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计算规则范文

时间:2024-01-16 17:26: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数学计算规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数学计算规则

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管理 有效措施

前言

随着我国新课改程度的不断加深,对初中数学课堂的管理要求也不断发生变化。老师必须加大对课堂的管理力度,在这过程中必须摒弃“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传统课堂管理观念,改善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最终营造出一种融洽的学习范围。在和新课程相互适应的基础下,大力推进初中数学课堂管理的有效措施,才能促进全国范围内初中数学教学事业不断发展,提高初中我国数学的教学效率。

一、课堂规则“异曲同工”,完善纪律协商制度保障课堂管理

纪律协商指的是老师在对课堂纪律进行制定时会征求学生意见,并和学生进行讨论,甚至会让学生直接参与规则的制定。例如在对数学试卷进行讲解的时候,学生在拿到试卷时都会习惯性开始依照标准答案计算分数,导致试卷评讲效果达不到预期。作为老师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可先与同学开始交谈,譬如“同学们,当你们计算自己分数的时候还能专心听老师所讲的内容吗?”这个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之后老师又问学生“那么在老师开始评卷的时候,要想专心听讲同学们应该怎么做呢?”然后顺藤摸瓜,再问“是不是应该认真听老师讲课,在课下看计算成绩呢?”就这样一步步让同学们认识到问题所在最后提出能被同学们接纳的意见。

“异曲同工”的课堂规则是指不用生硬、死板的言语或指令制定规则,而是另辟蹊径地选择一些形象生动、对仗工整的语言来表达,这样会让同学们感觉十分新颖并由此津津乐道,达到一种出其不意的效果。例如在一些自习课上,有很多同学因为十分懒惰不愿意自己动手动脑,对身边的同学过分依赖,形成一遇困难就问答案、抄答案的恶习,这不但不利于课堂安静气氛的营造更不利于学生学习上取得进步。老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一句十分新颖的话,譬如“静下嘴书写,潜下脑思考”作为数学自习课时制定的新规则,这则灵感来自于总书记在先进代表教师大会上“静下心教书,潜下心育人”的主题让同学们大感新奇,就会在心里默念好几遍再经过几节课的强化之后,同学们在自习课时不由自主地默念这条新的规则,课堂纪律的变化就会比单纯的“不要说话”、“思考问题”这样生硬的话明显大很多。

二、角色反串营造和谐关系,柔化课堂管理

初中数学课堂管理当中,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对能否成功管理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只有让学生处于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才能保证学生潜力得到最大发挥,才能使其对课堂拥有安全感,愿意听从老师的安排采纳老师意见。建立和谐关系的关键在于老师,这是由于学生所拥有“向师性“的特质,因此在关系建立的过程中老师的方法和采取的途径相当重要。笔者认为,在建立关系时可采取“角色反串”的方法,让学生充当老师,不但能让学生明白作为老师的光荣使命还能让他们体会老师工作的不易。在学生回归到自己的角色中时,就会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还能劝导其他同学共同保证课堂质量。良好师生关系、和谐教学氛围是实现进行数学课堂有效管理的必要条件,其本身就是最有力的管理手段。其次,老师在进行“角色反串”时,还可让学生直接备课、讲解一个概念和例题或自行组织探究活动。例如在《二元一次不等式》一节中,老师可将自己最为简易的一个PPT教学课件作为范例供学生参考,让他们在周末的时候自己备课,最后由老师选择几个准备较为全面的同学做“小老师”对本章节的内容进行讲解。一般情况学生在教课时的速度很快,因此老师可多备几名同学,当第一位“小老师”完成授课之后,下一位同学就讲解上一位“小老师”漏掉的教学内容。这样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更加全面,老师在对“小老师”工作进行评价并纠正 “小老师”讲课时出现的错误,这堂课程也就算圆满完成了。每学期开展这一两次样的活动可明显改变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营造出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氛围,从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上纪律管理的有效性。

三、通过积极评价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促进课堂管理

在新课改实施中,作为老师不难发现,奖励比惩罚更易于被学生接受。但在许多初中课堂教学中,老师在不经意间会把批判挂在嘴上,惩罚用在手脚上,对最基本的奖励观念不明确,严重影响了奖励的可发挥的作用,降低了学生学习热情。笔者认为,在进行奖励时可采取评选的方式可分为课堂思考、课堂练习、课堂问答以及课堂守纪等四个方面,每周评选一次,一个月进行小结,然后对表现优异的同学给予应有的奖励。这种方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降低了课堂硬性管理模式,提高初中数学的学习效率。而评价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可激发学生潜在的求知欲望,扩大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可能性。评价分为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两方面。自我评价是指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缺点发表看法,学生是其中主角。而教师评价顾名思义,就是指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在进行教师评价时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恰当的鼓励,言辞应带有积极、肯定的意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例如在学习《一次函数》时,老师可提出一些具有发散思维的问题:研究与学习的一次函数有哪几种?在进行研究时,研究内容大致分为哪些内容?画一次函数分哪几步?函数图像对于函数性质的研究有什么重要意义?只有在这样一步步的引导之下,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结束语

初中数学课堂管理有效措施的开展,老师必须注意这是对每位学生发展的过程。在进行教学时,应多留空间给学生让他们能尽可能多的思考与探索,最大程度上满足个体差异,增强教学课堂管理的有效性。只有汲取过去的经验并在实际中敢于创新,才能不断提高初中课堂的教育质量,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

【参考文献】

[1] 吴俊荣.初中数学课堂管理理想策略[J].神州(上旬刊),2012,(3):89.

