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消费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16 11:45: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可持续消费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可持续消费报告

篇1

一、文献综述

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一份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她认为可持续发展不仅能满足当前人的需要,还不会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形成威胁。这一理论的提出,为可持续消费理论奠定了基础。吕福新(1996)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指出,可持续消费是在超越狭隘短浅消费意识的基础上,以真实、有益、超功利为特征,以可持续为目的的“节制型”消费。杨家栋、秦兴方(1997)认为可持续消费包括四层含义:一是符合代际公正原则和代内公正原则,二强调可持续消费是个动态概念,三要求适度消费、合理消费、文明消费,四对政府政策层面提出要求。曾一昕(2007)从适度的原则角度,认为可持续消费应该注重的是适度的消费规模、合理的消费结构和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对于建构可持续消费模式,我国许多学者根据可持续消费的现状,提出改变传统消费模式,构建可持续消费模式:唐平华、刘云(2000)从转变人们消费观念和政策的实施两个方面进行思考,构建了可持续消费模式,并提出了4个建议:提高公众的可持续消费意识;建立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的制度;加大对可持续产品开发的投入;完善可持续消费相关法律、建立可持续消费的管理体系;。郑文生(2004)分析了技术、社会与心理、法律、经济和制度等因素对消费模式的影响,建议相关部门加快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的步伐。解振华(2007)指出,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对资源、能源消耗基础上的,但是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伴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人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经济社会与资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要缓解这种矛盾就必须发展科技、节约资源,大力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杨艳琳、陈银娥(2007)分析了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多种途径,认为其中制度性问题最关键,并提出要构建可持续消费模式需要正式的制度安排和非正式的制度约束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赵国平(2011)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角度出发,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构建我国可持续消费模式进行了探讨。徐瑞蓉(2007)在其博士论文第五章叙述了居民可持续生活消费,认为我国在这方面存在巨大的缺陷。唐丁丁(2011)认为居民是实现可持续消费的三大主体之一,是未来实现可持续消费的主力军,也是可持续消费市场的真正驱动力。赵国平(2011)从三个消费主体——政府、企业、居民的角度,探讨了对可持续消费模式的构建。李祝平(2012)对湖南省城镇居民可持续消费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湖南城镇居民可持续消费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实证分析

本文拟采用2013年31个省区数据进行可持续消费综合评价,并构建如下表1指标体系:考虑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属于逆指标,如果不对其正向化处理,即取倒数,那么会影响最终因子分析的综合得分,进而影响各省区2013年可持续消费情况的评价。KMO检验用于考察变量间的偏相关性,取值在0-1之间。KMO统计量越接近于1,变量间的偏相关性越强,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实际分析中,KMO统计量在0.7以上时,因子分析效果一般会比较好;而当KMO统计量在0.5以下时,不适合应用因子分析法。由表2可知,上述指标是适合做因子分析的。如表3:公因子方差表示各变量中所含原始信息能被提取的公因子所表示的程度,可见几乎所有变量的共同度都在80%以上,超过90%的占了大多数,因此这几个公因子对16个变量的解释能力是较强的。如图1:碎石图可以粗略的帮助我们观察选取了几个公因子,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准则,大概是提取了3-4个公因子,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确定公因子个数。如表4:从表4中可以明显看出,提取4个公因子是非常合适的。

初始特征值栏表示未旋转的成分矩阵,旋转平方和载入表示旋转后的成分矩阵,虽然旋转前和旋转后的特征值有所改变,但累积的方差贡献率是不变的,达到93.716%,远远大于80%的临界值,进一步说明因子分析的效果很好。如表5:因为在未旋转的成分矩阵中,各公因子的因子载荷大小不一,区分不明显,不利于因子命名,所以这里不再输出该结果,直接报告旋转后的结果。本文采用的是最大方差旋转法,它使各因子保持正交的状态的同时,方差差异达到最大,从而方便对因子的解释。总之,我们可以将消费经济指标和消费环境指标中的16个变量用可持续因子F1、经济因子F2、环境因子F3、价格因子F4来描述,其贡献程度依次递减,使得影响我国可持续消费的因素更加清晰明了。政府制定促可持续消费的政策时,应更多从可持续角度出发,同时也不能忘记价格因素的作用。

三、主要结论及建议

篇2

根据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资源中心所提供的数据资料显示,截止到2012年,此中心共收集到1833家企业的4095份可持续发展报告,共涉及包括电力、电信等31个行业,其中旅游业仅有4家。自2006年以来,陕西共有30家企业相继了59份展示企业良好社会形象的社会环境报告。随着政府、社会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重视和消费者对旅游资源环境要求意识的加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自愿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但从目前来看,我国的企业自愿可持续发展报告仍有很漫长的道路要走。

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在我国是一个相对新鲜的事物,它是指一个企业自愿的、公开的,主要从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向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方展示本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谋求企业和社会最大利益均衡的非财务信息报告。

一、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背景

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科技革命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人类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极大增强。但同时,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生态环境极度透支的基础上的,使社会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成为日益尖锐的三大社会矛盾。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迫于政府的压力和自身的发展需要,开始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环境信息,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非财务报告——环境报告。而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是在环境报告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随着环境问题的发展而发展,反映了人类环境意识的提高和生态水平的进步。

21世纪以来,我国各地由破坏生态环境所引发的环境问题不胜枚举,给我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深刻的教训。尤其去年入冬以来,我国各地的严重雾霾天气更是极度影响到了人民的正常生活,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污染排放的增加。据有关资料披露,我国每年废气排放量达11万亿立方米,废水排放量达365亿吨,工业固体废弃物生产量达6亿吨。据估计,我国每年由环境污染和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多亿元,而且还呈现出逐步递增之势。其次是大气自净能力的衰减。在一定程度上,自然界本身具有再生和自我调节能力,能够及时将环境中垃圾吸收、净化和转换。但自然界本身的这种能力也会饱和,根本无力承受人类如此大规模的环境破坏。

在当今人类社会温饱问题还没完全解决的情况下,人类把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作为第一目标无可厚非。但是,在现代工业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其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利用,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此背景下,企业更应该做好节能环保的表率,定时定期披露企业关于环境方面的信息,展示企业为保护环境做出的努力。

在我国,推动企业自愿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因素比较复杂。其主要因素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源、人口、环境与发展,逐渐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四大基本难题。

其二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迅猛发展。近几年来,经过社会、媒体的大力宣传,企业意识到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对公司的声誉、形象、社会地位以及持续发展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开始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社会责任方面的问题。同时政府对企业非财务报告方面的信息需求也日益高涨。因此,当前很多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在财务报告的同时,还其他形式的非财务报告,例如:企业环境报告,企业环境白皮书,企业公民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这些报告虽然名称各异,但内容大同小异,都涉及到了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或者几个方面,因此统称为可持续发展报告。

