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管理基本原则范文
时间:2024-01-16 11:45: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危机管理基本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急诊科是医院的一个重要功能单位,负责接受和救治急症病人和危重病人。为适应急诊医学的发展,必须重视和加强科学的管理,通过管理手段,发挥医务人员的最大潜能,使其运用自身知识、技能或运用仪器设备,来为病人服务,达到最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核心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管理应遵循“以人为本”原则,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潜能,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以人为本”是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重视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发挥人的自觉和自我实现的精神。我院要求管理者明确整体目标,自己的职责,工作的意义,相互关系等,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提高了急诊科的管理质量,发挥了急诊科的窗口效应,达到了最高的社会效益。
以人为本――急诊科管理的实施依据
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的需要。我们依据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人们透过这个窗口可窥视到医院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它在社会整体医疗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随着医疗科学的发展,各临床专业分工越分越细,加上急诊医学的发展和完善,急诊科聚集大量的抢救病人、各种疑难病人以及对晚期病人危急状态的救治,且它在社会整体医疗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社会医疗供需矛盾的缓冲区。我们大胆实践,在管理过程中打破过去一味追求严格、严厉、片面认为只要严就能出效益的管理方式,适应形势。首先,对医务人员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体制形式,形成一种良好的管理氛围,有意识地让管理者的言行影响医务人员,收效较好。
急诊科具有急、忙、多科学性、易感染性、涉及暴力事件多的特点,使医务人员工作量重、风险高,思想压力大,产生了工作疲惫感。而急诊科是以内外门急诊为一体的综合科室,全科共24名医务人员,其中内科医生6人,外科医生4人,护士13人,护理员1人。担负着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危重病人监护的工作,加之工作量大,待遇低,病人及其家属的要求高,奉献不被病人、家庭及管理者承认等,笔者于2008年年底的一次调查中,80%的医务人员流露出极大的工作压力。其结果表现为工作疲惫感,其中50%的医务人员要求更换工作岗位。国内外对职业压力的研究也证明:多数人在面对职业压力时会出现对工作的厌恶疲倦感,表现为工作效率低,对服务对象漠不关心,情绪低落,个人无成就感等。因此,作为管理者,如不能以人为本,重视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对急诊工作的不利影响,设法消除引起工作压力的因素或压力源,无疑会影响工作质量,形成恶性循环。
以人为本的急诊科管理的实施方法
营造以人为本的管理氛围。我们从急诊管理人员着手转变观念,努力寻求一条适应我院急诊事业发展的管理之路。逐步将管理方法从“单项灌输、机械检查型”转变为“双向沟通,耐心指导型”;从发生问题后的“严厉训斥”到分析原因、举一反三的“温情讲解”;从出现困难后的“克服克服”到换位思考后的“设法解决”。在管理过程中,不再居高临下地发号施令,而是平等相待,关心解决医务人员的实际问题,经常深入一线了解医务人员在想什么、最关心什么,听取意见和建议,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引导,在情感的延伸与交流中提高认识,达到共识。改变了以往医务人员见到院部管理人员就躲、对临床需要开展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无所适从的局面。彼此增加了亲和力,也提高院科二级的凝聚力,在品尝到被重视、被尊重的滋味时,身心愉悦地投入工作,并潜移默化地把这种氛围带到工作中感染其周围所服务的对象,也加深了对以人为本为中心的理解,提高了急诊工作质量。
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具体做法是:按个人能力和爱好分担科室部分工作;如爱唱会跳的护士小杨承担科室文艺工作,工作认真负责的杨护士承担科室技术指导,有一定组织能力的王医生承担科室生活委员工作,有一定文化底蕴的何医生承担科室宣传委员工作等。护士每人上1个月责任班,对科室工作24小时负责制,年底由科领导进行考评,谁的成绩最佳谁当选年度优秀人员,并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这样,按个人“德、能、勤、绩”考核,使医务人员人尽其才,充分发挥个人才智,激发了医务人员爱岗敬业、珍惜岗位、自觉学习的热情,使整个急诊队伍充满活力,蓬勃向上。
减轻压力,让医务人员轻装上阵。在教育急诊医务人员热爱工作的同时,科室领导经常与院领导沟通,设法消除引起急诊工作压力的因素及压力源。尤其是夜班护士1人当班,不但忙,而且风险大,每一夜护士都是在身心高度紧张的情况下结束1夜的工作,这样不但不利于护士身心健康,而且夜班工作质量也得不到保障。医院和科室领导从正规护校毕业生中招聘两名编外护士,使原来1名夜班护士增加到2名,极大地缓解了护士的工作和思想压力,调动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与院领导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此外,医院整体环境的改造,使急诊医务人员工作条件得以较大地改善。
对管理者的自身素质重视。管理者是带头雁,他的个人气质、文化素质,以及道德修养,决定着他对所掌握的“权”有一个质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我在这个岗位上是当官、是享受,还是这个岗位赋予的职、责、权,我将通过什么样的努力,使我所管理的群体团结向上,健康地、稳步发展。这是管理质量的关健,因此我们要求管理者须有对己自尊、自信和自律,对人理解、尊重和宽容的心理素质,有充沛的精力,健康的体质。
效果评价
我院急诊科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1年来,调动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了医务人员的自信心,树立了竞争意识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也重视了自身素质的培养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使急诊科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现代化医院的急诊人文环境在我院已初具规模。
参考文献
篇2
法律原则指在一定法律体系中作为法律规则的指导思想、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的法律原理和准则。法律原则的特点是,第一在内容上,往往直接反映了法律体系或某一部分法的基本价值目标,是法律体系或部门法的指导思想和观念基础。第二,在形式上,法律原则不具备法律规则必备的三个要素,它往往只指出立法者对于某一类行为的倾向性要求,而没有提供具体的行为模式,这种高度抽象和概括的性质使法律原则比规则更具有稳定性,适用的范围也更为广泛。由于法律基本原则的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和抽象,它并不一定就显现于具体的法律规范条文中,但都隐现于法律的规定和精神之中。
从一般意义上说,构成法的基本原则的条件和标准是:1.被确认的法律原则,必须真实、全面、集中地反映具有特殊规定性和同类性的某一类型的社会经济关系对法律的调整和规范的要求。这是构成法律原则的客观方面的要求。2.确认的法律原则,必须能够科学地抽象和概括出以某一类型的社会经济关系为存在条件的某一独立法律部门,或者某一类内容、性质和价值取向相近似的法律规范(通常构成一个独立法律部门的子部门)的基本精神和共同本质。这是构成法律原则的主观方面的要件。3.确认的法律原则,必须为某一独立的法律部门或子部门所明确肯定或者认可。这是构成法律原则的立法方面的要件。上述三要件缺一不可。要使金融法原则对金融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也必须依上述要件和标准抽象、概括出金融法原则。
