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1-16 11:45: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饮食文化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饮食文化重要性

篇1

关键词:围棋文化;专业;阅读;成长

在当前全社会对教育期望普遍较高的新形势下,教师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认真执着地去读书,既是扩充文化知识,吸纳教育智慧,创新教学艺术,更好地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要求,也是摆脱平庸,提高职业素养、职业品味和自身生命质量层次的需要。毫无疑问,读书学习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习惯和生存方式。

一、布局――寻找阅读之乐

围棋的布局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布局布好了,后面才好下。布好局就成功了一半。布局阶段就像是我们干工作时要制订计划一样,计划制订得如何,将影响到今后的工作开展和整个任务能否完成。读书也如此,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哲人也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当你爱上阅读的同时也学会了爱的方式,懂得爱自己、爱他人、爱生命、爱世界。

阅读能使心情变得快乐。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管流动,使你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之举。或在大树之下,或在藤椅之上,或坐或躺,或高唱,或低吟,心态自由,兴味十足,反复摩挲中生出的一股热情。读书,应该成为学习型教师的生活方式。唯其如此,教师才能以自己的书卷之气,去熏陶孩子,使之热爱读书,与书为伴,成为未来书香社会的“读书人”。

二、争先――挖掘阅读之妙

人类始终是在读书中思考、在读书中发现、在读书中成长――尽管每个时代人类的阅读主题会有变化,阅读方式会有不同,但对读书的钟爱始终不会改变。善于争先是围棋中制胜的关键,在下棋时要善于抢先手之利,以掌握整个棋局的主动权,围棋高手都善于争先。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抢先一步就有赢的希望,慢了半拍则希望渺茫。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教师要在阅读中善于挖掘深刻的道理,发现美妙,让阅读具有更特别的意义。

阅读可以让你全身都有礼节。俗话说:“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阅读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知识。知识就是力量,多读书,增长了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三、收官――领悟阅读之意

收好“官”才完美。“收官”阶段是围棋快结束时落子的称谓。“官”收得好不好,对结局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当两人的水平差不多时,“官”收得好则赢,收得不好则输,这在围棋比赛中十分常见。其实,我们在做某项工作时也应像下围棋那样,尽力收好“官”,善始善终,不半途而废。有人把阅读当消遣,有人把阅读当生命的践行。我想:大家所向往的应该是后一种。

在阅读中交往可以塑造教师良好的个体心态,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优良的学校氛围。互相以赏识为前提。在阅读经典书籍的基础之上,为教师创造与他人对话的机会,使教师在彼此敞亮、赏识中,感受到了学生的成就、感受到了家长的尊重、感受到了同事的赞许、感受到了领导的肯定,更加感受自我、宣泄自我,享受集体的幸福。我园在文化建设方面也特别注重营造氛围,创设了“教工之家”也在校园特色教育中开设了一片读书的天地,定期组织教师开展阅读,并对好的片段和佳句进行摘抄和收集。暑期还发动大家读一本好书,与同伴进行佳句摘录和阅读后的感言分享。老师们可以借助这些活动和平台,互相学习,互相交流。

我们每一名教师都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行动中来,既要读与我们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的提升专业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专业性”书刊,也要读增加自身人文底蕴和内在修养的“人文性”书籍。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激发教师追求卓越的动机,阅读能发现自己的不足;阅读能培养思考的习惯和能力;阅读能突破经验的局限。世上还有什么比读书更能提高人的素养?还有什么比读书更深刻地影响人心?

篇2

宁德市蕉城区背山面海,有着丰富的物产资源,饮食文化资源也极具特色。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如能进一步研究并挖掘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将其与旅游发展很好地融合,不仅有利于提升蕉城区乃至宁德市的文化品牌,也将更加促进蕉城区的旅游业发展。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宁德市蕉城区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展开调查分析,并提出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关键词:

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蕉城区

一、引言

国民休闲时代的来临,休闲旅游大发展,体验化是其基本取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食物为物质载体,以地方文化为灵魂,同时配合各种相关活动,充分调动游客视、听、味等感官,在满足旅游者基本生理需求的同时实现其精神诉求,使旅游者在体验过程中有所感悟。目前,关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尚在初级阶段,对于宁德市蕉城区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尚属空白。本文以宁德市蕉城区为研究案例,结合调研剖析其饮食文化资源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关的旅游开发原则和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实用性。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唐留雄在《中华饮食文化的发展与现代旅游业发展》(2001)中提到旅游者的品味需求可以通过开发传统饮食文化资源来满足。杨春华《发展旅游业以饮食为依托》(2004)一文强调了饮食这一要素在旅游业中的重要性,而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是旅游业发展的一大良策。毛震在《四川佛教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2007)中提议将佛教文化和饮食资源相结合,能够突出当地的独特性,借助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促进宗教的发展。周书云《旅游视角下地方饮食文化开发措施探析》(2010)一文对于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提出了认证饮食资源、开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品牌以及各界联合开发等措施。关于饮食文化及资源对旅游影响的研究,英国学者Hobs-bawn和Ranger在《Theinventionoftradition》(1983)一书中提到旅游目的地的特色饮食文化衍生出的旅游产品对当地的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Boyne和William(2002)通过数据说明旅游饮食在旅游者的花费中占比较大,近40%,旅游地对于旅游饮食应着重发展,旅游饮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与游客的体验需求产生了矛盾,就很容易产生负面影响。在饮食文化资源开发方面,Getz和Brown(2006)认为美食形象的塑造可以提高游客对旅游地的兴趣,提高其出游率。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国外相关研究多着眼于旅游者的旅游需求,结论更具实用性;而国内研究的理论性更强,在开发方式等实践方面则比较薄弱。

(二)概念界定。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在旅游资源分类(国家标准)中属于人文景观资源这一范畴,涵盖了遗址遗迹类、旅游商品类、人文活动类等五类旅游类型。从目前学界的研究来看,对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这一概念尚未普及。黄继文在《挖掘民族饮食文化,丰富云南旅游资源》一文中将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定义为在自然或人类社会中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能在某种程度上开发为旅游消费对象的饮食程序、饮食方式、饮食规矩等相关文化事物的总和。笔者认为,从饮食文化内容和层次上看,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包括了饮食材料、饮食器具、制作工艺、饮食习俗、饮食礼仪等。因此可以结合饮食文化旅游,将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定义为:在旅游过程中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能带动旅游经济发展的饮食文化、饮食习俗和旅游商品等与饮食相关的其他因素的综合。

三、宁德市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现状

(一)宁德市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概况与分类。宁德市蕉城区地处福建省东北部的鹫峰山南麓、三都澳之滨,是福建省宁德市政府所在地。蕉城区历史悠久,素有“海国斯文地”之美誉,区内留有闽东唯一的历史文化街区。当地饮食资源也比较丰富,为福建省茶叶、枇杷、商品牛生产基地之一,还是中国大黄鱼之乡,晚熟龙眼之乡。虽然蕉城区拥有悠久的历史沉淀和丰富的饮食资源,但当地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对旅游资源分类的方法,结合笔者对宁德市蕉城区的实地调研考察和当地旅游局的相关资料,对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情况进行统计。(表1)

(二)问卷设计与调查。为了解宁德市蕉城区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笔者设计了本次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被受访游客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月收入、常住地六项;第二部分调查游客对蕉城区饮食文化的认知情况、偏好情况和相关单测评量,分为单选、多选和满意度勾选。性别构成上,男性占45.4%,女性占54.6%,比例较均衡;年龄以18~38岁为主;学历方面以大专及大学本科为主,占比47.4%;职业构成上各行各业的比例较均衡;游客客源则主要集中在本地及省内其他城市。

(三)调查结果分析1、关于蕉城区的饮食特产认知程度。在受访者中,熟知度最高的是黄瓜鱼,其次是肉丸(芋头包),八仙糕位列第三。在喜爱程度上,肉丸(芋头包)的人数最多,有35人,米糖和八仙糕分列第二、第三位。同时,人们虽然品尝过这些特色饮食,但对其典故却了解不多。45.4%的人对此完全不了解,36.7%的人表示知道光饼的典故,知道肉丸(芋头包)的人最少,仅占1.5%。2、关于美食圈的认知情况(多选)。南门兜知名度最高,67.3%的受访者都表示知道这里;其次是小东门,占44.4%;霍童古街位列第三;都不知道的有19.4%。表示蕉城区饮食“还不错,但具有当地特色的菜馆不多”这一评价的人数最多,有89人。“没什么特色”的有51人,“一般”的为40人,认为“具有当地特色”的仅有16人。3、对于就餐环境的考量。受访者在几个选择上更为注重服务质量和价格水平,可知人们的消费观更加注重实惠、舒适。当然,不能因此忽略其他因素。4、通过对价格的选项调查,发现人们的消费观仍以实惠为主。从而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可以制作不同档次的饮食套餐,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另外应主打实惠的特色餐饮产品。5、关于购买旅游商品的类型,78.6%的受访者选择购买便于携带的特色美食产品。由此,在开发此类旅游商品时,应推广具有蕉城特色的美食产品。而对于饮食文化旅游项目的选择,前三名分别是:品尝的同时观看或制作美食、参观美食节或传统节庆和参与饮食体验性劳动。吃、玩同步能让游客更感兴趣。6、单测评量感知评价结果中,“蕉城区饮食”所包含的“地方风味和口感”这一内容的满意度比“相关历史文化”高。可以看出,蕉城区的相关历史文化虽然较浓厚,但还无法对群众造成深层次的影响。在“饮食环境”中,“环境卫生”和“周围街区氛围”这两项的满意度比其他选项高,而人们最注重的“服务质量”满意度略低。在“相关活动”中,满意度较高的为“表演性活动”。(表2)

(四)小结。此调查反映了游客对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认知情况和偏好。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显示出:游客对当地特色饮食的认知度较高,但对其所蕴含的典故认知情况较低;对于蕉城区的美食节及特色美食等内容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地方特色不足;在喜欢的饮食类型方面,更青睐于风味小吃;在选择就餐地点时会更多地考虑一般菜馆和美食街,同时更注重其价格和服务,但蕉城区在这些方面仍有待提升;在选择旅游开发内容时,更多受访者选择了美食街和参与性强的活动;在旅游产品的选择上,当地特色美食产品更受欢迎。

