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教师指导意见范文
时间:2024-01-16 17:26: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外教师指导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以系统培训、开展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在全市推广宁江区教育局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培训的经验,协调各县(区)全面启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培训计划,力争三年内全市每所中小学(包括村小)至少有一名经过培训并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举办第二届全市中小学德育干部职业技能竞赛、全市中小学德育活动课、心理健康教育课设计大赛。
二、以“十心”教育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全市中小学教师开展“中小学生养成教育”大讨论活动。筹备召开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场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各地、各学校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做法,出台《松原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见》。
三、以营造书香校园为目标,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认真抓好“建设幸福中国”、民族团结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开展“我读书,我文明”主题道德实践征文活动。
四、以家长学校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深入落实《全国家庭教育“xx”规划》和《松原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建设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组织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努力提高家长学校办学水平。组织开展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优质课评选活动和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状况调研活动,继续开展市级示范性家长学校创建活动,年内创建10所市级示范性家长学校。
篇2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一、加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一)旅游管理专业自身特点的要求
旅游行业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行业,它要求从业人员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要有实际操作和科学管理应用的能力[1]。旅游行业的特点直接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高度应用性特点,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转化为综合能力的教学环节,重点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
(二)人才和企业双方的共同要求
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游客对于服务质量的要求趋于高标准化,致使旅游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拥有扎实理论基础、高技能和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了社会需求中的佼佼者。而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很多在迈入工作岗位后,由于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的缺乏,不能立即适应职业的需要,往往需要经过半年以上的适应和摸索以后才能慢慢进入状态。因此,一方面旅游企业感叹“专科可用可留,本科难用难留,研究生不敢用不敢留”,从而出现人才欠缺的局面,另一方面却有相当一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理论知识学得很好,但是到工作岗位后,独立工作能力欠缺。为了解决上述企业、人才双方供需矛盾和错位的问题,培养出能迅速适应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必须要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深化实践教学改革[2]。
二、加强实践性教学的构想
实践教学是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的继续、深化和扩展,是实现“以能力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保证,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率的主要途径。对于如何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这个问题,笔者结合所在院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有以下几点构想:
(一)调整专业教学计划,扩大实践教学所占比重
国际知名旅游学院都十分注重实践教学。例如瑞士的洛桑酒店管理学校十分重视实践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店校合一或者学校建在饭店中,是其办学的一大特点。在时间分配上,实习占整个教学时间的6O%。该校被誉为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摇篮。其特点是根据旅游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把实践教学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教学内容和市场需求直接联系。
国内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可借鉴上述经验,可结合自身情况和旅游企业需求现状调整教学计划,扩大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重。以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在整体教学计划中,课程见习、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环节占总学时比重高达30%,努力做到了实习基地、实训基地和实验室模拟的相结合,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相结合。
(二)创新校内实践教学模式
1.引入“体验式”教学,让课堂“动起来”
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3]。
“体验式”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所造成的“闭门造车”现象,另一方面又能够避免由于学生完全走出校园而带来的“开门过渡”行为产生。它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改变课堂上的沉闷气氛,拉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与老师进行广泛交流的热情,从而有助于激励学生更主动地学习专业知识,在主动学习与“动手”过程中使理论学习走向实务化。
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如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导游业务等,很容易落入纸上谈兵的俗套,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本身的要求,选择一种学生乐意接受的方式——“半走出去”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将创新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与竞争性学习融于一体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引进旅游管理教学过程当中,是一种新的尝试,有助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摸索出一个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开放型人才的基本模式。
2.强化模拟综合实习,让学生“兴起来”
在所有实践性教学的模式中,模拟实习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的最有效形式。在推广实践性教学的过程中,可通过学生分组模拟训练、实地考察、企业参观等综合实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如在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旅行社经营管理和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通过团队的形式完成模拟综合实习任务。该模拟任务包括旅游线路及产品设计、旅行社接待业务、旅行社招聘、旅游资源调查、景区及旅游目的地规划等。在学生完成模拟方案制订后,可组织学生通过进一步的企业参观和实地考察验证其模拟任务完成情况,以强化模拟实践教学效果。模拟综合实习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学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体现着学生自主能力的构建,因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致,激发其学习兴趣。
3.搞好实验室教学,让学生“创起来”
要在本科教育中进行创业教育,就必须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技巧,让学生在就业后再择业,在择业过程中有能力创业,而实验教学则为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实验教学是解决创业教育的很好平台,实验教学工作是支撑整个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支点,是提高人才能力的关键点。
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建设,最基本的有旅游规划设计实验室、会展设计实验室、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服务礼仪实训室等。在使用实验室完成基本实验课程的前提下,可将实验室已有的实验项目面向学生开放。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应该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活动空间和自主动手操作机会,让学生一旦有什么新的想法,就能亲身去体验,去实践一下,提供给学生更加宽广的选择空间,实现因材施教,为学生未来自主创业提供良好的训练平台。
(三)建设好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1.选择符合教学要求的校外实习基地
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应具备先进的生产技术、一定的生产开发规模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方式,能够为学生实习提供足够的场地。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应具有行业或区域代表性,能够满足学科专业教学实习需要,具有满足实习、学生学习、食宿、劳动保护和卫生等方面的条件。当然,校外教学实习基地部门领导应有重视企业技术革新、尊重知识、重视教育,并有与学校长期合作的愿望。
旅游管理专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主要是管理运作规范、品牌知名度高的旅游景区、旅行社、会展企业等。这些企业良好的硬软件能使学生接触到行业前沿的现代信息,在实践中首先超越教材传统性、保守性的限制,使学生的专业视角保持敏锐,使学生在毕业后所拥有的信息量和熟悉的操作流程不会和现实脱节。
2.为校外实习基地提供“双师型”的教师实习指导
校外教学实习基地,须按照专业教学实纲的要求,完成实习的教学任务,同时须具备一支素质较高、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职工队伍以及能满足学生实习条件的实习指导老师。
对实习指导教师来说,他们需要承担的工作职责主要有:(1)提出专业实习的内容,对实习的时间安排及具体过程作出详细的计划;(2)结合不同实习岗位的内容和形式制订实习指导计划,对学生的实习过程加以规范指导;(3)在实习过程中,适时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及时纠正不良行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和将来就业面临的挑战,帮助学生树立“专业对口”的就业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心态;(4)实习过程中或结束后,通过多种手段对学生的实习效果进行考查、评估,并进行必要的总结,分析学生实习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拟出解决的方法,以便为以后的专业教学实习积累丰富的经验。实践证明,能承担上述工作职责,并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高水平的实习指导建议的教师,必须是双师型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教师。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具备实操能力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点。
篇3
关键词:新高考;化学;师范;挑战;对策
1 调查方法及内容
1.1调查方法
本次调研活动中,我们主要采用文献查阅、问卷调查等方式,力求以最具真实代表性的资料反映新高考形势下化学师范生面临的挑战,准确并客观地得出调研结果。在调查中,本调研小组以浙江省内的化学师范专业高校生为调查对象,严格遵循抽样调查原则发放问卷共1000份,再对每张回收的调查表逐项认真审核,剔除由于调查误差、废卷等造成的无效问卷16份,共计有效问卷984份,有效率高达98.40%。
1.2调查内容
本次调研问卷设计合理,调研内容丰富详实。问卷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样本的构成调查,即抽样样本的性别、年级等方面的构成情况调查;(2) 现状调查,即化学师范生对新高考改革的了解情况以及在新高考形势下职业规划情况;(3)问题调查,即新高考形势下化学师范生面临的挑战的调查;(4)应对策略,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有效的对策及建议。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1化学师范生对新高考改革的了解情况及内容分析
2.1.1新高考形势下化学学科教学要求的变化情况
新高考改革形势下,化学师范生的确面临着不小的挑战,这也进一步表明研究化学师范生适应新高考改革的对策的必要性。
2.1.2新高考形势下化学师范生所需能力的分析
由图中数据可知,专业文化素养和组织教学能力是化学师范生面对挑战亟需的能力。同时,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是新高考形势下十分必要的。
2.2新高考形势下化学师范生面临的挑战
由图五可见,由此可见,竞争人数多、市场饱和、考研考公难度大与增大的工作压力为新高考形势下化学师范生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化学师范生应直面挑战,有针对的提升自身素质。
3推动化学师范生适应新高考改革的对策
3.1学校层面
3.1.1加大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力度
教师教育课程在对于促进学生更快更好的适应工作,积累经验提高教育整体水平,辅助落实专业知识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教育能力是衡量教师能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在新高考改革形势下,学校可以增加教师教育课程的课程数量或者在课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模拟上课微格教学等活动满足学生对教师教育课程的要求。
3.1.2加强师范生的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是提高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素质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一般师范学院都选择大四才组织学生到高中实习,实践时间恐难满足新高考形势下对于师范生师范技能要求提高的现状。故学院每年暑假都可以组织学生来到学校进行交流学习也可以在学院内举行模拟上课教学等活动来加强教学实践。
3.2学生层面
3.2.1夯实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师范学生立足于教师行业最重要的基础。一切教学内容的传授都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做保障。化学师范生在面对新高考改革时仍需将夯实专业知识放在显要位置。夯实专业知识,首先要认真学习掌握上课教师传授的知识,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巩固上课所学,另外也可利用慕课网等新型资源来增长专业知识。
3.2.2加强师范技能训练
作为一名师范生,师范技能帮助我们将专业知识以最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展现教学魅力。在加强师范技能训练之前我们应明确高考改革会从哪些方面影响师范生技能训练方式,以及明白自己该从哪方面着手加强师范技能训练,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心中明确师范技能对于一名人民教师的重要性,对于自己面对新高考改革的重要性。
4总结
从上述种种分析中,不难发现,化学师范生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遇到了很多的挑战,因此我们要从自身及学校层次克服这些挑战使自己依旧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制订.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2012版. 化学[M].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2.