金融法的基本原则,指在一定金融法律体系中作为金融法律规则的指导思想、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的重要的法律原理和准则是贯穿一国金融法律体系始终的主线和纲领。它通过对若干重大基本问题的定性和定位,对国家金融法制建设起基础性的导向作用。它体现了金融法律的本质和根本价值,是金融法律的灵魂和基本精神所在,对金融活动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和统帅作用。就金融立法而言,只有立足科学的基本原则,才能提高金融立法的质量,确保金融法律制度内部协调统一,在我国加入WTO,金融法制不断变革完善的今天,金融法的基本原则对金融法制改革具有导向作用。就金融法的实施而言,金融法的基本原则构成了正确理解金融法律规则的指南,及补充金融法律规则漏洞的基础。我国处于金融体制转轨的重要历史时期,金融法制日趋健全,我认为金融法应包括下列基本原则:
一、在稳定币值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的原则
在一国经济体系中,金融居于关键地位。金融促进经济的发展,也受到客观经济规律的制约。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保持货币价值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是指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协调的发展,而非单纯指经济的增长速度。一味追求经济的高增长而非经济地增发货币,固然可能在短期内刺激投资和生产,增加就业,但充其量不过是表面的虚假的、暂时的和病态的经济繁荣。在这一点上,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乏深刻的教训。不少西方发达国家曾奉行凯恩斯主义以低通货膨胀刺激有效需求的经济政策,最终误入“滞胀”的泥淖和怪圈;很多拉美国家牺牲物价稳定,以图经济的超快攀升,却欲速不达,反使经济良性发展的机制遭到破坏。相反,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重视货币稳定,倒更快地实现了高增长率。货币的稳定,无疑是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
货币的稳定,必须由制度来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可以认为,把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作为金融法的目标,是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管理经验教训的总结。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在东南亚和部分东亚国家及地区的货币纷纷贬值的情况下,作为亚洲大国的政府,中国政府对此做出了对本国、对整个亚洲经济发展负责任的决策:人民币不贬值。从根本上来说,人民币不贬值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我国现行金融立法特别是中央银行立法,以经济建设中曾经出现的失误为鉴,吸取外国成功的立法经验,全面、充分地贯彻了稳定货币的立法精神。诚然,我国的中国人民银行与国际通行的中央银行相对独立于政府的法律地位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民银行独立地执行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货币政策。但近年来的发展可以看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在不断提高,当然这也有待于立法的进一步完善。
二、维护金融业稳健的原则
金融业是从事货币资金的特种行业,是时刻面临多种类型风险威胁的高风险行业。这些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国家风险(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风险的存在,严重影响着金融业的安全运营,并有可能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和国家安定,必须加以防范和化解。因此,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维护金融业的稳健,杜绝金融危机,是各国金融立法刻意追求的核心目标,也是当前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中心议题。对于金融稳健的超常重视,其根据有以下三种不同的理论:(1)金融脆弱性理论。金融业是高风险产业,比之普通工商企业,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要多得多也大得多,而它们的自有资本,相对于庞大的资产负债规模,却数量甚微,在风险缓冲和亏损吸收上,作用十分有限。由于竞争的加剧、投机的升温和市场的波动,金融业的脆弱性更显突出。(2)系统性风险理论。货币信用经济的高度发展,在强化金融体系内外部联系的同时,也使金融危机具有了超强的传染能力,加大了局部金融危机诱发大面积金融风潮的可能,此即所谓系统性风险。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爆发系统性风险的范围,已突破国界,扩大至全球。(3)社会成本理论。金融业作为货币资金运动的主渠道和重要组织者,与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有着既深且广的联系。单个金融机构的失败,所致损害不只限于自身,与之往来的客户和同业,会不同程度地因此承受直接的经济损失;同一类型、同一区域乃至全国的金融机构可能因此受到牵连,遭致无形的信誉伤害;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亦会受到或大或小的冲击。而对于濒危金融机构的挽救,往往代价沉重,并且不一定奏效。所以,金融机构丧失稳健,不单会产生相应的个别成本,而且必然产生巨大的社会成本。
实现金融业的稳健,一要完善市场机制,强化市场约束;二要健全金融法制,严格金融监管。改革开放多年来,我国金融业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资产质量大面积下降,违法违规经营屡禁不止,金融犯罪直线上升。为了整理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金融稳健,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加快了金融立法的进程,在改善金融监管上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强化了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职能,并成立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三会实施具体的金融监管职能;严格金融市场的准入控制;对各种破坏金融秩序犯罪和金融诈骗犯罪,依法加强了打击力度等措施。当然,在维护金融业稳健上,我国现行金融立法和金融监管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监管力量薄弱和监管任务繁重之间的矛盾就十分突出,因此有必要增强行业自律组织的管理作用,并考虑引入外部审计制度。
三、保护投资者和消费者利益的原则
本文所称的投资者,指在金融交易中购入金融工具融出资金的所有个人和机构,包括存款人。加大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其一,投资者乃一切金融交易的资金来源,如其利益不能得到公平、有效的保护,则资金融通势必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其二,投资者中大部分为小额个人投资者,他们高度分散,力量单薄,多半欠缺信息渠道及准确判断市场变化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突出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更能体现法律的公平理念。这部分投资者也是消费者,理应得到消费者保护法的保护。其三,多数金融工具所具有的流通性,决定了投资者的不特定性和广泛性。因此,投资者利益得到保护的程度,不仅事关金融秩序的稳定,而且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其四,投资者是金融市场不可忽视的社会监督力量,用以保护投资者的各项法律措施,有利于提高金融市场透明度及其规范运作的程度。我国经济发展的资金有70%依靠银行信贷,而银行信贷资金来源中,居民存款占居第一位。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居民储蓄的存款支撑了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只有保护投资者和存款人的合法利益,才能使他们信任金融业并对其有信心。而投资者和存款人的信任和信心,是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一旦他们的权益不能得到保障,他们的信任和信心就会被破坏,这极易导致发生银行业的挤兑并造成金融恐慌,从而危及国民经济。
