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范文
时间:2024-01-16 17:26: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三新统计 三新经济
今年国家统计局紧紧围绕“坚持主动作为、推动创新,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提升统计效能”的目标,对“三新”统计工作的新要求。所谓“三新”即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新产业是指应用新技术成果、新兴技术而形成一定规模的新型经济活动,如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手机、核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发电等产业;新业态是指顺应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需求,依托技术创新和应用,从传统产业中个衍生出的新环节、新链条、新活动形态,如无人机、慕课MOOC、网上订餐和打车等“互联网+传统行业”的发展业态;新商业模式是指为实现用户价值和企业持续盈利目标,对企业经营的各种内外要素进行整合和重组,形成高效且具有独特竞争力的商业运行模式,如线上线下电子商务O2O、万科房地产“租售联动”等创新经营模式。
一、三新统计工作的现状
国家统计局于2016年1月22日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三新”统计工作的通知(国统字【2016】6号)》,提出建立健全“三新”专项统计报表制度;并于2016年4月20日印发了《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专项统计报表制度》,包含20张综合报表和17张基层报表。省统计局为了与国家局同步展开三新统计工作,进行了工作动员部署,组织召开了“三新”统计工作动员部署视频会议,制定了《四川省“三新”及新经济统计工作方案》,并开展调研督导检查,确保制度执行到位。 就基层三新统计现状而言,首先,并没有正式文件明确指出三新统计工作会纳入GDP核算或纳入目标任务考核机制,各个层面的领导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力度并不大。其次,基层统计局人手短缺,三新统计工作没有专职人员负责,一般都是一人多岗,负责设管的同志兼做几个专业工作,工作量大,三新统计工作推进缓慢。
二、三新统计工作的难点
实际工作中发现,三新统计工作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现归纳如下:
1.随着国家创新驱动,产业结构调整,现前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1》标准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实际需要。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在界定和分类上就存在一定盲区。
三新企业规模小、变化快,单靠常规报表一种统计方法,难以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企业资金的收入分配、消费投资、投入产出、资产负债、总产值和增加值等情况。
2.由于三新企业的业务主管部门尚未及时地覆盖这类新兴企业,依靠部门统计提供的三新企业比较少,“漏统”现象明显。
3.三新统计的填报单位还未正式纳入基本信息名录库,填报单位的登记、审核、维护、更新等工作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撑。
4.“三新经济”总规模不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简单叠加,将“三新经济”增加值纳入GDP核算,还存在统计口径衔接、统计数据对比、统计数据使用等诸多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三新经济”的孕育和成长,对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稳定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三新统计工作就是要把新经济的总量与结构、现状与趋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等情况搞清楚。为此,特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1.完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准确界定三新。及时修订《“三新”活动统计分类》、《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对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进行准确归类和甄别。
2.改进统计调查方法,提高数据质量。借助联网直报平台,对规模以上企业进行全面调查;利用民意调查等辅助方式,对规模以下企业进行抽样调查,做到各种经济规模市场主体的全覆盖。同时,结合部门行政记录资料,经济普查数据,对三新统计常规报表的数据质量进行补充和纠正。
3.加强部门联动,坚持“应统尽统”原则。各地区统计局应积极同商粮局、工商局、旅游局等相关部门进行对接,让三新企业的业务主管部门重视并积极配合此项调查。 充分调动部门统计工作的积极性,发挥部门统计的职能职责。同时,对全市的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新型制造业、新能源企业、旅游度假企业进行清查,做到不重不漏。
篇2
从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特征出发,对经济发展提出了很多新判断、新理念、新战略。总理也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
“新经济”一词备受关注和期待。在传统“三驾马车”中的投资、出口效用有所阻滞之际,以“互联网+”、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正成为“新经济”时代的发展新引擎。
“新经济是新发展理念的体现,是对接新需求、释放新需求、挖掘新需求、培育新需求的新供给,是吸收劳动力的大容器,更是推动中国经济迈向新台阶的主力军、生力军。” 国务院参事室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仲文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新经济具有共享、创新、大众、指数等多重特性。
多重特性
“新经济”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商业周刊》1996年12月30日发表的一组文章中,用于描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以高新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包括移动互联网、先进制造业、新能源等内容。
不同时空背景下,立足当前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现实需求,我国提出的“新经济”有着全新的内涵和特征。
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看来,新经济是技术、产业结构和经济活动组织形态三方面同时发生的综合性变化。凡符合未来趋势并能够支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经济新形态,都可视之为“新经济”,例如网络经济、智能经济、分享经济、全球经济、绿色经济、跨界经济、新型服务经济,等等。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从发展逻辑上对新经济进行了阐释:新经济的本质是新的数据、信息、网络、创新、创意、市场、文化等要素加入生产函数中,这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劳动、资本、技术三大要素,从而引发生产函数的连续性变化,不仅是数量的增长,还是结构的变化,更是质量的提升。
具体分析,新经济是多重新特性混合的经济,但这些特性并不完全是并列的。
分享经济是新经济的核心特征。分享深化的基础是互联。“互联不仅是连接,更多的是运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达到智慧的互联,增强经济主体之间的协同性和协同能力。”仲文表示,新经济的诸多其他特性也是由互联引出的。
创新经济是新经济的内生动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智能制造、大数据、高端装备与材料、精准医疗、数字创意等出现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的新业态,都将成为一个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我国迈向追求更高效率、更低成本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时代。
新经济的发展主要靠市场推动,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至关重要。政府的首要职责是创造良好的生态,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建立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给创新者最大的激励。 新经济离不开新技术新应用、新模式。
新经济是智能经济。利用信息技术,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将大大提高。
新经济是大众经济。一方面,从生产端来说,新经济时代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特别是创意工作的门槛大大降低,不少企业都是轻资产运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另一方面,由于全球范围内互联、信息透明,生产者要聚集一定规模的认同者相对容易,创意成功的概率更大。所以新经济又是全球经济、分享经济。
新经济是指数经济。信息的透明、沟通成本的降低,使得交易的频率和效率大大提高,即交易拉动创意。仲文认为,新经济时代的产业、产品均呈现出一种爆炸式成长。新经济不是线性增长型的,而是指数型的。
在2015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经济正是解决供需矛盾的良方。“互联的新经济时代,通讯文化解决了信息不透明不对等的问题,市场主体间的沟通速度很快、频率很高。”仲文表示,新经济时代,供给和需求将更匹配,与此同时,创新创意融入产业,整个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都会大大提升。
新经济还是跨界经济。产品、产业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也很难给出明确的标准,所以新经济又被称为融合经济、非常态经济、非标经济、虚实一体经济。
新经济时代,管理去中心化、服务去中介化、无企业创业、无单位就业以及无主发明等趋势将越来越明显。
此外,与传统经济相比,新经济有着鲜明的风险特性。一是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领先者可能很快变为落伍者,存在所谓“先行者的诅咒”;二是技术发展趋势难以准确判断;三是政策风险,企业不容易把握政策底线,容易面临“监管死”的困境;四是盈利难以预期,能否盈利且可持续,大多取决于用户足够的黏性与忠诚度。
总体而言,新经济是对旧经济系统性的切换,全面改变了技术线、产业结构、组织形态,并推动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和空间的再造。
四大驱动
十以来,从新常态到供给侧改革,再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与路径日渐清晰。
新的发展理念下,一系列结构性变化正悄然出现,新经济发展蹄疾步稳:
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升,突出表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15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高出规模以上工业4.1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开始撑起GDP“半壁江山”,2015年增加值占比首次突破50%。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
消费保持两位数增长。2015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贡献率为66.4%,比上年提高15.4个百分点,新业态、新模式表现抢眼。
在上海、深圳等地,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迅猛崛起。深圳涌现出华大基因、大疆、光启、柔宇、矽递等一大批优秀的本土创造型企业。
概括而言,新经济的驱动力包括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这四方面内容,不仅将在下一步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中发挥骨干作用,并将助力我国在与发达国家新一轮竞争中形成后发优势。
首先,新技术是新经济发展壮大的基石。
相比世纪之初,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发展水平已不可同日而语,正成为率先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先导技术。
同时,大数据、云计算、新材料、机器人、生物技术、交通运输和新能源等技术领域取得突破。2015年,第三代核电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国产C9型客机总装下线,量子通信、中微子振荡、高温铁基超导等基础研究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等项目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现代科技迅速发展,衍生出无限的商业开发价值。例如,2000年我国互联网用户和移动电话用户分别只有2250万和8453万,到2015年底,已分别达到6.88亿和13.06亿,增长30.6倍和15.4倍。
“这意味着,人均拥有信息量、知识量以及应用能力急剧提高,强化了更大范围的互联互通,分享、共享信息资源,为创造新经济、发展新经济、分享新经济提供了巨大的信息平台。”胡鞍钢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第二,新技术催生新产业。当前的新产业以电子商务、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为代表,是新经济最为关键的增长点。
例如,电子商务产业,2015年全国网络零售额为38773亿元,同比增长33.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8%。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阿里巴巴,仅在2015年的“双十一”,全球销售额超过912亿元,产生交易的国家和地区达到232个。
