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发展历程范文
时间:2024-01-16 17:25: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划生育发展历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大家上午好!在这寒梅绽放的隆冬季节,我们迎来了2013年中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研讨会在武侯的隆重召开。在此,我谨代表武侯区委、区政府,向出席本次研讨会的各位嘉宾和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武侯教育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武侯区位于蓉城锦江之南,因境内武侯祠得名。全区面积76.5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6万,是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先区,区位优势明显,历史文化悠久,发展环境优良。近年来,武侯区深入实施成都市委五大兴市战略,着力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城市形态、业态、文态得到发展,主要指标连续多年位列成都市中心城区前茅,发展软环境水平连续11年位居成都市第一,民营经济综合实力连续10年保持全省第一。
长期以来,在省教育厅、市教育局的支持下,武侯区坚持巩固一体化成果,提升现代化水平,加快国际化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全国首个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试验区,也成为全国教育均衡发展的特色示范区。
近年来,武侯区在中西部地区率先确立了建设国际化先导区的发展目标,积极瞄准世界教育发展的前沿,充分借鉴先进国家的教育理念和育人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合作和师生交流,在汉语教师外派、外籍教师引入、国际友好学校交流与管理、国际教育资源管理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被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确定为“基础教育国际化试验区”。
今天,2013年中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研讨会在武侯区召开,充分体现了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对武侯教育的深切关注、大力支持和充分信任,我们深感荣幸,也倍感鼓舞。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深入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学习国际领先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进一步提升武侯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为推动全省、全市的科技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篇2
关键词:新时期;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档案管理
计划生育档案是计划生育工作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 是研究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宝贵资料。做好计划生育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管理工作, 不仅对当前计划生育中心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且对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研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当前随着计算机技术在计划生育档案领域的运用, 计划生育管理门部门对电子文件管理的关注日益加强, 充分运用计算机在技术方面的优势, 对计划生育档案实行电子化、数据化管理, 是对计划生育档案的完整性、系统性的有效控制手段。
1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1、技术服务档案是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原始,依据它可以客观的反映一个单位的技术服务水平以及实际的服务状态,甚至是单位的成长、发展的历程。它不仅是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进行技术服务的原始依据,也是服务机构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重要依据,要注重对它的规范管理。例如:计划生育服务档案可以真实的记录计划生育服站以及医务站的医务人员实行的各项计划生育手术的数量和过程,这可以从客观上反映计划生育服务站服务水平和业务开展的历程,它也可以作为计划生育主管部门考核的重要依据。
2、技术服务档案是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规范化管理的依据,随着人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不断加强,使得医患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张,医疗纠纷的事件时有发生。国家规定的法律法规都要求要实事求是,讲究证据,依法办事,所以对于医疗事故纠纷,最有效的解决途径就是要讲事实,拿证据。其中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档案就是处理问题的重要依据。
3、技术服务档案是维护群众利益的依据。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人们能够参与的各种保险业务越来越多,例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劳动保险等。技术服务档案可以为人们在解决保险业务问题上提供可靠、有利的资料,这也是它维护人民利益,为人们解决实际困难的表现。
2 加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档案管理的方法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档案管理工作会影响到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发展,更是依法从医,文明服务的良好管理方法,它关系到人们的起身利益,所以各级的计划生育部门以及服务机构要高度重视对其的管理。
(1)对档案要设置专门的人员进行保管。要确立专门的负责人岁各类的技术档案进行管理,无论是手术登记、门诊登记,包括住院记录等,都要有专门的负责人进行记录和实行统一的管理。
(2)对技术服务档案的记录要认真,统一进行保存对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档案要进行特别的规范管理,对于门诊记录、化验登记、超声登记、手术登记等平时开展的业务都要认真进行记录,对留站观察者要有基本情况的登记和留站观察情况的记录,对住站观察者,要将其手术、治疗、处理、护理、检验的全过程都记录下来,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病历。对于档案的记录一定要真实、准确、完整以及表册化,书写的字迹一定要清晰,记录的本子可以事先编好页码,记录不当的废页也要保留,一定要保证档案有一套统一规范的记录方式,以便于以后档案的归档管理。
(3)要确定好医疗档案存放的时间和机密等级技术服务档案一般可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由于门诊等级的内容较为简单,病情转好的时间也较短,所以大多以保存8- 10 年为好;住站病历依据妇女的育龄期和生理期的特点,一般以15- 30 年为一个管理周期较为妥当,它既可以对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进行自我保护,也能够为育龄妇女保留好证据。要坚持保密的原则,我们就要对计划生育手术的记录和统计设置保密等级。
3 注重计划生育档案数据的资源共享
计划生育是直接记述和反映人口和计划生育活动的文件材料, 它的形成从省市县乡镇村(居)委会村(居)民小组人为省( 市、县、乡、镇、村、组)人是环环相扣的, 计划生育文件材料的来源原则是计划生育电子文件管理从纸质档案管理中获取的最有价值的生命之核。在计算机进入档案管理之初, 一些技术专家和业内人士曾认为计算机高速运算所构成的强大逻辑力量可以取代来源的作用, 但经过一段时间理论与实践的互动, 档案工作者再次就来源原则的重要地位达成共识。大家认识到, 对于电子文件而言, 来源原则是主要的, 区别仅仅在于从主要指导档案实体单元的组织, 转变为指导对电子文件生成背景的理解、揭示和维护, 用来源的真实性证实电子文件内容的真实性。在实现计算机对计划生育档案全程管理,对人口和计划生育活动中形成的电子文件的完整保证措施是: 从电子文件生成乃至生成之前直至归档, 各单位、各部门根据单位职能活动不同的阶段, 不间断地对电子文件的内容、结构、背景等信息进行收集, 并使电子文件的主体信息与相关信息形成整体结构, 为实现数据资源共享打下良好基础。计划生育档案材料的著录, 系统各模块所采用的字符、字段必须一致, 如果是运用单机版的软件也应该与网络版软件的著录格式一致。因为, 在目前的计划生育档案运用计算机管理过程中, 还很难做到网络管理的一体化管理, 只能由各文件的来源单位, 即形成计生文件材料的单位把电子文件数据送到立档单位, 由立卷人员转换数据, 如果各来源单位的电子文件格式不一致, 将会给立档单位文件材料的归档、编目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4 结语
新时期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档案的管理和开发是进行计划生育服务的重要手段,各个有关的服务机构要加强相关信息的调查和研究,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增加必要的配置
设施,以此来确保档案管理的安全。做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档案的管理工作,对全面的促进依法行政,提高综合管理素质以及提供优质的服务,对推动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冯至怀.加强新时期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档案管理[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4(7).
