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意见范文

时间:2024-01-16 17:25: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意见

篇1

一、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提升全民文明素养活动。

一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聚焦市民公共文明行为的养成,充分发挥文明单位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文明旅游、文明经营等主题实践活动。二是开展“好人”等先进典型引领和评选活动。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推荐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弘扬身边好人和善行义举。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时代新风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工作,深入推进雷锋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建设。

篇2

~年度,我支部将继续把学习贯彻“xxxx”重要思想作为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深刻把握和领会“xxxx”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力求在推进工作、指导实践上取得新成效。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支部将认真按照机关党委制订的学习指导意见,以创建“学习型”处室为抓手,努力完善学习制度,号召党员干部克服业务工作繁忙等困难,将支部学习和自学相结合,将理论学习和提高自身素养相结合,找差距,抓落实,全面提升xx外事队伍的理论水平和政治觉悟。

要带领党员干部在外事工作实践中加强对“xxxx”重要思想的理解,在学好理论的基础上,贯彻好、落实好“xxxx”的思想精髓。要继续围绕xxxx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求真务实,进一步拓展对外交往渠道和国际合作项目,认真举办好各类重要外事活动,结合局“百、千、万”培训计划,加强涉外培训工作力度,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继续完善外事工作管理制度,为推动xx外事工作的新一轮发展做出外事应有的贡献。

二、以创建文明处室为目标,推进支部的精神文明建设。

篇3

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气象现代化建设推进工作机制,扎实推进“气象监测和公共服务数字化工程”项目的建设,完成边界层探测系统风廓线仪的安装,加强地面自动化观测能力建设,在本站和监测服务中心装备2台雨滴谱仪,完善雾霾等大气成分监测系统,增加监测项目和观测内容,积极推进第三代公共气象信息终端的布设,加强对已建现代化设备和仪器装备的应用维护。

二、加强现代气象业务和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继续加强以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为核心的现代天气业务体系成果的应用,完善市县一体化预报业务平台和精细化预报系统、短时临近预报预警系统,加强本地化检验和补充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

加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做好传统媒体的气象信息工作,大力拓展公共气象信息终端、手机信息、微博、微信、网站等新型传媒的信息服务。围绕服务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推进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及农业种植产业布局,深化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加强生态环境、旅游气象服务,做好雾霾天气的监测、预警,继续加强虞山森林火险等级预报及防火宣传和长江海事、地方海事的气象服务工作。

三、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

将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扩大延伸至各镇(区),落实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责任;按照《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根据《省气象灾害评估管理办法》,做好气象灾害评估工作。

贯彻落实省、市政府关于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要求,加强与市应急办、民政、农办、水利、农委、安监、公安、交通和电信运营部的协调合作,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机制及手机预警短信的全网“绿色通道”,开展气象服务站建设、“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气象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加强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和气象灾害应急队伍建设,推进气象科普“三进”活动。

四、做好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和探测环境保护

按照国务院《气象设施和探测环境保护条例》的规定,加强与规划局沟通联系,和琴湖管理区的协调,确保周围规划建设符合气象探测环境的要求;根据《省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意见》,完成业务楼外主面改造、气象业务中心改建和内部功能完善改造工作,确保基础设施达到“一流台站”要求。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做好气象服务

完善各岗位人员的综合学习、培训、教育、交流机制,支持在职高层次学历教育和培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和技术总结,提升气象业务工作能力,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增加内容,不断拓展信息覆盖面,完善修订公共气象服务流程,继续做好汛期气象保障服务和夏收夏种、秋收秋种气象为农服务;不断推进气象信息、雷电防护科技服务和生态环境建设,旅游气象服务。

六、坚持依法行政,加强作风效能和精神文明建设

篇4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他们接受了一段特殊的治疗之后,才最终结束。

这是一种专门针对心灵的治疗方式,与人们惯常以为的身体治疗不同。没有打针、吃药,取而代之的是贴心的谈话,坦诚的沟通。人们给予这个对中国而言崭新的职业一个名词:心理危机干预。