第三,新业态包括“智能制造”、“从制造到制造+服务”、“从服务到服务”等新形态。新业态的出现,一方面孕育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也为传统产业注入生机。
作为制造业大国,如何通过智能化转型搭上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快车,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的关键。
在《中国制造2025》中,智能制造被定位为中国制造的主攻方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制造业升级,深入推进“中国制造+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对智能制造要求很高,比如,整个生产过程的管理要完全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和数字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赵昌文接受《财经国家周刊》采访时表示,智能制造实际上是从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向柔性化、个性化、定制化的变革。
利用工业机器人、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方式,成为越来越多制造企业的选择。在传统家电行业,“智能制造+互联网”结合已经成为风潮。格力、海尔、美的、海信等企业,都在积极推进生产自动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此外,智能机器人、新型显示、3D打印等发展迅速。
“从制造到制造+服务”是制造业服务业相融合的新业态,也称制造业的服务化。 设计、制造、营销一条龙,例如,卫星导航、车联网、智慧医疗等业态就是典型的制造业服务化。
“从服务到服务”的跨界融合服务新形态则包括互联网金融、云计算、移动医疗、在线教育、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等。
第四,商业模式推陈出新。
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当今企业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的竞争。互联网精神(平等、开放、协作、分享)和大数据技术正在颠覆和重构整个商业价值链,贯穿于各种业态和产业链中,延伸出不同的产品形态、不同的收益模式,例如O2O、C2B、跨界经营、虚拟经营等。
“下一步的新经济,更多的要围绕着人工智能环境下,移动互联网、万物互联来寻找各种新的商业模式。新的应用创新,带动全新的消费,更多的商业模式可以被创新。”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增长新引擎
新经济的提出与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的需要密切相关。
随着新常态到来,基建、房地产投资减速,钢铁、水泥、煤炭、建材等传统行业的供需矛盾日趋严重,利润率逐渐降低,产能过剩、有效供给不足问题凸显。此外,全球需求疲弱、新兴市场动荡,对出口形成掣肘。
三十多年的超高速增长已成为历史,亟需引擎迭代,结构调整。
“新经济是新动能的源泉,新经济闪亮登场,新动能才会澎湃前行,新旧动能才能顺利交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特邀研究员范必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去年以来,“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等不断落实推进,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悄然崛起,成为对冲下行压力、护盘兜底的重要力量,更带动我国迈向一个追求更高效率、更低成本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时代。
新经济的引擎作用已经得到数据支持。2013~2015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4%,增速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3.4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年均分别增长9.9%和14.4%,增速分别高出全部规模以上工业3.6和10.2个百分点。
各大新兴产业、业态发展迅猛。例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产销数据显示,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37.9万辆,同比大幅增长4倍,市场热度不断提升;根据赛迪顾问数据,国内智能电视2015年销售量达3400万台,销售额达1250亿元,销售量同比增长30.7%,销售额同比增长31.5%;2015年,全年网络消费增速31.6%,比整体消费快20.9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快递业务量206.7亿件,增长48%。
这一态势正在延续。根据莫尼塔和BBD公司联合的《中国新经济指数(试行版)》显示,今年2月,中国的新经济占整个经济比重为31.8%,相较上个月上升4.8个百分点,增长源主要来自资本和科技的投入。
由此可见,经济增长过程中新旧动能的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变化。智能制造、大数据、高端装备与材料、精准医疗、数字创意等出现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的新经济概念,都将成为一个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未来几年,新经济将显著改变中国经济的总体增长构成。
但需注意的是,当下国内的结构性改革不仅是寻找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也包括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胡鞍钢认为,新经济与旧经济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经济体的两个方面。既有新经济的爆发性增长,也有旧经济向新经济的跃迁;既有以新经济促进旧经济升级,也有旧经济促进新经济扩散。无论是新经济还是旧经济,都要不断地引入创新要素、技术要素、知识要素。
仲文表示,关闭“僵尸企业”,应该将机器设备、资金、人员换一种用法,提高效率,在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同时形成新动能。仲文举例,像钢铁、煤炭行业中需要被清理的僵尸企业,可以通过为下岗的拉货工人提供平台,形成诸如“滴滴货运”这种新业态。
加快培育和发展新经济,需要兼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二者耦合发展。不少地区正在结合当地原有的优势产业基础布局打造新经济。例如,辽宁的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安徽的量子通信,湖北的新材料、智能穿戴、移动互联网,贵州的物联网,重庆的基因检测、智能汽车,等等。
科技创新引领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15年秋的一项报告称,创新是中国未来十年能否保持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2025年前,服务业和制造业创新活动对中国经济每年的贡献预计可达1~2.2万亿美元。
没有创新,新经济是无源之水。“创新”成为高频热词,深入各地执政理念。《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统计,在有关省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广东出现了88次“创新”,江苏、上海均出现了70次“创新”,少者如黑龙江、海南,也出现了20多次。
首先,科技创新被放在核心位置。
数据显示,我国2015年R&D经费占GDP比重为2.1%,并未实现“十二五”期间达到2.2%的目标。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要达到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达到60%。据了解,创新型国家科技进步的贡献率普遍高达70%以上,美国和德国甚至高达80%。
不少地方政府明确了这两大具体指标。广西提出,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山东这一目标为2.6%,江苏、浙江、广东的目标为2.8%。上海的目标是保持在3.5%以上,北京保持6%左右。福建则表示,“十三五”时期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5%以上。
在科技进步贡献率方面,甘肃、宁夏提出,到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广东提出,技术自给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75%和60%;江苏提出,“十三五”时期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5%以上。
第二,为发挥人力、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各地大力倡导和扶持“双创”。江苏今年将扶持大学生创业1.6万人,扶持农民创业3万人,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安徽将开展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扶持30个国内外一流创新创业团队。
第三,各地产业结构布局也正在发生变化。多地提及新兴产业布局,包括智能制造、云技术、大数据、电子商务、互联网+等,并提出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
例如,江苏提出,以跨界融合为着力点,提高互联网经济发展水平,推进“智慧江苏”建设,打造一批互联网产业园和众创园、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浙江则提出,到2020年布局在役工业机器人超过10万台,“浙江制造”标准达到500个以上,建成一批高质量的产业云服务和产业大数据平台。
预先布局很重要,但关键在于落实。在创新驱动发展上,尤其要解决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之间“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最根本的还是要推动更多企业构建研发和创新平台,实现全覆盖,并依托创新平台整合资源,参与国际竞争。只有让企业建立一流的研发平台,创新型领军企业才会涌现。
打造新生态
目前国内新经济发展势头迅猛,有极强的要素集聚能力,但尚处于萌芽阶段,在整个经济结构中不占主导地位。新经济的培育和成长,离不开打造创新生态。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新经济的发展主要靠市场,要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前提是市场体系比较完善、机制健全。而政府的首要职责是创造良好的生态,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建立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给创新者最大的激励。在具体产业和产品发展创新上,要靠企业通过独特的市场嗅觉,将企业的创新活力与市场竞争结合起来。
具体来说,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市场监管者,应做好“放、管、服”。
首先,要多“放”。大幅度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给予相关企业相对比较宽松的环境,允许其先行先试,多探索多创新。
“放”主要包括三方面的改革:国企改革、价格改革和简政放权。
要推进国企股权多元化改革,开展落实企业董事会职权、市场化选聘经营者、职业经理人制度、混合所有制、员工持股等试点。大力放宽电力、电信、交通、石油、天然气、市政公用等领域市场准入,消除各种隐性壁垒,鼓励民营企业扩大投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价格改革的目标是真正由市场价格来引导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流动和配置。国家发改委近日表态,2016年加快推进电力、天然气、医疗服务等重点领域价格改革,清理规范不合理收费,健全成本价格监管制度。
三是通过简政放权、减少管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2015年,已取消和下放311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123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彻底终结了非行政许可审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精简85%,全面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的推进让更多主体投入到新经济的创造中,去年全国每天诞生企业1.2万户。
对于新模式、新业态带来的经济风险或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在建立完善的诚信机制、开放、弹性的监管体系上下功夫。例如,互联网金融行业在加速发展的同时存在浮躁和追求短期利益的情况,甚至有不少公司打着互联网和P2P的幌子非法集资。在要求行业自律的同时,从监管层面来说,应尽快出台监管细则并明确监管主体,并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执法体系等,多角度“加码”监管。
篇3
“上海靠资源开发、土地扩大、投资增加、扩大规模带动发展的阶段已经过去。到今天为止,我国变成制造大国,但离制造强国还有一段距离,经济发展出现低端产业、高能耗产业的过剩,经济快速增长中也出现了阵痛。”――那是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李耀新在高峰研讨会上的一段铿锵之语。
市长杨雄更是强调,上海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必须切实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在沪调研讲话精神,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打破旧的体制机制藩篱,充分激发各种不同所有制市场主体的活力和作用。
市场倒逼“四新”
当今,一个处于信息技术革命全面渗透和深度应用的新阶段,趋而催生了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简称“四新”),面对这样一个新兴事物和经济发展趋势,上海的企业家们不是因循守旧,而是坚持发展为导向,敢于突破传统的经营理念和陈旧的思维模式,思索解决企业碰到的难题瓶颈――这是市场一再地倒逼企业,探索新兴行业发展和管理创新模式,真正迈上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符合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道路。
