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知识教学范文
时间:2024-01-16 11:45: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语文知识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结合阅读,渗透语文知识
在语文教材中,课文本身蕴涵着丰富的语文知识。在初中语文知识教学中,教师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而单纯地讲解语文知识,应该结合文本,让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来分析体会,加深理解。
比如,字词教学,对于一些多音多义汉字,只有将它们融入到语句篇章中,才能够准确了解字词的读音和具体含义。同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可培养学生结合语境的猜词能力。①联系上下文猜测多义词在文中的特殊语义。如,结合语境,明白词语隐含意义;理解临时意义,辨析不同义项;明白概念之间的关系;等等。②准确掌握指示代词的含义。
再如,对于一些语法、修辞、句式等语文知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细细体会,深化理解。如,教学《为你打开一扇门》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及其好处,这样,既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也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譬如,结合课文,探索艺术特色:①文章题目是“为你打开一扇门”,此处的“门”是虚写还是实写?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着怎样的效果?(比喻,生动形象,引人入胜。)②分组找出蕴涵修辞手法的句子,交流探讨。a.你把生活的帷幕一幕一幕地拉开,让无数不同的角色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激励人心的喜剧和悲剧。(比喻与拟人,形象描绘出文学特点及其意义。);b.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运用排比句,强化语势,突出内容,加强感情。)
二、趣味练习,巩固语文知识
在初中语文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注意趣味教学,让学生在趣味活动中主动学习知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巩固记忆。反之,若教师只是程序化、机械式教学,那么不但知识显得苍白无力,而且学生也学得枯燥乏味,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语文知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特点入手,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些趣味活动与练习,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习热情。
如,教学对联知识时,教师可设计丰富多样的趣味教学活动。如,对联趣话、写对联竞赛、背诵对联竞赛、“对联知识竞赛”等。从而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并学会灵活运用语文知识。
篇2
【关键词】修辞知识;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运用
初中语文写作教育在整个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此教师要提升对修辞教学的重视,加强对各种修辞知识的教授,进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加强学生的语言精准性,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
一、修辞知识的地位
修辞知识在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其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根本上提升其整体教学质量与效果。
(一)修辞知识是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修辞在实践中可以分为语音修辞、词语修辞、语句修辞以及篇章与体风格相关相关内容,在实践中对于其具体的语句、字词以及声韵等较为重视。修辞知识在写作中运用可以有效的提升其整体价值与意义,深化文章意义。基于写作结果的角度来说,只有通过语言修辞润色之后的作文才可以充分的彰显其内在的意义,达到明朗通畅的目的。基于写作实践的角度来说,修辞也可以在不同的写作教育阶段中渗透,其在写作题材的设定、材料的提取以及主体的表现与整体结构的设置等内容上均可以应用。修辞技巧在实践中也可以有效的提升整体语言的交际能力,对此要想真正的提升其整体的教学质量,就要加强对学生修辞技巧的重视,在实践的写作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渗透相关消极修辞知识,将其与作文知识系统进行融合,进而利用相互渗透的作用,在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水平。
(二)修辞学习是写作修辞技巧提升的基础
修辞的本质就是对词语意义进行精准的把握,其整体意义就是词语的核心。
第一,词语的选择与应用可以有效的提升整篇文章的文采,充分的彰显了语言内在的表现能力,进而提升了整体的修辞效果。
第二,融入语体。语体是一种修辞规律的客观反应。文字都是通过字词、语句、段落组件形成的,词语以以及句式的选择与搭配,与修辞风格的选择都是极为重要的。中学生作文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文章顺畅明了,然后在基于此基础之上做到文采斐然。讲究锤炼语句,主要是对词语意义的准确把握。意义是词语的灵魂,词语意义的把握是词,对此教师要提升学生的修辞学习能力,是学生可以充分的了解自己的写作内容,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进而避免出现各种逻辑问题。修辞的教授过程中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使学生可以充分的表现自己的内在含义,进而使学生养成一个遣词造句的良好习惯,这样才可以在写作中自然的应用相关写作手法以及表达方式手段。
二、修辞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Z文写作教学中修辞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学生学习相关修辞知识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以及审美情趣与能力,在其学习过程中可以提升语文内涵,进而灵活的应用修辞能力,对于学生的写作学习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比较法
比较法一种最为基础的修辞教学方式,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应用此种模式可以提升学生对修辞的鉴赏能力,使学生感受到修辞运用的实际效果。比较法在应用过程中,可以通过灵活的方式对各种修辞模式与手段进行词语与句式的更换,可以提升整体的表现效果,进而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了解到不同修辞方式的不同效果,进而加强学生的印象。
