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延续性护理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6 11:45: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开展延续性护理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9.170
Influence by continuous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reatment compliance of hospital discharged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MO Wan-li. Dongguan City Zhongtang Hospital, Dongguan 52322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influence by continuous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reatment compliance of hospital discharged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80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40 cases in each group. Both groups received conventional health education and guidance before discharg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continuous nursing intervention after discharge. Improvements of complianc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diet compliance rate, medication compliance rate,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compliance rate and regular reexamination compliance rate respectively as 95.0%, 97.5%, 92.5% and 95.0%, which were all higher than 72.5%, 80.0%, 67.5% and 62.5% of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Cerebral infarction; Hospital discharge; Continuous nursing intervention; Compliance; Influence
脑部缺血障碍导致脑组织血氧供给不足而软化、坏死并形成梗死灶, 称为脑梗死, 本病是脑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好发于中老年人群。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逐步加剧, 本病发病率也随之升高[1]。脑梗死的治疗是一个漫长过程, 同时要求采取规律、合理的治疗方案, 这对患者依从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依从性较低往往会对患者生活质量和病情恢复造成不良影响。本文观察并探讨延续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出院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7月~2015年7月本院80例脑梗死患者纳入本次研究, 纳入标准:①意识清晰, 能够主动配
合医护人员并回答问题;②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出院后独居;②严重心、肝、肺、肾等合并症;③不能配合医护人员。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0例。对照组男21例, 女19例;年龄55~76岁, 平均年龄(63.3±4.1)岁;病史1~9年, 平均病史(3.9±1.7)年。观察组男22例, 女18例;年龄53~80岁, 平均年龄(64.9±5.0)岁;
病史1~10年, 平均病史(4.1±2.0)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出院前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健康宣教与指导, 观察组出院后开展延续性护理干预, 具体包括:①电话回访。出院后第3天针对患者做1次回访, 此后保持在1次/周。由沟通能力优秀、专科技能水平优异的护师组成延续护理小组, 有步骤、有计划地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 并开展包括日常生活注意要点、肌力以及肢体关节锻炼、定期检查在内的个体化宣教与健康指导, 20~30 min/次, 每次回访都应做好相应记录, 总结前次记录内容以便于充分掌握患者个体情况, 有针对性地开展护理指导。②延续护理内容。a.饮食指导。脑梗死患者应坚持少食多餐的原则, 摄食应保持清淡、易消化, 晚餐不宜过饱。适量饮茶并戒除烟酒。可摄入含硫氨基酸较高的蛋白质以及豆类制品, 减少卒中以及血压波动[2]。b.心理疏导。脑梗死患者往往合并语言障碍、肢体瘫痪以及口角歪斜等问题, 容易出现心理障碍, 护理人员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开展针对性的疏导, 对患者负性心理状态实施干预, 缓解其心理压力。c.体能锻炼。指导患者掌握如何摆放患侧肢体良肢位, 鼓励患者锻炼平衡、坐位、站立以及步行, 并以正常手锻炼患肢;指导患者练习肌群运动以及穿脱衣服等动作。告知患者保持充足睡眠, 坚持早睡早起。
1. 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患者饮食依从率、服药依从率、运动复健依从率、定期复诊依从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饮食依从率、服药依从率、运动复健依从率、定期复诊依从率分别为95.0%、97.5%、92.5%、95.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80.0%、67.5%、62.5%(P
3 讨论
脑梗死患者出院后延续护理效果和患者自身遵医行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3]。传统观念普遍认为护理工作一般局限于住院期间, 而病愈出院后则无开展护理服务的必要。但临床实践证实, 住院期间开展规范、合理、有效的康复护理有利于纠正患者日常不良行为, 形成健康、合理的生活习惯。通常情况下, 患者出院后缺乏医护人员的宣教和指导, 同时生活环境有一定差异, 与之相应的家庭康复护理也表现出随意性以及盲目性的特点, 患者医嘱依从性明显减退, 很难保障治疗效果。只有引导患者规律饮食、科学锻炼并提高用药依从性, 才能有效降低病情复发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改善患者生存质量[4]。