当“心理疾病”成为人类最高发疾病

像小王夫妇那样,由于突发性的灾难而导致心灵出现危机的事例并不少见。2003年春,非典疫情,不仅严重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引起了全社会的恐慌。2004年夏,风力超过12级的台风“云娜”肆虐浙江大地,夺去了164条鲜活的生命,人们的家园被摧毁,身心伤痕累累。2004年冬,印尼苏门答腊岛亚齐省海域发生了104年来最强烈的地震,引发印度洋海啸,波及周围国家,造成近二十万人丧生……

灾难带给人们的远远不止物质上的损失,更是对心灵的严重伤害。据报道,很多美国越战老兵从战场归来后,不断地被残酷战争的回忆所惊扰,以至于无法过正常的生活;一个经历了“唐山大地震”的老人至今还几乎不敢面对雷雨天气,地震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无法愈合的伤疤。

重大灾害性事件、文化和社会的冲突都会给人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心理学研究证明,当人们由于自身或外界的变化致使心理失去平衡,而又无力主要依靠自己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常态时,便会出现心理危机。它主要表现为:思维不清、意志失控、情感紊乱等。

事实证明:非典过后,许多患者遭受来自社会和个人的心理双重压力,身体已经痊愈,而心灵却由此重创,许多人不敢重回社会,丧失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云娜”之后,一些在灾难中失去亲人的幸存者,现仍无法正常工作、生活。

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各种精神和行为障碍患者有4.5亿人;每4个人中间就有1个人一生中某个阶段曾经历精神障碍困扰;受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17岁以下儿童和少年,在中国便有3000万人。

群体性心理危机已演变为一个社会问题。“文化和社会冲突给人带来了巨大压力,精神上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占总人口的20%到40%。”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的唐登华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分析显示,自杀已成为15岁至34岁人群死亡的首因。

“国人所面临的心灵危机不容忽视。如果没有恰当的心理疏导,短期的心理危机会演变成长期的精神疾病。”浙江大学心理学系教师杨宏飞这样告诫。

心理危机干预:诊疗心灵的良方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断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从疾病发展史来看,人类已进入“心理疾病”时代。

心理危机干预,无疑是有效处理人类心灵危机的最有效方式。所谓的心理危机干预,就是专业培训的人士通过交谈、引导、沟通、疏导、抚慰等方式,帮助心灵遭遇短期失衡的患者进行情绪释放、宣泄和重新调整,并尽快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的一种科学的心理治疗方式。

近些年来,随着执政者对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的关注,心理危机干预开始浮出水面,并越来越多地进入公众视野。中国有据可查的第一例心理危机干预在1994年,新疆克拉玛依火灾发生后,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的专家对伤亡者家属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心理干预。

2002年大连“5・7”空难后,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几位专家为一些遇难者家属进行了心理危机干预。离开大连时,不少接受过心灵抚慰的遇难者家属心情开始回复平静,而许多拒绝接受心灵抚慰的家属仍然无法接受现实。

在浙江,2004年台风“云娜”后,杭州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的心理医生紧急赶赴灾区,11天时间内夜以继日地干预了四百多位灾民。一个月后回访,接受过干预的人心理状态明显比没有接受过的好。一个被“云娜”夺走4位亲人的小伙子,在接受干预后,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并投入到灾后重建工作中。

为什么心理危机干预会具有如此不可思议的神奇功效?“灾后脆弱的心灵更容易遭受创伤,抚慰心灵的‘灾难’的确非常重要。”浙江工商大学心理学教师蒋云说,“当人出现心理危机和情绪危机时,往往自我控制能力减弱。这时如果没有一定的外界阻力和约束起作用的话,很容易导致意外事件的发生。”杭州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执行主任赵国秋则把心理危机干预比作一根拐杖,他说:“当你下山腿累得发抖时,这根拐杖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民众对此尚显陌生

但对大部分民众来说,心理危机干预依然还很陌生。

包头“11・21”空难后,到包头的外地死难者家属有五百多人,而最后只有一百五十多位家属接受了心理干预。一方面是专家人数有限;另一方面,却是死难者家属鲜有回应。

不愿回应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偏见。中国人的面子观念根深蒂固,不愿将伤心事向他人倾诉;有些人即使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有问题,也不愿意去找心理医生。人们接受定期查身体,做B超、做CT,却不愿意定期去找心理医生。“在很多人看来,接受心理干预就是治疗精神病,人们对此还存有很多误解和偏见。”浙江大学心理学系研究生小江说。

