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规划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

时间:2024-01-16 17:25: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规划的重要性和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规划的重要性和意义

篇1

关键词:美丽中国;美丽乡村;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设美丽中国,重点难点在乡村。“美丽乡村”创建是升级版的新农村建设,它既秉承和发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宗旨思路,又丰富和充实其内涵实质。“美丽乡村”之美既体现在自然层面,也体现在社会层面。作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在农村地区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没有“美丽乡村”就没有“美丽中国”。

一、美丽乡村规划

(一)美丽乡村的规划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数56%。也就是超过半数的人口还是在农村里,要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化,首先一定要解决好农村突出的问题。目前,在一些经济较落后的省份,城乡二元分化现象严重,农村环境大多数是脏、乱、差,相应的配套设施严重缺乏,生活还处于较低水平。由于缺乏好的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合理的规划,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农村社会问题层出不穷。鉴于此,全国上下已经在紧锣密鼓的开展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示范工作。

(二)明确规划重点

根据国家、省、市级建设美丽乡村规划相关文件精神,应充分调研了解村庄的实际情况,规划重点要在做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和时效性,并通过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和项目库,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能有效指导解决创建美丽乡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要把村庄打造成为产业更特色、保障更有力、环境更宜居、文化更繁荣、社会更和谐的美丽乡村。

(三)做好类型选定

美丽乡村规划必须把握住村庄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关扶持政策,深度挖掘村庄的潜力,进行SWOT分析,尊重村庄历史特色和村民意愿。以落实具体行动为前提,在努力做到“一村一品”的同时,还要做好美丽乡村类型的选定。乡村类型有多种形式,如人文历史型、殷实宜居型、自然生态型、民居风貌型、休闲旅游型、工农结合型、农田水利型等。每个村庄可根据自身的特色选定合适的乡村类型。

二、枫石村发展条件

(一)江山美丽乡村建设背景

江山自然景观独特,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市,并拥有江浙沪唯一世界自然遗产江郎山。从2009年开始,江山抓点连线、以点带面,在农村大力推进产业增收提升、环境整治提升、公共服务提升、农民素质提升和基层基础提升等五大提升工程,全面开展“农业产业提升创富裕乡村、农村环境提升创美丽乡村、公共服务提升创满意乡村、精神文明提升创文明乡村、基层基础提升创和谐乡村”等“五村联创”活动,力争到2020年,把大多数行政村建设成“富裕、满意、文明、美丽、和谐”的“中国幸福乡村”,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打造新的国家级区域品牌。

(二)枫石村概要

江山市枫石村位于峡口镇东南面,离江山市区35公里,北距峡口政府2.5公里,东与大峦口村相连,南与三卿口村相连,交通十分便利。枫石村山水环抱,自然环境优美。全村有14个自然,594户,1882人。2007年以来先后被授予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衢州市村级财务管理石畈村、衢州市四星级民主法治示范村、衢州市五星争先先进村等荣誉称号。枫石村拥有全国闻名的制瓷文化以及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优良的自然、人文资源为枫石奠定了较好的发展基础。

(三)“瓷”文化价值显著

枫石村位于古时仙霞古道――“海上丝绸之路”一条重要的陆上运输线上,自身文化优势显著。著名的三卿口制瓷作坊就位于枫石下辖碗厂自然村内,其于1979年引起文物考古界的注意,并于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最完整的宋瓷作坊,也是现存最古老的窑址,也是中国早期青花瓷的发祥地之一。其工艺流程与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记方法吻合度极高,其保留有完整的生产设施、工场布局、技术工艺及生产组织方式,是中国传统家庭式手工作坊的“活化石”,对研究中国陶瓷史有重要价值。

(四)现代农业示范园

枫石村流转土地800多亩,建立了江山市首个现代农业示范园,被列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同时也是江山市唯一一个台湾农民创业园。园区内共有5个公司、合作社――江山双得利果蔬专业合作社、江山绿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江山珍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江山贺康果蔬专业合作社、江山绿园花木有限公司。园区内有葡萄、草莓、桃等果树园区200多亩、花卉苗木园区400多亩、蔬菜园区200多亩。一个环境优美、经济发展、乡风文明、服务配套的农村新社区已初步建成。在台湾创业园优势发展的大背景下,搭建了一个引进台湾先进农业技术、管理方式、资金和人才的平台。有利于加强台海关系、促进两岸人群商业互动,对于江山、浙江、乃至全国都起到一定示范作用。

三、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特征

生态型美丽乡村是一个综合、全面的现代化建设模式,不仅要突显出乡村的“美丽”,还要本着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理念创建新型农村,以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优化生存环境。

(一)尊重自然

山、水、田、宅一体化是生态型美丽乡村应具备的主要特征,农村生态环境所体现出来的秀丽风光不仅要通过规划设计来呈现,还应在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建设结构融合在乡村地理环境中,在乡水风格的影响下,突出自然的主导作用。