作者分析患者出院后依从性不佳的影响因素如下:①患者往往无法长期坚持治疗;②患者长期受到病痛折磨, 容易产生消极态度和不良心理情绪;③大部分患者保健意识不强, 不能形成合理的生活习惯, 平素疏于运动, 脑梗死病情容易复发;④部分患者喜爱油腻肥厚食物, 无法忍受清淡饮食。基于此, 医护人员在患者出院后仍应坚持护理和健康教育指导。
篇2
【关键词】 社会心理适应;结肠造口术;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8.156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influence by continuous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 applied in permanent colostomy patients on postoperative early psychosocial adaptation. Methods A total of 68 patients receiving permanent colostomy were divided by random number table into research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34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postoperative therapy and nursing, and the research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continuous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 Postoperative psychosocial adaptation and self-care ability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3-month nursing intervention, both groups had obviously higher 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 scale (ESCA) scores than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the research group had better score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ir differences all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all P
【Key words】 Psychosocial adaptation; Colostomy; Continuous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
低位直肠肿瘤患者在实施根治术后, 由于全部直肠以及部分结肠被切除, 需要进行永久性结肠造口术。虽然该术式能够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但由于患者的排泄方式以及功能均受到严重的破坏, 势必影响患者的心理、生理健康状况[1]。同时, 术后长期佩戴结肠造口袋对于患者的自护能力要求较高, 不仅要求患者克服自身心理及生理障碍, 还要掌握科学合理的自我管理技术, 以最大限度地缓解造口术后不适感, 改善术后生活质量[2]。因此, 如何增强永久性结肠造口术后患者的社会心理适应能力, 促进患者早期实现家庭与社会的全面回归是一项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本院对永久性结肠造口术后患者实施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 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现将研究内容与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5月~2015年9月期间本院接受永久性结肠造口手术治疗患者68例, 均符合临床直肠癌诊断标准, 且无其他器官转移, 均在本院胃肠外科第1次实施永久性结肠造口术, 排除合并精神神经疾病、语言及认知能障碍、其他身体伤残或严重疾病(如脑卒中、脏器功能衰竭等)。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且研究获得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34例。研究组男21例, 女13例, 年龄32~82岁, 平均年龄(56.79±8.41)岁;文化程度:7例小学, 18例中学, 4例中专, 5例大专及以上。对照组男25例, 女9例, 年龄34~77岁, 平均年龄(57.02±6.67)岁;文化程度:9例小学, 16例中学, 2例中专, 7例大专及以上。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参照《外科护理学》[3]中大肠癌围手术期护理常规执行。研究组则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 患者在入院初期确定将行永久性结肠造口手术时, 即由科室护士长、护理骨干若干组成的自我管理教育小组, 小组成员均经过系统的专科护理知识培训, 实施全程规范化造口护理管理。教育前均对患者的健康知识状况、自护能力与健康教育需求进行评估, 制定科学的自我管理教育方案, 具体内容及实施方法如下。
1. 2. 1 住院阶段
1. 2. 1. 1 术前自我管理教育 ①入院确定造口手术时: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交流, 评估其心理状态, 并针对性予以帮助、安慰、支持及鼓励等心理干预,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②术前3 d:向患者及其家属展示造口袋及其造口护理附属产品, 并介绍其名称、性能、用法、安全性及价格等。通过实物、图片、文字等配合口头讲解, 结合术后造口的目的、功能、部位及护理等相关知识, 以提高患者对造口术的正确认识。③术前第2天:讲解标准的造口护理流程(ARC流程)宣教, 术后造口的护理问题, 使其初步掌握造口袋的使用及日常健康知识, 落实更换造口袋物品准备。④术前1 d:讲解心理因素与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关系, 介绍常见心理问题、症状、危害及其干预方式, 并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正确掌握心理调试方法, 开展术前定位。⑤术日:手术当天让患者及其家属观察或触摸患者的结肠造口, 并鼓励患者主动表述其内心感受, 针对性予以心理疏导和安慰。