与此同时,相关的宣传推广和网络架构也远未完成。尽管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已在政府层面得到了认可,但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心理危机干预机构依然还处于空白状态。

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系教师蒋云认为,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因而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和投入。除了现有的专业机构,还应在社区设立服务网络,让所有遭遇心理危机的人都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和帮助。

篇5

一、积极开展新一轮扫盲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扫盲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及市有关扫盲等相关文件精神,积极开展新一轮扫盲教育工作。加强扫盲工作领导,健全组织机构,加大扫盲经费投入,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扫盲、巩固、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确保完成年我区脱盲500人、巩固102人、提高112人的成人教育任务,同时做好脱盲后学员变更文化程度工作。

二、切实抓好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建设。建立以区劳动职业技术训练中心为龙头,以乡(镇)文化技术学校为骨干,以村化技术学校为基础的区、乡、村三级实用型农民文化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努力把农村化技术学校办成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开发服务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今年争创寿山乡市级示范性乡镇文技校。

三、创新办学模式,拓宽办学路子,认真抓好培训工作。根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以全方位、多层次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努力为农村培养大批的实用人才。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本单位各部门的联系,特别要开展与中职学校开展联合办学,以多种合作方式引进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品种,利用学校的实验实习基地和校外示范基地,进行实验、示范、培训和推广。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课堂教学、现场培训、远程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益。各乡镇文技校要以“短训为主,长训为辅”,切实完成“一长、二中、十五短”的培训任务,乡村两级文技校青壮年农民年培训率要达到30%以上。街道、社区市民学校应结合街道、社区的实际情况,要与相关部门配合,举办经济管理、计算机应用、财务管理、安全知识、卫生健康、法律知识等各类培训或讲座,提高我区街道、社区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雅文化艺术;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54-01

一、高雅文化艺术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的促进作用

(一)促进校风的建设。一所学校的风气如何,将直接决定着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教学水平。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部分,良好的校风不但可以使学生自律,以积极向上的心B投入学习,也会使教师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教学工作,从而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序。[1]我国著名教育家先生首创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美学教育便是“五育”之一,这是因为蔡先生深刻体察到美学所包含的道德约束力、精神感染力,是一个人获得进步的强大动力。高雅艺术因其所蕴含的美和力量,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是高职院校校风建设的上上之策。

(二)传承世界各民族文化。艺术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抽象和提升,蕴含着典型的时代特征和各种抽象、形象知识,能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例如,京剧在响应国家号召走进校园之后,让广大学生近距离接触我国最优秀的民族艺术,使学生感受到高雅艺术的魅力,有利于这种艺术形式的传承。

(三)增加校园的文化氛围。学生接触高雅艺术的时间长了,其审美能力必然获得大幅提升,生活、学习、行为会受到感染,形成良好的习惯。更为关键的是,一旦学生良好习惯成为一种风气,那学校的校风和校园文化必然是优秀的,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将轻而易举。文化艺术历经千百年风雨,得以传承下来的都是优秀的、有益于人类发展进步的艺术成果,我国各高职院校只要下力气、花时间引进,那么学生的课余活动必然会被吸引,并积极参与进来,良好的校风和校园文化氛围定会慢慢形成。

二、高职院校普及高雅文化艺术提升校园文化内涵的措施

(一)完善运行机制,加强部门协作。为了在我国高职院校深入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各院校应立足本校实际,将校园文化建设与高雅艺术相结合,建立健全一套既突出本校特色,又符合校园文化建设方向的运行体系。[2]学校应联合相关部门,协调各部门执行策划、宣传等事宜,根据本校校园文化建设重点,选取合适的艺术团体,与本校联合进行演出、展览等学生参与性强的活动,有计划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并定期根据活动情况进行调整,以学生需求为根基,确保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能长期在本校展开。

在确定活动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之前,学校可安排各学生团体展开有目的调查,以明确学生的喜好、要求,以及学生的审美水平,从而将选择权交到学生手上,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优化资源分布,突出地方特色。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展过程中,各高职院校可适当引进当地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这样做既可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也可发扬地方艺术,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另外,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也离不开专业的艺术教师,这就需要各院校想方设法提升专业教师的综合素养。