篇3
一、加强计生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是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历程的重要凭证
计划生育档案记录了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过程。80年代初期的计划生育工作,法制不太健全,宣传力度不够,广大人民群众生育观念陈旧落后,不具有少生优生的大人口观念和生育意识,法律意识十分淡薄,致使出现了诸多的过激言论和欠文明的宣传标语,工作手段和工作方法简单粗暴,计划生育声像档案就是我国当初落后的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凭证,真实记录了当年的计划生育对广大百姓带来的种种伤害。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计划生育事业也逐步走向法制轨道,从当初单纯的为降低人口出生率就计划生育而抓计划生育,转变发展到现在的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采取综合措施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大人口观念逐步形成。从社会制约行政干预逐步转变为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和社会制约相结合,与宣传教育、综合服务、科学管理相统一的机制。
(二)见证了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的继承和发展。
《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建设标准》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加强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是建立科学规范的服务流程和质量标准,减少节育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技术服务质量,维护群众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必然要求,体现了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理念的转变。加快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建设,按照国家明确规定的医用建筑设计,严格执行建设标准,针对计生服务机构薄弱环节,加强手术室、检查室、消毒室等核心科室建设,强化质量控制意识和责任意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基建图纸档案,有力说明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阵地基础设施硬件建设的跨时代变迁。
(三)为国家选用人才考核晋升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随着我国干部任用制度的法制化、规范化,各级党委、政府在干部选拔与任用中都严格把好计划生育关,把严格执行计划生浅析计划生育档案管理
二、计生档案管理工作的管理及对策
由上述可知,加强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无论是对于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还是对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就我国当下的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了我国计划生育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必须要加强对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研究。笔者在此对如何加强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的管理以及对策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为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而提供一些帮助。
(一)档案工作者首先要实现新的角色定位
在档案的手工管理时代,档案工作者主要充当着档案保管员的角色,负责对档案的保护、整理与提供访问文件的作用。但在,在当前的档案信息化条件下,档案工作者必须尽快进行新的角色定位,努力提高自身素养,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向社会提供高素质的档案信息与知识服务的文件。
(二)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档案意识
人口计划生育档案能够有效地促进计划生育工作的进行,计生档案管理也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计生干部特别是乡镇地区领导干部缺乏这样的认识。因此,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开展广泛持久的档案管理法规的宣传教育,让《档案法》等法律法规不断普及,全面提高各级计生干部特别是乡镇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和档案法治意识,增强对计生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完善档案工作者的业务水平,依法把计生档案管理工作列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三)建立档案网络化管理体系,实施计生档案的分级管理
计生档案工作是计划生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认识做好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把档案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具体落实责任,明确专人,加强管理,实现计生档案工作管理的系统网络化。系统网络化能够有效地保证工作的正常运转。要做到上下一心,共同努力。作为主导部门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管理领导小组,这是工作的主心骨,人口计生局各科室具体承担着计划生育工作的各项任务,汇集着各方面的资料,是关键,乡镇和行政村基层各业务部门、科室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工作小组,责任到人,形成一根纵向线。
(四)强化培训,提高基层计生档案工作者业务素质
要想提高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除了以上两个方面的措施外,还有一个措施也是十分重要的,即提高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管理人员是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好坏的最终决定者。所以,在新形势下,必须要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从而使得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业务水平。
篇4
关键词:人口信息质量管理制度理论依据现状对策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员频繁变迁,社会和经济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的有效管理及利用日益成为提高各种社会活动的功能和效率的重要手段。建立适应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要求的人口计生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是适应社会需求,转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管理思路、运着机制,增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重要手段,更是准确把握人口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规律,推进人口计生事业全面发展的具体实践。
一、实施全员人口计生信息管理的背景和理论依据及实际意义
首先,建立人口计生信息管理系统,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是信息时代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加快,流动人口逐年增多,人民群众的婚育观念和生育行为呈现多元化趋势,群众对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优质服务需求也不断增长,使得原有的静态管理体制的弊端和不足在实践过程中日益暴露出来,传统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方式和工作手段已难以适应新时期工作的需要。在新形势下,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建设在不同领域的普及,而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就是推动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建立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为解决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段。
其次,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是践行科学发展观,转变政府职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客观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制定的,而人口问题又是制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要想达到人口与发展之间的理想均衡,实现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的转变,必须把人的“体能、技能、智能”三者的合理调配,置于可以接受的状态之下。这就对人口的有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口管理涉及到人类的生产、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人力的开发以及人民群众生活的质量。以人为本,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全面、准确、及时把握人口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科学分析人口的总体情况、构成、分布、人口素质等人口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以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各项业务指标的运行情况,正确判断未来影响人口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规律,可以为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科学发展提供基础信息支撑,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依据,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当然,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对新时期稳定低生育水平,开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局面具有积极意义。 建立以信息化手段为依托的人口信息快速、动态采集机制,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管理,能够改进工作手段,整合业务流程,促进人口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与公安、民政、工商、卫生、教育等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从而提高行政效率和决策水平,改善公共服务质量,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实现服务的优质化和人性化、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二、全员人口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特点、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贵州人口计生信息系统》(PIS)是贵州省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管理一个成功的典范,《贵州人口计生信息系统》等业务软件为其平台,按照“应用主导、完善体制、优化管理、资源共享”的发展思路,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采集、录入、及时变更人口信息,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人口数据库。通过数据库的查询、统计、汇总、分析等功能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动态管理。它既包括育龄妇女的生育、节育信息,也包括所有人口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户口性质、变动状态等信息。
全员人口信息管理具有信息全面、综合、互通、资源共享、信息呈现动态性等特点。信息采集的是所有人口信息,包括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录入的信息包括育龄妇女的各项信息,及全部家庭成员的基本信息和计划生育信息。《贵州人口计生信息系统》涵盖了人口基本信息、人口变动信息、育龄妇女婚姻状况、育龄妇女子女情况、妊娠信息、出生情况、独生子女光荣证情况、技术服务信息、利益导向信息、引导信息、流动人口信息、统计报表及汇总分析等功能,涉及了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业务。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上传到省地县三级人口计生部门,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和公安、卫生、教育、民政、工商等相关部门之间可能互通、共享人口信息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查询、掌握和运用。村级每月采集人口变动、出生、技术服务、流动人口、证件办理等方面的信息,并及时录入数据库,实现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
其次,全员人口信息管理具有服务性,它利用数据库的各项信息来服务人口计生业务工作,并结合人口理论来指导经常性工作;利用数据库的统计分析功能,对人口数据按照不同需要收集、整理、分类,并定期不定期地向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人口信息数据,服务经济社会;利用数据库存的报表统计功能,分析当前人口形式,指导下步人口计生工作。