其三为国有企业的示范效应。根据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资源中心的资料显示,国家电网公司、中铝在2005年分别企业责任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之后,中远集团、宝钢集团、中国移动等大型国有企业也在2006年以来积极可持续发展报告。这些报告引起了巨大反响,国家电网的报告还得到中央的充分肯定。中央的肯定,舆论的支持更加强化了国有企业的示范效应。

二、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发展现状分析

在绝大多数国家,公司社会责任信息属于自愿披露的内容。国外不少大公司会采用“年度社会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等形式专门定期披露公司社会责任信息,而我国在这方面目前还没有相关规定。

经过将近十年的发展,我国企业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在介绍、借鉴、继承并局部创新的基础上缓慢发展,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还不成熟,与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从1993年开始,每三年一次对全球企业的企业责任报告进行调查哪。2005年的第5次调查涉及全球16个国家(无中国)的1600多家企业,这些被调查的企业都是该国前100强的企业。从数量上来看,独立可持续发展报告数量最多的两个国家是日本和英国。调查显示,在过去三年,各个国家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企业数量都呈现出逐步递增的趋势。

虽然这次的调查报告不涉及我国企业,但是,随着我国和其它国家贸易的加强,国外贸易额的增加,寻求海外市场的扩大,以及跨国公司不断对我国市场的依赖,这些因素都将促使我国可持续发展报告状况的改善。

2008年1月到11月期间,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就达121份,的数量已接近此前历年报告的总和。2010年,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数量和质量还在继续提升,数量增长较往年趋于平稳。

现阶段,企业有责任为社会环境改善作出自己的贡献,可持续发展报告已成为企业的普遍共识,同时也成为社会监督企业履行自己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的参考依据。

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必要性

自二战以来,旅游业以持续的增长速度而发展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产业,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显示出旺盛的活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长期以来,旅游业赖以生存的旅游资源就是广义的环境。众所周知,旅游企业与环境的关系十分紧密,一方面,它依赖于环境,从环境。中获益;另一方面,它的发展又影响着环境,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破坏着环境。旅游业发展给人类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破坏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旅游业的发展为旅游资源开发带来的破坏。许多地区的有关部门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缺乏深入的调查论证和实地评估,匆忙的开发造成当地旅游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因此,在旅游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他人和后代享受旅游资源留有余地。

如何保证旅游企业和环境的和谐共生是学者一直以来研究的焦点所在。我国的旅游企业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以后逐渐成熟,其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也在不断的增加,旅游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理念应运而生。

根据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资源中心的显示,自2009年以来,共有包括中国国旅、中青旅等在内的4家旅游企业了9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其中中青旅从2009年开始每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旅游业中社会责任报告最早的一家企业。相对其他行业来说,旅游业报告的企业为本行业的领头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较强,全面地体现了旅游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及积极的举措和成就,更为中国整个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照。

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运行安全对策

1.旅游业经营方式需转变。未来的旅游业,除需要继续实现商业上的成功外,也应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作出应有的贡献。旅游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旅游业生态化发展之路。旅游业生态化就是依据产业经济学、生态学原理,运用产业生态、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管理和经营旅游业,使旅游业生态系统内达到合理优化耦合,以实现旅游业经济效益最大化、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损害最小和废弃物多层利用的产业生态体系。

通过实行旅游业生态管理,旅游企业可以大幅提高旅游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降低旅游产业物耗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减少旅游消耗和碳排,实现旅游业的低碳发展。

未来消费者对适应新需求、新生活方式的环保类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旅游企业寻求以更加透明化环保化的经营方式满足消费者的这一需求,在取得业绩增长的同时也注重可持续发展。

2.进一步发挥可持续发展报告的能效。现阶段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企业在报告中过多的披露了正面的和积极的信息,而对于具有潜在负面影响的或者不好的信息缺乏披露,使得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流于形式,成为一种广告和公关手段,极大削弱了信息的可信度。报告的质量有待提高,实质性信息的缺失仍是使多数报告的作用被局限于公关的层面主要原因,未能有效发挥和利益相关方沟通的重要作用。

3.要重视环境会计理论的研究。我国企业利用报表提供环境数据的企业少之又少,很难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同时也不利于企业自身的环境信息管理。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对环境会计的研究成果,结合自身的环境特点,将环境数据运用于可持续发展报告。

4.提高旅游企业会计人员环境保护的意识。从企业层面来看,会计人员在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推进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会计界对非财务业绩(尤其是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重视日趋重要。此外,会计公司也应开始开发有关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专业服务。

篇3

近年来,随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消费者权益、能源枯竭等问题的不断出现,公众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同时,企业从自身长远发展的战略考虑,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和意愿也日趋提升。但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仍会遇到许多棘手问题。由于食品行业的特殊性,食品安全问题及隐患备受关注。对于食品业企业,公众不仅仅希望企业能提供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同时也希望企业能关注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对环境、消费者、社会做出贡献,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理论

1.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1924年,美国学者谢尔顿首次提出“公司社会责任”这个概念,将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1979年阿奇.卡罗尔提出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模型,将社会责任分为经济、法律、伦理、慈善责任,且每种责任按照企业考虑的先后顺序及重要性呈现倒金字塔形。1997年,英国学者约翰.埃尔金顿提出了三重底线理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划分为经济、环境和社会三种责任。目前,企业社会责任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但根据上述学者看法定义为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遵守法律、社会道德、恪守商业道德,做到对利益相关方及环境负责,追求经济、社会、环境三种综合价值最优化的一种行为。

2.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理论

1984年,弗里曼提出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都有参与企业决策的权利,企业的目标应是促进所有相关者的利益,而不仅仅只促进股东利益。

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夫人阐释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的发展。而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这一行为,使得企业、政府、社会公众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从而能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让企业更好的发展。

三、案例分析--青岛啤酒

1.青岛啤酒公司概况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6月16日,是国内历史最悠久的啤酒制造企业,2008年成为北京奥运会官方赞助商,同时跻身于世界品牌500强。公司的主要经营范围是啤酒的制造、销售及相关业务。2014年,青岛啤酒荣获“中国管理学院奖金奖”、九度蝉联“最受赞赏中国公司”、第12次荣膺“中国最受尊敬企业”、荣膺“亚洲最受尊敬的知识型组织大奖”等殊荣。

2.2014年青岛啤酒社会责任报告分析

青岛啤酒自2008年开始每年对外可持续发展报告,2014年已连续七年。报告数据和信息涵盖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55家全资和控股的啤酒生产企业、12家联营及合营啤酒生产企业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的各项可持续发展实践。

2014年青岛啤酒社会责任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可持续发展指标,报告前言,2014年所获荣誉,第三方评价及读者的反馈意见。涵盖企业对股东、消费者、合作伙伴、员工、环境及社会公益方面的社会责任。

