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实施条例范文

时间:2024-01-16 17:25: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划生育实施条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划生育实施条例

篇1

河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实施细则最新版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河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本细则的实施。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照国家和省政府确定的标准,对拨付人口与计划生育经费予以保障。

人口与计划生育经费应当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克扣、挪用。

第四条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和城市街道办事处应当由副科级以上负责人负责计划生育工作。

村设若干育龄妇女小组,组长负责本组计划生育的具体管理和服务工作。村民委员会对村育龄妇女小组长给予适当报酬。

第五条《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岗位津贴标准,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章生育调节

第六条《条例》第十九条第(四)项规定的二等乙级以上革命伤残军人,以军人所在部队或者民政行政部门发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为准;相当于此标准的其他非遗传性残疾者,依照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残疾军人残疾等级具体评定标准执行。具体鉴定办法由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民政、人事行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七条从事海洋作业的沿海渔区的渔民只有一个子女申请再生育,夫妻双方或者一方应当是渔民且女方为农村居民。

第八条山区、坝上农村居民只有一个子女申请再生育,夫妻双方或者女方应当为农村居民。

平原、丘陵农村居民只有一个女孩申请再生育,夫妻双方或者女方应当为农村居民。

第九条农村中男到有女无儿家庭结婚落户的居民只有一个子女申请再生育的,应当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一)夫妻双方和女方父母为农村居民;

(二)男方落户并生活在女方家庭;

(三)对女方长辈承担赡养义务。

两个以上男子到同一多女无儿家庭结婚落户的,只能有其中一对夫妻适用前款规定。

第十条违反《条例》规定生育第一个子女,已足额缴纳社会抚养费并由县级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作出结论后,符合《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再生育条件的,可以申请再生育。

第十一条将所生子女送养给外国人并且该子女已依法取得外国国籍的,送养人不得以此为理由申请再生育。该子女不计算为送养人的子女数。

第十二条《条例》规定的申请再生育的农村居民,应当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一)具有农村居民户口20xx年以上;

(二)依法应当享有农村责任田承包经营权;

(三)依法应当享有农村集体收益分配权。

第十三条育龄夫妻依法领取《第二个子女生育证》后由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的,按照《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由执行农村居民生育政策改为执行城镇居民生育政策时,经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和城市街道办事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检查并出具证明确已怀孕的,《第二个子女生育证》继续有效;尚未怀孕且不符合城镇居民再生育条件的,《第二个子女生育证》无效并予以收回。

属于成建制转为城镇居民的,自转为城镇居民之日起24个月内可以按农村居民生育政策申请再生育;自发给《第二个子女生育证》之日起24个月内没有怀孕的,其《第二个子女生育证》无效并予以收回,不再执行农村居民生育政策。

第十四条婚姻登记机构、医疗保健机构和户籍管理机构应当与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建立通报制度,具体办法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五条经批准生育第二个子女,女方怀孕3个月以上因意外终止妊娠的,应当到县级以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或者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就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或者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向就诊者出具终止妊娠原因的诊断证明。

无前款规定机构出具终止妊娠原因诊断证明的,其《第二个子女生育证》作废,并不再安排生育。

第十六条施行输精(卵)管结扎手术后子女死亡且又符合《条例》第十九条、第二十条规定再生育条件的,经县级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出具证明,可以到指定的县以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或者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施行输精(卵)管复通手术。其费用从人口与计划生育经费中列支。

第三章奖励与社会保障

第十七条公民实行晚婚的,达到晚婚年龄的一方或者双方,依照《条例》规定享受奖励婚假。

第十八条因工作需要不能执行《条例》规定的奖励婚假、产假、护理假的单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四条第(三)项的规定,按奖励假天数支付本人工资报酬。

属于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施行节育措施的受术者,按下列规定享受节育假:

(一)放置、取出宫内节育器的,自手术之日起休息不少于2天,至少在术后7天内不安排重体力劳动;

(二)放置、取出皮下埋植剂的,休息不少于3天;

(三)施行输精管结扎的,休息不少于7天;

(四)施行输卵管结扎的,休息不少于21天。

第二十条施行终止妊娠手术后的节育假,按接受手术时怀孕的月份确定:

(一)怀孕不满2个月的,休息不少于20天;

(二)怀孕满2个月不满4个月的,休息不少于30天;

(三)怀孕满4个月不满6个月的,休息不少于42天;

(四)怀孕6个月以上的,休息不少于90天。

第二十一条施行终止妊娠手术同时采取下列节育措施的受术者,除享受本细则第二十条第(一)项、第(四)项规定假期外,再增加以下假期:

(一)放置宫内节育器的休息2天;

(二)施行输卵管结扎的休息10天。

有其他需要延长节育假期的特殊情况,应当由两名以上医师确定。

第二十二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在子女年满18周岁前,由夫妻双方或者离婚、丧偶夫妻单方申报,经女方或者单方户籍所在地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城市街道办事处登记,发给《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享受《条例》规定的独生子女家庭奖励:

(一)符合《条例》规定生育一个子女的;

(二)符合《条例》规定生育两个以上子女,只有一个子女存活并不再生育的;

(三)只有一个依法收养子女并不再生育的;

(四)符合《条例》规定生育一个子女或者依法收养一个子女的夫妻离婚或者丧偶后尚未再婚的。

再婚夫妻一方有一个子女另一方无子女并不再生育的,双方都可以享受《条例》规定的独生子女家庭奖励。

第二十三条属下列情况之一的,发给《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享受《条例》规定的除独生子女父母奖金以外的独生子女家庭奖励:

(一)符合本细则第二十二条规定条件但子女已满18周岁的;

(二)违反《条例》规定生育一个子女或者违法收养一个子女已作出结论的。

第二十四条生育的第一胎为双胞胎或者多胞胎(只有一个子女存活的除外)的,不享受《条例》规定的独生子女家庭奖励。

第二十五条已经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并享受《条例》规定的独生子女家庭奖励后,其独生子女死亡并经批准又生育一个子女的,重新享受其奖励。

第二十六条享受独生子女家庭奖励的夫妻离婚或者丧偶后,再婚前的双方或者丧偶一方可以分别享受原奖励,再婚后自愿不生育的也可以继续享受原奖励。

第二十七条已经享受《条例》规定的独生子女家庭奖励的夫妻,符合《条例》规定又申请再生育的,应当缴回《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并按以下情况处理:

(一)符合《条例》第十九条第(一)项、第(四)项规定的再生育条件的,经批准生育后应当停止享受《条例》规定的独生子女家庭奖励;

(二)符合《条例》第十九条规定的其他再生育条件的,经批准生育后应当停止享受《条例》规定的独生子女家庭奖励,并返还已经享受的奖金。

已经享受《条例》规定的独生子女家庭奖励,又违反《条例》第十九条规定生育或者违法收养子女的,按《条例》规定征收社会抚养费、停止享受独生子女家庭奖励,并返还已经享受的奖金。

第二十八条《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的奖励、补助费的来源:

(一)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由所在单位从行政事业费中支付;

(二)属于企业职工的,由企业支付;

(三)一方属于城镇无业居民或者农村居民,另一方属于国家工作人员或者企业职工的,由国家工作人员或者企业职工一方单位支付;

(四)双方均属于城镇无业居民,或者一方为城镇无业居民另一方为农村居民的,由城市街道办事处从人口与计划生育经费中支付;

(五)双方均属于农村居民的,由所在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从人口与计划生育经费中支付,确有困难不足支付的,由县级人民政府给予补助。

第四章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第二十九条实行计划生育的已婚育龄夫妻,有到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或者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享受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项目的权利。

第三十条《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的实行计划生育的已婚育龄夫妻免费享受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包括:

(一)发放避孕药具;

(二)孕情、环情检查;

(三)放置、取出宫内节育器及技术常规所规定的各项医学检查;

(四)终止妊娠手术及技术常规所规定的各项医学检查(未采取避孕节育措施造成怀孕而实施终止妊娠的除外);

(五)输精(卵)管结扎手术及技术常规所规定的各项医学检查;

(六)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的诊治(个体医疗机构实施节育手术或者恢复生育手术造成并发症的诊治除外)。

第三十一条向农村居民中实行计划生育的已婚育龄夫妻免费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所需经费,依照省人口和计划生育、财政、卫生、物价部门制定的有关规定执行。

向城镇居民中实行计划生育的已婚育龄夫妻免费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所需经费,除避孕药具外,本细则第三十条第(二)项至第(六)项规定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项目的费用按以下途径解决:

(一)参加生育保险、医疗保险的,由保险基金统筹支付;

(二)未参加上述保险的,由所在单位或者地方财政负担。

具体办法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三十二条因计划生育手术造成医疗事故的,按照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依照《条例》第四十六条第(二)项规定征收社会抚养费,其提前生育年度不足1年的,每提前1个月对生育双方分别按125元征收。

第三十四条不符合《条例》规定生育的子女送他人收养后,又违反《条例》规定生育子女的,送他人收养的子女,应当计算为其生育子女总数。

再婚夫妻不符合《条例》规定而生育的,其生育子女总数按多子女一方累计计算。

第三十五条对不符合《条例》规定生育子女的,不得因夫妻离婚或者将子女送他人收养为由,而免征其社会抚养费和免于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

第三十六条《条例》第五十二条第(一)项规定的非法为他人实行计划生育手术,包括以下情况:

(一)开展计划生育手术的机构未经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者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

(二)未按批准的业务范围和服务项目执业的;

(三)属于个体医疗机构的。

第三十七条社会抚养费的征收,依照国务院颁布的《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执行。

县级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委托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城市街道办事处征收社会抚养费的,应当自代收代缴机构收到社会抚养费之日起4个工作日内,将社会抚养费缴入指定的金融机构。

第三十八条当事人一次性缴纳社会抚养费确有困难的,依照国务院颁布的《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第六条第二款的规定程序办理。

经批准分期缴纳社会抚养费的,由作出社会抚养费书面征收决定的县级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受委托的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城市街道办事处书面通知当事人。当事人应当在3年内分期缴清,但第一年缴纳的数额不得低于总额的50%。

第三十九条当事人未按本细则规定缴纳社会抚养费的,由作出书面征收决定的县级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受委托的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城市街道办事处责令其缴纳,并自欠缴之日起每月加收2的滞纳金;仍不缴纳的,可以由作出书面征收决定的县级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条《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由省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统一式样,设区的市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印制,免费发放。