[2] 叶乃俊.初中数学课堂管理有效策略探析[J].快乐学习报(信息教研周刊),2013,(18):100.

篇2

关键词:游戏教学法;初中数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101-01

所谓的游戏教学法,就是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游戏活动,游戏教学法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对教师来说是一项极大的挑战,不仅要体现出游戏性,更要体现出数学知识,这样才能同时兼备趣味性、娱乐性和知识性,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游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通过游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更有利于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游戏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设计,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尤其是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很多抽象概念和知识,而通过游戏教学的方式,能够将这些抽象知识具体化,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而且,游戏教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游戏中,学生在亲自体验之下能够将其带入到一个意境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通过科学的实施游戏教学法还可以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初中阶段的学生都比较爱玩,游戏教学法能够满足学生的爱玩心情,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这也是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兴趣逐渐提升的关键,在满足学生乐趣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摆正学习的态度,长期以往也会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未来的学习有着极大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增加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自主表达的能力,通过游戏教学法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在通过游戏的环节来养成自主表达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出游戏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对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有着重大的作用。

二、游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在初中数学绪论教学中的应用

绪论是每一个学期、每一章、每一节课的前期教学环节,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着极大的作用。通过游戏教学法的应用,在初中数学绪论教学中引入游戏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整堂课的教学都有着极大的帮助,学生受到好奇心的影响,处在亢奋状态下他们的思维运转会非常快,更有利于快速的接纳知识。例如,在《平面图形》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绪论的环节引入恰当的七巧板游戏,众所周知,七巧板是一种平面拼图的游戏,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识别图形的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极大的促进效果。

2、在初中新概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接触的社会事物比较少,尤其是刚入初中的学生,对很多新鲜事物都不熟知,再加上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很多知识都是学生所不能理解的,因此,要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开展对学生的教学[3]。游戏教学法是将学习的知识转变成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在学习中得到乐趣,通过将游戏教学法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新概念的认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例如,在《正方体展开图》的教学中,正方体是我们日常经常见到的,而将正方体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的话,对初中生学习来说是有着一定的难度,毕竟是一种空间抽象知识,可以引用游戏教学法,让学生进行剪棱游戏,将正方体沿着几条棱剪开并展开形成一个平面图形,可以让学生多试着剪几个,并引导学生观察一个正方体如果展开平面图形的话有多少种形式,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快速掌握正方体展开平面图形的知识,同时也得出平面展开图的概念,提高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度。

3、在初中数学考试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有很多计算都是直接给出的题目,如,x+3-(x+1)+(x-3)=4,像这类的题目学生不用多加思索,只是按照正常的解题规则来计算就能得出结果,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挖掘[4]。通过游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将数学的计算式转变成题目,让学生自己分析计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小红前面有三个水果篮,在每个篮子里放入相同个数且大于3个苹果的数量,分别命名为L1、L2、L3,如果从L1篮子里面拿出3个苹果放入L2框里,再从L3篮子里拿出2个苹果放入L2框里,然后再从L2框里拿出与L1框里苹果同等个数的苹果放入L1框里,问现在L2框里还有几个苹果?这是一道游戏的题目,从整体来说是从一个数学式衍变而成,通过这样的题目能够让学生融入到数苹果的游戏中,让学生充分利用到数学知识来解决这类问题,L1、L2、L3框中初期的苹果数量是相同的设为x,x+3是第一步放入L2框里的3个苹果,x+3+2是前两步放入L2框里的苹果,x+3+2-(x-2)是这几步操作之后L2框里剩下的苹果,从x+3+2-(x-2)计算式中得出L2框里还有7个苹果。数学教学中的每一个计算式都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将这种数学化的过程衍变成游戏的形式,再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不仅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到知识,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的道路中更有新奇性、趣味性,将学生的最大潜能激发出来,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率。

游戏是伴随着学生成长的,而且,游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这件事情产生好奇心,积极的对其进行探索和学习,游戏教学法正是抓住了这个规律,将其应用到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到知识,在学习中得到乐趣,虽然教学方法仅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但是,要发挥出辅助手段的功能,才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初中数学教学亦是如此,数学知识很多都是抽象概念,通过合理利用数学教学法能够将这些抽象知识具体化,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有效的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张维忠.一种益智数学游戏――七巧板[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3(07).

