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健康指导建议范文
时间:2024-01-16 17:26: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健康指导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It stands to reason, then, that youth in foster care might benefit from formal relationship education, like that provided through the Family and Youth Services Bureau's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Program. But when Senior Researcher Mindy Scott and her colleagues at Child Trends, a nonprofit research center in Washington, reviewed the research on programs that teach foster youth about healthy dating and romance, they found few that rigorously measured relationship education outcomes.
Child Trends’ findings are detailed in “Putting Youth Relationship Education on the Child Welfare Agenda: Findings from a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Review.” Scott talked to NCFY about what can be done to put relationship education in place for youth in the child welfare system.
NCFY: You told me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making healthy relationships an outcome in studies. What other things would you like to see happen?
Scott: We have a couple of recommendations in the report. Just first recognizing positive relationships and positive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s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vulnerable youth, just seeing that it’s important to try to focus on improving relationships among youth in foster care and that it can have important impacts for other areas of life. And then putting more emphasis on evaluating relationship education programs, but making sure that those programs specifically address the needs of youth in foster care, I think is really important.
And just thinking about how to design programs effectively for youth in foster care. That came up a lot in our discussions with youth. We heard and learned a lot about the structure of the services and the programs that they’re already receiving and that there’s not a lot of room to add on another class or another program. So we talked a lot about how to integrate relationship education into existing services for youth in foster care.
NCFY: So it would be part of teen pregnancy prevention and part of life skills training and―
Scott: Yeah, exactly. All of these services and programs that are already in place―kind of adding in elements.
Another thing that came up is thinking about teaching relationship skills to not just the youth but to case managers, for example, so that they can more effectively communicate to the youth what healthy relationships should look like and how to build those skills. So having youth workers have more training on healthy relationships. And then thinking about biological and foster parents having more training on healthy relationships. Just so there’s kind of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helping youth learn about and see the importance of healthy relationships and how to have healthier and more positive relationships.
篇2
一、龙华新区在校青少年成长服务现状及存在问题
学生在校期间有老师、教职员工进行专门的辅导和服务,已形成单一传统的教育模式,随着社会问题复杂化,在校青少年的教育、管理、服务存在越来越多样性的需求,并需要不断地改进,在校青少年健康全面成长,亟需除老师以外的专业人士的引导和帮助。
新区各学校都为学生免费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兴趣小组、社团等课外活动,学生可以在课余学习艺术、体育,也可巩固学业,但仍然会出现学生放学时间远早于父母下班时间等学生无人监管的情况,所以急需一些校外的活动场所提供给放学后或在假期中的青少年,现存的学生托管机构鱼龙混杂,或无牌无证、收费无监管,或设施设备简陋、存在安全隐患。从2012年起深圳市文明办在新区设立了一个社区“四点半学校”,与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合作在新区设立了5个“学校少年宫”,但缺口仍然巨大。
新区教育主管部门一直以来为在校学生健康成长做了很多努力,也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新区仍存在教育资源不均衡、青少年成长服务不均衡等情况,体现在公办学校无论硬件建设、师资力量都比民办学校好,优质学位供给存在区域差别,部分区域非常紧张而部分区域却存在不满额等方面。
青少年成长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三方的相互作用,但现阶段除社会服务资源缺乏外,青少年家庭教育也是缺乏跟踪和科学指导,教育主管部门曾组织过多次家庭教育宣传、咨询等,但由于未形成常态化活动,家庭教育辅导讲师大部分是在职教师,无固定专业人士参与,加之新区学生家庭情况复杂等原因,家庭教育一直未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新区内特殊儿童数量逐年增多,学校安排他们随班就读,安排最优秀的班主任、老师辅导他们,并为孩子家长提供了陪读、不定期查看等服务,特殊儿童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任课老师无持续的专业指导、学校缺乏编制设专人负责特殊儿童教育、中小学学业衔接等问题,出现了教职员工作量大、孩子未得到最佳辅导、中小学特殊教育脱节等情况。
二、关于龙华新区在校青少年成长服务的几点建议
开展社会公益机构进校园活动,如社区中心进校园、青年组织进校园、社工进校园等,不断开拓在校青少年成长服务范围,为学生提供更多专业指引,提高其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通过学校教育、家庭辅导及个案跟踪等专业服务,共同促进在校青少年健康成长,又有效连结社会资源,带动更多的社会力量促使青少年全面发展。
联合企业、社会机构、社区等,开设公益学生托管机构,如社区“四点半学校”和“学校少年宫”等,提供午托、晚托、课外活动辅导等公益服务,解决部分孩子放学后、假期无人看管的实际困难,并将学生公益托管机构作为一个社区平台,通过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协调,调动起社区“五老”及社会各种力量去关爱在校青少年成长。
加大力度开展家校联系家庭教育辅导,通过驻校社工等专业人员,对部分有需要的学生和家长,采取家访、电访、邀访等方式进行沟通,在学校开展亲子活动,让家长走进校园,走进孩子,给予家长更多专业的辅导意见,有针对性的的提高家长对孩子的管理能力和教育能力,改善亲子关系,增加家校互动的途径。
篇3
