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4-01-16 17:26: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经济的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假日旅游, 旅游经济, 发展
假日旅游的出现,成为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一大增长亮点,初步形成了以旅游为主导的假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一个新现象。假日旅游的发展,可以带动如交通运输业、商业、饭店业、旅行社业等行业的发展,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完善和优化;假日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各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区域旅游业的发展。然而假日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的凸显出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虽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些政策与措施,但实际中问题也是层出不穷。
一、假日旅游的产生
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下称《办法》)的决定,《办法》将国家法定节假日由10天增加为11天,取消“五一”黄金周,“五一”国际劳动节假日由3天调整为1天,同时将除夕、清明、端午和中秋节等四个民族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允许周末上移下错,与法定节假日形成连休。此次国家法定节假制度调整方案的制订体现了以下原则:一是法定休假日天数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二是法定节假日安排要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三是节假日制度安排要尽量减少对经济社会运行影响和冲击;四是休假制度安排要体现社会公平,让全体公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五是法定节假日调整和带薪休假制度安排要充分考虑到国民旅游需求。假日旅游经济是以节假日为契机,实现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的互动扩张,从而拉动经济增长的一种新的假日经济形式。假日旅游经济的出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其产生有深刻的背景。
二、假日旅游的影响
任何新事物在其初级阶段的时期,总是呈现其旺盛的发展力,在其发展到一定阶段总会凸显出各种问题,假日旅游的发展作为一种正处于成长和完善阶段的事物,在显示其巨大发展潜力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假日旅游对旅游经济的正面影响
(1)增加国民经济收入
假日旅游促进了旅游、商业、餐饮、交通、景区、文化、体育、银行、保险、通讯等各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促进和拉动作用,成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2009年“十一”长假有多达8天的假期,全国共接待旅游者2.28亿人次,比2008年同期劲增28.5%与此同时,随着出行人数的增多,全国旅游收入也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07亿元。2010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国共接待旅游者2.54亿人次,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同期增长27.1%;实现旅游收入1166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同期增长32.4%;旅游者人均花费支出459元。2011年黄金周期间,全国有超3亿人次出游,创下历史新高。而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近7000亿元,出游人数与销售额两项数字均创历史纪录。
(2)促进地区经济平衡和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我国约70% 的旅游资源分布在农村,黄金周长假为中长途旅游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中西部和广大农村旅游及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以旅游、文化、商贸等为特色的县、乡、村。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农村旅游景点,可直接和间接安置300位农民从业,直接和间接为1000个家庭增加收入。据测算,全国乡村旅游年接待现已超过5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旅游带动发展的村(寨)超过2万个,脱贫乃至增收致富的农民超过600万。
(3)拉动城市周边经济发展
假日旅游期间,大量城市居民离开拥挤、喧嚣的环境,选择到城市郊区休闲度假,直接拉动了城市周边的旅游投资和消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分布在城市郊区、城乡结合部和景区周边的各种“农家乐”。据不完全统计,四川、湖南、重庆等省市“农家乐”超过数万家,大多数省份也都有数千家。成都三圣花乡发展“农家乐”266家,开发各类旅游景点11处,2009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389万人次,旅游收入12729.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2306元;北京雾灵山通过发展乡村旅游,2008年旅游接待14万人次,旅游收入13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00元,其中,45%来自于旅游业;贵州天龙村屯堡旅游点2009年经营乡村旅游的农户43家,接待海内外游客64万人次,农民人均收入由发展旅游前的760元提高到4725元。此外,依托毗邻城市的交通便利和区位优势,大批观光农业、高科技农业、生态农业等应运而生,一些现代新村、生态村庄、民俗村寨、古老村镇开发了旅游,成为城市周边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大量农民通过开旅馆、办餐饮、摆摊点、搞运输等,迅速转变为不离土、不离乡的服务行业的从业者。
旅游和休闲改变了社会产品结构。中国各地的风情、民俗、气候的差异为旅游休闲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人们对旅游产品差异性和个性化的追求使冰雪、海洋、阳光、空气都能够成为产品。从北方的冰雪世界,到南国的阳光沙滩,从京津的民俗小吃,到南国的水乡风情,都成为人们旅游的大餐。
2.假日旅游对旅游经济的负面影响
(1)景区超载,环境破坏
时间短、节奏快、人数多的假日旅游,使许多旅游地的客流量远远超过旅游地的容量和接待能力,导致景区景点及旅游线路超负荷承载,景区管理、配套服务协调失控,自然生态环境、旅游资源、视觉空间环境、观景审美情绪受到人为破坏。
(2)交通拥挤,住宿困难
浪潮式的假日旅游使得饭店宾馆爆满、拥挤。为解决住宿问题,许多旅游地的医院病房、办公楼会议室、办公室、商品楼出租房等都住满了游客。四川成都远郊的西岭雪山面对蜂拥而来的游客,只能提供篝火,让没有床位的游客烤火过夜。住宿的困难大大影响了游客的旅游质量以及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3)旅游服务质量下降,游客投诉增多
假日游人骤增,超出旅游业及相关行业的承接能力和管理容量,导致接待标准名不符实,服务质量明显下降,严重影响了行业声誉和旅游地形象。假日旅游的热卖热销和主要景点的爆满,使许多旅游地接待服务匆匆应付,旅游合同无法履行,旅游者合法权益无法保障。临时招募、匆匆上岗的“地陪导游”敷衍了事;不法经营者违法经营,擅自提价、变相涨价,擅自收费或收费不服务、减少服务,虚高定价,虚假折扣,强买强卖等现象十分严重。这种扰乱市场,危害行业的做法,虽能获益于一时,但负面影响却是长久的、深远的。假日旅游者的满意率普遍下降,旅游投诉明显增多。
(4)借势造势,盲目的旅游开发现象严重
假日旅游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和刺激了各级地方政府大打“旅游牌”的信心和决心。旅游规划作为旅游开发的前期基础性工作得到了加强和高度重视,但在旅游规划过程中,地方政府对发展旅游业的极大“热情”,往往干扰了旅游规划的科学性。例如,坚持市场“一元化”的倾向,忽视旅游地资源评价,致使旅游地缺乏正确定位和鲜明形象以及地方文化内涵;忽视旅游市场结构分析和缺乏经济可行性论证,致使旅游规划项目贪多、贪大、贪高,旅游项目雷同、重复性建设频频出现,造成旅游地接待设施的结构性失衡和巨额投资的浪费。
三、如何更好地利用假日旅游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假日旅游潮中凸现的这些不尽如意的问题,既有旅游设施供给不适应消费高峰需求的问题,又有有关部门估计不足、准备不够、协调不力、应急措施跟不上的问题。这是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问题,即使在发达国家,如此集中的旅游潮,也是难以做到尽善尽美的。关键的问题在于正确引导和各个部门的鼎力合作。为此,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政府必须进行宏观调控,利用信息和舆论导向,调节假日旅游市场
由于我国老百姓传统的从众的消费方式,加上信号息的不畅通,因此黄金长假期间都出现了各旅游景点人满为患的局面,从而导致了旅游服务质量下降,游客意见较多,满意程度较低。假日是全民的假日,市场也是全国性的市场,所以,政府有必要对此进行宏观协调和有效的引导,舆论导向是至关重要的。应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大力倡导健康、多样的旅游消费形式,推荐丰富多彩的旅游目的地,培育健康、成熟的旅游消费文化,做好旅游宣传引导工作,促使旅游客流合理分流,为他们的消费选择提供有效的帮助,防止热点过于集中,避免旅游企业经营操作和旅游者出游的盲目性,实现假日旅游科学有序发展。
2.修正服务缺陷,提高服务质量
服务缺陷包括企业的产品缺陷、?由于服务员工的素质缺陷所造成的服务失误和服务体制存在的缺陷。在与顾客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顾客总会对企业提供的服务提出他们的意见、不满、抱怨、甚至投诉,如何有效地处理这些问题对企业能否留住顾客至关重要。特别是在节假日中,节假消费的大量性和集中性更容易出现服务缺陷。修正服务缺陷对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的作用巨大,有关研究表明,一个最好的顾客往往是受过最大挫折的顾客。同样,在节假市场,对服务缺陷的及时修正,必将大大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提高企业的收入和利润。
3.必须在大众消费上下功夫
要对假日旅游市场进行细分。零点指标网曾对此专门作过调查,即将受访群体划分为假日旅游高频群体、中频群体、低频群体以及非假日旅游群体。年轻人是整个假日旅游市场中最具有活力的群体,分析并抓住这部分消费群体的偏好及需求十分关键。我国目前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刚刚进入小康水平,尤其是整个假日旅游市场中最具有活力的群体――年轻人,他们的手中虽然有些余钱,但也不多,同时他们也想在原有的消费水平上提高一些,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因此,面对假日旅游的大好商机,有长远眼光的商家,应把消费定位在大众化水平,这样才符合实际国情,才能薄利多销,抓住商机多赚钱。例如,在旅游方面,应避开一些热点线路,不断开发新的旅游项目和线路。在住宿方面,应以中低档旅社为宜,在旅游高峰时期,可以通过旅游供给弹性调节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4.依法治旅,强化监控,切实保护游客利益
市场经济归根结底是法制经济、合同经济,一切必须以法律为依据。旅游及其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和旅游者都必须保持一种以法律为准绳的平常心,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地方旅游经营企业不能在利益驱使下,片面追求眼前利益,而不顾旅游资源状况和自身容量,有意高强度超量接待,并强行提高收费标准和降低服务标准;公安、交通、工商行政管理、卫生等部门要抓好市场管理,抓好安全,加强对景区(点)和社会服务单位的治安、运输市场、交易行为以及食品卫生管理,严力打击欺客宰客、偷盗扒窃等行为,防止发生火灾、食物中毒和重大旅游安全事故;要引导旅游者文明旅游,保护环境,保护文物;旅游、商业、餐饮等社会服务企业都要明码标价,物价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景区(点)门票以及机票、车船票价格的管理,任何单位和部都要向社会公布投诉电话,及时受理和处理旅游者投诉,维护旅游经营秩序,打击违法经营,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
因此,我们说假日旅游的发展既离不开政府管理部门的宏观引导和支持,也需要有业界共同的努力,在大众消费上下功夫,抓住个性化的消费,才能真正促进假日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振春,张友臣.现代旅游管理学[M].青岛出版社, 2007
[2]艾力森华研咨询有限公司综合研究部.长假制度的调查与思考市场研究[J].2009
[3]向英.充实与完善旅游黄金周决策之浅见[J].商业经济,2004年第二期