[2] 陈建金.让数学游戏走进数学课堂[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03).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激发初中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提升。还能够产生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以后社会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数学教师的角度看,教学的生活化的开展能够促使教师更关心社会生活实践,能够更好的对教材进行全面分析,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科学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注重实现学生素质的全方位培养。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初中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较强,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就算能够理解也无法灵活应用于生活中。因此,在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将教材内容与日常生活情境有效结合起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同时,老师还应该应用实际案例进行讲解,从中得出数学结论,逐渐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应用能力。例如:在学习《轴对称》的内容时,老师便可以将蝴蝶图案、京剧中的脸谱等轴对称图形作为实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的美,从而激发学生探究轴对称知识的热情。

二、深入钻研教材,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都有数学思想的应用。教材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依据与主要的教学资源,但在以往的教学中视教材为权威,不敢越雷池半步,只是在机械地照搬教材,教材上怎么写就怎么写,这样的教学势必会脱离学生,脱离生活,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而,教师要认真分析研究教材,并将课堂教学的目标与学习内容的生活化同步处理讲解。如在日常生活中,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点或平行线成比例的知识点利用手边的工具来探究操场上旗杆的高度;利用圆柱体积公式来计算现实生活中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利用正比例函数来提高射击游戏子弹的命中率;利用函数知识来计算超市购物、外出旅游等促销活动方案哪个更优惠等等。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回归生活,重视学生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学有所用,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让学生形成持久而稳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形成和提高。

三、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初中数学作为基础教学的组成部分,生活是学习的来源,只有加强生活与教学的联系才能把生活化落到课堂的实处。将教材中原有的例题经过教师的改编,变成学生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强化了学生的应用能力。所以,教师要开动自己的脑筋,积极挖掘教材,使课堂教学内容始终能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切实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如汽车的耗油量与行驶的距离和汽油的价格有关,行驶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与行驶的距离与行驶的速度有关,而与行驶的方向无关,从而使学生从真实的生活事例中来加深对绝对值这一抽象概念的深刻理解。

四、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列举

与初中数学内容相关的生活化问题随处可见,数学教师只要处处留心,认真分析,定能搞好生活化教学。

(一)商场节假日商品促销活动

例1某商场的促销酬宾活动,拟分两次降价,有两种方案,甲方案:第1次打a折销售,第2次打b折销售;乙方案:第1次打b折销售,第2次打a折销售;丙方案:两次均打(a+b)/2折销售;请问哪种方案降价较多?例2某商店卖出A、B两种价格不同的商品,商品A连续两次提价20%,同时商品B连续两次降价20%,结果都以23.04元出售,请问商店的营利情况如何?

分析:上述题目说明现实生活存在着数学,现实生活中有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数学的学习可以从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出发,从学生所熟悉的情境出发,这样学生就会自我主动学习,自觉接纳知识,使枯燥复杂的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其学习兴趣,也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就在眼前,数学就在身边。

(二)银行存款类问题

例3某人现有10000元钱,需要存款两年,当时银行利率情况是:三个月定期年化利率为3.10%,半年定期年化利率为3.30%,一年定期年化利率为3.50%,二年定期年化利率为4.40%。请你通过计算选出最佳存款方式。

分析:这是学生生活不可避免的数学问题,是学生的一种生活经验。学生生活需要钱,存款问题与学生生活也息息相关,学生对其自身有益的事,往往乐于实践,该生活化的问题对学生自身有一种吸引,触动学生的兴趣,学生乐于学习、乐于动脑分析解决。

(三)出行租车问题

例4某校初二年级176名学生要开展校外活动,现需租车。运输公司提供的三种车型情况是:小型车每车可乘20人,车费200元;中型车每辆可乘30人,车费240元,大巴车每辆可乘50人,车费是350元。问怎样乘车最合算?

分析: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怎样才能经济实惠?这样的生活化数学问题,能锻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数学思维敏捷力,通过现实的问题灵活运用数学知识。

在初中数学新课程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要求课堂教学内容应该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以此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益。因此,老师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不断强化课堂教学实践和研究,并且努力找准数学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最佳切合点,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真正将数学知识教学融入到实际生活中,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亲自参与、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学习的乐趣,从而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周B.浅谈初中数学教学艺术[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16).

篇4

关键词: 农村初中数学教学 法制教育 教学资源 数学活动 数学应用题

学校是培养未来社会建设者的重要基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已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不再仅仅着眼于知识技能的获得,而是更关注学生在学校期间人格上的塑造和培养,期待学校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接班人。这里的高素质,不仅指有知识涵养和职业技能,更有道德修养和法制意识。学生法制意识的形成有赖于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所进行的法制教育。

学校教育由各学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课外活动等构成,其中各学科教育占据绝大部分学校教育时间。在开展法制教育时,如果仅仅依赖思政教育和课外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并且在思政教育或课外活动中集中进行的法制教育也往往令学生心生反感,反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这就需要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育结合起来,把法制教育有机地融入学科教学中,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让学生在学到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获得法制教育。初中数学作为初中阶段重要的学科之一,在其教学过程中自然也应当渗透法制教育。这里要注意的是“渗透”一词,强调的是不声不响、潜移默化,以在学生无意识状态中进行为好。因为如果学生意识到教师在有意识通过教学讲法制,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要达到“渗透”状态,学生才会在无意识中接受相关的法制教育内容。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法制教育呢?下面笔者联系实践谈谈看法。

