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16 17:26: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总结

篇1

关键词:东北部;新农村;文化建设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项目,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新农村文化建设是造福于全国人民的一项事业。然而,在我国东北部地区,由于新农村建设起步晚,农村村民思想相对守旧,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东北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东北部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向全国发展,东北地区也开始投身到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新农村文化建设在我国其他地区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活动,如“三下乡”活动,都深入农村人民心中。然而,在我国东北地区,由于该地区进行乡村城市化转型起步晚,各方面有所滞后,所以我国东北部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

1.先天性基础薄弱。

我国东北地区的农村,历经了好几代人,都是踏踏实实的农村人,每天忙碌于农活,面朝黄土背朝天。受到旧思想的深远影响,农村人认为自己一辈子只为种地收获庄稼,以此来养家糊口。随着时间的沉积,一代代流传下来的思想,导致我国东北部农村的文化基础薄弱,历史原因造成农村文化教育的服务不到位,造成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先天性不足,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效果并没有很大起色。

2.后天重视度低。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近几年来刚刚兴起的一个热门话题,新农村文化建设还处于新生阶段,但对于一个祖祖辈辈都是农村人的地方,要从思想上改变人们,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新农村文化建设在东北农村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首先,是农村村官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没有予以高度重视,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农村的领导没有带头大力倡导文化建设,牵头领导作用没有发挥到农村文化建设上,对于国家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方针没有落实到位,导致我国东北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没有做到位。另一方面,是农村村民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度不高,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村村民,如果村民们对文化建设呼声不高,认识不深,就算领导再支持宣传也是枉然。东北农村人民祖祖辈辈都过着勤勤恳恳的农耕生活,生活圈子里几乎不会涉及到文化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想要在短时间内改变人们多年来形成的思想,并非易事。

3.硬件设备不足。

所谓硬件设备,是指新农村文化建设所需的硬件,主要指文化活动场所。在我国东北部地区,很多农村都没有公共的文化活动广场,人们想要买书,也非常困难,各方面硬件设备不足,导致东北农村的文化建设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硬件设备的支持,新农村文化建设没有物质保障,很难持续下去。

二、东北部新农村文化建设相对应的策略

针对我国东北部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找到有效可行的对策,以保证我国东北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将文化建设真正落实到农村,提升农村人民的精神生活层次。

1.在东北部地区深入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宣传工作。

在东北部农村大力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宣传活动,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活动,让村民们从感性上认识新农村文化建设,并且认识到新农村文化建设对于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意义。例如,多组织村民观看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电影,让村民们自己从电影中去体会新农村建设的辉煌成就,及新农村文化建设带给人民的福利,让村民自我意识,比直接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2.加强东北部农村领导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度。

农村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的领导水平,在我国东北部地区,要加强农村领导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意识,先从领导层开始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然后由领导带动群众,少数人带动多数人,大家共同参与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浪潮中来。农村的领导要提高自我思想觉悟,不断学习新思想,新文化,加强领导的文化素养,增强领导的文化建设意识。带好了头,东北部新农村文化建设将会顺利进行。

3.鼓励村民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活动。

新农村建设需要依靠全体村民,最后也要造福于村民。在我国东北部农村,要多开展文化活动,以东北二人转为中心,根据东北人民的风俗喜好,开展一系列新农村文化建设活动,鼓励全民参与,让大家切身感受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春风,并愿意积极投身到新农村文化建设,改善自我的生活水平。在东北农村组织活动要有地方特色,不盲目追新求异,让村民们自愿参加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活动中来,不断深入认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4.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活动场所和活动设备。

东北部新农村文化建设,不仅仅是东北部农村的事情,而是全国人民共同来完成的一件事,需要国家和社会大众的支持。国家应该投入一定资金在东北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帮助东北部农村兴建文化广场,修建文化场所。同时需要依靠社会大众的力量,为东北部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鼓励城市志愿者积极投身到东北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农村人民的文化生活提供自己最大的帮助,例如城市官员下乡辅助,城市大学生到农村支教等等行动,给予农村人民最好的帮助,帮助农村人走出落后的思想,引导农村人走上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道路,提高农村人民的精神生活质量。

总结

加强我国东北部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助于丰富农村人民的精神生活,帮助人民摆脱陈旧的思想,开拓人民的视野,有助于农村人民与时代步调一致,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角度来看,有助于缩小城乡差异,提高全民素质,有利于全国人民共同走向小康社会。(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郭国祥,丁建芳.今年来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学术论坛.2009(07).

[2]朱保安.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J].河南社会科学.2005(01).

篇2

1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境

1.1 对乡村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乡村文化建设没有引起许多农村社区的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费投入不足。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乡村文化的发展,与基础设施相比,经费投入远远不够。(2)流于形式。乡村文化建设过于形式,虽然进行了乡村文化建设,但是却很少起到实际作用。

1.2 乡村发展主体单一

当前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乡村文化发展模式仍然过于单一,而且面临许多的困难,目前乡村文化发展主要由基层政府负责,缺乏社会力量未参与进来,这样就阻碍乡村文化的发展。而乡村发展主体单一,造成供需机制不协调。

2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发展乡村文化的策略探讨

2.1 将发展乡村文化思想落实到实处

想要实现乡村发展的全面,落实发展乡村文化发展非常重要。所以首先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对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视,明确乡村文化的作用,同时还要起到带头领导的作用,对乡村文化建设在人、财、物三个方面给与一定的支持,为乡村文化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经济条件,同时还应向各农村地区宣传发展乡村文化的重要性,使各农村地区不断发展乡村文化。

2.2 重构乡村文化管理体系

制度是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就应建立规范乡村文化管理体系,使得乡村文化的发展更加的有序。但是当前乡村文化管理体系,仍然存在队伍结构不足、投入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对乡村文化的发展造成了阻碍。所以对此应采取合理的措施,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所以首先对于当前乡村文化的管理,应进行全面的改革,目前对于乡村文化发展,乡镇的文化站主要的操作部门,并拥有对辖区文化管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乡村文化管理不尽如意,在办事过程中,存在机械性以及被动性,使得乡村文化发展面临许多的困难。所以重构乡村文化管理体系,转变只由乡镇管理乡村文化的局面,可以使上级文化部门参与进来,同时也可以由上级文化部门,对各地区的农村地区的乡村文化发展进行完全管理,同时对于乡村文化发展,应及时的进行明确。其次应建立健全村庄社会文化管理队伍。选出一名合适的人选,负责乡村文化事业,同时还可以组建一支农民队伍,发展乡村文化,并与上级的文化管理工作协调配合,充分队伍中每个人的才能,为发展好本村的乡村文化不断的努力。同时作为发展乡村文化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还应积极的进行融资,争取到更多的资金,为乡村文化发展提供保障。

2.3 完善乡村文化的发展基础

发展乡村文化需要长期进行,而完善乡村文化发展基础是促进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措施。但是目前许多农村乡村文化的发展基础不够完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基础设施不完备,另一方面缺少文化人才极端,对当地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对此首先应健全基础设施,由于农村文化的建设需要依靠于乡镇文化站以及村文化室,所以必须加强对乡镇文化站以及村文化室的建设,同时还可以建设“农家书屋”、“运动场所”等,这些与农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普遍的推广,并且应加强服务质量。其次还应充分调动农民自身的积极性,组织乡村文化发展队伍,充分利用民间资源,可以吸引有才能的人参与到组织中,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培训,给与其精神上的肯定,以此不断丰富农民精神世界,对于外文化的冲击,能够提高抵御能力。最后还要进行乡村文化人才的建设,应培养具有才能的人,使得农村文化工作队伍更加的壮大。另外还建立乡村文化协调发展起来,充分发挥文人、艺人的作用,并加强文艺团体建设,以带动其他人,结合当地乡村文化,开展文化活动。

2.4 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

积极培养“乡土艺术家”。近年来,文化下乡如送戏下乡、送书下乡、科技下乡、健身器材下乡等在各地热火朝天地开展着,支持农村文化精英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农民化、乡土化和本土化的新农村文化精英队伍,使他们成为农村文化的传承者,这是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最迫切的任?铡?

