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社保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16 17:25: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镇社保工作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镇社保工作调研报告

篇1

从总体上看,近年来,在各乡镇党委、政府的重视下,我县乡镇民政工作得到一定加强,民政助理员队伍结构得到一定改善,基层民政干部的综合素质逐步提高。大部分民政助理员工作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安心热爱本职工作,整个民政干部队伍基本稳定。但是,随着民政业务的深化发展,以及民政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实施,面对民政工作量的不断增加,民政办规范化水平不对称,民政助理员人员数量不足、整体力量薄弱,与民政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不适应等问题日益凸现。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影响和制约整个民政事业的发展。从调查了解情况看,目前在乡镇民政办规范化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情况:

(一)专职民政助理员配置不足,兼职情况比较突出。

(二)民政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出现“四偏”现象。

(三)民政干部队伍的素质与民政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

一是部分干部缺乏改革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 二、加强乡镇民政办规范化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篇2

XX县位于xx,是人口大县、移民大县和国家级贫困县。全县总人口XX万,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XX万,占总人口的XX。近年来,全县老龄工作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思路,努力挖掘人口老龄化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的活力,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老龄事业实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先后荣获XXXXXX等数十项光荣称号,连续5年获得XX市区县老龄工作目标考核优秀奖,成为XXX市老龄工作的一面旗帜。

 一、党政重视,创新体制,“三级网络”让老龄工作实现城乡全覆盖

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发展老龄事业作为关注民生的重要举措,列入政府工作规划,纳入年度目标考核。把老年工作经费和老年事业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每年递增均在15%以上。整合并动员全社会资源,发挥“1+1大于2”叠加效应,形成了自上而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县乡村“三级网络”服务大格局。

一是健全了县级老龄议事协调机构。县老龄委员会机构健全,县政府副县长任主任,发展改革、财政、人力社保等26个县级部门为成员单位。每年度召开成员会议,专题研究老龄工作,分线制定年度任务,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共同推进老龄事业发展。充实并加强县老龄办组织机构,将其列为独立的XX级单位,核定编制XX人,内设科室XX个。按标准落实办公场所,配齐办公设备,拥有集办公、老年活动中心等于一体的多功能服务大楼XXX余平方米。

二是完善了乡镇老龄工作队伍。进一步配备和充实了乡镇老龄工作队伍,新补充了XX名老龄工作人员。全县XX个乡镇、XX个街道办事处均设有老龄工作机构,直接从事老龄工作的专(兼)职工作人员达XX人。

三是提高了村(社区)老年群体的组织化程度。老龄工作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农村。县老龄办积极推进农村老年组织建设,倡导组建农村老年人互助组织和爱心助老志愿者服务队,同乡镇、部门一起解决经费、活动场地等具体问题。发展涉老互助组织XX个,拥有会员XXX名。全县XXX个村(社区)均配有兼职的老年工作干部。

二、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党的好政策”让老年人幸福美满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近年来,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老助老的好政策、好举措。县老龄办点对点、实打实,把老年人看过的、听过的好政策变成了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大实惠。

一是建立养老保险制度。XX县的各类养老保障体系已经建立并完善,无论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截至XX年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覆盖率达 XX、XX,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覆盖率均达100%。实施“银龄救助工程”,倡导全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救助活动。全县享受城乡低保的老年人XX万人,实现应保尽保目标。

二是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在全县广泛开展敬老爱老助老养老活动的意见》,对上级政策进行细化和落地。比如,免费挂号、免费体检、免费提供赡养法律服务、减免县内XXX等景区门票、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城区公交车、发放高龄津贴等等党的好政策,在XXX县全部兑现。

三是大力扶持机构养老。改善县老年活动中心环境,每天接纳老年人1000余人次。所属的老年公寓入住老人200余人,成为三峡库区养老示范基地。完善中心敬老院功能,集中供养分散五保老人。采取民办公助、政府补贴等方式,鼓励民间投资,新发展民营养老服务机构9家,新增床位1200余张。共扶持发展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20家,床位4000余张。形成了公办、民办、股份制等多元化的机构养老新局面。

三、加大投入,搭建平台,丰富的“文体生活”让老年人乐享晚年

老年文化体活动有声有色。新建老年学校2所,学员2200余人。在县城和中心场镇新建门球场8个,安装健身器材1200余件。组建老年艺术团,每年下乡义务演出100余场,成为老年文体活动的主力军。县老年大学获得全国敬老文明号、第四届全国老年文化艺术节金奖、XXX老年人柔力球大赛一等奖。县老年学会每年都创作了一批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优秀作品。

老龄调研成果丰硕。联合政协教科文卫体委等部门经常开展老龄事业专题调研,形成了高质量的调研报告100余篇,多次荣获XXX奖。

篇3

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范文(一)

201X年,XX县被列为全省精准扶贫示范县以来,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强化措施,扎实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以解决群众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坚决打好统筹扶贫、精准扶贫、开放扶贫、造血扶贫和生态扶贫整体战。至201X年底,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5050元,较上年增加651元,增长14.8%,比201X年增加 1851元,全县新扶贫标准下的贫困人口由201X年的8.76万人减少到4.1万人,累计减少4.66万人,年均减少1.5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50.8%下降到24.6%累计下降26.2个百分点,年均减少8.73个百分点。

一、201X年以来的扶贫成效

一是加大整合资源力度,不断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近年来全县以专项扶贫为着力点,积极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整合投入抓扶贫,加快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201X年以来,衬砌渠道243.6公里,新增农田灌溉面积11100亩,发展牧草节灌面积2000亩,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4.70万亩,治理河道40.28公里(防洪堤),治理小流域1.6平方公里,建成梯田2.32万亩,解决了5.79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2.9%;实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119项715.25公里,其中新改建通乡油路6条151.13公里,通村油路(水泥路)79条434.8公里,通村砂砾路34条129.34公里;100%的乡镇通了油路(水泥路),49.5%的建制村实现了通畅;先后投入电力建设资金3.9亿元,先后建设主变11台、容量756.6兆伏安,安装配变93台、容量12.22兆伏安;新建330千伏、110千伏输电线路241公里,新建改造35千伏及以下输配电线路180公里,全县村组通电率达100%。贫困村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发展条件明显改善。

二是积极培育发展富民产业,不断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201X年以来,县上每年安排1亿元以上财政资金扶持设施农业发展,同时累计注入担保资金1.83亿元,发放妇女小额贷款6.86亿元、双联贷款8.54亿元、双业贷款10.66亿元,积极引进甘肃银行、鑫隆小额贷款公司和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和农信项目,为贫困群众提供无担保、无抵押、高效便捷的小额贷款服务,有效缓解了贫困群众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有效整合人社、扶贫、教育等部门培训资源,组织开展各类实用技术技能培训,使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扶持建成华藏寺镇栗家庄高原设施林果效益试验示范园、打柴沟镇上河东日光温室示范点等一批产业示范园区,初步形成了以人参果、红提葡萄、高原夏菜、马铃薯、食用菌、XX白牦牛和XX肉用细毛羊为主的基地化生产格局。201X年,扎实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开工建设日光温室4908.6亩,养殖暖棚38980.3亩;推广以小黑麦、紫花苜蓿为主的优质牧草28万亩,完成以马铃薯全膜垄作栽培技术为主的旱作农业5.1万亩;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全县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达到577个,发展会员3062人,带动非成员农户5209户。全县特色种植面积达到38.35万亩,建成高原夏菜生产基地9.1万亩,旱作农业种植面积达到5.1万亩,饲草料种植面积达到28.15万亩。设施农业累计达到8.54万亩,规模养殖小区达到780个,设施农业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已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特色种植业产值达9.66亿元,畜牧业产值达5.02亿元,特色农牧业收入占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组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462个,培育和引进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多个无公害蔬菜品种和白牦牛系列产品分别得到国家绿色食品质量认证、产地认证、有机食品认证。

三是全力实施下山入川,加快推进高深山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县上多年来持之以恒地把移民搬迁作为解决贫困的有效途径,积极整合各类项目资金,集中力量办实事、办大事,移民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201X年以来,县上研究制定了生态移民规划和安置方案,动员各方力量深入实施下山入川工程,全力打好生态移民攻坚战。通过市内农林场安置、毛藏库区移民新村安置、县城安置、县内易地搬迁安置、县外安置、劳务移民和教育移民等多种方式搬迁安置移民,先后建成了华藏寺镇红大口、华藏寺镇黄草川、松山镇红山根等生态移民安置点28个,搬迁移民5881户27077人。同时,整合农牧、人社、教育、扶贫等部门培训资源,不断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千方百计扩大劳务输转规模,201X年以来累计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20.1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4.59亿元。生态移民工程和劳务输转工程的深入实施,使全县累计退出耕地10.7万亩,建成草原围栏面积510万亩,禁牧160万亩,草畜平衡427万亩,从根本上解决了高深山区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困难问题。

四是持续加强智力扶贫,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始终坚持把贫困人口的教育和培训作为扶贫开发一项重要工作,逐步探索形成了项目+产业+科技三位一体科技扶贫模式。深入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培训农牧民10万人次以上,骨干培训5000人以上,累计培育科技示范户1.45万户,培养了一大批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牧民。不断加强农牧业科技创新,先后完成各类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试验328项(次),示范163项(次),示范面积达75万多亩,旱作农业、测土配方施肥、大田高效节水等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良种良法的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明显。认真开展以两后生为主的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先后组织输送贫困家庭两后生2180名,培训雨露计划2236人,基本实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

五是着力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201X年以来,新改建中小学校舍面积达16.7万平方米,学前幼儿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63.8%、99.34%、89.64%,12075名农村中小学生全部吃上了营养餐,率先在全省实现了由小学到高中阶段12年的免费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校布局日趋合理,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建成卫生业务技术综合服务楼、迁址建设了藏医院、新建县医院门诊医技大楼和9所乡镇卫生院、73所村卫生室,今年开工建设妇保院和藏医院住院部楼,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保障标准和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和农村低保对象分别达到7381人和51627人,五保供养人数达1525人,供养规模位居全省前列。新农合参合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8.62%、97.64%、99.7%。建成保障性住房14188套、游牧民定居工程2480套,改造农村危旧房10500套,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21.82平方米,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0%以上。

六是不断加大社会扶贫,努力形成扶贫开发合力。201X年以来,各对口帮扶单位高度重视,扎实开展帮扶工作。先后落实各类对口帮扶资金6862.16万元,重点实施了黄草川生态移民示范园、红山根生态移民示范园、打柴沟镇设施农业示范园、工业园区给水工程、小城镇建设、道路建设和人才培训等帮扶项目,为贫困群众帮办了一大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为全县扶贫开发注入新的活力。在全省开展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中,省市县乡245个单位、7334名干部联系我县176个贫困村和10289户特困户,各联村单位和联户干部协调落实富民项目475项,落实资金2.61亿元,受益群众8.4万余人;为贫困村、贫困户兴办实事2500多件,捐款捐物折合资金2353.87万元,201X年争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986万元,组织实施扶贫项目8大类30余项,减少贫困人口1.53万人,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201X年奋斗目标