一、积极开发和积累渗透法制教育的数学教学资源

初中数学教师平时要注意多开发和积累渗透着法制教育内容的数学教学内容,以备教学时灵活运用。比如关于“正数和负数”部分的知识,可以把《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等渗透进去。比如《质量法》第六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推行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鼓励企业产品质量达到并且超过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第十二条产品质量应当检验合格,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第十四条国家根据国际通用的质量管理标准,推行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如果教师单纯地讲解这些内容,则学生毫无兴趣。如果融合在数学题目之中,效果就会完全不同。教师可以适当设计一些融合这些法制内容的题目,提供给学生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不知不觉地受到这些法条的影响,进而建立起必要的法制意识。此外,网络上可以找到很多融合了法制教育内容的数学资源,教师应积极搜集备用。比如关于速度和时间问题中汽车运行类题目,往往融入了交通法制内容,平时积累起来,教学时供学生练习,学生就能从中了解和熟悉交通相关法规。

二、教师要提高自身法制修养

教师加强自身法制修养,出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教师为学生敬仰之人,为学生生活典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要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教师得身正垂范,率先提高自身法制修养。为切实树立榜样,教师不仅要从理论上知法,而且在行为上要守法,守法具体表现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之中。日常生活中,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诚实做人,踏实生活;工作中,严格遵守教育法和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同时严格遵守学校工作纪律,不迟到,不早退,关爱学生,不体罚学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成为守法模范,学生才能向师学好。另一方面是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法制修养,才有可能开发渗透法制教育内容的数学教学资源,也才有可能发现和主动搜集融合了法制教育内容的数学教学资源。

三、把法制内容融入数学活动之中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设计很多数学游戏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形象生动地学习和感受数学。经过实践,这种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问题的效率。

法制教育是当前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我在数学游戏教学中,借助情景教学,结合游戏规则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使学生知道了为什么要守法,怎样守法,什么叫犯罪。从而懂得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律常识。例如,在进行口算抢答游戏时,常常出现个别同学站起来回答,故意答错等现象,使游戏无法进行。针对这些现象,我在讲清游戏规则的同时,利用这一契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知道,游戏中的规则就好比我国的法律,大家在游戏时不遵守规则,游戏就无法进行。同样,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不遵守法律,国家就不能安定。所以,同学们要从小养成遵规守纪的好习惯,这样才能适应、适合社会。

四、把法制内容融入应用题之中

篇5

【关键词】数学思想 初中数学 应用 渗透

数学思想是指对数学学科知识、方法以及规律的本质的认识,是将数学知识转化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的保障。初中是每个人数学学习的奠基时期,对以后数学学习的水平和未来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不仅能帮助老师教学,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能力,比单纯掌握形式上的数学知识更重要,应该受到重视。

一、数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又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目前初中阶段,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整体思想、化归思想、转化思想、归纳思想、类比思想、函数思想、辩证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方法等。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指导学生学习数学方法,毋庸置疑,必须指导学生紧紧抓住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是这一数学链条中的最重要的一环。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中最精华的部分,它的形成不是瞬时间完成的,所以学生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和运用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

二、数学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转化思想

初中数学中涉及的数学思想较多,其中转化思想是最常见的,它是一种把复杂的数学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把不常见的问题转化为自己熟悉问题的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转化思想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在难易、繁简、新旧的转化过程中,容易帮助学生获取新知识,将自己所学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解方程时,对于一元一次方程,可以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将其转化为x=a的形式,而一元二次方程在求解时,则可以先通过降幂,将它转化为相应的一元一次方程,再进行求解;在解方程组的时候,可以利用转化的思想,通过消元的方法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再求解。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对运算法则之间的转化方法进行讲解,加强同学们对转化思想的应用。此外,在几何教学中也经常会用到转化思想,具体表现为数形的转化。比如,在解不规则多边形的问题时,可以通过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把问题放到规则多边形中进行解答。

(二)分类讨论思想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假定条件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同的情况,它的结果不是恒定的。这时候就要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分类,这就是分类讨论思想。这种思想也广泛应用在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比如,代数中绝对值的问题就是应用分类讨论思想的典型,在平方根问题的求解中,通常要从字母的正负值的角度进行讨论分析。在进行圆周角定理的证明时,要考虑圆心与圆周角的位置关系,分多种情况进行讨论。另外,在函数或方程式的解题中,也要根据字母的取值范围分类讨论。

教师在平时教学时,要注意对分类讨论思想的渗透,注重学生对分类原则的理解和把握。在解答数学问题时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可以避免出现错解或漏解的情况,提高同学们分析问题、考虑问题的能力,形成全面缜密的逻辑思维。

(三)数形结合思想

数,是问题的抽象概括;形,则是一种直观、形象的表达。数形结合就是根据数和形的关系,将它们进行转化或结合,以帮助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需要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数据,画出相应的图形,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