篇4
本文以“摘要+简析”的方式,对其中提出的一些创新意见,以及读者较为关注的几个问题进行简要解读。
预防体系:制定标准,专业服务
《意见》指出,完善有关学校安全的国家标准体系和认证制度,不断健全学校安全的人防、物防和技防标准并予以推广。根据学校特点,以保护学生健康安全为优先原则,加强重点领域标准的修订工作,尽快制定一批强制性国家标准,逐步形成有关学校安全的国家标准体系。建立学校安全事项专项认证及采信推广机制,对学校使用的设施设备、教学仪器、建筑材料、体育器械等,按照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和自愿性产品认证规定,做好相关认证工作,严格控制产品质量。
【简析】近年来,由“毒跑道”、劣质体育器材、不合格校舍引发的校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家对于学校使用的设施设备、教学仪器、建筑材料、体育器械等尚未制定系统的强制性认证标准,导致相关商家在主观或客观上制售出了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倘若能够像管理医疗器材的生产与销售一样,制定并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的强制性标准和认证制度,那么校园安全事故必将大大减少。如今《意见》就此提出要求,各有关部门应抓紧落实,尽快完善学校安全的国家标准体系和认证制度。
《意见》要求,探索建立学校安全风险防控专业服务机制,积极培育可以为学校提供安全风险防控服务的专业化社会组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引导和支持具备相应专业能力的机构、组织,研发、提供学校安全风险预防、安全教育相关的服务或产品,协助教育部门制定、审核学校安全风险防控预案和相关标准,组织、指导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安全演练、预防和转移安全风险等工作。
【简析】把专业的事交给更专业的人去做,能把事做得更专业,效果将更好。在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建设中,虽然学校是责任主体,但并非每一件事情都得自己去做,在安全预案制定、安全器械布控、安全演练和学校安保队伍建设等方面,学校可以交给有资质的专业机构完成。当然,其前提是有必要的资金支持,为此《意见》提出了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以进一步减少学校的运行压力。
管理机制:落实责任,警校合作
《意见》指出,学校要明确安全是办学的底线,切实承担起校内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对校园安全实行校长(园长)负责制,健全校内安全工作领导机构,落实学校、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责任,狠抓校风校纪,加强校内日常安全管理,做到职责明确、管理有方。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学校应当积极组织体育锻炼、户外活动等,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
【简析】此处强调“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学校应当积极组织体育锻炼、户外活动等,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是对近年来某些学校取消春游、长跑等户外活动的回应。但什么才算“风险可控”,《意见》没有提出具体标准,也很难提出具体标准,需要学校会同相关部门和相应的专业机构,积极制定安全预案,想方设法为学生增强体质、健康成长创造条件,而不是因噎废食。
《意见》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公安机关和学校要在信息沟通、应急处置等方面加强协作,健全联动机制。公安机关要进一步完善与维护校园安全相适应的组织机构设置形式和警力配置,加强学校及周边警务室建设,派出经验丰富的民警加强学校安全防范工作指导。要将校园视频监控系统、紧急报警装置接入公安机关、教育部门的监控或报警平台,并与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共享平台对接,逐步建立校园安全网上巡查系统,及时掌握、快速处理学校安全问题。
【简析】目前,不少地方已不同程度地开展了警校合作,但仍存在合作不紧密、“走过场”等问题。为此,《意见》提出了多项举措进一步加强该项工作,其中的“将校园视频监控系统、紧急报警装置接入公安机关、教育部门的监控或报警平台”,能为学校处理突发事件提供更便捷和迅速的通道,更有利于保障校园师生的安全。
事故应对:统一领导,依法处理
《意见》指出,学校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地方政府要在第一时间启动相应的应急处理预案,统一领导,及时动员和组织救援,并开展事故调查、责任认定及善后处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公共安全事故,应当优先对受影响学校开展救援。教育部门应当指导学校建立安全事故处置预案,健全学校安全事故的报告、置和部门协调机制。在校内及校外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生安全事故,学校应当及时组织教职工参与抢险、救助和防护,保障学生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
【简析】统一领导,优先救援,体现了国家对学校师生安全的高度重视。学校发生安全事故,《意见》对地方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分别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除了相应的救援措施,“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安全事故报告”等也是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的必要举措。事实证明,及时准确公开信息,积极面对媒体报道,主动接受舆论监督,才是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正确方式。
《意见》要求,健全学校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和处理制度。发生造成师生伤亡的安全事故,有关部门要依法认定事故责任,学校及相关方面有责任的,要严肃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学校无责任的,要澄清事实、及时说明,避免由学校承担不应承担的责任。司法机关要加强案例指导,引导社会依法合理认识学校的安全责任,明确学生监护人的职责。积极利用行政调解、仲裁、人民调解、保险理赔、法律援助等方式,通过法治途径和方式处理学校安全事故,及时依法赔偿,理性化解纠纷。对围堵校园、殴打侮辱教师、干扰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等“校闹”行为,公安机关要及时坚决予以制止。
【简析】近年来,“校闹”行为猖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个别地方和学校在处理校园安全事故时未能依法处理,存在“息事宁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等心理。对此,各地除了执行《意见》提出的要求外,还应进一步引导学校树立法治意识,强化法治思维,通过法律手段处理突发事故,逐渐消除“校闹”存在的土壤。
风险化解:共同分担,多方支持
《意见》提出,建立多元化的事故风险分担机制。学校举办者应当按规定为学校购买校方责任险,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投保校方责任险所需经费从公用经费中列支,其他学校投保校方责任险的费用,由各省(区、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各地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结合实际合理确定校方责任险的投保责任,规范理赔程序和理赔标准。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积极探索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食品安全、校外实习、体育运动伤害等领域的责任保险,充分发挥保险在化解学校安全风险方面的功能作用。
【简析】通过保险理赔,能有效分担校园安全风险,化解安全事故带来的矛盾。当前,购买校园安全保险是根据自愿原则,部分家长不愿投保,一旦出事势必存在赔偿难题。对此,《意见》提出了部分投保经费由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承担,是教育惠民的重要体现。此外,政府、学校仍需引导家长进一步增强保险意识,主动分担学生在学校期间因意外而发生的风险。
《意见》要求,积极构建学校依法处理安全事故的支持体系。各地要采取措施,在中小学推广建立法律顾问制度。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增强事故发生后的舆情应对能力。要发挥安全风险防控专业服务机制的作用,借助专业机构在损失评估、理赔服务、处理纠纷等方面的力量,帮助学校妥善处理事故。教育、司法行政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探索在有需求的县(市、区)设立学校安全事故人民调解委员会,吸纳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社会公信力、知名度,热心于调解和教育事业的社会人士担任人民调解员,依法调解学校安全事故民事赔偿纠纷。
篇5
一、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主线,推动陕西教育科学发展
1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着力抓好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机关和高等学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强对全省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指导,将学习实践活动与谋划教育科学发展、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破解教育发展难题紧密结合起来,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成效。在国家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适时启动《陕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工作,对未来12年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全面规划部署。启动《陕西省教育事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工作,研究制定《陕西省普通高校设置工作若干意见》、全省中小学发展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和制度,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持续发展。
2 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第十七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筹备召开全省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做好省属高校领导班子的调整补充工作,指导有关高校做好党委和纪委换届工作。健全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加强高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和党内民主政治建设。加大高校领导干部交流任职工作力度,加快校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步伐。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加强对高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实绩考核。制定2009-2013年全省教育系统干部培训规划。探索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新路子,推动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全面推进高校基层党、团组织建设,继续做好在高校青年教师和大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工作。进一步加强高校统战工作。健全高校教代会制度,做好民主推进校务公开、民主评议领导干部等工作,建立健全民办高校工会组织,促进高校民主政治建设。认真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
3 深入推进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活动,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加大对财务、基建、招生、采购、教材出版、校办企业、科研经费等重点领域的监管力度,切实加强对教育系统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的监管。规范教育收费行为,加强学校财务监管和内部审计,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
4 大力加强教育法制建设。进一步推进教育地方立法工作,开展修订《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办法》等法规的立法调研。学习、宣传、实施《教育督导条例》、《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加大教育法律法规贯彻实施和执法监督检查力度。全面落实教育系统“五五”普法规划,继续开展省级“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推进依法行政,积极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认真做好行政审批、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工作,进一步规范委厅机关法律事务办理工作。
5 切实加强教育督导工作。启动学校发展水平督导评估“316工程”,从2009年开始,每2年对全省中小学校进行1轮督导评估,市、县(区)两级每年共督导评估6000所学校,监督指导学校规范办学。创建3个“双高普九”县(区),评估验收4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区),督导评估与考核7个县(区)的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工作职责情况,督导评估10所省级素质教育优秀学校。围绕重点工作开展专项督导检查。继续推进教育强县创建和复查工作,创建1~2个教育强县和一批教育强乡镇、复查4个教育强县。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
