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机床行业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4-01-16 17:25: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控机床行业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数控系统;发展过程;趋势;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 TG659 文献标识码: A
现代数控技术的发展具有高精度、高效率等特点,拥有微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自动检测及控制技术的功能,为了在越来越激烈的全球巿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发达国家均对不同的工业项目投入巨资,以发展自己的数控技术。而我国数控技术的发展在现代制造业的转型过程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是国家工业和国防工业的重要手段,关系到我国在世界上的战略地位,更体现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水平。
1、数控技术概念及发展现状
1.1国际数控技术的发展现状
所谓数控技术,是一种集机、电、液、光、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为一体的知识密集型技术,它是制造业实现现代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同时也是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率必不可少的物质手段。数控技术还是机械加工自动化的基础,是数控机床的核心技术,其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战略地位。数控机床随着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检测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早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工业发达国家对数控机床的发展高度重视,竞相发展高精、高效、高自动化的数控机床,以加速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1.2我国数控机床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生产的数控机床可以大致分为经济型机床、普及型机床、高档型机床三种类型。经济型机床基本都是开环控制;普及型机床采用半闭环控制技术,分辨率可达到1微米;高档型机床采用闭环控制,同时具有高精度、高速度、复合化,具有各种补偿功能、新控制功能、自动诊断,分辨率可以达到0.1微米,计算机能够代替人进行编程。
自2000年,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国内数控机床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从2003年开始,中国连续7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床消费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数控机床进口国。同时中国也是世界最大的数控机床生产国。在2010年,世界28个机床生产国的产值超过660亿美元,其中中国、日本、德国位列全球机床生产的前三位,分别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2%、18%和15%。在国内应用的经济型数控机床基本都是国内产品,国内产品不管是从质量上还是从可靠性上都可以满足大部分机床用户的需要。
2、数控机床的发展趋势
2.1追求高速高精度控制是数控技术发展永恒的目标
数控机床的应用与发展对数控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高速高精度运动控制成为现代数控系统的关键技术,已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并从理论方法到实际应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有效推动了高档数控机床的技术进步,满足了现代航空、汽车以及模具制造业等对零件形状、加工精度、表面质量和加工效率等不断提高的要求,高速高精度数控加工已成为主流切削加工方式。
为达到高速高效加工,如何保证在机床运动平稳的前提下,实现以过渡过程时间最短为目标的最优加减速控制规律,使机床具有满足高速加工要求的加减速特性,是加减速研究的关键问题。加减速控制方法可以归纳为传统加减速法和柔性加减速法:传统加减速法有梯形加减速法和指数加减速法等方法;柔性加减速法有三角函数加减速法、S曲线加减速法和多项式加减速法等。传统的梯形和指数加减速由于存在加速度突变而影响运动平稳性,柔性加减速由于加速度连续,在高速加工中倍受关注。
另外伴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采用高性能CPU、存储器等集成化标准化模块,改善了机床动态、静态特性,提高系统的快速响应能力、提高反馈和控制环节的数据分辨率等,保障了机床的高速高精高效化。
2.2柔性化是提高数控加工效率的有效手段
柔性化分为两方面,数控系统本身的柔性,数控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功能覆盖面大,可裁剪性强,便于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群控系统的柔性,同一群控系统能依据不同生产流程的要求,使物料流和信息流自动进行动态调整,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群控系统的效能。这两方面都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大幅度提到产品的加工效率。
2.3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已占据了数控技术的主导
数控机床发展到今天,软件在其中的作用已越来越显著,然而研发消耗的精力与消耗的成本也越来越高,由于数控系统中的软件大多都是嵌入式软件,与硬件有着紧密关系并且运行在特定的硬件环境中,使得整个数控系统的性能、智能化水平的高低及可靠行的优劣等都是由硬件环境及软件共同决定的,更好的开发与完善软件的性能,也是挺高数控机床品质的重要环节。
2.4环保节能成为新的课题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在机床制造过程中不产生对环境的污染,也要求在机床的使用过程中不产生二次污染。在这种形势下,装备制造领域对机床提出了无冷却液、无液、无气味的环保要求,机床的排屑、除尘等装置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绿色加工工艺愈来愈受到机械制造业的重视。目前在欧洲的大批量机械加工中,已有10%一15%的加工实行了干切削或准干切削。我国在改造自然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国民的生存和我国的发展已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增长,是个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数控行业也正朝着更加高效和环保的方向发展,为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承担起一份应尽的责任。
3、我国数控机床的发展方向
我国数控机床在过去十几年的发展中进步是巨大的,然而事实上,由于国内数控系统生产企业的起点都很低,导致了企业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再加上数控技术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和低价倾销的竞争策略,使国内数控系统生产企业在设计原理、元器件及应用技术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但迫于企业生存的压力,有两方面桎梏束缚了我国数控技术前进的步伐,其一低端产能过剩,另一方面高端产能明显不足。
数控机床的水平、品种和生产能力,直接反映了国家综合实力。在制造业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过程中,对于设备组成部件的性能有了更高的要求,包括精密性、表面质量等,尤其是在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如航天、通信等。市场技术需求的转变,对数控机床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迫使我国数控机床技术在高速化、复合化、精密化、多轴化等方面取得大的突破,不断增强我国高端数控机床的竞争力,才能牢牢抓住制造业转型中的良好机遇。
提高我国数控机床的竞争力,笔者认为应做好如下三方面:
3.1注重人才培养,提高研发能力。
数控机床行业是具有高技术含量的行业,对于我国高端数控机床竞争力不强的局面,很大程度在于基础研究不够,很多企业只关心制造机床,却没有研发能力。我国现在工程教育的非工程化,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工程实践知识较少,创新能力较弱,从技术上就受制于人。
3.2开发核心技术,增强竞争力。
目前很多机床制造企业在遇到市场压力下,首先想到的是降价,而不是去想办法提高产品附加值。过分追求降低成本,造成配套品质下降,恶性价格竞争,企业效益不好,赢利有限,使企业减弱再发展能力。
3.3加大政策扶持,提供专项帮助。
数控技术直接反映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国家政策对于数控机床行业的技术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虽然国家分别在2005年和2011年就数控机床行业发展出台了专项规划,但支持力度仍明显不足,因此,国家政策的扶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4、结束语
当今世界各国制造业广泛采用数控技术,以提高制造能力和水平,提高对动态多变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制造技术是其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只有跟上发展先进数控制造技术的世界潮流,将其放在战略优先地位,并以足够的力度予以实施,才能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陈成.实现高速数控加工关键技术的研究.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9.
[2] 邹庆华.数控高效加工理论研究.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0.
