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业的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16 11:45: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养殖业的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养殖业的调研报告

篇1

一、小湾库区生态渔业养殖项目的基本情况

小湾电站建设完毕,正常蓄水水位高程1240米,水库面积189.1平方公里,总库容149.14亿立方米,云南最大的百里长湖将呈现在世人面前,小湾库区良好的水质和生态系统,是发展水产养殖业的宝贵资源。对此,云南思广正大投资有限公司决定立足库区水资源优势,实施小湾库区生态渔业养殖项目。2008年10月至12月,由省农业厅渔业处牵头,云南思广正大投资有限公司与临沧、保山、大理签订了合作开发协议。2009年1月,云南思广正大投资有限公司在××县注册了子公司——云南小湾生态渔业有限公司,经营管理小湾库区生态渔业养殖项目。云南小湾生态渔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购买龙湖宾馆作为公司的办公场地,下设综合部、财务部、营销部、守护部和技术部,拥有公司员工56人,制定了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2009年初公司兼并澜沧江、黑惠江的合法渔船和渔民,建立了守护中队、守护站,配置防护设施,开始对库区水域开展守护工作。受省农业厅的委托,从2009年1月31日(正月初六)开始,公司组织增殖放流工作,到目前,共向库区投放优质鱼苗800吨。

该项目以生态养殖(大面积)与网箱养殖相结合,通过不断提升水产品质量,创品牌,建网络营销市场,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带动库区周边农民脱贫致富为奋斗目标。力争年产值超亿元,使云南小湾生态渔业有限公司发展成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增强云南水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整体竞争力。根据资源状况和项目奋斗目标,项目的建设内容为:建设28万亩规模化生态养殖基地,建设200亩生态网箱养殖试验示范基地;推进大面积网箱养殖;建设鱼饲料厂、鱼粉厂和鱼片加工厂。项目概算总投资5亿元,鱼片加工厂年生产能力20000~80000吨。

项目周期计划为10年,前期3年(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中期5年(2011年10月至2016年10月),后期二年(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2009年5月至10月,做好项目的立项、报批,做好市场调查和市场分析,为生态养殖和网箱养殖提供科学依据;2009年10月至12月开始试验生态网箱养殖;2010年1月至3月推广网箱养殖;2010年4月至8月,做好鱼饲料厂、鱼粉厂和鱼片加工厂的项目论证、选址、图纸设计、工程招投标;2011年9月至12月完成建设工程;2011年10月在国内市场建设小湾生态渔业专卖店,进行网络销售。

二、总体估价

(一)项目关联度大、拉动力强,社会效益好

项目涉及大理、保山、临沧3州市,南涧、巍山、××、昌宁等8县市,含盖农业(养殖)、工业(鱼产品加工、饲料加工)和商业服务三个领域,与澜沧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和旅游业发展息息相关,是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关联度大、拉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项目。

实施好该项目,可提高库区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和加工可节约资源投入,有利于组织统一管理和技术提高。项目的实施能够解决大批库区失地农民和其他富余劳力就业,缓解社会矛盾,增加农民收入,扩大税源。

(二)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实行科学管理模式

该项目以云南思广正大投资有限公司为投资主体,由云南思广正大投资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云南小湾生态渔业有限公司负责项目实施,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建立了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小湾渔业公司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设立了综合部、财务部、营销部、守护部和技术部,制定了部门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计划走规模化经营、科学管理、商品化生产、网络化销售的道路,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制度和管理方面的保障。

(三)前期工作动作迅速,工作扎实

从2008年10月至今,半年的时间,项目单位就完成了与三州市签订合作开发协议,组建了云南小湾生态渔业有限公司,购置了办公场地、兼并澜沧江、黑惠江合法渔船和渔民、购买巡逻艇、捕鱼船建立了守护中队、守护站,向库区投放800吨优质鱼苗等前期工作,并开始建设项目的立项和报批工作。可谓动作迅速,工作扎实。

三、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请县政府建立项目协调开发领导组,有效开展项目建设。

(二)请县政府进一步完善渔业行政执法机构,切实加强渔政执法管理,打击黑恶势力,确保库区安全稳定。

(三)将项目纳入临沧市的重点招商项目,享受相应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四)请支持项目立项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农业项目补助和库区周边农民的扶持资金。

(五)请县政府协调库区乡(镇)、村委会大力发动库区农民参与网箱养殖培训和生产。

四、意见、建议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小湾库区生态渔业养殖项目,是关联度大,涉及面广,带动作用强的建设项目,由于拥有28万亩库区水资源优势,引进广东等沿海地区的养殖技术,运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项目市场情景良好,开发潜力巨大。实施好该项目,可以提高小湾库区水资源的利用率,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地方税源,促进企业增效。但由于项目建设内容广博,项目周期长,资金投入大,在实施过程中难免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加之项目处于启动阶段,渔业养殖在小湾库区是新生事物,有一个探索、了解、接受的过程,因此,县委、政府应给予高规格的重视,库区乡(镇)党委、政府、村委会和相关部门对项目的引导、帮助、支持、宣传是整个项目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这一点显得十分必要。同时我县应将该项目作为继茶叶、核桃、烤烟、蚕桑以后的重要产业来培育,政策上给予着重倾斜,精力上给予重点保证,资金上给予优先保障,确保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小湾库区渔业养殖项目实施工作,从细节做起,高质量服务,把它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重点项目来抓,作为围绕以提升实现“三个核心”指标和推进“三化”进程的优势项目来扶持。

(二)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为抓好项目实施工作,县政府成立小湾库区生态渔业养殖项目协调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农业、工业和招商工作的副县长任副组长,农业局、发改局、招商局、国土局、建设局、经济局、商务局、环保局、交通局的主要领导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根据工作职能,抓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相关工作,农业局负责抓好宣传发动、组织网箱养殖技术培训和渔政执法工作;发改局负责项目论证、项目立项、转报审批和鲜鱼最低保护价制定;招商局负责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提供宽松的投资环境;国土局和建设局负责饲料加工厂、鱼粉厂和鱼片加工厂的选址、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的报批手续;环保局负责环境影响评价手续和库区水环境监测、保护;交通局负责水运管理;商务局协助小湾渔业公司做好鱼产品营销和申办进出口经营许可证;经济局负责项目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三)营造宽松环境,提供优质服务

