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规划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1-16 17:27: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规划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规划的重要性

篇1

论文摘要:合理的城市规划就是要利用与改造这些自然环境,使城市的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使之与自然资源环境达到最佳配置。本文从城市的经济发展、人居生存、社会主义和环境效益方面阐述了城市规划的主要性。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战略在空间上的落实和具体化,是城市各种建设的总体部署与安排,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而人类生存环境的含义极其广泛,既包括自然环境,又包括人工环境或建筑环境,也包括社会、人文环境。科学的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人居生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规划发展的新理念

人类已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趋于全球化,使世界范围的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城市的发展不仅面临国内其他城市的竞争,而且还将遇到经济实力强劲的国外城市的挑战。如何从城市规划角度奠定城市发展基础,创造城市发展条件,提高城市效益和竞争力,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意义,也是城市规划高标准、严要求的新课题。

1.从城市整体布局出发;审时度势,量体裁衣,系统整合。城市规划必须具有战略眼光,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要根据城市未来的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人口规模、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历史人文环境,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包括海港、空港、公路、铁路、通信、供水、供电等方面的发展,以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科学的预测和规划。每个城市必须以自己的优势为依托,走发展特色经济之路,塑造城市鲜明的个性和形象,以避免城市之间的重复建设,减少城市之间的无序竞争。城市规划往往要通过建筑语言来表达,为此要充分发挥人的智慧,发挥建筑师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自然、环境建筑、文化等融为一体,形成城市的独特风格。

2.加强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形象设计,实现具有自身个性化的园林城市;注重突出自己的特色、风格和品位,依托自然和人文景观,挖掘文化内涵,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承接传统又求新意,传统风格与时代气息并重;园林规划、建设、管理三者并驾齐驱;巧用造园造景艺术手法,以绿为主,以美取胜。北京是首批园林城市,北京在创建园林城市中,着力保护古都风貌,用绿化来体现古都的庄重和历史文化风范。传统风韵与时代气息并重,古典与现代融合,实现了古都风貌与时代精神的巧妙结合。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城市总体功能能否有效发挥,关系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能否协调发展。城市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制定好城市规划,要按照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统筹兼顾,综合布局。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进行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遗产等一系列关系。通过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工作,促进城市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制定城市规划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特别要听取专家的意见,多方比较,反复论证,经过法定程序审批,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规的权威性,必须严格执行,任何人不能随意更改。

二、人居生存环境——生态城市的产生

18世纪末到19世纪,工业革命给城市带来的人口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等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人们要求与大自然融和、恢复良好生态环境的愿望日益强烈,如傅立叶的“法郎基”、欧文的“新协和村”、霍华德的“明日的田园城”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美好愿望,但没有得到很好实施。后来人们又提出许多理论,如意大利嘎涅的“工业城”、法国柯布西埃的“光明城”、赖特的“广亩城”等,其基本思想都体现了生态规划的原则,实现城市的生态良性循环。而真正进行有意识、有组织地系统性的研究始于近代20世纪20~30年代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复兴于60~70年代的环境和资源危机引起的系统生态学的研究,繁荣于80~90年代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1981年前苏联科学家由此衍生出“生态城市”的概念,提出“生态城市”的理想居住模式,生态城市建设才开始真正走向其实施阶段。 转贴于

生态城市的含义就是指生态上健康的城市。它是技术和自然地充分融合,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这里的“生态”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二是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协调。换句话说,就是指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即高效、和谐的人类栖地。从目前的认识水平和建设生态城市的需要出发,可以将生态城市的含义作如下理解:(1)从生态哲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实质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生态城市的价值取向所在。且只有人的社会关系和生态意识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才能实现;(2)从生态经济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经济重在质的发展,而不仅仅是量的增长;(3)从生态社会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教育、科技、文化、道德、法律、制度等都将生态化;(4)从城市生态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功能稳定,达到动态平衡状态;(5)从城市规划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建筑广泛应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城市景观成为城市文化的空间构成与表现;(6)从地理空间角度看,生态城市是一城市化区域、城乡复合体,城与乡融合、互为一体,这里城与乡只是分工上的不同,与传统城市和乡村对立的二元经济模式有本质区别。

生态城市是一种以和平为功能的建设观。建立生态城市不仅仅涉及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改造和建设,还涉及到人们的观念、意识、伦理和生活方式,因此需要各学科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综合分析、系统进行。

三、剖析城市规划与人居生存环境相结合的必要性

篇2

关键词:美丽中国;美丽乡村;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设美丽中国,重点难点在乡村。“美丽乡村”创建是升级版的新农村建设,它既秉承和发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宗旨思路,又丰富和充实其内涵实质。“美丽乡村”之美既体现在自然层面,也体现在社会层面。作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在农村地区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没有“美丽乡村”就没有“美丽中国”。

一、美丽乡村规划

(一)美丽乡村的规划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数56%。也就是超过半数的人口还是在农村里,要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化,首先一定要解决好农村突出的问题。目前,在一些经济较落后的省份,城乡二元分化现象严重,农村环境大多数是脏、乱、差,相应的配套设施严重缺乏,生活还处于较低水平。由于缺乏好的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合理的规划,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农村社会问题层出不穷。鉴于此,全国上下已经在紧锣密鼓的开展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示范工作。

(二)明确规划重点

根据国家、省、市级建设美丽乡村规划相关文件精神,应充分调研了解村庄的实际情况,规划重点要在做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和时效性,并通过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和项目库,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能有效指导解决创建美丽乡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要把村庄打造成为产业更特色、保障更有力、环境更宜居、文化更繁荣、社会更和谐的美丽乡村。

(三)做好类型选定

美丽乡村规划必须把握住村庄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关扶持政策,深度挖掘村庄的潜力,进行SWOT分析,尊重村庄历史特色和村民意愿。以落实具体行动为前提,在努力做到“一村一品”的同时,还要做好美丽乡村类型的选定。乡村类型有多种形式,如人文历史型、殷实宜居型、自然生态型、民居风貌型、休闲旅游型、工农结合型、农田水利型等。每个村庄可根据自身的特色选定合适的乡村类型。

二、枫石村发展条件

(一)江山美丽乡村建设背景

江山自然景观独特,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市,并拥有江浙沪唯一世界自然遗产江郎山。从2009年开始,江山抓点连线、以点带面,在农村大力推进产业增收提升、环境整治提升、公共服务提升、农民素质提升和基层基础提升等五大提升工程,全面开展“农业产业提升创富裕乡村、农村环境提升创美丽乡村、公共服务提升创满意乡村、精神文明提升创文明乡村、基层基础提升创和谐乡村”等“五村联创”活动,力争到2020年,把大多数行政村建设成“富裕、满意、文明、美丽、和谐”的“中国幸福乡村”,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打造新的国家级区域品牌。

(二)枫石村概要

江山市枫石村位于峡口镇东南面,离江山市区35公里,北距峡口政府2.5公里,东与大峦口村相连,南与三卿口村相连,交通十分便利。枫石村山水环抱,自然环境优美。全村有14个自然,594户,1882人。2007年以来先后被授予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衢州市村级财务管理石畈村、衢州市四星级民主法治示范村、衢州市五星争先先进村等荣誉称号。枫石村拥有全国闻名的制瓷文化以及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优良的自然、人文资源为枫石奠定了较好的发展基础。

(三)“瓷”文化价值显著

枫石村位于古时仙霞古道――“海上丝绸之路”一条重要的陆上运输线上,自身文化优势显著。著名的三卿口制瓷作坊就位于枫石下辖碗厂自然村内,其于1979年引起文物考古界的注意,并于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最完整的宋瓷作坊,也是现存最古老的窑址,也是中国早期青花瓷的发祥地之一。其工艺流程与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记方法吻合度极高,其保留有完整的生产设施、工场布局、技术工艺及生产组织方式,是中国传统家庭式手工作坊的“活化石”,对研究中国陶瓷史有重要价值。

(四)现代农业示范园

枫石村流转土地800多亩,建立了江山市首个现代农业示范园,被列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同时也是江山市唯一一个台湾农民创业园。园区内共有5个公司、合作社――江山双得利果蔬专业合作社、江山绿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江山珍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江山贺康果蔬专业合作社、江山绿园花木有限公司。园区内有葡萄、草莓、桃等果树园区200多亩、花卉苗木园区400多亩、蔬菜园区200多亩。一个环境优美、经济发展、乡风文明、服务配套的农村新社区已初步建成。在台湾创业园优势发展的大背景下,搭建了一个引进台湾先进农业技术、管理方式、资金和人才的平台。有利于加强台海关系、促进两岸人群商业互动,对于江山、浙江、乃至全国都起到一定示范作用。