(三)扩大活动参与面,打造校园文化特色品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要想顺利开展,并吸引更多学生投入其中,也离不开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3]各种媒体,如电视、网络等,应担负起弘扬高雅艺术的责任,采用形式多样、现代感较强的形式,从引发广大青少年了解高雅艺术的兴趣开始,逐渐过渡到接受,然后上升到欣赏和主动扩散、传播,从而使高雅艺术在我国广大高职院校扎根,滋养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此外,学校也要积极联合社会艺术资源,扩大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内容、形式和内涵,从而建立一套学校与社会文化良性循环的运转体系。

三、结语

学校应将艺术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进行普及,将高雅艺术引进学校,使每位学生都能近距离接触、欣赏高雅艺术,并有机会参与其中,从而形成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校园文化和校风建设。如果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能够长期坚持,那必将带来中华民族整体艺术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鲍荣娟.高雅艺术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路径[J].艺术教育,2016,(05):148-149.

[2]伍益中.以高雅艺术构建校园文化的作用与措施――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3,(02):212-213.

[3]左嘉琳,鲁薇.高职院校普及高雅文化艺术提升校园文化内涵思考[J].职业时空,2012,(06):125-126.

篇7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创新方式方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阵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深厚的道德滋养和有力的文化支撑。

二、组织领导

为了保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顺利实施,我局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三、工作安排

依托从2019年11月下旬至12月下旬为期一个月的宪法宣传月活动,广泛开展宪法法律宣传宣讲活动,弘扬宪法法律精神,不断提升基层群众法治观念和法律思维。其中,“宪法宣传周”从2019年12月2日至12月8日,在12月3日举行司法行政开放日活动,在“12·4国家宪法日”举办大型集中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围绕公共法律服务三年目标任务,加快整合律师、公证、司法所、人民调解等法律服务资源,建成覆盖全业务、全时空的法律服务网络,县乡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积极服务基层群众,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和公共法律服务活动,用典型事例说法、现场调解释法、微信矩阵群推送普法信息等多种形式,拓展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利益的渠道,通过提供优质法律服务,提升基层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知晓率和满意度,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公共法律服务。认真落实《县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值班律师运行工作机制,规范法律援助工作流程,着力推进重点人群法律援助工作,认真做好特殊人群法律援助工作,组织开展法援惠民生助力农民工关爱残疾人活动,关口前移全面推行在乡镇司法所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受理工作,加强军人军属、建档立卡贫困户法律援助工作,做到应援尽援。推动法律服务资源向乡村倾斜,进一步建立健全村(居)法律顾问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要求,确保法律顾问能够真正用心服务群众,服务乡村基层治理、服务农村法治建设,从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为贫困人群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认真执行《公证法》和《公证程序规则》等法律法规,依法办理公证事项,严格确保公证质量,不断提升公证服务水平。坚持发展“枫桥经验”,紧紧围绕“矛盾不上交”这一目标,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职能作用,加大纠纷排查和主动调解力度,全面加强人民调解组织、队伍、机制和保障建设,结合农村基层治理“六小”活动,紧盯重要节点、重大事件、特殊人群和敏感时段、热点问题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不断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强化与公安、法院、工商、国土、交通、卫生、等部门的协调联动,健全“三调联动”大调解工作机制,每月对辖区内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进行分析研判,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指导意见,采取个案讨论与以案释法相结合、现场培训与“人民调解大讲堂”视频培训相结合,切实提高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水平。

四、工作要求

(一)推进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常态化开展。加快推进“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落实。深化基层依法治理和法治创建活动。突出宪法法律的学习宣传。强化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充分运用新媒体及互联网+,加大普法宣传力度。认真做好“七五”普法终期验收工作。

(二)继续完善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做好乡镇、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建设,强化“12348”法网宣传和运用,不断优化服务流程,进一步完善“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制度,切实发挥好村居法律顾问的作用。

篇8

一、突出工作重点,继续深入开展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工作

(一)继续把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医疗服务、药品、保健食品、房地产等广告作为整治重点,严厉查处影响社会稳定、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虚假违法广告。每个季度要适时开展一次集中执法行动,保持对虚假违法广告的高压态势,有效遏制虚假违法广告蔓延的势头,努力净化全市广告市场。