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规划;总体布局;景观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新农村建设是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整体搬迁是提高农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然而,在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中,普遍存在着模仿城市居住区规划的现象。这种不切实际,盲目模仿的现象造成了农村特色的削弱和消失。使城市居住区肌理代替村庄肌理,城市住宅代替村庄住宅。这种不符合农民生活方式的规划,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并且由此滋生了乱搭乱建等违法现象。

在村建规划的编制过程中,我们试图以农民为核心,根据保留改造点和新建居民点的不同情况,从村庄总体布局、农村住宅及宅基地、乡村景观等几个方面,对新农村规划进行分析,并对其农村特色进行思考。

一、村庄总体布局。

由于农村资金有限,在规划中要充分考虑节约用地的原则。总体布局上,在保证农民生活舒适的基础上,在有限的用地红线内建造尽量多的农民住宅。

1、对于保留改造居民点,规划注重体现农村的特点,尊重农村原本的生活习惯。设计时充分考虑现状条件,在对土路、石子路进行规划梳理,对水面进行综合整治改造,对围墙棚舍进行统一安排的同时,遵循农村地区自然肌理,保护农村有别于城市的自然风貌。在规划中,尽可能按照原有道路、河流走向,确定组团形态、道路系统及开敞空间系统,保持村庄整体形态的延续。

(1)以控规为依据的同时做到少拆现状建筑,现状建筑与规划红线矛盾的地方,在规划中可适当调整用地红线,以适应现状建筑,节约用地。

(2)道路规划中尽量利用原有道路及进村位置。为了适应现状道路改造,道路宽度控制在2.5~5.0m。

(3)应本着节约土地的原则,根据用地现状进行适当扩建和插建。一是可以平衡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二是可以对新建点无法纳入的住宅做适当安排。

(4)因改造而在保留居民点中侵占了农民的法定宅基地的,设计中应在其它地方相应做出补偿。

(5)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的提高,在适当位置考虑了机动车的停车位。

(6)根据常年主导风向,增加设置公厕、垃圾收集污水处理等环卫设施。

2、对于新建居民点,则努力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历史文脉及村民生活模式,努力把规划区建设成为一个居住环境良好、配套服务设施完善的郊区新型村民社区。重视乡村自然、人文特色的动态延续性,营造一个具有生活气息浓郁、邻里关系融洽、景观环境优良的生态文明社区。

(1)总体户型比按照居民点现状调查结果做适当调整。

(2)住宅及宅基地的布置在考虑采光、通透的前提下,或与道路垂直,或平行于道路,或与道路成不同角度的夹角,间隙布置公共活动场地,整体形态生动活泼,丰富而多变。各组团围绕组团绿地布置,形态上形成一定的向心凝聚力,促进人文归属感的形成。每个居住组团都要设置室外健身点或公共活动场所。

(3)在交通组织上采用“人车混行”的方式,以节约用地。居民点内部道路划分为主路和支路。主路结构为环形或尽端路,设计上采取一定的曲折处理,降低了组团内部机动车的行车速度。

(4)新建的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原则上不超过0.375hm2(4亩),总建筑面积1000-2000m2之间,可结合卫生所、超市、村民活动室、物业管理用房、托幼所、公共厕所等一起设置。

(5)统一规划、分期开发、配套建设。注重分期开发的工程经济性以及设施配建与住宅建设的同时性,做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建齐全、道路交通系统完善、每期开发都能形成一个独立的分区单元,每个单元的有机组合又形成一个统一的住区。在分期建设中,近期、中期、远期的户数都要听取村里领导和农民的意见。

(6)居民点每20-30户设置垃圾桶。垃圾收集点则结合周边区域统一考虑。每居民点规划一座公厕,结合公共服务设施布置。

3、要完善新农村建设交通设施,若要富,先修路,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没有良好的交通是不行的。理顺村城内各个村屯的道路,规划功能合理的道路系统,确保村域与周边地区之间的便捷联系和可达性,在设计上要因地制宜,努力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公路,塑造完善的道路交通网络。规划中基本保持了现状的路网框架,结合地形对局部道路的走向进行了调整,形成“一横五纵”的路网结构,“一横”为主要对外交通道路,“五纵”为通往各村屯的主要道路。

二、农民住宅及宅基地

农民住宅设计既要源于农村生活,又要高于目前的农村生活。在户型设计中既要注意功能与实际生产、生活相对应,又要引入现代文明的生活理念。

1、对于保留改造点,宅基地面积不受制约。在尊重现状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在改造中侵占了农民法定宅基地的,设计中在其它地方做出了补偿。

2、对于新建居民点

(1)宅基地划分数据指标按照相关指标要求进行规划。即对于1—2人户,3-4人户,5人户,和6人户分别规定不同的宅基地面积、建筑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和层数。住宅以双拼的形式组合,有院落的可以用围墙分隔,或者联排四五户的形式组合。形成农村特有的宅基地布局形态,不仅保障居民生活的私密性,还在农村规划建设中体现了节约的思想。

(2)如何确定农民住宅面宽的问题一直贯穿设计始终。有人主张面宽做宽符合农民长期以来的生活居住习惯,但由于总用地面积与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的限制而未能实现。普遍房型面宽定为7—9m,既满足使用要求,同时也节约土地。

(3)在户型设计中,住宅底层设置卧室和卫生间,方便老人居住;卫生间面积稍大,可提供洗衣等家务劳动空间;底层南向出入口开在客厅,北向出入口开在厨房,这样符合农村居民生活习惯,也减少了走道面积,增加了生活用房的使用面积。同时在设计中考虑农民的使用特点,为农民提供仓储农具的空间或院落。

(4)机动车停车位设在庭院内,不设车库。

(5)响应政府节能减排的要求,在设计中预留太阳能热水器位置。农村地区没有高层建筑的遮挡,水温升温快,效果好。且农村均为独门独户的多层住宅,热水器安装维护方便。

三、乡村景观

1、对于保留改造点,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原有生态资源,林地、农田、果园结合,创造出不同于城市的田园风光,形成具有特色的郊区新居民集聚区。对于现状有河流经过的村庄,结合景观,梳理整合河道,提出河道水系整治方案,并利用原有水塘、河道进行景观布置,设置居民游憩场地。现状有果园的,可以适当修理改造,形成别具风格的农村景观。

2、对于新建居民点。绿地系统以步行绿化主轴为设计重点,结合步行道路,有机联系各组团绿地。并与规划区内的水体资源结合,形成社区绿地景观系统。各组团的公共绿地景观又与规划区的自然景观形成完整的景观环境系统。

3、生态环境规划

充分利用现有林地、菜地园等用地,注重保护原有山的生态环境,强化村域连续的绿色生态背景,合理利用山水资源,形成绿色背景、黄色板块及蓝色水面的村域生态网络。在农家庭园中集中绿化布置,沿村内道路两侧、休闲活动区和宅间空地进行重点绿化,体现绿色山村的自然清新面貌。

四、结语

在新农村整体搬迁过程中,设计人员从整理宅基地资料和户籍资料,到宅基地资料与现状地形的整合,从听取村里领导及村民的意愿,到与专家的多次交换意见,工作量是相当大的。只有深入调查研究,立足地方,结合实际,关心农民,尊重农民意愿,才能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实现农村特色的延续和再塑造,真正提高农村的人居环境质量。我国新农村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面对这种新的发展形势,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应明确主导思想,总结问题和经验教训,创新规划设计思路,加快规划设计实施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周亚群.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要点分析[J].中外建筑2012(2).

[2]王晓辉.新农村规划设计中需要重视的几个方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10).