三、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特征

生态型美丽乡村是一个综合、全面的现代化建设模式,不仅要突显出乡村的“美丽”,还要本着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理念创建新型农村,以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优化生存环境。

(一)尊重自然

山、水、田、宅一体化是生态型美丽乡村应具备的主要特征,农村生态环境所体现出来的秀丽风光不仅要通过规划设计来呈现,还应在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建设结构融合在乡村地理环境中,在乡水风格的影响下,突出自然的主导作用。

(二)环境优美

美丽乡村除强化自然生态的重要性之外,还需注重乡村卫生管理和监督,在公共场所、街道周围都应设置警示性标语,让居民能够时刻保护乡村环境,有利于长效保洁机制的建立。与城市相同,美丽乡村对生活垃圾的处理也逐渐变得科学化,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方式为美丽乡村提供了良好的建设管理空间。

(三)合理规划

农村建筑的质量、结构布局可以影响整个美丽乡村的空间造型和生态结构,所以在农村特定地理风貌环境的影响下,乡村外貌形象必须与景观相适应,在契合现实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土地的流转、土地整合项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乡村文化也一样,传统建筑、传统文化、先进思想都需要在美丽村庄乡村建设上有所体现。综上分析可知,合理规划是生态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点发展项目,是集约化乡村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

四、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探讨

(一)鼓励、引导富余资金流向乡村

其具体措施是允许具有富余资金的城市居民和企业到农村去租用土地,主要是租用非基本农田和非林地的荒山和废弃土地,并允许在其租借的土地上修建具有能满足其居住和经营需要的建构筑物,其租用的期限根据其要求最长可达70年,租用的土地上修建的建构筑物在合理范围内归其所有。这样就会打消这部分群体向农村投资的顾虑,他们就会用心建设自己在租用地范围内的家园。这样不但带来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大量资金, 而且也带来了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从而带动农村地区居民思维方式的改变。他们来农村地区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他们必定要统一规划设计、保护发掘历史、建设漂亮的建筑、栽种果园,绿化荒山、完善道路、水电、通讯、环卫等公共基础设施。这些设施必定在区域范围内使广大农村地区的居民得到共享,这样不但完善了农村地区的公共基础配套,美化了乡村,而且为农村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这样的改变不但使农村地区良性发展,保护传统,还可以给农村地区居民以示范带头作用,让他们都能学到新的技能知识和新的思维方式。投资主体会把在城市里积累的人脉和知识、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投放到农村地区,潜移默化地感化农村地区居民。

(二)进一步完善农村污染防治规划

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研究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为加强农村环境监管提供制度保障,逐步实现城乡均等化环境管理。强化责任落实和考核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农村环境保护要求的评估标准、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积极争取各项涉农资金支持,有效整合全市各项涉农资金,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外商投资用于枫石村环境保护工作。将枫石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以及基层环保能力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

结束语

总而言之,乡村的美化过程不仅体现在现代化建设上,也不仅表现在经济增长上。乡村是目前我国生态环境非常好的地区,在地域经济上虽然存在薄弱环节,但是其发展的意义和公益能力却非常重大。因此,要创建生态型美丽乡村不仅要注重考虑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还需在整顿农村经济建设空间结构、环境上多下功夫。政府必须正确把握角色,在乡村建设中与农村居民做好沟通,让农村居民可以加入到建设“美丽中国”的队伍中来。

参考文献

[1]吴理财,吴孔凡.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基于安吉、永嘉、高淳、江宁四地的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15-22.

[2]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1:1-6.

篇3

促进省会北部组团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积聚生态经济强区的功能优势。根据市乡村管理年工作方案确定的指导原则、工作重点,结合区机关搬迁后现有乡村框架下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实际,经区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在年、年集中开展全区乡村建设管理年活动。为确保区委、区政府乡村建设管理决策安排的落实完成,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坚持科学的发展观,配合市争创环保模范乡村工作,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和争创全国卫生先进城区为载体,突出重点,兼顾全面,建设与管理并重,重管理,抓重点,上水平,升品味,抓牢新城区开发建设和老城区改造整治两个重点,使其相得益彰,实现全区乡村建城区面貌的整体改观和品味提升,加快我区“一区(即最佳人居环境区)两中心(即会议中心、文化体育休闲中心)三产业(即乡村生态工业、商贸物流业、现代服务业)战略规划的推进实施。

二、总体要求

依照区域战略发展的整体规划和功能定位,根据我区乡村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实际。体现统筹兼顾,区别对待、各有侧重的原则,乡村建设管理工作实践中,明确两方面的工作要求:

(一)北三环以南的乡村建成区:以深入开展乡村管理年活动为契机。逐步将工作重点转向抓好乡村管理,提高乡村精细化管理水平,改善乡村环境面貌方面。整治抓重点,着力抓好城中村试点改造、北环与南阳路立交桥周边的开发治理、沿主要道路环境卫生、门头匾额、户外广告的规范化整治,大力争创示范社区,逐步显现乡村良好景观。管理上水平,逐步健全完善乡村管理综合执法、工程施工管理、工程竣工验收等规章制度,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权利,防止出现职能交叉和漏档漏管现象。乡村升品位,增强经营乡村和乡村设计理念,符合全区乡村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统规划的基础上,强化乡村建设的整体质量控制,立足现实基础,着重于提高建成区的绿化率、洁净度和舒适度,实现整体环境的显著改观。

(二)北三环以外新纳入乡村管理的新城建区:以深入开展乡村建设管理年为契机。以先进的乡村发展理念为指导,不时加大乡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健全完善乡村的功能,突出中原文化特色、人文关怀精神和前瞻性,强化乡村设计理念,依照“一街一景,一路一景”原则,精心设计分区、分路段的控制性要点,严格遵循全区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山,做好重点道路两侧临街建筑物的高度、密度、公共空地、绿地以及相关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保证乡村基本建设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维护规划设计要点的严肃性,杜绝人为干预和建设施工中的随意性。加强新城区乡村管理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参照先进地区乡村管理经验,制订出台系统的乡村管理规范性文件,软硬件偏重,实现新城区高质量、有特色发展,创出一条现代生态型城区建设管理的新路子。

三、总体目标

使乡村基础设施基本健全、功能逐步完善、管理水平明显提高,通过深入开展乡村管理年活动。品位有显著提升,达到人居环境舒适、街景市容美观、管理水平先进、文化气息浓郁、都市品位显现,基本建成具有示范带动效应、体现中原乡村特色的独具艺术魅力、文化品位和不可复制的生态城区,为区“一区两中心”形成和“三产业”发展奠定乡村建设管理的坚实基础,为省会创建成国家环境维护模范乡村、国家生态园林乡村、全国文明乡村提供最大的支持和力量。

四、工作任务

此次活动主要任务涉及我区纳入乡村管理范围的全部区域,根据乡村管理年总体规划。具体任务包括道路交通、园林绿化、乡村水系、户外广告、违章建筑、街道景观、市容环卫、社区(单位庭院)环境、重要窗口地区整治和雕塑、夜景照明、重点工程新续建项目建设等12个方面内容。

(一)道路交通整治

使道路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升级改造辖区局部主要道路,1.科学规划市政道路、主要干线和地方道路。逐步改造次差道路;继续实施“村村通”工程,逐步改善农村道路面貌;加强路政执法,严厉打击破坏道路行为;明确路产和路权,依照权责统一的原则,交通、市政、镇办、村各负其责,做好道路的建设、管理和养护。

修补道路坑槽,2.维修人行道板。搞好桥梁维护,整治整修路侧石、路沿石、人行道至建筑物之间黄土、路口间与道路间衔接、道路与单位大门口的衔接等,做到路面平整,人行道板铺装“纵到端”横到边”路沿石和侧石稳固、勾缝严密;完善无障碍设施建设。

做到各类井盖与道路平面衔接顺畅平整;注重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加强巡防监控,解决好井盖被盗问题。3.改造电力、通信等,检查井、雨污水窨井盖。

