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产业的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4-01-16 17:25: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健康产业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工业开发区(园区)是我区“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载体和增长极,是培育产业集聚、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和规模经济效益的重要平台,在加快我区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快工业开发区(园区)建设,既是国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明确要求,也是解决我区工业经济总量小、产业发展不足、原材料产业比重较大、产业层次较低、产业链短等主要问题的有效办法。
但是,我区工业开发区(园区)存在总体规模偏小、产业层次较低、发展不均衡、布局分散、主导特色产业不突出等问题。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为我区工业开发区(园区)发展提供了诸多机遇,也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一是我国仍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战略机遇期,我区能源重化工产品和农畜产品有着持续旺盛的外部需求。二是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我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是全球产业结构将面临重大调整,全球正面临着从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变、从传统产业结构向新兴战略性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为我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科技和产业制高点提供契机。四是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加快,为我区进一步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机遇。五是我国与周边国家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深化,为我区开拓了新的空间。六是国家推进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有利于推动生产要素集聚流动,促进工业开发区(园区)集中、集约和集聚发展。
同时,我区工业开发区(园区)的发展也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十一五”时期形成的工业开发区(园区)传统发展模式的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传统发展动力的边际效率递减。一是产能过剩与重复建设问题。国务院了《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重点抑制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电解铝、造船、等9大行业的产能过剩。对我区能源、化工、冶金行业的融资、开工和建设带来较大冲击。二是节能减排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压力越来越大。我区工业大部分是处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低端产品的重化工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能源资源型产业拉动,增长方式仍比较粗放,能源、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的加速发展,使得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形势不容乐观。碳排放数量大、比重高、增长快,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越来越强,在全球低碳经济新游戏规则下,碳排放成为新的价值衡量标准。我区节能减排、环保、能源效率提高、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三是金融危机后,区域间的竞争已由传统的产业竞争向创新竞争转变,区域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四是煤炭、电力等能源产业输出通道建设滞后,制约产品外销。
坚持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继续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工业开发区和园区为载体,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集约、集聚发展。以园区建设为抓手,打造特色园区,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扩大规模效应。将工业园区建成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的主要载体和重要支点。
我区工业开发区(园区)发展的总体战略定位是集聚产业、集聚人才、集聚创新的重要平台。
――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引导企业和要素不断向工业开发区(园区)集中,以信息化加快工业化进程,在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工业开发区(园区)创特色、提水平、增效益、强后劲,实现跨越式发展,使工业开发区(园区)成为支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富民强区的重要载体。不断完善工业开发区(园区)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大力扶持增加就业的中小企业发展,在“双百工程”(一个工业开发区(园区)带动百户中小企业”和“一个产业带动百户中小企业”)的推动下,使工业开发区(园区)成为全民投资创业的热土,通过工业发展解决就业问题,实现工业开发区(园区)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使工业开发区(园区)成为富民强区的重要承载区。
――先进生产力的“孵化器”。把握科技与产业革命机遇,在重点工业开发区(园区)建立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孵化器,搭建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围绕我区建设国家新兴战略能源、现代煤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加工、稀土新材料开发应用产业基地,努力将工业开发区(园区)打造成为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孵化器”。
――创新的引领区。积极推进工业开发区(园区)的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推进工业开发区(园区)的体制改革、发展模式和管理方式创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把工业开发区(园区)建设成为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管理机制规范、政策措施灵活的创新引领区。
――构建和谐社会的示范区。工业开发区(园区)建设必须以人为本,有效整合产业链,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扎实推进工业节能降耗、污染减排,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现清洁生产、安全生产,把工业开发区(园区)建设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示范区。
到2015年,在工业园区内建设60个主导产业突出、产业规模较大、产业链条较长、协作配套水平较高、经济实力较强的重点产业集群。完成工业总产值1400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500亿元,实现利润总额640亿元,实缴税收700亿元,对全区工业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西部产业基础较好的7盟市的31个国家和自治区级工业开发区(园区),重点建设9个工业集中区和13个点状布局重点工业开发区(园区)。打造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的西部经济带。
篇2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促成了新媒体的出现,新媒体已经逐步融入了人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及工作之中。新媒体的发展速度要远远高于传统媒体的发展速度,它对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多方面领域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先导性、战略性产业的文化产业正是以新媒体技术为有效支撑进而快速发展,同时,正确的运用新媒体技术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在对新媒体技术进行简要的概述与分析基础之上,探讨了新媒体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全方位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新媒体;文化产业;发展;影响
1前言
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获得了高速发展,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媒体形态也在不断发展与更新,从传统媒体形式发展到如今能够给人们日常生活及多领域产业带来巨大影响的新媒体形式。新媒体改变了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式与结构,它给文化产业赋予了数字化的新内涵。新媒体技术作为当前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有效支撑,它是以载体形式给文化产业发展的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催生了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及新兴业态,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内部改革,使文化产业能够更好的整合、重构及结构升级。提高文化产业的核心效力的重要途径便是不断创新新媒体技术,以新媒体技术为依托,打造新兴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产业升级换代,向高端发展。
2新媒体概述
2.1新媒体的定义、优势及其特征
