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素养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16 17:26: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职业素养课程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135-02
随着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加,作为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想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变得越来越困难,苦于找寻不到中意的落脚点;而企业等用人单位却频繁流连于各类招聘市场,苦于找不到中意的人才。大学毕业生工作难找,用人单位人才难求,究其原因,有一定的社会因素,但大学生自身职业素养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大学生职业素养是大学生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表现,是指学生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在职业生涯中表现并发挥作用的相关品质,即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使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等符合职业规范和标准。
二、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职业素养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在追求高效率和不断变化的现代社会中,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单位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领域的能手,更需要有着良好的职业素养的人才。因为职业素养高的学生不仅用起来放心,而且在今后的工作中无论是掌握专业技术能力还是沟通、承上启下的能力、角色的转换以及能力提升的速度非常快,也就是说能在岗位上很快地去发挥潜能,有很强的可塑性。可见,企业已经把职业素养作为对人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
(二)有利于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大学生进入企业的“金钥匙”
大学毕业生工作难找,用人单位人才难求,究其原因,大学生自身职业素养缺失是一个重要原因。不少用人单位反映部分毕业生缺乏职业素养,缺少责任心与使命感,理想化情结过浓,对待遇、工作环境过于看重,不安心本职工作,过分注重眼前的实际利益,忽视单位的长远发展。而职业素养的培养很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因此,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能否取得成就,人才供需双方能否顺利对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职场致胜、事业成功的第一法宝
《一生成就看职商》的作者吴甘霖回首自己从职场惨败到走上成功之道的过程,再总结比尔·盖茨、李嘉诚、牛根生等著名人物的成功历史,以及进一步分析众多职场人士的成功与失败,得到了一个宝贵的理念:一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在职场要成功,最关键的并不在于他的能力与专业知识,而在于他所具有的职业素养。据调查显示,90%的公司认为,制约人才发展的最大瓶颈是:缺乏高素养的职业素养。美国学者的调查表明:绝大多数人在工作中仅发挥了40%~50%左右的能力。如果能够受到良好的职业素养教育,就能发挥其能力的50%~80%。
三、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方法和途径
(一)把职业素养教育作为一门重要的教育学科,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职业素养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学生的职业意识淡薄,职业成熟度较低。在大学里,有很多课程教学生怎么管理好一个企业,但却没有一门课程教学生怎么管理好自己及如何获得成功与幸福。有的高校,虽已开展职业指导课程,但大班化的上课形式及缺乏系统的学习,让很多学生觉得学不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忙于应付,职业指导课程停留在形式主义。现实的迫切需求与教育的滞后和不足,使高校开展职业规划专业教育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高校应积极开设大学生职业素养课程,把职业素养教育作为一门重要的教育学科,针对不同专业学生采用小班化教学,使学生能充分接受系统的、有效的职业素养教育与培训。
(二)将职业生涯规划纳入新生始业教育,尽早规划,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
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没有理性的职业规划,不仅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还不专心于学习专业知识,抱着“到时再说”的心理,缺乏前进的动力。毕业后,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喜欢干什么,适合干什么,找工作没有目标,就业后又骑驴找马。各高校要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大学生新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指导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质、兴趣和特长理性规划、设计自己的大学生生涯规划,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使他们学会探索、规划、发展、成就自我,度过四年丰富而充分的大学生活。
(三)在实际教学中积极研究和推广隐性职业素养的培育
从“素质冰山模型”分析来看,“冰山水底”的7/8的隐性职业素养是职业素养的大部分。但是由于这些素养是隐性的,是人们看不见的,所以也很容易被忽视。但事实上,正是这7/8的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浮于海面上的冰山一角”的1/8的显性职业素养,对人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花大力气在专业技能、学历提升的显性职业素养教育中积极灌输职场中必备的基本敬业意识、团队合作等方面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培训。
(四)“走出去,引进来”,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
实训、社会实践是检验学生学习技能、寻找差距、提升个人能力非常好的一种手段,在实习中学生能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职场氛围,找到自身的欠缺,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因此,各高校一方面要积极建立实训基地,拓展社会实践项目,通过角色演练、情境模拟、真实参与等直观的教育机会,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热情主动、爱岗敬业等职场必备的品质,另一方面要积极把优秀的企业家、人力资源工作人员引进来,开设讲座,以模拟招聘会等形式,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走进人才市场、走近企业,寻找适合自己施展才华的各种舞台,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职业素养进行锻炼和提升,为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琼.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就业竞争力[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21).
[2]袁理锋.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探索[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篇2
关键词:职业素养;六步法;专业课程;途径
一、基于“六步法”的职业素养融入专业课程实施路径研究背景
高职人才社会职能的实现及其专业技术的运用和发挥,要建立在两个最重要的基础之上:一是具有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技术;二是具有良好的个人职业素养。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备受社会的关注,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却在慨叹招不到合适的人选。究其原因,除去一定的社会因素,大学生自身职业素养的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基于“六步法”的职业素养融入专业课程实施路径主要研究内容
为了使研究具有针对性,笔者选取汽检专业具有代表性的专业核心课程汽车综合故障诊断,进行素养教育融入专业课堂的实施路径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方面,具体如下:
1.汽车综合故障诊断课程培养的职业素养研究
本部分拟根据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提炼出汽车综合故障诊断课程培养的职业素养。汽车综合故障诊断是汽检专业的一门核心课,涉及学生未来在企业、4S店进行车辆检测与诊断故障时必需用到的知识。在汽车故障的诊断和排除过程中,企业都有具体的操作规范,例如,遵守“5S”的工作要求,团队间有效交流协作,为客户提供专业并人性化服务等。这些过程都要求从业者拥有对应的职业素养。
2.基于“六步法”的职业素养融入专业课程的路径研究
针对汽车综合故障诊断专业课程,主要研究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根据调研情况并结合“六步法”的实际应用,做到“六步法”与我院的课程内容、实际教学环境、教学主体相适应;另一方面,根据调研中确定的针对性的职业素养需求,对课程进行研究分析,做到整体为“六步教学法”,步骤与细节不同。在六个步骤中,研究每个步骤能够培养的职业素养,有针对性地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法,并将职业素养融入进去。这样可以让学生轮流组织实施故障诊断,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等。这些融入过程要做到细化、具体,便于操作,并且能和课堂融为一体。
3.专业课程中职业素养的考核方法研究
职业素养在专业课程中的考核一直比较难实施,在本课题中拟采取细节评价,综合考量的方式:考量以学生记录学生学习活动的实训工作页为载体,教师根据每个步骤的记录情况,综合考量学生在实训、教学活动过程的表现,给予选择性和描述性评价,这将具体描述学生欠缺的职业能力和期望改进的地方。
三、基于“六步法”的职业素养融入专业课程实施路径研究成果