第四十一条《第二个子女生育证》由省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统一印制。

第四十二条本细则自20xx年11月1日起施行。1995年9月16日公布的《河北省计划生育条例实施细则》同时废止。

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发展1、有利于国家加速资金积累。实行计划生育,使国家用于新增人口的消费减少,从而加速资金积累。

2、有利于劳动就业。实行计划生育,可以使每年进入劳动 适龄人口减少,从而有利于劳动就业。

3、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 人口质量。实行计划生育,国家可以把积累下来的资金用于教育,使更多的人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和技术训练,从而达到提高全民族的人口质量的目的。

4、有利于 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人均资源水平。实行计划生育,可以缓解人地矛盾,提高人均占有 耕地面积、人均占有粮食的水平。

篇2

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所隐含的前提是学生具有主体性,可以说学生具有主体性是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的基础川。因此,为了全而了解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主观需求,笔者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生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大创项目”)情况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客观情况和真实想法开展了问卷调查,以期为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或活动情况的评价提供参考指标,从而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创新项目和科技创新活动。

一、问卷调查的设计

笔者针对本科生参与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设计了“本科生开展科研项目/活动情况的调查问卷”,问卷分为2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情况调查,包括调查对象所在年级和学院、参与科研项目的类别、在科研活动中个人所承担的角色任务等4个方而的问题;第二部分共设计了36个问题,对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活动的意愿和前期准备工作、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实施和管理情况、本科生在科研创新活动中获得的支持情况以及进行交流和取得收获的情况、本科生对科研项目实施的建议等进行了调研。

问卷调查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生为调查对象,依托学校的科研海报大赛进行;发放调查问卷前,就相关问题向学生进行了详细说明;调查问卷现场发放、现场回收,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6份。参与调查的学生主要来自创新实验学院,共计108人,所占比例为79. 4 %;来自其他学院的为28人,所占比例为20.6%。

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可以发现,参与问卷调查的以大学二、三年级的本科生为主(如图1所示),大学一至四年级的本科生数量分布分别为10,48,62,16人,所占比例分别为7.4%、35.3%、45.5%、,11. 8%。这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施的“大创项目”而向大学二年级及其以上学生的情况相吻合。同时,从调查对象参与科研项目的情况看(详见图2),参与国家级、校级和院级科研项目的学生分别为12,54,52人,所占比例分别为8.8%、39.8%、,38. 2%;其中,作为科研项目主持人的有38人,占32. 2%,作为科研项目参加人的有80人,占67. 8%。此外,有18人未参与正式立项的科研项目,所占比例为13.2%。

 

二、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本科生对科研项目的了解及参与意愿情况

1.本科生对科研项目的了解情况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35. 3%的被调查者是通过同学间相互传递信息对“大创项目”有所了解的,有32. 4%的被调查者是通过学院网站了解的,有29. 4%的被调查者是通过教务处网站了解的,只有2. 9%的被调查者是由教师告知的;同时,对“大创项目”的申报、中期检查和验收等相关管理规定,有45. 6%的被调查者了解得“非常清楚”,有50. 0%的被调查者只“了解一些”,有4. 4%的被调查者完全“不了解”;而在“了解一些”的学生中,作为科研项目参加人的学生(占72. 4%)明显多于作为科研项目主持人的学生(占27.6%)。

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本科生对科研项目的了解情况并不理想,对“大创项目”各项管理规定了解得非常清楚的学生尚不到一半,有一半的学生仅仅了解一些,而且其中一些学生是在申报“大创项目”时才通过其他同学的口口相传了解一些相关信息,甚至有少数学生完全不清楚。这说明高校对所制订的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的宣传不到位,教师也没有引导学生对相关信息进行认真的解读。因此,高校今后应在本科生入学教育或其他教育活动中加强对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宣传力度,同时引导学生从进入大学开始就养成关注学院、教务处、学校网站的各类通知并认真解读通知要求的习惯,从而使学生对本科生科研项目的立项要求、申报流程和管理办法等有全而、准确的了解。

2.本科生对科研项目的参与意愿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全部参与调查的学生都表示对“大创项目”有兴趣,其中,选择“兴趣强烈,非常想参与”的被调查者占60. 3%、,选择“有一定兴趣”的占39.7%、;同时,在参加“大创项目”的动机方面(如图3所示),有79. 4%的被调查者认为是“自己的科研兴趣”,有30. 9%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学院的教学要求”,有14. 7%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可以获得创新素质方面的学分”,有4. 4%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教师的要求”,有1.5%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可以参加相关的评奖”。这表明大部分本科生对科研是有兴趣的,同时也说明学校采取的一些激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措施,如“可以获得创新素质方面的学分”,以及学院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增加的一些激发科研兴趣的环节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因此,高校应继续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大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活动。

 (二)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前期准备情况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①在本科生参与“大创项目”前的科研准备方面,被调查者中有42. 6%的学生在参与“大创项目”之前己经参加过教师的科研项目,其中80%的学生来自创新实验学院;有47. 1%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己经有了一定的科研训练;有10. 3%的学生完全没有科研经验。②在本科生“大创项目”的科研选题方面,有68. 2%被调查者的选题来自教师科研项目的部分内容,所占比例最高;有27. 3%被调查者的选题是自己想出来的;选题来自同学提供的选题和学术前沿问题的所占比例较低,分别为3%和1.5%。但是,在“大创项目”科研选题的酝酿时间方面,被调查者中有54. 0%的学生是在“大创项目”申报通知出来之后才开始酝酿选题的,有39. 7%的学生是在申报通知出来前一学期开始酝酿选题的,而提早1学期以上时间开始酝酿选题的学生只占6.3%、0③在本科生“大创项目”科研团队的组成方面,同年级但不同班级学生组队的最多,占比为42. 9 %;其次是同班同学组队的,占比为36.5%;跨学院或跨年级组队的较少,占比分别为11. 1%和9.5%、0①在本科生“大创项目”申报之前阅读相关科研文献方面,被调查者中有43.5%的学生读了10篇以上文献资料,有53. 2%的学生读了1-10篇,有3. 2%的学生基本没有阅读文献资料。

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来自创新学院的学生大多在参加“大创项目”之前己经参加了教师的科研项目,在科研训练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在科研活动中具有较强的主动性。但是,本科生在科研项目的前期准备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近70%被调查者的“大创项目”科研选题不是出自自身的兴趣或自己发现的问题,而是出自教师的科研项目。这说明大部分本科生只是从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中选取一个部分作为自己的研究内容,而指导教师出于更好地完成自己的科研项目的目的也赞成学生这样选择,却忽视了对学生个人兴趣和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②超过50%的被调查者用于酝酿“大创项目”科研选题的时间较短,而且在文献资料的阅读和积累方面也准备得不够充分。因此,高校应从管理的角度,在制定“大创项目”的立项要求时,引导和鼓励本科生和指导教师尽量在学生自己酝酿的基础上选择符合学生个人兴趣的选题,而非指导教师指定的选题。

 (三)本科生对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意见反馈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①在本科生“大创项目”立项准备的预期方面,被调查者普遍反映立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其中认为项目立项很难、需要认真准备的学生占60.9%、,认为项目立项不太难、稍微准备即可的学生占39.1%、,而没有学生认为项目立项不难、随便准备一下就行的。②在对本科生“大创项目”立项管理的评价方面,被调查者中有79. 0%的学生认为项目立项很公正和公平,而认为不公正或不清楚的学生只分别占到12. 9%和8.1%、0③在对本科生“大创项目”中期检查的评价方面,被调查者中有82.5%的学生认为检查很严格、需要认真准备,只有17. 5%的学生认为检查不太严格、稍微准备即可。①在对本科生“大创项目”结题验收的评价方面,被调查者中有86. 7%的学生认为验收很严格、需要认真准备,只有13. 3%的学生认为验收不太严格、稍微准备即可。

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在本科生科研项目管理的立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3个环节,学生普遍认为总体上是严格、公正的,需要做认真的准备。但是,相对8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很严格、需要认真准备而言,立项环节比较薄弱。因此,高校应在以后的本科生科研项目管理中更加严把立项关,早做动员,提示学生早着手、早准备,以进一步提高本科生科研项目的质量。

(四)本科生在科研创新活动中获得支持的情况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①在指导教师提供的实验室支持方面,被调查者中有57. 1%的学生认为指导教师提供的实验室条件能够完全满足科研项目研究的需求,有41. 3%的学生认为能够基本满足需求,只有1. 6%的学生认为不能满足需求。②在学校提供的实验设备和场所支持方面,被调查者中有51. 6%的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的实验设备和场所随时能用、很方便,有45. 3%的学生认为预约后能用、比较方便,只有3. 1%的学生反映使用困难、不方便。③在“大创项目”完成过程中学生获得的群体帮助方而,被调查者认为能从指导教师本人、师兄师姐、指导教师科研团队中的其他教师处获得帮助的比例分别为36.5%、,31.7%、,31.8%、;认为指导教师本人能全程指导科研项目的完成、提供阶段性支持的比例分别为34. 9 0 060. 3 0 0,只有4. 8%的学生反映指导教师很少予以指导。①在“大创项目”的经费支持和使用方面,被调查者认为指导教师能够给予配套经费支持的比例高达96.8%、,包括认为需要多少经费指导教师就支持多少的比例为49.2%、认为能够提供部分经费支持的比例为47. 6 %;同时,被调查者中认为经费够用或基本够用的比例分别为54.8%、,37. 1 %,只有8. 1%的学生反映由于没有计划好经费不够用。

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本科生在科研创新活动中获得的硬件支持基本能够保证,无论是指导教师和学校提供的实验室、实验设备,还是科研经费方面的支持,都可以满足科研活动的需要;但是,获得的软件支持则相对较为欠缺,主要是指导教师对本科生科研活动的直接指导较少,能够从指导教师处获得最大帮助的学生在被调查者中仅占36.5%,在科研项目完成过程中能够全程得到指导教师本人指导的学生在被调查者中仅占34. 9%,而大多数本科生科研项目是由指导教师科研团队中的其他教师或指导教师的研究生指导完成的。因此,高校在本科生科研活动的管理中,除了要通过制度建设尽量保证指导教师在本科生科研项目指导上的精力分配,还要注重引导本科生尽量选择个人科研项目较少、科研工作压力较轻、时间较充裕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