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数轴,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理解相反数、绝对值等知识概念,也能很准确地判断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大小关系;函数问题中,根据函数解析式,画出函数图像来解决问题;几何题的证明和计算中也经常用到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不仅仅指将数转化为形,也包括形转化为数,使数形结合,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问题解决的灵活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函数思想是指根据题目中条件的关系,利用函数的性质和概念对问题进行转化、解决。方程思想是指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将题目中的条件转化为不等式或方程,通过对方程组和不等式组的解答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方程与函数的思想不仅仅体现在数学教学上,它与我们的生活也有紧密的联系,所以,在教学中加强方程与函数思想的运用,在帮助学生解决具体数学问题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不等式x2+3x-4>0,可以将其变形成y= x2+3x-4,这样就相当于是求y>0时,x的取值范围。此时就可以画出y=0的函数图象,很直观、简单地解出不等式。

三、应用数学思想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加强教师对数学思想的全面认识

作为学生数学思想的传播者,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数学思想的重要性,并培养自己在教学中应用数学思想的意识。然后对教材中的数学思想与相应的方法进行研究,并结合自己的认识进行备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数学思想的灌输,提高学生运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数学思想教学要分层次进行

初中数学教材中渗透的数学思想多而且乱,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同学们对每个数学思想都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必然会带来事倍功半的结果。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数学思想与方法划分层次,根据了解、理解、应用的不同程度,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免学生对数学思想产生难懂、高深的印象,生出抵触情绪,影响学习。

(三)注重对学生提炼数学思想意识的培养

一些初中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对数学知识的传授,对个别例题的讲解,使得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不能形成完整、严密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老师要通过介绍背景资料、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觉思考,使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想的作用,形成自己的逻辑思维形式。

(四)在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思想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部内容之中,且在解题过程中,经常会涉及几种数学思想的综合运用。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数学思想进行反复提炼,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数学思想的知识,提高学生对数学思想的认识程度,加深印象。另外,在解题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数学思想对讲解的例题进行变形、设计,使学生能够突破定向思维,做到举一反三,加强学生运用数学思想的联系,提高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数学知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数学思想的提炼和总结,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的意识,并将数学思想应用于学习和生活中去,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教学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华.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2).

[2]李健.浅谈数学思想在初中教学中的渗透[J].西安社会科学,2010(1).

篇6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培养能掌握数学概念,公式,解答数学习题的知识型人才,而且更注重数学素质教育.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依据教学大纲,结合自己所积累的经验组织数学教学,这种教学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笔者身为初中的数学教师对这一点深有体会. 通过对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分析,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一、教学模式概述

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 用于设计面对面的课堂情景或辅助情景.确定包括书籍、电影、磁带、计算机程序以及课程在内的教学材料的计划和范型”.

教学模式包含五个要素,即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 这五个因素之间有规律地联系着就是教学模式的结构.

教学模式具有指向性、操作性、完整性、稳定性、灵活性等特点. 教学过程中在选择教学模式时必须注意不同教学模式的特点和性能,注意教学模式的指向性. 教学模式是教学现实和教学理论构想的统一,所以它有一套完整的结构和一系列的运行要求,体现着理论上的自圆其说和过程上的有始有终. 教学模式所提供的程序对教学起着普遍的参考作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在运用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教学的内容、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师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细微的方法上的调整,以体现对学科特点的主动适应.

教学模式能为教学提供一定理论依据的模式化的教学法体系,使教师摆脱只凭经验和感觉,搭起了一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 教学模式的研究指导人们从整体上去综合地探讨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其多样化的表现形态,对加强教学设计,研究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应用

2.1 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教学方式. 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性,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活动,都各有所得. 要求问题设计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每一层次既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又是下一步前进的阶梯. 探究教学模式有四个基本环节,即诱发参与、自主探究、反馈辅导、评议小结.

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教师要营造探究情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优化探究方式,调动学习的自主性,并介入探究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充分性,抓住探究成果,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拓展探究空间,促进学生学习的持续性.2.2 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开放式数学教学模式,就是通过构建一个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增强,课堂参与气氛变浓,从而形成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

在开放式数学教学模式中,教学情景的创设很重要. 教学情景的创设与运用能够沟通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联系,有效地降低了数学的门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就有数学.

开放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究、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

2.3 自主式的教学模式. 自主式数学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自由地开展学习活动,并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自主学习包括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价反馈等几个必要环节.

学生看例题,找规律,学会例题是怎样运用定义、法则、公式、定理来解题的. 做与例题类似的题目来检查自己自学例题的效果. 教师进行巡视,督促、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看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解. 学生通过这样的自学,对新知识获得了丰富的感知和初步的理解,发现问题,带疑听讲,在教学中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目标一致,同步和谐,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有效地克服了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盲目性.

三、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分析评价

评价是数学教学模式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充分关注学习态度,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 教学评价是各种教学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 由于不同教学模式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达到的教学目的不同,使用的程序和条件不同,当然其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也有所不同.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一定的规则对教学效果作出描述和确定,是教学各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的目的是检查和促进教与学.