新媒体一词在国外很早便被提出,但在信息数字化时代才丰富了其含义。如今,学术界对“新媒体”的认识及概念的界定有着多种看法,较为普遍的看法是通过利用网络技术、互联网、数字通讯、移动通讯以及卫星等数字化设备渠道,向公共提供信息及服务的媒体都被称作新媒体。总体来说,新媒体即是通过网络数字技术,向公众提供用户需求,满足用户的传播欲望的一种媒体形态,其中必须包含数字技术的运用、海量存储的服务信息以及能够满足用户的传播欲望这三大因素。新媒体在传统媒体前有着巨大的优势。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迎合着当今数字信息化时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的告诉发展给新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新媒体的发展顺应了时代的潮流,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给人们带来了更加优质的用户体验,它能够满足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让用户能够第一时间获取自身所需的媒体服务信息。同时,新媒体更加注重用户的交互式体验,大众不再是简单的从传统媒体上获取固定的媒体信息,取而代之的是根据自身喜好定制媒体信息,有时还能从信息的接受者转变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及传播者,从单向接受转化成双向互动。新媒体还因其多样新及共享性优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呈现于大众面前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传播的媒体信息更加多样化,这不仅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还给商家及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商机。新媒体的优势是由其自身特征所决定的。新媒体的第一大特征便是传播速度快,新媒体的运行是基于数字化平台之上,由于网络信息技术及数字媒体平台的高速发展,新媒体的服务信息传播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人们获取信息更加快捷,更加具有时效性。新媒体的第二大特征为信息容量大,新媒体给人们带来的信息内容更加丰富全面,满足了广大用户的需求。新媒体的第三大特征既是拥有较强的交互性,人们能够通过不同的平台,随时随地的参与交流与沟通,对媒体信息自由的发表观点及看法,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传播。
2.2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新媒体的发展非常迅猛,基于数字化的新媒体技术发展的较为完善,目前,由于国家大力发展科技文化产业,新媒体技术发展较他国而言还是较快的,在某些方面还处于领先地位。伴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用户增长迅速,微信、微博等现代化社交媒体软件已普遍化,一方面是用户基数变大的原因,另一方面它也推动了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同时,当前新媒体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国家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优质的环境与大量的资源。新媒体的发展会向着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利用其进行网络营销以及不断注入元素的方向不断优化升级。
3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以新媒体为重要依托
3.1新媒体技术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升级需要能够迎合当今数字化时代的特征与需求,新媒体技术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它促进了新旧媒体融合,创造出新的文化产业类型及盈利模式。例如,传统媒体以广播、电视、报纸为主的方式给大众带来服务信息,当新媒体技术融入其中,诸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网络设备融合进来时,手机报纸,无线网络电视及网络广播等新产业便应运而生。这些新兴文化产业都是基于新媒体技术进行开展的。除此之外,新媒体技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升级上支持、更新并丰富了传播手段,图像的传播承载不仅仅局限于胶卷与底片,影音资料也不仅仅局限于胶带碟片等形式,新媒体技术为此类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平台,使其发展技术得到了提升。因此新媒体技术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3.2新媒体技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新平台
传统媒体为文化产业发展所提供的平台有限,电视、广播及报纸等公众平台已基本上无法满足当今时代信息更迭的要求,同时也无法满足部分用户对媒体信息的需求,新媒体技术为当前文化产业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对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而言,新媒体技术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更大的应用平台,完善了技术支撑;对文化产业工作者而言,新媒体技术为他们提供了更加先进的创新空间与更加舒适的工作环境。无论是文化产业竞争的硬件实力还是从其软实力,以数字媒体及网络媒体为主的新媒体技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创新都提供了一个能够持续发展的新平台。
3.3文化产业的发展依托新媒体
新媒体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元素,多平台为新媒体的资源整合提供了契机,实现了资源共享,提升了时效性,突破形式与内容的限制,使文化产业的发展迎合当前数字信息化时展的潮流与趋势。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新媒体技术的支撑,大众均采用数字化移动设备及移动媒体接受文化信息,在无形之中扩大了文化产业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4新媒体是文化产业全方位发展的催化剂
4.1新媒体催生了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及新兴业态
文化产业中传媒业一直是最具活力及影响力的产业类型之一,而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这一比重将会变得更大。新媒体催生了大量传媒业之中及相关领域的新产业族群,例如音像电子发行物、互联网信息服务以及网络出版与传播等。这些新产业族群逐渐成为当前文化经济市场上重要的组成部分。除此之外,新媒体促进了边界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相融合,形成新的文化生产行业,各产业之间互相渗透,使相关产业间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文化产业链不断被延长,其产品附加值也不断在提高。所以新媒体催生了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及新兴业态,不断为文化产业注入新的元素,不断丰富着整个文化产业链。
4.2新媒体促使文化产业整合、重构与结构升级
首先,新媒体是相关产业的枢纽,它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例如,新闻报纸与手机移动客户端的结合促使了手机报纸的诞生,这种新媒体形式不仅使新闻出版与新闻更加便捷更具时效,还为手机AAP的开发与运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新媒体促进了相关产业的整合。其次,新媒体促使了文化产业的结构升级。新媒体为文化产业的生产、传播与发行提供了数字化信息平台,在通讯畅通的平台之下,媒体表达的方式变得多样化,拥有了更多的选择,解决了文化产业中内容生产上媒介技术制约的问题。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文化产业的更新周期不断被缩短,产业核心升级速度越来越快,有效的实现了文化产业的自身良性循环与社会环境健康的协调发展。所以,从多方面综合而言,新媒体促进了文化产业在结构上的升级。
4.3新媒体改变了文化产业的运行模式
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在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产业的运行模式也会随之而变。新技术的引进定会带来一定的革新,例如,以前人们消费大多情况都是利用现金支付,而随着数字化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便可以轻松的通过移动客户端进行支付。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会逐渐改变大众的消费行为、习惯及消费理念,新的文化产业价值体系也会逐渐形成,那么,相关企业也会根据新媒体对文化产业所带来的影响制定新的产业发展策略,文化产业的运行模式也将逐步转变。
5结语
新媒体是当前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必然发展趋势,它的发展会给文化产业带来全方位的影响。文化产业发展是以新媒体技术为重要依托,新媒体技术也从各个方面促使着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创新,它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催化剂。所以,在弄清新媒体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影响的基础之上,我们需要正确的运用新媒体技术,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要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管理与监督,合理的调整产业结构,保证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其次要保护好新媒体的知识产权,合理有效的运用新媒体技术来维护文化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利益,规范新媒体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使我国文化产业更加合理有序,长足健康的发展;最后要警惕新媒体霸权主义,避免垄断的形成,使文化产业内部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筠梅.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文化产业研究综述[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119~123.
[2]陆华.新媒体的发展趋势[J].西部广播电视,2015(14):36~37.
[3]赵子忠,布赫.2015新媒体发展趋势比较分析[J].中国传媒科技,2015(Z1):78~82.
[4]林旭耀.社会化媒体的信息特性及其对文化产业的影响[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121~124.
[5]周凯,武晋原.新媒体科技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探析[J].文化产业研究,2013(00):3~11.
[6]董岩.新媒体科技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5(05):19.
[7]蒋晓丽,邓若伊,雷力.新媒体技术下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1~3.