1、涉及该项目的证照办理、项目立项、报批手续,能减化的尽量减化,能变通的尽量变通,费用能减免的坚决减免,不能减免的一律按下限收取,努力打造成本凹地,服务高地。在公司驻地设立公安执勤点,同时与渔政执法队有机结合,为公司的生产生活提供有序良好的环境。

2、把小湾库区生态渔业养殖项目列入××重点招商项目,享受已有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必要时在特殊情况下给予特殊的政策。并积极帮助申报临沧市重点招商项目。

3、把云南小湾生态渔业有限公司列为××县重点保护企业,颁发《重点保护企业》匾牌,实行重点保护,为公司负责人(法人)颁发外来投资者绿卡,提供“绿卡”服务。不得随意对公司进行除法律法规以外的检查、评比,确需进行的须经领导小组组长或副组长的同意。

4、积极帮助云南小湾生态渔业有限公司申办进出口经营许可证。

5、安排县渔政执法机构尽快进入小湾库区开展工作。积极请示汇报,争取省渔政执法总队在小湾库区设立渔政执法中队,切实加强渔政执法管理。

6、在饲料加工厂、鱼片加工厂投产运营后,积极帮助小湾生态渔业有限公司向县公安部门协调,在小湾生态渔业有限公司设立一个治安值勤点。

篇2

我区的养殖业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技术化服务之路,形成了开平镇的半壁店、欢套的万头猪场;洼里镇以回民村夏庄为主的奶牛养殖小区;郑庄子蛋鸡养殖小区;栗园镇的特种养殖区。同时还推行了品种良种化、服务及时化、执法程序化,开展了1个基地和3个体系建设,即商品、畜、禽的生产基地,执法监测体系、科技推广体系、防疫体系的建设。

1养殖业现状

    我区的养殖业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技术化服务之路,形成了开平镇的半壁店、欢套的万头猪场;洼里镇以回民村夏庄为主的奶牛养殖小区;郑庄子蛋鸡养殖小区;栗园镇的特种养殖区。同时还推行了品种良种化、服务及时化、执法程序化,开展了1个基地和3个体系建设,即商品、畜、禽的生产基地,执法监测体系、科技推广体系、防疫体系的建设。

    全区存栏猪、奶牛、羊、鸡存栏分别达到38 875头、12190头、9815只、51.46万只,养殖专业户2621户,每日产生畜禽粪尿等污染物约400吨。

2存在问题

    养殖粗放。我区存栏的部分畜禽为分散饲养,每天的粪尿等污染物随意排放,即不环保也不卫生。

    污物处理简单。大部分污物尤其是散养户的粪便等污物都是简单存放,未进行再加工、再处理。

    防疫条件落后。有很大一部分的养殖场户尤其是散养户动物防疫条件及卫生条件落后,防疫、消毒及无害化处理硬件设施及规章制度等软件环境不完善,人畜混居,卫生、环保措施不健全。

3采取措施

    积极发展无公害生产。近年来,我区积极推广无公害生产,截至目前,先后有曹庄奶牛养殖小区、恒信赛鸽公棚、立冬食品有限公司、半壁店生猪养殖场及孟凡城猪场5家养殖企业及其加工企业先后通过了省级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证,并全都通过了环评检测,起到了积极地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全面推广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改善养殖环境。鼓励和支持养殖场(户)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规范养殖场动物防疫条件,强化其软件硬件建设。

    推广沼气池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推广养殖场建设沼气池,畜禽粪便发酵产生沼气,沼液浇灌农作物,即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又解决了燃料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农业肥料污染问题。

    强化检测与养殖场环境治理。近年来,加强了养殖场兽药饲料等添加剂的监管,规范了生猪等畜禽屠宰前停止饲喂兽药制度,深入开展产地临栏检疫工作,同时加强动物防疫条件的审核力度。

    积极推广环保清洁生态的养殖项目,做好典型示范。在做好监管的同时,积极推广环保清洁生态的养殖项目,积极推广丰南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丰南区综合种养殖示范园区建设,以项目带动养殖业向环保卫生生态方面发展。

    加大科技推广服务力度。我区成立了养殖业服务队,便于各养殖户及时求助。建立健全培训机制,把养殖新品种、新技术送人千家万户。加强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开展重大动物疫病疫苗免费注射工作。

篇3

 

乡镇长助理述职报告各位领导:

200*年*月,根据省实施“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的要求,我被派到西营城镇做镇长助理。在这一年多的工作中,我首先对全镇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并根据需要组建了科技服务团队。通过一年多的工作,我在工作中得到了锻炼,能力上得到了提高,经验上得到了积累,知识上得到了丰富,我在工作中努力发挥服务团 队整体优势,采取切实措施,积极为当地的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服务,现将述职情况报告如下。

一、立足优势抓产业,寻到服务主攻点

通过在省培训班的学习和到任后的产业调研,我和团队成员形成了共识:人才服务项目工作中必须抓住所在乡镇的主导产业,突出重点,以点带面,通过典型带动,让周边的村民从观望到渴望,从渴望到兴望。本着这样的理念,我们团队对西营城镇农业产业发展做了具体的分析,确定了服务的主功点:一是苗木花卉。利用“波泥河北方苗木花卉之乡”这个品牌效应,把苗木花卉作为服务的主导产业。二是饮马河大米。饮马河大米是早年就出了名的民间品牌,将这个品牌大米的生产技术与现代科技融为一体,生产出绿色大米,有机大米,这是一个市场前景最火的生产方向,积于这样的产业发展战略,服务团队就瞄准了机械化生产有机水稻的主攻项目。三是生态养猪。生态养猪既省时又省力,既减少疾病又可提高肉质,全市第一个引进此技术的典型户又在西营城镇,团队当然不会放过这样一个富民的产业,于是生态养猪便成为养殖业的一个产业发展重点。

二、不拘格式搞服务,遵循市场做引导

       我认为服务的手段和过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目的是否达到和效果是否理想。举个例子:去年秋天我到庞家屯去看那里几户苗农种苗的情况,根本没说是干啥的,只当是买苗的。通过聊天谈谈苗木行情和苗木发展趋势,有意识地向他们传递苗木市场信息和发展动态。等到今年春天,我的话一一得到了市场的印证,从而这些苗木户开始大力扩大规模,抢占市场份额。就是这聊天便为农户服务了。

