成相互提高。
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权利和自主选择阅读的空间,才能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阅读需要。①自主选定阅读主题。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习惯。要了解和研究学生的阅读心理,根据个性与共性的发展关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自己确定阅读目标和选定阅读课题,学生自然有兴趣。②自主取舍阅读内容。教师要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公。让学生主动地学,让学生自主取舍阅读内容,学生才能利用自身优势,去发挥个性阅读的自身潜能,有所取舍去读,有所目的去读,读才会有方向,也才会有兴趣,也才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阅读发展。③自主选择阅读方式。学生因各人的知识水平不一,兴趣、爱好不同,个性阅读表现不同。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用自己熟悉的阅读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尝试,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体验一旦得到引发,他们对文本的解读往往能准确到位,往往能多姿多彩。为人师者,理应不断为其创设机会,使其秀出心灵的多彩。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基础教育新课程培训用书》
篇5
写作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从低年级的看图写作到高年级的作文,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写作过程即学生表达生活情感的过程,它要求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体会生活,运用语言表达技巧将心中所想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写作是学生抒感、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同时写作能力也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直观体现。尽管培养学生语文写作能力一直是教学重点,但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写作教学功利化、学生日常积累不够等。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剖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不足之处,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一、教师认识自身不足,提高专业素养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总会有各式各样的问题影响教学质量。教师在课后应认真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摒弃落后的教学观念,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为基础,结合教学实际,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摸索出一套完善的教学方法。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领路人,在学习领域具有一定权威性。教师给学生作品提供优秀的指导意见,能有效帮助学生找出不足,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如果教师专业素养不过关,则难以给予学生应有的指导,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无从说起。因此教师要坚持学习,提高专业素养。
二、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受传统教学方式影响,学生经常进行任务式写作,学习积极性不足。教师要改变“一言堂”式的教学,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热爱写作,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小学生好奇心重、想象力丰富、喜欢受到他人肯定或表扬,教师可以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如,在学习《我想发明的机器人》一课时,习作内容是选择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事物想象它在未来是怎样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发挥,将自己想象中的未来通过具体事物表现出来,对想象力丰富、语言自然流畅、逻辑清晰的作品提出表扬,满足学生成就感,可以让学生当众朗读优秀文章,并让他们阐述为何未来是这个样子。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尊重学生选择,尽可能地少推荐写作素材,让学生在写作时不受拘束、不受他人主观意志影响,创造自己喜爱的作品,感受写作带来的快乐,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写作的目的是让学生表现生活、抒感。作文素材要源于作者生活,写出来的文章才有感染力。大部分学生不善于观察生活,对生活缺乏感悟,不懂得如何将生活融入到写作之中,导致在写作中出现无事可写、无情可抒的情况。因此,教师要提高学生写作水平,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会生活。如在学习《父母的爱》一课时,写作内容是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同时展现父母的爱。大多数学生给父母亲的话几乎都是让父母不要管这么严,写自己生病父母悉心照料、母亲每天给自己做早餐等事情展现父母对自己的爱,鲜有学生通过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展现父母的爱,如晚上父母给自己盖被子,每天早上不厌其烦地叮嘱自己路上注意安全、听老师话等。这固然体现出家庭教育的不足,但也反映了学生写作素材缺乏、文章缺乏创新。教师要教会学生积极观察生活,以实际生活体验为切入点,将文章写出新意、写出深度。
四、注重阅读积累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没有人是天生就会写作,名家都是经过大量阅读积累,吸收他人优秀写作手法与表达技巧,在不断实践中融合升华,才成为名家。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积累时要注意层次性,第一是摘抄优秀句子,组织学生对其进行仿写、改写,积累语言材料。第二是借鉴他人优秀写作手法与表达技巧,感悟作者如何表现素材、升华情感,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提升写作技巧。第三是让学生点评文章,指出文章的优缺点,并提出修改意见,通过站在不同角度看待写作,帮助学生找出缺点,提高写作能力。通过阅读提高写作水平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学生进行大量、高效的阅读训练,由量变完成质变。
五、巧用写作技巧
篇6
[关键词]写作课程 实践教学 改革