全员人口信息管理是一个新生产物。20世纪90年代初,计生工作开始利用手工帐卡对育龄妇女的个案信息进行建档管理。乡村两级普遍建立了育龄妇女卡片和育龄群众生殖保健档案,这些信息是计划生育经常性工作的基础信息。手工台帐由于准确性差、效率低、漏洞多,而且基层工作人员工作负荷重,压力大,重复劳动多。为解决这些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各地先后开始尝试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建设并运行育龄妇女信息系统。由此,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开始进入探索、起步阶段。初步形成了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网络构架,育龄妇女信息系统等主要业务系统得到推广应用。1998年《贵州省育龄妇女信息系统》单机版(WIS)系统开始投入使用,全员人口个案信息全部录入系统,完成了计划生育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查询、分析、反馈和的信息化,实现了全省部分地区人口数据的省级集中管理,并通过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计生信息的共享。在运行过程中,针对WIS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漏洞,又开发了PIS2.0系统,对系统进行了加密,增强了信息的安全保障,简化了录入内容,减少了操作流程,扩展了原有功能,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快捷、灵活。
目前,信息化建设的大力推进,已逐步改变了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工作模式,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日益凸显,但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对全员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长期性缺乏足够认识,工作力度不够;缺乏与新职能拓展相适应的信息化支持系统;网络建设和硬件配备不够,信息共享程度低;信息化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等问题。又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计生工作基础、软件开发技术升级很慢等因素的影响,各乡(镇)、街道信息化建设参差不齐,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发展。
三、全员人口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信息化是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管理,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对人口、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提高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水平。实行动态化管理,数据准确,变更及时,从乡、县、市、省到国家的各级计生部门利用数据库均可以直接生成各类统计报表和各种需要的汇总资料,可以实时、有效监测人口计生各项指标的运行,并根据各项指标的运行情况来评价一个地方的工作绩效,或是某一政策的实施效果,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人口信息系统全面、实时的人口信息可以提供并预测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发展趋势及地区分布状况,为应对人口变化对教育、城市建设、卫生、人员就业、社会保障、环境、资源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信息,加大科学决策力度,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数据库开展人口预警分析,预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趋势,为各级党委政府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提供可靠的数据,为综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全员人口信息管理,是对全员先进行实际信息的采集,然后进行信息录入,对流动人口实行动态的跟踪管理、全程服务机制。利用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将访视或生殖健康检查结果与原籍进行平台交流,并对需要回复的信息及时进行预警。促进了流出地和流入地之间快速、便捷、高效联系,加强了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提高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率,对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贵州人口计生信息系统》PIS2.0 中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模块、机构管理模块等业务模块的综合运用,实现了人口信息的个案管理,实现了管理与服务流程的重组优化,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化。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管理,不但降低了社会管理成本,还加强了职责部门间的工作交流与沟通,同时也达到导地交换,信息共享,实现了流动人口的异地管理、达到了对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的优势互补,增强了工作的协调性,提高了管理服务质量,增强了公共服务能力。
四、加快推进全员人口信息动态管理的对策。
准确、全面、及时的信息是实施全员人口信息动态管理的基础,这些信息也是人口和计划生育经常性工作的基础,信息采集者和信息应用者的素质是基础中的基础,加快推进全员人口信息的管理,网络的软硬件建设水平是前提,计算机操作员的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综合素质是关键,严格的规章制度是保障。
加强网络建设,及时对计算机网络的软硬件进行更新换代。要进一步完善县级机关的计算机局域网建设,加强基层的信息化办公建设,充分保证各级计算机网络建设能够适应工作发展水平,紧跟时展步伐。硬件维护方面,要以主机房的硬件保障、更新为主,如PC及外设、网络设备、安全产品设备、主机系统等;软件维护方面,要以系统安全、数据备份、软件更新为主,包括系统及工具软件,应用软件以及针对人口信息化的应用需求所提供的咨询规划、系统集成、培训、运营维护等;网络建设方面,要进行整体远景规划、分布建设实施步骤、完善技术支持及服务。通过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进计算机网络建设。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系统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信息应用水平。持续推进信息化建设,实施全员人口信息动态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当前虽然大多数人员参加了各种计算机操作知识的培训,或多或少地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知识,但是跟人口信息化对人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精通或熟悉计算机知识及操作技术的人才还远远不够。这就需要加大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训力度和普及力度,在一个县最少保证一季度对计算机操作人员培训一遍,有培训教材、培训制度和考试成绩,使系统各级人员都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会利用计算机指导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人的创造性和计算机应用的潜力。
实行规范运作,健全信息化建设工作制度。规章制度是信息规范运作的保障。要按照国家《县乡两级育龄妇女信息系统(WIS)管理规范》和《基层育龄妇女信息系统引导工作规范》以及省人口计生委信息化规范建设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建立落实各项信息管理制度,如:以服务信息为主的乡、村两级和服务机构月变更、月反馈的机制,实现育龄妇女信息双向良性互动;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数据信息化管理以及服务站所与人口计生委信息的共享;建立微机室管理制度、网络中心机房管理制度、信息备份制度、工作日志制度、技术资料管理制度、病毒防范管理制度、微机操作员岗位职责、网络信息安全保密系统工作制度、网络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多媒体培训教室管理制度、微机信息引导服务项目、信息保密制度等。
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入库数据信息质量。数据质量是人口信息网络的生命,全员人口信息管理的持续推进依赖于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录入,要通过检查、评估和考核,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落实。要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人及其工作职责,落实采集信息签字制度、数据核查制度、信息录入制度、统计上报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同时,落实奖扶平台工作制度,建立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信息库;落实流动人换信息分析制度、信息交换上报制度、流入及流出信息反馈制度和信息交换登网制度;落实对育龄人口优质服务的电子档案管理制度,如妇科病的筛查档案、0-7岁领证独生子女健康检查档案、出生缺陷干预档案、新婚夫妇的培训档案、避孕药具的发放档案等。
篇5
关键词 :调整;人 口政策;现实性分析;路径选择。
人 口问题是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否健康运行 的重大 问题 ,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特点,人口的数量、结构与质量水平必须要和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和发展要求相适应。人口问题如果处理不好 ,必将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构成重大威胁。1982年 9月 ,党的十二大把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同年 11月写入新修改的《宪法》。屈指算来,我国人 口计划生育基本 国策已经实施 30年,该政策的实施既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贡献 了巨大的人 口红利 ,也带来 了一系列消极 问题和负面影响,对我 国的长远发展构成潜在隐患。为促进我 国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的健康持续平稳发展 ,有必要对我 国现有人 口政策进行反思 。
一、调整我国人 口政策的迫切性分析。
(一)积极贡献。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强力推行,我国实现了人 口再生产类型 由“高 出生 、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妇女总和生育率从实行计划生育前的5.8下降到目前的1.8左右,使我国 13亿人 口日和世界 60亿人E1日的到来分别推迟 了 4年¨J,有效缓解了由于人口过快增长对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巨大压力。
生育率的快速降低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 了重要 的“人 口红利期 ”,所谓 人 口红 利期 ,就是指一个 国家或地 区人 口再生 产类 型 由“高出生 ,低死亡 ,高增长”模式 向“低 出生 、低死亡 、低增长”模式的演变过程 中,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在时间上具有继起性 ,一开始会 出现一段时间的孩子的下降速度会快于老年人的增长速度 ,从而形成一种有利于经济发展 的年龄结构 ,即未成年人 口和老年人 口占总人 口的 比重较低 ,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较高的人口结构。这种总人口“中间大、两头小”的机构,使得劳动力供给充足,社会储蓄率高 ,而社会负担相对较轻 ,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十分有利。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创造的东亚经济奇迹 ,在非常显著 的程度上可以归功于人 1:3转变中的“人 口红利”。_2。
(二)消极影响。
与此同时,由于长期奉行计划生育政策也引发了一系列 日趋严重的消极影响和潜在隐患。
1.人 口安全问题。
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原主任张维庆认为 ,“所谓人 口安全 ,就是指一个 国家综合 国力和国家安全不会 因人 口问题而受到损害,能够避免或化解人 口方面的局部性或全局性危机。其主要内容包括一个国家在一定 时期 内的人 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人口分布以及人口迁徙等因素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发展要求相协调,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概括的讲,就是在一定时期 、一定区域和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 ,人 口发展及其相关领域各种风险 因素得到相对控制 ,避免或化解可能出现危机的状态 。_3。
根据我 国改革开放 30年来的历次人 口普查和 1%人 口抽样调查数据 可以看到 ,我 国的总和生育率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已经从计划生育前的5.8降低到 目前的 1.8的水平 J,人口学界更有专家认为近几年的总和生育率水平更低,只有 1.4左右 的水 平 (见表 1),远低 于 国际公认 的 2.1的正常人口世代更替水平。而且由于人口更替的惯性规律 ,低生育率短期内无法逆转 ,意味着未来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下降是不可避免的。尽管从短期来看,总和生育率的下降对抑制我国人 口的过快增长、缓解巨大的人口对资源环境社会的压力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长期来看,必然会使我国人 口在 2030年前后 达到人 口峰值后迅速下降,从而造成我国未来长期持续发展由于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支持和保障而停滞甚至倒退。
2.人 口老龄化 问题。
根据 2000年 11月第 5次人口普查数据,65岁 以上 老年 人 口已达 8811万 人 ,占总 人 口 6.96%,60岁以上人 口达 1.3亿人,占总人 口 10.2% ,而按照联合国人 口统计标准 ,一个 国家 60岁以上人 口占到总人 口的 10%以上或者 65岁 以上人口占到总人 口的7%以上时,标志着这个国家进人老龄化阶段,说明我国从世纪之交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而且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老龄化呈现出未富先老、数量 大、高龄化 、区间差异大等特点。