四、宁德市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第一,科学规划,协调发展。目前,宁德市蕉城区餐饮业的发展水平尚浅,对于本地区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深入研究。同时,政府对此的扶持力度较小,社会的关注度也较低。因此,首先应该对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专项小组,将蕉城区的烹饪方法、口味特点及饮食传说等进行归纳,使之系统化;其次,对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规划,为饮食景观的开发设计奠定理论基础。这一工作可以结合蕉城区的历史街区进行规划,体现特色化和差异性,凸显蕉城区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再次,政府需要出台合理的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这样能促进餐饮行业的发展;最后,对当地特色小吃进行认证,建立“名小吃”标志,塑造品牌效应。第二,挖掘饮食文化内涵。随着经济发展,餐饮市场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要保持本地饮食的优势,不能只求让游客“吃饱饭”,而应让“吃饭”也变成一次特别的旅游体验,故而挖掘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尤为重要。首先,要坚持本地饮食的特色,以闽东菜为基础,结合蕉城区的山海优势,将蔬果和海产品加以融合;其次,提升饮食的环境,从菜肴制作、服务质量到就餐环境等都要结合旅游体验进行打造;最后,结合当地饮食习俗,在任何时候都能给游客一个“我是当地人”的旅游体验。第三,塑造饮食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能给其拥有者带来经济效益。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餐饮市场的竞争已经不再局限于价格战和服务战,品牌和形象也越来越重要。随着宁德市旅游市场的发展,餐饮竞争也逐渐走向了国际化,因此要想赢得市场空间,要树立蕉城区饮食品牌的优势,做好营销工作。目前,蕉城区已经注册的品牌类别包括茶、大黄鱼和晚熟龙眼。这三个类别目前所树立的品牌形象已经遍及省内外,需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品牌的影响力更大,质量更优。除了已有的品牌,对现有的特色饮食文化资源要进一步开发打造,以文化为名片,塑造更多的品牌形象,赢得更大的市场空间。第四,提高行业标准。消费者的保护意识和餐饮业的激烈竞争使餐饮业的服务和管理成为消费者选择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餐饮业的管理水平及其服务质量是否能在业内有所建树也成为了其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这方面的发展,需要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包括相关部门、餐饮业和从业者等。

五、结语

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关注受众的喜好,结合实际,加大对当地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积极开发相关的旅游特色产品和特色路线。在宁德市旅游快速发展之际,提升蕉城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巩固并扩大其客源市场。本文对宁德市蕉城区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一些讨论和分析,对有效整合蕉城区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促进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有一定借鉴作用。但是,由于笔者的学术水平尚浅、参考文献有限,本文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更系统地推进蕉城区饮食与旅游的有序上升和发展,并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做出更为详尽的发展计划。

主要参考文献:

[1]唐留雄.中华饮食文化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J].财贸研究,2001.2.

[2]杨春华.发展旅游业以饮食为依托[J].经济视角,2004.2.

[3]毛震.四川佛教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3.

篇3

一、在旅游开发资源中饮食民俗的特点

1.民族性

在中国,不仅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也存在着许多民族,他们构成了中国这个大家庭,而且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特色,他们都经过了不断地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本族烙印的风俗习惯,其中饮食民俗相对比较突出和明显,汉族是我国的主流民族,在饮食文化中,逐渐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这是比较明显的饮食文化特点。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所以提倡养生之道,借助食疗来平衡身体的不同要素,同时对于饮食的形、味、香以及色都十分讲究,这样才能够使食物无论从味觉方面,还是从视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美的享受,这也是我国菜品能够走遍全世界的重要原因。我国民族还存在一些其他的少数民族,也具有一定的独特之处,例如蒙古族喜欢喝马奶酒、吃炒面以及手抓羊肉;壮族偏爱鱼生和糯食;而回族主要以油香和粉汤作为饮食特色等等,这都能够体现出各民族的饮食民俗所具有的民族性。

2.地方性

饮食民俗也具有一定的地方性,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也会使饮食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南米北面的习俗,饮食口味也有南甜北咸和东酸西辣的区分,同时,每个地方都拥有其主要的饮食特色,例如一些特色小吃,相比于已有的著名的菜品,这些地方小吃更具有一定的平民气息和乡土气息,能够进一步吸引旅游者,所以,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时,应该广泛重视饮食文化的地方性特征,体现出产品具有的独特性对人们造成的影响,只有通过充分利用这些特点,才能够进一步开发更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

3.传播性

饮食民俗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具有一定的传播性,能够将文化不断扩散和传承,而这种扩散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例如,贸易往来和人口流动都能够传播和交流饮食文化,并且有时候也带有目的性。在目前的许多旅游地方,都将具有特色的饮食作为地方特产,经常被游客有目的的带到其他地方,作为礼品将饮食文化进行传播,就像春天中的植物种子一样,只有经历过广泛地传播,这样才能够使物种保持一定的生命力,因此,饮食民俗文化的传播性是产品开发过程中应该引起注意的重要特征。

4.稳定性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民俗也会在流传中发生较多的变化,但饮食文化也属于相对比较固定的文化形式,虽然会发生变化,但是基本的内涵和本质一般不会改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就饮食文化来看,食物的主要来源一般与经济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同一个地方里的人们的饮食相对稳定一些,例如,生活在海边的人们一般以捕鱼为主要生活方式,这也决定了鱼逐渐成为了他们的重要食物,这就体现出了饮食文化的区域性和稳定性特征。

二、饮食文化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功能和作用

1.成为旅游地区的购物品

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存在丰富的土特产,在各种不同种类的土特产中,饮食方面的产品就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例如,糕点小吃、名酒以及名茶等都是食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既能够在当地进行食用,也可以将购买的产品带回,能够进一步延续旅游过程中产生的体验,将礼品送给亲戚和朋友,与更多的人共享旅游的经历。将地方的土特产制作成购物品,既提升了这些产品的重要价值,也可以继续延伸旅游资源方面的价值链,进一步促进旅游行业产生更多的利润和效益,旅游产品也能够被视为旅游胜地的标志物和名片,这些礼品通过在朋友或者亲戚之间的广泛传播,使旅游地进一步提高知名度,不断将旅游地的信息进行普遍的推广和传递。

2.饮食文化能够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

每个地区的宗教信仰、历史事件、经济条件以及地理环境等不同因素都会影响区域的饮食文化,这也是饮食方面的习俗、生产、礼仪以及制作等各方面在地方文化中的具体表现,所以,如果想要具体了解地域文化可以从饮食文化入手,找到地区文化中的核心,才能够进一步深入到文化的?群?中,这也是通过传说、历史典故以及饮食历史等内容吸引顾客的一方面原因,使游客进一步丰富了视野和见识,享受到了文化上和精神上的巨大享受。食品虽然是人们生存的需要,但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文化性,也正是因为人们对饮食文化的普遍追求,才会塑造出饮食之美。为了使饮食文化能够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在食物的盛器、气味、色彩、造型以及其他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科学标准,这样才能够迎合人们的口味,吸引更多的顾客。

3.地方的特色饮食能够满足游客的好奇、求异和求新的心理

游客在外游玩和赏景,主要是为了体验到与平时生活的不同之处,这也是最重要的动机。在日常的生活中,旅游地中的食品比较罕见,对于这么原汁原味的产品会使旅游者充满更多的新奇之情,尤其对于知名度较高的旅游食品,游客能够慕名而去,一探究竟,例如,重庆的火锅,即使没有去重庆旅游,也会对远名在外的重庆火锅有所了解,如果去重庆旅游,一般的游客势必会品尝一下重庆火锅的美味,这就是饮食文化对人们产生的巨大影响。

4.满足了游客的口腹之欲

在旅游过程中,饮食是必要的内容,也是旅游活动中的重要要素,现代人们生活中,旅游是重要的,同时也是常有的人生经历,这也需要旅游者在游玩过程中食用相关的食品,这样才能够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在旅游的景区,并不缺少美味,人们对这些佳肴进行品味和相关的消费,能够满足游客的口腹之欲,使人们得到精神层面的快乐,体验到旅游活动中的乐趣,所以,加强对旅游资源的重视,不仅仅能够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同时也可以进一步通过将旅游资源充分利用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饮食民俗在旅游开发中的思路

现代旅游的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尤其饮食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它不能够与名胜古迹进行相比,但是这些食品却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其影响力也比较大。在饮食民俗的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该客观地了解饮食文化的作用和地位,不断将饮食产品作为主要的吸引物,使产品与旅游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而饮食民俗在旅游开发中的具体思路如下:

1.对旅游中的餐饮企业进行管理和监督

目前,餐饮企业逐渐增多,所以往往会涉及到饮食产品的质量问题,如果质量不过关,不仅仅会影响企业的品牌效应,同时也会进一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应该加强对餐饮企业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游客的安全。首先,相关部门应该对餐饮企业进行全面和严格地管理,建立相关的制度,对经营者进行控制,使产品的质量能够达到一定的标准;其次,对餐饮企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提高员工的服务本领和意识,使旅游市场中的餐饮企业能够按照一定的秩序进行竞争和销售,只有在一定的秩序下,才能够使游客更加满意,这都体现出对餐饮企业进行全面管理和监督的重要性。

2.合理建立美食文化街

在全国各地的一些景区,已有的美食街在建设方面比较落后,即使其中有很多的餐饮企业,但是仍然不够完善,他们都是主要以经济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面向的也基本是本地的食客,所以,应该建设和完善一些美食文化街,?M一步提高餐饮的特色和档次,符合旅游地的长期发展。在美食文化街的建设中,政府也应该进行合理地规划,并且提供相关的优惠和扶持政策,支持美食街的建设,同时,也需要与当地的旅行社进行合作,这不仅仅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且也能够进一步丰富旅游者的人生经历,所以,合理建立美食文化街也十分重要。

3.增大开发餐饮类购物品的力度

餐饮类购物品的开发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十分重要,虽然现有的产品也存在许多知名度较高的,但是仍然不够丰富,应该不断创新和改进,一方面需要将地方的特色充分突出出来,做到独一无二,然后加大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新的产品,并且经过多次了解增加对产品的印象,才会进一步吸引游客的眼光;另一方面,购物品的开发也需要重视产品的质量,塑造品牌形象,同时也可以与相关的文化联系在一起,也与历史文化进行密切联系,借助历史文化充分展现出饮食的巨大影响力。

4.推出更多饮食文化方面的旅游专线产品

随着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具有追求享乐和不断消费的特点,同时又因为节假日的不断调整,假期比较短暂,所以,短途的旅游在旅游过程中逐渐占据重要的位置。目前,为了更好的丰富文化资源,应该进一步开发具有一定民族特色和乡土风味饮食专线产品,能够使地方的旅游业快速发展,加快农村经济的不断增长与发展,具体的专线产品可以包括:第一,土家民族的饮食风俗,面向的对象主要是指城市居民,属于休闲产品内容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和市场基础;第二,乡村饮食的民俗风情,这种农家的饮食能够充分展现出比较原生态的饮食文化,在城市中即使已经消失的习俗,在农村中可能也会有所保留,洋溢着乡土的气息;第三,食疗保健的度假风俗,这种产品需要利用纯绿色的自然产品,保持原有的保健功效,然后根据民间不同的药膳技法以及相应的特色食品进行产品的生产与开发,将当地的优质环境结合到饮食开发中,将具有食疗作用的产品开发出来。

