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6 11:45: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源基地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源基地建设方案

篇1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始建于1956年,是一所以诊治肿瘤为主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医院本部北临健康路,南邻园明路,西临栗康街,东临长安花苑住宅小区,交通便利,场地平整。为解决目前医疗用房面积紧张的局面,特对医院本部进行了重新规划,新建一座医技病房楼。建成后的医院总床位数将达到1600张,总建筑面积109419平方米,其中地上面积81419平方米,地下面积28000平方米。

二.医院现状及存在问题

医院用地面积有限,入口单一,车辆拥堵;北广场交通集中,流线混乱;人车混行;急救车无单独通道。这些因素制约着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如何最大化的利用宝贵的土地资源

1)局促紧张的用地边界。

2)日照问题对用地的影响。《石家庄市城乡规划局日照分析技术》规定:高层建筑日照遮挡线不得突破北地界13.5米或北侧道路的北红线外5米;不能恶化大寒日日照低于2小时住宅的日照时间。新建建筑不能影响基地东侧和北侧的住宅日照。

2.如何改善院区环境,如何保证院区的整体性,

1)新建建筑规模远远大于现有建筑,如何体现现有建筑的主体地位;

2)新老建筑的功能整合和有序衔接;

3)如何组织最为简洁的流线;

4)统一组织院区的交通,有效分流,解决好门诊、急诊、住院的出入口问题,做到人流车流分开。

3.人性化的设计需求

1)尽可能多的南向病房,以及最大化争取南向采光;

2)尽可能多的自然通风采光;

3)病人休养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三 设计构思

方案的设计构思来源于三个方面:苛刻的日照条件、尽可能争取多的自然采光与通风、对现有建筑的尊重。然后运用推理的方式产生最后的建筑,是在该地块各种条件限制下量身定做而成的。

首先我们运用专业日照软件对日照条件进行模拟产生最大建筑可建范围。高层区域需要离开东侧住宅49米左右才能满足东侧和北侧住宅的日照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切割,形成更多的采光通风面。结合消防等规范,高层建筑西侧北侧直接落地。医技部分向东伸展,保证功能合理。

四 总体规划

1 规划结构(一横两纵的规划主轴)

一横:新建病房楼位于现有门诊医技病房楼东侧,两楼通过东西向医疗主街进行紧密联系。

两纵:医院形成南北方向两条轴线,西侧轴线由门诊广场、门诊医技病房楼和南楼以及南广场组成。该轴线处于医院的主体地位,形成医院的发展主轴。东侧轴线由新建医技病房楼的医疗主街构成,形成医院的发展副轴,并与横轴一起形成 T字型的医疗主街,把新楼旧楼连成一个整体。

2总平面布局

拆除现有妇瘤病房拐角楼和礼堂楼,改造南楼成科研教学楼,拆除现有教学楼以及住宅楼,还地给医院。退让出必要的广场。

新的规划完成后,医院由南北广场、中心绿化、医疗区和保障以及教学科研办公区组成。南广场为出入院入口,北广场为门急诊出入口。北侧为医疗区由现有门诊医技病房楼、新建医技病房楼、放射治疗楼组成。保障区位于医疗区的地下部分,流线紧凑。在西侧建液氧站,在东南角建锅炉房。南侧为教学科研办公区,由综合楼、南楼等组成。急诊位于新建的医技病房楼的北侧,门诊部分为现有的门诊楼。

急诊出入口在沿健康路院区的东北角,急诊急救分开,设急救绿色通道。住院部入口及大厅位于新建医技病房楼的南侧。体检入口位于门诊部入口的东侧。污水处理站进行原址扩建,在院区西侧扩建垃圾站,污物出口仍然位于西侧。

4.交通规划

合理规划医院的人流物流,实行洁污分开、人车分开,彻底改变现在院区交通拥挤、人车混杂的局面。

1)汽车流线:结合医院的现有条件,重新规划整个院区的地下车库出入口,分散设置;打通西侧栗康街、南侧园明路的汽车出入口,改变目前车流主要集中在北侧健康路上的局面,缓解北侧道路的交通拥堵。地下车库共设4个出入口。门诊入口两侧设置地下车库的出入口,单向进出。急诊东侧和出入院大厅东侧各设一个出入口,双进双出。

