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的收获范文
时间:2024-01-16 17:27: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数学的收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创设生活化情境,帮助学生理解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其数学思维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对数学知识中部分逻辑性较强的内容还不能够充分理解,因此我们可结合初中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比如,在学习关于圆与三视图的相关内容时,由于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初中生难以理解。教师可创设生活情境,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以小组为单位对三视图的正视图、俯视图以及侧视图展开讨论,同时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给其他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实际生活中哪些图形是圆形,哪些立体图形的三视图与圆形相同。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有了“圆”这样一个参照物,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思考积极性,同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问题,学生很容易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而自主思考,最终说出答案,也准确理解了教材中关于三视图知识点的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容。
2.开展生活化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组织进行各种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或者其他学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进而显著提高教学效率[1]。例如,组织调查活动,开展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问题的调查活动,要求学生去调查自己身边熟悉的人,或者到工厂、商店、农贸市场、银行等,观察与收集自己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数据与数量关系。用所研究的案例,结合教材中相对应的例题,设计一个使用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以及一次函数解决的问题,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来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转变为数学问题,进而解答,不仅能够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3.课堂教学生活化,调动学生兴趣
一节课的教学质量能否得以有效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导入质量的高低。要想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就应当坚持课堂导入的生活化[2]。在进行导入时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例子,让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加贴近,让学生觉得数学课的学习就是在解决自己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让数学学习变得更加单纯有趣,进而有效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列举出很多案例,这些案例是否得当也关系到教学效率能否提升。我们必须善于用发现的眼光来充分挖掘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同时将其引入课堂中来,要求学生使用自己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来尝试解决,随后要求他们进行反思和总结,逐渐形成较为系统化的数学知识。另外,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编写数学问题,让学生之间共同探讨和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这样的措施,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得以很大的提升,逐渐就会喜欢上数学,更积极地应用数学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4.解决生活化问题,注重数学应用
数学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生活提供服务,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样不仅可以贯彻“生活数学”教学理念,还可以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教师应避免一味让学生做一些课本固定习题,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和学生兴趣设计与生活相贴近的数学题,这样既可以实现学以致用,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将数学教学生活化,并非简单地将生活内容作为教学案例,而需要教师以专业的数学知识为视角审视现实生活,需要教师善于发现生活中能够和初中数学相关的生活素材,善于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素材相联系,在两者之间找到结合点。
篇2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教学意义
1.高效课堂的发展,增加课堂教学的活跃性
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的教学过程,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数的数学课依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极少,而且不利于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发展.传统教学方法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模式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现高效课堂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高效课堂的发展注重以学生为课堂的教学主体,进而会改变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等,这可以缓解课堂中压抑的氛围,实现课堂教学的活跃性与积极性,同时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学生才能更好地、主动地、积极地学习数学知识.
2.高效课堂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应该确定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这可以让学生掌握简单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培养与锻炼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中实现高效课堂的发展,可以激发学生对教师所讲问题感兴趣,学生方能积极快速地思考问题的答案,并把自己对问题的见解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同时,学生也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经历自己的探索与发现解决问题,如果有自己解不开的问题,学生可以向老师进行请教.养成这样的学习习惯,能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懂得如何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
3.高效课堂的发展,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产生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现高效课堂的发展,能有效地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产生,在数学课堂中学生与教师多进行互动沟通与交流,可以有效缓解课堂压抑的气氛,同时还能进一步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性,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的和谐之后,学生会把教师当成是自己的朋友,这样能戒除学生害怕教师的恐惧感,学生在课堂中能大胆地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并能大胆地发表自己和别人不同的见解.可以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教学更好的发展的基础,因而重视课堂提问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
二、促进初中数学教学中高效课堂发展的有效性措施
1.营造民主与和谐的互动氛围
学生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和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能增加思维的活跃性,其想象力较为丰富,记忆力也较强;相反地,如果在一个枯燥泛味又被压制的环境中学习,学生会感觉到压抑,思维堵塞,反应迟钝,有气无力,而且没有活力和创造力,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因而,教师在初中课堂上应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温和地对待学生,进而逐渐营造出和谐的、民主欢快的气氛,让学生在学习中想说就说,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高效课堂的发展.例如:在讲解《线段、射线、直线》一节时,教师可以微笑着询问学生,什么是直线、什么是射线、什么是线段,可以用我们身边的东西来说明,学生会踊跃地回答问题并且答案是多种多样的.对于这样的问答式的教学,师生间一问一答,容易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学习.