以生猪养殖为例,今年是猪肉上涨的高峰期,明年就会逐渐价格下降,每3—5年一个价格周期。明年年末到后年年初,我们如果再让千家万户都养猪,那些不具抗风险能力的.农户就有赔得血本无归找咱们玩命的。从这个角度上讲,产业发展方向的引导远比技术传授更要走在前列。只有这样一个具有科学性的服务体系才能给产业带来微妙变化,给农户带来直接或间接的收益,甚至是不知不觉中为各产业发展及各业户规避了一个个市场危机并带来可喜收益。

三、拉动产业争项目,合力创新做实事

篇4

关键词:贫困山区;农村土地流转;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F30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1-0046-1

1 现状

1.1 土地结构

全镇耕地面积5656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1.92%,其中水田43065亩,旱地13500亩。林地面积339810亩,其中有林地210660亩,灌木林地40470亩,其他林地68665亩。天然草地面积2005亩。未利用土地41400亩,其中水域8595亩,荒草地253400亩,裸地6465亩。

1.2 土地利用特征

土地利用率较高,达91.27%,利用方式以农用地为主。种植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红薯、花生、玉米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药材、茶叶、小水果;养殖业以生猪、土鸡、塘鱼养殖为主。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耕地为主。土地后备资源相对较多,开发潜力较大。

1.3 土地流转情况

1.3.1 租赁承包 该镇东山村村民宁大作在广东从事劳务输出多年,有相当雄厚的资金积累,2009年返乡与人合伙创办“发祥厚朴基地”,并拟成立“发祥农业合作社”,目前已租赁该村村集体或农户山地共计1500亩,已投资120万元种植厚朴。另租赁承包该村林地5000亩,用于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

天罩山厚朴种植基地。2010年,天罩山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王一强投资10万元,租赁当地村民100亩山地种植厚朴,创办“一强厚朴种植基地”。在他的带动下,村民纷纷种药材、种小水果,又创办了占地500亩的“天罩山厚朴种植基地”。

新桥养殖业协会,当地20多家生猪养殖户共计租用村民荒地、闲置地、旱地100亩左右建立养殖场,协会自订章程,自我管理,统一防疫和拓展销售市场,2010年1~6月份该协会出栏生猪2000头,产值400万元。

1.3.2 转包 位于该镇木溪村的天花山综合开发场占地5000亩,原为安化县职业中专租赁当地村民的山地作为生产实习基地,现由县职业中专转包给该村村主任黄健康等人,目前场内种植板栗、猕猴桃、白桃等,建有樟树苗圃基地1个,并大面积培育杉木林、竹林。

2 典型作法

2.1 大力宣传,把土地流转的政策交给农民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反映了农地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的需要,是联结承包农户与规模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渠道。该镇通过召开会议、印发宣传资料、法律咨询等形式把现阶段国家关于土地流转的前提、主体、原则、底线、方式、机制等政策法规宣传到农户,动员农民成为规模经营主体。

2.2 培育典型,把土地流转的模式亮给农民

在这项工作中,该镇特别注意“典型引路”,力求达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如宁大作创办“发祥厚朴种植基地”时,镇党政领导、农技人员多次到场给以政策、技术帮助,司法所工作人员也到场指导入股人订立章程、健全制度,解决相关法律问题。对于创办种、养业基地启动资金不足的,党政领导主动向金融部门引荐,但不以政府名义担保借款。

2.3 抓好服务,把土地流转的好处带给农民

如该镇新桥养殖协会有100多名会员,政府分管畜牧水产的领导联系安化县畜牧水产局专家到新桥讲授技术课,仅2009年就讲了5堂,共计300多人次参加听课。同时,该镇动物防疫站的工作人员也主动到协会开展免费防疫,并面授防疫知识。

3 促进贫困山区土地流转的若干建议

3.1 积极引导,加大资金投入

建议国家制定政策、对于农民自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粮食、蔬菜、药材、水果、动物养殖等规模经营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应当给予较大数额的贷款支持。同时,土地流转规模经营还应与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攻坚项目结合起来,争取把更多的项目和资金集中到土地流转这一块。

3.2 推广农业科技,提高经营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整体效益,必须依靠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推广。要根据农业生产需要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推广的主攻方向,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

3.3 搭建平台,畅通销售渠道

篇5

农村致富带头人是农村新技术、新品种最先尝试者和传授人;他们的收入和购买力相对较高,因此他们有能力率先接受并消费新产品,成为农村新的生活方式示范者;他们头脑灵活,善于学习,敢冒风险,敢于实践,能够用敏锐的眼光探索出致富的路子;他们吃苦耐劳、精打细算,一部分人在村里开展多种经营,给村民创造就业机会,另一部分人给村民产品的销售搭桥;他们具有经济能力并能承担一定社会责任,起到模范和引导作用。他们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激活力量,通过其示范作用,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农村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在微观上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和社会化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农民素质的提高,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内在的动力。

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育情况

当前,__县在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技下乡活动,农民群众积极接受并学习新的实用技术,农民素质得到了提高,农村也涌现出许多致富带头人。如__县__乡拖枝村的致富带头人__,根据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大规模种植秦艽,通过尝试“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寻找到了发家致富的路子,并带动了当地的大部分农民进行大规模种植,农民年收入少的有4000元,多的可达上万元。一部分农民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后,通过大胆创新,以敏锐的(来源:文秘站 )目光洞察市场,从而根据实际情况经营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业。在提高了自身的经济收入的同时,带动了周围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__县不断积极探索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的路子。例如塔城镇柯那村委会结合上海对口帮扶整村推进项目和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探索专业养殖项目,为了使柯那村在项目实施中能充分体现致富带头人所起的示范作用,从而达到以点代面这一现实意义。在项目实施中,安排了20万元用于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扶持资金,具体做法是选择20户科技文化素质较高、经营头脑灵活、诚实守信、具有一定养殖经验和基础的农户进行扶持,每户扶持金额1万元,做为扩大产业借垫资金,这部分被扶持的人主要经营养殖业。资金从州扶贫办上海对口帮扶农村产业发展帮扶拨付资金中支付,扶持期限限定为一年,到期后由镇人民政府和村两委组织回收,回收后继续投入扶持,作为滚动使用。镇政府和村委会与被扶持的农户签订协议书,并在群众会中进行公示。该项目的落实,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充分调动和激活了当前农村中部分有一定产业基础、想扩大生产又因资金不足而困惑的农户的积极性,产业扶持借垫资金的投入,为农村致富能手注入了活力,实现了为周边村组农户示范带动的目的,同时也为推动当地的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阻碍的体制机制多,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首先需要一定的经费,给予他们资金上的帮助和扶持,而这部分资金在使用上要合理进行分配,并及时回收,才能作为滚动使用的资金,而有些农户在经营中可能面临着市场波动的风险,收益会受影响,所以可能当年难以回收全部资金。即使收回全部资金,这部分有限的资金在滚动上的时限长,不可能达到完全普及到农户,只能选择性地给予一部分农户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二是农民群众对培育致富带头人的意识不是很强,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__县的大部分农民文化程度偏低,农民大部分都是初中甚至是小学文化水平,不能及时掌握市场动态,。