(1)对股东的责任

青岛啤酒用它较为完善的治理结构框架,多年来销量业绩遥遥领先。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属于受托经营,不仅要保证公司的正常经营,还要保证股东对上市公司盈余的要求权,特别是要充分保证中小股东的权利。对于股东责任的衡量本文采用了每股盈利指标,计算公式为:

每股盈利=税后利润/股本总数

从上表可以看出青岛啤酒从2010年开始每股盈利呈稳定增长的趋势,可见保证了股东的权利。

(2)对员工的责任

青岛啤酒始终秉承“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的人才观,并将员工安全放在第一位,在专业化管理的基础上采取多项措施确保安全预防及管理工作。设立员工关爱基金,为有需要的员工及时提供帮助,2014年共为12名员工提供帮助,为大病员工支出救助金342000元。坚持基于企业成长的员工收入分享机制,完善“基准保障增长和业绩目标增长的复合工资增长管理模式”。

(3)对合作伙伴的责任

青岛啤酒倡导“共盈、共赢、共荣”的供应链管理理念,支持供应商技术改进,更换先进设备提高效率降低能耗;做出淡季存瓶、提前支付货款等资金支持供应商发展的行为;致力于与供应商进行科学有效的信息沟通,提高质量改善服务、管理成本,提高效率、降低能耗,打造绿色产业链。扶持经销商,推行经销商联合运营计划,对经销商持续开展培训以提高专业水平及经营管理能力。

(4)对消费者的责任

青岛啤酒以食品安全事件为零、食品安全监督审核认证通过率100%、出厂食品质量安全合格率100%及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100%为目标,针对原料、生产、包装、贮存、运输等各个流程都进行全面的危害分析和风险评估,识别出需要控制的风险点及危害源,确保消费者喝上放心酒。

(5)对环境的责任

青岛啤酒秉承“好心有好报”的理念,通过开展精益化管理,实施一系列的节水措施,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完善能源管理制度,聚焦包装能源消耗管理,实施标杆管理,推广节能项目改造,将产生的沼气颗粒归仓,用于沼气锅炉燃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煤耗成本。

(6)对政府的责任

青岛啤酒能够依法运营,恪守商业道德,倡导正向价值观,认真落实政府政策,配合政府工作,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活动等。多年以来诚信经营,坚持依法纳税的经营理念,2014年青岛啤酒的纳税总额为64.41亿元,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7)对公益的责任

青岛啤酒始终把履行社会责任放在企业发展的首位,致力于为社会做贡献。心系教育,1996年与青岛市教育发展集团共同设立青啤教育基金,总额已达1100万元。2014年又设立“十年,共成长”圆梦基金,资助10名学生奖励3名教师,资助期限为10年并向青岛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款10万元,累计捐助136万元。组织成立“爱心志愿者服务队”走进群众,开展各类便民助老服务,用行动传递爱心,传递温暖。

篇4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技术总监,负责监督GRI报告框架的发展,与外部利益相关方沟通,协调他们与GRI及GRI技术咨询委员会的关系。美国纽约人,会说法语和汉语。

如果全球经济危机继续恶化,企业的管理者就必然会面临企业进行重组的处境,消除劣势,强化其优势。从便利或短期利益考虑,部分企业以及政府会先牺牲组织对可持续发展的投入。在经济状况日渐低下的时刻,环境的好坏似乎可以暂时放在一边。在危机来临时,牺牲透明度,暂停社会福利项目从而节省一部分支出是理所应当的。

这种逻辑是危险的。

可持续发展程度高低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在未来预测经济危机的能力。在危机来临时,企业的领导者更应该加大力度推行可持续发展,而非望而却步。企业家必须认识到,毕竟在“危机”二字中,除了“危”,还有一个“机”字。

经济危机给中国企业带来机遇与挑战

有远见的企业家会注意到,全球经济的下滑为那些推行可持续发展策略的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不仅可以提高人们对减少污染、加强人权和企业透明度的重视,更能进一步推进各方面发展,从而提升企业形象。这一点也能帮助中国企业跃升国际市场,让自身的品牌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就效率而言,正在发生的经济危机为企业提供了大规模降低成本的极佳机会。这样一来,利润增加,成本降低,生产效率相应提高。以日本为例,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该国经济被迫进行大规模重组,之后很多日本企业的污染减少,企业效率提高。很多经济学家称,今天的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起重要作用,一个决定原因就是该国企业效率都相当惊人,使该国经济无论在全球经济顺逆与否的情况下都位列前茅。

目前,中国的能源效率只是日本的几分之一,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单位的平均用水和韩国一样多。中国企业应该利用此机会降低污染,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减少支出。方法之一是减少能源的使用总量,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提高废物再利用的水平。

当然,机会不仅仅在降低成本上可以体现,通过对创新的投入,企业可以在一个更加具有竞争力的发展环境中脱颖而出,特别是在国际范围内企业普遍下滑的情况下。

对企业的发展模式进行全面分析的难度较大,但这是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George Soros, 目前全球最富有的投资者在评论全球经济危机时说道:世界前任经济推动力量美国,它的消费能力已经被迫暂停。

George Soros说,和能源相关的项目将会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领域,也就是说,未来市场对企业的预期将会是:绿色,低碳排放,高效率。

这种转型趋势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利益。目前,中国已经跃居可再生能源领域最大的消费国和出口国:特别是其太阳能接触板和风能技术,而且加入这个领域的企业数量正在增加。

McKinsey & Company, 一家管理咨询公司,预测在未来从事提高中国能源效率的企业价值总值将高达每年280亿美元。在中国推行能源效率创新的企业有机会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头羊。当然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其中就包括如何提高企业能源使用效率,在公司领导层中推广清洁能源的创新和使用,同时还需要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简单易行、低成本的解决方式,比如使用更环保的节能灯泡,从而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量。

G3指南为中国中小企业转型提供指引

很多管理者其实已经认识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在黄鲸保护上下功夫。一个成功的品牌需要长期的投资方以及固定的消费者群,特别是在危机发生的时刻。所以,企业如要长期稳定发展,清晰度和对人权的尊重是一个重要的标准。

那么,如何能帮助企业提高其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的建立呢?全球报告组织的 G3方针在全球范围内为企业监督管理自身经营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是很多企业处理经济、社会、环境等问题时使用的重要工具。根据G3方针提出的要点,全球各大企业纷纷开始公布其经营对环境和社会方面的影响,比如,计算企业生产所需用水、职工工作的环境状况等。这些全方位的报告能让企业的经营者意识到哪个方面的工作还有欠缺,哪些方面得到了改善,取得了成效。

汇集以上信息书写成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是企业在成为更绿、更人性化,同时更具有利润潜力的将来时企业的道路上跨出的关键性一步。

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超过1500家企业正在使用全球报告组织制定的G3《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制定其报告,有一部分中国的企业也已经加入其行列中。 G3指南正逐渐成为全球制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公认标准。在不久的将来,也将预期成为中国企业参考的标准。