第二条 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宗旨是: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在街道关工委的指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充分发挥老同志的特点与优势,以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主旋律,开展对青少年的教育,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简称“四有”)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简称“五爱”)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条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培养怎么样的青少年一代,将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广大老同志具有丰富的智慧和经验,崇高的精神和风范,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对青少年有着极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在培养教育青少年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关心下一代工作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永恒事业,是历史赋予老同志的神圣使命,是党赋予老同志的光荣任务。
第四条 对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培养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与教育。
二、开展以“两史一情”(现代史、近代史、中国国情)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三、开展“科教兴国”教育,激发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忱,为振兴祖国服务。
四、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促进青少年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提高。
五、开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
六、开展对失足青少年的帮教工作。
第五条 维护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
一、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优化社会育人环境。
二、配合有关部门办好家长学校,推广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长为国教子的责任感,优化家庭育人环境。
三、保护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制止和检举危害、侵犯少年儿童行为的集体与个人,对触犯刑律的,要建议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四、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安全教育,维权教育,不断提高少年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第六条 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办实事做好事
一、坚持开展校外辅导工作,配合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在学校、家庭、社会之间发挥桥梁作用,协助学校和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二、开展内容健康、形式多样,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文化体育公益活动,增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三、争取政府、社会力量的支持,筹建青少年教育基金、助学基金或奖励基金,表彰奖励有突出成绩和贡献的青少年,资助品学兼优的特困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和其它阶段的学业。
四、会同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劳动部门,关怀和协助广大青少年在择业、就业方面的服务。
五、关爱残疾、弱智青少年,通过各种途径为他们优化学习和康复环境。
第七条 老同志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发扬了奉献精神,要坚持量力而行,就近方便和自愿参加的原则。
篇4
统计我站2004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门诊早孕登记,共计2454例,其中未婚先孕1047例。对其发生率、年龄、职业、人员居住、妊娠次数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结 果
年龄分布:20岁以下351人,占未婚流产人数的33.52%;21~22岁432人,占41.26%。22岁以下占74.78%。
妊娠次数:1047例中首次妊娠596例,占56.92%;第2次妊娠339例,占32.38%;3次以上112例,占10.70%。
职业情况:以农业人口占多数,其次是城市居民,两者占未婚流产总数的91.99%。
人员居住分布情况:本地人员824例,占78.70%;外来人员223例,占21.30%;在调查中
发现登记本地住址的人群中有部分居住在城乡结合部,属流动人口。
讨 论
原因:①社会开放,性观念发生改变。②性成熟年龄提前,性心理成熟相对滞后。我国当前性知识教育方式落后,导致生殖健康知识缺乏。③性成熟和结婚之间时间延长,在客观上增加了青少年婚前的可能性,避孕意识淡薄,避孕知识匮乏。④高危人群受教育程度较低,社会接触面狭窄,缺乏获取相关信息和知识的渠道,缺乏面向流动人口提供避孕和咨询服务。
篇5
血脂是存在于血浆中脂类的总称,主要是指血浆中的甘油三酯(TG)和胆固醇。高脂血症系血浆中胆固醇和(或)TG水平高于正常参考值。由于TG和胆固醇都是疏水物质,不溶于水,因此不能直接在血液中被转运,必须与血液中的蛋白质和类脂结合,形成亲水性球状巨分子复合物-脂蛋白才能在体内被运输,并进入组织细胞,因此,高脂血症实际上是血浆中某一类或几类脂蛋白水平升高的表现,严格说来,应称为高脂蛋白血症。现已逐步认识到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降低也是一种血脂紊乱,因此有人认为脂质异常血症一词能更准确全面地反映血脂代谢紊乱,但是由于高脂血症这个名称约定俗成,所以至今仍然广泛沿用。
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是指发生在儿童青少年时期的血脂代谢紊乱。
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诊断
要确定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诊断标准,首先需了解血脂“正常”水平,研究表明各国儿童青少年血脂“正常”水平尚无定论,与民族、生活方式、年龄、性别及测定时间等有关,同时还存在地区及生活环境的差别。
美国国民健康及营养调查(NHANESs)表明,总胆固醇(TC)生后7天内迅速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也相应上升,4~19岁TC均值为4.27 mmol/L(165 mg/dl),9~11岁达峰值4.43 mmol/L(171 mg/dl),青春期减少,然后逐渐增加。TG水平受饮食影响,1岁以内婴儿只能做到哺乳后3~4小时取血,故测得TG值明显偏高。HDL-C在生后7天内较脐带血低,1岁升至1.06 mmol/L(41 mg/dl),学龄前上升超过成人水平。女童较男童TC及LDL-C水平高,青春期后的女童HDL-C水平较男童高,黑人儿童的TC水平和HDL-C水平较高。
研究表明,>2岁血脂水平比较稳定,因此,1992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专家委员会制定了>2岁儿童血脂异常诊断标准,但最初的焦点在高LDL-C,没有关注其他脂蛋白的异常,比如HDL-C水平降低或TG增高,这是与肥胖和代谢综合征(MS)有关的更常见的脂代谢异常。血浆TG增高是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浆HDL-C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率呈负相关,HDL-C每升高0.39 mmol/L(15 mg/dl),则冠心病(CHD)危险性降低2%~3%,而低HDL血症时AS的危险性增加。1970年日本各地测定儿童血脂含量,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日本儿童血脂异常诊断标准。
目前我国尚缺乏全国范围内儿童青少年血脂水平及分布状况,部分地区中小学生血脂的调查表明,较发达国家低,但较发展中国家高或类似。而且膳食结构向高脂高热量改变及活动量减少等,儿童青少年血脂代谢异常发生率增加,所以目前无法界定合适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血脂水平。