因为,作为一线直面市场的上海企业,对“四新”经济有着更直观的感受。其中,既包涵传统制造业企业,也包涵新兴领域的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说,很多时候是被“逼”出来的选择。诸如“生产业”,就是一个四新经济形态的应运而生。
“四新”企业,就是把握科技进步,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尖水平,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迅速推动上海产业升级,确实形成上海从“制造”之城向“智造”之都的嬗变与飞跃。那是上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是跨界融合中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模式创新、技术创新,还是业态创新,本质上是自主创新。缘此,上海创新发展形成有利于初创企业成长和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良好环境,适应“四新”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避免用传统产业的条条框框束缚新生事物发展。那就是“换换脑筋”,包括政府、企业与个人。
励精图治的“四新”经济企业,一改以往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仅从工业项目、投资规模等方面进行认定,让企业围绕着政府“指挥棒”去转而忽视市场经济规律,势必形成企业仅仅提高了市场的供给能力,包括装备水平、制造水平等。但是,有能力不等于有市场。今天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再由这些能力决定,而是由市场需求来决定。若只有生产能力却没有定单,产生不出实际的市场效益,那是虚假的“强大”。近期,市政府转变方式,酝酿建立“四新”监测分析机制,即梳理“四新”中的平台经济、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研发设计与服务、第N方物流、智慧产业、总集成总承包、专业服务、节能环保专业服务、品牌运作模式等十大领域,重点监测百家企业,服务千家潜力企业,形成跟踪监测和培育企业库。政府正在努力做好服务市场,为培育四新经济做好服务。
一个面对当今世界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新趋势,面对“四新”企业的发展需求,原有的一些政策制度和规范已经不适应、跟不上,甚至成为前进中的“绊脚石”。尽管动脑筋做了些努力,但仍有很多问题瓶颈。要敢于正视差距,以更大的胆识,主动担当,力求突破。市政府动足脑筋,主动打破原有政府主导的模式,更多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更多依靠企业的核心团队、核心技术、核心市场和核心业务模式,更多依靠基金、风投以及金融服务,组合成产业投融资体系,优化形成“四新”企业内生增长机制。
“四新”就是更多的依靠企业、依靠市场,而非政府配置资源。
“四新”领跑市场
今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学科交叉融合加速,新兴科技不断涌现,前沿领域不断延伸。“四新”经济的发展壮大,更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提前布局。像上海博泰公司这样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四新”企业,正在上海出现,为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上海博泰公司最近推出的车联网创新型产品iVokaMINI X,这是一款车辆“可穿戴设备”,可以被理解为车辆接入车联网的入口。如果说当一台普通电视机连上一个网络盒子就能变成智能电视,那么iVokaMINI X就是让一辆普通汽车成为智能汽车的“盒子”。博泰公司的车联网就是如此,渐进成为上海四新经济企业的一处标杆。
话说,2009年上汽准备发力自主品牌。但要在与合资品牌的竞争中胜出,依靠打价格战并不明智,必须要有自己的“撒手锏”。当时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开始流行,同时,与互联网共同成长起来的“80后”也开始走向社会,在对消费者、行业专家进行访问后,大家一致认为,移动互联网是汽车的未来。博泰开始与上汽一起在车联网上寻找突破口。不过,打造车联网颇为复杂,涉及芯片、集成电路、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呼叫中心等多个方面。2010年3月,第一辆搭载iVoka系统的上汽荣威350车型下线。随后,该系统不断升级。如今,“触网”的荣威350车型销量稳定在每月一万辆,而博泰的合作伙伴也由上汽一家,扩大到沃尔沃等中外汽车企业。
科技创新抢占“起跑线”,便是上海“四新”有具体化。位于浦东张江的理想能源公司生产的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用PECVD(等离子体加强型化学气相沉积)设备,成功获得亚洲地区重要客户的订单。2009年,留美博士钱学煜和十多名一流海外留学技术人员在张江创立理想能源,主要从事薄膜太阳能电池装备核心组件研发生产。随后短短几年时间内,公司首台PECVD成功下线,实现了我国在该技术领域“零的突破”。目前,包括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用PECVD设备、新型显示产业用量产型大面积成膜PECVD设备两个项目,已经获得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扶持,产业化初见端倪。
落户浦东金桥(600639)的安翰光电有限公司同样由一批美国硅谷的海归博士创建,他们自主研发的遥控胶囊内镜机器人(300024)内含300多个零件,整套系统跨越电磁控制、传感、光电成像、图像处理等领域,被视为世界同类技术最先进的。
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渐进形成“四新”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更是成为领跑市场、发展社会经济的驱动力。
发掘"四新"规律
“四新”经济,成就上海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她业已成为本市经济和社会贡献的重要基础:税收贡献近60%,一举成为上海经济的中坚力量;吸纳从业人员近80%,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同时,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也已经成为本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据统计,70%以上的技术创新出自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中90%以上是中小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先进制造业领域,相当多的中小企业参与配套,实施了进口替代,处于产业链中高端位置。
在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批具有“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中小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业界认为,在当前形势下本市企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在环境保护、商务成本、人力资源等方面受到约束,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挑战。以往那种靠拼规模、拼成本、拼资源、拼环境的粗放外延式增长道路已经走到尽头,而高度专注、依靠创新、注重品质、走“专精特新”方向的集约内涵式增长道路,或将成为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必由之路――那是“四新”经济发展的一个内在规律。
上海企业的“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如何逼近世界一流水平,会受到诸多主客观条件制约。主观上需要一批适应新形势要求的企业家来主导转型。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企业家精神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家精神的培养是核心工作。客观上要解决技术、质量、市场和品牌等几个关键问题。其中市场推广、品牌塑造对不少企业来讲是个瓶颈。政府需要从这些方面进行服务创新,帮助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转型升级。
探讨企业创新、转型、升级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更好促进本市企业的发展,更好服务于本市的经济和社会转型提供了思路和借鉴。专家高屋建瓴地认为,“四新”遵循了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将有助上海一些有技术、有创新能力的企业通过孵化做大做强,这也是上海作为特大型城市,探索城市升级和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而其中最关键的是把“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打通。
篇4
简而言之,商业模式就是企业创造营收与利润的手段和方法。尽管这在概念上并没什么惊人之处,但每一个商业模式创新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不仅因为在某一行业,由于商业模式不同而使企业的价值与盈利能力有天壤之别,更是因为基于某种创意所形成的商业模式创新,不仅颠覆了传统的盈利模式或发展模式,还成为引领行业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诸多企业的成功缘于偶然而失败归于商业模式者比比皆是。实际上,成功的商业模式非常一样而又非常不一样。非常一样的是这一模式创新性地将内部资源、外部环境、盈利模式与经营机制等有机结合,不断提升自身的盈利性、协调性、价值、风险控制能力、持续发展能力与行业地位等。非常不一样的是这一模式是在一定条件、一定环境下的成功,更多的具有个性,不能简单的拷贝或复制,而且必须通过不断地修正才能保持企业持久的生命力。因而,借鉴基础上的创新永远是商业模式中商业智慧的核心价值。
成功商业模式的主要特征
首先,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分解所形成。商业模式创新主要体现为以技术为基础、依托产业价值链、着力管理创新的方式。其中,基于产业价值链这一外生因素的价值定位、盈利源选择、盈利点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依托产业价值链挖掘商业机会、展开商业模式创新成为商业模式建构与实践的分水岭。而商业模式最核心的部分—盈利模式,恰恰完全依赖于对产业价值链的分解。目前,将某一环节或细分领域做深、做专、拔高,或将不同产业的价值链条实现耦合,成为做强做大企业的主流。而纵向一体化、全产业链等产业整合,适合一个全新产业初期,但不能当做长期发展战略。
其次,有独特的、持久的盈利模式。商业模式最为关注的不是交易的内容而是方式,其目的不在于概念的重整而在于实现营收与利润,因而盈利模式是成功商业模式的核心要素。同时,一个盈利模式必须有一定的价值主张及运营机制的导向和支撑,因而是成功商业模式的集中体现。成功的商业模式必须具备一定的独特性与持久性。所谓“独特性”,就是能构成企业的竞争优势,且在同一行业中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或采用;所谓“持久性”是指能够支持企业持续赢利。
最后,具有一定的原创性或较强的创新性。创新是一种商业模式形成的逻辑起点与原动力,也是一种商业模式区别于另一种商业模式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创新性成为成功的商业模式的灵魂与价值所在。现阶段,我国企业商业模式的形成有多种路径,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成功商业模式”不必苛求完全原创但也不能完全模仿,需要将中国人的特定思维或特质与特殊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相结合,形成经世致用的商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的商业模式主要来源于两个层次:一是具有完全的原创性,或在关键环节实现了突破形成了较为浓厚的原创性;二是模仿或借鉴了国外最新的商业模式,进行了一定创新,但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
改革开放后十大成功商业模式
笔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十大成功商业模式”来源于一批在持续经营、盈利能力、核心竞争力、增长态势、影响力与体量等方面表现突出,在成功度、创新性方面优异的企业。
腾讯
从产业价值链定位来看,抓住互联网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形成新的业态的机遇,通过建立中国规模最大的网络社区“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在线生活服务”,通过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嵌入主营业务。盈利模式:在一个巨大的便捷沟通平台上影响和改变数以亿计网民的沟通方式和生活习惯,并借助这种影响嵌入各类增值服务。创新性:借互联网对人们生活方式改变之力切入市场,通过免费的方式提供基础服务而将增值服务作为价值输出和盈利来源的实现方式。
阿里巴巴
从产业价值链定位来看,抓住互联网与企业营销相结合的机遇,将电子商务业务主要集中于B2B的信息流,为所有人创造便捷的网上交易渠道。盈利模式:通过在自己的网站上向国内外供应商提供展示空间以换取固定报酬,将展示空间的信息流转变为强大的收入流并强调增值服务。创新性:通过互联网向客户提供国内外分销渠道和市场机会,使中小企业降低对传统市场中主要客户的依赖及营销等费用并从互联网中获益。
携程
从产业价值链定位来看,抓住互联网与传统旅行业相结合的机遇,力求扮演航空公司和酒店的“渠道商”角色,以发放会员卡吸纳目标商务客户、依赖庞大的电话呼叫中心作预定服务等方式将机票、酒店预订、度假预订、商旅管理、特约商户及旅游资讯在内的全方位旅行服务作为核心业务。盈利模式:通过与全国各地众多酒店、各大航空公司合作以规模采购大量降低成本,同时通过消费者在网上订客房、机票积累客流,客流越多携程的议价能力越强其成本就越低,客流就会更多,最终形成良性增长的盈利模式。创新性:立足于传统旅行服务公司的盈利模式,主要通过“互联网+呼叫中心”完成一个中介的任务,用IT和互联网技术将盈利水平无限放大,成为“鼠标+水泥”模式的典范。
招商银行
从产业价值链定位来看,抓住信息技术与传统金融业相结合的机遇,以“金融电子化”建立服务品牌,先后推出国内第一张基于客户号管理的银行借记卡、第一家网上银行,第一张符合国际标准的双币信用卡、首个面向高端客户理财产品的金葵花理财、首推私人银行服务及跨银行现金管理等业务。盈利模式及盈利能力:通过扩大服务面、延伸服务线取得多方面的利息收入与增值收入。创新性:将信息技术引入金融业的发展,并以“创新、领先、因你而变”时刻不断推出新服务,引领金融业的发展。