目前全球报告组织正向中国的中小型企业推广该指南,作为全球推广计划中中国部分的主要方向。在中国,中小型企业在解决就业问题、推广创新以及全球加工链条的良性循环运作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美国沃尔玛今年10月提出了一项新举措,暗示其发展的新方向,那就是价格再也不是沃尔玛产品的唯一进货标准。产品的环境及社会影响,产品厂家的劳动力生产环境以及产品质量成为公司进货的重要参数。

Lee Scott,沃尔玛的经营主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正向公司的供应商制定一系列标准。其中,为中国的分公司设定的标准包括:水和能源的使用效率,是否存在不必要包装,以及开发更可持续发展的产品的投入等方面。

作为回应,本地的生产厂家会发现自己正面临相应的挑战,促使其注意并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以及使用总量。

全球合作组织目前正在和中国以及欧洲的中小型企业合作,从其自身特点,即在国际加工生产链条上的作用,制定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标准。通过这种量身定做的方式,让中小型企业可以对指南的标准反复验证,从而达到日益提升的标准。

通过使用 G3指导方针制定可持续发展报告,企业有机会对自身的经营价值进行重新审视、调整和巩固,为应对未来的发展挑战作好充分的准备。

很多国际性的银行和金融机构没有应对危机时期特定的金融借贷机制来防止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当前的金融危机是给企业经营者上的沉重的一堂课。

从另一个角度看,现在正是转型的绝佳时期。通过G3的指导,企业重审自身的经营状况,考虑自身经营理念和报告指导中那些指标的关系,给企业重新定位。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也更紧密和合理,达到经济整体的全面健康发展。

篇5

关键词:保障生态安全;生态消费

一、保障生态安全的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等生态安全问题也随即显现,这使人们开始反思现代工业文明在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保障生态安全对构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保障生态安全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系统处于不受威胁的状态,使生态环境保持既满足人类和生物群落持续生存和发展,使生态环境自身的能力不受损害,并使其与经济社会处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状态。因此保障生态安全按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其次,保障生态安全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社会稳定的基础

生态环境对人类发展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这种限制作用不可忽视。基于这种理论观点,生态安全从一开始就将人类发展和自然生态安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要求在两者之间找到均衡点,从而实现社会稳定。生态安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保障生态安全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1]。

二、保障生态安全需要发展生态消费

人类的消费活动既受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诸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又反作用于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2]人类活动对生态安全的影响主要是由消费引起的。不良的消费行为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而生态消费是在满足自身消费需要的同时,综合平衡物质生产和生态生产的发展水平,自觉遵从生态系统对人类消费的约束,实现自然、人、社会之间的和谐共生[3]。它能通过对生产、消费的影响,保障生态安全,具体表现在:

(一)生态消费通过对生产的间接引导,保障生态安全

(1)工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威胁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各种违规生产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威胁。以IT、纺织、日化、汽车等行业为例。根据环保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IPE)以及自然资源保护协会2014年7月的绿色供应链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指数(以下简称CITI指数报告)显示,IT、纺织、食品饮料、日化、纸业、汽车、啤酒、皮革8个行业在华污染数据如下:

企业IT纺织食品饮料日化汽车纸业皮革啤酒

违规记录2501690055251174170273863200376

数据来源:2014年CITI指数报告整理(IPE及自然资源保护协会)

生产印刷线路板的企业的不稳定达标排放,会给当地河流、土壤和近海造成严重的重金属污染;同时,纺织行业对河流、湖泊的水污染严重。日化产品中的黄磷等会造成土壤污染;汽车用钢、汽车玻璃、轮胎橡胶、蓄电池生产等多个环节都会产生大量污染物,造成水污染、固废污染,尤其是大气污染。

(2)生态消费对生产的间接引导机制

上述数据表明,中国工业的高增长是以高能耗、高排放为代价的。这违背了生态消费的本质要求。为了满足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生态消费不仅要求厂商在生产资料选取中的生态性,在生产过程中,调整生产模式,改变现存的高能耗、高排放的生产方式转为低能耗、低排放的生态生产方式。更要求其生产的产品在消费过程中不对环境造成危害。

(二)生态消费能直接引导消费者行为,促进生态安全

(2)居民消费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活废水的出现是消费直接引起的,目前,城市生活用水的浪费现象严重,污水排放量大。有数据显示:全国97.5%以上的城市有水域污染,其中40%为严重污染,90%的重点城镇的水源地遭到污染。根据中国环保部2004-2012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显示城镇居民生活污水占全国污水排放总量的比例逐年上升,如下图所示:

数据来源:2004-2012全国环境公报整理而得

其次,与居民消费有着直接关系的汽车尾气污染目前已成为城市主要的大气污染源。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做的调查显示:以更宽敞的住房,大排量汽车等“大型化”的消费模式正在兴起。随着汽车销量的迅速增长,汽车尾气的排放造成的空气污染也日益加剧。据统计,汽车尾气污染占目前很多大城市空气污染的70%以上。在“京津冀2013年元月中旬强霾污染事件”中,北京产生雾霾的主要原因是机动车的汽车尾气排放量过大,导致PM2.5污染物严重超标。

(2)生态消费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与方式,促进生态安全

目前,我国盲目攀比,随意挥霍的消费主义倾向明显,消费主义是“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它煽动人们的消费激情,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消费主义不仅仅满足需要,而在于不断追求对于彻底满足的欲望”[4]。这种对物欲的放纵、对自然资源的疯狂攫取以及对消费品的挥霍会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只有摈弃消费主义的不良消费习惯,才能使人展现其全部潜力,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确立起真正的人道主义关系,促进人的充分、自由、全面发展[5]。

三、如何发展生态消费

改变不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模式,发展生态消费模式“需要生产者、消费者和政府的共同努力”。[6]因此,发展生态消费需要从这三个角度联合入手。

(一)从生产者角度出发:

合理调整三大产业的结构比重和内部结构。应贯彻落实十七大报告的部署,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能够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有利于优化消费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并使这两个优化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共赢,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7]。

(二)从消费者角度出发:

主动提高自身的消费安全意识,养成理性的生态消费行为习惯。目前我国消费者维权意识还相当薄弱,这使不法产商有机可乘,消费安全问题频发。因此消费者应加强对维权法律知识的了解,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身的利益。

(三)从政府角度出发:

适当调整生态消费品价格,加强对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建设及宣传。适当降低生态产品、节能产品价格,或在购买及使用生态产品过程中给予适当政府补贴,增加企业对生态产品的生产,促进生态消费品的普及和使用,并在此基础上限制供应能产生较大碳排放的产品,完善保护生态消费的法律制度。(作者单位:湘潭大学研究生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尹世杰.再论生态需要[N].光明日报,2004-8-24