法律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大体有普通法保护与特别法保护两个层面。前者指投资者作为普通权利主体(金融资产的所有权人和金融交易中的债权人)依民法、刑法等所享有的保护,后者则是以前者为基础,由金融立法及其他相关立法针对投资者所提供的专门保护。各国金融立法,围绕投资者利益保护,大多已形成一定的规范体系和制度框架,而最常见、最核心亦最能体现保护投资者利益精神的,主要有:(1)信息披露制度。其核心是赋予金融市场筹资主体(主要是股票和债券发行人)及金融机构以依法公开指定信息的义务,用以保证投资者公平地获取信息,并在全面、准确的信息基础上进行投资决策。(2)银行保密制度。金融机构必须信守客户秘密。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得向任何人披露所掌握的客户财务资料和其他信息,否则须赔偿客户由此遭受的损失。(3)存款保险制度。即由专门的政策性存款保险机构在投保金融机构倒闭时对其存户提供补偿。
在我国金融立法中,进一步加强保护投资者特别是既是投资者也是金融服务的消费者的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电子银行时代,我国理应加强有关电子银行的消费者保护立法,以促进电子银行业的发展,也更全面地贯彻保护投资者和消费者利益的原则。
四、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原则
在当今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世界经济加速一体化,我国加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历史条件下,必须重视并厉行国内金融立法与国际惯例的接轨。首先,国际惯例通常是成熟的金融交易和金融监管经验的结晶,与国际惯例接轨,可以有效地避免立法失误,提高我国金融立法的水平和金融监管的质量。其次,与国际惯例接轨,有助于改善我国的金融法制环境,减少和降低涉外金融交往中与外方不必要的冲突与摩擦,促进金融的进一步对外开放,为积极引进和利用外资创造条件。最后,放眼世界,谋求各国金融制度某种程度的统一,确立最低的国际金融监管标准,并以此降低因各国制度差异所形成的竞争扭曲的程度,已然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国际潮流,而国际惯例无疑是各国金融制度趋同化的方向。中国金融法与国际惯例接轨,不仅能够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也将使中国在营造新的国际金融秩序方面,有所作为与贡献。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封闭型立法不可能适应经济对外开放的需要,中国金融立法应当而且必须与国际惯例接轨。当然,与国际惯例接轨,绝不是要片面、机械、简单地将国际惯例移植于中国,因为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处于自身特定的发展阶段。我国新时期金融立法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立法质量的不断改进,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得益于与国际惯例的接轨。
金融发展在当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居于核心和先导地位。金融法的基本原则更是体现了这一部门法的本质基础,因此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上述金融法的几项基本原则均体现在现行金融法律中.当然,法律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经济法,金融法的基本原则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要求,不断完善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7。
2.汪鑫,刘颖《金融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3.朱大旗《金融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潘静成、刘文华主编《中国经济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篇3
课程代码:11960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行政首长领导、中央协调、地方负责”是______的危机管理体制。
A.俄罗斯模式 B.美国模式
C.日本模式 D.英国模式
2.美国的联邦调查局成立于
A.1908年 B.1918年
C.1898年 D.1909年
3.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发生于
A.2001年 B.2000年
C.2002年 D.1999年
4.基本不会对社会造成安全威胁的风险是
A.不可容忍风险 B.可容忍风险
C.不可接受风险 D.可接受风险
5.公共风险评估最基本的原则是
A.客观性原则 B.统一性原则
C.整体性原则 D.可操作性原则
6.日本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它的危机管理主要以防灾救灾为核心。以下不属于日本常见灾害的是
A.地震 B.沙尘暴
C.火山喷发 D.海啸
7.特别严重级别的危机事件用______进行预警。
A.橙色 B.蓝色
C.黄色 D.红色
8.妥善安置受灾人员,解决灾民衣食住行等问题,称为
A.保障性措施 B.救措施
C.预防性措施 D.保护性措施
9.物质重建不包括
A.基础设施重建 B.公民财产补偿
C.心理干预救助 D.对公民生命安全的关注
10.基本秩序的恢复首先是
A.经营秩序的恢复 B.生活秩序的恢复
C.生产秩序的恢复 D.法律秩序的恢复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判断下列各题,在答题纸相应位置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
11.快速果断是公共危机决策的特点之一。
12.应急资金就是社会各界提供的捐款。
13.突发事件应对的核心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不受损害。
14.社会存在的两种基本形态是一致与冲突。
15.以人为本、以防为主是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
16.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于1986年4月。
17.使灾后的社会生产生活运行恢复常态称为恢复。
18.应急物质最直接的来源是直接征用。
19.2008年的汶川地震是我国危机管理机制建立的转折点。
20.根据沟通所使用的符号系统划分,沟通方式有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两种。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21.恢复与重建的内容包括物质重建、______和______。
22.危机事件应急处置的基本策略分为危机______、危机隔离策略、危机消除策略和危机______。
23.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的功能主要体现在______和______上。
24.公共危机沟通,是指公共部门以沟通为手段,以解决危机为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______和______的活动过程。
25.广义的比例原则包括______、必要性原则和______。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6.公共危机管理的保障
27.应急储备
28.重建
29.公共风险控制
30.快速决策分析法
五、问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试举公共危机决策的基本原则。
32.简述如何改善我国公共危机决策。
33.试举应急预案包括的基本内容。
篇4
关键词:金融监管法;巴塞尔协议;监管主体独立性
一、金融监管法概述