篇2
“十一五”以来,随着江苏省现代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和精密加工技术的普及,企业对现代制造技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在2010年和2011年公布的江苏省紧缺型职业(工种)参考目录中,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所对应的主要就业工种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等精密数控设备操作人员均在列。地方经济及行业企业对数控专业不断更新的用人需求,要求职业学校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上形成适应社会、企业需要的专业课程链路与课程教学设计。
二、调研形式与内容
(一)调研思路
本次调研依托数控技术应用重点专业建设协作组开展,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协作组于2011年7月成立,共有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溧阳中等专业学校、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盐城高级技工学校、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宜兴中等专业学校、常熟中等专业学校、仪征工业学校、江都中等专业学校、丰县中等专业学校、淮安中等专业学校、江苏交通技校、无锡高级技工学校、徐州高级技工学校、南京高级技工学校、泰兴中等专业学校、常州高级技工学校19所学校参加,地域覆盖苏南、苏中、苏北,均为当地的骨干职业学校。本次调研覆盖了19所成员学校所在区域。
(二)调研内容、方式及对象
1.行业发展调研
方法:资料查阅为主,访谈交流为辅。
内容:行业发展规划要求,区域经济发展的“十二五”规划,行业发展现状,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变化,人才结构现状及需求,中高等职业教育供求状况,行业文化、职业素养状况。
2.企业调研
方法:问卷调查法为主,交流访谈为辅。
企业类型为各类规模的国企、私企、外企;既有技术密集型也有劳动密集型。
内容:企业的人才结构类型及人才需求,企业劳动组织的变化(流水线还是岗位轮换等),企业技术变化(常用的设备、制造的工艺等),产品制造、销售和服务等运营方式的变化,企业的岗位设置,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岗位对职业素养的要求,岗位对应的职业资格要求。
3.学校调研(近3年情况)
方法:问卷调查法为主,交流访谈为辅。
内容:现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现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比例、执行情况,现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企业对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本专业校内实训基地主要设备及台套数,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学生生源(来源、数量、录取分数),毕业生升学的比例。
4.毕业生调研
方法:问卷调查法为主,交流访谈为辅。
内容:毕业后的岗位,从事岗位的知识和技能需求,所学课程的应用情况(如课程开设必要性),毕业生继续教育的需求,毕业生继续教育的难点。
三、调研分析
(一)江苏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1.规模效益快速提升。“十一五”以来,江苏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十一五”期间,全省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利税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6.8%和38%,远高于全省工业经济平均增速,占全省工业经济比重年均提高约1.3个百分点。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通过组织实施国家、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全省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2010年,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达5300亿元,增速超过40%,新型电力装备、汽车、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工程机械等产业链规模超千亿元,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装备、节能环保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智能自动化设备等一批新兴装备迅速崛起,产业链门类和体系逐步完善,上下游配套能力不断增强,协同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3.优势产品地位突出。“十一五”期间,江苏省装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大幅提升。起重机械、高空作业车等工程机械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排位第一;城轨和动车牵引制动系统、车辆和门系统、通信与信号控制系统、售检票系统、内装饰等轨道交通装备,交流电动机、变压器、电力电缆、光缆、光伏电池等新型电力设备的产量居全国首位;水处理等环保设备的研发制造能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装备总量已占全国1/3。全省船舶制造完工量达到2300万载重吨,约占全国35%。超高压钢化玻璃绝缘子、精密模具、高档数控机床功能部件、高档核电阀门、大型风电铸件等一大批关键零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继续保持领先。
4.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全行业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加大技术进步投入力度,现已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49家,分别占全省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的50%和45.3%。通过不断加强自主创新,研制开发了一大批国内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大型自升式海洋钻井平台、±800千伏直流电子互感器、超高压数控万能水切割机、大吨位架桥机、高效柔性节能汽车装配物料输送系统、宽体大运量新型地铁列车、千吨级全地面起重机、低温余热汽轮发电机组、大型风电用硬齿面齿轮、新一代电控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等产品的质量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集聚发展态势明显。“十一五”期间,大批装备制造企业向开发区、工业园区集中,提高了产业集聚度,形成了一批示范带动作用较强的先进装备集聚区,先后创建了徐州工程机械、南通船舶与海洋工程、宜兴环保装备3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及张家港石化装备、扬中电力电器、江阴节能装备、建湖石油装备等17个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占省级示范基地总数的1/2。同时,培育发展了常州农机制造、宜兴电线电缆、苏州精密仪器仪表制造、昆山模具制造、扬州压力机床制造等一批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二)行业企业的人才结构现状和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分析
1.人才结构分析
数控机床等机电一体化设备在企业的大量使用,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如何提高这些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又成为当前企业所面临的迫切问题。
根据江苏省“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间,江苏省将实施高技能人才工程,培养高技能人才100万,以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目前高级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严重匮乏,尤其是数控技术专业等技术含量高的岗位紧缺高技能人才,严重影响江苏省相关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成为制约江苏省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十二五”期间,我省制造业要按照“合理布局、放大总量、优化结构、提升产业”发展规划,对高技能人才的数量、结构、规格、素质等要素提出新的要求。高科技、高质量、高效能将成为未来企业的基本特征,新产品的制造将会依赖于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运用。技能人才的技能适应性也必须从简单工种到复杂工种、从单一工种到交叉复合工种、从单一的机械化到机电一体化、从手工操作到计算机程序自动控制。随着一流先进设备的引进,如加工中心、数控车床等,要求技能人才具有一岗多职、一专多能的综合能力,如计算机操作技能、工艺设备能力、CAD/CAM操作技术、外语水平等。
2.人才需求分析
调查情况表明,数控技术人才今后还会有较大需求,高层次技术人才将成为各企业争夺的对象。根据制造业高技能人才需求与缺口分析,数控技术人才培养任务基本依托各地区职业学校来实施完成。以下是调研显示的数控技术人才各类素质要求:
(1)职业素质方面:“重要性”在95%以上的有团队协作、身体素质、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吃苦精神、工作条理性、奉献精神。
(2)能力结构方面
(3)专业知识结构方面
(4)专业技能结构方面
(三)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数控技术专业就业岗位主要为数控机床操作岗位、机械工艺岗位、数控加工程序编制岗位、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岗位、通用机床操作岗位及其他等6个类别。
1.数控机床操作岗位。主要有数控钻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数控镗工、数控磨工、加工中心操作工、电火花工、线切割工、数控冲工。
2.机械工艺岗位。面向机械加工的工艺设计、工艺实施、工艺管理等生产一线岗位。
3.数控加工程序编制岗位。面向生产过程中的手工编程及实施、面向生产过程的CAD/CAM、逆向加工编程、编程的前期造型、面向数控机床购置用户的加工程序编制及调试的岗位。
4.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岗位。面向制造数控机床企业中的数控机床机械装调、电气装调、机电联调的岗位;面向数控机床使用企业中的数控机床机械维修、电气维修的岗位。
5.通用机床操作岗位。操作通用机床从事零件加工的岗位,包括钻工、车工、铣工、镗工、磨工、制齿工。
6.其他。有机械维修、机械产品销售、采购等。
大多数企业要求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数控车或数控铣应达到中级工或以上技能,随着从业时间延长,数控机床操作岗位占比明显下降,机械工艺岗位占比明显上升。
(四)职业分析和教学分析