[2]尹世杰.论生态需要[J].当代生态农业,2000(3):44一46

篇6

3月30日, 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CBCSD) 2010年会员大会暨第六届可持续发展新趋势报告会在北京召开。本届报告会以后经济危机时代的战略机遇与挑战为主题,探讨低碳经济、绿色发展,交流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经验、展示可持续发展前景,以坚定的信心、全球的视野、战略的思维和务实的行动坚持扩大改革开放,带动更多的企业践行可持续发展。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国都在积极采取行动,努力将经济复苏与经济转型结合起来,寻找推动经济新一轮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企业联合会(CEC)会长王忠禹在大会上表示,与传统的经济模式相比较,低碳经济是未来大有希望的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可以为所有国家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大量机会。

他指出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主导力量的广大企业,不论是跨国企业还是本土企业,都需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承担起自身的责任。首先,要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超前部署,把低碳经济理念贯彻到企业经营发展的整个过程;其次,要继续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围绕节能减排开展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第三,制定并实施绿色行动计划,打造绿色供应链。

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在大会上也表示,发展低碳产业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降低碳排放强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必然要求。

据了解,我国目前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左右,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则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篇7

关键词:食品饮料业 社会责任报告 信息披露

一、引言

食品是人们生存生活的基本前提,是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础。食品安全关系重大,而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却层出不穷。特别是接连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件,如三鹿、双汇等曾在行业中享有良好声誉的领导者都涉足其中,更对行业形象造成极大打击。如何使行业走出失信困境,并使民众真正享有安全、健康的食品,除了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更需要食品企业自身的努力和提升。从信息披露的角度来看,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社会责任报告对食品安全等相关信息进行详细的披露,有利于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改善社会责任管理,更是重拾公众信心的有效手段。食品饮料行业上市公司有责任不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披露环境信息,承担社会责任。根据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上市公司共有13个行业大类,其中食品饮料业包括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的概念是1924年美国学者奥立佛・谢尔顿首先提出的。他认为企业经营战略对社区提供的服务有利于增进社区利益,社区利益作为一项衡量尺度,远远高于企业的盈利。随后,受托人观念、利益平衡观念和服务观念扩大了传统的社会责任理念的范畴。人们认为作为个体的企业及管理者不仅要满足股东的权益,而且要满足顾客、雇员和社会的需要,有义务承担社会责任去造福公众。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的广泛传播及各国政府和组织制定的法律法规、相关标准的颁布,企业普遍被认为负有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慈善责任在内的多项责任。随着企业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日益深入,以及不断高涨的社会责任运动,人们要求企业扩大其披露范围特别是披露其政策和经营活动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20世纪早期就有企业开始在年度财务报告中以简单描述的形式披露一些社会责任信息。例如美国钢铁公司从1905年起,开始在年报中披露雇员住所、建设社区等相关信息。20世纪80年代起,为了应对激进环保组织的责难,西方企业不再满足于只在财务领域或媒体中提及其在环境领域的表现,开始独立于年度报告专门披露有关环境内容的环境报告。1989年,挪威的Norsk Hydro公司公布了全世界第一份独立的企业环境报告。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利益相关者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推行,逐渐演变出“健康、安全和环境报告”、“企业责任报告”、“三重底线(Tripe Bottom Line)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诸多不同名称命名的非财务报告。目前,全球优秀公司通常都会将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战略、方式方法,以及其经营活动对经济、环境、社会等领域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取得的成绩及不足等信息,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并通过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向利益相关方进行披露。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中,学术界一直努力在寻找能够客观衡量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计量方法。Waddock和Graves(1997)将企业社会责任的计量方法归纳为调查工具选择法、声誉指数法、内容分析法、行为感知计量法、案例研究法等。Maignan和Ferrell(2000)则将计量方法分为三大类:专家评估法、单项和多重指标评价法和管理者分析法。Turker(2009)综合他们的观点,归纳出声誉指数法、单项和多重指标评价法、内容分析法、个体层次上的CSR计量法和组织层次上的CSR计量法。我国学者李皎予、宋献中(1989)和孟凡利(1994)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计量的基本方法,包括成本效益法、成本支出法和文字表述法等。李正、向锐(2007)归纳出社会责任会计方法、声誉评分法、内容分析法和指数法,并认为指数法是较为公正客观的企业社会责任衡量方法。由上可知,在企业社会责任的计量方法上,界限比较模糊。综合以上观点,本文采用了国内外学者运用比较普遍,能够较好体现出利益相关者理论思想,被认为是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设计较好、也较容易理解的指数法来进行研究。本文选取了沪深两市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2006年至2010年间公开的53份社会责任报告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了报告的披露概况并对报告中各小类信息分定性和定量描述两种情况进行分析,以试图为进一步规范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提供经验。

二、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现状分析

(一)数量分布 截至2011年7月1日,沪深两市的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共有90家。本文通过上交所网站、深交所网站、企业官方网站、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资源中心等途径收集了2006年至2010年总计21家食品饮料行业上市公司累计的53份社会责任报告。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1)所示,可发现以下特点:第一,从2008年开始,报告的披露数量有所增加,但报告的企业数量仅占该行业上市公司总数的30%左右,数量仍然较低。第二,报告还未形成固定制度,虽然大多采用年度报告的形式,但缺乏连续性。如在2006年报告的5家上市公司均未在2007年继续报告;还有的上市公司在某一年报告后就再没有过,如南宁糖业和通威啤酒都仅在2008年过一次。

(二)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依据 目前,社会责任报告仍处于自愿披露的阶段,还没有被统一认可的编制指南,形式和结构比较散乱。现有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依据如表(2)所示。从表(2)可见,在2006年至2010年间我国社会责任报告的21家食品饮料上市公司中,大多数企业没有明确的编制依据,只有7家企业在报告中直接指明了其编制依据,且编制依据呈多元趋势,即没有任何一种指引被该行业上市公司普遍使用。其中较具影响力的是表(2)中编号为①、②、③的规范。而上述三者中前两者只是方向性的指导,只有社科院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有较详细的操作规范。因此,可以说我国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编制的社会责任报告尚缺乏统一规范,编制的随意性比较大,可比性较差。