苏宁电器
从产业价值链定位来看,以家电连锁的方式加强对市场后端的控制,同时加强与全球近10000家知名家电供应商的合作,打造价值共创、利益共享的高效供应链,强化自身在整个产业价值链中的主导地位。盈利模式:基于SAP系统与B2B供应链项目、通过降低整个供应链体系运做成本、库存储备并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这一“节流+开源”的方式实现营收。创新性:以家电连锁的方式加强对市场后端的控制力,并以此为基础加强向上游制造环节的渗透,使零售与制造以业务伙伴方式合作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进而打通整个产业价值链以谋求更高价值回报。
百度
从产业价值链定位来看,力求“让人们最便捷地获取信息,找到所求”,为网民提供基于搜索引擎的系列产品与服务,全面覆盖了中文网络世界所有的搜索需求。盈利模式:采用以效果付费的网络推广方式实现营收。创新性:借助超大流量的平台优势,联合所有优质的各类网站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网络联盟,使各类企业的搜索推广、品牌营销的价值、覆盖面均大面积提升,并从中扩大盈利来源。
华为
从产业价值链定位来看,以客户需求为驱动,定位为通讯设备领域的系统集成服务商与量产型公司,为客户提供有竞争力的端到端通信解决方案,并围绕通讯设备领域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形成完整的产品线。盈利模式:主要依靠整个通讯产品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赚钱。创新性:凭借通讯设备领域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上完整的产品线的营收,以牺牲暂时的亏损为代价将投入市场的新产品按两三年后量产的模型定价,利用企业规模效益、低耗与高效的供应链管理、非核心环节外包、流程优化等方法挖掘出的成本优势挤垮或有效扼制国内竞争对手,并利用研发低成本优势快速抢夺国际市场份额,打压在成本上处于劣势的西方竞争对手,形成著名的“华为优势”。
巨人
从产业价值链定位来看,集团紧紧抓住企业价值链上“营”与“销”的环节,通过颠覆式的“营”定义新的产品或服务,通过“地毯式”与“侧翼进攻”的“销”加强对市场后端的控制力。盈利模式:尽管在表面上“脑白金”、“黄金搭档”、“黄金酒”用的是传统盈利模式而“征途”游戏采用“基础服务免费+道具收费”的模式,但实质上巨人是通过营销创新形成的产品服务新概念实现营收。创新性:紧紧围绕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决策处境、消费心理、消费心态等实际需求,用全新的“营”与“销”的方式将实际品质不高的产品或服务赋予全新的概念,并以较短的销售渠道、较宽的销售网络从侧翼迅速介入市场。
比亚迪
从产业价值链定位来看,依托某一产业领域的技术优势,在相关产业转型或兴起的背景下,将其产业优势向这一领域进行逆向的产业转移,形成跨领域的、稳步攀升的产业扩张。盈利模式:在产业转移与扩张的过程中,通过改变产业景框、设定新的游戏规则、合并细分市场、整合顾客需求进行价值创新,以蓝海战略实现营收。创新性:基于电池领域的绝对竞争优势与产业优势,在已有商业领域取得成功后,以较强的复制能力、稳定性、技术创新等,集中利用内部资源、整合各业务群中的优势元素塑造向新兴领域或转型产业进行产业布局的转移与调整,繁衍一个又一个新业务,实现塑造蓝海、产业扩张与价值创造的统一。
联想
从产业价值链定位来看,依托强大的销售网络,以“贸工技”向“创新驱动”的路径,围绕国际计算机及信息服务产业价值链,从加工代销的低端环节向重研发、重服务的高端环节与高级业态攀升与演化。盈利模式: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逐步由以往的大规模低成本制造作为盈利源开始向以服务增值作为盈利增长点的方向转变。创新性:在缺乏,甚至一度弱化自主知识产权的“弯路”下,依托庞大的国内市场与政府支持,利用民族情结建立起庞大的营销体系、服务网络与市场优势,逐步以产业后端(市场)的控制力提高对产业中端(资本)的控制力,进而以产业中端(资本)的控制力提升对产业前端(技术)的控制力。
对上述商业模式进行梳理不难发现:
第一,“十大成功商业模式”从年代的角度来看呈现出“两端少、中间多”的格局,所涉及的企业实现了持续经营并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一定的体量。
篇5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在《财富第五波》中将健康产业称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如今,“财富第五波”奔向中国,在互联网上搜索关键词“健康产业”,自动附加的相关搜索有“健康产业发展前景”、“健康产业的创业项目”、“健康产业加盟”、“未来赚钱的行业”等等。从这些高频搜索的关键词中可以看出,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蕴藏着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
健康搅热多领域市场
11月23日,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进入“中国国家日”主题活动。在当天的“健康中国建设”论坛上,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刘宇南进一步透露了中国发展健康产业的政策趋向。
不久前,《“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为《纲要》)印发,发展健康产业被列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任务。
《纲要》提出,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健康服务,鼓励发展健康体检、咨询等健康服务,促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发展,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探索推进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移动应用服务等发展。
“健康概念的拓展,已经从纯粹的医疗拓展到了很多方面,可以带动养老、养生、健身、环境污染等领域的发展。整个健康产业也会得到非常大的发展。”全球健康经济与社会发展项目主任、哈佛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卢春玲对《小康》记者说道。
刘宇南指出,要积极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融入养老、文化食品、健身休闲、旅游、互联网等领域催生健康产业的新模式;积极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健康服务,探索健康产品和健康服务的发展;促进医疗与体育的结合,发展体育医疗康复产业;促进医疗与旅游的结合,打造一批有影响的健康旅游目的地;在此过程中培养有竞争力的健康产业服务集群。
刘宇南同时强调:“中国各地对发展健康产业热情很高,很多地方在规划建设健康产业的集聚区,一定要瞄准市场的需求,综合自身优势,避免一哄而起,同质化的发展。”对此他提出两点建议,一是避免将集聚区发展成为圈地和地产项目;二是要避免政府和市场的错位。“健康产业的发展一定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市场为主体,政府做好服务。”
刘宇南表示,要提高医疗医药技术对健康服务的支持能力,改革药品和医疗器械审评制度,加快高端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研发,积极发展保健产品、康复辅具器具产业,大力发展数字化医疗、互联网医疗、健康物联网。
事实上,无论从技术还是商业模式角度,创新已成为发展医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被产业资本视为衡量投资并购的一项“硬指标”。
那么,作为传统医药生产企业,如何在未来大健康服务产业中担当重任?北京清月堂大健康服务集团董事长、北京北卫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周秀英指出:“提升生物医药研发制造技术,打造高科技医疗设备、涉老产品的一线品牌,开拓新兴的健康服务产业,势在必行。”
“健康产业与我们的双创,创新、创业息息相关,并且非常具备引导性。”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美国乔治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系副教授方显明说道。在他看来,蕴藏着无数商机的健康产业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它在GDP所占的比例将会越来越高。
“首先,因为我们现在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所以对健康的需求就在无形地增加。其次,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增高、生活收入的增高,对健康会投入更多的关注。”方显明非常自信地表示,健康产业一定是中国未来最重要的一个产业。
没有回报,为什么要投资?
伴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不断推进,资本市场对大健康产业的关注逐渐升温,大量资金流入相关领域。
青松康复护理集团总裁王燕妮认为当前是健康产业的最佳机遇期。早在十几年前就已进入健康行业的王燕妮,曾认真思考过“老了怎么办”的问题,不过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她都觉得,健康产业的大环境不是特别成熟。
近年来,养老产业成为了健康产业里备受关注的关键产业。
“2015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22亿,占到总人口的16.1%,老年人口已经接近印尼全国总人口。目前,我国空巢和独居老年人已经接近1亿人,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亟待社会养老补位。”这是《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 中披露的一组数据。
根据预测,到21世纪50年代,我国的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老年人口数量将超过4亿人,平均每3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
“与庞大的养老护理人员需求相比,包括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的需求,养老护理人员缺口达到千万数量级。”《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认为,我国高龄老人和失能、半失能老人占比较高,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需求迫切,基于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的身体和健康状况,需要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专业性的医养结合的长期护理服务,才能够让老年人过上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王燕妮在多年前思考过的“老了怎么办”的问题,似乎也有了新的答案。现在,王燕妮自己也感觉到,健康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快了,不仅政策好,老百姓的意识、观念也都不一样了。“以前人们觉得健康怎么能用商业模式来做?现在大家都意识到了,人们对健康产业有了新的定位和期望。”
这对于健康企业来说,无疑是有利的。首先,由于健康产业有了新的角度定义,更多优秀的人才会愿意加入健康领域,其次,由于拥有长期回报的机会,更多的资金就会涌入。
“投资必然是要看回报的,没有回报为什么要投资?”世界卫生组织助理总干事Oleg Chestnov对《小康》记者表示,虽然他希望能够实现健康的平等性,但是也要力求务实。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比如说在非洲地区,如果投资看不到回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怎么办?”Oleg Chestnov表示,这就需要更多地开展宣传工作、市场工作,让这种投资能够带来更多的回报。“这是一个种子基金,是一个催化剂基金。不是说我们用这个钱就可以‘授人以渔’,我们希望让这个基金产生倍增效应、放大效应,有更多的其他资金联合一块儿投入。”
篇6
[关键词]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就业价值取向;就业岗位
一、引言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拓展,社会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商业模式、管理模式都发生了巨变,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共享经济等数字新技术的发展诞生新商业、新职业,使我国就业形态、就业结构、就业稳定性以及劳动技能需求都发生了变化。高等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转入内涵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高质量就业已经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追求目标。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面向产业需求,在追求高就业率的同时应更关注学生就业质量,为劳动力市场输送与用人单位需求相匹配的人才。当前,我国进入以创新为核心、以发展服务型经济为重心的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变化、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态势。新经济、新业态、新产业的发展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人才供不应求、跨专业人才优势明显。新就业形态是经济业态发展、市场竞争与技术进步相互作用的结果,不断改变着传统的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无论从就业的政策导向还是从大学生的现实需求看,需要在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推动教育质量与职业需求紧密结合,优化劳动力结构,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以应对诸多复杂挑战,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高职学生就业的困境