考虑到《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提出的我国人群的血脂异常诊断标准与美国NCEP成人治疗专家委员会的成人高胆固醇血症检出、评估及治疗的报告基本一致,日本儿童青少年血脂水平及TC、LDL-C诊断标准与美国NCEP专家委员会制定的儿童血脂异常诊断标准一致。《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共识》专家组建议参照1992年美国NCEP专家委员会及日本制定的>2岁儿童血脂异常诊断标准,提出我国>2岁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诊断标准,供参考。
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高危人群与筛查
美国NCEP建议对所有>18岁的成年人均进行血脂检查,以期尽早发现CHD高危人群,但对儿童是否如此意见尚不一致。
有人建议>2岁儿童都应进行血脂检查,但多数学者持反对意见,认为这并不是发现血脂异常和心血管病(CVD)高危儿童的好方法。因为并非所有血浆胆固醇水平升高的儿童成年时一定会发展为高胆固醇血症,而无血脂异常者成年亦有可能出现异常。同时普查会给许多青少年过早贴上疾病的标签,给其本人和家庭造成不必要的焦虑,可能导致调脂药物的滥用,因此建议选择性筛查。
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高危人群包括遗传因素(有CVD或血脂异常家族史),饮食因素(高脂、高胆固醇饮食),疾病因素(高血压、肥胖/超重、糖尿病、川崎病、终末期肾病、癌症化疗等),应用影响血脂的药物,吸烟与被动吸烟。
血脂异常进展缓慢,常无明显症状与体征,特别是在儿童青少年时期,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但必须注意的是目前国际上仅有对TC的标准化质控方法,因此应规范血脂实验室检测方法。
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预防
CVD预防应从儿童青少年开始,重点是CVD的危险因素,培养良好的文明生活方式是基础。对于血脂异常的预防,饮食调整极其重要,首先我们应了解儿童青少年现行饮食特点,然后怎样改变这些不健康的饮食模式,哪些策略可促进改变,特别强调健康教育及全社会参与。
考虑到脂质代谢紊乱是CVD重要独立的危险因素、降低人群胆固醇水平有助于降低CVD的发病率,而且膳食摄入胆固醇量与血胆固醇水平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改变营养摄入和饮食习惯,鼓励低饱和脂肪酸、低胆固醇饮食,降低全社会儿童青少年血胆固醇平均水平,减少CVD发病风险和增进健康。
2000年美国食物指南指出,不同的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素和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物质,没有一个食物可供给所有的人类需要的营养素,因此饮食干预必须遵守全面、均衡、优质的原则。营养学家认为世界上没有“好”的食物和“坏”的食物之分,只有“好”的膳食方式和“坏”的膳食方式。生长发育为儿童所特有,必须给予充足的热卡以保证正常生长发育。
除饮食因素外,血脂异常还与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如缺乏锻炼、吸烟、高血压、肥胖和糖尿病等。因此除饮食调整外,其他不良生活方式也应适当控制。肥胖与MS、血脂异常密切相关,是CVD重要危险因素,控制肥胖非常关键,强调维持理想体重的重要性。研究发现血脂异常与CVD其他危险因素相互作用及影响,降低一种危险因素可以改善其他危险因素,如加强锻炼可以减轻体重,减轻体重又能降低血压和降低LDL-C和TC水平,升高HDL-C,并能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潜在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危险。
脂类是生命细胞的基础代谢必需物质,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对于婴幼儿来说,脂肪为不可缺少的营养素,其主要功能是供给热量,约占每日总热量的35%(30%~50%),除供能储能外,TG还作为结构脂质的基本构件参与机体物质和能量代谢。胆固醇对于儿童生长发育,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具有重要作用,故此预防方案不适合出生至2岁的婴儿。
研究表明,采用此饮食推荐方案是安全的,能轻度降低血LDL-C水平,适合于降低CVD危险性策略。必须注意的是,采用低饱和脂肪酸、低胆固醇饮食模式,即使是降低儿童和青少年TC和LDL-C水平较小,若能坚持至成年,可能影响年龄相关性TC和LDL-C水平增高,降低高危胆固醇水平的成人数量,降低CVD的发生率。且可改善大众营养,预防与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密切相关的肥胖及各种慢性疾病,如癌症等,值得推荐。
特别强调的是,儿童不主张素食,其采用植物蛋白替代动物蛋白,为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有明显降胆固醇的作用,有许多对素食儿童群体的研究表明,素食饮食是安全的,但由于其难以保证足够的营养,不推荐在儿童中应用。
母乳可以对血脂产生有益的影响。母乳含有胆固醇较一般市售的配方奶含量高,但无论从进化角度、胆固醇的生理作用或婴儿对胆固醇的需要量等方面考虑,一般人相信母乳并非高胆固醇食品,而配方奶中仅含很少量的胆固醇是否足够有待商榷。高速生长的婴儿每天消耗母乳750~850 ml,即每日摄入75~125 mg胆固醇。脂质以膜结合乳脂肪小球的形式出现于奶中,其体积在开始哺乳后增大。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胆固醇,对婴儿生长发育非常有益,人乳中含亚油酸高于牛乳4~5倍,初乳中含量更多,哺乳母亲多进食富含必需脂肪酸的膳食,可提供必需脂肪酸含量高的母乳,从而使婴儿血浆中必需脂肪酸的含量迅速提高,故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这也是大力提倡母乳喂养的原因之一。
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治疗
饮食干预 饮食干预是治疗血脂异常的基础,是基本的治疗,特别是对于儿童患者,可能是最佳选择,即使是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也具有重要作用。饮食治疗无效,需要药物治疗的病例,也需继续饮食干预,从根本上改善饮食习惯是药物治疗成功的前提。
目前推荐对已有血脂异常的儿童青少年进行饮食治疗以预防以后发生CVD。成人饮食治疗的原则是维持身体健康和保持体重恒定,对于生长发育的儿童青少年,饮食治疗的基本目的是降低血胆固醇水平并且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强调减少饱和脂肪酸、总脂肪、胆固醇的摄入,获得并保持理想的体重。
为了改变食谱,采用低脂肪、低饱和脂肪酸、低胆固醇的饮食,需要数月至数年的时间,推荐采用渐进的方式,指导患者分3期进行。第一期:减少高胆固醇与饱和脂肪酸的食品摄入,从食谱中除去蛋黄、白脱油、猪油,尽可能采用替代制品,如蔬菜油等。第二期:减少肉的摄入,改为食用鱼、精肉、鸡肉等,烹调方法应该采用烘、烤、蒸、炖取代油煎。第三期:达到以谷类、豆类、水果、蔬菜为主,肉、鱼、家禽等只在特殊场合食用。
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具有吸附胆固醇的作用,使胆固醇不易透过肠黏膜,能加速胆酸从粪便中排出,加速LDL-C的清除。可溶性纤维较不可溶性纤维降血TC的作用更强,而且发现即使经调脂膳食治疗,血清TC已下降,可溶性植物纤维仍有明显的降低血清TC的作用,因此,食物中应含充足的纤维素。建议摄入纤维素的量为年龄加5 g/日,15岁时达20 g/日。
一般人认为控制饮食后,血脂水平会很快降低,但研究发现,饮食干预降低LDL-C≤10%。因此,期望饮食治疗能显著降低胆固醇水平是不切实际的,有些家长及患儿发现饮食治疗效果达不到预期效果时就不再实施,这是不正确的。只要血脂水平稍有降低,CVD的发病率即明显降低,而且从长远来看,即使是开始饮食治疗的效果有限,如能终身坚持,对健康还是非常有益的。也有专家建议对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患者应实行更严格饮食干预治疗,以最大限度降低血浆TC及LDL-C水平。
不适当的低脂饮食及热量消耗,可导致生长发育停滞、佝偻病、维生素B12缺乏、低钙血症等,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饮食治疗的安全性。对饮食干预治疗研究发现,第一、第二套膳食方案能保证儿童和青少年足够的热量和充分的营养,促进生长发育和进行体育活动。
有专家建议对于肥胖和有家族史的血脂异常儿童,1岁即行饮食干预,予低脂牛奶,但一般认为从2岁到线性生长期末(快速发育的青春期之后),应有一个从婴儿的高脂膳食向另一种膳食转变过程,因此《共识》不主张对
药物治疗 对于轻中度血脂异常,饮食治疗可使血脂降至正常,对于重度及部分中度血脂异常则可能须在饮食控制的前提下进行药物干预才能达到治疗目标值。考虑到儿童特点,应用药物治疗应注意以下几点。
不可滥用:考虑到药物不良反应、费用及缺乏明确的前瞻性资料说明其在儿童 CHD预防中的作用,只有少部分儿童和青少年将采用药物治疗,不可滥用,必须充分了解药物治疗的适应证。
在某些情况下,如小儿血TC水平相当高[>10 mmol/L(386 mg/dl)],药物治疗的年龄可适当提前。有专家建议药物治疗可从8岁开始,但尚有争议,《共识》提出>10岁的儿童饮食治疗无效,伴有其他CVD危险因素方考虑药物治疗。
坚持饮食干预:药物治疗的同时,应继续饮食干预,以使治疗有效且持久。
治疗目标:药物治疗最低目标是LDL-C
篇6
2011年8月中旬,在湖北襄樊举行的第9次“金秋助学”活动中,主办方宣布: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接受捐助的资格。原因是一年多来,受捐助者中三分之二的人未给资助者写信,有一名男生虽然给资助者写过一封信,但信中一个劲地强调其家庭如何困难,希望资助者再次慷慨解囊,而不见“谢谢”两字。这起事件更使青少年缺乏感恩之心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炎黄子孙的良好风尚。那么,现在的青少年为何会成为缺乏感恩之心的代名词呢?
