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现状调研范文
时间:2024-01-16 17:26: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工作现状调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文主要从基本情况,现状,目前社区队伍存在的不稳定因素,稳定社区队伍的几点建议几个方面对街道党工委对社区队伍调研报告进行阐述,其中,基本情况从单位退休人员、企业下岗、分流人员、军退自主择业者、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进行讲述,现状从队伍人员更换频繁、正常工作和队伍稳定在一定程度造成了严重影响进行讲述,目前社区队伍存在的不稳定因素从、待遇报酬低,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工作量增加,已不堪重负、不适应新形式的发展要求进行讲述,稳定社区队伍的几点建议从建立关爱机制,用感情留人、提高社区委员的福利报酬、选好用好人、注重教育培训进行讲述,本文对街道党工委对社区队伍调研有着参考指导的意义。
一、基本情况
目前,社区队伍构成大致分四类:一类为单位退休人员、二类为企业下岗、分流人员、三类军退自主择业者、四类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
二、现状
近年来社区队伍人员更换频繁,给社区正常工作和队伍稳定在一定程度造成了严重影响,平均每月都有委员离开,今年1-12月××办事处13个社区共先后离职了14名社区委员,占委员总数97人的14%,与往年相比上升了600%。据了解类似情况各乡(办)都普遍存在。有的从事社区工作5、6年的老委员,因为待遇问题最终选择离开,如:我观水社区主任刘作美,大专毕业后就到社区工作,经过6年的社区工作锻炼,从一个的女孩变成了能独挡一面的社区主任,因为小孩要上学,家庭压力大,最终选择了离开,离开时含着眼泪说:“我在社区工作了六年,对社区很有感情,我的成长离不开社区,没有社区就没有我的今天,我真舍不得离开”。
三、目前社区队伍存在的不稳定因素
1、待遇报酬低,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目前社区工作人员的月平均收入500元,扣除养老、失业保险后,只剩300余元。条件较好的社区(有服务项目)扣除两险后,剩500元左右。
2、工作量增加,已不堪重负。目前社区共承担六大口120多项工作任务,加上近年来中心工作多,使社区工作者感受到压力越来越大。
3、不适应新形式的发展要求。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对社区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部份社区工作者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式的发展要求。
四、稳定社区队伍的几点建议
1、建立关爱机制,用感情留人。对社区委员从政治上、学习上、生活上关心。一是对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的同志,选派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学习培训;二是鼓励社区委员参加函授继续教育学习;三是领导干部深入社区,多与社区委员沟通交流,关心社区委员生活,力所能及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
2、提高社区委员的福利报酬。福利待遇是确保社区队伍建设稳定的前提条件,社区要想留住人,必须提高福利待遇。特别是近年来毕业的大学生,虽然就业形式严峻,但社区500元工资待遇很难留住他们。
篇2
关键词:社区管理与服务;职业能力;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4-0252-02
社区管理与服务是以适应我国现代化社区管理与服务业发展变革的需要而诞生的全新的职业领域。随着行政机构改革的深化和公共事业的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必将需要更多的社区工作者来从事政府下放的工作。对应市场需求,国内不少高职院校看纷纷开设与此相关的专业,我院亦从2007年正式设立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并于此年正式开始招生。此专业的开设顺应了响应了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大力发展社区工作者队伍的要求,顺应了山东城乡社区建设迅猛发展的趋势,应当具有较为广阔的就业前景。但是,招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以至于不少学校已经开始逐年减少招生计划甚至停招。要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本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根据区域经济的实际情况进行专业改革,而首当其冲的就是课程体系改革。
一、当前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主要就业岗位及需求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1],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中心进行的。为了进一步适应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社区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具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凸现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先进性,结合行业现状和我院实际情况,2011年1-7月间,笔者及课题组相关教师数次走访包括济南燕山、甸柳、玉函等省内社区以及多个物业公司,不同类型社区工作岗位特点和工作内容进行调研,从而确定了该专业主要的岗位群及岗位需求状况。
从总体情况来看,本专业有较为广泛的就业前景。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发展策略的提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有了进一步的飞跃。截至2009年底,全省城镇社区服务中心达10487处,①同时以潍坊为试点的农村社区发展迅猛,根据山东省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5年左右的时间山东省要实现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面对城乡社区建设的迅猛发展和国家提出的建设专业社区工作者队伍的要求,未来数年内,对社区提供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向智能化、多样化发展,对于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的需求规模将日益扩大。
就具体的岗位而言,根据调研的结果,结合当前学生的就业期望,我们将本专业的职业岗位定位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岗和社区服务企业管理岗。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岗主要指的是社区工作者这一职业技术岗位。近三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地政府都非常重视社区建设工作。山东省从2008年开始招聘专业的社区工作者到街道和居委会工作,每年能够提供数百到上千个工作岗位。2008、2009济南历下区公开招聘90名社区工作人员;2009年青岛市市南区和李沧各招聘72和38名社区工作人员;2009年青岛招募700名“三支一扶”大学生(社区工作者)到基层服务;2010年潍坊高新区招聘40名社区一线工作人员;2011年3月济南市中区公开招聘57名社区工作人员;2011年5月,青岛市北区公开招聘社区专职工作者190名到全区各街道社区工作站从事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其他地市对社区工作者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社区服务企业管理岗主要指的是为社区提供服务的各种中小企业,包括物业公司,中介公司等。这些企业依赖于社区生存,与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其中的管理岗位是为本专业学生就业提供了有力的补充。
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根据上述两个主要的职业岗位群,对其具体工作任务进行分析,从而获得了该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
三、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通过对于上述岗位群及其职业能力的分析可以看出,本专业的两个主要的岗位之间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所涉及的课程也融合了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等方面,似乎较为杂乱。但是实际上,这是与本专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和现实的社会情况密切相关的。就目前来说,虽然包括本科在内的国内诸多院校都开设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而其前景一致被教育界所看好,而实际上其就业和招生是存在一定困难的,专业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
1.专业定位比较模糊
从山东省内设立本专业的院校所设定的就业方向来看,大致有四类:基层政府部门及其派出机构、社区组织和机构、非政府社会服务组织机构、社区服务性企业(包括家政公司和物业管理公司)。学生似乎什么都可以干,哪里都能去,看似前景很美好。但是真正到了就业的时候却没有核心竞争力,这种广而散的专业定位是与我们的高职教育宗旨背道而驰的。以到物业公司就业为例,在物业公司中的主要岗位有工程技术岗、客户服务岗、环境维护岗(保洁)和秩序维护岗(安保)。但是不是所有的岗位都适合高职层次的学生,通过对学生就业意向的调研发现,90%以上的学生都排斥到秩序维护岗位工作,而环境维护岗就更不用说了。目前这样笼统、模糊的专业定位是不适应专业建设和发展要求的,必须对具体岗位进行定位,因此我们在进行专业定位的时候特别强调是社区中的管理岗位,确定了专业特色定位,即培养具有公共管理的专业背景、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社区服务的专业技能相结合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定位将社会工作的价值、理论和技巧引入社区管理专业,力求使本专业在强调社区管理的基础上,更能体现社区服务的特色。同时体现了理论够用为度,特别注重学生专业综合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应用技术教育相结合。
2.课程设置脱离实际
由于专业定位比较模糊,各院校本专业课程设置也比较宽泛,缺乏针对性。在对本专业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许多院校往往是借用了社会工作专业中的课程,使得这两个专业形同近亲。但是实际上由于职业资格考试的限制,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难从事专门的社会工作,绝大部分同学是不具备助人自助能力的。虽然大多院校的课程有一定的共性,但是大多结合了本校现有的优势资源有所偏重。这样的课程开设是与其专业定位相一致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以适应社会对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但是,目前大多数院校开设的社区管理类专业的针对性不强,缺乏方向性。
篇3
建立和完善社区工作人员关怀激励机制,必须坚持系统性、针对性、透明性公开化、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四项原则。建立和完善社区工作人员关怀激励机制,可以建立应届大学生参加社区工作、作为报考公务员必要经历的制度;建立国家公务员定期到社区工作一定年限、作为提拔晋升必要经历制度;建立“社工俱乐部”或“社工之家”“社工论坛”网页;建立经济待遇与工作年限和考核挂钩机制;建立基层政府与社区工作人员配合协作机制;充分发挥社区工作人员促进和谐的优势与作用。