对策建议

一是要抓培育,给农村致富带头人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为他们提供服务。建议设立农民实用技能专项培训基金,把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纳入整体培训计划。如充分利用党校、农函大、就业培训中心等主战场,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传帮带”等方法,帮助致富带头人逐步从“经验型”向“知识型”、“技术型”转变,不断提高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的内在素养和致富本领。同时,建议建立基地“菜单式”培训机制,建立科技人员、基地党员人才和乡土人才组成的培训资料库,依托远程教育载体,把他们掌握的技术制作成为培训“菜单”,开展“菜单式”培训,让每家每户都掌握实用技能。

篇6

党校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一、调查村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置

毛垭村地处临江镇的中南部,距离镇政府15公里。东邻河口和黄山村、西接石泉和新坝村,南邻南门镇龙头和双白村,南靠河口和复杨村。境内基本上是高山区,地势南高北低,最低海拔480米,最高海拔1208米。毛垭村国土面积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91亩,其中水田799亩,旱地1092亩。地下水和矿产资源蕴藏较为丰富,水质好、无污染,有可开发潜力泉眼3处。林地面积10086亩,森林覆盖率81%,生物多样性突出,植物种类丰富。

(二)社会现状

截至2014年,毛垭村现有建档立卡户82户339人,其中:因学35户148人;因病有21户75人;因灾2户8人;因残2户8人;缺技术16户73人;缺劳力3户13人;缺资金3户14人。为了锁定精准目标进行了精准入户调查,通过调查2900.00元以上59户254人;2900.00元以下有23户85人:其中,因学9户35人;因病有9户27人;因灾1户4人;缺技术4户19人。

(三)经济基础

毛垭村是典型的农业村,主要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2014年全村粮食总产量683吨,人均有粮269公斤;年出栏肉猪1000头,家禽1.1万羽,牛69头,羊1600只。支柱产业西瓜、林竹木为主。2014年全村西瓜面积325亩,年产西瓜量455吨。农民人均纯收入5800元。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承受市场波动能力较低,群众小农思想意识较浓,全村农业产业结构虽然经过多年的调整,农业规模、效益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目前产业结构仍然单一,不尽合理,总体效益低等现状依然客观存在。

二、贫困户致贫原因分析

从走访贫困户掌握到的具体情况来看,主要致贫原因分析如下:

(一)缺技术、缺资金,劳动收入低

大多贫困家庭家中虽然有1-2个劳动力,但是由于缺技术、缺资金,只能从事一些简单低收入的体力劳动,即使外出务工,也属弱势群体,在脱贫的道路上举步维艰。由于教育发展落后,现在处于家庭中的支柱劳动力,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导致产出少;打工只能下苦力,务工收入少。人才流失,有文化的都出去打工,不愿留在当地。

(二)长期患病、突患疾病或残疾,医疗费用支出高

对贫困家庭来说,家中若有病患,既丧失了劳动力增收,还须支出高额的医疗费用,此类贫困户很难通过自身的努力脱贫,想要脱贫难上加难。

对于一些已经脱了贫的,如果突患疾病或残疾,也很容易返贫。例如,毛雅村今年的3户返贫户皆是因突患疾病或残疾而导致的返贫,他们的生活现状令人堪忧。

(三)供养子女读书,就学费用支出高

现在供养子女读书,尤其是上大学,一年花费高达2.5万元,这笔高费用支出对于低收入的贫困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难以为继。

(四)、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1、信息不畅。由于该村地势偏僻,通讯网络落后,电视覆盖率较低,收视面狭窄,群众获取农业科技知识和市场信息少,对自身定位不够准确通讯不便,网络不通。虽然大部分地区,都能进行正常通讯,但在稍微偏远的地方,出现移动手机信号盲区,信息沟通存在问题。

2、思想落后。由于现在国家政策好,有部分群众产生等、靠、要的落后消极思想,不想靠自己艰苦奋斗,来改变现状。

3,无特色产业。该村种植靠传统农作物玉米、洋芋、红苕、西瓜为主,养殖靠养零星的猪、鸡为主,靠天吃饭,只能解决温饱问题。

4,无规模产业。有部分群众种植西瓜,猕猴桃等,未形成规模效应,无法取得较好的效果,有一定的特色但没有打开局面。

5,无稳定增收渠道。除了务农以外,主要靠打散工来维持基本的生活开支。

综上,务工缺技术收入低、患大病费用高、子女就学支出高、发展落后成为了贫困户主要致贫原因,这种一低两高现象甚至在一个家庭中同时存在,从而导致一些家庭逐渐走向深度贫困。

三、对策建议

(一)对症下药解决贫困户眼前困难

1,要解决贫困户发展动力能力不足问题。积极开展宣传引导,增强贫困户脱贫愿望和动力;积极培育致富项目和带头人,引导贫困户积极生产生活,破解增收难题。提高人口基本素质,要大力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实用技术培训,提高科技素质,大力推广应用农业新良种、新技术,依靠科技手段和措施,提高群众的科技致富能力;积极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岗技能培训,提高其外出务工技能,并帮助协调组织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

2,要加强患病建卡贫困户的帮扶措施。由贫困村摸清患病建卡贫困户所患具体疾病,近年来医疗支出等信息,向民政、卫生等部门申请对患大病、重病的扶贫户进行医疗、资金等方面的救助,建好村卫生室,增添村卫生室医疗设备,并切实加强对村医务人员的培训管理,有效缓解农民就医难。。

3,要强化鼓励贫困户子女就读政策。应在现行政策基础上,提高补助标准,加强社会舆论,鼓励个人、集体对扶贫对象进行捐资助学,在鼓励其子女继续接受教育的同时,减轻贫困户在教育方面支出成本。