通过上述的三种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介绍,无论哪种教学模式最终都是要完成引导、发现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参与活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讨论、交流相得益彰;辅导自学、教给学习方法;讲解、传授,及时弥补不足;因材施教,伺机引发,发挥特长,循序善诱;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拧成一股绳,形成一股活力等这一系列的活动.

篇7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育;研究性;学习方式

当下,面对传统教育模式带来的诸多弊病,尤其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来说,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是前所未有的巨大.在笔者看来,在初中数学教育中融合研究性学习方法十分必要,这才是摆脱当下初中数学教育窘境的最佳途径.以下,笔者就对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具体实施办法进行详细剖析,希望能给广大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带来教学改革的契机.

一、在初中数学教育中融合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数学是一门研究性学科,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便于学生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灵活应用.但传统教育模式过于“呆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多数学生在压迫下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缺乏主动学习的热情,继而导致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十分浅显.而研究性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将教学重点由过去的“教”转化为“学”,促使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通过这种学习方法,学生不但培养了自身的创新能力,而且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教育中融合研究性学习方法,在培养数学意识,提升数学应用能力等方面意义重大.

二、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实施案例

1. 情景教学

所谓情景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巧妙地将生活中熟悉的场景融入进来,这种贴近生活实践的内容会瞬间激发孩子们的感情,继而严肃的课堂会瞬间变得活泼轻松,师生之间的情谊会转化成朋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随之增强.

比如,在课堂上,教师要求同学每人准备一张长方形的白纸.游戏规则:将各自手中的白纸对折,然后在对折的基础上,再次对折.

教师问:“同学们,第一次对折后,原本只有一层的白纸,变成了几层呢?”

同学们齐回答:“两层!”

教师笑着说:“真聪明,那老师再请问同学们,对折两次呢?”

同学甲抢先道:“老师,我知道,是4层!”

教师很惊讶地说:“这名同学真聪明,如果按照这个思路老师想再提问一个问题,经过3次对折之后,将会出现多少层呢?”同学一时无法探知其中的奥秘因此会回答错误或者尴尬的摇头,教师便可以实时的将数学公式引出,说:“同学们,刚才我们操作的这个‘游戏’中包含了一个数学公式.”于是,教师转身把这一公式写在了黑板上:当对折次数n = 1时,层数 = 2;当对折次数n = 2时,层数 = 4,以此类推,所以,对折次数为未知数n,则对折次数为2n.

第二天,教师将以上数学知识换成另一个故事,搬到了讲台上,朗诵“童年的儿歌”:一只青蛙张大嘴,两只大眼翻滚滚,两条后退向后蹬,两条前腿向前飞,扑通1声跳下水;2只青蛙……朗诵完毕,教师笑着问: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折纸游戏,那么,今天通过这首儿歌,我们能不能猜出2只青蛙有几只眼睛,几条腿,而且是扑通几声跳下水呢?跟着这个儿歌或者顺口溜,同学们开始边念叨边计算起来,然后学生会陆续计算出2只青蛙,3只青蛙等几只眼睛、几条腿等.顿时在教师的带动下,全班的学生均踊跃的发言回答.

从折纸游戏到儿歌朗诵,教师将数学知识由简至难向学生传授,极大地启发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情景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意识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相关性.

2. 模型教学

模型教学方式给学生展现教学过程非常的直观,通过指导学生主动操作和观察来探寻其中的含义.火柴棒模型教学法是模型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其以超高的教学效果广受学生和老师的欢迎.在“火柴棒模型”教学中,同学们纷纷挤到讲台上,对讲台上的教师所摆出的“正方形”,产生了新奇,随后老师实时的提出自己的问题.比如你们现在已经知道了摆一正方形需要4根一样的火柴棒,那么如果老师要想摆两个正方形最少需要使用几根火柴棒呢?该怎么摆呢?思维较为活跃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习惯脱口而出:“需要8根火柴棒!”然后自己动手摆了自己想象的正方形图案;此时还有一名同学也发现了一个摆放的技巧能够节省一根火柴棒,老师立刻让他进行示范,结果使用7根火柴棒完成了任务,同学们纷纷鼓掌称赞,老师给予夸赞.就在这时,教师笑着说:“那么要摆成100个‘正方形’,请问需要多少根火柴呢?”

老师可以将全班学生随机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进行组内的讨论限定时间,讨论时间结束后各个小组基本也有了自己的答案,然后每个小组派遣一个代表说出自己的答案.一名同学举手示意:“老师,我知道了!”教师笑着说:“那你说说,需要多少根?”同学丙答道:“301根!”教师惊讶地说道:“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同学于是用十分流利的语言答道:“4根火柴棒可以摆1个‘正方形’,7根火柴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这是我们刚才做实验验证过的,所以按照这个逻辑我们一直进行分析,发现其中蕴藏了一个规律,这个规律可以用公式进行表示即‘3n + 1’,所以如果要摆出100个“正方形”,按照公式求解得出需要301根火柴.