要严格按照国家工商总局《关于深入开展打击利用互联网等媒体虚假广告及通过寄递等渠道销售假药的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和市卫生局等5部门《关于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意见》两个文件精神,依法加大查处违法药品广告的力度,重点查处互联网等媒体违法违规虚假药品广告行为;利用新闻形式等医药咨询服务节(栏)目或专题板块或变相药品广告的行为;在药品广告中使用消费者、患者、专家名义和形象作疗效证明的行为;非药品在广告中宣传药品治疗作用的行为。

(二)加强对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非法涉性、低俗不良广告,以及扰乱公共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严重虚假违法广告的查处力度,严厉查处影响社会稳定、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违法广告。

(三)加强对互联网广告监管,积极探索互联网广告监管的有效方法。继续保持打击网上非法“性药品”广告、性病治疗广告的高压态势,加强监测和巡查,争取查办一批大案。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共同做好网上违法广告的监管工作。

二、加大广告监测和办案力度,树立执法权威

(一)进一步完善广告监测机制。市局广告监管处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在明年6月底前,完成全市广告监测平台建设,实现对全市广播电视广告进行实时监测和智能识本文来自红盾文苑网站别统计。力争对全市95%以上广告实施全方位监管,媒体广告违法率控制在3%以内。

要按照总局《关于规范和加强广告监测工作的指导意见》,组织开展广告监测工作。坚持日常监测和重点监测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加强对重点媒介、重点商品服务广告监测,及时掌握违法广告动态。市局每季度对××地区主要媒体广告情况集中进行一次监测,监测通报,并根据监测结果显示的广告市场动态,确定一定时期监管重点,落实典型违法广告案件的查处及对违法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的整改。同时,要做好监测数据的利用,市局要不定期向社会《广告违法警示公告》,提醒公众注意识别。

各工商分局、各县工商局也要对辖区广告单位、广告主的广告活动情况进行监测,全年监测通报不于少于四次。并做到监测本文来源:文秘站 与案件查办的有机结合,确保违法广告及时得到查处。

(二)继续实行广告办案工作责任制。要充分发挥三级广告监管网络的作用,通过日常监管和巡查,积极查办广告违法案件。全年查办广告违法案件,城六分局每家不少于100件,其中立案查办案件不少于40件;其他分县局每家不少于50件,其中立案不少于8件。各分县局要把查办广告违法案件作为一项中心工作来抓,办案工作任务要分解落实到工商所,力争查处一批影响面大的虚假违法广告案件。通过查办大要案件震慑广告违法,树立广告执法权威。

(三)认真执行广告案件查办落实情况报告制度,完善查办工作机制,提高查办效率。对监测发现、上级交办、其他政府部门转办及群众举报、投诉的广告案件,必须在限定或规定的时间内结案,并上报或反馈查处结果。市局将加强对查处违法广告案件的督办,对案件查办落实情况实行通报制度,对因迟报、漏报以及推诿不办、压案不查的,要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三、严格落实广告监管工作的各项制度,不断推进广告监管长效机制的建立

(一)落实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广告专项整治联席会议的作用,切实履行牵头职责,密切与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强化部门间的工作衔接,增强联动机制本文来自红盾文苑网站的功能作用,不断增强监管合力与实效。市局每半年牵头召开一次全市虚假违法广告联席会议。

(二)落实违法广告公告制度。按照十一部门联合制定的《违法广告公告制度》,曝光严重违法广告,加强社会舆论监督。

(三)落实广告活动主体退出制度。按照总局《停止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广告业务实施意见》,加强对广告活动主体的监督管理,依法规范其行为。

(四)落实《关于在广告职能中推进行政指导工作的意见》(市工商处发20__98号)。将行政指导工作全面融入广告监督管理工作中,通过提醒、说服、规劝、宣传、 教育以及行政建议、行政告诫、行政提示等方式,避免或减少广告经营单位违法行为的发生,促使其不断加强自律,规范广告经营行为。

四、加强日常监管工作,依法规范各类广告经营行为

(一)按照《广告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做好对领取《广告经营许可证》的广告经营单位的日常监管工作。积极组织开展20__年度广告经营资格检查。年检工作从即日起开始,20__年4月底结束。

要以年度资格检查为切入点,深入广告经营单位检查调研,检查各项广告经营基本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落实情况,督促、指导、帮助其进一步规范广告经营行为。