(二)扶持产业促进贫困村长远发展

按照一村一品,发展特色产业产业发展思路,从毛雅村高海拔地理优势、交通条件、基层设施等考虑,建议积极引进业主,将发展蔬菜、猕猴桃、西瓜、高山高价值花卉、养殖业等作为整村脱贫主导产业,贫困户可通过土地流转和在当地打零工,开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等拓宽增收渠道,在毛雅村山顶发展成集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议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度假村。打牢长远发展基础,确保实现稳定脱贫。

1、统一思想。加大本次精准扶贫政策宣传,正确引导,消除部分群众等、靠、要的思想,加强村民的信心,使之投入本次脱贫攻坚的行动中来,借国家这次东风,走出自己脱贫致富路。

2、改善基础设施。要把改善毛雅村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作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实施村级公路、生态家园富民工程、联网的建设,解决群众行路难、生存环境等问题,利用项目启动资金,广泛动员和组织干部群众积极投工投劳,激发群众建设热情,捆绑各类资金,整合一切有效资源,大力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并有效研讨工程管护措施,从根本上夯实扶贫致富的基础,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3、发挥主导产业。借助发展蔬菜、猕猴桃、西瓜、高山高价值花卉、养殖业等产业,在结构调整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地方优势,优化骨干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绿色蔬菜、猕猴桃、西瓜、高山高价值花卉、养殖业等主导产业,实施产业化扶贫战略,积极培育产业生产基地,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此带动贫困人口增产增收、增值增效。

篇7

关键词:安徽省 奶源基地 技术 管理 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奶制品在人们膳食结构中的比重上升,是否拥有优质奶源关系到国民的身体健康。然而目前尚缺乏对安徽省奶源基地建设存在问题的探究。基于安徽省奶源基地建设具有地方特色,本文对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单独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国内奶源基地建设现状

近年来,我国奶牛养殖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无论是奶牛存栏还是原料奶总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而奶源基地作为整个奶业产业链的源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今我国奶源基地建设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大型乳制品企业拥有众多优质奶源基地,但中小型乳制品企业多存在奶源基地建设不完备,规模化程度低,有些企业依旧靠家庭散养户;

2.奶源基地建设不完善,安全问题频发,使国内乳制品变为高危行业;

3.当今国内奶源基地建设依旧存在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企业自建资金不足、利益联结普遍不紧密等问题[1]。

三、安徽省奶源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奶源基地数量少,基地建设成本上涨

据统计,2011年安徽省全省奶牛存栏约11万头,牛奶产量22.5万吨,约居全国第26位。但本省所产乳制品50%的原料奶来自外地购进,原料奶生产水平无法满足安徽本地的市场需求。形成这种现状的最终原因仍是安徽省奶源基地数量少,未形成规模,原料奶产量跟不上乳制品加工企业的生产力度。另一方面,安徽省想在本地扩大奶源基地建设还受基地建设成本不断上涨的制约。主要是饲养料、劳动力、水电价格等成本不断上涨以及鲜奶收购价长期低位徘徊导致养殖效益低下,从而使中小养殖场和散户后续发展乏力[2]。

(二)技术水平落后

2012年,安徽省通过质监部门考核认定的乳品加工厂12家,全省乳制品产量达79.02万吨,位居全国第八位,同时实现工业总产值56.22亿元。但在全省排名靠前的“益益”和“白帝”两家企业产值仍未超过2亿元,蚌埠和平乳业、安徽达诺乳业、安徽华园乳业等公司也都处于微利经营状态。从奶源基地建设看,由于缺乏对饲养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的重视,促使奶牛繁育体系和疫病防控体系尚未建立或建设不健全,导致养殖规模难以扩大,原奶产量严重不足,进而制约安徽省各制品企业盈利水平有限同时安徽省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也存在不完善,与科学饲养、现代化管理还存在一定差距,可以说,这也是我国奶牛单产低、质量差的根本原因[2][4]。

(三)管理不完善

1.环境问题显著

对于基地的奶牛而言,它们会产生大量排泄物,对基地周围的空气质量会产生严重污染,并且影响了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对于基地自身而言,安徽省的奶源基地大多集中在偏远的郊区,因而,奶源基地建设会占用一部分耕地,这不仅从根本上决定了基地的建设不能因地制宜,反而可能会破坏郊区原有的生态平衡。

2.奶牛的疫病控制有待加强

现代养殖业的特点是集约化规模饲养,这种饲养方式虽然便于管理、降低成本提高产量,从而使奶牛的养殖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但是,奶牛的自身的疫病抵抗能力相对薄弱,集约化规模刺痒会给奶牛的疾病控制带来很大挑战。部分奶牛场防疫条件不合格、饲养管理不规范、技术相对落后,以及相应的一些防疫、隔离、消毒等处理设施也不完善,更加剧了奶牛感染疫病的威胁。

四、对于省内建设优质奶源基地的针对性建议

(一)加强资金扶持与政府引导,扩大投资力度

1.采取优惠政策支持奶源基地发展。包括在资金、税收、土地等方面给予优惠,对资金运营有困难的牧场(小区、合作社)进行资金支持[5]。

2.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为奶源基地提供技术支撑。建立健全奶牛繁育体系、疫病防控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提高奶源基地建设的标准化水平。

3.通过政企合作经营或吸引社会基金建设标准化牧场,实现奶源基地建设的合理规划[6]。

(二)引进先进技术并积极创新

科技创新将为奶源基地建设带来新的生机。“三聚氰胺”事件也再次证明:在乳制品这样的“高危行业”里,核心价值仍然是产品品质和食品安全。所以,推进技术创新,首先要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乳品加工企业必须从源头的饲料、原料奶生产到乳品加工,每个环节都应建立质量监测和追踪体系。除推广适用技术外,生物技术如转基因等高科技的应用以及新产品的开发和绿色奶源基地建设等将会推动我省奶业进一步发展[2][3]。

(三)完善管理机制

1.减少环境污染

由于奶牛的新陈代谢较为旺盛,并会产生大量的排泄物,因而基地管理人员要即时清理奶牛的粪便,并将奶牛的粪便免费提供给郊区的农民用于肥田,同时,还可以在基地修建沼气池,回收多余的奶牛排泄物。