[作者简介]王焕玲(1972- ),女,河南南阳人,南阳理工学院文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写作教学。(河南 南阳 47300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167-02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和理论,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较高的文学审美鉴赏能力,系统掌握文化传播或中文教育理论及相关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近些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网络编辑、报纸杂志编辑、办公室文秘、广告文案策划与写作等工作,这些岗位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写作能力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而言,写作能力是最能彰显本专业人才优势的素质之一,也是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一般都会开设基础写作、应用写作、广告文案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等写作类课程,这些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学生写作能力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一、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开设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应该贯穿大学四年的学习之中,并且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应学生的就业需要。但是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写作类课程一般只在低年级开设,缺乏写作能力训练的连续性。
2.课程重理论、轻实践。为了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必须在课程理论讲授的同时设置一些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很多高校的写作类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上尚属空白,即便有的安排了实践教学环节,也被教师安排为课堂练习,没有真正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提升写作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无法得到实现。
3.缺乏激励机制,无法调动教师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实践教学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但是由于目前高校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写作类课程的任课教师缺乏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致使实践教学流于空谈。
二、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科学设置写作类课程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从专业的高度来设置写作类课程,保证学生每个学期都有写作类课程,保证每位学生在大学期间都能够有专人负责指导和监督,保持写作训练的连续性,让写作能力训练不断线。从一年级开始结合学生的其他专业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开设基础写作、应用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广告文案与写作、应用写作综合训练、企业内刊编辑、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课程,这样从基础知识和理论到具体文种的写作到综合写作,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1.第一学年:奠定基础阶段。新生在入学伊始,教研室便为其指定专业指导教师,由专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大学四年的专业发展,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趋向,为其制定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写作能力是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之一,专业教师应对学生四年的写作学习提出指导意见和明确要求,可要求学生四年中完成100篇文章的写作任务,每年完成篇目在25篇左右;写作类课程的考试成绩必须为良;必须在校内文学刊物和网站上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
2.第二学年:技能练习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开设基础写作、应用写作两门基础课程。基础写作课程主要讲授写作的基本理论及知识,教会学生如何提炼文章的主题、如何选取材料、如何布局谋篇、如何锤炼语言等,从各个环节教会学生基本的写作技巧和方法,要求学生能够在赏析佳作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基本文体写作。在基础写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设应用写作课程,教师通过对各种应用文体知识和写法的讲解,通过各种应用文体训练,使学生能够进行行政公文、事务文书和专用文书的写作。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完成30篇以上的作品。
3.第三学年:专业提高阶段。在第二年的基础上使其进一步学习新闻文体和广告文案的写作,要求学生能够在校内外刊物上发表一定数量的新闻稿件,能够进行简单的广告文案与写作。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很大一部分会进入企业,从事企业文化宣传工作,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必要开设一门企业内刊编辑课程,这门课程开设时可集中进行,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走进企业,使学生接触企业内刊,了解内刊运作的程序和编辑组稿的要求,指导学生参与企业内刊的编辑。这种集中实践的形式,将会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特别是新闻文体的写作能力。学年论文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必开的写作课程之一,这门课程一般开设在三年级的下学期,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写作技能的基础上初步进行专业论文的写作,这门课程能够使学生在较高层次上对专业知识与写作技能加以整合,培养专业的审美体验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表达能力以及专业论文的写作能力。
4.第四学年:应用验收阶段。在这一阶段,可以设置三门综合性的实践课程:应用写作综合训练、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应用写作综合训练课程主要通过为学生设置相关实践情景,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进行各种文种的写作,强化之前的写作课程的理论及能力,使学生具备较高的应用写作能力;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必须进行的专业论文写作环节,也是对学生四年来专业课学习的总结和验收环节,训练和测试学生的专业综合研究能力和专业论文写作能力。
三、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1.增加写作类课程课内实践时数。为了突出学科的应用性,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汉语言文学专业大都开设了应用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广告文案与写作等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由于传统思维定式的影响,写作类课程的教师往往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在制订培养方案的时候,这些写作类课程的实践时数或者为零,或者比例相对较小,即便一些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安排了写作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但是由于受到学术型、理论型教学模式的影响,这些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往往被理论授课环节所替代,课内实践环节往往形同虚设。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必须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写作类课程实践环节的比重,最好能将理论与实践的比例保持在31 的水平,这样才能将实践教学落实下去。另外,为了确保实践教学环节能够确实被执行,我们还应该有详细的课内实践大纲。