篇4

关键词:农机技术;推广;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农业是我国发展的基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推动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所以农机技术的推广就显得十分有必要,所以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具体分析如下。

1 农机技术推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

1.1 农机技术的应用离不开推广

当前我国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众多,在农机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不断的突破,不过如果没有推广工作的开展,则这些先进的科技成果将无法得到应用。所以基层的农机技术推广工作是联接科研机构与农民的重要桥梁。

1.2 农机技术的完善离不开推广应用的经验

在农机技术从科研机构中产生后,仅仅是一种理论层面的技术,还需要推广到农业中进行应用,从而获得农机技术的应用经验和农民的反馈信息,进一步地完善现有的农机技术,使农机技术的发展不断适应农业的发展,所以农机技术的推广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3 农民对农机技术推广具有很大的需求

虽然目前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但是我国仍然是农业生产大国,农民在生产的过程中有进一步改善现有农机技术的愿望,十分迫切地需要农机技术的推广。所以这个良好的社会基础也很好的促进了农机技术的推广。

2 农机技术推广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2.1 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进步

在农机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将农民传统的生产工具进行了更新,引入了众多的机械化农机工具,例如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等,使传统的手工劳动方式替换为机械操作,从劳动工具上提高了生产的效率,降低了劳动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另外,在农机技术的推广中,使农机技术与新型农业技术相结合地发展,改变了传统落后的农业工艺,使农业的发展更趋于现代化的方向发展,通过保护性的耕作方式进一步使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利益,促进了生态的保护,体现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念[1]。

2.2 农民素质得到提升

在农机技术推广过程中,使大量的农机技术得到了应用,从而也对农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掌握和利用农机技术,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的状况,农民会主动进行专业的培训和学习,从而使农民的素质不断获得了提升。另外,农机技术使生产力提高,农民的收入得到了增加,农民对于子女的教育工作逐渐重视起来,使下一代人的素质得到了提升。

2.3 农村人口结构的改变

在农村大量应用农机技术时,使生产力不断得到了提高,从而使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村人口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种地为生,农民的子女可以安心上学,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农务耕种,有理想和抱负的年轻人也可以进城打工,实现自己的梦想,这种农村人口结构的改变促进了农民整体收入的提高,也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中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2.4 农村环境的改善

在机械化耕作的同时,也使土地得到了科学的保护性耕作,进而减少了水土流失,使地面尘土大量减少,使农村的耕地资源得到了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另外通过相关技术对于秸秆的再次利用,改变传统焚烧秸秆的方式,将秸秆转换成较为清洁的能源进行利用,将空气的污染进一步得到了控制,使新农村的容貌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观[2]。

2.5 农村产业规模化发展

在农机技术不断推广中,许多区域的农民实现了增产致富,在尝到甜头之后扩大农业的经营规模,推动了农村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这种规模化经营的方式使农机技术的应用更加深入,促进了农业的集中经营管理,有效地提高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建设成为了现代化农业企业的基础。

3 落实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措施

通过以上对农机技术推广对于新农村建设作用的分析,可以看出农机技术的推广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为了进一步落实农机技术的推广,提出了以下措施。

3.1 制定农机技术推广规划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久的任务,因此在农机技术推广之前,要制定好长远的推广规划。要实地考察每一个区域的农业发展状况和农机技术应用情况,为制定推广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和资料;要制定多个具有代表性的试点推广规划,通过在试点中获得的反馈和信息,进一步完善农机技术,为大规模推广做好基础;要根据试点推广中的经验,制定出全局的推广规划,以科学的方式实现农机技术的推广。

3.2 完善农机技术补贴政策

在农机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农民更换农机设备和技术时,需要承担一定的负担,而过重的负担往往会影响推广的效果,因此要进一步完善补贴政策,减轻农民的负担,促进推广的进行。具体可以从以下3方面进行考虑。

3.2.1 根据区域的不同而制定出相应的补贴方案

我国的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各区域农业发展步调相差也较大,因此要根据不同的区域,制定出符合当地情况的补贴政策,在实行时才更有可行性。

3.2.2 将原有的补贴政策进一步完善

由于当今社会的发展速度飞快,许多原有的补贴政策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在,所以要将这部分过时的农机补贴政策撤销,更换为适应现展的新补贴政策。

3.2.3 考虑农民的接受程度

在补贴政策的制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农民对于所推广的农机技术和设备的接受程度,对于已经获得大幅度推广的农机技术,可以相应的降低补贴标准,对于新农机技术可以提高补贴的标准,以促进新农机技术的推广。

3.3 加强宣传和推广工作

在农机技术推广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推广工作,因为只有农民切实地了解农机技术后,才会使农机技术得以推广开。宣传和推广工作的形式可以有多种。利用媒体的优势,对农民进行宣传;在各农村对新农机技术进行展示,使农民能够与新农机技术零距离地接触,这种方式也最为容易被农民接受;利用行政的支持,通过借助政府部门的力量,进行新农机技术进行实验性的推广,可以进一步提高农民对农机技术的信任程度。

3.4 将服务作为农机技术推广的核心目标

在农机技术的推广过程中,要建立完整的服务体系,以服务作为核心要求,从农机技术完整的供应、农机技术的培训、使用过程中技术咨询、设备售后服务等方面,保障农机技术的质量,进而促进农机技术的推广[3]。

4 总结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国策,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提高农村的生产力,通过本文对于农机技术推广对新农村建设进行详细分析,可以看出农机技术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提出了一些推广的落实措施,希望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学宏.浅谈农机技术推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农家之友,2010,(7):56.

篇5

××市为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二元结构,全市人口1060万,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而我市也为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二元结构明显,农业人口比重大,人地矛盾突出。因此,××市的经验对于我市加快经济发达区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市近年来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显著成绩,首先源于该市党委、政府对发展形势和地方实际的科学判断,源于对城市化的正确认识。该市主要领导多次提出,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发展的最高境界,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全市上下思想统一,认识到位,从而为上下联动,左右呼应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障。我市最近几年也高度重视城镇化的发展,市委二届三次全会提出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明确了目标、任务,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对经济发达区域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和认识还不够深入、系统,对其内涵理解还不够透彻。通过对××市的调研,我们认为有必要重新对这一问题进行梳理和反思,尽快转变观念,寻求适合我们自身特点的发展思路。

在组织领导上,有必要借鉴××市的经验,成立由区(市)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工作机构,确定分管领导具体抓这项工作。同时,要加大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和对群众的宣传力度,使基层广大干部群众对城乡一体化战略部署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有更深的认识。

二、因地制宜,正确选择适合我市实际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战略高度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区实际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市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建设上大胆创新,超前运作,所推出的国色天香模式、五朵金花模式以及安仁模式,以土地流转制度为核心,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我市地域面积广,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如何结合各地区实际,选择正确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应该说,××市所推出的国色天香模式、五朵金花模式以及安仁模式,在我市都具有推广的基本条件。但是,我们不能照抄照搬,要深刻分析各地区发展实际和自然条件,寻找适合本地区的发展模式。近年来,我市在都市区部分地区也探索出了一些成功模式,例如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发展“农家乐”特色经济,这些做法都亟待归纳总结和加强引导,提升档次。

三、抓住重点,加快我市经济发达区域和近郊区新农村规划编制

××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十分重视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切实将城乡规划放在基础和龙头地位。××市在规划编制方面的经验集中体现在:一是明确提出城乡规划全覆盖理念;二是注重在规划编制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明确分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凸现区域经济的特色;三是注重推进镇乡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直接指导新农村村容整治工作。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市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快速推进,规划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到目前,都市区新一轮总规确定的82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中,已有460平方公里实现控规覆盖,其中两山之间的主城核心区及山外主要拓展用地如大学城和茶园地区等已基本实现控规全覆盖。另外,在编控规220平方公里,也即将形成成果。都市区单独编制的36个小城镇规划,除极个别城镇因特殊原因适当延后外,其余均基本完成。这些为都市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奠定了重要的规划基础。