1.形成针对职业素养融入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以修改过的六步教学模式为载体,形成一套具有教学与考核相结合,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都得到保障,具有实际操作性的职业素养融入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实施方法的具体组织实施,主要分成三个部分,依次为:课程的前期准备,授课过程中职业素养的融入,后期的考核。
2.形成一定的成果便于以后的教学操作和推广
教学配套实施成果主要包括:课程标准、课程工作页和课程PPT。教学成果是课题研究实施后的宝贵资料,有效的教学成果体现将有利于后续操作的推广。
“汽车综合故障诊断课程工作页”是考核职业素养培养状况的重要载体,下面以此为例进行说明。学生根据发现的故障排除任务,进行接下来的实训操作。六步法的过程为:资讯计划决策实施评估总结。相对应工作页中,学生在接受任务(故障描述)后,进行理论分析(资讯),再进行准备采取的故障排除方案(计划、决策),接下来进行操作排故(实施),完成后评估自己的心得(评估、总结)。这根据实际情况将计划和决策阶段,评估和总结阶段进行了合并,根据实际实施经验,这样规划能够避免生硬套用“六步法”造成学生对相近任务的赘述,体现教学过程中的详略得当。
四、结语
在教师评价中,按照“六步法”从五个方面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经过对“六步法”的具体实施,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得到提高;诚实守信、善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品质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龙煤精神;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
在网络时代,如何更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形成,培养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养的专业技术人才是目前摆在高校职业道德素养培育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试图从黑龙江龙煤控股集团在艰难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龙煤精神出发,提出以龙煤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形成。
一、龙煤精神的内涵
龙煤精神就是指黑龙江龙煤控股集团的广大员工几十年来在东北黑土地上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团结奋进、燃烧自我的精神。龙煤精神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不畏艰难、埋头苦干的吃苦精神。想当年,龙煤人不但常年工作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不畏艰难、埋头苦干,而且提出了“宁让汗水浮起船,不让国家缺少煤”的感人至深的口号。也正是因为龙煤人的这种特别能吃苦的精神,才铸就了黑龙江龙煤控股集团今天的辉煌。二是顽强拼搏、不断奋斗的战斗精神。几十年来,龙煤人不断地克服了安全生产和煤炭市场的双重压力,顽强拼搏、不断奋斗。正是龙煤人这种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帮助企业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前进中遇到的难关,克服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种种挑战,不断地开启黑龙江龙煤控股集团发展的新篇章。三是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黑龙江龙煤控股集团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发展和壮大,离不开全体龙煤人的团结奋进与面对艰难险阻时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正是这种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下,才是黑龙江龙煤控股集团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动力,鼓舞了和正在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龙煤人。四是燃烧自我、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
二、以龙煤精神促进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形成的重要意义
以龙煤精神促进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形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极强的示范效应和高效的激励作用。
1.以龙煤精神促进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形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高校传统教学中的职业道德精神相比较,龙煤精神具有不可比拟的现实性。它能直观且真实地呈现在当代大学生的面前,用事实说话、用身边的真实故事感染和教育了每一名大学生,极大地克服了高校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空洞说教。
2.以龙煤精神促进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形成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龙煤精神的示范效应体现在它本身蕴含着的平凡中的伟大。龙煤精神不需要特殊的环境来衬托和显示自我的光辉形象。恰恰相反,它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每一个主体都可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践行这一不平凡的精神。
3.以龙煤精神促进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形成具有高效的激励作用。与人们传统的职业道德精神想比较,龙煤精神所具有的现实性的特点,使得它在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形成中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让大学生相信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确有并且需要这样的良好精神品质,并且在实践中能不断地取得成功。
三、以龙煤精神促进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形成的方法与措施
以龙煤精神促进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形成首先就应该对龙煤精神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广泛的学习和宣传、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去感受龙煤精神,深刻地反思龙煤人在带给我们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的同时,也丰富和完善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1.系统研究是龙煤精神促进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形成的理论基础。理论永远是实践的先导,要想使得龙煤精神在促进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形成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所成效。首先就要求必须对龙煤精神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研究。探究如何能更好地把龙煤精神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地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它们之间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得龙煤精神更容易更广泛地为广大青年学生所接受。
2.扩大宣传是龙煤精神促进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形成的必要手段。龙煤人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团结奋进、燃烧自我的精神是劳动人民的骄傲,是我们这个社会迫切需要宣传的正能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应该大力的宣传这种吃苦的精神、战斗的精神、乐观的精神、奉献的精神。让这中健康、积极、乐观的正能量传递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3.深入实践是龙煤精神促进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形成的关键环节。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意思就是说,从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的感受和体会毕竟是比较浅薄的,要想彻底透彻地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发展及其本质规律,还必须自己亲身去实践。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就是这个道理。这就自然要求高校当前应该组织大学生深入煤矿企业生产的第一线,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才能真正体会到龙煤精神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那是每一名龙煤人用辛勤的汗水乃至生命谱写的生命之歌。
4.反思总结是龙煤精神促进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形成的必经阶段。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社会的实践,但千万不要以为仅仅到煤矿企业参观访问、实习实训上几天,完成了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科目,就以为我们实践的目的达到了,这显然是不对的。在深入煤矿企业的实际生产工作中,不同的大学生肯定会有不同的感悟和体会,这就要求高校在大学生实习结束后,组织大学生互相交流,深刻反思,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当代大学生对龙煤精神有更加全面、科学的认识。
5.付诸行动是龙煤精神促进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形成的最终目的。龙煤人几十年来在黑土地上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团结奋进、燃烧自我的精神更多地不是在于它说起来有多么的好听,而是在于每一位龙煤人用实际行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践行着龙煤精神,这才是龙煤人和龙煤精神最可贵最值得我们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2] 王伯庆.2009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37.