关键词:社区工作人员关怀激励机制
根据民政部《关于加强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理论研究的通知》(民办函〔2008〕34号)精神,本课题组申报了自选课题《城市社区居委会建设实践中社工关怀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立项后,我们在已有的前期调研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调查研究。课题组主要进行了五种类型的调查。1、基本情况调查;2、问卷调查;3、个案访谈;4、座谈会;5、跟踪调查。
通过全面调查,掌握了系统的定量数据和资料。在现实材料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历史学和经济学理论,对构建社区工作者关怀机制的现状、社区工作者基本情况、心理需求和思想动态进行了多视角的剖析与研究,并提出构建社区工作者关怀机制的路径新选择,形成了《城市社区居委会建设实践中社工关怀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研究报告。
一、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关怀和激励是城市社区居委会建设实践中容易忽视的问题
城市社区居委会建设存在着四个矛盾:其一,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低,而街道和政府有关部门布置给他们的工作过于繁杂,工作负担过重。其二,既要满足上级对工作的要求,又要令居民满意,两者有时难以兼顾。其三,经济和社会地位低,而居民对他们工作能力和服务质量的要求高,处境较为尴尬。其四,心里觉得工作有价值有意义,而自身所处的地位较低,导致竞聘时态度积极,上岗后工作消极状况的出现。
以上矛盾的产生固然有众多的原因,但关怀和激励机制的阙失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1、社区工作人员关怀激励机制不健全
近年来,虽然普遍开始重视社区工作人员经济待遇、并且有些地方已经开始提高了,个别地方还开展了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培训活动。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形成一个长效性的、完善的关怀激励机制。
2、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普遍地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本课题组对14个省(直辖市)民政网站进行了调查,发现只有4个省(直辖市)民政网站有“民政论坛”栏目,但均没有设“社工论坛”专栏。全国唯一的社工论坛在国家民政部网站上。在各级政府民政部门的工作总结等文献中,均未发现有关社区工作人员关怀激励机制建设的具体要求。通过对基层政府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的访谈及召开有关人员座谈会了解到,政府人员虽然了解社区工作人员待遇低、工作辛苦等,但对解决这些问题重视不够,重视较多的是社区工作人员能不能完成布置的工作任务。
3、相关理论研究滞后,不适应当前和谐社区建设的时代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关怀激励机制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企业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领域;近年来,开始注重党内关怀机制建设;在和谐社区建设方面,也有学者关注对居民的人文关怀问题。但是,对社区工作人员关怀和激励研究的人很少,也很迟,并且还处在不系统不成熟的探索阶段。
从某种意义上说,社区工作人员属于弱势群体。对社区工作人员的人文关怀和帮助指导,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和身心健康,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是城市社区居委会建设的突出问题。
二、社区工作人员基本现状、心理需求、思想动态等调查资料的要点解析
1、来源与构成
愿意做社区工作的,大都属于就业困难群体,也就是弱势群体。企业下岗人员、个体户、打工者、找不到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是社区工作者主要来源。在564名社区工作者的简历中,下岗分流人员占42.74%,个体户或打工者占20.03%,大中专毕业生占22.22%,还有少数的军嫂、单位抽派人员。
淮南市564名社区工作人员问卷调查统计表(一)
项目
类别
数字
比例
项目
类别
数字
比例
构
成
状
况
下岗分流
241人
42.74%
工
作
年
限
2年以下
81人
14.28%
个体打工
113人
20.03%
3—7年
386人
68.57%
大中专生
125人
22.22%
8年以上
97人
17.14%
其他
85人
15.07%
性别
男
40人
7.09%
技
能
有
169人
30.02%
女
524人
92.01%
无
395人
74.08%
年龄状况
20岁以下
51人
9.09%
政
治面貌
党员
172人
30.55%
21-40岁
359人
63.6%
非党员
392人
69.45%
41岁以上
154人
27.3%
递交申请
105人
26.90%
平均年龄
38岁
未写申请
287人
77.10%
文化状况
本科(在读)
47人
8.32%
大专(在读)
329人
58.33%
中专(高中)
188人
33.33%
性别比与社区工作人员的经济待遇有着明显的相关性。在月工资(补贴)平均不足600元的地区,性别比严重失衡。男性只占7.09%,女性则高达92.01%,缺乏性别上的优势互补;而月工资(补贴)平均800元的地区,男性为69.54%,女性为30.46%,这个性别比就较为合理了。
2、整体素质和经济生活状况
社区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是较高的,基本符合居委会建设要求。有68.57%的人年龄在20—40岁之间,平均年龄38岁;66.65%的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85.71%的人工作年限在3年以上;有30.02%的人具备一定的技能技巧,这是和谐社区建设极有利的优势。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社区工作人员对入党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党员占30.55%,而非党员高达69.45%。非党员中递交入党申请的只占26.90%。
淮南市564名社区工作人员问卷调查统计表(二)
项
目
月工资或补贴(元)
配偶职业
类
型
500—799
800—1000
平均
工人
企业
职员
机关事
业人员
其他
数
字
528人
36人
630元
149人
132人
117人
67人
比
例
93.62%
6.38%
26.47%
23.52%
20.58%
11.76%
项
目
家庭月收入(元)
家庭人均生活费
月工资(补贴)期望额
类
型
2000元下
2000—
3000
3000元上
最低
最高
最低
最高
数
字
87户
262户
116户
365元
1520元
1000元
1500元
比
例
18.75%
56.25%
25.03%
社区工作人员的经济收入接近于当地雇拥劳动的最低工资,普遍依赖于配偶的收入而生活。月平均工资(补贴)为630元人民币,只占当地在职人员月平均工资的三分之一多,相当于当地超市营业员的工资。
配偶的收入是家庭生活的重要支柱,主要是工人、企业职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家庭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占18.75%,2000—3000元之间的占56.25%,3000元以上的占25.03%。家庭人均生活费最高的是1520元,最低的只有365元。综合分析,社区工作人员的生活水平基本处在当地社会中等偏低的状态。这种生活上对配偶的依赖性严重影响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全面发展。社区工作人员是一个相对的弱势群体。
一方面经济待遇低,另一方面工作负担又过于繁杂。社区工作人员不但要在办公室内接待各种来访,每天还要上门服务、入户进行信息调查,居民档案、各种信息资料等都由社区工作人员来完成,“干不完的活”“没早没晚”“没有节假日”“没有规律性”。[①]以淮南市为例,社区工作人员数与居民数之比为526﹕1。在这样一个比例面前,社区居委会确实难以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精力都用在尽力完成政府布置的工作上了。
3、工作态度、心理需求和思想动态
淮南市564名社区工作人员问卷调查统计表(三)
问题
选项
答题
比例
问题
选项
答题
比例
工作
热爱
程度
很热爱
73人
13.04%
工作
中常
有的
情绪
愉快
416人
73.91%
较热爱
343人
60.87%
郁闷
465人
82.61%
不好说
98人
17.39%
生气
196人
34.78%
不太热爱
49人
8.69%
焦虑
172人
30.43%
很不热爱
厌烦
73人
13.04%
工作
理想
程度
理想
74人
13.04%
愿意
替换
的
工作
小学教师
433人
76.92%
不好说
417人
73.92%
公司白领
217人
38.46%
不理想
73人
13.04%
街道职员
87人
15.38%
工资
满意
程度
很不满意
491人
86.99%
大堂经理
43人
7.69%
较不满意
49人
8.72%
营业员
有些满意
24人
4.29%
满意
社区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是较高的。在对淮南市564名社区工作人员调查中,对本职工作很热爱、较热爱的占73.91%,说明大多数对本职工作有热情和工作责任心。但是,一个严重的事实是他们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值得骄傲的工作。有86.94%的人对本职工作不好说、不理想,有86.99%的人对经济待遇很不满意。热爱程度和理想满意程度存在着极大的落差。这种落差必然会导致心理冲突和心理纠结,有“鸡肋”感受,从而徘徊在矛盾之中。
社区工作人员普遍有自卑感和“相对剥夺感”。“工资低,不能自立。”“居民冷嘲热讽,甚至辱骂、殴打。”在工作中经常受到的委屈有:“居民不理解,领导不了解”;“居民把怨恨发到我们身上”;“工作难度大、忙人,但体现不出成绩和效果,得不到认可”;“领导不能体会我们工作的辛苦”。[②]等等。
从情绪上看,也有一个矛盾现象。在工作中有愉快情绪的占73.91%,郁闷情绪的占82.61%,生气情绪的占34.78%,焦虑情绪的占30.43%,厌烦情绪的占13.04%。良性情绪和不良情绪同时高程度并存,说明了他们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尤其需要关注的是,一部分社区工作人员多种不良情绪同时存在,比例高达30.43%,说明他们迫切需要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
社区工作人员们对政府的期望和要求既合理又现实,使调查人员强烈地感受到了他们的可爱、可敬、可同情之处。经济待遇上,他们期望达到1000—1500元,仍然是低于当地在职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的。知识更新上,希望学习专业知识、工作技巧、电脑、心理辅导、居民服务、人际交流与沟通、业余娱乐等知识。对政府和领导,“希望真心体谅我们在工作中出现的困难,不要老是批评。”另外,还提出了“增强协作”“统一口径”“有法必依,让遵纪守法居民看到法治的公平”[③]等等非常有价值的合理化建议。
淮南市564名社区工作人员问卷调查统计表(四)
按理想程度给右边职业排序
小学教师
①小学教师
左边是排序结果
居委会
②公司白领
护士
③街道办事员
营业员
④大堂经理
大堂经理
⑤居委会
街道办事员
⑥护士
公司白领
⑦营业员
4、几点结论
第一,高素质的弱势群体对社会和谐、社会稳定的影响和作用不可低估。尤其是在社区建设这一特殊岗位上的弱势群体,其影响又是重中之重。激怒之则安全隐患生,激励之则和谐势头涨。
第二,社区工作人员“办公条件简陋,工资待遇太低”,生活水平基本处在当地社会中等偏低的状态。这种生活上对配偶的依赖性严重影响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全面发展。改善工作条件,提高经济待遇,壮大社区工作人员队伍,是和谐社区建设的物质前提。
第三,良性情绪和不良情绪同时高程度并存,说明了他们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他们迫切需要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心,对知识的渴望,对经济待遇合理的有节制的要求,对政府和的殷切期盼,生动地体现了他们的赤子之心,诚恳之情。我们一定要爱惜这个优秀而又困难的工作群体!