5.加强区域合作,实现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合理利用

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饮食文化,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资源,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这样才能够将饮食文化的特色与内涵展现出来,在民间一直流传着不同的饮食传说、典故和技巧,在饮食文化开发过程中应该将这些充分地结合在一起,提升和维护饮食的文化形象。在饮食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应该将不同区域的资源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避免遗失重要的资源,也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所以,加强各区域的协调合作,能够进一步实现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合理利用,使饮食文化能够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篇4

[摘要]基于学界饮食文化意义本身研究的丰硕成果,以宗教人类学的视角对物质文化进程中的食物信仰性进行探究。专就族群赖以生存的基本食物的文化属性详加分析,窥探其在体制性与民族民间文化观念的建构过程中,表现路径之不同和所承载的重要作用。无论是体制性宗教的特殊标志,还是民族民间中以祭品加以改造的方式,都相当程度阐释出信仰食物在与神灵互通实践中的精神营养内涵,以及于此两种文化信仰氛围之下的饮食男女的意义关系。

[关键词]信仰食物;祭品;神性;饮食文化;饮食人类学

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7)03-0037-08

作者简介: 吴秋林(1955-),

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特聘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学、宗教人类学。湖南 吉首416000

信仰食物是祭品,以及包含了信仰精神和观念的食物。这样的食物在日常状态下就是食物,但在经历了某些仪式过程之后,就可以成为信仰食物,并且反过来表达信仰的精神和观念,此时,它们与日常食物有着明显的界线。在体制性宗教中,这样的食物已经被深刻地表现在经典的教义中,对于这些食物的宗教定义非常明确而直接,它们直接参与了宗教精神和观念呈现的意义过程。在某种食物被选中作为祭品,以及以神灵的名义给予食品的时候,这种选择就一定包含了生存者的地域情景和文化情景,食物在经过祭祀,以及上帝之名给予之后,就会包含某种神性“营养”,赐福于人;或者说祭品已经作为一种礼物献给了神灵,在神灵“享受”了这些事物之后,又会回到事物的本来面目,成为一种食品。这种通过仪式的转换,以及以上帝之名给予的食品,我们称其为“信仰食物”。这是一个人类饮食文化比较有意思的角度,它会给予我们一些非常有趣的启示,比如信仰食物对于人的食物欲望的控制,以及信仰食物中“双重营养”意义。

一、饮食文化研究回顾

食物就是人们的一种赖以生存的物品,但人们从来都没有像动物一样把食物仅仅看成是一种纯粹的获取能量的食物,而是把食物与自己的文化存在Y合起来,形成自己文化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食物就参与了文化的构建,并且成为饮食文化。食物与信仰文化关联也是其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故我们理解信仰食物的文化意义还应该从饮食文化的一般研究中开始。

对于中国的饮食文化研究,谭志国在《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中国饮食文化研究》一文中说:“与灿烂辉煌的中国饮食文化相比,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明显落后。有着各种学术背景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饮食文化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中国饮食文化研究还远未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1]这意思很明显,我有极为丰富的“吃”,但很少“研究”为什么。但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饮食文化研究还是开展了起来。研究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饮食文化的基本概念;二是对于国外饮食文化的研究;三是对于中国饮食文化特色的研究;四是地方和民族饮食文化的研究。

(一)饮食文化的基本概念

饮食文化的基本概念在《中华膳海》[2]中表述为:饮食文化指饮食、烹饪及食品加工技艺、饮食营养保健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文化艺术、思想观念与哲学体系之总和。并且根据历史地理、经济结构、食物资源、宗教意识、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将世界饮食文化主要分成三个自成体系的风味类群,即东方饮食文化、西方饮食文化和清真饮食文化。在《饮食文化概论》[3]中,其概念表述为: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的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科技、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在这些认知中,饮食文化中有艺术、科技、习俗、思想、哲学、传统、营养等一系列的要素,以及在这一系列要素之下的饮食文化分类。从中不难看出,饮食不仅仅是“果腹”的问题,而是一个在人类文化中关联性极强的问题。“民以食为天”在物质生存上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人类食物的文化也有“割不正不食”的问题。

对于饮食文化的概念性质,国内知名学者的见解多方:比如季鸿昆认为,饮食文化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4]。金炳镐认为,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在于:继承性和发展性、层次性、地域性、民族宗教性[5]等等。涉及概念和其他,还有徐新建、王铭珂的《饮食文化与族群边界――关于饮食人类学的对话》[6]等。

(二)中国饮食文化研究

对于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在近现代最早始于张亮采的《中国风俗史》[7],该书以风俗表述为主,但每章都有一节来“说”饮食,时间从远古至于明代。之后其他的零星研究有董文田的《中国食物进化史》[8]、郎擎霄的《中国民食史》[9]等数种。真正的中国饮食文化研究起于20世纪80年代,1986年后,赵荣光的《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概论》等5篇论文陆续发表,1994年他的《中国食文化研究述析》[10]最有影响力。金涛声的《华夏饮食心态与饮食文化》认为:“华夏人具有求美品味、重养尚补、助兴寄情等饮食心态,构成了独具一格的饮食观,它对华夏饮食文化的发达及其特色的形成,都起着重要作用。”[11]这样的研究还有姚伟钧的《二十世纪中国的饮食文化史研究》[12]、季鸿的《中国烹饪文化研究工作中的十大关系》[13]《建国60年来我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回顾和反思(上)》[14]《建国60年来我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回顾和反思(下)》[15]等亦很重要。

(三)国外饮食文化的研究

蔡晓梅、刘晨的《人文地理学视角下的国外饮食文化研究进展》认为:“人文地理学视角下国外饮食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饮食的象征意义、饮食的文化经济、饮食的文化政治以及饮食与认同的相关研究四个方面。”[16]陈光新的《世界饮食文化评述》[17]对3大鲜明地域、8个独特国家、5个古朴民族和5种奇异宗教的饮食文化进行一些概略的评述。这样的研究还有孙太群的《中美饮食文化的对比研究》[18]、姜毓锋的《美国饮食文化综述》[19]等。

(四)地方和民族饮食文化的研究

关于地方性的饮食文化研究有方铁的《论云南饮食文化》[20]、谢菊莲的《西域饮食文化初探》[21]、曾国军、刘梅、刘博、蔡晓梅的《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的过程研究──基于符号化的原真性视角》[22]、刘慧的《黎平县肇兴侗族饮食文化述论》[23]、胡亚丽的《贵州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24]等。

民族饮食文化研究有刘亚朝的《德宏傣族民间的饮食文化》,他认为:“傣族的饮食文化是傣族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傣族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都对傣族的饮食文化产生了各种影响。综合而言,傣族以稻米为主食,菜肴则喜好酸味,喜好凉食,少食肉类。其传统的饮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养生之道有许多相合之处。”[25]王希辉的《土家族饮食文化变迁的历史考察》认为:“饮食文化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文化史是土家族日常生活史的重要内容。”[26]

在以上的这些研究中,就饮食文化本身意义的研究比较多,涉及食物与信仰的极少,如果宽泛而言,在饮食文化中论述认同和族群边界的可以认为涉及食物与信仰文化,但这与食物与信仰文化的之间的极为广泛的存在和联系是不相符的。

二、观念和精神:体制性宗教的信仰食物

体制性宗教主要指在世界上扩张和不断传播,有着“三宝”(信仰主神、法度、传教组织)的宗教,比如基督教、伊斯兰、佛教等。在这些宗教中,食物也是它们信仰观念和精神表达的一种载体。

基督教的《旧约・出埃及记》第16章中:“以色列全会众从以琳起行、在出埃及后第二个月十五日、到了以琳和西乃中间、汛的旷野。”因为没有吃的,向上帝发怨言。于是“ 我已经听见以色列人的怨言。你告诉他们说、到黄昏的时候、你们要吃肉、早晨必有食物得饱、你们就知道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之后,在此地“到了晚上、有鹌鹑飞来、遮满了营。早晨在营四围的地上有露水、露水上升之后、不料、野地面上有如白霜的小圆物。”“这食物、以色列家叫吗哪、样子像芫荽子、颜色是白的、滋味如同搀蜜的薄饼。”“以色列人吃吗哪共四十年、直到进了有人居住之地、就是迦南的境界。”①这样的食物就是典型的信仰食物。“有鹌鹑飞来、遮满了营。”这是耶和华向以色列人说的肉,吗哪是耶和华所说的吃的,而且一吃就是四十年。在沙漠里这样的食物非常神奇,不说是神赐予的食物都很难。我在一次人类学田野中吃过沙漠中的一种蘑菇,就非常类似于以色列人的吗哪。以色列人吃了这样的食物,在基督教的信众的食物中,神赐就是既定的观念,以后的日常的进食行为、祷告和感激等的仪式行为就是其信仰观念的“基本设计”了。在《圣经・创世纪》的基督教始祖吃果子(智慧果)的经典中,这果子也是典型的信仰食物。在基督耶稣死后,基督教出现了圣餐[Eucharist Holy Communion],信众去领圣餐是一种接受基督耶稣献身为圣之后的身体和血的仪式。圣餐中的面饼和红色的葡萄汁(酒)就是信仰食物,它代表着基督的圣体和血液。这是基督教各主要派别共有的重要圣事。圣餐的设立源于耶稣与门徒共进最后晚餐,掰饼分酒给门徒时所说“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血”。基督教认为饼和酒是耶稣为救赎人类被钉于十字架的象征,基督教的一些派别认为耶稣以某种特殊的方式存在于圣餐中,但对于这种存在的方式各派说法不一。一种食物就这样进入了基督教信仰的精神和观念中。

在伊斯兰教中,关于食物进入信仰精神和观念的结构中,成为一种信仰食物的主要有牛肉,以及作为禁忌的猪肉。在今天的中国,我们对于伊斯兰教在信仰食物上体会最深的就是中国回族人的牛肉。在回族信仰中,取得牛肉@种食物是要举行仪式的,即在杀牛时会有仪式,而只有经过仪式之后被杀的牛的肉,才是回族人可以食用的洁净食物。回族人,以及所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人都不吃猪肉的禁令来自于《古兰经》:“他只禁止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屠宰者。但为势所迫,非出自愿,且不过分者,那末,真主确是至赦的,确是至慈的。”②这里的“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屠宰者”规定了伊斯兰人要使用自己的神职人员来为被杀的牲口举行仪式,而不能食用别人所杀的牲口肉食。而“死物、血液、猪肉”这三样东西是被禁止食用的,不食用死物和血液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是,不食用猪肉则与以农耕生计方式中多个族群文化相冲突,因为汉语的“家”字的基本意义就是屋子里有猪,所以这样的信仰食物禁忌,中国人非常关注。可见,伊斯兰教也把信仰食物应用到了自己的信仰精神和观念的本体建构中。