在中学语文修辞教学利用比较教学模式开展就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对此教师可以通过作者完成之后的以及未完成的相关作进行对比分析,通过临摹研究,加强对修辞道理的了解,同时,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的作文原稿以及修改稿进行对此,进而发现问题,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不同的文体的在相同的内容中进行对比分析、对于不同的作家作品进行比较、对于不同的句式进行比较,通过词语的替换效果分析比较,了解最适宜的修辞模式,这样可以有效的提升对知识暗点的理解,是学生可以正确的应用相关修辞手段与方式;在修辞方法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阅读审美以及鉴赏能力,对提升其写作能力以及水平奠定了基础。
(二)切境法
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应用想修辞模式,通过设置特定的语言环境,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加强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对此教师可以基于以下几点开展工作:
第一,语言环境的设置要对具体的时间、地点、听读对象等相关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基于其具体的状况进行相关修辞手法的应用,才可以提升其整体的修辞效果,对此教师在修辞知识教授的过程中,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汇中分析修辞模式与手段,进而对作者的相关思想进行分析思考;
第二,加强对语言环境的把控,提升对语言的鉴赏与品味能力。修辞手段只有在语言环境中才可以真正的显示出具体的修辞效果,对此教师在实践中可以充分的利用初中语文教材,通过对其分析了解,对其规范性以及艺术性进行渗透的探究,使学生在修辞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的综合课本内容,融合实际的语言环境,对于修辞手段与方法的具体表达作用进行深入的了解。教师在实践中可以整合课文的实际语言环境对学生的修辞知识进行引导,是学生了解修辞手法的具体表达作用,加强修辞的品评以及鉴赏能力,进而提升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
对此,在实践中教师要加强对语境的重视,要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应用合适的修辞手段与方式;然后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应用合适的句式,加强学生对于不同语境的理解与分支,在语言的应用过程中必须保障其与修辞手段相契合,根据不同的感彩、社会环境、语言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应用合适的修辞模式。
三、结束语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修辞知识的重视,通过对其具体的地位以及作用的了解,提升学生对各种修辞知识的认知与了解,进而遵循相关修辞知识学习原则,有针对的开展教学活动。中学教师要不断的改变其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手段,在写作教学中充分的融入修辞知识,使学生了解修辞写作的重要意义,进而在根本上提升其整体的写作能力以及水平。
参考文献:
[1]谭玉,李胜清.论修辞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1):16-18.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方法
随着高考改革的进行,语文在考试中的地位越来越高,2019年语文在高考中所占的分数将达到200分,这体现了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语文教学的重视,而语文作为一门积累性较强的学科,是需要从小学阶段开始就不断积累的,特别是对于大量的需要记忆、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来说。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刚刚对学习有了新的认识,正是接受新学习方法的学年段,因而语文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基础知识,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
一、整体认识分析语文基础知识体系
小学阶段学生虽然学习了各种语文基础知识,但并没有系统地对语文基础知识体系有整体的认识,这给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带来困难。语文基础知识由汉语知识、文体知识以及文学知识三部分构成。汉语知识包括拼音、汉字、词、短语、句子以及修辞等内容;文体知识包括议论、说明、记叙、书信等各种文体的知识;文学常识包括教材涉及的作家作品信息。教师可以把语文基础知识的分类按照网络结构图的形式进行归类,让学生清晰地把握语文基础知识,这便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二、汉语知识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分析
1.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字词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在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路边商店、电视广告、手机新闻等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事物都是用文字表达的,对于遇到的不认识的生字、生词或者不常见的用法,要鼓励学生及时记下来,形成积累本,有闲暇时间便复习。这不但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探索能力,更激发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生活中那不经意的一瞥可能比反复死记硬背效果要好得多。
2.在课外阅读中积累字词
初中生基本都有课外阅读的习惯,根据个人喜好不同、品位不同,阅读内容千差万别,但是都属于语文阅读的一部分。例如《读者》《意林》这种杂志在中学生之家很受欢迎,我们鼓励学生在读课外读物的同时,要学会利用工具书,对于不懂的字词或者感到作者写的内容难以理解,要及时向他人请教,及时领悟生僻字词的意思,加深印象并记忆。
3.课堂上对字词做重点解读
在初中阶段,很多教师开始不再重视生字生词等基本教学内容,仅仅告诉学生怎么读后便不再理会,这都是错误的做法。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读,还要教会学生这个字的常用词组,最终以在作文中能流畅运用为最终目的。
三、文体知识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分析