1、增加农牧民收入。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武威市平均水平,贫困乡镇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生态建设全面推进,农牧民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2、减少贫困人口。到201X年底,力争全县基本实现稳定解决温饱的目标,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减少贫困人口2.5万人,年均减贫0.5万人,返贫率控制在30%以内。

3、201X年内组织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17个,贫困户新建设施农牧业1900亩,实现全县贫困户户均3亩棚的目标,力争使祁连、东坪等7个乡镇和华藏寺镇岔口驿村、松山镇松山村、天堂镇天堂村等35个贫困村实现整体脱贫。

4、力争完成建制村道路通畅工程360公里,建成15个乡村客运停靠点和河东公路、石门镇至宽沟工业园区二级公路、石门镇至火石沟公路,基本形成金强川四纵六横路网架构;全面建成石门河调蓄引水和南阳山片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小康供水两大骨干水利工程,加快二道墩注入式水库、抗旱应急引水工程、松山灌区改造、南阳山片2.3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解决6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3万亩。

5、积极推进移民搬迁,解决恶劣环境人口生存问题。坚持把劳务移民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整合易地扶贫搬迁、游牧民定居、石羊河流域生态移民和教育移民等项目,以县外移民和本县、乡镇或村内实施易地搬迁、插花移民、区域内调整相结合,加大移民搬迁和劳力输转力度。到201X年底力争完成生态移民2万人。做好《居住在海拔2800米以上的10977户44566人易地搬迁规划》;为部分贫困人口有计划地移居到公路沿线、中心城镇和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县内外川区,实现稳步脱贫,奠定基础;四是力争实现劳务输转20万人(次)、两后生培训4000人、劳务技能培训10000人的目标。

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范文(二)

为切实抓好精准扶贫工作,按照XX扶贫搬迁办发〔XXXX〕X号文件精神,我街道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精准扶贫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青龙街道位于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城乡结合的街道,属城市建设规划区域。幅员面积X平方公里,常住人口X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X万人,建卡贫困户X户X人)。

截止XXXX年,街道农村村级公路里程X公里,其中硬化公路里程X公里。耕地面积X亩,其中撂荒土地X亩。农村产业主要以种植玉米、水稻、蔬菜、柑橘,养殖牛羊兔鱼等第一产业为主。

二、贫困户贫困成因

通过开展贫困户相关信息调查。我们发现贫困户之所以难脱贫、易返贫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

调查发现部分偏远贫困户往返一趟集镇需要步行3个小时以上。居住环境恶劣、资源贫乏,生产生活资料严重匮乏,即使有资源也多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畅,难以得到有效开发。

二受教育程度低,脱贫意识低,缺乏发展技能。

农村贫困人口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思想观念陈旧,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生活上往往靠帮靠救济,脱贫意识极其薄弱。几乎没有懂现代农业专业技术的人员,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三产业附加值不高,缺乏劳动力,收入水平低。

多数贫困户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责任田,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日常生活比较艰难。加之第一产业要有产出,主要依靠人工劳力,且产业附加值不高、收入低,费力不讨好,两相对比之下青壮劳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在家的多为老弱病残,即便想要发展产业也是有心无力。

四教育负担重,抗风险能力低,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再穷不能穷教育。文化知识的培养是贫困户最终改变贫困命运的关键。目前国家已免去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费用。但就读高中、大学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仍然相当重。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一万元左右,有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孩子上学负债累累。二是在贫困户收入来源中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过大,缺乏抗风险能力。一旦遇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收入便大幅下降,迅速返贫。三是家庭收入主要靠劳力。一遇到家庭中有住院或慢性病的,既要支出高额医疗费用,又减少了家庭收入,这一增一减,对于贫困户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三、思路和建议

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灵活运用搬迁政策。

一是针对贫困户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的问题。加强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户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对于确实过于偏远的农户,要灵活运用扶贫搬迁、生态移民等扶贫政策。将农户调整集中安置到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居住。三是迁入地要积极为搬迁户协调解决宅基地,土地以及上学、卫生等必须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并积极为搬迁户规划产业发展,确保搬迁户搬得出、安得稳、能致富。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产业技能。

一是认真组织各种短期技能培训,培训坚持就近就地原则,分散办班,分类指导。为使学习劳动两不误,尽量安排农闲时间组织招生,要针对不同地区农村的特点,实行随到随学,只要达到要求和学习目的就行,在课程安排上以当地主要产业的管理为主,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同时对当地懂技术、有经验、能力强的致富带头人,要鼓励他们积极帮扶贫困农户并给以适当的奖励。

三优化产业模式,提高收入水平,吸引劳动力回巢。

一是引进产业附加值高,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安排扶贫对象劳动力就业和辐射带动周边扶贫对象发展生产,吸引劳动力回乡就业。二是通过土地流转,统一规划。以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扩规模,提档次,集中力量整合产业项目,打造地区产业品牌。改变农户个人自产自销、粗放经营的低竞争力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农户收入。

篇4

时光荏苒,2011年转眼即将过去。在新一届校党委的领导下,全校上下团结一心、锐意改革、创新发展,经历了机构改革、人员调整、纪念建党90年和建校55周年校庆活动等一系列过程,一个更加秉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的新党校矗立起来,一个更加风清气正、自由活跃的新党校矗立起来。作为党校的一个基本构成单元,我们公共管理教研部在这样一个和谐的大背景下正常有序地工作着,同时也得到了来自校党委、主管教育长、相关部门和同仁们的鼎力支持、鼓励与关爱,使得我们部门圆满顺利地完成了各项教学与科研任务,在年终岁尾之际可以有信心与决心向组织、学校、党委递交一份满意的答卷。客观实事求是的总结是未来更好工作的前提。下面就本部门的一年工作予以回顾总结并陈述2012年的工作计划。

一、不断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提升政治理论素养。

党校是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理论武装的主阵地和主战场。讲政治、讲正义、讲正气是一名党校教员的职责所在。因此,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和统领,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道路、制度,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实质,深刻领会改革、发展、稳定三者间关系,深刻领会当今中国社会“重要战略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的阶段性特征和具体国情,深刻领会社会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背后所折射的民生症结和诉求。不断学习,敏于求知,勤于思考,提升素质,用最新的理论、最坚定的信念、最执着的精神武装自己的头脑、净化自己的灵魂、丰富自己的知识,同时通过党校课堂传递、灌输给党员领导干部,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真正做到“公仆仁山、资政智水、与时俢真,求是致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保障。

二、认真努力完成学校各项教学工作,履职尽责做好本职。

回顾全年的教学,我部门圆满顺利完成了学校交付的各项教学工作。总计完成370学时,达到学校规定的教学时数,教学效果良好。其中:春季县处级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培训班、秋季中青年后备干部培训班、党外干部班、莫旗后备干部培训班研讨式教学“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我市发展环境”,专题课“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完善公共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共计8个班次的教学工作;市社会保障系统全员培训讲授式课程“提高社保人员职业道德和素养”、“社会保障在民生中的意义”两个专题,共计5个班次;市第七期面试考官培训班“公务员结构化面试的方法、技巧”的专题讲授;市党校系统现代教学方法研修班“如何做好研讨式教学----党校研讨式教学的基本功能和实现途径”的专题讲授;2011年我市公务员初任培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专题讲授,共4个班次;全市2011年度干部培训班“公务员法----我国公务员履行职务的法律保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服务型政府”两个专题的授课;全省事业单位转岗“公务员法”考试的培训工作,共计8个班次;全市新任职乡镇党委书记“提升科学发展能力”专题培训的“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和谐稳定”的专题讲座;公务员考前辅导班面试辅导课程,共计两期,6个班次。

三、时刻牢记科研基础作用常抓不懈,促科研成果进课堂。

教学与科研是一羽两翼,教学提出问题,科研成果走进课堂,两者互相补充、相互促进。本学期我部门秉承这一宗旨大力加强科研工作,通过思想重视、组织强调、制度要求、氛围建造等举措全力抓科研基础工作。年初承担了撰写《社保系统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培训手册》一书的工作,编写了《公务员考试面试辅导》用书工作,参与了校级科研课题《我市民间组织研究》的工作;《我市民营企业家必读》一书的编写;参与我校编撰的《鹤飞集》文字编审工作;在日报发表《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和谐》文章;调研报告“我市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现状及对策研究”被旅游局肯定并部分采用。下学期力争在“我市社会管理创新,构建和谐鹤城”方面能有一个新科研课题出台,为市委市政府社会管理创新决策建言献策,提供有力智力支持和咨询建议。

四、重视部门队伍建设后背力量培养,其他工作有新起色。

篇5

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国务院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意见》(国发〔2016〕14号)和民政部〈关于印发《特困人员认定办法》的通知〉(民发〔2016〕178号)的规定。我县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坚持托底供养,强化政府托底保障职责,做到应救尽救、应养尽养,将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农村特困人员供养范围(2017年农村五保户统称为农村特困人员)。

一、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情况

(一)2014年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情况

2014年1月份起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从原来每人每月578.5元提高到每人每月819元(每人每月比原标准增240.5元)。经调查核实,截止12月我县符合纳入五保供养的有1266户(其中:分散供养1184人,集中供养82人),2014年全县已发放五保供养金1268.49万元。

(二)2015年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情况

从2015年1月份起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由每人每月819元提高到每人每月标准900元(每人每月比原标准增81元)。经调查核实,截止12月符合纳入农村五保供养的有1250人(其中:分散供养1184人,集中供养66人),2015年全县已发放五保供养金1379.51万元。有效地解决了他们的基本生活。

(三)2016年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情况

2016年起农村五保救助供养标准分为基本生活标准和照料护理标准,照料护理标准按不超过救助供养标准的10%确定。从2016年1月份起农村五保救助供养标准从每人每月900元提到每人每月1020元(即每月通过银行发放到农村五保对象个人账户的基本生活标准为每人每月920元;每人每月从1020元中提取100元统筹作照料护理费)。截止12月份符合纳入农村五保供养的有1265人(其中:分散供养1204人,集中供养61人),共发放农村五保基本生活供养金1429.48万元,提取照料护理费153.48万元,已救助19人照料护理费6.963万元。

(四)2017年农村五保户统称为农村特困人员供养工作情况

2017年1月份起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从每人每月从1020元提到每人每月1184元(即每月通过银行发放到农村特困人员个人账户的基本生活标准为每人每月1000元;每人每月从1184元中提取184元统筹作照料护理费)。截止2017年12月份符合纳入农村特困人员供养的有1242人,共发放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供养金1538.8万元,提取照料护理费281.58万元,已救助93人照料护理费31.93万元。有效解决了农村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住院照料和失能农村特困人员日常照料护理工作。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按省规定,按当地农村低保标准每人每月740元的1.6倍计算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惠州市属三类地区、实际按二类地区标准执行,也就是说高于省规定标准每人每月104元)。

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资金管理和发放。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供养金由县财政按预算直拨到县民政局开设的特困人员专户中,由银行,分散供养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供养金按月及时发放到特困人员对象信用社账户中,集中供养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供养金按月及时统一发放到入住乡镇敬老院账户中;照料护理救助供养金由县民政部门根据农村五保对象生活自理能力和服务需求,统筹安排使用。社会化发放率达100%,有效解决了农村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住院照料和失能农村特困人员日常照料护理工作。