[4]樊信友.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的经济学分析研究方法[J].2008?20(2)
[5]刘辛田.旅游“黄金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怀化学院学报,第23卷第2期
篇2
【关键词】旅游经济;城市经济;可持续;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055-01
旅游经济的发展是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产物,随着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满足,更多的人开始有闲暇时间来参与旅游活动,从而获得自身精神及文化等方面的满足。旅游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无烟经济,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并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旅游产业的重要性分析
旅游产业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性方面,旅游产业作为一类新型产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其作用日益显现出来。从中国旅游组织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2011年中国的旅游外汇收入达到485亿美元,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另外在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旅游产业的低成本与高效益也逐渐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旅游业作为一项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地区就业人数的增加,繁荣了地区劳动力市场及区域经济的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状况与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成本与效益具有重要的关系,地区资源、经济结构、地理区域位置等都是影响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旅游业自身的发展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同时带动区域经济的繁荣,进而促进区域社会环境、文化、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改变。旅游经济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强相关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必须要做到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才能充分保证旅游经济及区域经济的持续性发展。
二、旅游产业对城市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的重要作用
(一)对城市产业发展的影响
首先,旅游产业的发展会带动第三产业的极大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不断扩大带动了极大的就业率,因此对城市产业结构布局造成一定的影响,第三产业的扩大无疑造成第二产业的相对缩水,城市产业结构出现一定的偏移,导致城市产业的局部性调整。
其次,旅游产业本身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大,产业发展对旅游业的依赖很大程度上导致城市经济结构的单一化发展,另外一旦出现外在环境的变化,旅游业本身也很难承受压力,最终导致自身产业萎缩。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其发展状况如何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第二产业的发展,比如游客的增加导致的物价上涨以及供需不均衡等,在影响第二产业产品生产的同时,还会影响到居民的生活。
因此针对这种状况,需要充分重视旅游资源的完善,带动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的同时,还要保证外在环境的稳定性,建立以旅游业为基础的综合经济框架,平衡不同产业之间的发展脉络,进而有方向的扩大旅游经济份额,建设可持续性的城市产业结构。
(二)对城市经济结构的影响
旅游经济对城市经济的结构的影响主要受经济发展程度的限定,区域经济发展程度高,则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会比较高,相对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来讲,对自然环境的改造程度相对较高,某种程度上会导致旅游资源的缺乏。旅游经济对此类城市经济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旅游业对交通、产品制造、酒店旅游、都市消费等方面的影响。比如深圳、上海这类城市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结构复杂,受旅游业的发展,导致城市内部形成了一系列与旅游相结合的产业及部门,经济增长来源渠道广泛,经济结构日益呈现立体化的发展趋势。这类城市在其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在当地经济结构现状的基础上,合理的配置土地与资金,将旅游业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同时还需要不断完善区域内交通、经济、贸易等的发展,推动城市本身产业及布局的发展,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建设多种人造景观,以弥补城市的不足,进而完善城市传统经济结构,突出城市的整体性发展与城市内涵。
(三)对城市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影响
旅游经济与旅游产业对城市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影响是十分突出的,旅游产业一方面充分利用城市的旅游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充分推动人造景观的发展,在推动城市经济持续进步与繁荣的同时,还能改善城市环境,真正实现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增长。
旅游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还会带动城市相关行业的发展与进步,比如餐饮、交通、住宿、产品生产与消费等,另外旅游业本身是一种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因此其快速发展还能带动很大一批剩余劳动力就业,这部分群体的就业有效缓解了城市内部的社会矛盾,推动了城市的和谐发展。
针对旅游经济对城市经济持续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城市应该有计划的对旅游经济发展进行规划,使其更好的适应城市经济特点,保证自身相对独立且完整的经济体系,同时鼓励与旅游业相关的保险业、娱乐业、餐饮住宿业等的科学发展,充分重视资源的重要性,推动城市经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雷汝林,杜远生.旅游经济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探讨[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44-46.
篇3
【关键词】乡村旅游 经济 观光 农村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广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自然优闲的田园生活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于是乡村旅游就成为了一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随着“世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城市(城区)联盟第一次峰会”举行。乡村旅游已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倍受世界关注,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旅游成为了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
一、乡村旅游的概述及内涵
(一)乡村概述
西班牙学者Rosa Mary′a yagu e perales将乡村旅游分为传统乡村旅游(Traditional Rural Tourism)和现代乡村旅游(Modern Rural Tourism)两种。传统的乡村旅游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主要体现在:传统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在假日进行;没有有效的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没有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乡村旅游是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产经营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风俗为吸引物,实现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的目标的一种旅游方式。
(二)乡村旅游的内涵
(1)从地理角度看,乡村是一个空间概念,与城市相对,是指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人民所住的地方。
(2)从乡村资源看,不仅包括乡野风光等自然资源,还包括乡村建筑、聚落、民俗、文化、饮食、服饰、农业景观和农事活动等。
(3)乡村旅游的特色是乡土性和地域特征,要让参观旅游者体验到与城市不一样的生活。
乡村旅游作为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促进了社会资源和文明成果在城乡之间的共享以及财富重新分配的实现,并为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和城乡差别的逐步缩小、产业结构优化等做出很大贡献,推动欠发达、开发不足的乡村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乡村旅游对于加快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乡村旅游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1)促进农业产业多元化。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21世纪的来临使人们原有的价值观、消费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开始意识到旅游是一种提高精神层次和优化生活品质的新方式,它是一种对精神和生活品位的追求,而绝非是单纯意义上的工作之后的休息与调整。同时,人们对于旅游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不再满足于“赶场式”的疲倦旅游方式,旅游的需求开始由“表层游”转向“体验游”,在这种背景下,乡村旅游作为一种健康、前卫和个性的消费模式开始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城市居民休闲,形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结构,
(2)促进农村人文环境的改善提高。生活压力的增加,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许多现代化大都市都形成了明显的热岛效应和钢筋水泥现象,这给城市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乡村旅游成为人们缓解生活压力、调节紧张状态、体验自然环境的最佳选择,乡村的居民正可以通过迎和城市居民这种需要以乡村风貌成为旅游本底,用景观的概念建设农村,用旅游的理念经营农业,将乡村装点成旅游度假腹地;并促使乡村民居形成产业型、环保型、生态型、文化型、现代型发展思路。
(3)促进农民多业化,解决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能为社会创造5个以上的就业机会,从而产生极大的联动效应。乡村旅游不仅为周边地区剩余劳动力创造了就业的岗位,而且为周边地区的农副产品的销售提供了一个大市场,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使农民以旅游为主业、种植为副业;甚至当地农民和剩余劳动力可以弃农做工或经商,向旅游区转移,从事与旅游业相关的经营活动,农民的身份可以从务农转变成农商并举,同时农户还可以通过独立经营,形成私营企业;吸引农民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让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去外出务工向自己创业转变,这样即满足了城市居民的浪费需求也发展了农村经济,使得农民多业化。