 (五)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实施情况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①在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方面,被调查者中有57. 1%的学生认为能基本满足项目研究的需要,但是需要不断学习;有 25. 4%的学生认为能满足科研项目的实验要求;有17. 5%的学生认为与项目研究的需要相差较远,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②在科研项目组内部人员的分工和管理方面,被调查者中有79. 3%的学生认为能够做到分工明确且每个人都有明确的任务,有17. 5%的学生认为科研项目的任务是由项目主持人和部分项目组成员承担的,有3. 2%的学生认为科研项目的任务仅由项目主持人承担;同时,有69. 8%的学生表示项目组人员稳定、没有变化,有25. 4%的学生表示项目组个别成员会中途退出,有4. 8%的学生表示个别学生会中途加入项目组。③在科研项目按计划完成情况方面,被调查者中有66. 6%的学生表示能够按计划完成,有28. 6%的学生表示能够提前完成,有4. 8%的学生表示不能按计划完成或在结题时忙乱完成;同时,有36.5%的学生表示项目进展很顺利,有58. 7%的学生表示在项目完成过程中虽然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是可以解决,有4. 8%的学生表示项目进展不顺利、变更过项目内容。①在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方面,被调查者中有82. 7%的学生表示了解项目经费使用情况,只有17. 3%的学生表示对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不了解;对项目经费的支配,有72. 4%的学生表示是由项目组全体成员共同决定的,有20. 7%的学生表示是由项目的指导教师决定的,有6. 9%的学生表示是由项目主持人决定的;在项目经费的使用习惯上,有39. 4%的学生表示能够随用随报销,有34. 4%的学生表示需积累1个月以上的票据再报销,还有26. 2%的学生表示需在中期检查或项目验收后才能报销。⑤在相关文献阅读、实验记录和开展科研交流等方面,被调查者中有25.2%的学生表示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及论文写作过程中大量阅读了相关的科研文献,有68. 7%的学生表示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阅读,只有6. 1%的学生表示没有阅读文献;对实验日志,有56. 2%的学生表示能够随做随记,有36. 8%的学生表示存在部分漏记或补记的情况,有7.0%的学生表示平时不记、到中期检查或项目验收前再补记;有45.2%的学生表示能定期参加指导教师实验室的科研活动,有40. 3%的学生表示较少参加,有14. 5%的学生表示从不参加;同时,有28. 4%的学生表示在科研交流活动中作过3次以上项目进展报告,有41. 3%的学生表示作过1 ^-3次项目进展报告,有30. 3%的学生表示没有作过项目进展报告。

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在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在平时和实验过程中学习与积累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够满足项目研究的需要;科研项目小组的分工比较明确,基本能够保证每个成员都得到应有的锻炼;学生能够阅读一定数量的相关文献,比较认真地完成实验日志记录;大部分科研项目整体进展比较顺利,能够按时完成;项目经费的使用比较有计划,且公开透明。但是,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实施也存在不足之处,即学生参与指导教师实验室开展的科研交流活动较少,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在科研交流活动中没有作过项目进展报告。因此,高校在本科生科研活动的管理中,应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从而使学生的科研能力、表达能力得到更多的锻炼。

 (六)本科生在参与科研活动过程中的交流和收获情况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中有35. 0%的学生表示“大创项目”的各项目组及其成员之间会就科研思路和项目进展进行经常性的交流,有53. 3%的学生表示会进行偶尔的交流,有11. 7%的学生表示没有进行过交流;同时,在参与“大创项目”取得的收获方面,有73. 3%的学生认为增强了自己的科研意识,有56. 7%的学生认为受到了较为规范的科研训练,有35. U%的学生认为锻炼了自己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有31. 7%的学生认为促进了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有30%的学生认为促进了自己与教师的交流。

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本科生在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中收获很多,不仅促进了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培养了科研意识、加强了科研训练、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增进了与教师的交流与沟通。但是,从总体上看,学生间的交流还不够充分。因此,高校在本科生科研活动的管理中,应重视为学生间的学术交流建设有效的交流机制和平台。

 (七)本科生对科研项目实施的意见和建议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本科生对科研项目实施的意见和建议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一是学校应根据本科生的实际情况设立科研项目或活动主题,以鼓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同时,对项目立项、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等环节严格管理,严厉打击弄虚作假的学术不端行为。二是指导教师对本科生科研项目或活动的指导要注重平时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全而了解项目或活动的进展。三是学校应通过搭建网络平台、建立QQ群等形式,促进学生间的学术交流;同时,通过组织一些跨学校、跨项目的学术交流会议以及定期互作报告、互相参观实验室等,促进各科研项目组及其成员之间的日常交流与互动,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而和研究视野。四是增设与科研项目或活动相关的课程或讲座、培训等,加强学生科研意识和技能的培养。

从以上意见建议可以看出,本科生在加强科研交流方面有较强的意愿,希望通过不同科研项目间的交流丰富科研创新知识;同时,也反映出高校有关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的宣传、管理等工作还不够完善,有关科研创新活动基本思路、方法和技能的培训课程还较为欠缺。

三、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思考

 (一)本科生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前期的宣传教育不到位,学生对科研项目认识不足

虽然每次“大创项目”立项之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务处和相关学院的网站都会关于项目申报的通知和相关文件等,而且学校还出台了完备的本科生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但是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学生对这一信息传播渠道显然并不认同。因此,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前期宣传教育存在不到位、效果不好、学生对科研项目认识不足的问题。

2.学生个人兴趣的引导以及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较欠缺

从问卷调查结果看,本科生“大创项目”的选题有将近70%来自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而不是出自学生自己的兴趣或自己发现的问题。这不仅说明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实施缺乏对学生个人兴趣的引导,而且势必导致学生不用在科研选题上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选题酝酿时间短、相关文献的阅读不足”等问题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因此,在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虽然在科研基本技能方面得到了训练,但是在科研兴趣的激发、发现问题能力的提升、创新思维的培养等方面则是欠缺的。   

3.指导教师在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不足

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对本科生科研项目的指导,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指导教师能够做到直接指导和全程指导,而大多数项目都是由指导教师团队的其他教师或研究生负责指导的。这主要是由于指导教师的科研任务比较繁重,难以在本科生的科研指导上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4.对交流平台的搭建重视不够,学生的交流愿望难以满足

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学生希望在科研项目进行过程中能够与指导教师及其团队其他成员有更多的交流机会,而且希望在各个项目组之间建立良好的交流机制,从而促进科研创新知识的拓展。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高校对搭建学生学术交流平台的重视不够,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推动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的建议

1.做好本科生科研项目的整体宣传工作

高校应根据本科生对信息获取渠道的偏好,通过QQ群、微信朋友圈等途径做好本科生科研项目的整体宣传和动员工作,使学生全而、准确了解科研项目的实施目的和要求,激发学生自主科研的主动,使学生能够从自身的兴趣出发并以提高个人的科研能力为目标独立酝酿科研项目选题。

2.开设与科研项目相关的课程或讲座

高校应通过增设与科研项目相关的课程或讲座,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从而使学生有准备、有想法、有能力自主进行科研探索。此外,高校还应打破各学院和各专业之间的壁垒,鼓励本科生跨学院、跨学科专业组队申请和实施科研项目,从而为本科生开展科研活动创造广阔的空间。

3.构建多层次的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交流平台

针对本科生科研项目较为分散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单一、交流范围受限等实际情况,高校可以按照各学科专业的特点,构建包括单一学科的、跨学科的、学校层而的3个层次的本科生科研创新交流平台;同时,聘请有相关经验的教师,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深入学生的互动交流空间进行实时指导。此外,所有承担“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高校应联合建立本科生学术交流共享制度和平台,例如,共同出版本科生学术论文专辑,联合举办学术交流会议或校内研讨会等,使本科生科研项目或活动的管理者、指导教师和参与的学生既有章可循,又可以相互借鉴,从而不断提高科学研究的质量与水平。

4.加强本科生科研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

高校应改变以往只注重成果评价的科研项目管理形式,对本科生科研项目实施过程管理,即从项目立项到学生在科研项目完成过程中承担的具体任务、开展的科研实践,再到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和科研成果的产出,进行全程的督促、监控和参与性评价,从而切实提高本科生科研项目或活动管理的有效性。

5.加强教师对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指导

高校应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规范指导教师对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指导。例如,要求指导教师必须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科研项目实施的指导和监督,对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实施进行全程的质量控制;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与沟通,与学生形成学术共同体,师生共同发现和研究科学问题,并在指导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科研思维、科研方法的训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此外,高校应通过对优秀指导教师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引导指导教师重视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指导工作。

篇3

为确保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落到实处,根据局领导班子成员的调整,我局及时调整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领导小组成员,明确局长是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事业单位负责人作为领导小组成员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同时负有领导责任,并将各项工作划分到各事业单位,明确各事业单位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中的职责。要求各事业单位落实人员、经费,保障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狠抓落实、务求实效

(一)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有效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

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职业培训,重点围绕企业用工需求,开展就业培训。截至今年10月底,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8期,已完成对2785人的培训工作,其中创业意识培训658人,创业能力培训190人,城镇失业人员职业培训398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469人,农民工在岗培训1070人,有效的提高了城乡劳动者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二)开展再就业援助行动

通过举办“春风行动”、“千人就业援助”活动,帮助解决大学生就业、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务工农村富余人员的就业再就业,有力缓解了当地企业的缺工压力。截至2012年10月,我区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26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974人,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330人,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2941人,完成就业援助登记350人,实现就业211人。

(三)扎实开展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

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我区实现新增创业1272户,其中个体工商户1214户,私营企业54户,农民专业合作社4户,有力的推动了带动就业工作。就业失业登记工作和就业困难人员的认定工作已全面开展,为以后落实创业就业扶持政策打基础。

(四)维护劳资双方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加强劳资纠纷调处能力,维护劳资双方合法权益。开展了清理整治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和督促、促进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的“春暖行动”,以及用人单位遵守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法律法规专项检查。加大对企业、个体工商户进行《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在开展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的同时,加强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督促劳资双方共同遵守计划生育政策。

今年截至10月底,我局共计完成劳动保障执法年审单位101户,涉及劳动者4389人;主动监察用人单位267户,涉及劳动者19977人;受理投诉案件50起,目前已全部结案,结案率达100%;清欠工资款852.91万余元,涉及劳动者925人;督促企业签订集体劳动合同,劳动合同覆盖率达85%。到2012年10月底,我局劳动保障监察接待咨询150次383人,并对来信来访反映的事件做了及时妥善的处理,有效地维护了外来务工人员及本地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五)做好生育保险的征收及费用报销工作。

