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商业银行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4-01-16 17:26: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商业银行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商业银行发展趋势

篇1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 电子商务平台 互联网金融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与繁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化网络时代日益来临。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逐渐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极大程度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人们的金钱交易等方式也逐渐由传统的现金交易方式转变为电子交易,由此可见,互联网在当前信息化网络时代的现代化社会中日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社会领域的发展都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促进了社会各行业的发展,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各行业带来相应的挑战,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国家股份制的新产物也面临诸多挑战,因此本文对于城市商业银行如何运用好互联网金融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基础上的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传统优势逐渐消失

城市商业银行的传统优势正逐渐消失是互联网基础上的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的表现之一。自从城市商业银行诞生以来,商业银行传统的优势便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分别为商业银行在国家相关政策的红利方面、商业银行的相应资金成本方面、商业银行的最低信用成本方面以及商业银行的作业成本方面,上述四个方面不仅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传统优势表现,同时也是城市商业银行在同行业中发展比较突出的方面。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时代日益到来,信息化网络时代中新的金融工具逐渐为各个主体的发展提供了比传统城市商业银行更为平等的竞争环境和竞争平台,致使以往城市商业银行中所独有的传统优势不再受人们的热捧,方便快捷的互联网平台则更受人们的欢迎,由此互联网基础上的城市商业银行所具有的传统的优势逐渐在竞争环境加剧的前提下消失。

(二)城市商业银行的地位逐渐下降

城市商业银行的地位正逐渐下降是互联网基础上的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的表现之二。在现代信息化网络时代中,由于互联网的崛起,城市商业银行虽然感受到重要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程度上的挑战,在当今互联网环境下,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较为堪忧,城市商业银行的地位逐渐下降。城市商业银行自诞生至今,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在世界经济发展范围内发挥着独有的作用,同时也是调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和维护世界和谐稳定的重要方式,在世界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就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城市商业银行的重要地位,互联网以其快速、方便等诸多优点逐渐降低城市商业银行的实体地位。就银行的本质而言,风险的主要根源在于互联网时代下,新金融势力依靠更为平等的竞争环境和平台的优势逐渐垄断了银行客户的诸多信息,银行对于客户信息获取的相应渠道经由互联网技术性阻断,从而无法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发展。

二、城市商业银行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发展空间

(一)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平台业务

在社会经济文化不断进步以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城市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共存,虽然互联网的出现以及应用使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但是城市商业银行在互联网环境下也存在相应的发展空间,城市商业银行应积极利用互联网金融力,通过积极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使互联网环境成为保障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支撑。城市商业银行应该在互联网环境下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平台业务,就目前城市商业银行总体的发展而言,城市商业银行具有先天性的发展优势,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城市商业银行开展电子商务平台业务是其能够在现代化社会中继续发挥自身优势的重要保障,其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商业银行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对庞大的资金成本对其进行支持,同时银行在结算和信贷等方面的优势也相对明显,但城市商业银行在开展电子商务平台业务过程中,也应主义银行在战略定位和竞争定位方面的创新。

(二)城市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

城市商业银行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另一发展空间体现在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市商业银行在互联网环境下发展空间的拓取,主要是在商业银行发展各种业务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科技的力量,与最新化的互联网金融力量进行有效互动,将彼此之间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的结构。通常情况下,金融机构所起到的金融沟通能力在在于资金流动性转换强以及信用风险管理。城市行业银行凭借其相对庞大的资金优势在资金流动性转换方面做得比较到位,而互联网新金融势力则以其信息方便快捷的优势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潜力,由此,城市商业银行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使二者通过优势互补实现良好的合作,从而不断促进城市商业银行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发展。

三、城市商业银行运用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正确认识互联网金融以促进银行的健康发展

正确认识互联网金融以促进银行的健康发展是城市商业银行运用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发展趋势。在信息化网络时代中,城市商业银行应正确认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的发展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是一把双刃剑,既具有一定的机遇,也存在一定的挑战,因此正确认识互联网金融,有效在城市商业发展中运用互联网金融,将能够有效促进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应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积极利用互联网金融力,将二者之间的优势有效进行互补,从而不断促进城市商业银行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有效发展。

(二)利用互联网金融推进线上评级风险控制制度

利用互联网金融推进线上评级风险控制制度是城市商业银行运用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与信息化网络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商业银行中的风险控制机制也应随着网络信息逐渐转变,面对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信用主体身份认定不明确的情况下,应当利用互联网金融对相应信息进行及时的掌握、创新和变化,从而实现城市商业银行中线上、线下的有效对接,促进城市商业银行逐渐朝着信息一体化和信息全网化的方向推进。同时尤其要注重互联网环境下城市商业银行对风险控制的模式思路进行改革和创新,通过改变城市商业银行传统风险控制思想,有效发挥网络线上的作用,推进城市商业银行线上评级风险的控制制度。

(三)通过互联网金融全面推进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

通过互联网金融全面推进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是城市商业银行运用互联网金融的根本发展趋势。在信息化网络时代的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城市商业银行在未来的发展空间仍是较大的,并且在新的形势下,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会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状态。随着现代城市商业银行逐渐实行三位一体的发展趋势,并且商业银行平台逐步向个性化需求方面发展,城市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对而更多的客户及其相关信息有了更多的了解,利用诸多信息,城市商业银行可以有效地对更多客户和信息进行挖掘和分析,从而有效提升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通过对互联网金融的有效运用,能够在信息化网络时代中一定程度的提高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

随着经济文化的进步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互联网广泛应用于社会各行业中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各行各业都应积极在互联网环境下寻求发展。本文主要对互联网基础上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进行概括,同时从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平台业务和城市银行应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对城市商业银行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发展空间进行探讨,并从正确认识互联网金融以促进银行的健康发展、推进线上评级风险控制制度以及全面推进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对城市商业银行运用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并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毅,尹笑怡.互联网金融对三四线城市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影响机制分析――以湘潭为例[J].金融会计,2015,(01).

[2]胡妍蕊.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小微金融服务创新研究――基于互联网金融的视角[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5,(03).

[3]陆岷峰,陆顺,汪祖刚.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用户思维”战略研究――基于互联网金融在商业银行转型升级中的运用[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5,(02.

[4]喻石,罗宁欣.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网点转型探析――以长沙市商业银行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5,(04).