三、建立完善社区工作人员关怀激励机制的路径新选择
(一)社区工作人员关怀激励机制建设的指导原则
1、系统性原则
关怀激励机制是一个系统的机制,主要包括关怀激励、目标激励、反馈激励、奖惩激励、榜样激励、政策激励、竞争激励、领导行为激励。要全盘考虑。
2、针对性原则
建立完善社区工作人员关怀激励机制,既要考虑系统性又要考虑实用性。必须符合社区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符合社区工作人员的实际需要。
3、明性公开化原则
主要是政策透明公开,内容透明公开,程序透明公开,运行透明公开。
4、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原则
社会上办学、心理咨询、法律咨询等资源相当丰富,应该充分利用,以降低运行成本,实现资源共享。
(二)社区工作人员关怀激励机制建设方案研究
1、建立应届大学生参加社区工作,作为报考公务员必要经历的制度
大学生毕业后首先在社区服务2-3年,经考核合格并取得“公务员准入证”后,才可报名参加公务员招聘考试。这样做有很多好处:一是充实了社区工作队伍,缓解了居委会工作压力。二是使大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大学生经受了基层实际工作的锻炼,多了一个宝贵而又难得的人生经历。三是给社区带来了新鲜空气,对社区文化建设作用不可低估。四是缓解了就业压力。
2007年《济南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中就提出:“鼓励机关干部、事业单位职工、大中专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等经过法定程序,从事社区居委会工作。[④]”
2、建立国家公务员定期到社区工作一定年限,作为提拔晋升必要经历制度。国家公务员3—4年一次,下到社区(村)工作出2—3年,经考核合格后方可回原岗位工作或提拔晋升。公务员被提拔前的公示,一定要在他所工作过的社区张贴公示榜,并进行民意测评。这样做也有很多好处:一是加强了社区工作力量并节约了经费开支。二是能够有效“精兵简政”,充分利用过剩的人力资源。三是有利于密切联系群众。增强官员的民主平等意识。四是防止和腐败。
3、建立“社工俱乐部”或“社工之家”“社工论坛”网页
制定钢性措施,要求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民政网都要有这类的网页;每个市(地)也要有一个这类的网页;最好是每个区(县)的政府网都设这类的网页。网页上可以设置心理咨询、论坛、征求意见和建议、有关领导直接和网友交流等内容,甚至可以设“社工交流圈”“社工博客”。这有如下好处:一是可以及时掌握社工思想和工作状态;二是使社区工作者有一个情绪宣泄的合理场所;三是便于上下通气,信息流畅真实;四是拉近了政府、领导、国家公务员与社区工作人员的心理距离,及时地听取合理化建议。
4、建立经济待遇与工作年限和考核挂钩机制
建立社区工作人员岗级制度,根据不同的岗级给予不同的经济待遇。同时与工作考核挂钩,奖勤罚懒。这方面安徽铜陵市做了有益的尝试,他们新出台的《意见》规定:“社区专职工作者的生活待遇由基本工资、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职业资格津贴等部分组成。2008年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基本工资确定为每月810元,岗位补贴正职为每月200元,副职为每月150元,委员(专干)为每月100元。职业资格津贴由县、区结合自身实际落实并逐步提高标准。今后按照“小步快跑、逐步提高”的原则,以2008年调整后的社区专职工作者基本工资为基数,按企事业单位职工年收入的平均增幅,逐年提高社区专职工作者的生活待遇,力争2010年达到全市企事业单位职工年收入的平均水平。”
5、建立基层政府与社区工作人员配合协作机制
基层政府往往只起上传下达的作用,对于社区工作人员“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缺乏有行动的关怀和帮助。矛盾的焦点集中在街道和居委会之间。必须进行利益捆绑,使街道工作人员与社区工作人员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同时实行人才合理流动,社区工作人员可以“升迁”到政府机关,政府工作人员可以分流到社区。甚至可以取消街道,缩小区(县)管辖面积,壮大社区居委会力量。
6、充分发挥社区工作人员促进和谐的优势与作用
社区工作人员是城市居民工作、生活、思想动态的感受器。居委会除了接待来访外,还有一个很主要的工作——“入户”,即登门了解居民情况。居民的婚丧嫁娶、迎来送往、迁进迁出等都在居委会了解情况范围内。很多情况都是社区工作人员首先能够感受到的。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社区工作人员直面社会的优势,在预防和处理紧急事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种功能目前只是潜在的,人们并没有发现。不过这个功能的实现还缺少一个机制——信息采集、分析、处理、预警机制。由社区居委会承担起这个功能最合适。
参考书目:
1.(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李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耿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3.李立国《在全国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2007.12.
4.詹成付.《关于社区建设工作的几个问题》2007.8.
5.黎熙元.《现代社区概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6.郭强.《中国社区建设报告2007》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7.彭勃.《当代中国城市社区变革》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8.徐联仓.《组织行为学》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3
9.韩昌.《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
[①]访谈.淮南市基地社区居委会部分成员.2008.7.6.
[②]访谈.淮南市龙眼社区居委会部分成员.2008.7.10.
篇4
[关键词] 社区 社区信息化 人力资源开发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信息化是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中提出要“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随着我国社区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一些城市的社区信息化建设取得不错成果。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武汉等城市相继推行了各具特色的社区信息化建设,其他城市也在积极摸索适合自己的社区信息化建设道路。但是,我们发现社区人力资源开发越来越制约了社会信息化建设前进的步伐。
一、我国社区信息化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1.我国社区信息化人力资源开发取得的成果
(1)培训设施逐步完善,培训人员日益增多。我国社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社区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对社区人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培训。社区依托高校、研究机构及社会办学力量,形成一批综合性或专业性的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多元化的信息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以学历教育、职业教育、技能教育、继续教育为主的分层次、分类别的培养体系,培养了大量复合型人才。以上海市为例,截止到2006年末,参加“上海市信息技术管理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累计达2049人次,获得高级信息技术主管职业资格证书累计达47人,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考核累计达406.3万人次,参加面向国家公务员的电子政务考试累计达11387人次。
(2)社区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有明显提高。据唐忠新等人于1996年对居委会主任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所有调查对象中,初中以下文化的占66%,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的只占8.3%。而天津职业大学于莉博士2007年调研结果显示,天津市社区工作人员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占到90%以上。虽说两个数据的基础不一样,但是从中我们还是可以窥探到社区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
(3)实现人员委派到自主招聘的转变,优化进人渠道。以前,社区工作人员多是街道部门利用行政权力进行委派。随着社区信息化建设对于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街道工作人员人力资源开发意识的增强,一些社区已经将自主招聘作为社区进人主要渠道。例如,深圳市南山区将分阶段面向全国聘请500名以社会学专业学历为主的大学生,充实到全区98个社区,专门开展社区服务工作;深圳市12位来自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媒体传播学院印刷系的学生被聘请担任莲花街道辖区12个社区工作站的站长助理。
2.我国社区信息化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力资源开发意识薄弱,开发不足。就目前我国社区现状来看,社区管理和服务人员的人力资源开发观念极其薄弱,人力资源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在工作中得到体现。当前社区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只是停留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仅仅是一些电脑知识的初级培训等)。值得一提的是,在社区没有充分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开发员工潜在能力的时候,一些具有特殊技能或者知识的工作人员就会离开社区,寻求自己的人力资本增值,这样的话,对于现在社区人才的短缺更是雪上加霜。
(2)人才资源匮乏,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我国社区现有管理和服务人员多是以前的居委会或街道行政人员,他们在年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技术专长等方面的缺陷在现今的社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暴露无疑。据于莉博士2007年对天津市社区居委会组织建设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调查对象中,27.4%任职前已退休;54.7%为下岗、失业或待业;16.8%为在业,1.1%为在学;40岁以上的居委会工作人员达91.7%;女性占85.7%,男性占14.3%,男女比例失调;高中学历所占比例达到62.5%,但大专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仍然不高,只占27% ,其中大本以上只占3.3%。窥一斑而见全豹,天津市的社区信工作人员的素质才是这种水平,其他社区人员素质令人担忧。
(3)人员培训投入不足,缺乏人才机制创新。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对人力资源的大量投资。社区一般没有直接的经济收入,经费多是行政划拨,所以,社区在各项投资中本来就捉襟见肘;又社区领导一般认为人力投资的收益不很明了,并且 “人往高处走”的思维定势有可能使自己精心培养的人才羽翼丰满之后“另攀高枝”。最终,众多社区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十分矜持,或者期望社会、别人、其他组织为其培养人才,都想坐享其成,结果必然使人力资源的投资普遍不足。另外,我国社区在人员选拔、考核、奖惩上都没有明确的制度保障,一些地方依然是领导拍板决策,这就导致一些社区在进人、考核等方面缺少依据,缺乏科学性,极大地影响了社区工作的公正性,挫伤了社区管理服务人员的积极性,社区的人才机制亟需创新。
(4)缺少人力资源规划,开发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社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众多社区没有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只是一味的发现人力资源需求和想办法满足这种需求,扮演的是救火队员的角色。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作用是用于指导社区未来人员配备,满足社区信息化发展的需要。由于社区缺少人力资源规划,众多社区在人才的开发上存在很大的跟风趋势,在人力资源的开发环节完全置社区实际于不顾,模仿其他社区的开发方式,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二、社区信息化人力资源开发对策和建议
当前我国社区信息化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决定了其改善的对策也必须从多方面着手,多管齐下,才能有所收效。概括起来,应该从以下一些方面着手改进我国社区信息化人力资源开发工作。
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开发意识
经过我国“十五”期间信息化建设,我国的信息化硬件基础已经初具规模,为了能够在下一步持续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必须在开发社区人力资源上下功夫。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通过开发,工作人员的才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利用,而且他们的潜能也得到发掘;同时,对工作人员的人力资本开发又是一种强有力的激励因素,能激发起他们积极的创造性的工作热情;再者,为工作人员提供个人发展机会,形成社区与个人双赢的局面。社区管理人员应该从社区发展战略的角度重新考虑社区人力资源开发,将其提升到社区发展战略的地位,坚持以人文本,加大开发力度;社区人才应该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是对自身人力资本提升的一个契机,开发的结果不仅可以提高自身工作能力,也提升了未来的竞争力。