三、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内容解读及可信度测试

(一)社会责任报告的定性披露信息分析 李正和向锐将社会责任信息的范畴界定为环境问题类、员工问题类、社区问题类、一般社会问题类、消费者类、其他类共六大类十七小类的活动,以此来研究报告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本文参考这一观点来对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进行定性披露信息分析。在食品饮料行业,最为重要的社会责任就是确保其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不对其安全和健康造成损害。考虑到在食品生产中,原辅料的卫生安全对于产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健康安全的原辅料,绝对生产不出安全的食品。而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规范有效运行是确保产品质量达到顾客放心、满意的关键。因此,本文将消费者类信息扩充,细分为质量标准认证信息、供应链管理信息、关注产品安全的其他举措等具体小类,以反映企业在产品安全上的政策和管理措施。最后为了解企业对社会关注度的重视程度,增加了对意见反馈表的统计。按照这一思路,整理出六大类二十一小类信息如表(3)所示。表(3)结果显示:(1)对于环境类信息,报告披露程度参差不齐。披露最为详尽的是污染控制及节约资源与能源方面的信息,分别有46份和42份报告进行了披露,占到报告总数的86.79%和79.25,披露较少的是环境污染恢复和支持有利于环保的产品,均不足25%。这说明该行业上市公司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还停留在比较被动的层面,普遍认为有责任去控制污染、节约能源,但对已造成的环境污染努力恢复和努力研发以主动提供支持环保的产品的意识尚未形成。(2)员工类信息披露的比较全面,主要注重员工健康与安全和员工培训以及其他(主要是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文化活动以增强员工精神凝聚力),但对员工失业安置信息披露的很少。(3)社会类信息披露的比较全面,披露最多的是公益捐赠、考虑社区利益和关注医疗、公共安全或教育,其他项目披露的比例也都超过了35%。(4)消费者类信息作为食品饮料业的关键信息,各具体信息的披露比例都不足65%,披露的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公众需要。特别是供应链管理和质量标准认证信息这两个关键指标,披露比例仅有60.38%和54.72%。从内容上看,对披露的信息描述的也较粗略,较多是概括式的叙述或表决心,流于形式。如有报告称“打造了一条完整的、有足够控制力的从农田到餐桌的新型食品安全供应链”,但没有供应链如何完整及关键控制点的描述,缺乏更为详细的在政策和标准管理上的信息;或只是提及本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有哪些,没有对其如何有效运行的描述,更缺乏具体数据或实例的统计说明。另外,许多公司担心在报告中公开违规事件会带来不良影响而选择不披露此类事件及其后续处理情况的说明。如双汇发展在2011年3月15日被曝光出 “瘦肉精”事件,但在随后公布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对此重大违规事件只字不提。如果公司能够采取正面态度披露此事造成的影响以及为防控此类事件而采取的整改措施,确保消费者和公众的知情权,完全可以借此来传递公司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以及积极补救的态度和行动。(5)其他类信息中,主要披露考虑了供应商的利益,对债权人的利益关注披露的较少。(6)只有4份报告设置了反馈意见表,不便于读者和公司沟通,可见公司不太注意社会责任信息的社会关注度。(7)大部分企业第一次编制的报告比较详细,其后几年的报告内容重复,缺乏新意,看不出针对性的持续改进计划。有个别企业甚至了第一份报告后就偃旗息鼓,终止报告工作。

(二)社会责任报告的定量信息分析 根据《可持续报告发展指南》和《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的相关规定,报告的绩效指标主要分为经济业绩指标、社会业绩指标、环境业绩指标。本文参考了规定中的具体指标并借鉴了许家林和刘海英在研究央企社会责任报告中对关键绩效指标的选择,共选取了二十三个具体指标进行报告定量信息分析。需要说明的是,按上述指南的要求,某些关键绩效指标如经济业绩指标中的客户投诉率和责任采购比率等本应进行选取,但53份报告无一对这些指标进行披露。对此类披露比例为0的指标,就未纳入分析。据此得出的各年具体情况如表(4)所示。从表(4)结果可以看出,2006年至2010年间,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的报告的关键绩效指标披露整体披露比例较低,表明报告的定量披露水平远不如定性披露。除主营业务收入、公益捐赠数和环保总投资三项指标外,其他关键绩效指标的披露比例都不到50%。就三大类关键绩效指标披露来看:(1)在经济业绩指标方面,多披露了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净)额,而对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负债率的披露比例都在10%以下。(2)在社会业绩指标方面,披露最多的是公益捐赠数量,有44份报告进行了披露;其次是纳税额和员工培训投入,分别为43.4%和32.08%;披露仅为10%左右或以下的是职业病发生次数、工伤事故、女性职工比例、残疾人雇佣率、志愿者人数以及员工流失率。反映出企业在自己应负担的对顾客和员工方面的责任不重视,多愿披露正面信息,对负面信息缺少披露。(3)在环境业绩指标方面,披露最高的是环保总投资、节约能源量以及废气废水排放量,而对单位产值能耗、单位水值能耗和废渣排放量披露较少,这可能和企业不太重视节能降耗的统计有关。

(三)社会责任报告的可信度测试 由独立的第三方出具审验报告,验证和评价报告的真实公允性,可以提高社会责任报告的可信,增加决策的有用性。53份报告第三方审验情况如表(5)所示。从表(5)可以看出,现有报告均没有独立的第三方审验意见。只有个别报告采用引述第三方点评的形式来证明其可信性。其他绝大多数报告未经过任何审验,缺乏可信度和公众认可度。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我国食品饮料业2006年至2010年间公开的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报告的上市公司总体数量很低。如2010年90家上市公司仅有17家上市公司报告,且大多数是酒类公司,食品类公司只有6家。报告大多采用年度报告形式,但时间未形成固定制度,缺乏连续性。(2)各企业在编制报告时缺乏统一的具体编制指南,形式和结构比较散乱。(3)已的报告整体水平不高,内容空洞,与食品安全相关实质性信息缺失。许多报告用大篇幅描述企业所获荣誉,而对负面事件及其处理情况避而不谈。(4)报告的信息披露以定性描述为主,缺乏量化指标,对关键绩效指标的披露普遍不足,缺乏可读性和可比性。(5)的报告普遍未设置反馈意见表,不重视社会关注度。(6)由于缺乏强制性的第三方审计制度,的食品饮料业社会责任报告普遍缺乏可信度和公信力。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引导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并有规律地社会责任报告,并针对各行业制定可操作的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指南。(2)引入第三方审计制度,以增加社会责任报告的可信度。(3)企业在编制报告时应突出重要性,客观报告消费者等关注的食品安全相关问题。应主动披露负面信息及采取的预防、治理和善后措施。建议在报告后附反馈意见表发送给各利益相关方,以提高公众的关注度。(4)鼓励企业成立专门的社会责任职能部门规划、发展社会责任工作,以促进企业不断改进社会责任管理,提升社会责任报告质量,使报告真正成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管理工具。

参考文献:

[1]李正、向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会计研究》2007年第7期。

篇8

关键词:矿产资源 可持续发展 影响 研究

一、我国作为主要能源的三种矿产资源概述

1、最新的几个基本数据

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发现矿产171种,已探明储量的有159种,已探明矿产储量占世界矿产资源总量的12%,位居世界第三。[1]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煤炭消耗量将超过35亿吨;石油5亿吨,累计超过60亿吨;天然气需求量为2000亿立方米。[2]

2、三大能源矿产的具体供应情况

2.1 煤炭

截至2007年底,全国累计查明煤炭资源12832亿吨,垂深2000米以浅的煤炭资源查明率仅为23%。预测1000米以浅的煤炭资源查明率为45%,未查明的远景资源量巨大。[3]