长久以来,国内外关于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一直存在着反复交替的争论。鉴于金融业的特殊战略地位以及金融市场普遍长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尤其是金融危机发生时的强烈的负外部性,依法对金融业采取适度监督管理的必要性已经越来越占据主流,并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金融监管国际化、标准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
金融监管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对金融监管法律规范的制定与实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础性或本源性的法律准则。它反映并确认了金融监管法本质和特征,其效力贯穿于金融监管法律规范之中,与金融监管的目标分不开。简单而言,金融监管的原则和目标的关系表现为原则是为目标所服务的,而目标又在原则的出现过程中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金融监管从本质上而言就是风险监管。这种风险表现为三点,其一是内部脆弱性,其二是危机发生时的超强的传染性,其三是高昂的社会成本。因此金融监管的目标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最大限度的减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且降低危机发生时的损失。具体表现为:维护金融安全,保护金融投资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公众信心;促进和规范金融业的合法、稳健运行;维护金融业的公平竞争秩序,提高金融业的竞争能力。
二、我国金融监管法基本原则
根据金融监管的目标,结合我国现行的金融立法和国际通行之惯例,我国金融监管法的原则应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依法监管原则
依法监管是指金融监管的监管主体、监管内容、监管程序、监管权力等各个环节都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不能超越法律。作为金融监管的核心原则,依法监管原则是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方略在金融监管领域的延伸。我国《银行业监管法》、《证券法》、《保险法》里面的相关规定都从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角度确认了这一原则,概括为五点:一、所有金融机构应毫无例外的接受监管;二、金融监管机构的设立及职权的获取都必须要有法律依据;三、监管职权应依法行使,监管活动应依法进行;四、监管活动双方有一方违法的,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五、金融监管的自由裁量权必须要有严格的限制。
(二)适度监管原则
适度原则是指金融监管主体必须以保证金融市场调节的基本自然生态为前提,尊重金融市场的规律,运用有效的监管措施增进金融效率,以此促进金融业的发展。适度原则涉及到监管机构的自身定位的问题。监管机关的定位准确与否,关系到适度原则在监管环节中的表现是否充分。首先,监管行为是对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和市场自身约束双失效的外部规范和约束。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原理,作为一种外部性的矫正措施,监管本身存在着局限,因此政府的外部矫正(即监管措施)也存在着两面性。综上,对金融监管机构的定位是否合理科学,事关监管决策的科学性及其与市场机制的兼容性。其次,就实现金融目标而言,金融监管也并非万能。随着金融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金融监管对市场约束和内部治理,不应当是替代,而应当是配合和补充。由此表明,当市场约束和金融机构内部控制能够产生有效作用的时候,金融监管应当及时退出。监管机构定位模糊往往会导致监管职权的不适当履行,这就要求监管机关在实施金融监管时首先必须要以金融市场的自发性调节为主,尊重市场的自身规律;其次,监管者在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思路上应以宏观监管为主,尽量避免直接微观监管。一些人认为,只要每一个金融个体能够实现稳定,那么整体上就一定会实现宏观金融的稳健,这是个错误的认识。在利益相互关联的金融市场上,每一个金融个体的个体稳健纵然是宏观金融稳健的必要条件,但却不是充要条件。只有同时满足此两点,才有可能确保适度原则在监管环节中自始至终的发挥作用。
(三)监管主体独立性原则
作为巴塞尔协议的核心原则,监管主体独立性主要是指监管主体应独立于政府。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五条规定银行监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时,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对其进行干涉。目前我国金融监管主体的独立性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以下几点:一、与中央银行之间的监管职能的划分不清;二、政府干预监管决策频繁;三、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不强。以上三点导致了我国金融监管效率不高,行政色彩浓厚的特点,而一个独立的金融监管机构应具备组织独立、执行独立、规制独立和预算独立四点特征。
(四)协调性原则
这里的协调性应该做三方面的认识:其一、指各监管部门的内部协调,即监管主体职责分明,分工合理,相互配合。目前在我国,金融机构分业经营的格局正在逐步打破。修改后的《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虽然禁止商业银行在我国境内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禁止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却已增加“但书”。如果实施严格的分业监管,不顾及现实混业的趋势,将会导致监管混乱、真空的问题。因此,在现行的分业监管体制下,强调监管主体的内部协调性是具有前瞻性的。其二、鉴于金融的高风险性和超强传染性,加强金融监管领域的国际协调和合作是十分有必要的。传统金融监管的特点十分明显,但随着金融全球化趋势的增强,金融机构跨国业务的增多,国别金融监管也出现了很多制约。因此如何在确保金融完整的情况下,逐步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最终形成统一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又是当今我国金融监管的一个重要任务。其三、对于微观、宏观监管的监管力度的协调。以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来的问题来说,个体金融机构的稳健是整体金融稳健的前提条件,但侧重于对单个金融机构的微观审慎监管,而忽略对宏观经济与金融体系的关联性的评估、预测和管理,并不能确保金融业的整体安全。所以,坚持宏观审慎监管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必要方向。对此,“一是要将金融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放在国民经济的大背景中进行考虑;二是要突出中央银行在控制系统性风险、维护系统性稳定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三是要加强对具有重要系统性影响的金融机构、市场、工具的监管,防范金融体系内部的风险传递;四是要调整金融机构资本管理和风险拨备等制度,抑制其顺周期效应,保证金融体系在经济周期变化中的稳健。”
(五)效率原则
法律上的效率,指法律的成本与效益之间的比率关系。金融监管效率包括金融监管的经济效率和行政效率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运行状况都会影响到金融业竞争和创新以及成本控制,从而最终影响到金融业的安全。英国在2000年颁布的《金融服务与市场法》里规定金融服务局在推出任何监管法规和指南时都必须同时公布对它的成本效益分析,证明该项措施对金融业影响的的收益大于成本。当前,我国金融监管应该逐步转变行政性监管色彩浓厚的作风,更加注重自身的服务功能,在制定和实施监管过程中,更多的考虑对金融市场产生的影响,从而确保金融市场的有效运转。此外,为了确保金融市场的效率,金融监管主体还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统一的监管标准和监管方法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以确立合理的竞争机制;二、加强信息披露,提高市场透明度;三、鼓励专业机构发挥服务功能,加强社会监督;四、必须建立对监管主体的监督体制,确保决策和监管方式的严格审慎。
参考文献
[1]寇俊生. 关于金融监管法原则的思考[J]. 金融研究,2003年04期.