由于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尚未成功建立,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依然是我国绝大多数家庭采用 的主要养老方式 ,特别在广大农村地区,家庭更是在养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中国几千年传统“家文化”的影响 ,即使是社会化养老模式相对成熟的地方 ,家庭在老年人情感养老方面 的作用仍然不可替代。严重超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老龄化问题必将对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形成 巨大压力。经济社会发展新创造的价值中必然会有较大比例的部分被 日趋庞大的老年群体所消耗掉,从而对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构成制约。
3.出生性别比问题。
伴随着我国人 口出生率的不断下降,我国出生人 口性别比不断攀高。从表 2中可以看到,从1982年第 3次人口普查开始,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走高,目前保持在 119.45的高位。而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 ,出生人 口性别 比在 103—107之间属于维持人口性别结构平衡的正常水平。出生人 口性别比长期偏离正常水平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未来 婚 姻 市 场挤 压 情 况 的出 现,据估 计 ,在2020年将有 3000万男性无法成功进入婚姻市场,并进而有可能导致性犯罪、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等问题的恶化,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造成我国出生人 口性别 比长期失衡 的原 因,既有 “养儿防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传统思想 的影响 ,也有现代 医疗技术手段如 B超机等为产前性别鉴定提供了技术上的便利,更有在面对生育数量严格限制时人们转而寻求质量上的替代效应的深层次原因。
4.独生子女成长风险问题。
独生子女的成长风险,主要是指夭折、重病的风险。由于是独生子女家庭,可以说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全部,如果孩子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如果遇到意外或者死亡 ,特别是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父母 已经部分或全部丧失生 育能力 的 中老年 阶段,这种情况对相关家庭来讲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这种风险在现在或将来都会严重存在,甚至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风险有 日趋增加的趋势 ,如近几年出现的“大头娃娃 ”事件 、三鹿奶粉事件 、问题疫苗事件 、幼儿园凶杀案等都对所涉及的数lO万家庭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许多家庭甚至家破人亡,支离破碎。根据全 国生命表 (两性合计 ),每 1000个婴儿中会有大约 5.4%在 25岁 以前死亡 ,有 12.1%的人在 55岁 以前死亡 ,也就是说 ,会有 5.4%和 12.1%的家庭会经历孩子夭折的风险,并且难以规避。
在成长风险方面 ,其一 ,是父母辈对子女的期望过高 ,望子成龙 、望女成风 、拔苗助长 ,脱离了他们发展水平所能达到的水平 ,给子女的成 长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不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 ;其二是祖辈,32辈为传递亲情 ,会竭力满足独生子女的各种需要,溺爱情况非常普遍和严重,从而易使独生子女从小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孤僻心理;其三,独生子女由于在家庭中只与父辈们进行交往,缺乏兄弟姐妹等之间的同辈教育和合作交流,容易形成对他人的极度依赖心理 ,进而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对他人 的同情心 ;其四,家长出于安全和其他方面的考虑 ,会限制独生子女与家庭以外的同龄人的交流,容易使他们形成失群的孤独心理,出现社会行为的某些不协调现象。 附)二、调整我国人 口政策的现实性分析。
总体来看,我 国的人 口形势正处于又一个历史的十字路 口 ,它表现在 5个方面 :
1.生育率长期偏低 。从前面表 1可以看到 ,我国生育率水平持续低于 2.1的人 口正常更替水平至今 已达 11年 ,而且从 目前 的情况看这种低生育率水平将会继续延续下去。低生育率带来的消极效应将越来越明显。而长期陷于低生育率水平的中国社会必将会出现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如适龄劳动力较少,近几年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省份频发的“用工荒”就能从一定 角度反 映出这种趋势。
2.老龄化不 断加剧。从世 纪之交我 国进 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我国的老龄化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老龄人口的绝对规模与在总人 口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但是长期以来,社会总是简单的把人 口老龄化理解为老年人数量的增多以及老年人的赡养、护理、医疗、权益保障等问题,并没有从全社会长期协调发展的宏观和长远角度认识老龄化问题。这不单单是老年人群 的问题 ,更是一个整个社会都将加速变老 的问题 ,其影 响将是广泛而深远的。
3.城镇化不断加速。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人 口的流动和城市的扩张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人 口的 比例几乎 以平均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 增 长 ,2009年 已达 到 46.6%。“十 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水平 预计将超过 50% ,尽管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千百年来 中国积淀下来 的“乡土 中国”文化必将会随之发生重大转变。
4.流动性不断增强。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以及各项社会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我 国人 口的流动性不断增强 ,而且人数众多 、范围广阔、途径多样。清华大学教授毛其智在最新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指出,2010年中国流动人 口达 2.21亿人 。如果 中国人 口流动迁移政策没有大的变化 ,到 2050年中国流动人 口规模可达3.5亿人左右。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着人类历史上在和平时期前所未有 的、规模最大的人 口迁移活动 。而这与中国几千年来所信奉 的以“乡土意识为重”的传统理念是截然不同的。
5.生育意愿的低位运行 。长期 的计 划生育政策宣传教育和贯彻落实,以及子女教育抚养成本的不断膨胀,社会就业和生存压力的日趋沉重,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持续提高,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从盲目追求“多子多福”的落后思想中转变过来,对现行的以“一孩半”为特征 的计划生育政策产生了一定的适应性,国民的生育意愿 日趋降低。“丁克家庭”的出现和扩散就是证明。
面对生育率的由高到低的转变 ,国内众多专家学者清醒地意识到 ,生育率 的转变其实质上是现代化进程中农业社会的多育文化向工业社会少育文化的变迁,是生育价值观念的转变。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现实告诉我们,一旦完成了生育率实质性转变 ,生育率水平 的逆转变 (即从低水平转向高水平)是不可能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西方发达国家虽然在积极推行鼓励人 口生育的政策但却毫无效果。中国人口专家,加州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王伟教授警告说“政府可以说服、帮助甚至强迫人们减少生育,这方面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但古往今来,几乎还没有政府能成功地强制人们多生孩子的先例。”
三、调整我 国人 口政策的路径选择。
面对当前严 峻的人 口形 势和潜 在 的人 口危机 ,国内诸多人 口专家不断呼吁 ,应该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 口资源环境的实际情况,对现行的以“一孩半”为主要特征 的计划生育政 策进行必要 的调整 ,即逐步放开 “二胎 ”生育限制 ,由“一独二胎”逐步过渡到“全面放开二胎”,实现我 国人口政策的“软着陆”。正如 3O年前那封《公开信》中也曾明确指出“到三十年以后,目前特别紧张的人 口增长问题 就可以缓和 ,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人 口政策了。”考虑到我国当前人 口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从确保国家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长远 目标 出发 ,建议对我国已实行 30多年的现行人口政策尽快进行调整,具体如下:
1.从明年起 ,全 国无论城乡 ,应全面放开二胎生育限制,允许夫妻双方根据自己的生育意愿 自由决定是否生育二胎和何时生育二胎。这是缓解我 国当前人 口诸多难题 以及应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的必然选择 。
(1)有利于确保 国家人 口安全 。放开二胎生育限制可以扭转我国人 口生育率不断下降的趋势 ,确保国家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 国防所需 的人力资源得到有效保障。放开二胎生育限制尽管短期 内可能出现一定程度上的补偿性生育潮 ,但并不会引发大规模 的人 发性增长。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妇女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能力会不断降低 ,放开二胎生育政策后进行补偿性生育的主要是 20世纪 7O年代出生的人 ,目前我 国 2O世纪70年代出生的女孩有 1亿 ,扣除其中结扎和不孕的妇女 ,7O年代 出生的妇女 中只有 45%尚有生育能力 ,目前平均生育 意愿只有 1.73,她们 中的大多数已经生育了一个孩子,那么 1970—1979年出生的妇女只有再生 3400万孩子的意愿。 而20世纪 80年代以来出生的人生育观念已发生根本变化 ,独生 子女的观念 已深入人 心 ,再加 上抚养、教育、就业等社会巨大压力的影响,其多胎化生育意愿并不会非常强烈 。近几年在大城市中出现并不 断增加 的大量 “丁 克家 庭”就 很 能说 明问题。
(2)有利于缓解 人 口老龄化对 家庭和社会 的过重压力。放开二胎生育限制尽管并不能彻底解决我国人 口加速老龄化 的问题 ,即我 国老龄人 口的绝对数量和在 总人 口中所 占 比重仍 会继续提高,但是放开二胎生育限制可以有效转变人们对未来“四、二 、一”家庭 结构所带来 的诸多 问题如沉重赡养负担的心理 预期 ,而且伴随着子女的成长和人 口年龄结构 的调整 ,无论是从家庭还是从社会的角度看,都可以使巨大的老年人赡养压力得到有效的分担而有所缓解。
(3)有利于优化人口性别结构。一儿一女是大多数家庭的理想选择,实行 30几年的我国现行人口政策限制了这种理想的实现,特别是在广大城镇和党政事业单位,计划生育政策更是等同于“独生子女”政策,而子女数量的限制和传统观念的影响驱使人们转而去寻求质量上的替代效用,即采用各种手段 去人为干预 和选 择新生子女性别,造成我国新生儿性别结构不断高位失衡。而放开二胎生育限制可以降低人们对以质量替代数量的选择冲动,减少对新生儿性别的人为干预行为,有利于优化我 国人 口性别结构向正常水平发展 。
(4)有利于降低独子化的成长风险。放开二胎生育限制一方面可以使二孩家庭有效降低独生子女一旦发生夭折、重病等意外风险给家庭所带来的破坏性打击,即二胎存在一定的替代作用,同时也可以为孩子们创造一个 宽松 、适宜 的成长环境,减少来自父母“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的过高期望压力和溺爱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增加与同龄人的交流与接触,促进孩子们在生理和心理各方面的健康成长 。
(5)有利于降低国家计生成本和社会管理成本 。国家为维持现有人 口政策投入 大量 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 ,设立从 国家到乡镇一级完整 的计生机构,配备大量的专职和兼职计生工作人员,据人民网2010年 3月 2日报道 ,“截止 2005年底统计,全国人口计生系统共有工作人员 5087万,其中,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公务员就有 1087万人。”每年用于宣传、避孕器具等费用开支也甚为巨大,计生部门已成为国家财政投入最多的部门之一。同时,计生部门也是干群关系最为紧张的部门之一,因计生问题引发的争议乃至暴力冲突事件屡屡发生。放开二胎生育限制可 以减少计生工作 对基层单位 的沉重压力 ,减少在计生工作方面 的各项开支 和因计生问题引发的各种社会 问题 ,有效降低 国家计生成本和社会管理成本 。 -2.放开二胎生育限制的同时 ,应继续严格限制三孩。尽管从欧美等发达国家人口政策调整的发展历程来看 ,人口政策会逐步向完全放开、自由生育的方向发展,即夫妻双方完全根据自身意愿和能力自主决定生育的数量和时间安排,但从我国当前巨大的人口基数规模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来看,严格限制三孩生育在今后一段较长的时期内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3。在完全放开“二胎”限制的同时,进一步把工作的重点放到提高人 口素质上来,变人力资源大国为人力资源强国。首先要优化和改善身体素质,特别是出生人口身体素质,努力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进一步提高婚前、孕期期间的保健水平,做到优生优育。同时要积极推动落实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做好医疗卫生保健工作,同时要大力倡导母乳喂养 ,坚决打击非 医学需要性别鉴定而人为终止妊娠的不法行为 ,切实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另外,要进一步加强和优化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国民的科学技术知识素养和技能水平,变人口负担为人才资源。
参考文献:
[1]李斌。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J].求是,2008,(23)。
[2]Bloom,D.E.Williamson,J.G,DemographicTransitionandEeo—nomie Miracles in Emerging Asia,W orking Paper 6268.Cam-bridge,M ,A.NBER.1997.
[3]闰生金。我国人 口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理论导刊,2009,(8)。
[4]顾宝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挑战与展望[J].人 口研究 ,2009,(6)。
[5]国家统计局人 口和社会科技 统计 司。中国人 口统计年鉴 [M].北京 :中国统计 出版社 ,2010.