截止2012年10月,我区共有9772名城镇职工参加生育保险,征收生育保险基金110.3万元。

三、推进长效机制建设

(一)统筹推进城乡就业创业,落实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政策。

篇4

1、凡户口在本镇的全体人员均可参加,外来人员持本镇临时户口的也可申请参加。

2、凡参加大病风险基金的人员,均以户为单位由各村乡村医生登记造册,市镇居民由居委会组织登记造册,企事业单位、外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均参加户口所在村或居委会登记(有医保的居民不在合作医疗范围内)。

二、基金筹集及收费标准

1、基金收费标准,每人每年交纳基金20元。

2、农村居民,由村委会负责收缴。市镇居民,由居委会负责收缴。

3、凡新生儿,要求参加大病风险基金的,在出生后一个月内补交全年大病风险基金。

4、凡参加了镇大病风险基金的人员,同时享受市级大病风险基金待遇。

5、凡参加大病风险基金的人员,中途迁出或死亡,其所交基金一律不退。

6、参加者必须在3月底全额交清合作医疗基金,逾期作自愿放弃处理。

三、基金使用情况

1、大病风险基金的报销办法:大病风险基金实行先交费、后享受,现金就诊、发票报销的办法。

2、大病风险基金的报销范围:

⑴参加者住院的药品费、手术费、输氧费、化验费及常规检查费(拍片、透视、B超、心电图)。

⑵必须符合逐级转诊制度,持有各级转诊证明。

⑶以下内容不属报销范围:

A公费医疗规定不能报销的医药费;

B车祸、斗殴、服毒、自杀、酗酒、工伤事故等意外伤害所用的医药费用;

C器官移植、手术矫形、镶牙、美容、性病、计划生育分娩等费用;

D未经转诊擅自投医的费用;

E门诊的各项检查费、化验费、X光费;

F住院期间的伙食费、陪客费、治疗费、营养费、护理费、输血费、冷暖空调费、住院费、救护车费等;

G有挂号不住院或冒名住院等欺骗行为。

3、基金的补偿标准:

⑴市级风险基金的补偿标准,按《市农村大病风险市级统筹基金补偿暂行办法》执行。

⑵镇级风险基金的补偿标准,每个病人一次住院床日3天以上,可报金额在2000元以下的;在镇级卫生院住院,每日住院补贴15元,一次封顶补偿150元;市级以上医院住院,每日住院补贴10元,封顶补偿100元。一次住院可报金额在2001—6000元之间,补偿比例为:2001—4000元按20%补偿,4001—6000元按30%补偿(年补偿1000元,凡转镇以外医疗单位就医的补偿比例相应下降20%)。

⑶办理补偿手续应提供的资料:逐级转院证明、住院病人出院小结、就诊医院正规发票或正规发票的复印件、住院费用清单。

⑷转诊定点医院参照《市农村大病风险市级统筹基金补偿暂行办法》。

四、卫生室乡村医生管理

乡村医生要在村民委员会领导下,接受合管所及医院的业务指导,乡村医生必须遵守《乡村医生守则》、《卫生室管理制度》及《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事项,要积极完成卫生部门布置的防病、治病、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等初级卫生保健任务,对危重病人要及时组织护送转诊,不得延误病情和抢救时间,卫生室不得私自进购药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原则上村卫生室不允许静脉输液,要加强操作规范,防止突发事件发生。在卫生室发生纠纷和医疗事故,要按市卫生局()1号文件执行,追究当事人责任和法人责任。

要加强对卫生室管理,卫生室要进一步向镇、村一体化管理发展。

五、其它规定

1、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党员干部带头层层落实责任制和任务目标,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100%,参保率85%。

篇5

第一条为加强药品监督管理,规范药品流通秩序,保证药品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以下简称《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药品购销及监督管理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应当对其生产、经营、使用的药品质量负责。

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在确保药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应当适应现代药品流通发展方向,进行改革和创新。

第四条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鼓励个人和组织对药品流通实施社会监督。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任何个人和组织都有权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举报和控告。

第二章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购销药品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对其药品购销行为负责,对其销售人员或设立的办事机构以本企业名义从事的药品购销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第六条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对其购销人员进行药品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培训,建立培训档案,培训档案中应当记录培训时间、地点、内容及接受培训的人员。

第七条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加强对药品销售人员的管理,并对其销售行为作出具体规定。

第八条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不得在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核准的地址以外的场所储存或者现货销售药品。

第九条药品生产企业只能销售本企业生产的药品,不得销售本企业受委托生产的或者他人生产的药品。

第十条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批发企业销售药品时,应当提供下列资料:

(一)加盖本企业原印章的《药品生产许可证》或《药品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复印件;

(二)加盖本企业原印章的所销售药品的批准证明文件复印件;

(三)销售进口药品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相关证明文件。

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批发企业派出销售人员销售药品的,除本条前款规定的资料外,还应当提供加盖本企业原印章的授权书复印件。授权书原件应当载明授权销售的品种、地域、期限,注明销售人员的身份证号码,并加盖本企业原印章和企业法定代表人印章(或者签名)。销售人员应当出示授权书原件及本人身份证原件,供药品采购方核实。

第十一条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批发企业销售药品时,应当开具标明供货单位名称、药品名称、生产厂商、批号、数量、价格等内容的销售凭证。

药品零售企业销售药品时,应当开具标明药品名称、生产厂商、数量、价格、批号等内容的销售凭证。

第十二条药品生产、经营企业采购药品时,应按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索取、查验、留存供货企业有关证件、资料,按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索取、留存销售凭证。

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按照本条前款规定留存的资料和销售凭证,应当保存至超过药品有效期1年,但不得少于3年。

第十三条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他人从事无证生产、经营药品行为的,不得为其提供药品。

第十四条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不得为他人以本企业的名义经营药品提供场所,或者资质证明文件,或者票据等便利条件。

第十五条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不得以展示会、博览会、交易会、订货会、产品宣传会等方式现货销售药品。

第十六条药品经营企业不得购进和销售医疗机构配制的制剂。

第十七条未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核同意,药品经营企业不得改变经营方式。

药品经营企业应当按照《药品经营许可证》许可的经营范围经营药品。

第十八条药品零售企业应当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分类管理规定的要求,凭处方销售处方药。

经营处方药和甲类非处方药的药品零售企业,执业药师或者其他依法经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不在岗时,应当挂牌告知,并停止销售处方药和甲类非处方药。

第十九条药品说明书要求低温、冷藏储存的药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使用低温、冷藏设施设备运输和储存。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现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违反本条前款规定的,应当立即查封、扣押所涉药品,并依法进行处理。

第二十条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不得以搭售、买药品赠药品、买商品赠药品等方式向公众赠送处方药或者甲类非处方药。

第二十一条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不得采用邮售、互联网交易等方式直接向公众销售处方药。

第二十二条禁止非法收购药品。

第三章医疗机构购进、储存药品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三条医疗机构设置的药房,应当具有与所使用药品相适应的场所、设备、仓储设施和卫生环境,配备相应的药学技术人员,并设立药品质量管理机构或者配备质量管理人员,建立药品保管制度。

第二十四条医疗机构购进药品时,应当按照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索取、查验、保存供货企业有关证件、资料、票据。

第二十五条医疗机构购进药品,必须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并建有真实完整的药品购进记录。药品购进记录必须注明药品的通用名称、生产厂商(中药材标明产地)、剂型、规格、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批准文号、供货单位、数量、价格、购进日期。

药品购进记录必须保存至超过药品有效期1年,但不得少于3年。

第二十六条医疗机构储存药品,应当制订和执行有关药品保管、养护的制度,并采取必要的冷藏、防冻、防潮、避光、通风、防火、防虫、防鼠等措施,保证药品质量。

医疗机构应当将药品与非药品分开存放;中药材、中药饮片、化学药品、中成药应分别储存、分类存放。

第二十七条医疗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不得未经诊疗直接向患者提供药品。

第二十八条医疗机构不得采用邮售、互联网交易等方式直接向公众销售处方药。

第二十九条医疗机构以集中招标方式采购药品的,应当遵守《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及本办法的有关规定。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违反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

(二)药品生产、批发企业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

(三)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未按照规定留存有关资料、销售凭证的。

第三十一条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违反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的,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

第三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三条规定,没收违法销售的药品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销售的药品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一)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违反本办法第八条规定,在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核准的地址以外的场所现货销售药品的;

(二)药品生产企业违反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

(三)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的;

(四)药品经营企业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的。

第三十三条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违反本办法第八条规定,在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核准的地址以外的场所储存药品的,按照《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七十四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四条药品零售企业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他人从事无证生产、经营药品行为而为其提供药品的,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六条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按照《药品管理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七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药品经营企业购进或者销售医疗机构配制的制剂的,按照《药品管理法》第八十条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八条药品零售企业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药品零售企业在执业药师或者其他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不在岗时销售处方药或者甲类非处方药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九条药品生产、批发企业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未在药品说明书规定的低温、冷藏条件下运输药品的,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有关药品经依法确认属于假劣药品的,按照《药品管理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药品生产、批发企业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未在药品说明书规定的低温、冷藏条件下储存药品的,按照《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九条的规定予以处罚;有关药品经依法确认属于假劣药品的,按照《药品管理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十条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的,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处以赠送药品货值金额二倍以下的罚款,但是最高不超过三万元。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三条至第二十七条的,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给予通报。

第四十二条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医疗机构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以邮售、互联网交易等方式直接向公众销售处方药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销售药品货值金额二倍以下的罚款,但是最高不超过三万元。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非法收购药品的,按照《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十四条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应当予以制止和处罚的违法行为不予制止、处罚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四十五条本办法所称药品现货销售,是指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或其委派的销售人员,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核准的地址以外的其他场所,携带药品现货向不特定对象现场销售药品的行为。

篇6

山东省药品使用条例最新全文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药品使用行为,保障人体用药安全、有效、合理,维护受药人的生命权、健康权和其他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药品使用,是指用药人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康复保健以及其他调节人的生理机能为目的,向受药人提供药品所实施的药品购进、储存、调配及应用的活动。

本条例所称用药人,是指依法登记成立并使用药品的医疗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从事疾病预防、保健、戒毒等活动的其他单位。

本条例所称受药人,是指接受用药人提供的用药服务且将药品用于自身的自然人。

第三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药品使用以及与药品使用有关的活动,适用本条例。

个人自购自用药品以及法律、法规对药品使用有特别规定的,不适用本条例。

第四条 药品使用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科学合理、经济便民的原则。

第五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药品使用监督管理工作的领导,完善药品使用监督管理机制,保障受药人享有质量优良的用药服务。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协调解决药品使用监督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维护药品使用秩序,鼓励、引导科学合理用药。