2.有效地开展自主合作教学
在当今时代,注重的是合作、团结的精神,在新课改理念的背景下,更应该在教学中积极有效地组织开展合作自主的学习,一是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二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在课堂上教师应有效地开展合作探究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能很好地让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友谊,同时也能增加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某村粮食生产队去年预计收获水稻和小麦共150吨,实际收获170吨,期中水稻比预计的超产15%,小麦比预计的超产10%,问该生产队去年实际收获水稻、小麦各多少吨?求解这样的一个应用题,学生在设未知数时各有看法,此时就会和学习小组内的成员一起探讨,并分析解题的思路、相互学习,最后解出答案,同时还可以在学习中发现一个题目有几种解法.通过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在自主学习中减少很多困难并学习和同学之间如何相处,促成相互之间的学习,能避免一些学生羞涩于向其他同学问题的心理,进而学生可以获得更有效的数学知识.
3.加强初中数学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指导
篇3
李大招
(安溪沼涛中学,福建 泉州 362400)
摘 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实践性与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学习上,化学、物理、计算机等学科都是以数学为基础,故学好数学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应学会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数学更具更活化,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使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途径。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化;途径
数学学科的思维逻辑性较、解题方法多种多样,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数学也是一门极易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的学科,加之一直以来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数学失去了学习兴趣。鉴于此,教师应注重将数学教学变得生活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的初中数学教学中,仍存在较多问题,如教材内容陈旧、教材设置忽视与生活实际联系、不重视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等[1]。此外,教学方式落后也是一个较严重的问题,许多学校应用多媒体等辅助设备进行教学的能力较差,甚至许多偏远山区的学校不知道计算机是何物,这些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途径
(一)采取生活化的课堂导入方式,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教师的导入方式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有趣的导入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有趣性及实用性,以提高其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角”的概念时,可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铁架、屋顶、自行车架等为切入点,提出“角有多少个顶点?”“角有多少种?”“什么是角的边?”等问题,让学生可以联系生活进行思考。又如,在讲授三角函数定义时,向学生播放一段视频,内容为小车从坡底攀爬至陡顶。看完视频后,提问学生“已知坡面距离、坡角,如何求坡高?”。学生便能很快知道将问题转化成“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斜边、一个锐角,求一直角边”,然后很快将学生引入到解题的环节中去。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生活化,活跃课堂气氛
实施新课改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扮演者由原来的知识灌输者变成了课程资源开发者及知识引导者。在初中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但要对教材的编写意图、渗透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有到位的理解,并能在教学中有效利用,还要能够根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生活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整合、加工与补充,创新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生活化,从而可以投入到数学学习中[2]。比如,在讲授“确定圆的条件”该节内容时,应紧扣“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这个重点。教师可在课前先准备一个自制的圆形图状,向学生展示的同时提问制作的过程,使学生自行思考,从而引出“圆的大小是由其圆心位置与半径大小决定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但有了学习的兴趣,还有利于其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课堂教学活动数学化,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初中数学的教材里,既包含有数学知识,又包含有许多趣味性的社会生活知识。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可把书本中问题的数据、情节作出相应调整或改编,用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来代替,使问题更真实、更形象。例如,在讲授“一次函数的比较”相关问题时,教师可把教材中例题变化为学生熟知的生活内容,可改编为:生活委员要为班里购买圆珠笔,恒心商店0.5元一支,创新商店0.6元一支,假如超过10支,超出部分按8折出售,若你是生活委员,会选择哪家超市购买?这个问题就需要考虑到购买圆珠笔的支数才能确定,然后教师以此为引入点,步步加深题目。
又如在学习“方差”“标准差”等知识点时,可采取以下方式设计问题。课前,让若干学生分成几组踢毽子或跳绳,并记录每组每位同学1分钟内的跳绳次数或踢毽子总数,上课时选出有代表性的两组,,可以是平均数相同的2组,记录为A组与B组。A组次数为:57、56、60、57、58;B组次数为:56、56、58、58、60,让学生比较两组的成绩。由于两组的平均数相同,学生在比较时产生了争议(两组的平均数一样,单比较平均数并不能分出谁的成绩更好),此时则会考虑比较数据的走向与整体情况,A组更稳定一些,B组则速度越来越快,这就需要引入方差、标准差的概念来解决问题了。通过采样这样的问题设置方式,学生既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有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及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有了学好数学的信心与目标。
(四)数学技能的应用要体现开放性
现实背景与开放性兼具的数学问题,不但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真实性,还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从而有利于其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让学生回答“手工课要用到平行四边形纸板,怎样判断所作纸板合格与否?”该问题涉及的内容与生活较贴切,学生乐于思考,这对于培养其应用意识很有帮助。然而,由于答案多种多样,学生会采取不一样的方法来寻找答案,最终每位学生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如果把问题改编换成矩形、正方形或菱形纸板,又该怎样验证?通过这样,学生便会多方位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其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五)采用人文化的课堂评价方式