目前,在中小学,虽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道德教育体系,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各级各类中小学仍然围绕高考、中考的指挥棒转,造成中小学德育教育无法得到保证。宁夏社科院专家进行的《宁夏青少年教育与思想道德状况研究》指出,有的学校以高考、中考的成绩衡量老师的业绩,有中学甚至提出了“为了提高升学率,非考科目全让路”的口号,明显背离了学校的职责和功能。
宁夏社科院一份涉及5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有98%的小学生反映德育课没有保障,有85%的初中学生反映德育课没有保障。而在农村,大部分中小学由于受条件、师资等原因所限,德育课缺失现象更为严重,许多学校根本就没有开德育课。而该调查同时显示,有99%的小学生、90%的初中生和70%的高中生都表示喜欢上德育课。
德育方面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重视德育的理论灌输,轻视道德的实践教育。道德教育的理论、内容只有通过实践内化为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才能推动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而道德实践活动恰恰是我国青少年所缺乏的。
家庭教育方式不健康,阻碍感恩意识的萌生
如果说学校教育是忽视了孩子们感恩意识的培养,那么有些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则阻碍了孩子感恩意识的萌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银川市城调队等部门曾经深入机关、院校和居委会进行了访问调查,结果显示有75.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思想品德受父母言行的影响。
宁夏社科院专家调研发现,四大家庭方面的原因导致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缺失、形成极端自私的人格:首先,许多父母无原则地溺爱、无原则地迁就子女;其次,一些父母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其在教育方法上简单粗暴,缺乏与子女的沟通;第三,由于工作和生活压力大,许多父母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教育;第四,一些父母存在的“护短”传统观念也影响了对子女的及时教育,助长了子女的不良品行。
现实中的不良影响,导致青少年行为功利化
除了学校德育教育的缺失,父母不良言行的影响,现实社会中的腐败现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因素也严重腐蚀了青少年的思想,导致青少年行为功利化现象明显。
在社会大环境下,人人自危,更多的强调自我利益,而不顾及别人的生死,这些都给孩子们的人生观带来了不良影响。“社会环境就是这样,因此孩子们做出什么样的事情都是合情合理的。”吴建春说。
2011年3月22日,在事过一年多后,宁夏见义勇为的卢雪鹏被追认为全国先进个体劳动者。但是那个被救的女子却至今“隐身”,没有看望,没有感谢,只给人们留下一个有恩不报的故事以及一种让人痛心的怀疑:我们还要见义勇为吗?
宁夏社科院专家分析说,当代中国社会伦理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物欲化倾向明显,为了追求物质利益,国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企业以追逐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个人则奉行金钱至上。社会是青少年最好的老师,上述现象对青少年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时下的中小学校园里,一股拜金主义的奢侈风越刮越厉害。“吃要美味、穿要名牌、玩要高档!”孩子们互相攀比,“一掷千金”大把花着父母的血汗钱购买耐克、阿迪达斯、李宁等名牌衣裤和鞋子。
“看到孩子们对家长的无理,听到有些孩子为了过生日能够请同学下馆子吃饭挣面子而不顾下岗父母的难处,我感到痛心。”有着三十几年教龄的老教师吴建春感慨。
“这种现象说明在功利主义思想影响下,受经济利益驱动,部分青少年是非善恶观念模糊。”长期研究青少年犯罪学的宁夏社科院社会法学所副研究员李保平说,此外,还有一些青少年在享乐主义思想影响下,追求高消费的生活而又不愿意付出艰辛的劳动,演变为“啃老族”。
专家建议:感恩教育要两手抓
“百善孝为先”,一个对父母都日渐忽略的人,如何对他人乃至整个社会怀有感恩之心?
每天给父母倒一杯茶、打一盆洗脚水;每周与爸爸妈妈谈一次心;看到爸爸妈妈生病了主动端水送药;自己生日时跟妈妈说一声谢谢,感谢她辛苦生下你,养育你成长……“每天所花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收获的却是父母一日的开心。”吴建春这样鼓励学生,也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重树孩子心中的“感恩”。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开展形式各样的“感恩教育”。2007年3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决定,从2007年开始,确定每年5月为全区学生“孝敬父母月”,在全区教育系统和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孝敬父母月”活动。在上海,学会“感恩”已写入了新版本的上海市《中学生守则》;在武汉、齐齐哈尔、石家庄等城市也开展了“感恩教育”……
李保平等专家认为,坚持“感恩教育”,既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感恩的环境,“治疗”现在已经存在青少年中的问题,又要采取预防措施,及时、准确掌握青少年思想发展新动态。为此,他们建议,尽快建立起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跟踪评价体系。
篇7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G6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7-0184-01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因此家庭中家长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他们对孩子有权威性影响。W?E?冯纳斯基斯曾经说过:“如果将一个家庭在孩子身上的所有投资以'1'为计算单位,那么父母就应将其中的50%投资在家庭教育上.因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从根本上说家庭教育就是“教子做人”,做人是立身之本,良好的心理品质是青少年成才的基础。家庭对青少年的智力、体力的成长、道德品质的发展、个性特征的形成产生全方位的影响。
一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1.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四过”表现为:①过度宠爱;②过多照顾;③过分担心;④过高期望。
父母的心态有必要从“四过”中矫正过来,变“四过”为“四适当”。 那就是,首先,父母对子女要爱得适当,爱中有教育、有合理而严格的要求。 其次,要照顾得适当,一定要给子女一些靠他们自己的劳动而获得成果的机会。再次,要关心得适当,得放手处且放手,该放心处且放心。此外,还要期望得适当,促进子女的全面发展。
2.家长重学习,轻沟通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是评价孩子优劣、评价家长水平的唯一标准。学习成绩好等于孩子好,学习成绩坏等于孩子坏。于是家长只引导孩子重视学习,不注重自己的品德行为,导致孩子思想认识的错位,进而导致整个家庭教育的失败。
3. 家长的示范作用
考虑家庭教育,要把父母自身因素,即能否“自己先做好样子”、“自我教育”等,放在首要位置上优先考虑。这是因为,家庭教育是在一个一个的家庭里,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影响,随时随地、有意无意地进行的。如果父母的言行有失检点、不以身作则,岂不是如《楹联新话》中所说:“身如未正家难教”吗!