三、结束语

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学案例均取材于现实生活,这一方法的应用将保证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无论是折纸游戏,还是儿歌朗诵,抑或摆火柴,案例可以各式各样,但其核心在于以研究性的思维方式指导学生领悟数学奥秘,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陶文平.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和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05.

篇8

通过研究与总结,笔者以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内驱力,离不开以下三个重要方面:

一、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习定向

情境创设是初中数学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但由于对情境创设的理解过于狭隘,常常会出现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的情形,结果就是情境与所学内容没有明显的联系,只是在数学知识外面套了一件好看的大褂子而已。因此,笔者坚持认为,数学情境的创设要能够起到为学生的学习定向的作用。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在苏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中有这样一个“选学”的内容(虽为选学,但实际教学中笔者常常对自己要求必教,因为这样一则学习内容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拓展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海伦-秦九韶公式。在最初的教学中,笔者尝试通过数学史的引入来促进学生理解,但后来发现暴露出一个问题,就是在之前讲数学史的过程中,学生并不知道笔者的意图是什么,听得有些云里雾里。后来笔者改变教学策略,先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解决的情境:给出一个边长没有特定关系的三角形,让学生去思考如何求其面积。当学生的思维遇阻之后,笔者再告诉学生可以通过 来求,学生自然就会纳闷:为什么可以用这个公式求?公式中的p又是什么?有了这样的学习欲望与动机,下面就是教师“卖关子”的时候了:这个公式在数学发展的历史上可是大有来头的,古希腊几何学家海伦在其著作《度量》中给出了这一公式,我国南宋时期的数学家秦九韶则提出了有名的“秦九韶公式”……

纵观这一教学过程,笔者再次坚定了一个观点,那就是教学情境的创设并不需要过多的装饰,多媒体、声光电等有时只能吸引眼球,实际上却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研究表明,能够起到为学习定向的教学情境往往具有这样的特征:一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能帮学生建立起强烈的学习意向;三是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二、通过数学知识的组织去激发兴趣

学习兴趣是很多数学教师都非常重视的一项学习指标,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又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都是只注重自己教学任务能否完成的。这种两张皮的现象值得我们注意,更深层次的问题则在于如何消除这种现象呢?笔者以为不需要另起炉灶,关键就在于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组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说努力让学生对所学的数学内容产生兴趣。

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中,如果按照常规顺序先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然后再对一元二次方程进行定义,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是不会有明显兴趣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就是在建立一个新的数学知识而已。而如果能够对教材(苏教版)上的内容呈现顺序作一个小小的调整,即先呈现矩形铁皮上剪去四个小正方形,以得到一个无盖的方盒的实际问题,然后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运算,让学生自己去设剪去的正方形的边长为x,并自主得到x2-75x+350=0的式子时,学生就会产生新的认知,因为这一方程的形式与以往并不相同。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呈现另一个例子以提供一个变式。这样学生就会得出相对更为一般的认识,然后在前面一元一次方程等定义下,学生就会认识这种一元二次方程。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有自己的参与,有自己的努力,就会对自己的努力成果倍加珍惜,从而兴趣非凡。而这一结果,只是对学习内容进行了重新组织而已。

值得强调的是,笔者并不完全希望数学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魅力去让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因为这会引起另一个后果,就是当学生遇到一位魅力并不是十分足的数学老师时,其就会丧失兴趣。这说明基于数学知识本身的学习兴趣并没有被真正激发出来,这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可持续发展是没有好处的。

三、通过学习过程的反思来学会学习

对学习过程的反思,是指向学生的学习策略的,也就是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不能只教会学生数学知识,还应当教会学生怎样去学数学知识。这就是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而问题在于,实际教学中同行们仍然下意识地选择“授之以鱼”而不是后者,这是为什么呢?笔者以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自身教学习惯的原因,总觉得教知识才是自己的主要任务;二是教学评价的原因,考试中往往只考学生的解题能力,并不考学生的认知能力。加上考试评价中的分数要求,许多时间就被用来重复训练,所以就达不到授之以渔的效果。

事实上,要化解这个矛盾,关键仍然在于日常教学中要寻找到让学生学会反思的时机,而这一点并不难。一个数学概念建立之后,一个数学规则学习之后,一个数学问题等到解决之后,如果能够趁热打铁,那学生的反思也就是一两分钟的事。但正是有了这一两分钟,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就不相同了。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一元二次方程中,教材上呈现出了这样一个思考题:你能想出下列方程的根吗?(1)x2-36=0;(2)4x2-9=0。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知识的生疏性,不少学生在通过笔演进行计算,也有不少学生是心算。结果的出现并不复杂,问题在结果出现之后,笔者应当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思考题问的是“你能想出”呢?“想出”是什么意思?它给我们的数学学习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就会逐步认识到培养良好的数学直觉的意识,从而就可以促进在以后的问题中利用数学直觉的能力。

篇9

一、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的整合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力求认识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愉快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由有趣—乐趣—志趣逐级发展。有浓厚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们的这些需求。而传统的教学和现在的许多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致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日益降低。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动机和兴趣。这充分说明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