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含义及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意义

1.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含义

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是客观、公正的监督控制活动,它对商业银行经营控制提供评价和咨询活动。同时,内部审计也是银行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现实意义

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尽快与国际商业银行接轨,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地位。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审计理念缺少风险预警机制和内部审计独立性、权威性不足

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国际借鉴

1.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特点

(1)合理的审计模式,内审部门有更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内审机构的设置问题对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制度至关重要,西方商业银行在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上,总行实施了机构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而在各分支机构则只是设立简单的审计控制办事处,这种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实现了“倒金字塔”型。各分支行担任服务窗口的职能,总行执行主要的经营职能。

(2)内部审计职能定位明确

纵观当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发展趋势,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已经走在内审领域的前沿:充分发挥了内部审计的咨询和服务职能、更加注重内部审计过程而不是审计结果、对商业银行潜在风险进行充分评估、对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提出合理的审计咨询意见和改进措施、协助被审计单位进行内部控制制度

2.国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经验的启示

(1)重视内部审计成本。内部审计的最终目的是实现银行的经营目标,但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必不可少会出现一些内部控制的问题,所以关于如何评价和衡量内部审计质量的标准和规范必须有章可循。如果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或者内部审计成本高于企业内部审计所实现的价值,那么银行完全可以把内部审计外包给其他审计咨询公司或者会计师事务所。从这个角度来说,内部审计还可能为实现商业银行的效益做出贡献,从而降低商业银行成本。

(2)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并重。进行实地审计检查是传统的审计方式,这有利于更加直观的找出问题的根源,并在第一时间对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直接的审计证据。当前,由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传输系统的发达已经可以满足审计证据和报表数据实时传递。通过对审计对象的业务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从而有计划的对审计对象进行全方位一体化的审计。因此,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模式发展趋势就是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并重。

四、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的对策

1.创新内部审计理念

目前,中国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概念也很旧,仍然在“金融审计”的阶段,在实践中,在中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主要是真实性审核,这种内部审计理念强调的是针对会计材料和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监督评价,无法给商业银行带来效益,也不能间接增加银行的价值。内部审计发展的趋势是风险基础审计,把风险评估作为企业经营的必要条件之一。与此同时,内部控制的重点也发生了转移,分析经营风险成了内部审计的焦点。因此,只有从审计风险的思想认识,深化“增值型审计”的概念,以促进审计模式的发展,对审计风险的利益,商业银行的风险规划,全方位多角度一体化的实时动态监督,为商业银行增加效率和效益。

2.创新内部审计工作手段、方式和方法

商业银行的电子化进程加快,各项业务的经营和管理越来越离不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的普及。信息科技和电子银行的大力发展使得风险控制问题在当下变得越来越突出,银行业的各项业务也必须面向电子化,网络化。

在审计手段方面,应大力推广使用分析性复核。分析性复核技术能够充分利用数据集中的优势,定义各种问题,在审计软件等现代技术的大力支持下,连续动态地对商业银行各部门会计资料和财务数据进行匹配和分析,对其出现的异常活动实施风险预警,从而缩小审计范围,精确风险审计的领域,科学合理的安排被审计单位的审计计划,最终使得审计资源优化配置。

在审计方式方面,改变以往事先预告多的工作方式,增加突击审计力度。按照西方商业银行的惯例,选择不定时的对商业银行各部门进行一次突击审查。

3.加强公司治理,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内部审计独立性对于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息相关。只有保证内部审计部门在商业银行各部门中具备较高的地位,才能实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也关系到审计任务是否按期完成,是否高质量完成。提高内部审计权威性也是加强公司治理的重要举措,公司在规划法人治理结构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将内部审计定位于董事会或者监事会之下,内部审计人员直接向董事长负责,从而实现内部审计的独立和权威。

五、结语

感谢老师们一路上对我论文的指导和支持,对于我存在的不足及时指出并加以指导,如果没有老师们的帮助,我想也就没有今天的这篇论文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路走下了,经历了许多汗水和挫折,但是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在这一刻,将最崇高的敬意献给你们!在我的论文中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此,向各学术界的前辈们致敬!

参考文献:

[1]杨国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研究生学报,2012,8:16-21.

[2]付文燕.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研究.审计之友,2011,6:8-10.

[3]丁卫.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完善探析.现代商贸工业,2013,6:6-10.

篇3

关键词:合业经营分业经营金融监管风险防范

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其业务经营方式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过程.在目前世界经济逐步趋于一体化,金融趋于全球化的浪潮之下,金融业合业经营的趋势也日益明朗。本文拟从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出发,对全球金融业合业经营的趋势略作分析。

一,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史。

作为现代经济金融的强国,美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对全球各国的金融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不乏值得借鉴的发展模式,当然也有许多发人深省的经验教训,为此,讨论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我们有必要首先了解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

首先,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的金融机构基本上都是混合经营,没有严格的业务范围的划分,金融机构的种类也比较少,服务品种也不丰富。作为金融机构的主要代表-银行几乎承揽了社会上需要的全部金融服务品种。银行从传统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业务中解脱出来,开发了中间业务,但是这些业务还远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尚处于起步阶段。

随后,30年代一场由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之后,美国的银行体制几乎崩溃。为了挽救危机中的银行体系,美国于1933年颁布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因为他们将危机的诞生主要归因于银行发展的多项综合业务加剧了银行体系的风险,从而为整个金融业与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鉴于此而颁布的银行法便主要着眼于银行业与其他金融业分业经营以降低风险。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第一,该法案规定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吸收存款,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是承销和发行证券,二者必须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严厉禁止交叉业务和跨业经营。其二,该法案对银行支付活期存款利率进行了限制。最初规定对活期存款不支付利息,即零利率,后来提高了利率上限,允许支付少量利息。这主要是为了降低银行的支付危机。其三,该法案规定政府对银行存款给予保险,并据此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以及实行最后贷款人制度,这一切都是为了保障储户利益,同时提高银行的信用水平。

在《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严格限制下,美国金融业在分业状态下迅速发展着。这时候,以前从属于银行的一些金融机构开始独立发展并逐步成熟起来,并有了自己独立的业务经营范围与经营管理模式。在此过程中,金融业逐步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四大支柱。但是进入60年代以后,逐步出现各种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范围的交叉,严格的业务划分被逐步打破,,经济学家及政府都开始考虑关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是否真的有利于金融业的安全发展问题。经过长久的争议与探讨,1999年12月,美国终于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并新颁布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从而为金融业的合业经营扫除了法律上的障碍。

二、业经营的产生原因及利弊分析。

前已述及,金融业自诞生以来,其业务范围及机构设置并没有自动的划分开来。最初几年主要都是由银行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金融产品的需求而在其本身业务(存款与放款业务)之外新开发的金融服务产品。但是在30年代全球经济危机以后,美国率先立法,限制银行(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的业务融合,要求分业经营,随后,许多别的国家纷纷效仿,这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首先,分业经营能够使各金融机构更加专注于自己所擅长的优势业务,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免盲目开发新产品,新服务,这样可以降低金融机构(当时主要是银行)的风险并使其收益更加稳定和有保障。其次,分业经营也更有利于政府的监管。实施严格的业务划分,各金融机构的业务都相对单一化,简单化,这样就更有利于政府根据不同金融机构的特点,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并使其经营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分业经营的立法规定却并未达到其预想的效果,这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这一立法规定本身的局限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首先,分业经营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严格的业务划分使投资者失去了方便,快捷而又综合化的服务机会,投资者不得不与多家不同的金融机构往来以满足其多种金融需要。同时,它也削弱了银行业的实力,因为业务范围的严格限制使许多银行丧失了许多盈利机会,所以现实中,许多大银行都力图混合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可以说,这也是满足社会需求的结果。并且分业经营降低了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性,将过去整个金融业的竞争分散到了几个不同的领域,例如投资银行不必再担心来自于许多大的商业银行的竞争,从而削弱了许多金融机构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而投资者也无法享受激烈的市场竞争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另外,尤为重要的是,在二战以后,世界经济贸易迅速发展,这对金融服务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的全球化必然要求金融的全球化,而金融业务的分业经营状态无疑不能满足全球化的金融发展趋势的要求。于是各个国际性的大银行纷纷朝着业务的综合化方向发展。他们通过金融创新,开发,设计一系列的金融衍生产品,绕开法律的壁垒,达到综合经营的目的。60年代末期出现的新型金融工具,如定期存单,NOW账户,现金管理账户等一系列金融衍生工具都是这一环境中的产物。