四、调研建议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本专业培养掌握数控加工现代制造技术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相关设备的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企业生产需要,面向数控设备操作、数控程序编制、加工质量检验、现场技术服务一线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二)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服务能力为宗旨,以“够用为度,兼顾发展”为出发点安排文化基础课,以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技能为目标,调整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实验实习课的比例,加大技能培训的比例,建立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多层次、多类型、多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含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限选课(含专业课和实践课)、任选课(含公共任选课和专业任选课)三部分。
1.必修课:公共课有政治、体育、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技术物理。专业基础课程有机械制图及CAD技术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机械设计技术基础。
2.限选课:专业课有机床数控技术基础、数控加工工艺基础、机床电气控制基础、质量管理等。实践课有钳工操作、车工实习、数控编程及操作、数控操作(中级/高级)、CAD/CAM综合应用技术、数控系统与原理等。
(三)对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扩大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开设比例,改革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探索综合性教学评价方式,探索“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根据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引进先进制造技术,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对专业师资配置及任职要求的建议
篇3
【关键词】机床行业;制造业;出口分析
1 我国机床工具产品的出口现状
机床工具行业作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性行业,被列为重要战略性产业,它是我们把脉机床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机床工具产品的出口主要集中到美国、印度、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我国对东南亚国家的出口呈迅速发展态势。
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和新兴经济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印度、巴西的出口额均有着快速的增长。同时由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发达经济体的产业转移,我国在今年对东盟国家的出口额保持着快速的增长。
表1
(我国金属加工机床出口地区的金额(亿美元)及比重(%)情况(2007年-2010年)
(1)由上表纵向分析可知,在所列国家中,美国是我国出口金属加工机床的主要地区,俄罗斯是我国出口机床最少的地区。印度和巴西后来居上,呈现爆发式增长,其市场份额均超过日本和德国。
(2)由上表横向分析可知,我国金属加工机床的出口国在各年度的出口金额都有着不同的变化。
①日本和德国一直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国,印度和巴西的增长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特别是印度,在10年成为我国的第二大出口国。
②由于产业转移,美国是我国金属加工机床的第一大出口国,2007-2010年间,我国对美国的出口均保持第一,平均值为1.48亿美元,也位列第一。[1]
③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周边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盟,我国对东盟地区的出口保持着良好的态势。
2 我国机床工具产品的特点
2.1 机床出口产品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
2009年我国金属加工机床出口持续严重下滑,出现了多年未有的负增长,全年出口数量略有增加,而出口金额快速下降,机床出口平均价格降低。但是,在机床整体出口不利的情况下,数控铣镗床、数控龙门铣床和数控磨床在年末收官时出口金额同比已实现增长,且平均价格均增长45%以上。除上述产品外,如立式加工中心、龙门加工中心、数控锻造或冲压机床、数控矫直机等数控机床出口单价也明显提升。以加工中心为代表的部分数控机床出口结构趋好,正是我们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水平的方向。
2.2 出口退税率调整促进企业产品升级
2007年7月1日起,机床工具产品降低了出口退税率。出口退税率的调低,减少了企业的利润空间,行业内相关企业积极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加大对环保和节能降耗的投入,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因此,行业企业应继续把出口重点放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优化产品结构上,同时要抓住机遇继续开拓新兴市场,保证机床工具出口的稳定增长。
2.3 亚洲地区以及新兴市场成为我国机床出口重要市场
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我国对印度、巴西、俄罗斯出口金属加工机床也出现大幅下滑。进入2010年后,“金砖四国”市场率先大幅回升。我国对印度,巴西、俄罗斯机床出口额列第二、三、八位。“金砖四国”中的其他三个国家全部进入前十位。东盟地区市场继续看好,缅甸、越南、印尼、泰国和马来西亚,出口额全部超过2008年水平。新兴市场和亚洲地区恢复较快是2010年出口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2.4 切削工具出口份额上升
我国出口退税率政策的效力已经显现。在机床工具出口整体大幅下滑的形势下,切削工具出口额同比降幅最少,2009年为-12.4%小于全行业产品出口额同比21个百分点。同时切削工具出口额所占比重提高到22.4%,已位居机床工具10大类产品之首。
2.5 非主机产品出口快速增长,机床出口比重下降
2010年我国机床工具产品出口高速增长,但主流产品金属加工机床出口额增速低于行业整体水平17个百分点。继2009年切削刀具出口额由于降幅较小,2010年磨料磨具上升到第二位,金属切削机床列在出口第三位。2010年数控机床出口占金属加工机床的比重明显提高,比上年提升5个百分点;同时氐值机床占比下降1.7个百分点。金属加工机床出口结构总体趋好。
2.6 我国对亚洲地区机床出口份额加大
近年虽然我国金属加工机床主要出口市场大幅下滑,但是我国对亚洲国家和地区出口机床下降较少或略有增长,份额有所上升,当年亚洲国家和地区在我国出口前10名中首次占有7个席位。数据显示,我国对韩国、东盟一些国家和地区出口数控机床呈现增长趋势,且档次也在提高。随着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印度、巴西等机床出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
3 我国机床工具产品的发展策略研究
3.1 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实现出口持续增长
在我国出口的机床中,目前仍以中低档机床产品为主,产品性价比具有一定的优势,对这类产品应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巩固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出口产品中,低档磨料、低值工具,以及低值机床仍占一定的比例,尽管现在有低成本优势,但一些因素的影响,这些产品的生存空间必将愈来愈小。因此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研制力度,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努力向国际标准或国际先进技术标准靠拢和转化,提高国际竞争力, 实现中国创造。[3]
3.2 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力保机床工具行业持续增长
“保增长”是2009年我国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行业企业应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密切关注国家重点投资项目,深入调研用户企业,潜心研究用户工艺,开发并生产出更多的进口替代产品,为各行业用户提供更多的国产设备。
3.3 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实现机床工具行业持续增长
为缓解因发达国家经济不振带来的出口损失,行业企业应努力开拓多元化新市场,从而降低自身的风险,多多关注北非、中东、东欧、南美等地区,挖掘潜力市场,同时大力发展与我国已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国家的贸易国合作。因此,企业要提高规避风险的能力,采取多种方式扩大出口。进一步开展国际化经营,看准时机收购并购国外知名企业,获得先进制造技术,拓宽销售渠道。(下转第236页)
(上接第109页)3.4 抓住机遇,扩大出口
目前,我国正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商谈签署自由贸易区协定,对扩大双边、多边经贸合作将起到促进作用。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生效。由于东盟已经与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签订自贸区协定,中国企业在东盟投资生产的产品还可享受东盟与这些国家的自贸区优惠关税待遇,从而销往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当前国际市场回升迹象仍不明显,机床工具行业要密切关注欧、美、日等世界发达经济体的发展趋势,同时着重瞄准东盟及亚洲其他地区、金砖四国、VISTA五国等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出口市场,扩大行业出口。[4]
3.5 密切关注国际市场动态
目前,各国为抢占后金融危机时展的制高点,纷纷出台新的发展战略,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其共同点就是发展装备制造业,加强知识创新,发展低碳经济,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
3.6 大力引用新技术,实现“绿色产品”
绿色产品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环保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世界一些发达国家以环保构筑的绿色壁垒,无疑增加了国际市场的准入难度。污染环境和高耗能的产品或被拒之门外,或被课以重税制裁。因此,低碳经济、绿色制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也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经贸导刊[J],2007(14):19-42.