二、农村特困人员医疗救助工作落实情况

(一)制定医疗救助实施细则。2014年7月**县民政局、财政局、人社局、卫计局、社保局、审计局出台《**县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实施细则》(龙民〔2014〕29号)和《**县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实施方案》(龙民〔2014〕30号),制定了救助标准,并从2014年7月开始实施。《**县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实施细则》中明确了救助对象范围、救助标准和确定定点医院。农村特困人员对象在县内“一站式”定点医院住院实施“一站式”即时结算医疗救助,经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个人自付比例部分费用按100%比例予以救助;超过1万元以上部分,扣除大病保险(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支付95%后,再按100%比例予以救助;在惠州市或广州医保定点医院住院自付费用部分、经一站式救助住院的自费部分、门诊的个人自付部分按季或半年100%比例予以救助。有效解决了农村特困人员患病住院医药费负担,并在每年全面资助农村特困人员对象参加城乡基本医疗保险。

(二)医疗救助金管理和发放。医疗救助金由县财政直拨到县民政局开设的医疗救助专户中,再由民政局划拨到有关乡镇财政所,社会事务办(民政办)通过银行发放到救助对象手中,社会化发放率100%。一站式结算由县民政部门按季与定点医疗机构结算,县财政部门凭县民政部门与定点医疗机构结算表按季拨付到各定点医院专用账户。

三、乡镇敬老院管理工作落实情况

全县现有乡镇敬老院11间,床位数242张,11间敬老院已设立《养老机构设立许可证》及县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局已核发《乡镇敬老院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有工作人员27人(其中民政办主任或民政办工作人员兼职9名,实际敬老院工作人员18名含24小时值班人员均为临时聘请),其中:地派镇天堂山敬老院有床位16张无人居住计划取消、龙江镇敬老院有床位6张有1人居住,为利于管理计划撤销地派镇天堂山敬老院(保留现地派镇敬老院)和龙江镇敬老院(保留现龙江镇路溪敬老院)两间敬老院。全县共有农村特困人员供养对象1257人,入住敬老院集中供养农村特困人员54人,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全已接入敬老院集中供养。全县有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33人,目前接入敬老院集中供养照料有11人,占不能自理特困人员33%,今年初我县已召开专门会议和下发《通知》,要求各乡镇要主动发现失能生活不能自理或半失能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特困人员,由敬老院提供日常看护和生活照料,对失能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对象且不愿意在敬老院集中供养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委托农村特困人员的亲友提供日常照料护理服务,并签订相关《照料护理协议》。敬老院、社工机构、特困人员对象的亲友应针对特困人员对象实际情况,制定照料护理计划,建立服务档案,按要求认真开展日常照料护理服务,协助特困人员对象解决遇到的困难问题。涉及特困人员对象的重大事项,应及时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照料护理补助经费申请与拨付。发生日常照料护理服务,乡镇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向县民政部门申请护理补助资金。由敬老院、社工机构提供照料护理的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特困人员对象,照料护理补助标准为1500元/人·月;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的特困人员对象,照料护理补助标准为500元/人·月。

三、存在问题

(一)敬老院县级没有安排运行工作经费。加上乡镇敬老院日常运作经费没有列入财政预算,县级财政较为困难,镇级财力更加有限,无法满足配套敬老院的正常运行经费。目前2015年、2016年二年有省级补助每间敬老院5万元,但2017年仍没有下达补助,假如2017年没有省级补助每间敬老院5万元,将会造成乡镇敬老院日常运行困难。

(二)乡镇敬老院欠缺资金投入。我县在2004年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十项民生工程之一“敬老福星工程”对乡镇敬老院进行了改扩建,在省、市民政部门资金的支持下,在2004年至2009年对我县的乡镇敬老院进行扩建,累计投入资金480万元,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但由于近年来投入资金较少,难于后续维护、修缮、升级改造与完善设施建设。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想方设法,争取由政府财政安排敬老院运行经费,解决敬老院运行经费不足问题。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聘用专职护理服务人员以及引进社工机构管理模式,公开聘用甘于吃苦、全心全意为五保对象服务的管理、服务人员,加大上岗业务培训力度,提高敬老院的服务水平。为敬老院工作人员办理养老和医疗等劳动社会保险,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提高他们以院为家,持之以恒工作的积极性。

(二)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乡镇敬老院设施设备的建设。把敬老院建设成一个老人安度晚年的好场所,让供养对象度过幸福一生,加强政策宣传,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特困人员的良好氛围,推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全面实施和健康发展。以提升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

(三)推进我县养老机构进行“公建民营”社会化改革。将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鼓励和引入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政府供养特困人员养老服务工作,有序推进我县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及各乡镇敬老院社会化改革,实现公办养老服务机构转型升级,为我县政府供养特困人员提供优质服务,推动我区福利事业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2016〕91号)、民政部《关于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民函﹝2013﹞369号)、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粤府﹝2015﹞25号)、广东省民政厅《关于印发广东省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公建民营社会化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粤民发﹝2016﹞77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将制定出台实施方案(征求乡镇意见,报县同意后,再出台实施)。

实行公建民营运营方应满足6个方面主要条件:

一是具有养老服务行业资质,证照齐全;具有养老服务行业管理经验;具有与运营公办养老服务机构规模和服务内容相适应的资金和专业技术人员。

二是运营方为我县政府供养特困人员提供不少于50%的床位,优先用于安置属政府供养特困人员中失能、半失能、失智人员。政府供养特困人员未住满的床位可以为本区有需求的社会老年人提供服务。

三是运营方的投入金额每张床位应不少于5万元。投资进度安排:第一年度投资额约为总投资金额的40%;第二年度投资额约为总投资金额的30%;第三年至第五年每年度投资额约为总投资金额的10%。投入资金用途:主要用于对乡镇敬老院和县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包括:室内外装修、设施设备的购置和升级改造、信息平台建设等,全面提升我县公办养老服务机构的硬件和软件水平,改善政府供养特困人员入住的生活环境及护理条件。其中硬件的投入占总投资的比例不低于60%。通过五年的建设达到省二级以上社会福利机构标准。

四是运营方对现有县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各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人员、管理和护理人员维持现状不变,管理和护理人员工资、福利待遇所需资金由运营方负责,运营方可对现有工作人员考核聘用,须重新签订《劳动合同》。解聘产生的费用按照《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由运营方承担。

五是运营方不得擅自撤并乡镇敬老院,如需撤并必须提出实施方案经区政府同意后方可实施。撤并后机构的国有资产与运营方投资的不动产一并移交给政府。

六是运营方必须通过政府公开招标中标,签订合同后,方可对公办养老服务机构进行经营管理。

 

篇6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高校应届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创业形势更加严峻,就业、创业问题更加突出。今年4月,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要鼓励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

为深入了解衢州市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对就业创业政策的关注度,以及对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意见建议等,国家统计局衢州调查队对衢州学院、衢州职业技术学院2所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和36名应届毕业生开展了专题调研,其中衢州学院17人,衢州职业技术学院19人;从性别上看,男生20人,女生16人;从学历上看,本科毕业生10人,高职(专科)毕业生26人;从毕业去向看,已落实就业单位的有31人,为继续深造做准备5人。他们中过半数没有关注就业创业帮扶政策,其余关注的政策大多集中在创业贷款和就业社保领域。

一、就业情况

2017年,衢州学院和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分别有应届毕业生2343人和1991人,截止到5月底,两校分别就业956人和732人,升学489人和155人,就业率61.7%和44.6%(含升学人员)。从历史统计数据看,每年8月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最高,截止2017年8月底,衢州学院就业率为98.0%,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为95.8%.调查显示,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就业渠道广泛。被访的31名已落实就业毕业生中通过各类招聘网站落实就业单位的有8人,通过校园招聘会和老师、校友推荐的各6人,通过家庭或其他社会关系的有4人,通过工作实习和直接向用人单位申请的各3人,通过学校的招聘信息的有1人,无人通过高校毕业就业信息网、政府(社会机构)组织的招聘会、报纸(杂志)的招聘信息渠道落实就业。可见专业招聘网站、校园招聘会、师友亲属等社会关系仍是毕业生落实就业的主要渠道。

(二)二三线城市更受青睐。31名已就业毕业生就业单位所在地在直辖市的有1个,省会城市的12个,非省会城市和县级市各8个,乡镇和农村只有2个。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发展机会较多,竞争压力更符合自身承受能力的城市就业,压力较大的一线城市和条件相对落后的乡镇农村对毕业生吸引力不大。

(三)非公经济是吸纳就业的主力。31名已就业毕业生去国有企业的有6人,事业单位1人,三资企业3人,其他企业(民营企业)21人。以民营经济为代表的其他企业依然是就业市场最大的需求者。

(四)所学专业与岗位相关度一般。31名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即将从事的工作很相关的有5人,相关的有12人,一般的有6人,不相关的有7人,很不相关的只有1人。过半数被访毕业生能够学以致用,但所学专业与工作无关的也有四分之一。

(五)工作满意度较高。31名毕业生对已落实的工作认为很满意的有2人,满意的有12人,一般的有17人,没有不满意勉强就业现象,表明自由择业能够让近半数毕业生找到满意的工作。

(六)受到能力制约影响较大。31名毕业生认为求职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缺乏实践经验,同时也有就业能力不足、缺乏求职技巧等问题,选择岗位信息不足、社会关系欠缺等客观因素的较少。

二、就业指导服务情况

衢州学院和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均在就业指导工作上采取了强化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健全工作机制,强化队伍建设,加快改革创新,强化就业帮扶等措施。衢州学院表示今年就业形势严峻,在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上存在人员紧缺困难。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认为就业形势与往年基本相当,但存在专业不对口、就业层次不高问题。学生求职时定位不准,心态不稳,经常变动单位;个别学生缺乏忧患意识,求职时不积极主动。

(一)就业指导与服务成效显著。36名被访毕业生均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简历制作与求职面试指导、就业政策宣传解读、招聘信息、就业形势分析与判断、就业心理辅导、创业指导与训练、就业实习与实践、校园招聘会、就业困难帮扶、升学(或出国) 指导等就业指导与服务,所有指导服务项目均被过半数毕业生认为有很大或较大帮助。最受认可的是简历制作与求职面试指导,认为有很大和较大帮助的各有12人,其次是举办校园招聘会,认为有很大帮助的12人,有较大帮助的11人。就业心理辅导项目认可度相对较低,认为有很大帮助的只有7人,说明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和心理帮扶被各方忽视。

(二)就业指导服务仍需加强。36名被访毕业生认为学校就业指导服务的不足主要集中在就业信息的收集不到位,就业政策宣传解读不够,需要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指导。大部分被访毕业生不了解国家或地方基层就业项目和就业服务政策,仅有6名被访者表示有所了解,他们相对认可应征入伍服兵役、对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援助、鼓励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等政策,对三支一扶计划、毕业生到基层或中西部就业专项政策的认可度最低。