2)人车分流:实现地上主要是人行,地下是车行流线的局面。预留贯穿院区南北的地下车行道,将地下车库连为一体,使汽车进入院区后即进入地下,彻底实现人车分流。

3)洁污分流:无论从室外流线还是室内流线均严格实行洁污分流。设置专门的污物出口和污物电梯,避免交叉感染。

4)物流流线:现代化医院的物流规模庞大,统筹考虑医院的物流系统,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统一设置气动物流传输系统以及药物、餐饮等大宗物品的物流通道,使医院高效运行。

5空间效果与建筑形象

由于新建建筑体量庞大,如何处理与现有北楼的关系成为难点。我们在满足日照的情况下尽量将新建筑靠东侧布局,并形成北低南高的布局方式,即保证了北侧地块的日照,又减少了对城市道路和北广场的压迫感。

建筑形象采用简洁明快的处理方式,吸取现有建筑的典型语言进行保留和创新,使新旧建筑和谐统一,整个院区浑然一体。

篇2

关键词:养殖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8-0035-02

高等教育承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使命,人才培养是基础,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人才培养包括培养创新研究型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体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探索和实践过程,南京农业大学自2009年开始招收养殖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锐意创新,不断改革,利用学科优势,加强与企业合作,逐步提升培养能力,积极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

一、 加强招生宣传,吸引优质生源

刚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时,由于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误解,认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含金量低,就业困难,考生缺乏报考的意愿和动力[1],存在第一志愿报考率低以及报名后多数学生弃考现象。2009―2013年南京农大养殖领域招收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来自于免试推荐和报考学术型研究生落选生调剂生源,录取后仍有学生弃学。2014年报考人数有所增加,没有弃考,仅个别学生因为其他原因而弃学(见表1)。

表1 2009―2014年养殖领域报考、录取、报到情况一览表

分析表1数据可以看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选择报考、就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数在增加,第一志愿报考率有所提高,弃学的学生减少,说明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认同了专业学位。但专业学位的生源仍然不足,仍有部分学生是从报考学术型研究生调剂的。2014年8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办法的通知》指出,2014年起,教育部下达推荐免试研究生名额时不再区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从今年实施的情况看,获得免试推荐资格的学生基本都选择攻读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的生源只能来自统考的考生,这就要求学校在吸引优秀生源方面多做一些工作,首先要加强招生宣传,要向广大考生宣传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的是社会迫切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学校还可以设置优质生源奖励基金,对免试推荐攻读专业学位和报考专业学位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

二、加大课程建设投入,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南京农大养殖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依据“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设置,分为公共必修课、领域主干课和选修课。学校非常重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专门设立课程建设项目,重点建设一批领域主干课程,提供经费资助。建设内容包括教材编写、案例库建设和课件制作等。养殖领域的3门主干课程均被立项为重点建设课程,通过对课件、实验条件、课程网站进行改进和完善,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方法,初步建立了课程案例群。以动物繁殖理论与生物技术课程为例,从两方面尝试实践教学方法:1.课堂案例教学。提前两周向学生呈现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要求学生认真预习相关知识,熟悉案例内容。两周后,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形成一个方案,全班汇报交流,教师评析,最后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2.课程生产实习。组织学生到猪场、羊场参观学习,针对所参观的生产单位情况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锻炼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曾组织学生到常州某猪场参观,要求学生通过听取生产单位的情况介绍、询问或查看生产记录,发表对猪场生产管理的见解,如可持续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和能力等方面的建议。

课程教学是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案例教学法则是实践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盲目听从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先针对具体问题查阅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再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在课堂上教师听取小组汇报后进行分析、评价,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也可让他们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需要考虑的多种因素。总之,案例教学法在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等方面都能产生令人满意的效果[2]。生产实习是另一种实践教学的方式,学生通过到生产单位参观学习,对生产实际状况建立感性认识,再回到课堂接受专业理论知识时就不再感觉空洞、乏味,能有效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三、注重实践训练,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南京农大养殖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规定,每位研究生必须在实践基地进行6―12个月的实践训练。首先要制订实践计划,包括实践内容、进度安排、预期成效等;实践工作完成后进行考核,内容包括实践研究报告、所在实践单位评价和导师评语。学院组织集中答辩,根据学生汇报情况、实践单位和导师的评价,评选优秀,颁发优秀证书。