(二)环境优美

美丽乡村除强化自然生态的重要性之外,还需注重乡村卫生管理和监督,在公共场所、街道周围都应设置警示性标语,让居民能够时刻保护乡村环境,有利于长效保洁机制的建立。与城市相同,美丽乡村对生活垃圾的处理也逐渐变得科学化,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方式为美丽乡村提供了良好的建设管理空间。

(三)合理规划

农村建筑的质量、结构布局可以影响整个美丽乡村的空间造型和生态结构,所以在农村特定地理风貌环境的影响下,乡村外貌形象必须与景观相适应,在契合现实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土地的流转、土地整合项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乡村文化也一样,传统建筑、传统文化、先进思想都需要在美丽村庄乡村建设上有所体现。综上分析可知,合理规划是生态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点发展项目,是集约化乡村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

四、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探讨

(一)鼓励、引导富余资金流向乡村

其具体措施是允许具有富余资金的城市居民和企业到农村去租用土地,主要是租用非基本农田和非林地的荒山和废弃土地,并允许在其租借的土地上修建具有能满足其居住和经营需要的建构筑物,其租用的期限根据其要求最长可达70年,租用的土地上修建的建构筑物在合理范围内归其所有。这样就会打消这部分群体向农村投资的顾虑,他们就会用心建设自己在租用地范围内的家园。这样不但带来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大量资金, 而且也带来了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从而带动农村地区居民思维方式的改变。他们来农村地区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他们必定要统一规划设计、保护发掘历史、建设漂亮的建筑、栽种果园,绿化荒山、完善道路、水电、通讯、环卫等公共基础设施。这些设施必定在区域范围内使广大农村地区的居民得到共享,这样不但完善了农村地区的公共基础配套,美化了乡村,而且为农村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这样的改变不但使农村地区良性发展,保护传统,还可以给农村地区居民以示范带头作用,让他们都能学到新的技能知识和新的思维方式。投资主体会把在城市里积累的人脉和知识、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投放到农村地区,潜移默化地感化农村地区居民。

(二)进一步完善农村污染防治规划

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研究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为加强农村环境监管提供制度保障,逐步实现城乡均等化环境管理。强化责任落实和考核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农村环境保护要求的评估标准、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积极争取各项涉农资金支持,有效整合全市各项涉农资金,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外商投资用于枫石村环境保护工作。将枫石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以及基层环保能力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

结束语

总而言之,乡村的美化过程不仅体现在现代化建设上,也不仅表现在经济增长上。乡村是目前我国生态环境非常好的地区,在地域经济上虽然存在薄弱环节,但是其发展的意义和公益能力却非常重大。因此,要创建生态型美丽乡村不仅要注重考虑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还需在整顿农村经济建设空间结构、环境上多下功夫。政府必须正确把握角色,在乡村建设中与农村居民做好沟通,让农村居民可以加入到建设“美丽中国”的队伍中来。

参考文献

[1]吴理财,吴孔凡.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基于安吉、永嘉、高淳、江宁四地的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15-22.

[2]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1:1-6.

篇2

关键词:乡村区域;发展规划;景观改造

对乡村区域的景观进行合理的改造,从长远上讲是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对此将怎样进行合理的乡村景观的改造,并且能够促进乡村区域的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其生态环境的改善,确保我国乡村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协调。文章会基于乡村景观涵义之上,探索对乡村景观进行改造的社会价值,进而在设计规划园林景观时渗入乡村区域的景观设计。

1 乡村区域景观的概况

1.1 涵义

乡村景观是在乡村的区域内,其自然、经济、人文等方面的综合呈现。根据我们所处的环境可以分为自然、城市和乡村景观,相对来说,乡村景观是有特e之处的,其原因是,从景观上看,其与其他两种是类似的;从地理上看,乡村其居住环境是相对于城市而言的;从生态上看,乡村景观受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比城市景观小。

1.2 构成

乡村的景观是由自然和人文两个景观构成的。乡村中的自然景观,是没有受到人们生产生活影响的区域,这类区域能够直观的呈现出此乡村区域的自然风光,但是伴随着社会工业化的持续发展这样的自然风光存在的概率很小了,现在我们所说的自然景观是相对来说受到的影响小,仍有原始风光的景观;乡村中的人文景观,是在自然和人们生产生活相互影响之后产生的景观,其中人们的生产生活占主要影响,其形成会具有当地的特色。

1.3 原始特点

1.3.1 生产性。在最开始人们进行景观改造是为了能够更好的生存,期望能够对环境进行改造来换取更大的价值。

1.3.2 自发性。乡村中的景观改造都是个人自发的,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或设计方案,在这一点上是和城市景观有很大的不一样的

1.3.3 地域性。在对乡村的景观进行改造时虽然是自发的行为,但是其还是会受到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影响的。所以我们会看到在不一样的地方其景观也会不同。