第六条 县(市、区)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药品使用监督管理工作。

卫生、计划生育、工商、价格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与药品使用有关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七条 用药人应当建立健全药品质量和药品使用管理制度。

用药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设立药事管理组织,负责本单位的药品使用管理工作;按照国家规定不需要设立药事管理组织的,应当指定专人负责药品使用管理工作。

第二章 药品购进与储存

第八条 用药人必须从具有相应药品生产、经营资格的企业购进药品,购进没有实施批准文号管理的中药材除外。

用药人购进药品,应当先行验明、核实供货单位的药品生产许可证或者药品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授权委托书等有效证明文件,妥善保存加盖供货单位原印章的复印件,并应当验明药品合格证明。

第九条 用药人购进药品,必须建立和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并有真实、完整的购进验收记录。

购进验收记录主要包括药品的通用名称、剂型、规格、批准文号、生产批号、有效期、生产厂商、供货单位、购货数量、购进价格、购货日期、验收结论、验收人签名等内容。

购进验收记录的保存期为药品有效期届满后一年;药品有效期不满二年的,购进验收记录的保存期不得少于三年。

第十条 药品属性对运输条件有特殊要求的,用药人购进该药品,应当查验是否符合运输条件要求并作好记录;对不符合运输条件要求的,应当拒绝接收。

第十一条 用药人购进药品,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购进假药、劣药;

(二)从不具有相应药品生产、经营资格的单位或者个人处购进药品;

(三)购进或者擅自使用其他医疗机构配制的制剂;

(四)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十二条 用药人应当根据药品的品种、属性、数量设置相应的专用场所和设施,并配备养护人员。

第十三条 用药人应当按照药品的属性和类别分库、分区、分垛存放药品,并采取控温、防潮、避光、通风、防虫、防鼠、防火、防污染等措施。

储存易燃、易爆、强腐蚀等危险性药品的,应当专设仓库,单独存放,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第十四条 用药人设置仓库储存药品的,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对仓库实行色标管理:

(一)合格药品区为绿色;

(二)待验药品区、退回药品区为黄色;

(三)不合格药品区为红色。

第十五条 用药人应当定期对库存药品进行检查,对影响药品质量的隐患,应当及时排除;对过期、受污染、变质等不合格药品,应当登记造册,并按照有关规定予以销毁。

第三章 药品调配与应用

第十六条 用药人调配药品,必须凭处方或者医嘱进行,严格执行药品调配操作规程,确保发出的药品准确无误。

炮制中药饮片必须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炮制规范。

第十七条 调配药品或者炮制中药饮片,应当在独立设置的专用场所进行。

第十八条 用药人调配药品,应当对拆零药品使用的工具和容器定期清洗、消毒,并保持清洁卫生。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应当保持清洁,不得污染药品。

用药人调配药品,应当在分装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上注明药品通用名称、规格、用法、用量、有效期和注意事项,作出详细记录并至少保存一年。

第十九条 用药人调配药品,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违反药物禁忌或者配伍禁忌调配药品;

(二)违反国家规定超剂量调配药品;

(三)裸手直接接触片剂、胶囊和直接口服的中药饮片等无包装药品;

(四)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条 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应当配备临床药师。

临床药师应当履行参与查房和会诊、设计给药方案、提供用药咨询以及监督医师合理用药等职责。

第二十一条 开具处方或者下达医嘱必须使用药品通用名称或者经批准的医疗机构制剂名称。处方中开具的进口药品应当附有中文说明书。

第二十二条 用药人应用药品,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应用假药、劣药;

(二)违反药物禁忌或者配伍禁忌应用药品;

(三)应用明显超出治疗疾病所需种类和数量的药品;

(四)无正当理由未按照药品使用说明书应用药品;

(五)以非药品充当药品治疗疾病;

(六)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三条 用药人不得利用医疗广告或者医疗保健咨询服务的形式对应用的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进行宣传。

药品广告的内容必须真实、合法,以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说明书为准,不得含有虚假内容。非药品广告不得有涉及药品的内容。

第二十四条 用药人应当确定专门机构或者人员负责本单位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第二十五条 受药人或者其利害关系人对所用药品的预防、诊断、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以及价格有知情权,对疗效相同或者相近的药品有选择权。用药人应当尊重受药人或者其利害关系人的权利,并履行相应的告知义务。

第二十六条 受药人或者其利害关系人与用药人对应用药品引起的争议,可以向医疗事故鉴定机构申请鉴定。医疗事故鉴定机构对该申请应当受理,并依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的程序进行鉴定。

鉴定结论可以作为解决药品应用争议的证据,也可以作为有关主管部门对用药人及其直接责任人员进行行政处理的证据。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七条 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拟定《山东省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范》,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用药人应当遵守《山东省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范》。

第二十八条 医疗机构必须配备具有法定资格的药学技术人员。医疗机构中的非药学技术人员不得直接从事药剂技术工作。

其他用药人中非药学技术人员直接从事药剂技术工作的,应当经设区的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考核合格。

第二十九条 用药人应当每年组织直接接触药品的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健康检查由当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指定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或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并由该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督实施。

患有精神病、传染病和其他可能污染药品的疾病的,不得从事直接接触药品的工作。

第三十条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为用药人的药品质量管理、药学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等提供服务。

第三十一条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对用药人使用药品进行监督检查,并可以根据需要对药品质量进行抽查检验,用药人不得拒绝和隐瞒。

抽查检验应当按照规定抽样,并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药品质量检查和检验的结果进行公告。

第三十二条 对药品使用引发的突发事件,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及时进行调查,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对相关的药品先行采取查封、扣押等应急措施,待事态得到控制后,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作出行政处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未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取得合法执业资格的单位和个人使用药品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使用的药品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使用药品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四条 医疗机构使用假药、劣药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处理。其他用药人使用假药、劣药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对医疗机构使用假药、劣药的行政处罚种类和幅度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用药人从不具有相应药品生产、经营资格的单位或者个人处购进药品,或者购进、擅自使用其他医疗机构配制的制剂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购进、擅自使用的药品或者医疗机构制剂;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购进、擅自使用药品或者医疗机构制剂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发证机关吊销其执业许可证书。

第三十六条 用药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依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购进药品,没有真实、完整购进验收记录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二)未按照规定保存购进验收记录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的罚款;

(三)裸手直接接触片剂、胶囊或者直接口服的中药饮片等无包装药品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四)以非药品充当药品治疗疾病的,处以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五)安排不具有法定资格或者未经考核合格的人员直接从事药剂技术工作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六)未按照规定组织直接接触药品的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七)安排患有精神病、传染病和其他可能污染药品的疾病的人员从事直接接触药品工作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七条 用药人有下列行为之一,法律、行政法规对其已有行政处罚规定的,依照该规定执行;法律、行政法规没有规定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一)开具处方或者下达医嘱未使用药品通用名称或者经批准的医疗机构制剂名称的;

(二)违反药物禁忌或者配伍禁忌调配或者应用药品的;

(三)违反国家规定超剂量调配药品的;

(四)应用明显超出治疗疾病所需种类和数量的药品的;

(五)无正当理由未按照药品使用说明书应用药品的。

第三十八条 用药人利用医疗广告或者医疗保健咨询服务的形式对应用的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进行宣传、药品广告含有虚假内容以及非药品广告涉及药品宣传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依法予以查处。

第三十九条 用药人违反《山东省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范》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条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利用职权向用药人推荐使用药品牟取私利的;

(二)违反法律规定对药品质量进行抽查检验的;

(三)不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

(四)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其他行为。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本条例自20xx年3月1日起施行

申领《药品经营许可证》的条件按照《药品管理法》第14条规定,开办药品批发企业,应符合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批发企业合理布局的要求,并符合以下设置标准:

(一)具有保证所经营药品质量的规章制度;

(二)企业、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企业负责人、质量管理负责人无《药品管理法》第76条、第83条规定的情形;

(三)具有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一定数量的执业药师。质量管理负责人具有大学以上学历,且必须是执业药师;

(四)具有能够保证药品储存质量要求的、与其经营品种和规模相适应的常温库、阴凉库、冷库。仓库中具有适合药品储存的专用货架和实现药品入库、传送、分检、上架、出库现代物流系统的装置和设备;

(五)具有独立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能覆盖企业内药品的购进、储存、销售以及经营和质量控制的全过程;能全面记录企业经营管理及实施《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方面的信息;符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对药品经营各环节的要求,并具有可以实现接受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机构)监管的条件;

(六)具有符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对药品营业场所及辅助、办公用房以及仓库管理、仓库内药品质量安全保障和进出库、在库储存与养护方面的条件。

国家对经营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预防性生物制品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开办药品零售企业,应符合当地常住人口数量、地域、交通状况和实际需要的要求,符合方便群众购药的原则,并符合以下设置规定:

(一)具有保证所经营药品质量的规章制度;

(二)具有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

经营处方药、甲类非处方药的药品零售企业,必须配有执业药师或者其他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质量负责人应有一年以上(含一年)药品经营质量管理工作经验。

经营乙类非处方药的药品零售企业,以及农村乡镇以下地区设立药品零售企业的,应当按照《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第15条的规定配备业务人员,有条件的应当配备执业药师。

企业营业时间,以上人员应当在岗。

(三)企业、企业法定代表人、企业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无《药品管理法》第76条、第83条规定情形的;

(四)具有与所经营药品相适应的营业场所、设备、仓储设施以及卫生环境。在超市等其他商业企业内设立零售药店的,必须具有独立的区域;

(五)具有能够配备满足当地消费者所需药品的能力,并能保证24小时供应。药品零售企业应备有的国家基本药物品种数量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结合当地具体情况确定。

开办药品批发企业验收实施标准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开办药品零售企业验收实施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本办法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有关内容组织制定,并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备案。

药品经营企业经营范围的核定。

药品经营企业经营范围:

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

生物制品;

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原料药及其制剂、生化药品。

篇7

1、坚持把食品安全工作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确保食品安全工作各项目标责任落到实处。一是周密部署,及时组织召开了食品安全工作会议,全面安排部署了今年各项工作任务。制定了《2015年__县餐饮食品安全工作计划》,明确了整治目标任务、重点和工作要求,全面开展拉网式检查。二是落实责任。今年我局以两个餐饮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小组为单位,实行划片包乡(镇)、责任到人的网格化监管模式,确保监管包干无缺位。建立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三是健全机制。健全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执法人员具体负责的工作责任制,健全食品安全应急体系,不断强化餐饮服务单位诚信意识,切实提高了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