[2]鲁方霞,邓朝晖.数控机床的发展趋势与国内外发展现状[J].工具技术,2006(3):35-72.
篇4
一、概念辨析
1.服务业:按照国际通行的产业分类办法,那些以提供非实物产品为主的行业即是服务业。
2.生产业:一般来说,服务对象为企业的服务业可称之为生产业。研究认为,在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过程中,原来作为制造和生产过程中的一些辅、服务型工作可以被分离出来单独设立专门的服务部门而成为“生产业”。
3.生活业:服务对象是民众的服务业称之为生活业。一些典型的和传统的服务业类别多是属于生活业。
4.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指在工业产品进入大规模消费阶段时,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理念发展起来的新兴服务业以及部分改造后“再现活力”的传统服务业。
5.传统服务业:传统服务业是指长久以来就存在那些服务业态。
6.社会业:除了上述生产业、生活业,以及现代服务业、传统服务业以外,实际还存在一种服务于整个社会的部门或工作,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构成了属于现代服务业范畴的“业态”,即:社会业。
按照国家标准(GB/T4754―2002)《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规定,共“S”门类即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而对应前一版国家标准(GB/T4754-1994)《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是“O”门类,即“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
这种社会业包括诸如:法律的贯彻实施、政府的行政管理、社会的公益事业、党政的宣传教育、军队的国防事务等。于是,“管理也是服务”在此就有了明确的体现。
7.会展业:本文认为,会展业是指由于会展活动和会展经济运动而引起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相关企业之总和。其中广义会展活动包括:会议、展览、节庆、赛事、演艺等多种形式,狭义会展活动则仅为会议和展览;会展经济就是由会展活动而引发的各种经济行为;而相关企业系指在会展经济运行中参与进来的那些企业以及由此所影响到的其他非企业性质的单位。
二、属性分析
1.会展业完全属于服务业的范围:会展业内各企业和单位所从事的工作,其最终“产品”就是会议、展览、节庆、赛事、演艺等多种形式的具体项目,以及在举办这些活动过程中主办单位所提供的各种服务。这些项目和服务显然不像农产品、矿产品那样来自自然界的产品(第一产业),也不会是像工业品、工艺品那样通过机器设备制造出来的产品(第二产业)。所以,会展业属于服务业(第三产业)应当是毫无疑义的。
2.会展业发展到现代服务业阶段:如果追溯历史,会议、展览活动其实都是自古以来就有并延续至今的。但是,会展业又具有与时俱进的可贵品质。随着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会展活动也依托和借助了不断发展的现代新技术和新理念,提供出各种适应新时代的新型会展项目及其会展服务。当今的会展活动已经日益成为现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重要的载体和平台。所以,按照现代服务业的标准进行考量,可以认为会展业完全合格地发展到了现代服务业的水平和阶段。
3.会展业主要归于生产业:从工程科技等会议和各种专业类别展览展示活动中,我们不难理解这些会展活动对于参与企业和专业受众在信息交流、贸易促进方面的积极作用。正因如此,各类科研、生产、销售的企业和单位都会把参加相关的会议和展览活动当作科研开发、产品创新、市场开拓、营销宣传等方面的重要工作。由此,会展业作为生产业应当也是比较好理解的。但是,在会展活动中确实也存在着一些面向广大民众直接消费的展销会和由政府部门主办的宣教类展览会,这些活动所体现出来的是会展业所具有的生活业和社会业的属性。所以,关于“会展业主要归于生产业”的这一命题,还需要做出进一步的论证。本文认为,其主要理由大体有四:
一是,从会议、展览项目的数量分析,属于生产业性质的会展项目要占据绝大多数。这从国际会议与大会组织(ICCA)和国际展览业协会(UFI)的统计数据中,以及北京、上海、广州等主要会展城市的会议、展览主要项目明细中,都可以得到证实。
二是,从会议、展览项目的等级、水准上看,作为生产的会展项目一般都要远高于为生活服务的会展项目;而与社会会展项目相比,除了在个别项目政治性、显赫性方面不可比拟之外,其他也普遍占优。所以,在许多城市的会展中心,其最好的时间段一般都会安排给国际性、专业性、定期性的会展项目或者由政府部门举办的重要会展项目所使用;只有在淡季或空余档期,才会安排面向民众的展销会项目。
三是,如果从项目发展潜力和动力考虑,还是生产服务的会展项目对参会、参展企业、单位更具吸引力。譬如,北京、上海的汽车展都是属于只展不卖的展会(少量顶级豪华车展后留购属于个案),就能够吸引全世界各主流汽车生产厂家都来参展,展会也被列为国际A级展览;而每年国内其他中小城市的汽车展销会就只能吸引那些汽车销售商或者4S店参展。至于全球汽车高峰论坛,许多世界跨国公司首脑乘坐专机飞来开会,其规模等级之高也是无与伦比的。
四是,作为生产业的会展项目现已形成能够为参会、参展企业、单位提供系列、成熟的服务机制。譬如,企业参加一个国际性、专业性、定期性的展览会就可以达到从低到高不同层次的若干目标,诸如:现场成交、信息收集、接触客户、品牌推广、寻求合作、实力展现、行业引领、公关需求等。而企业参加生活的会展活动和社会的会展活动就不会存在这种功效。
三、案例剖析
以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机床工具展览会(CIMT2001)为例进行案例剖析。该展览会于2011年4月11-16日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举行;展出面积达12万平米,为历届最大,也是中国境内同类展会之最;是与EMO(欧洲)、IMTS(美国)、JIMTOF(日本)齐名的著名国际机床类展会项目;来自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1400多家知名机床工具制造厂商参展,展出1200多台最高水平的机床主机产品和大型量仪产品、机床配套产品;专业观众来自世界63个国际和地区,人数超过2275人。
篇5
关键词:工作过程 典型任务 职业能力 课程体系
近几年来,山东省适龄高考学生数量以10%的速度逐年下降,而普通高校本科的招生人数又逐年增加,2012年山东省有近70%的高职院校没有完成招生任务。高职院校录取学生的整体素质逐年下降,部分学生学习兴趣偏低,接受知识的能力偏弱。鉴于此,高职院校必须改革以往的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职业能力培养的学科型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进行整体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改革。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是当前世界上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之一,也是教育部在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工程中提倡和在示范院校专业改革中倡导的课程体系开发方法。近年来,笔者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先进职业理念融入教学改革,构建了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推动了项目化课程建设,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校企合作为平台,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
通过对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以往3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毕业学生主要从事的岗位有各种塑料、冲压等模具的设计,模具零件加工工艺编制及各类数控机床的操作,模具装配、维修及设备调试,也有的从事模具管理及经营工作等。在对济南市周边模具行业企业的走访及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专业骨干教师到校企合作行业企业进行暑期实践锻炼,并与模具企业技术人员座谈,对我国模具行业发展现状、人才需求状况、从业人员的职业岗位、职业能力素质要求及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了汇总和深入分析。在调研的基础上,由模具企业技术人员与专业骨干教师共同讨论、分析,确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的目标定位为:面向山东省模具设计与制造行业企业,从事模具设计及模具成型工艺制定、数控编程与数控机床操作、模具装配及维修等岗位,具备专业岗位群系统理论知识和岗位实践技能,具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1.依据岗位调研分析,确定从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针对本专业人才培养面向的岗位群,与企业专家、一线技术人员及岗位从业人员对岗位工作过程及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由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小组共同讨论,确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
2.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职业行动领域
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就是对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及工作环境进行分析,将一个或几个类似的典型工作任务按工作内容及工作手段的异同归纳为不同的职业行动领域。根据对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见表2),由企业相关专家、骨干教师共同讨论,归纳确定了行动领域,如表3所示。
3.依据行动领域设置学习领域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将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到职业行动领域,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学习领域的设置原则:一是每一个学习领域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二是学习领域排序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三是学习领域排序要遵循职业成长规律。所有学习领域组成生产和经营过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见表4。
以工作过程的典型任务为载体,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课程进行重构与整合,使课程结构和内容与学生将来所面临的职业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按照“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体化、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一体化”的思路进行课程架构,形成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如表5所示。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新课程体系实施以来,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职业能力显著增强。在2009年的全国塑料注塑模具CAD与主要零件加工项目的技能大赛中,学院学生获得项目组二等奖;在2010年、2011年、2012年山东省高职院校塑料注塑模具CAD与主要零件加工项目的技能大赛中,学院学生连续取得项目组一等奖。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和项目化课程的知识表征方式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校优良学风的形成,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金捷.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9(6).