(4)促进城镇化进程与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发展会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环境、文化、使目的地的社会逐渐向现代化迈进。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使农村由传统功能向现代功能转变,,乡村旅游在满足现代化城市建设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多种消费需求时,同时又是一个城市化的过程。随着城市远郊乡村旅游的开发,乡村道路、通讯等配套设施得到改善,农户的城镇意识增强,非农收入比重增大,农村经济向二元经济转变,以乡村旅游为主导的核心区域正逐步形成,并使城镇轮廓日益得以突现。为了开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需要配套建设道路、住宿、餐饮、水电、通讯、管理、防护等服务设施从而推进了城镇化进程。
乡村旅游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具有现代人特色旅游者迅速增加,现代乡村旅游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其最大优势就是把旅游发展切合农村实际来获取经济效益,但是乡村旅游还存在着对旅游层面理解不深,各自为政,缺乏规划和策划、人才匮乏、开发产品特色少等一系列问题,还需要加强领导统筹管理,采取有效举措使其发挥最在优势,以其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1992年8月24日中韩正式建交,根据1995年中韩往来数据统计显示,中国人访问韩国人数为17.8万余人,韩国人访问中国人数为40.4万余人。2004年据中国国家旅游局统计,韩国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二大客源国。但是到2005年韩国访问中国人数达到355万,但当年日本访问中国的人数是339万(两国访华人数相差16万)。这也就是说在2005年,韩国取代日本成为中国的第一大客源国。据统计,从2006年1月截止到10月韩国访问中国的人数已经达到326万,与此同时日本访问中国的人数是308万人,到2006年年末韩国访问中国的人数将达到400万之多。2005年中国访问韩国的人数达84万余人,2006年1月到10月中国访问韩国的人数已达92万人,韩国观光公社预计到2006年年末人数将达110万之多。从以上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两国互访的人数已经达到500万人,两国客流量呈大幅度增加趋势。现在中韩两国的旅客都已经成为两国旅游产业中稳定的消费者,给两国都带来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收入。旅游者的互访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高速增长的旅游人数,很大一部分是受“韩流”和“汉风”文化影响的。很多中国人因为喜欢“韩流”文化中影视剧所表现的自然风光和生活方式而希望到韩旅游,韩国人也在学习汉语的热潮推动下,纷纷到中国留学,踏上寻访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遗迹之路。韩中旅游发展得如此迅速,文化功不可没。正是因为这种日益增多的文化交流,使韩中的旅游业保持了活力和发展机遇。文化对旅游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贯穿旅游的始终,吸引着游客的目光。
二、“韩流”对韩国旅游产业的影响
韩国旅游观光公社的“韩流部”在促进“韩流”对旅游的影响方面,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韩流”文化的巨大魅力及其对韩国旅游业的贡献。下面是中国的“新京报”和新浪网合作的一项调查数据(“韩剧启示录”联合调查):
性别:男8.59%,女91.41%;是否看过韩剧:是98.99%,否1.01%;是否会因为喜欢韩剧明星,而购买他的周边:会82.32%,不会17.68%;是否会因为热爱韩剧,前往韩国旅游:会76.77%,不会17.68%。
数据显示,76.77%的中国人会因为对韩剧的喜欢而去韩国旅游,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份额,因为在中国,喜欢看韩剧的人数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比例,有46.97%的中国观众观看过10到50部韩剧。中国人越来越多的选择了韩剧,也使“韩流”得到发展。这样,在“韩流”的影响下,也就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韩国旅游,“韩流”文化为韩国旅游业带来了机遇,也为韩中旅游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韩流”产业的广泛性对旅游业的影响
“韩流”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从最初韩国的歌曲、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电视剧、足球,进一步扩展到韩国的游戏、服装、化妆品、餐饮、电子产品和汽车等各个领域。这些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本身就具有广告作用,以其自身对韩国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做好了铺垫和宣传。同时,在这些行业中又涌现出一批大腕歌星、影星、球星、音乐人、舞蹈家、模特等吸引了大批中国观众的目光。这些明星的宣传作用和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韩流”所包含的方方面面,已极大地吸引了中国人的目光,决定着人们的旅游选择。电视剧《大长今》在中国的播放更使“韩流”的传播面越来越广,借助于现代媒体,“韩流”风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一直吹到一些内地城镇和乡村。“韩流”的影响是巨大的,人们从“韩流”中了解韩国的文化,发现了韩国的产品,产生了好感,很多人选择了韩国作为旅游目的地。
2、客流量
到韩国旅游的入境游客中,中国人所占的比例日益升高。几年来持续增长的旅游人数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在中国,年轻人一般比较喜欢韩剧,现今到韩国旅游的游客中以年轻人居多,他们中大多数都是因为受到“韩流”文化的吸引而喜欢韩国,希望利用假期时间去韩国亲身体会自己在银幕上看到的感觉。因而在去韩国旅游的中国游客中,年轻人高达70%以上。在对韩国的总体印象中,大多数人的反应都较好,其中年轻人所占的比例最高。从韩国观光公社在2001年的外来游客调查中,对501个中国人分年龄段进行的调查分析,大部分中国人对韩国的印象很好,其中又以年轻人的比例居多。也就是说,受“韩流”文化影响的人数较多。“韩流”让中国人认识了韩国,也让中国人选择到韩国旅游。
韩国文化观光部公布的“2004年来韩旅游出入境动向”统计公报显示,2004年在“韩流”的带动作用下,来韩国旅行的外国旅游者达到582万人,创历史新高。2004年外国游客人数比2003年增加22.4%,比预期目标(559万人)多4.1%。从国家和地区情况看,中国台湾地区的旅游者比上年增加56.7%,增长率最高。日本游客占来韩游客的40%以上,比上年增加35.5%。亚洲地区是受“韩流”影响最多的地方,不难看出,“韩流”所蕴藏的巨大的旅游商机。
“韩流”带动了旅游热。显然,这种持续增长的客流量,很大一部分是借助于“韩流”文化来实现的。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旅游业一直不景气,连续5年旅游服务收入下降,借助韩流文化,2004年才止跌回升。据韩国观光公社委托韩国学者做的一份“韩流旅游营销效果分析及发展方向调查”,2004年,来自中国大陆、台湾以及日本的游客中,有27.1%(约71万人次)是直接或间接受到韩国影视剧的影响来韩旅游的。这些“韩流游客”共为韩国带来了7.8亿美元的外汇收入。美国的《纽约时报》将裴勇俊称为“创汇23亿美元的男人”。韩国经济研究院的一份报告则认为,“勇样经济效果”本身就超过29亿美元,其中为韩国旅游业创造10亿美元收入,相关产品出口到日本则赚取约19亿美元。拍摄裴勇俊出演的电视剧《冬季恋歌》外景地,一个私人拥有的小岛每天接待的游客量要以千计,光门票收入都使小岛的产权所有者赚得盆满钵满。随着《大长今》的热播,韩国的“大长今主题公园”游客怕得日以数千计了。
三、两国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共同改进的方面
1、韩国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1)饮食。中国人喜欢吃炒菜、多油的食物,而韩餐以非常清淡的小咸菜、泡菜、汤为主。中国饮食讲究用油,而韩国料理讲究去油。现在中国团队在韩国用餐的餐厅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只接中国团的餐厅,一类是既接中国团又接待韩国本地人的餐厅。从实际情况看,同时接待中国人、外国人的餐厅客人意见不大,而专门接待中国团的餐厅由于旅行社的报价低导致餐费也很低,提供的饭菜质量较为低劣,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游客的旅游心情。
(2)饮水。韩国人饮水以凉水为主,大部分的宾馆饭店都不供应热开水,所以中国游客在韩国很难喝上热开水。
(3)导游。现在90%以上的中文导游都是旅居韩国的华侨或是近几年由中国去韩国的留学生或打工者,他们的韩文中文都很流利,但是普遍缺乏对韩国历史及文化的深层次了解,致使对中国游客的导游介绍上只停留在浅层次上,同时缺乏导游的专业服务意识,服务质量不高。
(4)路线安排。由于价格原因,一些真正反映韩国自然文化精华的旅游景点往往不被安排到旅游行程中,使中国公民在韩国旅游后有时会觉得“不值得”。
2、中国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1)中国经营韩国旅游市场的旅行社大部分掌握在承包和挂靠的个体经营者手中,其经营成本低,价格灵活,不受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的约束,经营范围混乱,搅乱了正常旅游市场,给韩中双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虽然中国这些年接待了大量的韩国旅游者,但旅行社的经济收入普遍很少,拖欠款的问题十分普遍。同时,由于一些旅游团队接待质量低,引起了韩国旅游者强烈反感。
(2)一些韩国旅行社的代表或私人,以挂靠、就职或承包等不同形式,进入中国旅行社从事旅华市场的销售。这些人不仅向韩国旅行社通报经营成本,还存在中国旅行社与各景点、购物点之间的协议,以至韩国旅行社要求报价时把各种回扣、“人头税”计入利润,将原本已经很低的报价再向下压,形成市场削价竞争的恶性循环。
(3)推出的旅游线路过于大众化,热点集中,缺少有针对性的深层开发,现有的市场面狭窄。现在向韩国旅华市场推出的是近几年在国际市场上购买率较高的大众线路。但实际上,由于文化、历史原因,韩国旅游者有着和其他传统客源市场不同的兴趣爱好、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传统线路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求和特殊偏好。
(4)缺少优秀的韩语导游。科班出身或经过正规培训的韩语导游不多,韩国旅游者来中国各城市,韩语导游大多数是来自延边的朝鲜族,其中相当部分未经培训、无证上岗,这些人也多是挂靠某家旅行社交纳“人头税”,过着半自由职业者的生涯,其导游业务素质、敬业精神令人担忧。
3、两国共同改进的方面
首先,韩中两国政府要共同加强对旅游的宏观调控。针对目前韩中旅游存在的弊端,两国政府要结合实际,出台相关管理政策,进一步规范韩中旅游市场。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韩中旅游市场目前还存在许多不足,如旅行社及导游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游客的旅游心情,给他们留下不好的印象,势必会给韩中旅游带来负面影响。所以,韩中政府都应根据各自的市场特征,对目前存在的不良现象加以控制和调整。同时,通过出台政策加强管理,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其次,两国政府应针对目前的市场需求,指导企业大力开发针对对方的特色旅游路线。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韩流”与“汉风”文化分别给中韩旅游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遇。针对这种发展机遇,创造相关的特色旅游文化路线,将会吸引大批游客,繁荣旅游市场。因此,政府应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比如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指导和协助企业开发特色旅游路线,促进两国旅游业的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发展跨国旅游产品,打造连接相关国家、面向全世界的旅游精品。
篇5
关键词: 宝鸡; 旅游业; 经济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6-0008-02
旅游业的发展对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方面都产生深刻的影响,全面、科学地对各种影响进行分析,才能真正认识旅游业的作用。宝鸡古称“陈仓”,位于陕西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的西端,是连接中原与西北、西南的交通要塞,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前沿。宝鸡市是中国西北著名的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总面积1.82万平方公里,人口376万。作为华夏始祖炎帝的故里、周秦王朝发祥地和中华文明源头的宝鸡自然风光奇特秀丽,素有“青铜器之乡”、“民间工艺品之乡”、“佛教圣地”的美誉,文化旅游资源极为丰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既是宝鸡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决定的,也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宝鸡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方式。