三、创业情况

两校选择创业的应届毕业生都非常少,但大部分被访毕业生有强烈的创业意愿,没有马上选择创业的主要困难是缺乏资金、人脉和经验。

(一)创业意愿强烈。被访毕业生普遍怀有创业理想,同时对自身现有能力有清晰认识,大多选择先就业提升综合素质后再开始创业。36名应届毕业生中有29人表示愿意自己创业,其中26人打算工作几年后开始创业,毕业后马上创业的仅2人。从创业形式看,选择合伙创业的有12人,个体商户形式的7人,互联网创业的5人,自己办公司等其他形式的5人。

(二)创业指导服务欠缺。36名被访毕业生认为学校创业指导服务主要问题在于对学生创业上的指导不够,创业孵化基地配套不完善,未能全部发挥作用,创业信息、政策宣传解读不到位,希望得到更有针对性的创业指导,完善创业基地相关配套措施。他们中认为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需要在加强资金支持力度上改进的有14人,简化审批手续的有10人,加强场地支持力度和提供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的各有8人。

(三)希望政府加强帮扶。衢州学院希望政府在推动高校就业创业工作上加强帮扶力度,关爱基层就业创业工作者;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认为应当及时落实相关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项目。被访毕业生对政府的政策期许主要集中在提供低息贷款的资金帮扶和技术、法律方面的指导等。

四、几点建议

(一)加大就业、创业帮扶投入。提高高校就业、创业环境建设投入,增加校园招聘活动补助。加大高校就业、创业软硬件设施建设,提高高校就业、创业师资队伍素质;积极利用现代化科技平台,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科学设置专业和招生规模,简化高校专业设置和招生审批制度,让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贴近市场和社会需求,加大对行业急需但生源不足的专业财政投入,减免人才紧缺专业学费,保证人才紧缺专业生源,优化人才供给。

篇7

自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我局严格按照市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制定的序时进度,有力推进学习实践活动各个阶段各项工作。从去年12月初到今年1月中旬,我们紧紧抓住学习实践活动第一阶段的各个环节,依次开展了动员部署、集中学习、专题培训辅导、学习心得交流、深入调研、撰写调研报告、组织献计献策和群众语言征收、解放思想大讨论等一系列活动,实现了学好理论、深化理解,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推动工作的目标,较好地完成了学习调研阶段的各项任务。在此基础上,从1月下旬起,我局学习实践活动转入第二阶段,着力展开分析检查。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经过学习调研和分析检查,我局党组班子就进一步推动劳动保障事业科学发展形成了如下几个方面共识:一是只有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中心,服务发展,劳动保障事业才能取得新发展。二是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民谋利,劳动保障事业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发展。三是只有坚持把统筹兼顾作为推动工作的根本方法,重点突破,协调有序,劳动保障事业才能不断突破风险和困难。四是只有把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工作的基本要求,才能提高劳动保障工作的发展水平,实现劳动保障事业的跨越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五是只有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先行先试,敢创敢干,劳动保障事业才能凸显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服务功能。

分析检查阶段,按照市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部署安排,结合我局这一阶段的工作计划,局党组通过走访调研、民主垦谈和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向社会广泛征求了意见和建议。在对这些意见和建议梳理汇总后,局党组按照“四对照、四查找”的要求,召开了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以进一步找准影响制约我市劳动保障事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领导班子、党员干部自身建设方面的问题。针对问题,领导班子成员严肃地作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并进一步理清了科学发展思路,明确了工作目标措施,认真撰写了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现将报告内容具实如下: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初步成效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早在党的十六大上就已经明确提出。近年来,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局以科学发展观统缆全局,全面落实劳动保障工作远景规划和年度目标,围绕“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劳动关系逐步和谐,高素质人才队伍不断扩大”这一主题,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是研究解决特困群体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和农民工转移就业。去年还开展了促进特困家庭培训就业绿色通道活动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解决了部分低保家庭新生劳动力的培训就业问题,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充分就业社区达到18个,居扬州第一。二是拓展、完善、延伸就业扶持政策。初步形成了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将小额贷款、优惠证发放等工作下延到社区、乡镇,开展面对面就业服务,累计发放再就业优惠证13000份。三是加强基层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截至去年底,我市13个镇级人力资源市场全部建成,扩大了服务区域和服务功能,有效地促进了就业再就业和农民转移就业工作。去年,全市新增就业9098人,其中“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1317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582人,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402人,农民转移就业总量达27.5万人。

2.社会保障工作在取得实效。一是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不断增加,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截止去年底,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各项保险参保人数已分别达 103348人、56600人、107608人、90503人、40853人。二是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平衡,运行基本安全平稳。截至去年底,职工养老、机关事业养老、农村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各项保险基金累计积余分别为68935万元、9500万元、11304万元、7243万元、1165万元、1609万元,失业保险基金赤字从1551万元下降到780万元。三是不断调整各项社会保险待遇,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确保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年按时足额发放,社会化发放率持续保持在100%;同时每年按照上级部门统一部署,及时准确地为企业退休人员调整增加基本养老金。农村养老保险建立了养老金增长机制,失业保险调高了待遇标准,职工医疗保险、居民医疗保险提高了封顶线和报销比例,扩大了药品支付范围。四是不断攻克各项社会保险难题,社会保障机制日趋完善。制定实施了社会从业人员参加各项社会保险的政策和办法,研究解决了乡镇教师、供销系统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的问题,出台推行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行办法,扩大了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社会化发放试点,拟定了农民工工伤保险暂行办法。

3.和谐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初步建立。一是逐步规范企业用工行为。通过贯彻实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全市目前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签订率达95%,集体合同、工资专项合同审查率达100%。二是劳动关系协调工作稳步推进。通过贯彻实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推进仲裁实体化建设,仲裁立案、结案数虽连年增加,但越来越多的案件则是以调解的方式解决。三是不断加大劳动保障行政执法工作力度。通过贯彻实施《劳动保障监察条例》,正常开展农民工欠薪、职介机构清理整顿、整治非法用工等专项检查,有效维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稳定。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我们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又有了新的提高,但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标准和实践本质来衡量,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和不足。通过反复调研、查找、分析、聚焦、提炼,我们认为,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7条。

(一)思想认识有误区,学习调研欠深入

1、不少同志认为学习实践活动是一次纯粹的理论学习,是高层人员的事情,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强,对实际工作指导不大,学与不学一个样,活动结束后就可束之高阁,因此在活动过程中能推的推,能简的简,敷衍塞责,应付了事。

2、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学习过程中仅满足于“三本书”的通读,学习氛围不浓烈,主动性、积极性不够,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地加强学习。有些同志业务不够精通,对群众咨询事项常有含糊其辞、模棱两可、答复不准的情况,导致群众有些不满,有时甚至引起一些矛盾。

3.调查研究有时流于形式。到企业和基层有时停留于跑一跑、转一转,问几个问题,谈几句话,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具体解决的方案还欠缺

4、忧患意识不强,存在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现象。多数人满足于现状,抱着一种“差不多就行”、“完成任务就行”的态度;有的工作不尽心,忙于应酬和事务性的工作。

(二)制度管理有漏洞,工作作风欠严紧

1.在制度执行和常规管理上有不够严格的现象。工作人员中个别人偶尔出现上班时间打游戏、聊天等违反纪律、有损形象的情况,对此停留于口头批评,未能作出严肃认真的处理。

2.在工作态度上有欠实在的现象。解决问题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不能做到深入细致,剖根见底。谈成绩有时出现夸大其词的现象,对待工作任务,喜欢放大困难,讲客观条件多,找主观原因少。

3.在日常工作中有不当攀比和浪费的现象。没有把精力完全放在学习上、工作上,偶尔有比工资、比待遇,而不比贡献的现象。分管科、处、服务场所有开长明灯、放长流水,对办公设施、用品,不爱护、不珍惜的现象。

4.在工作纪律上有自由松散的现象。个别同志对组织上布置的工作落实的不得力、不到位,缺乏责任心与事业心。

(三)发展机制有弊端,改革创新缺力度。

1.职业技能培训与实际就业岗位需要衔接不够到位,农村劳动力培训质量和层次有待提高,高技能人才培训较少,缺乏新形势下应急培训机制。

2.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尚未真正形成,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不够均等,劳动力总量供求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3.社会保险政策不尽完善,特困人员的社保制度尚不健全;社会保险覆盖面还不够宽,受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企业扩面、续保还没有到位;保障水平距离人民群众的期望尚有较大差距。

4.劳动保障法律法规难以实施到位,全面实施劳动合同法后,各类劳动争议案件正在迅速上升,任务重、压力大;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虽然健全,但实际运作不够到位,维护劳动者权益任务艰巨。

5.各科、处在工作中相互协调能力欠强,“同为一家人,不知自家事”的情况常有发生,尤其是五险征收,由于分散在各经办机构,资源不能有效共享,同时给群众办事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四)服务民生有差距,群众意识差强化。

1、基层工作平台不健全,镇级平台就业、社保、维权功能有待进一步强化;村级服务平台尚未真正建成;信息网络覆盖面还不宽;基础保障服务能力不足,基层平台建设普遍存在任务重、投入少,人手少、能力弱的问题。

2、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观念不强。党组成员深入社区、农村居民家庭开展走访调研活动较少,与基层群众交流较少,对基层情况掌握不能全面详实;对一些关系群众利益和职工生活的事,关心不够;对关系到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难点问题有时不能遇难而进,缺乏为民解忧的责任。

3、服务基层活动面还不够宽。基层服务活动虽然组成7个扩面小组赴镇开展扩面宣传,节假日开展走贫访苦慰问等活动,但各项服务活动的范围和内容还不够宽广,有待于进一步拓展。

4.对来办事的群众缺乏平等的态度,在接待群众时是熟人的笑脸相迎、热情有加,不认识的缺乏应有的热心和热情,甚至有少数人语气霸道、态度欠佳。

以上问题的产生,除了劳动保障事业工作量大、各项投入不足、劳动关系复杂、宏观经济形势较紧等一系列客观原因外,从主观上查找,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学习不够,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不够深刻。平时工作中,只注意应对眼前具体工作与事务,未能静下心来钻研深层次理论,理论武装滞后于形势发展需要,滞后于新时期工作需要,从而没有能够很好地从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指导意义,没有能够融会贯通地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也没有能够很好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在劳动保障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导致在劳动保障工作中思想不够解放、视野不够开阔、创新不够有力。

二是思想观念、工作能力尚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体制机制的创新源于思想观念的转变。面对复杂变化的劳动保障工作新形势和新挑战,部分干部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适应形势要求和发展步伐,仍然习惯于凭经验工作,习惯于“按规定办”、“按惯例办”,满足于“成绩不大年年有,步子不快慢慢走”,缺乏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勇气;部分干部还没有从新时期对劳动保障工作的新要求的高度来认识劳动保障部门肩负的重要职责,知识更新不快,工作能力和水平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有明显距离。

三是组织领导科学发展的本领还不够强。在思维力上,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着眼长远,用发展的眼光认识、研究、解决劳动保障问题不够自觉,对经济社会发展大势的研究和把握还欠“火候”,对工作的整体把握还不够到位,统筹开展各项工作还比较欠缺。