佛教的信仰食物可能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是“吃素”,即佛教规定不要吃“荤腥”,这个“荤”指的是葱、蒜、韭菜、洋葱、蒜苔等气味浓烈、刺激性强的植物;“腥”指的是鱼、肉类食品。认为“荤”不利于修行,“腥”多为生命,食之有违“众生平等”的教义。实际上在世界各地的佛教信仰实践中,这只是信仰食物的要求,实践中多有差异。不过,它也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一样,也在信仰食物中来象征和表达自己的信仰精神和观念。

三、祭品:民族民间宗教的信仰食物

在宗教学上,民族民间的宗教有多种概念,一是少数民族宗教;二是民族民间宗教。前者主要说属于民族族群中的,后者主要说的是民族民间中的宗教和信仰文化表现,有纯粹宗教的范畴,也有宗教人类学中信仰文化的范畴。在这些民族民间宗教和信仰文化表现中,信仰食物也是林林总总。我们不一定要从一系列关于宗教人类学著作中去寻找信仰食物的踪迹,仅仅在笔者对于民族民间宗教和信仰文化的田野调查中看到的信仰食物就不胜枚举。但是,民族民间宗教的信仰食物表现的路径与体制性宗教不同,它没有在自己的信仰中直接标定某一种食物为信仰食物,而是通过祭品的形式把这些食物改造为信仰食物。所以,民族民间宗教的信仰食物往往以某些动物和禽类的宰杀和仪式为中心来实现。

羊、牛、猪、鸡、鸭是中国东亚文明中最经常使用的民族民间中的祭品。把羊作为祭品似乎与中国的游牧民族有关。在游牧民族中,有马、牛、羊等牲畜,但主要选择了羊作为祭品,而选用牛和马的很少。在中国内蒙古的鄂尔多斯草原的祭祀(祭天)中,牧民杀羊作为祭品,因为这是牧民的主要食物,他们想象中的天神和祖先享用的也只能是羊。这样的选择在草原牧民中是一种信仰文化不言自明,而且是东亚所有游牧人的选择。彝族是一个原来具有游牧文化“底色”的民族,它在千余年发展中已经完全进入农耕社会了,但是,它的祭品选择仍然是羊。羊作为祭品被杀死,贡献于神灵之后,其羊肉自然会被作为食物,但这样的羊肉就具有了如回族人通过仪式宰杀牛之后的牛肉,是信仰食物。但区别在于,伊斯兰人的牛肉一定是经过神职人员举行仪式后宰杀的牛而得到的牛肉,意义主要是“洁净”的食物,而羊肉是经过一定的神性仪式作为神性食物之后才会成为一般意义上肉食的,不会具有洁净与否的观念,只是一种转换关系的表达。

牛在游牧人那里主要是奶牛,是供应游牧人牛奶的牲口,比如现今的新疆喀纳斯的图瓦人养的牛就是如此,这样的牛是不会进入游牧人的祭祀仪式,成为祭品,也不会成为信仰食物的。但是牛在其他地区作为祭品表现却丰富多样。首先牛在广大的农耕区域主要是畜力,是用于耕地的,北方旱地耕作主要是黄牛,南方水稻耕作主要是水牛,这两种牛都会被使用为祭品,主要为祭祀祖先和山川神灵。中国的苗族是最为注重宰杀水牛祭祀祖先的群体,在贵州省的黔东南苗族地区,苗族十三年一次的“吃咕脏”仪式中,就要宰杀大量的水牛。我在雷公山山区和月亮山山区见到的两次苗族“吃咕脏”仪式,都是宰杀了50头左右的巨大青色水牛,但据说,有一次月亮山某个区域的“吃咕脏”的宰杀记录是130多头。苗族人使用黑色(青)的水牛祭祀祖先,这在所有的支系中都是如此,但黔东南地区的苗族人是群体性的祭祀和宰杀,而其他地区则为分散的宰杀和祭祀。比如贵阳市花溪高坡的苗族使用水牛祭祖,称为“敲巴郎”,他们是一家一户举行的。

仡佬族祭祀山川神灵宰杀的主要是黄牛,并且是一N村落的群体行为,购买祭祀黄牛的钱是大家出资,最后的牛肉也是全村人分而食之。

马在游牧人的文化中很少被作为祭祀使用,也很少成为食品,但在一些族群中却一样会成为祭祀神灵的祭品被宰杀。中国贵州麻山地区的苗族人就有一个特定的砍马仪式,使用的祭祀品就是马。在中国贵州仡佬族中也有一个祭祀仪式是杀马的,而且一定要是白马。这些被宰杀的马肉最后也会成为食物被人们食用。

猪是农耕生计方式中最为常见的肉食来源。一般在农耕区域里,有野猪,但人们看重的往往是家养的猪,在汉字的家字“会意”中,养了猪的家才是一个家的基本表现。这样的家养的猪除了作为一个家庭基本的肉食来源,自然也会成为以祭祀祖先为主的信仰食品。猪作为农耕社会中主要的肉食来源,为了获得肉食的宰杀行为就是为了获得猪肉食品,与信仰食品无关。但是,如果这个宰杀猪的行为有一定的祭祀仪式进入,那这个猪的肉就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信仰食品。杀猪祭祀在农耕社会中是一个经常发生的事情,祭祀祖先的时候必然要杀猪,而且伴随的是民族民间先生主持的仪式过程。在汉族的葬礼仪式中,杀猪祭祀祖先是必须的,一般会使用纸钱蘸上猪血烧祭给某人,表明此宰杀是作为献牲给予某人的,并且在此后还要把宰杀的猪清洗干净,整猪献祭于祖先灵位前,叫“回熟”。有时候,这样的献祭会用一个猪头作为代表,表明有了猪头和一只猪尾巴就是一只整猪了。在祖先祭祀的仪式中也会使用猪这样的祭品,每年的年三十晚上献祭给祖先的祭品中,猪肉是必须的祭品。苗族人主要使用牛来作为祭品,但是一些苗族地区,比如黔东南苗族地区的雷山县就使用猪作为祭品,来过他们的“鼓脏节”,称为“白鼓脏”。在贵州省汉族的屯堡人中,每年的年三十,村落中的所有人户都会在下午的时候把一个猪头或者说一块猪肉(叫“刀头”)的祭品献祭给村中土地庙里的神灵。

在一般村落社会的集体祭祀中,也多会使用猪来作为祭品,祭祀山神,祭祀土地,抬猪祭祀被视为农耕社会重要的祭祀用牲。

鸡是农耕社会的另外一种肉食来源。鸡就是一种被人类作为食物利用得最多的家禽,但鸡在作为祭祀用品时,却不是如此简单的事情。在内蒙古草原,蒙古人一般认为比羊小的东西不能够吃,所以他们很少食用鸡肉,或者说不习惯吃鸡肉。但在农耕社会中,鸡的饲养和食用没有任何家禽能超过它。看看现代有多少养鸡场,以及每年鸡肉的食用量,就可见鸡肉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了。但鸡作为祭品,是在特定观念中所确立的,“此鸡不是非凡鸡……”这是几乎所有做仪式的先生都会念诵的一句关于神性鸡的巫祝之词,它说明用于祭祀的鸡区别于一般食用鸡,是具有神性来源的鸡。在把鸡作为祭品时,主要是公鸡,使用母鸡的有,但很少。一般认为鸡(主要是公鸡)是一种通灵的家禽,它作为祭品可以与被祭祀的灵者发生直接的关联,从而沟通人与灵魂的联系。使用鸡来作为祭品的时候,也是有使用纸钱蘸血的仪式过程,以此表明牺牲家禽献祭意义,也有“回熟”的过程。

猪和鸡都是农耕社会的主要肉食来源,所以,在许多时候,作为祭品它们常常是一起作为祭品被宰杀和使用的,但猪作为祭品往往比鸡作为祭品更为重视,即一般的“小事”可以使用鸡来作为祭品,但“大事”,尤其是乡村群体性祭祀中,猪作为祭品就是必然。

以上的这些作为祭品的食物,基本上都是肉食,但在农耕社会中,其他植物类的食物中,也有作为祭品的,比如各种粮食。在的农区,五谷神灵的信仰仪式中,各种谷物被放置在一个长方形的木盒子里作为献给神灵的祭祀品。在其他各族各地的节日神性表达中,植物类别的食品都会赋予特别的意义。仡佬族祭祀仪式中的九个米饭团,苗族、侗族节日神性表达中的五色糯米饭,在汉族祭祀祖先的时候,装有米饭的碗是放置在神龛的中心位置的,一般民间傩坛、道坛都会有米升、米斗出现,里面就是粮食。在彝族中,祖灵信仰是其信仰文化的核心。在祖灵筒的制作中,会在其中放进羊毛、草节、米、盐、茶等等。这米、盐、茶是彝族人的日常生活中的食物,但在这里就成为了彝族的信仰食物。他们认为祖先神灵在神灵之地也是需要这样的食物的。

四、神性“营养”与“饮食男女”

以上的这些与信仰关联的食物都是人类在物质文化的创造中出现的,并且在其文化的建构中发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中,一些食物在信仰基本构建中就已经出现,并且成为这一的基本观念和精神之一。人在伊甸园中的命运改变,来源于偷食了所谓的禁果,其实这样的禁果也是一种食物,它为什么被基督教称为禁果是因为吃了它会具有智慧和知道羞耻,但知道羞耻和具有智慧这正是人类文化和文明发展所要追求的目的,但基督教的上帝却不喜欢……这与后来基督教追求的人类文明从文化原点上是背离的。这可能不是本文的主要论题,笔者关注的是人类第一次以不吃什么食物来参与了的观念构建。后来的鹧鸪和吗哪也是这样的信仰食物,是上帝给予的食物。以后基督教圣餐中的饼和红色的葡萄汁也是作为基督圣体的象征,是类似于鹧鸪和吗哪的救赎性质的食物。通过食用上帝给予的食物完成了信仰观念和精神的实践,这是基督教信仰食物运行的基本方式,吃进了这些食物,所包含的信仰观念和精神就完全地进入了你的身体,这是最为彻底的通过信仰食物实践信仰观念和精神的食物行为。在这一点上,基督教的做法无与伦比。

五、结语

以“信仰食物”为题来看待我们人类文化中的食俗时,主要有以下启示:

一是信仰文化中都有对于人的食物和餐饮的要求和控制,表明人类文明中“饮食男女”的“食欲”的根本性。从中不难看出,“食色”二字对于社会控制的负面力量,所以中都有对于“食欲”和“”的控制性要求,但是,在以往的研究中对于“食欲”的研究少,对于“”的研究多,实际上“食欲”的力量在人们的“饮食男女”过程中更强大。在这一方面,体制性宗教强调的是食物的选择和控制,而民族民间信仰文化中的信仰食物则主要强调共享和交流。

二是生活似乎需要这样的信仰食物的神性营养,这也是我们理解文化的一条路径。食物的世俗性和神圣性在这里发生关联,人实际上一直被某些食物中的神性所滋养,不是简单的物理和化学的实在营养所能完全包含的。

三是我们的生存在食物这个环节上与祖先和一系列的神灵有如此密切的往来,祭祀仪式中给予祖先和神灵一系列食物,并且在与之共享的过程中完成了彼此的交流。人们把得到的食物给予了神灵,神灵也会给予人们更多。

注释:

①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印发.上海:新旧约全书[M].1982:85-87.另外,其中的“、”号,而不是“,”号,为原文如此,是圣经的“习惯”。笔者特此说明。

②见《古兰经》第16章115节。

参考文献:

[1]谭志国.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中国饮食文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3):124-127.