(二)加强户外广告管理工作。按照《户外广告登记管理规定》和《××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进一步规范户外广告登记管理的通知》,切实履行职能,加强本文来自红盾文苑网站户外广告的巡查和登记管理。力争户外广告登记率达到95%。进一步规范门头牌匾和户外广告,依法清理烟草广告,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做贡献。

(三)指导和推进基层工商所转变职能,拓展广告监管执法的覆盖面,严厉打击影响和危害经济社会秩序的严重虚假违法广告。

五、认真履行职能,指导广告业健康发展

篇9

 

关键词:农民工 居住现状 居住权 宪法权利 户籍制度

2007年底,建设部、发改委、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印发了《关于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的指导意见》。该意见要求将长期在城市就业与生活的农民工居住问题,纳入城市住房建设规划,市、县人民政府要立足当地实际,指导和督促用工单位切实负起责任,妥善安排农民工居住,多渠道提供农民工居住场所,逐步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可见,农民工居住问题已经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解决农民工居住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一、农民工的居住现状

(一)农民工居住条件恶劣

改革开放30年来,已有大量农村劳动力流人城市,农民工在城市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独立社会群体,其居住方式也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城市社会经济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农民工与城市户籍人口相比,在居住条件上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住房条件简陋

据建设部统计,首先在人均占有面积上,2002年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22平方米左右,每户平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70平方米,农民工人均住房面积只有城市居民的I,3,拥挤是其最大特征。许多房屋还承担着工作等其他用途,建筑结构不稳定。再从住房质量指数上看,农民工的住房质量指数远低于当地居民。上海市农民工的住房质量指数是0,53,当地居民是0,84,北京市农民工的住房质量指数是0,钙,当地居民是o,82。因此存在着~种不和谐的景观,即一边是建筑标准较高的市民公寓、市民别墅,人均居住面积70—100平方米,而另一边则是农民工聚居的拥挤破烂的窝棚拉。

2,居住设施简陋

在厨卫及饮水方面,住房内无厨房的农民工占了45.7%,户籍人口仅为3.O%。炊事以煤气为主的农民工占76.8%,户籍人口为98.4%,但使用煤炭和柴草等较落后方式的比例农民工为2.3%,户籍人口为0.8%。厕所能使用抽水式马桶的比例农民工为25.2%,户籍人口为89.3%。无洗澡设备的农民工也很普遍,占76.9%,户籍人口为17.2%。饮用自来水的比重相对较高,农民工占全部家庭户的92.5%,户籍人口为99.8%。据统计,北京的流动人口家庭户中有59.4%,住房内无厨房,82.3%无洗澡设备,66.8%,无厕所,若参照联合国关于居住条件的分类,北京至少有半数以上的流动人口生活在近似于贫民窟的住宅中。

3,住房支出昂贵

在住房费用上,流动人口租房费用高于户籍人口,租房费用主要集中在l 00至500元之间,占75.3%,而户籍人口的租房费用在100元以下的占55.5%,其次是100至500元,占39.7%。这说明流动人口只能以市场价格租赁房屋,而户籍人口的房租费低于市场价格,很显然获得了一定的福利补贴。在购房费用上,大部分流动人口的购房费用集中在10万至30万元之间,约占53.7%,而绝大多数的户籍人口购房费用都在10万元以下,约占80.3%。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城市居民可以低价购买经济适用房和房改房,而流动人口因受户口的限制不能享受这些优惠政策。

4文化生活贫乏

农民工也需要精神食粮的补充,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目前,各级政府都把“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作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来抓,以确保党和政府的声音传人千家万户,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但是进城的农民工却因为流动频繁、经济条件差等原因而与这项文化工程“失之交臂”。不论是从三五成群的农民工在街上闲逛,还是从一些农民工挤在临街的小店看电视的情景,都不难看出他们精神生活的贫乏和对业余文化生活的渴望。

(二)农民工居住环境堪忧

1,在居住区位上,农民工郊区化居住特点明显大部分农民工因为房价等因素而在郊区居住。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尚未成熟,城市人口的分布还具有中心城区密度高、郊区密度低的特点,因而,郊区土地及住房都相对便宜,从而成为农民工聚居的首选区位。例如,北京市1996—2000年5年内由外省来京的农民工人口中,有61.9%,居住在近郊区,28.8%,居住在远郊区县。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北京、杭州、无锡、苏州的农民工在郊区居住的比率逐年上升而且占据了一个极大的比重,均达到60%以上。对于我国城市化不发达的今天而言,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聚居在社会公共设施不完善的郊区,也必然使得他们根本享受不到城市的公共设施与服务,以及其他城市便利。