分业经营规定的最初动因在于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然而在事实上,面对世界一体化的经济发展趋势,它反而加剧了银行业的风险,使其生存能力受到限制。正因为此,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逐渐突破了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分工的界限,走上了业务经营全能化的道路。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新业务品种,从专业化逐步走向多样化,全能化,从分业走向合业,这是与西方经济金融发展密切相关的。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银行负债业务比例的变化为其业务拓展提供了可能性。近二十年以来,西方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重逐步下降,定期储蓄存款的比重相应上升,这一结构性的变化为商业银行开拓中长期信贷业务和投资业务提供了较为稳定的长期资金来源。第二,银行盈利能力的下降促使各个商业银行寻求更多的盈利渠道。自70年代以来,西方金融业竞争激烈,银行盈利水平普遍下降,这迫使银行业开拓新的业务和品种。他们一直想方设法绕过法规的限制,向证券保险等领域扩张,突破传统的业务束缚,开发更多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对于这些积极创新的银行而言,许多法律条文形同虚设,因为通过创新业务的开展,他们可以轻而易举的逃避政府的监管和法规的限制。与此同时,金融管理当局顺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也取消了一些过时的法规,适时的为商业银行开拓新业务提供了方便和支持。第三,金融理论的深入发展。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发展,从最初的资产管理理论到负债管理理论及至70年代末期出现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他们都是为了有效推动金融业的安全稳定发展而产生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突破了传统的只重视资产或者只重视负债的理论的偏颇之处,使商业银行真正的从其资产负债业务双方着手,同时拓展资产负债业务,使其相匹配,达到收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的发展适应当前金融形势,为西方商业银行业务不断走向全能化综合化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而极大的促进了他们综合业务的开展。

由此可见,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理论的发展乃至政府监管水平的发展都为金融业的合业经营做好了准备。分业经营终究只能是金融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

三、合业经营的发展趋势。

1999年12月,美国颁布《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正式废除了已实施六十余年的关于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法规。这一法案的颁布无疑将会对美国乃至世界的金融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合业经营势不可挡。在此过程中,金融业的兼并与重组将会加剧,银行的综合经营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也会日益加强。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在此过程中也存在着种种不确定因素,隐含着许多风险。

首先,合业经营将加剧兼并行为,使各金融机构过分重视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综合化,而忽视了稳健经营这一根本原则。从一定意义上说,金融机构兼并的机会成本就是其稳健程度,稳健经营要求管理人员经常不断敏锐的监督本机构运作情况,而不是分散注意力去过分关注合并以扩大规模和范围,这可能造成在管理文化,预期,策略及日常业务经营等方面潜在的混乱。由于合并各方在企业文化,员工素质,经营理念等各方面都可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合并后能使各方的优势结合并发挥其规模效益还取决于整合是否成功,而不同企业之间的整合成本往往是巨大的。

其次,合业经营也会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政府,社会以及金融机构自身都更清醒的认识到风险所在并加以防范。而对于某些项目,即使那些较大的金融机构对其所面临的新的风险也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对从事金融衍生工具所带来的风险的监管和防范。

综上所述,金融业的合业经营趋势是不容置疑的,但不能急于求成,只有在社会经济金融形势都为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时,才能够适当放宽对业务范围的限制。目前我国所采取的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正是基于这一考虑。而一旦我国的金融体系发展更为健全,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加强,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管的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国便可朝着业务监管综合化方向迈进一步。

参考文献:

篇4

传统的商业银行成本管理采用的是指标控制办法。它的基本原理是:在进行成本管理时一般遵循计划目标的管理模式,将成本费用的支出按计划标准进行框算核定后,具体分配给各个部分,在成本计划执行过程中,通过一套成本费用指标进行监控。在经营运行中,一旦出现超过规定指标的情况,便立即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历史经验证明,指标控制在金融分业经营时期是一种有效的成本管理方式,它曾为西方商业银行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七八十年代以来,在金融自由化浪潮的推动下,商业银行出现的综合化、全能化的发展趋势,金融部分由此变得更加激烈。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指标控制成本管理方法逐渐显示出其不足之处来:成本指标控制过于注重强调成本、费用的削减,而忽视了成本创造价值的作用。管理人员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常常把成本管理误导为单纯削减费用支出,往往使成本管理难以收到预想的效果。因而,它是一种较为被动的管理方法。因此,西方银行界普遍认识到:指标控制的成本管理办法已难以适应新的部分形势了,应当尽快寻求一些新的成本管理技术,以满足竞争的需要。

二、西方商业银行寻求成本管理新技术的指导思想。

西方银行界人士经考察,发现了下述三个重要规律:一是各国商业银行的平均资产收益率更加趋于稳定,所有商业银行间的资产收益率的差距基本保持稳定并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二是在竞争形势下,商业银行为了扩大经营规模,就必须投资开发新技术、新产品,而增加技术含量需要巨额投资,所以商业银行的非利息费用的不断增加也成为一种趋势;三是商业银行业务结构调整过程中,传统业务被大幅度压缩,表外业务被大量开发,于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的零售化趋势日益明显,而且零售业务分工更细、种类更全。他们通过对上述三条规律的分析,认为当今商业银行的竞争重点已不再是如何提高单位资产的收益水平,而应把竞争的出发点放在有潜力可挖的成本管理上。同时认为,商业银行要想占领市场,必须向新技术、新产品进行适当的投资,而这种投资型的费用支出是以经营战略的推进为导向的。

基于上述考察,西方银行界对新形势下的银行成本管理达成了如下共识:成本管理并不等于单纯的指标管理,也不意味着单纯、片面地削减成本,银行新业务的开发并不是为了单纯地增加功能,而是为了使银行自身更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因此,成本管理必须从市场发展战略出发,服从战略的要求,提出战略服从型的成本管理指导思想。

三、新的成本管理评价方法的提出。

西方银行界在确定了新成本管理指导思想之后,又在传统的商业银行成本管理评价方法上作了修正,提出了新的成本管理评价方法,以满足新的成本战略管理思想的需要。传统上一般采用成本费用与资产的比率这个主要参数来评价商业银行的成本管理水平,而在新的成本管理技术下,则开始采用非利息费用与营业收入比率参数来评价成本管理水平。