6 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开展国际间高水平科研合作和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鼓励开展与境外优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合作办学。加大教育领域引智工作力度,吸引留学人员回国来陕工作或以各种方式为陕西服务。认真执行“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和国家公派留学项目,做好因公出访团组派出工作,全面实施“陕西省高层次人才海外培养及教师出国培训计划”。做好外国留学生招生和管理工作,加强对全省自费留学中介机构的监管。做好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抓好我省4个国家汉语国际推广中学实习基地建设。做好邵逸夫、朱英龙、王永庆先生赠款建校项目的各项工作。加强我省高校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7 加强委厅机关建设。加强机关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虚心接受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监督,努力提高教育行政管理科学化水平。统筹开展调查研究,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强化综合协调、公文审核、会议管理和督查督办职能。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步伐,开通机关办公内网,进一步整合优化全省教育网络资源,努力办好省教育厅门户网站,积极推动教育政务信息公开。做好教育和保密工作。加强青年干部的培养和使用。进一步完善目标责任考核制度,不断提高机关行政效能。深入推进文明机关、学习型机关和节约型机关建设。关心职工生活,努力改善机关办公条件。
二、大力实施六大工程,推动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一)以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工程为抓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8 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主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各个方面,抓住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师队伍特别是班主任队伍建设等四个关键环节,不断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制定《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全省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意见》。启动实施市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加快我省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各级青少年校外教育联席会议的统筹管理职能和作用,建设好、管理好中央和省级立项建设的74所县级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广泛开展“三讲两实践”系列教育活动,组织举办全省第四届中小学生科技节,深入开展第6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培养德育工作典型,创建具有陕西特色的中小学德育品牌。
9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努力使全省中小学都能按照国家规定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继续实施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调研视导和网络研修活动。做好2009年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评选工作。组织开展基础教育重大课题研究,继续抓好校本教研工作。举办薄弱学科教师研训班,加强义务教育薄弱学科建设。开展义务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组织好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积极推动教科书循环使用。加强基础教育学校的规范化管理。
10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高校思想
政治理论课建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加强高校思想理论课新课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全年培训200人。举办四期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培训班,举办两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继续加强5个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建设,以纪念建国60周年为契机,组织多种形式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广泛开展世情、国情、社情教育。在全省高校积极推行心理健康教育普查工作,将试点范围扩大到15所学校。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进一步提高网站点击率。继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滚动调查。
11 加强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改善学校体育卫生办学条件,加强学校体育艺术教育骨干体系建设。通过开展评估督查活动,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建立健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预警机制,推进重点地区学校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抓好科学营养和预防近视工作。推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和教学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办好陕西省第九届中学生运动会,组织参加第十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开展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积极推动我省学校国防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12 推进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继续完善义务教育就近、免试入学制度。全面推进中考改革和学生评价方式改革,抓好中考及中考分析反馈指导初中教学工作,抓好中考加试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工作。继续落实将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薄弱初中的改革措施。落实《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意见》,抓好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理、化、生操作考核工作,进一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上半年出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考改革方案。在高考自主命题中体现素质教育导向,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做好2009年度我省各类招生计划及生源计划编制工作,加强对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进一步完善网上报名、网上填报志愿办法和高考短信服务平台功能,做好省级考试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为考生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采取有效措施治理“高考移民”。
(二)以实施民生八人工程基础教育项目为抓手,促进基础教育协调发展。
13 做好学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大力推进灾区中小学布局调整。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受灾中小学一期新建校舍建设项目缺,资金,加强督促检查,确保秋季开学前完成建设任务,把项目学校建成功能完善、质量可靠的放,G工程。做好后续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规划。
14 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提前一年实现新机制改革目标,使我省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到小学每生每年350元、初中每生每年550元,生活费补助标准达到小学每生每年500元、初中每生每年750元。在组织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同时,稳妥推进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配合财政部门研究提出城市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
15 抓好民生工程基础教育项目的实施。积极实施中、省重大教育投入项目,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农村义务教育生活设施改造项目、中小学条件装备项目、普通高中建设项目、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项目、初中校舍改造项目。扎实推进城镇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和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选择1~2个县进行完善学校设施“整县推进”建设模式试点。以学生食堂、宿舍卫生安全为重点,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后勤管理,建设劳动实践基地,抓好全省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
16 推动基础教育协调发展,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规范城市幼儿园管理。按照三级推进、内涵发展、整体提高的思路发展高中教育,抓好省级标准化高中、示范高中创建工作。做好特殊教育学校与启智学校建设工作,根据国家下达我省的2008年度特殊教育项目建设计划和投资,协调指导项目建设的实施:会同省发改委积极争取2009年度特殊教育项目。继续做好民族教育与教育工作。开展普通话测试员培训工作,加强语言文字评估,促进社会语言文字应用的规范化。
17 推进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和普及实验教学县创建工作。扩大陕西省基础教育专网覆盖面,继续实施远程教育工程应用三年行动计划,推动远程教育应用工作。开展市、县级技术支持服务机构等级评定工作。深化远程教育培训和应用研究,积极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研究引领工作。进一步改善中小学实验和实践教学条件,提高实验和实践教学水平,创建和复查一批普及实验教学县。
18 抓好教育对,支援工作。进一步拓展教育对,支援领域,推动高校和城市优质中小学对口支援农村薄弱学校、困难学校;进一步推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对贫困地区、薄弱学校提供经费、物资和智力支持;组织对重点支持吴起、平利教育发展工作进行中期检查督导,总结和推广经验。
(三)以实施人人技能工程为抓手,构建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网络。
19 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把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进一步扩大面向农村的招生规模,完成招生33万人的任务,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以扩大城乡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为重点,拓展东西合作、西西(陕西和重庆)合作新领域。制订和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和引导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行为。加强对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统筹管理,建立并完善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电子注册制度。
20 推进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紧紧围绕“人人技能工程”及其六个项目(县级职教中心建设项目、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示范专业和精品专业建设项目、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短期技能培训项目),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努力建成覆盖全省城乡的职业教育网络,确保全省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全年完成短期技能培训16万人。重点支持各市综合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公共平台)建设;每个市重点支持2~3个县级职教中心建设,突出特色,形成优势;创建若干所国家优秀和10所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8个专业性、10个综合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48个示范专业、12个精品专业。实施“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创建3所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30个高职重点专业、5~6个高职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建设工程的示范作用,引领全省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21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制度。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启动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计划。研究制定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以各市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动员企业广泛参与,联合各县级职教中心,建立10个区域性(市级)职业教育集团;以行业为依托,组建一
批具有鲜明特色的职业教育集团。举办数控技术等6个专业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完善大赛相应制度建设。