2,在居住方式上,农民工与城市文明隔离严重农民工的居住方式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村落型”聚居,即集中租住城市边缘地区,形成居区,第二种类型表现为集中居住在单位宿舍或一工棚,第三种类型是分散居住在城市家庭中或分散于城中租房居住。前两种类型的聚居区都具有封闭、独立、与城市文明接触不多、游离于城市主流社会之外的特征,因此完全受到城市居民的排斥,第三种类型也不代表他们融入了城市,相反他们心理上的漂泊感更强烈。

3,在居住分布上,农民工聚居区治安令人堪忧流动人口主要聚居于环境条件较差的“城中村”,这些场所一般位于城乡接合部,社会治安状况比较差。由于这些地区缺乏有效的管理,这些地区成为犯罪高发区域,不能很好地保障农民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另外,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在近一两年里表现出人口由中心城区向郊区迁移的特点,中心城区人口向郊区的迁移逐步提高了郊区的土地价格,因此进入大城市的农民工获得住房的成本逐渐增加,许多农民工开始倾向于选择非法住宅。非法住宅常被称作“边缘住宅”,这类住宅所形成的聚集区常常是缺乏管理与服务的,汇集三教九流,容易成为藏污纳垢、滋生犯罪的场所。

二、立法保护农民工居住权

(一)居住权立法之必要性

篇10

自2009年9月份以来,河南省高院连续下发《关于开展社会法庭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社会法庭建设标准指导意见(试行)》以及《关于开展社会法庭达标验收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各地法院在辖区乡镇建立“社会法庭”,强化社会调解职能,减少民间纠纷的诉讼率。河南省高院提出的“社会法庭”建设目标是,各县(市、区)要在2010年8月底前达到每个乡(镇)建设一个标准化“社会法庭”。

目前,“社会法庭”的试点大有全面普及之势,相比之下,人民法庭在新农村法治建设中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困惑与尴尬。众所周知,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提高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的法律素质,坚定其法律信仰,是当前培育新农村法治建设主体、营造新农村法治文化、建构新农村法治秩序、优化新农村法治环境的关键所在。

许多人在问:“社会法官”是不是人民法官?“社会法庭”会不会代替人民法庭?河南省法院系统自上而下层层推动“社会法庭”建设,并刻意选拔一批“社会法官”,真的是司法创新和能动司法的生动写照吗?

“社会法庭”的定位与特色

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是最高法院贯彻能动司法理念的重要举措。细言之,就是要充分发挥审判权的规范、引导和监督作用,完善诉讼与仲裁、行政调处、人民调解以及其他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之间的衔接机制,促使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更加便捷、灵活、高效,为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提供司法保障。

“社会法庭”应时推出,被视为是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司法创新。按照设计,“社会法庭”突出民间特色,注重以人际关系、乡规民约和风俗人情等为准则调处和化解矛盾。从实践看,“社会法庭”调处的纠纷广泛涉及婚姻家庭、赡养、抚养、扶养、继承、宅基地、民间借贷、人身损害赔偿、相邻权等类型。按照河南省高院要求,各人民法庭要加强对“社会法庭”和“社会法官”的指导和培训工作,对双方当事人自愿到“社会法庭”要求处理的婚姻家庭等纠纷,“社会法庭”依照法律规定或乡规民约、风俗人情进行调解。经调解达成协议的,人民法院予以确认,调解书具有强制执行效力。

有人将“社会法庭”的工作运行机制和特点用“一二三四五”进行了概括。其中,一就是指一个理念,这个理念就是便民利民;二是指两个目标,即“案结事了、人民满意”;三是指三个优势,即“不结怨、不繁琐、不上访”;四是指四个特点,即“零收费、零距离、零障碍、零成本”;五是指五个方式,即“上门调处、不拘形式、以调为主、就地解决、方便快捷”。