由于计算机的逐步普及,学生应能运用计算机(器),进行数的运算和解决基于运算的问题,笔算的技能不如过去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即碰到一个涉及实际的计算问题时,首先要确定需要进行什么运算,依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这些运算,也就是通常说的列出算式,即这个问题的数学模型。而计算的问题完全可以让计算机(器)“代劳”,当然,基本的训练是理解计算规则与算理的保证,《数学课程标准》降低了对代数式的运算与变形的繁琐性、复杂性、技巧性与熟练程度的要求,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把精力放在学习更有意义的内容上,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这主要是因为计算机(器)的影响,也是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来考虑的。如乘方运算:2100有多大?凭借手工计算费力耗时,借助计算机却是弹指一挥间的事。

在数学课题学习中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借助其强大的图形与数据处理功能,可以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探索与发现活动,如图案的设计。

结合计算机等媒体的信息,设计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的“课题学习”教学内容,大大增强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一大特点就是将抽象的知识以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把变化快的过程变慢,让学生观察得更仔细,这样就有效地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达到了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教学目的。数学教师大都会运用Word、Excel、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几何画板等常用软件,就是这些简单的技术、知识基础,如能“适时、适当、适度”地应用,有利于优化数学教学的效果。不过在多媒体与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整合时,一定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运用不同的信息技术,结合软件的特点编制不同的教学课件,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上的优势。

三、信息技术与因材施教的整合

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差异性极大,多媒体技术为教师进行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这种环境下,教师要进行分层教学。比如,将问题设计成A、B、C、D四级,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级别的问题,而教师也可以根据现场反馈的情况重新确定难点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使教学显示出极大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氛围的整合

数学教学相当讲究氛围,专心致志、积极思考的课堂气氛是教师所希望达到的。教师都要求学生上课时既思维活跃又严肃沉稳,既富于创造又认真踏实,而多媒体的优点就是能使教学环境美化、丰富、形象。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应注意:①在教学设计时就考虑因素与媒体信息的介入与有机结合;②创设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情境引入问题,活跃气氛,使学生集中注意力;③创造一种紧张的氛围,以使学生保持适度的警惕。

五、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实际的整合

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做;玩;悟;用

新一轮的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彻底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讲授、倾听的旧模式。学生主动地预习、提问、讨论、总结在当今课堂改革中熠熠生辉。纵观整个课堂,学生主动学习,老师关键性的引导成为主要形式。

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多边活动的过程,老师一味地灌输绝对起不到极佳的效果,从一定程度上捆绑了老师和学生的手脚。而学生能力的形成和素质的提高主要在做与合作、做与交流中形成。在互动的过程中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使学生的技能和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形成良好的数学素质。

一、引导学生“做”中提问

数学学习一直都是学生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然后再提出问题的过程。如果学生单纯地听老师讲课,而没有去思考,那么他们是无法提出任何问题的,因为他们只是跟随老师的思维来解决问题,根本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他们又何来的问题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提出不同的见解或问题,那就可以充分地说明他们不仅仅是听课,而且是用心去学习,去思考,那么再难的问题他们也能够迎刃而解。

初中数学中的几何内容基本上可以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来得出既有的概念和定理,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对问题进行大胆的设想和提问,在讨论的过程中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是新课程理念所一直主张的。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就让学生采用不同的“做”法。

首先,教师让学生在硬纸板上任意画一个圆,在纸板上注明圆的圆心和直径,并且用直尺量出圆的直径。随后让学生计算出圆的周长。学生个个,紧张地测量着圆的周长,当然大部分学生都知道把圆形的纸板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并记录下滚动的长度,就是该圆的周长。

紧接着,教师又把自己事先准备好的几块布拿出来,让学生在上面画上不同的圆。这时,教室里传来了细微的声音,这次可不能再像刚才那样测量圆的周长了吧!虽然听上去有点幸灾乐祸,但问题确实如此,布是软的,怎么能滚动呢?

这时教师让一个小组的学生将自己第一次测量的圆的周长的结果填写在以下的表格内:

通过学生的填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

1.为什么同学们画出的圆的周长是不同的呢?

2.请你思考并讨论一下,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有什么关系呢?

是呀,硬纸板上的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很容易就能测量圆的周长,然而布上的圆是无法用滚动的方法才测量的,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自然而然会提出这个困惑,但是学生不服输,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设想,并通过各种方式去解决问题。

二、引导学生“做”中“悟”

初中数学中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在动手做数学的过程中,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的规则和定义。

数学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学习过程,要想学好数学,学生首先要动手操作,另外还要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领悟。

数学学习活动不是一个孤立、毫无意义的过程,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进行计算,我们要把数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因此,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既要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要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教学更多地联系实际,更贴近生活,做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促使学生能够主动联系生活实际,在实际背景中应用数学,能够主动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总之,引导学生“做”数学,整个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发挥其能动作用,恰到好处地去引导,充分发挥各自角色的主观能动作用,从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