新的成本管理评价方法是为适应现代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发展趋势而提出来的。在新的参数中,用营业收入来替代资产总额,有利于反映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变。因为现代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既来自表内科目又来自表外科目,而且表外科目的比重越来越大,因而单纯用资产总额来反映其盈利水平已经过时。新的参数从投入、产出两个方面综合反映成本管理水平,因而它避免了传统参数就成本论成本的缺点,为人们从战略的角度评价现代商业银行的成本管理水平提供了合理的标准。

四、西方商业银行成本管理新技术的实践。

西方各商业银行已摸索出不少新型的成本管理技术,较为典型的有以下四种:预算约束型成本管理、优先级资源配置型成本管理、规模经济经营型成本管理、结构重组型成本管理。

1.预算约束型成本管理

预算约束型成本管理,即是以预算方案为特征的成本管理技术,而且在传统的商业银行管理中,虽有预算方法,但并不以成本管理为特征,所以它是一种新的成本管理技术。在实际操作中,它要求银行在作预算决策时,确定优先发展重点支柱业务的战略,把合理的成本投入作为推动战略的一种机制。其策略的要点为:一是确定主要的市场区域为业务发展的重点对象;二是加强与现有客户的联系;三是努力在本行占有优势的业务领域寻找发展机会。这种有重点地发展市场的战略选择,为银行合理地安排各项预算增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预算约束型成本管理技术一般十分重视以下两个方面的成本投入:一是对可以大幅度节约长期成本的主体业务系统和网络进行技术投资;二是对只有通过投资才能有效地改善服务形象和客户关系的业务领域进行投资。它的最大优点是:预算依据可靠,高层管理人员容易掌握银行的业务重点,因而严格的预算容易得以实施。

2.优先级资源配置型成本管理。

这种成本管理技术重视利用资源配置效应,按优先级系列分配成本资源,其特征是通过成本资源的优先配置来实现机构网络的更新与重组,以达到组织系统和分支行机构资源配置最优化。这一管理技术的要点为:一是在整个银行范围内,对各个环节开展优先发展级的评价工作,建立一个统一的优先权成本配置体系,并建立优先级体系管理组织,负责管理策略的实施与监控;二是每个项目的优先级别,通过严重的程序评价得出,不同级别的优先级项目与相应的资金配置相适应,优先级别一旦确立,相应的资源随即到位;三是按照评价程序,那些前景黯淡的业务、效益差的项目没有优先级别,便被取消或停止成本资源配置。

3.规模经济经营型成本管理

规模经济经营型成本管理是指在商业银行的成本管理中,依照规模经济原理,通过扩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经营规模,来降低单位业务量的成本支出,进而扩大市场、巩固其竞争地位。其技术要点为:一是加大银行支柱业务的投资力度,对其按规范经济原理进行设计;二是按照规模经济的设计,对银行所辖的分支行体系进行合理调整,创造从控制中心为基础的集约化业务处理体系;三是在资金安排上优先按规模经济的要求适度集中投放,避免费用投入“遍地撒胡椒面”的做法。规模经济经营型的成本管理技术既能有效地扩大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又能有效地控制其成本支出。

4.结构重组型成本管理

结构重组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营机构的重组。即对经营不佳的有关机构进行重新改组,或者使其转向,或者压缩规模,以保证机构效益为前提。二是业务结构重组。减少那些收益低的业务所占的比重,把经营效益良好的信用卡业务、中间业务等领域作为重点投资对象。在证券投资上,尽量选择成本较低的政府债券作为投资对象等。当前,在西方兴起的大规模商业银行兼并浪潮便是这种成本管理战略的反点发展其优势业务,从而达到节约业务成本、扩大重点业务市场份额,提高经营效益的目的。不过,采用结构重组型成本管理,是以追求长远效益为前提的,因为在结构重组初期,往往会出现成本上升现象。但从长远来看,它最终能达到规模经济效益。因而,结构重组型成本管理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长远的规模经营战略。

五、结束语

西方商业银行的成本管理新技术虽是在九十年代才兴起的,但在近几年内却得到了十分迅速的发展。这既是金融自由化的结果,也是现代商业银行在金融竞争加剧条件下向全能化方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必然趋势。可以预见,在今后的发展中,现代商业银行的成本管理技术还将得到不断更新和完善。

篇5

关键词:合业经营分业经营金融监管风险防范

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其业务经营方式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过程.在目前世界经济逐步趋于一体化,金融趋于全球化的浪潮之下,金融业合业经营的趋势也日益明朗。本文拟从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出发,对全球金融业合业经营的趋势略作分析。

一,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史。

作为现代经济金融的强国,美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对全球各国的金融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不乏值得借鉴的发展模式,当然也有许多发人深省的经验教训,为此,讨论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我们有必要首先了解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

首先,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的金融机构基本上都是混合经营,没有严格的业务范围的划分,金融机构的种类也比较少,服务品种也不丰富。作为金融机构的主要代表-银行几乎承揽了社会上需要的全部金融服务品种。银行从传统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业务中解脱出来,开发了中间业务,但是这些业务还远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尚处于起步阶段。

随后,30年代一场由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之后,美国的银行体制几乎崩溃。为了挽救危机中的银行体系,美国于1933年颁布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因为他们将危机的诞生主要归因于银行发展的多项综合业务加剧了银行体系的风险,从而为整个金融业与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鉴于此而颁布的银行法便主要着眼于银行业与其他金融业分业经营以降低风险。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第一,该法案规定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吸收存款,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是承销和发行证券,二者必须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严厉禁止交叉业务和跨业经营。其二,该法案对银行支付活期存款利率进行了限制。最初规定对活期存款不支付利息,即零利率,后来提高了利率上限,允许支付少量利息。这主要是为了降低银行的支付危机。其三,该法案规定政府对银行存款给予保险,并据此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以及实行最后贷款人制度,这一切都是为了保障储户利益,同时提高银行的信用水平。

在《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严格限制下,美国金融业在分业状态下迅速发展着。这时候,以前从属于银行的一些金融机构开始独立发展并逐步成熟起来,并有了自己独立的业务经营范围与经营管理模式。在此过程中,金融业逐步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四大支柱。但是进入60年代以后,逐步出现各种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范围的交叉,严格的业务划分被逐步打破,,经济学家及政府都开始考虑关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是否真的有利于金融业的安全发展问题。经过长久的争议与探讨,1999年12月,美国终于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并新颁布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从而为金融业的合业经营扫除了法律上的障碍。