篇6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机械制造在社会发展建设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为了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高职高专必须结合实际发展状况促进《机械制造技术》教学资源改革。现阶段高职高专的《机械制造技术》教学内容涉及领域非常广,主要包括:进食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机床夹具设计以及机械制造工艺学等内容。以上内容仍局限于传统的机械设备使用原理,很难满足现在化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例如,传统的教学内容要求高职高专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讲述CA6140车床相关的内容。目前,众多企业招聘机械制造内专业的学生时已经不在将重点放在学生对CA6140机床操控能力上,MJ50数控机床以及FANUC控制系统已经在机械行业发展建设过程中取得了广泛应用。招聘过程中企业更加注重人才的数控经验。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机械制造技术》教学内容改革应该添加以下内容:第一,金属切削原理。第二,机械加工相关的内容,如车削、钻削、磨削、精密加工、特种加工以及微细加工等。第三,机床夹具设计。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电火花线切割和电火花成型加工的夹具设计。第四,机械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第五,机械加工工艺。如工艺规程制定、尺寸链、典型零件加工工艺以及CAPP编写等。第六,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现代生产管理技术、工业机器人、柔性制造技术以及现代生产制造系统等。
2高职高专《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及目标
2.1高职高专《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性
高职高专《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在高职高专机械类专业发展建设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机械制造技术》是高职高专机械类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该课程综合了传统《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以及《金属切削机床》等课程,因此,《机械制造技术》具有典型的可操作性、实践性、概念性以及时效性。机械专业学生通常缺少必要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随着教学学时的减少,教学中必然存在着明显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学生实际学习难以也因此增加。近几年,高职高专示范性改革稳步发展,传统讲授方式和教学模式已经落后于现在企业发展的步伐,尤其是单一示范性教学模式已经不能证明企业实际生产和经营的内容,由此可见,高职高专《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2.2高职高专《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目标
高职高专《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目标主要有:第一,丰富《机械制造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要求教学工作者综合视频、动画、影音以及图片等教学手段,将单一的教学模式发展成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另外,丰富教学资源要求高职高专建设者结合实际建设状况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并综合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方式,为提高教学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丰富《机械制造技术》教学资源的目标还包括改进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教学资源的过程中要求教学工作人员设置与现实生产厂家生产环境保持一致的教学手段,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第三,丰富教学资源的目标还包括提高《机械制造技术》教学质量,为培养学社会所需要的机械制造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3高职高专《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方法
3.1始终坚持教学资源建设的基本原则
教学资源建设涉及面非常广,主要包括教学观念、理论、策略以及技术规范和教学内容等。改革后的教学资源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技术性,只有满足以上特性才能满足现在社会对机械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因此,《机械制造技术》教学资源重新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下原则:第一,序化和整合原则。《机械制造技术》教学资源改革序化原则要求改革工作者从文本、课件、图片以及动画动现代化手段出发,同时注重网页设计的个性化发展,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性和统一性;第二,实用性和先进性原则。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必须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确保信息资源的先进性和实用性;第三,通用性和标准化原则。高职高专《机械制造技术》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必须同时满足课件资源、题库系统以及各种教学数据标准化的实际需求,资源使用的文件格式和分类必须满足国家相关标准,同时满足不同发展平台的实际需求。
3.2教材资源建设
教材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基础保障之一。现代教育课程均以就业为导向,任何课程的理论教学只是必须以学生今后的发展为主要目标。因此高职高专教学工作者应该结合《机械制造技术》较强实践性等特点为主要依据,以产品的结构制造为标准,设计手锤制作、加工可调制作以及加工平口钳等教学项目。另外,教材资源建设还要求高职高专教学工作者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结合学生职业能力的成长规律,从浅到深,从简单到复杂逐层增加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控能力。例如,水锤制作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以下几点:第一,熟悉使用频率较高的钢材的牌号、型号、性能以及用途等。第二,具有初步的钢热处理知识,能够独立完成钢材的热处理。第三,能够按照图纸要求确定钳工的加工顺序。第四,能够直接表述出钳工安全操作、钳工设备保养以及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加工可调支座的教学目标主要有:第一,熟悉车床的基本结构。第二,能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选择车削用量、刀具以及夹具。第三,结合图纸要求确定零件加工的顺序。第四,能够正确安装工件和刀具。第五,掌握车刀的磨刃方法和基本要求;第六,具备工量具使用保养的基本常识和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加工平口钳的教学目标主要有:第一,了解铣床的基本结构和安全操作方法。第二,根据零件加工的图样选择合理的铣削用量;第三,正确安装工件和刀具。第四,以图纸上的要求为依据确定零件的加工步骤。第五,具备工具保养相关的常识。
3.3场馆及设施资源