1.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失衡日益凸显,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不匹配矛盾突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随着我国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失衡日益凸显,劳动力供给质量亟待提升。2019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比上年少增9万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正在深刻影响着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一方面,产业转型升级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的速度远远低于毕业生数量的增速;另一方面,随着技术进步加快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将更加突出。相对于产业和技术的快速变化,人的变化是一种慢变量,实现职业转换需要一定的教育培训,转变就业观念需要更长的时间。新就业形态对已有的劳动、就业、培训、社保等政策和体制机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服务体系提出了巨大挑战。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业态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创新的新引擎,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滞后于新产业技术变革,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2.就业矛盾从就业规模能否扩张向就业质量能否提升转变。一直以来,我们更多地关注就业数量,而忽视了就业质量。技术进步对就业挤出效应和替代效应在一定时期和条件下显现。党的报告指出,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近年来,企业加快推进机器换人,受教育程度、技能要求相对较低的岗位被“机器人”替代,影响的就业岗位数量会持续增加,岗位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部分劳动者不可避免地要面临下岗失业。由于从人力资本投资到形成有效劳动供给通常会滞后于岗位需求,高职院校主动对接产业的意识不强,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3.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呈现出功利化、多元化等特点。薪金待遇、就业岗位、行业发展和职业空间仍然是当前大学毕业生最关注的因素。大学生找一份工作谋生并不难,但谋求优质岗位和高质量就业岗位的难度系数比较大。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陷入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困顿之中,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麦可思研究院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显示,我国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为92.0%,就业满意度为65%,2018届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的比例达6.99%,对就业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低”和“发展空间不够”。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42%,远远高于本科毕业生的23%,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不稳定性逐步增大。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呈现出新的特点,逐利性与求稳性并存、就业目标偏高与期望个人价值实现并存。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选择趋向多元化,选择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人员数量不断提升。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引起了整个社会就业方式、岗位结构的变革。互联网公司已成为目前大学生就业的新兴高地。
三、高职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路径
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充分发挥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和大学生的协同作用。高等职业教育需主动回应技术创新和社会变革,在对接新产业、新职业的基础上,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和跨界协同创新,实现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知识共享、资源优化配置、行动最优同步和系统高水平匹配,培养出具有较高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创造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增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和产业转型升级速度加快,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大学生在求职时希望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保障更加完善、薪酬待遇持续提高、工作条件不断改善、职业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实现高质量就业首先要有高质量的就业岗位,而高质量的就业岗位来自高质量的经济结构和产业体系。经济发展的提质增效、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必将推动高质量就业岗位的持续增加和提供更多的优质就业机会,形成新的就业增长点。政府要强化宏观管理职能,为高职学生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具体来说:政府正确发挥管理和服务职能,做好产业引导和企业帮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统筹优化人力资源供给与改善劳动力市场需求;强化就业政策与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社会政策之间的协同联动,将就业与创新创业紧密结合,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增强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运用好“互联网+”推进就业转型,发展新就业形态,拓展就业新空间,为高职学生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保护从事新就业形态的劳动者权益,不断优化就业创业环境,推动高质量增长与高质量就业同步实现,让产业结构优化、就业结构转化与就业质量提升并行不悖,增强经济增长对就业质量的带动作用。2.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实现技术创新与就业增长的协同发展。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新技术发展催生了新的就业需求。新产业能够提供更加广阔的就业渠道和更加优质的工作岗位,企业需要具有吸收问题、转换问题能力的人才,高职院校需要培养适应新产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高质量就业目标的引导下,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匹配必然以质量为前提。高职院校应立足于我国产业发展战略需求,与行业企业、研究院所、政府部门等不同社会主体建立协同机制,推进校政协同、校地合作、校产联合、校企对接,建成教育部门、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学生联动的“互联网+就业”跨专业协同创新平台,为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提供线上精准对接、线下高效服务。高职院校应根据企业优势和产业发展需求,牢牢把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路径,吸引更多的企业专家、技能大师走进课堂,促进学校教学与企业用人的无缝对接。打破高职院校与社会、行业企业间的体制壁垒,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结合学校的师资特点和学校的区域影响力、区域产业特征和区域供应链以及企业资源,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现代学徒制,让企业的人才培养前置化。整合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等各主体的资源,不断完善职业教育集团、产学研创联盟等教学模式,使各主体的人才、专业群、地理空间等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增强人才培养对新兴就业领域、新就业形态的适应性和契合度。根据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实施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企业需求侧与教育供给侧资源要素融合的平台和机制,更多地把人才培养与产业对接,实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构建“政府、高校、家庭、学生”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就业生态共同体”,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劳动用工和社保政策,不断提升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促进公平就业和大学生社会性流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对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和新的就业特点进行科学研判,完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反馈机制,将就业大数据多向精准反馈至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等各环节。以精准就业为导向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提升就业大数据对人才培养改革的决策咨询功能,形成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一体化的精准就业指导工作格局。3.遵循大学生的认知规律,探索教育新范式。当前,“三新”经济已经以标志性的智能、个性化服务、社会化共享、跨界融合等多维特征涉足三大产业的方方面面,创造新需求,形成增长新动能,产生新就业模式和新职业岗位。高等职业教育应主动回应技术创新,关注社会发展变迁,遵循大学生的认知规律,探索教育新范式。高职院校应推动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把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应根据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设置专业,与产业发展、行业需求和技术进步相适应,对专业的内涵与外延进行重新设计和精准界定;加大部门间的协同配合力度,构建基于产业链、融入新知识和新技术技能的专业课程体系;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知识转化为“知势”,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4.注重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作用,提升大学生高质量就业能力。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指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首先应当考虑的是为人类的幸福服务,不能选择那些脱离实际的职业,需要把理想与现实、思想与行动结合起来。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就业价值观教育摆在重要位置。高职院校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职业素质和职业操守教育,注重专业基础能力、跨领域协同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缩小大学生就业力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面对新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中“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统一、现实关切与理想追求的统一,由就业指导教育转向职业生涯教育。高职院校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针对生源特点,实施全程化、全员化、全方位的职业生涯教育,做好学生求职状态跟进、企业招聘状态更新,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在职业发展道路上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高职院校要改变大学生就业“从众”选择的行为,使大学生积极面对职业多元性选择的挑战,将“高起点就业”观念转到“先就业后择业”“先就业后发展”的“灵活就业”“动态就业”观念上来,找准自身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合点。
[参考文献]
[1]蔡跃洲,陈楠.新技术革命下人工智能与高质量增长、高质量就业[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5):3-22.
[2]罗筑华,王汉青.新时代下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中的现实审视与路径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0):134-138.
[3]麦可思研究院.2019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4]苏丽锋,赖德胜.高质量就业的现实逻辑与政策选择[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2018(2):32-38.
[5]杨礼雕.以“互联网+”模式推进大学生精准就业[N].光明日报,2019-03-31(15).