2 现实价值

在农业时期,人们是需要通过自然环境来获得生产生活资源,来满足那时人们的基本生活,所以,人们对当时的乡村景观的改造不是从美观的想法上进行的,仅仅是想要确保自己能更好的生存,这一因素是人们对乡村景观进行改造的最大动力;工业时代,伴随着工业文明发展的时代的到来,城市环境受到的影响很大,受到的破坏程度相对于乡村来说严重的多,这时乡村环境的重要性渐渐的比较出来了,其呈现的价值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3 意义

在进行园林的规划中将乡村景观的纳入其中,进行合理的景观改造,慢慢的把乡村景观建设成城市的景观公园,进而减少城市人口增长的压力;在乡村进行景观改造时要充分的运用艺术手段,进行加工,并学习西方国家乡村的景观改造的先进思想,促进我国现代田园景色的改建;乡村的景观在随着不同的季节变化时呈现不同的景色,在进行改造时要确保这一动态过程的呈现,改造者要抓住其在自然状态中的特征进行规划设计,确保乡村的景观充满活力;乡村景观有独特的地域性,不同地域的乡村风光都有着各自本土的特色,在进行景观改造时要充分的来考虑这一特点,在这些本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气息的基础之上加以施展,改造能为不失当地特色的乡村景观;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很少接触农活,在进行景观的改造时要注重不能丢失农业方面,使都市里的人们能够更加真实的体验乡村生活,懂得劳作的不易;在进行乡村景观的改造时,不单单要考虑到经济层面还要考虑到生态系统,将乡村的景观进行改造时要充分的结合风景园林,这样会减少景观改造给当地居民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

4 景观改造

4.1 保护其生态环境

对乡村区域景观的改造要依据自然环境状况,不能破坏其生态系统。在进行景观规划时单单要考虑城市的环境,还要考虑到乡村环境是否收到了影响。同时要了解乡村区域的生态特点,这样才能更好的确定对其景观改造的定位,才能更充分的挖掘其改造的潜能,制定出符合长远发展的改造项目。

4.2 尊重当地人的需求

在乡村区域居住的人群是要长时间在此居住的,在进行景观改造时要充分的考虑当地居民的需求,不能影响到他们的生产生活。当景观改造后的环境与当地居民的需求相符时,能够调剂当地居民的生活趣味,改变他们现有的生活方式,如,建立小型的景观广场,增加村民的休闲娱乐生活。

4.3 凸显当地特色

当地的乡村特色是要在进行景观改造时充分考虑的因素,要基于村民其生产生活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特色,就地取材,进行改造。但是进行改造时一定要注意不能破坏当地的传统文化,不能为了改造破坏了乡村的生态系统,得不偿失。

4.4 可持续的发展

随着工农业的持续发展,其对乡村区域的资源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要是其造成的影响能够在环境自我调节能力的范围内还好,要是超出了调控的范围,其对乡村区域的环境和生活其中的居民的影响是无法预测的,所以要进行景观改造时一定要注意其能否进行可持续的发展。

5 结语

伴随着近年来经济水平的持续进步,我国在对经济的建设时越来越重视对园林景观的设计,其着重点也在慢慢的更趋向于乡村的景观的改造,乡村是人们居住的最基本环境,还存在正较为完整的自然风光。当今,我们在规划园林风光时将乡村景观渗入其中,这在一定意义上不单单促进创新思路的形成,还保护了乡村风光。所以我们在今后进行乡村的景观的改造时要充分考虑这一方法,使其对乡村的景观改造的更合理。

参考文献

[1] 马克・安托罗普,鲍梓婷,周剑云.欧洲的景观变化和城市化进程[J].国际城市规划,2015(03):19-28.

篇3

同志们:

这次动员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省党委、政府的有关决策部署,动员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紧紧围绕__x市发展大局,迅速行动、真抓实干、团结拼搏,扎实开展清洁乡村”活动,不断优化全市乡村环境,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开展清洁乡村活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开展清洁乡村活动,是一项民生工程、生态工程、新风工程、作风工程、系统工程。近日来,各级各部门迅速行动,积极做好调查研究、制定方案、组建队伍、宣传发动、清扫垃圾等工作。市委办会同组织部研究提出了抽调人员的名单,两办(市委办、市政府办)迅速印发了活动实施方案,并在“五一节”前发出通知,布置全市各部门各单位开展了环境卫生整治活动;__县__x区连续几天组织开展了清扫大行动;教育系统以美丽校园、清洁家园为主题,以“小手拉大手”方式,组织全市各类学校学生开展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每周帮家长搞一次卫生等“十个一”活动,并组织全市____万名中小学生,将县区党委、政府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及时送达,使上级精神迅速传遍千家万户;团市委组织____多人开展了“贡献青春力量,建设美丽__x”青年志愿者清洁乡村活动;驻市部队迅速行动,积极参与所在地区的清洁活动;宣传部门及时在交通要道和人群较多的公共场所安放宣传牌;组织部门迅速抽调人员到位;市公安局及时召开动员大会,号召广大公安干警积极投身到清洁乡村活动中,等等。这些都说明,市委、市政府对开展这项活动是高度重视的,许多部门和很多同志政治上敏感、思想上重视、反应上快速、行动上积极,这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也是我们开展好这项活动的重要基础,只要坚持这样抓下去,就一定能取得预期效果。我市这一段时间来的有关工作,得到了省党委领导同志的认可和好评,我们要把上级的勉励转化为进一步干好工作、推进活动的动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到位行动才能积极。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开展清洁乡村活动的重要意义,希望大家着重在五个方面形成共识、统一思想:

一是重要性。开展这项活动,是省党委、政府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抓手。这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改善民生、建设美丽中国等重大决策部署,对于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对于开创__x市科学发展新局面,对于促进各级干部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密切与人民群众联系,都具有重要作用,也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二是必要性。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民群众对进一步优化城乡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对抓紧解决城乡环境突出问题的呼声越来越高,需要我们顺应群众的期待,抓紧解决这一问题。目前我市乡村环境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不仅影响群众的生活质量,而且制约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只有下决心、下功夫优化乡村环境,才能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把农村发展这块“短板”补足补好。

三是公益性。珍爱自然、保护自然,打造天蓝、地绿、水净的洁美乡村,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创造良好人居环境,是全市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责任。开展清洁乡村活动,是一项推动乡村发展进步、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大举措。这项活动既有鲜明的群众性,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抓好,又有突出的公益性,抓紧抓好之后,其成果可以让百姓得到实惠、让群众共同分享,实际上这是一项民心工程。

四是艰巨性。尽管近年来我们在治理乡村环境卫生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农村房屋乱搭乱建、杂物乱堆乱放、垃圾乱扔乱倒、污水乱泼乱排等现象还比较严重,解决这些问题,不是开几次会议、发几份文件、喊几句口号、搞几次突击就能见效的,必须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基础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整合力量、克难攻坚,才能收到成效、实现目标。

五是长期性。根据省的统一部署与安排,这项活动要长期坚持整治,使乡村面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需要我们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把“短安排”与“长打算”结合起来、突击清理与常抓不懈结合起来,既要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效果,又要着眼长远、持之以恒,直到最后完成目标任务。

总之,开展清洁乡村活动,意义深远、责任重大、任务繁重。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党委、政府的部署与要求上来,以坚决的态度、迅速的行动、有力的措施,精心组织开展,确保抓出成效。

二、明确目标、落实任务,围绕__x市发展大局扎实开展清洁乡村活动

根据省印发的活动方案,结合北海的实际,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全市开展活动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有关要求。

工作目标是:清洁环境、美化乡村、培育新风、造福百姓。要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全市乡村实现“五好四无”,就是基础设施好、环境卫生好、公共服务好、政风民风好、党群关系好,无乱倒垃圾、无环境污染案件发生、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无大规模发生。

基本原则是:集中整治、形成长效,干部引导、农民主体,科学 规划、统筹推进,突出重点、全面覆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级负责、社会共建。

主要任务是: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重点,改善人居环境,改造水源质量,改良田园生态,进一步提升乡村规划建设水平、生态建设水平、乡风文明建设水平。

为此,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扎实做好以下五项重点工作。

第一,要突出重点、集中整治。近期要组织开展“五大行动”,就是:村镇积存垃圾大清理、村镇污染源头大整治、乱挖乱采大整治、村镇乱搭乱建大整治、村镇占道摆卖大整治,使全市乡村面貌尽快有一个大的改观。

第二、要科学规划、统筹推进。要围绕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市的目标,结合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以及实施全市环境卫生专项规划、城乡风貌改造规划和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规划,从实际出发科学制定全市乡村清洁整治建设规划,分步实施、统筹推进,实现清洁乡村与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三,要点面结合、整体推进。抓典型示范是我们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经验。农民群众最讲实际,在开展活动过程中,要注意发现典型、培养典型、树立典型、宣传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__x县__x区及各乡镇都要结合实际、发挥优势,抓好示范点建设。要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庄,抓好垃圾综合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和水源地保护示范建设。

第四,要发动群众、整合力量。广大群众是开展这项活动的主体,充分发动群众是确保活动成效的关键。要充分发挥我们党善于做群众工作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紧紧依靠群众、广泛发动群众、有效组织群众,把党委和政府的决策部署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让广大群众认识到开展这项活动,不仅关系到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而且关系到家乡生产生活环境的优化,符合自己及亲人乃至子孙后代的根本利益,从而积极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自愿自觉、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广泛集聚开展活动的“正能量”。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广大基层干部的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依靠他们做好工作。只要群众能做到、能做好的,就放手让基层干部组织带领群众去做,工作组、工作队主要是指导、协调、督查和服务,不能包办代替。在动员和组织群众的工作中,要把各部门各方面的资源有效整合起来、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特别要注意发挥“三个作用”:一是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作用,二是机关干部回村宣讲动员和组织指导群众开展活动的作用,三是学校师生积极宣传和参与活动的作用,形成人人参与、上下联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格局。