四是加强思想作风建设的力度还不够大。近几年,虽然大力加强了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也涌现出了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但部分干部在思想作风建设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与人民群众的期望和要求还有差距,突出存在重业务轻学习、重利益轻奉献、重经验轻创新、重表面轻实干、重眼前轻长远等问题。

三、进一步推进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措施

在深入查找问题、全面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基础上,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市十一届八次全会的要求,结合劳动保障工作实际,理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思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以群众需要和满意为标准,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构建城乡和谐劳动关系“三个一体化”,不断提高人民幸福指数,最终建成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的美好社会;提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措施:

1.进一步强化学习教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继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理解,摒弃“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把全局干部职工的思想真正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提高运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转变领导作风,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针对当前制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带着课题进行调查研究,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努力做到边整边改,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

3.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切实解决突出问题。一是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强化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度,进一步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结合扩大内需提供的契机,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努力减少失业;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改善创业环境,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完善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快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二是面向全体劳动者,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健全技能人才的评价、选拔和激励机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实施特别培训计划,对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和大中专毕业生实行免费培训,对困难企业裁减人员实行转岗培训,对农民工实施3—6个月中长期培训,减少农民转移就业压力。三是加快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做实个人账户;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被征地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四是建立健全规范的协调劳动关系机制,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重点是围绕劳动者招收使用、劳动合同签订、女职工或未成年工劳动保护、劳动者工资报酬支付尤其是农民工工资支付、参加社会保险和缴费情况等内容,对用人单位贯彻落实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政策情况进行检查,及时查处和纠正侵权行为,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五是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重点加强村级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加强与基层平台之间的信息网络建设。

4.进一步关心干部职工,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在今后的工作中,领导班子成员与干部职工要继续多交流,推心置腹地交心谈心,广泛听取职工的意见建议,同时,多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多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多培养选拔优秀干部,多鼓励帮助后进同志,营造团结向上、勤政务实、奋发有为良好的工作氛围。

此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劳动保障部门职能作用,促进劳动保障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还在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因此,局党组决定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牢固树立科学发展意识。一要进一步增强对政治理论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强化改革创新的意识。二要坚持党组理论学习制度,通过认真读、系统学、仔细研究,把科学发展观理论真正学透、学通、用好,为推动科学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增强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2.加强作风和能力建设,落实科学发展内在要求。一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要坚持“六提倡、六反对”,即:提倡爱岗敬业,反对消积怠工;提倡雷厉风行,反对推诿扯皮;提倡敢为人先,反对不求上进;提倡团结协作,反对各自为政;提倡相互信任,反对背后猜忌;提倡廉洁从政,反对以权谋私。二要进一步加强自身能力。要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破解难题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抓大事议大事的能力、找根源抓本质的能力和识人用人的能力。三要进一步完善决策机制。要坚持集体领导,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决定,依靠“一班人”智慧,实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3.加强调查研究和工作指导,夯实科学发展基础。一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围绕服务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围绕解决领导关心、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深入基层、企业和农村广泛调研,提出有根有据、切实可行的对策与建议。二要善于发现新问题并集中各方面的智慧提出新思路、采取新举措,开创工作新局面,不断提高解决新矛盾和新问题的能力,团结和率领全局干部职工在新的起点上为促进江都科学发展作贡献。

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一要积极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先进性、理想信念、宗旨意识的教育,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全体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加大从源头上预防、治理腐败的力度。二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决不允许任何违法违纪行为在我们劳动保障部门发生。

5.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建设,引导全体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全面推进劳动保障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二要着力加强干部业务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全系统干部的综合素质。三要进一步强化重实绩、重实干的用人导向,调优配强干部队伍,真正把思想素质硬、业务能力强、群众关系好的优秀干部推选到重要工作岗位和职位上来,让想干事的人有平台、会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

篇8

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安排,我们于2007年8月6日至10日对我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尤其是“转变乡镇职能,更新乡镇事务的管理理念”工作进行了系统回顾、考察和剖析。调研后,我们认为,全区按照服务主体社会化、项目运作市场化、监督管理系统化、考核评价规范化、经费保障制度化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了“以钱养事”的运行模式,即“农民点单、政府买单、服务竞单、农民验单”模式;抓好制度建设,构建包括准入机制、竞争机制、责任机制在内的长效机制,用制度规范新机制的运行;保障“以钱养事”资金,落实到每个具体的公益服务项目和服务主体,做到专款专用;加强农村公益服务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总的特点是:我区乡镇综合改革方向明确,进度较快,质量很高,程序规范,措施得力,效果明显。

一、基本情况

××*是1993年5月撤地建市后,孝感市设立的唯一市辖区。全区现辖8镇3乡2场4街和1个开发区,共有村民委员会468个。国土面积1020平方公里,税改核定计税面积46.56万亩。总人口84.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1.92万人,农村劳动力28.62万人。13个乡镇场(8镇3乡2场)计税面积46.25万亩,总人口61.7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8.79万人。2006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16亿元,同比增长11.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5亿元,自然增长15.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亿元,同比增长2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35元,同比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3654元,同比增长10%。

××*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工作于2005年5月启动,按照“先班子后机关,先行政后事业”的基本思路,分四步实施改革。到05年底,全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工作基本结束,取得了初步成果,达到了“六个到位”的改革目标。即领导班子职数调整到位、机构设置规范到位、乡镇事业单位整体转制到位、分流人员精简到位、全员养老保险到位、“以钱养事”新机制建立基本到位。在2006年4月全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考核检查中,考核组给予了充分肯定。在2006年全省“以钱养事”检查中,被评为优秀等次,××*委、区政府被评为全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先进单位。在2007年全省农村综合改革考核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等次。

二、主要做法

(一)乡镇机构改革情况。

在乡镇机构改革中我们做到了四个坚持:

1、机关改革坚持做到“一个规范三个精简”。即规范乡镇机构的设置,精简领导职数、内设机构和工作人员。全区13个乡镇场领导机构全部按“三办一所”的规定设置到位;领导职数由170名调整到113名,精简职数57人,减幅33.5%;机关内设机构由63个精简到37个,减幅41.3%;行政机关由770人精简到431人,精简339人,减幅44%。行政机关人员编制全部上网公布,接受社会监督,杜绝了编外借、聘用人员。

2、事业单位改革坚持做到“两转三建”。即转变单位性质,转换人员身份,建立社保制度,建立“以钱养事”机制,建立公益考评机制。2005年改革时,全区13个乡镇场直属事业单位由166个精简到13个,减幅92%,有143个原事业单位转为自主经营、自负营亏的服务组织;原事业单位1681人(在编在岗、含延伸派驻机构)中有1387人转换身份、退出事业编制,减幅76%,并全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3、财政所、经管站合并坚持做到“一个比例两个落实”。即由原财政所和经管站在编在岗人员按同比例实行竞争上岗,落实竞争上岗人员、落实人员分流政策。改革前,全区原财政所、经管站共有437人,其中财政所213人,经管站224人。通过竞争上岗,确定了200名上岗人员,最终原财政所上岗91人,经管站上岗109人。上岗人员按照规定合并,统一了工资标准,统一了工资发放渠道,统一了工作任务;237名落岗人员按政策分流,财政所和经管站改革后的分流人员,原来经组织、人事部门明确,具有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管理身份的,按照机关分流政策执行;原来属事业单位人员的,按转制事业单位人员分流政策执行。

4、延伸派驻单位坚持做到“两定三统一”。即定机构、定职能,统一定编、定岗、定员。通过改革,全区13个乡镇场共核定延伸派驻单位编制205人。其中:国土资源管理所编制52名,林业管理站编制13名,交通管理站核定编制40名,水利管理站编制33名,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编制36名,动物防疫监督工作编制31名(实际上岗21人)。通过公平竞争,择优录用,共有195人上岗(动物防疫监督工作岗位暂时空缺10人),564人转制分流,并按政策得到妥善安置。

(二)“以钱养事”新机制的运行情况。

从2005年底,在全面完成规范机构设置、人员定岗分流等改革任务后,我区开始全面转入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探索农村公益“以钱养事”新机制。经过2006年一年的探索,全区农村公益“以钱养事”新机制已基本建立。在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过程中,我们着眼“以钱养事”新机制的服务主体建设,在面向市场、实行整体转制,人员退编、实行聘用制的基础上,把服务主体从一开始就推向市场,实行制度化管理、规范化运作。

1、是合理安排项目,统筹安排资金,确保本级“以钱养事”经费比上年增加。我们狠抓了2006年和2007年本级财政预算,确保本级“以钱养事”经费比上年增加,确保省补资金全部到项目。由于经费保障有力,全区“以钱养事”工作中的物化投入、服务报酬、养老保险全部落实到位。2006年,全区共安排公益1120项,涉及8个行业和部门。2007年共安排公益1180项,比去年增加60项。2006年全区“以钱养事”经费共计909.7万元,比上年实际数增加364.6万元,增长66.9%。其中,乡镇本级实际支出624.7万元,比上年实际数增加79.61万元,增长14.6%。省拨“以钱养事”补助资金275万元、区级安排朱湖农场补助资金10万元,均于2006年底前全部拨付到公益项目。2007年全区本级“以钱养事”经费预算640.3万元(不含省补资金),比2006年实际数增加15.6万元,增长2.5%。对照省定标准,从我区实际执行情况看,做到了“两个高于”:1、高于省定标准。其中,种植业平均每亩2.24元,畜牧防疫平均每户2.97元,水利平均每亩1.7元,农机平均没亩1.96元,其他项目也全部高于省定标准(省定标准:种植业每亩不低于1元,畜牧防疫每户不低于2元,社会事务服务项目按乡镇、育龄妇女人数和优抚、特困、五保、低保对象人数确定养事金额;文体广播电视服务项目按全区总人口数确定养事金额,文化体育每人不低于0.5元);2、高于上年支出。本级所有项目经费全部高于上年实际支出。

具体作法:

一是以项目定预算。

区里出台了关于“以钱养事”的文件,明确了经费来源,并由人大审议列入预算,专门下发了《关于××*2006年度“以钱养事”经费预算的批复》的文件(孝南常字[2006]6号)。明确规定,政府对农村各项公益经费的投入必须高于上年,实行减人不减经费,而且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加大投入。在服务内涵上,明确农村公益由乡镇政府组织实施,财政筹措经费;在服务的内容上,明确以鄂发[2006]14号文件中列出的农村公益项目为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各乡镇场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在程序上,明确规定由乡镇政府和区直业务主管部门提出乡镇公益内容,对于突发性、不可预见性的公益项目,临时安排。

二是以统筹保来源。农村公益服务实行区乡财政分级预算,在不改变所有权、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的基础上实行区乡财政专户储存、专帐管理、专款专用,确保服务经费兑现有足够的资金保障。