2.2 石油

截至2007年底,全国陆上和近海待查明石油地质资源量487亿吨,可采资源量还有135亿吨。[5]石油可采增长缺乏,保障程度逐年下降。根据我国石油资源总量和剩余未探明的资源条件分析,结合50年来探明储量增长和开发消耗的规律,预计到2010年和2020年,我国石油产量稳定在1.90~2.00亿吨。[6]

截至2007年底,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77.45亿吨,剩余可采储量28.33亿吨;建成天然原油生产能力月1.86亿吨/年。[7]

2.3 天然气

截至2007年底,全国陆上和海域129个含油气盆地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为44万亿立方米,其中陆地和近海35万亿立方米。全国陆上和近海待查明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丰富。[8]

到2020年我国天然气可采储量为48024.39亿~50824.39亿立方米,可供能力为1548亿~1752亿立方米。预测2020年我国天然气需求量为1800亿立方米,可采储量形成产能接近1800亿立方米,可基本满足国内需求。[9]

二、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的各项指标及预测指标

1、煤炭供需情况

2010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折合29.9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8.7%,供应保障能力增强。全年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32.5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5.9%。2010年全年煤炭原煤产量达到32.4亿吨,比上年增长8.9%。[10]

2、石油供需情况

2010年原油产量稳步增长,首次突破2亿吨,比上年增长7.1%,为近年来最高增速。原油进口2.39亿吨,增长17.5%。原油加工量达4.23亿吨,增长13.4%,创十年来最高增速。国家石油储备一期工程顺利完成收储,二期项目启动实施,一批商业石油储备基地陆续建成投运,2010年底库容达到2650万立方米。初步核算全年原油消费量比上年增长12.9%。[11]

3、天然气供需情况

2010年全国天然气产量达到967.6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3.5%。进口液化天然气934万吨,增长75%;首次进口管道气44亿立方米。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取得积极进展,煤层气利用量36亿立方米,增长42.3%。初步测算全年天然气消费量比上年增长18.2%。[12]

三、三种矿产资源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分析

在假设我国还能保持以9%的高速经济增长率的条件下,综合目前资源的消耗量及其增长情况,预测到2040年,三大能源矿产对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影响:

1、煤炭

我国所拥有的煤炭资源根据现有的可采储量和存在的巨大潜力,目前已探明的保有可采储量是11804亿吨。从2009年到2040年,我国煤炭的预计消耗量约为2304亿吨。煤炭资源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几乎不构成能源供应风险。

2、石油

2009年到2040年,我国石油累计需要消耗量为192亿吨,根据目前我国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135亿吨,石油资源显然表现不可持续,石油构成的能源风险比较大。

3、天然气

2009年到2040年,我国天然气累计需要消耗量为6.4万亿立方米,根据目前我国已探明的可采天然气储量为17.9万亿立方米。天然气供应风险性相对较小。

四、结论

本文只是单就我国煤炭、石油以及天然气目前已探明的储量,根据我国在较为稳定的环境下发展时对三大矿产资源的需求量,按照煤、石油、天然气三者在经济发展中几乎不变的占有比例,来分析三者分别支撑能力。其结果是在当前已探明的储量下,煤炭可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219年,石油可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84.4年,天然气可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89.5年。综上情况,取最短支撑年数作为能够支撑的最大年限值,得出我国自身的三大能源矿产按目前供应比例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为84.4年。

矿产资源开发需要高瞻远瞩的发展战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需要从各个地区资源、环境和区位条件出发,牢固树立“和谐矿业”“、绿色矿业”思想,加大政府引导、服务以及扶持力度,不断优化地区、产品以及产业结构,掌握未来市场变化。[13]以上战略的有效落实,不但需全社会加强可持续发展理念,还有赖于技术和资金支持和政策认可以及资源保障,中国矿业的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林家彬,刘洁,李彦龙等著. 中国矿产资源管理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

[2]林家彬,刘洁,李彦龙等著. 中国矿产资源管理报告[M],17.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7

[3]胡存智.全国矿产资源规划研究[M].地质出版社,2009:56

[4]胡存智.全国矿产资源规划研究[M].地质出版社,2009:84

[5]胡存智.全国矿产资源规划研究[M].地质出版社,2009:56

[6]胡存智.全国矿产资源规划研究[M].地质出版社,2009:25

[7]胡存智.全国矿产资源规划研究[M].地质出版社,2009:84

[8]胡存智.全国矿产资源规划研究[M].地质出版社,2009:56

[9]胡存智.全国矿产资源规划研究[M].地质出版社,2009:84

[10]刘铁男.中国能源发展报告[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11

[11]刘铁男.中国能源发展报告[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14.

[12]刘铁男.中国能源发展报告[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14.

篇9

有业内人士分析,将会有越来越多直销企业跟进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而在社会责任报告内容方面,南方李锦记强调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的“世界通行证”,并将企业的自身责任形成一种企业文化;而安利则强调了企业的创办理念和社会责任相融合,两者的共通之处就是企业责任与社会责任高度融合。

南方李锦记抢得头筹

10月10日,南方李锦记在其官方网站率先《南方李锦记2007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并在网站上提供了电子版下载。这是南方李锦记首次社会责任报告,也是直销企业首度在中国社会责任报告,身为民族企业的南方李锦记率先抢得头筹。

一天之后,安利在北京也了《2008年安利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这同样是安利在全球首次社会责任报告,时间上的巧合也让人意识到直销企业对社会责任的重视已经形成了共识。

值得一提的是,在10月7日~10日举行的新加坡13届世界直销大会上,举行了直销企业社会责任专题报告会,这说明世界直销企业已越来越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对此早有充分准备的南方李锦记正是在大会举行期间的10月10日正式了社会责任报告,而安利则在大会结束后的第一天了社会责任报告。

以此为契机,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南方李锦记与安利率先实质上树立了一个新的标准。

10月27日,记者已经拿到了南方李锦记印刷版的社会责任报告,浅蓝色的封面背景,上面印着长着绿色植物的“地球”。南方李锦记对社会责任的要求是向世界看齐,并以世界通行的规则来要求自己。

南方李锦记内部人士向记者这样解读这份颇具意思的报告,“我们在之后才知道这是业内第一家正式的社会责任报告,但这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这份责任报告能引起更多企业的共鸣,能有更多的企业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来,如果整个行业对社会责任的重视有了更好的共识,这有利于提升行业的形象和促进行业发展。”

为什么是世界通行证

在南方李锦记社会责任报告里面,有一段写在报告前面的话,“‘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的‘世界通行证’,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披露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的工具,是企业发行社会责任的综合反应。直销企业更需要社会责任……”