对于初中生来说,首先要明确不同文体之间的区别,记叙文是讲述故事,需要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通过上下文联系与综合分析,掌握记叙文要点;散文的要点是形散神不散,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注意概括文章主题,通过品味散文的语言、分析其表现手法得出文章脉络,进而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核心是什么;议论文则有明确的论点论证过程。其次,通过模仿与练习,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方法,对于初中生来说,模仿一些著名作家的作品是一种不错的写作方式,在总结出自己的作品优缺后,开始写出自己风格的文章。
四、文学常识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分析
文学常识只有广泛的阅读与记忆才能不断积累。对于初中生来说,考试要求的文学常识内容并不多,但是从语文知识积累的角度来说,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要尽可能多地阅读、广泛地涉猎文学常识,因为到了高中以后各科的学习压力骤然增大,学生很难会有大量的时间进行阅读。积累文学常识具体来说有很多技巧:
1.列表法
文学常识数量庞大,但如果将积累的知识内容进行列表分类,便可以使杂乱的文学常识变得一目了然,进而化难为易。例如,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第一”,我们可以把这些“第一”统计出来: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这样集中记忆,文学常识变得简单。
2.比较法
文学常识有很多知识点较为相似,学生很容易记混,对于这种知识点,我们不妨迎难而上,把相似的内容归纳到一起,比较分析它们的不同特征,进行分辨训练。例如,书法四体:楷、草、隶、篆;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秀才四艺:琴、棋、书、画。这些文学常识之间有着明显区别,学生经过比较便知。
汉语博大精深,语文基础知识更是纷繁复杂,但却有其内在规律可循。只要把语文基础知识进行细分,形成网络结构图,对于结构图的每条支线进行详细研究,把大而复杂的知识点分割,我们就会发现,条理清晰的语文基础知识并不难,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积累,在课堂听教师细致分析,在课外阅读中,养成积累的习惯,那么我们就会变成有学识的人,成为有涵养的人。
篇4
一、淡化语文知识教学
近年来,伴随着人们关于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争论,淡化语文知识教学的观点渐渐占据上风。另外,“新课标”要求教师不宜刻意追求知识的完整与系统。然而,作为基础阶段的课程教学,初中语文教学是否需要讲授完整而系统的知识呢?在教学过程中,哪些知识需要系统地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应该强化知识教学还是淡化知识教学?实际上,在语文知识教学中,学生若只是了解语法知识,则难以理解语言难点。其次,学习语法并不只是理解语言难点,其目的在于规范语言运用。如讲授语法,不仅仅是让学生明白课文中的某一句话,而是让其学会识别语病,学会修改语病,并避免在运用中出现语病;而讲授修辞知识,也不仅仅是让学生明白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活用语言,运用修辞,让书面表达更形象、生动。想实现这一目标,单纯了解语法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注重实践运用。可见,语文知识教学并不等同于文学文化常识教学,利用实践活动组织知识教学。
当前,语文知识教学的现状如下:有的教师因僵硬地遵循“课标”中“不刻意追求知识教学的完整与系统”的要求,因而碰到拓展性、严肃性的知识时或举棋不定,或浅尝辄止;有的则讲解得似是而非,其原因在于教师自身知识的缺乏。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认识到知识的完整与系统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教。这就需要注意如下几点:语文教学的系统性并不是照搬语文知识系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合理而有效的训练方法,将语文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利用实践活动组织知识教学。
二、知识教学停留在静态范畴
在语文教学中,对于知识概念,不少教师仍是在静态范畴中进行理解,认为语文知识仅仅是语法、字词、修辞、句篇等基础性知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虽然对语文知识的概念进行了修正,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还是侧重于静态范畴,还是围绕字音与字形、修辞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但是,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语文知识的内涵也需要不断更新,但这正是当前知识教学所欠缺的。就语文学科本身而言,其知识包括文体知识、读写知识、修辞知识、语法知识等。以修辞与语法为例,其知识体系的建构往往追求知识的“好懂”与“精要”,这一方向是正确的,然而实用性不高,仍局限于“理论语言学”,动态式的知识运用远低于静态式的语言知识识记,即没有结合读写等实践活动来激活语文知识,引导学生推敲字词、活用修辞、揣摩句式等。如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把语文知识与语感、语文实践相对立。实际上,这是错误的观点,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事实上,语感和语文知识虽然是不同层面的概念,但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其中,语文知识是课程层面,注重建设课程内容;而语感属于学习经验,注重达到课程目标;语文实践是教学层面,注重教学过程,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可沟通“语感”与“语文知识”的关联。
三、忽略知识与能力的迁移转换
篇5
一、语文学科独有的特点