一、宝鸡旅游资源现状
宝鸡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在陕西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全市共有馆藏文物5万余件,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国家级文物55件,国家一级文物481件(组)。目前,宝鸡已建成各类旅游景区(点)48个(人文景区28个,自然景区20个),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3A级旅游景区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省级森林公园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3个,国家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1处。现有国际国内旅行社38家,星级宾馆37家,其中四星级1家,旅游纪念品生产销售企业10多家,旅游汽车公司2家。
2005年至2009年,全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4857.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67.1亿元,与前五年相比均翻了一番多。2008年,宝鸡市委、市政府提出文化旅游产业突破发展战略以来,文化旅游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国内外游客接待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实现大幅增长,年均增长率和总量增速均在18%以上,在全省名列第二。其中,2009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297l万人次,入境游客1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50%、21%,旅游综合收入已占到全市GDP的9.6%。先后荣获“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品牌目的地”等,知名度和城市整体形象得到大幅提升,文化旅游业已成为宝鸡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一)旅游业的经济特性
与其它产业比较,旅游业有一些不同的性质。首先,旅游业是一种无形的出口产业。旅游业把社会上的物质产品组合起来,向旅游者提供服务。它们只是作为提供服务的条件存在,不表现为劳动者对之进行加工生产,它没有有形产品从一地运到另一地进行商品交换,旅游者购买的是一种有意义的“经历”、“体验”。其次,旅游是一种零散的综合产品。旅游是由多种经济部门组合而成,同时受多种经济部门的制约和影响。旅游者在宾馆、商场、餐厅和娱乐场直接消费,这些直接消费以不同的方式产生间接效益。再次,旅游业是一种极不稳定的出口产业。旅游产品不能贮存,旅游需求的季节波动性大;旅游需求受外部不可预测的因素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难以比较;旅游对于价格和收入的弹性很大。
(二)旅游业的积极作用
宝鸡旅游业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对宝鸡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了贡献。
1.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五”期间,宝鸡旅游业的发展比较迅速,旅游客源市场不断拓宽扩大,旅游产品逐渐丰富,旅游生产力有所提高。2002年全年旅游综合收入18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长1812%,占全市GDP812%,成为支柱产业之一。2005年全年共接待游客7151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其中入境游客315万人次,增长3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19亿元,增长18%。“十五”期间,全市接待游客年均增长15%,入境游客年均增长1819%,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2616%。宝鸡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
2.增加就业机会
宝鸡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四市”(工业强市、畜牧大市、旅游名市、现代化生态园林大城市)、创建“两个最佳”(最佳投资环境、最佳人居环境)、实现“三个率先”(在西部率先实现工业化、率先建成大城市、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思路目标,真抓实干,加快发展,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宝鸡连续三次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2008年,宝鸡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2780美元,按照国际的公认,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人们的消费需求就会由“吃穿用”向“住行游”升级,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第三产业的增长。旅游从业人员6.5万人。所以说,旅游业的发展为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新的就业机会。
3.增加环境效益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宝鸡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使宝鸡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坚持了宝鸡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005年5月,宝鸡市被国家环保总局正式命名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以旅游业发展为契机改善生态环境,同时生态环境的改善又促进了宝鸡旅游业,尤其是城市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宝鸡旅游产业近年来有了长足发展,但与市委、市政府突破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发达地竞相发展形势相比,宝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差距还较大,还存在以下问题:
1.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
宝鸡作为中华文化之根、华夏文明之源,蕴藏着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丰厚资源和广阔前景,但这些优势大多只是口传书载,被束之高阁,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利用,现有的景点还没有真正展现出其文化内涵,丰富的资源优势没有转化成经济优势,是宝鸡旅游产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2.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础及其产业链条比较薄弱
虽然近年来宝鸡市的文化旅游产业有了长足发展,但一些旅游景区规模小、设施少,软硬件还不能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旅游交通目前仍是制约宝鸡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大多旅游景区、景点至交通干线旅游公路等级不高、可进入性较差;大多景区的餐饮业特色不足、档次较低,住宿标准低,设施不配套、接待能力不足。目前,宝鸡市文化旅游产业没有真正形成观光、休闲、度假、购物、商务、会议、美食、文化、健身等多种服务相结合的多功能、高层次综合旅游产业链。整个产业链中缺乏参与性、体验性、互动性的旅游产品配合,缺乏文化与山水、游玩与消费的整体开发概念。
3.旅游业的消极作用
总的来说,旅游业在给区域经济带来显著利益,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①旅游过度超前发展,宝鸡地区各级政府之间缺乏协调,在本地旅游过程中盲目性较大,对自身经济实力和有关开发项目的投资效益估计不够准确,在项目开发中没有合理地分期分批、突出重点,重复建设较为严重。②过分依赖旅游业一些旅游目的地过分依赖旅游业,容易受到旅游需求变化的影响。③宝鸡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通货膨胀影响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还需正确面对这些消极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三、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资源整合,丰富旅游产品
深度整合开发,提升产品档次,形成特色体系。加快景区建设,着力挖掘宝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围绕打造“炎帝故里”、“东方佛都”、“秦岭中央公园”、“西部城市天堂”四大旅游品牌,加快法门寺、太白山、炎帝陵、石鼓山、中华礼乐城等旅游景区的规划和建设。同时要立足特色资源,开发新型旅游产品。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依托新型工业化,发展工业旅游;依托新农村建设和丰富的农业资源,发展“农家乐”等乡村旅游。
(二)加强建设配套,完善服务功能
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加快旅游交通建设,在干线公路和通乡通村公路建设中,优先建设旅游景区景点连接线。进一步完善与旅游景区配套的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加强星级宾馆、酒店、旅行社等设施建设。在景区因地制宜增加娱乐项目,紧扣景区主题,精心策划一系列参与性活动,变参观为游乐,变景区成“乐园”。要做大特色餐饮业,挖掘和弘扬西府饮食文化。与此同时要大力开发一批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旅游商品,建设一批重点旅游区的游客集中购物场所。
(三)加强宣传营销,提升旅游人气
对旅游产业来讲,知名度至关重要。因此,要构建宣传体系,加强整体促销和联合促销,形成强大的旅游宣传促销立体声势。要创新促销方式,把法门寺国际文化旅游节、太白山旅游登山节、全球华人省亲祭祖大会打造成知名的旅游节庆活动品牌。
(四)改革旅游业管理体制
宝鸡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管理体制不顺,已暴露出许多问题。政府可以成立旅游管理委员会,加强对旅游产业体制的调整,出台新的政策机制有效的督促旅游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五)加强开发协作,积极贯彻可持续发展
深化区域协作:以打造关中-天水经济区历史文化基地为契机,加强与西安、黄陵、汉中等地在产品共建、宣传共担、市场共拓等方面的合作,破除壁垒,加快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在此基础上培育旅游龙头企业;着力引进省内外知名的旅游业商、旅行商等,广泛吸纳省内外资金、管理、技术、人才,提高旅游产业水平。旅游规划的制定和评审要有政府官员、专业人士、学术专家、企业家及管理人员的共同参与,加强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论证,要对项目的环境影响有准确的分析和保护对策,以保证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协调发展。发展旅游产业,既是宝鸡独特的旅游资源和先天禀赋决定的,也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宝鸡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结语
宝鸡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根据宝鸡旅游业的现状,通过调查分析旅游业的经济特性探讨旅游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和调整现有经济结构的积极作用,在现有的一定的技术和作者个人能力水平的限制下,通过加强资源整合、丰富旅游产品、加强建设配套,完善服务功能、加强开发协作,拓展旅游市场、加强宣传营销,提升旅游人气等对策,解决宝鸡旅游业中存在的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比较薄弱、文化旅游产业链条还较脆弱等问题。宝鸡旅游业培育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的同时要积极关注其对环境造成的环境污染等不良影响,积极贯彻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奋进新宝鸡。
参考文献:
[1] 张洋钦,刘鉴铃.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基于宝鸡市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2010,19:200-201.
[2] 戴君虎.宝鸡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对策[J].经济地理,1998,18(4):71-75.
[3]宝鸡市人民政府.宝鸡概况.baoji.省略/0/1/3/14/1305.htm.2009.