2.创新人才机制,吸引外部人才,逐步壮大社区信息化人才队伍
社区应该积极创新人才机制,营造公平、公正、透明的人才甄选使用环境。社区各领导部门必须改变将社区管理和服务岗位定位为面向下岗失业人员或退休人员的福利性岗位的现状,建立居民推选与专业聘用相结合的人才引用机制,将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社区管理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引进到社区工作岗位上来,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外部引进人才对社区是一个大问题,但是如果社区能够靠自身实力引进到高素质人才将极大地推进社区的信息化建设,首先,社区应该明白自己的特色是什么,最具有吸引力的部分是什么,是可以支付高额的工资,还是可以为他们提供充分展示自己实力的舞台;其次,社区要动用一切力量,发动宣传攻势,凸出自身优势,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盟。
3.发挥社区现有人才的最大作用
为了充分发挥社区现有人力资源的最大作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实施岗位分析,明确岗位职责。其次,进行人才特质分析,明确人员的长处与短处,扬长避短,分配合适的工作。再次,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增强社区工作人员的归属感。最后,工作中实施各种激励措施,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4.加大培训投入,注重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
社区上级组织领导部门要增加对社区的经济投入,将社区管理服务人员的定期不定期培训转化为经常性培训,从宣传社区培训的重要性做起,并拟定培训效果考核办法,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培训效果考核,结合考核结果进行奖惩。社区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发掘社区有基础、有潜力的人员,予以资金支持,让其参加专业的信息化培训班,在学成后回馈社区。
5.引入社会第三方力量如学校、企业等参与到社区信息化人力资源的开发
社区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寻求与社会其他组织和团体的合作。在合作方式上,学校、企业等可以利用富余的人才资源代为指导、培训社区人员;社区为教育部门和培训机构提供实习的场所和机会。例如,重庆市南岸区真武山社区紧靠重庆邮电大学,社区完全可以和学校相关组织达成合作,一方面,社区为学校社团组织提供实习机会;另一方面,学校社团组织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帮助社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电脑修理,系统维护,电脑知识培训等。
6.完善社区相关规章制度,健全监督、竞争和激励机制
监督、竞争、激励机制是一个组织得以正常运行的剂,只有健全这些机制才能保证组织这个有机体健康快速的运转。结合当前我国社区信息化人才现状,需要完善的规章制度包括社区人员的招聘和甄选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晋升制度等。社区监督机制保证社区各项工作能够在社区相关制度的范围内进行,不至于出现违规行为,还可以保证社区管理服务人员在工作中爱岗敬业、兢兢业业;竞争机制可以打造一个争做先进、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营造无处不在的赶追氛围,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激励机制保证社区工作人员能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社区工作中来,缓解和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懈怠,提高管理服务效率。
7.增强社区人员终身学习意识,努力营造学习型社区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是最重要的资源,人的头脑则是创造价值的主要工具,人类的生产活动将是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学习和创造的过程,社区将演变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意义并不在于单纯强调学习,而在于使学习成为社区的一种运行模式和发展方式。为此,学习型社区应该建设成为一种以人为中心,安静、洁净、舒适、健康、安全、愉悦的生活环境。这一建设过程要利用社区现有的软硬各种条件,整合内外部资源,建立社区学习体系、社区互助体系、社区安全体系等等。此外,社区管理服务人员要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在社区人员中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努力构建学习型社区。
参考文献:
[1]《2007中国信息年鉴》
[2]郝美丽:终身学习――人力资源开发方式的选择[J].当代经济,2007年第六期
[3]于莉:城市社区组织建设的现状及其建议――天津市社区居委会组织建设状况的调查报告[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年4月
篇5
【关键词】市场导向;社区人才;培养
经济腾飞30多年来,中国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中就包括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出现了社区这一全新的人居生活模式。社区概念起源于西方,随着城市社会化分工的日益深化,社工培养和社区建设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形成各界广泛的共识。在社区建设的发展过程中,一些重要的现实问题随之而来,社区服务所需要的人才资源从何而来,如何使得人才培养和社区实际需求相结合?社区服务产业化是否可能,何以实现?这些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我国目前社区服务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我国社区工作的开展,关系到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顺利进行。而这些现实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与社区建设密不可分的社区人才培养。
一、城市社区的起源和现状
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在1881年首先使用"社区"这一名词,当时是指"由具有共同的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的社会团体或共同体"。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罗伯特・E・帕克。他认为,社区是“占据在一块被或多或少明确地限定了的地域上的人群汇集”,“一个社区不仅仅是人的汇集,也是组织制度的汇集”,这是第一次给“社区”的定义。中国学者普遍认知为,社区是指一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团体,其成员有着共同的兴趣,彼此认识且互相来往,行使社会功能,创造社会规范,形成特有的价值体系和社会福利事业。每个成员均经由家庭、近邻、社区而融入更大的社区。"由此可见,形成社区的四个要素包括:人民、地理疆界、社区认同和社会互动。
二、社区人才储备的现状
1、社区人才的主要构成和人才需求
社区工作主要涉及社区福利、社区救助、收养服务、社区建设、优抚安置、救灾救济、婚姻登记、老龄工作等领域,这些工作由区民政局和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和社区承担。以作者实地调研的伍家岭街道办事处为例,
社区对年轻人有一定需求,面向大学毕业生选拔好苗子,重点培养,争取逐步实现社区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和高素质化方向转变。人才的培养流程以在岗培训为重点,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制定培养计划与过程动态管理制度,实现干部的知识结构系统性;二是合理优化培训课程设置,凸现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三是建立专业社区工作实习基地,加强与企业、社会团体和学校的联系,强化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四是实施有重点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适当培训社交礼仪、计算机实操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2、社区专业人才的就业阻碍
目前,社区的招募主要走社会招聘和内部推荐两个大的方向,以长沙市芙蓉区为例,主要的人员招聘信息都将在芙蓉之窗政务网上,每年公开招聘人数极为有限,且多数具有基层工作年限要求或者特殊专才要求。另外一个大的招募过程是通过内部推荐, 再根据“配精、配优、配强”的要求,通过民意测验、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党工委审批等程序,按照适当比例招募后备社区干部队伍。这两种途径使得该专业应届大学生毕业很难达到这样的标准,结果造成大批量的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
另外社区工作的特点也成为毕业生选择其为就业出口的一大障碍,一名社区干部在微信群里发了一条长达2000字的“牢骚”,“总结起来,社区工作是‘六多两少一大一小’:即检查多、考核多、台账多、会议多、汇报多、任务多,关心少、工资少,责任大,权力小。”以我校选送的部分实习生为例,学生去到社区前多抱负满满,但是经过实际的细琐的工作磨砺之后,仅有极少数女生实际留任社区工作岗位,大部分的男生都选择更加富有挑战性、实际操作动手性强的工作岗位。这与高职教育本身学生的就业观念也有相当关系。
三、市场导向下社区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与乡村社区相比,城市社区经济、政治活动集中,以工业、商业、服务业为主。人们的居住和工作场所非常集中,人口密度往往比乡村社区大得多。我国社区经济的基本状况存在发展不平衡,发展基础薄弱和行业地段分配不均衡等现象。以长沙市为例,管辖内仅商业楼宇就有5000-6000平方米,而部分弱势社区地处偏远,辖区内全部是棚户区和拆迁户为主。这样的差别在目前社区发展以财政拨款有限、部分运行经费另筹得现状下,矛盾尤为明显。社区经济的市场化特点: 1、规模化、连锁化和配套化。一般小型的干洗店、超市或者生活配套商家可以成功进驻小区。2、非纯经济利益驱动,部分社区需要以帮扶困难群众、娱乐居民生活为主,辖区内的企业数量有限,也多为非营利性机构,例如一些公益性茶室、健身房和练歌房等。3、社区资源的特性,例如有的社区以文化教育资源为主,有的社区以公园为主,还有的社区以楼宇住宅为主,都应当以此为基点开发相应的资源。因此针对不同的社区,就需要订单式的培养方向,让学生在校期间充分熟悉不同功能类型的社区和不同工作侧重点。
市场导向下的社区人才的培养以我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为例,除了在毕业时期,提供实习机会和专业深入研究外,应当在入学之初就将公共事业管理、社区文化与教育、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社区工作实务与危机管理融合在一起,把专业课程的各个部分有机结合起来,以基础教育的模式,让学生快速理解所学专业的各项课程、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和就业要求。
这样的教学培训将着重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学生入学阶段,迅速了解各个专业内核,应用范围和事业前景,帮助学生迅速适应从高中的被动学习阶段转变为大学的自主求知阶段。若以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为例,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设立目标是为社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因为我国特有的国情和背景,照搬国外的先进经验是行不通的。社区管理与服务对于我国而言还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因此需要由高职教师和真正的社区组织和机构共同探索该专业的高职毕业生目标岗位,以此来避免开设的课程重复性多、关联性小、实际操作内容少的误区。
篇6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社区养老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文章以河北省邢台市为例,通过分析社区养老的发展现状与困境,提出科学的规划与可行措施,旨在建立和完善邢台市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为建设和谐社会而服务。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养老;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就是以社区为载体,以社区中的老年人、其他社区成员为对象,以满足其精神和物质需要为目标,以设施服务、定点服务和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心理保健、文化娱乐、参与社会以及权益保护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社区工作介入的养老模式。
随着人口老龄化,独生子女增多,核心家庭逐年增多,独居老人和空巢家庭增多,家庭规模小型化和结构核心化导致家庭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的传统功能弱化。使得社区养老需求大增,然而,传统的社区养老服务范围和条件有限,无法满足社区内老年人的需求。