篇3
1.体育广告促进体育产业市场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尤其是对提升自身健康以及改善生活质量的消费更是无限制的,而体育产品对人们的健康有着一定的益处,再加上体育广告的宣传,从而有效的促进体育产业市场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是无限的,对健康以及生活质量的需求也是无限的,如果能够通过消费的方式来满足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需求,那么,人们的消费也会是无限的。体育消费产品在近些年来逐渐成为大中小城市的主要消费热点,而为体育产品营造这么大市场的功臣则是体育广告,体育广告通过独特的传播方式,增加人们对体育产品的了解,了解体育产品能够给自身带来的高出等,从而体育产品也逐渐成为社会消费结构的一部分,而且会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而改变,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同时也是未来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体育产品已走进各家各户,不断的在调整人们的消费观,因此说,体育广告对促进体育产业市场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
2.体育广告易于推动媒体传播的快速发展
体育广告的传播主要依赖于媒体,传统媒体的传播主要以报纸、收音机等形式进行消息传播,广告传播效率并不高,而且投入的成本也比较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极为迅速,体育的广告传播也逐渐向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体育赛事的转播,也从传统的收音机形式逐渐发展为高速摄影技术的实时转播,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趣味性,也就在这时,体育广告也随着节目转播的方式将广告覆盖全世界。从本质上分析,体育广告传播的媒介与传统媒介相得益彰,媒体的广泛传播有助于体育运动的普及和发展,而且,在体育运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也会有相应的体育明星产出,从而吸引了各种媒体客户的关注,更有利于提高媒体效益。反过来思考,促进媒体对体育的运动发展也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也就是说,体育媒介与传播媒体有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市场关系,因此说,体育广告对推动媒体传播快速发展有着一定的作用。
3.体育广告有助于体育产品的推销
体育广告与其他产品广告的出发点大致都是相同的,主要是通过广告传递的方式,将产品信息进行扩散,并通过广告的方式来提升产品的收益,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但是,与其他产品广告不同的是,体育广告有很多内容在宣传产品性能的过程中都比较直接,尤其是利用明星名人效益的宣传,来实现对商品的推销,例如,乔丹、李宁、Nike等,这些体育商品都是我们常见的,通过明星名人的效益来实现商品广告的宣传,并将其转变为消费关键、消费意识的传播,这样更容易让人接受,能够有效的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从而达到体育产品推销的目的,对体育行产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
二、体育广告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对体育广告在体育产业中的作用分析了解到,体育广告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结构之一,不仅在传播时自身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时对体育产业的发展也将有着推动的作用。作者认为,体育广告在未来的发展中,还会有着更大的突破。下面结合作者自身的工作经验对体育广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下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1.为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发展动力
通过以上对体育广告在体育产业中的作用分析,体育广告的传播给体育产业的推销、发展以及人们的消费观念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是,从体育广告实际的传播特点来看,所能起到的作用远不止此,体育广告在传播的过程中,具有繁荣市场、企业营销、发展经营服务等功能,同时,还具有价值导向、舆论导向等功能,也就是说,体育广告的传播不仅要注重广告自身传播的功能性,提高体育广告的经济效益,更要保障广告的宣传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要求,要分析体育广告的传播所带来的社会政治影响、社会效果影响等。从原则性的角度来讲,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也可以说是进步的瓶颈,只有不断的解决问题、突破瓶颈,才能实现无限的发展。体育广告的发展亦是如此,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或大或小的问题,但是,通过对问题的解决,也会让体育广告的发展更为迅速,而因为体育广告发展的无限性,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动力。
2.体育广告的效应愈趋瞩目
体育广告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充当的是广告宣传的角色,也并不是达到让人们对体育产业的认识为目的,而是在这个基础上,促进体育在社会的发展中逐渐走向商业化、职业化,更是成为连接媒体和商业之间的桥梁。近些年来,体育广告的发展速度极快,而且所产生的效益也逐渐在体育产业中攀升,同时也得到了诸多行业人士的重视,体育广告也逐渐走向专业化、国际化的领域,例如,奥林匹克的赞助商,通过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赛事转播,也让赞助商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广告媒介的价值更为凸显,在现代化市场快速发展中,体育广告也通过新的媒介打入经济市场,在未来的发展中,体育广告的效应也将愈趋瞩目。
三、总结
篇4
自2000年中国步入老龄化国家以来,老年人口开始呈现快速上涨趋势。截止2013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0243亿,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316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9.7%,比上年增长了0.6个百分点。并预计到2055年老龄人口达到最高峰值,约为3.4亿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正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一)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趋势显著
中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人口规模较大。虽然目前人口增速缓慢,但在巨大的人口基数影响下,老年人口规模日渐庞大;伴随着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人口增长模式,中国的老龄化趋势也将日益显著。杜鹏等(2005)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百年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得出从现在到2053年是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增长时期,2055年预计老年人口将达到3.4亿,达到最高峰值,在本世纪的后半叶则是在波动中缓慢增长。
(二)老龄化地区差异显著
一般来说,人口老龄化水平与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人口老龄化水平越高。但由于中国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态势较为严重,人口分布与经济发达程度的正向相关趋势并不显著,因而中国老龄化的地区分布不能简单的以经济发达程度的区域划分作为依据。从总体区域分布来看,东部人口老龄化程度要高于西部地区,但部分人口较为密集的中部省份,虽然经济不及东部地区发达,但人口老龄化程度却明显快于东部地区,呈现“未富先老”的局面。依据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可以看出,中国人口老龄化在地域上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中高度老龄化地区、初始阶段老龄化地区和未进入老龄化地区。其中,中高度老龄化地区,其老年人口比重均在10%以上,这部分地区除江苏、天津外,其余都为中部人口较为密集地区;我国大部分省市所面临的均为老龄化的初始阶段,老年人口比重在7%―10%之间;只有新疆、广东、宁夏、四地的老年人口比重低于7%,并未进入老龄化。
(三)高龄人口持续上升,老龄化形势复杂
与其他步入老龄化的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更为严峻。伴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上升,高龄老人的数量也在快速提高。2009年至2010年,60―79岁之间的老年人口增速出现了下降,而自2001年以来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却一直保持增长态势。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到2025年之前,中国高龄人口将持续保持年均100万的增长态势。
同时,伴随着高龄人口的增加,老年人失能,患病的比例也在增加。2013年失能老年人口已达到3750万人,而患慢性病的老年人数已突破了1亿人大关。据对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抽样调查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高龄老人的身体健康程度明显降低,出现病患以及失能的比例也大大高于低龄老人。随着年龄的上升,处于健康或基本健康的老年人比重大大下降,而身体出现病患、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比重却有了大幅度上升。
二、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现状
(一)养老产业发展滞后,存在较大空白
2013年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共计4.3万个,床位474.6万张,与快速增长的老年人数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据统计目前老年人口年消费已达1万亿元,而全国老龄委调查的数据却显示,国内每年为老年人提品的总价值不足1000亿元,与老年服务相关的医疗、生活休闲、复健用品等相关行业存在研究不足,涉及老年精神消费的教育、旅游、金融等行业更是存在较大空白。目前阶段,国内相关的养老产业也主要是局限于养老设施方面。同时,受多方面条件制约,养老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较低,民办机构的运营面临较大困难,这也使得部分意图进入养老产业的资本望而畏怯,造成了养老产业发展较为滞后的局面。
(二)养老设施区域分布不均,资源利用率较低