但是,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我们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控规编制,特别是加快城乡结合部和城市拓展新区的控规编制工作,尽快实现都市区控规全覆盖;积极做好控规维护和更新,增强规划的指导性和权威性。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快城市综合交通、市政设施、公共设施、环境资源保护等重大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切实引导都市区城乡协调、健康发展。

另外,要结合我市实际,尽快开展农民新村规划编制和都市区范围内农村新型社区的规划工作。试点启动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特别是充分借鉴××市的成功经验和我市亚太市长峰会环境综合整治积累的宝贵经验,尽快出台适合我市实际情况的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导则,引导村容整治工作。

四、完善规划管理体制,强化规划对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力度

××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的战略中,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规划工作,打破城乡规划分割的格局,建立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管理新体制。该市理顺规划工作关系,将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的村镇规划管理职能划转市规划局。不断健全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在主城五区设置规划分局,负责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工作。设置××市规划执法监督局(市级行政二级局),负责全市城乡规 划监督管理工作。市规划执法监督局由市规划局管理。设置市政府派驻区(市)县城乡规划督察专员。注重加强镇乡规划管理,设置区(市)县政府派驻镇(乡)规划助理员。这些举措对我市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规划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特别是都市区规划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为规划管理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目前都市区规划管理体制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特别是乡镇一级规划工作机构薄弱,导致了乡镇一级规划管理的缺失。目前,都市区规划管理范围由20__年前的2500平方公里扩大至5473平方公里,新增96个镇乡,均无专门机构,无专职人员,无经费来源。这种状况已经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到了都市区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不利于新农村的建设。因此,有必要在继续坚持和完善都市区城乡一体化规划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切实加强乡镇规划管理机构建设。都市区内的每个建制镇,均需要建立规划管理办公室,形成“市局—分局—规划办”的城乡一体化管理机构体系。同时,为加强规划的统一管理,强化对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指导,需要进一步调整村镇规划管理职责,建议将村镇规划管理职责,统一划归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对远郊区县,目前大多数区县未设立单独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城市规划管理的行政职能仍由建设主管部门代行。而镇乡一级的规划管理更是严重缺位,从而导致规划无法有效监管。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区县城乡规划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按照城乡一体、集中统一的要求,帮助其健全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将规划管理职能延伸至镇乡。应尽快帮助万州、涪陵等区域性中心城市,按规定成立独立的政府序列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稳步推进行政辖区人口超过50万人的区县,按规定成立规划局;帮助辖区人口不足50万人的区县,根据需要参照设立规划局,或者完善现有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划管理的职能职责。积极帮助各区县在其辖区特大镇,建立规划办公室,其它镇配置专职规划管理助理员,建立起“区县规划局—规划办(规划管理员)”的管理体系。

篇6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经济管理;优化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农业发展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农村面貌焕然一些。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各地应当继续加大三农投资,持续推动惠农政策落地,以加速我国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

1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经济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缓慢

尽管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在经济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方面,依然表现出非常明显的滞后性。一方面,我国当前很多农村在土地利用方面依然以小农经营模式为主,这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是不符的。同时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下,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农村留守的大多为老人和妇女,知识文化水平不高,对现代农业技术缺乏掌握。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和机制与新农村建设需求之间的不适应。正是因为农村持续保持小农经营,同时农村城镇化的持续进行,使得农民中的骨干分子更多的选择向市民发展,而不是向新型农民转型;这同时也会造成大量土地资源限制,对农业发展造成进一步的限制。而手指与当前的土地承包制度,一些愿意采用集约化农业模式,希望向专业化农民方向发展的农民却无法通过土地流转获得土地经营权[2]。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的农业企业,还缺乏真正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就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农村农业依然不高,农业企业大多规模相对较小,且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不具备持续扩大规模的潜力,缺乏真正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同时,很多龙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与当地的农户,建立风险共担的机制,尤其是农户没有从中享受到足够的利益,所以农户与农业企业之间缺乏足够的信任,合作基础非常薄弱,这也是使得农业集约化发展存在较大的困难[3]。

1.2农业金融体系与产销联结机制效能不足

我国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一直以来都面临着金融体系支持力度不够以及产销机制不健全的严重影响,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其影响尤其关键。一直以来我国的农业经营者,对于农业金融的了解并不充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农业产业经济优化程度不高。当前农业经济正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建设过程中,对于资金的需求相对较大,尤其是产业结构转型继续资金支持、但受制于农业金融体系的效能不足,农业产业难以获胜所需的金融支持。甚至还会出现农业金融机构,从农村吸储向发达地区转移资金的状况。所以健全和发展农村金融体系对于强化农业发展金融资源意义非常重大。同时我国传统的农业观念是自给自足型,所以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销联结机制的建立,这对于农业结构升级优化同样是很大的阻碍。缺乏有效的产销联结机制,一方面导致农业生产机构与农产品流通机构之间存在着天然的鸿沟,各自均以条块化分割模式发展,无法实现上下游一体化运营,将极大的影响农业产业运作效率。另一方面农业销售环节的需求信息,无法通过有效的渠道传递给生产者,无法实现产销同步,也无法满足市场的个性化需求,这既不利于农民收益的增加,也不利于农业产业机构的优化。

1.3农业基础社设施建设与科技创新不足

尽管纵向对比来看,我国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距离满足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还有较大的空间。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也被认为是制约我国农产品生产力提升的关键因素。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地方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程度不足,另一方面支农资金总额较少也是重要的原因。所以相对于农村众多需要完善建设额基础设施项目,有限的资金在各个项目上蜻蜓点水,难以发挥明显的效果。此外我国农业产业的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很大原因还是在于资金。我国虽然具备一定规模的农业科技队伍,在农业教育方面也具有较好的基础。但是受制于政府对农业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很多农业科技无法转化为实际的产业效益。尤其是农业科技相对于其他领域科技不同的是,农业科技本身在具备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带有社会公益效益,所以如果没有政府财政的支持,仅靠社会资本是不足以推动农业科技化的。同时高层次农业人才,往往难以在农业实践领域扎根,这也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2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纪念馆及管理优化对策

2.1健全适合新农村发展的新机制

首先,政府要继续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推动土地流转的有效开展。只有只能对土地流转制度的合理创新,解决广大农村的土地问题,做好土地经营权确权与登记工作,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创新土地流转制度。这样一方面能够让农村的土地得到集中使用,提升土地利用效率,避免土地资源浪费,同时这也是面对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的有效措施;更重要的是,通过土地流转能够为农业的现代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提供必备的土地基础,这也是符合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的。另外,各级政府还要陆续健全和完善包括土地承包档案管理体系、建立土地承包网络化管理模式,从而更有效的保障农民合法土地权益。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是农业资源集约化经营的必要基础,同时这也为积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提供了有效的前提。基于自愿和依法的基础上,农户以土地流转的方式,与农业企业合作,效益共享、风险共担;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引领,广大农户推动,农业的影响力迅速提升,不仅能够大量集中农村资源和闲置资金,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也将大大提升。

2.2优化新农村建设的农业产业结构

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条件,建立更科学的产业结构。我国的传统农业经济管理者,往往只关注粮食作物,这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时代是符合农业发展方向的。但是在今天依然如此必然会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造成一定影响。所以,农村经济管理者务必要结合地方条件,找出优势和劣势,逐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多元化。比如各级政府在发展农业规模化的过程中,可重点针对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等给与引导和支持,从而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2.3完善符合新农村建设的农业科技装备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的硬件设施,具体来说,一是农业基础设施,二是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所以农业经济管理者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从而进一步强化农业发展基础。农业基础设施包括农田基础设施、农田水利设施、农机道路网、防护林网、交通道路网、农村电网、输配电设施等等。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能够长期稳定发挥效益的重要条件。此外,强化农业机械化水平则是提高农业产业效率的重要措施。要积极推动农业机械化,包括提高机械化质量和增加机械化的数量。另外这对部分农业机械作业难度高,不利于推广的问题,要加大科技支持,从而研发出更符合农业实践的新型设备,从而更好的保障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效率和安全。另外,政府部门还要加强农业机械市场的管控和监督,保证各种设备的规范化,逐步形成完善的农业机械设备供给体系。