22 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加大市级政府统筹力度,以各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中心,实行省市共建、资源共享,建立市级职业教育中心。继续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全省新建7所县级职教中心,加强3所县级职教中心。以县级职教中心为核心,着力加强资源、政策、资金、培训“四统筹”。深入推进“一网两工程”,充分发挥县级职教中心主阵地作用,新建100所省级示范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组织实施新型农民培养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养培训工程。
22 推进成人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发展。加强对全省社区教育实验区的督导评估工作,确定一批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积极支持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建设工作。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和自学考试等重要作用,努力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四)以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重点学科建设工程为抓手,促进高校内涵发展。
24 加强高等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着力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创建省级精品课程100门、教学名师50名、教学团队50个、特色专业50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50个,引导高校积极争取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加强对高等教育实践经验与成果的总结,做好教学成果评选工作。巩固教学评估成果,完善教学评估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机制,促进高校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实施“高等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工程”,充分利用我省“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推动高等学校图书资料文献信息共享系统的建设。
25 深入推进重点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深入实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工程”,按照《省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做好省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建设项目的中期和年度检查。开展2009年度省高校重点学科专项资金建设项目的申报立项工作,大力培育高等学校优势特色骨干学科。做好“211工程”三期建设和“985工程”二期验收和三期建设的推进工作,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进程。
26 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度。办好西部大讲堂和博士生论坛,培育、评选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建设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开展研究生英语课程质量检测,抓好全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监督保证体系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创新水平。加强学位管理,积极推进学位授权制度改革,做好第十一次学位授权审核和学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进一步推进专业学位工作。
(五)以实施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为抓手,不断增强高校科研创新和服务能力。
27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组织高校申报“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大专项项目、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省科技计划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培养资金项目、科学技术重点研究项目、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重点资助与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关联度密切的、有可能产生标志性成果并能够实施转化的项目,遴选100项科研成果和可转化项目组团参加东西部投资与贸易洽谈会,推动重大科技项目产业化。
28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对全省高校现有重点实验室软、硬件建设进行全方位调研,通过调研编写陕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开放指南,推进重点实验室开放合作、资源共享、成果转化。组织全省高校申报省“13日”工程研究中心。组织高校申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继续推进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完成第三批10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考察立项工作。加强对科技成果的管理,完成2009年省教育厅到期项目验收结题工作,自然科学成果、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评奖工作以及省科技成果奖励的推荐工作。推动高校企业改制,推进高校校办产业规范化建设。
(六)以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工程为抓手,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29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组织师德宣讲团,深入市、县和学校开展师德宣传教育活动,学习宣传抗震救灾英雄教师,大力弘扬新时期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贯彻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一步提高我省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
30 开展全省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年活动。积极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学习长效机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明确省、市、县、校及各级培训机构的职责,指导全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加大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投入力度,深化培训制度改革。认真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和“中小学教师学历提高计划”。继续实施“阳光师训”项目,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50000名。完成英语教师专业技能省级培训1500名,培训者研修1000名,高中新课程骨干教师省级研修1000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4000名,中小学实验教师技能提高培训600名,中小学班主任培训1000名,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培训400名。启动陕西省中小学名校长培训工程,建设陕西省中小学校长培训网。进一步加大中小学校长的培训力度,完成中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120人、提高培训250人、高级研修培训250人、“送培下乡”培训200人、培训者培训60人。认真组织职称评审和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组织评选陕西省第八批特级教师。继续做好特设岗位教师和教育硕士的聘用与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工作。
31 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实施“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子项目”,完成1200名专业骨干教师培训任务。开发一批具有陕西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训包。制定《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指导意见》,研究制定省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和师资培训基地考核管理办法。依托国家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面向省内中等职业学校招收职教师资本科班、硕士班。启动实施中职骨干教师国际交流合作项目。配合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好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加大引进海外优秀留学人才的力度。推动实施高校“三秦学者计划”,建设学术骨干体系。制定《高校青年教师国内访问学者管理暂行办法》。
32 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市、县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有关学校的岗位设工作的指导。完善高等学校和厅属事业单位各级岗位设置标准和聘任办法,做好专业技术岗位的聘任工作。认真贯彻落实《陕西省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中小学教师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中小学编制管理,开展全省中小学编制工作调研,理顺农村与城市中小学编制标准关系,解决农村中小学编制标准偏低的问题。建立全省中小学校及教师信息数据库,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
建设和管理。
三、着力抓好六项重点工作,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33 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构建以校园招聘市场为基础、区域协作市场和行业市场为补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配合有关部门组织好“陕西省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调生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切实做好帮助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工作。研究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毕业生需求状况,指导学校建立与就业状况挂钩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的预警机制。做好普通高校、研究生培养单位、成人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工作。
34 认真实施学校绩效工资制度改革。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建立健全绩效工资制度,规范教师津贴补贴;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义务教育阶段绩效工资实施意见;指导高等学校实施绩效工资。依法提高教师待遇。
35 鼓励和规范民办学校健康发展。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依法落实鼓励扶持民办教育的政策措施。制定全省独立学院过渡期方案。继续组织开展“放心上民校”专项整顿和宣传活动,引导民办学校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规范民办幼儿教育机构的办学行为。认真落实国家和我省加强民办高校规范管理的规定,加大对民办高校的督查力度,严格民办高校办学条件,规范民办高校招生工作,引导民办高校提高教学质量,保持民办高等教育在全国的优势地位。
36 积极帮助高校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加大对高校的资金投入,加强高校财务风险控制,健全高校财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省属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积极协调有关金融机构,帮助高校调整优化融资贷款结构,减轻还贷压力;深入调查研究,积极争取政策支持,逐步化解高校经费难题;适应高校资产快速增长趋势,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加快实施高校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篇6
青山区现有区属办学单位44个,其中完全中学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普通高中校4所,初中校8所,小学25所,特教学校1所,幼儿园1所(含两个办学点),科技少年宫1个。全区中小学生56405人。
近年来,青山区委、政府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逐年加大教育投入,2008年以来先后三次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并出台了三个中心文件和九个配套子文件,形成了资金和政策的“双支持”。
加大投入优化办学条件
“十一五”期间三年内(2007年―2009年),青山区先后投入3亿元以上用于学校教学楼和塑胶运动场建设、水冲厕所和危旧校舍改扩建以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设备配置和图书的补充 ,建起了青山区教育网站,开通了移动办公信息平台,建成了青山区教育城域网,全面实现了“校校通”,极大地提升了青山区教育现代化办学水平。投资6000万元建设并完成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的包头市科技少年宫,解决了8000多人课外学习的活动场所。
2009年―2010年校安工程共完成加固及新建校舍面积近24万平方米,工程造价约3.5亿元。预计到2011年青山区校安工程将完成加固及新建校舍共43万平方米,总造价约7亿元。在区委、政府大力支持下,实现了全区中小学育人环境的不断优化、教学硬件条件的极大改善。