篇4
【关键字】《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课程建设 加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000-00
按照教育部印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通知要求,国内普通高校普遍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但该课程在各高校实施的效果不佳,普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课程名称不统一、课程体系有待优化、师资队伍不强、教学方法单一、教材建设滞后等问题。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课程名称
教育部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中明确规定本门课程的名称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但各高校对该课程的称谓却存在分歧,常见的名称主要有:职业素养与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实务、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就业指导、毕业生就业概论、大学生职业指导、大学生职业辅导、大学生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规划、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
课程名称反映了对该课程的定位,体现出不同的就业意识与观念。《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核心概念有两个,即“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无论是职业生涯、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还是职业素养都可以归结为“职业发展“之中,而关于“就业指导”的说法更是多种多样。“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把“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作为两个独立的概念,并把二者有机结合、贯穿于大学阶段全过程,充分说明了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不只单纯地解决大学生眼前的就业问题,而更侧重于唤醒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引导其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有效安排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成才。这反映了时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以及大学生自身发展、成才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体现了“职业”与“就业”相结合、“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导”并重的思想。
二、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意义
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是高校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制定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从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阐释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对大学生职业发展和成功就业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不是可有可无,它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承担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代表了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该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不是理论知识的灌输,又不同于单纯技能的培训。该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对加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还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课程通过知识的讲授和体验式的学习,指导学生自觉树立科学合理的职业观和择业观,剔除了毕业生择业时产生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倾向,有利于大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构建健康合理的价值取向。最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还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课程通过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地认识自我、正确规划未来,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作出正确选择,全面发展自己,实现自身价值。
三、《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构想
(一)明确课程性质和任务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现阶段作为公共课,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这是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性质的表述。作为一门大学生公共必修课,该课程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充分了解自己,明确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并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和生活。
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任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从大学生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应该达到的目标来阐述。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位一体”,是《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对本课程任务的总结,旨在说明本课程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既给课程教授者提出了目标要求,又为大学生学习本课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二)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在规定该课程的性质和目标的同时,也明确了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说,本课程可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第二部分为职业发展规划;第三部分为提高就业能力;第四部分为求职过程指导;第五部分为职业适应与发展;第六部分为创业教育。纵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全部内容,基本上符合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目标要求,既有职业生涯和规划方面的态度要求,又有职业发展和就业方面的知识传授,还有求职择业技能方面的实践训练。
然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关于课程的内容仅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尚需各个高校根据本校特色和学生专业特点进一步整合优化。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是当前优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有益探索,也就是把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规定的课程内容分为不同的模块,并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需求分年级、分阶段地实施。以四年制大学为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上述六部分内容可以整合为四个模块分别与四个学年相对应。大学一年级是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阶段,这阶段的重点在于通过课程讲授,让学生了解职业对人生发展的影响,引导其树立科学的职业观;大学二年级是职业发展规划阶段,本阶段让学生在自我分析和环境认知的基础之上,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加以实施;大学三年级是提高就业能力和实施创业教育阶段,这一阶段在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的基础之上,着重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其职业技能;同时,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大学四年级是求职择业指导和职业适应与发展阶段,该阶段侧重于求职择业技能技巧的传授和训练,并引导学生积极实现角色转变、尽快适应职场环境。由于各个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存在差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应适应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学生的需求。“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满足了大学生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极大地增强了该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无论是职业发展理论的讲授,还是求职择业技能的训练都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体验。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所谓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指在充分考虑学生特点的基础之上,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教师的作用不在于传递知识,而是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激发和促进学生的体验与思考,从而达到新知识的建构。这一教学模式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中的应用尤为明显,且极其重要。
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模式要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是多元的,即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必须涵盖了理论讲授、实践体验、技能训练等多个层面,进而实现课程教学的全覆盖、全程化、系统化、科学化和个性化。同时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模式要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方法必须是多样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案例分析法、启发式教学、小组讨论、集中教学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等均是该课程常用的方法,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性和参与性,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加强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
当前,影响《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施效果最为突出的是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由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各高校普遍缺乏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目前,该课程的授课教师多为专职学生工作人员,其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和科研能力整体上不能适应课程发展的需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已成为当务之急。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从高校自身发展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考虑,积极打造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并推动其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具体来说,在稳定现有师资队伍的前提下,从管理体制、激励机制、福利待遇、职称评聘、培养培训等方面吸引更多的教师加入这个队伍,为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提供组织、制度保障。同时,应当加大对现任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其积极深造或者考取职业指导师资格,鼓励优秀的教师参加各种层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技能大赛,进而提高队伍的整体水平。
缺少一本高质量、系统权威的统编教材也是影响当前《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现有该课程的诸多教材普遍存在偏重理论阐述忽视实践应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导致任课教师照本宣科,偏重枯燥理论的讲授而实践应用不够;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参与性不强的问题。为此,《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材的编写必须贴近学生实际,不能照搬国外理论,应当把鲜活生动的实例编入教材,让学生在深入体验中掌握理论,进而提高自身理论修养和掌握技能技巧。当然,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探索编写适合不同学科门类和专业特色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材也是该门课程教材建设努力的目标。
四、结语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加强该课程的建设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改革的深入和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在高校人才培养和促进毕业生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教育部印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为该课程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但仍需各高校结合自身情况,从思想认识、体制创新、经费投入等方面切实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以充分发挥该课程的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岩磊.高等教育课程改革视阈下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J].现代教育管理.2010(12)0(23)
[2]陈静.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05)
[3]陈海娟,周祥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模块化及其操作构想[J].思想理论教育. 2011(03)
[4]徐芳.普通高校本科生《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施模式探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03)
[5]梁欢欢,莫运辉.体验式教学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中的应用[J].成功(教育). 2012(12)
[6]任国荣,王运敏,赵红杰.高校职业指导课程建设有效性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4)
[7]王正斌,李春雷.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创新与发展探析[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2(03)
[8]张幸.《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实践的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3(03)
篇5
一、就业指导课程开设需求