篇6
关键词:中国农村;养老保险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1003602
1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研究
1.1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模式选择的研究
大部分的研究者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由于土地保障和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使得传统的养老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其一是政策的约束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户籍制度、土地产权制度等,另一方面是外在因素的阻碍如城市化、工业化等。所以农村家庭的养老模式必然要向社会养老模式转变。杨翠迎认为,我国尚不具备建立全国性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现阶段的农村养老需要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保险、社区养老等养老方式的通力合作。阳义南认为我国应该建立家庭养老、自我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四种方式相结合的模式。从当前的研究来看学者们大都认为农村的传统养老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养老需求,需要依据我国经济的发展实际需要寻求多样化的养老模式。
1.2关于农村不同人群社会养老保障方式的研究
这个关于农村不同人群的研究重点主要是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问题和“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在计划生育家庭方面,研究者认为政府应当为农村计划生育夫妇养老做出制度性的长期安排,使他们在老年时期获得更高的生活水准;对于农村“空巢”老人大多数学者提出了农村养老保险和社区照顾相结合的保障机制,使“空巢”老人得到更好的照顾;但是这些研究仍停留在“补缺型福利”观的层次上。我们应该建立的是覆盖全体农民的养老保障制度,在全覆盖的基础上再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的标准,使农村特殊人群如计划生育家庭和“空巢”老人也能老有所养。
2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过程的研究
无论从国家政策还是学术研究上都认为应该建立覆盖全体农村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试点、推广、整顿和创新发展阶段,习惯上将试点、推广和整顿成为旧农保时期,创新发展阶段至今成为新农保时期,相应的学术研究领域也分为两个阶段。
2.1关于我国农村“旧农保”时期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开始探索创建社会养老保障制度。1991年民政部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该方案确定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些基本原则,根据此方案各地从1991年开始逐步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工作,到1998年全国已有2123个县(市)和65%的乡镇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人口达到8025万,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收入31.4亿元,支出5.4亿元,当期结余26亿元,期末滚存结余166.2亿元。但是由于政府机构改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管理由民政部移交给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之后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开始出现停滞状态,1999年国务院决定对已有的业务施行清理整顿,停止接受新的业务。这一时期学术界的研究主体主要有三个,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可行性争论、对农保方案设计的研究、农保基金筹集机制及运行机制的讨论。
(1)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可行性的争论。
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可行性争论分为“可行”论和“不可行”论。“可行”论代表有卢元海、韩汉博等,他们通过对农保制度建立的条件,如宏观经济、农民的缴费能力及政府的财政承受力等经济指标的角度来分析研究,认为当前建立农保制度是可行的;“不可行”论代表有梁鸿等,他们从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特殊性出发认为现阶段城市依然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中心,政府应当向城市的发展倾斜,同时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这些因素阻碍了农保制度在全国范围的建立,所以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不可行的,建议有条件的农村地区优先发展。
(2)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案的研究。
以陈少晖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农保方案设计的缺陷在于缺乏社会保险应有的社会性,即农保方案在设计中出现了政府责任的严重缺失,农保方案实际上是让农民自愿储蓄,政府不提供经费或是提供的经费远远低于农民自己所缴纳的费用,不仅起不到社会互济的作用而且还严重打击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这也是旧农保失败的重要原因。
(3)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机制与运行机制的讨论。
农保基金筹资机制问题的焦点主要有公共财政在农保筹资中的缺位以及筹资标准低、保障能力差。针对以上两方面卢元海认为农村社会保障的创新之路是实物换保障即将农产品、土地等食物转换为保险费;刘万则通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财政可行性研究指出财政补贴农保在经济上是完全可行的。关于农保基金的运行机制,学者一致认为农保基金面临监管不力、投资渠道单一、保值增值能力差等方面的挑战,并且由于农民投资有限、收益率低下导致农保基金陷入停顿的风险。
学术界关于“旧农保”时期的研究已经很全面但是大多局限于对旧农保制度本身进行分析,其中政府的责任和公共财政是分析的重点,而忽视了对制度环境的分析,所以提出的政策趋向同化而缺乏针对性。同时研究还将农民自身边缘化,农民没有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事实上农保作为一项社会政策在实施中是政府与农民之间互动的过程,但是大多数研究并没有将农民纳入研究框架。
2.2关于我国农村“新农保”时期的研究
“新农保”时期即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创新发展阶段,这一阶段起始于2002年11月十六大,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一提案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围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新模式展开,主要研究有:
(1)关于试点地区新农保制度的模式比较与总结。
学者们研究表明新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个人账户模式,这种模式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实行的较多,代表性的有“吕梁模式”等;第二种是仿城保模式,代表性的有“无锡模式”;第三种是个人账户和政府提供的基础养老金相结合的模式,代表性的有“北京模式”,后两种模式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实行的较多,这几种模式都强调政府的责任、公共财政的支持以及农民参保的自愿性。
(2)关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机制的研究。
由于国家已经在筹资主体上确定了大方向,因此这一阶段相比较于上一阶段更加注重操作化的细节。一是探索农民缴费的自愿性与强制性相结合的可行性和具体方法,比如“宝鸡模式”中家庭成员参保后老年人免费享受养老补贴的激励机制。二是在农民个人缴费方式上主张灵活性和多样性相结合,比如尝试“粮食换保障”的“霍邱模式”就是筹集资金的重大创新。
(3)关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公共财政的作用研究。
围绕公共财政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公共财政的支持模式与方式的研究,史锦华等强调从改革财政体制和加大中央财政对新农保支持力度两个方面形成公共财政支持模式,在试点过程中已经形成缴费补贴、基金贴息、老人直补、待遇调整等四种财政投入方式;二是公共财政框架问题,贾海珍、李红等提出在公共财政框架下看待新农保建设,公共财政不仅要为新农保提供基本的制度支持和物质支持,国家各级财政还要根据不同对象给予一定程度的支持,形成多层次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以上针对新农保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新农保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其中试点模式的总结和公共财政是研究的核心。但至少存在以下两点问题:首先,任何一种制度的创新都适应了该地区特殊的发展需要,因此模式的总结并不是研究的重点,重点该试点为什么会发展出这样的新农保制度以及其背后的动力机制,否则单一地区的经验创新很难上升为国家政策制定的依据;其次,现阶段的重点不是讨论各级财政分担比重,而是将公共财政投入的方式、方法及水平与不同的地区新农保的基本模式相结合,考虑如何与当地农民的养老客观需求相结合。
3结论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理论难题,目前正处于艰辛的探索阶段。尽管当下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研究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相信这项研究工作不会停滞不前。在未来的研究成果中一定会为我国农保制度的推广和实施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指导。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农民也会摆脱老年时生存的困境安享晚年。
参考文献
[1]阳义阳.四支柱模式:农村养老保障体制研究[J].农业经济,2004,(4).
[2]杨翠迎.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何去何从?―农村养老保障现状与问题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5,(8).
[3]郑成功.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政策研究――将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与计划生育有机结合的政策选择[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8,(3).
[4]卢元海.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条件分析[J].经济学家,2003,(5).
[5]韩汉博.建立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分析[J].社会科学家,2008,(10).
[6]史锦华.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探讨[J].乡镇经济,2008,(8).