高职高专教学工作者应该将《机械制造技术》岗位相关的工作内容纳入到教学过程中,如有必要还可以结合学校和企业发展现状建设校企结合的教学模式。例如,学校可以根据机械制造企业发展水平,在布置企业车间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学校教育功能的实际需求,在实训中心内划分零件热加工处理区、零件加工区以及加工工艺设计区,满足学生实践操作的需求,为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学校教育工作者还应该综合使用多媒体课件满足场馆和设施资源的实际需求,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4网络教学资源
网络教学资源是高职高专《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建设的主要措施之一。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资源已经在各阶段教学过程中取得了广泛应用。为进一步提高《机械制造技术》教学水平,高职高专教学工作者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摒弃原始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将相关的教学原理、内容和模式融入到全新的教学内容中。例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教学结构为以依据,将知识、能力、素养以及条件和对象等要素纳入到知识点、能力点以及素质点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图表、文档以及视频等方式将以上教学资源分门别类,力求建设一套全新的课程资源。
4结束语
篇7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高科技技术;发展现状;趋势
1机械制造工艺的重大作用与意义
机械制造往往是国家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与技术支撑,是国家发展和地位上升的坚强后盾。而机械制造工艺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在人类向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起到的巨大作用是其他领域难以企及的。机械制造工艺,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为人类幸福指数的提升,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机械制造工艺的兴旺发展,是人类幸福安康的物质与技术柱础。机械制造工艺是社会物质丰富、商品云集,工具制作,交通运输等一切行业发展、壮大的基础,谁占领了机械制造工艺的制高点,谁就赢得了竞争中的主动权和占领市场的先机。
2我国港口机械制造工艺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国港口制造工艺,取得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为港口经济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更好的促进港口建设,寻找发现我国港口机械制造工艺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索港口机械制造工艺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对港口未来建设,对助推港口机械制造工艺的升级换代,对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的和谐发展都意义非常。近年来,我国港口机械制造工艺行业有了天翻地覆的发展变化,但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十分落后主要体现在:
2.1我国港口机械制造工艺管理制度比较落后
我国港口机械制造工艺的管理,基本还停留在传统的管理体制上,其管理方式、方法囿于习惯的束缚没有采取更为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而,西方工业发达的国家,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模式的基础上,已经开始运用现代化的新思维、新科学、新技术、普遍利用电子计算机管理模式。然,当前我国只有一小部分大型的现代企业采取了电子计算机辅助管理技术,大部分港口机械制造工艺企业依旧还在经验管理运行的阶段。
2.2我国港口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方法存在落伍的境地
西方工业发达的国家,在现代管理制度基础上利用先进的科学管理模式、采取先进的设计理念对机械制造的设计参数、信息数据甚至执行标准进行不断的更新。所采用的是现代化设计思维模式、全新的设计方法。普遍利用电子计算机的特殊功能对机械制造工艺予以辅助设计,这种新技术(英语简称为CAD)。许多发达国家的大型骨干企业也已运用无图纸化的设计与生产模式,极大地取得占领市场的优势。然,国内利用采用CAD新的技术企业属于凤毛麟角。
2.3我国港口机械制造加工工艺处在落伍的劣势
我国港口机械制造加工工艺处于严重的劣势状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2.3.1在新技术采用方面
西方工业发达的国家早已普遍采取精密、精细甚至微细等加工方法,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西方国家在机械制造加工上开始尝纳米、激光、电磁、复合、塑加等更新的加工工艺技术。然,国内企业对这方面的加工技术几乎没有什么普及率。许多新技术还在研发、学习摸索中。
2.3.2在自动化程度与精细管理方面
西方工业发达的国家,已经广泛采用现代的数控机床、产品加工制造中心以及柔性制造单元、电子计算机集成制造体系。基本上达到了机械工艺制造的自动、智能、集成化。而,国内仍然处在单机制造的自动化、刚性自动化的初始落后阶段,我国制造企业鲜有柔性制造单元等系统在生产中使用,其精细化管理更是空白一片。
3机械制造工艺未来发展的趋势
3.1向着自动化方向发展
机械生产自动化、信息化是机械制造工艺行业梦寐以求的终极目标。机械制造全自动化技术,对提高机械产品的质量与品质,对提升产品的生产效率,对提高产品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对节俭生产成本、提高劳动者的人身安全系数,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港口机械制造工艺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其自动化技术在中现代的机械制造工艺生产过程中有了很大的改善,产品的加工质量与产品的功能品质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港口机械制造工艺技术的自动化是当今世界机械制造业的主题追求,更是我国港口机械制造工艺发展的方向和未来。
3.2向着全球化方向发展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机械制造业市场的竞争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如果,机械制造企业不能站在全球的高度,站在发展的角度看清机械制造业竞争的最大优势、最核心的竞争力,任何一个企业都会被世界发展的浪潮席卷,在革新技术的大浪中被湮灭。
3.3向着集成化数字化方向发展
机械制造自动化是一门新兴的技术,它的出现和普及推动了该行业如火如荼的发展,为机械制造业和其核心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向着集成化发展方向提供了基础和可能。机械制造工艺分散的加工模式也已不能适应当前企业发展壮大急迫要求,企业在没有发展前途的窘迫尴尬的情况下不得不不约而同向机械制造自动化和集成化的方向演变。以保持制造业本身的特质和固有的连续与规模性。虽然当前,机械制造的集成化数字化重点还只是针对零件或小规模、一次性加工任务,然,机械制造向着集成化数字化方向发展的脚步无人可挡。
4结论
机械制造工艺属于机械制造的技术核心,当前我国港口机械制造工艺中的先进成分还太少,仍然处在发展的阶段。因此,探索研究港口机械制造工艺如何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如何在未来的发展中处于世界的领跑位置,对推动港口机械制造工艺的进步,为我国港口经济建设添砖加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祁卡军.“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教学[J].煤炭高等教育,2001(03).
[2]刘震.先进机械制造工艺的技术发展趋势[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2(03).