[2]华英杰,吴英敏,余和祥.中华膳海[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8.

[3]赵荣光、谢定源.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4]季鸿昆.我国当代饮食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烹饪研究,1994,(11):45-51.

[5]金炳镐.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和特点[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3):87-93.

[6]徐新建、王铭珂.饮食文化与族群边界――关于饮食人类学的对话[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83-89.

[7]张亮采:中国风俗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12.

[8]董文田:中国食物进化史[J].热大月刊,1929.5卷:(1-2)期.

[9]郎擎霄.中国民食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10]赵荣光.中国食文化研究述析[J]日本《VESTA》,1994.1.

[11]金涛声.华夏饮食心态与饮食文化[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7,(3):.9-15.

[12]姚伟钧.二十世纪中国的饮食文化史研究[J].饮食文化研究,2001,(1).

[13]季鸿.中国烹饪文化研究工作中的十大关系[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8,(4).

[14]季鸿.建国60年来我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回顾和反思(上)[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0,(1).

[15]季鸿.建国60年来我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回顾和反思(下)[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0,(3).

[16]蔡晓梅、刘晨.人文地理学视角下的国外饮食文化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13,(5):36-41.

[17]陈光新.世界饮食文化评述[J].中国烹饪研究,1999,(2):38-48.

[18]孙太群.中美饮食文化的对比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13-115.

[19]姜毓锋.美国饮食文化综述[J].大学英语,2006,(3):140-143.

[20]方铁.论云南饮食文化[J].社会科学战线,2007,(3).

[21]谢菊莲.西域饮食文化初探[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73-78.

[22]曾国军、刘梅、刘博、蔡晓梅.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的过程研究──基于符号化的原真性视角[J].地理研究,2013,(12).

[23]刘慧.黎平县肇兴侗族饮食文化述论[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24]胡亚丽.贵州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28-130.

篇5

关键词:饮食;美食;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257-02

引言

旅游是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为一体的综合社会文化活动。饮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基本因素,可以满足旅游者对物质、文化、生理等多重需求。在旅游活动中,饮食活动所占的消费比例也在逐年的增高,在国际旅游消费六大因素中,仅次于购物,占第二位,而在国内消费中,更是占据榜首的位置[1];据美国汽车学会的统计结果表明,美国餐饮业中利润的一半是来源于旅游者。同时,饮食能够影响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过程,进而影响到旅游者对旅游体验的满意度和对旅游目的地的印象[2];因此,对旅游目的地而言,饮食的好坏对整个旅游的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休闲为特征的社会生活形态的出现,体验式旅游式正成为旅游业发展新的趋势。特殊兴趣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方兴未艾。这是一种相对于大众旅游的小众旅游市场,美食旅游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美食旅游是自21世纪在国外兴起的一种特殊兴趣旅游。美食旅游的出现,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密切相关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花在烹饪上的时间越来越少,日常的就餐因此变得简单快速。外出就餐、参观美食等逐渐成为了一种旅游休闲活动。美食旅游的方式有:利用空闲时间到旅游目的地著名餐厅用餐,参观当地的食品市场;参观当地的烹饪学校,进行美食体验;参观当地的特色食品制作工厂或手工作坊。通过这些活动,来获得美食体验的乐趣。由此可见,不管是在旅游中的饮食或者是以美食为主题的旅游,饮食对旅游的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相辅相成的。

国外对美食与旅游的关系研究,起步较早,特别是对美食旅游而言,注重美食对旅游的功能、运用和开发等,比较系统,特别是对葡萄酒旅游的研究。相比于国内,对饮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饮食的开发、综合比较研究。但在饮食对旅游的功能、系统性方面则有一定的缺失。美食的实践在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很多的城市都有美食一条街,各地争相举办美食节,争创美食城市等。由此可见,人们对饮食对旅游的重要性方面有很好的认识,因此如何发掘、整合美食,发展美食在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是现在与未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美食与旅游资源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饮食大国,世界三大烹饪中心之一,由于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历史悠久,各地的经济、自然气候、饮食文化、生活习俗差异较大,形成了中国丰富的美食资源,各地的美食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美食以及与美食相关的饮食文化、礼仪结合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是丰富的旅游资源。

由于地理位置、物产的差异,我们有公认的四大菜系,鲁菜是北方菜系的代表,体现着黄河中下游的饮食特色,也是孔子儒家文化思想的体现,菜肴的整体表现大气;川菜体现着长江中上游的饮食特色和巴蜀文化,注重味道的运用,用平凡的原料创造出味道独特的菜肴,将辣椒和花椒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淮扬菜体现着长江中下游的饮食特色和江南文化,精巧细腻,注重本味;粤菜体现着珠江流域的饮食特色和南粤文化,用料广博,口味清淡,善于吸收新鲜事物。这些菜系的美食品种繁多,制作方法各有特色。如果再细分,还会有菜系、十大菜系的说法,这些都说明我们饮食在资源上的丰富性。

由于宗教影响,我们还有清真和素食两个主要的饮食流派,清真菜是伊斯兰文明的集中体现,而素食则是佛教文化的重要体现。清真菜肴在中国的西北地区有着集中的体现,在其他地方,人们也比较容易接触到。在现在的寺院中,我们还能品尝到很多有特色的素食菜肴。

由于历史因素,中国有一类集大成的菜肴系统,如集满汉美髓的满汉全席,集孔府历代菜肴精髓的孔府菜,清代集各地精髓的官府菜等等。

由于民族因素,中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的生活方式、物产、文化不同,形成的中国各类丰富多彩的名族菜肴,这类菜肴的原料、制作方法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现阶段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好的研究价值。

由于文化因素,我们的饮食文化的基础是讲究医食同源、天人合一。因此,我们有比较好的饮食养生菜肴,这些菜肴充分体现了中医理论,食疗、食补的作用,在中国有着广泛的认同,也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同时,跟美食相关的酒文化、茶文化,与饮食相辅相成。

由此可见,美食以及美食所代表的饮食文化,在中国是相当丰富,同时也是很好的旅游资源。在国内,各地根据各地的不同特点,也在打造着跟美食相关的的旅游资源,如广州、成都、上海、南宁等地举办的国际美食节、江苏盱眙国际龙虾节、青岛啤酒节等等,均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升了各个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形象。

二、饮食现状与改进

中国的饮食,在各地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趋势,这些年,饮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地饮食相互融合,新式美食不断涌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和弊端。

饮食与文化的结合不足,我们有很多的饮食文化,但在菜肴的表现上,则表现比较单一,往往只是以单一的菜肴形式来表现,对旅游者而言,只是一个菜品的呈现,缺少整体形象和过程的展示。一些人文旅游景点,美食与菜肴往往缺乏关联。很多的人文故事可以用饮食来做一个体现,提升饮食的旅游文化品牌。

饮食的监控体系不足,现在的饮食市场,掺假、以次充好现象严重,导致出现了很多的食品安全问题。在整个饮食体系中,存在着使用劣质原料、乱用食品添加剂甚至工业用添加剂的问题,也存在着整个食品流通体系责任不清,来源不明的问题。必需加强监控,从农田到餐桌,形成有效的安全体系,建立食品安全责任人追查制度,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美食可以放心食用,提高旅游过程的满意度。

品牌营销不足,品牌意识不强,饮食在旅游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未来的旅游中,可以通过整体营销、重点推荐、建立网站等营销手段增加美食品牌的影响力度,是美食成为旅游目的地的一个品牌之一,加强旅游目的地的品牌认知度。

饮食体系不够完善。现在的餐饮市场,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现象,市场流行的美食,往往都是采用蒸、过油、炖等方法制作的菜肴,这类方法的特点是快速,可以提高上菜的速度。各地美食存在着许多菜品雷同现象,一个好的菜肴出现,马上就会出现大家都来仿制的现象,而且马上又会出现新的菜品,如此反复,缺少沉淀,制作不出经典美食。而中餐有十多种烹饪方法,很多的技术失传了。应该沉下心来,用心研制出经典菜肴,提高菜肴内在技术含量。这样市场有快速的菜品,也有放下速度,制作的经典菜品,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而不是现在的饮食市场,纯粹以原料和装修来决定菜品的价格。

结束语

旅游市场的竞争,是全方位的,需要认识到饮食在旅游竞争中的重要性,通过加强认识,建立完整的食品安全体系,与旅游目的地文化充分融合,挖掘传统美食,创造新的经典美食,提高美食与旅游的结合度,加强旅游市场的品牌竞争意识,提高旅游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骈雅 服饰 饮食 文化内涵 词语

一、引言

《骈雅》是中国古代训诂学著作,由明代朱谋?撰写,成书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该书共七卷,仿照《尔雅》的体例和分类方式,分《释诂》《释训》《释名称》《释宫》《释服食》《释器》《释天》《释地》《释草》《释木》《释虫鱼》《释鸟》《释兽》13篇,以解释古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为主。该书是第一部以双音节词为研究对象的训诂专著;从辞书编纂的角度而言,它又是第一部双音节词词典;因其特别侧重双音节词中联绵词的探讨与释义,故它又是联绵词研究的奠基之作。综上,《骈雅》在训诂学、辞书史、联绵词的专题研究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与实用意义。