(一)就业指导课程开设是学生需求。当代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方向有着强烈的理想性,在主观因素的主导下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定位失准,自我意识模糊,导致个人成长与发展趋势趋于现实和功利性,学生需要在校期间就有针对性地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制订行动计划、评估和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调适;积累踏入职场前所需要工作技能、技巧,求职能力等方面,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
(二)就业指导课开设是学校需求。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应该开设就业指导课是在引导学生转变就业传统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和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熟悉国家就业政策,掌握求职技能、技巧,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程,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就业指导课程开设是社会需求。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心是尽量合理地调配人才资源,避免人才的浪费,并发挥其各类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优势专业群体,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学科体系,发挥就业指导课程的作用,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学子,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指引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培养其学习能力和职场认知能力,传授求职能力,调适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状态,真正引导学生成长,服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二、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
(一)课程内容的问题
在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方面出现一些矛盾问题,如就业指导的课程内容应较多结合专业理论知识的实践性指导,还是应将内容较多结合实际在求职、招聘、面试等方面的技巧性、技能性指导出现矛盾。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缺乏系统理论、模式规范性、实践实用性,虽然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会出现因人而异的情况,但是教学课程设置应有较为系统的理论作为基础,师资队伍应规范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手段,不要偏离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
(二)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方面的问题
部分学生反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困惑和问题:
1.学生在校期间,可能接触就业指导课程一般可能是从大二至大三都进行授课,学生在这个阶段,对学业的认识和自身专业的特性不能完全认知,自身职业生涯的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准或模糊,导致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意义理解上有偏差。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很多学生掌握的技能知识不足,能结合自身素养和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不足。
2.总结部分就业指导课程开设以后的实效性,具体可以归纳为学生感到指导后“无收获、无思考、无内容”。“无收获”,指的是没有系统获取专业技能知识和实践训练的知识。“无思考”,指在凭借教师的课堂“灌输”,以社会名人的求职个例,总结其求职经验,让学生自行感悟和体会。这种“灌输”不能实现个性化的指导,起不到深层次的反思效果。“无内容”,指在学校吸收学习的内容过于简单,没有主要职业生涯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的分享,教师多以网络、电视上传播的“脱口秀”、“求职节目”等热门视频作为教学视频播放,这些视频有些能让学生感觉到共鸣,但是学生的心理可能因为这些视频不符合实际的“夸大宣传和凸显噱头”,导致影响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判断和心理健康,使得学生自暴自弃,影响正常的学业完成,盲目追求不符合实际的职业生涯目标,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3.教师队伍的问题。主要是新时期下就业环境的影响,导致就业指导课老师教学能力、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的情况:(1)自身原因。就业指导课的教师多是从事思政工作的辅导员或年轻教师,个人学历层次高,理论知识扎实都是造成教师自满情绪的原因,使得对就业指导的理解不足,而工作经验少,没有求职技能和技巧积累是教学能力不强的因素之一。(2)任教期间,就业指导课程研究教学技能较弱,没有学习理论的基础和交流的平台,教师之间没有成熟经验分享的途径。(3)授课时脱离实际情况。脱离学生来自不同地域生源的情况,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不同的,脱离学习能力的实际,脱离学校的实际,没有考虑学校的定位、人才培养计划等方面的实际。
三、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分析和思考
(一)课程内容建设。针对就业指导课程内容方面的建设,应该依据学校的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详尽的授课内容、学生学习计划、学习目标,并建立学生与教师的反馈机制,有效实时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即时修正课程的相关内容。
大学生在校期间应适时做好学生职业生涯的指导,就业技能培训、求职技巧学习、相关就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学习。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应当结合学生专业发展的要求和社会就业环境,在系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就业实践。
(二)教学模式的结构。就业指导课程模式都是教师讲授知识内容、学生小组讨论、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教学模式包含一定教学思想及在此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课程设计、教学原则、师生活动结构、方式、手段等。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模式可进行教师讲授方法的改进,学生学习途径、学习方法的改进;可以归纳和总结以往的成功案例和建立长效评估评价体系。突出理论的指导性,通过教学的基本程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自学能力,适当通过一些教学的辅助系统真正体现教育教学效果。
(三)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应该结合专职和兼职并用的原则,在从事就业指导和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队伍中,选拔一批专职教师组为骨干力量,他们的就业指导经验丰富,热衷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课堂教学研究。其次,发动一批有双师资质的兼职教师作为业务指导,因为这部分双师型教师既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又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从行业特点、职业素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
教师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应考虑这批教师的学习深造、学术交流较弱教学能力方面的培训,为他们搭建一个学习经验、交流经验、分享经验的平台。
(四)网络平台建设。就业指导课程可结合现在的网络化信息手段,打造适合学生就业需求的网络平台,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备课与学生互动,将课程内容有效与网络信息化进行整合,教与学拓展到了网络,拓展到了线上线下,学生可以课前课后利用网络平台自主有选择性地学习,可以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完成学习内容的能力得到增强,有效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同时促进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升自身教学水平。
(五)实效性思考。就业指导课程必须有一定的实效性,表现在:一是职业生涯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了解职业生涯的基本概念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知识。二是针对学生个性化特点,所掌握的基本的就业技能、技巧和求职能力要具有有效性。三是在这些技能和技巧方面要具备可操作性,要能理解还要能运用,现在培养的大学生需要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养。四是可推广性,指就业指导课程在教学模式、课程内容设置、典型性的成功经验、工作模式和工作长效机制方面的成果得以分享和推广,并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改革提供支撑。
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要提倡以科学的教学模式作为手段,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以服务学生为宗旨,增强学生发展能力,最终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篇6
关键词 大学生 素质教育 载体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出,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书的同时还必须发挥育人的作用,加强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笔者根据自身工作经验,深入分析探讨了大学生素质教育载体的创新策略。
1大学生素质教育载体的原则概述
1.1以学生为根本,更新育人理念
高校是培养人才、创新知识、传承文明以及为社会服务的重要阵地,而人才培养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所以高校在开展育人工作时,应以学生为根本,这是素质教育载体的核心理念。以学生为根本,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素质水平,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推动学生健康有序发展。
1.2清晰划分职责权限
当前,高校应成立由校领导为组长、教务处长学生处长为副组长,招生就业部、计划财务部、各系主任共同参与的领导小组,各系应成立由系主任为组长的项目实施工作小组。提高各部门工作责任感,教务处的任务是深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建设等工作,通过对教育教学的深入改革和优秀师资团队的建设来不断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及职业素养;各系部应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的技能、职业素养等进行科学指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学生处应利用课余时间育人,设计合理的载体,利用第二课堂激发学生锻炼积极性,第三课堂激发学生实践积极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水平。
2大学生素质教育载体的创新策略
2.1注重素质教育主体性
2.1.1明确主体地位
要想确保素质教育载体的有效创新,就必须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主体意识,以学生为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中,应摒弃传统的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赋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权,培养学生独立展现自己的机会。深入了解学生间存在的差异,掌握每位学生的心理需求,贯彻落实个案教学法,从而吸引每位学生的注意力,全面体现学生的内在需求,从而促进其主体意识的形成。
2.1.2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力
当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后,教育者应积极促进该意识的有效落实,有意识地强化学生主体的创造能力。对于学生主体能力的提高,应采用多样化的手段来完成,比如通过设置问题,科学引导学生针对所提问题积极主动开展思考;通过提问法,让学生自主找寻问题的答案;以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基础,营造相配套的教育情景,给学生以视觉冲击,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产生深刻的感悟,潜移默化中提高认知水平及能力。
2.2科学设置课程,突出素质教育主渠道
2.2.1人文课程应突出刚性化
人文课程是促进高校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的前提条件,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的相融,能够有效处理大学生人格品质培养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这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高校教育是学生发展的特定阶段,所以应突出人文关怀的精神,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空间,人才培养中注重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构建一套完善高效的人文素质选修课及必修课制度,制定刚性化的规定,确保该制度的全面贯彻落实。从高素质人才培养角度出发,确立清晰的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切实建立一套功能强大的人文课程体系。
2.2.2实现模块化课程内容
在模块化形式的基础上设立课程内容,将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落实到人才培养中。以改善课程结构为切入点,建设人文素质教育第一模块,避免专业化限制,提高学科的渗透力,制定学校教育改革计划时应涉及人文课程内容,以确保人文素质教育在相关制度的保障下更好的运行。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应从综合素质教育的观点视角来审视,将观念、方法等各项文化内容渗透于各教学环节,确保专业课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系列讲座、报告等形式建设人文素质教育第二模块,邀请优秀的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等来校兼职教授一职,为学生们举办系列讲座和报告活动。将举办科技文化体育活动作为主要载体,建设人文素质教育第三模块,学生通过该活动逐步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有效促进大学生潜能的发挥。
2.3注重研究性W习
对大学生实施研究性学习时,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1)选题的正确性;要求符合专业方向,与已掌握的知识有效衔接,提高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能力;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制定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研究目标,促进学生潜能的全面发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切实感受突破创新后带来的成就感。(2)科学指导研究过程;课题确定后,要求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建立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案,同时结合研究需求及小组成员特长科学划分任务,并引导研究小组落实各自的职责权限,互相配合协作,加快推进研究项目,从而实现总体目标。(3)合理评价与利用成果;成果产生后,应先安排学生小组内进行相关总结,相互交流体会,相互分享经验,然后小组间做一番比较,优势互补。此外,对开展的研究项目全面回顾,评价出好坏,赞扬先进典型,合理设置接下来的研究性学习,采用多样化手段,积极营造有利于探索创新的环境,从而调动学生参与新活动的积极性。
3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素质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各项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而创新大学生素质教育载体,在满足素质教育需求的同时,还有助于培养一批素养好的高素质人才,所以高校应将大学生素质教育载体的创新作为重要任务来抓。
参考文献
[1] 王敬国.关于做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2010(06).