4.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终身的,父母应该非常精心地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以及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生活细节,让孩子沐浴在一派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孩子树立平等、宽容、创新、共生的现代意识,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相反,如果父母、长辈行为不良,举止不雅,教育方法不当,正确引导不够,对子女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有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不统一,当着孩子面唱对台戏,孩子无所适从,矛盾重重,教育的作用互相抵消。家庭结构缺损,夫妻关系不和,子女得不到父母的细心调教和温暖关怀,都会造成孩子心灵的严重创伤。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
5. 家长的文化水平影响
家长的文化水平这一因素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家长文化水平的高低与其自身教育素质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公民的文化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多数家长能够认识到社会发展所出现的新要求,从而促使其越来超重视孩子的文化水平,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由于其本身文化素养的局限,在对子女的教育上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供自己使用,只能通过一味地增加学生学习负担,或使用不良的教育方法来督促子女的学习。越来越多的家长不知道该怎样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不知道该怎样与孩子交流沟通,很多家长面对子女的成绩下滑、内心世界对父母的封闭常常感到无能为力,只知道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给孩子施加压力,从而增强了孩子在学习上的心理负担,诱发各类心理障碍的产生。
二 给家长的建议
建议家长:①注意摆正和子女的关系。新时代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民主平等关系。
②吸收新信息,打破旧心态。子女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每天也会有新变化、新进步。
③家长要成为子女的榜样。
④与孩子多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巧用宽容。
三 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指导方法
针对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提高家庭教育实效性。
①组织成立家长学校。
②开通学校、家庭心理健康咨询热线,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③开展亲子互爱活动。
篇8
关键词 青少年 篮球 后备人才 培养
一、 前言
一个国家的竞技运动水平以及这个国家在国际体坛中的地位都取决于这个国家拥有多少优秀的竞技运动人才,这也是竞技体育生存与发展的“基石”和“生命线”。
本文试图从培养途径、运动员情况、教练员情况以及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这几个方面对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加以研究,得出结论,以供参考。
二、 结果与分析
(一)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
我国目前的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呈现出南强北弱的特点,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山东、河北这五个省的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有着比较完整的队伍,是我国目前开展的比较好的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省份和基地。北京、上海、河南、江苏、广东、湖北、福建等省市处于第二层次,也都有全国少年篮球重点训练单位。对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途径上,我国主要是通过各体育运动学校、国家教育系统下的各种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青少年篮球俱乐部这三种培养途径,这就说明在培养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的途径上比较传统。
(二)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运动员情况分析
任何体育运动的发展都离不开运动员的延续,充足的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是篮球运动发展的必要条件。有体育比赛就有运动人才。人们早就发现,许多优秀的运动人才和提高他们的体育成绩有密切的联系。许多优秀运动员就是在小时候被发现的,在后天经过专门培养,才能在竞技场上取得理想的成绩。
我国青少年篮球后背人才培养体制都具有“边读边训、读训结合”的特点,其用意在于使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身心得到均衡的发展。实际上,在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输送和选拔的过程中对文化课成绩的要求没有明确的规定,使得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对文化课学习程度不够重视,致使文化课素质偏低。为了让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的身心健康能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我国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仍然采用“边读边训”的培养模式。但是,在运动员选拔和输送的过程中文化课的要求并不是很高,造成运动员文化素质差的直接原因依然是教学与训练的矛盾所致。
(三)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教练员情况分析
一个优秀的篮球运动队或运动员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取决于运动员的刻苦训练和过人的天赋,同时也需要一个具有足够专业教育、训练能力和丰富经验教练员的指导。各级体育学校篮球教练员基本实施了岗位聘任制,学校青少年篮球队教师主要是学校的体育教师担任,且各负其责,这样能有效调动教练员的积极性,有效地防止了大锅饭,克服“干得好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消极影响。
三、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运动员的情况
我国对青少年篮球人才选拔或者输送的过程中往往大部分对文化课的成绩都没有严格的要求,从而导致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不爱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对文化课的学习不够重视。而我国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每天的训练量很大,占用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
2.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教练员的情况
要加强对教练员的职业能力的培训,定期对教练员进行职业能力的培训,教练员上岗必须持有教练员上岗证,还要聘请国外水平比较高的青少年篮球教练员来指导和教授,来提高我国教练员的练球理论水平和训练方法:把理论与训练紧密的结合起来,让教练员提高科研能力,科研人员提高实际技术操作能力;加强对体系建设的监控,高度重视体能的恢复和营养方面的补充,以避免运动疲劳和运动损伤现象的发生,不要急于求成、操之过急而出现拔苗助长的现象。在训练中应重视薄弱环节,多训练体能、心理训练和技战术训练。还要结合篮球运动的发力特点和供能特点来训练,在体能方面要重视提高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无氧乳酸能力和力量素质的训练,技能训练方面要加强防守技术的训练,提高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篮球意识,在比赛中做到攻守平衡,提高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全面的综合竞技能力。
(二)建议
1.应该定期对教练员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深造,加大对教练员的自身素质的提高,不但要提升教练员综合素质而且要求对他们的科研水平也有所提高。同时,要培养教练员的训练业绩,并定期对此进行审核评定。
2.不断提高教练员综合素质,在这个基础之上,更应该注重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的竞技能力的培养更应该注重他们的文化课学习和道德修养的培养。能够真正认识到提“体教结合”彻底改善“学训”给我们造成的矛盾。
3.在政府的号召下,我们应该积极大力加强对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引进市场经济体制号召群众力量不断完善场地设施及相关硬件设备。
4.在市场体制的运营下,不断开展群众体育的发展。加大篮球学校的投入和业余篮球训练的力度,推广篮球业余训练。借助媒体对篮球的宣传力度,应用各种措施和合理的手段宣传和扩大篮球训练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使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中来。
5.加大对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专项投入,改变基层培养单位财政状况捉襟见肘,改善训练设施设备心有余力不足的尴尬状况。
参考文献;
[1] 杨树安.我国竞技体育的实力现状、形势任务及对策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1):3-5,9.
[2] 陈国瑞等.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1(3):126-148.
[3] 终远堂.“体教研合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4(2):161-165.
篇9