二、《骈雅・释服食》中的服饰、饮食类词语在现代汉语里的存留情况

据统计,《骈雅・释服食》中的被释词在现代汉语中仍使用的有“”“褴褛”“郁金”“馄饨”“醍醐”“肯綮”等。

《骈雅・释服食》:“,儿幞也。”现写作“襁褓”,泛指背负、包裹婴儿所用的东西,也借指婴幼儿时期。“襁”指背负婴儿用的宽带。《说文解字・衣部》:“襁,负儿衣。”段玉裁注:“古襁字,从糸,不从衣浅人不得其解,而增襁篆于此。”也用作哟剩指用背负婴儿的宽带背负。《大戴礼记・保傅》:“昔者周成王幼,在襁褓之中。”“褓”指裹覆婴儿的小被。《吕氏春秋・明理》:“民多疾疠,道多褓H,盲秃伛担万怪皆生。”高诱注:“褓,小儿被也。H,褛格绳也。言民襁负其子走道,跛而散去。”陈奇猷校释:“褓H即指婴儿。道多褓H即道多弃婴也。”《淮南子・要略》:“武王立三年而崩,成王在褓襁之中,未能用事。”

《骈雅・释服食》:“褴褛……,敝坏也。”形容衣服破烂,后泛指破烂的衣服。《方言》:“以布而无缘,敝而之,谓之褴褛。”“褴褛”一词,古今意义相同。

《骈雅・释服食》:“春草,鸡翘,蒸栗,郁金……,Z色也。”“郁金”在这里指用郁金染出的黄色。《慧琳音义》卷三十九注引《考声》:“郁金,香草名也。”冯集梧注引《妆楼记》:“郁金,芳草也,染妇人衣最鲜明。”而“郁金”现在多指供观赏的花色艳丽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称“郁金香”。

《骈雅・释服食》:“馄饨……,@食也。”“馄饨”亦作“a饨”,是一种用薄面片包馅做成的面食。《广雅・释器》:“馄饨,饼也。”《广雅疏证》引北齐颜之推云:“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可见,当时的馄饨形状和今天的饺子类似。又:“馄饨,《集韵》《类篇》引作?肫,《北户录》引作浑屯,《字苑》引作a饨。”李匡V《资暇集》卷下:“馄饨以其象混沌之形,不能直书混沌而食,避之从食可矣。”徐时仪认为:“馄饨最初似为有馅的饼,亦以合和为貌,无孔无窍,故与浑沌、混沌语义相近。”现在,“馄饨”指以面皮包裹馅心后,放在汤水中煮熟和汤同时食用的面食。

《骈雅・释服食》:“醍醐,美酥也。”这里指从酥酪中提制出的油。《大般涅经・圣行品》:“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稣,从生稣出熟稣,从熟稣出醍醐。醍醐最上。”也用以比喻佛教中的最高佛法。《大般涅经・圣行品》:“从佛出生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犹如醍醐。言醍醐者,喻于佛性。”佛教中比喻最高的佛法。现在多用于成语“醍醐灌顶”中。

综上,《骈雅・释服食》中只有为数不多的个别词语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绝大部分词语已经随时间演变成为单个字或者消亡,体现了词语的发展演变具有时代性。

三、《骈雅・释服食》词语所反映的古代服饰文化、古代饮食文化

(一)《骈雅・释服食》词语所反映的古代服饰文化

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开始,服饰被逐步纳入“礼”的范畴,到了周代,中国古代服饰正式形成一种制度。历代王朝以“律例”“典章”“舆服志”等各式条文制度来管理和统治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1.服饰类词语反映的古代礼教和等级制度

孔子主张一切言行包括衣着装束都必须“约之以礼”。“子曰: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可见,古人服饰的蔽体遮羞、御寒保暖和美化装饰功能是次要的,用服饰来表现德行修养则是主要的。《左传・哀公十五年》记载了孔子的弟子子路为维护“礼”而死的事:卫国内乱,子路系冠的缀被人砍断,他说“君子死,冠不免”,放下武器而“结缀”结果被杀,传达了服饰甚至比生命还重要的理念,体现了服饰背后的礼教色彩。又如班固《白虎通义》:“圣人所以制衣服何?以为蔽形,表德劝善,别尊卑也。”统治者对服饰形制、色彩、纹饰等以制度的形式进行规范,其目的就是为了“表德劝善,别尊卑”,达到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目的。这也是中国古代服饰区别于其他国家古代服饰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古代服饰体现着严格的等级区分,古代从天子到诸侯,从皇后到妃嫔,从官员到平民,都有专门的服制、颜色、纹饰等,层次鲜明,以表示等级尊卑的不同,而且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不允许随意僭越。如“十二章”,作为服饰等级的符号,在历朝历代的演变中愈加严格,“十二章”的图案纹饰几乎成为了皇族的象征。从一些服饰词语中也可以看出古人的等级观念,如“衮冕”“冕”“玄冕”“揄翟”“鞠衣”“展衣”等,是天子、王后的专用礼服,令贫民百姓望而却步。

服饰作为一种符号,体现着着装者的身份和修养。在礼制的作用下,服饰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古代服饰虽然受到礼制的制约,但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封建桎梏。人类从茹毛饮血发展到衣冠礼仪,服饰的礼制化实际上也是社会的规范化,是人类进步的一种体现。

2.服饰类词语反映的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崇拜心理

古代服饰的审美心态具有时代色彩,在不同的时代人们的服饰审美心理也截然不同。隋唐时热烈、外向、开放的文化类型体现着民族自信,反映在服饰上,就表现为雍容大方、华贵艳丽。这一时期对女性着装开放和女子肥胖持赞同以至赞美态度。如从全身遮蔽的]?发展到渐为浅露的帷帽,这是妇女服饰的进步。而到了宋代,因程朱理学的影响,反映在服饰上就表现为封闭内敛、不尚奢华。这一时期对开放着装的态度是否定和压制的。

古代对于服饰的审美具有观赏性心态,在达官贵族、百官公卿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帝王、后妃、王公F族的服饰尤其特殊,如天子的“六冕”和王后的“六衣”。中国古代帝王服饰以其华贵的服饰、庄重的威仪、鲜明的色彩、繁复的结构著称。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心血的结晶,是古代服饰文化的艺术精品,从冕服系列、冠服系列和弁服系列中可见一斑。在文化内涵上,它更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古代服饰词语体现了人们对天地、对图腾的崇拜。《周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其中“乾”指天,“坤”指地,上衣下裳的形制就是因对天地的崇拜而产生的,也反映了古人的天地观。服饰上的纹饰,也反映出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衮”是帝王穿的绘有卷龙纹饰的礼服,俗称“龙袍”。龙纹带有浓厚的图腾崇拜色彩,这一点,从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作“龙的传人”上也可以看出。“衣”“揄翟”“阙翟”等是王后的祭服,这几种服饰上都有翟形纹饰,反映出古人对鸟图腾的崇拜,后来称女性为“凤”大抵也是由此。

(二)《骈雅・释服食》词语所反映的古代饮食文化

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汉书》:“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论衡》:“人民所重,莫食最急。”《孟子・告子》:“食色,性也。”焦循《孟子正义》:“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饮食文化是文化史的基石,它深刻影响着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发展。毫不夸张地说,人类文明源于饮食。任何一个时代、地域的人们的饮食生活,均关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社会风俗、礼仪、祭祀、节庆、婚丧嫁娶等等。

当人类的饮食跨越最初的果腹阶段,饮食文化便开始萌芽。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饮食文化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先哲曰:“民以食为天。”人不饮食不能生存,饮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词汇作为一种动态的语言形式,记录着我国的历史与文化,彰显出独特的社会文化内涵。饮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在《论语》一书中,“食”出现了41次,“政”也出现了41次,虽然这是一种巧合,但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在孔子心目中饮食所体现的“礼”与政治的地位同等重要。

1.饮食类词语反映的古代人们的饮食观与饮食习俗

中华传统文化得以稳定和发展的基础是我国以农业生产为主,这使得人们居住稳定,形成了安土重迁的心理和厚重内敛的性格。因物质条件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在哲学观念上崇尚中庸,主张调和,反映在饮食上即中国古人重视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中国哲学的辩证思维丰富而深刻,突出体现在“和”字上。“和”在饮食文化中指的是适中和调和。“勺药”“W腩”等词反应了古代人们注重调和的饮食观念。饮食方面的调味品众多,如“M醢”“y鹾”“干?”“大苦”等。五味调和的饮食时代,可能发端于原始农耕文化,因我国古代以食用谷物为主,食用时需要调味品佐餐,滋味的多变能使进食过程变得更加顺利和愉悦。

在古代,我国汉族的饮食十分重视味道。如在先秦时期,人们普遍喜爱腌制品,口味较重。以我国春秋时的齐鲁饮食为主要代表,文献典籍中记载的人们食用的调味品和腌制品有“M、醢、酱、昌b”等等。《论语・乡党篇》:“不得其酱,不食”,可见生活在鲁国的孔子,也经常食用用盐腌制加工的食物。古人对于味道的调和,还讲求不同季节的饮食偏重不同的味道。《周礼・天官・家宰》:“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

古代饮食习俗因地域、民族的不同而有所差别,这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状况和文化程度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中国古代的汉族,因经济状况和文化程度都较少数民族要好,因而汉族的饮食习俗表现得更为成熟和精细,饮食种类也更为丰富。如《骈雅・释服食》第二章提到的粥类、饼类等词语,分类细致,种类丰富,体现了汉族以谷类食物为主,这也与汉族所居住地区农业较为发达有关。而西北游牧民族则以食用肉和乳酪为主,如上文提到的“醍醐”等。饮食习俗的截然不同体现了不同的自然环境形成的饮食文化圈不同。直到今天,这样的饮食习俗差异依然存在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而民族融合和对外文化交流使得饮食习俗有了新的变化。如唐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对外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外来饮食自然也多。自西域传入的食品,汉代人称为“胡食”,如“{、胡饼、X”等。

王仁湘认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饮食思想与观念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核心,它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儒家所追求的平和的社会秩序,也毫不含糊地体现在饮食生活中,这也就是他们所倡导的礼乐的重要内涵所在。”可见,儒家的饮食观念对饮食文化有着重大影响。

2.饮食与礼俗、祭祀文化

“礼”作为中华文化的高度概括,作为中国社会维系君臣、父子、夫妻、师生等一切社会关系的最高准则,贯穿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人的服饰、饮食、居舍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最早的“礼”,可以认为是以饮食为发端的。《礼记・礼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g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由此可以认为,“礼”最初产生于人们的饮食活动之中。中国古代社会的饮食具体而细微地反映出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高度。同时,研究饮食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饮食礼俗嬗变的一些规律也大有裨益。饮食与祭祀的关系也尤为密切。古时先民生活中遇到吉凶大事都要举行祭祀活动,以祭告他们所信奉之神和祖先,祭告并不是空手进行的,不论是祖先崇拜还是神灵崇拜,都要通过献祭,即供奉食物进行,所以,祭祀就与食物产生了密切的联系。直到现在,人们祭祀祖先时,依然要供奉食物,这是对古代习俗的沿袭。

四、结语

今天,我们能够了解到的古代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官僚制度等,都是通过典籍中所记录的词语得来的。可以说,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相较于语音、语法,词汇更为直接、及时地与文化发生联系。透过某一时期的词汇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该时期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综观《骈雅・释服食》词语,可以说,它们承载了中国古代服饰、饮食文化的诸多内容,是中国古代服饰、饮食文化的一面镜子。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服饰和饮食更是传播中华文化最好的载体。

参考文献:

[1]窦秀艳.中国雅学史[M].济南:齐鲁书社,2004.