篇7
关键词:职业素养;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华南农业大学
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新理念。1998年教育部在《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要2020年》专门用一章的篇幅阐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问题,可见素质教育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本身的素质水平、个性发挥、价值观形成、职业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大学素质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提出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通识教育已被普遍纳入高校的课程体系[1]。专业之间交叉相融、学生的知识面拓宽、第二课堂活跃、探究式学习和启发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得到推广都得益于素质教育改革。然而,近年来,社会上对大学素质教育的质疑和争议却不断。主要的争议点包括:首先,专业教育弱化、专业课程学时数大大压缩、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下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不高。其次,素质教育的形式化和口号化严重,教师和学生疲于应付。最后,专业泛化。过分强调“宽口径”和“淡化专业”,使学生变成不同专业知识的杂乱堆积体,既不能“文”也不能“武”,学生的就业能力下降等问题层出不穷[2-3]。事实证明,若不解决上述问题,大学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将困难重重。下面就以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为例浅谈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关问题。职业素养是一个内涵非常广泛的概念,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品质,是职业的内在规范和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首先要提高专业技能,过硬的专业技能是职业素养的重要方面。二是敬业精神和道德。在职场上和生活中,敬业精神和道德表现为职业素养和个人的素质、道德修养。职业素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职业意识及职业技能等方面。其中前4个方面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用大树理论来描述两者的关系比较直接,即每个人都是一棵树,原本都可以成为大树,根系就是一个人的职业素养,枝、干、型就是其显现出来的职业素养的表象。要想枝繁茂,首先必须根系发达。而要想使在校大学生这些未来的大树根系茂密,加强其素质教育才是当务之急。
1素质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素质教育都是采用发达国家通才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强调通识教育,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大量的通识类和人文类课程;主张文、理相通和淡化专业,增加大量跨专业的选修课程;强调第二课堂,课外活动和学生社会活动大幅度增加[4]。然而,我国素质教育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异。首先,我国的素质教育是在原来苏联式纯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惯性思维和习惯势力大。其次,我国目前的教育资源》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设施等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尚不能满足欧美式通才教育的需求[5]。最后,我国现行的教育行政管理和高校教学管理的方式与发达国家不同,均具有计划经济时代“自上而下”的特征。如果不考虑上述条件而盲目照搬欧美式的通才教育方式,就会因为教育资源不足和高校教学管理方式落后,引起非专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培养与专业教育之间的激烈矛盾,二者之间互相排挤,导致学生非专业素质未提高而专业素质却下降。另外,由于受到“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压力,高校素质教育的形式化和口号化就不可避免。当前,我国草业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草学专业教育的体制改革和学科发展。而且各地:校根据当地草业发展的优势和现状,制定了自己的草学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计划,使草学专业教育的区域特色突出[6]。华南农业大学草学学科于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是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唯一具有草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单位。在2012年教育部组织的学科水平评估中,本校草学学科在高等学校中排名第7位。本学科点围绕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根据其热带亚热带特色,在草学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而近几年来,草学专业一直面临着招生和就业难的双重压力。华南农业大学从早期就开始探索草学专业素质教育的模式。先后开展了“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农学通识教育模式研究”“基于创新型混合模式的教学改革”“基于网上资源的专业课程自主性学习”和“复合型专业设置”等方面的摸索。在多年素质教育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发现“自上而下”设计的通才式教育模式难于解决大学生长远发展》综合素质提高和近期发展》就业的矛盾,学生、家庭和高校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我们认为应围绕高校与社会的结合点要要要职业来开展素质教育的创新,将非专业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到职业素养培养中。此外,观赏草坪、运动场草坪、高夫球场草坪建植与管理,草坪及园林植物栽培、育种和景观设计等对于草学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表明,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而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应变能力强、有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草学专业人才受到市场的追捧。因此,基于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被提到日程上来。为了要将华南农业大学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我们不断探索着适合我国当前国情和区域就业的素质教育途径。
2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素质教育的改革
根据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草学专业学生应具备除草学知识及相关基本技能外,还应掌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草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科学前沿和高新技术发展趋势;熟悉草业生产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技术创新的基本能力。可以看出,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是目前提高草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助推器”,而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混合体,把大学生培养成身心自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负责任的合格公民是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在素质教育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职业素养导向的素质教育改革的设想。这种教育模式是按照学生未来职业的需要来选择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以专业教育为核心,依托职业素养,使专业教育与非专业素质培养进行有机融合。
2.1确定应用型草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职业信息需求,提炼新型草业人才必备的职业素养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确定应用型草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对广东省内有关厅局、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相关部门和省内外多家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对涉农专业人才需要开展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新的草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草坪建植与管理、景观设计、体育运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高新技能,能在现代草业领域从事与草学相关的高新技术研究设计、推广与开发、产业化经营和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特别是为适应现代体育产业发展》产业结构的加速调整及市场化、信息化、产业化、集约化、多元化的特征的需求,开设了运动场设计、高尔夫球场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程,增加草学专业学生经营、管理素质的培养。因此,我们修订了草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构架方面,分为通识、基础、专业基础、专业选修课基础和专业拓展5个模块。
2.2建设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培训的教师队伍
2.2.1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引进具有行业背景的骨干教师或鼓励具有草学专业背景的中青年教师加强学习或出国进修,组建草学专业大学生素质教育教师团队。
2.2.2组建校外专家教师团队。主要是聘请在华南地区草学领域有较大成就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等作为客座教授,介绍他们的成功经验,以此可以依托这些校外专家的社会资源,经常带领学生到科研单位、运动场、草业高新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去参观,使学生们看到学草的希望,进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3对草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职业能力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环节,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践课程的地位,把课堂教学、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研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也是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石。
3.1教学方式的改革
采用生产实践式教学法,克服过去的“黑板种田”教学方法的弊端。如:高尔夫球场管理的授课方法是根据草坪管理的技术环节安排教学时间,将草坪管理分为修剪、施肥、灌溉、中耕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在学习每个环节时,教师将学生带到真实草坪上现场直接讲授。
3.2提高草学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体,在实践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知识技能传授者,其自身实践能力对实践教学效果的影响非常大。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实践教学顺利开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要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必须有一批不仅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具备教师素质,而且有较强实践能力,能不断用新技术、新成果充实教学内容的专业教师。要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先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3.3保障实习场地和经费的充足,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草学专业的职业内容和工作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校已有的实践教学基地规模刘天增等: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模式探讨要要要以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教学改革为例越来越小,技术设备相对落后,已经不能满足学生进行实践的要求。加上实践教学经费的日益缩减,校内实践教学开展越来越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与广东省内几家有条件的高尔夫球场和运动场展开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同时,还与一些高科技示范园、种植园及社会上的厂》场,通过签订协议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3.4科研性实践教学方法
在本科阶段的学习进入第3年后,学生要开始进行科研性实践。首先,由教师根据其科研内容及行业发展方向提出相关研究课题,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进行选择,确定研究题目。根据选择课题的不同,加入不同指导教师的研究小组。在小组内,学生通过文献检索,查阅相关资料,对所选择研究题目的行业发展动态、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深入了解。然后根据自己的题目,提出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研究方法,并制定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确定的方案独立完成。在毕业论文设计中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的题目,使优秀论文设计成果应用于生产,同时在毕业生产实习中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新农村建设。
3.5丰富学科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以学科竞赛为载体,能全面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活跃校园科技文化氛围,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展示自我的舞台。如由素质教育团队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大赛”等各种竞赛活动。通过学科竞赛为在校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7]。
4对在校生加强创业意识教育
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职责和任务,加强创业意识教育,切实培养学生们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是高等教育应尽的义务。在国家大力发展草业的大背景下,草学专业应为区域农业经济服务,因此要积极推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不间断的创业理论教育,让学生对创业过程具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可以消除大学生创业高不可攀的神秘感,激起学生创业的欲望。
5构建多元化的基于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
农业:校应该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价和学生成绩评价方式,把知识运用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新的评价尺度。建立使学生主动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思考、分析乃至创新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如本专业主要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项目、任务式考核。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组织分工协作,学会发挥组织成员各自优势做好项目策划、资料收集、社会调研、及PPT制作和考核项目的口头表达。每个人的成绩根据完成考核任务的权重得出。另外,利用假期,依托校外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参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机会,在实践中发掘和培养学生行政管理、经商贸易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且由校外实践指导教师给出每个人的考查成绩。总之,一改单一的闭卷考试模式,实行笔试、口试、操作、设计、开卷、办开卷等多种考核模式,开阔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个性、特长、创造性和潜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近几年来,根据对华南农业大学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反馈,用人单位及社会普遍认为该校草学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强。主要表现在工作上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富有敬业精神、专业基础扎实、业务能力强、具备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8]。这些无疑和学生们在校期间接受基于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培训有关。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加强素质教育培训教师队伍的建设、适时进行实践教育体系改革、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及多元化的教育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等多方面入手,建立基于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培训体系。并不断地进行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探索规律,大胆实践创新,才能扎扎实实地把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开展得更好,利于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
6参考文献
[1]张正义.论大学的素质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18-20.