(一)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参与能力都得到提高,真正实现语文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都体现着作者的审美理想和艺术品质。作者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无疑都经过了精细的加工和雕琢,创造出了超越现实的艺术美。学生通过与作者产生共鸣而为之感动和兴奋,从中受到启发,甚至有的学生在会产生亲自创作艺术美的冲动。从这一点上来说,语文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语文学科的教学与学生审美素质的完美结合,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三)语文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语文作品不是以情感人就是以理服人,带有很强的教育意义。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千挑万选才最终被确定出现在课文中的,这些文章都凝聚着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都体现着作者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的有力材料。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入对学生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道德情操。因此说,语文作品的学习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四)语文学科的特点促进了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许多文学作品都具有思辨性或者很强的叙事性,还有的作品非常幽默、风趣,这些都会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文学作品能够得到心灵的慰藉和情感的宣泄。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等方面作用非常明显。既然语文学科如此重要,对于培养学生素质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提高语文学科的奇特效果呢?笔者以为,要做到这一点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密不可分的。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与学是两张皮。教师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教师的“逼迫”下,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自。显然这样的教育是不成功的,也是与素质教育的宗旨相违背的。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只是起到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产生自主创新和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培养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语文教学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启发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培养了学生的品行和各方面素质。
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和谐统一
(一)教师要学会启发诱导
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要想上好一节课,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培养能力,就离不开教师的循循善诱,就要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教师启发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入手,比如从教学目标上,从教材特点上,从教学方法上,从多媒体的运用上等方面,从而真正把知识变为学生的能力。教师启发诱导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学生在分析、探究、发现的基础上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增强了信心,同时也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重视,语文学科在这一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优势。因为,语文课文中涉及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有很多生动逼真的描写、抒情,有简练有力的议论,有趣味横生的说明,也有精妙的比喻、精辟的哲理等,这些都为语文情境教学创造了条件。语文课文中所蕴含的内容能让学生增长很多的知识和见识。比如,课文所涉及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趣闻趣事、某地的风土人情等。那么,教师经常用到的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哪些呢?其中就有多维思考法。所谓多维思考法就是要求教师能够设计出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思考的方法。让学生在思维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较常用的问句形式有“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会这样想,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应仅仅停留在是与非的问题,而是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会让学生对文学作品有更深的认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三)要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一位好的教师不是看他讲课有多么的好、多么的生动,而是要看这位教师能不能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也就是用联系、发展、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语文课本中的很多文章都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经典作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对教师的讲解提出质疑和自己的看法,这就是学生在用发展、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这就是进步。当然,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会显得肤浅和怪异,这时教师不能随意批评,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是要大力鼓励,及时指正。
(四)鼓励学生积极交流、敢想敢说
篇6
一、要把语文课教成语文课,而不是其他课