二、业经营的产生原因及利弊分析。

前已述及,金融业自诞生以来,其业务范围及机构设置并没有自动的划分开来。最初几年主要都是由银行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金融产品的需求而在其本身业务(存款与放款业务)之外新开发的金融服务产品。但是在30年代全球经济危机以后,美国率先立法,限制银行(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的业务融合,要求分业经营,随后,许多别的国家纷纷效仿,这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首先,分业经营能够使各金融机构更加专注于自己所擅长的优势业务,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免盲目开发新产品,新服务,这样可以降低金融机构(当时主要是银行)的风险并使其收益更加稳定和有保障。其次,分业经营也更有利于政府的监管。实施严格的业务划分,各金融机构的业务都相对单一化,简单化,这样就更有利于政府根据不同金融机构的特点,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并使其经营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分业经营的立法规定却并未达到其预想的效果,这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这一立法规定本身的局限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首先,分业经营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严格的业务划分使投资者失去了方便,快捷而又综合化的服务机会,投资者不得不与多家不同的金融机构往来以满足其多种金融需要。同时,它也削弱了银行业的实力,因为业务范围的严格限制使许多银行丧失了许多盈利机会,所以现实中,许多大银行都力图混合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可以说,这也是满足社会需求的结果。并且分业经营降低了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性,将过去整个金融业的竞争分散到了几个不同的领域,例如投资银行不必再担心来自于许多大的商业银行的竞争,从而削弱了许多金融机构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而投资者也无法享受激烈的市场竞争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另外,尤为重要的是,在二战以后,世界经济贸易迅速发展,这对金融服务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的全球化必然要求金融的全球化,而金融业务的分业经营状态无疑不能满足全球化的金融发展趋势的要求。于是各个国际性的大银行纷纷朝着业务的综合化方向发展。他们通过金融创新,开发,设计一系列的金融衍生产品,绕开法律的壁垒,达到综合经营的目的。60年代末期出现的新型金融工具,如定期存单,NOW账户,现金管理账户等一系列金融衍生工具都是这一环境中的产物。

篇6

一、结算业务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性

(1)结算业务市场广阔、发展迅速。据统计,2008年国家央行的各类支付业务金额总共是1131.04万亿元,而这个数据则是同年的GDP的37.62倍。而在2009年,央行的同类业务金额上升到了1208万亿元,则是同年GDP的36倍。与此同时,因受各方面的影响,从1998年到2008年这十年间,贷款余额与同年的GDP的比例一直都在100%到117%之间,而到了2009年则为166.59%。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结算业务的市场发展十分迅速。

(2)经济资本成为约束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的瓶颈之一。如今,随着金融企业会计准则与巴塞尔协定的广泛实施,凡是占用资本较少或者比较少受到经济周期影响的结算或者是现金业务,现在越来越受到商业银行的重视。与此同时,现在的利率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影响,而且融资方式也呈现出“脱媒”的发展趋势,此外,同业之间的竞争也由以前的依托信贷业务转向依靠结算服务。因此,企业的结算业务对于银行未来的发展来讲至关重要。

(3)结算类产品是商业银行最基础的产品类型。无论是国际结算,还是人民币的结算,都是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而结算作为现金业务的重要基础,不管是进行贸易融资,还是票据管理,以及供应链金融,这些都是从结算业务中衍生出来的,至于存款,那更是与结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4)客户结算行为对商业银行营销至关重要。每一家企业的日常资金结算都与企业所处的行业,企业的发展状况和规模息息相关。因此,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只有对企业的结算信息了如指掌,才能对商业银行的信贷及风险有一些清楚的了解和把握。

(5)结算服务是提高大多数企业满意度的首要因素。根据前不久的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产品中排名第一位的是流动性管理的重要度,此外,账户交易的便利性,以及是否代收付和贸易融资等均排在结算产品的前十位。与此同时,瑞士信贷集团的汉斯?乌里希?德瑞克曾说过,未来全能银行的优势之一就在于其是否拥有自身的网络组织,以及能在其网络组织内进行产品的多样化组合,同时,保持这些产品在变革的节奏和相互依存方面的灵活性,以及产品特性的趋同性和相互之间的关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趋势中,结算业务将成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二、结算市场在未来的竞争情况

与那些受到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的存贷款市场相比,商业银行的主要竞争者,在支付结算方面都拥有抢夺或者是渗透商业银行市场份额的实力和想法,正因为如此,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格局才会越来越复杂。例如,在2009年底,为了有效地实现跨行之间的网银互联,同时,支撑起新兴的电子支付与人民币的跨境支付业务,让人民币与外币之间的交易实行对等支付结算,央行推出了第二代支付系统以及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企业也开始涉足资金结算业务,如恒生电子、甲骨文以及用友软件等。这些企业主要是结合客户对于现金管理的具体需求,为客户量身定做现金管理系统,作为客户现金管理的人为其处理相关的业务工作。

现代企业作为资金结算的主要需求方,在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企业无论是财务架构的改革,还是功能外包都显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一方面,会有一些企业成立专门的财务公司,专业从事资金结算等方面的业务,从而通过市场竞争来降低存贷款的水平以及手续费的支出等,从而让商业银行的收益受到很大的冲击;另一方面,有一些企业会开拓更广泛的财务管理外包功能。例如,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现金流的预测以及账务管理等,这些都将成为商业银行新的业务。

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其在资金结算方面潜在的竞争对手也不少。例如,第三方支付服务商、金融物流公司等。主要原因在于商业银行与这些公司在信用中介和支付结算方面的职能具有同质性,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如果哪一天国家出台了支付清算组织的管理办法,或者是电子货币管理的办法出台,那么,第三方支付的服务商在支付清算牌照所赋予的权利下,肯定会对商业银行的非现金电子支付市场展开争夺。

三、商业银行资金结算业务未来的发展

(1)加快统一支付结算系统的建设。结算业务作为商业银行联系金融市场信息与资金枢纽的关键点,主要是通过央行和行内的各种类型的支付系统,让商业银行与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和债券市场等多个金融市场相连接,从而体现出央行作为最大的支付平台的理念。对于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而言,商业银行应实现其内部不同的产品线与不同币种业务的统一运行,以保证在同一平台能满足多种币种、多个时区、不同语言以及适用于多种监管的要求。

(2)与非金融支付服务商开展合作。央行在2009年有关支付体系的报告中曾表明,央行对一些非金融机构的名称进行了登记,这些金融主要是从事网上支付、电子货币发行和清算等方面的业务。央行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在第三方在线支付服务商的定位明确之前,有机会可以在这些已登记的非金融机构中找出一些资质较高,而在未来可能会获得牌照的企业,与之进行电子商务方面的合作,这对于央行来讲将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

(3)借助客户基础与信贷资源发力。在我国的商业银行资金结算方面,业务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而且信贷的支持力度大、收费高。因此,物理距离成了影响客户选择银行的主要因素。而信贷危机的存在说明了一家银行在处理日常清算,以及支持企业的流动性方面是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的。因此,如果商业银行能以现有的客户和信贷资源为基础,将一家企业从基础的账户管理到融资业务等都包囊下来,那将非常有利于增强客户对银行的忠诚度。

(4)参与资金结算业务全球竞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对于本国的企业来讲,也必须有效地争取国内和海外的投资项目,为本国的商业银行进行全球化的资金管理提供机会。同时,对于商业银行本身来讲,也要积极地开展海内外的分行网络,一方面为总部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同时,也要探索出技术以及境外资金管理的客源。

四、结束语

商业银行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必须加快统一支付结算系统的建设,与非金融支付服务商开展合作,并要借助客户基础与信贷资源发力,同时,参与资金结算业务在全球的竞争,这样,才能让商业银行在未来的结算业务中占有一席之地。