第五、要建章立制、长效管理。深入持久地开展清洁乡村活动,要靠长效机制来保障。要把制度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注意运用近年来开展城乡清洁工程、城乡风貌改造工程探索出来的成功经验,注意学习借鉴外地的好做法,注意总结活动中的新经验和有效做法,形成制度、长期坚持、不断完善。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清洁乡村活动有声势有实效

清洁乡村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时间跨度长、涉及领域广、工作任务重。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狠抓措施落实,切实把这件事关全局、惠及民生的实事抓实抓好。

一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级活动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协调,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各工作组和工作队员要及早到位、尽快开展工作,各有关单位要服从大局,要人给人,并支持他们的工作,不能强调特殊、不顾大局。要坚持“属地管理、分区承包”原则,各级党委、政府对辖区范围内的活动统一领导、全面负责。要层层精心策划、分解任务、明确责任、落实到人,确保每块地方都有人负责、每件事情都有人落实,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人人有压力、个个有责任,消除责任死角,特别是要解决好辖区交界地带、城乡结合部责任不清的问题。城中村是环境整治的难点和各方面关注的焦点,务必认真研究,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治。要加强统筹协调,建立部门与部门、部门与县区的联动机制,密切配合、加强协作,杜绝推诿、形成合力。

二要加大投入、落实资金。这项活动不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而且要投入不少财力物力。要积极筹措资金,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市里决定今年财政先拿出____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今后将在年度预算中安排适量资金。县区要结合实际多想办法、多方筹集资金。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要按照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一安排和要求,积极包村帮扶。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界在自愿的前提下,出钱出物出力,支持活动开展。

三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这项活动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需要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支持和配合。各级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当好参谋助手,加强与上下左右的沟通,领会和贯彻上级的意图与要求,抓好分类指导,协调推动工作。住建、城管、农业、水利、环保、国土、海洋、组织、宣传、督查等重点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要认真履行职责、发挥职能作用,做好各自该做的工作,相互之间要主动协调、密切配合。其它相关部门要自觉围绕大局、服从调度安排、积极开展工作,确保市委、市政府政令畅通、落实到位。

四要改进作风、真抓实干。这项活动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能否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是对我们干部队伍工作作风的一次重要考验。全市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以践行宗旨、服务人民的赤子情怀,以把事干成、造福百姓的坚定信念,以克难攻坚、务求实效的拼博劲头,以切实可行、有效管用的科学方法,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共同推动活动扎实开展。要坚决防止只说不动、应付了事、搞形式主义甚至弄虚作假等错误倾向和不良作风。

五要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各级党委及宣传部门要精心策划和抓好活动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各类宣传阵地,以切合农村实际、群众能够接受的形式和方法,大力宣传开展活动的目的意义、任务要求、成功经验、先进典型,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篇4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城市设计整合机制;前瞻性设计

1 问题的提出

据报道,今年年初,《城乡规划法(草案)》首次提请审议,相对于现行的城市规划法,虽然只是字面上把“城市”改为“城乡”,但实质上却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可见我们正在打破原有的城乡分割规划模式,进入城乡总体规划的新时代,随着发展的需求,我们的规划系统正在不断地补充与完善,逐步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体系所迈进,同时也越来越具有严谨性。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城市边缘地带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在建筑及规划界,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将这一区域作为一项具有独立性的规划类型给以确定的迫切性。

现存对于城乡结合部的处理往往是两种方法,一是把城乡结合部列入城市总体规划的郊区规划范畴,作为一种对于城市的被动式辅规划,所以往往是除了道路、市政管线有规划认可之外,并无其它设计内容;二是大而化之,作为大的区域规划中农村或城镇体系规划的一部分。这两种方法显然是缺乏针对性的,无法解决城乡结合部的具体问题,同时也缺乏发展性,城市进一步扩张,这样的规划处理显然会对城市未来的发展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我国学者在借鉴了国外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后,也形成了一些关于城乡结合部的专业理论,比如城乡一体化理论,再比如有研究者提出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在《明日的花园城市》(GardenCities of Tomorrow)一书中提出的“Garden Cities”,对于城乡结合部就具有理论和实践的重大意义,并提出了一种以此为基础的新城乡结构形态,为解决城乡结合部的矛盾提出了一种新构想。譬如此类,不一而足。但现实中所谓的“城乡结合部”依然存在混乱、肮脏、无序的状况。北京的南郊和北郊、上海市莘庄以西、南京市西郊和东郊,天津的西北郊都是典型的例子,这些区域如不及早地规划,就会对未来的城市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说实质上这些地带只能说是市区与乡的“接壤带”,绝对还称不上城乡“结合部”。这与很多相关理论依然无法在实践中得到实施,甚至有些理论还没得到应用便已不适用于现今的现实背景有关。