数学是一门与人们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学科,所以在生活中蕴涵着许多数学哲理,若能有效挖掘出数学中的人文元素,对于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心态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向学生讲一个故事:在2000多年前的一天,毕达哥拉斯去朋友家造访,看见其朋友家中用地砖铺成的地面,无意间发现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3]。在这个故事中,毕达哥拉斯看见的是一幅生活中较普遍的图形,却包含了深刻的哲理——几何定理。以此激励学生,善于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则会从中得到意外的收获,这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学生既感受到了深刻的人文教育,又萌发了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六)布置作业要应体现出生活化的特点
学生掌握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因此,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即让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数学观点与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比如,学习完“圆的确定条件”,怎样完成一个圆镜制作?[4]学习完平方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各种数据,并列出相关算式等。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对生活问题进行分析与解答,从而有利于其应用能力的提高。
三、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作用
(一)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促进作用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只是重视公式运用与逻辑思维,却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其思维能力在锻炼中不断得到提升。
(二)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促进作用
初中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激发起求知欲及探索精神,在解决生活问题时可以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
(三)有利于加强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与沟通
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教师必然会以生活实例为情境,在大家共同熟悉的生活环境里,可交流的话题就较多,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四)有利于学生视野的扩展
在初中教学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把相关学科联系起来,既把课本知识与生活有效联系起来,又能让学生接触到更多和数学有联系的知识,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五)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其主观能动性及身心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其社会实践垫底了坚实基础。
(六)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教师必然会将生活实际与书本联系起来,甚至更注重社会生活实践。这样学生便能联系生活来解决数学问题,并注重提升自身技能,从多方面提升其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由上述可知,数学的综合性、实践性、思维逻辑性均较强,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即是将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通过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均能得到有效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学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覃信华.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18):201-202.
[2]王金仁.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的生活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1):60.
[3]马智.论初中数学教学的生活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28(12):179-180.
[4]宋龙宝.初中数学教学的生活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0,(4):133.
篇4
一、利用教材资源,创设问题情境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也在不断丰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启发和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参与过程,积累活动经验,展现思考过程,交流收获体会,挖掘创造潜能.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使抽象、静止、枯燥的研究对象变得直观、动感、有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使用具体模型和直观教具进行演示,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例如,在讲“中心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制作各种图形作为教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或者对学生进行层层深入的提问,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参与教学过程.比如,点的移动成面,面的旋转成为什么?让学生有迁移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又比如,将圆以一条过圆心的直线为轴旋转360°,最后出现的图形是什么样的?其他轴对称图形按对称轴旋转后的图形又是什么样的?再利用多媒体呈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让学生交流体会和收获,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激l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
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利用学生渴求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进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因兴趣而学习、思考、提出疑问,培养学生自觉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应注意满足学生的好胜心,创造合适的机会,让学生感受成功,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新鲜的、好奇的环境,让学生随着教学内容自觉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比如,学生一般比较喜欢故事,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某个数学家的有趣故事,成长经历、贡献,某个数学结论得出的过程或者数学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这样,既能够让学生了解数学史的丰富知识,又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从它的别名入手,进而引发学生的兴趣.勾股定理的别称有:毕达哥拉斯定理、商高定理、百牛定理和埃及三角形.其中埃及三角形的称呼中就隐藏着一个故事: 两千六百多年前,埃及国王想知道已经盖好的大金字塔的高度,但是人不能爬到顶上去,该怎么测量?在这里,教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1:接一根足够长的棍子,由塔底伸到塔顶,再测量棍子的长度;方法2:利用金字塔的底边及角等制作模型,利用比例推算出塔的高度;方法3:利用阳光下影子与身高的比例,测量塔的影子,进而推算出塔的高度.教师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再分析各种方法的可行性与准确性,最后得出正确结论,从而加深学生对于概念的印象.