篇7
关键词:英语教学;焦虑心态;小学生;厌恶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314-02
一、现代社会家长们对于学习英语的态度
“英语”的话题被谈论得太多了。在中国,从学语的幼儿到七十高龄的老人,而今对这二字很熟悉。究竟英语的热潮从何而来,中国人为什么大张旗鼓学英语,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先从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上来了解一下原因。从人多力量大到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中国的家长们真是历经磨难。在四五十年代,家庭中孩子数量多,家庭经济条件差,家长们无暇顾及孩子们的成长过程,没病没灾便是最好的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很少提及,那个年代,文化青年并不多。在五六十年代,国家经济发展缓慢,教育问题依旧很少拿到桌面上来谈。在七八十年代,中国从,到改革开放,随后再到经济大发展,社会形态的变化带动中国经济大发展,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中国的社会面貌,经济状况,人民的思想意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成就未来”等口号此起彼伏。七八十年代的人们在这种转折变化中成长起来。这一代人大多数对社会上各种事物都有初步的了解,要透析事物的根本,没几个人能说出缘由。同时,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出并落实,家庭中极大多数只有一个孩子,由此,这一代孩子,物质生活丰富;教育问题也同样受到重视。但这一切都还处于初级阶段。教育形态还很单一。这一代孩子成长起来了,接受了一定的学校教育,了解了一定量的外界知识,同时也继承了上一代人部分思想意识。而今,七八十年代的人们结婚并开始孕育子女。他们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并知道知识的重要性。因此,他们在追求社会及家庭经济发展的同时,把教育问题也摆在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他们推崇计划生育少生优生原则,只孕育并培养一个孩子。这一个孩子的成长,受到全家上下所有人的关注。从母体胎教到产后启蒙,再到学前教育,总之忙坏了搞教育的一批人,同时也累坏了家长。家长们以及教育者们发现要想让孩子以后与世界接轨英语学习成了重中之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家长们开始读书充实自我,并找到一些教育方法应用于孩子身上。教育者们也开始开发研究各种教学法。随之,便萌生出各种各样的英语学习法,像逆向法学英语,疯狂英语,新东方英语教学等等在社会上推广开来。自然,教学法的诞生,给许多英语学习者们,带来了大大小小的经济效益。然而,经济的效用所带来的市场竞争自然相当激烈。同时,欧美洲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市场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带有英文字样的产品在中国泛滥开来,更加大了中国人英语学习的势头。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现代社会人们对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就难免畸形。许多家长认为,孩子们若在小学阶段不学英语,那就永远学不好英语了,最起码英语学习最好的学生一定是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学英语的。家长们这种少有的自信态度,不知道来自于哪里,但是还引起了不小的共鸣,实在让人有些丈二和尚的味道。这种心态,不会缺少附和者,我曾经对小学生的家长们做过一次调查,调查内容中有这样一条——你认为英语对孩子的将来有什么影响?家长们的回答让我不禁感叹,能有30%左右的家长们认为英语学不好,孩子们就没有将来。这般武断,让我想到中国的八股文科举制度,有些时候,历史悠久还真不是什么好事。除此以外,我还观察了家长们要求学生的英语学习时间——每天至少三个小时,对于这个数字,我觉得中国大多数孩子真应该大叫减负了,或者说中国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真该取缔了,否则好几个家长就盯着一个孩子,让他们大学特学英语,我想对孩子们身心的伤害着实严重。
由此,在学生家长的心里,英语在小学阶段非学不可,不但要学,还要花大量时间,付出一定精力来学,中文此刻在家长心中的分量锐减。某校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们进行语文测验,由于二年级的孩子们刚刚学完英语字母和音标,二年级孩子们的答卷上,汉语拼音写成英语字母的人数占到50%以上,当时,我也正在做英语辅导工作,我发现一个小男孩英语字母和汉语拼音完全不会区分了,就赶紧给孩子家长打电话,劝诫家长先停下孩子的英语学习,把母语学习放在第一位,直至现在,我还忘不了家长回答的每字每句——英语必须学,汉语早晚都会,不差这一时一会。听到这样的话,我明白大学扩招生的好处了,最起码在知识的熏陶下,人们的思维方式能够上升到一定高度,有助于子女的未来教育问题。家长们出现的困惑,何止这一例。我接触到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孩子,班级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家长用尽全力给孩子进行英语补习,我很纳闷就简单问了几句,为什么不加强孩子其他方面的学习,一个问题得到一筐答案。家长说要送孩子出国留学,小学六年级之前直接送到澳大利亚上中学,澳大利亚那边知识学得晚,孩子到那边学习有自信,还能简简单单就把英语学好了,以后孩子的发展空间就相当大了。
以上几个例子,便能清楚看清家长们对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显而易见,家长们对于学生学习英语这件事情上,无论是在心灵还是在精神上都显现出过度的担忧。
家长们不仅苛求孩子学习英语,自己也在努力上进。学生英语补习班,家长也跟着一起上,一方面可以约束孩子的课堂纪律,一方面自己也可以学习英语知识,而且学习一些英语知识还可以应用于岗位上,或者可以洋气地用英语打招呼。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家长们对学习英语这件事的回答是,不仅要学,还要早学;不仅要学好,还要学精。
二、学生们对英语学习的态度
由于全球经济大发展,在中国,许多物品上都有英文字样,许多标志物上,都是中英文标示一体。而且,学校教育把英语也摆在了很高的位置上,同时,家长们不断地向孩子大脑填充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学生们充分了解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应父母以及学校的要求,学生们开始学习英语。从学习说话,就开始学习英语单词,学前教育阶段,育儿园以及家庭里也对孩子进行英语教育,学校有英语正规课程,课下还有英语课外辅导机构。总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英语的陪伴。学生们接受了学校及家长们给他们安排的一系列英语课程,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背英语单词,学英语句子,掌握英语语法。一些家长,应用合理的方法,正确的指导,循序渐进地指导孩子学习英语,孩子们接受了父母们的引导,在较好的心态下学习英语,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不乏一些家长,他们对于孩子们的英语学习急于求成,这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成长。许多家长的攀比之心,想让自己的孩子学得最多,学得最快,学得最好,就强迫孩子每天多学一点,其他家长们也不示弱,都要求自己的孩子学得最好。
我曾经在小学四年级的班级做过一次调查,调查设置了一些问题。其中包括你为什么选择学英语?对英语感兴趣吗?如果没有爸爸妈妈对你学英语的要求,你还会学英语吗?若不让你学习英语,你学习英语的时间打算做什么?孩子们的答案让我感到恐慌。有的孩子回答说,我学习英语是因为我爸妈非让我学,不学不行,还让我背单词,背不下来就不让我玩。我对英语不感兴趣,开始还挺喜欢英语的,但是老师和家长们强迫我必须背单词和句子,还不让我出去玩,我就讨厌英语了。爸爸妈妈不让我学,我就一定不学。如果不学英语了,我就用这段时间来玩电脑游戏,估计爸妈不会让的。还有的孩子回答说,我喜欢学习英语,即使爸妈不让我学,我也会主动要求的。我以后要出国留学,学好英语以后,我能赚大钱。有的学生,干脆就在答卷上写着我恨英语,我最讨厌英语的话。面对这些答卷,我感觉到英语这个字眼对孩子们的身心影响有多大。
我在做单独辅导时,曾经遇到一个小男孩,这个孩子在语言学习方面属于中等天赋,学习很认真。但是八岁左右的孩子,对于学习没有很好的概念,学完的单词也不能及时背下来,对此我并没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但孩子的爸爸却因此对孩子进行体罚,还动手简单教训了孩子,但这次举动,对孩子却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随后的一节课,孩子就问我我讨厌英语怎么说,我告诉他“Ihate English”。话音刚落,孩子就一遍遍重复I hate English,I hate father。听着孩子嘴里一遍遍念叨,我很难过,甚至想流泪。还有一次,面对一个高中生,这个学生英语学习成绩不是很好。我问他,你讨厌学英语么?他的回答是这样的:我不讨厌英语,但是爸妈总是逼着我学,强迫我背,经常给我找家教,慢慢地我对英语就没什么兴趣了,就觉得学不学的都那么回事。但是,高考英语分值很高,英语学不好,没法进重点,没办法,就又得拼命学了。
由此可见,学生们对于学英语这件事大多数的心态是,不喜欢,不想学。父母逼迫,学校压力,非学不可。
三、总结
英语是一门交际语言。自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充分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了解西方发展的文化背景,同时,为了与世界接轨,促进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开始不遗余力地学习英语。从企业英语,到个人学习英语,英语从一门交流语言,到一种谋生工具,对中国人的影响可谓巨大。胎教英语,启蒙英语,学前英语,幼儿英语等等在中国占据了一定的市场,是教英语还是赚钱,说不清楚。但是我想说的是英语可以用来充实生活,可以用来当交流工具,可以阅读外国书籍。中国人应该认清的是英语对于中国人来说就是字符,我们没必要把英语放在那么高的位置上,没有必要这样强迫孩子们必须学,还要必须学会。在强迫的同时,家长们还把自己不良的心态影响到孩子们的身上,致使孩子们产生了焦虑,恐慌,强迫,以及不正确的价值观,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并使孩子们对英语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变得讨厌英语,讨厌学校以及家长的教育方式。这一切将在孩子的内心种下一颗毒果,希望这颗毒果不会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School Specialty Publishing.The Complete Book of Presc hool[M].Amere ducation pub,2009,12.