一 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1.现阶段我国青少年足球队伍建设状况
现阶段,我国足球后备人才的选拔主要依靠“伯乐相马制”。即通过区、县一级的比赛选拔出在比赛中表现突出的运动员进入省、市一级集训队,而后再通过参加省、市一级的比赛进入国家级选拔人的视野,从而使得我国的足球后备人才组成各个年龄组梯队。
2.职业化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职业俱乐部后备队伍是伴随着足球职业俱乐部形成而成立的,是国家足球协会规定各职业俱乐部必须要建立二三线队伍而出现的后备人才训练形式。国家足协做出这个决定,是参照了国外足球运动水平较高的国家的经验,以各职业俱乐部为主培养足球后备人才。然而,我国职业俱乐部在后备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有限。
目前,我国的职业足球走入一个“怪圈”:一方面,俱乐部因后备人才匮乏,球员奇货可居,只能支付给球员昂贵的、严重偏离其价值的工资奖金;另一方面,俱乐部背上这个沉重的经济包袱后,无心顾及二三线队伍的培养,难以形成少年组梯队,难以形成良好的新陈代谢和竞争氛围,致使一线球员资源更加匮乏。
二 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原因浅析
1.社会原因分析
第一,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用于发展体育事业的经贸资源基本是按照计划经济模式由政府来进行配置的。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这种包揽制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但体育职业化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形成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现行的职业俱乐部是在大财团或大企业供养下运作,企业的经济效益观念致使急功近利成为各俱乐部运作的普遍现象。同时受市场经济思潮的影响,在没有物质资金做铺垫的前提下,很难开展日常训练工作。这使得众多的中小学足球训练竞赛就此销声匿迹。
第二,社会培养人才价值观的影响。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高知识化,人才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我国大部分家庭的传统观念仍然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体育作为影响文化学习的“罪魁祸首”被绝大多数的父母拒之门外。体育成材的艰辛和高淘汰率,再加上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和考试制度,更没有父母愿意将自己的子女送上足球之路。
2.内部原因分析
第一,重视程度不足。青少年足球的普及和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在较短的时间内很难看到明显的效果。因此,各级领导在主观上对青少年足球的重视程度是很不足的。许多领导都寄希望在自己任职期间能创造辉煌,而对足球的基础建设和长远发展往往重视不够,出现了“关心一线,淡漠后备”“只想摘桃,不愿种树”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在足球界是很有市场和影响的。应该看到,这种短视、幼稚的思想必将给足球的长远发展带来惨痛的后果。
第二,指导思想偏差。足球运动改革以来,各地区在比赛成绩的驱使下,在青少年的培养和训练指导思想上,出现了“重竞赛轻训练,重成绩轻培养”的偏差。有的地方把青少年队参加比赛的成绩与管理人员、教练员的晋级、长工资紧密挂钩,从而导致青少年足球训练工作过早专业化、成年化,形成“拔苗助长”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的健康发展。
由于青少年足球运动训练指导思想的偏差,致使各级队伍过分重视比赛成绩,造成大量超龄球员出现在不同级别的青少年足球比赛中。这种不良行为不但压制了有潜质的低龄段球员的成长,对于超龄者也是自毁前程,并且有悖于公平竞赛的精神。以大打小,注重短期效益的行为至今得不到有效控制。
三 建议
笔者建议,国家要加大对青少年足球训练的投入,加强各级行政部门的管理力度,加强教练员专业水平,建议向国外青年后备人才的培训体制靠拢,普及青少年足球运动为他们创造好的训练环境,建立从小学、中学、高中到大学的一条龙式科学化的系统训练学校,向一般学校一样实行九年义务教育,配备一流的师资和完善的教育系统。好的球员进职业队,进不了的就毕业找工作。但鉴于中国足球现状,地方仍可在青少年球员转会时支付给培养俱乐部或单位以培养费,使之有利可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足球的百年大计应以青少年为本。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R395.6、R1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3-0220-04
1 简史
美国最早提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是由于发现需要对未成年犯罪者进行心理上的引导[1]。19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部门发现拘留青少年犯罪人员有必要与成年人分开,并建立一个适合青少年的法庭系统(未成年人法庭),提供使他们重新回归社会的服务。1900年,美国开始设立专门的未成年人法庭系统来区别对待未成年人,并在芝加哥和波士顿的未成年人法庭系统中首先建立心理健康服务诊所。20世纪20年代[1],美国公共基金会开始研究这些未成年人法庭系统中心理健康服务诊所的巨大作用,并向全美国推广这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引导诊所。随着这些诊所的不断发展完善,这种服务模式成为了美国第一个儿童精神病治疗项目的基础,随即这些诊所的定位不再只是处于三级甲等医院为中心的医疗体系中,而是开办了更多的独立的诊所或心理健康中心。这使更多的有心理疾病的儿童青少年能够得到治疗。
这一时期,另一个为儿童青少年提供心理服务的重要机构是学校。但这时提供的服务不是关于心理健康的,而是关于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咨询。到20世纪60年代,行为、认知、人本等心理咨询理论大量涌现,为现代心理咨询奠定了基础,学校也开始开展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服务,同时也为其他服务机构提供了更多的服务手段。
到20世纪80年代,虽然美国在福利、学校、医院、司法等机构都为儿童青少年提供了一定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服务,但是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美国对于当时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据调查,当时有三分之二的儿童青少年未能得到所需的服务[2]。另外还有资金投入、对待儿童青少年的方式、住院综合征、服务中断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暴露及当时美国进行社区心理健康运动的大环境,使得Knitzer[1]在1982年她的《Unclaimed Children》一书中提出建立现代意义上的儿童及青少年社区服务体系。在Knitzer及其支持者的推动下,美国心理健康研究所在1984年建立了美国儿童及青少年服务体系项目(Child and Adolescent Service System Program,CASSP)。90年代早期,Robert Woods Johnson基金会在美国8个不同的地区进行了CASSP服务模式的实验,取得了好的效果。1994年,美国物资滥用及心理健康服务部(Substance Abuse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dministrator,SAMHSA)和健康服务部(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HHS)确立了对儿童及其家庭进行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综合项目[1]。至此,现代意义上的以社区为基础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在美国开始确立起来。现在直接由联邦基金资助的这种服务中心已经建立了126个[2] ,为78000名儿童和他们的家庭提供服务。而由州政府、县政府和其他一些基金建立的这种服务中心就更多,仅在纽约,每年就能为100000名儿童青少年提供服务。
2基本理念
CASSP想解决的两个大的问题是:如何才能让所有儿童青少年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服务;如何才能更加低耗费、高效地解决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美国在学校、福利、医疗、司法等部门都为儿童青少年提供相应的服务,但由于投入不足、服务费用高,且这些服务机构之间没有很好的合作,没能优化资源,服务人员和设施的重复设置,使得儿童青少年接受服务的机会大大降低。CASSP倡导的就是要将所有这些为儿童青少年提供服务的机构有效地整合起来,发挥各部门各自独特的优势,最大化地优化资源,让所有的儿童青少年都有机会获得所需要的心理健康服务。
在传统的服务模式下,治疗者等着儿童青少年到门诊求诊,然后治疗者为他们做评估,提供治疗方案。在这种服务模式下,对于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一种被动的关系。治疗者很多情况下只是针对患者某一具体的问题进行解决。同时,治疗者与患者家庭之间没有建立起一种互动的合作关系,患者家庭也很少向治疗者提出自己的要求,而且很多情况下服务没有完成就被中断。这种模式在我们现在来看是存在问题的,它忽视了生活环境对心理的巨大作用。在上世纪60年代[3],美国精神病院兴起出院运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希望能让病人回归社区,在各种环境刺激下重新建立回归社会的能力。社区心理学[4]认为心理问题的产生是由个体、社会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心理问题的分析要重点放在组织和社区或邻里关系上。而1964年卡普兰[3]的《预防精神病原理》的出版标志着预防开始成为心理健康工作的另一重点。对儿童青少年来说,他们的心理功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社区环境对他们心理的发展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社区进行服务更能显出既能预防,又能有效治疗的优势。