2 解决思路

何为城乡结合部,笔者收集了一些对于城乡结合部所作的学术定义:

(1)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市市区、城市郊区与乡村的结合部位,这一地区成为在城市市区与郊区农村之间的相互交融渗透、城市化过程最为剧烈的特殊的地域实体。

(2)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市郊区、发达的乡镇及交通干线两翼。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城市的不断外延性扩张促使传统的城乡分隔的二元化格局逐渐向城乡一体化发展。

(3)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市近郊范围内、城市建成区以外受城市物质建设活动与非物质要素影响的乡村地区,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村庄是指集镇规模以下的中心村、行政村、自然村等。

(4)城乡结合部是指规划确定为建设用地,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用地混杂地区,以及规划确定为农业用地,在国有建设用地包含之中的地区。

(5)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市市区与乡交界处的一段地方。市区与乡之间的界限只是一条线而已,城市在发展,市区的建成区就会扩大,市区沿界线一带也会建设起来;而在乡的那一边也要发展,会依托市区的一边开发建设。这样,沿着边线一带就形成了城市型的建设。

通过这些定义,我们可以得出城乡结合部的一些基本特点:

(1)模糊性:城乡结合部是一个区域,但其范围无法简单地确定,且不具有统一的形态。同时又具有空间范畴的特点,其设计具有区域规划的特点,但又不等同于区域规划。

(2)复合性:城乡结合部并不是一个行政界限,也不是城市与乡村的简单叠加,而是因城市与乡村的内在有机联系而形成的。所以在设计中要做到与城市规划、城镇规划、乡村规划的协调一致。

(3)复杂性:城乡结合部的设计会涉及到更多其它领域,如城市文化、乡村文化、城市经济、乡村经济、以及资源、基础设施等等。从表面上看城乡结合部的独立性在不断提高,事实上与其它外在因素的联系反而更加紧密。

(4)动态性:城乡结合部具有活跃、动态、变动等因素。所以设计不当就会产生滞后的不良后果。

可见,正是因为城乡结合部的模糊性、复合性、复杂性、动态性等特点,使其在设计上必须有别与其他的地区或者区域。所以我们在规划设计中不但要解决现有的问题,而且应该作科学地预测,系统分析城乡结合部的演变和发展前景,以一种先行的手段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促进城乡结合部的健康发展。

我们知道,城市设计机制理论是运用于城市设计的一项专业理论,同济大学卢济威老师的《城市设计机制与创作实践》一书中介绍,实践中的城市设计工作过程一般分三个阶段:①背景研究,理解作为设计重要依据的城市规划,对设计范围及周边进行现状调查、分析,特别要寻找基地的环境资源;②确定城市设计目标,结合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城市行为、自然生态、技术条件和视觉艺术理论等建立城市形态:③依据经过论证确定的城市形态发展模式,制定设计准则(或称导则),以指导下一层次的工程设计,包括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市政、交通设计。可见其特点是可以整合各种要素,设计手法具有前瞻性,我们不妨开拓一种新的思路,对其进行借鉴,将其前瞻性的特点运用到城乡结合部区域的设计。

2.1 背景研究

2.1.1 交通要素:因为城乡结合部的特殊位置,往往是车流量很大,很多地区标识不清,故易造成交通组织较混乱的问题。

2.1.2 配套系统要素:在现有的城乡结合部,政府及开发商通常是以集中建造住宅区为主,这种做法使得城乡结合部功能单一。小区挨着小区,缺少配套商业零售和餐饮娱乐设施的设置,正因为商业氛围明显不足、设施不全,使得城乡结合部仿佛就是一个巨型的小区,从而进一步造成了恶性循环。简单地说就是没有街道生活,住宅都成为了孤岛,没有办公、没有商业,对于城乡结合部未来的发展极其不利。

2.1.3 空间形态及景观要素:城乡结合部空间往往缺乏一定的比例和尺度,地面过大没有空间的封闭感,景观粗糙缺乏细节。同时建筑之间在功能到交通都缺乏联系,无法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2.2 设计目标

正如1953年英国F・吉伯德在《市镇设

计》(Town Design)一书中所说的:“设计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它物体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用以往的那种过度性、临时性的观点来对待它,其城市规划及设计的总体目标应该是创造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地区,使其建筑空间、功能和人的活动与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融为一体。同时城乡结合部又有其特殊性复杂性的一面,我们不能以普通城市空间的设计要求来做,必须要更多地联系建筑以外的因素,如社会、经济、政治等等,从而达到整合的目的。

