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6 17:27: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心理辅导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心理辅导方案

篇1

一、开展问卷调查及调查结果分析

我参考已有的文献资料和结合个人的工作经验,设计了《2011年度初一新生适应性问题调查问卷》,在2011年10月对2011年9月升入广园中学初一级的广园小学100名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 学习不适应问题

(1)思维方式不适应。中学的教材已不是以感性知识为主,而是以抽象的理性知识为主,学科中包含着许多关于事物的一般规律和抽象的原理,学科门类增多,学科内容扩大、加深。在学习这些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学会运用抽象逻辑思维的方法。而大多数初一新生依然依靠具体形象思维作为支柱,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很差,面对突然增多和加深的课程内容,很多学生理解、接受不了。(2)学习方式不适应。许多学生习惯于小学阶段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由于小学阶段课程的知识点不多,而且课时量多,老师能反复讲解每个知识点,把每个知识点讲透。而初中课程的知识点繁多,老师不可能在课堂上讲得面面俱到,需要学生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订出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做到课前预习、善于听讲、会记笔记、课后复习、独立完成作业。学生的自学习惯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起着关键性作用。但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自学习惯,只是依靠在课堂上听讲,无法很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3)知识检查方式不适应。在小学每学期只有一次考试。到了初中,考试就变得频繁,几乎每一学科每一单元后,都会有一次总结性的检测,很多学生心理承受不了而产生考试焦虑。

2. 人际交往困难问题

(1)同伴相处不和谐。从小学升到初中, 同学结构重新组合,许多学生在新的环境里失去了原来的“地位”,在小学担任班级干部的学生在新的集体中可能成为一名普通学生,这些学生因失去了原有的优越地位,感到心里不平衡,产生嫉妒心理和对抗心理,行动消极,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喜欢搞小团体。有些学生过分留恋小学时期的朋友,难以与新同学建立友谊,在新的环境中产生孤独感、失落感。有些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产生自卑心理,怕新同学笑话自己,不敢主动与新同学交往等等。(2)青春期性心理问题。初中阶段学生进入青春发育期,学生不仅身高、体重增加了,而且身体内部的各个机能系统的发育日益明显。尤其是第二性征的出现,一方面使学生感到力量增强了、长大了,另一方面使学生对异性产生朦胧的感觉,加上电视等媒体的影响,更加助长了他们对异性的好奇心,同学间的起哄有时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初一学生容易出现早恋现象,并由此引起许多情感问题。(3)意志品质方面的问题。学生对自我认识不足,有的学生为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过高,遇到困难就会灰心丧气,失去信心。有的学生没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只看到自己的短处与不足,产生自卑心理。学生没有学会承受压力与应对挫折的方法,初中阶段是求知生涯的重要阶段,要学习、掌握的知识很多,知识面逐渐加宽,思考问题日益增多,在学习中会遇到许多挫折。这种压力和挫折,会给尚不成熟的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以极大的心理负担。

二、开展与适应性问题相应的团体心理辅导

根据调查结果,我设计了与适应性问题相应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方案,在广园小学2012学年度的六年级中开展了小升初衔接班级团体心理辅导。

1. 开展适应学习的团体心理辅导

(1)根据初一学生的思维仍带有具体形象的特点,我们在六年级上学期先开展了系统的抽象思维训练的团体心理辅导,该模块的团体心理辅导分6次进行,每周1次。第1次《想得快又快》,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第2次《脑筋急转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第3次《抽丝剥茧》,训练学生思维的聚合性。第4次《想法真奇特》,训练学生思维的求异性。第5次《思路比天宽》,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第6次《从小爱幻想》,训练学生思维的超越性。

(2)开展训练学生记忆力的团体心理辅导,该模块的团体心理辅导分6次进行,每周1次。第1次《战胜遗忘有策略》,使学生了解记忆的规律,及时复习才能提高记忆效率;引导学生自发探索学习的各种记忆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2次《让记忆变轻松》,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提高记忆力的方法。第3次《理解促记忆》,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理解记忆的方法,促进理解记忆的广度和深度。第4次《右脑帮记忆》,训练学生把要记忆的资料进行联想和组合,把知识形象化,开发右脑的快速形象记忆的能力。第5次《归类助记忆》,训练学生把记忆材料进行归类的能力,材料归类记后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缩小范围,抓住重点,提高记忆效率。第6次《速读增记忆》,训练学生将直接用眼睛感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意义,消除头脑中潜在的发声现象,形成眼脑直映,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并增强记忆的效果。

(3)开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该模块的团体心理辅导分为6次进行,一周2次。第1次《我的学习有计划》,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计划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学会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第2次《预习真有用》,使学生了解预习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粗读(扫清障碍)――细读(找出问题)――练习(提前检查)。第3次《我会记笔记》,帮助学生掌握记笔记的方法,认识在课堂上记笔记的时机和笔记的内容。第4次《复习不是炒冷饭》,帮助学生掌握四轮复习法:第一轮复习(系统复习,查漏补缺)――第二轮复习(重点复习,掌握重点)――第三轮复习(解题训练,举一反三)――第四轮复习(背诵自测,把书读薄)。第5次《独立完成作业,我能行》,使学生懂得珍惜时间,掌握独立完成作业的方法。第6次《考前更轻松》,掌握放松紧张情绪的方法,合理地舒缓紧张情绪。

2. 开展改善人际交往的团体心理辅导

本模块团体心理辅导分为3个单元,每单元含有2次活动。第1单元“有缘相识”(如何认识新朋友),在六年级四个班各抽出四分之一的学生重组成四个新的团体,通过游戏讨论等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学会与陌生人交往的技巧,体验认识新朋友的快乐。第2单元“相逢是首歌”(如何处理人际矛盾),通过游戏、心理剧表演,让学生体验人际关系冲突对个人生活与学习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在生活与学习中主动避免冲突的产生;训练学生掌握处理人际关系冲突的技巧,当冲突产生时,运用技巧积极主动地解决人际关系冲突。第3单元“友谊万岁”(如何与异往),进入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少男少女分不清友情和爱情的界限,在感情上把握不住分寸,故常常不自觉地陷入感情的漩涡,为自己的性意识感到烦恼与困惑,本单元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分清早恋与友谊,探讨与异性进行正常交往的技巧。

3. 开展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团体心理辅导

本模块的团体心理辅导分四次进行,每周一次。第1次《我有我风采》,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的优点与不足,初步学会分析自我、调整自我的方法,不断地完善自己。第2次《我自信,我能行》,帮助学生认识自信心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掌握建立自信心的方法。第3次《挫折让我飞得更高》,帮助学生理解遇到挫折是人生中的正常现象,了解对挫折的看法不同,会有不同的行为结果,学会用积极的方法应对挫折。第4次《我的理想有规划》,帮助学生了解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对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恰当的职业理想,认识到要实现理想就要从小事做起,从实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三、成果与反思

为了探讨以上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效性,我采用三种方法对2013年9月升入广园中学初一级的广园小学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结果显示,不适应学习、人际交往困难、产生自卑心理、感到压力大的学生比2011年减少了11%-33%.另外,我设计了广园小学毕业生与其他学校的毕业生初中适应性对比表,各班中广园小学毕业生的得分都高于其他两间小学的毕业生。班主任们的评价说明这种心理辅导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适应初中学习。我还选取了广园小学2013年6月毕业考中成绩处在全年级好、中、差位置的学生各10名,在2013年11月请他们写一份关于参与小升初衔接团体心理辅导后的感悟。学生普遍反映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训练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掌握提高记忆力、预习、复习和做笔记的方法,使他们能很快适应初中学习;帮助他们学会与新同学交往和正确处理同学间的矛盾,正确地与异往;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理想规划,从而增强学生自信心,能愉快地学习,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都有一定的进步。