1. 2. 1. 2 术后自我管理教育 根据科室的造口手术平均住院时间制定造口护理宣教及造口用品更换制度, 确保患者在住院期间得到4~5次的护理宣教。①术后第1~2天:仔细观察并评估患者结肠造口部位以及周围皮肤情况, 鼓励患者主动触摸造口。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掌握标准的ARC造口护理流程(佩戴-揭除-检查), 使用造口袋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在更换造口袋时, 应以温水或温盐水清洗造口周围皮肤, 柔软纸巾抹干, 适当涂抹皮肤保护粉、3M液体敷料, 以保护局部皮肤。②术后3~4 d: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掌握造口袋清洁与粘贴方法、造口周围皮肤情况观察与评价(有无粘胶残留、红肿、破溃等)、掌握术后衣着及饮食注意事项, 并针对性予以心理干预, 使其逐渐参与更换造口袋。③术后5~6 d:强化造口袋使用技巧与注意事项指导, 对患者及其家属开展细致的心理护理, 并鼓励患者家属主动帮助患者, 与患者及其家属共同讨论并制定个性化的自我管理方案, 如造口袋更换、造口及周围皮肤并发症观察及预防、日常饮食、活动、心理调节以及自我保健等方案。④术后7 d直至出院: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标准的ARC流程, 独立完成造口袋的更换, 护理人员判断其自护能力, 评估其对造口的认识, 同时以书面和口头形式对患者做好细致的出院指导, 告知出院后造口门诊定期复诊, 做好电话回访等后续工作。
1. 2. 2 院外康复期阶段 患者出院后1周, 1、1.5、2、3个月各1次专科护理门诊复诊、电话回访、微信或邮件访视等, 了解患者的造口护理能力、术后排便习惯及能力重建情况等, 详细记录和分析患者的情况, 并耐心解答其自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指导其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定期组织患者参与每个月1次的造口人阳光之家健康知识讲座和造口联谊会等, 增强其对疾病自我监测、并发症预防、情绪调节、活动以及饮食等方面的健康知识, 使其不断巩固和更新相应的知识, 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于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 参照ESCA量表[4]评价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主要包括自我护理技能、认识、概念及健康知识水平四个方面, 得分越高则表示自我护理能力越好。参照Kingsley社会心理适应能力评价量表[5]进行评价, 分为社会适应能力(0~30分)、负性情绪(0~20分)及正性情绪(0~30)分三方面, 总分0~80分, 得分越高表示社会生活适应能力越好。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干预前后ESCA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ES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后均得以显著性提高, 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2. 2 两组干预前后社会心理适应能力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负性情绪、正性情绪及社会适应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后均获得显著提高, 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永久性结肠造口术患者由于对造口处于陌生、恐惧状态, 几十年的排便习惯突然改变心理往往难以接受和适应, 严重影响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传统对于结肠造口术患者的临床护理主要集中于造口围手术期护理, 但临床实践表明, 患者及其家属的自护能力与临床护士护理具有相当甚至更重要的作用[6], 本院胃肠外科实施阶段式目标健康教育和围手术期护理, 住院期间增加造口袋更换次数有利于患者及家属掌握造口自我护理技能。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 自我管理能力是影响疾病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结肠造口术患者术后康复效果与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4]。心理社会适应是维持结肠造口术患者术后康复、生活质量与自我管理的关键, 也是患者主动接受、调整和掌控术后生理状况、维持最佳身心状态的重要历程。因此, 完善护理健康教育指导, 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接受和适应有造口的生活, 促进患者回归家庭、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持续性自我管理教育是一种计划性、针对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健康教育过程, 能够提高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从而增强患者的自护能力。文献研究认为, 通过将自我管理理念纳入健康教育中, 并将教育由手术前、手术后阶段延伸至出院后康复期阶段, 通过阶段性、循序渐进性和计划性的健康教育, 能够增强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与自我管理能力, 激发和强化其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 主动接受和执行康复治疗与训练, 实现“知”、“信”、“行”水平的提高, 进而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5]。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在实施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后, 社会心理适应能力评分(负性情绪、正性情绪、社会适应能力)、ESCA评分(自我护理技能、认识、概念及健康知识水平)均较干预前及对照组显著改善(P
综上所述, 在永久性结肠造口术患者中开展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有利于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改善其社会心理适应能力, 促进术后康复并改善其生活质量,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细平. 延续护理对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依从性的影响. 中国医药指南, 2013(18):471-473.
[2] 程芳, 许勤, 戴晓冬, 等. 内行患者计划的实施对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的自我效能和自我管理的影响.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2):45-47.
[3] 李乐之, 路潜. 外科护理学. 第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463-477.