2、建立和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确保资金使用到项目。

在建立和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工作中,我们始终牢牢抓住合同签定、项目确定、考评细则、农民签字、专班考核和奖惩兑现等关键环节,不断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确保了省补资金和本级资金到项目。农村公益的项目,全部由乡镇场与服务中心签订合同,明确约定双方的责任、权力和义务,包括服务内容、经费标准、时间要求、考核估算、兑现办法等事项。2006年的所有服务合同在2005年12月底前签订完毕,全区共签订“以钱养事”服务合同84份,签订劳务合同825份;2007年服务合同也续签到位。各乡镇场与区直业务主管部门共同拟定了具体考核办法,做到了三结合,即:定时考核和随机抽查相结合,全体服务对象和服务对象代表结合,乡镇与主管部门结合。日常考核以乡镇政府为主,年度考核由区直业务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联合进行。探索建立了村民代表、专业技术人员和领导小组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机制,推行服务对象签字登记制度、服务项目台帐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结果公示制度。考核必须有服务对象签字认可。对服务对象签字根据项目实际,采取服务对象直接签字认可制和农民代表签字认可制。实行农民代表签字认可制的农民代表应具有公认性、平等性、广泛性、责任性、义务性。2006年全区平均对每个服务中心完成了8次不同层次的考核,从考核结果看,服务质量,服务效果都比改革前有明显进步,受到95%以上服务对象认可。在年终考评中30个服务中心达到了优秀等次,54个达到了合格等次。

3、强化服务中心内部工作人员责任,实行竞争制、准入制和合同制,做到“三制”配套。为了提高中心服务人员服务水平,增强服务人员责任心,各服务中心内部一是实行竞争上岗制度。2005年12月全区统一组织了竞争上岗考试,择优录取825人进入服务中心。二是实行准入制度。由区人事局和各主管局共同组织,面向社会公开进行。凡符合下列规定条件之的,发给相应的《××*农村公益事业执业资格证书》,没有《执业资格证书》者无资格参加农村公益项目的承包。《执业资格证书》一证管三年,实行滚动管理。每年由区人事局和业务主管部门共同免费审验,审验不合格或逾期不参加年审者,一律取消执业资格。全区第一批已发给相应的资格证472份,其余人员经过考试合格后也分批颁发相应的证书。三是实行合同管理制度。除乡镇与服务中心签定委托服务合同外,各服务中心还与中心服务人员签订服务合同或劳务合同,对服务内容、质量、数量、报酬、奖惩等作出了具体约定。服务中心根据服务人员工作能力、工作强度、工作范围与服务人员签订合同,约定双方责任和义务。合同规定,按日历进度完成工作任务、不出现重大事故的,发给基础报酬,基础报酬一般占合同约定报酬的80-60%(各乡镇不等),并预留20-40%的绩效报酬,按年终考核结果兑现。

4、转制人员和延伸派驻单位人员全部办理养老保险,建立保障机制。按照《××*乡镇事业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实施意见》(孝南政办发[2005]60号的规定),通过宣传发动,公开缴费政策,公示测算结果,完善参保手续,及时发放保险证等措施,对全区符合条件的13个乡镇场及6个垂直延伸单位人员实行了全员投保。采取年初列入预算,年末具体落实的办法,保证续保工作形成长效机制。

2005年应参保2305人,应补缴个人账户资金2120.6万元(单位1040万元、个人1080.6万元),实际参保2305人,实际补缴个人账户资金2120.6万元(单位1040万元、个人1080.6万元)。参保率、缴费率、发证率均达到100%。2006年新增退休32人,调出、死亡5人,算断分流247人,应续保2021人,应征收保费2021人,实际征收保费596万元(单位425.8万元,个人170.2万元);实际续保2021人,实际征收保费596万元(单位425.8万元,个人170.2万元),续保率达到100%。

三、改革经验

在建立“以钱养事”的新机制工作中,我们分三个层面进行了探索,取得初步经验。

在乡镇场对“服务中心”层面上,我们坚持做到“一个标准,两块支付,三方认可”,一个标准即以事多少为标准核定养事金额,两块支付即分月按进度支付和年终按考核结果两部分支付,三方认可即农户、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考核后确定合同完成情况。

在服务中心内部管理层面上,我们坚持做到“两设两取”,即:因事设岗,根据服务中心事情多少设置岗位类别和数量;因岗设分,根据岗位工作任务设置分数;按岗取人,服务中心内部公开竞争岗位,定岗定人;按分取酬,依据个人所得分数换取报酬。具体操作,一是确定项目。畜牧防疫、水利建设、计划生育、广播电视、文化体育、水产、农机等农村公益项目,分别划分成若干个具体项目,进行统一规范,突出“养事不养人”,全部推行服务项目化管理。二是竞聘上岗。通过申报岗位、公开招考、中心运作等办法,科学整合和有效配置“服务中心”人力资源,解决好项目服务的技术力量,保证政府委托的服务能够真正做到“规范化运作、制度化管理”。三是严格考评。严格按规范程序进行服务业绩考评,确保考评结果公平公正。在考评主体上,区、乡、村三级分别成立考评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在考评办法上,实行中心、农户、乡镇、主管部门四级综合考核;在考评监管上,建立考核评价工作责任制、全程公开制、责任追究制,加强对项目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四是按质取酬。严格按市场经济的办法规范“服务中心”人员的收入分配,形成按劳取酬、按质取酬与奖勤罚懒、奖优惩劣相结合的分配格局,既鼓励多劳多得,又实行过错赔偿、责任追究,保证服务质效。

在面向市场层面上,我们坚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建立一个面向市场的社会化农村公益事业服务体系,即“变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促进了基层干部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增强了工作主动性。全乡基层干部都充分认识到,改革是一种手段,也是长期的过程,只有自身严格要求,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认真学习,努力工作,才能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才能不被改革的洪流所淘汰。另外,引导干部职工观念发生了变化,一些学有专长的干部职工重新调整对人生价值的认识,认

为论身份不如论价值,被动等待改革分流不如早点主动自谋职业。

四、问题

1.分流人员政策不明,事业单位转制难以到位。事业单位进行转制和更名,政策不够明确,转制难到位;对“以钱养事”的具体方案不明确。分流下岗人员没有救助预案,再就业渠道狭窄,对现在工作积极性有负面影响。建议对分流人员继续完善养老保险机制,为分流再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激发他们重新创业的热情,帮助他们拓宽再就业渠道,使改革积极稳妥进行。

3、人员多,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由于农村服务中心对员工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要求,而新增人员没有经过任何专业培训和学习,没有相关专业技能,由此在人员多的状况下,又不得不请有专业技能及特长的临时工,从而形成了有位子的无能上岗,能上岗的无位子。

3、债务多,不良债务难以处置。当前,我区乡级不良债务共16929万元,乡平1209万元,在农村税费改革特别是综合配套改革后,乡、村难以通过自身努力对两级不良债务进行消化。一是造成乡、村运转困难,二是有的不良债务会激化矛盾,形成不安定因素。

五、建议

1、进一步明确主体思想,切实转变观念。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启动,其事业单位的事业机构编制被取消,实行集体转制,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服务组织,原单位职工全部退出事业单位编制,转变为社会人、企业人,应该沉着冷静的思考,积极主动迎接挑战,制订适合发展服务事业的方法和措施并着力执行。改进工作作风,充分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以改革为契机,确实转变观念,破除以前的吃大锅饭思想和“等、要、靠”思想,树立主人翁意识,发扬主人翁精神,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昂扬的工作斗志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2、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争取在企业效能建设上有新突破。单位转型后,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较强的竞争实力和长足的发展后劲。这就需要树立时不我待的学习意识,树立为民服务也是为自己服务的发展大局意识,树立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企业的竞争实力不是喊口号就具有了,它需要全体成员心不断的学习和充电,学习新技术吸取新经验运用新成果,注重个人综合素质训练与培养,提高专业技能,提升实践能力。没有良好的服务意识,也就失去了全局意识,事业的发展将会功亏一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自觉地把服务意识放在第一位,从大局意识出发,从大处着眼、从小事着手,实实在在为群众服务,为用户排忧解难,服务做好了、到位了,必然会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良好的信誉,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也会不断的提升。

篇9

两市精准扶贫的调研报告

扶贫是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十八届X中全会后,中省又相继召开了脱贫攻坚工作会议,发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动员令,逐级立下了“军令状”。目前,我市仍有XX.X万贫困人口,对照“三年稳定精准脱贫、五年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工作量大,任务繁重。为学习和借鉴外地精准扶贫的有效举措和先进经验,近日,根据市政府主要领导指示,市发展研究中心和市扶贫办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xx、xx两市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市精准扶贫的做法和经验

xx市总人口20xx.5万,20xx年市上将扶贫开发标准线提高到4XX元,按照这一标准,目前全市共有贫困人口XX.X万;按照标准共有贫困人口XX.X万;按照国家标准共有贫困人口0.xx6万。“十X五”以来,全市紧紧围绕市上的高标准进行精准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齐抓共管精准扶贫。市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部署、督查扶贫工作。只要是扶贫项目、扶贫工作,扶贫干部都要驻村、蹲点进行落实,针对部分蒙古族牧民的性格特点,总结出了“先疏通感情、后开展工作”的经验。有关精准扶贫政策要领、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宣传报道,重点突出,及时到位。全市上下形成了“领导高度重视、干部抓在手上”的扶贫格局,营造出“统筹各方力量、全社会广泛关注”的扶贫氛围。

(二)“十个全覆盖”夯实基础。20**年初,提出计划利用xx年时间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路水电讯房、保教文卫商)。xx市将“十个全覆盖”作为农村工作的“一号工程”,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极大改善了贫困地区和贫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精准扶贫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贫困人口铺开了脱贫路子。20**年投资XX.X亿元,完成XXX个村“十个全覆盖”任务,其中覆盖贫困村xx4户,涉及贫困户10xx9户。

(三)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在贫困对象较为集中的沙区重点发展肉羊、肉牛、生猪和细毛羊产业,丘陵沟壑区重点发展林沙和食用菌产业,干旱硬梁区重点发展家禽和绒山羊产业;整体移民区支持创业、就业。通过产业覆盖、龙头带动、创业扶持,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增收,提升贫困人群的“造血”水平,从根本上摆脱贫困。截止目前,全市共培育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69家。20**年,规模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85家,实现销售收入4xx1亿元,带动农牧民14.6xx万户,农牧民人均通过产业化渠道获得纯收入8XX元,占总收入的XX%。比如,东胜区罕台镇田园社区是一个规模较大的移民区,政府支持该社区成立了创业园,不仅给居民增加收入创造了平台,而且解决了xx000多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

(四)金融扶贫成效显著。“十X五”以来,全市共实施贫困村互助资金项目XXX个,投入资金2XXX万元,收到了很好的扶贫效果。比如,伊旗红庆河镇纳林希里村常住人口xxXXX户XXX人,下设一个村集体经济种养殖合作社,但全村仍有贫困人口XXX户XXX人。20**年旗扶贫办以互助资金、产业化项目为突破,投入XX.X万元,将XXX户贫困户全部入股合作社,以年终分红形式为贫困人口提供稳定收入,帮其脱贫致富。年底合作社盈利,每股分红xxXX元,XXX户贫困户的生活困难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在互助资金项目实施的基础上,市上从20**年开始组织实施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计划在20**年至20**年四年内撬动银行贷款xx亿元以上,切实解决农村生产经营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和贫困户脱贫致富。