南方李锦记在用世界企业的准则来衡量自己,据该报告统计,“在2000年,69%的企业计划增加他们未来对社会问题的投入;2002年,《财富》全球250强企业中,就有45%了环境、社会或者可持续发展报告……”

而在中国,据《WTO经济导刊》的不完全统计,2006年有19份关于2005年度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向社会。2007年有71家企业了2006年度报告,截止2008年7月10日,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在内的综合性非财务报告公司数量已达到144家,它们累计的报告数量超过170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速度明显加快,南方李锦记现在也成了其中一员。

当然,南方李锦记要做的还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标准,还从理性上思考了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的关系。根据“2008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公众调查”中显示:只有6.7%的消费者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作秀”,73%的消费者认为消费行为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关系密切,40.06%表示非常在意企业的社会形象,96.6%的消费者在同等条件下倾向选择社会形象较好的企业产品。

在报告的前面,南方李锦记重点思考的是一个企业本身的属性,那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本身就是与生俱来,南方李锦记要做的就是成为众多积极发挥企业社会责任的一员。

而在报告的后面,南方李锦记考虑的则是身为直销企业的独特性,因为在南方李锦记看来,直销企业在发挥社会责任方面更有先天优势。据“世界直销协会联盟”的“2007年直销市场企业社会责任调查报告”显示,2/5的直销企业(37%)在公司成立之初就开始参与慈善公益事业,以体现公司创办者和员工的价值观。

直销企业总是更积极发挥社会责任的另一客观原因是直销企业先天比传统行业更难获得认同。南方李锦记认为,直销无店铺、面对面的“奇特”销售模式容易引起消费者信任的缺失,且“过度热情”的销售方式更使这种现象“雪上加霜”。因此,直销企业更需要通过彰显企业经营者的价值观,透过表达经营者的责任意识,来引发消费者的共鸣,迅速建立“好感”和信任,提升直销行业的社会认同度。

解读社会责任报告

70页全彩印刷的《南方李锦记2007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拿到手上显得厚重,更厚重的是这份社会责任报告浓缩了南方李锦记15年来的社会责任实践和社会责任观,亦是南方李锦记自身企业文化的一次巡礼。

而这份报告,通过对2007年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回顾、总结,将南方李锦记15年来沉淀、积累与实践的社会责任提炼出来,浓缩在这份《南方李锦记2007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之中。

据报告披露,这份报告从2008年1月开始,到9月完成。“全公司各个部门参与,同事们在参与过程中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也得到了提高”,一位参与报告编写的南方李锦记员工告诉记者。

南方李锦记董事长李惠森表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必须承担的,而不是可有可无,或者有了条件才去做的。这份责任,与生俱来,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加强,这份不断加强的责任又推动和引领着企业更快速、更持续地向前发展。”

李惠森是南方李锦记的创始人,他的理念同样也是南方李锦记企业社会责任观形成的核心,在报告中,南方李锦记首次提出了其企业社会责任观: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对于持续发展、永续经营的一份承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发展环境,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必须做到,更要做好的事情;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表现在对顾客、合作伙伴、员工、股东方面,更表现在对社会、环境资源负有责任;不仅考虑企业自身的发展,更要考虑与社会的相互和谐,共同发展;不仅关注目前承担的责任,更关注未来持续创造的责任。

在此基础上,南方李锦记再次强调了企业价值观的核心――“思利及人”是南方李锦记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出发点和文化内涵。

篇10

利益相关方是指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或受企业目标实现所影响的组织或个人,包括并不限于:消费者、股东、员工、供应商、债权人、债务人、社区、政府、非政府组织等。并可以分为内部利益相关方(如员工)和外部利益相关方(如股东)。

二、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主张的是“在不损害下一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提倡一种能够持续到未来的发展模式;主要指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资源、建设循环利用型社会、解决贫困问题和公平正义的问题等等。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目标,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

三、企业公民

所谓企业公民,就是指在一个国家进行正式的注册登记、根据该国法律享有企业权利并承担企业责任和义务的法人。企业公民的权利就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企业享有的财产权利、生产经营权利、法律保护权利等。企业公民的义务就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既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也包括环境责任和道德责任等。

四、公司价值观

企业的价值观就是企业决策者对企业性质、目标、经营方式的取向所做出的选择,是为员工所接受的共同观念。价值观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它是判断善恶的标准;核心价值观是这个群体对事业和目标的认同,尤其是认同企业的追求和愿景;在这种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对目标的追求;形成一种共同的境界。

五、三重底线

三重底线(Triple Bottom Line),就是指经济底线、环境底线和社会底线,即企业必须履行的最基本的经济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

六、金字塔模型

阿奇・卡罗尔在1979年提出的模型,体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同层次和重要性。

七、社会责任品牌

社会责任品牌是公众对企业的社会责任理念、实践及文化价值的一种评价和认知,是一种信任。社会责任品牌还可以指企业及合作伙伴在开展社会责任活动时采用的标志,它由名称、名词、符号、象征、设计或它们的组合构成。一般包括两个部分: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

八、AccountAbility

这是一个国际性非盈利网络。它成立于1995年,旨在推动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责任创新。基于包容性、实质性和回应性原则,该组织了AA1000系列标准。此系列包括各种评估标准:AA1000原则标准为各种组织提供对可持续发展做出战略回应的原则,AA1000审验标准在对公开的可持续发展信息(特别是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报告)进行审验方面是国际领先的标准;AA1000利益相关方参与标准为高效的利益相关方参与提供了框架。

九、GRI

以制定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的框架为目标,位于波士顿的非营利组织“对环境负责的经济体联盟”(Coalition for Environ

mentally Responsible Economies,简称CERES)。在1997年成立了GRI,199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加入GRI成为合作伙伴。2001年GRI成为一个独立机构,总部设在阿姆斯特丹。GRI报告框架包括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各类规章以及行业附加指引。G3版本指南是在2006年的第三代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是GRI报告框架的奠基石,也是全球运营的公司最广泛使用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标准。它包含两部分:“报告原则与指南”和“标准披露框架”。其中有四条针对报告内容的原则――实质性、利益相关方参与性、可持续发展背景和完整性,六条针对报告质量的原则――平衡性、可比性、准确性、时效性、可靠性及清晰性。“标准披露框架”包括三部分:战略与概况、管理方针和绩效指标,包括49个核心指标和30个补充指标,涵盖经济、环境和社会等方面。

十、联合国全球契约

成立于2000年的联合国全球契约是战略性政策举措,参与的企业承诺依据人权、劳工、环境和反腐败方面普遍接受的十项原则进行运作。截至2012年2月,它有近10000家来自130个国家的组织成员。它要求每一个成员提交年度“进展情况通报”,向利益相关方披露成员企业在践行这十条原则以及支持广泛的联合国发展目标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截至2012年2月,有3123家公司已被除名。

参 考 文 献

[1]陈英,孙玉萍,王晓光,李伟阳,钟宏武,肖.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践[J].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208~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