篇6
[关键词]旅游者;旅行模式;地方经济;塔尔寺
一般认为,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推动地方经济:一是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直接消费;二是旅游收入在目的地经济中的渗透;三是目的地居民收入增加后产生的消费需求。而旅游者的目的地消费是旅游业经济效益的源头和基础。
旅游者的目的地消费支出与其旅行模式是密切相关的。所谓旅行模式,在此主要是指游客在地域空间上进行旅行和游览的过程,特指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购买和消费过程。在大量的旅游模式研究中,往往局限于对单个目的地的研究,这招致了一些学者的异议,认为它过于简单而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因为很多游客的旅行是以多目的地为特征的。而目前用于多目的地旅行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卢(lue)等人提出了概念化的多目的地旅行模型(lcf模型)和网络分析模型。其中,lcf模型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本文也正是以此为基础,对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的旅游者旅行模式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它对湟中县地方旅游经济的影响。
1 lcf模型
卢等人于1993年提出概念化的lcf模型,该模型将旅游者的空间旅行行为划分为以下几种:(1)单一目的地(single destination)模式:旅游者只到一个目的地旅行,在途中停留只是为了加油、吃饭和休息;(2)线型(en—route)模式:旅游者到唯一的目的地进行旅游,但是有可能访问靠近游线的其他旅游吸引物;(3)基地(babe camp)模式:旅游者直接到达基地所在地,然后对附近的旅游目的地进行一日游,每天晚上返回基地;(4)区域旅行(regional tour)模式:旅游者到一个区域,访问该区域的众多目的地,并在这些地方过夜;(5)旅行链(trip chains)模式:旅游者在一个更大范围的旅行过程中访问数个不同的地区和众多的旅游目的地。
斯蒂瓦特和沃格特(stewart and vogt)以到达美国密苏里州布兰森(branson)的游客旅行模式对lcf进行了实证分析,鉴别出了相关的旅行模式。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布兰森周围有很多具有潜力的旅游吸引物和目的地,而布兰森及更大区域所面临的旅游发展机会取决于对这些吸引物是进行整体营销还是单独营销。
2 塔尔寺旅游基本情况
塔尔寺是青海省最为重要和著名的旅游吸引物,位于湟中县鲁沙尔镇西部,距离省会西宁市25千米,有宁塔高速公路与西宁相通(见图1)。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重要圣地,是宗喀巴大师诞生之地,是藏传佛教文化和艺术之宝库,是安多藏区最有影响力的宗教活动中心。据统计,2003年塔尔寺共接待游客112.04万人次,2004年共接待游客132.3万人次,而2007年仅1-7月就已经突破百万人次。
塔尔寺旅游表现出明显的淡旺季特征。每年2月、5月及10月是塔尔寺旅游的黄金月份。游客人数和门票收入明显高于其他月份。5月和10月受“黄金周”的影响显著,而每年正月的塔尔寺酥油花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造成2月份左右游客数量反弹。
3 调研方法
为了获得旅游者旅行模式的相关信息,研究者于2004年10月和2005年7月分别对塔尔寺旅游者进行了为期4个星期的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围绕以下3个方面进行:(1)游客客源地、人口统计学特征、旅游动机等基本特征;(2)该次旅游的线路及时间安排;(3)在塔尔寺的滞留时间和消费行为。其中,2004年10月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7份,2005年7月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63份。有效问卷共为450份,占问卷总数的90%。
4 调查结果:游客旅行模式与消费行为分析
4.1游客基本特征
参与有效问卷调查的游客中男性占62%,女性占38%;汉族游客占94%,藏族占3%;年龄结构中,20-30岁最多,占49%,30-40岁占35%,2c岁以下及40-58岁各占7%,50岁以上占2%;从来源地看,占游客总数超过5%的来源地有青海本省(24%)、甘肃(10%)、陕西(5%)、广东(11%)、四川(13%)、北京(12%)和上海(7%)。外省游客中有87%是第一次到塔尔寺,而青海本省游客这一比例仅为35%。外省游客通过旅行社组团旅行的比例为64%,而本省游客仅为4%。
通过对塔尔寺游客旅游目的的事先考察以及考虑到塔尔寺游客的旅游动机的多重性,问卷设置了观光游览、宗教朝拜、休闲度假和探亲访友4个动机选项,并让游客多重选择。调查结果显示,游客的旅游动机按照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宗教朝拜和探亲访友递减,比例分别为94%、34%、23%和5%。其中,通过x2检验显示出省内和省外游客的旅游动机在休闲度假、宗教朝拜和探亲访友方面均有明显的差异(见表1),省内游客在这几项旅游动机上所占比重比省外游客要高得多。
4.2游客旅行模式分类
按照lcf模型,以湟中县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游客旅行模式大致可以划分为4类,结果见表2。在调查中并未发现显著的线型旅游模式,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以湟中为唯一目的地的大多是青海本省乃至西宁游客,而本身旅行的时间很短,且途中缺乏看点或其他旅游吸引物;二是外地游客以湟中作为唯一目的地的游客很少,主要以宗教朝圣游客为主,对沿途游赏没有太多的兴趣。
调查表明,在各种旅行方式中,区域旅行模式占据绝对优势,其比重占62%。单一目的地模式次之,占25%。旅行链模式和基地模式分别占11%和2%。
4.3游客旅行模式分析
游客旅行模式和一般变量之间的关系见表3。通过对表3分析,可以发现以下特征: 第一,游客旅行模式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说明性别与游客旅行模式没有多大联系。
第二,游客旅行模式表现出一定的民族成分差异。与汉族游客不同的是,藏族游客更多倾向于单一目的地模式,这与其中佛教朝圣者的比例较高有很大关系。当然,藏族游客样本的缺乏也限制了本文进行更为准确的分析。 第三,游客旅行模式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20—30岁和30一40岁这两个主要 年龄游客群在旅行模式上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调查发现该群体缺乏基地模式的旅行,其原因在于基地模式主要是由探亲访友型游客进行的,而20-40岁之间的游客没有这种类型的游客;超过50岁的游客不进行旅行链模式的旅行,这与老年人的身体素质不适合高原长途旅行有很大的关系。
第四,为了探讨客源地对游客旅行模式的影响,本文选择了本省及游客量居前的四川、北京、广东和甘肃等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本省游客更倾向于选择单一目的地模式,而外省游客更倾向于区域旅游模式和旅行链模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本省游客大多为西宁游客,而塔尔寺与西宁的近距离使得很多本省游客把它当作一个比较方便且时间和资金限制相对较少的旅游点,并不需要刻意地计划和准备,具有很强的周边一日游特征。而对外地游客来说,青海是一个相对遥远的旅游地,到青海旅游需要一定时间的时间和资金积累,而多个旅游目的地的组合是这类游客旅游经历效益最大化的重要选择;同时,青海省面积较大,拥有吸引力较强的目的地较多,其本身就可以构建满足游客需求的目的地组合,这从外地游客的区域旅行空间行为可以得到印证;另外,带有跨省性质的旅行链模式由于青海省本身的面积、交通和高原特征,对游客资金、时间和身体素质的要求更高,因而难以成为主导模式。故而区域旅行模式就成为外地游客的重要选择。还需要指出的是,进行单一目的地模式的外地游客主要是外地来青出差和参加会议的人员,而基地模式的组成人员主要是本省和外地到湟中探亲访友的人员。
第五,就游客旅游动机和旅行模式之间的关系来说,观光游览游客在旅行模式上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而休闲度假的游客更多地选择单一目的地模式和基地模式,基于宗教朝拜动机出行的游客更多选择单一目的地模式,而基于探亲访友动机出行的游客更多的选择基地型旅行模式。需要指出的是,本调查中的被访者绝大多数具有多重旅游动机。总体上,无论哪种旅行模式的游客,都将观光游览作为旅游动机之一。青海省内游客有一半左右选择了休闲度假,而他们也大多进行单一目的地模式的旅行,相应地,尽管采取区域旅行模式的游客总数较多,但多为省外游客。宗教朝圣动机的游客有少量是宗教朝圣者,但很多普通游客也将宗教朝圣作为了旅游动机之一,其中以省内游客和部分到西藏进行旅行链模式的游客更为显著。采取基地模式旅行的游客都具有探亲访友的目的,而另一部分具有探亲访友目的的游客则选择了单一目的地模式。
4.4旅行模式对游客滞留时间和旅游消费的影响
调查中发现,游客的滞留时间大致可以划分为3种类型:当日往返(少于1日)、过夜游客(多于1日,少于2日)和多日滞留(多于2日)3种类型。同时,还发现要想获得游客真实的旅游支出是比较困难的。旅行模式、游客滞留时间和消费之间的关系见表4。
4.4.1旅行模式与滞留时间的关系
通过x2检验可以发现,不同旅行模式的游客在湟中的滞留时间存在显著差异(x2=151.89;df=6;p=0.000)。单一目的地模式、区域旅行模式和旅行链模式的多为当日往返游客,而基地模式的游客全部都要过夜。对这种现象的解释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对外省游客来说,当前塔尔寺是湟中县最为重要的旅游景区,而且也是很多外地游客唯一知道的湟中县景区,作为区域旅行或跨省(区)之间的旅行,往往游览的是最为出名和等级最高的景区景点。由于塔尔寺的范围并不大,除了朝圣和特殊目的的游客,一般的塔尔寺参观游览为2—4小时,同时,湟中县城到西宁市交通状况良好,时间很短,从而使得在湟中县城留宿并无必要,实际上,大多数游客游览完塔尔寺后便离开了湟中县。湟中县城本身的旅游接待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也对游客留宿造成了限制。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单一目的地模式游客有10%的游客滞留时间超过2日,这部分游客几乎都是朝圣者,他们滞留的时间通常较长。
本省游客往往将塔尔寺作为西宁市周边的一个当日往返的景区,旅行行为与一般城市居民游览本地的行为十分相似,主要是景区观光而其他类型的旅游消费相对较少。他们也会光顾湟中县内的其他一些旅游吸引物,如药水滩、多坝体育训练基地等,但这些吸引物与湟中县城缺乏旅游交通联系,从而使得本省游客,尤其是西宁游客,往往以西宁为中心来进行游览,湟中县城并未形成旅游交通节点。另外,这些吸引物与塔尔寺相比,缺乏足够的吸引力,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进行基地旅行模式的游客大多为探亲访友游客,因此他们的滞留时间相对较长,也能够对湟中县城及附近景区进行游览。
4.4.2旅行模式与旅游消费
通过x2检验可以发现,如果以p=0.01为显著水平(x2=6.25,df=3)进行区分,那么游客消费项目在门票(x2=0.54)、香火功德(x2=4.80)、旅馆住宿(x2=2.09)和购物(x2=2.03)方面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在其他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总体来说,除旅馆住宿外,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的项目也是游客在塔尔寺的主要消费项目。塔尔寺门票是无论采取哪种旅行模式的游客都需要消费的项目,其中进行单一目的地旅行的游客有少量不进行门票消费是因为他们是朝圣者,不需要购买门票。同样,游客购买旅游商品的比例也比较高,尤其是外省游客,表明旅游商品始终是游客的主要旅游活动之一,其纪念意义对于目的地体验具有重要意义。外省游客购买比例较高,显示出文化和环境差异性对旅游购物的影响。香火或功德消费比例较高凸现出塔尔寺作为宗教圣地对游客的吸引力和精神感召力。而旅馆住宿是平均消费比例最低的项目,主要是因为基地型游客尽管滞留时间较长,但大多住在亲戚朋友家中,而其他模式的游客则基本不在湟中县城留宿。