2.加强奶牛的疫病控制

为加强奶牛的疾病控制,应对奶源基地进行全面消毒。一旦发现病牛,必须及时隔离病牛,并设专人管理,对病牛所接触的物品都进行严密的消毒,销毁病牛食用的饲料,并对其他牛舍进行消毒。同时奶源基地须实行封闭管理,出入基地的人员、车辆、饲草、饲料等必须进行消毒才可进场。另外,要做到定期进行免疫接种,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动物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定期进行免疫接种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奶牛疫病。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解决安徽省优质奶源基地建设问题需要奶农、乳品加工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企业与奶农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两者之间的利益联合,形成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同时政府需要提供一定的扶植与引导,共同创造适合安徽省奶源基地发展的新环境,促进安徽奶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谷继承.奶源基地建设情况调研报告[J].中国奶牛,2013,10:11-15

[2]中安在线

http:///system/2012/03/16/004839129.shtml

[3]李易方.中国奶业面临的挑战与奶源基地建设[J].中国乳业,2001,3:4-8

[4]李传威,王艳华,李晓东,杨广林.我国奶源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商业研究,2003,273:30-31

[5]刘成果.加强奶源基地建设 夯实奶业健康发展的基础[J].中国奶牛,2004,3:3-8

[6]陈慧萍.加强奶源基地建设 推进现代奶业发展[J].中国乳业,2013,139:2-6

基金项目: 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XSKY1438)

篇8

近些年,我市紧紧围绕草原保护和畜牧业发展同步,草原保护与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双赢”主题,在保护草原生态的基础上,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积极调整生产布局,稳定牧区牲畜头数,减缓草原压力,增加农区牲畜饲养量,在牧区坚持牛羊本品种选育提高,提质增效,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大力推行羊两年三胎、一胎多羔繁殖技术。据统计,截至2017年6月30日锡盟大牲畜和羊存栏1453.11万头只,同比减少170.48万头只,下降10.50%。我市已经成为全盟重要的绿色畜产品供应基地,为保障全盟畜产品供给特别是牛羊肉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畜牧业稳定发展的同时,应该看到我市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正步入新常态,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围绕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转方式、调结构方面正在破题,新趋势、新特点较为明显。

一、更加注重优势畜种良种化发展

畜牧业转型升级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提质增益。当前,生产成本持续攀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提升牲畜个体单产水平是突破制约瓶颈,提高生产效益的最有效途径。这些年,我市以落实全盟各项资金补贴为契机,大力发展致富产业,坚持把发展现代畜牧业作为脱贫主渠道,深入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盟里提出的“减羊增牛”战略,苏木乡镇大力发展优质良种肉牛养殖业,积极推进“互联网+畜牧业”,推动羊肉实现优质优价,发展果蔬种植,多维度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同时,利用好农牧业产业扶贫发展资金,重点支持能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的龙头企业,大力培育家庭牧场、合作社、联合经营等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支持贫困户采取土地托管、牲畜托养和草牧场入股、扶贫资金折股量化等方式,投入到企业、合作社和其他经营主体,获得草牧场租金、入股股金、打工薪金等收入,尤其是使失去劳动力的贫困户也能从中获得稳定的收益。依托区位优势、地域特点、民族特色等优势,大力探索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等新扶贫模式,进一步拓宽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致富路子。

二、规模养殖发展势头强劲

规模化经营是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方向,也是适应市场化进程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市把推进畜牧业规模化经营做为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首要任务,因地制宜,按照农区牧区不同特点分类推进规模化经营。在牧区,借助畜牧业防灾基地、京津风沙源治理、退牧还草生态建设工程、“菜篮子”畜产品生产、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每年创建示范家庭牧场,对其棚圈、贮草棚、人畜饮水井以及相关配套牧业机械设备进行资金支持,有力地促进了畜牧业与草原生态的协调发展。截至2017年底,牧区各类家庭牧场已发展到140余户。

三、草原畜产品牌战略快速推进

当前,我国对主要农产品价格实施最低保护价政策,畜产品价格则完全暴露在市场竞争环境下,价格因素对畜牧业发展影响越来越大,延伸产业链、提升生产水平、增强竞争力同样是我市面临的重要课题。锡林浩特市地区畜牧业最大的优势在于草原的天然绿色无污染,我们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积极培育草原品牌,采取差异化优势竞争战略,大力推进优势畜种原产地地理标志认定和主要畜产品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工作。通过草原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和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极大地提高了草原牛羊肉的附加值,提升了优质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带动了区域畜牧业的品牌化发展。在传统销售输出的基础上,我市正在利用现代物联网,加快建设绿色畜产品输出工程,构建“电商平台+展示直销中心+零售体验店”一体化的绿色畜产品展示、体验和销售平台,拓展销售渠道。目前“农银e管家”电商平台已上线运行。在2013年上海农畜产品博览会上,建立追溯体系的锡林郭勒苏尼特羊肉每市斤售价高达120元。

四、新型市场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一方面,突出抓好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制定下发《关于支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发展规划(2013—2020年)》,以优势畜产品主导产业为重点,积极推动企业重组联合,培育发展一批精深加工能力强、规模集约度高、辐射带动面广的畜牧业产业化示范园区,推动畜牧业产业化集群、集聚发展。锡林郭勒盟按照宜牧则牧、宜农则农、宜游则游的原则,截止2017年11月末,将自治区下达“三到村三到户”专项资金8100万元全部拔付到各项目旗县市,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9056户21430人。在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方面,截止2017年11月末,累计发放贷款9.3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任务8亿元的117.3%。其中发放农户贷9.14亿元,扶持农牧户15784户44189人,其中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3395户8913人;发放产业贷2家,贷款金额0.25亿元。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新型畜牧业经营组织创新发展,探索完善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制定出台《关于深化农村牧区改革建立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的意见》。在大力推进规模养殖基础上,积极鼓励养殖者联合,形成一批如现代牧业、东乌旗哈日高毕牧业合作社等各具特色的大型养殖场联合体。这些养殖者联盟,管控几万头奶牛和上百万只肉羊,具备了与下游企业对等谈判的话语权,维护了联盟成员的利益。东乌旗哈日高毕牧业合作社乌珠穆沁羊商品羊利润高出普通牧户15—20%,乌珠穆沁羊种公羊售价平均在4000元以上,最高可达1万元。