强化队伍提高师资水平
从2006年开始,青山区先后解决校聘和向社会公开招聘了600多名年轻教师,基本缓解了青山区师资短缺的问题,使教师队伍日益年轻化,目前全区在岗教师平均年龄为39.9岁。通过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及骨干教师的挂职、轮岗,使校际间的交流得到加强,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2008年制定出台了《青山区聘任合同制教师考核管理办法》、《重点高中引进人才管理办法》,为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供了政策支持。《关于实行教师绩效工资制的指导意见》、《青山区中小学校班主任津贴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教育改革性文件的出台和制定,更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育局采取寒暑假集中培训与日常培训相结合、“走出去学习”与“请进来指导”相结合、研究交流与实际考察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在计划、时间、内容、目标、考核上做到“五落实”,加大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外语等专业的培训力度,积极倡导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区政府每年投入50多万元,用于校长、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投入250多万元用于教育教学质量奖励和教师表彰。
建章立制促进教育管理
每年区政府与教育局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将教育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目标管理,教育局坚持不懈,积极努力完成目标任务。青山区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切实采取有力措施,逐步规范教育收费管理,全面禁止中小学乱收费。大力加强协调配合,始终坚持学校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领导重视、部门配合、全员参与、群防群治”的校园安全良好局面,有效地解决了学校及周边综合治理问题。不断强化校长是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定期组织召开全区教育系统安全管理干部业务培训会,要求所有中小学校长和分管安全工作副校长持证上岗,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制度更加完善,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建设取得较大成效。
全面育人均衡持续发展
各中小学以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主线,遵循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校校有特色,初步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德育工作体系。在教学实践中,改革教学方法,努力构建高效课堂,实现教学的轻负担高质量。同时,教育局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体质水平。近年来,青山区高考、中考成绩名列包头市前茅,各类学科竞赛、体育、艺术项目比赛成绩均比较突出,学前教育、校外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整体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均处于包头市乃至自治区领先水平。
篇7
校企三动阶段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包括“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在内的八点要求。
一、实施背景
(一)政策依据
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和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都对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重要指导意见,特别是《重庆市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规划(2012-2020年)》更是明确提出了“与充分就业和市场需求相适应,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重庆特色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努力培养培训数以百万计的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建成职业技术教育强市”的要求。示范校建设的核心是改革,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改革。
(二)市场需求
“十二五”期间,重庆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汽摩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等重点产业的优化发展,对重庆的中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加快改革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摆在重庆中职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学校基础
作为重庆办学历史最悠久的技工学校,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稳步提升培训质量,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学校计划项目的建设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先后与世界五百强企业之一的ABB(中国)有限公司、上汽集团菲亚特红岩动力总成有限公司、重庆长客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业内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学生教学实习基地;在重庆长安铃木汽车有限公司、中国重汽集团燃油喷射系统有限公司等50余家知名企业内建立了学生顶岗实习基地。
为破解上述问题,我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了“校企三动、阶段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校企三动阶段融合”培养模式的内涵及主要目标
(一)内涵解读
校企三动是指校企驱动、校企联动、校企互动。一是校企驱动,即学校与企业分别发挥两个主体的作用,解决当前校企合作中,“企业一头冷,学校一头热”的问题。二是校企联动,即学校与企业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共同建设优质教材,实现在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上联动。三是校企互动,即学校与企业共同打造兼职队伍、打造专业文化、制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实现在兼职队伍建设,校企文化对接和学生评价方面的互动。
阶段融合是指把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即基础培养阶段、校内外生产实训培养阶段、顶岗实习培养阶段。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培养需要,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学校理论与实训教学融合,企业教学实习与顶岗实习融合。
(二)主要目标
实现校企驱动、校企联动、校企互动,共同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通过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训、教学实习与顶岗实习相互融合,将课堂理论学习与社会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学校学习与企业实习的有机统一。
三、工作过程
(一)校企三动,制定各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校企驱动,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学校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学校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广泛市场调研,确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和岗位群,在此基础上,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制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掌握毕业生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2.校企联动,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共同建设优质教材
通过对企业调研后基于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按照“岗位(群)――工作过程――岗位能力――核心能力――核心课程、支撑课程及相关课程”的课程建设思路,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校企共同开发专业课程标准。同时,将企业典型生产任务转化为课程中的课题,并将企业管理与职业能力培养融入课程体系中,编写专业规划教材。按照企业生产过程要求,遵循生产过程中的基本规律,以工作任务为主线,校企共同开发特色校本教材。
3.校企互动,共同打造兼职队伍,共同对接工业文化,共同考评学生综合素质
(1)队伍建设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校企合作定期互动制度》等制度,实现校企双方的“二级互动”:学校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或挂职锻炼,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同时,学校派遣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为企业开展技能培训,并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学校通过聘请企业高管、总工作为指导专家,参与制订或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并为学生开展前沿讲座,企业提供技术骨干担任学校兼职教师。
(2)文化建设
校企互动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增强专业吸引力,丰富校园文化,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传专业之道。校企互动提升文化融合,吸引高端企业参与学校专业文化建设发展,增强师生的职业归属感和专业成就感,授长青之业。校企互动对接文化建设,吸收企业文化精华,打造工业文化特色,引入企业核心价值观,知名企业产品展示,工业文化发展历程等,解生涯之惑。
(3)学生考评
与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合作开发学生综合素质“多元立体”评价体系,建立有学校、企业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价。实行课程考核以学校自主考核为主,实行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形式;顶岗实习考核由合作企业和学校共同考核;技能考核由学校和技能鉴定机构共同考核,从而形成开放的、多元的、立体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二)阶段融合,实践各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校企三动,阶段融合”的培养模式下,学校结合各重点专业实际,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构建了“教产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构建了“阶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构建了“四段式、双循环、校企联动”人才培养模式。
1.数控“教产一体化”人才培养实践
“教产一体化”人才培养,即把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教”是指学生在学校教学环境中,通过学校教师或行业企业专家指导,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产”是指生产,主要是指在校内实训基地或顶岗实习基地,充分利用实习时间承担生产任务,实行“教学与生产,工作与学习”一体,变消耗性实习为生产性实习,从而提高学生的产品质量意识和实践能力。
2.汽修“阶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实践
通过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共建校内模拟生产环境的实训基地和校外教学实习基地,推行“阶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内基础教学、校内模拟生产环境实习、校外真实生产环境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四个阶段在整个专业教学中的结合。
3.电子“四段式、双循环、校企联动”人才培养实践
通过对企业生产实际和人才需求的调研,构建“校企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按“校内1.5+企业0.5+校内0.25+企业0.75”实施四段式、双循环、校企联动培养,注重实践教学,突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强化学生实习实训和顶岗实习环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四、条件保障
(一)机制建设保障
学校聘请专家教授、企业负责人、企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负责审核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方案、把握专业发展的方向。定期召开会议,吸收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确保专业建设的科学性、适用性、前瞻性。
(二)组织建设保障
学校成立“校企三动阶段融合”培养模式领导小组,指导并实施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工作。同时,学校成立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及兼职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负责组织实施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工作。在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项目负责人按照“逐级分解、责任到人、层层落实”的原则,与各子项目负责人签订《项目建设责任书》,实行“五定”,即定任务、定人员、定职责、定时间,定进度。建立进度定期检查制度,确保建设任务保质保量完成。