对差异性比较大的项目做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基地模式对差异程度贡献巨大。基地模式在这些差异性项目中均显示出较高的消费比例,这与他们在目的地停留时间较长有很大的关系。而其他模式因为滞留时间短,消费比例则非常有限。除去基地模式,可以发现单一目的地游客对县内交通的使用比例远高于其他类型,原因在于单一目的地游客中本省游客比重较大,其交通方式中除少量自驾车外,很多需要依靠当地交通进行往返。而区域旅行模式和旅行链模式的游客中团队游客占有相当份额,多使用随团交通工具。
5 进一步的讨论
一般认为,旅游业的发展会对当地经济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但通过与湟中县旅游局工作人员的交流及笔者的实地了解来看,塔尔寺旅游对湟中县经济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通过对塔尔寺游客旅行 模式及其旅游消费的分析,大致可以了解其中一些重要原因,并据此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
首先,湟中县内的游客基地型游客比例很低,游客的主流旅行模式是区域旅行模式、单一目的地旅行模式和旅行链模式。这3种模式往往将塔尔寺作为在湟中县的唯一目的地,而不是像基地模式那样对湟中县的多个目的地进行组合游览。目的地的缺乏导致了游客消费在地理空间上的单一性,具有很强的限制性。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开发出新的具有吸引力的目的地。湟中县在这方面具有潜在的资源优势,这些资源优势尚未转变为现实的吸引力。具体而言,对本省游客来说,南朔山、群加国家森林公园都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可以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变一次旅程为单一目的地旅行为多目的地旅行。而对于外省游客来说,由于区域旅行模式或旅行链模式在短期内难以改变,而湟中县内除塔尔寺外又缺乏可以组合进这两种模式的景区,因此其关键在于丰富塔尔寺旅游的内涵,例如将环塔尔寺的八瓣莲花山(也是塔尔寺整体宗教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塔尔寺旅游范畴,以及增加宗教节日和乡土节事活动等。
篇7
时速200到350公里的高铁正在改变河南省乃至我国现有的交通格局,甚至经济面貌。随着武广高铁、郑西高铁的正式开通,我国也开始迈入高铁时代。在“高铁时代”来临的背景下,作为中原旅游大省的河南省,旅游业的发展将毋庸置疑的受到高铁发展的极大影响。
一、高铁的开通对河南旅游的影响
交通是旅游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证,旅游活动的快捷、顺利实现是由完善的交通运输保证的。于此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为交通提供了大量的客源。毋庸置疑,高铁的发展会对旅游业产生一些显著地影响。
(一)高铁开通对河南旅游发展的积极影响
郑西客运专线别称郑西高铁,该线自郑州站引出,经河南荥阳、巩义、洛阳、渑池、三门峡、灵宝,陕西华山、渭南、临潼等,终到西安站,线路全长 505 公里(其中河南境内 339 公里,陕西境内 166 公里)。列车通车运营后,使郑州至西安间的旅行时间由过去 6 个多小时缩短至 2 小时以内,铸就了两大城市之间的“一日交通圈”、“一日生活圈”。郑西高铁最大输送能力 8340 万人/年,其中近期约3700 万人/年,设计行车速度为 350km/h,是目前世界上运营时速最快的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每天 7 对开。高铁的开通对河南旅游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区域旅游联合互动,拉动省外高端市场
以郑西高铁为连接轴带,2 小时的交通距离可以将郑州、洛阳、渭南和西安等具有丰富旅游资源联系在一起,形成一条旅游文化的黄金腰带。目前,郑州和西安两地旅游部门已近共同签署了“西安、郑州合作开发高铁旅游市场协议书”、开展“郑西高铁一线牵、古都旅游新体验”媒体互访活动。郑州与西安旅游主管部门和企业也纷纷围绕高铁展开一系列的旅游市场预热,西安市旅游局奔赴郑州举办了“感受郑西高铁魅力,尽览千年古都美景”旅游推介会,而郑州市旅游局也带队到西安进行旅游推介,并签署了相关合作协议。区域旅游联合互动发展已经成为河南旅游日后发展的主要趋势。
同样,随着郑州至西安高速铁路开通和河南省与同边省份区域联合互动,拉动了河南的省外高端市场。高端游客已由过去传统的郑汴洛“三点一线”扩展延伸到焦作、安阳、平顶山等市,安阳殷墟、中原大佛成为继少林寺、清明上河园、龙门石窟、云台山四大精品景区之后的高端游客集中区。
2、促进旅游产品深度开发,实现旅游产品市场多元化
郑西高铁的开通使郑州和西安两地由过去6小时的路程缩短为2小时,这使得旅游者的行游比(旅行时间与游览时间的比例)趋于合理,在整体出游时间不变的前提下,旅行时间的大量节省,会导致游客在旅游地具有较长逗留时间的可能性增加,因此旅游者在目的地展开的旅游活动也必将趋向于多元化、个性化、深度化。这些旅游需求务必会照成河南省旅游市场对旅游产品进行深度和创新开发。
除此之外,高铁的开通还将会给河南省的旅游市场带来大量增长高端旅游者和自助旅游者,因此,河南省必须加大休闲度假类旅游产品尤其是高端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做大做强休闲度假品牌,着力开发养生旅游、温泉旅游、会议旅游等旅游产品;围绕散客群体打造自驾游精品线路等。
(二)高铁开通给河南旅游发展带来的挑战
高铁的开通给河南旅游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使得河南省的旅游发展不得不面临一些随之而来的严峻挑战,如接待能力不足、区域内景区间竞争压力增大以及旅游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等。
1、景区接待压力增大,接待能力不足问题凸显
郑西高铁沿线的郑州和洛阳两市都是我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名城,它们以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历史悠久的文化内涵吸引着广大游客。郑西高铁的发展会带动旅游流规模的迅速扩张,推动团队游客的大量增长,而且其带来的同城化、近城化等效应将推动城市群之间旅游者的大规模流动。
与此同时,高铁带来的大幅增长的客流量使一些景区接待压力增大,接待能力不足的问题得到凸显。表现在旅游高峰时景区内人流拥挤、交通堵塞,而且导游人数明显不够且综合素质也有待提高,此外急速增长的客流量对景区环境也造成一定的破坏,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了旅游景区在游客心中的形象与吸引力。
2、区域内旅游景区竞争压力增大,对开发模式提出挑战
郑州、洛阳与西安在古都文化等很多旅游文化资源上具有相似性,对于为了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进行度假或有益于自身事业和学习的探访的旅游者来说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还有所欠缺,如果与同类旅游目的地长期竞争,使游客的重游率提高,还必须对开发模式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和自我完善。
二、新形势下河南旅游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河南旅游形象
在旅游基础设施方面,河南省可增加郑州市星级宾馆的数量来满足郑西高铁开通后不断增长的入住率和上座率;在每个车站为游客提供免费旅游咨询、预定、投诉、票务、散客自助游、车辆协调和旅游推介等服务,增加游客的归属感;为游客提供通达该市的主要景区点、旅游购物场所、餐饮娱乐场所的观光巴士等,提高游客的出行效率;大力开展旅游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为旅游业提供合格的旅游服务人才,提升境内旅游服务形象和质量,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同时,自助游日益发展的大环境下,河南省应积极发展个性化消费的旅游电子商务体系和旅游网站,并借机借势宣传高铁旅游,树立河南新形象,展示河南新风采,使得河南旅游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加强旅游宣传力度,打造特色旅游精品
虽然河南省的旅游宣传方面已初见成效(如:河南旅游形象的改善和包括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以“老家河南”为主题的宣传片在内的一系列旅游营销活动的实施),但我们仍要进一步加强旅游宣传力度,根据客源市场的差异,设计不同的营销策略,采用多渠道、多形式、多部门联合营销的方式,推广介绍河南,树立河南旅游精品形象。只有如此,河南省的旅游才能在面临高铁开通所带来的严峻竞争形势的情况下,获取足够的竞争优势。
(三)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带动河南旅游腾飞
郑西高铁的开通运营引发高铁沿线热点区域之间旅游者的频繁互动,从而产生大规模的旅游需求,同时也加强了区域之间经济、文化、人员的交流,加速人员、物流、资金、信息等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有效撬动各地旅游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协同推进。郑西高铁将让豫陕两省跨入高速互动的崭新时代,使中原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有机连接在一起,使跨区域的同城化和一体化时代得以实现,带动郑―洛―西旅游经济带的形成。因此,河南省旅游发展必须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使区域内各大景区形成一个互惠共赢的利益联合体,联合统一推向市场,从而形成规模效应。
三、结语
篇8
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全世界最大的旅游市场,旅游资产业方面的资源十分丰富,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入境旅游接待大国。而在我国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推动旅游产业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对相关因素进行充分有效的利用,如何进一步改善我国旅游产业环境。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需要对旅游产业结构变迁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旅游产业结构变迁特点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
经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供需平衡分析法是评估我产业结构最主要的方法之一,一个产业的平衡发展,在旅游产业方面则体现了产业内容不同因素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平衡的一种客观状态,要实现产业结构平衡,就必要满足供需平衡。供需平衡分析法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问题,就是只对短期的利益情况进行分析,而未涉及到战略性的发展问题。另外,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也是旅游产业升级与旅游经济增长之间也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耦合关系,同时也体现出了资源利用程度与产业协调程度之间的关系。
(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产业结构状态的衡量需要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有关思路来考虑当前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已经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产业结构标准化程度的计算公式为:AD=TFP/(αF+βL)产业劳动增长率记为α;要素生产率记为TFP;资本产出弹性系数记为α;产业资本增长率记为F;劳动产出弹性系数记为β。
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与AD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若一个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比较高,AD值则一定比较大。