依据中国民政统计年鉴中对各地区老龄事业单位数的统计可以发现,区域养老设施分配不均衡现象较为严重(表1)。老龄事业单位的区域发展分布缺乏国家统一的宏观调控。以老年人口比重均低于7%的新疆、两地为例,二者均属于西部经济较为落后地区,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也较为相近,但老龄事业单位的分布却存在着明显差距。新疆老龄事业单位数为236个,在全国位于首位;而的老龄事业单位却仅有两家。此外,人口老龄化最为严重的重庆市,其老龄事业单位也仅有36家。区域之间养老设施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巨大不匹配,一方面会造成部分地区养老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存在大量闲置现象;另一方面,确实存在巨大养老需求的地区,又会因为缺乏资源从而阻碍了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日本养老产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2011年日本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其国家总人口的23.39%,居世界第一。作为亚洲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日本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非常严重,但在老龄化日趋严重的影响下,日本的养老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居世界一流水平。在庞大的老年人口市场的吸引下,日本逐渐形成了政府、企业、非盈利组织的养老设施为核心,老年住宅、老年金融、家政服务、福利器械用品、化生活服务等并存的养老产业格局。
首先,在养老设施的建设上,除政府外,企业和非盈利组织均可以建设养老设施。但其区别在于政府所提供的只是基本保障;非盈利组织则主要针对一些无收入来源的、有认知障碍等的特殊群体;而企业则是依据中等收入及以上阶层的老人对生活品质等的要求建立的商业化养老设施。同时,依照老年人所需的服务类型,日本将养老设施分为短期居住型、长期居住型、疗养型、健康恢复型等多种类别,以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并颁布《老人福祉法》规定,65岁以上老人可使用社会医疗保险入住养老设施。
其次,日本也将与养老相关的部门产业定位未来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抢占先机,参与国际竞争。2010年,日本将“医疗和看护产业”划归为国家战略项目,并将针对居家养老的“上门看护”服务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以世界各地的中高端客户为目标群体,重点投资发展跨国医疗服务,放宽“医疗签证”,在机场周边开设24小时医疗机构,为周边国家人事赴日体检提供便利。在老年房产行业,日本重点发展两类房产,一类是环境优美、配套以医疗、生活、娱乐等设施的休闲疗养型地产;另一类是为方便高龄人群使用的,配有一些列看护设备、无障碍设施及安全警报装置等的看护型地产,这两类项目都围绕着老年人的切实需求,独具养老特色。此外,日本旅游业也将老年人口列为重要客户群体,为老年人设计了专门的旅游项目、商业项目等,以满足老年人的精神化需求。
四、我国区域养老产业发展模式探究
由于我国各地区人口老年化程度有所不同、经济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而在面对养老问题上,应根据不同地区特点,采取不同的养老产业发展策略。
在以广东为典型代表的经济较为发达,但人口老年程度并不显著的地区,养老产业的发展虽不是迫在眉睫,但也需未雨绸缪,做好未来大量老年人口出现的准备。这些地区应充分发挥其先进的科研优势,加大对老年看护设备、复健用品、高端生活用品等的研发力度,走科技化养老产业之路。同时,还应遵循政府的积极引导,完善养老体制改革,坚持养老产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一方面能为积极应对未来人口的老龄化,另一方面也能为广东省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在、新疆、青海等渐老未富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并不显著,经济也较为落后。这些地区的养老产业发展应以基本的养老服务设施为基础并配套以养老医疗服务等。由于地处西部少数民族积聚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国家财政的支持是这些地区发展养老产业的基本保障。同时这些地区均处于较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条件也较为落后。因而政府在建设基本养老设施的同时也应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促进医疗卫生改革,为老年人口提供基本保障。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职能,在帮助这类地区建设老年基础服务设施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同时,注重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以老年人口的需求为前提,合理建设,兼顾公平,提高养老设施的实际利用率。
在湖南、四川、重庆等未富先老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十分严重,经济发展并不十分发达。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这些地区的居民生活较为安逸,人口寿命较长,因而老龄化严重。同时由于地处中部,经济发展制约因素较多,造成了较为落后的局面。但由于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单纯依靠政府投资的养老设施难以满足不断增多的老年人口需求。因而以政府为主导,鼓励多种资本进入的养老产业发展模式是这些地区的首选。政府制定政策、法规等,一方面鼓励进入养老产业的民间资本,为其提供优惠政策;另一方面也对这些养老产业的发展做出合理规范,引导资本的合理运营,实现良好的市场化运作。
我国大部分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正逐步加深,同时经济也在逐步增长。这些地区代表了我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政府对于这些地区的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已日渐完善,医疗卫生条件也基本满足居民要求,但巨大的老年消费需求仍得不到满足,主要体现为个性化的养老服务、老年精神需求等。在此局面下,发展以不同老年消费群体为对象的多元化养老产业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地区在发展养老产业时,首先应完善基本的养老设施建设以满足大部分老年人口的养老需求,同时还应以不同收入的老年消费人口为对象,为其提供特殊养老需求。如建设配有医疗、娱乐等为一体的老年公寓,提供社区上门养老服务,开发老年旅游项目,设计以老年人为主体的金融理财产品等,以满足新时期老年人群不断上升的精神生活需求。
参考献:
[1]杜鹏,翟振武,陈卫.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J].人口研究,2005(6)
[2]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R].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
[3]田香兰.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的比较研究――以日本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为例[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4]王土贵.广东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J]. 生产力研究,2011(8)
[5]王娜.人口老龄化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J].发展论坛,2014(3)
[6]李余,詹懿.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实证关系研究―以四川为例[J].统计与决策,2013(11)
篇5
关键词:林业产业结构;林业经济;影响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林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林业经济发展,由于科技水平不高,产业经济效益往往是通过粗放式的生产要素投入来获取,这种模式对于林业生态资源的破坏比较严重。在当前我国生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需要逐步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1]。林业产业作为我国经济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结构的调整与林业经济的增长关系密切,而且林业经济的增长具有其他产业领域不具备的独特性,林业产业结构优化不仅要促進林业经济的稳定增长,还要担负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的任务。
1林业产业与林业经济增长界定
1.1林业产业
林业产业指的是对林业资源进行培育、加工以及对林业资源进行保护的产业,除了传统的木材加工以外,还包括近年来发展的林业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绿化等产业。林业产业的发展结构性特征明显,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密切相关。因此,林业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2]。
1.2林业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人均生产总值,具体到林业经济中,林业经济的总产值可以体现出林业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有效地评估经济增长效率。通过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户收入,调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挖掘林业产业的发展潜力,实现林业经济的高质量增长。现代林业的发展要以降低能源消耗为主,依靠科学技术,提高林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产业化经营,走绿色发展道路。林业经济增长对于促进我国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林业经济发展也开始逐步有了新的发展趋势。因此,要保证林业经济稳定持续的增长,为社会发展作贡献。
2林业产业发展与林业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
2.1制约林业产业发展的因素
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会对林业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影响。首先,林业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会影响林业资源的市场供应,影响市场的供求关系;其次,如果林业产业结构不平衡,会导致林业资源的发展不均衡,加上林业资源与生产之间的矛盾,使林业产业发展受到制约。林业产业的发展主要受林产品加工能力的影响,包括林业科技水平的投入以及产业的竞争能力等。林业生产企业的发展规模、产品的科技含量水平是其在市场竞争中能否胜出的关键[3]。
2.2制约林业经济增长的因素
虽然我国林业产业近来发展迅速,新的产业模式逐步成熟,但总体来看,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林业发展模式。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进而获取高投入、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依然占主体地位,这种模式受国家政策调控、林业产业结构的影响很大。其中,林业产业结构的影响最为直接,因为产业要素和产业结构有直接的关系,而林业经济的增长是把产业要素当作最基本的条件。因此,如果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就会制约林业经济增长。
3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促进林业经济发展
3.1加大扶持政策,支持林业发展