在学习辅导中要给予学生有用学习方法的辅导。学生反映,我们的学习方法辅导中的有些方法不太适合初中的学习,所以本年度在设计辅导方案前,我们先在初一级学生和教师中开展调查,了解哪些学习方法在中学是高效的,定下团体辅导的重点和辅导专题;根据专题设计好方案,再与初一级老师研讨方案,根据老师们的意见进行修改,最终确定辅导方案。辅导后,请六年级主科老师配合,要求学生把学会的学习方法应用到实际学习中,检验学习方法的有效性。

在开展人际关系辅导中增加与教师交往的辅导。小学每个班级一般就几个老师,而且老师每天要与学生共进早餐和午餐,一起午休,相处时间很长,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很密切。而中学一个班级有十多位任课老师,师生只有在上课时间见面,老师不再管理学生的进餐和午休,师生关系比小学要相对疏远一些,这让很多学生觉得缺乏心理依赖。因此,开展如何与老师交往的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学会主动与老师交往很有必要。

篇2

在市教体委和市园区实验工作指导小组的领导下,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园区实验方案于2000年年初正式启动。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区域性整体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研究已初见成效。在园区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努力营造一种氛围、把握两条主线、做到三个落实、加强四个渗透、达到五个结合、抓好六个环节。

一、营造一种氛围

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形成需要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家长、社区的共同参与。所以,我们在推进实验过程中,要求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全面启动心理健康教育,全体教职员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全员参与和全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期的实践证明,这种全员参与、全方位渗透、整体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对顺利开展园区实验工作,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提高,是行之有效的。

二、把握两条主线

园区实验研究的主要任务是:1、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2、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地摆脱烦恼,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在推进园区实验过程中,我们始终抓好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预防性心理辅导和面向个别学生的补救性心理辅导两条主线,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其潜能,增强适应能力,预防、矫治学生的问题行为,促进学生生活上自理、行为上自律、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最终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三、做到三个落实

1.组织落实

(1)园区成立上虞中学校长为组长、学区负责人和百官镇教办主任为副组长、务实验学校校长为组员的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园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工作,负责园区实验的组织协调和后勤保障工作。

(2)成立学区负责人为组长、务实验学校分管领导为组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园区实验工作小组,负责园区实验方案的制订、实施和考评,具体指导园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园区日常管理工作。

(3)园区各中小学建立校长为组长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学校实验工作小组,建立校长领导的、以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2.计划落实

2000年年初,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和市教体委的工作思路,我们制订了《上虞市心理健康教育园区工作计划》。根据工作计划,我们又制订了《上虞市心理健康教育园区实验方案》。在实验方案中,我们对园区实验研究的基本原则、主要任务、教育途径、基本内容、研究方法与步骤、保障机制和研究成果作了充分的说明和论证。园区各单位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深化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认真研究,并积极创造条件稳步组织实施,将其列入议事日程,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制订了各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计划。

3、措施落实

(1)在推进园区工作中注重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科研先导、经验引路。我们首先确定8所中小学为园区实验学校,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区域性整体推进策略研究》总课题为龙头,要求8个实验校都进行课题研究,把科研、教育教学实践与行政推动结合起来,边研究边推进,边推进边研究,注意及时总结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实验学校典型引路的作用,探索最优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2)抓住关键,选准切入口,构建全方位的、立体的、开放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运作机制。我们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作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来抓。把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和开展心理辅导作为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切入口。我们先后举行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观摩、活动课优秀教案评选、优秀论文评比和心理辅导现场会等活动。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掘学校每项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目的有意识地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全过程之中。

(3)学校之间加强合作交流、纵横联动、相互促进,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阶段性、层次性和序列性。由于学生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各学段、各年级之间都特别注意衔接,小学、初中、高中加强纵向联合,同时各学段的学校之间也注重横向联合,加强协作研究,经常进行经验交流,并实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园区坚持每月一次在各实验学校轮流召开实验工作小组例会制度,会上认真交流各校工作,及时总结。

四、加强四个渗透

1.渗透到班主任工作中

在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缺乏的情况下,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在很多时候、很多情况下都是由班主任老师承担的。园区各中小学始终把班主任当成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一方面给班主任压担子,规定每周一天的晨会课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每月一节班队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每学期初每位班主任制订好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计划;另一方面通过每月一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例会,组织评选“最佳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最佳心理健康教育个案报告”、“最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案”等手段,引导班主任不断提高心理辅导水平。

2.渗透到少先队、共青团活动中

各实验学校在全面了解、研究学生心理现状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以“班队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在模式运作过程中,学校先对学生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归类、列出序号,对各班主任进行全面的培训,对以班队活动为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进行开发性研究,全面推进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举行纪念革命烈士的团队活动中,学习革命先辈,增强奋发向上、立志成才意识;在开展“干部轮换”的团队活动中,进行“对待落选的心理调适”、“干部轮换与人际关

系”的专题辅导,让干部们积极参与,培养竞争意识,通过“自我发现”“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发展”,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3.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我们始终把课堂教学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围绕以下六个方面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1)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2)以问题为中心,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3)以活动为中心,加强心理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4)以激励为原则,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心理暗示。(5)以方法为重点,使学生掌握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方法。(6)以自身为榜样,激发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

4.渗透到家庭教育中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务实验学校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对学生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教育,指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配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紧紧依靠园区内各居委会、村委会,在社区教育活动中广泛渗透对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合力。通过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等途径,向家长传授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家教方法,使家长能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心理辅导,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五、达到五个结合

1、全面教育与个别辅导结合。

2、专兼职心理教师和全体教师结合。

3、校内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

4、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教育活动、团队活动、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相结合。

5、常规工作与课题研究结合。

六、抓好六个环节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目前,园区各中小学都普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的设在晨会课,有的设在班队活动,也有的专门开设心理辅导课,但都是以活动的形式将所要传授的心理知识寓于活动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2.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为全面推进园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园区前后举办了三次由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参加的全市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市教体委在暑期也组织了由全市中小学教师参加的辅导报告。除此之外,各校也纷纷邀请专家给师生作辅导报告,这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3.开展小型多样的以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为主的系列活动

学校经常开展以学生为主体、小型多样的以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为主的系列活动,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培养。各校开展的“悦纳他人,悦纳自我,自信地笑对每一天”和“与父母的心灵沟通”等系列活动,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4.开设“热线”电话、“知心”信箱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现在,园区许多中小学开设了热线电话和知心信箱。热线电话的开通和心理信箱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感情交流。

5.建立心理辅导室,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加强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主要侧重于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扰。通过建立学校心理辅导室,务实验学校进一步加强了辅导的针对性,对学生心理问题的了解更加深入。

6.利用板报、宣传窗、广播、电视、报刊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篇3

当今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得到父母的过多照顾,溺爱和娇惯,而城市住宅的“封闭性”,又使得他们从小与玩具、电视、电脑接触过多,而与小伙伴接触的机会大大减少,许多孩子从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合作精神的不良个性。通过对我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学生大多都有独生子女的通病,私心重(独我)、不懂得关心别人、娇气(拈轻怕重)、敏感等等。而且,在同一个年龄层次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基本处在同一个层面上,也就是说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具有普遍性。而小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往往受团体心理现象的影响比较大,他们在群体中容易模仿和学习新的行为,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团体辅导比个别辅导更有效,也就是说,在小学阶段,我们可以通过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来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整体发展。

一、精心设计活动方案

要提高班级心理团体辅导活动的实效性,主题的选择,方案的设计至关重要,因为只有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只有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才能有兴趣,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敞开自我的内心世界。同时,班级心理团体辅导活动,要重在“游戏”的环节上下工夫,让一个个设计巧妙的游戏环节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辅导教师要转变思想,变换角色,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活动中营造和谐的氛围,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题的辅导过程。此外,辅导教师还要注意把辅导课与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区分开来,以“活动”代“讲解”,以“引导”代“灌输”,寓教于乐,把辅导目标潜移默化的渗透在活动中,让学生在辅导教师精心设计的游戏过程中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自主调整。