[4] 皋文君, 袁长蓉. 中文版造口患者适应量表的信效度测评. 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8):811-813.
[5] 裴祺, 王凤, 李伟东, 等. 自我管理教育对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9):2085-2087.
篇3
摘要目的:总结院外患者远程心电监测的护理经验。方法:2013年4~12月对80例心内科门诊行远程心电监测的患者护理人员指导其正确把握采集时机,正确使用监测仪,进行实时监测,实时指导。结果:80例患者中阳性检出率为90%,其中室性心律失常24例,房性心律失常22例,窦性心律失常15例,房室传导阻滞7例,ST段改变为7例。结论:精心的护理干预能使患者掌握远程心电监测仪正确的使用方法,把握时机,进行实时监测,实时指导,有利于提高检出率,有利于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减少心脏突发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 远程心电监测;院外患者;护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1.079
作者单位:225001扬州市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屠艳梅:女,本科,主管护师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发病率逐渐增加,据2011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估计[1],我国CVD的患病人数至少2.3亿,每年死于CVD的患者已达到350万,心源性猝死(SCD)已成为主要杀手,每年SCD的发病率为54万人。CVD发病急、进展快、病情凶险,如果能捕捉到心脏病发作前稍纵即逝的异常心电图,就可以为患者争取到宝贵的治疗时间。目前已经证实高危人群的自我监控及管理能够改善疾病的预后[2]。Inglis等[3]进行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表明远程监测可以显著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从院内监护扩展到院外实时监护,早期诊断、及时救治,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不必要的医疗费用,是提高CVD防治水平的有效途径[4]。远程心电监护网络系统充分利用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在网络覆盖的任何地方对患者进行实时监控、实时指导。我院于2013年4月开始成立远程心电监测中心工作站并应用此项技术,至2013年12月共对80例院外患者进行远程心电监测给予精心的护理指导,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3年4~12月心内科门诊患者共80例,男51例,女29例。平均年龄(61±14)岁。患者均以阵发性心律失常、心悸、晕厥等相关症状为主且就医时症状已缓解,普通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难以捕捉发病时心电图的改变。
1.2方法患者均进行远程心电监测检查。远程心电监测均采用远程心电监测仪,对患者进行1~5 d监测。使用步骤:(1)将中国移动的SIM卡装入监测仪按电源键开关。(2)监测方向。监测仪横置两电极在下,一电极在上。(3)监测位置。监测仪的下缘与乳线对齐或置于心前区。(4)按启动键开始心电监测。监测45 s,保持安静放松使电极与皮肤充分接触。(5)监测完毕后,点击发送,10 min内得到短信回复或电话指导。最后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3护理干预
3.1上岗前培训所有远程心电监测工作站的护理人员均统一参加专业工程师组织的规范培训,学习远程中心计算机的规范操作,如建立患者档案、异常心电图回顾分析及报告打印等。了解此项检查的目的、适应证,把握禁忌证,熟练掌握远程心电监测仪的使用方法、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此外值班护士必须具有心血管疾病和心电图的相关知识,以便对异常心电图作出并正确分析判断及时汇报医师。
3.2禁忌证与适应证佩戴助听器患者禁用。适应证:(1)心血管病高危人群。(2)代谢综合征患者。(3)特种职业人群,如运动员、飞行员、司机。(4)经临床医师诊治并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仍需进一步观察日常心电图变化者。(5)亚健康人群。(6)经常或偶有一过性心律失常出现,但常规心电图、HOLTER不易实时捕捉者。(7)有一过性心悸、胸闷、胸痛、胸部压迫感、一过性头晕、黑蒙、晕厥等其中之一者。(8)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9)冠状动脉支架术或搭桥术后患者。(10)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肺心病、先心病、心力衰竭等。(11)药物治疗前后需观察心律者。
3.3心理指导此项检查是较新的技术,患者常由于缺乏了解,充满困惑或怕麻烦而从思想上不愿意接受。护理人员应耐心解释,向患者讲解此项检查的方法、目的、优势、安全性、方便性、及时性、准确性、必要性以及我们会随时提供帮助指导等,使患者对它有充分地认识,解除思想顾虑,真正接受它,积极配合医务人员去完善此项检查。
3.4指导患者正确使用监测仪