篇8
本文主要针对玉器发展高峰期之一——汉代,笔者就寿县博物馆藏汉代玉器所采用的工艺、纹饰特点、形制进行解说,以飨读者。
猪龙佩 汉(图)
长7.5厘米,宽3.4厘米,厚0.3厘米,寿县双桥镇出土。
白玉之中泛黄色,内有黄白相间的沁斑,佩呈扁平状,整个器形为变形抽象的玉猪龙;采用宽刀斜刻技法,以阴线起界,龙额尖突,圆目,上下唇上卷,呈勾形,下颌突出,前足呈卧状,无后足,宽尾微上翘;龙身满布勾连云纹。有学者认为此佩制作年代为战国。
连弧纹青玉壁 汉(图2)
外径13.8厘米,内径2.8厘米,厚0.6厘米,寿县城南门外养猪场汉墓M1出土。
青色料质,有相对称黄色沁斑,玉质纯正,色泽温润。呈扁平圆形,正反采用减地浅浮雕技法,满饰排列有序的乳钉纹。外为小平缘,内为弧凸缘,璧一角饰一凸起的弧纹,弧纹两端与外缘相连。此器纹饰布局工整,精工细雕,上饰一道弧纹更属罕见。《周礼·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玉璧最初是作为礼器之用,是祭祀用品,用来礼天,后来主要用于佩戴、把玩、观赏。
兽面纹玉剑璲 汉(图3、4)
通长8.8厘米,宽2.5厘米,厚1.1厘米,寿县珍珠泉东100米处M12墓出土。
器物为长方形,两端下勾,背面有长方形横穿;白玉质地,有褐色沁斑,呈半透明。正面采用减地浅浮雕的刀法雕成对称的勾连云纹,剑璲一端饰有兽面纹,眉须采用汉代典型的游丝雕刻技法,阴刻细线,线条犀利流畅,细如发丝,给人吹之欲起之感。此件是典型的汉代游丝雕刻技法,由此可证汉代游丝雕琢技术的成熟与精湛。
勾连云纹白玉环 汉(图5)
外径7厘米,内径5厘米,厚0.6厘米,寿县双桥镇出土。
白玉质,半透明,外表呈灰白色,局部有褐色和淡黄色沁斑。环体截面呈扁椭圆形,双面以阴刻细线为界,满饰勾连云纹。此器手感饱满厚重,雕琢工整、精细。
诱雕龙凤觽形青玉佩 汉(图6、7)
长8.8厘米,高3.7厘米,厚0.4厘米,寿县双桥镇出土。
青白玉质,较纯净,半透光,局部有白色“冬瓜霜”和黑色沁斑。玉佩双面主饰透雕一龙一凤,凤负于龙背之上,凤首曲颈上昂,凤冠下垂与龙首顶相连,凤尾翘起向下翻卷,龙体弓背呈月牙状,龙体凤身以流畅的阴线雕琢出细部纹饰。觽早为古人用于解身上服饰扳带之用,后逐渐演变成佩带器物。
玉剑格 汉(图8)
长4.9厘米,宽1.3厘米,厚1.4厘米,寿县瓦埠镇方家老圩出土。
剑格为白玉,半透明,有褐色沁斑,出土时镶装在锈残的铁剑上,局部呈现有断断续续丝状铁锈色沁。正面略似长方形,中部起脊,截面呈菱形,正中有长方形穿槽孔,以穿装剑柄。剑格双面阴线为界,以脊为中轴浅雕对称的兽面纹和勾云纹,兽鼻梁高挺,鼻头如三叉戟,双目怒睁,浓眉高挑;沿格的边缘处阴刻一周细框线和对称的勾云纹及尖状细网格纹。
玉剑珌 汉(图9)
长5厘米,宽4.2厘米,厚1.5厘米,寿县八公山乡珍珠泉出土。
青玉质,不透明,呈青灰色,局部有黄褐色的沁斑,通体光素无饰。珌一端大一端小,双面略呈梯形,中部隆起,两端侧面呈椭圆形,小端侧面中部有一圆形固定孔。该器圆润厚重,设计流畅自然,是安装在剑鞘末端的玉饰件。
青玉蒲纹璜汉(图10、11)
通长12.5厘米,宽1.6厘米,厚0.4厘米,寿县公安局刑警队移交。
一式2件,青玉,有黄色沁斑,半透明,有玻璃光泽。器形呈虹拱扁平状,两端平直,近似在一条水平线上,璜拱顶中部有一圆形穿孔。此器两面以阴线起左右和下界,上部饰有微浅排列有序阴线雕刻的蒲纹和云气纹。整个器身光滑平直,做工考究,应为随身佩戴之物。器物从纹饰上看,应由早期的玉璧改制而成。古代“以玄璜礼北方”,郑玄注解谓“半璧日璜,象冬闭藏,地上无物,唯天半见也”。
玉蝉汉(图12)
长5.6厘米,宽2.9厘米,厚0.8厘米,寿县博物馆旧藏。
青玉料,玉面为鸡骨白,蝉形,扁平;正面中部微凸,采用阴刻手法,眼、翼、尾部线条流畅、自然,造型逼真,栩栩如牛。此器刀工泼辣、粗犷,寥寥数刀即勾出蝉体,是“汉八刀”的典型之作。镂雕螭龙纹心形白玉佩东汉(图13、14)
长8.2厘米,宽4.7厘米,寿县寿春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工地东汉墓出土。
白色玉质,洁净纯正,莹润剔透,有淡淡的玻璃光泽,局部有黄色沁和鸡骨白皮子。玉佩以一心形镂空环为中心,一周由三条相互缠绕的圆雕螭龙构成。二龙首居于中间,一龙首侧于一方,似是仰首眺望,环宇众生;三条螭龙扭动身躯,遒劲有力,或昂首注目,或似隐身于祥云之中,若隐若现,给人以虽静似动、栩栩如生的感觉。充分表现了龙至高无上、唯我独尊、无拘无束、自由自在遨游四方的骄态。
玉佩选用上成和田白玉籽料,经过巧妙的设计,采用高浮雕、镂雕、圆雕、透雕、巧雕、游丝雕等多种技法琢成,真实展现了汉代极高的琢玉水平,此器是集工、料、技艺三者完美的结合,可谓汉代玉器制作的巅峰之作,传世绝品。
透雕“长宜子孙”双龙璜形玉佩东汉(图15、图16)
篇9
结构调整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平衡,实现协调发展,二是效率,使有限的生产要素配置到效率更高的部门、地区和企业。应当说,现阶段结构调整的重点还是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解决平衡问题也需要依靠提高效率来实现。就工业结构的总体选择而言,在我看来,现阶段,中国需要高也成,低也就,既要积极推进产业升级,也要继续坚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避免高不成低不就的结果出现。
随着劳动成本上升,如今中国很多企业都存在招不进、留不住的问题,这个阶段和之前的日本、韩国等发展历程有共同点,都要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后发展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产业,但区别在于,中国不可能完全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
首先,中国的工资成本与发达国家的互补关系并没有发生根本性逆转,过去我们的劳动力成本可能只占发达国家的10%、8%甚至更低,这几年劳动力成本上升,这一比重也随之上升至15%左右,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也不可能恢复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要从中国进口。
另外,和越南、印度等国家相比,中国工业配套体系、产业链更加完整,能源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条件优势明显,所以,虽然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比这些国家高,但未来几年国际大宗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将以中国为主导。
现在有两种主张,一种主张延长退休年龄解决劳动力短缺、社保基金不足的问题,但在我看来,这并不能解决现阶段的问题。第一,中国的劳动社会保障是双轨制,真正延长退休年龄的是政府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比较欢迎,而在企业,到50多岁以后很难继续当一线的劳动力,而且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减少企业的劳动产出,所以并不能解决中国目前招不到人的问题。
第二种主张继续放开计划生育政策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但这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第一,时间来不及,即便现在马上就放开政策,也要到二十年后才会看到劳动力供给明显增加。并且,中国劳动力问题不是数量少了而是供求关系的问题,今年毕业699万大学生,真正短缺的是一线的体力劳动者和蓝领工人,因此必须调整招生结构、教育结构增加蓝领工人,由技术工人供给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大学生当年的就业率不到65%,真正的体力劳动者的失业率在4.3%以下,这并不是说读书无用,而是我们的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对劳动力需求需要调整。
此外,当前产业结构升级还有个问题需要认识清楚,即发展重点到底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实行缩小差距战略。我认为,目前,我们的重点不能完全把宝押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缩小现有产业的技术和产品与美国、德国、日本这些先进工业国家的差距,实现技术赶超。在钢铁有色、金属、非金属材料工业石油化工、高性能和智能运动化机械装备制造等等,我们现在正在主导的产业,如果能够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那是真正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现在我们和日本的贸易总规模3400亿美元,日本对华出口2000亿美元,中国对日本出口1400亿美元,中国和日本的贸易逆差是600亿美元,这些贸易逆差的产生正是我们进口的附加价值高的机械、电子、精细化工产品为主。如果这部分产品我们能够自己生产的话,那么即使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力进一步弱化,我们的贸易条件也不会恶化。
篇10
【关键词】职业教育; 发展历程; 现状; 目的; 生源问题; 学工结合; 社会就业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039-01
职业技术教育,回溯历史的早期,与学徒工有着类似的的意义。
有的观点认为,职业技术教育属于工业发展的需求,由于工业的高速发展,工业产业化的形成,需要更多技术熟练的技工。而严格的从本质上讲,职业技术教育更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和需求。这就使得教育传授的方式脱离了早期以工带徒的作坊式技能传授方式。需要一个以工业技术发展为背景,以成熟的技术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为纽带,形成一个完整的成熟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历史告诉我们,职业技术教育相对发达完整成熟的国家,都是工业化发展相对较早,工业技术比较成熟,甚至是工业技术发展在世界上占据领先地位的国家。其中像德国、日本等。他们规模化体系化法治化的职业教育自上个世纪已经开始了。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作为在二战期间工业受到极大破坏的战败国,德国在1969年通过了《联邦职业技术教育法》,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必要性,并随之形成了科学的合理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我院(烟台汽车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曾多次派遣资深职教教师去德国的相关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学习和深造,其中的差异和距离是很大的,所学习到的教学经验和新进技术,也是很多的。
国内的职业技术教育较一些工业发达国家,起步还是较晚的。这自然有着其定的历史和社会原因。我们国家历史上是一个农业大国,工业化的发展相对落后,这就注定了对工业技术技能的需求不是很高,自然造成了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市场和产业需求不高。笔者中学的时间,只是记得有着有限的农业技术职业中学和部分大工厂的厂办技术学校。
这就说明,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前提条件——社会产业结构的需要。