(五)企业运作增添力量。依托资源、文化、区位、基础设施等优势,引导村集体走“支部+企业+合作社”“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捆绑抱团发展的路子,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经营企业,企业盈利、合作社增收、村民致富、贫困户脱贫“一举多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比如,伊旗尔扈特村XXX户村民,以集体入股的形式于20xx年成立了农牧业合作社,合作社集种植、养殖、餐饮、住宿、娱乐项目为一体,挂牌成立后市场化运作,今年合作社与成吉思汗陵旅游公司合作,将娱乐项目发展壮大,仅此一项就新增就业岗位XXX个,有效带动周边贫困户xx户xxxx人脱贫。

(六)生态建设促进增收。结合生态建设,扶贫开发工作由单纯的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向以生态建设作为扶贫治本转变。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理念,把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农牧民通过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参与利益分配,促进农牧业生产和农牧民收入的“双增长”,实现了生态生计兼顾、治沙致富共赢。20**年全市实现林业总产值XXX亿元,

农牧民来自林沙产业的人均纯收入达2XX元。

二、xx市精准扶贫的做法和经验

xx市总人口XX.X万,其中贫困村XXX个,贫困人口XX.X万,贫困发生率xx.2%。近年来,xx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要求,调整工作思路,坚持分类施策,实施六大工程,走出了一条精准扶贫的新路子。

(一)移民搬迁“挪穷窝”。将扶贫避灾移民搬迁和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相结合,把不少于XX%以上的群众向市区、县城、重点镇和新型农村示范社区集中安置,不超过xx0%的群众统一规划就近就地集中安置。20xx年,xx计划搬迁5万户XX.X万人,截止xx月底安置房主体开工率达到XX%,已建成安置住房xx9754套,房屋主体完工率达到XX%。

(二)发展产业“增收入”。千方百计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初步探索出了产业扶贫“十大路径”。一是专项基金扶贫。设立了“扶持农村贫困人口专项基金”,每年筹集资金XX.X亿元,按照“有劳动能力扶持发展产业、无劳动能力解决实际困难”的原则,为在册贫困户每人每年补助1XX元,连续扶持到20**年。二是“合作社(企业)+贫困户”扶贫。合作社或企业依托自身优势,结对帮扶贫困户,为其免费提供技术、农资、销售等一条龙服务,辐射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全市推广延长县二海家禽散养合作社运营模式,目前已发展合作社xx4xx家,覆盖贫困户XX.X万户xx.1万人。三是金融扶贫。全市9个县建立了xx00-XXX万元的贫困户产业发展小额贷款风险担保基金,协调金融部门按1:10的比例放大贷款规模,为贫困户每户发放xx-5万元免担保、免抵押扶贫小额贴息贷款,政府财政连续贴息三年。四是劳务输出扶贫。成立劳务公司,整合零散独户剩余劳动力,收集用人信息,实现劳动力供需规模化有效对接,帮助贫困户就近就业增加收入。五是文化生态旅游扶贫。依托自然人文景观,积极发展生态绿色旅游业,通过旅游产品和三产服务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六是支部引领能人带动扶贫。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村级组织创造力和凝聚力,同时发挥致富能人脑子活、路子广、基础厚的优势,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七是互助资金扶贫。实行镇村两级管理、“5户联保+产业大户担保”互助资金管理运行模式,扩大会员规模,提高会员股金,放大借款额度,一次性借款金额可提高到2万元,有效解决了贫困户会员发展产业资金短缺的难题。八是林业生态扶贫。推广吴起县的做法,以林木种苗培育、造林绿化、发展特色产业和森林管理管护为主,大力发展家庭林场,增加贫困户收入,全市xxxxXXX名贫困人口受益。九是果园、承包地托管扶贫。村干部、大户能人对贫困户无能力管理的果园、承包地等进行托管,解决贫困户因主观原因导致土地荒芜、粗放经营的问题。十是文化产业扶贫。安塞县充分发挥文化大县优势,对有一定基础和潜力的贫困户子女开展腰鼓、民歌、剪纸、农民画和曲艺培训,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同时,结合脱贫的先进实际和经验,组织编排曲艺节目在乡村巡回演出,进一步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三)能力扶贫“断穷根”。一是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扶贫培训体系。市上培训包扶干部,县上负责贫困“两后生”培训,乡镇培训农村青壮年,村上负责留守妇女和老人培训。二是突出“志、智、技、德”四大培训内容,在全面提升贫困户技能的基础上,不断树立敬老、助人、互助的社会新风尚。三是加大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普通高中学生,每人每年资助2XX元,中高职在校生一次性资助xxXX元,大学本科生每人分四年资助XX.X万元。

(四)整村推进“换穷貌”。围绕产业开发、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居环境整治三个工作重点,坚持行业扶贫与专项扶贫相结合,行业部门负责水电路等“到村”问题,专项扶贫解决“到组到户”的问题,全面推进新确定的XXX个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建设,不断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

(五)救助扶贫“总兜底”。对xx.XXX万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救助兜底全覆盖;对因突发性原因导致生活陷入困境的贫困户给予临时救助;对患慢性病导致生活困难的贫困户给予医疗费用补助;对五保、鳏寡孤独、老龄等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采取低保、集中供养、分散供养和发放残疾人生活补助等方式;按照省定脱贫标准补足差额,实行政府进准兜底保障;公益性岗位优先满足贫困户人口就业,企业每吸纳一个贫困户人口就业,财政补助1XX元;从今年起,通过三年将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省定扶贫线标准,逐步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

(六)包村联户“传帮带”。选派1XXX名优秀党员干部担任贫困村和党建后进村“第一书记”,开展驻村包村,xx7XXX名市县区党政企事业单位干部进村开展联户扶贫工作,实现了全市XXX个贫困村,村村有驻村工作队,XX.X万户贫困人口户户有包扶责任人。

三、对我市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强化组织领导。xx、xx两市已经形成精准扶贫是当前最重要工作之一的共识。当前,我市扶贫也进入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我们必须以更加有力的组织领导,采取超常规思路和办法来打好这场脱贫攻坚战。一是建议全市上下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二是建议市上召开一次扶贫工作现场推进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参加,对十二个县区的精准扶贫工作进行现场参观、点评,寻找不足,传导压力。三是建议组织各县区扶贫办主任、分管副县长到周边精准扶贫工作成效明显的市区参观考察,学习经验,创新方法,推动工作。

(二)

研究扶贫“金点子”。越是任务艰巨,越要科学施策。现在剩下的贫困人口,区域性、综合性、复杂性叠加,以往“一招管用”的办法已难奏效,需要吃特惠政策的“偏饭”,靠超常规手段才能解决问题。上项目、建基地、扶龙头,不能只算经济账,要将脱贫效果综合考虑,防止出现“项目实施了、机械化引进来了,但农民被挤出去了”“龙头强了、老板富了,但贫困群众依然贫困”等现象。教育、医疗、社保等社会事业发展,要尽可能向贫困区域、贫困人口倾斜,打好政策“侧边球”,多措并举“拔穷根”。比如,通过龙头、大户带动产业扶贫,可以探索资产收益模式,将项目资金折股,倾斜给贫困户;也可以建立紧密利益连结机制,严格项目跟踪,考核效益到户,让大户真正带上贫困户;还可以通过产权改革,让贫困户土地入股,分享农业增值收益等等。

(三)实践“十个全覆盖”工程。基础差、底子薄,是贫困最明显的特征,也是致贫的客观原因。借鉴xx经验,围绕建设“活力小镇、美丽乡村”目标,在有条件的县区推广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整合项目、捆绑资金,优先解决路、水、电、通讯等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全面改善农村基础条件,为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生产打好基础,促进脱贫致富。

(四)提高产业扶贫质量。精准扶贫如何更见效,产业扶贫是核心。坚持短平快增收与长效增收产业发展相结合,转变贫困户农业发展和生产经营方式,根据丘陵沟壑区、风沙草滩区、沿黄区域的地理特点,科学化、有重点地扶持贫困户发展山地苹果、小杂粮、马铃薯、红枣、棚栽等产业和鸡、羊、兔等畜禽养殖业;依托自然生态人文景观,扶持发展生态绿色旅游产业;做强区域特色农产品,提高进入和占领市场的实力,带动农户增收。整合各类生产要素,引导组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各类经济合作体,发展规模经营。

(五)创新金融扶贫方式。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杠杆和引导作用,以信贷资金市场化运作为手段,通过与金融机构联手合作,进一步做大扶贫开发资金总量。借鉴xx经验,在当前互助资金、贴息贷款的基础上,探索实施“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支持有生产经营能力的贫困户、农村专业合作社、自主创业贫困人口,以及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实体发展;借鉴xx经验,鼓励各县区设立贫困户发展产业贷款担保基金,协调金融部门按1:10比例放大贷款规模,为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提供资金支持。

(六)放大生态建设效益。将“xx生态建设绿化大行动”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实现生态建设产业最大化,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让贫困人口优先参与植树造林、城市绿化等生态建设活动,赚取劳务费,达到贫困户增收和生态绿化的“双赢”效果。在有条件的地方,按照适度规模、先行试点、逐步发展的建设原则,启动家庭林场建设试点工作,大力发展林业经济,促进贫困人口脱贫。

(七)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建立社会扶贫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社会帮扶力量与扶贫对象直接沟通衔接的桥梁和纽带,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精准扶贫。鼓励民营企业通过投资兴业、吸纳就业、开发资源等多种方式参与扶贫开发,对于效益较好但又缺乏人才的企业,引导其通过资助学业、提前就业协定等方式结对帮扶。设立社会扶贫资金专户,组织公募扶贫资金,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捐款捐物,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解困。

(八)发挥支部引领能人带动作用。火车跑得快,全看车头带。村子里有个有本事人,能把全村带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村级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有效落实精准扶贫工作措施,推动集体、农户生产发展。发挥致富能人脑子活、路子广、基础厚的优势,带动贫困群众发展致富产业,增加收入。

(九)构建“大扶贫”格局。扶贫开发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坚持“整合各方资源、集中力量办事”原则,在用足、用好各级政策和资金的基础上,有效整合政府行政资源以外和重要帮困力量,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形成扶贫攻坚强大合力。挖掘各方潜力,精准推进“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计划,确保精准脱贫、稳定脱贫。加强舆论引导,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中省和我市的扶贫政策、目标、举措等内容,按时间进度及时表彰先进,在全社会营造关注扶贫、支持扶贫、参与扶贫的良好氛围。

(十)调动贫困人口的积极性。脱贫致富,充分调动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积极性是根本之计。通过感情交流、教育引导、扶贫成效启迪、技能培训等多种措施,激发贫困群众发家致富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由“要我富”转变为“我要富”,靠自身潜力和勤劳双手谋生发展,在寻找脱贫致富方法中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探索和建立“开发式、造血式”扶贫长效机制。