对“社会法庭”的质疑

“社会法庭”虽有“法庭”之名,却非真正的法庭。“社会法庭”不同于人民法庭,其不但没有审判权,而且其“社会法官”的选任对象和条件也与人民法官不同。“社会法官”的选任对象为普通群众,选任条件是身体、精神健康的成年人,而且要热心参加“社会法庭”工作,公道正派、群众威信高,并有一定调解纠纷能力。

我国现行《人民法院组织法》第十九条规定:“基层人民法院根据地区、人口和案件情况可以设立若干人民法庭。人民法庭是基层人民法院的组成部分,它的判决和裁定就是基层人民法院的判决和裁定。”最高人民法院在其《关于人民法庭若干问题的规定》中进一步明确指出:“人民法庭根据地区大小、人口多少、案件数量和经济发展状况等情况设置,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人民法庭的法官必须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规定的条件,并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任免。”

“社会法庭”的创设受到诸多质疑,其在组织性质上接近于群众性民间自治组织,与人民调解委员会功能相似。在质疑声中,有的人认为,“社会法庭”和“社会法官”的提法太过随意,其存在缺乏法律和政策依据;有的人提出,“社会法庭”的必要性值得商榷,“社会法庭”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给人民调解制度造成了冲击,使现有矛盾纠纷化解机制陷入混乱;还有人担心,“社会法庭”会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理性诉求陷入误区,给人民法庭的司法权威造成负面影响。2009年8月10日《光明日报》曾刊载《“社会法庭”制度尚须实践检验》一文,该文指出:“‘社会法庭’应当在现有司法体系下运行,以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为前提。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做法可能有违法之嫌。”

在河南省高院的前述指导意见中,最高法院2009年《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被引为成立“社会法庭”的重要依据。虽然该意见规定,“有关组织调解案件时,在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前提下,可以参考行业惯例、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和当地善良风俗等行为规范,引导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但通观全文,该意见中并无“社会法庭”这一概念。

人民法庭建设成效卓著

近年来河南各地的人民法庭建设,无论是法庭硬件还是软件建设均取得显著成效。以河南省灵宝市基层法院为例,2008年和2009年是该院的“法庭建设年”。尹庄、阳店、阳平、五亩、故县等5个法庭的审判办公楼,均依照最高法院和河南省高院的要求,根据一类标准化法庭的规模进行规划和设计,法庭建设始终贯彻“设置规模化、建设标准化、队伍职业化、审判规范化、管理制度化、办公现代化”的标准,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群众”,融实用性、现代性、规范性于一体,充分贯彻司法为民的宗旨和便民、利民、亲民的现代司法理念。

通过法庭撤并,目前河南省三门峡市法院系统已经规划建成了20个标准化人民法庭,其中义马1个,渑池5个,湖滨2个,陕县5个,灵宝5个,卢氏2个,平均每个法庭管辖近4个乡镇(街道),使人民法庭的交通、通讯、办公、办案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各院把那些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有事业心、有责任感、乐于到艰苦地方工作的干部,选拔到了法庭庭长的位置上来,为法庭配足配强审判力量。通过巡回审判和假日法庭活动,法庭的办案效率和效果明显提高。

理性回归人民法庭建设,将能动司法理念落到实处

“社会法庭”建设同样需要人、财、物的保障。问题是,尽管在推动“社会法庭”建设中,河南省高院反复强调要做到定位准确,职责明确,在职能、职责、人员组成、办公场所上要与矛盾调处中心、人民调解委员会等组织机构有明显区分。但事实上,站在法院办案角度看,有关“社会法庭”工作运行机制和特点的描述,与人民法庭建设的基本要求却是完全吻合的。早在2005年最高法院《关于全面加强人民法庭工作的决定》中即指出,人民法庭处在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线,处于化解和调处矛盾纠纷的前沿,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重大。加强人民法庭工作的基本任务是,遵循审判规律,规范审判管理,完善审判制度,稳定法官队伍,提高整体素质,优化法庭布局,加强基础建设,落实经费保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笔者认为,“社会法庭”的调解,在调解人员的构成以及调解方法、调解准则、调解效力等问题上,与现行人民调解制度并无二致,何况人民法庭本身即具有司法调解职能,法官们也富有调解经验。因此,与其让基层法院花大力气建设新的“社会法庭”,不如名正言顺地重点建设已经建成的人民法庭,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稳固加强人民法庭物质装备保障,深入落实法庭司法为民要求,把人民法庭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为“三农”发展服务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