二、重点强化情境体验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而瑞士近代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认为,任何学习都应从情境开始。人的心理活动或心理问题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发生发展的,所以,把来自社会环境和人际交往中的问题放回到类似的环境中去再认识,重新进行调整,这既有它的针对性,又有它的实际效果。因此,我认为,班级团体辅导活动中情境的创设,尤为重要。因为教师只有在活动中为辅导主题提供了模拟的相似的生活场景,提供了动态的再次经验,才是符合了心理团体辅导的基本原理,才能体谅当事人的情感,才有助于学生澄清问题的实质性情境,才能发现建设性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模拟生活场景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要具体而不抽象,尽可能生动有趣,使学生兴味盎然,专注投入。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1. 关注全体学生。团体辅导是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或者是需求来设计和进行的,因此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被注意到、关注到了,教师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活动中主角,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游戏中得到充分的体验。因为只有当每一个学生都切身感受到自己是被老师、被同学高度重视和注意着的时候,他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才会得以激发,我们的团体辅导才能真正达到目的。

篇4

学生厌学问题一直是困扰学校教育的顽疾。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的产生往往与其赖以生存的微生态环境有关。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心理辅导旨在通过家庭成员、教师以及同伴和儿童自身的共同努力,形成积极的互动模式、良好的情感氛围,从而促进儿童的心理安全,以及身心健康发展的组织系统和谐,消除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发生的环境因素,帮助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个案基本情况

小军(化名),男,12岁,小学三年级学生,就读于南通市崇川区某小学,该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是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集中的学校。小军在安徽老家已念完小学二年级,因为学习基础差,到南通后重新从一年级读起,因此他成为全班年龄最大的学生。小军智力正常,但不喜欢学习,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均反映其有很强的厌学倾向,学习不用心,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还经常干扰别人,态度散漫,作业常常是乱写或干脆不写。学习成绩不理想。最喜欢体育,爱打乒乓球。经常“攻击”(推搡、拍打、拉头发等)同学,在班级里几乎没有朋友。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父母文化程度都比较低,在南通打工,平时忙于工作,无暇辅导孩子学习,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也很少,父亲偶尔还会使用暴力来教育孩子。

二、诊断分析

审视其微生态系统环境,我们可以初步分析小军厌学和攻击发生的原因。

1. 家庭原因。在家里小军也像所有孩子一样,渴望得到父母的关心,但是父母却因为工作或其他各方面的原因,不能给予他足够的关注。父母虽然比较重视小军的学习,但是教育方法不当,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也很少。这些都充分说明小军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忽视型的,对孩子缺少关注与爱,对孩子的要求缺乏回应,让孩子感到受忽视与冷落,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心理学研究认为,这类父母的子女不仅社会交往及学业表现上有缺陷,也常会变成具有敌意及反叛的青少年,易出现行为偏差。

2. 教师原因。从交谈中,我们发现小军很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许和赏识。可现实是老师眼中只有他糟糕的成绩,认为他是不求上进、没有追求的孩子。有些教师还经常讽刺挖苦小军,放任其自由发展。这些都说明教师未能考虑到小军从外地转学的实际情况,未能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对小军的评价也欠公正,没能给予小军合理的期望。师生关系不良,严重打击了小军学习的积极性。

3. 同伴原因。学生们受到老师对小军评价的影响,也习惯以学习成绩来评价他,所以都不愿和小军深入交流,不愿做他的朋友。这使得小军产生了偏离同辈群体的恐惧,于是就采用搞破坏、攻击别人的方式来表示反抗。

4. 自身原因。我们让班主任为小军做了“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量表由8部分组成,共80个项目,每10个项目组成一个分量表,分别用英文字母A、B、C、D、E、F、G、H表示。其中A为学习障碍,B为情绪障碍,C为性格缺陷,D为社会适应障碍,E为品德缺陷,F为不良习惯,G为行为障碍,H为特种障碍。若一个量表的合计分数达到10分或10分以上,一般可以认为存在该方面的心理问题。测试结果显示,小军在学习、社会适应、品德和行为四个方面均存在问题,需要进行系统的心理辅导。

三、辅导方案设计与实施

基于以上分析和诊断,我们认为想要从根本上帮助小军,矫正其厌学心理,就必须从改善其微生态系统环境着手,对小军的父母、老师、同伴以及小军本人进行辅导。为此,我们为小军制订了如下辅导方案,并在其父母、老师的协助下组织实施。

1. 辅导目标

(1)微生态系统方面:促进良好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的形成,改善小军的微生态系统环境,为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案主个人方面:矫正其错误认知,培养自信,激发学习动能;提高其注意力集中水平,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补习功课,促进其学习进步;使不良攻击得以消退,引导其与同学和谐相处。

2. 辅导方案及具体流程

第一阶段:了解情况,建立关系。

与小军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进行交流,了解其在校的基本情况,包括学习、生活及行为习惯等方面;与小军所在班级的学生进行交谈,了解他们对小军的评价;向其父母了解小军在家的具体表现;以家庭教师的身份与小军进行沟通,聊他感兴趣的话题,和他一起游戏,了解他的喜好和特长。综合多方面信息以发现问题所在。

第二阶段:改善案主的微生态系统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青少年在由学校、家庭及同伴所构成的微系统中与各成员产生交互作用,他们交互作用的模式与结果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只有从生态系统入手,改造生态环境,或改变其与系统中各因素的交互作用模式,才能使他得到有效改变,否则即使他本人在接受辅导或矫正的阶段有显著改变,但如果他的生态系统环境依然如故,那么他也会很快就回复到原先的心理状态与行为模式。

于是,我们与小军的家长、老师共同商讨辅导方案,并对他们进行教育方法的指导。

与其父母达成协议,要求每天必须有一人照顾小军的衣食起居,平时抽时间多陪伴、关心小军;停止粗预的教养方式,与孩子多一些沟通与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定期与小军的班主任沟通,了解小军的在校情况,积极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

从小军的老师入手,建议老师多利用强化、榜样示范、期盼暗示等心理学原理,给予小军更多的关注;对他的进步和良好表现及时进行表扬,帮助小军重新树立在班级同学面前的形象。具体建议:给予小军合理的期望,对他多一些关心,态度友好和蔼;对于小军的良好表现给予及时表扬;多与小军谈心,了解其内心所想;学习上给小军提供更多的帮助,课堂上多提问,等待小军回答问题的时间加长,并能启发诱导;指导小军进行正确的学习归因,激发其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定期进行家访,与小军父母交换意见和建议。

从小军的同学入手,通过“我来帮帮你”活动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会友善地对待别人,真诚地帮助别人。鼓励班里的同学主动与小军进行交流,游戏的时候同意小军参加,帮助他共同参加班级活动,并对其攻击行为进行监督,采取日报告制。

第三阶段:进行认知矫正的同时,通过系统的注意力训练、与案主订立契约、代币强化的方法,对案主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矫正。

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同时进行,对于厌学学生的心理辅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个体认知会影响其行为,而个体的行为又会对其认知产生反作用。具体做法如下:

(1)认知矫正。运用理性情绪疗法、归因训练及成就动机训练。

理性情绪疗法:从小军爱攻击同学的实际问题出发,运用情景故事,让其了解攻击行为对同学的危害,进而与其共同探讨该如何与同学相处。

归因训练:与小军的班主任进行沟通,指导其学会迁移不良的归因形态,对于积极的归因给予及时表扬,以巩固良好的归因形态。同时,在平时的心理辅导中,我们有针对性地帮助小军进行归因训练。

成就动机训练:帮助小军实现角色转换。以前小军在老师、同学的眼里是“嫌弃儿”,这种角色地位深深地影响了他的自尊与自信,使他对课堂学习更加反感、敌对。在我们的建议下,班主任让小军担任一名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辅导老师,以帮助小军改变对自己能力的认知;在课堂上,教师也为小军创设了更多的机会,让他通过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困难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在班级中给小军树立成功的榜样,因为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成功时,会增强自我信念,从而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班主任帮助其制定个人目标与计划,并制定具体实施措施,在实施过程中使小军能够发现自己的进步目的在于:通过实现自我参照目标来体验成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