在CASSP所倡导的社区服务模式下进行服务时[1],好的服务效果的取得不只包括服务者所提供的高水平的评定和处理服务,而且还应包括家庭在服务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和其他的社会文化因素。Stroul 和Friedman[5]阐述了他们关于社区服务体系的一些原则,其中两个核心的原则是:体系提供的服务必须适应患者和他们家庭的需要;体系的服务必须是以社区为基础的服务。家庭作为整个服务过程的中心是非常重要的。家庭必须完全参与到评定和服务计划当中,作为一个评估者,确保所有服务都是协调的、适合于他们需要的;家庭还要作为一个实施者,具体执行一些计划,并动员亲戚、朋友、邻居等社会成员加入到整个服务计划中。同时,整个家庭也要接受专业人员提供的心理服务,以利于更好地解决问题。体系必须以社区为基础进行服务。儿童青少年在学校发生的问题可能需要到福利或司法等其他机构接受服务,所以在这个社区内的学校、诊所、福利、司法等所有为儿童青少年提供服务的部门都要有效地联合起来,提供一个在各个时间和地点都能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服务的计划,并保证整个服务不会被中断。能将这两个核心原则结合起来的是现在普遍采用的环绕服务(Wraparound process)[6]模式。这种服务模式将社区内多种服务机构联合起来与家庭共同合作进行服务,建立以儿童-家庭团队(Child and Family Team,CFT)为中心的服务团队。环绕服务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6,7]。另外,美国是一个多移民的国家,在服务别强调文化差异问题。
在社区进行服务,儿童青少年回归社区,家庭成为了提供具体服务的主力军,这就减少了住院和其他一些高昂的花费,降低了服务费用;而且只有家庭最了解他们的子女,以家庭为中心的服务能提供更有效的服务手段。社区服务能让儿童青少年建立更多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增加心理发展的保护性因素。并且他们能得到所需各个部门的连续的服务,直至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3 体系的构成
3.1 服务机构
总体上来说,CASSP是由HHS和SAMHSA进行主导实施的,他们为体系提供主要的方针政策及资金。但对于资金的管理主要是行为健康管理部门(Managed Behavioral Health Care,MBHC)[8]。对于每个儿童青少年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设立,CASSP的关注点不是重建大量的服务中心,而是要将现有的服务机构联合起来,充分利用已有的服务人员和设施。现在主要联合的一些服务机构包括儿童福利局,与酒精项目,学校,心理健康与精神发育迟滞项目,训练与技术支持中心,司法系统。这些机构派出代表与家庭组成一个团队,合作为儿童青少年提供一个适合于患者及其家庭需要的计划,并同时负责联系各自的部门。除了组织这样一个服务团队,各个部门的负责人还要每月定期会晤,组成有关政策方面的委员会,讨论并制定相关的政策。同时,治疗团队又要与政策委员会联合成立每年召开六次的咨询委员会。在会上,治疗团队要向政策委员会提出建议,同时讨论预算和服务制度等问题。服务中心还需要寻找技术上的支持,需要与大学的研究机构建立联系。大学可以培训合格的服务者,也可以研究更加有效的服务方法,还可以对服务的理论等方面进行研究。在具体服务团队中,除了专业人员,还需要护士和社会工作者,同时还要邀请所需的具有特殊专业背景的社区人士加入其中。
3.2服务对象
Stroul 和Friedman[9]首先对CASSP的服务对象进行了探讨,他们在1986年提出了“对严重情绪障碍(Serious Emotional Disorder ,SED)儿童以社区为基础进行服务的体系”这一概念,并一直沿用至今。很多心理学家想用一个名词来概括儿童的这些认知、行为、情绪上的问题[9],如儿童青少年的多重困难、儿童青少年行为障碍、儿童青少年焦虑/情感障碍、儿童青少年功能障碍危机。但这些词都不能很好地概括问题。而SED这一词得到了广泛认可。因为SED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会伴随一些其他的认知或行为上的问题,并能有效地与其他问题联系起来,综合起来考虑,而且也更接近于心理问题的层面。美国国家心理健康协会为SED制定了最基本的标准,而各个州和社区服务部门可根据需要制定更具体的标准。
4 干预手段
4.1 预防干预
在美国,对于心理健康的干预首先强调积极的预防。CASSP也强调要积极预防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这种干预由服务中心人员利用自身优势,在各个领域努力为儿童青少年及其家庭直接提供技能、可利用资源和相关知识,以便处理即将到来的应激、压力和可能引发问题的人际关系。例如为条件不好的社区中的孩子开展业余活动,针对体弱和早产的婴儿的服务,为孕妇提供的服务,通过教父母养育技巧来协助整个家庭成长,教孩子应对压力的技巧,还可以建立各个家庭之间的互动,交流各自问题。另外,预防不需要将个体筛选出来,这样也就使个体不易被人歧视或谴责。
4.2治疗干预
在进行治疗服务时,服务人员采用了很多社区性质的服务模式[1],比如看护治疗服务(Therapeutic Foster Care,将有需要的儿童青少年交付受过专业训练的“父母”培养)、适当地住院、环绕服务、在学校的服务、多重治疗体系等等。其中环绕服务是最基本的一种服务模式。这些形态的服务要好于传统的服务,主要表现在减少了患者心理和行为上的症状,提升了家庭的功能,减少了对服务利用的限制,提高了服务效果和服务费用的性价比。服务还应用社会心理方面的干预,主要包括认知-行为治疗、父母操纵训练、家庭治疗和抑郁青少年的人际关系治疗,同时还进行药物治疗干预。这些方法在治疗沮丧、强迫妄想症、精神创伤、行为错乱、进食障碍、药物滥用、焦虑抑郁症、社会焦虑、ADHD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对体系的评价
5.1体系的利用
CASSP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要让所有的儿童青少年得到他们所需的服务。在这方面CASSP要远好于原先的服务机构。虽然没有关于全美国的数据来证明,但上面谈到纽约每年能为100000儿童青少年提供服务,说明这种服务模式的巨大作用。很多因素影响着服务的利用率。概括起来有社会政策和个人及其家庭两大方面。社会政策方面,主要是经费的不足和一些限制性的规定。社区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因素,因为社区服务能够降低服务费用,而且服务所受限制也更少。Connecticut[10]的公共医疗补助项目报告,儿童的家庭在儿童是否能接受服务的决策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Thomas [11]则提出了家庭寻求这种服务的寻求帮助(Helpseeking)模型。社区服务也有益于帮助家庭寻找帮助。在社区中,家庭成员能更有效地接收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以及如何有效地寻找到服务部门,同时家庭也更愿意在社区进行服务。
5.2服务的效果
对体系评价的另一焦点是服务的效果。Durlak[12]等人通过元分析认为预防干预是有效的。预防能为更多的人提供服务机会,能降低服务费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3],比如公众对精神病一词的反感,公众对干预的相信程度等。对整个体系的治疗效果的研究也持积极态度[14]。运用以社区为基础的干预、社会心理干预和药物干预都取得了好的效果。但Michael[15]等人在总结并研究服务的效果后,认为服务手段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Abram[16]则关注如何对效果进行更好的评价等。
5.3 管理
研究者[17,18]对体系的管理进行了研究,管理的积极方面是能提供有效的、低消费的服务,能整合各个服务部门,增强责任感,为更多的人提供服务。消极方面是服务者花费更多的精力来考虑管理规定,而降低了服务质量。Leonard[19]等人指出,在体系的改革过程中,很多改革都是没有实证支持的,对改革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
作为一个体系,对服务的研究评价不止是心理服务的利用率、有效性和管理,也包括其他很多方面。有研究者关注服务的满意度[20],服务的数量-效果模式[21] ,服务的时间-效果等[22]。
6 网络在服务中的应用
网络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交流方式,具有很多优点[23]:网络在服务中能提供大量的信息,只需要较少的职员和管理的费用,能为偏远地区的患者提供服务,可以提供非传统的服务,更适合于想要保密的患者。现代社会中,青少年喜欢在网上搜寻信息,而且对于患有抑郁症的患者更是一种好的服务方式[24]。网络服务的方式更全面,也更灵活,且网络的稳定性使得患者在服务期间能稳定地得到服务。利用网络来进行预防干预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当然,通过网络进行服务的技术还不成熟,包括[23]服务的指导方针、服务人员 、服务方法等问题,也包括青少年网络搜寻信息的能力问题[25],需要进一步研究。
7 存在的问题
除了在前面提到的一些问题外,体系还存在其他的一些问题。资金投入始终是体系要面临的问题。虽然美国对体系的投入逐年增加,但始终满足不了需要。虽然美国在很多部门都向儿童青少年提供心理服务,但是只有在司法和福利两个部门成立了专门的项目来进行服务,所以如何整合各个部门之间的服务资源将是要继续解决的问题。Leyla[26]等认为还需要研究更多新的服务手段来适应新的情况。Abram[16]认为对效果进行评价的测量工具在测量时结果存在差异,需要研究新的测评工具。其他还包括服务人员缺乏,保险基金的覆盖范围,提供服务的能力等问题[27] 。针对这些问题,很多研究者也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Anne[28]等人认为应该将心理健康服务与物质滥用服务整合起来,Tony[29]认为要在成人与儿童的服务间建立更多的联系,这样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而更多的人是认为要高度重视预防的作用。他们认为[4]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核心功能是预防,预防比问题出现后再实施个体化治疗更加有效。Leonard[19]等人还指出,对服务的研究还要更多地应用于实际服务中。
上面这些问题在我国的儿童青少年心理服务中也是存在的,而且问题还要多。国内研究者在社区心理服务方面也进行了探讨[30-32],主要是关于政策、服务人员和促进服务的一些建议。但还没有对儿童青少年进行专项的研究。美国的儿童青少年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对于我国建立自己的儿童青少年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来说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但我国与美国有很大的不同,美国在教育、社区和福利等机构有较成形的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模式,而我国没有。要建立这个体系,要从基本做起。现阶段很多社区卫生服务还不是很正式,没能起到它应有的效果。且考虑到儿童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应该以学校为单位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这个服务中心应是独立于学校之外的,并聘请专业的服务人员。学校和居民社区的人员及其他服务机构要协助中心人员完成服务工作。全国的各个服务中心应该是联网的,要相互交流信息。另外,还必须考虑不在学校的需要服务的对象。要利用简便、快捷的通信方式将这些人与服务中心联系起来,如手机通信、广播电视、网络等。而对于特殊群体,如福利院和少管所的儿童青少年,由于他们更有可能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所以要组织高水平的服务人员进行服务。另外还要积极地开展预防活动,传播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等工作。