[2]朱志权,李国献. 论金融监管法的基本原则[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孟凡生. 关于金融监管法原则的思考[D]. 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篇5
关键词:水电工程;节能;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人类不断在发展,地球上能源就会被不断消耗。但是由于人类忽视了能源危机的问题,在21世纪的今天将会面临着极为严重的能源枯竭问题,所以必须要节约能源以保证我国的经济能够又好又快发展。水电工程是我国能源消耗比较大的几个工程之一,据统计我国水电工程每年要消耗大约4000亿千瓦时的电能,降低水电工程的能耗加快推进工程中电气节能的设计进程,是我国当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 现阶段我国水电工程节能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水电工程中,电气的节能设计可谓是重中之重。虽然新建的水电工程当中采用了很多新的节能设备和节能技术,但是在当前的节能设计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例如,缺乏专业人士对设备后期的维护、员工对设备的运行状况不了解等。若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那么电气节能也只是空谈。
现阶段的水电工程中节能设计主要存在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管理制度不完善。由于在制度上存在漏洞各个工程队在施工时只是注重自己工程部分的质量,而忽略了整体的规划,使得每个工程队在落实电气节能设计时不能达标。节能设备的使用过于落后。水电工程遍布于所有的施工项目中,由于施工企业为了谋求私利增加自己的收入,常常使用已经被淘汰或者质量不合格的设备,不仅不能节能还浪费了大量的能源。节能设计人员缺乏节能意识。在很多设计中节能设计人员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工程整体的节能效果,以至于工程验收阶段或者使用阶段才发现设计不合理,节能水平不达标等问题。因此,节能设计人员一定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不能贪图小小的利益而破坏了工程的整体质量。
2 电气节能设计的基本原则
任何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只有按照合理步骤来做才能最大程度达到节能标准。总体来说水电工程中的电气节能应以“满足特定需求、满足环保要求、经济预算合理”等原则,切记不顾工程的实际情况盲目使用节能设备,最终导致得不偿失的结果。下面将会系统性的介绍电气节能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节能设计需满足特定的功能
设计人员进行节能设计时,应该注意设计方案能否满足工程基本功能。例如,设计人员在选择电动机功率时,不仅要保证电机能够节能,同时还要求电机能够满足工程的基本功能,如果电机连正常工作的能力都没有就更谈不上节能了。所以设计人员在考虑节能的时候一定要先考虑电机能否满足工程的基本要求。
2.2 节能技术等的绿色环保
电气工程中的节能设计不仅要保证电气设备的节能环保,还要依靠技术的节能。设计人员应该先考虑工程中是哪个部分在耗能,再针对这个耗能部分选择合理的节能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不能盲目选择节能设备和节能技术,这样不仅达不到节能反而会增加设备的能耗。
2.3 节能设计要保持经济上的合理
节能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减少经济投资成本,所以节能的设计环节一定要保证科学、合理。节能设计人员要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方案来节能,不能只是为了节能而节能,最终设计的节能设备或者工程不达标,导致经济上的更大花销。例如,1台高质量节能变压器,在业内有着良好的工作口碑,但是由于工程的局限性,引入该变压器并不能让工程达到节能的水平,最后的结果也是工程设计不能达到节能水平。
3 电气节能设计的具体实施方法
电气节能设计中,选择合理的节能措施和节能设备对整个工程的节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节能措施不仅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大幅降低企业的能耗。
3.1 合理选择、布置电力设备
在节能设计中,设计人员应该选用环保型的电力设备,最需要慎重考虑的部分是变压器和电动机的选择。电动机应该选择效率高、损耗低、重量小、噪声低、抗冲击力强的。选择的变压器还能满足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低的特点。设计人员在选择适合工程的电力设备之后还要合理布置电力设备。基本原则是在满足工程工作的需求的基础上,尽量简化布置电力设备
的步骤。例如,电力设备通过良好的摆放方式也能够节约能源的消耗。
3.2 合理选择供电方案
水电工程中的节能设计除了要选择合理的设备之外,还要选择合理的供电方案。合理的供电方案可以让电气设备以最佳的运行模式运行,这也是节能设计中的重要一环。那么合理的供电方案应该满足什么基本原则呢?供电系统的设计要简单并且安全可靠,不能出现变电级数过多而造成的能源消耗过大;要根据实际情况,明确的标出电机的工作范围,避免因供电半径过大造成的能源的浪费。
4 结语
水电工程中的节能设计是潜能无限的,节能设计可以贯穿整个项目的科研、设计、施工、建设、后期维护、使用等阶段。在节能设计中应该注意的是,电气设计人员应该改变现有的工作原则,先以电气节能为主要工作重心,并时时牢记自己的责任,在节能设计中不断优化自己的方案,从设计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等原则进行综合考虑,选择既能满足工程要求又能最大限度节省能源的方案。除此之外,设计人员还要了解电气设备的原理、工作特性,要尽量选择能耗低的电气设备,从根本上解决水利工程中的电气节能问题。
参考文献
[1] 尹忠东.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电气节能技术[j].电气时代,2006(1).
篇6
研究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和基本原则才能真正了解经济法的内容和精髓,然而目前我国经济法学者观念各异,本文通过对各学者观点的比较得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一、经济法原则的有关学说和界定
经济法原则的定义在学术上有多种观点,各个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比如,漆多俊认为,经济法原则是经济部门法的法律规范从制定到实施都必须贯彻的原则;潘静成、刘文华认为,经济法原则应该是全面的、充分的反映所调整的经济关系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的客观要求,是经济法律关系、法律、法规、制度多应当遵循的思想和准则;王保树认为,经济法原则是一种法律原则,所以它贯穿经济法立法、司法、执法、守法始终;李昌麒认为,经济法原则是指规定于或者寓意于经济法律之中的对经济立法、经济守法、经济司法和经济法学研究具有指导和适用价值的根本指导思想或规则;史际春认为,经济法原则体现了经济法的立法宗旨,指导经济法的规范的形成,以及法律文件的形成。这些观点都有道理,但是还有些不足和欠缺。
从本质上来说,我们认为,所谓经济法原则是指导经济法的规范形成,是经济部门法的法律规范从指定到实施都需要贯彻的,贯穿经济立法、司法、执法、守法始终,对经济立法、经济守法、经济司法和经济法学研究具有指导和适用价值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准则。
二、经济法基本原则之我见
(一)适度干预原则
.由于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与滞后性等特点,仅仅靠市场自治或者是仅仅靠国家公权力干预,对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都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两者是辩证关系,相辅相成。经济自由与经济集中是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相互调整所形成的,政府可以在市场自治难以维护市场秩序以及市场经济关系有失衡危险的时候进行干预,也可以引导市场向良好有序的方向发展,但是如果市场仅仅靠政府干预,则会形成市场僵化,竞争力减弱,竞争活力减弱的情况,同样,如果政府干预的程度过弱,则会起不到控制和引导的作用,也降低了公信力,所以,需要经济法对干预行为进行确认、纠正、限制、禁止等等。
因而,现下的市场经济是受国家力量和市场力量双向调控、平衡、和发展的,为了平衡和更适当的运用这两种力量,就促成了经济法的产生。
经济法中关于市场管理的诸多法理,体现了国家公权力对市场经济的管理、引导和干预,这些法律规范代表国家来限制政府行为,限制不正当的市场竞争行为,保障消费者权益,保障经济往来安全,完善产业结构,而在这个过程中,经济法的各项制度应当尊重市场客观的发展规律,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顺应市场经济中各方面条件以及经济形势的变化,还适当的对市场进行有利的调节、引导,也就是进行适当干预。这种适当干预要求经济法将宏观调控与微观调控有机结合起来,把大局和细节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社会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
(二)有效公平竞争原则