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加强思维训练
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对策
一、初中数学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先了解问题的实质。为此,必须深刻了解初中数学传统教学存在的根本问题。从实践角度看来,初中数学教学之所以低效率,僵硬化,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课堂教学设计缺失,课前准备不足。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教师在备课方面往往只是按照教学大纲拟定了一些大概的教学目标,而在教材分析和有效使用、教学方法设计、课堂教学氛围营造等方面则考虑甚少,对课堂缺乏一个充分的设计准备过程。
一方面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难以真正高效使用。教材作为教学文本,虽然信息资源量有限,但在结构、表现、内容上教师可以进行延伸,发挥自身的创造性进行知识的重新组建,为其提供新的学习视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传统初中数学教学完全以教案为重点,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在实践中教师往往习惯性使用了这种不科学的教学方式,而对每堂课教学方法的准备未曾考虑。在课堂氛围的创造方面,传统数学教师“一言堂”的形式未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学生依旧是被动吃力地跟着教师牵引而进行学习。[1]
第二,学生主体意识淡薄,学习方法和技巧发展欠缺。由于传统初中数学课堂的固有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和“教案主义”价值观,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得不到培养,兴趣得不到开发,学习的主动意识淡薄。而学生实际情况是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基于简单的知识传递和言语教导并不能代替其自身经验积累、生活实践和认知发展,学生的主动学习状态才是课堂教学应达到的最好效果。在学习方法和技巧发展上的不足,则是长期以来学生无法自主学习,厌学情绪滋生的更深层次原因。
第三,教师课堂创新能力不足,反思机制缺乏。初中数学教师不仅需要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数学知识水平,要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课堂创新能力和反思精神。数学的学习需要教师经验的指导,而教师也应进行反思实践,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充分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上引领创新的主体地位,激发课堂的活力。
二、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尤其是数学教师常常埋怨学生不会举一反三,没有创新能力,这就值得教师反思,看自己用什么方法培养他们。在此背景下,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因为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没有现成的结论可以照抄,无法依赖老师,需要每个学生向自己的能力极限提出挑战,如同游乐场的“蹦极”,这正是初中生追求的目标。[2]如果把研究性学习教学仅局限在教材的专门小节里,那么它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数学教师应提高对研究性学习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把研究性学习渗透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作为一种全新的方式,研究性学习应渗透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盛行的“接受性学习”和“训练性学习”,将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是在教育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并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进而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先进的教学方式与情境教学、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着密切的联系,既可以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数学研究素养的形成。
三、引入情境教学法,增加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
在课堂上,教师以浅显易懂的文字介绍数学学科的新进展,介绍数学在科学、经济和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用生动有趣的方式介绍数学的美以及它与文学、诗歌、音乐、美术等的关系;用富有说服力的报告或研究讨论数学教育中的热点问题。[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史、数学故事或其他有趣的知识,借以反映知识的形成过程,反映知识点的本质。除此之外,在教学中适时地开展数学人文教育十分重要,例如在学习“推理与证明”时,可以向学生介绍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七桥问题、四色原理、费尔马定理等知识,引起学生对该知识的重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初中数学课程概率部分时,学生们很难区别开必然事件和随机事件,仅仅从概念上来讲是很难听懂的。很多学生认为天气预报一般很准,想当然认为天气是必然事件。这就需要老师利用自己的人文知识来给学生讲解对天气的科学预测,让学生从本质上来理解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老师还可以让学生观察每天某一时刻的天气,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总结出观察结果,这也有利于学生学习相关概率论的知识。
四、采取评价教学法,改进教学中的不足
此处的评价教学法是指数学教师上完一次课之后,允许学生发表一些对本次课的个人看法和观点,教师予以收集并加以改进,以更加适应本班或本年级数学教学的模式。[4]评价教学法是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参考标准,也是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初中数学所具有的综合性特点更加需要评价教学法,同一问题具有不同的解法,教师通过学生的反映情况,可以选择更适合初中生理解的解题方法,从而改进教学中的不足,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艳娟. 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反思[J]. 成功(教育). 2009(08)
[2] 叶立军,斯海霞. 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10(02)
篇6