二、旅游产业结构变迁对我国旅游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
(一)变量的选择
若要探究旅游经济增长与旅游产业结构变迁之间的计量关系,自变量则应该选择产业结构高级化与产业结构合理化两个指标。因变量则应该选择旅游经济增长指标。
(二)模型的选择
从已往的研究经验来看,利用板面数据对某些问题进行分析,可能存在不可观测性与损失个体异质性两方面的影响,为了稀释这两个方面的不利影响,则需要对研究样本进行扩大护理,尽量消除不同变量之间所存在的多重共线性现象。研究工作所选择的面板模型以固定效应模型为主。
(三)实证分析结果
在实施分析工作中,为了避免由于数据不稳定而对回归分析造成负面影响,需要事先从平稳性方面对数据样本进行检验,在对面板数据进行处理后能够得出旅游经济增长确实很大程度上受到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由此可知,旅游经济的增长离不开产业结构变迁的促进作用。
若数据研究工作以分时段的方式进行,则能够发现,产业结构高级化与产业结构合理化两个因素在整合作用的影响下不同程度上制约了旅游经济的增长,然而在对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两个层面的有关系数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的系数比值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三、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方法
对旅游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关键则在于将全部的工作目标集中在推动旅游经济增长方面,这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保持高合理化水平
合理化水平的高级是影响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旅游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合理化水平与相关部门的工作、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有着很大的关系。旅游产业的发展是在各个部门的协调与努力下实现的。这就发对各方面的旅游要素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提高不同要素之间的流动性。当前我国旅游产业相比起其他产业仍然存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该产业的开放性。
(二)旅游产业结构高级化
为了使旅游产业高级化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需要有关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将娱乐业与零售业的消费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通过提升附加值的方式使旅游产业的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促进方式需要建立在区域经济比较发达的基础上。提高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必须要改变消费者的消费方式,抓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将更多的选择技术与管理手段投入到旅游产业中,加强产业宣传力度,重点建设旅游产业赖以生存的人才资源,使更多高水平、高素养的管理人才与经营人才投入到旅游产业的工作中。
四、结语
篇9
低碳经济,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第一次对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文明和高碳经济的发展方式进行了深刻反思。1997年在日本京都通过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条约《京都议定书》是引发低碳经济理念的触点。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
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旅游发展方式是低碳旅游。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在“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低碳旅游的概念。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因此,低碳旅游是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一种响应,运用低碳技术,融入碳汇机理,倡导低碳消费,来实现旅游的低碳化发展目标[1]。旅游业是低污染行业,可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起到引领和示范的作用。旅游对低碳经济的响应,具体体现在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旅游体验环境和旅游消费方式上。构建旅游吸引物,既可以运用低碳技术创新吸引物类型,也可以直接将低碳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包装成为直接的旅游吸引物。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运用各种节能、减排低碳技术,提高设施水平,也可以直接使用低碳技术旅游装备,节约旅游运营成本。对旅游体验环境的培育,既可以通过提高环境的生态化含量,增加绿色环境对碳的高吸收、高贮备能力,也可以通过高碳汇机制的创新来提高旅游体验环境质量。在引导旅游消费过程中,既要降低个人的旅游碳足迹,也要倡导生态文明的新生活方式,实现旅游发展的社会效益[1]。如果说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旅游理念的话,那么低碳旅游便是一种旅游发展的实现路径,具有可操作性。
二、旅游“三体”的低碳化
旅游“三体”指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体。从旅游“三体”的角度看,低碳旅游是指旅游的主体、客体和媒体三者的性质、功能、状态等均合乎旅游主体对低碳生活方式的追求。
旅游客体的低碳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客体的低碳化包括旅游环境、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低碳化,它是低碳旅游发展的物质基础。
旅游媒体的低碳化是低碳旅游发展的保障。旅游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的提供主体都是沟通旅游主体与旅游客体的媒体。旅游媒体的低碳化主要体现在其产品或服务内容的低碳化。旅游媒体的低碳化有赖于培训、教化和企业文化的再造等。
旅游主体的低碳化是低碳旅游发展的关键。从市场角度看,旅游客体和媒体的低碳化都是服务于旅游主体低碳需求的。但是,仅有旅游客体和媒体的低碳化是不够的。从一定意义说,旅游者自身的低碳化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旅游主体的低碳化在于正确的低碳观的确立和旅游行为的低碳化实践。
三、低碳经济对旅游“三体”的影响
(一)对旅游主体的影响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的产生和规模的扩大,促进了旅游业和各种社会关系、经济关系的发展[2]。旅游者的需求和消费,是研究旅游主体的重要内容。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很多,其中有个人收入、旅游产品的价格、其他物品的价格、个人偏好、闲暇时间。低碳经济主要是通过对个人偏好的影响来影响旅游者需求[3]。发展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产生了低碳理念如低碳旅游,旅游者就会在旅游需求上提出一些低碳的要求,比如将有低碳理念的景区、低碳的旅游活动作为首选。旅游消费是指旅游者在旅行和游览过程中的各项支出,它涉及旅游的六大要素。在低碳旅游观念的影响下,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消费方式将会有所改变。(1)采用低碳旅游交通方式,如尽量选择徒步、自行车、公共汽车、铁路等相对低碳的旅游交通方式,放弃自驾车、航空等高碳交通方式。(2)在选择同一类型的旅游线路时,尽量选择个人旅游碳足迹相对少的旅游线路。(3)在选择住宿餐饮服务时,尽量选择带有“绿色”标签的旅游酒店,优先考虑各种绿色食品、生态食品,不使用一次性餐饮工具。(4)优先选择低碳旅游活动,如体育、运动、康体低碳旅游体验活动。
(二)对旅游客体的影响
旅游活动必须要有一定的对象与之对应,这些对象物包括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等。旅游景区是这些对象的主要的载体。低碳旅游的实现路径主要是营造低碳旅游吸引物、配置低碳旅游设施。2009年1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旅游业的行业地位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新一轮的旅游发展热潮将要来临。在景区开发方面,一些本身具有低碳性质的旅游资源如森林、海洋、湿地、湖泊、江河等,将会得到开发,而一些已经开发但是收效不好的旅游吸引物将会得到重新包装。一些有远见的业内人士,已经在推进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建设。山东德州皇明集团打造的“太阳谷主题公园”,展示的是具有显著低碳、微排特征的未来生活场景。太阳谷正在朝“一个低碳社区,一个低碳装备制造业产业园区,一个高品级低碳旅游景区”的方向发展[4]。在景区建设方面,政府会从政策、资金、信贷等方面加大对旅游景区低碳项目建设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在低碳经济渐成共识的当下,节能减排等环保指标应该成为景区评定的硬性指标。低碳旅游经济的核心要素是绿色、环保、生态。中国景区建设需要转变固有的粗放的经营发展模式,必须以维护景区的生态环境为根本。通过建设生态停车场,建设低碳旅游道路,使用低碳旅游交通工具等,发展低碳旅游交通设施,建设低碳旅游环境卫生设施,建设新型的低碳旅游能源供应系统,使用低碳材料建设低碳旅游住宿、餐饮、购物、娱乐设施。
(三)对旅游媒体的影响
旅游企业在旅游者与旅游对象之间起着桥梁作用,是克服旅游障碍(语言障碍、货币使用障碍、生活习惯障碍等)的重要保证。现代旅游中的国际旅游,大多要借助于以旅行社为代表的旅游媒体的桥梁作用才能得以实现[5],而新的旅游理念主要是从旅游媒体中传播出去的。
1.对旅行社的影响
旅行社为了更好地把握市场机遇,需要策划以低能耗、低耗损为主的低碳旅游产品。如神舟国旅集团,于2010年2月推出了“畅游新春:天宁塞班同业家属团”低碳旅游新品,选择直航包机,在线路的行程安排上加入低碳元素,价格经济实惠,让游客领略到迷人风光的同时又能深入体验发达国家居民的低碳生活。低碳旅游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进入市场的时候,旅游者可能一时难以接受。旅行社则可借此机会重新组合旅游线路,或者冠以新的形象,推出一些旅游目的地。如2010年3月重庆商报推出了国内五大低碳旅游地,即燕子沟、峨眉山、张家界、香格里拉、大兴安岭。
2.对旅游交通的影响
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报告》显示,旅游业(包括与旅游业相关的运输业)碳排放占世界总量的5%,其中运输业占2%,纯旅游业占3%。由此可见,旅游交通在低碳旅游方面任重而道远。
外部交通方面,要倡导选择公共交通和直接包机形式。包机不仅机票价格便宜,而且节省了不少旅途时间,可降低油耗,减少碳排放。游客从北京去马尔代夫度假,如果从北京直飞曼谷,往返时间只需15个小时左右,比以往节省了10个小时,这意味着会少向大气层排放8万kg的CO2。在景区内部,越来越多的景区已经开始以电瓶车取代机动车。如西溪湿地景区,陆地交通工具变成了电瓶车,水上交通由漕舫船承担。在改变交通工具之后,以30km计算,人均的碳排放量比乘坐大巴要减少一半以上[6]。
3.对旅游饭店的影响