(2)注意力、意志力训练。教师和家长都反映小军上课和做作业时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缺乏毅力,自觉控制能力较差,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往往不肯动脑思考,遇难而退,或转向老师、同学寻求答案。对此我们对小军进行了专门训练。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主要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循序渐进地增加游戏难度,对其意志力进行训练。同时,考虑到小军很喜欢打乒乓球,于是世界乒乓球冠军邓亚萍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的成才史也成为了我们对小军辅导的最佳素材,小军很愿意听。

(3)订立行为契约,运用代币法来控制其不良行为。针对小军有自控力差、扰乱课堂秩序、对同学有攻击行为、作业质量低等不良行为,我们采用了代币制,由辅导者、小军的同学以及小军妈妈根据小军的表现填写,并由辅导者进行统计积分,由家长提供奖励,促进其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

第四阶段:学习辅导,通过提高学习成绩培养其自信心。

在继续第三阶段训练的同时,我们把对小军的辅导重点放在了学习上。小军的各科成绩都不是很好。语文阅读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经常跳字漏字,不能仔细读题。我们在对其进行辅导时,让他将题目认真读出来然后再做题。阅读文章时和他一起读,一旦出现错误则重复,直至完全正确为止。做数学作业时也不是直接帮其指出错误,而是让他自己检查,纠正其做作业时的不良习惯。每天监督小军完成作业,帮助他及时消化当天所学知识,鼓励其课堂积极发言,课后多与老师和同学交流。教会他学习方法和策略,如学会做笔记,尤其是数学,学会整理错题集,把自己不懂、或者做错的题目整理成集,并且归类,等到考试之前拿出来复习。小军在获得学习成就满足感的同时,也增强了自信。

四、辅导效果分析

在为期近一学期的心理辅导结束时,我们再次让小军的班主任为其做了“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班主任用),结果发现各项指标的统计分数都在10分以下,除了学习方面的测试分数是8分,稍高一点,其他方面如社会适应、行为、品德等方面的分数都降到了5分以下。测试结果显示,小军已没有明显的心理问题了。

1. 微生态系统环境得以改善

(1)亲子关系更融洽。家长更加注重小军的全面发展,能够按照契约及时提供奖励。父亲的管教方式也有所改善,更多以讲道理为主,小军妈妈重新找了一份每天只上半天班的工作,腾出更多的时间来照顾、陪伴小军,小军愿意亲近家长了。

(2)师生关系更和谐。班主任经常利用晨会的时间对小军的进步进行表扬,在“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小军还被编进了班级的“进步组”。小军说学校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对他没有以前凶了,还经常给他“开小灶”,他很开心。老师较少打电话跟家长“告状”,还去小军家家访过几次,而家长也经常主动联系老师,了解小军的在校情况。

(3)同伴关系略有改善。在辅导期间,小军几乎没有出现攻击行为,部分同学开始愿意亲近小军,已有不少同学愿意在课间和他玩,但还有部分同学因小军以前的不良表现而心存顾忌,不愿意与他接触。

2. 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小军学习成绩有了进步,厌学情绪也明显缓解。各科成绩与以前相比有了进步,特别是小军最不喜欢的数学,虽然测试成绩有波动,但是整体上分数是呈上升趋势的,均分在85分以上。(在该班属良好水平)

3. 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养成

在辅导期间,小军几乎没有出现攻击行为,只是偶尔还会搞恶作剧,小军说他仅仅是为了活跃气氛,没有搞破坏的意思。数学学习方面,虽偶尔还会因为粗心而出现错题,但跟以前相比他学会了检查,并且能够自己进行改正。语文学习方面,他也养成了做题前先认真读题的好习惯,充分认识到了审清题目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做课后阅读时,也改正了不读文章直接做题的坏习惯。课堂表现也有改进。根据班上同学的反映,他现在上课也比以前认真了很多,只是偶尔会开小差。注意力较以前集中,回答问题的正确率提高了,有时还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总的来说,小军学习的内在动力增强了,一切都在向好的方面迈进。

五、辅导反思

1. 对小军的厌学程度应进行专业测量与分析。

本文判断小军厌学个案的依据仅仅来源于教师、家长和学生的评价,以及案主的外在行为表现,未能运用专业的厌学量表进行测量。在心理辅导效果的分析评估上也是如此。这是因为目前国内外并没有较权威的专业厌学程度测试量表,而笔者本人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在探索中。小学生厌学量表的编制对于厌学心理辅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对小军的心理辅导周期应适当延长。

在近一学期的心理辅导过程中,小军出现了许多可喜的进步。但在后来的回访中,我们发现小军的不良行为又有轻微的反弹,比如上课有时还会不定神,课后有时还有攻击同学的行为。究其原因,一方面三年级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还不是很强,有时还会出现认知与行为不一致的情况,需要家长和教师的监督;另一方面小军的老师和家长对小军的关心和帮助未能持之以恒。当然,如果我们的回访及时也会好一些。于是,在与小军的老师和家长的进一步交流与沟通下,我们建立了周回访制度,以帮助小军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

点评

邓亚琴老师的研究报告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利用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辅导的相关理论与技术,对小军的厌学心理、攻击行为进行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辅导效果。与以往的个案辅导相比,此辅导有一定的理论与技术创新,在干预个案本身的同时,干预了个案赖以生存的微生态系统,这对心理辅导效果的取得和巩固具有重要意义。该辅导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微生态系统变量没有量化,它的变化和发展依据的是辅导者及案主等人的感受;微生态系统干预的操作技术没有标准化和程序化,其他辅导者很难进行重复实施,这些需要在后续研究中加以改进。

点评者:沈永江,副教授,南通市心理学会理事,心理咨询师培训专家,南通大学心理系主任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会心教学研究”――和谐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编号:[滚]C/2009/01/08)的阶段研究成果。

篇5

(一)团体辅导的概念及相关理论根据

团体辅导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学帮助与指导的重要方式,它通过团体内人机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1]。

团体心理辅导同时也是心理咨询和辅导中的一种主要形式,心理咨询的相应理论给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是团体心理辅导开展的主要依据。

1.以人为中心的团体辅导理论

以人为中心的团体治疗理论也叫做来访者中心疗法,是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发展并完善推广的。罗杰斯的观点认为,人?趋向于自我实现,一个团体,下至每一个团体成员,在无需团体指导者施行过多帮助的情况下,可以凭借自身的力量找到自己的方向。同时他也认为要相信来访者所具备的在适当成长环境中主动发展的能力,有机体都拥有一种完善倾向,它的核心是自我实现。而这种倾向就是我们个体自我治疗的内在资源。虽然以人为中心疗法在不断改进,但对个体自我实现倾向的认同却始终是该理论的基础[2](樊富珉 2005)。

2.精神分析团体辅导理论

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分析治疗理论,是通过讨论个体在成长及发展中经历的各类冲突和创伤的过程,在深层次分析造成目前行为的心理原因。

精神分析学派为我们解释各类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使我们在进行团体辅导的过程中可以广泛的考虑焦虑、移情、自我防御机制、阻抗等多种因素。同时也使辅导者的介入更有深度。

3.行为治疗的团体理论

行为治疗理论也被称作行为矫正,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个心理咨询与治疗派别。华生所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认为行为是习得的,因此也可以通过新行为的学习矫正旧的不当行为。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为行为疗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国外团体辅导的发展研究

团体心理辅导起源于美国。最初并非直接作用在个体心理的治疗中,而是用于对生理性疾病的团体治疗:普拉特通过讲授、探讨等方法,鼓励病患勇敢对抗疾病,他的这一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也因此开创了团体治疗的先河。