2.3 设计准则

对于城乡结合部的设计个人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重点方面:

2.3.1 交通问题:关于交通的设计,单纯只有规划范围的界定、现状调查及研究、区域环境分析等内容作参照是不够的。因为现有关于城乡结合部的道路设计,往往只是关注目前的交通需求,而忽视这样的设计将完全不适用于进一步发展,现在的城乡结合部就是未来城市的一部分,如果不以可持续的眼光来设计,将是极大的浪费。

2.3.2 如何进一步提升商业服务功能及商业氛围:在规划中必须重点分析经济产业的发展与布局、人口和劳动力的发展与布局、现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基础设施的布局等内容,真正做到各个要素的合理一体化。毕竟商业氛围的营造将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的活力与发展前景。

2.3.3 对于空间形态及景观的改善,在众多的设计内容(要素)中,应抓住以下几个重点:

2.3.3.1 天际线设计:天际线是城市面貌的体现,对于城乡结合部的天际线设计,我们在实践中不能完全按照城市中的做法,从而缺乏针对性。比如如果我们不对城乡结合部的建筑高度做一个限制,认为在城市边缘地带建高层乃至超高层建筑对城市不会有太大影响,那就会严重影响城乡结合部的天际线景观,即使不从经济、生态、安全等方面上来考虑,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建造我们也应该慎之又慎,应该对每一幢可能改变天际线的建筑都应仔细研究它与整体的关系。因为一旦缺乏控制,无论是从城市向外还是郊区向内,给人的感觉都会是一个“围城”,高高的城市边缘天际线将造就一个压抑的城市。

2.3.3.2 轴线设计:我们知道,在城市中使用轴线可以使多个空间相互发生关系,将主要景观联系在一起,是景观设计的一般方法。同时一些公共建筑,在造型、位置和高度上设为视线焦点,在轴线上成为空间序列的。作为城乡结合部,其空间之于城市中心较为简单,所以城乡结合部的轴线设计的重点并不是在于景观的导向,而应该是交通的导向性作用。

2.3.3.3 边界设计:城乡结合部可以视为一个城市的入口,通俗点说就是“门面”,也就是我们专业所说的边界。设计中应以原有的环境景观为基准,即保护现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合理确定拆迁和建设规模,有计划地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等地段进行改建。因为城乡结合部独特的地理位置,其绿化景观设计应该是整个设计中的一大重点。打造边界休闲观光带,不但可以作为城市休闲游乐区,对于其后续发展也可以做一个非常好的铺垫。有了好的环境,我们就可以全面整合商业功能,让这一区域易于接近,提高其边界形象作用。

2.3.3.4 细节设计:“细节决定成败”,或许有些夸张,但一个出色的区域环境不单是由设计优秀的公园和建筑组成的,而应该是宏观至整体微观至细部的。因为每一个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到整体形象。上文已阐述城乡结合部作为城市入口的重要性,所以优秀的细节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认为其所处的不是中心位置而忽视细节的设计。以构成景观的基本要素之一的标志为例,标志是城市中令人产生印象的突出景观,是形成城市图象的重要因素,有助于使一个区获得统一的效果,一个好的标志既是突出的,也是协调环境的因素。所以城乡结合部的标志性建筑或景观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可识别度,同时也体现了城市细腻的一面。

2.3.3.5 结合点设计:在各个要素的整合过程中,要素之间的结合点设计极为重要。结合点设计必须是三维的,结合点的选定可能是二层步行系统与建筑的结合点,也可能是地铁站枢纽综合体、自然景观与公共活动广场的结合点、作为地下与地上空间联系的下沉广场等。诚如《城市设计机制与创作实践》中所说的:“要素应该是开放的、互相联系的,要素互相渗透已成为现代城市形态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城乡结合部一旦具有完备的结合点设计,在今后的发展中,就可以以此为依托,对于未来城市的拓展打下很好的基础。

篇5

【关键词】 小城镇;规划设计;措施

一、引言

小城镇是联系农村与大中城市的桥梁和纽带,属于乡之头,城之尾,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整个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控制大中城市,发展小城镇开始在我省各地逐步实施,因此小城镇有了迅猛的发展,小城镇的发展又带动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可知小城镇规划在小城镇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城镇规划在指导小城镇建设方面起到了积极的龙头作用,但由于我省各地区的差异及其它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了规划中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城镇的发展及长远利益,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是规划工研究的新课题。

二、小城镇规划内涵及现状

目前,小城镇作为我国城市场体系中的特殊一员,因而规划人员普遍地按照《城乡规划法》把小城镇规划分作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规划既遵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同时又遵守《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和《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这正是小城镇及其规划者的尴尬之处,亦具有城乡二重性,形成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阶段并不截然分开且有城市规划和乡村规划双重特色的小城镇规划模式。其内容通常分为三个部分:1、镇域总体规划;2、镇区建设规划;3、重要地段的详细规划和意向设计。