本文以邢台市城市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模式为研究主题,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发展现状和困境,提出科学的规划和可行的措施,为建立和完善邢台市的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体系服务。
一、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老年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而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在社会发展中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对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需要,更多的老年人希望通过社区为其提供完善的养老助老服务。通过对邢台市社区服务人员和社区居民的调查和深度访谈,调查发现邢台市居民和服务人员普遍对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观念认识不足,社区内的服务资金匮乏,养老助老服务设施单一,专业的硬件设施和专业服务人才欠缺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市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发展。
(一)观念认识不到位
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们对社区养老助老服务观念认识不到位。通过调研发现,邢台市的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与服务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观念落后。没有把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事业提高到反映一个社会文明服务对象进步水平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持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服务意识差。
(二)基础设施差,硬件设备和服务水平跟不上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增加,但是邢台市社区内现有的基础设施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工作人员的匮乏导致服务水平低下。
(三)养老助老服务单一化
邢台市社区内对老年服务仅仅停留在医疗和生活照顾方面,十分单一。老年人对文化娱乐体育设施的需求;老年人对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求;老年人对继续生产生活的需求等都还未得到相应的满足。
(四)专业工作人员缺乏,志愿者队伍不足
人力资源是推动一项事业发展的基本因素。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工作除了专业工作人员之外,还应有相应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作为支撑,组成诸如“老年服务小组”、“送温暖小组”、“孤老残疾保护会”等志愿组织。他们所提供的救助和服务是无偿的和非盈利性质的。但目前邢台市社区中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普遍不足,有72%的社区还根本没有形成志愿者组织。
二、推进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对策与建议
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综观国内外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实践,无不充分考虑社区老年人口的特殊需求。结合老年学和社会保障的有关理论,针对社区养老助老的取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发展和加强邢台市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事业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不断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
针对邢台市的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与服务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首先,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要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其次,要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和培训资金投入。最后,对社区养老助老服务要规范管理,明确职责。通过以上措施,提高认识,使邢台市政府、社区服务人员和社区居民从观念意识上充分认识到发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结合需求,明确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多样化发展方向
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各种需求归纳为五个层次,这就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老年人也有这五个层次的需求。面对滚滚而至的银潮,针对老年人的不同层次的需求,我们不仅要提供解决供养、医疗等问题的经济保障,更需要提供多样化的社区服务。
(三)立足长远,明确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发展方向
资金筹措社会化。邢台市发展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基础就是资金问题。邢台市可以通过改革资金来源的单一渠道,多渠道筹措资金,采取市政府财政拨款、社会集资、有奖募捐、各方捐助、街道和居委会出资等方式解决社区养老助老服务资金问题。实现资金筹措社会化。
社区服务专业化。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是一项长期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工作,要把它作为一个专业来研究和发展。一方面,邢台市在招聘社区工作者时,要选用相应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专业工作人员队伍;同时,还应分批选送市内在职社区工作人员到有关高校或培训机构接受教育,切实提高服务水平。通过以上专业化措施,为邢台市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熊必俊.发展社区助老事业为老人提供居家养老[J].市场与人口分析报,1999(5).
篇7
20**年,社区居民委员会将依法进行第**次换届选举。市突出一个“早”字,认真做好换届选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一、早安排,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一是开展了民主评议和政绩考核工作。各社区党支部在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召开全体党员大会,听取社区党支部近三年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党支部书记代表班子进行书面述职。参加会议的全体党员对现任班子成员进行评议,并将有关结果向党员和村民公开。通过评议和考核,基本掌握了党支部班子和干部的德、能、勤、绩、廉情况,为选好人用好人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二是开展了换届前的财务审计工作。各街道组织人员对社区近3年来的财务进行了全面清理审计,并在各社区范围内予以公布。三是开展了社区基层组织现状调研。由市委组织部牵头组成**个调研组,针对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作了一次深入调查研究,为制定党支部换届方案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四是落实了工作经费。市级财政安排了社区居民委员会党支部换届工作经费**万元,各街道也安排落实了工作经费**余万元。
二、早研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曲靖市委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做好第二届城市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通知》后,**市委3次召开常委会进行研究,切实加强了对该项工作的领导。一是成立了领导机构,抽调了办公室工作人员。市委成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组织部,从组织部等相关部门抽调**名干部到办公室工作。**个街道也成立了以党工委书记为组长的换届选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指导社区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二是制定了实施方案。市委制定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社区居民委员会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的通知》,对党支部换届选举的原则、程序、方法步骤、时间要求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各街道党工委结合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换届工作日程表。三是加强督查指导。市委从市直各单位抽调12名政治素质高、党性强、熟悉政策法规的副科级领导干部,组成**个驻街道工作指导组,到各街道指导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前的准备工作。市委组织部抽调了**名干部组成**个联络组,分别联系**个街道的换届选举工作。
三、早宣传,注重营造舆论氛围。一是通过广播、电视、群众会、板(墙)报、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广泛宣传社区换届选举的重大意义及换届选举的有关政策、原则。据统计,四个街道共召开党员会和党员扩大会3****多人次,走访党员、群众****0人次;张贴标语25**9条,出墙报黑板报**9期,广播电视宣传91次,发放宣传材料1万多份。党员宣传面达90%,群众宣传面达70%。二是针对党员外出打工较多的实际,各街道向在外打工党员发出了社区党支部换届选举通知书,告知外出党员换届选举的时间安排、方法步骤,要求外出党员按时回社区参加选举。三是建立工作情况报告、通报制度。市委组织部及时把社区换届选举准备工作中的进展情况、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存在问题,在《**组织工作》上编发,及时沟通信息,交流经验,指导社区党支部换届前期的准备工作。
四、早选人,选好配强支部书记。市委要求在这次换届中,要在选好配强社区党支部书记上要有新突破,并对社区党支部书记的任职条件作了统一要求,对没有合适人选的社区,可以打破地域界限。各街道党工委严把政治关、政策关和素质关,采取四条措施提前选好配强社区党支部书记。一是进一步加大下派支部书记的力度。对没有合适入选的社区,从街道下派干部到社区担任党支部书记。二是大胆提拔热心公益事业,“双带”能力强,真心实意为群众做实事的党员致富能人担任社区党支部书记。三是从综合素质较好的知识青年、退伍军人中,选拔有志于社区工作的优秀党员担任支部书记。四是选拔一部分有经营社区理念、懂经营、会管理的党员担任社区党支部书记。目前,全市30社区党支部领导班子都得到了进一步调整和加强,配优配强了社区党支部书记,为社区党支部换届进入下几个阶段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篇8
[关键词]社区志愿服务;社区建设;志愿服务
[DOI]10.13939/ki.zgsc.2016.51.079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60%。高城镇化率背后是承担社会功能的载体将更多地以社区的形式进行呈现。这也进一步使得社区的建设发展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社区建设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而在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中,社区志愿服务不仅可以帮助社区工作人员缓解社区矛盾,还有利于营造帮扶氛围促进社区和谐发展,发挥重要的补位和作用,也正因此,社区志愿服务开始在全国各地以不同的形式、类型和发展路径实践开展。
因此,对社区志愿服务工作进行总结、提炼并辨析,对于广泛动员社会资源参与社区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问题的提出
自1999年新兴街道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街道级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我国社区志愿服务便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发展至今,全国各地的社区志愿服务已然呈现地域性特征,不同地区的文化、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各地域经济政治等因素都导致了各地区的志愿服务的差异性。现有的研究多对北京、上海、以及中国香港、美国、新加坡等地进行个案研究或典型研究,以学习较好的志愿服务发展经验。
对比各地的研究资料,对于杭州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的研究屈指可数,但杭州作为浙江省省会城市以及国家文明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之一。相较于北京行政化导向的社区志愿服务、上海的枢纽式社区组织的发展,杭州的社区志愿服务已然呈现不一样的发展态势。此外,从G20峰会到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再到2022年的亚运会,未来的杭州不仅要向国内更需要向国际展示自身的风采,这也对杭州市的志愿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从1993年开始杭州便开始发展志愿服务,但对于志愿服务发展的模式、类型以及问题的研究与分析很少,尤其是社区志愿服务方面。