(三)制度建设保障
学校出台了校企合作等相关制度,先后与重庆长安、武汉华中等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学校遵照《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等文件,拟定了示范校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相关文件,依托学校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和学生评价相符合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确保该项目的顺利推进。
(四)资金投入保障
根据示范校建设要求,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试点经费给予重点投入,学校按建设规划资金,确保落实到位,保障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改革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的正常实施和运行。
五、主要成果与成效
(一)主要成果
1.分类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重庆机床(集团)有限公司、重庆长客轨道车辆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调研,走访兄弟院校,在行业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学校总体提炼出了“校企三动、阶段融合”的培养模式,各专业分别提出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2.构建课程体系
按照职业教育自身规律,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和岗位标准构建了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代表的“教产结合”课程体系,以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为代表的“职业能力为导向”课程体系和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代表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3.创新教学内容
(1)设计课程内容。各重点建设专业打破了学科体系,将职业岗位能力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重新组合,构建新的课程内容框架,形成新的课程。
(2)制定课程标准。制定了《数控加工工艺与装备》等28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3)开发专业教材。编写了《数控车工编程与操作》、《电工基础与实训》等16门专业规划和10门特色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
4.改革评价模式
制定了学生素质“多元立体”评价方案、开发了学生素质“多元立体”评价体系,开展了“多元立体”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开发了《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学生评价手册》《班主任工作手册》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手册》等工具,形成了《学生综合素质”多元立体“评价模式推广试点工作成果集》,出台了《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价办法》《学分制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
(二)主要成效
1.专业吸引力增强,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升。示范校建设两年来,各重点专业招生人数增加,专业吸引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学校向社会输送了毕业生4543名,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对口就业率达82%、毕业生双证书获证率100%,两年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率均达到95%以上。重点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学生技能水平明显提高。先后参加第42届、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重庆选拔赛、中国重庆第三届技能大赛、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第六、第七届学生技能大赛。建设期内,学校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各类竞赛累计获奖341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9个、二等奖30个、三等奖17个,省级一等奖51个。
2.校企合作形成新机制,达成双方共赢新目标。全面推行“校企三动,阶段融合”的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了校企双方双赢机制、保障机制、互动机制、考核机制,实现校企之间的合作共赢。两年来,学校邀请30余名企业骨干、管理高层、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材开发工作;选派20余名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和技术革新;建立了由43名企业技术骨干组成的兼职教师师资库。同时,学校牵头成立了“重庆数控职业技术教集团”,并与42家兄弟学校、企业及行业协会签订了加盟协议,开展了快速制造技术新技术培训。据统计,校企合作年均培训鉴定受益人数达5000余人次。
篇8
摘要: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毕业前最后一个总结性实践学习环节。结合湖南科技大学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与就业间的矛盾现状,提出提前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合理安排回校时间、通过现代媒介与学生交流及毕业论文与毕业实习接轨等几条措施,以合理解决毕业论文质量提高与就业间的矛盾。
关键词:地方院校;毕业论文;就业;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025-02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毕业前最后一个总结性实践学习环节,其质量是衡量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总体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然而不少地方高校为了增加就业率,提前让学生进行长时间的毕业实习。致使大部分高校的毕业论文安排时间与就业或实习时间相重合。由于学生花大部分时间在找工作或实习上,而留给毕业论文准备时间不够充分,导致了毕业论文质量下滑。因此解决好毕业论文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对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等诸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毕业论文与就业率均是衡量高等院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果的重要评价指标,协调好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成为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湖南科技大学会计学中毕业论文与就业间矛盾现状,提出几点应对措施,以期为同行参考。
一、论文(设计)与就业之间的矛盾
1.大学生就业现状。近年来财务会计就业岗位需求下降,会计毕业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难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地方院校在经济、地理位置上与一线城市有一定的差距,部分用人单位不愿前往招聘,降低了大学生就业机会。而大学生为了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辗转不同城市,增加劳动时间投入。二是,当前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选择大城市就业造成其人才供过于求,而中小城市人才急缺。同时受“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其自身能力估计过高,遇到有意向招聘单位而放弃签订就业协议,导致就业机会丧失。三是,在当前的买方市场下,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到岗就能胜任工作,往往签订就业协议就要求学生到单位实习考察其实践能力[1]。
2.大学生毕业论文现状。毕业论文写作是比较漫长的过程,通过毕业论文可以考查学生四年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也可以体现学生理论实践结合能力。绝大多数毕业生比较重视毕业论文环节,希望能认真做好。然而本科毕业论文现实状况并非理想,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受社会“轻论文重就业”的影响,使得大学生普遍对业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将绝大多数时间与精力放在找工作上;二是,高校扩招,很多高校师生比例严重失调,有些教师带一二十名毕业生,指导时间精力不够,直接导致毕业论文质量整体下滑[2];三是,大多数用人单位不注重毕业论文,让学生觉得毕业论文只是顺利拿到毕业证的一个条件,与就业无关。
3.毕业论文与就业的矛盾关系。部分院校一般将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安排从大四第一学期末开始,直至第二年六月份答辩前。在这期间,也是各地用人单位向学校招聘应届大学生的黄金时期。毕业论文与就业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应届大学生大多缺乏相关工作经验,如通过校园招聘得不到合适的岗位,再去人才市场与其他有经验的应聘者竞争,为增加就业机会,将大部分时间与精力用于找工作,而对毕业论文写作敷衍了事,甚至出现抄袭、请人等恶劣现象[3]。二是为了单位经济效益,用人单位往往要求签订就业协议的毕业生提前报到上岗,并且往往要求在单位进行毕业论文写作,而校外缺乏相应的文献资源及规范的管理,从而影响毕业论文整体质量。三是大学生就业率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学校为增加就业率,也不得不睁只眼闭只眼,成为目前各高校出现的共同现象。四是部分教师体谅学生就业难,对毕业论文采取宽容迁就的态度,使得毕业生放松了对毕业论文质量要求。
二、解决毕业论文与就业之间矛盾应对措施
1.提前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毕业论文与就业的主要矛盾在于时间冲突,针对这一矛盾学校可以适当将毕业论文时间提前至大学三年级下学期和大学四年级上学期。由各系部组织指导教师与学生见面会,指导教师向学生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兴趣、课题内容,并拟定部分题目供学生参考,减少其在选题过程中的盲目性。通过“师生互选,院系调控”的方法,突出学生在论文写作中的主体地位,并充分调动其积极性[3]。另外,从大学二年级开始,部分选修课程考核方式以论文的形式,甚至学校可以开设毕业论文写作课程,通过提前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技能的培养,可以使得学生在大四毕业论文写作中较快地保质、保量地完成[4]。
2.合理安排回校时间。初次接触毕业论文写作的学生往往感觉无从下手,论文写作口语化严重,格式、论文框架不符合专业论文写作要求。因此,学生需要腾出一整段时间静下心来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目前我院规定毕业生需在4月10日前返校,指导教师加强与学生联系,落实学生返校情况,争取于4月12日前与学生见面,同时检查学生毕业实习周记、实习报告、实习鉴定表,在实习周记、实习报告、实习鉴定表上给定成绩等级并签字后返回给学生,并尽快布置毕业论文工作,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笔者作为指导教师认为,在签订就业协议签前,学校就业处或学生需与用人单位相关负责人提前沟通,保证学生的毕业论文准备时间,学生才能安心踏实地准备毕业论文。
3.利用现代媒介与学生交流。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笔者遇到部分学生在单位实习时,用人单位往往拒绝毕业生请长时间的假期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学生面临毕业论文与工作机会两难的选择。学生面对费力找到的工作不愿轻易放弃,只得将困难向指导教师求助。指导教师既要保障学生的工作岗位,又要保证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那么通过现代媒介进行远程论文指导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通过现代媒介的方式,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开题报告、论文大纲、论文方法等的写作,并指出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学生根据指导意见进行修改。
4.毕业论文与毕业实习接轨。毕业实习是由指导老师推荐或学生自己联系企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等,寻找会计相关工作的实习机会。毕业实习可以使学生了解真实企业工作环境下的生产经营过程,以企业存在的问题作为课题来源,或者在指导教师安排下收集相关的经济数据以更好地完成毕业论文的案例分析;另一方面,学生在“准就业”的状态下积极投身实际工作,表现突出者将被用人单位留用,从而解决了部分学生就业[5]。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毕业论文与就业矛盾一直是目前学校、教师、学生需解决的问题,而大学生普遍重视就业而忽视毕业论文导致毕业论文质量整体下滑。我们提出采取提前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合理安排回校时间、通过现代媒介与学生交流及毕业论文与毕业实习接轨等措施,协调毕业论文与就业矛盾。对于保障毕业论文写作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率,增强学校办学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继峰.毕业论文与就业矛盾之分析及解决――以本科生法学专业为基础[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9,(3):185
[2]黄静,柳斌.毕业论文教学安排与择业的矛盾及解决办法[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76-178.