加快道路铭牌、公交站亭、公共信息栏、报刊亭、警亭、垃圾箱、高压箱、交换箱体的改造、更新、完善,4.不占用道路的前提下。做到布局合理、美观大方。

做到管线入地、同步建设;三是完全清理废弃线缆、线杆,5.切实加强市区空中线缆规划和管理。一是对建成区现有空中线缆逐步进行统一归拢整理;二是对新建、扩建、改建乡村道路中各种管线及设施的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净化乡村空间。

规范各种交通语言标识,6.优化乡村交通组织管理。及时更新刷洗交通标志和设施,完善交通标识和技术设施建设。

(二)园林绿化整治

加强日常管理,1.完善已建公园、广场、游园的设施建设。做到道路、铺装广场平整、无积水破损,喷泉、照明灯饰完好、运转正常;绿地植物生长良好、修剪及时,绿篱、模纹直线笔直、曲线流畅、宽窄适宜,草坪平整、均匀,无漏草、斑秃、干枯、劈裂;园林绿地土壤疏松、土地平整,无杂物、脏物,卫生清洁,无死株、缺株、黄土及杂草丛生现象。争取用两年的时间,将区级公园、广场、游园打造成全市精品靓点公园、广场、游园。

切实落实管养责任制,2.完善园林绿化管养制度。全面提升现有公园、广场、游园和道路绿化的管理效率和水平。

要做到及时清理死株,3.加强乡村道路行道树的管理。补植缺株,抹芽除萌,修剪整形,达到主侧枝条分布匀称,疏密得当,树型美观;对行道树树穴的覆盖、绿化要做到树穴整齐,大小适宜,边线清蜥,线条流畅,一街一景,覆盖得当。

完成相关工作任务。4.配合省会创建国家生态园林乡村规划。

(三)乡村水系整治

区农经委负责协调做好对贾鲁河、索须河、枯河、东风渠等乡村河道的截污工作,1.河道治理:要完全解决城区内外河道截污问题。逐步对上述“三河一渠”和8条排涝沟进行清淤疏挖及沿线绿化,使辖区内外河道贯通汇入贾鲁河。

基本消除乡村积水点;推行市区雨水管道施工的雨水渗透设计工程建设试点工作,2.排水设施改造:继续做好雨污水管网改造工程。增强雨水对地下水的补渗能力;推广具有渗水功能的人行道板、渗(透)水砖在乡村道路的应用;按市政府要求建设雨水调蓄池,做好雨水资源再利用工作。

(四)户外广告整治

依据户外广告专项整治规划,1.依照《市户外广告设置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对沿街户外各种未经审批的违章广告予以撤除。

否则予以撤除。2.凡手续过期或证照不全的要限期完善手续。

逾期不达标的予以撤除。3.对于未按批准规格设置的户外广告要严格按规范设置。

4.主要出入市口及其他适当位置设置高档次、高品位的公益广告。

使全区城区户外广告设置有序、规格适度、工艺新颖、形式多样、色彩和谐,要通过整治。催生出一批艺术品位鲜明、技术含量较高的广告。

(五)违章建筑整治

1.集中力量撤除各类违章建筑、沿街过期建筑和有碍于观瞻的建筑。

进一步加大对违章违法建设的查处力度。2.杜绝在乡村规划区域内进行各种违法建设。

3.乡村规划区域内的城中村不得新批、新建住宅。

(六)街道景观整治

杜绝占道经营和突出门外经营现象;沿街洗车行要做到配套设施完善,1.加大对占道经营治理力度。排水设施达标,杜绝污水溢入人行道和占道洗车现象。

规范经营行为,2.整顿现有停车场。提高现有停车场利用率;加大停车场规划建设力度,制定停车场建设优惠政策,鼓励社会投资停车场建设,形成地下、地面、立体等多层次、多方位机动车停放格局。

坚持既有建筑风格的基础上,3.对沿街建筑物立面粉饰进行统一规划。追求整体景观的协调一致,充分体现外观效果。对重点地段、重要部位建筑物的装饰装修要做到档次高、效果好、风格独特、特色鲜明。三层以下临街建筑逐步用石材或金属扣板、玻璃幕墙装饰。

有条件的要进行屋顶绿化和“平改坡”增强建筑物第五立面空中视觉效果。新建项目的建筑风格设计应通过相关部门会审。4.清除建筑物立面附属物和楼顶各类堆放物品。

文字要简洁明了富有文化气息;对霓虹灯管理要做到逐户登记;对文字不全、灯体残缺的要立即督促整改,5.门头、匾额制作要统一规格、统一规范。霓虹灯设置者要对职能部门作出许诺,确保发生故障后24小时内及时修复。

(七)市容环卫整治

创新环境卫生监管长效机制,1.巩固和完善卫生清扫保洁、垃圾运输与处理制度。加大环境卫生监管力度。

进一步改善装备水平,2.加大投入。提高环卫作业的机械化水平;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做到环卫管理规范有序。

(八)社区、小区、单位(庭院)环境综合整治

逐步撤除社区、小区、单位(庭院)违章建筑、低矮建筑、防盗网、小灶台、遮阳棚;粉刷居民小区、单位(庭院)破旧建筑和沿街立面;根据实际,继续加大人居环境改善力度。增加绿化面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时完善功能。力争消除三类社区,扩大一类社区,重点区域内的小区、单位(庭院)全部达到一类规范,开展争创示范社区活动。

(九)搞好窗口地区环境的综合整治

做到窗口及周边地区环境的综合整治,努力打造文化窗口、工业交通窗口、居民社区窗口、风景旅游窗口等地区的良好形象。使各项管理工作在原有基础上上水平、上台阶。

(十)雕塑景观建设

现有的街道两侧、游园绿地中增设一批中原文化气息浓厚、档次口位较高的雕塑。主要道路的交叉口适当规划设计古代灌溉工具、音乐喷泉、人工瀑布等水景设施。1.做好市区雕塑建设总体发展规划的论证、评审、申报工作。统一规划。

(十一)夜景照明及路灯改造

陈腐的予以更换,1.深化现有沿街重要建筑及公共设施的夜景照明。档次低的予以改造,要做到各具艺术风格、突出文化品位。

2.抓紧实施已做规划而尚未实施的夜景照明项目。

3.对新建高层建筑的夜景照明应与建设规划一起审批、一起验收。

对老化的原有路灯设施进行改造,4.路灯逐步达到建成区全部覆盖的规范。完善路灯故障应急处置机制,提高路灯维修时效。

节约能源。5.积极采用新技术、新产品改造照明设施。

(十二)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市区两级确定重点工程新续建项目建设任务。

六、主要措施

(一)提高重视水平。对于全面提高建设与城市管理的水平,提升乡村整体形象和品位,进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将进一步提高区的美誉度、感召力和吸引力。各镇办、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自觉地把思想统一到此项活动中来,依照职责分工,相关单位、部门的党政领导要采取有效措施,勇于创新,强力推进,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二)加强组织领导。经区委、区政府研究,决定成立区乡村管理年活动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张俊峰、区长张曼如担任组长,区四大班子主管副职为副组长,区建设、规划、行政执法、市政、创建等职能部门以及各镇办行政正职为成员,组织指导乡村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各镇办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要强化领导,服从指挥,加强沟通,及时反馈,确保政令疏通,行动统一。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实行一线工作法,工作重心前移,多现场办公,多指导协调,解掌握情况,及时督促解决存在问题。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坚决克服“等、靠、要”思想,认真履行行业主管和服务指导职能,务实高效、严谨细致,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强化规划意识。依照“规划先行,指导到位”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做好全面规划。要确保规划的严肃性,所有建设项目必需符合全区的统一规划。要强化预留意识,保证乡村建设和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要牢固树立精品意识、质量意识、规范意识和一流意识,加强先进乡村建设管理经验的学习和借鉴,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加强对施工队伍和整治项目的监管,确保工程质量,打造一批优质工程、精品工程和一流工程,积聚独有的生态城区魅力和艺术品位。