有市场就有竞争,而竞争中最基本的基础就是公平,在市场经济中,国家要给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机会,形成一种长期的、均衡的竞争模式,以来保持经济中的竞争活力以及市场经济的规模。关于公平竞争,有一下几种含义:第一,公正竞争,即在市场经济中,竞争的各方的竞争手段应当是正当的、公开的,而不是欺诈的、恶意串通的;第二,平等竞争,即在市场经济中,国家应当给予竞争各方在平等的平台上竞争的机会,平等的竞争机会包括平等的市场准入,平等的退出机制,平等的交易关系,竞争各方在经济法上的法律地位平等,平等的享有权利,平等的负担义务,但是平等不代表同等,这点需要注意;第三,有序竞争,即市场经济中,无论是竞争各方还是政府,都应当遵守经济法及相关制度,从而保障市场中的公平竞争、平等竞争,达到促进两性竞争、遏制恶性竞争的目的。
(三)利益兼顾原则
利益兼顾是指,经济法原则要兼顾平衡在市场经济中各项互为辩证关系的各个主体和要件,比如,国家和国内竞争者之间的利益平衡,国家与竞争者中的企业之间的利益平衡,国家与竞争者中的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平衡,竞争者中企业与竞争者中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平衡,竞争者中企业与企业中的劳动者的利益平衡,以及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利益平衡,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利益平衡。由此可以看出,经济法原则不仅仅在于保障经济利益,同时也要保障中小型企业的竞争权利,企业中劳动者经济及人身权益,消费者的切身利益等,以干预市场经济的形式,来维护市场经济,保障各方利益。
正如我们上文所述,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商务给人们带来了便捷,例如网上购物网上看病,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因此,在扶持电子商务的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护网上消费者的权益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这就要我们秉持着利益兼顾的原则去处理问题。
(四)可持续发展原则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有时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资源的过度开发,人口膨胀,环境的破坏,日益制约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因而,经济法原则就需要有宏观的、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干预市场经济。
以上这些原则相互想成,互相联系,互为补充,形成了经济法对市场的良性干预,在经济法原则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学说 关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国内诸多学者的观点不仅相同,同时也有很多种学说,下面将一一列举。国内学者中,漆多俊认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在社会经济中的各种社会关系、经济关系,也就是说经济法调整的不是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也不是行政法调整的具体政府部门与公民之间,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而是调整反垄断和限制竞关系,国家投资经营管理关系,宏观调控关系等,通过调节这些社会关系,社会中的经济关系,以达到在保障国家调控的同时,平衡市场调控,在保障经济效率的同时,平衡稳定经济发展;史际春认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市场经济中的各种相对具体的关系,例如管理关系、竞争协作关系、流转关系等等,经济法通过调整这些相对具体的关系来使国家力量参与、渗透到市场经济中,而这种参与、渗透,并不是直接强制力干预,而是根据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趋势,顺应市场规律的发展,参与到市场经济中的见解干预,此观点侧重于经济法原则关于公共需求的方面;王保树认为经济法调整的对象是社会经济中的管理关系,比如政府之间的管理关系,政府与经济组织之间的管理关系,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管理关系等,通过关于公共关系的管理,来保障市场经济的稳定有序发展,此观点侧重于经济法原则中的公共关系方面。
关于经济法的具体调整对象,主要有一下七种学说:第一,经济协调说,该学说认为经济法具体的调整对象是协调社会经济的各种关系,比如企业组织管理、市场管理、宏观调控和社会保障等关系;第二,需要干预经济关系说,该学说认为经济法具体调整的是市场经济的需要以及政府根据需要干预市场的经济关系,从而促进市场的有利有序发展,比如微观经济调控、市场调控、宏观经济调控、社会分配等关系;第三,经济管理与市场运行关系说,此学说认为经济法具体调整的是市场管理行为以及市场运行中的各项经济行为,比如国家经济管理、市场运行、组织内部经济、涉外经济等行为;第四,社会公共性说,此学说侧重于经济法原则中的公共需求方面,包括市场管理关系:宏观经济管理关系,对外经济管理关系;第五,国家经济调节关系说,此学说认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市场经济中的各项需要国家进行干预的各项关系,比如市场规制、国家投资经营、宏观调控等关系;第六,国家管理经济领域说,此学说认为经济法是国家管理经济领域各方面的一种方式,比如经济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组织管理性的流转与协作等关系。
四、经济法调整对象之我见
第一,宏观调控关系。美国金融危机、欧盟次债危机的爆发,告诉我们任由市场的发展是不行,必须要国家进行适度的监管与调控,经济一般是由市场来调整的,市场是无形之手,但是市场有时候会失灵的,因为经济盈利性,例如华尔街投行人们不择手段地去投资获利,甚至不惜做一些违法证券投资的活动,所以当市场失灵的时候就需要国家政府来调整,宏观调控关系包括国家投资、产业促进、价格定价机制、金融、税收、财政等法律关系也需要经济法来宏观调,形成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对商品房价格定价和规制,使得房价不能过高;通过征收税收,来减收收入差距,发展经济建设,保证社会秩序。
第二,市场规制关系。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调整那些不正当的竞争行为,经营者集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等等都是需要国家之手来调整,还包括一些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等,这个都是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规制市场强势一方主体,保护弱者一方。在现在社会中,出现很多,权力寻租的现象,这就是由于行政垄断的原因,因此为了更好地保障公平,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我们要用经济法来进行规制。随着我国的深入改革,新设立了知识产权法院,可见我国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与保护,那么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定会受到经济法的严厉制裁。
第三,国有参与关系。国有参与是指国家用国家资产,参与到市场竞争关系中来,以宏观调控为目的,将社会资产进行再分配,调整社会投资比例,促进市场经济平衡有序发展的活动。由此看来,这种国有参与活动是国家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方式,这种宏观调控不仅仅体现在国家经济关系内部,也同时参与、调整、引导着国内经济关系与国际经济关系的关系。有关国有企业的改制问题,一直是我们经济改革的重要方面,如何做到政企分开,公平竞争,保障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这就需要经济法来研究和调整。
五、结语
经济法是一门很重要的法律,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和基本原则,一直都是很争议的课题。有不同的观点,才有进步的可能,有争议,学术、理论、实践才能够进步。学术因争议而逐步改善,向着真理迈进,不过于此同时,盲目的争议是起不到良好的作用的,争议还需要理智,这样才能使真理越辩越明,学术问题是越辩越明,所以我们在不断学习优秀学者的观点的同时,要有思辨的能力,有自己的看法和独到见解,这样对经济法的研究会更有帮助。对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和基本原则才能认识的更深刻。
篇7
一、行政管理主体依法处理个人信息的前提条件
1.法律依据的支持
行政管理部门在规整个人信息过程中基本依照行政规则进行谨慎处理,根据抽象思维判断,公民核心权力其实是围绕公共利益行使的,一旦说任何权力基础超出公共利益的规范界限,则此类行为就自然失去正当性维系优势。公益内涵目前已经成为行政疏通过程中不可回避的要点,国家监管单位如若对公益理念视若无睹,同样不能贯彻任何正当存在的价值意义。在断定行政机关行为能否满足公益标准环节中,要跟随行政机关主体进行宪法标准对比、验证。
2.稳固个人信息的安全性、隐秘性地位
个人信息是反映主体性格、形象最为有力的依据,如若处理过程中产生任何遗漏现象都多少会制约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地位。所以,行政管制主体在实施任何决策时,其具体应用的档案资料必须要维持最新、最完整的状态,保证后期做出决定时能够具备必要的公正性特征。另外,行政机关在规划保障措施时,需要配合技术、物理元素进行有机整合,保障记录结果的安全、隐秘特征,规避任何安全隐患滋生。这样的危害将给个人学习、生活带来一切不变后果,因此斟酌处理绝不是空穴来潮之举。
二、个人信息保护的范围及基本原则