篇7

【关键词】中型股份制 商业银行 城镇化建设 对策

党的十大报告对城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的战略部署,报告指出了今后城镇化建设在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党的十报告可知,城镇化的建设和发展需要银行金融机构的不断支持,由于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力等方面要差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对于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如何通过在支持城镇化建设中更好地获取利润、提高竞争力,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一、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大型商业银行相关数据对比

截至2013年4月末,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到138.3万亿元。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4月份总资产额为256.0万亿元,比往年同期增长30.1%,在银行金融机构中所占比例为18.5%;总负责额为241.8万亿元,比往年同期增长30.7%,在银行金融机构中所占比例为18.7%。大型商业银行4月份总资产额为593.5万亿元,比往年同期增长8.7%,在银行金融机构中所占比例为42.9%;总负责额为551.3万亿元,比往年同期增长8.7%,在银行金融机构中所占比例为42.7%。,具体情况如下表:

通过表1可知,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其总资产在银行业金融机构所占比重中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的,因而对于中型股份制商业来说,在制定关于支持城镇化建设时其对策要具有针对性。

二、加强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支持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一)抓准切入点,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股份制商业银行要把握金融需求呈多样化趋势,加强与证券、保险、投资基金行业之间的合作,满足客户多方面的金融需求。在做好传统业务的同时,积极开拓网络结算与服务、股票质押贷款、证券资金结算、资产管理、财务顾问、投资银行业务、基金托管、代收保险费、代支保险金、代销保险产品等业务领域,增加银行的综合服务能力。更要适应金融需求个性化发展趋势,就必须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提高个性化金融服务的能力。

(二)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金融支持,实现信贷多样化

商业金融机构要加大面向城镇服务业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和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对服务业重点项目、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积极提供资金扶持。关注并支持副中心城市发展新兴服务业、高端服务业,满足其他县城、小城市试点镇、中心镇服务业发展的资金需求。积极发展文化金融,着力加大对文化创意业、影视服务业、新闻出版业、数字内容与动漫业等重点文化产业的信贷投放,突出对文化龙头骨干企业、文化产业园区的资金支持,积极推广商标权、著作权、影视版权和文化资源项目收益权质押贷款。

(三)以金融惠民为根本点,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方式

一是促进城镇富余劳动力创业就业。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小额担保贷款推进创业促进就业的作用,创新信贷品种,灵活运用小额担保贷款、创业贷款等,做好对创业农民工、失地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的金融服务;二是加大对生源地助学贷款、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娱乐文化等方面的信贷投入,促进农村人员向城镇转移。

(四)鼓励多种形式的城镇建设融资方式

为了满足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带来的各类融资需求,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要适时选择,因地制宜,大胆尝试多样化的融资方式,充分发挥诸如出口信贷、境外项目融资、银团贷款、对外劳务承包贷款、票据贴现、保理业务等新型信贷形式的优势。更要在此基础上,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探索更多的具有特色的融资手段。例如开办土地储备贷款、开办集合资金委托贷款等创新性城镇建设融资手段。

三、结语

总之,新型城镇化更追求质量和效率,对金融服务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围绕城镇化过程中的相关需求,加大创新力度,以市场化方式推动城镇化业务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秋霞,饶海琴.大型商业银行和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比较[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0(7).

[2]张丽丽.商业银行要紧抓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机遇[J].投资与合作,2013(2).

[3]常戈.关于商业银行加强城镇化建设金融支持的思考[J].农村金融研究,2013(2).

[4]白雪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商行的机遇与对策[J].天津经济,2013(3).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市场营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营销已受到国内商业银行的普遍重视。但由于营销活动在我国金融界尚属一个新领域,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处于探索阶段,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总结经验,并借鉴工商企业和国外商业银行的做法,以期尽快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体系,促进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一、银行业市场营销的提出

长期以来,银行业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具有很强的垄断性,在市场交易中处于主导地位,缺乏实施营销策略的内在动力。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金融自由化的蔓延,企业的直接融资逐渐盛行,使银行的金融中介地位大为动摇,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欧美的商业银行开始尝试用市场营销原理指导经营管理,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经营绩效。但是,当时市场营销在银行业务中的应用还是浅层次的,主要以广告促销为主。到了20世纪70年代,西方银行业以金融工具创新为契机,对延续一个多世纪的银行常规管理方式提出质疑,从而,市场营销在银行业的应用成为广泛话题。到20世纪8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银行业已把工商业市场营销的精髓应用于银行管理,市场营销便成为能有效协调内部各部门和反馈外部市场信息的分析、规范、控制系统。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在我国出现是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银行业正经历一场从未有过的根本性变革:国有银行向商业银行转换,非国有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逐步发展壮大,外资银行开始逐步进入。我国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银行服务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为了适应这种变革,市场营销作为银行经营管理的一种全新理论和方法,在我国银行业受到了推崇和积极的运用。

二、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现状及存在的误区

(一)当前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业经过近年来的演变与发展,初步形成与市场相适应的业务拓展,同时也反映出与营销管理不相适应的问题。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还未真正引进营销管理,没有真正建起市场营销理念;我国商业银行在应用市场营销上还只是浅层次的,没有形成完整的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体制;以服务质量为核心的服务营销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展;商业银行的金融工具创新尚未大力开拓。

近年来的金融创新主要表现在存款、储蓄的诸多新品种上,一大批适合于中国实情的金融创新尚未引进、开发投放市场。可以说,我国商业银行在营销管理理念和水平上处于幼稚期,业务发展不全面、不系统、远没有体现出长远发展战略。

(二)存在的误区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还存在许多误区,主要有:强调金融产品营销,忽视服务营销;热衷于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忽视了引导客户进行消费;重视市场竞争,忽视自身准确的目标市场定位;侧重存款营销,忽视贷款及其他业务的组合营销;片面追求“拉关系”,忽视真正意义的关系市场营销;偏执于银行的“外包装”,忽视真正意义的形象建设等。

三、商业银行实施市场营销的建议与对策

(一)加强商业银行市场营销观念的教育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刚刚起步,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营销知识的普及和营销人才的培养工作仍显薄弱,亟待加强。一些人至今对营销与市场、营销与推销的区别等最基本的概念缺乏导致工作的被动。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员工特别是营销人员在营销业务知识方面的培训教育工作。

(二)推行全面市场营销管理策略

推行全面市场管理策略,就是要求商业银行改变把营销应用在浅层次表面的做法。改变简单地、随潮流地、被动地运用广告等浅层次的促销活动的特点,建立、健全完整的系统的营销管理体系。市场营销计划、实施、控制应成为银行经营活动中自觉的主动的经营行为。具体地说,就是不能把市场营销看作是单个的广告、促销、创新或定位、而必须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为充分了解市场并掌握客户要求,银行要对营销环境进行认真的分析、预测,为使银行的营销目标符合其全面战略,银行要编制出合理的营销计划,包括短期计划与中长期计划。有了营销战略与计划后,商业银行要灵活运用产品、价格、促销与分销组合策略来实施计划。同时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及营销工作人员的能力限制,在营销过程中为保证营销目标的实现,必须对营销工作实施全面的控制。营销管理应协调银行各部门关系,激励各部门员工的营销积极性,共同以顾客需求和满意为营业宗旨,达到为顾客提供最佳服务和为组织创造理想利润的经营目标。(三)实施服务营销和关系营销