2 杭州市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的现状
1993年12月,共青团杭州市委、杭州市环保局、杭州日报社等多家单位共同发起和组织的“保护绿色西湖行动”首次以志愿活动的方式解决了在原有的社会管理体制之下难以顺利落实的景区周围排污监督、景区环境卫生改善以及养护绿化问题。自此,杭州志愿服务正式拉开帷幕。而在2001年同志对杭州社区的视察,提出“社区要建设两支队伍,一支是社区工作者队伍,一支是社区志愿者队伍”后,杭州市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两则关于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建设的通知,明确指出要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建设。于是杭州市开始大力发展社区志愿服务。2002年,杭州市便提出由共青团组织专门负责协调和组织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并且还将志愿服务的组织队伍、项目载体和工作机制纳入社区发展规划和文明社区、和谐社区创建考核。2003年成立了杭州市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负责协调杭州市的志愿服务指导工作,并一直在发展区、街道的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2010年《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我市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更是要求在社区(村)一级建立社^志愿服务站,并对社区志愿服务站进行了规范化要求。至今,杭州市所有的区和大部分街道都已成立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
2.1 全面铺开的便民服务
早在2013年5月,杭州市便开始在主城区推广社区便民活动,截至2015年年底,在对杭州六大主城区的调研中,便民服务已基本铺开。调研的社区即使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不同,基本都设有便民服务、安全巡逻活动,并大体集中在修雨伞、修鞋、免费理发、测血压等内容。社区充分利用了居民的长处以及周边商铺,其中有39.2%的社区便民服务中是社区有一技之长的居民参与提供志愿服务的;76.4%的社区是有周边的商铺参与;若是人口、地域较大的社区,更是有知名企业或事业单位会参与提供服务。
居民对便民服务的满意度也较高,但参与活动的居民平均年龄基本在60岁。除却便民服务,如垃圾分类、五水共治等全市要求推广的活动的普及度都较高。
2.2 差异化的发展模式
尽管便民服务已全面铺开,但大多社区服务都仅局限在以便民服务为代表的强制性要求服务,发展缓慢,且在宣传手段、活动管理方面都缺乏创新。也存在部分发展极具特色的社区,彩虹社区、闻潮社区等1/4的社区会积极主动寻求创新,组织多元化的活动,一般都会提供三种及以上的非便民服务(如闻潮社区设有外来务工人员的五大社团、发掘社区能人组建的闻潮青歌赛、和田中电子合作的家园清洁活动等)。再如灯芯巷社区设有专门的志愿工作室、微信公众号,能有效利用当前互联网技术进行活动的宣传,这也使得其成为杭州最具代表的社区之一。
2.3 网络化的服务平台建设
紧跟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步伐,杭州也在不断打造信息化志愿服务。
一是发挥网站作用。杭州市于2015年对杭州市志愿服务网站进行了改版,不但更名为“志愿杭州”,还对网站的排版和功能进行了更新。进一步完善了杭州的公益电子地图、改进网站报名方式,今年G20峰会,社区志愿者便统一采用了网站报名方式。
二是发挥杭州互联网信息城市的优势。作为阿里巴巴的大本营,杭州市也积极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与“支付宝”合作,不但可以通过支付宝跳转页面进行活动报名,还能查询志愿服务时数。
三是建设志愿服务电子管理系统。杭州市还建设了志愿服务电子管理系统,通过电子化设备进行志愿服务时数的登记、统计并设立了相应的激励机制,如积分兑换礼品。从2014年年底开始推广,截至2015年年底已经基本实现了每个社区有刷卡机和刷卡系统,但因其手续复杂、繁杂、后台管理混乱,截至2016年5月仅有不到50%的社区真正投入使用。
此外,“志愿汇App”也在不断完善,但受众人群和活跃人数依然有限。
3 杭州市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社区志愿服务的参与度低
据调查,47.06%的调查者都没有参加过志愿服务,只有23.53%的人参加过社区的志愿服务,且大多为义务巡逻队。而社会工作人员则表示“很多活动没有人参加,只好我们自己去参加,有时候人不够还要拉上办公室的几个同志一起”,社区工作人员的被动参与志愿服务的比例有20.35%。同时,因为杭州市统一规定,各级党支部每三个月需开展一次线下的志愿活动,基本为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众多事业单位的强制志愿服务时数的要求,使得党员及周边事业单位的人群成为社区志愿服务的主力,但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仅达到18.3%。
3.2 缺乏长效、有效的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体制
当前的社区志愿服务缺乏管理的自主性和创新力,缺乏项目化的运作与管理即缺乏长效、有效的组织管理体制。
3.2.1 行政考核机制僵化
杭州市社区志愿组织的管理呈现“党政领导团委协进”的特点,具有较为强烈的行政化色彩。行政考核成为社区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对于社区的考核基本上,基本采用“一刀切”的模式,设置最低标准,但实际中因为资源分配的倾斜,发展好的社区如灯芯巷社区审批经费远比普通社区容易,如庆丰社区,基本无法单独申报志愿服务经费,就走访的社区而言,就有1/5的社区无法完成任务,而考核维度多为活动的数量、人数以及媒体宣传力度,容易致使志愿服务走向形式化。
3.2.2 组织运作、管理混乱
一是志愿活动的宣传薄弱。基本局限在社区橱窗贴宣传单,楼道小组长通知居民,且对于新兴媒体,缺乏运营经验。
二是志愿服务的管理人员缺乏知识。社区志愿服务管理人员本身专业知识不足,一方面社区的志愿管理人员表示接触到的培训信息有限;而另一方面又存在志愿服务培训形式化(钱江苑社区:“我们都是轮流去培训的,很正常,很多社区都这样的,总是要培训,培训还都是理论,没什么用”)。
三是志愿活动的评价机制缺乏。社区的志愿服务后期的评价系统基本没有,活动的后期反馈等工作也没有落实。
3.2.3 缺乏创新动力
社工工作量大,毫Υ螅常身兼数职,除了下城区的天水街道专门设有志愿服务管理专员,其他所有社区的人员都是兼管社区的志愿服务,对于在平时工作中占不到10%的志愿服务,众多社区工作人员表示有心无力,避免不了形式化的志愿活动。甚至有社工直言“现在我们做的活动都是为了完成任务,很多时候上面下来一个主题要我们开展一下志愿活动,我们工作多,哪有时间去想一个志愿活动,所以很多都是发奖品做游戏的活动”。但社区为满足考核要求,并追求附加分,致使社区志愿服务人员有着繁重的压力。
而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无论是社区、街道还是政府,都以精神激励为主,但精神激励名额有限。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最终致使志愿服务活动缺乏创新,组织缺乏活力。
3.3 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发展缺乏传承与文化建设
自2002年杭州市规定社区志愿服务基本由共青团管理后,社区志愿服务的负责人基本为团委下设的人员,因为共青团的年龄化要求(共青团人员年龄不得超过35周岁)以及社区岗位的调动频繁(基本3~5年一换),阻碍了社区志愿服务的品牌化建设,调研中,有近半数的社区负责人接手社区志愿服务不到一年的时间,对于志愿服务的事项并不了解,而人事交接中往往缺乏志愿服务项目化的有效传承,常常是新接任的负责人再重新探索发展的道路。
4 杭州市社区志愿服务发展问题的对策
对于杭州市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对策主要从志愿服务的普及、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体制、激发社区志愿服务活力以及特色的志愿服务发展模式四个方面展开。
4.1 加强社区志愿服务普及度
志愿服务的认知普及不仅需要政府与社区进行宣传,也需要社区努力营造社区志愿服务氛围,同时还要发挥参与者的参与热情,一起推进志愿服务的普及。志愿服务的理念是关键,需加强社会的宣传力度,针对平凡但朴实的志愿人物、事迹进行正面、适度的宣传,将志愿服务融入生活,提高志愿服务的社会认可度。
文化建设方面,需要凝练志愿服务的精神,积累志愿服务的经验,总结志愿服务的发展,并通过设计文化用品或是举办文化活动营造社会志愿文化氛围。
4.2 完善并创新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体制
组织管理体制的建设直接影响着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活动,所以要创新发展当前的管理体制。
(1)合理减少政府干预,发挥社区的能动性
在国家职能转型,简政放权的今天,有效地减少政府在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的干预,能更进一步地发挥社区的能动性,政社的分离更发挥社区自治的功能。同时,还要与时俱进地更新相关的政策规,多开设意见征集渠道,促进政民互动,并广泛征集相关的政策建议与意见;建立更为合理的考核机制,对于志愿服务可以加入第三方或引入社区居民的考核。
(2)规范化志愿者的管理与培训
社区应规范志愿者招募信息流程,明确招募工作公开信息的要求,扩宽招募信息的途径,吸引社区居民自觉自愿加入社会志愿服务。
规范注册登记制度,积极鼓励社区居民主动注册志愿者。认真学习相关的注册管理平台的使用方法,做到规范化管理志愿者信息。
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技能的培训。对于志愿者骨干,开展管理、建设服务队的培训,健全志愿培训的体系。将志愿服务基础培训和特定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相结合,还可以和各地高等院校和相关培训机构合作,建立社会服务志愿者培训学院,培养专兼职相结合、理论型与实务型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提升培训效果。
4.3 促进社区志愿服务的个性化发展,激发社区志愿服务活力
(1)因地制宜社区志愿服务的运行模式
杭州市应根据不同社区的发展模式对社区类型进行一个分析归纳,还可以对不同发展阶段进行区分,这不仅有利于社区能根据自身发展情况明确特色,还有利于把握杭州市整体的社区志愿服务发展情况,更有利于实行人性化的考核与评估体制。
社区也积极厘清社区的发展情况,明确自身的特色,并切实根据社区的需求发展合适的志愿服务。
(2)打造社区志愿服务的供方平台,促进多元合作模式的发展
对于居民的真实需求,社区应做好充分的了解,可以采用定期定向的问卷调查或是走访了解民众需求,积极寻找与需求相匹配的供给方,加强和多方供给者的联系与信息沟通,推进多方合作的平台建设。
政府和社会应积极承担多方合作平台的建设责任,可以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委托专业的企业打造多方合作的信息化平台。政府还应积极创造支持多方合作的条件,如完善志愿服务领域的相关法律及保障措施。
(3)建立有效的组织激励机制增强社区志愿组织的活力
为积极推动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不仅要激励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活动,更需要激励社区工作人员组织志愿活动。在激励方面应以精神与物质激励并存,同时,精神激励并非是颁发优秀员工之类的,而是切实考虑社区工作人员的精神需求后,进行高认可度的奖励。而物质奖励也绝非简单地提高工资,而是辅助精神奖励发放。
4.4 结合杭州志愿服务特色形成独特社区志愿服务模式
杭州的志愿服务发展一直在蓬勃向上,G20峰会更是掀起了整个杭州“办好G20,做好东道主”的热情,无论是赛事还是展会志愿者,都办得如火如荼,但社区志愿服找恢庇卫朐谥驹阜务的边缘,杭州应该充分发挥其在志愿服务领域的优势,整合优质资源,将社区志愿服务融入其中。
此外,杭州的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有像阿里巴巴互联网企业代表,具有明显的信息化优势。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面临着互联网的冲击,社区志愿服务也一样,目前的杭州市正在积极地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发挥作用,但仍需进一步完善网站的功能,扩宽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整合多方资源,一起向互联网式新型社区志愿服务进发。
5 结 论
杭州市的志愿服务在坚持本土化治理创新的特色、发挥治理创新的优势的同时,也需要汲取其他地区志愿服务发展模式的优点。首先,应该加强杭州市的志愿服务团体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志愿服务组织之间的交流、培养和引进人才,学习组织、管理与培训的经验,努力健全管理体制与运作模式。其次,应该整合杭州本地的企业、学校、非营利组织资源,扶持优质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打造特色的社区志愿服务,发挥各大合作方在社区志愿服务发展中的作用。最后,应该充分挖掘杭州市的特色与优势,使杭州市在志愿资源上的优势及时有效地转化成社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上的优势。
参考文献:
[1].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谭建光.中国广东志愿服务发展报告[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4]丁元竹,江汛清.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5]贾西津.民间组织与政府的关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6]丁元竹.志愿精神在中国[M].北京: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
[7]王名.中国民间组织30 年――走向公民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8]秦晖.共同体・社会・大共同体――评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J].书屋,2000(3):57-59.