[2]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姚伟钧.中国饮食文化探源[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4]朱和平.中国服饰史稿[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5]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6]华梅.中国服装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7]清魏茂林.骈雅训纂《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

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8]宗福邦.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9]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0]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

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12]孙晨阳,张珂.中国古代服饰辞典[Z].北京:中华书局,2015.

[13]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九卷本(第2版)[Z].

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2010.

[14]黄今许.《骈雅》《骈雅训纂》及其作者[J].龙岩师专学报,

1991,(2).

[15]肖惠兰.《骈雅》探综[J].文献,1998,(3).

[16]徐r仪.饼、、馄饨、扁食、{等考探[J].南阳师范学院

学报,2003,(7).

[17]刘海云.《骈雅》骈字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2015.

[18]潘虹.《释名・释饮食》词语综合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

篇7

关键词:食育 健康 习惯 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134

健康饮食教育,即所谓“食育”,日韩等国已经作为和历史、地理一样的课程来教育学生。他们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普及健康饮食的基本常识。相比之下,食育课程在中国受到忽视,仅仅在上海等地开始试点,而且学术领域对于食育的研究也相对薄弱。由于忽视健康饮食,人们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一系列患病率却迅速上升。社会小康,反而身体不健康,问题出在“吃”上!所以,在高中推行食育迫在眉睫。[1]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利用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饮食教育,为培养学生健康饮食的习惯,改善学生的体质尽一点微薄之力。下面笔者就自己的做法谈一点体会和认识:

1 营养与健康饮食知识的普及

首先,应对学生进行营养均衡与健康教育,通过课堂宣讲和其它形式,使学生认识营养均衡的重要性。如蛋白质在中学生营养中地位极为重要,如果缺乏就会引起发育迟缓,影响学生内分泌,进而降低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同时,蛋白质缺乏会影响肌红蛋白的合成与更新,使肌肉萎缩,同时也会使肾上腺的功能下降。又如热量供给不足,则可出现疲劳、消瘦、抵抗力下降,从而影响学习。钙、磷、锌、铁、碘、维生素A、E、B1、B2、和C的需求量也较大。适当补充碘则可预防青春期的甲状腺肿;女生由于月经期失血较多,需要补充铁;预防这一阶段易患的心肌炎,需要补充维生素和锌。为此,中学生应该经常进食海带、绿叶蔬菜、蛋、奶、鱼和动物的内脏。

其次,健康饮食常识教育。如牛奶、香蕉、番茄、小米粥、红茶可以帮助考生降低压力;莓类水果、奶制品、脂质鱼、蔬菜类食物、谷类食物、红薯、西红柿、豆类、坚果、鸡蛋等十类食物可以提高抗病能力;橘子、樱桃、鲜枣、猕猴桃、梨、柿子、等水果可以帮助学生降低电脑辐射危害。这些常识有实用性,能够引起学生兴趣,使其“知行合一”。

当然,教师应适当结合书本知识,对健康饮食常识给予适当的解释。如番茄为何能降低心理压力,是因为番茄酸中的柠檬酸、苹果酸能消除乳酸,降低因心理压力过大而提高的血浆乳酸水平,进而维持人体内环境酸碱平衡。

2 饮食习惯的教育

生命与营养科学知识容易普及,良好的饮食习惯的培养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生物课堂可以发挥它的独特优势,利用生物学知识,剖析饮食习惯对人健康的影响。

第一,吃饭要有规律。如许多学生不重视晚餐,教师至少让他们知道,不吃晚餐的话,一个晚上10多个小时胃里面的胃液没东西酸化,会酸化胃,久了会得胃病。

第二,远离煎炸食品、膨化食品,如油炸薯条、薯片、雪饼、虾条、爆米花等。这些食品虽口味鲜美,却属高油脂、高热量、低粗纤维的食品,只能偶尔食之。长期大量食用膨化食品会造成油脂、热量吸入高,从而导致人过度肥胖、营养不良、高血压和心血管病等。

第三,远离其他饮食陋习。中国人大多注重口味,导致一些不良后果。如盐、味精摄入太多,前者会增加高血压、胃癌等病的发病率,而后者则导致肥胖甚至破坏视网膜,影响视力,导致高血压等。又如喜食咸鱼、咸肉、咸菜等腌制食品以及各种卤肉,易增加癌症发病率。此外,集体进餐的方式和宴席上大量饮酒或暴饮暴食都会诱发各种疾病。应该引导学生远离这些陋习。

3 弘扬优良的传统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可弥补生物教材的不足,亦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饮食文化要点如下:

第一,“食医合一”[2],亦称“食医同源”、“医食同源”。如《备急千金要方》卷26食治篇,把食物分为五味、果实、菜蔬、谷米、鸟兽等类,具体介绍饮食与治疗的方法。如“对治法”中,详细介绍如何通过食物属性中的“五味”相克原理来进行一些基本的疾病治疗,如“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酸泻之,禁当风。”[3]

第二,注重养生。“食无定味,适口者珍”,所谓“适口”,即营养与健康所需要的食物就是最好的,即:“衣食酌量时度,调养不饱不温。”[4]医家顾仲提倡:“养生之人,务洁清,务熟食,务调和……遵生颐养,以和于身。日用饮食,斯为尚矣。”[5]此外为了养生需,古人还重视一些禁忌,如“十二月勿食牛肉,伤人神气。”[6]可见传统饮食文化非常注重营养与养生。

第三,注重环保。如《礼记・曲礼》中记载:“国君春田不围泽,大夫不掩群,士不取卵者。”防止将鸟兽赶尽杀绝。《礼记・王制》对一年四季每个月份亦有具体的强制性规定:正月獭祭鱼以后,才允许有捕鱼资格的虞人下河捕捞;八月鸠化为鹰之后,方可张网捕鸟;九月豺祭兽之后,才可狩猎;不许猎杀幼兽,不许攫取鸟蛋,不许残害有孕在身的鸟兽,不许伤害未成年的鸟兽,不许捣碎鸟巢等等。凡此种种,今人读之,岂不羞愧?[7]

总之,我们应该结合生物教学,从以上三个方面加强对学生食育工作。这对于改善中学生营养状况,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以及综合文化素质,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即所谓的“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参考文献:

[1]李里特.关注教育的重要领域――食育[J].北京观察,2006,(5).

[2]赵荣光.中国食育文化的历史评估与现实思考[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3][6](唐)孙思邈撰,魏启亮,郭端华点校.备急千金要方[M].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809,823.

[4]成金编,喻岳衡校.传家宝(第1集)[M].岳麓书社,2002:172-179.

[5](清)顾仲撰.养小录[M].中国商业出版社,1981:10-11.

篇8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随着新课改不断推进,高中英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文化知识,还要引导学生理解课程文化。因此,英语教学要从实际入手,让学生不但掌握英语知识,还要了解英文知识的文化,掌握中英文化间的异同。但是怎样才能够实现这些教学目的,是教师应当要探究的重要课题。在这种形势下,探究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策略具有实用价值。

一、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人彼此交流必须具有一定交际能力,但是如果是两种不同语言间的交流,就会存在文化背景的差异,出现跨文化交际。培养高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语言文化

高中英语教材中许多内容都是有关我国风俗、科学技术、人情世故及历史文化的文章,高中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后能够运用英语将其表达出来。当对外交往时,就能够宣传中国文化习俗,增加和外国友人之间交流的内容和话题。而且学习这些素材后,还会对汉语知识进行一个再认识,并能够比较中外文化知识,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之精髓。

2.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

语言是文化载体,但文化能够约束语言。因此要掌握语言,就必须重视语言自身承载的文化。要学习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与礼仪规范,开阔学生的视野,掌握跨文化知识。而且通过英语学习,学生还能够深入体会英语表达与传递信息的方法,全面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3.有效利用语言知识开展交际

学习语言终极目标就是日常生活的运用与服务。中西国家的历史文化及价值观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英语学习必然存在理解与运用的偏差。在交际过程中,常常会因缺乏对国情背景的了解而无法理解,比如一些饮食文化的差异。这种交际应该是不成功的。因此不仅要学习英语知识,还要学习英语的文化内涵,才能够实现跨文化沟通。

二、高中英语教学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非常重要。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就要依据实况,采取有效的培养策略。

1.引导学生重视中西文化差异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中英文的文化差异,这些知识在教材中虽然有一些,但并不全面,经过教师讲述后,就会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种印象,那就是中国和英语国家间有许多文化差异。例如英语教师引导高中学生回顾初次见面时,中国人常用的交流措施,中午见面时会问:吃过没有?或“中午吃什么了?”等,初次见面时会询问:“你贵姓?”或“最近收入怎么样?”这些问话都是中国人见面时比较常用的语言交流习惯。但是在中国看似正常的交流习惯却不适合在英语国家使用。在这些国家使用这些语言就会被认为不礼貌,因为英语国家认为询问吃什么、收入情况均是个人的隐私,应该得到保护,不能够随便问及。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文化知识后,学生必定会好奇英语国家初次见面应该说什么。因此教师就可适时导入,让学生明白外国人初次见面常用交流载体就是天气,大多会询问:What is the weather today?有了这个开头,那么围绕天气的对话就开始了。外国人认为这种交流方式是不会涉及别人隐私,不会冒犯别人。当学生了解了各国初次见面的细微差异,教师再引导学生学习中西文化的其他各种差异。如此学生就能够形成一种自然意识,认识到差异是存在的。在教学中要善于找到切入点,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现力和观察力。

2.深挖教材渗透跨文化意识

教材是英语教学中的基础,更是教学的核心材料。因此学生通过教材能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教师就要利用这个载体,深挖教材,探索教材中蕴含的资源,逐渐培养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比如在英语教材中的一个单元“Healthy eating”,该章节要针对学生爱好美食的特征,激发学生在教学课堂上的交流兴趣,从而实现知识迁移。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完成英语基础知识的教学后,就要给学生讲解一些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引导学生比较中西饮食文化。中国一直都是以米面等作为主食的国家,但许多英语国家的饮食快餐式。例如进入我国的麦当劳和肯德基,这些饮食方式在一些地方得到人们的喜爱。因此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关注汉堡等主要食物的做法与材料,接着讲述汉堡名字得出的典故,以及不同英语国家对汉堡的称谓。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各种饮食文化与风俗习惯。

3.提高学生辨识文化差异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发现跨文化差异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就要掌握教学艺术,合理导入问题,以此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好奇心。比如在教材中学习“Warming Up”环节时,已经提示出“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festivals”,英语教师依据这个环节导入问题,让学生举出中国的各种传统节日,然后还要讲一讲自己对这些日子的理解,教师要求学生采用英语表述各种节日。从教学现状来看,很多学生使用中式翻译,比如有一些学生把端午节翻译为Dragon Boat Festival;有一些学生把清明节译成Tombsweeping Day;还有一些学生译成Pour Bright-ness Festival。教师应该将这些翻译提出来,让学生思考这种翻译是不是存在问题。在翻译端午节时,学生是从字是把端午节翻译成龙舟节,这种翻译方式必定丧失端午节中所含的文化内涵。同样翻译清明节也是这样,丢失了原有的文化内涵。当学生明白这个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翻译时处理好这种差异。学生具备这种能力,和国外人交流时就会考虑到跨文化差异,有效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4.利用网络资料拓展学生文化视野

虽然高中英语教材包罗万象,涉及知识比较广泛。但是教材中的信息和知识毕竟有限,因此要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必须从课本外挖掘资源,让学生掌握更多更全的跨文化知识。教师开始上新课前,就要给学生布置一些预习任务。例如讲授“Healthy eating”前,英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英语国家的各种饮食文化与资料,并将这些资料融入到课堂中,实现文化渗透,这样学生才能够掌握更多跨文化的交际知识。

参考文献

[1]李华.高中英语教学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2).