酒店业是一个“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行业。酒店能源费用的支出占营业费用的比例已达8%~15%,且呈上升趋势。对于酒店来说,节能减排不仅能凸显酒店企业的社会责任,为酒店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更能降低酒店运营成本,大幅提升酒店企业的盈利能力。《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也要求,“推进节能环保,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支持宾馆饭店、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经营户和其他旅游经营单位,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5年内要将星级饭店、A级景区用水用电量降低20%。对酒店业来说,选择节能减排、低碳环保,不只是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响应政府的号召,更是为企业提供一种全新视角来审视流程、定位、行业、供应链、价值链,从而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创造价值并构建自己的竞争优势。
篇10
关键词:旅游 环境 影响 原因 措施
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在旅游业迅猛发展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旅游资源遭到破坏、旅游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使旅游业持续协调发展,有必要探讨旅游业发展给旅游地的旅游环境系统所带来的各方面影响,尤其探明旅游对环境为何产生负面影响,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为我国旅游业的开发、规划及管理提供帮助。
一、旅游、环境的内涵及二者的关系
1.旅游的内涵。旅游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游客的旅游活动而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在本质上属于人类的一种以审美为突出特征的文化活动,是综合性的审美实践。
2.环境的内涵。环境是指围绕某一研究对象或主体,占据一定的空间,并对研究对象的生存与发展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由于环境总是相对于研究对象而言的,不同学科和研究领域,环境有着不同的主体、客体及范围。本文主要针对以旅游业为主体的旅游环境,即旅游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各种相关要素的集合。
3.旅游环境的内涵。一般认为,旅游环境系统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和定义,本文认为旅游环境除了上述三种环境之外,还包括旅游氛围环境。因此,旅游环境是指围绕着旅游者建立起来的一种通过物质交换、信息传递以及能量流动等形式与旅游者相互联系的复合环境系统,包括旅游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氛围环境四个方面。
4.旅游与环境的关系。旅游与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二者是一种相生相克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旅游的发展依赖于环境,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由于旅游环境的脆弱性,旅游发展又给环境带来破坏和影响。
二、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旅游是各种现象的综合反映,这决定了发展旅游必然会给旅游地带来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一系列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1.旅游对环境的正面影响。
⑴对自然环境的正面影响。自然环境是旅游活动开展的背景条件,旅游业的发展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环境保护有一定正面影响。因此,旅游开发活动可以净化、美化旅游地的自然环境;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推动他们对自然资源、野生动植物及环境的保护;旅游收入还会为旅游环境保护提供资金支持。
⑵对经济环境的正面影响。被人们称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对经济环境的各方面都产生深远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会增加社会产值和国民收入,增加就业率,有助于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有助于吸引外资等。
⑷对社会环境的正面影响。旅游业的发展使具有不同区域文化背景的旅游者到旅游地旅游,促进了不同国家、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和提高民族自豪感;旅游收入还会为文物古迹、传统文化、民族工艺品的保护提供资金来源。
⑸对氛围环境的正面影响。在旅游开发和管理中,关键是要保持和突出当地的旅游氛围环境。旅游业的发展有助于促成客观景观和主观感受的结合,从而加强旅游氛围环境。
2.旅游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⑴一些地方盲目地搞旅游开发,缺乏科学规划和论证,大兴土木,滥造人工景点,盲目加宽景区道路导致林木严重砍伐,山体破坏、水土流失加剧,自然景观受到严重破坏;游客大量涌入,干扰了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环境。
⑵旅游业是一项敏感脆弱的产业,过分依赖旅游业会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在旅游旺季大量游客涌入的情况下,必然会引起旅游接待地物价上涨,有可能造成通货膨胀;旅游管理不善,造成浪费,有很多旅游地盲目贪大求全,致使各种设施重复建设等。
⑶旅游的发展有可能导致其文化商品化、庸俗化、假化、异化、淡化、同化,从而失去区域文化的本真性、差异性和独特性。也可能使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三、旅游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主要原因
1.思想认识上存在某些误区。一是认为旅游业是“无烟产业”,这误导部分相关部门在旅游规划和开发中忽视了旅游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和破坏。二是认为旅游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致使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过程中不加以保护,盲目开发,缩短了旅游资源的使用寿命。
2.经济发展中存在短期行为。有的地方搞旅游只要能快挣钱、早挣钱、多挣钱,不经规划、不经论证,脑袋一拍说开发就开发。一是不分地区、不分性质地乱开发。二是计划无序,盲目建设。三是不管容量、不论方式地开发,致使环境污染和破坏事件时有发生。
3.缺乏科学管理和保护。部分旅游开发者只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而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不少地方旅游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没有必要的旅游环境管理制度和专职管理人员。
4.旅游者存在不良行为。游客个人的不当旅游行为,主要表现为在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及其对景区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区环境和旅游意境的影响。由于旅游区本身设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养不高,在旅游过程中,大量垃圾随意扔洒堆积,破坏了自然景观,污染了景区环境。
5.从业者与当地居民环保意识不强。部分旅游从业者素质不高,致使其在旅游接待中忽视了对旅游地环境的保护,当然更谈不上对游客行为的正确引导;一些当地居民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不惜以破坏旅游环境为代价,致使旅游地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四、解决旅游对环境负面影响的主要措施
旅游是一项对环境依存度很高的产业,旅游活动对环境产生的这些不良影响若得不到有效预防和控制,将威胁到旅游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保护旅游环境。
1.加强行政引导及管理职能。各级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对旅游与环境的关系应有清醒的认识,并配合环保、旅游、林业、文物等部门相互协调与合作,充分发挥引导、监督和管理职能,针对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提出具体的要求和出台专门的文件,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
2.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鉴于旅游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严格执法和遵守我国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的不同特点,增加补充相关规定。更重要的是通过依法守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做到有法必依。
3.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对旅游地的领导、从业者、居民及游客进行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其环保意识,充分认识环保的重要性,并能够自觉地投入到环保活动中来。
4.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在旅游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各个地区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旅游资源与环境的保护。要充分考虑到区域规划中的环境与资源的状况及特点,旅游发展对环境影响的评估、旅游环境容量的测量、旅游环境的保护措施等内容,并在实施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
5.运用经济手段开展各种环保活动。旅游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是指国家或主管部门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和价值工具,调整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把企业的局部利益同社会的整体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制止损害环境的活动,奖励保护环境的活动。
6.运用科技手段减少环境破坏。在旅游环境保护中,科技手段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工程等,旅游规划开发和旅游活动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其优势,将其单一或组合起来使用,从而减少旅游对环境的破坏,达到保护旅游环境的目的。
总之,旅游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辨证关系,不可将二者割裂或对立起来。旅游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应遵循“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原则,且需要政府、管理、服务部门及当地居民和游客全员参与、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泓吟:《旅游对环境的影响研究》,《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