20世纪40年代后期,勒温在现实研究的层面,开始关注人际关系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为此他成立了团体人际关系训练室,专门研究个体的人际交往敏感性、抗拒性及接纳理解程度是否会被训练所改善和提升。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会心团体”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欢迎,团体辅导理论从此进入日常生活。

如今的世界各国中,美国的团体辅导已运用在各类群体、各种心理治疗当中,范围和受众都相较于其他国家更为广泛。日本的心理辅导改革较早,管理也较美国更为严密。更多的运用在学校学生的辅导和干预治疗方面。此外,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加拿大、墨西哥、瑞典、丹麦、波兰、土耳其、学校的团体辅导也开展得非常好[3]。

(三)国内团体辅导的发展研究

团体心理辅导在国内最早是被台湾认可和开展的,70年代已经将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学校当中,其中开展最为活跃的场所是大学校园。活动方案具体包括自我认识、朋辈辅导、焦虑缓解、人际关系训练等。1991年,日本教授松原达哉来华进行讲学,自此中国心理学者们才拥有了正式接触团体辅导及其理论知识的机会。此后由樊富珉教授将团体心理辅导从大学校园里推广,这种新颖的方法逐渐在社会上兴起和被熟知。

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已逐渐被我国各地区高校及中小学认可,它被认为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学校内每学年会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制定适合该群体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以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比如人际关系、学业发展、适应问题、挫折应对等要求。

而从搜索引擎的结果来看,截至目前我国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实践研究开始逐渐迈出大步。

二、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的提出

就目前来说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递增趋势,严重阻碍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学业的顺利完成。因此心理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学校、社会和家庭的重视,关注心理健康不仅要找到问题去解决,同时也要将关注点部分转移至源头,怎样让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和发展才是目前高校心理健康研究的重要方向。学校及教师是否可以利用团体辅导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同时解决部分心理问题是我们在确定方向后考虑的首要问题。

(二)研究意义

研究团体辅导对于新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对于高校心理辅导是具有推进作用的。面对学生,尤其是适应困难,面临过渡期的新生心理发展,一直是高校长期所要直面的问题,此次研究的结果,如与假设接近,那么我们可以在研究的支撑下,将团体心理辅导在各高校中普及。

此外,我们相信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发展性的模式下针对全体学生的创新性方式,它能够帮助实现学生发展各种潜力的愿望,引导学生积极乐观的面对困难,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在学校贯彻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已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而现实意义上能否有效的开展,真正成为促进和帮助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不仅需要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推广,更需要合格的团体辅导者,需要心理辅导老师、以及在学生工作中处在一线的辅导员老师们的不断自我成长,也需要这些辅导者能够熟练掌握团体辅导技术和团体心理辅导在日常学生工作中的运用。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

实验法和问卷法。

(二)研究工具

SCL-90症状量表。

(三)研究对象

2017级学生。

(四)团体辅导方案

方案主题包括:大学生活适应、自我意识、学习规划、班级人际关系、宿舍人际关系、生涯规划、团队凝聚力;

整个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内容分5-7个单元进行;

每次团体辅导按照“热身-活动-反思-分享-总结”的程序进行;

每个单元用时2-3小时,每周1次。

(五)统计工具

SPSS22.0。

四、分析与讨论

(一)症状量表结果

1.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前测的差异分析

通过表1的检验结果,我们不难得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团体辅导前的各项因子数据并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团体辅导前的新生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心理健康程度上基本是同质的,无巨大差异,筛选及分组合理。

2.对照组前后测差异检验

通过表2的对照组的前后测检验数据可以看出,其他因子的前后测检验在P值上大于0.01小于0.05,存在显著差异,其余九个因子的前后在经历几个月的前后测检验中并无显著性差异,其中,躯体化、人际、抑郁以及焦虑因子的平均值还有轻微增高。

3.实验组前后测差异检验

根据表3的数据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实验组新生在团体辅导前后的因子结果P值均小于0.01,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实验后的十个因子平均值均低于实验前的各因子均值。其中,强迫、人际、偏执三项因子数后测的均值比前测均值降低的幅度较大。

4.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前测的差异分析

表4的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差异检验中,抑郁因子的P值小于0.01,前后测有极显著性差异,剩余九个因子的P值大于0.01小于0.05,说明前后测有显著性差异。表4的实验组不仅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并且实验组的均值均低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学生第二次检测中心理健康状况较好。

(二)讨论

测试结果说明两组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同质,在同质的基础上,对照组前后两次的症状量表测试时间间隔中未经历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扰或辅导,而实验组在同样环境同样教育的情况下,两次测试时间间隔中经过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由此可以推断,本次研究中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成为了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测产生显著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原本在入学初期量表均值较高的学生在经过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后,各项因子均值有所降低,也能?蛩得餮?生在入学初期所面对的问题有所改善。问卷结果分析表明在新生群体中实施团体心理辅导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是有较好促进和帮助作用。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团体心理辅导有别于个别咨询的耗时多、受众面窄等问题,能够应对新生所面对的各类问题,尤其是强迫、人际关系、偏执等问题,同时能够有效的改善新生的心理状态。非常适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其是在面对新生群体时使用。

团体心理辅导的优点包括:

1.适用范围较广,针对人数众多。

2.实施方式多种多样,集合趣味性、教育性等多种特点,能够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3.可以改善新生的各类心理问题,帮助新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4.能够帮助新生增强自信,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同时接纳他人、包容他人。

(二)建议

篇6

论文摘要:本文采用了检索、参考相关文献的方法,结合已有的其他学者的研究,试图在小学心理健康课程中把心理学和教育学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具有更好适用性和实效性。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开始受到关注。近几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形态在中国的中学中如雨后春笋般地逐渐开展起来。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构成上已经初具雏形。但是,因为这门课程多侧重于教育学的形式和方法,并没有把心理学和教育学进行有机的结合。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整个社会的认可度并不很高。本文试图将心理领域的团体心理辅导恰当的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以增强该课程的趣味性和高效性。

1、团体心理辅导的定义和特征

1.1 团体心理辅导的定义

团体心理辅导的定义有很多,最普遍认可的是华南师范大学刘勇老师所下定义,他认为:团体心理辅导又称团体心理咨询,是针对个别心理辅导而言的,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由团体领导者根据团体成员问题的相似性,通过各种专业性的心理辅导和训练技术,给成员提供有效的心理援助和指导的咨询活动。

1.2 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特征

团体心理辅导除了具有优于个别心理辅导的高效性、经济性之外,还具有如下重要特征:

1.2.1 专业性

团体心理辅导综合了团体动力学、团体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测量等多门学科的专业理论和方法。因此团体心理辅导中的指导者必须要有与团体心理辅导相关的专业理论、技术和方法,并且经过专业的训练和培训。同时在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时要会用并能用好相对的专业知识。

1.2.2 开放性

团体心理辅导在其形式、方法上都具有开放性。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方面:团体心理辅导不是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主,而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例如:角色扮演、讨论等)相结合的形式,其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方面:团体心理辅导中可用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心理咨询的一些基本方法、团体心理学的一些方法。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并没有一定的限制。

1.2.3 互动性

团体心理辅导是以团体动力学为基础的,团体内的成员在此过程中是相互作用、相互交流与相互影响的。

1.2.4 目标性

团体心理辅导以其教育性与发展性为总体目标,每次团体心理辅导也都有其针对特定团体问题的分目标,通过团体辅导来帮助其成员解决各种相对的问题。

2、团体心理辅导的功能和作用

2.1 团体心理辅导的功能

(1)教育功能。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团体成员借助各种语言、非语言的方式进行交流和分享彼此感受,这有利于成员的社会性的发展。另外,辅导的过程也是成员主动学习、自我整合、自我完善的过程,这些有利于团体成员的自我教育。

(2)发展性功能。团体心理辅导的总目的之一就是它的发展目标,通过团体辅导活动有利于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心理健康的发展、人格的不断完善。