篇7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金融;金融支持服务

“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和经济发展,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富强。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但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突破。“三农”问题实质上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结构不协调而产生的问题。而今,“三农”问题已经发展成一项更大的事业,即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农村城镇化的一个重要过程,而金融支持是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条件。从历史和现实情况来看,浙江部分地区的农村金融体系不足以支持新农村建设事业。因此,构建合适的新农村金融体系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和新农村建设的成效。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有了农村优质金融体系的支持,新农村建设才能如火如荼地展开,同时,新农村建设也为农村金融带来广阔的市场,使其有一个良好的农村发展平台。

一、经验做法与研究现状

针对新农村建设,国外一些国家对于发展农村经济、整合农村资源提出了一系列值得借鉴的政策意见。欧盟曾于2007年提出把对农村地区投资合并到“欧洲农业农村基金”,由一个基金对欧盟农村发展资金的投入、管理和审计实施统一管理。欧盟利用一个专门基金、一个专门模式和一个专门网络把整个欧盟的农村发展控制在“欧盟农村共同政策”的框架内,从而实现农村的协调发展。同属亚洲和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国情与我国比较相近,但在印度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农村金融体系的支撑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印度农村金融体系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鲜明的多层次性,各金融机构之间既分工明确,又相互合作。印度金融机构普遍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建立了自己的网络。商业银行已在农村地区建立了3.26万多家分支机构,而基层农业信贷协会的数量则达到了9万多家。它们经营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农村地区到目前为止受到忽视的那部分人的专门需要”。为了支持农村金融的发展,鼓励和促进金融机构参与农村金融市场,印度还建立了存款保险和信货保险公司,向金融机构为农民贷款提供保险。同时,印度还对农村金融机构采取了利率补贴计划,规定商业银行农村信贷的差别利率,保证农民能够以优惠利率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印度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与金融支持近几年来在我国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内有关人士与机构已经着手进行农村金融体系的初步探讨。关于新农村建设(特别是颇受重视的城镇化)及其金融支持问题,普遍强调要对金融体系的建设实行区域性、多层次的创新制度改革。(1)通过区域中心城市实行金融资源集聚。如中国人民银行黄石市中心支行的余宏、万东山(2005)认为,需要以区域中心城市为龙头,打造区域一体化的金融市场和一体化的经济金融信息交流平台,加强区域内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这样就可以增强地方经济(包括农村地区)对金融资源的吸引力,实现对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信贷支持,提高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效率。(2)对农村金融体系作分层次的制度改革。如王曙光、王东宾和慈峰(2010)认为,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不合理,解决的办法核心在于金融形式的综合与创新,要更多地以市场化手段,实现三个不同层面的金融成分制度创新。

二、浙江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服务:现实与差距

结合浙江新农村建设的现实与需求状况,可以将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问题归为资金供给、金融服务和农村金融环境三个方面。

(一)金融支持资金缺口大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化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农村资金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些需要在很多时候都遇到了金融有效支持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是农村金融主体的缺位,另一方面则是稀缺金融资源的流失。

1 农村金融主体供给不足。(1)大型商业银行撤出。由于农村的劳动生产率不高及资金盈利空间小,使得追求利润的大型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战略,不再将资金投入见效慢、期限长、风险高的农业项目及分散、规模小、缺少抵押担保的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中,相继从农村市场撤离。例如,曾作为支持“三农”为特征的中国农业银行已从县级以下地区撤出。(2)农村信用社支农能力不足。自农村信用社与我国的合作金融实践联系在一起后,经历过多次改革,在法人治理结构、内控机制建设与服务功能上都有了较大改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与其他银行机构相比,仍存有较大差距。虽然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其多元化的经营目标造成了信用社内部经营的混乱和外部管理的机会主义,这些问题使其在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广度和深度上,都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3)小额贷款公司的局限性。小额贷款公司由于“只贷不存”的制度限制,使得其资金来源较为有限,同时其内控和贷款风险问题突出,因此虽然有支农、扶农、助农的政策设计,但是在实际运营过程当中,小额贷款公司的功能作用仍然表现出较大的局限。(4)民间融资的非规范化。浙江的民间金融以多种形式(包括民间自由借贷、私人钱庄、纯粹经营民间贷款业务的典当行和其他民间金融组织等)存在,其最大的致命伤是运作不规范,隐含的信用与投机风险巨大。同时,由于没有法律或制度的保护与约束,在现有金融制度框架下,民间融资用于支持“三农”、建设新农村,不啻望梅止渴。

2 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由于商业银行相继从农村市场撤离,邮政储蓄银行急剧扩张,不少基层邮政局将邮政储蓄作为新的增长点,大量农村资金通过央行转存后流出农村。而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吸收的存款并非全都用于支持“三农”和新农村建设,比如也以转存和上缴存款准备金的形式流出农村地区,或者以购买金融债券或国债的投资方式而转出了对农业的生产性投入。

(二)金融支持服务滞后

在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许多人往往只看重资金的支持。其实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大且深的概念,包含着不同的需求主体,他们的性质、规模和具体内容都不同,对金融的需求也表现出多层次性的特点,必须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金融服务。

1 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低。首先,支付系统不畅。许多农村地区的农信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并没有接人行内的综合业务系统。如农信社接入同城票据交换系统的比例就较低,相关业务还需通过上级行代为办理,这当然就造成了资金汇划效率的降低。其次,结算手段落后。结算方式单一,现金结算在农村占绝对主导地位,非现金结算在全部业务量中占比偏低。而大部分异地结算则通过汇票进行,没有实现直接的联行资金汇划。最后,对农村的金融服务制度也不尽合理。目前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包括信用社)的各项支付结算服务收费项目繁多,缺乏必要的优惠和政策倾斜。

2 金融支持工具单一。农村金融机构基本上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贷款业务仅以联保及小额贷款为主。随着新农村建设战略的逐步落实,农村建设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也趋向多样化。如中短期小额贷款、中小规模的中长期贷款等。但由于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滞后,大多数农村金融机构仍缺少多样化的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金融工具供给难以满足现实的农村金融需求。

3 “三农”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一是对日常金融服务需求增加。随着新农村的发展,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他们的现代金融意识和对便捷金融服务的需求与城市居民日益接近。二是对消费信贷需求的增加。随着网上购物的盛行和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的消费信贷也快速增长。三是对促进充分就业和自主创业的金融服务的需求增加。随着土地的开发利用,脱离土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农民越来越多,他们的自主创业需要小额信贷和优惠贷款等金融服务的支持。四是对金融投资、理财方面的需求增加。现代农民的金融意识已是愈发具有现代观念,投资、家庭理财和专业金融知识的需求在农村日益兴盛,这也需要金融机构提供相关方面业务的服务和信息咨询。

(三)信用与金融环境仍然较差

1 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即使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浙江农村,也还没有真正建立有效的市场化的征信系统以及有保证机制的信息披露制度。这就使得农村金融机构对无担保、无抵押的农村金融需求难以做到具有风险管理效果的业务拓展。在农村,广大农民、个体养殖户和小企业还没有养成良好的信用观念,制度上又缺乏较健全的信用登记、评估、信用风险预警和信用信息公示制度。在这样的农村信用环境中,农村金融机构也就难以做到对当地信用信息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充分利用,农村金融体系的金融服务功能自然也就受到信用风险的极大制约与限制。