[2]孙二军.素质教育缘何遭遇困境[J].现代教育管理,2009》8:11-13.
[3]李治,杨杏芳.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历史演进的四阶段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131-134.
[4]潘懋元,高新发.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2》1:1-5.
[5]岳慧兰.中美大学生素质教育途径及方式的比较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126-127.
[6]宋桂龙.草学学科专业教育现状及其发展浅析[J].中国林业教育,2014,32》2:23-26.
[7]常智慧.草学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效果的调查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3,31》6:9-45.
篇8
关键词 创业创新 边疆地区高校 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9.002
Border Areas Universities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xplor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ublic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ZHOU Ying
(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Law, Dian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 Lincang, Yunnan 677000)
Abstract Due to the effect of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order areas universities'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nd conditions are relatively weak,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tarts late, the overall existence of a single form of education, the lack of a complete teaching system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eam, teaching ideas, such as the existence of defects and other problems. Aiming at these problems, the article from the teaching system, teacher team, set up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guidance center, with teachers as the leading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gradually into the students as the leading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in, to driv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mode explores several aspects.
Key words entrepreneurial innovation; border areas universitie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1 边疆地区高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作为人才的集散地,培养人才的同时也承担着将人才输送到社会生产生活领域的责任和义务。在“吸收人才”和“输送人才”的过程中,若“输送”环节存在障碍,最终高校教育将出现困境,甚至将举步维艰。
大学生创业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和先锋队,借助目前创新创业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平台,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和促进大学生将创业想法转化为实际项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学生自身就业,带动区域经济活力,从而进一步解决一批劳动者的就业问题。尤其是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若高校能积极地做好边疆地区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培养和促进边疆地区高校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及创业能力,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团结。所以,边疆地区高校如何开展有成效的创业创新教育显得意义重大。
2 边疆地区高校开展创业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依靠主干课程进行理论指导,形式单一。大多边疆地区高校近年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主要依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提升”“就业指导”课程中的相关专题进行简单的理论指导,近期才增加了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进行理论指导。在以往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开展创业教育时间有限,且存在少部分承担该课程的授课教师直接忽略创新创业教育指导的情况。虽近期增加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从整体上来讲内容的实践指导意义有待提升,且效果不佳。同时创新创业相关讲座针对性不强,大多都是泛泛而谈,没有深入地对创新创业相关政策和知识进行深入指导和讲解。
(2)创业大赛,为赛而赛,缺乏后续指导。除依靠“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和讲座之外,各高校及二级学院还以创业大赛为平台,以期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但大多学院仅将创业大赛作为一项赛事来开展,流于形式,为赛而赛,赛事结束后很少将可行性项目落到实地,对于部分有创意的想法和项目也缺少后续的指导和帮扶,借助创业大赛平台促进学习交流,促进和帮助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提升的目标和效果有待提升。
(3)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且教学理念存在缺陷。首先,大多边疆地区高校的创业教育教师,大部分都缺乏实际的创业或企业工作经验,传授的知识基于课本总结归纳的理论知识,实践性不强,理论和实践的指导脱节。同时,“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创新创业讲座、创新创业大赛之间往往独立开展,没有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地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的讲解,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其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教学理念存在缺陷。大多教师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简单地将创新创业教育认为是对学生开公司的指导,而忽视了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笔者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关键在于“创新”,在于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从而帮助实现创业的理想。而不是简单地指导学生开公司或者开公司的过程会遇到哪些问题。
(4)缺乏稳定的创新创业教育团队。边疆地区高校目前缺乏稳定的创新创业教育团队,这不仅表现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是否专业,是否都参加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是否任意一位教师都能够开展创新创业指导,是否每一位教师都稳定地对某几个班级从入学开始就进行系列的辅导;还体现在创新创业教育团队中的教师是否常年开展该项教育工作,整个创新创业教育团队是否有整体的规划,是否有团队的研讨会、沙龙等。
尽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各高校目前都开设了各类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课程,围绕创新创业也有了诸多新举措,但笔者认为形成大学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形态,仅依靠课程指导是不够的,还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团队等各方面加以完善。
3 边疆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
3.1 边疆地区高校需不断探索,逐渐形成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
(1)依托相关课程,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提升”“就业指导”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等主干课程为主,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和指导。
(2)保障主干课程的课时学习,并注重理论和实践指导的结合。在保障主干课程课时的同时,教育环节应多举案例和实例,用社会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引入经典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想问题、找对策,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和创新意识。
(3)相关讲座的主题应是对主干课程某一主题知识点的深入讲解、教育和指导,且讲座的内容应与课程内容形成相互补充的关系,这样才能够开展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查缺补漏和层层深入的创新创业教育。
(4)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主题和实践效果应对学生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而非停留在形式上的比赛,不能只是简单地给一个分数,给一个比赛名次。比赛原则应该遵循“赛前引导、赛中评价、赛后跟踪指导”,从而进一步的提高学生参赛热情,让学生达到以赛促学,以赛完善自身的目的,同时也能够让教师通过比赛精确地指导一部分学生完善理念和想法、实施创新创业实践操作。
通过逐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将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指导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深入性,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实践创新,形成教育教学各环节的良性互动。不仅能够让教师系统地进行教育和指导,也能让学生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导,从而真正改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
3.2 边疆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队伍应形成较为稳定的教师教学团队
创新创业教育除了应具有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还应具备较为稳定的教师教学团队。稳定的教师教学团队,首先团队教师要具备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且应长期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这样才能更为深入地钻研如何更好地教育和指导学生。其次,团队教师的教育教学应是稳定的针对几个班级的持续教育和辅导。例如,新生入学时某位教师针对某班级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那么这几个班级今后的“职业道德素养”“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就业指导”都应该由这位老师承担,才能更好地保持教育教学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若无规律地频繁更换教师,可能会破坏这种连贯性和系统性,将不利于系统性教学。最后,形成稳定的教师团队有利于营造交流和探讨的氛围。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应定期举办沙龙、开展交流会,团队教师可就备课、授课、实践指导以及改善后的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交流和探讨,以促进整个团队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及时弥补自身存在的缺陷。
3.3 二级学院应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
高校都有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的平台,也有创业街或创业平台供学生具体实践。若二级学院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以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团队为主,邀请学院内其他教师和相关领域的企业管理人员加入指导中心,依托学院专业的特殊性引导和指导学生,将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并实现较为精准的创新创业指导。
3.4 高校可尝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参与,然后逐步转化为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参与,再到学生带动学生创业的教育模式