篇8
【关键词】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制造业;问题;解决措施
机械行业是属于第二产业,是国民经济产业中一个重要的产业分支,在整个国民经济社会中占据重要位置。机械行业在国民经济中起到的支柱性作用决定了它的生产发展会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关系到整个社会的住房、日用品消费、钢铁建筑等等方面,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辆“马车”。自动化是指机器或装置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能够按预定的程序或指令自动进行操作或控制的过程,而机械自动化主要指在机械行业中应用自动化技术对生产对象或加工对象进行连续自动生产,达到优化高效的自动生产过程,加快生产与投入物品的加工变换和流动速度。运用机械自动化的技术进行生产或加工,节约了人力物力,提高整体的制造和生产效率,该项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影响到这个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是机械行业进行制造和生产必不可少的一项技术。
1.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现状及问题
1.1机械自动化的管理应用及问题
机械自动化技术主要是指依靠机械的方法实现自动控制的一种技术。目前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且行业的发展前景也十分广阔,但究其管理应用模式来看,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国外的管理应用中,占据重要地位,使得技术不断创新,应用效果良好。在我国许多机械工程企业中对自动化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技术应用效果不明显,管理过程也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许多自动化技术仍处于刚性自动化阶段,使自动化仅实现局部形式,造成生产发展限制。与国外的柔性自动化管理以及智能自动化管理相比较,我国自动化管理缺乏不断的创新,使整体机械自动化技术更新过慢。
1.2机械工程自动化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
对于机械工程自动化人才的管理,既缺乏技术人才的培养,也缺乏对技术人才的管理。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专注于此方面的技术人才培养不足,造成人才匮乏现象。另外是对技术人才的管理,在人才培养上我国更加侧重于理论知识教育,使人才缺乏技术实践经验,直接造成了对人才全面发展的制约,对开展自动化技术应用也有着制约影响。我国的机械设计水平没有大幅度的提升,使得设计人员的技术水平也出现了停滞现象,这种现象直接使我国机械工程自动化呈封闭状态发展,造成发展状态不平衡。
2.改善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措施
2.1实现“以创新科技为导向”的机械工程自动化
从我国的机械行业发展现状出发,着眼于市场的需求和企业的发展要求,高举科技与创新两面大旗,自主研发机械自动化技术和有选择的进行技术的引进。国家发展要靠先进的生产力,生产力从哪里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自主研发方面,以创新科技为导向,加大技术研发方面的投资,国际和企业联结一心,鼓励和支持企业研发部门进行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创新研究。在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的机械自动化技术方面,从我国市场和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选择性的采购,做到不盲目不跟风,以有效性和实际运用情况为准则,结合传统设备和先进机械自动化的不同特点,进行互助使用。
2.2利用先进机械加工自动化技术
目前,在制造业方面,我国同发达国家仍存在着较大差距。没有实现高度自动化,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基础技术储备不足,我们应该努力消化吸收国外成熟的技术和经验,结合自身特点,突破技术壁垒、实现自主知识产权。目前,机械加工生产过程中,当生产较大量的零件并需要流水作业时,仍然以半自动为主。针对成品生产时,我们应该采用引进先进设备,广泛利用先进的机加设备,从而实现机械加工高度自动化,减少资源的浪费,实现良好的经济性。针对单件小批量生产,应该推广成组技术人手,适当发展采用数控机床或加工中心的应用。另外,自动化的应用并非是简单复制,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产品,应该有区别的进行侧重和优化。信息化、新材料等上游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会带给我们提供更广阔的追赶和发挥的空间。新一代自动化技术向PC化和开放式结构发展;驱动装置向交流、数字化方向发展;通讯方式,向数字网络化发展;自动化系统在控制性能上向智能化发展。随着工业自动化进程的大力推广,智能化将在工业生产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3注重高技术人才培养
坚持走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道路,就必须加大机械自动化教育体系的发展、突破应试教育的局限、加强校企合作、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缺乏,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在人才培养中要加大教育体系建设,从教育着手,加大对自动化专业人才的教育投入。同时改变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积极鼓励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工学结合”理念,使专业人才在接受理论教育阶段接触机械自动化实践。通过教育机构与校外企业的联合合作,可以保证机械工程自动化人才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兼备的复合型人才。针对目前专业自动化人才空缺现状,要结合科学理念进行培养和管理,在吸纳人才和应用人才的过程中,也要注重人才潜能挖掘,实现机械功能自动化技术创新,人才发展推动我国技术革新。
3.结语
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道路过程中还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应该坚定信心,从国情和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现状出发,以科学创新为导向,加强绿色和低成本标准的技术开发和应用。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发展,加快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与国际水平接轨的脚步。 [科]
【参考文献】
[1]聂海波.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研究[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2).
[2]刘洋.我国机械自动化发展前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5).
[3]刘树忠,李艳梅.工程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技术浅析[J].民营科技,2010,(4).
篇9
【关键词】:机械制造;特点;发展趋势
1、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现状
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最基础的行业,也决定了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整体水平,起步早,但发展又最令人担忧,比如现在中国的汽车工业相比机械制造业来说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生产效率都要高得多,当然这也是因为机械行业的特性起了决定性的因素。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我国机械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在技术上已经落后,加上资金不足,资源短缺,以及管理体制和周围环境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改进和完善,这些都给我们迅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带来极大的困难。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为我国机械制造业的振兴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当今,制造业的世界格局已经和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欧、亚、美三分天下的局面已经形成,世界经济重心开始向亚洲转移已出现征兆,制造业的产品结构、生产模式也在迅速变革之中。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应该正视现实,面对挑战,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以振兴和发展中国的机械制造业为己任,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以使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机械制造技术是研究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使用、维修服务乃至回收再生的整个过程的工程学科,是以提高质量、效益、竞争力为目标,包含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完整的系统工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品种要多样、更新要快捷、质量要高档、使用要方便、价格要合理、外形要美观、自动化程度要高、售后服务要好、要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要求,就必须采用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2、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2.1 先进制造技术是新世纪的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是由传统的制造技术发展起来的,既保持了过去制造技术中的有效要素,又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并渗透到产品生产的所有领域及其全部过程。先进制造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而产生了一个完整的技术群,它是具有明确范畴的新的技术领域,是面向21世纪的技术。2.2、先进制造技术是面向工业应用的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并不限于制造过程本身,它涉及到产品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及工艺设计、生产准备、加工制造、售后服务等产品寿命周期的所有内容,并将它们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特别注意产生最好的实际效果,其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和促进国家经济和综合实力的增长。目的是要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3、先进制造技术是驾驭生产过程的系统工程。先进制造技术特别强调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现代系统管理技术在产品设计、制造和生产组织管理、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它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使制造技术成为能驾驭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2.4、先进制造技术是面向全球竞争的技术。随着全球市场的形成,使得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先进制造技术正是为适应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出现的。因此,一个国家的先进制造技术,它的主体应该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应能支持该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2.5、先进制造技术是市场竞争三要素的统一。在20世纪 70年代以前,产品的技术相对比较简单,一个新产品上市,很快就会有相同功能的产品跟着上市。因此,市场竞争的核心是如何提高生产率。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制造业要赢得市场竞争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为以时间为核心的时间、成本和质量的三要素的矛盾。先进制造技术把这三个矛盾有机结合起来,使三者达到了统一。3、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制造业不断采用先进制造技术,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个阶段性的整体上的差距。3.1、管理方面。工业发达国家广泛采用计算机管理,重视组织和管理体制、生产模式的更新发展,推出了准时生产(JIT)、敏捷制造(AM)、精益生产(LP)、并行工程(CE)等新的管理思想和技术。我国只有少数大型企业局部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管理,多数小型企业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