初中数学高效教学学习方法随着新课改的提出,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各大校园的教学目标。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同时也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更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环节,具有重要性意义及作用。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积累经验,对如何提高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浅显探讨,供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参考借鉴。
一、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由于教师教学方式的单一以及教学理念的落后,导致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师大多以“灌输式”的方式进行教学,自身以主体的身份进入课堂,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成了附加角色,除了被动学习别无所获。我国著名学者叶圣陶曾提出这样的观点:教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教。在数学领域,涉及到的题型多如天上繁星,倘若单纯凭借教师教学,那么,永远都无法领会其中的意义,亦无法完成课改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传统的数学课堂,由于其平板、单一的教学方式,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随着新课改的出现,对教学目标、方式均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应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和他人合作能力为目标,通过教材进行施教,提前分析课堂情况,结合学生的个人特点进行教学。俗话说得好,受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教会学生解答问题的准确方法,激发其学习数学的爱好与兴趣,让学生在遇到难题或新的问题时,能够不畏困难,迎刃而上,具有勇敢创新的精神,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与积极性,如此才是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根本。
二、巧设导入环节,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从理论上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初中数学的抽象性、逻辑性较强,因而教师应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去学习,徜徉于数学的知识海洋当中。对于初中数学而言,教师从始至终均应以引领者的身份出现,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制定不同的教学方式,将抽象、逻辑性较强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以学生为主体,开展高效的、高质量的课堂教学。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运用自身渊博的学识,创设风趣、幽默的教学情境,令学生始终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学习数学,并且学会与他人建立友好的交流、合作关系。一个高质量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营造出轻松、良好的课堂氛围,还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自行解决难题的能力。所以,在设计教学情境这一环节,教师应引入不同方式的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关注学生感兴趣的知识与内容,令教学情境更加具有吸引力,内容也更为丰富。
三、组建学习小组,加强合作交流
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在具体的合作过程中,对共同面临的数学难题进行有效的思考与讨论。开展辩论活动,对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探讨,进而寻获正确的答案,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体验,汲取更多的数学知识。合作学习不但可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还有效培养了其合作精神。在开展小组学习活动时,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与学习特点,按照其智力状况及学习能力水平,合理组建学习小组。为了将学习小组的意义及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在开展小组学习活动之前,让学生充分了解合作学习的意义及流程,明确小组学习任务,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令其认真的参与到小组学习这项活动中。随后,在小组长的组织与带领下,进行学习与讨论。教师观察小组学习的进度与实际状况,随时参与到其学习或辩论中去,确保小组学习活动有序、稳定进行。
比如说,教师在讲授“简单轴对称图形”这一知识点时,可对其进行细致性划分,具体分为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线段和角几个部分,之后按照这四个部分,将全班同学分为4个学习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带领同学们开展讨论,最后概括性的说明本次课程讲述的知识要点。在小组学习的一系列流程中,有些学生借助现代化网络搜索关于“轴对称图形”这一知识点的相关资料,对于这种行为,教师应持鼓励态度,鼓励学生借助多种途径去汲取知识,随后进行概括性的总结,最后全班学生做笔记,记录本次活动的感想与收获。通过开展小组学习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还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主动学习、探寻知识,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四、结语
总体来说,自新课改提出之后,改变了传统初中教学课程的枯燥模式,明确了具体的教学目标,为了提升课堂质量与效果亦付诸了很多的努力与实践。教师也应不断地完善自己,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认知水平与综合性素质,不断探寻新的教学规律及相关方式,营造良好的、高效的数学课堂,令学生们能够自由自在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良好配合,将抽象、逻辑性较强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及效率。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外作业;布置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6-022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6.148
进入初中阶段,由于初中数学知识的抽象性、灵活性与小学数学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学生还不适应,上课听不懂,回家不作业,一直处于被动状态。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适当有效的课外作业能增强作业的层次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在快乐中学习,感受学习的乐趣。课外作业能给学生提供机会,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一定的技能。但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往往注重分数,作业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占据了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压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的课外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一、初中数学课外作业存在的问题