[3]张良苗,岳宝华.本科毕业设计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及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1,(01):35-36.
篇9
我们认为,“洒扫应对”关乎学生的习惯养成。所谓“洒扫”,是指从生活中的劳动教育入手,教育学生养成清洁整齐的习惯;所谓“应对”,是指对学生进行待人接物方面的礼节教育。也就是说,“洒扫应对”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既包括在生活能力、劳动技能等方面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也包括在人际交往方面指导学生养成知礼节、懂礼貌等行为习惯及爱国守法、尊敬师长、孝老爱亲、感恩助人等良好品德。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决定把“洒扫应对”上升到德育教育层面。为使活动取得实效,我们提出了“活动对接课程”的理念。这里的“活动”,指的是在学生中开展实践体验活动;“课程”,指的是教师在课堂内外教会学生开展实践体验的方法和技能体系;“活动对接课程”,意在让课内对有关方法技能的讲授与学生课外的活动体验有效对接,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通过生活体验学以致用,达到生活即教育的目的。为此,我们重点做好两件事。
一、编写有关“洒扫应对”活动的校本教材
“活动对接课程”主要的实施阵地在课堂,因此,就产生了活动课程。为了让活动课程进入课堂,我们专门开设了一节“洒扫应对”校本课,每班每周用一节课时间授课,任课教师为班主任,保证了“洒扫应对”主题教育活动的课时和师资。
有了课时和师资,最难的是编写《洒扫应对》校本教材。为此,我校专门成立了校本教材编写组,校长亲自担任组长,组员有政教处、少先队、优秀班主任、校外辅导员等,还特别邀请了南宁市文明办的同志对教材的编写提出了指导意见和建议。编写组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深入了解“洒扫应对”主题教育活动提出的时代背景、具体含义等。然后围绕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下发的“洒扫应对”课程内容,逐项编写我们的校本教材,使之既与市里的要求相一致,又有我们自己的系统性特点。我们将编写内容所涉及的劳动、文明、礼仪、安全、交往、社会实践等内容,分成四个单元来编写,一个单元就是一个主题,一个主题由两个活动构成。
良好的德育教材,应该科学合理地设置循序渐进的德育目标,使其兼具现实与理想的双维视角,形成层次递进、不断完善的德育目标体系。为此,我校校本教材编写组确定了分年段的教学目标:低年级以学习文明礼貌用语、掌握基本的扫地技能、关注社会新闻、群体安全疏散、团结友爱等为主要内容;高年级则细分为会洗衣服、会做饭、给社会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礼貌待人,以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好公民为主要内容。
既然是教材,设置课外作业是必不可少的,而特殊的教材必定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作业,我们将“洒扫应对”校本教材的作业设定为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密切相关、深深植根于学生的家庭及社区生活、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活动,以确保实现学校、家庭、社区的良性互动。如五年级《我会洗衣服》这一课的课外作业是“自己洗自己的衣服,让家长给你打分”,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家长的监督和帮助下完成“洗衣服”这个任务。在编写教材的时候,老师们更多关注的是课堂上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操作成效,力争使教材达到知识与操作的统一,进而实现学生的知行合一。
二、确保“洒扫应对”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为了确保课程实施的实效,我校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展开研讨,形成共识。教师们在认识水平、教学水平上存在差异是正常现象,他们对学校提出的“活动对接课程”德育教育理念同样存在理解上的差异,为此我们组织教师对教材进行了深入学习,让他们在学习、研讨的过程中达成共识。在多次组织班主任开展“洒扫应对”教材研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让各年段班主任统一学习一至六年级完整的教材内容,并在研讨的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修订和完善。教师们以年级组为单位,组长带领大家学习,一一明确每一册教材教学目标的重、难点。教师们在统一了认识后,越发觉得“洒扫应对”活动的必要性:“洒扫应对”活动课程对于提高目前独生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安全意识都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二是精心打造“活动”与“课程”对接的课堂。课堂是开展“洒扫应对”主题教育活动课程的主阵地。我们主张“洒扫应对”活动课程要以体验为主。课堂上,老师要少说,知识的讲解和教授不可多于15分钟,而且重在讲方法;学生要多练,重在操作。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洒扫应对”课堂主要由“知识链接”“活动体验”“活动延伸”三大板块组成。教师首先要清楚地掌握所授知识,不仅是学科知识,还包括各种生活知识;然后还要能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开展相关的课堂操作活动,课堂操作既可以在教室内完成,也可以在教室外完成;最后才是把活动延伸到社区、家庭、学校当中。比如六年级上《红花绿树扮家园》这一课:“知识链接”是进行15分钟的知识教授,老师在课堂上教会学生种花、种树的步骤和方法;“活动体验”是老师带着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校园,在校园的植物园里种上花的种子;“活动延伸”却是多种多样,比如让学生回家后在自家的阳台上种花,然后进行多种形式的跟踪记录和写作,并在交流学习收获时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活动感悟和有关的报告手册等。如此完整的一个活动项目,需要花大量时间,基本都是在操作中完成的。
三是努力搭建深化活动的各种平台。为了检验和深化各班的“洒扫应对”活动课程内容,学校需要整体统筹、引领。首先,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展示活动,如低年级的钉扣子比赛、洗袜子比赛,高年级的摄影作品展、社会调查报告展示等,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了老师们开展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让学生们切身体验到了活动的乐趣,并逐渐将活动的内容内化到精神层面,培育出良好的道德品质。新教育的创始人朱永新教授说过:要无限地相信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和力量。为此,我们学校只是起到统筹、引领的作用,各班的活动课程可以各具特色、百花齐放,学校再根据各班开展活动的实际情况,为他们搭建适合的展示平台,以此鼓励一线教师把活动更为机动灵活、深入有效地开展下去。其次,我们选出三位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师成立“洒扫应对”教师工作室,充分发挥他们的原创和引领作用,以主题教学展示的形式,以点带面,深化活动课程研究,积极推进“洒扫应对”主题教育活动有效地开展。所谓主题教学,即每学期选定某一个单元的某一个主题集中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对其进行研究、展示,促使教师更为准确地把握好单元知识结构与学生实际体验的关系。
“活动对接课程”教育理念旨在通过实践体验帮助学生消化、吸收课堂上学来的知识,使活动内容更为有效、实用。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实践,我校师生“洒扫应对”的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学科课堂教学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教师们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方法,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的过程,更加关注家校携手的效果,自觉地将课堂上的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的责任心变强了,与家长的关系融洽了,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养成了自我服务的意识和尊重自己及他人劳动果实的良好品质。
篇10
关键词:农村;班级;学习环境;建构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应用。学习英语离不开环境。良好的的英语学习环境,会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农村小学生往往会因为缺少较好的英语学习的氛围,而减少了学习效果。在课堂上,学生能听到英语教师较流利的口语,但学生每周一般只能接触三到四次,每次仅三十分钟左右(还有十分钟用来活动,做练习等);在家庭里,家长们或许都意识到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但自己本身绝大多数都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对英语也是相当陌生,无法在家中与孩子用英语进行交流。而且,目前社会上尤其是农村,用英语的环境很少,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因此,学生听英语、说英语、练英语的机会很少,他们实在缺少一个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
那么如何为农村的孩子们建构一个学习英语的好环境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自己的一些做法。首先,抓住班级这个学习英语的主阵营。班级无疑是农村小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语言环境的主阵地和出发点。因此,班级英语环境的建构,是重中之重。其次是其他环境的建构。环境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大类:硬环境一般是指较易进入人们视觉的因素,具有较强的物质性,如设施环境、社会环境等。而软环境则是指易被人们用心理感觉的因素,具有较强的精神性,如诚信环境、服务环境、文化环境等。下面笔者对它们逐个进行论述。
首先,班级英语软环境的建构
布鲁姆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动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平时课堂上,我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英语课堂、创设一个浓厚的英语氛围。