1.个人信息保护的范围
法律保护的范围应及于一切个人信息。在过去手工收集和处理个人信息的技术条件下,个人信息受到的威胁并不突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这种威胁已变得十分现实和严重。因此,不少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仅对电脑处理的个人信息进行规范,如美国、英国、日本、我国台湾地区等。而一些国家的立法则对自动化处理与人工处理的个人信息进行同时规范,如德国、荷兰等。笔者认为,尽管电脑处理的个人信息更容易受到侵害,但不能因此而忽视人工处理和半自动系统处理的个人信息。个人信息立法应给以个人信息全面保护。
2.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原则
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也应明确规定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原则,作为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指导思想,同时也用来弥补具体规则的不足。借鉴国际立法经验,个人信息保护法总体上应体现合法兼正当的原则,具体应规定以下原则:
(1)合法原则。行政主体行为的目的、方式、程序、内容均不能违反法律的规定。
(2)直接收集原则。个人信息的收集,原则上应该直接向信息主体收集。现代信息技术使得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具有隐蔽性,该原则有利于实现信息主体对其个人信息的直接支配和控制。这是个人信息决定权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信息主体获得知悉权。
(3)目的明确原则。个人信息在收集时必须有明确的目的,禁止超出目的范围而收集、处理和利用个人信息。对于行政机关来说,必须在行使行政职权、履行行政职责所需的目的范围内收集、处理和利用个人信息。行政机关应告知信息主体信息收集的目的。
(4)公开原则。一般应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利用保持公开,使信息主体了解其个人信息被收集、处理和利用的情况。当然,“公开”并非指将个人信息的内容向公众公开,而是指将个人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利用的情况向信息主体公开,否则将违背个人信息保护的目的。
(5)完整正确原则。信息处理主体应保持所持有的个人信息的完整、准确和时新,信息主体对错误、有瑕疵的个人信息有要求更正的权利。当然,信息主体的更正权仅在于维护其个人信息的正确、完整与时新,其行使更正权的程序与内容应当受到适当的限制。
(6)安全原则。行政主体应采取安全保护措施,防止个人信息泄露、灭失和不正当使用。
三、个人信息保护的监督机关存在的价值
个人信息保护监督机关的设置,存在独立的监督和原行政机关自行监督两种模式。经过法律机构授权的独立监督单位,固然有利于个人信息保护、监督职责的履行,但设置新的机构涉及机构和人员的编制,需要必须的工作条件和经费,这显然不符合机构精简的原则,同时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不相吻合。而由原行政机关自行监督,属于行为主体自己行为自己监督,其不足亦是显而易见的。为全面克制这一隐患特征,可以立足于我国现有的行政复议制度,把行政复议机关作为个人信息保护监督机关,并且赋予其相应的职权。依照上述内容论述,我国目前既有的行政复议以及诉讼制度,可以为信息主体提供救赎空间。个人信息保护法需要明确规定信息主体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不得遭受任何损害危机,如若问题滋生并且后果严重,必须联合个体需求标准予以适当的赔偿。这是目前国家行政管理事务中较为较真的话题,需要相关人员能够予以重视。
篇8
关键字:危机矿山;地质资料;服务;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工作经过政府和各矿山企业近几年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果。在230个找矿项目中,48个探获资源储量达到大型或超大型矿床规模,76个探获资源储量达到中型规模。在取得找矿突破的同时,通过危机矿山地质资料采集工作,收集了大量原始实物和成果地质资料以及文献资料。由于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工作所涉及的大部分矿山是我国著名老矿山,其矿床类型大部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有的还具有特殊性。为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危机矿产接替资源找矿工作形成的地质资料及时向社会推广应用,提高地质资料利用效率,共享危矿找矿成果,提高找矿工作效率,扩大矿产资源储量,建设危机矿山地质资料信息集成系统十分必要。
1危机矿山地质资料信息集成系统总体设计
1.1系统设计目标
通过调研国内外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技术手段、服务途径和服务方式,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GIS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将危机矿山找矿工作获取的原始、实物和成果地质资料以及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信息集成,开发具有数据输入、输出、查询、备份等多功能、全方位、信息共享的危机矿山地质资料信息集成系统,为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汇集地质资料成果,提供获取危机矿山各类地质资料信息的门户,塑造危机矿山立体地质信息形象,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提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
1.2系统设计原则
该系统的设计开发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标准化、规范化和安全性原则。该系统应遵循信息技术的国家及行业标准和规范,确保信息资源存储、传输和应用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安全性。
(2)实用性原则。该系统应能满足危机矿山地质找矿资料信息集成的需要,提高其工作效率,方便用户检索查询。
(3)可靠性原则。该系统应有很强的容错和处理突发事件以及报错能力,不至于因某个动作或某个突发事件而导致数据丢失或系统瘫痪。
(4)开放性和可扩展性原则。为方便系统功能的扩展,该系统宜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简称“SOA”)开放标准,将主要功能写成专门的模块或是类。在系统后期功能扩展和更新维护中只需修改参数、调用或开发新的模块即可实现功能扩展。
(5)经济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在保证实现各项功能的基础上,应以最高性价比配置系统的软硬件,还应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易学易用,操作简便灵活等。
1.3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危机矿山地质资料信息集成系统按照B/S结构,采取多种技术手段设计开发,由后台和前台两部分组成,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后台以ASP技术(ActiveServerPage动态服务器页面,简称“ASP”)作为软件开发平台,选用Microsoft SQL Server2008数据库设计开发,主要由矿山基本信息管理、项目基本信息管理、矿山新闻管理、原始资料信息管理、实物资料信息管理、成果资料信息管理、文献资料信息管理、矿山图片管理和用户管理等功能模块组成;前台采用Xhtml、CSS、Flash、JS等前端表现技术手段设计开发,主要由导航页面、系统首页、矿山新闻、原始资料、实物资料、成果资料、文献资料和矿山图片等功能模块组成;后台各部分功能模块与前台功能对应信息如表1所示。该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由用户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等三层架构组成,各层作用如下:
(1)用户层。用户可以通过该系统前台获得资料浏览、查询、下载等服务。
(2)业务逻辑层。业务逻辑层是分析、处理系统前台或后台发送和接收到的各类信息,并将处理结果返回系统前台或后台。
(3)数据层。数据层主要是存放各类与危机矿山相关的资料信息。这些数据以危机矿山或项目为基本单元,对所有数据资料进行统一组织和管理。
2 危机矿山地质资料信息集成系统功能概述
该系统基本实现了各危机矿山原始、实物和成果地质资料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浏览、查询和下载等服务功能。
2.1 系统后台功能概述
后台即系统管理员对系统前台内容进行集中管理的平台,同时可对系统进行不同程度的配置以达到理想效果。该系统后台设计界面如图2所示。对于后台的每一功能模块都包含相应资料信息的添加、删除、修改等管理功能(见图2)。
2.2 前台功能概述
前台即系统的网站页面,它将后台存储的各种地质资料信息按照一定的方式展示出来。该系统提供了较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如图3所示。该系统的检索查询主要包括根据导航信息和利用菜单栏各功能菜单等两种查询方式。其中,该系统提供了根据地图、行政区名称、矿种类别和成矿类型等四种导航信息查询方式供用户利用。用户选择某一危机矿山之后即进入该矿山专题页面如图4所示。用户也可以利用菜单栏进行原始、实物、成果和文献相关资料的检索查询。