上面主要为如何能让儿童青少年有最大的机会得到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了一些建议,还存在很多其他问题。服务中测评所需的工具,服务中采取的治疗方法,很多都是照搬其他国家的,并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的实际情况。这需要研究者研究适合我国的测评工具和治疗方法。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要掌握必须的知识。另外要加大本科教育工作,培养一批能胜任这方面工作的专业队伍。建立一支心理健康服务方面的专业队伍对于我国来说尤为重要。其他还包括服务培训、管理监督、资格认证、保险制度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我们积极地解决。
我国正处于社会文化高速发展的阶段,而且我国儿童青少年的数量巨大,对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建立适合于我国实际情况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对我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致谢:在此感谢导师黄希庭教授的悉心指导!
参考文献
1 Pumariega AJ,Winters NC,Huffine C.The evolution of systems of care for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Forty years of community child and adolescent mun Mental Health J,2003,39(5):399-425.
2 Evans ME.Integrating Nursing Care into Systems of Care for Children with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J Child Adolesc Psychiatr Nurs,2006,19(2):62-68.
3 Friedman HS.主编.李维,张诗忠,编译.心理健康百科全书•社会问题卷.中文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41-345.
4 Trull TJ, Jerry Phares E.著.丛中,张伯全,主译.临床心理学-概念、方法和职业.第6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372-390.
5 Stroul BA,Friedman RM.Caring for S everely Emotionally Disturbed Children and Youth: Principles for A system of care.Children Today,1988,17(4):11-15.
6 Epstein MH,Nordness PD, Kutash K,et al. Assessing the wraparound process during family planning meetings.J Behav Health Serv Res,2003,30(3):352-362.
7 Myaard MJ,Crawford C,Jackson M,et al.Applying behavior analysis within the wraparound process: A multiple baseline research.J Emot Behav Disord,2000,8(4):216-229.
8 Alloy LB, Riskind JH, Manos MJ,著.汤震宇,邱鹤飞,杨茜译.变态心理学.第9版.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15-28.
9 Stroul BA, Friedman RM.A System of care for Severely Emotionally Disturbed Children&Youth.CASSP Tech. Assistance Center, Washington, DC ,1986.
10 Horwitz S,Hoagwood K.Children and Adolescents.Ment Health Serv Res,2002,4(4):239-243.
11 Themas JP,Ricardo BE,Angee TC,et al. Iproving Mental Health Service Utilization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School Psychol Q,2005,20(2):187-205.
12 Durlak JA,Well AM.Primary prevention mental health programs for children and asolescents: A metaanalytic review.Am J Comm Psychol,1997,25:115-152.
13 Friedman HS.主编.李维,张诗忠,编译.心理健康百科全书•健康理念卷.中文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61-277.
14 Hutchinson AB,Michael Foster E.TheEffect of Medicaid Managed Care on Mental Health Care for Childre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Mental Health Serv Res, 2003,5(1):39-54.
15 Michael FE,Stephens R,Krivelyova A,et al .Can system integration improve mental health outcomes for children and youth? .Children Youth Serv Rev, 2007,29:1301-1319.
16 Rosenblatt A,Rosenblatt JA.Asses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are for youth with severe emotional disturbance:is there agreement between popular outcome measures? J Behavl Health Serv Res, 2002,29(3):259-273.
17 Yanos PT,Garcia CI,Hansell S,et al.Managed Care and Clinical DecisionMaking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Behavioral health:providerperceptions.Administr Policy Mental Health,2003,30(4):307-321.
18 Scheid TL.Managed care and the rationalization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s.J Health Soc Behav,2003,44(2):142-161.
19 Bickman L,Noser K,Summerfelt WT.Longterm effects of a system of care o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Behav Health Serv Res,1999,26(2):185-202.
20 Heflinger CA,Simpkins CG,Scholle SH,et al.Parent/Caregiver Satisfaction with Their Child's Medicaid Plan and Behavioral Health providers.Mental Health Serv Res,2004,6(1):23-32.
21 Bickman L,Andrade AR,Warren La mbert E.Dose Response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Services.Mental Health Serv Res, 2002,4(2):57-70.
22 Michael Foster E, JohnsonShelton D, Taylor TK.Am J Commun Psychol,2007,40(1-2):64-81.
23 Ybarra1 ML,Eaton WW.InternetBased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s.Mental Health Serv Res,2005,7(2):75-88.
24 Gould MS,Munfakh JL,Lubell K,et al.Seeking help from the internet during adolescence.J Am Acad ChildAdolesc Psychiatry,2002 ,41(10):1182-1189.
25 Ivanitskaya L,O'Boyle I.Health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Competencies of Information Age Students: Results From the Interactive Online Research Readiness SelfAssessment (RRSA).J Med Intern Res, 2006,8(2):2.
26 Stambaugh LF,Mustillo SA,Burns BJ,et al.Outcomes From Wraparound and Multisystemic Therapy in a Center for Mental Health services systemofcare Demonstration Site.J Emot Behav Disord,2007,15(3):143-155.
27 Braithwaite K.Mending Our Broken Mental Health Systems.Am J Public Health,2006,96(10):1724.
28 Libby AM,Riggs PD.Integrated Substance Use and Mental Health Treatment for Adolescents: Aligning Organizational and Financial Incentives.J Child Adolesc Psychopharmacol,2005,15(5):826-834.
29 Gillam T.Creating Links Between Mental Health Services for Adults and those for Children adolescents.Mental Health Rev,2004, 9(2):20-23.
30 赵静波,季建林.美国心理治疗和咨询的伦理学规范及其管理.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4):236-238.
31 杨凤池.关于社区心理卫生服务模式的探索.中国全科医学,2002,5(11):849-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