篇9
【关 键 词】社会工作 “计划” 脱产研究生 适应问题 服务对策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计划”,即教育部等五部委关于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计划,是我国新时期工作的重要拓展形式。教育部办公厅在2005年下达的“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及相关规定中指出,“计划”是国家定向培养的专项招生计划,招生工作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和采取“自愿报考、统一考试、适当降分、单独统一划线”的原则,招收获得本科学历、在藏工作至少2年、不高于40岁的在职干部。被录取的考生均为定向培养硕士研究生,入学时签订培养合同,毕业后回工作。[1]
国家实行这一政策旨在利用内地相对发达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丰富教育资源,帮助改善地区在职干部队伍的学历结构、专业知识结构,培养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然而,在这种办学模式下,作为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计划”类研究生也普遍面临着一些适应和融入学校的问题。笔者身边的“计划”类研究生同学表现出的各种不适给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们也深切感受到了对他们进行适当帮助的必要性。身为社会工作专业的研究生,我们有责任研究这类学生在内地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策略。同时,总结“计划”办学经验和面临的问题,探究有效的服务措施也是使这一民族教育政策顺利实施的迫切需要。在本研究中,笔者希望通过了解这类研究生在生活、情绪、人际交往以及学习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特征,研究他们的需求、困难和真实想法,进而探讨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的策略。同时也期望此次研究可以为改善“计划”类研究生的生活、学习和学校教育管理方式,促进“计划”取得更好效果而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文献综述
“计划”这一办学模式是中国现代教育体系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对此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尚处于起始阶段。截止2012年5月初,笔者还没有在万方、维普等常用期刊数据库检索到与“计划”相关的研究成果。在目前所能检索到的为数不多的可供本研究参考的文献资料中,大多局限于工作、课程教学和藏族学生问题等方面,没有直接从社会工作角度讨论帮助“计划”研究生的研究资料。
笔者发现很多学者都认为高校中的很多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在求学过程中由于对所处环境不能很好适应而面临一些有普遍性的困难,部分学生还存在自卑、孤僻、学习无动力、自我封闭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2]苗志超从不同角度对各年级藏族、非藏族学生、辅导员及学院教师做了个案访谈,了解到藏族学生因为语言、基础、思维习惯等差异,在学习生活和自我成长方面存在困境,而学校对藏族同学过度宽松照顾的政策也导致了其学习动力不足。另外,藏族学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在生活适应性和融入性方面障碍明显。[3]王金元以经济发达的无锡地区的非民族院校藏族学生为例进行了调研,也发现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他们在学习和自我发展方面有各种困境。[4]根据学者们的观点,藏族学生在内地接受教育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既有他们自身的原因,如学习基础较差,心理调节能力不足等,也是由于学校各部门没有足够关注,缺乏针对藏族学生教育培养方面的应对举措。
学界的研究者们从不同视角提出了解决藏族同学的学习和生活适应问题的思路,但关于运用社会工作服务学生的研究还很少。何玛丽等人认为,要有效缓解学生的问题,逐渐提高培养质量,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努力,一是学校要对培养制度进行创新,完善民族学生培养方式和支持手段,另一方面,学校要注重发挥民族学生自我潜能,提升其适应能力。[5]王金元认为学校过多的优惠照顾并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反而会降低他们的权能,学校要帮助民族学生挖掘自我潜能,提升其适应和发展能力,并通过改革创新教育环境,合理解决他们的就学问题。这些学者的观点看法对于笔者所开展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将在探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服务“计划”类研究生方面有所拓展。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研究方法和对象
本研究以中国人民大学15名“计划”类社会工作专业脱产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围绕他们在读研阶段的生活和学习方面的适应情况,发现他们的困惑和需求并分析应对方法。本文采用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辅助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小组座谈、半结构式访谈等。研究对象中藏族同学5名,年龄在30岁及以下的8名,已婚的10名,有子女者6名;职业都是公务员,工作5年及以下的7人,6到10年的4人。由于全国“计划”类研究生还有很多,而我们选取的调查样本较小,本次研究的代表性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计划”类研究生的职业、年龄、读研方式都是较相近的,通过此次研究依然可以反映他们存在的不同程度的适应问题和现实需求。
(二)结果分析
“计划”类研究生都是从事多年工作后重返校园深造,从政府公务人员到在校学生的角色转变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小的挑战。调查发现他们入校读研期间在生活、情绪、人际关系、学习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适应问题。
1.饮食起居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了解到:优良的两人间住宿条件很好地满足了他们的需求,但学校所在地饮食口味较清淡、气候非常湿润使得他们很多人有些难以适应。由于独特的气候、饮食、风俗、文化与现阶段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不同,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有些适应不良。
2.心理情绪方面。调查显示,有一半的研究对象对其情绪的评估为比较好和非常好,而另一半人的情绪表现为一般甚至为比较差。这样的情绪在入学初期表现更为明显。经过访谈了解到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方面,生活方式变化让他们产生的心理落差。有的同学从工作岗位上的领导一下子变成了课堂上的学生,日常的行政性工作变成了学习生活,角色转化上有一定的困难。例如有同学说:“心理上有些落差,之前一直在工作,突然转变了生活方式,每天都要和其他同学一样去上学,有些不太习惯,反而工作时会更加轻松,职位稳定,没有压力”;另一方面,面临的压力较多,他们要承受努力跟上课程学习、关注原来的工作岗位的信息、可能错过升迁的机会和不能直接承担照顾家人责任等多方面的压力。
3.人际交往方面。研究发现,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化的差异使得“计划”类研究生在人际交往上存在一些不适应。藏族同学偏爱与同族同学沟通交流,因为共同语言、带来了更多归属感和亲切感。“之前工作生活在一个熟悉的藏语环境中,而现在是汉语环境……”,环境的改变使他们更容易去寻找相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就算是交流也多为学习、生活、工作方面的问题,很少谈论情绪方面。另外,由于与其他统招生之间在年龄、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上有一定的差距,他们更偏向于与同龄人交流,与相同工作经验和阅历的同学交流,故人际交往存在一定局限性。
4.课余活动方面。学校非常注重学生的课余生活,开展了篮球比赛、元旦晚会、文化周等文体活动;班级也组织了出游、联谊会、辩论赛等活动。通过调查,所有“计划”类同学都参加了2次以上的课外活动,他们对学校组织工作感觉比较满意;大部分同学认为不需要学校为他们举办一些针对性的活动,但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丰富生活,例如有同学认为可开展一些参观交流活动,以便他们更好熟悉并融入当地生活。
5.学习方面。调查显示,多数“计划”类同学都对所开设的课程比较感兴趣,但有些课程专业性较强、难度较大,他们学习起来有些吃力。他们超过60%的人不适应授课方式,认为知识与实践存在脱节,超过一半的人在课程中不能积极参与课程互动。在问及学习效果时,有80%以上的“计划”类研究生都感到不能深入理解专业知识,不能学以致用。同时,研究生阶段课程作业多以论文的形式出现,这让他们感到很困难,他们大多数人认为有必要在开学时就设有论文写作指导课程。另外,有多位同学表示,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不够实用和多样,可供选择的余地少,与自己的工作关联不大。可见,类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安排有待调整,学习方式和效果有待改善。
四、专业社会工作方法服务“计划”类研究生适应问题的对策
“计划”类同学从地区来到东部,离开工作了若干年的工作岗位重新入校读研当学生,他们经受着巨大的改变和挑战。他们在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去的同时,也存在着若干不适应问题。社会工作在长期的发展和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大工作方法。本文尝试把这些专业方法运用到帮助“计划”类研究生的实际工作中。
(一)个案辅导
个案工作充分体现了对每个人个性的认识和尊重,为不同的个体提供一对一、面对面的服务和帮助,因而可以更加深入地协助其解决困难和问题。个案工作的这些优点同样有利于解决“计划”类研究生的适应问题。
为帮助“计划”类学生更好地适应研究生学习和生活,学校心理咨询老师、社会工作专业老师或有相关实践经验的研究生同学可以为他们提供个案辅导,帮助他们提升适应和融入新环境的能力,提高其解决问题的技巧。个案工作对“计划”类研究生的服务内容可以涵盖自我认识、信心培养、情绪管理、学习方法、压力疏导、时间管理、社交沟通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及技巧训练。例如,对情绪低落的“计划”类同学应该进行及时干预,可以为他们提供个体的心理评量与咨询,以更快更准确地了解到他们的心理状况,从而在评估的基础上提供适当的心理协助。同时,鼓励他们自学相关的知识,从而增强他们自我调节的能力,达到自我帮助的效果。对于专业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同学,可以帮助他们介绍和联系身边的资源,如其他学习较好的同学进行“结对帮扶”,通过在课前和课后的相互交流和共同学习,降低“计划”类研究生的学习难度。整个服务过程中,都应该注意发挥“计划”类研究生自身的优势和潜力,促进他们自身能力的提升。