语文教学要以学习、理解、掌握和运用语文工具为宗旨;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核心,提高听、说、读、写各种能力。坚持“因文明道,因道悟文”的整体性教学原则。并结合语文因素的分析进行与具体语文内容相关的政治思想教育,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进行审美陶冶。变语文形式教学的单一功能为知、情、意教育统一的多功能。提高语文教学综合效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向社会,贴近生活,扩展语文教育空间。通过语文实践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素质教育要以人为本。在实践初中语文素质教育过程中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搞清楚“教学”这个命题。首先要认识到教学是双向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双向交流,互为主客体的。教学的目的在于充分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形成教学合力,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学生的主体能力,才能有效地体现素质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活力。说过:“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的问题。”可见,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在教学中见物不见人,备书不备人,教书育人,都是违反教学规律的。
二、要发挥素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素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言,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那是无效劳动。因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不到落实。这个问题不解决,素质教育只能是一句空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立足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和完善。要根据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需要传授最基本的具有发展前途的知识和技能,致力于开发学生的潜能。要在语文教学中注入能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情境教育”,使之成为整体性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催化剂,进而促进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强化学生的主体能力,致力于促进、改善学生的学。把教师的外驱力转化为学生的内驱力,以期实现叶圣陶先生的“凡为教,目的在于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这是取得教学最佳效果的根本保证。只有这样,才能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三、要注重语文内容的人文属性
不能把对语文知识的肢解作为对课文的分析,诸如这是单句,那是复句;这是比喻,那是拟人等等,这是蹩脚的语言课,而不是成功的语文课。应当根据语文形式和语文内容不可分割的整体性原则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领会语文形式表达了怎样的内容,鉴赏这种表现形式的优劣所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不能只靠听和看得来,而要身经百炼,在自身反复的语言实践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语文课,特别是初中语文课,是一种技能课、能力训练课。因此,应以语言训练为中心,从课内向课外扩展,培养把知识迁移为能力,使学生从我学会变为我会学。
四、语文教学又是一项多层次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教学 ;方法与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收录多首我国古代杰出诗人的名作,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可以让学生对祖国的文化有更多的了解。但是由于生活环境所致,初中生学习古诗有一定的难度,运用合适方式来进行古诗教学,就显得很重要了。
一、学习古诗应抓住的环节
(一)看得懂
对于古人来说,读诗并没有太大的语言障碍,近代人读诗所遇到的障碍也不大,但是对于生活在快餐文化下的初中生,在缺少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化素养的基础下,学习古诗的障碍就非常大了。学习的障碍包括:诗词中对于当时社会生活的描写,与当代初中生的生活距离太遥远,学生无法理解;缺少古代文化的积累以及古代汉语的知识,使学生无法理解文章的含义;古代语言在语法结构、字词意义和表达习惯上与今天大相径庭,学生容易将古词义与今词义混淆,影响理解。笔者主张合理地利用工具书等,了解文章的大意后,再结合自己的想法,对文章进行理解分析,但是不提倡对照工具书逐章逐句地进行翻译。
(二)读得熟
古诗中字词的平仄都是有讲究的,每个文字都具有传达感情的功能,字词韵调的高低起伏,往往伴随着情感的起伏波动。平声宽平表达的是平缓和谐的思想感情,上声劲厉所传达的是沉重凝郁的思想感情,去声的清幽宜于对清新渺远的思想感情进行表达,入声短促是对于激情峭拔的思想感情的体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大致理清古诗的含义后,需要学生反复朗读古诗,要大声地、充满感情地读,并将自己代入到诗中体会诗人的感情。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停顿、重音、语速、语调。朗读最为忌讳的是为了读而读、简单的重复以及知识停留在诗词表面的读。
(三)说得出
对于古诗,不但要领会其背后的深层含义,还要对其进行评鉴赏析。目前的初中古诗教学中,评鉴赏析做的并不成功。之所以要鉴赏,是因为诗歌的情感、语言、技巧、形象等因素,只有“说的出”才会对诗歌的理解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进行古诗的鉴赏,才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含义。
二、学习古诗的模式
(一)从意象入手挖掘意境
由教师带领学生挖掘出诗歌的意象,再根据诗中对于意象的描写来分析诗的内容,为感悟诗歌奠定了基础。
(二)通过分析感悟来理解诗中的情感
教师在教会学生诗歌字词意思后,给学生介绍诗歌创作背景和诗人经历,让学生体会诗歌中所表露出的感情。通过对诗人情感的领悟与诗歌本身所传达的意境,试着对诗歌中的美感进行扩展,来实现知识的延伸。
(三)诵读诗句,品味韵律
诵读是一种感官参与的活动,通过将书面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作为声乐的韵律。
(四)揣摩词句,体会语言
古诗中,每一句,每一字都是语言的高度凝练,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想象,通过对古诗中字词用法的推敲,可以让学生对于字词用法,有更深的体会。
三、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激发兴趣法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古诗的教学上,可以通过插入一些典故、轶事、趣闻来激发初中生对于古诗的兴趣。例如在教授《醉花阴》这首词时,可以通过一些小故事,凸显李清照的文采。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之间发生过一个与《醉花阴》有关的小故事,当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的时候,赵明诚觉得不如妻子,妻子的这首词写的太好了,但是他不甘心,他废寝忘食,写了三天三夜,将自己所写的十五首诗词与《醉花阴》混在一起拿给朋友鉴赏,朋友看了半天,指出只有照搬妻子“莫道不消魂”句绝佳。学生在这里就会好奇这首诗究竟如何,对古诗词的兴趣也提高了。