五、推进畜牧业发展需要关注和解决的几个问题

篇9

关键词:林业资源型城市;转型战略;根河市

据统计,我国共有资源型城市118个。其中,东北地区35个,占29.7%,林业资源型城市18座,占51.4%。根河市是典型的林业资源型城市,地处大兴安岭腹地,是联系大兴安岭南北与东西的枢纽城市。根河市是一座因林而建、因林而兴的典型纯国有林区城市,森林覆盖率为87.2%,林业人口12万人,占总人口的72.8%。但该市接续产业发展乏力,资源型城市积累的问题在这里比较集中,失业、基础设施落后、社会保障明显不足等问题比较严重,加之生态环境的约束,城市的发展步履维艰。根河市面临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集中了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功能重要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及作为国家“限制开发区”的众多矛盾,问题十分典型。研究根河城市转型问题,对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根河市城市发展现状

根河市是纯国有林区,是典型的资源城市。市内驻有大兴安岭森林集团所属的五大森工公司和板业集团,森工企业历史欠账多、负担重,下岗分流人员比重大,社会保障体系脆弱。1998年国家对大兴安岭地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天保工程”的实施,使根河市木材采伐量大幅削减,木材采伐量由1998年的184.3万立方米削减为2007年的86.7万立方米,木材加工企业原材料供应不足,企业效益下降甚至亏损,直接导致大批林业工人下岗或转岗,给林区经济发展带来极大困难。林区就业也趋于停滞状态,大量人员失业。2007年,全市享受低保人口2.17万人(占总人口的13.2%)。其中,林业人口占60%,这还不包括已买断工龄超过五年而应享受低保的5000多林业工人。据呼伦贝尔市市政协调研组2006年的调研报告,林区百户职工家庭中,温饱线以上的有39户,达不到温饱线的有61户。

(一)主导产业“断裂”,经济结构失衡

长期以来,根河市一直把主要力量用在林木资源的开发上,其它产业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根河市现有的主要产业为矿产开发、旅游业、特色种植、养殖业,但由于基础设施比较差,配套能力不强,主体功能区政策及环境治理水平与资金的缺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较弱等一系列因素,使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经过50多年的采伐,森林资源蓄积量大幅度减少。随着“天保工程”的实施,建立在原木采伐基础上的经济体系面临着资源供给的严重制约。五个森工公司产值平均下降7.06%,以林业经济为主体的地方经济增速下滑,1998~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7%,远低于同期全国的平均水平。资源依赖型经济的衰退,对根河市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水平低

根河市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自身积累能力差,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的能力低下。主要经济发展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严重依赖资源开采,经济结构单一,特别是实施“天保工程”后,地方财政非常困难,积累能力差,致使政府无力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缺口不断加大,2007年财政收入不足1亿元,而财政支出达4亿元以上,更无力达到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等财政兜底的要求。给、排水设施建设落后,大多数居民不能安全饮水。根河市区给水工程现有供水能力为1.5万立方米/日,用水户数为3300户,用水人口为2.85万人,用水普及率为36%。市区排水设施趋于空白,没有完整的污水排放系统。大量污水未经处理,势必造成地下水的污染。

(三)体制性矛盾突出

根河市因林设市,是典型的“林业挺进——以场定居——地方政府跟进”的模式,形成林(林业)地(地方政府)两套系统并存的状况,地区资源难以整合。一方面,林场归部门所有,各城镇处于地方政府与林业管理部门两层皮的状态,形成地方政府与林业企业分割的局面。另一方面,在林业企业内部政企不分,企业办社会现象十分突出,巨大的社会负担使企业难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深化改革和发展。国有林区的体制是一大难题,林权是矛盾的焦点。林业企业不仅拥有城市绝大多数的人口,而且拥有绝大部分的林地空间。这样,一方面地方政府没有林权,也就没有土地使用权,也没有林地之下矿物资源的探矿采矿权,地方政府可以使用的自然资源非常有限,地方经济发展是无米之炊,因此十分乏力。另一方面,企业“办社会”的负担极其沉重。

二、根河市城市转型的基础和困境

(一)城市转型的基础

根河市产业资源丰富,替代产业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一是矿产资源丰富,处于得耳布尔与大兴安岭两大成矿带交错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二是根河市大陆性寒温带湿润气候具有“长冬无夏,春秋相连”的特点,独具特色的冷资源使特色种植、养殖业资源丰富,在发展狐、貂、獭兔、驯鹿为主的特色养殖业和以野生浆果蓝莓、卜留克、食用菌、山野菜、中草药等为主的特色种植业方面具有较强的潜力,并且根河市特色养殖业和特色种植业已具备一定的基础,根河市已初步形成了以貂、狐养殖为主的特色养殖基地(主要分布在金河镇、阿龙山镇)和以食用菌栽培为主的特色种植基地(主要分布在好里堡镇、满归镇)。三是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汗玛自然保护区、奥科里堆山、根河断桥碧波山风景区、鹿鸣山风景区、伊克萨玛风光、第二北极村满归、潮查原始森林景观区等诸多自然景观,独具特色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风情、森工文化等构成了引人注目的人文景观。近几年,根河市旅游业发展较好,根河市已成为呼伦贝尔市旅游资源的核心地带。四是木材精深加工潜力仍较大。尽管自1998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根河市木材采伐量锐减,但至今仍保持了86.7万立方米的采伐量,全市森林覆盖率为87.2%,活立木蓄积量15272万立方米,人均占有林木922立方米,未来可利用林业资源的稀有性、独特性等比较优势,发展木材的深加工、细加工,延长产业链条。(二)城市转型困境

根河市城市转型面临以下困境:一是根河市本身没有能力支付转型的社会成本。城市转型的社会成本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即岗位创造成本、隐性失业显性化成本、社会救济成本、人力资本投入及制度节约成本。而根河市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自身积累能力差,主要经济发展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地方财政非常困难,根河市每年财政收入不足1亿元,而财政支出要达4亿元以上。财政收入中,剔除用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支出,能用来解决社会问题的投入很少,根河市自身脆弱的经济供给能力无法满足城市转型社会成本的需求。二是地理条件上的比较劣势。根河市处于边缘区位,与内蒙古经济中心城市距离较远,而且也不在东北区经济中心的辐射范围内,增加了生产过程中的运输成本。同时,也难以接受发达地区流出的资金、人才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属于市场的边缘地区。交通条件较差、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推动力量不足,给资源型城市转型造成一定困难。三是体制难以逾越。由于根河市与多数资源型城市相似,企业体制仍然是政企不分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企业机构臃肿,冗员负担沉重,与地方政府常常发生矛盾,发展无序,无法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合力,制约了资源型城市的顺利转型。