(二)小组工作服务
调研显示,“计划”类研究生在生活、学习、社交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适应和融入问题。为了进一步帮助他们,我们可以采用社会工作中的小组工作方法,让他们在互动中更好的学习、生活、交往。
首先,在学习中将“计划”类研究生和汉族同学穿插组合在一起。为随机生成的学习小组安排学习任务、课程目标,并规定完成任务的时间期限。通过这种小组学习方式,让组员之间围绕一个目标共同努力,积极挖掘各成员优势资源,达到队员之间相辅相成、共同进步的目的。其次,在生活中建立互助小组。将能力较强且乐于助人的汉族同学聚集在一起,让他们借助小组活动建立与“计划”类研究生的友好信任关系,使他们遇到生活困惑或困难时,可以找到一个缓解负面情绪,获得参考方案的地方。最后,在人际交往方面组建兴趣小组,将有不同特长、爱好的同学组成兴趣小组并鼓励“计划”类研究生融入其中,借助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增进彼此间的感情。进而协助“计划”类同学走出他们的小群体,走进班级大家庭,使他们在研究生阶段可以获得更多的友谊。
(三)社区工作服务
高校作为一个功能社区,既有其专门化的角色,也具有一般社区的共同特点,运用社区工作的方法是服务“计划”类研究生的重要策略。本文结合以资产为本的社区工作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当前高校的实际情况,认为社区工作方法服务“计划”类研究生应该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其一,要发掘和整合高校的服务资源。新的高校生活环境对他们虽然有不利的影响,但作为一个社区,高校也有多方面的资源条件可供开发和利用。社工可以通过问卷、访谈、焦点小组等形式,向“计划”类研究生、其他同学、学生社团、高校老师和相关工作人员等了解学校的服务资源。通过调研,我们不仅能够重新梳理高校现有的资源并发现新的可能,而且也让学校各个成员尤其是“计划”类研究生认识并重视现有的资源。同时,社工也可与各个成员建立关系,了解他们想法的同时又宣传社工助人理念。在此基础上,社工可以组织高校各个群体设计有针对性的服务项目和活动,整合“”类研究生和高校的资源,开展各种服务工作。
其二,要促进学生组织和课外活动的发展。社工可以通过建立或加强高校的学生组织、团体,让“计划”类研究生负责一些工作、担任某些职务,促进他们与其他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与支持,更深入地参与学校生活。社工也可以组织学生会、志愿者协会、学生社团等服务资源,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来增加他们的人际交往,为生提供良好的关爱互助氛围。社工还可进行宣传动员,建立包括老师与学生的志愿者队伍,采用结队帮扶的方式对需要帮助的同学提供支持。另外,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计划”类研究生会有更多的机会表达和展示自己,加强高校的服务力量,更便捷地将自己意见和建议向学校反映出来,从而达到“增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五部委关于印发的通知(教民〔2005〕11号)[Z].
[2]许金刚.内地就读藏族大学生适应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09(12).
[3]苗志超.非民族院校民族学生教育培养的支持与增权服务问题的探索——以江南大学法学院民族生的教育培养为例[J].大观周刊,2011(38).
[4]王金元.当前非民族院校民族学生教育面对的问题与挑战——以某高校藏族学生教育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
[5]何玛丽,马少飞.大学生社会化发展途径分析[J].山东文学(下半月),2010(12).
[6]黄其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提升工作水平[J].发展论坛,2009(5).
[7]严庆.发挥内地办学模式效应推动边疆民族教育快速发展[J].中国民族,2006(12).
篇10
关键词:社区职工 思想政治 初探
随着煤炭企业体制改革,从主业中分离出来的社区,主要承担了原矿井的后勤服务和离退休职工、工病亡遗属管理等社会职能。“搞好服务保稳定”成为社区工作者的中心工作。由于企业改制和分工不同,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诸多机遇和考验。如何尽快适应新形势,全面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为维护矿区和谐稳定创造有力环境,成为当前摆着众多宣传思想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社区职工队伍现状及特点
二矿社区坐落在百年老矿上,是经原二矿破产改制中,整合后勤服务和离退休管理职能,于2007年1月31日正式挂牌成立的单位型社区。主要担负着辖区12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日常保洁、环境绿化、供水供电、房屋维修等后勤保障工作和3702名离退休职工、工病亡遗属的医药费报销等服务管理工作。社区现有职工68人。其中男职工29人,女职工39人,本科学历5人,大专学历10人,大专以上学历占到总人数的22%。30岁以下职工8人,30-40岁的职工24人,40岁以下职工占到总人数的47%。
社区大部分职工系原煤矿破产改制转移下来或二次返岗的人员,没有接受过规范的教育培训,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从现在情况看来,社区职工队伍呈现出追求体力劳动的人多,懂技术的人少;出力的人多,动脑的人少;干活时人多,学习时人少等特点。
同时,在社区职工中存在以下几个思想问题:
一是职工中存在消极自卑心理。社区原有职工在破产改制前均在煤矿工作,现在由主业转到后勤服务,工作环境差、服务对象多、文化生活落后,再加之家里人的不理解、不支持,工资低等原因,容易滋生消极自卑心理。
二是职工中存在经济攀比心理。部分职工把自己的工资待遇与主业的工资待遇进行比较,产生了失落埋怨的思想,具体表现为工作不积极、不认真,服务没耐心,工作态度差现象。
三是职工中缺乏进取上进心。社区职工文化程度普遍低,综合素质不高,女工较多。多数女工,尤其是一些中青年女工只满足于现在的环卫岗位,不求上进,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二、分析职工思想问题形成的原因
首先是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比较薄弱,工作的力度还不够大,对职工缺乏相应的思想教育和学习培训,缺乏相应的教育手段和工作方法,缺乏立体式的、多层面式的和教育专题式的政治工作。社区同矿区分别建制,职工思想有矛盾和疑惑,甚至同矿上职工攀比收入,这都是正常的现象,我们要在中寻求社区工作的优势,并认真负责地做好职工思想工作。
其次,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没有求新、求实和求真,工作中缺乏针对性和应用性,存在“走过场”现象。职工随着工作环境的变化,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随着企业形式的变化,职工的思想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仍然采取假大空式的政治说教,脱离了实际,脱离了职工,缺乏对职工应有的关心和疏导。
第三,一些职工个人思想认识和综合素质还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和工作环境的变化。面对形势的变化,部分职工由于平时缺乏学习,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比较低,加之缺乏正确的疏导和教育,就产生了一些错误的认识。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对策
职工思想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切实解决好职工思想问题就要坚持以人为本,既要为职工的工作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又要充分发挥职工的主动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广大职工在促进社区和谐健康发展的同时实现职工自身的发展。
1、切实解决职工思想中的认识问题。突出了人的生命价值,突出了人的生活质量,是我们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针和指导思想。思想政治工作伟大之处,就在于它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和以身教人。说到底,要想打开职工的思想疙瘩,就得用好真心、爱心、关心这三把“金钥匙”,以心换心来赢得职工的认可和满意。
首先要摸准职工的思想脉搏,掌握职工的行为动态,了解职工的思维认识,对职工做到思想问题开导到家,伤残疾病关心到家,职工退休送别到家,家庭纠纷解决到家,婚丧嫁娶帮助到家,困难救济帮扶到家,真正做到用实际行动以真心换真情。
其次要抱着满腔热忱与激情去做职工的思想工作。职工最反感的就是耍嘴皮子。作为一名党群工作者,我们就是要经常换位思考,多想一想“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做?”,“这事如果叫我做,我会怎么做?”,这样,思考问题就会避免单一性和偏颇性,我们说出来的话就会是实话、是管用的话,职工就会信服,就会心服。
2、全力帮助困难职工走出生活困境。
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到以人为本?这对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既是一道老课题,同时又是一个新考验。我们要认识到,职工的向心力、凝聚力不是靠开一次会议,做一次报告,定一个规划,就可以营造起来的。只能靠我们党群工作者用公心、用热心、用恒心,切切实实的去关心职工,去理解职工,去尊重职工,去帮助职工,才能做到水到渠成、凝聚人心。关心和解决职工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可以说是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应有之责和应尽之义。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经常深入职工,深入居民了解情况,开展调研。尤其是要对社区职工的家庭状况、生活状况、孩子上学就业情况要了然于胸。
任何时候,思想政治工作都不是单纯的独立体,都不是空洞的说教和苍白的内容,而是和职工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只有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了职工的实际需要处,才能称其为真正的思想政治工作。
- 上一篇:项目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
- 下一篇:旅游经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