南京农大非常重视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积极与企业联合建设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与科研院所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养殖领域共建设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9个,校级工作站1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个。此外,研究生还可以在导师科研合作单位进行实践训练。分析2011―2013级研究生实践单位情况(见表2),所有研究生都在生产单位进行了实践锻炼,大部分学生在导师科研合作单位进行实践训练。政府投入资金建设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接纳的研究生并不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基本都是完成导师与企业合作的研究课题,研究生到企业完成课题研究工作的同时完成实践训练;另一方面,有些企业只重视短期效益,利用工作站建设享受政策优惠,并没有上升到培养研究生的认识高度,接纳研究生实践训练的积极性不高。目前学校正在调研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设情况,重点检查工作站科研条件、生活设施以及接纳研究生实践情况。学校将遴选并重点建设一批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作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训练的固定场所。

表2 2011―2013级研究生实践单位情况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完善专业实践制度是前提,学校要与实践基地签订研究生培养协议,从科研项目、经费保障、合作培养方式、基地导师选拔等方面明确培养单位和基地的责、权、利。同时,对进入基地学习的学生也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规定研究生在基地的生活管理规范、专业实践要求和考核办法等,使专业实践在各个环节都有据可依[3]。

从近两年研究生实践环节考核时学生汇报交流的情况看,通过在生产单位6个月以上的实践锻炼,学生对生产单位的概况、生产流程、技术环节等都有所了解,熟悉了企业的工作环境,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很快适应、胜任工作。

四、把控论文选题,重视科研能力培养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实际问题。分析南京农大养殖领域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情况(见表3),研究生参与横向课题研究逐年增加,2012级、2013级大部分研究生都是完成导师的横向课题。研究生带着课题到企业去研究、解决企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既能得到实践锻炼,同时完成学位论文,研究的成果还能直接应用于生产,一举多得。如果研究生不带课题进企业,而是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将所发现问题作为学位论文选题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并最终解决;或通过在企业实践训练,完成一份对企业的调研报告作为学位论文,这样更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表3 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情况(单位:%)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很多。生源质量、课程设置的针对性、授课方式、校内导师的治学态度、校外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能力、实践基地建设、学位论文选题的实践性等等,都会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性”,集中体现在对学位论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要求,对导师实践经验的要求,对教学内容实践性的要求等[4]。因此,改革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改变课程教学方式,保障研究生参加实践训练的时间、场所,完善实践基地管理制度及研究生在实践基地学习、生活的管理制度,加强校企合作,是高校培养优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任欣荣,肖凤翔,张立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招考工

作问题之归因[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5).

[2]张春莉,权元元.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应用案例教学

法的实证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

[3]高静,陆涓.实践教学: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之

关键[J].高等农业教育,2013,(4).

篇3

创业扶持补贴包括一次性创业扶持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和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补贴。

四类人员自主创业可享受一次性创业扶持补贴,他们分别是:广州城镇户籍登记失业人员、广州户籍农村劳动力、持有《广州市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卡》的广州生源高校毕业生和广州城镇复员转业军人。

按照规定,四类人员自主创业领取营业执照开展经营的,给予每户一次性1000元创业扶持补贴。此外,还有社会保险补贴。上述人员领取营业执照,并参加了社会保险的,根据参加社会保险的险种,按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下限和缴费比例,给予累计不超过3年的养老、失业、工伤、医疗和生育社会保险补贴(个人缴费部分由个人承担)。

按照规定,自主创业后吸纳本市城镇市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且稳定就业1年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补贴:吸纳3-5人1000元/户,5-10人2000元/户,10人以上3000元/户。

四类人员培训结业补贴培训机构400元/人。

补贴办法中还设有创业培训补贴。

具体补贴标准为,四类人员在现行只给予1次职业技能培训或SIYB创业培训补贴基础上,再增加1次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或SIYB创业培训补贴,即原享受过1次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的,可再享受1次SIYB培训补贴;原享受过1次SIYB培训补贴的,可再享受1次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补贴标准按现行标准执行。此外,四类人员参加定点培训机构组织的创业模拟实训并结业的,给予定点培训机构一次性补贴400元/人。