2、元旦春节期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为进一步强化元旦、春节期间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防止食物中毒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群众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今年年初,我局开展元旦、春节期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以承办节日大中型聚餐和“团年宴”的大中型餐饮单位为重点,共出动执法人员40人次,执法车辆7台次,对县城11家大中型餐饮服务单位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餐饮服务单位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和转让出租许可证经营行为;加强对餐饮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教育,严格执行餐饮从业人员的健康管理;严格落实《餐饮服务食品采购索证索票管理规定》,进一步强化餐饮业原料进货溯源制度,监督检查食品及食品添加剂等原辅料索证索票和台帐建立情况;严厉打击采购、使用病死、毒死或死因不明的畜禽动物及其制品、劣质食用油、不合格调味品、非食用原料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检查餐饮服务单位是否按规定对餐饮具进行清洗、消毒和保洁,是否有消毒记录,规范餐饮服务单位一次性餐饮具进货渠道,查处使用不合格餐饮具、自行消毒不符合规范等问题;加强对食品加工过程和食品原料、半成品和成品贮存情况的安全监管 。

3、开展小餐饮店专项整治,努力创省卫。根据《__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5年食品药品“四小”整规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我局结合县委、县政府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和市级文明县城”的决定,制定了《__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5年食品药品“四小”整规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为准绳;以整顿和规范市区中小餐饮的经营行为,提升城市品位,建设文明和谐、清洁美好的宜居家园,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为根本目的。通过开展餐饮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提高我县中小餐饮经营者的食品安全法律意识和食品安全知识水平,全面改善中小餐饮食品安全状况。自2月份以来,重点整治全县范围内中小餐饮,特别是学校、车站、农贸市场、医院周边,主街干道。重点整治经营场地狭小,无专用烹饪加工间,门前灶,随意排放油烟,防尘、防鼠、防虫害设施缺失,无洗刷、消毒、冷藏等基本卫生设施的无证小餐饮店;虽有餐饮服务许可证,但现在已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又拒不整改或受客观条件限制无法达标的中小餐饮服务单位。采取拉网式摸底检查,共检查县城小餐饮52家,出动执法人员146人次,执法车辆16台次,逐户逐店下发整改通知书和整治标准,按计划完成创省卫任务。

4、加强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障。我县“人大”、“政协”两会于2015年3月8日至12日召开,为确保“两会”代表用餐安全,我局采取会前介入,会中全程监管的模式,对承办该会用餐的餐饮服务单位的仓库、食品加工操作间、就餐间及面食专间,对食材、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进行了全面检查;在具有我县民族特色的“四月八”姑娘节活动中,我局组织开展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障监督,成立了四月八姑娘节旅游景点餐饮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领导小组,累计出动执法人员366人次,车辆52台次,共检查餐饮单位116家次,重点检查了我县城区各大中型餐馆和景区农家乐。我局根据本地、本系统重大节日期间食品安全工作的特点,认真查找监管工作的薄弱环节,强化监管措施,落实工作责任,按重大活动的食品安全保障监督要求,确保重大活动期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事前、事中、

事后餐饮食品安全,切实做好活动期间食品安全保障工作。1、加大对药品医疗器械质量的整顿力度。上半年共组织了中药饮片、非药品冒充药品、计生药械等4项专项整治行动,共检查药品、医疗器械经营、使用单位168家次。立案查处一般及听证程序案件和简易程序案件21起,结案21起,没收假劣药品1种次、价值0.28万元,收缴罚没款5万余元。在与县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开展“两非”专项整治行动中,共检查药品经营企业38家次、药品使用单位106家次,有力地规范了我县的药品、医疗器械市场。同时对药物不良反应工作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进行了部署,完成药品不良反应报表83份,器械不良反应事件报表37份。对全县保健食品、化妆品及医疗器械进行了专项检查。出动执法人员186人次,检查单位36家,其中医疗器械103品规次,计划生育用具18品规次,保健食品156品规次,检查合格率在95.5%以上。明确了各有关单位的职责,确保年度工作任务的完成。

2、做好食品药品“四小”整规专项整治。根据市局制订的《2015年食品药品“四小”整规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要求,我局从4月起,组织执法人员分成3小个小组,分别对县城、乡镇进行了专项检查。针对当前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食品经营店、小诊所、小药店等食品药品“四小”单位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依法打击违法违规和侵害群众利益行为,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规范“四小”生产经营秩序,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根据工作开展情况,将我局的行政许可工作进行了梳理、进一步规范了行政许可工作。今年是新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实行的第一年,按照上级的工作部署,组织召开了2015年底证照到期48家相对人的培训和动员工作,目前为止已经对22家药店进行了材料初审并上报市局,市局检查组对我县GSP进行了现场认证,合格的19家,其中3家限期整改。受理《餐饮服务许可证》30家,办结《餐饮服务许可证》23家。通过实施该项工作,促进了全县食品药品经营单位的规范化管理。同时要求执法队伍做到严格执法,文明执法,树立监管部门形象。半年来没有发生一起接受各种“回扣”、“红包”或“吃、拿、卡、要、报”现象。

利用“3.15”宣传日和“3.31食品药品举报投诉”宣传活动的有利时机,采取现场咨询、发放宣传资料、实物样品展示、展板展示、出动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食品、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化妆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科普常识等,营造了良好的实施环境和执法环境。半年来共出动宣传人员60人次、宣传车辆 30台次,散发食品药品安全和法律法规宣传资料30000余份,解答群众提问3200余人次。

在积极开展各项业务工作的同时,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信息,坚持每月月底向县政府办报送工作小结和下月工作计划。狠抓内务部管理、严格考勤制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案件集体审议、财务会审制度,做好了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和计划生育、信息综合上报、纪检监察、党风廉政等各项工作,得到了县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好评。

1、人员、经费、装备还不能完全满足食品药品监管需求。新进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少,药品监督管理经费不足。财政经费保障有限。技术装备适应不了执法需求,难以满足实施全方位的药品监管需要。我县食品、药品>!<、化妆品、保健品抽验任务难以按要求开展。

2、各乡镇食品药品监管领导小组办公室缺少专门工作经费、没有相对固定的专职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低,在免费发放食品摊贩登记卡、建立食品药品生产经营台帐、农村自办宴席登记等方面进展较慢。

下半年,我们将继续坚持餐饮业、保化产品、药品监管工作方针,围绕年初的目标管理责任内容,进一步明确责任,克服困难,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为全县的经济发展多做贡献,主要完成以下几方面的任务:

一是积极做好政府机构改革期间的餐饮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和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监管工作,防止出现监管脱节。

二是继续做好药品医疗器械的专项整治工作,坚持依法行政,严厉打击药品医疗器械违法行为。

三是继续深入开展“三严三实”活动,不断巩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做好结合文章,做到一手抓监管,一手抓教育两不误。

四是严格各项工作纪律,保障机构改革平稳实施。

五是全面完成上级交办的工作任务。

1、基层食品药品监管专项监管经费缺口大,基层政府财政保障能力有限,有待于争取上级财政部门支持。结合本次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改革的有利时机,要在机构改革指导意见中明确基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编制中食品药品专业人员的比例,明确食品药品专项监管经费的安排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食品药品执法人员的人员工作经费参照公检法标准执行,以进一步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经费的保障。

篇8

劳务派遣管理制度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了增强公司依法管理的规范性和派遣员工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给用工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的人力资源专业服务,维护用工单位、派遣员工和公司三方的合法权益,根据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劳动法》和《劳务派遣暂行规定》(人社部第22号部长令)等国家及我省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单位的劳务派遣管理制度。

第二条

劳务派遣岗位工种应符合国家关于劳务派遣只能在临时性、辅或替代性工作岗位上实施的要求。

第三条

公司、用工单位和派遣员工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劳动合同的约定。

第四条

本规定适用于与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的派遣员工。

第二章

劳动合同

第五条

公司与派遣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依法具备以下条款:

(1)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2)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

(3)劳动合同期限;(4)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5)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6)劳动报酬;(7)社会保险;(8)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9)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第六条

劳动合同的订立

1、派遣员工与公司依据《劳动合同法》及《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签订劳动合同,实行劳务派遣用工形式。公司与派遣员工签订固定期限合同。首次劳动合同期限为两年。试用期限不超过两个月。

2、劳动合同的期限分为有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第七条

劳动合同的续订、变更、终止及解除按新修订《劳动合同法》严格执行。

第八条

解除与终止劳动合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司须向派遣员工支付经济补偿:按照派遣员工在我公司工作的年限计算,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派遣员工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个月工资支付;不满六个月的,按半个月工资支付。

第三章

劳动报酬

第九条

依据《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用工单位无同类岗位劳动者的,参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公司应当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二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按月支付劳动报酬;派遣员工试用期内的劳动报酬不得低于约定工资的80%,并不得低于用工地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被派遣员工在无工作期间,公司应当按照不得低于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向其按月支付报酬。

第十条

派遣员工工资由公司直接支付,公司为派遣员工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其他福利待遇。

第十一条

加班加点工资的支付;在标准工作日内安排派遣员工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150%的工资报酬;休息日安排派遣员工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200%的工资报酬;法定休假日安排派遣员工工作的,支付不低于300%的工资报酬。

第十二条

派遣员工的劳动报酬以货币形式或银行转账支付,包括基本工资、福利补贴、职位津贴、特别津贴、全勤奖金等,工资发放日一般为每月15日,如遇节假日,应当提前在最近的工作日支付。

第十三条

以下费用公司从派遣员工工资中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个人承担部分费;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费用。

第十四条

派遣员工带薪年休假、探亲假,病、事、生育、计划生育(流产)假等各种假、旷工及因工培训期间的薪酬待遇,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及我公司考勤制度和薪酬福利制度执行。

第十五条

派遣员工如果对所发工资有异议,可向公司专管员查询,公司必须及时答复。如有错误,经核实后,及时给予纠正。

第四章

社会保险

第十六条

公司按照《劳动的合同法》为派遣员工缴纳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五种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第十七条

派遣员工工伤事故处理和工伤保险待遇支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十八条

公司为派遣员工按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保险缴费基数及各种社会保险的缴纳标准和比例以当地社会保险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各种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的缴费基数应按当地政策执行,并且缴费基数应随着当地缴费基数的调整而调整。