2 信贷运行机制不灵活。一是农村金融机构(如农信社)贷款手续繁杂、时间长、环节多,相比较农民、小微企业“短、频、快”的资金需求来说供求差距明显。二是贷款利率较高,不论期限长短或用途,农村贷款较多实行上浮利率(也因信用环境较差造成),加大了信贷的资金成本与负担。三是信贷审批机制不灵活。银行农村网点往往就是银行网络系统的末端,而且还是最低层级的分支机构,因此农村基层行无法直接通过贷款审批。加上上级行并不重视农村地区的业务份额,信贷人员又缺少了审贷激励,这也造成了农村信贷审批制度的僵化、对“三农”贷款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3 融资担保体系不完善。在抵押方面,农村客户所能提供的抵押物品(小企业厂房设施、没有房产证的民房、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等),农村信用社和商业银行普遍难以接受。在担保方面,大多数担保公司注册资本少,运作机制不规范,存在挪用被担保企业贷款资金、抽逃资本金的现象,因此农村担保公司(国有除外)的信誉度也不高。

三、发展金融服务支持浙江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笔者也从信贷支持、金融服务和金融环境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一)积极发挥各金融机构的融资作用

1 扩大政策性银行的政策支农范围,拓展职能手段和资金来源渠道,推进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工作的进行。为推进我国新农村的建设,农业发展银行除为国家粮棉油储备提供资金外,还应用市场化手段来弥补政策性支农资金的不足,为生态环境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综合开发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充分发挥其政策支农作用。

2 发挥地方商业银行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地方商业银行(包括农信社和小额贷款公司等地区性金融机构)应在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上加强金融服务,重点支持个体养殖户、个体种植户以及农产品加工、运输、储存等。同时,积极支持面向新农村社区服务的各类机构,尤其是就业容量大和有需求潜力的服务业,促进部分农村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此外,地方商业银行应该在控制风险的同时,针对新农村建设的形势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地方商业银行需抓住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各种业务拓展机会,努力成为农村中小微企业的金融助手和业务伙伴。

3 民间融资规范化。在浙江的金融改革试验区(温州、丽水),尝试制定规范化政策,指导和约束民间借贷行为,加强金融监管。对民间借贷可限定最高可浮动利率水平,规定以自由资金进行放贷,严禁非法吸存,逐步引导民间金融步入正规化经营的轨道。另外,还可依据市场化的原则,在达到农村金融市场准入的条件下,允许建立自愿性、互助合作性的金融组织,以灵活的方式为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4 完善农村资金外流补偿机制。为防止资金过度外流,区域金融主管部门可考虑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外流比例做出必要限制,比如规定用于支持“三农”的最低比例,建立监督和激励约束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农村资金能尽可能地在当地发挥经济循环、资源投入的作用。

(二)努力改善农村的金融服务

为了支持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农村金融机构需不断接受并提高农村金融业务的电子化、信息化和科技化水平,从支付体系、金融产品,到业务处理、服务手段等多方面的金融服务项目中,开发出具有农村金融特色的金融服务产品。

1 加强农村支付体系建设。支持、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社和地方商业银行加入支付清算系统,扩大支付清算系统的覆盖面。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推广商业承兑汇票、贴现等业务,发达地区推广银行卡业务,发放适应农村需求的借记卡和贷记卡。加快建立农村金融机构便捷高效的资金汇划系统,进一步完善对农村客户的支付结算服务,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 改善信贷制度。改进贷款评估、审查、发放的工作流程,建立限时服务制度,对申请贷款的农户和中小企业应及时审查,对农村地区的重点优质企业实行贷款营销“绿色通道”。在符合信贷管理制度和有关贷款条件的前提下,适当简化审批环节,满足农民“短、频、快”的贷款需求。对已经批准的贷款,应按照客户需要,保证资金及时到位。

3 创新信贷产品。农村金融机构应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求,不断创新贷款方式,开发出适合农民的各类信贷产品。例如:自主创业的农民,可为其提供培训类、教育类和创业类的贷款;对于比较富裕的农户,可尝试为其开展住房类、大型消费品类和投资型贷款;对资金需求比较大的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可尝试推出大额联保农业贷款;对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水利、道路建设等,可提供大额的中长期贷款。同时,农村金融机构还应积极提供生源地学生助学贷款,并在额度、利率及期限上给予最大限度的优惠。

4 鼓励多种融资方式。为了满足新农村建过程中的各类融资需求,各金融机构应抓住机遇,因地制宜,大胆尝试多样化的融资方式,充分发挥诸如票据贴现、出口信贷、对外劳务承包贷款、境外项目融资、银团贷款、保理业务等新型信贷方式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可结合地方区域经济的特色和经济发展水平,探索出更多的新型融资手段。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金融机构应该把握住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趋势,满足农村客户和“三农”问题的多方面金融需求,加强银行、保险、证券在机构和业务上的接合。农村金融机构需要提高的是综合化的金融服务能力,适应农村金融个性化、多样化、层次化的金融需求特点。

(三)优化农村金融环境

1 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一是从完善贷款审批、内部财务制度和利率定价等方面人手,真实准确地对账务进行核算并如实反映,采取必要的有效措施使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进入良性运作机制。二是要在有效防范风险的情况下,简化贷款手续,方便农民借贷。积极支持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建设,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要降低对“三农”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由地方财政对农业贷款实行贴息,支持新农村建设。

2 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政府信用、企业信用、社区信用建设,形成覆盖城乡、多层次的社会信用体系,并同时努力实现征信体系的市场化运作。为农村信用体系建立信用评定机制、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深化农村文明信用工程;建立农户个人信用制度,通过农户个人信用等级评定来决定该农户是否能够取得贷款以及相应的额度,切实防范信用风险。

3 大力发展农村担保事业和强化农村金融监管体制。建立和完善以农村为重点的多主体、多层次担保体系,切实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既要鼓励现有的各类信用担保机构和区域中心城市的商业性担保机构开拓农村担保业务,也要鼓励小生产者、乡镇企业创建针对中小农业贷款的担保公司,并给予一定时期适当的税收优惠。需要强调的是,农村金融是金融体系中金融监管较薄弱的环节,农村金融体系应创新监管模式,适当放松金融市场准入条件,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同时,也将其充分置于适当分层的金融监管体系之下。

篇8

关键词:农业档案管理;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

农业档案是指在农业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基本建设等项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利用价值的、按归档制度集中统一管理起来的文件材料的总称。它包括文字材料、计算材料、图纸、图表、照片、影片、录像带、录音带,计算机软件、实物、标本等形式存放的种子档案、作物栽培档案、植物保护档案、林业档案、畜牧档案、水产档案、农业生态环境以及农业区划档案等。农业档案是农业生产及农业科研活动的结晶,能为农业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导及导向作用,做好农业档案管理工作对于农业发展的意义重大。

一、加强农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

(一)为农业发展提供指导方向,夯实新农村建设

农业的发展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尤其是近年来政府工作的重心逐渐向农村地区转移。大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的收入和幸福感、在农村建设中树文明、构造文明和谐的民风逐渐成为农村建设的核心。大力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核心是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大力改善,这要求农村发展过程中必须根据农业档案的相关资料,了解地区的人文环境、土地资源等情况,以便掌握整体的资源、资产情况,进而根据所提供资料,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为开展后期的建设工作提供可靠的思想指导。

(二)维护农村稳定,构建和谐新农村

农业档案的管理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其对农村的资源存有状况、资源分配状况等都有明确的记载,因而在例如承包土地等容易引起纠纷的问题上,农业档案的管理有助于减少农户之间的纠纷,并能维护农村的稳定和谐气氛。同时,农业档案中对现有资源状况作出了很明确的记载,因而,可以帮助新农村建设中合理规划村内资源,保持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和谐新农村。

由此可知,农业档案的管理对于新农村的建设、农村的后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农业档案的管理势在必行。

(三)加强档案管理,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经济、科技相比上世纪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的整体素质上升,产生了对生活越来越高的要求,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因而对于办事的效率要求提高。传统生活中,农民不识字,缺乏文化,因而缺乏对相关农业知识、本地区的农业状况、基本资源、比较优势等方面的专业了解,而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现代农民都是有文化、有修养、有素质的人群,逐渐产生对自身所处的环境有进一步了解的自发需求。农业档案管理的加强,能为农民提供全面、完整的相关信息,为后续的农业活动提供良好的指导。同时,农业档案实施管理之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可以将信息传递到本区的档案馆,促使本区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整合,便利了全区的农业科技化、现代化,对全区的农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加强农业档案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党群干部以及普通百姓对档案工作的认识,提高档案化的意识