3.2、设计方面。工业发达国家不断更新设计数据和准则,采用新的设计方法,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CAM),大型企业开始无图纸的设计和生产。我国采用CAD/CAM技术的比例较低。
3.3、制造工艺方面。工业发达国家较广泛的采用高精密加工、精细加工、微细加工、微型机械和微米/纳米技术、激光加工技术、电磁加工技术、超塑加工技术以及复合加工技术等新型加工方法。我国普及率不高,尚在开发、掌握之中。
3.4、自动化技术方面。工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及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实现了柔性自动化、知识智能化、集成化。我国尚处在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阶段,柔性制造单元和系统仅在少数企业使用。4、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4.1、全球化。一方面由于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例如在机械制造业中,国内外已有不少企业,甚至是知名度很高的企业,在这种无情的竞争中纷纷落败,有的倒闭,有的被兼并。不少暂时还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份额的企业,不得不扩展新的市场;另一方面,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企业向着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进一步激化了国际间市场的竞争。
4.2、网络化。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给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产品设计、物料选择、零件制造、市场开拓与产品销售都可以异地或跨越国界进行。此外,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技术信息的交流、加强产品开发的合作和经营管理的学习,推动了企业向着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向发展。
4.3、虚拟化。制造过程中的虚拟技术是指面向产品生产过程的模拟和检验。检验产品的可加工性、加工方法和工艺的合理性,以优化产品的制造工艺、保证产品质量、生产周期和最低成本为目标,进行生产过程计划、组织管理、车间调度、供应链及物流设计的建模和仿真。虚拟化的核心是计算机仿真,通过仿真软件来模拟真实系统,以保证产品设计和产品工艺的合理性,保证产品制造的成功和生产周期,发现设计、生产中不可避免的缺陷和错误。
4.4、自动化。自动化是一个动态概念,目前它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制造系统中的集成技术和系统技术、人机一体化制造系统、制造单元技术、制造过程的计划和调度、柔性制造技术和适应现化生产模式的制造环境等方面。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制造全球化、制造敏捷化、制造网络化、制造虚拟化、制造智能化和制造绿色化。
篇10
【关键词】辽宁 高技术产业 区域经 产业格局
一、辽宁高技术产业持续稳定增长
(一)投资拉动产业发展
据统计,2008年,辽宁省规模以上高技术企业完成投资319.6亿元,同比增长60%;新增固定资产129亿元,同比增长43.7%。从投资领域看,投资重点集中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比重达到了50%左右;从资金来源看,国家预算内资金1.9亿元,银行贷款41.9亿元,利用外资51.3亿元,自筹资金223亿元,其他渠道1.2亿元。利用外资的比重大幅度增加,由2007年的占9.9%提高到16%;从投资主体看,内资企业完成230亿元,占72%;港澳台商企业完成20亿元,占6.25%;外商投资企业完成69亿元,占21.6%;从区域看,沈阳市在沈北、浑南等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地投资的拉动下,完成了162亿元,占全省投资总量的50%以上;大连市完成投资92亿元,占全省投资30%;“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突破辽西北”的发展战略使丹东、铁岭、朝阳等城市成为辽宁省高技术产业的新的投资热土。
(二)高新技术产业稳定增长
2009年,辽宁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完成1228.6亿元(当年价),比上年增长4.6%,占全国总产值比重的2%。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总产值总量最大,实现472.9亿元,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增速最快,同比增长26.7%,航空航天器制造总产值占全国比重最高,为12.3%。
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实现340.0亿元(当年价),比上年增长6.7%,占GDP比重为2.3%。其中:医药制造业102.6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54.9亿元,比上年增长19.3%;航空航天器制造业27.3亿元,比上年增长13.3%;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130.4亿元,比上年下降3.5%;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21.3亿元,比上年下降18.5%。
从1-12月份同比增长速度看(如图1所示),从9月开始增速加快,11月为全年最高,达到31.1%。从增加值的绝对值看,12月以34.4亿元创造了2009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新高;从全省高技术产业出货值情况看,11月份才开始实现正增长,12月份达到全年最高点(如图2所示)。
由于受国际市场影响,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全年同比首次呈现负增长。但从月份发展趋势看,降幅呈逐月收窄态势,11、12月实现连续正增长;医药、医疗设备、仪器仪表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小,国际市场基本稳定;国际民用航空制造业加快向我国转移,全省飞机零部件转包等民用航空产品出口逆市上扬,比上年增长近50.0%(如图3所示)。
2009年高技术产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56.8亿元,比上年增长6.9%。除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外,其余行业均实现盈利。但部分重点企业外向度比较高,受国际市场的影响比较大,出现亏损局面。
二、自主关键技术不断增多,竞争能力日益提高
沈阳机床集团研发的高效五轴联动高档数控机床关键部件试车成功。沈鼓集团研发的百万吨丙烯压缩机试车成功。大连重工起重集团研发的国内首台单容量最大的海陆两用3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成功下线。特变电工公司成功开发出±800KV直流换流变压器、核电主机变压器等国际领先水平产品。“盾构机开发与产业化”等61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获得省政府奖励。这些自主关键技术和产品,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了我省高技术产业实力,有助于吸引更多外部资金和创新要素投向我省,助推我省抢占新兴产业发展新一轮制高点。
三、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支撑带动作用增强
截止2009年底,辽宁省争取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59项,国家投入资金51806万元(含大连及中直项目)。同时,加强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以周、旬、月为时间点,定期了解项目进展情况,积极协调项目建设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保质保量推动项目建设。国家项目的实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行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INTEL半导体(大连)有限公司芯片生产项目总投资175亿元,采用的12英寸晶圆加工、65纳米线宽技术,填补了我国集成电路领域技术空白,不仅使我国形成完整的IT产业链,确立中国PC工业在亚太地区的核心地位,更有助于中国PC工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进而辐射亚太地区,延伸到更为广阔的市场。沈阳飞机制造公司与加拿大庞巴迪公司共同开展的冲8-Q400飞机大部件转包项目总投资11.1亿元,将对辽宁省航空产业的长远发展和航空技术整体水平的提高产生重要影响。鞍山宏源自动化工程公司采用IGBT器件的储能式中压永磁控制装置产业化项目的实施,使企业仅仅在建设期就实现销售614台套,产值2300万元;并且由于其装备水平已达到国内领先,西门子公司还在该企业组建了输配电产品生产基地;企业同时承揽了东软飞利浦、东芝电梯等知名企业大笔订单,预计三年内年新增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吸引外资能力提高
2009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技术企业完成投资394.1亿元,同比增长23.3%;新增固定资产207.2亿元,同比增长60.6%。沈阳、大连两市投资势头最强劲,分别实现高技术产业投资158.4亿元和140.2亿元,占全省投资总量的40%和35.6%。
从投资来源看,全省高技术产业投资中的外资比重不断增加,从2008年的16%提高到2009年的22%(如图4所示)。
五、沈阳、大连继续保持带动作用,全省整体发展态势看好
2009年,沈阳市在民用航空、通信电子、生物制药、先进制造等高技术领域发挥优势,实现高技术产业总产值597.1亿元,占全省48.6%,仍然处于领军位置。大连市高技术产品出口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仅实现405.0亿元,但占全省比重仍然高达33.0%。全省高技术产业区域分布逐步向平衡方向发展,鞍山、抚顺、本溪、丹东、营口、阜新、辽阳、盘锦、铁岭、葫芦岛市的增长速度都超过了全省平均速度,显示出后发优势。
六、高技术产业基地正成为辽宁省经济发展新的领头羊
2008年,沈阳民用航空、大连新材料、大连信息产业等获得了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称号。至此,全省已有5个基地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成为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基地。其中,沈阳民用航空产业基地通过自主研制、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国际合作、转包生产等多种方式,在关键及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正在成为民用飞机发动机、公务和通用飞机的研发和制造基地,国内外民用飞机大部件和零部件的研发、制造和转包生产基地及航空运输维修和物流基地;大连信息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以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一”作为发展的总目标,扩大服务外包的产业规模,培育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大连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通过建立孵化器、研发中心、风险投资体系等形式,探索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模式,以新的管理和运营模式促进技术创新基地和产业基地的可持续性发展。此外,沈阳通信电子产业已在新邮通信、德信科技等3G龙头企业带领下,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成为北方重要的电子通信产品研发、制造基地。
- 上一篇: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意见
- 下一篇:医保上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