一、营造和谐课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遵循教学规律,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英语课堂,做孩子们的领路人和好朋友。我在课堂上注重轻松、愉快、民主,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发言,提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与交流。并且尊重客观差异的存在,鼓励、帮助后进生学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不求所有的学生都优秀,但求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与进步。
二、创设一个浓厚的英语氛围:教师要努力创设学习英语的课堂环境,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的机会。如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说英语,开始时学生可能还听不懂,教师可以适当的解释,还可以借助于手势、表情等体态语以及一些直观教具。天长日久,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有长足进步。当然,课堂上要求学生也尽量使用英语表达。适时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如Christmas,Halloween, Easter, Thanks Giving Day等等。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和价值观,拓宽他们的视野,逐步培养学生的用英语思维的习惯,逐渐养成一定的英语语感,增加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学好英语的信心。
其次,班级英语硬环境的建构
一、建立英语角
目前,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英语图书比较少,很多农村小学生一学期只读了一一本英语书,那就是教育局发的教材,课外阅读几乎没有。为了满足他们的阅读需要,我在班上创设了英语图书角,除了帮他们找一些课外读物,利用网络,经常在网络上搜集适合他们的英语材料。并让学生自己在身边搜集英语材料,如笔记本的封面,各式各样的商品使用说明等等。还让学生们将自己家的图书带来,彼此间互阅,这样,就满足了更多学生的阅读需求。在班级创设英语环境,墙上这块宝地当然不会放过。
二、办英语墙报
鼓励学生自办英语墙报,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排版、收集、查找内容。要求墙报应有趣味性,短小易懂,并加上一些介绍英语国家风俗习惯的内容,增长学生的见识。建立这个平台让学生们相互交流、学习,平时一些优秀的作业、比较好的小作文、学生们自己收集的一些有趣的英语小知识和英语小故事等等也可以拿出来展示,我还鼓励学生自编歌谣故事,好的作品都可以展示到墙报中来,让它成为真正属于学生们自己的英语天地。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英语活动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其最终用途是用于交流。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还应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语课外活动是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辅助形式,也是培养英语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要重视和开展多种适合学生语言水平和年龄特点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和知识性,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那么,教师在开展课外活动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呢?笔者就自身的经验,略谈一二。
一、开展活动注意事项
(一)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英语课外活动
教师在每个学期开始时,应把开展课外活动列入教学计划。在班上成立课外活动小组,每个小组设定一名组长。并事先做好活动内容、形式、时间和人员等方面的计划与安排。教师要定期检查每个课外活动小组及各项活动的开展情况,做到有检查、有督促,使活动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要及时表扬、鼓励活动积极分子。建议每一个月进行一次活动评比,并定期展示课外活动成果,检阅活动成果,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这样才能使课外活动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起来。如我在5A Unit 8 A camping trip 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野餐准备交流,每组学生都积极参与,收效颇佳。
(二)英语课外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在组织课外活动时,一方面应坚持自愿参加的原则;另一方面应争取吸收更多的学生参加,特别要重视吸收后进生参加课外活动,挖掘他们潜在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例如:对于喜欢唱歌的后进生,就鼓励他带领大家唱英语歌;对于英语书写工整的后进生,鼓励他参加英语墙报小组。通过这种形式,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愉快地参加英语课外活动。在活动在增加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增强英语学习兴趣。
(三)学生是英语课外活动的主体
教师在开展课外活动时,应牢记学生是课外活动的主体,教师只起倾听、点拨的作用。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让课外活动真正成为学生们自己的活动,让学生能自由地谈,自己讨论、评论,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自己是课外活动的主体。
二、英语课外活动要形式多样,避免单一。
英语课外活动方式很多,只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我们就要大胆地去开展。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开展了如下几种课外活动。
1、英语兴趣小组:每星期开展一次英语兴趣小组活动,教师可组织学生表演、朗诵、游戏、唱歌等,教师要及时对小组情况进行检查,以便为学生提出指导意见,或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2、英语广播站:由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播音员,广播稿来源于学生自己动手写的一些简单的小故事或趣事,鼓励学生把自己身边和周围发生的事试着用英语来表达。同时播放一些英语歌曲,一些英语小诗等等,尽量给学生营造英语学习环境和氛围,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英语比赛: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比赛,如:英文书写比赛、口语比赛、英文歌曲比赛及演讲比赛等。英语比赛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英语词汇积累:鼓励学生寻找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英语,例如:超市门上有pull和push;公交车车门旁的“up”、“down”,开关上的“on”、“off”,等等。每个学生找的单词不同,而当他们掌握了不同的单词后会互相交流,从而促进了整体学习,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实践证明,通过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能较好地弥补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缺陷,积极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仅有助于渗透品德教育,培养团结互助精神,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听音、辨音的能力,培养语感,增强记忆。因此,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我们教师必须要采取生动活泼、轻松快乐、形式多样的方法去进行教学,让学生身心放松,积极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并能真切地感受到学习英语的快乐。
5、课本剧表演:我将班上爱好表演的同学组建成了课本剧表演小组,平时主要是让他们将学过的课文用课本剧的形式表演出来,以促动他们去学习课文;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向全班同学展示,以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每学期还有一到两篇的英语童话小故事的表演与展示,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当然,教师平时要进行适当的指导,不要让学生因为遭遇困难而失去兴趣,毕竟,保持兴趣要比激发兴趣更重要。
6、朗诵:对于发音比较好的学生,我就将他们组建成朗诵小组。平时主要指导他们一些正确的发音以及朗读技巧,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便让他们肩负起班上早读课的领读和指导其他学生读书的任务,以培养学生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以带动全班学生的学习。
再次,校园英语环境的建构
一、学校的标志牌警示牌和一些标识包括班级名办公室名称等等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表达,如Keep off the grass; No littering; Save water; Class one,Grade Five ;Teachers’ office No.1 ect.
二、学校广播台每次都有英语节目。内容有佳作欣赏,英语儿歌,英语小故事等等。为学生创造浓浓的英语校园氛围,在不知不觉中吸取英语营养。
另外,家庭英语学习环境的建构
和家长联系,让学生建立英语课外读物记录手册。经常和家长联系,提倡孩子在家读英语课外书并留有记录。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分享有趣的英语故事,笑话,寓言等等。让孩子在家也能按自己的想法布置自己的房间,开辟英语空间,用英语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展示在学校习得的英语,提醒家长在家千万不能笑话孩子说英语。鼓励有条件的家长在节假日里带孩子逛逛外文书店。我还根据班里学生英语的基础,组织学生进行一帮一的帮扶结对活动,扩大学生们之间相互交流、学习的时空,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将英语学习延伸到校外。
总之,农村小学生学习英语学习的主要环境在学校,而学校里学习英语的主要环境在班级。我们教师要以班级为载体,创建优美的校园英语学习环境,并且逐步向家庭、社会拓展、延伸,努力创造一个真正适合农村小学生学习的英语语言环境。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马承《马承与英语三位一体教学法》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3年8月
- 上一篇:新农村工作计划
- 下一篇:民政领域安全生产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