(一)初中数学课外作业类型为巩固性的基础知识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在初中数学的课外作业中,存在着类型单一的情况,也就是教师为学生布置的课外作业都是和课本有着直接联系,基础性比较强。很多时候,教师也是为了让学生巩固课堂上的内容,不断重复单一的课本作业。认为学生只要能跟着自己布置的作业,考试就不会有问题。通常,都是教师将自己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转化成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加以巩固和练习。很少有教师能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为他们建立真正能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长久以来,学生的数学成绩都是靠不断做题来实现,在应试教育中能得分,但是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是不适合的。
(二)初中数学课外作业布置的题比较多
在初中数学课外作业布置中,教师为学生留得作业还是存在很多不合理的现象。仍然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能让学生考出高分,那么教师通常会让学生多做题,认为只要做的题多,考试的时候总能遇到,这样就能取得高分。然而,教师并没有考虑学生对语言类的应用,客观题比较多,注重选择题。但是,如果学生只是机械性地做题,既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不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不能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初中数学课外作业的形式单一,内容枯燥
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临近下课时布置课后习题或者作业本,实行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就会导致基础差的学生消化不了,而基础好的同学也会感觉不容易。这样的作业是费时也无效。并且教师经常搞题海战术,把很多资料抛给学生,让学生深陷到题海中不能自拔,长期下来就会觉得疲惫,也收获不到效果。
二、布置初中数学课外作业的途径和方法
(一)课外作业的布置要具有一定的目的性
在初中数学课外作业的布置中,一定要具有目的性,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作用。作业布置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点,能更好地灵活地运用知识点,并能做到举一反三。因此,教师在不知课外作业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学生的作业。并且,作业的内容要能突出重点和难点,切记出现题海战术,让学生感觉到作业的厌烦。同时,教师布置的作业要和教学大纲一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布置作业是最恰到好处的。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布置课外作业要能体现情境性,引起学生对作业的兴趣
在初中数学课外作业的布置中,一定要引起学生对作业的兴趣。只有学生对作业产生兴趣,才会主动地做作业,不会感觉到乏味。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将一些枯燥的作业设计成相应的教学情境,让这种活动再现,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让学生积极性完成作业。并且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从不同的方面为学生考虑,满足学生的要求,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还应该注意知识的使用,循序渐渐,以达到提高。
(三)布置课外作业应该具有实践性,并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初中数学在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数学不仅起源于生活,还服务于生活。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还能真正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着一定的影响。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教师应该注重开发课程资源,为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能在不同的场合中学习数学,并能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学生还能收集身边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在各个领域中都可能用的到。
(四)布置课外作业要能突出创新性
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也处处可见。数学是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但是有很多人认为学习数学没有兴趣,枯燥无味。其实不然,数学中有很多乐趣,它不仅可以锻炼学习的思维,还可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的交流。在新课程标准下,数学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发展空间,还给学生提供了学习和思考的空间。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为学习布置课外作业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其创新性。教师能够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只有具有创造性的作业,才能调动学生的自信心,才能给他们展示自我的空间,才能巩固其知识。
篇8
【关键词】 初中数学;有效性;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 因此,所有的初中数学教师都要认真思考初中数学有效性教学方法,寻找真正适合本班的教学策略,确保实现高效课堂,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提升数学能力.
一、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寻找真正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
1. 以生为本,摸清本班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生为本,摸清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教师接手一个新班级或者是教学活动进行到一个阶段的时候,教师要通过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数学能力,并根据本班同学的数学能力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不断沟通.