林业产业的发展需要政策的扶持。因此,国家要根据市场需求以及林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给出林业产业调整的指导意见,保证林业产业健康稳定的实现转型升级。林业部门也要通过技术以及管理优势,引导林业产业走多元化的绿色发展道路。此外,国家要为林业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环境,可以通过税收减免、信贷支持等政策,保证林业企业可以引进先进技术,为多元化发展提供基础。合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森林资源开发,提高民营经济在林业产业发展中的占比,实现林业产业结构的最优化[4]。
3.2开展多元林业产业发展模式
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下,林业产业的发展必须要转变思路,改变传统的以第一产业为主的经营模式。要在市场多元化需求的基础上,发挥森林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将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对于林业科技、资金的投入,创新发展模式,将森林资源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逐步提高林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比如通过林下养殖、林下种植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合理利用林业资源,走生态发展道路。依托森林资源,开展森林旅游,开发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旅游需求,可以利用森林景观以及天然氧吧优势,建立大型疗养中心,通过人性化的服务提高健康服务标准。通过构建多元化、多功能的发展模式,扩展林业产业发展空间,促进林业经济增长。
篇6
[关键词] 高校 体育产业 发展战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体育产业在我国发展方兴未艾。高校体育产业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产生的新的概念,是目前我国高校体育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在深入探讨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一、高校体育产业的内涵与地位作用
1.高校体育产业的理论内涵
一般认为,与高校体育运动有直接联系的一切生产经营的总和都可视为高校体育产业。因此,高校体育产业主要是指,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高校所提供的各类体育服务及其有关体育产品活动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体育产业又称体育本体产业(各类高水平的体育竞赛表演、各类体育健身健美服务、各类经营性的运动训练培训、各类体育休闲和娱乐服务,以及体育所创造的无形资产,体育电视转播开发等)、体育派生产业(各类体育器材和一部分特殊的体育运动装备、体育出版物、体育报刊、体育文物、一部分体育科学研究等)和体育相关产业(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运动服装和一部分体育装备的生产等)三个方面。
高校体育产业作为社会体育产业的组成部分属于第三产业,它具有双重性:一是经营性,二是社会性。相对于发展公益性的体育事业运行方式,体育产业所具有的经营性是体育产业运作的基本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的经营者享有法律规定的产业经营者才有的权利,获得应有的利润,按照法律规定交纳赋税,承担相应的义务,根据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进入市场进行体育服务和相关产品的经营。高校体育产业的经济性也决定了其必须社会化,即利用现有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加强与社会之间的合作交流,使高校体育产业逐渐适应体育市场需求,以全民健身计划为切入点与社会接轨。随着人们体育消费观念的转变,更多的人将会走向体育健身场所,特别是较为容易接触的高校体育场所,高校体育场所的社会性开放也就越来越强。
2.高校体育产业的地位作用
高校体育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在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全面推进高校体育产业的开发,使高校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人与经济社会实现协调发展的进程中,高校体育产业将成为一种广泛存在、广泛利用的社会体育资源。高校体育所具有的教育和激励功能,在振兴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产业将成为一种社会生产,是以精神产品为基础的产业,对自然资源、环境不构成威胁,具备了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要素。把高校体育建设成为教学、科研、训练与生产相结合的基地,增强高校体育产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形成高校体育产业本身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其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下的自我更新、自我完善,促进高校体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使我国高校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
二、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机遇
1.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尽管在整体上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但经过十几年的探索,现代高校体育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从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来看,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高校体育产业发展规模逐步形成,以本体市场为主体的市场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高校体育市场体系的基本框架已趋清晰;第二,高校体育产业的多元化趋势逐步形成,体育产业开发领域不断拓宽,体育产业的质量和产业效益逐步提高,许多体育资产和资源显示了巨大的开发潜力和潜在的市场优势;第三,社会投资办高校体育产业的形式发展很快,确立和形成保证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产业化筹资机制。
同时,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也面临许多问题:第一,理论研究严重滞后,特别是对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力度不够,政府对高校体育产业行使宏观管理的体制与机制尚未形成;第二,产业化程度低,产业链条短,与体育市场相互动关系不明显,未能充分利用资源发展高校体育产业;第三,相关政策法规的不健全,限制了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教育业(指专业体育教育)远未实现市场化、商业化和社会化,导致体育教育与体育人才市场的脱节以及体育教育结构与内容随市场变化的相对滞后。
2.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机遇
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加入WTO,以及成功举办奥运会,为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发展前景。第一,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体育事业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大大扩展了体育事业的社会空间,进一步肯定了体育工作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生活发展的作用;第二,产业结构调整使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高校体育产业在此时期可望得到飞速发展,群众体育的多元化需求,促使高校大力有效利用、开发和整合各类体育资源,为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快速带来了机遇;第三,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加入WTO和成功举办奥运会,为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市场更加开放,我国高校体育产业资源也进入国际化配置的循环,从而为我国高校体育产业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期提供难得的机遇。
三、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方向、重点及途径
1.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伴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现代体育已逐步呈现出普及化、商业化、职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体育的社会功能发生了变化,体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功能逐步增强,所有这些对体育的发展走向产生了巨大影响。 而高校体育产业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部分,也必将受到有益的影响,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已表现出一些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发展要求。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要以提高高校体育产业整体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为中心,以培育国民经济增长点、提升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为目标,以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依靠深化体育体制改革和技术进步,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的创新之路。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要坚持总量扩张与质量提高并重,坚持改革与发展统一,坚持组建大型体育企业与发展中、小型体育企业相结合,坚持启动国内体育消费需求与拓展国际体育市场的统一,坚持体育主体产业与体育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从而使高校体育专业教育和体育竞赛表演业在高校体育产业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使高校成为体育科研与体育产品设计、开发的基地,在国际体育交流中发挥主人翁作用。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优先发展高等体育教育产业,大力发展体育用品产业,稳步发展体育健身娱乐产业,积极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着力培育体育中介机构、规范体育场地和器材出租市场,努力开发体育无形资产,加速体育科技产业化的发展,促进体育产业的成果转化。