[6]马廷奇.高职院校扩招与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3):25-30.
[7]任雪园.变革与转型:智能化时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再审思[J].职业技术教育,2019(28):12-17.
[8]张纪南.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J].求是,2018(12):24-26.
[9]王霆.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影响机制研究: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视角[J].高教探索,2020(2):108-114
篇7
构建优势资源“基因”系统,打造创新创业升级版
中航工业在30余个省区市拥有200余家子公司(分公司),在海外拥有165个分支机构,为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提供众多军民领域产品和服务,排名世界五百强第159位。中航工业拥有强大而完备的专业技术体系,分布在全国的先进设计、仿真、制造和试验验证环境,遍布全国的各类专业人才,面向全球的产业链配套能力,独立的财务公司、投资公司、产业基金和强劲的资本实力。29家上市企业,使投融资渠道和退出机制十分丰富和灵活。
工业领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战场,是创新创业最为集中、最为活跃的领域,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点在工业,难点也在工业。航空工业是工业体系中专业门类最齐全、产业链最长、产业拉动效应最大的战略性高科技产业,作为多元化的航空产业集团,经过近年的高速发展,现在已进入经济新常态下的转型升级阶段。
在这样一个重要机遇期,中航工业推出中航联创平台,有着诸多方面的基础和条件。一是互联网技术和基础设施能力提升,使得工作协同和信息互联成为可能。互联网技术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能力提升,加速了数据信息要素向工作生活方方面面的渗透,催生出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分工体系,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企业边界、生产组织体系和产业转型发展;二是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深入推进使得“互联网+工业”成为可能,“两化”深度融合使工业要素呈现信息化、数字化、在线化特点,工业生产呈现智能化趋势,已经具备与互联网结合的基础;三是航空工业自主发展需要开放创新和研发协同 ,航空工业历经跟踪研制、自主创新和对外合作之后,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进入到了全面自主创新的发展阶段,客观上需要通过开放式创新和研发协同让“民间高手”参与到航空工业创新发展中来;四是航空技术和产品具有跨行业应用优势,航空产品是高度复杂的大系统,一个型号项目可以带动上千家企业参与,涉及到工业制造各领域和专业学科,过程中产生和积累了一大批专业技术、知识产权和科研成果。其技术同源性和高度相似性特点使得航空技术可与不同行业进行合作和应用开发,实现价值最大化。
中航工业在航空及军民融合产业领域具有深厚的知识、技术沉淀和产业积累,可以全社会共享;中航工业产业发展形成的广泛需求,能够吸引社会资源参与,共同发展。中航工业利用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打造中航联创这个开放的产业互联创新创业平台,就是把企业内外部创新创业要素有机联接起来,与社会资源共同开展创新创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中航联创平台正是在这种强大的工业体系支撑下打造的产业互联创新创业平台,有着得天独厚的“基因”优势。2014年5月4日中航工业决策由航电业务板块牵头启动中航联创平台建设,为集团各业务板块搭建开放式产业发展的舞台,为创新创业群体和“民间高手”搭建开放创新、联合创业的平台。以中航联创作为集成平台,把创意和生产制造、运维与管理,以及面向生产的服务性行业有机结合,打造产业链,形成价值链。
构建完整的工业生态系统,推动产业转型发展
中航联创平台以中航工业已有的技术、设计、制造和产业链配套优势资源为出发点,利用网络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优势,激活内部潜力、协同外部资源,跨界扩展到全领域、全行业,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互联网+开放创新+研发协同+智能制造”的开放创新和联合创业平台,中航工业完整的工业生态系统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发展、践行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载体,构建了运用互联网将中航工业和社会各领域创新创业要素有机联接,共同打造开放式互联创新产业发展平台的基础,形成打造我国创新创业的升级版。
目前中航联创平台由爱创客网络平台业务、创业孵化服务业务、电子设计云平台业务、高端工业制造服务业务和中航技术联合创业业务等五大业务构成。爱创客网络平台业务主要为工业科技类企业提供移动互联网平台建设及运营,提业链合作资源、共享爱创客平台资源和用户、信息定向推送、产品技术对接、媒体整合营销等服务;创业孵化服务业务主要是在全国各地建创新创业孵化器或众创空间,连接中航爱创客平台产业链资源,为当地企业或创业团队提供航空技术合作开发、项目孵化、合资合作等服务;电子设计云平台业务是以中航工业的电子设计能力和资源为各类企业及创业团队提供设计开发、技术咨询、产品快速原型实现、软硬件开发与测试等一站式电子设计服务;高端工业制造服务业务是以中航工业高端制造资源优势为依托,向企业或创业团队提供技术验证、原型试制、敏捷制造等服务;中航技术联合创业业务是利用中航工业先进技术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资源整合,联合当地企业及合作伙伴,联合策划一批可商业化、产业化的合作项目。
目前,中航联创平台已与20多家地方政府、10多家行业领军企业、12所高校、5家创投机构、30多家产业园区、40多家众创空间、30多家行业联盟开展合作,已为100多家企业提供电子设计、移动互联网建设运营等服务。与国内10余所重点高校及教师专家团队开展战略合作,丰富创业团队、创业导师等资源,并与清华、北大、北航、成都电子科大等联合举办高校创新大赛,丰富联创平台项目资源。与恒生科技园、中泰资本、投融界等40多家创业服务机构、创投机构等建立了合作,汇聚创业导师100多人,创业团队300多人,落实定向创投基金超过30亿元。线上网络平台汇聚资源近10000项,注册用户近10万,总浏览量200多万,日均用户访问量3.2万。
中航工业以中航联创平台为核心资源,与各地合作伙伴在当地开展孵化器建设,目前已建立6个地区级孵化器,入驻孵化器的项目30多个,聚焦无人机、机器人、医疗健康、可穿戴、新材料等领域,项目总价值预计将超10亿元。首批布局的深圳、成都、西安3个区域分中心相继成立,分中心秉承在各地构建中航爱创客“战略和营销平台、互联网工业生态平台以及产业孵化与创新发展平台”的发展思路,面向各地政府和中小企业,打通沟通合作渠道,开展开放式创新合作,将中航工业的创新技术与资源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未来还将在全国主要区域经济发展圈和创新创业氛围较浓的城市布局更多的区域级创新创业分中心,线上线下相结合,创新商业模式,构建中航工业技术、资源、能力与市场需求、产业发展全方位对接的市场化网络。
与此同时,中航联创积极推进内外部资源融合,开发并孵化创新创业项目。先后与中航工业发动机、基础院、机电等业务板块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集中上线资源500余项,带动中航其他板块资源累计上线1500余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整合中航技术与合作伙伴资源,策划创新创业67项,立项孵化16项,目前已有5个项目进入商业化孵化阶段。其中车载平显项目把航空成熟的平显技术应用于汽车电子,研发出驾视乐系列产品,成功实现50万的众筹目标。高端无人机项目利用中航工业在无人机方面的技术优势,将其跨行业应用于影视、航拍、农林植保、电力线巡检等领域,潜在意向订单达1000余架。
构建开放式创业生态系统,形成世界一流“创客中心”
面对世界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了世界大国的共同选择,德国工业4.0、美国先进制造计划、欧洲发展新路径图等纷纷出台。中国制造 2025也正式通过了国务院常务会议,对促进我国未来经济结构向中高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两化”深度融合,使制造业呈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不断催生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创新载体正在由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的协同创新网络转变,跨领域、协同化、网络化的创新平台正在逐步改变传统工业制造业的基因,全球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服务交易等资源配置体系加速重组,网络众包、异地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关系构建等正在形成企业竞争的新优势。
中航联创平台以“打造创业者实现价值的舞台和‘创客’自由驰骋的乐园”为目标,以“互联网+开放创新+研发协同+智能制造”为根基和抓手,以“开放、共享、互动、融合”为发展理念,构建业务模式多样、核心资源独特、服务配套完善、线上线下结合的开放式产业合作与发展生态系统。中航联创通过物联网、云技术、移动互联、大数据等将航空工业与各行业技术创新元素“互联”,实现跨领域、多领域的创新创业;通过创意、技术、人才、资本等将中航工业与产业发展全要素“互联”;通过B2C、C2C、O2O、P2P等将实体经济与广义虚拟经济“互联”;通过产、学、研、融、用将创新创业人才与产业发展“互联”,以此打通将创客的奇思妙想变成现实的渠道,搭接需求与资源的桥梁,解决创业者遇到的各种尴尬和困境,让创新创业的道路不再那么遥远和漫长。
篇8
作为活动主办方,美兰德媒体咨询总经理崔燕振做主题为“大数据解读电视媒体视频化生态打造”精彩演讲,并表示美兰德将以视频大数据生态建设者的全新定位,开展深度视频节目内容评估,并以精准判断广告投放效果,评估品牌广告价值等新业务,继续与业界携手共谋大视频时代。
融合大势所趋 传媒生态演变进行中
当新旧媒体融合进入新阶段,媒体传播方式和用户接收方式正发生巨大变革,传媒经济格局及产业生态布局,亦产生诸多变动。崔燕振认为,面对技术的快速变革,以及由此带来的商业模式迭代,电视媒体做出了各种互联网+的行为探索,构建一个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的视频化生态已迫在眉睫。
在这个媒体急剧变化的时代,融合已经成为电视媒体与新媒体不得不做的一件事。正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政策所所长、信息所所长李岚所言,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要实现从内容、渠道、平台,到经营、管理的深度融合,关键是以技术驱动为突破,实现质变与跨越。目前业界公认视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是三大技术趋势,都与电视业务密切相关。电视媒体要以信息化智能化为代表的新技术为主引擎,从传统传播服务模式向多媒体形态、多信息服务、多网络传播、多终端呈现的全业务服务模式演进。
也如东方卫视中心总监、总经理李勇所述,融媒体时代,电视媒体需要一次“核聚变”,即:一个核心,从观众核心转向用户为核心;一个聚集,通过优质电视内容的影响力聚集年轻受众;一次质变,向全媒体娱乐内容供应商转型。星空华文国际传媒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曹志高提出:关于优质综艺节目内容创新的价值增量存在三个趋势:一、多媒体多平台,超级IP全面爆发;二、新技术新人群,全新审美价值提升;三、在线在场在播,全新产业链拓展。
在美兰德咨询总经理崔燕振看来,新媒体时代,互联网重构了传播逻辑,激活了个人元素,用户思维、分享经济、传播社交化和营销社群化成为新趋势;随着大视频时代的到来,以收视率为核心的电视传媒产业链和价值链也被重构,进入影响力和引导力的新时代;另外社群经济、网红经济、VR产业等新事物深刻影响着传媒生态。
直面竞争,媒体从业者如何在大视频时代做到有的放矢?基于此,美兰德影视公众人物网络人气风云榜&视频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应运而生。
“角色如何搭配艺人才能成就经典形象?大数据时代,艺人选择需要‘删除旧观念,用数据说话’ 。美兰德影视公众人物网络人气指数旨在打造‘1个数据库+ 1套分析体系+ 1份策划方案’服务体系,以成熟的分析系统、完备的数据库为行业提供最好的艺人大数据服务。”美兰德咨询总经理助理金桂娟表示。此外,在用户随时收看、智能体验、即时分享的大视频时代,如何借助大数据力量预判媒体发展方向,加速媒体融合进程,创造新型平台商业模式成为关键议题。“美兰德视频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意欲打造一个跨越多屏的大数据平台,为大视频生态提供一系列大数据解决方案。”
开放心态成业界共识 内容价值需持续创新
媒体融合推动传媒产业进入大视频时代,电视节目作为大视频主流内容构成,如何才能实现价值创新?
北京电视台研究发展部主任秦新春认为,随着电视传播迎来大视频、泛媒介化时代,电视传播从节目生产、营销推广、联通用户到构建商业模式等全产业链条充满机会。同时,技术发展为媒介融合传播和电视价值的放大提供了更大可能,尽管互联网很强大,但依然看中电视入口,专业频道或将迎来最好时代。
泛媒体时代,电视媒体面临诸多压力。广东卫视频道总监余得通表示,广东卫视两年前已把全媒体传播指数列入考核,同时注重增加两微粉丝量,通过摇一摇、聚划算等活动实现“小屏变现”。未来,互联网时代最稀缺的仍是公信力与影响力,电视媒体实现公信力的变现是未来发展重点。
陕西广电卫星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耿振豪对此深有同感,他认为传统媒体融合关键在于心态、体制和决心。秉承开放心态,陕西卫视联合甘肃卫视、青海卫视、宁夏卫视共同组建了“丝路卫视联盟”,同时,陕西卫视还进行复合、精准营销,与广告客户深度合作,结合线下营销,不光做平台,还要做策略。
结合频道定位,湖南广播电视台金鹰卡通频道总监罗岚认为媒体融合对亲子频道而言是机遇,金鹰卡通已经与电商、互联网开展深度融合,如与电商蜜芽宝贝联手打造六一晚会IP,并同步在芒果TV、爱奇艺、优酷、荔枝等视频平台播出。
“媒体融合需要开放心态,不仅是内容、形式融合,更需要市场、消费者、全产业链全面融合。内容创新要形成品牌向消费者导流效果,让用户从看媒体到用媒体,把注意力变成行动力。观众用户化、媒体平台化、大数据中心是电视媒体未来价值重构、重振雄风的关键。”中广信诚总裁田涛表示。
不难发现,危机之下,开放心态已经成为业界共识,但在上海广播电视台总编室副主任戴钟伟看来,媒体融合也面临着内容驱动和技术驱动两方面问题。特别是技术具有改变生态的能力,VR等新技术带来更多消费、受众、流量等入口,但面临变现能力危机。他认为,未来是平台升级,需要整合资源做好产品生态。
电视媒体视频化生态打造 直播或成最大风口
从门户时代到移动时代、APP时代,电视媒体错失很多能够站上制高点的机会。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电视媒体的风口在哪里,入口又有哪些?