篇4

一、建设新农村要统筹规划林业建设

林业是进行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要有乡村规划,有条件的地方应纳入城乡统筹规划建设中。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当什么角色因地区而有差异,有些地方需要恢复或建设生态系统;有些地方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些地方改善生活环境等。发展林业要视当地的具体情况和可能具备的发展前景,科学地统筹规划。规划一定要符合当地实际,要科学,因为规划关系到当地林业的兴衰,关系到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决策要反映社会的要求,应让农民广泛参与。通过规划达到:①保护和优化适地适树的各种生产潜能;②结构多样性,充分利用土地与空间;③生物多样性,注重生态系统功能的建立或恢复;④物种保护与生产相结合;⑤环境治理与文化建设相结合。

二、加强培训,提高农民发展林业的知识与技能

在发展林业过程中,应使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林业知识技能等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否则难以实现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我国农业实质上已转入现代农业前期的二元结构的发展阶段,有种植、有经营、有乡镇企业,有外出务工。先进的农机具、良种、化肥农药和先进农技知识都在推广使用。要发展现代林业,要使农民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或某些不适宜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就要帮助农民转变观念,认识林业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性,确立尊重多样性和以生态为中心的价值观。整体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与时俱进地进一步学习有关农林专业技术知识,成为懂技术、会经营、能服务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离不开科教兴农兴林,要向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发展,向生态化转型,就需要农民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要发挥林业站、果树站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和社会、媒体的力量,通过各种传媒信息或通过观摩、体验、示范和接受培训,使农民提高各项技能。让广大农民了解林业的普通栽培抚育知识、生态系统功能科普知识和专业化扩展的相关知识,让部分农民专业户了解林业的生物技术,生态系统功能知识,才能使农民肩负起责任,担当起发展现代林业应担当的重任,使知识从书本走向新农村建设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农村林业建设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三、要以现代科学技术建设新农村林业

新农村林业建设有不同的层面和视角,也就涉及不同层次的科技支撑问题。微观视角对于农民或乡村组织来说,在抚林和发展林业事业中,需要有培育、保护、经营和开发等科技知识的支撑,林业专业户还需要有接受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能力。宏观层面对于一个乡一个县或更大的区域,所面对的就不仅是产权分散的个体林块,而是要视其为连片的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和营建。使其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 境功能,全面发挥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要实现本区域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共荣,就需要宏观层面的相关人员掌握运用林业高科技知识,用现代科学技术支撑和引领林业的建设发展。对本区域林业系统有宏观调控和把握,不断弥补本区域已有森林系统的不足。用林业科技知识和相关政策分地区、分特色、分环境指导林业发展。既要创新也要充分利用前人的成果和科学技术,做到作为产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作为公益事业有良好的生态社会效益。

四、发挥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重要作用的措施

篇5

关键词:新农村;景观改造;问题;建议措施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一、新农村改造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建筑布局和景观规划不合理,缺乏特色

就目前我国大部分新农村住宅布局的形式来看,布局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以、排排座、的形式出现。小区内道路系统混乱,内部缺乏功能分区,生产与生活功能相互混杂,景观性较差。由于没有明确空间的功能性,导致小区内部一些消极空间和功能性缺乏的空间成为农民用来晾晒衣物、谷物、腌制咸菜的场所,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住宅景观的艺术性,一些废弃地更成为农民倾倒生活垃圾、建筑废材和农用生产工具的堆放场地。许多新农村住宅景观忽视挖掘地方文化内涵,仅仅只有简单的行道树种绿化,形成一条路,两旁树的单一呆板形式。

(二)景观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细节

由于我国大力加强了、村村通电、的建设力度,农村居民在用电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除此之外,新农村景观改造设计中,在排水、给水、集中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等方面严重落后,特别是一些相对落后的地区,这些公共服务设施还是一片空白。道路景观设计时,对材料的选择和艺术性的表现上更是简单草率,小区道路铺装率较低。亭、廊、健身器械、儿童游戏器械等公共服务性的景观设施无法满足农民休闲、娱乐的要求。在小区景观设计的细节存在设计粗糙、不合理、不科学、缺乏景观联系性和观赏性等问题。水景内容过于简单,驳岸设计过于粗糙,加上疏于管理,水景景观便成为农民生活用水的来源,如洗衣、洗菜、拖地等。

(三) 绿化设计不科学、植物配置不合理

我国新农村景观小区绿化面积较少,主要为一些点状绿化、线状绿化、草坪绿化等生态效益较差。除必要的道路绿地和建筑周围的宅旁绿地外,对居民公共使用的绿化用地,例如住宅小区中心花园、儿童活动区、老年活动区等休息场地等相当不重视甚至缺失。有些小区虽然有绿化,但是规划设计不合理、不科学。一方面,植物品种单一,缺乏养护管理。大部分只有一些香樟、杨树、槐树、柳树等农村常见树种,花卉、灌木品种更是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忽视乡土树种,植物配置不合理。一些政府为了追求景观效果,盲目选择和引进国外树种) 植物配置中缺少乔木、灌木、花卉的结合,根本达不到。四季有景看,四季有花赏的景观要求。在植物配置中,主要以简单的行列形式栽种,少有大小韵律之感。照搬城市的模式,景观的可持续性不强我国许多新农村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照搬城

市的模式,脱离了新农村的实际情况,出现对同一张景观设计图纸进行简单修改、重复使用的现象,结果形成新农村住宅千村一面的现象。我国的新农村景观规划容易忽视农家群落的特点,忽视农村生产与生活结合的特点和民族风俗特点等。设计时不能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内涵,景观不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例如,由于对农民停车位估计不足,出现了见缝插针的侵占绿地的行为,破坏景观空间的整体性,且未进行人车分流更会造成安全隐患。

三、新农村景观改造设计中的建议

在对农村进行景观改造设计时,一定要根据周边自然环境状况,运用植物学、建筑学及生态学的原理处理好建筑和周围环境的关系,使得建筑和她周边的环境成为一个整体。以当地绿色植物为基本载体,组成一个适合人居住的自然生态系统,达到人、建筑、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具体设计时,一定要注重当地绿色植物的应用,要注重不同植物物种之间的相互搭配融合,以使整个系统更趋向于原始状态和自然状态,回归自然。过去,乡村过于注重经济,忽视了生态环境的建设,直到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才意识到其重要性,生态环境是人赖以生活的最基本的先天条件,必须要对其进行必要的保护,进行环境规划也要讲究必要的策略方法。如进行景观规划时,应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要经济、环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特别注意在对局部环境进行改变时,必须注意自然环境的可承受度,杜绝由于建设不当造成环境破坏的现象出现;还有对农村进行景观规划时,要注意不同的地块进行不同的景观规划,要根据不同植物对光照、土壤、温度、水等的不同需求合理进行种植,以取得更好的景观效果。具体来说

如下:

(一)因地制宜规划乡村景观改造设计

我国的村庄众多,自然条件、经济状况生活习俗等情况千差万别,地区间也有很大差别,乡村景观建设要考虑这种差异性、因地制宜,尊重当地传统的地域文化、在原有乡村景观的基础上,考虑各自特色,对其进行补充、创新、发展和完善。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乡村景观政策,做好规划和改造设计,避免重复和浪费,做到可持续发展,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避免不合实际的改造建设,以免劳民伤财,同时,分析各个景观要是和人文地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规律性,对其进行合理的回话整合,注重民族、历史、文化因素的融合,赋予其景观一定的内涵,这样可以避免某种文化的衰减和消退,从而达到改造建设特色乡村景观的目的。

(二)加强乡土景观的保护,加强景观内涵

乡土遗产景观是指,那些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政府与文物部门保护的,对中国广大城乡的国土风貌、景观特色和民众的精神需求,具有重要意义的景观元素和土地格局及空间联系,像村头的树、水塘、一条小溪、界碑、一条栈道及一座小庙,都是一族、一村人的精神寄托,这些民间的、乡土的遗产景观和他们祖先以及先贤的灵魂一起,恰恰就构成中华民族草根信仰基础。中国的农业社会,一直就是建立在这种对先辈崇拜的宗法体系及对万

物崇拜的土地信仰基础上的,并一直保持着一种较稳定的结构。人们热爱家乡的土地,是因为它有祖先与先贤的灵魂、精神,能产生认同感、归属感。这些是相对较显露的文化,规划设计者都应该注意同时加以利用这些特质。还有一些隐性文化,它以一种更通俗的方式让人们更广为的去接受,那就是,散落民间流传于人们口头的那些美丽神话、历史典故及名人逸事。选择适当的形式,来展示丰富的、有价值的历史,可使乡村景观更有内涵。