篇10

关于我区拆迁安置工作中重点难点问题的调研报告近几年来,我区的省、市重点工程项目众多,拆迁安置过程出现了不少问题,由此引起的民间纠纷和群体上访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我区社会稳定,成为当前我区经济发展不容忽视的障碍。因此认真研究我区拆迁安置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规范政府行为,使之在以后的拆迁安置工作中真正做到依法行政,执政为民,切实维护拆迁群众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实际利益,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我们通过下发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下村入户实地调查等方式,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现将我们一些肤浅的意见汇报如下,供领导们参考。一、基本情况**总面积***平方公里,其中农村面积***平方公里,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是城乡并存区。近年来,我区牢牢抓住***、***建设全面启动等机遇,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的奋斗目标,确立了“**************”的发展战略,在全区抛起了新一轮大规模城市建设热潮。从20xx年至今,全区共有省、市、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个,共投入资金***亿元。全区**个街道、乡、镇均有城建开发任务,共开发征用土地***多亩,累计拆除房屋约**万平方米,拆迁群众**户,其中农民**户***人,农村拆迁安置量大任务重。我区拆迁安置工作在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在广大拆迁户的理解支持下,总的来说进展顺利,并创造了、“****”和“****”这样的好典型。二、我区开展拆迁安置工作中主要经验拆迁安置工作情况复杂、矛盾突出、任务繁重。在工作中,我区克服种种困难,冲破重重阻挠,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1、领导重视是搞好拆迁安置工作的保证。拆迁安置工作牵涉面广,情况错综复杂,没有强有力的领导组织作保障,工作很难开展,为加强领导力量,强化保障措施,一是建立了领导联系项目制。按照“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班子、一种模式”的工作思路,由一位区级领导联系一个具体项目、一在严格执行政策的前提下,对该项目的拆迁安置全权负责,形成了对拆迁安置工作齐抓共管的领导格局。二是建立了领导联系街道制。由于街道的拆迁安置任务较重,压力较大,矛盾较多,为减轻街道的压力,区委向每个街道派出了2至3名区级领导协调指导拆迁安置工作,及时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三是成立了处理拆迁安置遗留问题领导小组。区委、区政府成立了拆迁安置遗留问题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区拆迁安置遗留问题进行全面处理,并明确了责任领导、责任人,提出了处理意见,确定了交办时间。我区大部分拆迁安置遗留问题的处理都有了较大的进展,为以后的开发建设和拆迁安置工作扫清了障碍,夯实了基础。3、宣传到位是搞好拆迁安置工作的基础。拆迁安置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加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力度,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和掌握拆迁安置工作有关政策,正确对待拆迁安置中的矛盾和问题十分必要。在工作中,我区注重多途径、多形式、多方位做好有关政策法律和宣传工作和拆迁户的思想工作。4、依法办事是搞好拆迁安置工作的关键。拆迁安置工作事关每一位拆迁群众的切身利益,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矛盾,造成不稳定因素,只有严格依法律办事,才能将矛盾消除在萌萌芽状态。一是严格按政策补偿,二是严格坚持“三公开”原则三是严格坚持“三带三包”政策,即带感情、带政策、带拆迁方案,包协议签订、包过渡、包稳定。5、妥善安置是搞好拆迁安置工作的重点。我区积极主动与相关部门衔接,全力促进农民安置用地的落实和农民安置房的落实。全区共核定“两安”用地总指标18255亩,已办理红线的安置用地**亩,另有***亩正在办理之中,目前,已搬进拆迁户的农民安置小区达**个,正在建设的农民安置小区的**个。在几年的拆迁安置工作中,我区创造了地“***”和“***”等成功的安置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在我区实际拆迁过程中存在几个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少数干部群众对拆迁安置的政策了解不够、理解不透,或者误解了拆迁安置政策。由于缺乏拆迁主体和被拆迁人之间的对话交流的渠道,作为拆迁主体一方的干部对群众的疑问不能正确解答,甚至有的干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敷衍塞责,上推下压,引起群众的不满。2、在拆迁调查工作中,对补偿标准的尺度掌握出现偏差。尽管政府部门按照拆迁政策,制定了统一补偿标准,但由于对同类房屋的结构、装修、价格等问题的认同上存在差异;对居民建在集体土地上与国有土地上的房屋估价混同;甚至存在个别讲人情、论亲疏,对拆迁地面积的丈量、拆迁标的物的估价不统一,出现个别超面积丈量、超值估价等现象,致使被拆迁人之间相互攀比,引发矛盾。3、由于现行的有关拆迁安置法律规定的原则性强,实际可操作性较差,有些村组制定的村规民约,有部分违反现行法律政策的规定,且在发放拆迁安置补偿过程中缺乏透明度,侵犯了被拆迁群众的合法权益。(二)拆迁安置工作较为滞 后,超期过渡现象严重。1、拆迁安置工作体制理顺不畅。街道、乡(镇)对拆迁安置工作重视不够,思想不够统一;相当多的干部对政策理解不透彻,执行政策存在较大的偏差;部分项目管理人员责任心欠佳,导致很多项目前期工作难以落实;部分拆迁单位及拆迁户对拆迁工作不配合,漫天要价,导致有些项目的拆迁工作难以推进。2、农民安置工作落实欠佳,超期过渡现象严重。由于近年来大开发、大建设,特别是一些省、市重点工程建设的需要,农民拆迁大多是先拆迁后安置或边拆迁边安置的情况下开展的,加之部分安置用地、安置资金难以到位,导致大批拆迁农民住户安置难以到位,长期处于过渡状态。目前全区尚有3892户12739人在外过渡,占总拆迁人数的60。22,且大部分是超期过渡。(三)失地农民的生活出路问题难以解决。被拆迁后,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且绝大部分农民除农活外无别的一技之长,较难找到工作,安置补偿费又十分有限,缺乏足够的资本开展经营活动,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一系列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必然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三、对策和建议1、加大拆迁安置法律政策宣传的力度

在多年来的拆迁安置工作中,我们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拆迁安置法律政策的宣传。在每项重点工程建设的拆迁征用地之前,首先召开动员大会,向被拆迁村组和拆迁户发放大量的宣传资料,是一项有益的必不可少的工作。但是,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对相关法律政策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为此,在进行重点工程拆迁工作的时候,我们除了开好动员会外,要加强相关法律政策宣传工作。对参与拆迁安置工作的干部要进行相关法律政策的学习和培训,尤其对被拆迁范围内的村组党员和干部进行更深层次安置补偿法律政策的学习和宣传,利用他们的幅射作用,教育和提高全体被拆迁安置群众的政策法律素质。对可能出现和已经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对基层党员干部发现和提出的政策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认真负责地解释和说明。如*****乡镇(街道)拆迁户两年两次搬迁,安置无着落,其反映强烈。据了解,该安置地已在规划建设中,政府巳按时足额发放了过渡费,这是政府拆迁安置工作中的一项政策规定,通过政策宣传,这些拆迁户很快消除了怨愤。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及时做好拆迁安置相关法律政策的宣传工作,就能够得到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许多矛盾都可得到预防和解决。

2、坚持拆迁调查、安置中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由于当前重点工程的拆迁工作任务繁重,特别是拆迁安置工作时间紧,且工作量大,为了追求工作效率,政府在拆迁调查工作中实行大兵团作战,这往往是要以牺牲公正为代价的,也成为产生安置拆迁纠纷的原因之一。为此建议主管部门,要切实把握好公正与效率的关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公开促公正,以公平保稳定。在拆迁安置补偿过程中,主管部门对土地征用要公开进行,把征用地批准机关、批准文号和征用土地用途、范围、面积、补偿依据以及农业人员安置办法、办理征地补偿登记地点、期限等,在被征用拆迁地予以公告;对拆迁补偿要公开进行,把征用地拆迁数量、补偿依据、补偿费数额、被安置农业人员数量、农业人员安置方式、房屋安置方式、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及其具体实施的步骤等,在被征用拆迁地予以公布,接受被拆迁地群众的监督,防止被拆迁人的合法利益受到侵犯。特别是安置对象和房屋拆迁等补偿安置到人到户的,更要十分注重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同时成立核查组,掌握统一补偿标准,对群众提出的异议进行复核调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确保重点工程拆迁安置工作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拆迁安置不公而引发矛盾。

3、完善拆迁安置工作中可操作性的法律规范

目前,我区安置拆迁补偿依据主要是《**市征地补偿安置条例》,但该条例原则性强,在实际操作中仍有许多困难,由此引发的各类矛盾纠纷较多。在我国法制不断健全的今天,人民群众的法律素质不断提高,依法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区安置拆迁补偿工作,使安置拆迁补偿工作做到有法可依,制定相应的操作性较强的《安置拆迁补偿办法》已经迫在眉睫。根据宪法精神和民法通则、婚姻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计划生育法以及《**市征地补偿安置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工作实际,现提出以下具体意见:

(一)农业人口数的统计应严守政府通告之日的底线,对前不溯及,对后不顺延。

(二)服义务兵役(含超期服役的)的现役军人应参与安置分配;未随军迁出、其户口在拆迁地的军人家属(包括其配偶和子女),应同等参与安置补偿分配。

(三)拆迁地的在校大、中专学生,其户口虽已迁出,但未分配安排正式工作的,凭在读学校证明和学生证,应同等参与安置补偿分配。

(四)具有拆迁地户口,正在劳改劳教的人员,应同等参与安置补偿分配。

(五)享受五保优待的人员,应同等参与安置补偿分配,其补偿费由村组代管。

(六)拆迁地已出嫁妇女,离婚后因生活无着落而回迁的人员(含已回村落户、法定抚养的小孩,)和婚嫁到拆迁地妇女而离婚后其户口仍在拆迁地的人员(含再婚随迁、法定抚养的小孩),应当同等参与安置补偿分配;婚嫁农村的出嫁女,其户口未迁出的人员,只能一次性享受一方安置补偿,已在男方参与安置补偿的人员,不参与本地安置补偿分配;未参与男方所在地安置的人员,应当参加户口所在地的安置补偿分配。如户口回迁或者未迁出的上述人员与村组另有书面协议的,可按协议执行。男到女方落户的可参照执行。

(七)婚嫁城镇、未随迁的拆迁地半边户及其子女,应同等参与安置分配;但一方已享有国家福利分房的,可不考虑宅基地和住房的政策性优待。

(八)原籍在拆迁地,因生活所迫或历史上的政治原因被迫外迁,后其户口又回迁原籍,并分有责任田土的人员,应同等参与安置补偿分配,外地回迁户与村组另有协议的,可按协议执行。

(九)返乡居住的离退休人员,不参与安置补偿分配。其配偶系再婚的农村户口,经村组集体研究和村民会议通过,准许其迁入的,应当给予安置补偿,但与村组有协议的,可按协议执行。

(十)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法律,未处罚到位的计划外生育子女,不参与安置补偿分配。农村独生子女可享受安置补偿有关政策性优待,按相关政策执行。

(十一)无正当理由迁入的农业人口(含空挂户),不参与安置补偿分配。

(十二)欠有国家税费、集体公益事业折价款以及其他集体欠款的人员,其安置补偿可以折扣欠款后按实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