(二)创设意境法
可以说意境在中国古代文学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些写景抒情的诗歌更是特别注重意境的营造。意境的意思就是作者本人的主观情感思想和所要描绘富有特征的客观景物的完美融合。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三)走进内心法
抒情类的古典诗歌都会有它内在的情感,学习古典诗歌就需要不断地探求本源、寻找内理、把握心声。在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中,以诗人所处的环境来思考,从而体会诗人的感触。
(四)迁移比较法
诗歌与诗歌之间并不是孤立与对立的,他们彼此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单方面地看待问题,可以通过对比诗歌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内容、写作手法等来分析两首诗,并从中发现一些规律。
1. 同类类比
在学习古典诗歌时,教师可以将同一风格、题材的诗歌放在一起,通过对比来让学生更加深刻,通过全面的理解,从中发现规律。
2. 异类类比
风格相似的诗歌可以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不同风格的也可以这样来比较,这样做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
四、结语
只有对古诗充满了兴趣,学习的动力才会更足,只有学生主动自愿地进行学习,学习起来才会更容易,一个好的模式和学习方法,增加的不仅仅是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更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参考文献
[1] 刘震宏.古典诗词的教学现状和对策[J].中学语文,2011(3).
篇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B-
0066-01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时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在这一阶段基本形成。因此,做好青少年尤其是初中学生的德育工作,对于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不仅仅是思想品德课的任务,更应该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励志教育是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笔者结合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励志教育。
一、利用课文作者的成长成就进行励志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选入的课文作者不乏伟人和大家。既有古代圣贤、诗人、文学家,又有现当代著名的作家,如孔子、杜甫、蒲松龄、王安石、杜牧、朱自清、冰心等;既有国内的政治家、伟人、革命家,又有国外的思想家、科学家、作家,如、、、弗兰西斯・培根、富兰克林、莫泊桑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发挥才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推进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这些伟人、大家的成长史与奋斗历程,就是绝佳的励志教育素材。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对作者生平的介绍就是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比如在我国享有崇高地位的孔子,青少年时期的生活非常穷困。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病逝,此后,由于家人不喜欢孔子母子,母亲被迫带着他四处流浪,最后定居曲阜,过着清贫的生活。从小颠沛流离的孔子,以刻苦勤奋成就了他的博学。又如《过零丁洋》的作者文天祥,他是南宋大臣,同时又是文学家、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他忠心报国,壮烈英名流传后世,也是爱国教育与励志教育的一个极好教材。
二、利用课文中的故事进行励志教育
很多语文课文中讲述的故事、呈现的哲语、塑造的人物形象等,本身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也能起到极好的励志教育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课文,挖掘课文的德育价值,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励志教育。
如在《愚公移山》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平时的学习和生活,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困难与挫折总是相伴而行,面对挫折和困难,有的人选择逃避和放弃,而课文中的愚公,在困难面前敢于挑战、不畏艰苦,其坚忍不拔的勇气、坚持不懈的精神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教师可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只要不怕挫折,永不言弃,就一定能够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险阻,最终到达理想的彼岸。又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品德与励志教育的好材料。
三、利用课文教学中开展的教学活动进行励志教育
篇9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落实;
笔者试以自己对素质教育理论学习心得及结合多年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谈一谈对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落实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思考之一: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树立素质教育思想。作为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这样一来的观念:人人应当学习语文,人人应该学好语文。因为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在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所以我们既不能把语文教学单纯地为升学服务,大搞"题海"战术,加重学生负担,妨碍学生的全面提高和全面发展,也不能单纯地为培养少数几个"尖子",让大部分学生成为陪读者,而应把语文教学的主要精力,投入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全体学生都能学,都会学,让每个学生都具备基本的语文素质。