(三)发挥其经济职能,促使景观产生效益

农村的生产场地、生产场景、特色养殖、区域经济都能成为乡村景观的一部分,而乡村的经济是以块状经济为主,比如以养殖业、种植业、手工业、工商业及旅游业为支柱产业。如果乡村景观的规划能够考虑当地的经济实际,就会在乡村的景观建设和当地的经济之间找到结合点,从而立足于当地经济,以经济的发展作为景观建设的支撑,那么,景观规划思想就能贯穿始终;也只有当规划思想被证明它是经济的、有效的,乡村特色景观之路,才能走得更远。实际上,长远看来,绝大多数成功的规划思想,基本都能引导经济的健康发展; 而另一小部分,尽管它的经济作用不那么立竿见影,却也能获得精神上的成功。

(四)加强专业规划人才建设,为农村景观建设保驾护航

城市规划曾得到政府、业界和学界的高度重视,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但农村景观规划和城市规划各有特色,城市规划的经验不能一成不变的用在农村。目前,在农村景观规划中,缺乏专业的对农村环境了解深刻的规划师,农村景观规划中的大部分工作都还是被那些缺乏乡土知识的城市规划师们来完成,这使得乡土景观规划在不仅不能得到有效、合理、到位的规划,而且也失去了乡土原本的地方特色,设计出来的景观、不城不乡、。所以,要结合实际需要,培养专门的乡土景观规划师,他们既要懂得空间规划相关知识,又要深刻了解乡土文化。并且要让乡村规划师深入到实际场地长期体验,使其在对自然深刻了解,和谐融入的基础上,才能创造出桃花源似的极具特色的中国乡村布局和美不胜收的民宅民居。

结束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破解“三农”难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造设计的新规范、科学、健康地发展。科学的规划是前提和基础。

参考文献:

[1]韩传亮. 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与地域景观特色的传承[J]. 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3,01:59-62.

[2]章翔. 关于新农村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探究[J]. 现代装饰(理论),2013,06:10.

篇6

摘要:农村林业科技服务体系是指由服务于林业的各行业、部门、组织等组成,旨在通过研究林业发展与管理新科技,并使之转化为现实新农村建设的农村林业科技服务综合系统。

关键词:新农村 林业科技 服务体系

农村林业科技服务体系是指由服务于林业的各行业、部门、组织等组成,旨在通过研究林业发展与管理新科技,并使之转化为现实新农村建设的农村林业科技服务综合系统。作为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林业科技服务体系是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林战略的主要载体;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是科技与应用、科技与生产不可缺少的服务纽带。

一、农村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体制问题。《国家科技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及《农业技术推广法》都明确了农村科技服务相关的管理体系是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然而,实际工作中,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存在多头领导,往往造成事出多门,结果却不能各负其责。有关部门对农村科技服务工作实际上停留在口头上、纸头上、形式上,没有真正摆上议事日程,没有切实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村级科技服务网络更是一片空白。

(2)资金问题。当前科技投入资金的主要问题一是少,二是不到位,三是使用分散。目前乡镇本身经费普遍短缺,很难对林业服务体系进行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投入。另外,乡镇林业站的办公经费也十分短缺,组织农民培训、印发科普资料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使得乡镇林业站工作很难有效运行。

(3)科技服务内容问题。目前许多山区乡镇林业科技服务设施陈旧,内容欠缺,实用性差。技术偏向实用少,与服务对象的目的有很大差距,从而影响整个林业科技体系的成效。

(4)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问题。山区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较差,若采用有偿服务,一部分群众会放弃,认为林业是粗放经营,即使按照传统的方式经营,也有收益。同时,由于林农自身并不富裕,若采用有偿服务,林农会无力进行投入。所以许多乡镇基层科技人员只能利用召开村干部以上会议之际宣传、普及、推广一些实用科技知识,或者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宣传推广。

二、新农村林业建设的统筹规划

林业是进行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要有乡村规划,有条件的地方应纳入城乡统筹规划建设中。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当什么角色因地区而有差异,有些地方适宜速生林生长,满足市场需求;有些地方是为了恢复或建设生态系统;有些是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些是为了改善生活环境等。要整合资源并理顺林业在各具不同特色依存关系中所处地位,也要视当地具体自然等情况和可能具备的发展前景而定并科学地统筹规划。规划关系到当地林业的兴衰、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规划决策要反映社会的要求,应让农民广泛参与。通过规划达到:保护和优化适地适树的各种立地生产潜能;结构多样性,充分利用土地与空间;生物多样性,注重生态系统功能的建立或恢复;物种保护与生产相结合;环境治理与文化建设相结合。

当前在一些地区发展林业的突出矛盾或阻力主要来自于思想观念。如对林业生态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林业包括经济林收益所承担风险心里没底。发展林业没有规划,或虽有规划没有按照规划推进。东部地区、平原地区还有与农业争地问题,干旱地区植树成活率问题等是林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应通过培训学习宣传教育,通过对具体林业收益、生态效益和优美宜人环境案例的介绍或体验,才能使农民从思想观念上解决问题。同时要在制度保障上,在林业发展规划上进行强力介入。对资源、信息等进行统一整合,严格按照规划目标推进建设进程,避免管理上条块分割各管一摊、各搞一套。在产业林发展中,树木幼林期应规划合理高效利用林间土地,进行立体种植。如养禽、生产蘑菇、栽种中草药或套种其他经济作物。在建设以生态林为主的林业发展规划中,有些地方还要考虑本地的规划尺度,景观格局是否能符合当地自然条件要求,是否需要和邻近的乡镇统筹规划连片建设等。只有科学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坚持数年抚育发展,才可能产生效益,特别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建议与对策

发展林业过程中,应该使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林业知识技能等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否则难以实现规划、推广栽培抚育新技术、并使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目标。我国农业实质上已转入现代农业前期的二元结构的发展阶段,有种植、有经营、有乡镇企业,有外出务工。先进的农机具、良种、化肥农药和先进农技知识都在推广使用。要发展现代林业,要使农民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或某些不适宜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就要帮助农民转变观念,认识林业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性,确立尊重多样性和以生态为中心的价值观。整体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与时俱进地进一步学习有关农林专业技术知识,成为懂技术、会经营、能服务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农民。

(1)解决好科技服务体系的资金问题。考虑到现阶段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属于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无偿服务的基础上,逐步增加有偿服务内容,作为乡镇林业站的科技人员,要发挥政府桥梁和纽带作用,并需制定预算,积极争取经费。

(2)不断提高乡镇林业系统人员业务水平。乡镇林业站的科技人员,要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增加适用于现代农村林业实际的科普知识。

(3)加强对乡镇基层科技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科技水平。加快科技服务网络的建设,做到乡镇科技服务推广体系有完整的设备,如电脑教室,村村有科技联络员等。

(4)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应点面结合。林业科技转化,必须经过较长的时间推广,建立示范点,做到以点带面。

四、结束语

新农村林业建设一定要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发展林业要让农民看到收益,在长远规划中也要兼顾中短期利益,才能提高其积极性,使林业建设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天勇.现代农业: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N].光明日报,2007.03.16(2).