第二十条

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派遣员工社会保险缴纳至离职当月,社会保险个人应缴纳金额在结算工资中予以扣除,并在十五日内为员工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第二十一条

派遣员工在用工单位工作期间患职业病,依照国家和我省有关职业病防治规定执行。

第五章

工时时间

第二十二条

依国家规定公司被派遣员工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的工时。对于派遣员工到申请实行特殊工时制度的用工单位,应征的用工单位职工大会或职代会的同意,并向当地人社行政部门提出实施特殊工时的申请,经当地人社行政部门审批后方可实行特殊工时工作制。

第二十三条

对于实行计件工作的派遣员工的工时应参照八小时工时制度加以计算,合理确定其劳动者定额和计件报酬标准。

第二十四条

用工单位可根据各岗位工作职责要求适当调整派遣员工的工作时间;派遣员工应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完成相应工作任务。

第二十五条

确需加班应经用工单位职能管理部门负责人同意并经派遣人员同意后下达加班通知书后方可加班;如遇加班用工单位应当安排劳务派遣人员调休,无法安排调休的,按照劳动法的规定支付加班报酬。

第六章

休息休假

第二十六条

派遣员工公休日、探亲假、婚丧假、事假、产假等依据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派遣员工享有带薪年休假的权利。

第七章

工作纪律

第二十八条

派遣员工要严格遵守公司依据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制定的职工守则,包括:

(一)履约纪律:公司与派遣员工要严格履行劳动合同及违约应承担的责任。

(二)考勤纪律:派遣员工的工作时间、地点及请休事假、病假、年休假、探亲假等要按公司的《规章制度》规定执行。

(三)工作纪律:

根据生产,工作岗位职责及规则,按质、按量完成工作任务。

(四)安全卫生:严格遵守技术操作规程和安全卫生规程。

(五)保密制度:

遵守用工单位的保密制度,不得泄露用工单位的商业秘密。

第八章

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及职业危害防护

第二十九条

派遣员工上岗前,公司需向派遣员工告知其工作岗位、工作环境以及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并对派遣员工进行岗前劳动安全卫生教育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伤亡事故,减少职业危害。

第三十条

监督实际用工单位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按照国家有关劳动安全、卫生的规定为派遣员工提供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及相应的劳动保护。

第三十一条

派遣员工从事的工作岗位有职业危害的,在用工单位的监督下,派遣员工须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在劳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派遣员工对用工单位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有权拒绝执行。

第三十二条

派遣员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公司及实际用工单位负责及时救治,并按规定时间为派遣员工进行工伤申报认定及劳动能力鉴定,公司及用工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派遣员工享受工伤保险和相关待遇。

第九章

第三十三条

本管理制度自下发之日起实施。本规定中没有规定或规定不明确的,以相关法律、法规为准。

二Ο一八年六月五日

篇9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的监督管理,保证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使用,维护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采购、储存、使用以及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医疗机构,是指依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机构。

对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按照医院类和非医院类进行监督管理。医院类医疗机构包括各类医院、妇幼保健院和规模较大的卫生院。规模较大的卫生院的具体标准由省卫生行政部门、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第四条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应当遵循安全、有效和合理的原则。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的监督管理。

卫生行政部门依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有关事项的监督管理。

工商、价格、质量技术监督、人口和计划生育等有关行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的相关管理工作。

第六条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使用负全面责任。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其规模和管理需要,设置药品、医疗器械管理组织或者配备管理人员,建立管理制度,明确并落实职责。

第二章药品、医疗器械的采购与储存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药品、医疗器械进货查验制度,对相关证明文件进行查验:

(一)从药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首次采购药品、医疗器械的,应当查验《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批准证明文件或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

(二)从药品批发企业、医疗器械经营企业首次采购药品、医疗器械的,应当查验《药品经营许可证》、药品批准证明文件或者《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

(三)采购进口药品,应当查验药品进口批准证明文件和进口检验质量报告书;采购进口医疗器械,应当查验医疗器械进口注册证书,有进口质量检验要求的,应当同时查验进口检验质量报告书。

第八条医疗机构对购进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应当逐批进行验收,并作记录。

医疗机构接受捐助、赠送药品和医疗器械,从其他医疗机构调入急救需要药品和医疗器械,或者从药品零售企业直接购进急救需要药品的,应当按照前款规定进行验收,并作记录。

第九条药品验收记录应当包括药品通用名称、规格、批号、有效期、生产厂商、供货单位、购货数量、购进价格、购货日期、验收日期、验收结论等内容。

医疗器械验收记录应当包括产品名称、规格型号、产品批号(生产日期)、生产厂商、供货单位、购货数量、购进价格、购货日期、验收日期、验收结论等内容;有灭菌批号、有效期的,应当记录灭菌批号、有效期;医疗仪器、设备的验收记录还应当包括相关配置和技术性指标。

验收记录由验收人员签字或者盖章后,归档保存。验收记录以及相关凭证应当至少保存3年;有产品有效期的,应当保存至超过产品有效期1年。

第十条村卫生室(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医疗机构从药品、医疗器械生产或者经营企业采购药品和医疗器械有困难的,可以委托其他医疗机构代为采购。委托采购协议应当向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鼓励药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直接向医疗机构配送药品、医疗器械。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与其规模相适应的药房(药库)。药房(药库)应当与生活、办公和医疗区域分开,并具备必要的避光、通风、防虫、防鼠条件以及温度、湿度控制设备。

医院类医疗机构应当设置储存药品、医疗器械的冷库(柜)、阴凉库。非医院类医疗机构应当根据需要设置冷库(柜)、阴凉库,并尽可能缩短药品、医疗器械的储存期限。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按照产品说明书标明的储存条件存放药品、医疗器械,并监测和记录储存区域的温度、湿度。

医疗机构储存药品、医疗器械实行色标管理,分类存放。易串味的药品、中药材、中药饮片应当与其他药品分开存放;过期、变质、失效等不合格的药品、医疗器械应当放置在不合格库(区)。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每月对药品、医疗器械进行检查与养护,对储存设施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并建立相应的养护档案。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药品、医疗器械出库复核制度。过期、变质、失效、国家明令淘汰以及其他不合格的药品、医疗器械不得出库使用。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需要在急诊室、病区护士站等场所临时储存药品、医疗器械的,应当配备药品、医疗器械储存专柜。对需要冷藏的药品、医疗器械,应当配备相应设备。

第三章药品、医疗器械的使用规范

第十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凭本单位的用药处方向就诊者提供药品,凭本单位的医学证明文件或者根据诊疗需要向就诊者提供医疗器械或者医疗器械服务。

第十七条按照《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规定取得执业资格的乡村医生,除开具中药汤剂处方外,应当在《*省乡村医生基本用药目录》规定的范围内开具用药处方。

第十八条用药处方应当按照诊疗规范要求开具,并用中文载明临床诊断,药品通用名称、规格、数量、用法、用量等内容。中药饮片、医院制剂应当使用经正式批准的药剂名称。

处方应当书写规范,字迹清楚。就诊者要求提供纸质处方的,医疗机构应当提供,不得拒绝。

第十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在儿童用药处方上设置明显标志,并对儿童用药处方进行专门管理。

儿童用药处方中使用成人药品的,应当符合药品说明书中儿童用药的相关要求,并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药物功能在年龄上存在的特异性和差异性。

第二十条医疗机构审核处方人员,应当具有药士、中药士以上药学技术职称;调配处方人员,应当具有药士、中药士以上药学技术职称或者药学、中药学专业中专以上学历。

村卫生室(所)的从业人员经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的药学专业知识培训合格,可以从事村卫生室(所)的处方审核和调配工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村卫生室(所)从业人员的药学专业知识培训不得收取任何费用,所需经费由同级人民政府承担。

第二十一条审核处方人员对处方进行审核后,应当在处方上签名或者加盖专用签章。

审核处方人员认为处方存在用药不适宜时,应当告知处方医师,请其确认或者重新开具处方;认为处方存在不合理用药或者用药错误时,应当拒绝调配,及时告知处方医师,并按照有关规定书面报告。

第二十二条医疗机构用于调配药品的工具、设施、包装用品以及调配药品、集中输液的区域,应当符合卫生要求;配制输液的区域应当相对隔离,并符合相应洁净要求。

第二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诊疗规范的要求配发药品,并在交付药品时提供用药指导。配发儿童使用药品的,应当详细说明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二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按照使用说明书的要求使用医疗器械。

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不得重复使用,对已经使用过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并作出记录。

第二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仪器、设备安全使用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并督促使用技术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使用技术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医疗仪器、设备。

医疗机构应当对医疗仪器、设备以及植入性医疗器械的使用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不符合要求的,不得上岗。培训、考核情况应当形成记录,并存档备查。

第二十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仪器、设备维护和安全检测制度,维护情况和安全检测结果应当形成记录,并存档备查。

列入国家强制计量范围的医疗器械的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使用列入国家重点监管目录的植入性医疗器械,医疗机构应当登记使用者情况,手术日期,手术医师姓名,产品名称、数量、规格型号、生产厂商、生产批号(出厂编号)、灭菌批号、有效期,供货单位等信息。

第二十八条依法取得药物、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资格的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由专人负责试验用药物、医疗器械的接收、储存、养护、分发、使用以及退回工作,并对使用情况进行跟踪,不得扩大使用范围。

第二十九条医院类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药品和医疗器械非正常使用控制制度,按月度对本单位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发现药品、医疗器械的使用量、使用金额、使用频率异常的,应当组织专家进行合理性分析,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统计情况、分析结果以及所采取的措施应当由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签字,并存档备查。

第三十条医院类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处方评估制度,按不少于5%的比例,每月对处方进行抽查,并进行合理性评估;发现处方存在违规用药、滥用药物、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应当责令处方医师改正,并作为不良记录记入医师考核档案。评估、处理情况应当形成记录,存档备查。

第三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规定,指定专门人员负责监测和报告工作。发现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应当按照规定及时上报,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不良后果扩大,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的调查。

医疗机构不得瞒报、缓报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

第三十二条医疗机构发生药品、医疗器械使用安全事故的,应当依照有关应急预案的要求及时向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后果扩大。

医疗机构不得瞒报、缓报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安全事故。

第三十三条对不合格或者质量可疑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医疗机构应当停止使用,就地封存,并及时向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作出处理前,医疗机构不得自行退货、换货和销毁。