三、根河市实现城市转型的战略

根河市的城市转型要遵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借鉴生态经济发展的一般模式,同时充分挖掘自身的生态资源优势,在制度创新、重点产业选择、空间管制模式、生态移民和环境治理等方面制定城市转型战略:

(一)制度创新战略

根河市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集中了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功能重要地区及作为国家“限制开发区域”的众多矛盾,解决问题的过程是长期的,所以制度建设非常重要。可在根河市进行下列制度建设的试点:第一,进行国有林区的林权试点改革,培育林权市场,完成对国有林业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发挥政府的职能,最终在体制上实现转轨,在发展方式上实现从粗放到科学发展的根本性转变。第二,建立针对资源开发(利用)企业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制定进入林权市场的门槛,通过征收资源税、生态恢复准备金等制度使企业切实承担起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第三,探索建立地区之间的“生态交易”制度,鼓励经济发达地区(“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向生态功能区投资,换取本地“生态(或土地)份额”,同时实现对限制开发区域的“生态服务”提供补偿。

(二)培育接续产业战略

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产业做支撑,经济发展就成为无本之木,要解决根河市城市面临的诸多问题,必须以产业发展作为支撑。强化绿色接续产业开发,提高城镇就业吸纳能力。依托区域内丰富的生态资源,加强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开发力度,为人口向中心城镇迁移提供保障。在接续产业选择上要秉持生态经济的理念,坚持生态、环境和经济等综合效益最大化原则,在开发过程中通过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技术手段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并使当地居民在产业开发中得到实惠。依据根河市的现状,重点培育旅游业、有色金属采选业、特色种植和养殖业、林产加工等接续产业,发展木材深加工、细加工,提升木材加工业的质量和效益,形成以开发和转化当地丰富生态资源为基础的生态经济型产业体系,加快根河市经济转型的步伐。

(三)借助外力战略

落实国家提出的“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和“资源开发补偿机制”是资源型城市实现社会经济转型的根本条件之一。在自身积极努力的同时,争取国家、省给予的财政转移支付。积极争取生态补偿和生态援助等外部推动。依托根河市的实际情况,以资源型城市转型、生态补偿、生态经济援助、限制开发区域等名义,通过多种渠道争取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扶持。同时,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并在宣传方式上进行创新,吸引域外资本支持根河市的经济转型和生态经济开发建设。

篇10

根据市委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统一部署和《关于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开展“三联三知”活动的通知》的有关要求,开发区党工委组织开展了“干部下基层,为民解难题”活动,要求全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转变工作作风,更加深入地体察民意,广泛征求意见,为民排忧解难。4月23日、24日,5月9日,我和社会事业局的有关同志一起到长村张乡于楼村进行了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经汇总整理、分析思考,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长村张乡于楼村的基本情况

于楼村位于长村张乡西南两公里处,全村共有1500口人, 5个生产小组,村两委成员共有4名,调解主任1名,监委会主任1名,监委会成员2名,村组代表15名。共有党员62名,分为3个党小组,其中1、2村民组为一个党小组,组长为张付江,3、5村民组为一个党小组,组长李青亭,4组为一个党小组,组长为于德朝。全村共有低保户24户,33人,五保户2人,优抚对象2人,其中1名为抗美援朝老战士李明付,贫困党员2户。全村共有土地1950亩,现已流转土地800多亩,占全村土地的40%,主要为花卉种植。葡萄种植面积近300亩,占全村土地的16%,其余为传统种植。除了发展种植业,村里养殖业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现有养猪场4家,存栏猪2000多头,此外还有一家面粉厂,一家制砖厂。

二、调研的方式方法

召开了村级组织座谈会,参加人员有支部书记于海付、村主任郑建伟、妇女主任吝春月、调解主任郑小军、一组组长张富江、二组组长于德海、三组组长李青亭及部分党员代表。

到于楼小学同校长杨松伟、教师张志红、刘占领、张俊杰、张旭等进行了座谈。

到贫困党员于木金、抗美援朝老战士李明付、五保户王宇航、低保户许彦林等农户家中进行了登门访谈。

查看了于楼村村内道路、生活用水供应等。

    三、座谈调研征集到的意见和建议

调研中,党员、群众根据此次活动要求,提出了一些问题和意见,经梳理汇总,主要有以下方面:

1、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村生产、生活存在困难。如:于楼村地处岗地,地下水源缺乏,今年借助国家“农村饮水工程”已解决了生活用水问题,但农业生产用水还不能有效解决;村民建房缺乏规划,造成一些不稳定、不和谐因素。

2、农村教育资源不足。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农村学校生源锐减,学校办学规模小,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家庭贫困学生在农村学校学生中的占比较高,教育资源整合会给这些家庭带来新的困难。

3、农村文化建设落后,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单一。随着“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健身场地建设等项目实施,农民文化生活有所改善,但仍不能满足需求。

4、农村土地流转进程缓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土地集约化生产势在必行,4组群众要求加快土地流转。

5、农民医疗、养老保障机制仍需完善。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也出现了“小病不能用,大病不管用”的问题,致使个别家庭因病返贫。

6、农村干部待遇低,致使干部思想不稳定,工作热情不高。

7、农村道路年久失修,群众生产、出行不便,如于楼村有近2公里的村内道路急需修建。

8、低保金偏低,不能有效解决低保户的生活。

9、个别执法单位、个别人存在吃拿卡要等现象。

10、个别部门存在特权思想,在工作中挤占村里电费等现象。

11、建设葡萄贮存冷库用地审批困难。

    12、领导干部下基层少,深入群众少。

13、农村学校合并造成上学难。

14、教师缺编,专业教师缺乏。

15、全市教师待遇不一致,如魏都区教师每年都多出一个月的奖励工资。

这些问题困扰着当前农村的发展。

四、几点体会和建议

1、做决策、定政策要广泛征求群众意愿,始终站在群众立场。群众观点是我们党最基本的政治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最根本的工作路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始终秉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原则,始终站在群众立场,做决策、定政策时征求群众意愿,让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于楼村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充分证明,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基础上制定出的发展策略,切实把握住了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向,是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如积极推行土地流转,既提高了土地经济效益,又增加了农民收入,也提高了党政工作的效率和群众满意度。

2、要加大“三农”发展投入,不断改善民生。“发展为了群众,为了群众发展”。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同时切实关心群众生活,不断改善民生,增加对农村、农业的财政投入,特别是诸如修路、饮水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