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对农业档案管理的意义、重要性进行宣传,使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档案有所了解和认识。同时开展《档案法》的学习教育,提高群众、干部对档案的法制意识,并征求相关人员的全力支持,落实档案的保管、安全、人员等问题,积极为新农村的建设服务。

(二)规范农业档案管理

由于农业所涉及的范围广,因而农业档案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去分散性,因而,需要对这些零散分布的信息进行系统规范的整理,以便在后续的工作中更好地发挥档案的指导作用。同时,由于现在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对办事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档案上的信息量不断增多,因而需要对档案进行现代化的管理,利用信息技术对相关档案资源进行处理,保证资源能够得到及时传递和方便地查阅,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三)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繁琐的工作,随着信息量的逐年增加,农业档案逐渐复杂化,为使得档案工作有序进行,有效为农业发展服务,要求农业档案的管理人员首先要具备较强的责任感,对工作高度重视,忠于职守、尽职尽责为广大老百姓谋福利;其次还要具备相当的农业知识及管理工作经验,并在工作之余加强学习,拓展自己对农业知识的了解,积累扎实的知识和常识,能在出现紧急状况时利用所学知识做出适当的处理,避免恶性状况出现。

三、加强农业档案管理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农业档案源于实实在在的一线生产,是经长期实践的农学科研活动中得出的经验结晶,是整个农业阶段性生产的历史记载,能对农业生产活动进行有效地指挥及管理,农业档案中记载的相关资料反映农业的发展动态及规律,对保持农业科研的持续性、指导农业活动的正常发展具有重大的推进作用。近年来,国家的工作重心逐渐向农村转移,新农村的建设问题在国家的规划大局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农业档案是农村建设的主要指导参考,加强农业方案管理,合理利用档案资源,为农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服务,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

四、总结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重大。加强档案管理,促进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增收,档案部门应当积极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建立并完善农业档案管理体系,并采用数字化技术对档案进行管理,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技术产品带来的益处,为农民提供全面、准确的农业知识、资源状况等,并提供最新、与农业密切相关的市场信息、生产信息以及相关技术信息等,引导农民合理规划及利用现有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为手段,以生产最大化为基本目标,对有限资源进行合理整合,以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农村整体风貌的不断进步、农民的生活水平节节看涨的最终目标,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大力发展。

农业档案的有效管理能为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并能有效引导农业生产活动,其一方面能为农业发展提供指导方向,夯实新农村建设,同时还能维护农村稳定,构建和谐新农村,并促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档案部门应加强农业档案的管理力度,从设备、员工以及整体重视态度等方面加强自身的建设,从农民需求、当地环境及条件、市场需求等方面加强外部因素的导向作用,积极构建农民最需要、资源最节约、优势最明显、市场需求最大的信息资源,在新农村建设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民的积极性,有效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最大化利用比较优势,为新农村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巩文红,仇惯生.农业科技档案与现代农业[J].农业科技管理,2008(03).

[2]车丽英.论农业档案管理与农业发展[J].管理科学,2012(07).

篇9

农业经济管理学论文范文一: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现在经济全球化的不断的发展以及进步,现在每个国家之间的经济的联系也是越来越密切了,我国是一个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所以说现在我国的农业经济收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并且现在我国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经济的发展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经济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当中所占有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说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发展会直接的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在农业经济当中,农业经济管理是保证农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所以说我们的国家必须对农业经济进行合理的管理,使得农业经济有着更高的产值。

关键词:农业经济;经济管理;现状;发展趋势

虽然说我国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当中占据着主体的地位。但是我国的农业经济相比较于工业经济来说发展起步的时间是比较晚的,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实行之后,我国的农业经济才取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现在我国的新农村政策的全面推进,党和国家对于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的投入也是越来越多,使得我国的农业经济向着健康稳定的方向进行发展。但是在我国的农业发展过程当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的,这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主要问题就是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急需进行解决以及改善的问题。

一、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1.农业经济管理的方法与经济发展不相符合。随着现在我国经济以及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得到了十分有效的建立以及实施。但是现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却没有及时的进行改革以及更新,也就导致了现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现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是不相符合的,这也就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了现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收到了一定的制约以及限制。不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使得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方法的有效展示收到了极大的制约,同时也严重的影响了现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提高。现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当中存在的问题是非常多的,但是其中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现行的国家经济体制的不协调是最为明显的一个问题,急需进行解决。

2.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农业一直都是我国的主要产业,并且一直都是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的。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我国的农业,我国政府针对农业出台并且实施了很多的制度,并且也出台了相关的文件,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明确的提出了要求以及相关的只是,这也为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树立了坚强的后盾。但是在现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的实践过程当中,很多的农业经济管理问题都没有得到应该有的重视,很多的经济管理制度的执行度是完全不够的,这也就导致了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效果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再就是我国的相关部门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一点主要就是体现在管理工作者的思想落后,并且在执行力度上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在我国的农业经济进行发展的同时,相关的管理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也是需要进行相关的提升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忽视,是会直接的对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质量产生影响的。

二、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现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的不断的发展,带动了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的不断发展,在现在的经济形势之下,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主要有这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新型的农产品销售体系。为了能够更好的帮助农民进行农产品的销售,提高农民的收入,我们在农业经济管理当中需要构建一个新型的农产品销售体系。现在笔者针对新型农产品销售体系的目标以及如何实现目标进行简要的介绍。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的主要目标有三个,那就是高效、安全有序以及充分满足顾客的需求。想要实现这三个目标,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就应该具有着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第一个就是营销主体的规模化以及组织化,第二个方面是交易方式的现代化,第三个方面是批发市场的功能齐全,第四个方面是物流配送系统的高效率,第五个是以连锁超市为主体的零售业态,第六个是交易行为以及市场秩序的标准规范化。

2.信息化应用更加的广泛。随着现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的发展以及进步,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逐渐的对各个行业的传统工作模式进行了改变。为了适应时代的潮流,我们应该努力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这样有助于对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行推动。现在在我国的农业经济当中信息化的规模在进行着不断的扩大,信息化已经开始逐渐的向着我国农业经济当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渗透。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对于农业技术成果向农业生产力的转变有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会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有着很大的帮助。推行农业经济管理有助提高现在农业管理的水平,所以说现在我国的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农业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进行相应的提高,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工作效率。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对于收集以及整理农业生产以及农业科研等多方面的信息都是能够提供便利的。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是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有效手段,也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农业可以的开发以及利用。

3.农民合作社的改进。农民合作社就是把农村当中的农民联合起来,这样能够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对于生产成本以及交易费用都能够起到相应的节省的作用,并且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农民市场谈判地位以及抵御风险的能力,所以说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农业经济管理,我们需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相应的改革以及发展。通过相关的研究,笔者得出农民合作社当中的人力因素、制度因素、物质因素、商誉因素以及关系因素与合作社的发展是有着正相关的关系的,并且对于农民合作社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其中商誉因素以及物质因素对于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是有着更大的影响的。人力因素主要就是有社长的文化程度、担任社长的年数以及是否生产大户决定。制度因素则是由农民合作社当中的机构设置、会议记录、公开财务运营以及盈余分配等相关的情况进行决定的。物质因素有农民合作社的办公场所、服务设施以及注册资金来决定。商誉因素则主要由农民合作社的注册商标以及相关的名牌产品和绿色认证等决定。关系因素则是由农民合作社与政府当中的相关部门以及村里的组织关系来决定的。通过对以上关系的分析,笔者针对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加大对于社长等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社长的专业技能以及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对于合作社当中的组织机构衱利润分配等都是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的制定,需要做到让每一户农户满意。对农民合作社当中的物质资源进行适当的增加,提高农民合作社的盈利能力以及自身的服务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当中的支柱产业,随着现在我国经济以及社会的不断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也是十分迅速的,但是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却无法满足高速发展的农业经济,本文主要就是介绍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薛敏.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5,06:218.