第三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如实公布药品、医疗器械使用的价格,并向就诊者如实提供药品、医疗器械使用价格清单,清单中的药品名称应当使用药品通用名称。

就诊者对药品、医疗器械使用的价格有异议的,有权向医疗机构询问,医疗机构应当及时作出答复。

第三十五条医疗广告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医疗机构不得利用医疗广告进行药品、医疗器械宣传和推荐。

医疗机构、广告者不得利用新闻报道、医疗资讯服务类专题节(栏)目等形式对药品和医疗器械进行或者变相进行广告宣传和推荐。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六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行政等部门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对医疗机构药品、医疗器械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需要其他部门处理的,应当及时移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行政等部门应当相互配合,形成联合检查机制。

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应当形成书面记录,由监督检查人员签字后归档。监督检查活动不得妨碍医疗机构正常诊疗,不得索取或者收受被检查单位的财物,不得谋取其他利益。

医疗机构应当如实提供与被检查事项有关的物品和资料,不得拒绝、隐瞒。

第三十七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医院类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每半年不得少于1次,对非医院类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每年不得少于1次。

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类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疗器械非正常使用控制制度、处方评估制度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每半年不得少于1次。

第三十八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监督检查的需要,可以对医疗机构使用的药品、医疗器械进行抽查检验。抽查检验应当按照规定抽样,并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第三十九条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向社会公布的药品、医疗器械质量公告中,应当包括对医疗机构使用的药品、医疗器械质量抽查检验结果。

质量抽查检验结果的异议、复验程序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条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或者药品、医疗器械使用安全事故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依照有关应急预案的规定,及时进行处置。

第四十一条医疗机构不得在药品、医疗器械采购、使用过程中收受回扣或者其他利益,不得假借赞助、捐赠、技术开发等名义收受药品、医疗器械生产和经营企业或者其人给予的财物或者其他利益。

医疗机构的负责人、采购人员、医师等人员不得以任何名义收受药品、医疗器械生产和经营企业或者其人给予的财物或者其他利益。

第四十二条医师不得利用工作便利,索取或者收受就诊者财物,不得要求或者变相要求就诊者向其指定的单位和个人直接购买药品、医疗器械,以牟取不正当利益。

第四十三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行政等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投诉和举报电话、电子信箱、通讯地址;收到投诉和举报后,应当及时作出处理,将处理情况回复投诉人、举报人,并对投诉人、举报人的情况予以保密。

第四十四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对医疗广告的监督管理,对医疗机构、广告者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行为,应当及时依法查处。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行政部门发现医疗机构、广告者有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五条规定行为的,应当予以制止,并书面告知或者移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将查处情况书面告知移送单位。

工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每年度对本辖区内医疗广告的监督管理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及时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有关法律、法规已有处罚和处分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六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权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按照本办法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规定实施监督检查、抽查的;

(二)未按照本办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向社会公布医疗机构使用药品、医疗器械质量抽查检验结果的;

(三)未按照本办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公布和处理投诉和举报的;

(四)未按照本办法第四十四条规定查处、移送以及对医疗广告的监督管理进行综合评估的;

(五)有其他、、行为的。

第四十七条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可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依照本办法第七条规定对药品、医疗器械进行进货查验的;

(二)未依照本办法第八条、第九条规定对购进的药品、医疗器械作出验收记录的;

(三)未依照本办法规定储存、养护药品、医疗器械的;

(四)未依照本办法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规定建立并执行医疗仪器、设备安全使用管理制度、使用人员上岗培训制度以及维护和安全检测制度的;

(五)未依照本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对植入性医疗器械使用进行登记的。

第四十八条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可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规定使用药品和医疗器械的;

(二)未依照本办法规定开具、审核、调配处方,配发药品的;

(三)未按照本办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向就诊者提供价格清单,或者对就诊者的询问未及时作出答复的。

第四十九条医院类医疗机构未依照本办法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规定,建立并执行药品、医疗器械非正常使用控制制度和处方评估制度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可处3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条医疗机构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继续使用不合格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继续使用质量可疑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使用,可根据情节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医疗机构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对不合格或者质量可疑的药品和医疗器械自行退货、换货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追回,可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一条医疗机构及其有关人员违反本办法第四十一条规定,收受回扣或者其他利益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有关规定实施处罚。

医师违反本办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牟取不正当利益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实施处罚。

第五十二条医疗机构瞒报、缓报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给予通报批评,可处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有权机关给予纪律处分。

第五十三条医疗机构瞒报、缓报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安全事故的,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给予通报批评,可处3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有权机关给予纪律处分。

第五十四条医疗机构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公布药品、医疗器械价格的,由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理。

第五十五条医疗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给就诊者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五十六条对医疗机构使用品、、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以及疫苗的监督管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篇10

为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与交流,进步做好标准解读工作。2月19日,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于举办第九期开放日活动中,该中心标准部王君、韩军花两位专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对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近期公布的《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 29921-2013)、《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GB 29922-2013)、《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B 29923-2013)和《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GB 13432-2013)4项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进行了解读分享。

《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 29921-2013)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标准二部副主任王君介绍了《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 29921-2013)标准的相关情况。

致病菌(pathogenic bacteria)是指能够引起人或动物疾病的病原菌,包括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王君在谈到为什么要制定《食品中致病菌限量》时表示,首先由致病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全球主要的食品安全问题。我国每年由致病菌引起的报告病例数约占食源性疾病报告人数的40%~50%。保守估计我国每年发生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约数十万起,发病数约千万人次。

其次,2009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章规定,食品安全标准应当包括食品、食品相关产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规定。目前,我国涉及食品致病菌限量的现行食品标准共计500多项,标准中致病菌指标的设置存在重复、交叉、矛盾或缺失等问题。

根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本着保证食品安全、保护消费者健康;以科学为依据、密切结合国情;广泛听取意见、过程公开透明的原则,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牵头起草《食品中致病菌限量》标准。本标准自2014年7月1日正式实施。

标准的主要内容 在对现行食品标准中致病菌限量规定进行梳理,对2005~2011年文献报道的食物中毒事件原因食品的种类、污染来源及传播途径等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污染来源、食品特性、加工对危害程度的影响等因素,该标准对肉制品、水产制品、即食蛋制品、粮食制品、即食豆类制品、巧克力类及可可制品、即食果蔬制品、饮料、冷冻饮品、即食调味品、坚果籽实类制品共11大类食品分别制定了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大肠埃希氏菌0157:H7、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等5种致病菌的限量规定。

《食品中致病菌限量》明确提出:是控制食品中微生物污染的根本理念;二是结合食品、致病菌特点,设定了“致病菌-食品”组合;三是按照生物性污染的规律,采用了分级采样的方案。该标准是在清理整合现行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农产品质量标准中致病菌限量规定基础上,结合我国食品中致病菌的风险监测结果和食品生产加工、贮藏销售和消费过程中致病菌状况的变化等科学依据,借鉴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和其他国家的相关标准而制定的项食品安全通用标准。可基本满足我国食品中致病菌的控制需求,适应我国食品安全的监管需要。

标准的适用范围 该标准适用于预包装食品,对于非预包装食品,企业可以通过卫生规范,食品生产经营的卫生要求,以及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等措施进行质量安全控制,尽可能降低致病菌污染的风险。

王君副主任特别提醒,罐头食品应达到商业无菌要求,不适用于本标准。

乳与乳制品、特殊膳食食品中的致病菌限量,按现行相应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执行。

该标准中未规定致病菌限量的食品类别包括甜味料、蜂蜜及蜂蜜制品、脂肪和油及乳化脂肪制品、果冻、糖果、食用菌等。上述类别均属于微生物风险较低的食品或食品原料,参照CAC、ICMSF等组织的制标原则,暂不对上述食品中的致病菌进行限量规定。

标准实施的原则 该标准在实施中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食品生产企业应当严格依据法律法规和标准组织生产,使其产品符合《食品中致病菌限量》标准要求:二是对标准未涵盖的其他食源性致病菌,或未制定致病菌限量值的食品类别,食品生产者应当采取控制措施,使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达到尽可能低的水平:三是生产企业应严格食品安全生产过程管理,降低食品中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

《食品中致病菌限量》标准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属于强制执行的标准。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严格执行食品生产经营规范标准,严格生产经营过程的微生物控制。食品中致病菌的检验方法应按照《食品中致病菌限量》标准引用的检验方法执行。其他食品标准中如有致病菌限量要求,应当引用本标准规定或者与其保持一致。《食品中致病菌限量》标准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属于强制执行的标准。标准实施后,其他相关规定与本标准不一致的,应当按照本标准执行。

《食品中致病菌限量》标准的制定,完善了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是通用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中优先对某些高危食品种类中的重要致病菌规定了科学的采样方案和限量要求,对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标准的实施将有助于有效控制食品中的致病菌污染,从而预防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保证食品安全,保护人民健康。《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GB 29922-2013)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标准三部副主任韩军花介绍,《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GB 2992-2013)是针对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其他特定疾病状态人群的营养需要而制定的特殊膳食用食品标准。该标准是以上述人群的临床营养数据和《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等为科学依据,充分借鉴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标准制定而成。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外就已经在临床上普遍使用该类产品,在欧洲各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发达国家应用十分广泛,是临床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产品。这类产品的应用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也比较缓慢,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医疗费用和医保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对营养知识和营养健康状况的日益关注,越来越多的营养学家、医生、临床营养师和患者本身重视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在临床上的应用。特别是近年来,在一些大城市和大中医院中,应用范围和数量都逐步增加。因此,需要用国家标准形式,来规范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在我国的生产和使用。

根据我国《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GB 29922-2013),将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分为全营养配方食品、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和非全营养配方食品3类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是食品而不是药品,但不是正常人吃的普通食品。从产品的功能来看,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是介于普通食品和药品之间的一类产品。其不具备针对某种疾病的治疗效果,而是为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提高其整体健康水平,为疾病的治疗恢复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使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能够有效缩短治疗周期、降低治疗费用、加速康复速度,在患者治疗与康复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营养支持作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会根据各种疾病状态和病人营养状况选择使用相应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B 29923-2013)

韩军花副主任表示,《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B 299232013)规定了相关生产企业的卫生要求和生产操作要求。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B 29923-2013)、《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通则》(GB 25596)(针对1岁以下婴儿)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GB 29922)(针对1岁以上幼儿及成人)形成了“一个规范标准+两个特殊医学用途产品标准”的标准体系,涵盖了全部年龄和大部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