矿山专题页面是以危机矿山或项目为基本单元向用户提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主要包括矿山新闻、原始资料、实物资料、成果资料、文献资料等信息。对于某一矿山的资料信息是以列表的形式进行罗列。用户选择所需资料即可打开相应资料或跳转到下载界面。具体应用举例如下:
(1)钻孔岩心柱状图信息显示功能
选择“实物资料/岩心”打开如图5所示钻孔岩心柱状图显示信息。
(2)光薄片信息显示功能
选择“实物资料/光薄片”,在列表中选择其中某一光薄片打开如图6所示的光薄片信息显示页面。
结语
该系统采用B/S结构开发设计,基本实现了危机矿山地质资料信息的输入、输出、检索查询等功能,是危机矿山勘查项目成果集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的设计开发完成为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工作地质资料成果的展示和推广应用提供了一种网络化服务方式,可方便用户浏览、检索和利用地质资料信息。为充分发挥该系统作用,在后续工作中应积极收集整理危机矿山地质资料信息,并及时更新和维护后台数据库,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提供资料利用服务,发挥危机矿山专项工作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9
一、指导思想
建立新农保制度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决策,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重大举措,是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基础性工程,是实现广大农村居民老有所养、促进家庭和谐、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惠民政策。各有关部门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运用通俗易懂的宣传方式,加强对新农保试点工作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和各项政策的宣传,使这项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引导适龄农民积极参保。
二、工作机构及职责
为确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宣传到位,不留死角,特成立宣传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副组长:×××(县政府法制办主任)
×××(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成 员:×××(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广播电视局局长)
×××(县民政局局长)
×××(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局长)
×××(县残联副主席)
各乡镇人民政府乡镇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由×××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
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职责:
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宣传工作的部署、实施、督促
县广播电视管理局:负责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相关政策的宣传工作。
县民政局、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局长、县残联:负责服务人群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宣传工作。
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区域内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宣传工作。
三、时间与步骤
1、召开新农保动员大会(12月20日-12月25日)召开由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参加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动员大会,对新农保工作作全面部署,提高各级各部门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认识。各乡镇人民政府要组织由乡镇干部职工及村组干部参加的动员培训大会,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让每一位干部职工知晓政策、熟悉政策。
2、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大力开展新农保政策宣传。(12月25日-1月4日)
宣传部要通过电视报纸不间断地宣传新农保政策,对新农保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典型事例作一次深入专题报道;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组织开展新农保政策宣传咨询活动,制作宣传资料。各乡镇要组织开展新农保政策宣传咨询活动,在人口密集的街道悬挂宣传标语,组织各村小组通过板报、广播大力宣传新农保政策,张贴新农保宣传口号。组织村干部及新农保经办人员深入乡镇,走村串户,宣讲新农保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和各项政策,并对农民提出的问题及时答疑解惑。各新农保经办机构、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民政局、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局长、县残联等要悬挂新农保宣传标语,在服务窗口摆放新农保宣传单。要通过广泛努力使新农保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附:新农保宣传标语及口号
1、新农保宣传标语: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推进新农保制度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让农民养老有保障
篇10
相对于中央政府而言,地方政府更容易发生变革与创新,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的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体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进行了深刻的变革,地方政府的变革不仅包括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变化,而且包括地方政府本身治理结构的变革;不仅有技术方面的微调,也有制度领域的深层变革;不仅包括政治与行政关系的调整,还包括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重新定位;不仅包括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的调适,也包括政府权力的内部转移。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各国地方政府改革潮流具有强烈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原因。二战以后,西方主要国家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都经历了建设福利国家的过程,政府公共开支逐年上升,最终导致了不同程度的财政危机,财政危机是促使地方政府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民对政府的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要求也有所提高,90年代,公民对地方政府的不满引起的合法性危机意味着地方政府的改革势在必行。
全球化不仅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同时加剧了地方政府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的竞争,只有改革和创新才能增强地方政府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改革和创新也就成为了一些地方政府主动的自觉的行为。新公共管理运动是波及范围最广、影响最深刻的一场政府改革运动,自英美率先进行了新公共管理改革后,这场改革迅速在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以及欧洲大陆推开,至今仍未结束。
有人将这次改革称为“重塑政府”、“政府再造”或“治道变革”,或曰以企业家精神来改造政府,并列举了改革的十项原则: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善于授权而不是事必躬亲;引入竞争机制;注重目标使命而非繁文缛节;重产出而不是只顾投入;顾客导向和服务意识;注重收益而不要浪费;重预防胜于治疗;更多协作与分权而不是加强集权;重市场机制而非行政指令。新公共管理改革包涵了许多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概念,而其共同的基本原则是参考、仿照私人部门的组织、运行和市场导向原则,以克服“(福利)国家失灵”和“公共管理失灵”的现象,但其做法和后果在各国大不一样。
- 上一篇:电子产品市场调研报告
- 下一篇:仓储管理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