[2]刘小芹.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功能交际英语教学法[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02).

[3]牧政洪.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J].新课程(中旬),2012,(10).

篇9

跨文化视角菜名命名差异川菜英译

1引言

语言与文化联系十分密切。中文菜名就是最好的例子,虽然简练易懂,但形式上工整匀称,内容上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因此对中文菜名的翻译不仅是汉英两种语言符号的转码,更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的传递。在命名菜品的方式上,中西方各具特色。而作为中国菜系之一的川菜,与其它菜系相比,有其独特的风格韵味。对川菜的英译进一步阐述了中西方在命名菜品的差异以及原因。

2中西方的菜品命名差异及差异原因

一国的饮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传统文化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它是指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特有的吃的学问,是关于吃什么,怎样吃,涉及到吃的方方面面。中国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和广阔的国土,其菜肴命名丰富多彩。而西方注重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其菜肴命名更显简洁明了。

2.1中文菜名命名原则

第一,主要以描述性为菜品命名。描述性菜品名即通过描述菜品的食材、烹饪方式以及口味等来对菜品进行命名。如木耳肉片、西红柿鸡蛋汤,油焖茄子等。

第二,用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命名。此种命名方式使菜品具有生动性,更吸引食客的胃口。通常是运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对菜品进行命名。如川菜的“蚂蚁上树”,“翡翠虾仁”等;

第三,以地名或历史人物为命名手法。例如“北京烤鸭”,“南京板鸭”等。以历史故事或历史人称命名的菜品名可以让大家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更加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如川菜中的“东坡肘子”,“麻婆豆腐”等;

第四,以动物、植物名称命名的菜名。很多动植物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刻的寓意,如,“红烧狮子头”,“芙蓉鸡肉”等;

第五,以吉祥语或吉祥物命名的菜名。在中国菜名中,人们也很喜爱用一些吉祥话来命名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如:“金玉满堂”、“鸿运蒸凤爪”、“四喜丸子”等。

2.2西方菜名命名原则

相对中式菜品命名方式而言,西方菜名的命名方式则稍显简洁,更加直截了当。主要是以描述性方式对菜品进行命名。首先,以地名和食材来命名。如French fries,Fish Wellington等;其次,以烹饪方式和食材为命名方式。如Sliced smoked salmon,Roast beef slices等;再次,烹饪方式和主料以及辅料为命名法,如Cheese bakes fish,Fried shrimp on toast等;最后,以食材本身为命名,如 Mushroom soup,Potato chips等。

2.3产生中西方菜品命名差异的原因

由于地处两方,中、西方人们在语言表达特征、生活方式、逻辑思维以及审美等价值观上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相对而言,中国文化讲究的是说话艺术以及意象美,因此在中式菜品命名上,强调的是韵调之美以及所呈现的意象的重要性。西方文化则是简洁明了,因此其菜肴命名相比之下更为简朴,所传达的信息直接体现了菜肴的主题。虽说西方菜肴名少用修辞手法,没有中式菜肴名具有艺术感,但其更注重菜品信息的传递性。而中式菜肴也因修辞手法等使用,使得菜肴名更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3跨文化交际与川菜英译现状

跨文化交际,指的就是不同文化间的交际方以语言为媒介,通过解码等方式对语言进行分析。作为文化解码的方式之一,对文化的翻译尤其是菜名的翻译应该更加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力求英译的川菜菜品的美感与生动性。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同时也因为翻译人员缺乏相应的了解以及文化背景,造成了“文化空缺”,出现了众多对菜品名的错译及漏译等。如:把“宫保鸡丁”翻译成“GongBaoChicken”,“Chicken”一词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意思是:a.鸡b.鸡肉,没有“鸡丁”的意思,与原菜名的内容相悖,因此,恰当的译名应为“GongBao Diced Chicken”。又如,“鱼香茄子”被误译成“Braised Eggplant”,“Braised”是指用文火炖到全熟,因此,“Braised Eggplant”意为“红烧茄子”或“焖茄子”,其中并没有“鱼香味道”,所以,恰当的译名应是“Fish- fragrant Eggplant”。

4跨文化视角下四川菜名英译策略

4.1直译与跨文化传递

直译,即保持原文的语言形式,更侧重保持其内容和意义。采取直译是翻译中式菜品的主要方法。这种翻译方法即便于理解,同时也能保持原菜名的格调。对川菜的直译主要分为以下三类:一是保留原材料为主或其烹饪方法的命名方式,如“豆渣猪头”其英译为“pig’shead with bean dreg”,“红烧鱼braised fish with brown sauce”,“水煮牛肉Boiled Beef Slices in a Fiery Sauce”等;二是若菜名中含地名,也应直译。如“宜宾燃面”其英译为“YiBin Ran Noodle”;三是含四川特色,能表达四川独特风味的菜品也该使用此方法。如“鱼香肉丝Fried Shredded Pork with Pickled Fish Taste”,“怪味鸡丝Strange-Taste Chicken”等。

此外,针对一些由历史典故出名的四川特色菜,则可使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来传递特色文化。这样既不失去“四川味道”,也能更好地阐释四川特色文化背景知识。如:“东坡肉”可以译为“Poet Dong po’s braised pork, which is famous for the poet Su Dongpo”。

4.2跨文化交际与音译

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同时也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传递。四川很多特色小吃在英文中并没有相对应的直接转换形式,出现了词汇空缺。因此,在翻译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或历史底蕴的菜名时,应该采用汉语拼音或者音译补充的译法。如:“锅贴Guotie (Pan-fried Dumplings)”,“麻婆豆腐”可译成“MaPo Tofu”。

此外,还可采用音译加释义法的方式,即在拼音音译的基础上加以注释,对菜名所含的文化背景进行简单介绍。如:“宫爆鸡丁”译为“Gong Bao Diced Chicken”,但不应表达为“GongBaoJi Ding”;再如“蚂蚁上树”,此处的“蚂蚁”指猪肉末,而“树”,指粉丝。因肉末附着在粉丝上,形似蚂蚁爬树,因而得名。直接翻译,名称为“Ants Climbing Tree”。西方人会将此菜理解为原料包含蚂蚁。因而,翻译时,直接按照原料翻译即可,译成“Stirred Vermicelli with Minced Meat”。

篇10

稻谷种壳中的木质素、纤维素含量较高,不能食用。因此,对于稻谷来说,全谷物主要是指带有皮层的糙米,而不是带有种壳的稻谷。糙米的营养价值与精米,即大米,相比较,营养价值远远高于大米,表2对糙米和精米的营养价值进行了对比[12],从对比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热量和蛋白质两项指标二者差异不大;然而,糙米中VB1含量是精米的4.5倍,V含量是精米的6.25倍;其它各营养成分的含量糙米高于精米2~3倍。上述结果表明糙米的营养价值远远高于精米。

2全谷物食品的定义

“全谷物食品”并不是“完整谷物颗粒”食品,如果用完整谷物颗粒去生产全谷物食品,所加工出来的产品口感会很粗糙,并且摄入过量的膳食纤维,不利于消化。因此,真正的全谷物食品是指按一定比例向产品原料加入天然籽粒的营养成分,使其产品含有与原始谷物种子中相当的营养成分。不同国家对全谷物食品的定义也不相同,虽然我国尚无全谷物食品的标准与法规,但是在一些西方国家已经制定了全谷物食的标准和法规,见表3[14]。

3全谷物食品的开发

3.1全谷物食品开发的困难因素全谷物产品不能大量取代精米和精面的主要原因,经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1)全谷物食品中纤维素含量较高,口感粗糙,这与我国人民的消费饮食习惯有关。(2)全面粉和糙米的表面颜色深,这与传统观念中米和面的白颜色不符。(3)全谷物产品中含有大量的胚芽油,尽管胚芽油对人体的健康大有益处,但是由于这部分油为不饱和油脂,暴露在空气中,在很短的时间,甚至是几小时就会大量氧化酸败,从而失去可食用性。(4)糙米的熟制困难性大,在糙米的皮层表面有一层糠蜡,它有很强的疏水性,阻碍了水分的渗入,没有足够的水分,胚乳中的淀粉质就不能完全糊化,仍然以生淀粉形式存在。

3.2开发全谷物食品的建议针对开发全谷物食品现存困难因素,提出我国开发全谷物食品的几点建议:(1)限量向精面粉中添加天然籽粒的营养成分,如麸皮和胚芽等,在表3中有相关论述,从而降低纤维含量,改善口感。(2)倡导人们食用全谷物食品,改变传统饮食习惯,提升我国居民饮食文化素质;饮食中,科学、合理、健康的重要性远远高于产品的口感、色泽、味道的重要性。(3)采用适当的保鲜处理方法,延缓延油脂氧化酸败。例如:真空包装、充CO2包装、钝化脂肪酶、隔氧、避光、低温储存等方式。(4)将糙米制成半熟制产品后投放市场,克服糙米熟制困难的缺点。例如,将糙米通过挤压膨化技术,制成类似于燕麦片的糙米片,速煮糙米饭、糙煮米粥等产品;目前,还有研究报道,采用轻碾、轻磨的方式将糙米含有糠蜡的外皮层去掉,而最大限度地保留糙米靠近胚乳的糊粉层。(5)全谷物发酵制品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发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