2. 以学定教,寻找真正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想真正使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有效,教师就要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数学能力组织教学. 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根据学生所需确定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让每一名学生在每一堂数学课中都能够有所收获,都能够有所得.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仔细思考本班同学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制定适合学生的思维训练计划,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乐于学,能够积极主动进行探究思考. 在课下活动中,教师也要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数学思维解决数学问题
1.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教学情境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因为有些数学问题逻辑性较强,也比较抽象,这就导致有些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跟不上教师的讲解. 如果采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那么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就会变得形象可感,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教学情境,降低学生数学思维的难度,使学生更愿意接受数学内容的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课件,辅助学生进行思维. 如在浙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数据与图表”第四节“扇形统计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播放姚明在NBA篮球赛中的精彩进球镜头,并让学生猜猜看姚明在这场比赛中得了多少分. 在学生回答之后,多媒体课件出示“火箭队队员得分情况的扇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扇形统计图,寻找问题的答案. 这样的课题导入很容易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并能够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中学会扇形统计图的读图和绘图.
2.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更好地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更好地掌控学生的思维进程,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情境中积极思维,主动探究. 如在浙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数据与图表”第四节“扇形统计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出示,让学生观察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扇形统计图的定义和特点. 在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就可以归纳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同时,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体会扇形统计图在形象表达各部分量在总量中所占份额大小所具有的优势,从而根据问题情境分析数据,并学会绘制扇形统计图的方法. 学生通过情境进而在交流合作探究中总结制作扇形统计图的步骤,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掌握制作步骤,绘制出正确的扇形统计图.
3. 多媒体课件可以更好地扩展课堂容量
初中数学课堂每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感受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并通过训练掌握数学方法,就必须依靠多媒体课件拓宽课堂容量. 如在教师讲完“扇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之后,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拓展练习,让学生在拓展练习中准确应用绘制方法,在学生绘制完成之后,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展台让学生出示自己绘制的扇形统计图,让师生互动,生生交流. 在学生完成扇形统计图之后,教师还可以出示统计表和统计图相比较,让学生明确统计表和统计图的不同,更好地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以生为课堂的主体,开展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1. 合作交流,拓展学生思维含量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教师要将学生放置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上,要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交流. 在课堂中,比较简单的问题教师可以一言带过,但是相对较难的问题,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的思维进程. 合作交流作为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参与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如在浙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2章“图形和变换”第三小节“平移变换”和第四小节“旋转变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要求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但是学生单凭个人的力量来感知平移的方法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让学生在互通有无中建立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并通过学生合作、动手实践引导学生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落到实处,并能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相互交流以及教师的引导中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这样在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识不但能够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也会让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
2. 教师要正确引导,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效果
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合作交流学习是初中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教师不但要为学生的合作交流提供条件,还要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正确的合作交流探讨,既不要让合作交流成为一种形式,也不要让合作交流成为学生议论与数学课堂无关的话题的空间. 教师要加强引导和监控,构建宽松和谐的交流氛围,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自主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来. 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产生合作交流的冲动和交流的愿望,能够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交流探索出问题的答案. 教师要关注合作交流的效果,要在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深入学生群体,认真聆听,让学生在开放式合作学习中可以提高效率. 对于合作的形式,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合作方式,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合作学习,不要为了合作而合作,增加了合作交流的次数,却起不到合作交流应有的效果. 对于合作小组的确定,教师要根据每一名学生不同的数学能力,确保每一个合作小组中的合作伙伴经过交流能够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都能在课堂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真正提高数学能力.
四、有效预习和复习,让学生不断在知识的掌握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1. 有效预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生本理念已经逐步深入到初中数学教学课堂.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前置性作业让学生完成有效预习,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集中精力处理一些数学难题,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如在“分解因式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数学知识之前,要认真思考教学预案,在教学预案中要有学生前置性作业的预设环节,让学生能够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完成处理一些较为简单的数学问题. 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前的合作交流进行研讨,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者在课堂上与教师、学生进行积极互动,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 积极复习,掌控学生的数学能力
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会预习,并在课堂上认真聆听、交流探究,还要善于进行复习,掌握学生在每一个教学过程中的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数学能力的提升程度,以便确定下一个教学内容的教学策略.
总之,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有目的、有实效性地进行课堂教学以及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实现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建军.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创新教育[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2).