2.开设写作类集中实训课程。为了强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应在高年级开设不同种类的集中实践课程,如应用写作综合实训、企业内刊编辑等课程,这些课程既有对学生专用文种写作能力的综合训练,也有对学生专业综合写作能力的训练和考核。这些集中实训课程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模式,让学生利用这个机会参与到实际工作中,提前了解未来的工作岗位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具体要求。例如担任应用写作课程、企业内刊编辑课程的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相关企业,使学生在企业集中实习,参加企业的行政工作和企业内刊编辑工作,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行业对专业能力的需求,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和采编能力。
3.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写作能力的培养不仅仅需要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练习。因此学校和写作课程的教师应该为学生搭建良好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文学刊物和校园网络,使之作为学生习作发表的阵地,鼓励学生参与院校的文学刊物,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校应该加强对外联系和合作,建立多家专业实习基地。学校可以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把学生分期、分批地派到企业,参与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和文化宣传工作,例如撰写日常行政工作文案、企业策划宣传文案、企业内刊文案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真正了解到行业对学生写作能力的需求,从而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更好地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也更早地适应了社会的需求。
四、实施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开展实践教学
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包括汉语阅读能力、汉语写作能力和交际能力等。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为了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督促学生加强平时的写作,需要给每位学生指定一位责任导师,由导师负责指导、监督、跟踪学生的写作。为了加强写作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也需要写作课程的任课教师投入极大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目前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无法深入推动,其原因之一在于任课教师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深层的原因是高校缺乏对实践教学环节工作的激励机制。指导老师为学生批改文章、带领学生参加企业实践活动总是在课外进行,教师不能得到任何形式的补助,而且这些活动耗费教师很大的精力,使其无法集中精力搞科研,而社会实践的成果又无法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要件,因此许多教师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将实践教学环节改为理论环节,把学生禁锢在课堂内、书本的教条上,使写作课程的教学与社会严重脱节,背离了设置写作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初衷,也就无法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这是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面临的一个普遍的问题。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必须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必须使专业指导教师有足够的热情和精力,这就要求高校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改革,鼓励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积累实践经验;对积极参加实践教学改革的教师实施资金补助;对参加实践教学改革的教师在职称评定时予以职称晋升政策的倾斜;为教师创造实习、实践环境等,这样才能激发教师指导热情,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紧密结合实际,探索各门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各门写作课程的教师要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课程自身的内容和性质,逐步探索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基础写作课主要培养学生基础文体的写作能力,教师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鼓励和帮助学生创办文学刊物、利用网络平台写作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方式的探索,特别是在当今网络技术发达的时代,基础写作课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撰写博客文章,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应用写作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文种的写作能力,教师可通过创建新的实训模式、编写切实可行的实训方案、校企合作办刊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探索;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实践性较强,更应该创建开放式互动式写作教学平台进行实践性教学改革,而不是拘泥于传统的文本和案例,应该想办法把学生拉出校园,发现身边的新闻,随地取材,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采访与写作能力;广告文案写作课程也要研究各行业对广告文案写作教学的要求,探索课程的实训模式,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和写作能够与社会实践接轨,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潘连根,王静义,李佩伦.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版,2000(1).
- 上一篇:医保药品质量管理制度
- 下一篇:医院医保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