这种"一切为了学生学好语文"与"为了一切学生学好语文"的素质教育观念的树立至关重要,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制订好能为全体学生接受的教学目标。要使每个学生都喜欢语文,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的可接受性。要使学生学得会,能掌握,就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明确学习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要有层次性,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要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和提高。现行浙江版初中语文教材这方面做得较好,教学目标制定就鲜明地体验了上述思想。如第三册写作训练课《松鼠》一文的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知识教学,掌握"缨、兽、窝、杏、榛、栗、舵、杈、苔等9个字。了解文艺性说明与平实性说明的区别。能力训练,注意积累和运用下列词语:驯良、机警、乖巧、敏捷、狭窄。通过实践,初步抓住特点说明事物。 思想感情教育,感受小动物的可爱,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这样教与学目的性明确,可操作性强,贴近学生实际,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基本能达到预期学习目的。当然,教师还可以针对个别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目标作适当、灵活调整,降低或提高要求。如在听说训练课文《人民的勤务员》这一课,其中目标之一要求学生听两遍课文,能复述课文大意,这对几个智商较差的学生目标显得过高,我们在教学时可以把目标调整为听三次复述课文或改为复述一件事。这样,降低了目标要求,使稍差学生能接受所学的内容,也能达到教学目的。
2、要重视教学效果。初中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时,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要及时了解教学效果,通过效果的反馈,随时调整教学的动态过程。教师了解、收集教学效果的信息,可用个别谈话、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单元测试等方法。这样能做到"顾两头,促中间",使基础好的学生保持稳步上升,基础差的学生能有明显的提高,使全体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都有所进步。
3、不断改进教法和学法。一方面,教无定法,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最好办法是设法让学生对学习语文感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如可采用设疑激趣"法,因为""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有疑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例如在教《春笋》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两个问题:其一:本文所写的主要人物是放牛娃,给题目添一个副标题——《一个的放牛娃》。要求用一个能表现放牛娃的品质词语填空,并说说根据。"此疑一出,激起千尺浪,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他们仔细看课文,认真思考,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有说"热爱科学"的;有说"脚踏实地"的……并引用课文内容,说得头头是道、又跟邮局,学生发言踊跃,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稍加点拨,就顺利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教师接着顺势再设疑:其二"本课既然主要是写放牛娃,那么为什么不用’一位放牛娃’作为题目,而用’春笋’ 呢?此问一出,再次激发学生兴趣,第二个教学目标--题目的含义、作用及文章的主要写法由此顺利展开……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学",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尝试。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例如要培养学生养成以下良好语文学习习惯:
1、读书的习惯。通过三个要求培养,一是不动笔墨不看书,指导学生勾画、批注。二是讲效率,包括翻书、拿笔、阅读、书写等。三是作摘录。
2、做笔记习惯。第一步老师教,新学的知识,反复探讨的问题,教师小结的总问题、板书、自己不懂的问题要做笔记。第二步教师导,在应该记的时候,老师给以提示……。思考之二:应注重语文教学法的德育功能。思想道德素质是学生素质中最重要的部分。素质教育重要的一点要教会学生做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道德逐渐成型的关键时期,利用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教学活动、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所有学科课堂进行德育教育和渗透至关重要。不言而喻,初中语文的教学是其中主要的阵地和渠道。所以强化德育功能,为提高人的素质服务,这是语文科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给初中语文教学法带来的又一个思考。德育教育内容丰富,现仅就如何通过初中语文教学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一问题试作论述。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应贯穿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初中语文教师要利用语文学科本身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中学语文科教学大纲规定,中小学开设语文课目的就是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我们应该教育学生:一个人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就是热爱祖国的表现,是维护民族尊严、民族酌情的表现。也应使学生明白:我国的语言文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甲骨文算起,三千多年一直保持统一、稳步演变,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我国的语言文字使用广,占人类人口的近四分之一,东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语言文字就直接受到汉语文的影响;汉语又是世界上最发达最优美的语言之一,汉字的音、形、义相结合的优越性为世界所公认,是联合国的五种语言之一等等。通过语文教学渗透这些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篇10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诵读教学也逐渐走入古诗词教学的课堂。初中语文诵读教学旨在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本文主要探讨诵读教学的定位,浅析了诵读教学在实践中教学中依据。