边疆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课堂教学,而要依托课堂教学,帮助学生走出教室适应和融入实际创业环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不仅在于如何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迷茫同样是造成困境的因素。所以,可尝试以教师为主导,以专业优势和特色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入驻创业街或创业园区,而当该项目正常运行了之后,应当以学生团队为主,教师从旁辅助,最终达到不断吸取新同学加入团队,以老生带新生的模式长期运行该项目。通过这样的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理论结合实际,并能够让教师在实际的创业环境中教育和指导学生。在将学生引领入门之后,后期的以学生为主导运行项目、以学生带学生的模式,既能让学生在创业的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创意想法,同时也能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为今后学生的创新创业打下基础。
边疆地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目前还面临很多困境,造成困境的因素既有社会环境因素,也有高校教育体系和学生自身因素。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和新形态下,边疆地区高校应借助此次契机,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和模式,从而缓解就业压力,促进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团结稳定。
参考文献
[1] 居来提,买买提明.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的科学构建及其运行分析[J].亚太教育,2016(1).
篇9
关键词:电子商务;就业;人才培养;能力
1就业能力概述
国内外学者对于“就业能力”和“电子商务”的定义各有不同“。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伊始的英国,被定义为“可雇佣性”,也就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来看,随着市场不断进步和变革,对于就业能力的研究也不仅仅停留在浅层次和小范围的研究,而是更加注重研究的内容和深度。并且就业能力研究方向主要是集中在高校的就业课程,以及职场培训等问题上。国外学者富盖特(Fugate)对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是,个体在其职业期间确认和实现在组织内部和外部职业机会的能力[1];布朗(Brown)提出,就业能力是找到并保持不同就业的相对机会[2];英国工业联合会(CBI)认为,就业能力是个体为适应雇主或顾客的变化的需要而具备的资格或竞争能力,以及在工作中释放激情和潜力的能力[3];Hillage和Pollard将就业能力定义为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需要获取新的就业机会时所需要的能力[4]。国内学者也对就业能力的定义进行了探讨,郑晓明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5]。无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对就业能力有不同的定义,本文认为“,就业能力”就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总和。
2电子商务大学生目前就业存在的问题
2.1学校培养的人才和企业的需求不对等
目前社会上对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的需求量很大,就业岗位空缺,但是实际现象是电商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出现就业难的状况。据新华社报道,电子商务专业就业率仅为20%。电商专业的大学生不是自己想干什么而是能干什么。
2.2大量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步入其他行业
毕业后大量电子商务大学生步入其他行业,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一些比较稳定而且待遇比较好的工作,比如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
2.3大学生对于自己以后的就业目标盲目
目标岗位不明确,学生不知道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更不知道毕业以后应该具备什么能力、需要哪些证书,才能让自己更有就业竞争力[6]。
3大学生结业能力结构分析
基于这些问题本文主要利用搜集文献的方法对电子商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因素、结构模型进行分析。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因素的分析:通过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从而得到就业能力的评价体系,找出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方法和途径。美国劳工部就业技能调查委员会曾提出,新世纪就业人员应当具备三大基础和五大能力。三大基础分别是能力基础、素质基础、思维基础;五大能力是资源确定、组织、规划与分配能力,处理人际关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对复杂相互关系认知并系统运作的能力,能利用科技手段进行工作的能力[7]。国内学者张琛麟等认为就业能力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的储备能力,即大学生拥有某项专业技能并能够运用这些技能的能力;二是实践能力,即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动手能力;三是心理情感技能,即大学生在生活与工作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拥有管理情绪的能力,以及乐观对待所遇见的挫折,及时调整心态的能力[8]。综上可知,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因素有多种,本文在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分析后认为电子商务大学生就业能力由三要素构成:一是基础能力:学习能力、忠诚意识、诚信意识;二是专业技能:如PS技能、外语能力、宣传策划能力、计算机能力、编辑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营销能力、驾驶能力等;三是思维能力:对一个事物或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反应和应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4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方法及结构模型的分析
国外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模型。Fugate等构建的三维度的心理—社会性就业能力模型,包括个体适应性社会和人力资本、职业生涯识别[9];Yorke和Knight提出的USEM模型,包括理解能力、技能、自我效能、元认知四个维度[10];Pool和Sewell构建的“就业能力的关键构成要素”(CareerEDGE)模型,就业能力由高层的自尊、自信和自我效能与底层的职业发展学习、工作生活经验、专业知识技能、通用技能和情商构成[11]。在国内,杨旭华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构建了“90”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四维度模型,并形成“90后”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量表,用于“90”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测量[12]。肖云等通过因子分析法采取问卷调查和配额抽样方法,对重庆市8所高校和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找到了3个公共因子[13]。刘奎颖等从企业的角度,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维度,并总结归纳出构成就业能力的7个因子,分别为团队协作能力、处理问题能力、人的品质能力、创新能力、专业知识能力、领导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14]。
5电子商务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建议
5.1注重大学生能力培养
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自身是关键主体[15]。从定义看,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加强自己的就业能力,寻求解决就业的方法,注意构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培养自身主动学习探索的积极性。5.2加强教师就业能力提升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电子商务本来就是个新兴专业,作为专业老师,不仅要学习书本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深入实践企业和公司学习;老师也要改变教学方法,提倡“以赛代教”“、以赛代练”。学校应该通过企业选聘、企业实践、挂职锻炼、高校招聘、社会服务等途径,培养“双师型”教师。电子商务技能大赛是实践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技能竞赛促进学生学习,更好地培养专业技能,同时帮助学生主动开阔眼界,培养形成创新思路,提升创业技能,增进创业成功的信心[16]。
5.3建立就业能力培养体系
学校应坚持与时俱进,在课程的选择和安排时要与实际紧密结合,要对教学大纲进行调整。能找到并选择适合自己学校的教学模式,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上做到进一步的改进,教育教学模式要能真正适应本学校本专业学生,和社会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能够真正得到检验,在实践的基础上更加有效地对课本知识进行融会贯通,能在实践的基础上做到活学活用,不断提升和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和转化能力[17]。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课程结构,通过对毕业生调研所显示的具体数据和社会市场需求导向修订教材,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在课程安排和教学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学生和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使学生所具有的能力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使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适应社会需要[18]。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寒暑假时到相关工作岗位进行本专业实习,或者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和见习活动,建立学校内部就业信息交流平台[19]。要建立健全以学校为主导,以学院为主体的学科联盟就业工作机制,从制度层面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20]。建设高水平的电子商务实验室,学校教学要能体现出理论和实践之间充分结合。理论不应该是空洞的,要能真实地加强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专业实操能力。实验室能提供更好的平台,将产品实物以及操作流程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和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产品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实验层面。
5.4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有效地将理论和实践、学校和社会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了实习的机会。在校内创业园区真实运作电子商务企业模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企业电子商务运作模式及相关工作岗位流程和职责,充分了解和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创业,可以培养和加强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提高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创业打好坚实的基础。校企合作能够将高校和企业中的优质资源进行结合,充分做到“产学结合”。在高校中营造良好的实践氛围,加强“校企合作”,以实践教学环节为主导。将校内外一切资源充分利用,使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关系加深。在理论教学之外,大力加强实习基地和创业孵化园区的建设,为学生增加实训机会,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除在校企合作中开展的实践活动外,校企之间可以进行研究和探索出学生在实践项目中所存在的问题,总结出学生在哪一环节或者哪些能力上还有欠缺,共同探讨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设置的目标,有针对地和更加实用地进行教学内容,去掉教学中空泛的内容,从而更好地提高高校学生就业能力[21]。
5.5把握就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关系
大学生在注重就业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应该注意综合素养的培养,不能一味地注重就业能力,忽视综合素养。综合素养是就业的基础,要把握好两者的关系,掌握好一个尺度。
作者:李向阳 唐光海 单位:渭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5]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
[6]朱艳艳,蓬耀.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前景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0).