建创业和安置基地补贴就业服务机构10万

据悉,市、区、街就业服务机构也将享有创业和安置基地建设扶持补贴。

各区、县级市建设创业和安置基地,每个基地补贴10万元。此外,还有创业项目征集补贴。其中,经过专家评审团评估进入创业项目资源库的创业项目(连锁加盟类除外),给予项目申报者补贴2000元/个。而各级服务机构对项目对接成功情况进行统计送报,受理、审核“创业项目带动就业奖”的申请,做好创业后各项跟踪服务,给予跟踪服务补贴600元/个。

广州拟设立“创业服务超市”并办创业大赛

创业“金点子”一个奖2500元

根据《广州市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实施方案》,广州拟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设立“创业服务超市”,针对创业人员在创业前、创业中、创业后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供咨询服务“产品”,包括:创业选项、市场调研、经营选址、办证指引、享受政策、运营管理、市场推广、连锁拓展等一条龙指引服务。这种特殊“超市”还负责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帮扶落实促进创业的扶持政策。

该方案还明确,加强创业融资服务,相关部门积极开展小额贷款服务工作,开辟绿色通道,简化贷款程序,积极研究扩大贷款范围,降低贷款门槛,提高审批效率。

据广州市劳保局局长崔仁泉透露,广州市将建立创业项目库,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广泛征集一批符合广州产业发展升级要求的,投资少、见效快、市场发展前景好的创业项目,经专家论证后,经公共媒体和公共就业服务系统以及创业项目推介会,不定期向社会进行、推介。同时,通过“创业大赛”等特别创业的征集、评选、实施,计发全民参与创业的热情,“金点子”被选中,将获得2500元/个的奖金。

申请补贴所经程序

1.申领

有关人员(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申领。

2.审核

报所在区就业办或市职业技能指导中心审核。

3.复核

区就业办或市职业技能指导中心汇总报市劳保局规划财务处复核。

4.核拨

最后报市财政局核拨补贴资金。

(创业和安置基地建设扶持补贴、创业项目开发、征集评估论证补贴由市就业中心统一办理申领补贴手续。)

申请补贴应交资料

申请一次性创业扶持补贴时,申请人应向各区就业办提供如下资料:

(1)《申领自主创业人员一次性创业扶持补贴审批表》;

(2)《申领自主创业一次性创业扶持补贴花名册》;

篇4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精神,进一步规范中职学校招生和办学行为,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步伐,服务我县经济社会建设。

二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领导,成立县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

三工作目标

全年招收新生1020人,力争普职分流比达到1:1。

四招生对象

全县应届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未升学的学生,普通高中普职分流的学生,社会青年。

五主要措施

1各生源学校必须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中职招生工作实施方案,将目标任务分解分配到各班,层层落实招生责任,并将方案交教育局职成股(四大院170房)。

2凡升入本县职业学校的学生与升普通高中的学生一样平等对待,算作本校当年高中阶段升学率。

3各职校要切实加强生源基地建设,加强与义务教育的有机衔接,积极探索职校与生源学校联合办学,在相对集中的生源学校开设中职班试点工作,提高办学规模。

4将各生源学校中职招生工作纳入教育局对学校的年终目标管理考评,权值占年终目标管理考评总分的5%。

5加大对民办职业教育的扶持,民办职校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分校宣传和学生待遇等方面与公办职校一视同仁。

6对完成招生任务绝对数和比例数居前2名的生源学校在职称评聘上给予倾斜。同时,对职校招生任务完成好的单位和个人由县教育局进行表彰奖励。

7实行职校校长目标管理责任制,招生任务完成情况纳入职校和职校校长年终评优评先晋级的重要内容。各职校要对招生工作高度重视,落实校领导包片教师包校的包干负责制。各职校要加强内部管理,确保职校在校学生年巩固率达到95%以上。

篇5

1.培养周期缩短,培养规格不变,必然要求课程制度的强化与建设

传统的三年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学制改为两年以后,学生学习时间缩短,要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难度较大。所以改革后,更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一种趋势。课程教学可直接与企业相联系,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的目的和针对性更强,同时也应具备培养职业能力的实训或实习场所(订单式企业)。所以从必要性和可能性来看,学制改革后我们都应该完善课程制度。

2.学制改革,课程针对性加强,必然要求与企业合作加强,实行产学研一体化,实行中需要制度的约束和完善

高职院校学制三年改为两年以后,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缩短,课程趋向模块化和整合化。学生很难学习到一个专业所需的比较全面和综合的知识,学校更注重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职业能力,更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要培养这种能力,与企业的合作是一种最佳的途径,是学校和企业的一种双赢合作。