篇7

国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动我国早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有不可忽视的职责。随着我国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对行政管理体制也提出了新要求,根据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内容不断深化提升,城市规划公示制度开始建立并不断发展。城乡规划作为政府职能之一,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城乡规划公示制度应该不断优化。但是目前我国在这个方面还比较缺失,所以本文将从目前我国城乡规划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下城乡规划公示制度的影响因素,提出优化策略,为我国城乡规划公示制度优化提供有力参考,从而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关键词: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城乡规划公示制度;优化;策略

国家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第一次提出建设城乡规划公示制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城乡规划公示制度提出新要求。城乡规划公示制度是保证城乡规划合理性的基础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同时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要求。但是我国城乡规划公示制度发展时间比较短,相关经验欠缺,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深入分析问题是优化城乡规划公示制度的重要环节。

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我国城乡规划公示制度存在的问题

1.城乡规划公示的内容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

当前我国城乡规划公示有两大主要内容,第一个内容是城乡规划项目审批合格后进行公示,第二个内容是城乡规划的编制和变化内容,公示的内容并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一方面,公示内容的语言不利于群众理解。虽然国家出台相关条文规范公示内容,语言方面强调普通便于理解,但是公文模板套用现象严重,往往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文字,群众不能理解或者理解有偏差;另一方面,当前公示的内容不满足群众的需求,大部分内容都是规划的原因、时间、政策、联系电话和反馈的途径,而群众需要的是这样规划后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方便和利益。

2.城乡规划公示制度流程和方法不成体系。

国家规定的城乡规划公示制度在流程方面,规定的内容系统性较强,但是在实际公示工作中,负责拟稿的人员或是专业性不强,或是对规定的流程理解不深入,往往缺少系统规划,将部分内容简化或省略,如收集群众意见等。而公示方法也比较局限,往往只采用一种或两种途径,忽略新闻传媒的作用,导致公示内容不能大范围传播。

3.忽视群众反馈的重要性。

上文已经提到,公示内容拟定的时候缺少收集群众意见,这都是忽视群众反馈重要性的具体体现。不仅公示之前忽视群众反馈,在公示之后也忽视反馈,在公示内容中提到的反馈平台,相关人员并不能及时查看群众的意见,或者对意见视而不见,只注重政府自身的利益,忽视群众利益。

二、我国城乡规划公示制度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城乡规划公示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不符合行政管理制度改革要求,这主要是受各方因素影响造成的,这些因素主要有:第一,我国城乡规划公示相关制度还不完善,现有法律法规没有根据新要求加以改进,一些新出现的问题无据可依;第二,城乡规划公示管理有困难,现场公示的时候如何组织执行、保证群众都能观看公示栏有难度;第三,城乡规划公示专业性和信息含量不高,政府部门忽视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大宣传,尤其是新闻电视节目;第四,忽视与相关部门的配合,只依靠规划部门自身制定并执行,无法解答城乡规划中关于其他方面的内容。

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优化我国城乡规划公示制度的策略思考

1.国家和政府不断完善城乡规划公示制度,建立相关法律法规。

城乡规划要与群众共同进行,所以城乡规划公示制度必须有法律保障。当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已经建立,但是只规定了城乡规划的内容,而其他方面没有具体的条文,尤其是制定城乡规划公示部门的权责要求,内容不完善就不利于执行和管理,如果出现问题就不能有问责机制,所以要不断完善城乡规划公示制度,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个过程要结合行政管理改革的要求,也要结合经济发展情况,严格要求城乡规划的项目,避免经济欠发达的城市建立“面子工程”,从而造成资源浪费,所以对财政部门也要严格要求。另外,各地区政府要根据国家的总规则,结合实际情况,完善符合当地的城乡规划公示制度,保证各环节都有统一的规则。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城乡规划公示制度一定要有灵活性,不能一味遵循规则,对不符合要求的内容要及时上报,方便上级改进。

2.提高城乡规划公示内容和水平的专业程度,注意以人为本。

首先,合理规范城乡规划公示的内容,让内容语言便于群众了解,也要了解群众的需求,让内容体现群众切身利益。其次,提高城乡规划公示制度内容水平,使之不断专业化,这里可以完善城市信息网络平台,推动平台在群众中的影响力,让懂得上网的群众及时查阅,而对于上网能力不强的群众要丰富城乡公共告示栏,丰富相关资料和设施。最后,加大对城乡公示的宣传,在全社会扩大城乡规划公示的影响,这里可以结合报纸、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等媒体,保证群众都可以了解并能参与进来。这三点主要内容都要注意以人为本,一定要结合群众的实际需求,注意角色转换,推动城乡建设。

3.加强管理保持秩序。

这主要是对城乡规划公示方法的要求,丰富公示途径,这一点上文已经提到,可以结合多种媒体进行宣传,但是一定要注意严格管理。一方面,规范工作人员,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工作要认真负责,在管理过程中要注意人文关怀,详细解答群众的疑问。另一方面,现场公示的内容,要注意规范现场秩序,对破坏公示内容的人员严格处罚,而对于网络等其他媒体的宣传,则要加强网络管理,在保证系统稳定的同时,杜绝谩骂等不良行为,提倡文明上网、文明阅读。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对重大施工项目,一定要采用多种途径结合的方式,网络宣传要循环进行,尤其是电视新闻等节目,一定要反复强调,这样才能保证公示的作用。

4.建立群众反馈机制,加强政府与群众的联系。

首先,相关部门提高对群众反馈的重视程度,建立群众反馈机制,严格要求相关规定,尤其是建立反馈途径平台。其次,加强对反馈平台的管理,相关人员要随时查看群众反馈,这个平台不要拘泥在网站,可以结合微信公众号等方式,丰富反馈平台,并依法处理,尤其是有建设性的意见,一定要引起重视,上级接到反馈后要认真处理。最后,加强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联系,注意双向反馈,尤其是对一些疑问和质疑,要及时回复,这个过程要规范语言,禁止过激行为。此外,加强反馈机制的评价和监督,及时找到不足,对相应人员依法处理,提高城乡规划公示执行过程的力度,推动其不断优化。

四、结语

总之,根据时代要求不断优化我国城乡规划公示制度是促进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各部门一定要重视起来。除了文中提到的几点措施外,相关部门还要学习新动态,深入了解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合理规划城市和乡村,不断丰富城乡规划公示制度的内容,注重群众利益,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各方面共同发展推动建立“美丽中国”的目标早日实现。

作者:李芹 单位:宜宾学院

参考文献:

[1]葛先园,杨海坤.我国行政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制度研究——以《城乡规划法》相关规定为中心[J].法治研究,2013,12:93-97.

[2]王雷,张尧.苏南地区村民参与乡村规划的认知与意愿分析——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J].城市规划,2012,02:66-72.

篇8

关键词:创新;城乡规划编制;统筹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逐渐加快,城乡规划在城镇化进程和建设中有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城乡规划编制在城乡规划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加快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我国各地方应该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创新城乡规划编制体制、方法和内容,从而促进我国城乡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给广大群众创建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1 我国城乡规划编制概况

1.1 城乡规划的含义

城乡规划指对在一定时期内城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等一项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的工作,具体包括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科学的城乡规划不但能加快城市化进城,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促进城市健康快速发展,而且能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以及提高生活质量。

1.2 城乡规划编制的含义

城乡规划编制是指各级人民政府根据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依法编制规划文章,以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并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协调城市空间功能布局,综合部署各项建设。城乡规划编制具有战略性、综合性、技术性和具有公共政策属性等特点。城市规划编制应该坚持以为社会、经济和文化综合发展,从实际出发,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原则。

1.3 城乡规划编制的重要性

我国城市的发展需要科学的规划和部署,城乡规划编制作为城乡规划中十分关键的一环节,对我国城市发展和规划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城乡规划编制不但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而且以它战略性、综合性、技术性和公共政策属性的特点,为协调我国城乡空间布局,推动城乡一体化,加快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我国城乡规划编制的现状

2.1 我国城乡规划编制取得的成果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乡规划取得显著成就,我国城乡规划编制取得显著成绩。一方面,我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越来越科学,编制方法不断改进,编制体系和机制日益健全,逐步形成了从全国到省、市、镇、乡、村等对应于不同行政管理层级的完整的规划体系。另一方面,全国各地的城乡规划编制得到实施,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我国城乡结构和布局,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了城乡的发展,人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

2.2 我国城乡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城乡规划编制取得显著成果,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规划编制体系和机制尚不完善,经费投入不足。我国目前城乡规划编制相关法律和制度不完善,投入在城乡规划编制的经费偏低,导致规划体系和覆盖面不完善。②规划编制程序存在不科学。我国许多城市在规划编制的时间周期上抢进度、赶项目,忽视科学的必要时间和进度保障,对城市的研究不到位,并出现随意性规划编制,使得规划编制没有真正成为指导城市科学发展的规划依据。③规划编制水平不高。我国城乡规划编制时,许多工作人员由于自身知识或者业务水平的限制或者没有对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调查,规划编制水平较低,城乡规划不科学。④编制理念存在缺陷。目前,我国各地的城乡规划编制整体和长远意识不足,城乡协调发展不均匀,城镇综合防灾能力的不高。普遍存在重眼前利益、城市规划、用地规模和发展速度,而轻统筹规划、产业发展、安全防护和乡村规划。⑤我国在城市规划编制上一直对城市规模和城市的布局比较重视,而缺少城市规划编制的调查研究和规划的公共政策研究,没有坚实的城乡规划编制理论基础,导致我国城市规划发展受限制。⑥规划编制中缺乏互动性。一方面,我国相关部门和行业对城乡规划编制的配合力度不够,缺乏协调机制,比如目前我国国土和规划部门这两大用地的主管部门都有自成体系的规划编制方法,各自为政。另一方面,我国规划编制工作人员往往只考虑当地政府的意见建议,而对公众的意愿调查不充分,或者公众参与规划编制过程普遍不足,例如许多地方只有在草案编制完成以后进行公开展示时,市民才可以对已定的规划方案提出意见或建议,甚至还有的地方在规划审批通过后才进行公布。