(3)预防性功能。团体心理辅导是预防心理问题发生的最佳途径。通过团体辅导,可使成员加深自我认识,发现自己的不适性行为,并加以纠正。同时,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促进了人们的相互交流。

(4)治疗性功能。在团体方式下,由于治疗的情境比较接近日常生活与现实状况,因此在团体中处理心理问题更易产生效果(例如,社交障碍问题)。

2.2 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

Capuzzi和Corey在他们的《20世纪90年代心理咨询展望》一书中,描述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八个方面:第一,在团体中发展信任的气氛以促进彼此态度和情感的分享,并能将这种信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第二,增进自我接纳和自我尊重;第三,澄清生命的价值并探索人生的哲学;第四,能容任他人并能接受和尊重不同的个体;第五,学会问题解决和正确决策的技巧,并坦然接受这些决定的后果:第六,能敏锐的感知他人的需要;第七,增加关心他人的能力;第八,学会将团体中学习到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

3、团体游戏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具体教学设计

3.1 促进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团体心理游戏

3.1.1 促进同伴关系的团体心理游戏

课程名称:心有芊芊结

课程目标:通过团体协作游戏,增强团体的凝聚力,促进人际交往技能、技巧的发展,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往的主动性。

课前准备:安静宽敞明亮整洁无干扰的活动室一间。

活动程序:现场所有同学分两组,手牵手围成两个大圈,指导教师站在圈外指挥。每个同学都要记住自己左右两边的人,听到指导教师说解散的口令后开始随便相圈内走动,然后指导教师会叫停,学生都得停止运动,然后找到刚开始在自己身边的人,保持原地不动,重新牵手,形成许多结。紧接着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钻、跨等)恢复到正常的牵手状态(最快恢复原状的小组即为胜者,落后的小组则需要受到惩罚,可集体表演节目或者派代表表演)。

3.1.2 促进亲子关系的团体心理游戏

课程名称:解救人质

课程目标:使父母和孩子之间得以进一步的了解,促进亲子间的相互理解。

课前准备:安静宽敞明亮整洁无干扰的活动室一间,座椅板凳若干,一块较大的挡帘,一打小卡纸。

活动程序:每十对亲子为一组进行活动,使学生家长与学生分别坐在挡帘两侧,挡帘完全把两侧隔开,不能看到对面。给每个家长十张标有序号的卡纸,告知每个家长卡纸序号即为家长序号并告知其不要发出声音。指导教师问家长他们孩子相关的问题(例如:你认为你的孩子有什么缺点?),家长在卡纸上作答,并有指导教师把不同序号的卡纸答案念给学生,让学生猜出那个序号的家长是自己的家长。猜对的学生成功“解救”出自己的家长,没猜对的继续进行。最后,父母和孩子坐在一起,进行亲子关系的论坛。

3.2 促进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团体心理游戏

3.2.1 完善自我概念的团体心理游戏

课程名称:找到真实的我

课程目标:使学生更加了解自我,对自我有一个更加完善的概念,更加客观的评价,形成与客观自我相符的自我概念。

课前准备:安静宽敞明亮整洁无干扰的活动室一间、卡纸若干。

活动程序:给学生每人发三张卡纸,让其在第一张卡纸上写下20个“我是一个……样的人”,尽量写一些能够反映出个人人格、性格特质、观念的词语来补全句子。让其在第二张卡纸上写下“我的优点有……”在第三张卡之上写下“我的缺点有……”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3.2.2 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团体心理游戏

课程名称:闪出我的小行星

课程目标:通过找到自己的长处,体验个人荣誉感,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间互相支持,从而勇敢面对更大的挑战。

课前准备:安静宽敞明亮整洁无干扰的活动室一间,桌椅板凳若干,塑料花一支,鼓。

活动程序:通过击鼓传花的方式来选出同学,让其发挥其特长来表演个节目,并让其它同学加以评价,教师对那些腼腆的学生进行鼓励。

3.3 促进中学生学生情绪控制的团体心理游戏

课程名称:我的心事你来猜

课程目标:通过游戏了解情绪的多样性,学会控制情绪,成为情绪的主人。

课前准备:安静宽敞明亮整洁无干扰的活动室一间。

活动程序:(1)分组,每组排成一行第一个同学看提示板上的情绪描写,并用动作做出来,后面的同学通过自己的理解做出表情,依次传递表情,最后一名同学回答提示板上所写的表情。在一定时间内看那组回答正确最多即获胜。(2)组织学生进行团体讨论“什么事情会产生何种情绪,怎样控制此种情绪”等情绪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陈虹,郑小东,中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3):33-58

[2]刘勇,教师团体心理辅导[M]科学出版社,2008(1):6-11

[3]廖风池,蔡丽芬,严菩芸,陈贞等著,儿童咨询团体理念与方案[M],世界图书出版社,2003(7):21-22

[4]王振字,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76-304

[5]钟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体验式教学的探索,梧州学院学报,2007(1):103

[6]李慧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新探,课程教材教法,2006(7):33-37

篇7

4-5)-①

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管理和使用

(说明报告)

一、 指导思想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未成年人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提高未成年人的心理调节能力,培养未成年人的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为广大未成年人提供心理测评和指导。

二、 建设目标

1.心理辅导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不仅包括心理咨询室、心理测量室等各功能室建设,还包括内部设施的配备,尤其是专职心理辅导人员的配备更为严格。

2.根据我校实际,我们将按照“统筹规划、区域推进、典型引路、分层实施、分段达标”的原则建设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

3.高质量地建设一个心灵交流的温馨空间。全校师生、家长了解心理知识,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对心理疾病做到“防患于未然”,并及时认清自己的情绪且能做到自我管理情绪、自我疏导情绪。及

时帮助少数有情绪困扰的师生、家长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使其走出心理困境。

三、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管理

一、心理健康辅导要以人为本,协助未成年人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使其健康成长。

二、辅导站工作人员要遵守心理咨询师职业道德规范,遵守辅导站的各项管理制度,提供热情、耐心、周到的心理健康辅导服务。

三、辅导站工作人员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时到岗,耐心细致做好咨询和预约登记工作,保持辅导站工作经常化、规范化。

四、辅导站工作人员在咨询时,须学会倾听,无条件接待来访者,事后做好记录。

五、辅导站工作人员针对一般心理问题进行辅导,若发现现有条件下无法解决来访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须查阅相关资料或请教有关专家顾问后再约定时间解决。

六、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干预预警机制,积极防范和应对各种未成年人心理危机突发事件,最大限度降低损失。

四、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的功能

1.掌握全校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检测和分析,及时发现需要给予特别帮助的未成年人。

2.为有需要的未成年人做团体或个体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未成年人解决心理困扰。

3.利用心理辅导站开展面向全市未成年人的健心活动,如在辅导站内建有心理松弛区、音乐欣赏区、图书阅览区等,指导未成年人的自助活动。

4.在学校内开展教师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5.为家长教育子女,为社区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人际环境,提供建议、咨询和帮助。

五、心理辅导站的建设标准与要求

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的建设要根据心理辅导的需要(服务对象多少,服务范围大小等)和实际条件的许可来确定心理辅导站建设标准。如:建立心理咨询室、心理测量室、心理活动室、心理阅览室等。

1.心理咨询室:建立心理咨询室是个别辅导的需要,一方面为未成年人提供咨询,进行行为训练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为辅导教师提供记录和整理未成年人心理个案创造条件。

2.心理测量室:针对不同的来访者,在需要了解来访者的一般心理状态和问题时,可采用必要的心理量表和问卷进行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根据心理测量结果和对来访者的谈话综合鉴定,确定辅导方式;记录和存放未成年人理档案;为学校、教师、家长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资料。