2.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应该坚持以少数首位型城市的高校为核心,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地区高校为先导,以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高校为重点,以东部地区城市高校带动西部地区城市高校的发展战略。 充分发挥高校体育产业的自身特点,促进体育产业化发展;充分开发和利用现有的高校体育人才和设备,大力发展高校体育产业;加快建立高校体育联赛体制,繁荣高校体育产业市场;大力培养高校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保证高校体育产业发展。
四、当前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与建议
1.树立高校体育产业的市场观念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地树立体育市场观念是发展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必须首先要解决好的一个根本问题。没有真正掌握和树立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一整套观念、原则、方法和手段来发展体育产业,就不可能促进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健康发展。发展高校体育产业必须要具有专业策划、专业设计、专业运作、专业推销、专业服务的基本观念,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处理好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必须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来发展高校体育产业;二是处理好体育产业与体办产业的关系,凡是不具备体育服务和体育产品性质的经营和生产活动都不能认为是体育产业;三是处理好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的关系,我国体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不具备营利性的特征;四是处理好体育产业与体育产业化的关系,不能把体育产业化错误地理解为体育市场化,或者理解为把体育事业全面推向市场。
2.完善高校体育产业的法规体系
法律法规是保障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健康稳定运行的关键。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市场的管理不够规范,多头管理和无人管理并存,部门分割和地方保护问题较严重,缺乏促进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要从战略高度出发制定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加强体育市场的立法管理。政府部门除了制订对高校体育产业的宏观经济政策外,还应保障体育产业规范化经营,使之符合我国实际,与国际体育产业、体育服务业及体育市场的规则接轨,在推动高校体育产业成长、开展国际性及跨国性的体育服务时遵循国际惯例。同时,还要建立健全高校体育产业市场管理机构,加强对高校体育产业市场的监管,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
3.开发高校体育产业的经营市场
高校体育产业是一个社会性产业,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它有以下三个主要经营领域:第一,体育竞赛表演。一些观赏性强,为观众所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通过有组织的大学生联赛为观众奉献高水平的比赛,是高校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经营领域。联赛的投资者从门票、电视转播权、广告、销售相关产品以及转让球员等方面获取回报。第二,全民健身服务。这是基于广大消费者花钱买健康、学技能的需要而经营的领域,主要包括体育健身、健美、休闲和娱乐、体育运动技术、技能和体育咨询等方面的体育服务。第三,体育推广或经纪人业务。体育经纪公司既不是职业队的老板,也不是场馆的业主,它主要是策划、组织、推广各种体育赛事,球员转会、财务管理、形象包装及广告投放,参与体育赛事有关经济、法律事宜等。其收入是按协议收取佣金,或者买断比赛,靠经营门票、电视转播权、广告、销售相关产品获利。
4.倡导积极的余暇体育消费观
高校体育产业是否成长起来,关键还得看它的产品能否成为消费热点。而构成消费的因素有两个:一是支付能力,二是消费冲动。当前条件下支付能力弱是制约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缺乏体育消费意识,却是更具现实性的一个瓶颈。长期以来,政府体育部门重视竞技比赛成绩,普通群众认为体育是政府行为,对“体育锻炼是科学、文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认识不足,尚未树立正确的余暇体育消费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体育逐渐成为生活的必需,成为人们愉悦身心的方式,在政府支持下倡导健康投资和体育消费,扩大体育场馆开放领域、延长开放时间,组织丰富的群众体育活动,举办各种体育项目培训班,培养公众的体育兴趣,夯实群众体育基础,对高校体育产业的开发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梁晓龙:对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体育科研,2005,26(1):1~6
[2]姚宏茂吴兰芬:学校体育产业化的理论内涵和特征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1,22(4):29~31
[3]王良炬:我国现代体育产业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3:19~20
篇7
【关键词】数字电影 放映技术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I2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256-01
近年来,数字电影伴随着科技数字化进步不断发展,数字电影放映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技术研发、技术改进、技术发展的过程让影视数字化成度更加明显,数字电影放映技术发展前景更具展望性。目前我国电影产业的数字化发展的不断扩大化,深度激发了大众文化消费潜力,大众文化的消费渠道再度被拓宽。
一、数字技术对电影产业产生的积极作用
1.独特的影视效果
数字技术为一切视觉形象的创作提供了可能性,增加了电影鲜明的视觉艺术效果。借助数字技术的科学手段让电影创作过程中一些难以显现的艺术场景、人物形象、拍摄方式完美呈现,让靠实际拍摄无法实现的特殊镜头语言的表达方式得以实现。再者,电影制作的数字化水平合成的气势宏伟、场景壮观的清晰画面,逼真地搬上荧幕,轻而易举地展现在大众面前,给广大观众带来视觉听觉上的强烈冲击和震撼。
2.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数字技术作用下,电影视觉效果得到了很大完善,同时电影艺术创作空间也得到了极大拓展。电影制作艺术空间的拓展主要通过现实主义手法对领域内的现实进行描述,让历史真实再现或者对历史进行重新再造。
现如今,全3G影片的出现是数字技术拓宽电影艺术空间。全3G影片制作手段的出现完全该改变了传统的工作程序,使工作人员完全从胶片和摄像机的繁琐工作中解脱出来,实现了创作空间的自由化。
3.有力的技术保障
数字技术为电影开创新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段数码摄像机是数字时代运用最广泛的产物,方便、简单、易操作的工作性能为创新电影形式提供了技术保证。
二、数字电影放映技术发展的有利条件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电影成为电影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电影的大力推广与发展,推进了电影放映技术向数字化转型的进程。目前社会形势为数字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和便利条件。
1.国际对数字电影发展的大力支持
促进电影产业顺利发展的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为电影产业提供了保障。电影数字化发展,带动了电影放映技术不断更新,成为促进电影事业发展的巨能。为了推动我国电影事业发展高超国际先进水平,就必须紧跟数字电影发展大势,建立可靠的数字电影放映技术的监管服务平台,不断完善数字电影发展体系,大力推广数字技术在各个环节的应用,为数字电影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2.具备数字电影发展的技术环境
电影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统一体。电影艺术的基础就是电影技术,电影艺术在电影技术的引领下才能得以顺利发展。新产业在新技术的促进下产生发展,数字电影放映技术已经成为数字电影产业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今,电影由胶片型向数字型转化的进程逐步加快,数字放映技术日臻成熟。国内外电影放映新技术不断寻求发展的新市场,这为我国数字电影放映技术纳新、集成、消化、在创新提供了宝贵资源,创始了良好的技术环境。
3.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我国数字电影放映技术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基础,顺利完成了数字化发展过程,其中农村流动性放映模式的形成为城市数字影院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电影产业数字化放映技术体系不断完善,有力助推了数字电影产业的全面发展。
三、探析数字电影放映技术发展趋势
1.近年来,整个数字电影体系受到数字技术融合性发展趋势影响深远,促使数字电影放映更具有丰富的内涵,功能更加齐全。不远的将来的数字电影不仅只是播放系统的数字化升级,将是整个系统的数字化升级。为了更好地适应转变,数字电影放映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着力点,应当从电影播放的整体系统和相关设备数字化向服务设备信息化转变入手。数字电影播放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应当实现以往的简单提供数字化电影储存播放设备向着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体系和标准过程的转化。
2.目前,数字电影制作的核心技术和制作设备的数字化进程,在电影数字化发展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得到实现。数字技术和数字设备将会成为将会是电影行业未来的发展重心建立的基础。届时,高效的数字化电影制作流程将会产生,制作效率势必也会的到更大的提升,数字电影在新媒体中的竞争地位也会得到提升。如今,数字技术在数字电影创作领域中的得到大力推广,未来的数字电影中,数字特技的应用、建模技术与运动捕捉的特效、适时预览立体影像、技术合成以及技术获取、三维动画、制作立体影视等广泛应用,将会令数字电影更加精彩纷呈。
3.数字电影视不仅有吸引人故事情节和诱人宣传,最大的优势是能给观众带来强大刺激的感官盛宴。先进的数字技术的产生,并且在电影产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传统的电影播放模式播放效果,远远不能满足观众们的消费需求,所以针对如何更好地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信息化技术,为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创作方法、传输技术及监督措施,将是电影技术工作者需要长期研究的重点。
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影响下,我国的数字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充分认清数字电影放映技术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数字电影放映技术的学习开发与广泛应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与发展,对促进我国数字电影产业健康科学发展作用重大。
参考文献:
[1]徐晓飞.论电影放映技术更新与发展趋势[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03:281.