3 创新我国城乡规划编制的建议

3.1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统筹城乡发展

我国各级政府在进行城乡规划编制工作时,应该切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①要求规划编制工作始终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注重社会公平和公共利益,给广大群众营造良好生活和工作环境,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②规划编制过程要始终坚持统筹协调和合理布局的理念,积极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以及农村的协调发展,注重重点地区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等,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从单纯地注重城市建设与发展转向到更好地统筹城乡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城乡区域的互促共进。③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严格控制城市建设项目的规模和数量,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坚决杜绝以往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应该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兼顾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发展一条承载能力强的集约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镇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3.2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规划编制机制和体系

虽然我国城乡规划编制机制和体系得到不断完善,但是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仍然需要建立健全规划编制机制和体系,这就需要我国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城乡规划编制项目资金,从而为我国进一步建立健全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和机制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提高城乡规划覆盖面,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规划编制滞后的问题,加快城乡一体化,进一步推进我国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另外,我国各级政府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尽快完善并科学制定城乡规划编制的相关标准和准则,比如《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和《城市规划管理条例》等规划管理条例制度。

3.3 加强规划研究,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水平

由于我国地广,各地实际情况复杂,为了学科编制城乡规划,各地城乡规划编制工作人员一方面应该根据当地具体实情,并深入基层做详细调查,切实关注民意,充分尊重广大市民的意见和建议,编制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坚决杜绝规划编制工作的随意性。另一方面,我国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城乡规划编制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定期组织规划编制岗位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积极组织相关部门人员进行城乡规划的调研和考察,促进各国以及各地区的规划经验交流,不断提高我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进而提高我国城乡规划编制整体水平,加快推进我国城乡规划进程和发展。

3.4 规划编制的方法和内容等技术层面要不断的开拓创新

我国在城市规划编制上一直对城市规模和城市的布局比较重视,而缺少城市规划编制的调查研究和规划的公共政策研究。导致我国城乡规划发展滞后。对针对我国对城乡规划编制的传统理念的缺陷,我国各地政府应该加强转变规划编制重点。从目前的注重城市规模、布局等实体规划转变到更加注重调查研究和规划的公共政策研究上来,进一步加强规划编制理论探索、方法创新和综合研究,从而增强城市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我国科学的规划编制打下理论依据,进一步提高我国规划编制水平,真正体现出我国规划编制的战略性、综合性、技术性和具有公共政策属性的特点。

3.5 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机制,进一步提高各部门的协调与合作

任何一个城市的规划建设都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与合作,我国各地地方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编制工作时,应该树立起全局意识,调动城市规划编制部门、设计部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建立规划编制过程中的互动机制,并建立健全以发展改革、国土资源、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部门的联动机制,进一步提高各部门的协调与合作,从而加快各地方城市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韩晓东.城乡规划编制及管理[J].小城镇建设,2002,(10).

篇9

[关键词] 新农村;环保;废电池;回收理念

电池作为一种便携式能量储存器,其消耗量伴随人们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与日俱增。而随意丢弃废旧电池,致其所含的重金属等物质进入环境中的土壤、水体等,则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进而会对动植物以及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在农村地区电池使用量不断增加、电池品种日益丰富的现状下,如何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废电池的回收利用工作,是有效保护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农民身体健康、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障。为此,笔者选择了浙江省诸暨市作为一个观察点,通过为期半年的村委会负责人走访,对当地农民的问卷调查,积极寻找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废电池回收机制不完善之处,积极寻求废电池回收理念下乡途径,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一、废电池的危害

研究表明,一节1号电池,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价值;一粒纽扣电池可使600t水受到污染,其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废旧电池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其对环境的污染,主要体现在电池内含有的重金属以及酸、碱电解质溶液所造成的污染。电池主要有一次性电池、二次电池和汽车电池。一次性电池包括纽扣电池、普通锌锰干电池和碱电池,一次性电池多含汞,二次电池主要指充电电池,其中含有重金属镉。汽车废电池中含有酸和重金属铅。其中用量最大、群众最关心、报道最多的是普通干电池。普通干电池主要含铁、锌、锰、汞等重金属元素,以汞元素为例,特别是有机汞化物,具有极强的生物毒性、较快的生物富集速率和较长的脑器官生物半衰期,一旦进入土壤或水体中,就会对生物链造成极大的危害;此外,废电池中酸、碱溶液会改变土壤或者水质的酸碱度,打破原有的酸碱平衡,对动植物的生长造成不良影响。

二、诸暨市新农村废电池回收利用状况

越国古都,西施故里——诸暨,是一座悠久历史与现代文明互融、山水风光与人文风情相宜、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共促的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近年来,诸暨市紧紧围绕“打造富裕农村,建设美丽乡村”的工作主线,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实施新农村建设“工程”,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广大农村地区面貌焕然一新,经济条件取得了明显提升,更令人欣慰的是,农村生态环境也有了有效改善。在走访过程中发现,诸多新农村已经建立起了污水处理池、沼气池、公共垃圾站等环保设施,有效摒弃了广大农村地区过去普遍存在的生活垃圾乱丢乱弃现象。但在走访调查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过程中,广大农村对废电池的回收利用状况不甚乐观,主要体现在一下几点:

1.个人意识薄弱

调查问卷数据显示,近三成群众对废电池的危害作用不是很了解甚至不了解,其中以老年人居多;超过五成村民表示见到过政府部门或其他相关组织对于废旧电池知识的海报宣传或者电视公益广告,但并未特意学习过;近八成村民对于使用过的电池的处理习惯是和生活垃圾混在一起丢弃,近两成群众表示通常不注意废旧电池的回收甚至是随意丢弃。另外,我们在走访过程中也发现,在个别农村,废电池被充当为普通的生活垃圾随意被丢弃,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长年累月大肆污染我们的环境,却无人理睬,一有孩子甚至还把一些废旧电池的部件拆下来充当玩具,岂不知,这哪里是玩具,简直就是随时会危及生命的定时炸弹,虽然也有不少人知道废旧电池确实有危害,但危害有多大,对人和环境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却不甚了解,更无从谈起如何处理才能够消除危害。

2.回收渠道缺乏

从对多个新农村的实地调查,以及各村村委负责人的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在诸暨市大力推动新农村建设以来,诸多农村都建立起了统一的垃圾站,并定期回收处理。但令人遗憾的是,各村对垃圾分类并无要求,也就意味着一些废旧电池等电子垃圾与平常垃圾一并回收处理,不仅是废弃资源的浪费,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同时,各村各落也缺乏其他相应的回收措施,使得部分村民虽有心积攒起废旧电池统一处理,却无奈无地可回收、无处可处理。

三、诸暨市新农村废电池回收利用状况不乐观原因分析

1.宣传力度不够

长期以来,环保的重点大都放在了城区、工业区、主要流域、生态旅游区、人文景区等,而对广大的农村地区缺乏了足够的重视。宣传广度不够,宣传力度不足,导致大部分人却乏对废电池相关影响的知识教育,认识不到废旧电池对环境危害的严重性,使得环保意识的淡薄群众自然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旧电池的回收处理上。

2.约束力缺乏

在走访部分村委负责人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广大农村地区缺乏相应的物业管理条例或者相关约定,使得农村地区对废电池乱丢乱齐行为的相关处理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导致对部分村民乱丢乱弃行为管理效果不佳,造成了难管甚至不管的局面。

3.基层干部引导力不足

通过对部分村民的调查,我们发现诸多农村地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村委干部把工作重心放在了经济效益、乡村规划上,在推进环保建设进程中过于强调表面化,诸如建立起垃圾站应对领导小组的验收,但并未有效引导群众解决废电池处理等实质性难题。