3.心理活动室: 一是为未成年人进行各种团体辅导活动提供场所,二是为未成年人进行心理训练提供条件。

4.心理阅览室:可以让未成年人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从而得到帮助和启示。心理阅览室还可以为教师、家长提供有关的各种心理教育方法、现代教育思想、各种心理辅导技术方面的资料。

六、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工作内容

一是教育教学。以正面教育为主,采取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结合,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育资源,采取多种富有实效的教育方式。

二是健康咨询。采用团体和个别的形式,对具有轻度心理困扰的学生依照专业规范和伦理,开展日常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为家长和社区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和教养指导建议。

三是危机干预。在新生入学、考试前后、升学择业以及突发危机等可能对师生心理造成较大影响的事件前后,及时开展针对性、适应性的干预工作;定期采用测验和调查的方法,掌握本校师生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师生心理档案。对于学校师生心理问题的易感群体,制定长期预防和干预方案。

七、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地址

淡水社区卫生服务站。

篇8

摘要:自我控制能力;团体辅导;中职生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227-02

一、引言

自我控制是指在没有外界监督和限制的情况下,个体按照社会的标准和要求,对自己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等进行约束和管理的能力。对于中职生而言,自由支配时间大大增加,从而面对的诱惑也随之增多,学习、生活和成长更多地靠自己管理。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自暴自弃,因此容易出现一些不良行为。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本研究根据中职生的自控力特点及其需要提升的维度,开发一套自我控制课程,并尝试采用实验方法对团体辅导提高自控力的结果进行量化研究,以此获取团体辅导有效性的数据支持。

二、研究方法

1.被试。按照自愿参加的原则,从东莞市某职业学校的二年级学生中选取60人。60名被试随机分成实验组和控制组各30人,年龄为16~17岁。

2.研究材料。(1)《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上海师范大学王红姣主编。(2)团体辅导成员自评量表,用来调查团辅成员的主观满意度及其收获。(3)团体辅导方案。

3.研究设计及其过程。对实验组的学生实施团体辅导,辅导时间约半个学期,从2015年3月至2015年6月,每周一次,每次时间约60分钟,共16次。控制组只参加常规的学习任务。实验后测在团体辅导活动结束一周后进行,通过比较实验组和控制组自控力及其各维度的改变量来检验团辅效果。

团体辅导课程一共为八次单元活动,第一单元为团体建立与团体成员探索阶段,接纳团体成员、制定团体规范,为以后的活动做铺垫;第二单元为调节和控制情绪,特别是愤怒情绪的管理;第三单元为拒绝诱惑;第四单元为应对挫折;第五单元为行为习惯的养成;第六单元为学会延迟满足;第七单元为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第八单元为课程回顾以及结束团体。

三、研究结果

1.实验组和控制组前测的对比研究。

首先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前测比较,表1显示实验组的得分虽然比控制组多3分,但从平均数差异性检验来看,结果并不显著(p>0.05)。也就是说在实施团体辅导之前,实验组和控制组在自我控制总分及其三个维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两组被试基本上是同质的。

2.实验组前测和后测的对比研究。

从表2可知,实验组后测总分发生了极其显著的变化(p

3.控制组前测和后测的对比研究。

从表3可知,控制组的学生在总体得分和情绪行为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有提高,但不显著(p>0.05)。这说明中职生自我控制能力在自然状态下也在提高,但改变量不明显。

4.实验组和控制组后测的对比研究。

从表4可知,实验组自控力总分以及情绪行为两个维度都发生了极其显著的变化(p

5.过程评估。本研究除了量的评估,还采用过程评估,两者结合起来评估团体辅导的效果。每次团辅之后让团体成员分享感受与收获,了解团体辅导的成效,团辅过程中研究者和观察员对团体成员的表现进行观察并记录。

6.干预效果讨论。本次干预研究的结果说明:在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被试的自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特别是情绪自控和行为自控两方面都有了极其显著的提高,这说明团体心理辅导有效地提高了中职生的自控力,这与团体辅导具有针对性、操作过程严谨细致密切相关。

首先,在研究实施过程中一直遵循团体辅导活动的原则,提高成员的积极性和开放度,培养合作意识,增强信任感,营造融洽温馨的团体气氛,为团辅实施做了很好的铺垫;其次,团体辅导紧紧围绕自我控制的情绪、行为及思维三个方面展开,采取了自我暗示、角色扮演、榜样学习、游戏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同时辅之个别辅导;最后,从团体成员对团体辅导活动的评价上看,本次团体辅导活动得到了团体成员的认可,让他们在团体活动中得到了成长。

四、结论

团体心理辅导有效地提高了中职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其中情绪自控和行为自控的提高效果最明显。自我控制是心理能动性的重要表现,它是多维度的心理活动系统,因此提高中职生的自控力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需要不懈地研究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红姣.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及其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38.

篇9

关于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研究,我们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撰写研究报告等方式。1999年6月,课题组采用北师大发展心理研究所编制的MHQ问卷对城区的四所初始实验学校(中小学各两所)的近万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将调查结果输入微机,采用SPSS软件对其进行了分析处理,得到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特点数据统计表和曲线图。然后,课题组组织四个实验校的近五十名主研人员按不同年龄段分成了十个小组,对数据统计表和曲线图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研究,撰写出了《重点小学学生自我控制状态的发展特点研究》等十余个研究报告。

关于心理素质培养研究则主要采用了“团体发展性教育”和“个体补救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团体发展性教育主要是通过以班为单位开设心理导向活动课,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来进行的。

个体补救性教育则是针对少数心理异常的学生进行个别咨询和辅导。通过谈话、讨论、测验等手段,分析、综合求助学生的心理问题及产生根源,并将其具体化和简明化。通过疏导,提供信息或直接帮助求助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制定具体的计划。

一、具体实施

1.广泛宣传,深入发动。我区充分借助电台、电视台、报纸、杂志等媒体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全社会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发动,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重要性,为顺利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营造氛围。

2.行政介入,大力推行。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全面铺开,借助行政手段是一个重要因素,而且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题引进本身,就是一种政府行为。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区又成立了由区四大班子和区教委领导组成的课题领导小组,由教委、教科所和重点实验学校主研教师组成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中心,由教委、教科所和直属学校校长组成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

3.由点到面,逐步推广。我们制订了“由点到面、逐步推广”的实施计划。第一年,在城区四所中小学进行试点;第二年,将实验范围扩大到城区所有中小学和直属中学;第三年,在全区所有中小学全面实施。实践证明,这种分步实施的策略是正确的。

4.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活动。我们经常组织全区性及片区性教研活动,通过举办讲座、展示优质课、经验交流、论文评选、赛课等形式,提供机会让教师们观摩学习。

5.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论文评比和心理活动导向课的赛课活动。每两年,我们即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论文评比活动,并在每年举办的全区性中青年教师赛课活动中纳入心理活动导向课,将其作为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一门独立学科进行赛课,以此督导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6.建设心理辅导室。我区几年来共建设心理辅导室二十余个,接待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六千余人次。例如合川中学“心语室”(心理辅导室)自开设以来,坚持“热情服务、平等互助、设身共情、鼓励倾诉、承诺保密”等原则,采用“情绪疗法、现实疗法、精神疗法、满灌疗法、中心疗法”等,以“门诊辅导、电话辅导、书信辅导、网上辅导、现场辅导”等形式,对求助者进行心理辅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主要成绩

1.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心理活动导向课所倡导的平等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参与性原则等活动理念,被实验教师广泛应用到各学科教学中,从而推动了新课程下的教法、学法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

2.中小学学生心理品质普遍优化。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区中小学生在自信心、自我意识、学习主动意识、抗挫折能力、关爱助人意识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增强,学校校风校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3.心理健康教育带动了全区教育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部分学校领导不仅大力提倡、鼓励、支持教师搞课题研究,还亲自挂帅,主持科研课题工作。广大干部和教师深切感受到了“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无穷魅力。我区连续几年获得重庆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重庆市基础教育改革一等奖。