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产业与新媒体研究部主任黎斌认为,移动直播是当下的风口,它和电视直播有很大不同。移动直播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表现,“人人直播”将成普遍现象。电视媒体如果不关注、重视移动直播,势必对用户、市场、广告等很多资源造成影响。因此,抓住移动直播这个风口,在内容、VR平台上布局,电视媒体有机会实现弯道超车。
关于移动直播,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院长赵树清表达了同样观点,他认为网红、移动直播、移动社交直播等新业态将重构视频节目形态,人人手里拿着一个直播摄像机将随处可见。此外,大视频时代,视频产品将出现类型化、定制化需求,跨界成为常态,电视节目邀请明星做直播,或将是一个新的盈利模式。
“渠道虽然越来越多,但内容永远是最重要的。现象级节目必须有现象级传播,要以新技术为依托,让跨界、跨屏、碎片化传播成为可能。在大视频时代,对信息的引导、拆分、选择和引流变得更重要,多年积累的经验让电视媒体相对而言更具优势。”北京电视台卫视节目中心主任马宏表示,北京电视台正在发力探索网综,《歌手是谁》与优酷零时差播出,《跨界歌王》更是一次跨界尝试。
篇9
一、 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第一,科学技术进步与农业变革。科学技术越来越应用到农业当中,首先是有国家政策的对农业科研工作的不断支持与引导,近年来科技部对农业类研究课题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各农业高校、研究机构等在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方向研究硕果丰硕,且这些机构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农村和贫困地区建立科研小院和科技服务站,将研究成果切实推广到农业生产中。而农业经营主体尤其是大型农场和农业龙头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先进技术的开发与推广。信息技术在农业的应用可以建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作物生长信息获取及处理、畜牧信息跟踪与标记、农业自然灾害预警等一系列围绕农业生产各阶段的信息管理系统,不仅节省了人力财力成本,还提高了生产效率,对农业风险防范也有重要意义。生物技术的进步带来了农业育种的变革,动物、微生物、植物的基因定向与重组,不仅可以根据环境需要设计抗灾害、产量高、品质好的农产品,也为畜牧业解决了国外育种垄断的难题。
第二,农业产业化与三产融合。农业想要达到解放劳动力、提高效率的目的,就要进行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现阶段出现了不同形式的农业产业组织,其中龙头企业的带动整合功能最为显著,一般每个区域根据其资源禀赋都会形成几个龙头企业,在规模效应的影响下,迅速对整个区域的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进行整合,并有实力拓展产业链上游和下游,形成全产业链发展的模式。农业产业园是政策定向孵化的产物,其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吸引了跨区域的优秀企业集合到一起,其科技集约化、管理现代化的特点,为建设农业现代化形成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第三,商业模式与经营方式的变革。农业现代化发展并不局限于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率提高,也不仅是产业链的延伸,而是一个综合体系,除了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经营,还包括了农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农户种养加、企业融资相联系的农业金融服务,健全的法制保障,和商业模式的市场化与变革。在传统农业中劳动力和生产工具(土地)两个因素占据着主要位置,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型需要打破劳动力投入和物质投入的平衡点,随着劳动力迁移进程发展,现阶段的农业需要劳动力的投入越来越少,比如畜牧养殖的自动化信息管理,而技术服务投入越来越多,科技化、规模化、机械化所带来的农业经营方式的变革将会带来真正意义的现代化。现阶段农业创新模式有两个驱动力: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驱动,现在已经由传统的农民经营农业转变为由不同的知识结构人群参与的农业投资与项目运营,由此形成的产业结构和业务模式和传统的模式有很大不同;二是科技创新和体制改革的驱动。之前是农业服务于工业、服务业,而现在是第三、第二产业服务于第一产业,现代科技与资源逐渐注入到第一产业并形成新业态和创新商业模式,从而改变之前农业在市场中的被动地位。。
二、 农业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业劳动力的输出与转型。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8.52%,与经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來越小。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偏低,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占37.3%,初中文化水平占50.2%,而日本农民中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约占80.7%。经济结构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以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而循序渐进的。当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整体发展内核的提升必然会带动各产业间的调整与整合。在经济发展趋势下,人力资源也必然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但农业劳动力输出需要解决很多遗留问题,农业人力资源的转移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必经之路,处理不好会限制现代农业的进程。农业劳动者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化升级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的重要社会分工。推动农民职业化发展,能有效推动现代农业向高质量发展。因此需要加大对农业人力资本的可持续投入与改革,通过提高劳动力专业性及综合素质来达到劳动力结构优化的目的。在要素投入上,把以原生农民为主体的传统农业转变为以职业农民的市场化经营为主的现代农业;在经济布局调整上,通过农村劳动力结构优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使之与乡村振兴的战略相匹配。
第二,农业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人民银行通过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和精准施策,在农村金融改革中补短板,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农业规模化生产等“涉农”领域,具体措施有利用抵押补充贷款、再贷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等工具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完善支付体系和征信体系等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多元化发展涉农信贷资金供给结构,分类推进金融机构改革等。然而现状是政府和社会对农业的金融扶持力度仍然不够。政府越来越重视对农业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如农业各种类型补贴和减免措施,但仍然难以满足农业现代化和集约化所需要的大量资金投入与基础保障。有些地方政府制定一些优惠的土地政策和税收政策来吸引开发商和社会机构,但由于农业自身行业的高风险性与周期长特点,阻碍了社会资本的进入。虽然有的社会资本投资在农业尤其是贫困地区的产业,但退出机制不完善,阻碍了资本的介入。因此需要政府针对农业投入建立完善的担保机制,提高农业投入资金的效益。其次是针对农业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不足。金融机构主要是为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农户等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银行贷款、小额信用贷款的方式来提供农业发展资金,农户的种植、养殖、初加工等经营一般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到收益,但金融贷款往往额度小且要求短时间内偿还,造成农业金融需求和产品的不匹配。且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缺少可抵押物,很难满足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和管理要求,造成农业贷款政策上提倡但实际获得难度很大。
第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较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根本上属于产业融合。产业融合是不同产业相互交叉、渗透与重组,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产业范围拓展、产业链延伸和产业功能转型为表征,以农村产业之间的交叉重组和融合渗透为途径,以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为结果。现阶段农村产业融合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很多地区只是简单的资源合作,主要以企业间的合同和默认的约定来进行约束,供应商、销售商之间只是达成正常的交易,而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用一体化融合带动资源的高效整合的机制,因此导致融合主体带动能力不强,融合层次较低的现象,很难创造更高的附加值。产业融合主体的商业模式仍然延续传统方式,即使有生产技术的创新,但没有形成适应环境变化的新业态,其对资源的重组整合能力仍处在初级阶段,所以产业发展仍然滞后。尤其是农业生产与乡村旅游等服务产业的融合,对于新农村基础设施和景区的规划,大部分地区容易生搬硬套而没有形成独有的特色,或者虽然当地有特殊的旅游资源但没有形成统一管理机制,不同的景点分属不同的主体运营,从而大大减弱了产业融合的推动力。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重点是加快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开拓农业新特色新模式。但现在农村三产融合政策体系不健全,如农业补贴政策重生产环节轻加工销售环节;关于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等服务性产业深度融合方面的补贴力度较小;对信息农业、智慧农业等农业新型业态领域的支持缺少专项资金。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产业间互联互通性不强,同质竞争较多;技术要素扩散渗透力不强且技术应用推广不足;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发展缓慢,且对资源禀赋、政府补贴依附性高。因此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较低,其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尚待改善。
第四,农产品供求结构不平衡。在农业补贴政策和临储政策实行多年后,农产品的产量有了质的飞跃,解决了因人均耕地面积少所面临的粮食短缺问题,但也造成了部分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人力、土地、化肥材料等生产成本持续高涨,国内主要农产品的价格远高于国外,造成部分农产品进口量逐年增加,而传统农产品出口难度加大。在国内市场,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超过了需求的增长,农产品库存过多却价格倒挂,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与转型的现状下,需求量越来越多的特色化、专用化农产品的产量还不高,品质也良莠不一。在城镇化加速进程中,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三废”等污染更多地转移到农村,农业耕地面积和土地安全受到威胁,法制体系不健全且农民综合素质不高,过度使用化肥和滥用农药的现象屡禁不止,导致農业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难以满足居民对农产品安全和质量的要求。
三、 供给侧改革下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策
1. 人力要素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在农业供给侧改革进程中,人力资源改革是核心动力也是亟需解决的难点。新型农民不仅需要具备农业种植养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运用市场分析思维预估农业形势和产品需求,此外还需要具备专业管理能力和经济意识,通过销售渠道拓展和宣传模式创新等来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只有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现代化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产密集型,农民职业化专业化,才能把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解放出来,参与到其他行业的建设中去。同时农业也急需新型职业农民(职业经理人)的大量增加,不仅需要国家政策与地方政府的支持,也需要建立配套的专业培训体系。首先,准确定位新型职业农民的职能与作用。新型职业农民与以往的原生农民有所不同,在新经济形势下需要承担更多的新任务。根据服务的农业经营主体,职业农民有家庭农场主、农业合作社及农业企业负责人等不同的角色类型,需要政府或农业农村部根据不同的类型制定相应的职责要求和工种定位,促进农民职业化的稳定有序发展。如近期在农村兴起了农业职业经理人的新职业,其职责范围主要是管理农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组织,具体包括生产资料的采购、生产种植环节的指导与把控、销售渠道的拓展与维护、金融与财务管理等。其次,全面建设职业农民制度。全面完善的保障制度,是新型职业快速发展的基石。面对农业全面升级的形势,政府和相关农业部门要构建职业农民制度,在职业资格认证、资质申报程序、培训体系建立、劳动权益保障等方面制定官方细则,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从而既避免新职业农民的一盘散沙式发展,又保障应享有的权益。最后,建立配套的培训教育体系。我国目前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主要是由各地的农业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农业类的培训机构承担,但新型职业农民不同于传统原住农民,他们既要参与农业生产,又要关注市场动向和政策趋势,同时也是经营者和组织者。因此,在未来的培训体系中,需要注入管理类、金融类等培训机构的力量,增强新型农民的管理效应,培养具备全面素养的农业人才,加快农业在经营主体层面的现代化。