篇8
【关键词】网络融合 中国数字电视 规划与发展
近年来,数字艺术和新媒体艺术迅速发展,数字电视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在网络融合下其发展前景相对宽广,中国数字电视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着,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带动着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的稳步发展,由于数字电视逐渐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电视产业的规划与发展显得至关重要。数字电视通过借助数字媒体的感官传播,使展示过程中的信息量逐渐增多,发挥传播潜能,进而带动电视产业的发展和优化升级。
1 数字电视的发展
数字电视是传媒事业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凭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进程也逐渐向前迈进,信息技术作为数字电视发展的重要支撑逐步引领着电视产业的升级,同时也推动着我国电视行业的发展与进步,数字电视是我国数字化电视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对其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发展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近年来,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据统计,目前全国己经有将近二十多个城市,无论大中小都实现了整体数字化的全覆盖,甚至还有许多地区已经完全进入到了多种业务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完全实现了数字电视产业的彻底转变和革新。随着创传播模式的转变和革新,我国卫星电视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其数字化传输质量有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卫星电视的数字化传播效率和效果也取得了显著提高。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地面数字电视逐渐发展起来,地面数字电视主要是指接受地面数字的电视信号来接收电视节目,首先电视需要具备接收信号的功能,零八年地面数字电视市场空前繁荣,而且数字电视产业逐渐向前发展,大部分的城市都开通了数字电视,进一步带动了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
2 网络融合下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规划
2.1 适应网络发展趋势
网络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不论是获取资源,还是信息的传播,在这种时代的需求下,中国数字电视产业想要取得长远的发展首先要适应时代的需求,适应网络的发展趋势,对中国数字电视进行整合和升级,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的革新与发展,其次要做好市场调研,通过对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的需求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来保障其市场供应量,做好网络形势下的需求分析和产业发展,这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带动此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在网络时代中,技术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对科技的要求与日俱增,产品的多样性和技术性是取得市场份额的关键,在重视产品多样性与一致性的同时,还要将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与网络进行融合,如数字信息信息输送。电视视频等等,通过提供多种多样的功能来迎合消费者对网络信息技术的需求,同时,还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这也是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保障产品质量,才能取得消费者的青睐。
2.2 遵守数字电视产业化市场规律
众所周知,数字化电视技术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们对其需求量突飞猛进,同时数字化电视技术也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潮流,顺应时代的发展也是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的方向,将数字化电视与网络技术性融合,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技术追求是电视产业的发展动力,在进行产业发展与升级过程中,要满足市场的经营规律,掌握时机,提供市场服务质量,增加数字电视的经营规模,以期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收益和市场效应,提高市场对数字电视的需求,提高技术是水平,更好的对数字化电视产业进行科学性的规划和发展。
2.3 提高数字电视的技术水平
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对数字化电视的需求,在适应网络发展模式和适应市场的基础上还要不断提高数字电视的技术水平,并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发展策略,促进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的不断优化升级。同时还要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制定出符合我国电视产业发展标准的策略,全面提高我国数字化电视产业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使我国的数字化电视产业以更加标准化、技术化、先进化的形象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全面开启我国数字化电视产业的新时代,在原有基础上革故鼎新,不断创造出更加具有技术含量的产品,带动企业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由于互联网的融合与发展,使地球成为了地球村,并且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和贸易模式开始逐渐出现,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较好的发展,实现企业规划的同时,取得长远的发展。
3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进程和趋势,经济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行业进入了产品同质化的竞争时代,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网络背景下我国数字化电视产业的规划与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技术的升级,市场的整合,与网络的融合等都是时代赋予中国数字化产业的任务与要求。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由价格理念向品质、品牌理念转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分析与研究网络融合下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的规制与发展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1]胡汉辉,万兴,周慧.网络融合下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的规制与发展[J].产业经济研究,2010,04:1-8.
[2]万兴.网络融合下数字电视产业的竞合形态与企业战略[J].中国科技论坛,2013,04:59-64.
[3]万兴.基于BRSCP框架的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分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1,02:26-31.
篇9
【关键词】经济结构 产业结构 主导行业 职业教育 发展方向
本研究对《西安统计年鉴》数据作了大量分析,总结西安市的产业结构和主导行业,以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提供依据。
西安市的产业内部结构
农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所以农业在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第一产业的优化发展对西安市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重要意义。
从表1中可见,西安市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从1952年的47.18%下降到2010年的4.05%,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在一定阶段呈上升趋势现已趋于平稳,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呈上升趋势,而且慢慢地将取代第二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变成西安市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力量。
过去西安市曾经是一个军工业十分发达的重工业城市,第二产业对经济的发展贡献最大,属于支柱产业,这里选取几个占比重较大的行业通过工业总产值比重进行比较(表2)。
通过上表可见,西安市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产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所占比重较大,2009年占整个工业产值的一半以上,可见西安市传统制造业具有很大的优势和市场占有率。但医药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呈明显下降趋势,可见西安市的优势行业已经在激烈的竞争中有退缩的趋势,显然行业发展也在发生着变化。
随着西安市经济规模的逐年扩大,第三产业也在不断地拓宽其服务领域。通过《西安统计年鉴》可知,社会服务产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总体是上升的,体现了西安市对社会服务业方面还是比较重视的。西安市的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业也是急剧上升的,这也符合陕西是文化教育大省的现实,随着人们对文化艺术的追求和渴望,这种现代服务行业的发展关系着西安市第三产业未来的走向。
西安市主导产业综合评定
综合以上论述,结合《西安经济年鉴》的各种数据,利用比较劳动生产率、市场占有率、产业比重等指标进行分析,得出西安市主导产业的前15名,如表3。
劳动力结构调整和职业教育的关系
1.西安市的产业结构分析
在西安市的行业评定中前15位的行业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加入推动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行业的发展需要行业人才。从《西安统计年鉴2011》中数据分析可知,西安市的劳动力结构不合理,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例过高,2008年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为28.5%,而第一产业的产值仅有4.72%,这不符合经济的发展规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过剩,严重制约西安市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所以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调整需要加大步伐。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大都是学历低、文化基础较差的人员,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虽然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但工作者职业素质的改善与提高必须依靠就业前的岗位培训来完成,并且进行上岗前的技能鉴定和考核,确保合格才能上岗从事某行业,这种培训和培养的职能正是职业教育的初衷。职业教育院校从我市行业实际出发培养出实用型人才,适应当地环境,了解当地行业情况,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针对岗位需求,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担当区域发展实用人才培养工作是当地职业院校责无旁贷的义务。
2.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从表3中同样可以发现,职业教育要紧跟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化而变化,像交通运输产业、医药制造业、专业设备制造业等行业都是西安市的主导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需要地方职业教育提供大量的技能型人才,所以,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和职业院校应积极申报这样的专业,并与地方对应企业保持联系,及时把握行业动向,制订合乎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调整职业教育不同专业的招生比例,使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联系,形成校企合作的良性机制。技能人才是行业发展的血液,行业发展是职业教育前进的舵手,所以关注地方主导产业的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命脉。
参考文献:
[1]西安统计年鉴2011[R].