4.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学生有了问题,教师主动与家长沟通,共同寻求最佳教育方案。同时通过家长学校传授一些基础的教育方法和技巧,赢得了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以前家长只关心孩子的生活、关注孩子的成绩,现在开始重视亲子关系、重视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养成健康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与学校教育形成了良好的合力。

5.培养了一支较为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经过几年各种方式的培训学习、实践操作,关于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们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初步建立了一支有一定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

篇10

近年来,随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普及和规范,游戏辅导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之中,成为心理教育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上个月我参加某校的心理活动课教研活动,教师们推出了雨滴声与拍手相呼应以释放压抑情绪的“雨点变奏曲”游戏、感受团队协作精神的“齐眉轩”游戏以及“用身体写字”“松鼠和大树”“解开千千结”“一条龙”“大风车”等游戏。游戏在心理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们通过参与游戏活动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调适自己的紧张情绪,增进了团队意识。但与此同时,游戏辅导的针对性和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一、游戏辅导理论简介

游戏是自然而发,充满愉悦、自愿而无特定目标的活动。联合国的声明中强调:“游戏是儿童不可剥夺的权利,能给儿童带来快乐并使其从中受到教育。”游戏可分为竞赛性游戏和非竞赛性游戏,也可分为破坏性游戏和建设性游戏等。不同种类的游戏可起到不同的心理效果:竞赛性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非竞赛性游戏可以减轻紧张和焦虑,获得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破坏性游戏可以缓解精神压力,建设性游戏可以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训练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和记忆力。

游戏辅导是由儿童喜欢的游戏活动发展而来的。游戏辅导是借助游戏这一媒介,利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促使当事人在玩耍中发生改变的教育活动。最早研究和整理如何利用游戏进行儿童心理分析和治疗的学者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认为:当构成个体人格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按各自的运行法则运行时,会出现冲突,其体内积累过多的心理能量不能得到有效地疏解而被压抑至潜意识时,就会产生心理方面的困扰。游戏治疗就是借助游戏这个媒介分析潜意识,将这些尚未解决的潜意识内容,提升到意识层面,从而彻底解决问题。其辅导的步骤首先是通过游戏过程和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帮助儿童做好治疗前的准备工作,其次是借助游戏帮助儿童进行自由联想和梦的分析,进而分析潜意识。

游戏辅导理论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娃芝娜·爱丝林(Virginia Axline),其主张把当事人中心学说应用到孩子身上,创造了儿童中心的游戏治疗。以人为中心的游戏辅导理论认为治疗者与被治疗者能否建立起一种具有治疗功能的关系,是治疗能否成功的关键。当儿童感受到治疗者的温暖、接纳、兴趣、关怀、理解、真诚以及同感时,便能自我改变;若能够改变原有的价值条件,建立起以儿童为中心的人性化关系,就会带来儿童的改变与成长。治疗方法是通过建立无条件尊重、同感、真诚三个条件的辅导关系以实现儿童的改变。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游戏辅导应该遵循的原则:即与孩子热情友好相处的原则,理解接纳孩子的原则,包容、自由表达内心感受的原则,感受反馈和自我领悟的原则,尊重孩子自我解决问题的原则,相信孩子有作出选择和着手改变自己的原则,循序渐进和限定性的原则。爱丝林提出的游戏辅导的原则在当前的学校辅导中仍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二、游戏辅导技术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1.利用沙盘游戏技术开展心理辅导

沙盘游戏是利用白沙和玩具进行心理治疗的方法。来访者在一个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中,在治疗师的陪伴下,通过摆放一些缩微模具和塑料沙盘中的沙子,根据个体自身的内部状态创造出一个相应的外部世界。来访者在自由与保护、治愈与发展以及发展与创造中,达到自我康复和自我成长。沙盘游戏治疗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治疗体系在欧美应用广泛,是目前国际上影响深远的心理分析技术,现在正逐渐被我国学校教育所采用,成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据调查,我国许多中小学已经使用沙盘游戏技术,且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学校沙盘游戏的临床实践发现,沙盘游戏不仅适用于个体心理辅导中的学习困难、创伤修复与治愈、注意力困难、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自信心提高以及成长发展等方面,也适用于团体心理辅导中的班级建设、同学关系、沟通与交流、自信心增强等方面。沙盘游戏的基本思想在于:随着沙子从手指间滑落,游戏者的心理便开始异动,沙子以它的流动性和可塑性,使学生任意发挥想象力,帮助学生克服语言表达不完善的困难,使之能够自主、轻松地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得教育。利用沙盘游戏开展心理辅导,在培养学生的自信与人格、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性格习惯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2.利用心理游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心理游戏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学帮助与指导的重要方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心理游戏的活动很多,我们能从许多书籍中看到游戏活动的介绍:如徐光兴主编的《儿童游戏心理辅导》,唐思群、屠荣生编著的《师生沟通的艺术》第九章“沟通的团体游戏”,以及网上搜索“团体心理游戏百例”都能找到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游戏活动。教师们可以有选择性地将这些游戏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课前用心理游戏导引教学内容,课中用心理游戏发展学生的认知,课尾用心理游戏升华学生的情感。在心理辅导教师带领下,各具特色的游戏活动能有效调适学生情绪,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心理游戏辅导不仅能为学生创设一个温馨、和谐、宽松、自然、平等、尊重的环境,而且能借助游戏中潜在的力量,推动学生自我发展。实践证明,游戏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对学生个性心理、认知心理、社会性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3.利用亲子游戏开展心理治疗

亲子游戏治疗是一种直接将父母纳入游戏过程的治疗方法,是父母在受过训练的辅导教师的督导下,协助其情绪或行为有困扰的孩子进行改变的直接过程。随着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逐步引领家庭教育向科学化发展,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作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学校开展心理游戏辅导时,可以借助家长这个教育资源,把家长变成协助孩子改变过程中的一环。学校辅导教师要培训家长掌握游戏治疗的技巧,指导家长学会与孩子活动和相处的正确方法,并针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行为,通过亲子游戏进行调适。我区的笔架山小学就是请家长到校,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参加亲子教育和亲子游戏活动,将家与校、师与生、父母与孩子融为一体。利用亲子游戏开展心理治疗,孩子们积累了感觉印象,减少了问题行为,增进了与父母间正向的亲密关系。同时,孩子们在各种游戏中体验生活,学会思考,学会以正确的方式处理事情。

三、游戏辅导在小学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游戏辅导是以游戏活动为中介,让儿童通过参与游戏活动,自由表露自己的情绪和内心思想,体验与反思自己的行为,分享同伴经验,从而达到某种建设性效果的心理辅导活动。教师在开展此类活动时需注意:

1.游戏辅导内容的选择要科学。儿童游戏很多,有机能性游戏、体验性游戏、获得性游戏、创造性游戏,也有实践性游戏、象征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游戏的基本内涵,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于学生心理发展需求,适合于课堂教学需要的游戏,为学生和教学服务。

2.游戏辅导环境的设置要适宜。游戏辅导室的面积要在30平方米左右,位置设在不打扰其他个案和同事的地方。室内应该提供视觉上的隐秘性,色彩柔和,不宜太刺激。游戏辅导室中最好有水槽、沙盘、玩具、绘画工具、桌椅等。

3.游戏辅导程序的设计要合理。每一次辅导中进行什么游戏,每个游戏进行到什么程度,辅导教师都要预先安排和设计妥当,制订详细的游戏辅导方案,包括:目的、时间、人数、场地、玩具、游戏方法、活动程序、注意事项等。

4.游戏辅导过程的观察要细致。在游戏辅导过程中,辅导教师要认真观察孩子的面部表情、语言表达、玩具使用以及活动情况,同时要作好记录。

5.游戏辅导教师的指导要规范。游戏辅导的目的是对儿童的内心世界进行再整理。在游戏辅导过程中,辅导教师基本态度和原则是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儿童自由表现内心深处的世界,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不排斥、不说教、不单方面终止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