市场有需求,产业才会有市场。职业技术教育的前提条件,也是社会产业结构的构成变化之后对技术技能的需求。近年来,随着国内工业的飞速发展,社会劳动就业的结构也发生着巨大地变化,越来越多的工厂企业,就意味着需要更多地熟练地技术工人,在这种大的社会环境下,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愈发突出。工业化的发展程度,决定着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到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14767所,年招生规模达到810万人,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规划目标。高等职业院校共有1184所,年招生规模达到310多万人。高等职业院校招生规模占到了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一半。面向城乡劳动者的各种形式的培训广泛开展。”
由此可见,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形成了规模,形成了体系,但是,“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还有差距。”
笔者从事职业教育几十年,从中职到高职高专,作为执教教师和带班班主任,对于职教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深有感触。
1.职业技术教育的目的
职业技术教育的目的或者说意义,通俗的来说,是很简单的,只是为社会产业提供各种技术熟练的操作工人。社会的文明程度,很大程度上是有工业化发展的程度决定的。而工业化发展的程度,与职业技术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工业化的发展,已经使技术的传授,脱离了以工带徒的模式,换言之就是作坊式的徒工传授,已经无法适应工业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对技术的掌握已不只是简单地熟练操作,还需要系统的理论知识做基础,从而在熟练操作的基础上进一步革新操作手段,从而促进技术的不断发展。
这就衍生出二个问题。一是教育者自身对教育过程的正确认识和对技术理论、操作技能的认知程度。这与传统普通教育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首先是教育者本身要认识到这个问题,教育,已经不再是简单地将书本上的理论照本宣科的传说给学生,不再是简单的让学生仅仅能够熟练地进行工作操作就算完成了教学。而是要通过自身的提高和转型,从而达到学生掌握理论和操作的同时,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使得学生能够在理论和技术的不断熟练地重复的过程中,更善于思考,敢于技术革新。因为实践已经做过证明,许多工业技术的革新,都是由一线技术工人发现和完成的。纵观人类工业发展的历程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基于这样的教学认识和目的,要求职教教师从传统普通教学的模式中转型,适当的进行自身调整,通过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完成既定的教学目的。只有完成这样的教学目的,才能算是完整的成功的职业教育,才能完整的阐明职业技术教育的意义。
2.职教生源的问题
随着国家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不断发展,一个日益突出,不容忽视的问题就凸显在众多的职教学院面前。那就是生源的问题。
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造成的一个既成的现象是全国各地中职中专和高职高专越来越多。居粗略调查,以县级行政区域计算,每个县市不会少于二所职教学校或学院。到了地市级行政区域,则需要增加很多各局级单位直属的技术学校或学院。以此类推,到了省级行政区域,那各类职教学院将更多。
而国家计划生育的成果,最近几年已经得到了体现。作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小学学校和初中学校的数量一直在不断地减少,说明整个国家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人口数量在下降。
依年递减的整体受教育人口数量,面对众多的职教学校,生源,就成了一个根本的问题。
可同时正在发生的是,许多中职中专想法设法升格成高职高专,这就需要扩大招生规模。生源短缺,是目前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严峻的问题。虽然形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也许包括了传统普通教育对中学教育分流的问题,各地对职教资源统一整合和科学规划的问题,学生本身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问题等等,但无容置疑的是,生源短缺的问题,严重的影响到了职业教育的正常的科学健康的发展,使得职教学院的管理层和广大教职员工,不得不将生源问题作为首要问题去面对,想方设法的去招生。分离出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许多一线教师都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面对这个问题。单纯的针对招生而进行的招生,各院校纷纷争抢有限的生源,原则上已经背离了教育的初衷和目的,也不利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健康科学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是背离的。
生源问题是严峻的,是确实存在的,这个问题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但这已不仅仅是职业教育本身的问题,严格的说,应该属于一个社会问题,社会资源科学整合和利用的问题,牵切到的方方面面是很多的,笔者不再多说。
3.学生自身的问题
对于大多数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说,基础知识的环节是相对薄弱的,成绩不是很理想。这种原因可能形成学生自身的略有自卑的心里,可他们的年龄又正处于一种向上,成长,渴望进步的阶段,这二种心里的重叠,容易产生一种自我的内心的矛盾,自我封闭又渴望突破。
国内职业教育的历史还不是很长,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还不是很完整,甚至带有一定的片面性。这种情况下,学生们还要面对一个来自社会的另眼相看的压力,他们做为年轻的一代,也属于社会发展希望的一部分,他们在向往成为社会发展的未来中坚力量的同时,也承受着来自社会不公正眼光的压力,这二者的重叠也会形成一种内心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存在,会让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过低地确定自己的人生价值,错误的安排和计划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得一部分学生只是计划到职教学院混日子,混个毕业证和技工证,为了最终踏上社会,找一份能够吃饱饭的工作做一个过渡。
这种自我认识和学习计划无疑是错误的,是不负责任的。而大部分的学生因为年龄和社会经验的制约,还认识不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这就要求职教教师的首要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认识职业技术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才有可能执行既定的教学任务。所谓要教书,先教人,无论如何成熟的技术,如何完善的教学方法,都要有渴望去学习的学习者,学习者都要有健康端正的思想。
所以要有成功的职业技术教育,不仅仅是技术技能的教学,先行的还是思想的教育。只有有了正确的端正的思想,解决了学生自身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问题,才会有成功的职业技术教育。
4.学工结合与社会实践。
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上讲,是比较简单的,只是一个现成技术理论的传输和技能实际操作的过程。但是,要完成相对完整成功的职业教育,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教学工程。
单纯的纯粹的技术技能的传授和学习,是一个职教学生必须的学习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合格的技术工人。职教学院正是这样一种教学过程。但是,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过程,也只能是培养出一个合格技术工人而已。这与教育与受教育的意义,是有些偏离的。
学生,作为一个几年后就要踏上社会,为社会的发展尽一份力量的一个独立的个体,无论他们从事的是什么职业,他们同时都属于社会的一员,对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在培养一个合格的技术 工人的同时,还要尽量的培养一个合格的社会的建设者,他们所要做的不仅仅是一名技术熟练的操作工,还是组成丰富多彩的社会的一员。
笔者觉得,在完成学工结合的专项职教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还应该尽可能多的去接触其他学科的内容,在完成专项技能工艺操作和厂企实习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多的去参加一些社会实践体验。这些不在既定教学任务之内的内容,可以依靠学校发起或者学生自发组织,对于其中的体验体会,最为辅导员或者班主任,有责任帮助学生正确的去理解和认识。这样,可以更加丰富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在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和社会实践中,激发自己对于学习、生活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同时也增加自己对于社会的责任心。如此才能培养出技术和素质都合格的社会型的技术人才。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这二点的具体体现,正是社会型技术人才的亲力亲为。
5.职业教育的社会劳动就业
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身,定位了大部分毕业生的最终走向是厂企一线生产线。从一名在校学生到社会劳动单位的转变,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这个过程是很突然的,尽管他们会在意识里有提前的思考和准备,但当他们真正的走向工作岗位,还是很难适应的。尽管所有的职教生在毕业前都会到厂企进行一定时间段的实习,但实习与工作毕竟是二个不同的概念,其中也有着本质的区别。由此可见,实习的意义是至少有二个方面的。一是熟练具体的技术技能和操作工艺流程,还有一个,则是提前适应厂企的工作、生活环境,为踏入社会,积累最后一次经验。
基于这一点,职业教育的毕业证和技能证的合格,并不就意味着职业教育的结束,因为职业教育中技术技能的教育可能是大部分,但绝不是全部。职教学院有责任和义务,为企业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技术型人才,而不仅仅只是输送一名熟练的操作工。
就这一点你,笔者觉得我们学院(烟台汽车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正在做着积极的具有很大意义的尝试。我院与某大型企业已经达成了协议,在院校内部建立一条准工厂化的生产流水线,其中管理模式采用企业的固有模式。这样,学院以前的操作车间,将被准工厂化的流水线所替代,也就是说,每一个学生的学,工,学在课堂,工在“工厂”,学校在工厂里,工厂在学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