[2]于果,马秉南,董洁.浅谈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J].品牌(下半月),2015,06:12.

[3]朴香玉,崔洙男.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7:266.

[4]谷尚菊.农业经济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漫谈[J].农民致富之友,2015,18:28.

[5]谭智杰.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趋势[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42:12-13.

[6]张莉.浅谈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及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3,08:16.

农业经济管理学论文范文二: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的管理逐渐受到重视。本文立足于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主要分析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针对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几点相应的管理对策。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背景;农业经济;管理措施;管理内涵;现状

农业是农村得以发展的根本,提高对农业经济的重视程度,有利于农业的合理发展。农业经济既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对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内涵

农业经济管理,就是在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市场经济、劳动力资源等多种条件,对市场资源进行再分配,使农业经济发展逐步步入正轨,积极健康发展的管理活动。农业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相联,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性与科学性,农业经济管理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调节手段之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要求农业经济向现代化、信息化与持续化发展。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2.1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认识不足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要求农业经济向现代化发展,实现农业经济产业化,将目光放长远,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央政府对此十分重视,为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中央相继出台了多部文件,然而,由于部分农民素质不高,对新农村背景下管理农业经济的意义认识不足,不能很好的响应和配合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很多中央文件得不到很好的贯彻与落实,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素质不高,执行力较差,部分农业经济发展仍处于家庭作坊模式,相互竞争激烈,不懂得合作共赢,无法团结在一起共同发展进步,无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贡献最大的一份力量,一定意义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2.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的农村经济管理尚未形成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管理体制。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不能最大化的发挥农业经济的优势,不能很好地将农业经济管理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不能完全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与发展方向,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新农村的更好建设。为此,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亟待完善与健全。

2.3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执行力较差

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较低,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意义认识不足,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与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这就必然导致了他们执行力较差。农业经济得不到有效管理,单纯依靠农民自己薄弱的力量难以形成较强的凝聚力,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发展,对建设新农村贡献的力量也是微乎其微。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3.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农业经济也逐渐转型,农业经济管理已经渗入到新农村农业经济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开始注重食品生产是否安全、是否健康。对此,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农业经济的发展更是商家良心的体现。转变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基本要求。

3.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

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信息的现代化也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之中。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即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农业经济实行科学管理,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农业经济的生产与管理中运用现代化技术,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现代化、产业化与可持续性发展。

3.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提高农民农业经济管理素质

农民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体,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性。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农业经济也已不是闭门造车,需要与时代同步,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农民素质,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可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基本问题,减少走弯路,减少资源的浪费,有利于新农村建设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4总结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仍存在许多问题,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利用现代化科技水平,都有利于弥补与完善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中的缺陷。

参考文献

篇10

转变角色,加强学习。一是放平心态,端正态度。以村民身份去定位自我,深入村里体会农民疾苦,将农民切身利益与自己本职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二是积极投身工作,锻炼自己。通过参与远程教育设备维护与使用、“新农保”和“新农合”、秋季秸秆禁烧、脱贫攻坚台账录入、村“两委”换届选举、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等工作,积累宝贵工作经验。三是努力做到“五个学习”。向书本学习、向村民学习、向领导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同事学习。不轻视小事、琐事,不害怕重复、无偿,不拒绝平淡、平凡,力所能及为村民服务,不挑大小,注重总结与积累,更加注重用心学习和踏实工作,加强锻炼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四是加强工作协调能力,经过几个月的工作锻炼,能够很好地协调村居和乡政府之间的工作,保证村上工作如实上报,乡镇任务顺利下达。

融入农村,深入群众。新洪村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少,农业生产设施相对落后,以传统种植业、零散家庭养殖业为主,经济效益低下,增收困难,村里青壮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留下的大多是年老妇幼人员。经过对村情民俗短暂的熟悉后,我主动向支部书记请求,参与到各类村级事物中去历练。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了解农村人的艰辛,能设身处地的为村民着想,我能用更实在的语言与村民们交谈,用踏实的行动参与各项工作,不嫌脏,不怕苦,不怕累。一个村委会就是一个小社会,我们面临的是复杂的人际关系,繁琐的村居事务,想要融入其中,就必须低下身来向农民群众学习,尤其是向本村的老党员老干部学习,结合自身实际,寻找融合点,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处理农村工作的能力和创新服务农民群众的思路。

尽职尽责,亲力亲

为。在近半年的工作中,我立足实际,在村级事务管理中,尽职尽责,努力成为“党员群众的贴心人、方针政策的讲解员、致富信息的传递者”,逐步实现从学生到村民再到村官的转变,发挥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为群众办实事。今年我参与负责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和人口普查工作,工作的复杂和任务的繁重既是一次很好的学习锻炼机会,也是对我工作能力的检验。繁琐的农村工作对于我来说,是与村民互相交流、增进互相了解的机会。通过这些繁杂的工作,一方面增进了我与村民的感情,村民们把我当成村委会的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当成一名普通的村民看待,这对以后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我对新洪村有了比较详细的认识,对全村的村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对我协助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完善我村的管理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奠定了基础。

二、存在的不足

回顾自己到村任职以来的工作,虽然在很多方面有很大的进步,但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改进。

1、思想认识不足。刚踏上工作岗位,缺乏社会实践,思想认识不到位,在工作中常遇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很多东西要自己去体验,不能纸上谈兵,停留在口头上。只有提高自己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各种 1.积极探索发展高效农业

“规模化生产,市场化导向,产业化经营,专业化服务”,这是泗洪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农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高效农业,实现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为抓手,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为理念,推进农村农业高效、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新洪村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重点支持发展种植养殖业,以市场为导向,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依据新洪村实际,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以此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2.努力培育新型农民

农民是“三农”的主体,是新农村的建设者,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新农

村建设能否持续有效和谐地发展。而目前农村农民普遍存在文化层次偏低,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新洪村1000多劳动人口中,超过一半以上的人未达到初中文化水平,这是制约农民增收和农村建设的主要根源。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将大量农村劳动力迅速培育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就需要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可以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平台、职业教育学校等有关部门进行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等各类培训,普及农业实用技术,搞好生产服务。通过园区建设、基地建设、试验示范等形式,“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富”。

3.创新完善村庄建设

努力争取“新洪村集中居住区建设”项目及康居示范村建设项目。目前,全村的大多数住房都是陈旧的砖瓦房,迫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建设质量品位高、村庄特色明显、基础设施配套良好、环境整洁优美的农村集中居住区,任务迫切而意义重大。“南水北调”工程已经在新洪村河道开工,可以考虑结合“南水北调”工程这一契机,发展本村的观光农业。

4.发展创业项目,带动村民创业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反观其他乡镇的大学生村官,他们在做好工作的同时,创业项目搞得也是有声有色。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主动向已经开展创业项目的大学生村官学习,集思广益,积极开展创业项目甄选和实施,进而带动村民创业致富,这是我们新的一年的重要目标。

5.发挥自身优势,做好服务工作

作为一名新选聘到村的大学生村官,我要积极配合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开展村级各项工作;认真了解村情、民情,及时掌握基层工作动态,切实维护村民利益,成为促进当地农业农村发展的生力军;利用熟悉电脑操作的优势,通过网络和远程教育为村民提供技术信息、市场信息、致富信息,关注群众需求,立志打造一个“使党员干部长期受教育,让人民群众长期得实惠”的平台,为农村科技致富提供智力支

撑;积极投身农业农村工作,协助村委会开展政策宣传,提高处理基层复杂问题的能力;利用自身较强的民主法治意识和积极健康、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积极主动作为,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注入活力,给农村带来新的观念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