[8]张琛麟,崔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对策研究[J].科技教育,2015(21).
[12]杨旭华.“90后”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2(2).
[13]肖云,杜毅,刘昕.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异研究——基于对重庆市1618名大学毕业生和272家用人单位的调查[J].高教探索,2007(6).
[14]刘奎颖,郄丽娜,黄春萍.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及其与就业满意度关系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12).
[15]薛荣生,眭国荣,徐源.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能力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1(9).
[16]孟娟娜.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15(04).
[17]阮灵杰,费江波.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现状调查报告[J].创新教育,2015(21).
[18]孟晓红,何伟峰,王秋红.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5(4).
[19]罗小涛.大学生就业能力教育的缺失与治理[J].中国成人教育,2015(4).
篇10
就业指导教育的核心就是破除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学生个人兴趣,兼顾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使学生在学会学习,关心社会需求的同时,体会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价值,及时规划自己的生涯发展历程,最终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建立全方位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主要包括建立专业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课程辅导体系、社会实践体系、个性化服务体系,形成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导向及就业政策导向,并通过学风建设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此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和职业期望。
一、建立专业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
目前各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老师都是由辅导员或者行政人员兼任,专业化程度较低,成效甚微。急需引入激励考核机制,吸引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信息学、社会学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才充实到职业指导队伍中。另外,聘请校外知名的专家学者、职业顾问、人力资源专家、企业负责人组建和扩充学校就业指导的兼职队伍。再就是不断加大对这支相对稳定、高素质的职业指导队伍的业务培训工作力度,保证每位教师的工作质量。
二、建立比较完善的课程辅导体系
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内容结构上看,它包含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提升、就业指导以及创业指导等模块;从学科结构上,它涵盖了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交叉学科。就业指导课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同时,就业指导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课程,需要紧密联系社会就业现实。
各高校应该把该课程作为必修课开设起来,纳入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还需编好一本教材,在教学中应避免教学模式落后、方法僵化、内容陈旧,要不断适应日益变化的就业实际,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切实提高课程的时效性。加强案例教学,注重收集有说服力的数据和权威信息,进行实时分析。整合运用图片、图表、视频等媒体元素,适时穿插实地参观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网上职前学堂,给予学生进行自我认知的实践平台。
三、建设社会实践体系
实习像大学生的“成人礼”一点儿也不夸张。大学生实习不应是学生一个人的问题,实习更不应是学生一个人的战斗。欧美国家历来重视实习。如英国政府的“国家实习计划”, 美国广泛设立就业指导中心积极鼓励大二学生参加学校自己的实习项目。日本除了让学生接受校内的实习教育外,还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去校外的企业、科研院所或者事业单位实习。校外实习不一定是全班的统一行动,但实效性必须放在第一位。实习报告中必须要有学生根据现场实况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内容描述。
实习不但可以让大学生真正了解社会,还能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从实践来看,用一个实习生的确比重新招人的成本低得多。如果职位有空缺,用人单位优先考虑了解企业文化和工作流程的实习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国外的很多企业都有专门的实习生带教机制,而我国除了利用廉价劳动力赚取超额利润外,没有多少用人单位给实习生开眼界、换思维的机会。实习犹如家庭作业,教师应设计好题目,可以开放性作答,但考核的目标应当具体、细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习。大学校园里学到的理论多实践少,实习对于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大学生实习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加强本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除了由学校统一组织外,教育部门也须积极参与、统一分配。
四、完善个性化服务体系
学校应增加一对一的个性化咨询和指导,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个性化分析诊断”或心理咨询,及时疏导和解决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各种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更加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方式上,可以通过学生的老师、家长、同学及朋友之间构成的点-线-面沟通网络,从不同层面搜集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所思、所想,由此有针对性地展开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充分利用平面媒体及网络媒体,着力宣传在当前社会涌现的励志事迹和创业成功典范,形成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学风氛围,帮助学生建立健康、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在具体操作上,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形成完善的专业成才指导体系。这个工作具有全程性和系统性,不是在学生毕业前的临时辅导,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职业指导课程应是各有侧重。大一才进校,开展入学教育,设立职业生涯指导课,帮助学生了解大学生活,探索自我,了解自己的爱好、兴趣、性格、能力,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了解本专业行业的职位需求和行业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建立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二进行专业指导和职业素质拓展,引导学生在加强专业学习之余,积极参加各种校园和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拓展交际圈,初步明确就业、留学、考研或者创业的奋斗目标,并根据目标来总结、评估与修正自身的生涯规划。
大三大四阶段,加强对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设立就业指导课,提供培训机会,指导学生考取与目标职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完成考研、出国需要的相关准备,通过做兼职或者实习积累对应聘有用的实践经验。再次对大学生涯规划作一次全面有针对性的评估和反馈,找出差距,分析原因,列出弥补不足的对策。带领学生开展实习实训,学习就业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教育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完成大学生生涯规划的设计目标,做好从学校到社会后的角色转换。在就业准备的培训方面,如简历制作、模拟面试,总结求职面试的基本套路,寻找求职途径,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招聘会实现成功就业。
【参考文献】
[1]王淑萍.隋文臣.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问题研究.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8).
- 上一篇: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制度
- 下一篇:简述供应链管理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