3.4.2心电图采集时机有心慌、胸闷、气短症状时;运动前后;情绪激动、过度劳累时;进食、饮酒前后;清醒来、晚上睡前;服用药物前后40 min。远程心电监测心电图采集,发送心电图不少于每日10次。
3.4.3注意事项(1)固定。采集位置相对固定、采集姿势相对固定。(2)放松。保持身体及持握监测仪的手放松、均匀用力。(3)稳定。采集时保持监测仪稳定、保持呼吸稳定、请勿讲话、咳嗽。(4)接触。保持电极与皮肤的接触,勿隔衣操作。(5)充电。发现电量不足,及时给监测仪充电。(6)起搏器患者置于心前区与起搏器至少距离10~15 cm。
3.5正确判断处理值班护士坚守工作岗位,密切监测远程心电监测心电图的变化。正常远程心电监测网络中心会有心血管专家和专业医师24 h进行监护,用户发送的心电信息会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处理,并在短时间以电话或短信的方式给予回复。在发现监测患者心电图显示问题严重,将直接电话联系用户本人、家属。本工作站护理人员在发现异常心电图时会及时通知值班医师,问题严重者会主动与患者或家属联系,给予处置建议,必要时开启急诊急救绿色通道。当患者遇到问题时,可随时通过电话或网络视频与工作站人员通过进行联系,值班人员认真倾听、耐心讲解,并正确分析及处理。
3.6随访凡做过远程心电监测检查的患者,都会建立档案,详细记录患者信息、病史、检查结果。在携带监测仪期间会每天拨打电话指导患者正确使用仪器,把握采集时机,并指导患者详细记录生活日志及相关症状。检查结束后我们会每周拨打患者电话,了解患者近期情况,根据需要给予休息、饮食、运动、用药等方面的指导。
4结果
80例患者中阳性检出率为90%,其中室性心律失常24例,房性心律失常22例,窦性心律失常15例,房室传导阻滞7例,ST段改变为7例。
5小结
普通心电图对一过性心电事件检出率不高,12导动态心电图为回顾式分析,对突发病症无法得到即时诊断,且具有时间限制通常为24 h,而远程心电监测仪能够实现对患者心电信息实时监测,并实时对患者进行活动、治疗方案的指导。其次,监测时间可长达数天甚至数月,对发作无规律、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难以捕捉的心律失常及间歇性起搏器功能障碍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弥补了常规心电图与12导动态心电图的不足。另外远程心电监测具有实时检测、报警功能;即时诊断;覆盖面广,不受空间限制,适合远距离监护;体积小携带方便等优点。对院外患者特别是快节奏中的上班族和亚健康人群来说能够得到及时监护,及时得到专业的健康指导,促进疾病由治疗模式向防控模式改变[5-6],为减少心脏突发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有效地监测手段。
护理人员认真负责,建立患者档案,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对远程检测仪的使用进行悉心指导,在使用过程中主动联系患者,出现异常时及时给与帮助指导,对患者进行无缝隙的服务。远程心电监测使我们的护理真正进入了社区,进入了家庭,服务于广大亚健康人群和心血管患者,为我们开展延续性护理拓宽了空间,在医院和患者之间建立起桥梁,有利于建立和维持良好的护患、医患关系,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从而改善疾病预后,减少心脏突发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1》我国心血管病患者2.3亿[J].中国食品,2012(17):62.
[2]Mortensen K,Rudolph V,Willems S,et al.New developments in antibradycardia devices[J].Expert Rev Med Devices,2007,4(3):321-333.
[3]Inglis SC,Clark RA,McAlister FA,et al.Which components of heart failure programmes are effectiv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the outcomes of structured telephone support or telemonitoring as the primary compon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management in 8323 patient:Abridged Cochrane Review[J].Eur J Heart Fail,2011,13(9):1028-1040.
[4]Heidbüchel H,Lioen P,Foulon S,et al.Potential role of remote monitoring for scheduled and unscheduled evaluations of patients with an implantable defibrillator[J].Europace,2008,10(3):351-357.
[5]Cleland JG,Ekman I.Enlisting the help of the largest health care workforce patients[J].JAMA,2010,304(12):1383-1384.
[6]Chaudhry SI,MatteraJA,Curtis JP,et al.Telemonitoring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J].N Engl J Med,2010,363(24):2301-2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