首先,商业银行实施服务营销,在观念上应当树立服务质量的有效延伸的思想。银行作为金融服务业更应重视搞好优质服务。商业银行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只有优质的服务才能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要,也才能得到顾客的长期支持和合作。其次,银行应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不断制定新的服务项目、服务目标,追求周到、迅速、准确、安全、便利、热情的服务,同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

实施关系市场营销,也是商业银行“以顾客为导向”开展营销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关系市场营销是指企业与其顾客、分销商、经销商、供应商等相关组织或个人建立、保持并加强关系。通过互利交换及共同履行诺言,使有关各方实现各自的目的。保持并发展与客户的长期关系是关系市场营销的核心内容。

要做好关系营销,商业银行应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应积极维持和发展忠诚客户。市场竞争的实质是争夺客户,客户忠诚于银行上营销追求的理想境界。其次,应发展与竞争者的合作关系,避免无益竞争,达到双赢双胜目的。再次,应协调银行同政府机构间的关系,努力争取政府的理解和支持,为银行营销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以金融创新为核心,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发展状况,应主要从两个方面推进金融产品创新:第一,大力推进产品创新。今后一个时期,产品创新要突出中间业务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继续以信用卡、储蓄卡为媒介,发展电子货币、网上支付、工资、代收公用事业费等中间业务;发展理财和商人银行业务;进一步发展证券市场、保险市场、基金托管、中小银行支付结算等业务;大力发展信用证、国际结算、外汇买卖及衍生产品;大力发展以住房信贷、汽车信贷、教育消费信贷、大额消费品信贷及旅游信贷等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第二,积极创新服务方式。结合国情,创新客户服务模式,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稳定客户关系;创新服务内容,积极满足客户的需求。

(五)树立整合营销观念,塑造、宣传商业银行品牌形象

整合营销是一种从用于营销的每一元中获取最佳效果的沟通战略。该观念认为,从各种媒介传递同样的信息可以达到最佳沟通效果。银行应经由广义的媒介如大众传媒、员工媒介(员工服务态度、质量、工作效率等),有形设施(环境、外包装等)传达银行信息,宣传银行的良好形象。

商业银行实施名牌战略,也是重要的营销战略。国际银行发展趋势表明:商业银行向“零售业”发展的趋势意味着金融消费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金融消费需求将更加复杂多变,金融消费者也将越来越重视“金融名牌”的消费。为迎接这一发展趋势,我国商业银行应未雨绸缪,尽早开拓“名牌之路”。具体说,商业银行可以通过CI导入,从银行理念、行为、视觉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全面整合,塑造银行的名牌形象。

篇9

 

关键词:信用风险管理 内部评级体系 管理战略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概述

 

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一般定义为银行的借款人或交易对象不能按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义务的潜在可能性。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违约风险(default risk),指交易一方不愿或无力支付约定款项而致使交易另一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另一部分是信用价差风险(credit spread risk),指由于信用品质的变化引起信用价差的变化而导致的损失。以银行实际的风险资本配置为参考,信用风险占银行总体风险暴露的60%,而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则仅各占20%。狭义的信用风险通常指信贷风险。由于商业银行本身以经营信用为基础,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其信贷风险与生俱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需要管理的风险也逐步增多,其信用风险依然是最大风险,以我国为例,据了解在剥离大量不良资产的前提下,2005年末,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13133.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8.6l%,其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高达10274亿元,不良贷款率高达10.49%。并且,在开放的市场中,新增的各种经营风险都将最终表现为信用风险。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产生与发展趋势。

(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产生。纵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风险管理从产生到发展已经完成了从传统风险管理至现代风险管理的重大转折。传统的风险管理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前期,主要经历了负债管理、资产管理和资产负债的综合管理三个阶段。现代风险管理源于2O世纪80年代初期,国际上多家银行受信用风险的影响而纷纷倒闭,商业银行由此开始普遍重视对信用风险的防范和管理的研究,我国尤其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更深刻意识到: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体系已经到了必须重新研究的阶段,于是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在这样的背景应运而生。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在当前又有了新的发展趋势,如管理理念由保守型向进取型转变,由单纯控制信用风险转变为灵活运用信用风险。银行业越来越倾向于积极地、富有进取地管理信用风险,以在可接受的信用风险暴露下,实现风险调整收益率最大化;管理方式由人工管理发展到运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而且信息透明度越来越高,银行业可充分共享包括银行在内的借贷信息和政府有关机构的公开记录等;管理工具由内部控制工具发展到外部交易工具;管理手段由静态向动态方向发展;管理内容由单一资产的信用风险管理向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管理发展,并更加注重全面风险管理。银行更注重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其他多种风险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由各自为政向市场化、法制化方向发展;建立了完善的信用管理机构和有效的个人、企业信用评估体系。

 

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影响因素。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因素指由外界决定、商业银行无法控制的因素,如国家经济状况改变、社会政治因素变动以及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因素。内部因素是指商业银行对待信贷风险的态度,它直接决定了信贷资产质量高低和信贷风险大小,这种因素渗透到商业银行的贷款政策、信用分析和贷款监督等信贷管理的各个方面。 

4.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内容。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渗透在所有业务中和银行管理的所有层次。目前,国际活跃银行普遍采用金字塔式的风险管理体系,如图1: 

该体系可以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及业务风险等各种风险;此外,风险管理体系还引入了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风险对策、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概念和方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中国加入WTO,外资金融机构开始进入国内,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逐渐传人我国,一些对银行风险管理比较重视、观念比较先进的国内银行开始认识到对全行风险管理进行统筹规划的重要性,开始慢慢尝试建立自己的风险管理模式。例如,中国银行率先在总行成立全球风险统一管理部,对中国银行的全球业务进行统一的风险管理。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信用风险的发生通常具有突发性、不可逆性和传递性特点,而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的较多问题,使信用风险的控制能力是有限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较大问题,主要还是由于银行自身风险管理缺乏系统性和实效性所致。

1.运用现代风险度量模型计量信用风险时存在着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主观上。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的主观评价色彩浓厚,长期以来采取的是由信贷主管人员在分析借款对象财务报表和近期往来结算记录后进行信贷决策的主观评价色彩浓厚的传统方法,是静态和被动的管理方式。客观上。缺乏有效的征信渠道和信息披露制度。以我国商业银行为例,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征信公司经营规模小、收入低、效益差,业务开展上也不尽如人意:个人征信刚刚起步,征信的数据量很小,限制了其使用范围;企业之间信息不互通,透明度差,很多企业的财务数据无从搜集,已公开的一些大企业的财务数据也存在着失真现象。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级体系尚不成熟。商业银行缺乏一套完善的信用风险内部评估体系,尚未建立起有效的预警、监测、转移和防范机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整体水平较低,缺乏对个体信用风险基本要素及其损失的度量问题的定量研究,先进的信用风险模型的使用几乎没有开展,难以准确地识别和度量经营风险。国际上比较活跃的定量技术方法是VAR度量,目前国内对VAR方法的使用还主要限于交易或部门层次,在银行层次的运用还很少。商业银行普遍没有建立起以科学有效的信用风险识别、度量机制为基础的事前风险控制机制——风险预警机制。由此导致了商业银行的借款管理偏重于抵押贷款,而几乎没有建立具有高效的风险防范和转移功能的衍生产品以及证券化技术转移和分散管理机制。以中圈工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为例,如表1。