二年制学制将使用人单位与高职院校合作的兴趣加大。由于时间缩短,见效更快,用人单位付出成本相对变低,等待周期或应付企业发展变化上更具针对性.这些都会大大加强厂校联动机制的产生和发展。本科院校与企业合作订单式培养,其培养周期为四年,见效慢,企业投入大,高职学制改革后,只需要两年就可以为企业上岗工作了,这一优势能够使畅销之间的合作更加被人看好。但是如何在这种合作中制定相关制度,使其固化,成为新学制专业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通过健全企业订单培养制度为新学制专业课提供就业支持

1.准确把握“订单”本质,制定培养方案制度

在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学校要根据订单企业的实际需要及对未来人才需求的预测,共同确定订单专业的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共同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订单式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在成才教育、专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多方面充分采纳企业意见,以弥补课本知识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不足。另外要考虑到现实生产对专门技能的要求经常处于变化之中,高职的教学内容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人才培养方案要依据企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不断补充、更新、修正和完善,使教学内容能灵活地适应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要求。

2.完善学校、企业共同管理和培养制度

订单培养模式下,课程建设合作化体现在校企双方合作进行课程开发、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订单人才培养要求企业较早地介入职业学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企业岗位需求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双方合作,实施系统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开发;对课程的结构、内容、比例和总体课时做系统的安排、调整、更新和改造;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合作开展专业教育、教学和培训。

3.制定职业素质和意识教育制度

当今高职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订单式学生与之相比就业压力小得多,所以部分订单学生就高枕无忧,这样反而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为了解决此类的问题,学校必须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订单企业每学期都要派人来学校召开座谈会,及时地提醒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奖励成绩优秀的学生,形成竞争机制。另外学校对订单学生实行滚动淘汰制,即按照合同的规定对年度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实行淘汰,从非订单学生中挑选出优秀的学生补充进来。

三、通过健全全面质量管理制度为新学制专业课提供教学质量支持

1.完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制度

(1)高职院校人才设计坚持的一般原则。第一,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处理好肯定与否定的关系。只有正确认识和评价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从整体上把握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学制改革不是一种否定,而是对三年学制的一种继承与发展,肯定传统教学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实行专业课的改革,实行模块化教学,加大实训实习力度,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第二,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高职院校教育的职责,一般是为地方经济服务,随着地方经济发展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变化,其职业岗位群及主导技术群也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我们在坚持共性培养的同时,也要注意个性的培养,如“订单教育”模式就是一种典型的个性培养方式。

(2)高职院校人才设计的一些思路。首先,要注意结合高校学生的基本素质特点,量体裁衣。只有有针对性的设计,才是在实际中能进行可行性操作的好的设计。因此,应把高校人才设计的大模式转化为各种具体的质量化指标,并把这些指标贯穿于教学管理当中以指导工作。其次,要注意结合高等教育的特色,合理分层次设计高校人才。这其中,既要为国家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同时又要培养一些科研人才。

(3)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控制。学制改革后,更加注重以就业为导向,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所以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显得更为重要。学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上必须遵循科学原则,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做好市场调查,不能够跟风或一味的追求生源。

同时注意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具备各种条件的情况下才能开设一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学的指导性纲领,必须保持其严肃性,并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状况作调整。

2.完善教学质量控制

(1)教学设计质量控制

要重点抓教师、学生和教学手段设施(课程体系、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各种硬件)的质量管理、测评和改进。对于教师的学历、学源结构、职称进行管理和测评,提升师资队伍的水平,更好的服务于专业课的建设。对各种教学手段设施提出合理的测评标准,以保障教学的正常进行。(2)教学过程质量控制

要特别把住三个“关口”,即生源的“进口”和教师的“进口”,教材及教学设备仪器“进口”和“转口”关,学生的升留级。虽然高职院校生源紧张,但也不能网开一面,招素质极差的学生进入学校,这只会给学校声誉带来损失,同时也会增加培养成本,加重学校的财务负担。对新任教师“进口”除要进行检测评估外,对开新课的教师也要严格考评把关。高职院校教材在教育部高校规划教材尚未完备的情况下,一些特色专业及学科课程要严格把握教材的“进口”。学生的升留级也要严格把关,绝不允许放任不合格学生正常毕业,这一点,其质量一般用考试成绩、考查综合素质来检查。