篇9
崔远鹏
自从教师进修学校下发“学习新课标”通知以后,我切实地学习了几遍“初中数学新课标”,感悟颇深,认识颇深,也有了自己真切的体会。
一: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理解了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因此,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更加懂得了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培养国家未来人才方面所担当的责任之重大,更加要遵循新课标,上好每一节课。
二:通过学习,使我了解了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特点,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边的教学活动,而是师生双向交流,交往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是学生围绕着教师设计的课堂这条主线,思维高速运转,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有能力的提高,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成就感的喜悦,创新思维活花的迸射。
三:通过学习,使我更加认识到课堂教学要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篇10
关键词:活动课;应用;素质教育
一、初中数学活动课程提出的背景
对于数学教育,进入90年代,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了数学教育改革的报告、方针和方案,其改革的目标都瞄准了21世纪人的数学素质的教育。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国家教委在1992年公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行)中,首次将活动类课程纳入学校的正式课程计划之中,这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第一次将活动类课程与文化课程并列,纳入课程计划之中,使活动类课程的实施在法律上得到了保证。
二、初中数学活动课程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随着国内外教育观念的变化,特别是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教育工作者逐步地认识到了原有的课程教育只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进入青年初期的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急速发展成熟时期,精力充沛,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这期间,学生的思想活跃,视野拓宽,个人的爱好、兴趣、好奇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课堂内外。在这个时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课程,正适应了学生心理需求,通过动手动脑,发展兴趣,使旺盛的求知欲得到了保护和发展。
三、初中数学活动课程实施以来的现状
自从国家教委在1992年将活动类课程纳入学校的正式课程计划之中以来,虽然在数学教材的每一章节的最后都安排有数学活动课,但并没有引起数学教师足够的重视。据我了解,其中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学校只追求升学率,对老师的考核以升学率为标准。
2.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从教师这方面来说,有的教师受本身能力的限制,不能把活动课上的非常有意义,使学生受益并感兴趣,因而尝试上了几节课后就放弃了。
3.数学教师本身不够重视。有的数学教师没有充分研究透彻活动课程,没有把握住新课改的精神,还拿老思想、老眼光看问题。
四、数学活动课程的类型、实施方案和效果
通过本课题组对初中数学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我们总结出初中数学活动课程共分以下几种类型:1.动手操作型;2.实践探究性;3.数学应用型;4.创意设计型。下面,我对这几种类型的活动课做一一的分析,给出每种类型的活动课的特征以及实施方案和实践效果。
1.动手操作型
特征:学生通过做一做、折一折、画一画、拼一拼等具体操作活动,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思,思中来感悟数学,教、学、做、思合一,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考。
实施方案:在给学生上这些活动课时,要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不但动手,还要动脑,要让学生清楚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和数学道理,深刻体会数学的价值。
实践效果:动手操作类的实践课要求人人动手,人人参与,这种类型的实践课所要达到的效果是每个学生都能够乐在其中,并通过实践课能够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实践探究型
特征:在初中数学活动课中,这种类型的活动课较多,学生需要先实践,再探究,在实践中感悟,在探究中发现。实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求知欲和好奇心,通过实践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积极性。在这类活动课中,学生的合作学习也能得到充分体现,并且这类活动课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非常有帮助。
实施方案:上这类活动课时,分小组来进行比较,组员之间分工合作,根据实践出来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探究、总结。
实践效果:对于这类活动课,学生还是非常喜欢的,因为这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这个年龄的孩子,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愿意去尝试和探索,这类课给了学生尝试和探索的机会。所以上这类课的效果都非常好,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收获很多。
3.数学应用型
特征:这类活动课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事实,使学生直接接触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实施方案:这种类型的活动课,有的需要学生先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数据,有的需要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上课时,老师和学生应该把活动课用到的数学知识彻底掌握,然后再来解决实际问题。解决问题时,教师要做好引导,尽量使每位学生都能够把问题解决出来,使学生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并能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
实践效果:通过这类活动课,能够使学生对书中的数学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能把知识学活,对学生来讲,数学不再是枯燥的数字和图形,而是和其生活紧密联系的点点滴滴。
4.创意设计型
特征:这种类型的活动课通常需要学生根据所学的数学知识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者是要求学生来创意性地设计解决问题,这对学生来说非常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
实施方案:分小组来进行,组内充分讨论,互帮互助。通过讨论,各个小组拿出最优设计方案,然后各小组来比一比,评出最佳设计方案,并且每个小组需给出理由。
实践效果:这样来上创意设计型的活动课,所有同学都参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成长非常有利,符合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