篇10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 发展现状 市场竞争力

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分析

1、存款余额连年增加,资产总额递增,盈利能力增强。随着呆坏账的大量剥离,财务费用大副下降后,城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截至2009年末,全国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达5.68万亿元,存款规模达4.65万亿元,贷款规模达2.89万亿元,对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超过1.38万亿元。资产利润率大于1%的城市商业银行从2002年的1家增加到2006年的29家,与此同时亏损面大幅减少。这说明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条件明显改善,逐渐成为我国金融领域一支充满活力、具有竞争力的生力军。整体局面固然可喜,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近年来城市商业银行整体经营环境的改善是提升银行绩效的重要因素。自2003年监管当局实行严格资本监管以来,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日益凸现,对于将同业市场作为重要资金来源的城市商业银行,无疑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利差。

2、资本充足率有所提高,但仍需保持。资本不足一直是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存在的突出问题,然而随着近年来我国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引导和支持,城商行的资本状况不断好转。截至2008年,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13%,此外,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也控制在较低水平,2008年城市商业银行案件发生率比上年下降65%。以上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资本状况得到了大力改善,资本充足率达到了国家水平。面对中国金融业对外资的不断开放,城市商业银行也面临着来自多方的挑战,保持自身资本的持续稳定提高,是城市商业银行的工作之重。

3、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有所下降,但问题仍然存在。沉重的历史包袱制约着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大量的呆账、坏账导致的巨额不良资产存量一直束缚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使之陷入恶性循环。尽管少数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比率并不低于城市商业银行,但是城市商业银行化解不良资产的压力更大、难度更高。虽然近年来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持续改善,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之所以如此,缘于城市商业银行与众不同的特殊性:首先,城市商业银行起源于城市信用社,因此就一般情况而论,其资产质量更差、遗留问题更多;其次,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的身份与地位决定了它在化解不良资产过程中,较难得到国家财力与政策的特殊倾斜。降低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率,唯有逐渐改变银行自身经营机制和提升治理水平才是真正出路。

4、城市商业银行成立时间不长,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缺乏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的能力。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制度上表现出相对不健全、潜在的问题和风险较多的特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经营中出现管理成本低,没有一套完整有效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若干管理工具,与国际领先水平有很大差距的特点。在2010年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工作会议暨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论坛第六次会议上,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就对城市商业银行提出“要建设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根据国际经验和城市商业银行现状,应从所有权、内部约束激励约束机制、信息披露制度等方面加强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二、提高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建议

1、立足自身努力提高资本充足率。扩充资本,增强抗风险能力,进一步调整资本充足率和降低不良资产率。全国的城市商业银行基本上都进行了增资扩股,中国人民银行正在鼓励各家城市商业银行进一步通过增资扩股来优化资本结构,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在城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的过程中,中国人民银行鼓励吸引符合入股条件的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入股,鼓励引进国际金融机构或外国商业银行参股。根据资本性质和来源的不同,城市商业银行引资比例有所区别:引进的外资所持股份不能超过城市商业银行注册资本的15%,引进的国内机构投资者所持的股份不能超过城市商业银行总股本的15%,引进的个人投资者所持的股份不能超过城市商业银行总股本的5%。与此同时,可以进一步加强对风险资产的资产证券化过程,将风险权重较高的贷款或其他高风险资产打包转化成现金,降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从而降低对资本的要求相应提高资本充足率。

2、进一步提高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城市商业银行通过引进外资参股,既能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也将对城市商业银行立足本地、走向全国、融入世界的国际化进程有着积极的影响。在法人治理机制上城市商业银行应围绕公司治理和风险控制这两个关键问题,实现向规范性发展的转变,完善董事会及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和人事薪酬委员会一整套完整、科学的管理机制,建立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抓好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培养,加强内部管理,要达到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满足其流动性,争取最大盈利水平的目标,从而加速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管理水平的提高。

3、进一步提高盈利能力。事实上,随着金融业竞争的白热化,中间业务已经成为提升银行竞争力的一座富矿。一些银行界的人士认为,中间业务的市场还很大。随着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的进驻,带来了更多、更新的金融新产品,人们对多元化金融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强。随着经济的繁荣和现代金融市场发展出现的新变化,城市商业银行也在不断调整自身功能定位,并越来越更注重开拓以服务为重点的中间业务,利用在技术信息、机构网络、信誉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为客户提供咨询、、担保、结算等广泛的业务服务。

4、促进创新力的培养和提高。提高创新能力是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点之一。城市商业银行要尽快实现业务经营的多元化,积极探索和开拓银行业务,加强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的创新,推动整个业务体系的整合,使得商业银行的资产实现较好的配置,达到优势互补,提高其竞争力。今后,金融产品创新的步伐会更快,这对城市商业银行来说是难得的机遇。及时提升产品创新水平,将最新的科技手段应用到金融市场上,创造出新的金融产品和交易方式,既可以增加获得利润的途径,又可以赢得更多的客户。同时,应积极探索世界新进银行的高端产品,从中吸取精华,力求掌握创新的主要方向,尽快与国际接轨。目前,城市商业银行要转变经营理念,产品创新要根据客户的具体要求并显现出鲜明的个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日益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5、加强银行专业人才建设。人才资源是提升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关键。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银行离不开竞争,而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现代商业银行拥有了高层次的人才,就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城市商业银行要有“求贤若渴”的观念,并建立起一支与业务经营相适应的人才队伍。首先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目前城市商业银行员工队伍中不乏优秀的人才,但从总体上看,整体素质仍不高。对现有员工的培养,应坚持以提高质量为主,坚持因人而异的方针,不能片面地追求数量和单纯地追求学历。要全面地培养人才,促进思想、业务素质全面发展。其次要加强人才的引进。要建立人才的吸引机制,即在稳定现有优秀人才的前提下,做到求贤若渴,不拘一格,善于发现、挖掘、引进人才,将具备综合素质的现代高级决策管理人才吸引进来。再次要加强对人才的使用。做好培养年轻人的工作,对一些崭露头角的优秀苗子,应大胆选拔,让这些优秀人才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经受锻炼,尽快成为银行的栋梁之才。

市场经济为各市场主体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也毫不留情地检验着市场主体的资格,每一个市场主体只有找准角色和位置,才能在市场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总的来说,城市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趋势应因其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应充分考虑到各城市商业银行存在的差异,进而分析各种发展模式的前提条件、自身的资源约束、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找出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战略定位与规划,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金维虹:现代商业银行个人银行业务营销、管理与实务[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