篇10
[关键词] 服务外包业 发展趋势 对策
一、中国服务外包业发展趋势
外包是企业特定生产过程内部特定的工序或流程转移到外部完成,从而使企业内部工序流程协调转变为与外部企业之间市场交易协调的过程。若外包交易对象的经济属性为服务性的则称为服务外包。世界服务外包业发展先于中国服务外包业。当前世界服务外包业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规模增长迅速,BPO增长快于ITO,服务外包业务持续拓展。参与服务外包的群体越来越多,竞争日益激烈。全球服务外包继续以国际服务外包(离岸)为主,以在岸和近岸外包为辅。地区分布上,欧洲服务外包所占市场份额增长很快,将取代美国成为最大发包市场。
2006年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收入总额达118亿美元,其中IT服务外包产业规模为75.6亿美元,业务流程外包产业规模达42.7亿美元。中国承接商所承接的离岸服务外包收入约占整体产业的12.2%,其他为国内服务外包的收入在服务外包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下,我们认为服务外包未来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政策调整,环境改善的前提下,服务外包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印度在过去的10多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出台优惠政策、培养积累人才,成功成为当今服务外包接包第一大国,在国际服务外包市场接包业务中占有最大份额。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开始重视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在2006年推出了“千百十”工程,并且在逐步改善产业政策和投资环境,引导服务外包业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同年我国服务外包业ITO产业规模为75.6亿美元,BPO产业规模达42.7亿美元。中国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收入约占整体产业的12.2%,其他为国内服务外包的收入。服务外包产业结构尚处于初级阶段,即外包业务以ITO为主,地域发展上以在岸外包业务为主。随着我国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的推进和政策环境的调整,我国服务外包业必然向着更加合理的结构调整和发展。接包水平的提高将使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服务的大单越来越多,业务重点由日本向欧美转移。
2.在岸服务外包发展迅速,国际服务外包竞争力增强,业务规模增长迅速
几十年的经济建设,商业环境、基础设施、市场规模,以及服务能力等方面都大大提高,政府率先将事务性业务以整体采购的方式外包给本地有潜力但需要扶持的接包商,支持其发展壮大。同时鼓励企业把业务流程中非核心的部分分离出来,培育国内的外包市场,加快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进程。
根据Gartner2005年数据显示,发包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占63%,欧洲占26%。我国服务外包国际市场出现结构性矛盾。2006年开始启动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在全国建设10个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推动100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将其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培育1000家取得国际资质的大中型服务外包企业,创造有利条件,全方位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并不断提升服务价值,实现2010年服务外包出口在2005年基础上翻两番。这些政策的有力实施,必然会带动我国服务外包接包能力的提升,从而获得来自欧美市场的更多订单,在欧美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中国服务外包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中国在国际服务外包市场中尚未形成自身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是经济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建立在不同地区、国家的要素相对成本差异的前提下。由于资源和要素的空间流动受到种种限制,因而不同国家、地区的资源组合或禀赋结构不同,而要素稀缺度的区别又决定了要对相对价格或成本的差异。以西方模式理解并承包项目将吸引大批跨国公司,印度在此领域有明显优势。印度目前的主要优势在于低成本、英语熟练和劳动力技能较高能方面。新加坡已被列为发展速度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服务外包中心,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外包枢纽,特别是更高端的3/4枢纽之一。跨国公司高端紧密服务运营,以及其他高技能的服务(如研发、设计服务)几乎都选择在新加坡进行。其比较优势是完备的基础设施、高效有力的法律制度、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高效畅通的物流。相比之下,我国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中尚未形成明显的比较优势。
2.认识不足,产业政策及知识产权制度尚不完善
我国政府和社会对服务外包业的认知较晚,导致了产业发展落后于世界水平。1991年开始,印度对承接软件和IT服务外包的企业实行20年内免除所得税,以及设备进口关税,而后在软件园和经济区政策进一步扩大和完善优惠税收政策。我国政府没有实施服务外包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一些现存政策调整滞后不利于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如有关电信管制政策对服务外包业务实行许可和审批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政策调整滞后等。我国知识产权方面还不够完善,跨国公司对其知识产权的担忧,也制约了我国外包服务的发展。
3.接包商服务水平不高,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能力较低
我国大部分服务外包接包商尚未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缺乏健全的研发和营销网络,技术人员与客户沟通能力较弱。软件企业发展不成熟,主要表现在软件企业规模小,高层次国际质量认证缺乏。中国软件企业多数是100人一下的中小企业,,最大的也只有3000多人,而印度10000人以上规模的软件公司有数百家。中国软件企业数量几乎是印度的两倍,但通过CMM高级认证的企业数量却比印度少很多。最后,我国服务外包业缺乏承接欧美市场的经验,这表明中国企业必须在探索中谋求发展。
三、发展我国服务外包业的对策
服务外包业的发展是服务经济增长的重要部分。根据以上对于我国服务外包业发展趋势与问题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应该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来分析我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路径。
1.重视服务外包业国内市场,扩大发展规模和提高技术含量
从国内市场来看,我国产业结构完整,在成为“世界工厂”之后,我国开始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在工业化和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下,我国服务外包国内市场初见规模,但规模仍然过小,远远没有开发到应有的程度。2006年中国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收入约占整体产业的12.2%,其他为国内服务外包的收入。服务外包业务逐渐多样化,国内服务外包以ITO为主,BPO为辅,信息技术外包的发展规模大于业务流程外包。同时,也应该看到,业务流程外包是未来国内服务外包增长较快的部分。
随着国内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竞争的激烈,企业为提高核心竞争力,降低经营成本,会逐渐转变观念将部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形成了巨大的国内服务外包增长空间。一方面,政府应该清楚的看到国内服务外包市场的前景,从认识和产业政策等方面加以改善,给予服务外包业发展一定的优惠政策,以刺激产业的快速发展。“千百十工程”是政府从认识上转变了观念,采取了推动服务外包业发展的举措。但是,这些举措对于服务外包业的健康较快发展支持度仍然不够。另一方面,企业应该转变经营观念,在有保障的情况下只经营自身的核心业务,把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这才是长久之策。
2.借鉴国外经验,提高国际服务外包业的市场竞争力,扩展国际市场规模
我国属于发中国家,在国际服务外包中应该定位在接包国,积极参与到国际服务外包接包的市场中。由于认识上的原因我国服务外包业起步较晚,在国际服务外包中占有份额很低,而且存在结构性矛盾。究其原因,我国服务外包接包企业服务水平不高,经验不足,不能赢得国际服务外包的大单。
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干预效果是明显的,印度采取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极大地推动本国国际服务外包业的发展。我国服务外包接包商正处于人才缺乏的困境之中,人才问题阻碍了服务外包接包商服务水平的提升。因此,高等教育部门应该在人才培养上积极改革,改善专业人才供给现状。政府还应当引导社会力量和企业自身对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以求最短的时间内解决人力资本含量不高的问题。另外,国际服务外包需求认真研究发包国的文化和价值观,以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等各个方面。在这方面,政府应该牵头做研究分析,为国内服务外包接包商提供准确及时全面的市场信息。我国未来国际服务外包对象将主要面对欧美等更大的市场,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卢 锋:服务外包的经济学分析:产品内分工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7
[2]汪应洛:服务外包概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8~10,25~28
[3]景瑞琴:人力资本与国际服务外包――基于承接国视角的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7
[4]宗 翮:浅述中国服务外包的发展现状及问题[J].江南论坛,2008(5):94~95
- 上一篇:药店医保刷卡制度管理制度
- 下一篇:医保工作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