三、小城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规模盲目扩大,盲目攀比。当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六个城市当中普遍存在脱离自身基础和经济发展需要,盲目扩大规划规模,摊大饼式地增加面积,摊子铺得过散的现象。一些地方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不结合自身实际,好高骛远,片面追求城镇规模要如何大,修的道路如何宽,要盖多少高楼,建多少市场和广场,集聚多少人口等等,贪大求洋,以为街道越长越宽越好,市场越多越大越好。结果虽然花大力气建成外观气派的小城镇,但并没有引来相应的投资和人口,“人气不旺,财气难聚”,出现了有场无市场的尴尬局面。

(二)、规划缺乏长远性、严肃性和稳定性。有些地方由于缺乏长远战略眼光和科学精神,规划意识不强,只着力于眼前经济利益,考虑短期的效益。把规划目标制定的短浅,致使出现规划“几年一变”的现象,极大的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还有些地方虽然修订了长期的规划方案,但在领导任期期间未能有效的实施建设到位,在领导换任后规划建设变的盲目性,规划设计也随意更改,促使规划渐渐走样,出现规划项目停滞不动,项目选址随意变更,基础设施拆拆建建等现象,这都说明了地方对规划意识不够,对规划没有严肃性和连续性。

(三)、规划水平有待提高。现在的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基本是按“性质—规模—布局”的三部曲进行。城镇性质难以概括现在城镇日益复杂的职能;一些规划工作者对实地的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等诸多要素调研不够深入,盲目套用典型规划或利用以往经验,忽视各个城镇的个性特征。泯灭了城镇规划中的个性。导致小城镇规划趋向“样式单一、风格雷同”的模式,这在当前多元化的经济体制下,小城镇的发展空间受到极大的限制,失去了自身应有的活力。

(四)、不注重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小城镇往往先编制了总体规划,并且已经有关部门批准通过,而后再补做环境保护规划。这时的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必将受制于总体规划。其内容或结论如与总体规划不相符合就很难处理。有的小城镇在旧城开发改造中。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重视不够。对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不做文化考证。不作必要的保护和保留。而是在旧城改造中一拆了之。历史悠久的城镇面目皆非,重要历史建筑无处可找,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建筑荡然无存,割断了历史与现代的连接文脉。失去了小城镇的根。小城镇没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内涵。就没有灵魂,难以发展。

四、解决小城镇规划问题的对策

(一)、结合自身实际,客观分析,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在小城镇的城镇规划设计中要把握好科学合理的度,把区域规划和小城镇规划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其城镇的总体取向,根据各自的发展性质、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建设规模、推进速度等客观要素找准城镇的“位置”来经营城镇,确定是为旅游服务,还是为大城市服务,还是以自己发展的龙头产业来带动,这样会找到良好的市场取向,有利于布局的合理与迅速形成小城镇的格局,有利于发展自我。认真制定发展规划,通过严谨的规划可行性论证。才能更好的避免好高骛远和短视规划带来的负面后果。

(二)、规划设计要有严肃性和不可替代性。规划是前提,规划的优劣,决定了它是丰碑,还是败笔。搞好小城镇建设,必须正确认识规划的重要性,坚持规划的严肃性和不可替代性。建设规划经过批准后就成为法定文件,必须严格执行,不能因为个别领导的意见或投资者的要求而随意改变规划内容。在实际工作中,随着经济形势和城镇建设的发展,一旦发生规划与城镇建设不相符而要改变时,也要经过专家组反复论证和相关部门批准方能更改。调整不是对现存规划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原规划的修改、充实、完善和提高,要避免一任领导一任做法,坚持规划建设管理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三)、小城镇规划要突出地方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基础是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只有了具备特色的支柱产业,小城镇的发展才具有充足的活力和后劲,否则小城镇建设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在建设小城镇的同时,必须把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摆到突出的位置。要把小城镇发展与农村工业化结合起来,立足自身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合理确定主导产业,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型小城镇。要因地制宜,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条件来确定产业发展的重点和建立主导产业,如农业资源优势强、经济实力弱的小城镇,可以确定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个体手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的产业格局。要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市场为依托,大力发展相关商贸流通业。引导发展小城城镇房地产业,鼓励引导城镇居民向现代化住宅消费模式转变,建立起小城镇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势。

(四)、注重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在小城镇规划过程中要根据区域生态系统建设的总体要求,密切结合地域特点、自然环境状况,统筹规划,着力解决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要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适当保留部分老区旧有的风格风貌,保存好少数民族风格的建筑,保护好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等,体现出古色古香的文化韵味。

五、结束语

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与发展,要根据城镇资源、区位、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立足比较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在“个性”上下功夫,培育发展主导产业,走以产业立镇之路,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所以,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精神,理清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思路,正确分析和逐步解决发展中存在问题,对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