【关键词】
诵读教学 古诗词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的教材基本都是古诗词,且这些诗词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之作,感情丰富,非常具有阅读、欣赏和审美价值,极具有教育意义。而传统意义的古诗词教学却出现一些教学误区,过于专注课文内容、音韵音律,忽略了古诗词的诵读。古诗词的诵读也是一种能力,是感受艺术的方式之一。新课标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诵读能力都有明确的要求,但决不能局限于能书面表达的浅显层次,所以研究古诗词的诵读教学对中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一、诵读教学的定位与思考
(一)诵读教学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体验学习过程
古诗词的人文内涵十分丰富,特别是古诗词的诵读,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学生作为诵读的主题,对于课文中的内容,反应是多元化的。诵读是品味古诗词的一个过程,是诵读者独特的审美体验,所以,在诵读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积极参与进来。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总是过分注重诗词中的艺术特色、分析其修辞手法,介绍作者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等这样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
诵读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融入古诗词中,体验作者的情感,整体把握古诗词的思想。我们可以从如下案例进行分析,比如在学习《望江南》这首词时,(1)班老师自己不带任何感情和语调的诵读这首词,然后介绍作者以及流派。老师让学生讲述《望江南》整体内容的理解,作者的情感,这直接关系到老师对该诗词的拓展,此时学生对作者情感把握不到位。(2)班老师饱富深情的诵读《望江南》,之后请几个同学深情的朗读,师生一起讨论词中的内容,之后再请学生表达词中的情感,此时学生基本能够准确表达。但这是一首饱含思念之情的词,在这种活跃的氛围之下,很多学生并不能真正的融入作者情感。(3)班教师首先播放《望江南》的录音,之后让学生跟读,学生被现场气氛所感染,自觉融入到词中体验作者情感,最后进行课文内容的分析,学生也就自然全面的把握了这首诗词。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富有感彩的诵读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把握作者情感,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受体验诗词的过程。
(二)诵读教学体验了语文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同时丰富自身知识和修养的一个过程,语言是用来交际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组成,可以说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是社会人化,人类情感的载体,而古诗词更是中国的一种特色文化的积淀,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诵读古诗词也是学习和传承传统中华文化的途径之一,在反复的诵读中,我们的思想和思维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王昌龄的《出塞》中有这样一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作者巧借古代名将来讽刺边疆将领的无能,情感深沉、语意含蓄,满怀爱国之情。又如《南园》中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就表现了了一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
诵读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学习古诗词,领略汉语的文字魅力,更是了解古人和中国历史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学生诵读古诗词也是一个情感和志向内化的过程,有益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诵读在现在的教学中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二、诵读教学的依据
我国古诗词都非常具有音律性,它们的发展总是伴随着音乐和歌舞。从李白的《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的“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李益的《塞下曲》中的“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等等都体现了诗歌中蕴含的音律美,音乐美。
因此,通过诵读的有效教学手段全面的理解和鉴赏诗词,不仅仅只是学习汉语的语言艺术,还能品味其音乐美、意向美、融入到作者深沉的情感之中。诵读诗词可以从其音调、韵律、节奏等方面入手,体会诗词的音乐美,加深学生对文义的理解。对诗词意象和情感的体验,需要读者自身的联想和想象,以及自身情感修养的累积,在这一过程中,诵读仍然是有效途径之一。诵读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感,而学生在诵读时,能够有效调动思维,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意向,快速进入诗歌的意境中,体味其情感。
如两汉诗歌《行行重行行》中的“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写出东汉末年动乱时代的相思、离乱之情。它就需要读者在诵读时,深刻的理解“远”“缓”“老”“晚”这些词眼所表达的情感,从而能够理解诗人在战乱动荡时期的一种凄苦、无助、漂泊之感。
【结 语】
初中语文古诗词的诵读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古人的情感和事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诵读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的韵律之美,加深对诗词的影响,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学习古诗词。
【参考文献】
- 上一篇:教学设计的要素
- 下一篇:如何消除开会发言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