四、如何深化废电池回收理念,推进新农村环保建设

1.加强宣传力度

坚持从实际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采取灵活多样、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依托电视、网络、广播、报刊、电影等传媒平台,切实采用专访、系列报道、专题片、培训、文艺表演等传播形式,广泛宣传和普及废旧电池相关知识,大力宣传废旧电池对生存环境的危害和加强废旧电池回收的重要性、紧迫性。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教育,使得废电池回收理念深入人心,从源头上解决农村地区废电池回收难题。

2.物业制度下乡

因地制宜地引入城市生活小区物业管理机制,成立物业管理委员会,并通过建立规章制度,真正实现现代先进物业理念下乡,形成一套完善的新农村物业管理特色体系,并将废电池回收纳入该体系中,使得废电池回收处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通过一套完善的约束制度的落实,从制度上保障农村地区废电池的有效回收。

3.建立补贴制度

各地政府采取相应的补贴措施,鼓励群众购买质优耐用电池产品,逐步摒弃市场上尚存的低价劣质电池产品,以降低电池的使用量,并减少废旧电池的污染程度。同时,建立一套完善的废电池回收奖励制度,诸如设立“居民回收账户”,累计回收数量,采取适当奖励措施等,从物质上鼓励村民对废电池的自觉回收。

4.充分发挥基层干部引导作用

基层干部应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在发展经济中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发展经济,坚决摒弃“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此外,建立从下到上的引导机制,积极发挥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强化农民群众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鼓励群众的参与,凝聚大家的力量,从精神上引导村民对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

篇10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今后发展重要方向、重大领域和重大任务,党的十明确定位“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以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然而,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2005年我国能源消费强度约为美国的4倍,日本的7倍,远高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4%,相当于发达国家20年的水平,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谷树忠等,2013)。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随之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公众行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力逐渐明显。公众作为重要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利益相关方之一,公众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和自身权利。大力提高公众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以及参与深度和广度,对于当前国家和地区的生态文明发展至关重要。

二、我国公众生态文明建设参与度低的原因

1.公众生态文明教育缺乏

随之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消费者逐渐意识到个人消费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倡导一种更符合环保要求的消费方式,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意义。有调查表明,近几年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活动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然而,目前我国教育体系中,主要重视应试教育,强调智力水平发育。当时对于基础的生态文明知识的教育非常缺乏。大多数普通公众不了解目前我国高能耗、高资源消耗的产业生产方式和损害生态的消费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了解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及环境保护等基本知识。这是我国公众生态文明建设参与度低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时期,加强全民特别是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至关重要。为此,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并注重在实践中推进生态文明教育,以促进我国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构建(刘建伟,2008)。

2.公众缺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平台

相对于发达国家各种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及各种公众参与生态文明的建设的渠道,我国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平台非常缺乏。一方面,各种基础社会建设项目中的环评公示,形同虚设,公众意见得不到重视;另一方面我国缺乏民间的生态文明建设组织,使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无法付诸行动。楚晓宁(2008)认为在公众参与机制中,环境保护NGO的力量不可忽视,它转移了政府部分公共服务及管理职能,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实践证明,环境保护NG0不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家内部,其在环保领域的作用是显著的.但目前我国环境保护NGO在发展中面临着发展瓶颈,如信任机制、资金支持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影响了其整体作用的发挥.在生态丈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无论是政府还是环境保护NG0自身都应该采取措施促进环境保护NG0的发展。

3.公众对生态标识产品缺乏信任,阻碍了公众的生态消费行为

公众选择生态标识产品,以达到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是目前发达国家公众主要的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式。公众通过生态消费行为,可以实现激励企业选择生态生产方式,督促政府制定生态保护标准的目的。然而,我国生态产品认证缺乏有效监督,导致不符合生态安全标准的产品贴上生态安全标签,最后导致消费者不再信任生态安全标签。同时,公众在购买产品时,不再关注该产品的生态属性,从而使我国公众的生态生活方式不能很好的形成。

三、发达国家提高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发达国家经历了以行政规制为主导、市场为主导,到公众参与为主导的过程。过去发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依靠行政手段,规制企业行为和政府行为,来确保生态安全。然而,由于政府缺乏企业生产和产业发展的相关信息,而且掌握这些信息要耗费大量资源。同时,企业具有激励采取行动规避政府监管。所以,以政府行政规制为主导的生态文明建设方式,收效甚微。随之社会发展,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依赖市场手段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例如征收污染税、资源税等手段。市场手段的好处是不需要掌握大量的信息,政府只要计算本区域生态承受能力,并制定相应的税负。由于各种生态补偿税的征收,使企业和个人考虑到制造生态损害的外部性,从而使企业和个人选择符合生态发展的行为。然而,政府往往不了解公众的生态需求及不同时期的转变,政策往往有滞后性。同时,很多生态问题缺乏重视。目前,发达国家更多采取公众参与的方式,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主要通过制定生态文明规范、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生态产品标识,让每个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是,通过生态教育和生态宣传,让公众在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主动选择符合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符合生态文明的消费方式,从而激励企业提供符合生态文明的产品和产品生产方式。

1.日本提高公众参与垃圾分类的经验20世纪后期,日本的社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使日本人看到了环境保护的越发的重要。所以,日本人用了几十年的时间研究垃圾分类与处理,从根本上来减少环境污染,并且尽可能做到高效利用能源。以一个塑料材质的瓶子为例,日本横滨地方政府就这个瓶子的不同成分的材料的分类就有几百条的规定。日本各个地方都会根据自身的条件制定不同的垃圾分类和回收的方法。另外,日本政府还有制定了很多关于垃圾分类和管理的法规并严格执行,如《家电回收法》《废弃物处理法》《关于包装容器分类回收与促进再商品化的法律》《食品回收法》等。同时,日本的生态文明教育也非常到位,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告诉学生垃圾如何分类,并经常带领小朋友去相应的废弃物处理企业参观,让人们从小就了解各种垃圾的处理方法。各级政府在报纸网址等媒体也有很多关于垃圾分类的宣传以及相关法规的介绍。还有就是日本很多地区实行垃圾收费管理,产生的垃圾越多需要缴纳的费用就越高,这一点也是日本垃圾分类能够做的很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2.英国提高公众参与雾霾治理的经验

公众参与在伦敦雾霾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英国通过颁布法律的形式明确公众对于环境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如《环境信息条例》让公众有权利了解相关的环境信息,《城镇和乡村规划法》让公众有权利参与相关的环境项目的开发,这些提高了公众对环境决策的监督水平。因此,国家层面打造的一个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平台,为环境保护的行为和策略得到了较好的开展,也为相关环境项目的开展更好提供了保障。同时,英国教育部门加大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力度,使民众在学校就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习到更多的参与环境保护的方法与途径,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主动性、自觉性大幅提高。

3.以生态标识体系建设,提高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

为了减少生活所需对环境和生态的不良影响,欧盟于1992年制定新的环保标章制度,并与2000年予以修订,经由欧洲委员会及理事会通过EC1980/2000号法规,将产品范围扩及所有消防产品以及服务业。以期通过该项标章之认证鼓励生产者设计出具有更优环保理念的产品,并同时让消费者认知其消费产品。欧盟生态标签制度是一个自愿性制度。欧盟建立生态标签体系的初衷是希望把各类产品中在生态保护领域的佼佼者选出,予以肯定和鼓励,从而逐渐推动欧盟各类消费品的生产厂家进一步提高生态保护,使产品从设计、生产、销售到使用,直至最后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都不会对生态环境带来危害。生态标签同时提示消费者,该产品符合欧盟规定的环保标准,是欧盟认可的并鼓励消费者购买的“绿色产品”。为鼓励在欧洲地区生产及消费“绿色产品”,欧盟于1992年出台了生态标签体系。因该标签呈一朵绿色小花图样,获得生态标签的产品也常被称为“贴花产品”。经过十年的发展,“贴花产品”已在欧洲市场上享有了很高的声誉。此外,各种相关生态标签不断出现,例如有机食品认证、产地认证、低碳产品认证、环保认证等。这些生态标签信息,越来越多的影响目前消费者选择。政府通过生态标识认证体系建设,不断将生态信息供给给消费者,从而引导公众消费行为和企业生产行为符合生态文明要求。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