2. 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首先,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促进商业模式和技术的创新。各地区的人文地理、资源禀赋、产业特色都有差异,应引导各地积极探索本土特色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重视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以及人才培养,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紧密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我国地大物博,很多农村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且风土人情各异,因此可以将一二三产业融合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以当地独特的生态环境为依托,以民俗文化为内涵,首要推动现代特色农业,连带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业,同时在不同村镇打造相异的特色产品和旅游体验,根据特色的资源禀赋打造创新个性化的发展模式。其次,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推进机制。农村的产业融合通常是区域性的资源整合与产业布局,尤其第一产业涉及农地产权界限不清关系不明,容易导致法律诉讼等问题,因此,强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素保障。再次,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打造县域经济综合体,打通市场上下游。县级区域是农业统辖中最基础地域单元,而现有的县级发展模式难以找到经济增长突破点,主要原因是仅仅一两个产业或企业的发展很难全面带动县级经济,特色农业和旅游等服务业闭门造车而缺少输出的渠道。因此,县域发展不能仅注重于单个板块的各自发展,应该发挥政府统筹作用,将县域的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如县域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产业,应以整体标准化管理模式取代各自独立模式,关键点是要同时打通产业链下游渠道,找准市场定位并辅以特色营销,全面盘活县域资源,避免形成断链工程。
3. 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农业要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产密集型,就需要资金的导向。之前社会资金主要集中投资在其他高收益的行业(房地產、科技产业等),而农业的发展不能只靠政府补助和财政支出,需要找到契合点,让社会资本参与进来。由于农业行业自身的性质与其他行业有很大的差别,回报率不稳定、投资周期长和风险较大等特点阻碍了资本的自愿流入,因此需要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首先,加快信贷服务改革,引导以服务农业为主的区域性中小银行和创新金融组织在农村建立网点,并在用地、税收等政策上给予补贴和支持,鼓励信贷体系的创新,为不同的农业经营主体制定个性化产品。其次,促进金融服务形式的创新,推进数字化普惠金融。传统模式下的普惠金融覆盖区域有限,且基础成本较高,因此需要进行模式的创新。可由各县市区政府提供当地农户基本信息、土地权属信息、农业补贴、农业保险信息、家庭财产信息、违法记录信息等各类数据用于建立普惠金融“三农”数据库,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创建适用于当地农业生产经营特色的授信模型,为农民群体提供无抵押、免担保的数字化纯信用贷款,支持当地农户生产经营。此外,大力发展保险与农业的结合。农业由于自身的生产属性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高,风险系数高,也容易因市场波动而造成巨大损失,因此需要金融与保险业进入并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与风险管理机制。建立农业保险机制与相应法律法规、政府支持,是促进农业健康发展的保障。
篇10
内容处于视听新媒体价值链的首端,内容需求与服务的不断创造是拉动整个视听新媒体价值链不断扩展、衍生、优化、升级的引擎。所谓“内容为王”,在视听新媒体时代依然通行。在发展娱乐产业(美国)、版权产业(美国)、创意产业(英国)、内容产业(日本、韩国)的国家战略之下,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世界广播影视强国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已经在世界上打造出自己较为明显的内容优势,这些优势在融合化的视听新媒体时代与其同样占据优势的通信信息技术相结合,生发出千姿百态的视听内容服务新模式。目前,国外视听新媒体的内容服务形态主要有以下几种:在线回听回看广播电视、影视视频点播(VoD)、各类音视频在线分享等。
电视广播节目的在线回看回听
广播电视节目的在线回看是由各国主流广播电视机构发起的。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受众随时随地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成为可能。各国具有公信力的广播电视主流媒体纷纷抢抓机遇,通过电视网与互联网、通信网的融合,实现广播电视服务平台在互联网和数字高清时代的战略转移,进而取得下一代广播电视和信息娱乐服务的主导权。
电视节目在线回看业务在英国较 为盛行。2007年12月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在线回看平台iPlayer正式上线,首推主流电视台节目在线回看的视听新媒体服务模式,在线回看业务模式迅速在英国以至欧洲推广。独立电视第一台(ITVl)、早晨好电视一台(GMTVl)、第四频道(channel4)、电视五台(Five)、威尔士第四台(S4C)等英国公共服务电视台,天空广播公司(BskyB)等一些多频道商业电视台纷纷在网上推出自己的节目回看服务,为用户提供各台当周七天所有节目的在线回看,以及往期节目的时移(timeshifted)观看。据英国通信办公室(ofcom)的统计,到2010年第一季度末,英国已经有1/3的互联网用户消费电视回看服务,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3%。在英国所有这些电视节目的在线回看服务中,BBC的iPlayer是最受欢迎的业务,从2009年4月到2010年4月的12个月中,iPlayer收看请求增长了近一倍,从5300万次上升到9300万次。据2010年4月的统计,在观看总量中,只有8%是实时收看,其余92%都是“回看”。iPlayer使用量的增长主要归功于iPlayer基于互联网的服务,在线请求次数同比增长97%。同时,基于维珍传媒有线电视平台的iPlayer请求次数也有所上升,年增长率28%。
电视节目的在线回看在美国也广受欢迎。2010年美国宽带用户在线或使用手持设备观看电视节目的周发生率是39%,比2009年的34%上升了五个百分点。1/4的宽带用户每天或几乎每天在线或使用手持设备观看电视节目,这个比例在较年轻的宽带用户中增长更为显著。美国主要的几大电视网纷纷推出各自电视节目的在线服务平台,并采取合纵连横的策略,通过与内容竞争对手和互联网服务商的合作,推出各类融合型内容在线回看新业务:美国几大电视网与雅虎合作在其“雅虎电视”(Yahoo!TV)服务中占得一席之地;美国全国广播环球公司与新闻集团合资注册葫芦网(hulu.tom)。美国访问量居前十位的电视回看网站分别是天气频道网站、ESPN网站、MSNBC网站、CN网站、葫芦网、福克斯新闻频道(Fox News)网站、MSN福克斯体育频道、雅虎电视、QVC网站、福克斯体育全国橄榄球联赛频道(Foxsports NFL)网站。十大网站的访问量市场总份额达到42.5%。在美国位列前十的视频网站中,有一半是由广播电视机构主办的。福克斯广播网、美国有线网、哥伦比亚广播网等均名列其中。
在线广播占互联网音频使用较大比例。据英国Ofcom 2010年第一季度的调查显示,有19%的互联网用户收听在线广播,另外有11%是消费免费的和付费订制的流媒体音频。2010年第一季度,48%的广播听众表示,他们每月都会使用一种数字平台收听广播,如数字音频广播、互联网或数字电视。其中每月通过互联网收听广播的占15%,每周通过互联网收听的占9%。用户可以通过包括手机、MP3播放器等在内的多种设备访问在线广播服务。在智能手机用户中,有20%的用户表示下载过广播应用程序。英国商业广播集团环球广播自2008年12月推出广播在线应用程序,到2010年1月,手机用户已经下载其应用程序100万次。
在美国,几乎每种地面广播电台现在都能在互联网上收听。在线广播的成功通常是因为其吸引小众市场的节目设置,许多广播电台除提供常规节目频率外,还推出额外的在线频道,专门针对某种节目的需求。目前全美有超过一万个互联网广播网站在运营,大多针对小众市场。低创办费和低运营费给非专业人士创建自己的频道提供了机会,这些频道能够直接与主流频道竞争。美国最大的在线广播网站之一潘多拉,将各种歌曲根据特点规整、分类、集成,用一种复杂的算法为趣味不同的听众提供经过精细分类的节目。在潘多拉超过100万的听众中,每一位都有可能同时收听100万首不同的歌曲,无需主持人,也很少有广告。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为由860个独立地方公共广播电台组成的广播网制作及发行非商业新闻、谈话和娱乐节目,每周听众达2750万,居美国各声音媒体首位。
在线音视频内容分享
视频分享网站已经成为视听新媒体产业的重要生力军,很多视频分享网站正在从用户生成内容网站向影视视频网站转型。据尼尔森公司在55个国家开展的一项网络调查发现,全球大约70%的在线消费者观看在线视频。
美国是世界上视频网站最为发达的国家。YouTube、雅虎、Facebook等网站已成为全球在线视频市场上的霸主。目前YouTube在23个国家打造了24种不同语言版本的网站,以YouTube为主要拉动引擎,Google成为世界各国名列前茅的视频网站。YouTube每天浏览量达20亿次,70%的流量来自美国以外的国家。每分钟上传至该网站的视频长达24小时,网民平均每天会花15分钟在该网站上。 每天会显示4500万次网站主页广告。每天通过Google版权技术管理公司系统Content ID扫描的影片加起来长达100年的时间。每个人要看完YouTube上数亿部影片,大概要花上1700年。面对融合时代的到来,YouTube正在谋划商业模式的战略转型,研发了适合大屏幕和高清格式播放的版本“YouTube特大号”(YouTubeXL)。这将有助于YouTube从一个以用户上传内容为主的网站,转变为一个可以向电视屏幕、家庭影院、电脑和手机供应高画质版权内容的主流发行平台。2010年7月,美国本土有84.9%的网民观看在线视频,访问用户达1.78亿,平均每个用户观看视频14.7小时。
在英国,用户访问量最大的视频网站是Google,其次是BBC。但两者视频浏览量相差悬殊,2010年2月,前者视频浏览量达25亿,后者仅有1.4亿。不过,由英国电视机构创办的网站视频浏览量增长迅速,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的一年间,BBC网站视频浏览量增长了143%,独立电视台网站增长了134%,天空广播公司网站增长了139%,第四频道网站增长了26%。
据世界知名研究机构comScore的分析显示,俄罗斯互联网用户访问社交网站的平均时间为世界最长。2010年8月,有74.5%的俄罗斯互联网用户约3450万,至少访问过一个社交网站,平均每人用在社交网站的时间约9.8个小时,是全球平均值4.5小时的两倍多。俄罗斯社交网站Vkontakte.ru是其国内最受欢迎的社交网站,视频服务是其主要业务之一。Vkontakte.ru在2009年推出12个语种的国际版网站,试图进军海外市场。2010年8月,其独立访问用户2800万,在网民(15岁以上)中到达率63.6%,在俄罗斯所有网站中排名第四。俄罗斯独立访问用户数量前两名网站是俄罗斯本土网站Yandex sites和DST,第三名是Google。
在亚太地区,2010年1月,80%的互联网用户(15岁以上)观看在线视频。其中日本在线视频用户6040万,仅次于中国(在线视频用户1.99亿),排在第二位。其每个观众观看视频时间长达12.5小时,为本地区之最。澳大利亚在线视频用户为1060万,列第三位。与此同时,新加坡在线视频渗透率达到87.6%,为本地区最高,每个观众观看在线视频的时间在10小时以上。另外,在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四个国家,市场份额最大的视频网站均为Google。
以音乐为主要内容的在线音频共享是较早开发出来的互联网内容分享服务之一。美国名列前茅的几家在线音乐网站有“美国在线音乐”、“雅虎音乐”、“我的空间音乐”、“MTV音乐”、“MSN音乐”等。下载音频内容是在年轻消费者中最受欢迎的音频消费方式。据英国Ofcom的调查,16至24岁的消费者所消费的音频内容有15%是在线下载的(在所有成人中该比例为4%),其中通过手机下载音频的比例占所有音频使用的7%(在所有成人中该比例仅为1%)。DTO下载(download-to-own)是在线音乐服务的主要商业模式。2009年这一模式收入占英国数字音乐总收入的80%。
新媒体设备进入音乐消费价值链。比如苹果公司,在当今音乐消费价值链里只不过是个“新兵”,但目前其音乐软件iTunes在价值链中已经占据单次消费66%的市场份额,单曲消费72%的份额,每有在线音乐销售发生,它都能从中分成收入。
基于多种互动平台的视频点播
互联网音视频的兴起唤醒和激发了传播界的互动意识和互动尝试,能够进一步满足消费者娱乐需求,随时点播和补看错过档期影视节目的视听新媒体业务――视频点播应运而生。视频点播最早由一些商业网站发起,后来主流广播电视媒体也加入了市场竞争。已经在影院放映过的电影和流行电视节目及系列剧是视频点播的主要内容资源。VoD按照传输技术的不同,分为基于电视的VoD和基于互联网的VoD两大类。其中基于电视的VoD又有数字地面电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和IPTV四种形态。根据服务特点和盈利模式的差异,则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真视频点播。不仅能够实现影视的即时传送,而且还可以使用任何型号的录像机进行控制,用户可以任意地进行停止、快进、暂停和重放操作。
准视频点播。是在单向网络条件下开展的点播服务,通过“时移”方式,对相同节目进行轮播,达到观众点播节目的需求。
订户视频点播。一些额外付费电视节目提供商通过精心设计数字有线节目包或增加月收视费让用户看到尽可能多的额外付费节目。
广告支持的免费视频点播。运营商将部分节目设定为免费提供,并在点播页面上单独列出,为的是吸引潜在的订户和广告商。
另外还有租赁视频点播,包括一次性在线支付租金与零售视频点播,前者免费邮寄观看或下载观看;后者在线购买,下载到个人电脑或便捷终端上DTO观看。商业视频网站普遍采用这两种经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