(3)教学测评质量控制

要建立一整套对能力素质、道德素质、专业水平及生理心理素质进行测评的可操作的量化指标,这是高教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程,是保证全面质量管理科学性、规范性的必要条件。其中能力素质是指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适应社会需要和自我发展的各种能力,包括学习拓展能力、研究创新能力、操作动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重能力培养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四、通过健全产学研一体化制度为新学制专业课提供技术和环境支持

1.产学研一体化制度为专业课提供技术保障

(1)通过学校与企业无间合作提供技术保障

企业的积极参与与合作是“实训-科研-就业”一体化制度成败的关键。企业的最新技术、设备、真实环境、源于生产实际的技术开发项目和生产任务、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等要素是学校无法提供的资源,为专业课的教学提供了技术保障。

(2)通过实训与科研有机渗透提供技术保障

学校和企业共同协商提供项目和经费,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技术革新、技术咨询等项目,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等目标,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发展性学力。

2.院办产业制度为专业课提供物质保障

(1)为学生实训提供物质保障

学生实训是高职教育比较大的一块投入,一方面,是实训场地和环境的建设,另一方面,是实训耗材的花费。有了完善的院办产业,能够为学生实训提供环境,解决了实训场所的问题,也能够给学生其他实训提供一些经费。

(2)为科研教改提供物质保障

院办产业强调教师的参与,为教师参与实践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但院办产业的利用还远远不止这点,应该能够让教师参与产业的管理和科研,在实践中出成果。为科研和教改提供物质保障。

3高职两年学制要完善产学研一体化制度

(1)完善需求定专业制度

这是实现就业导向,坚持产学研结合的根本前提。对准市场设专业,其实质就是按照产业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坚持“以销定产”,即必须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企业生产技术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化、区位优势和特点、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要、全国人才市场发展前景和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的国家政策导向设置与优化学科专业。立足本校实际,把学科专业建设与特色创建、把专业的科学协调发展与重点专业、示范专业及紧缺人才培养专业的加快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第四,不断增强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快速反应性。要尽力为新的、不断变化的学科专业建设提供课程的、师资的、实训基地的以及其他相关方面的基本保障,使软、硬件建设具有能够应对市场背景下学科专业建设的快速反应能力,真正实现“以销定产”,产销两旺的可持续发展。

(2)完善实训、实习制度

校外产学研基地建设的宗旨是:把基地建设成为一个知识整合与技能训练、成果孵化与技术创新、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的、开放的、多元的互动平台,使实训教学、科研开发和企业生产、管理实践等在基地中达到有效融合,使教育功能的外放获得社会资源的有效保障,使社会、企业对知识与人才的需求有一个低成本的渠道。在校外基地建设中,我们应始终坚持开放办学原则,把校外基地建设与产学研结合模式构建统一起来,坚持联合共建、优势互补,发展共赢的双建方针,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有针对性地不断扩大合作范围、合作层次,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建立一种稳固的合作形式。合作共建基地的方式可灵活多样,要因地域经济结构而宜,因学校整体现状而宜,因学科专业的特性而异,因不同岗位对高技能人才要求而异。总之,要把基地建设、专业建设、技术开发、学生实训以及就业趋向结合起来,走上内部良性互动的发展之路,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这样不仅保证了学生的见习、实习和实训,而且还能成功地构建校企合作的多种模式,在“专业——学业——产业——就业——创业”之间逐步实现“五业贯通”。

(3)完善双师型制度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实现产学研结合的根本保证。坚持就业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关键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作人才保证。为适应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要求,我们要结合学校实际,根据“双师型”教师的特点和成长规律,按照“接收引进、按需培养、注重实践、训以致用”的原则,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4)完善学术科研制度

搞好科研是实现产学研结合的灵魂所在。坚持走以就业为导向的产学研结合之路,不仅要强调其实践性,而且要突出其创新性。学校创办专业技术研发中心,其意义在于不仅要把学校建成区域性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心,而且还要努力使之成为促进产业技术创新的研发中心和技术推广与社会服务中心。因此,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加强与校外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之共建专业、实训基地和研发中心,共同培育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要十分重视校内专业研发中心的建设,要根据学科专业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创建相关专业研究所或研发中心。

(5)完善企业、学校合作制度

培养目标是教育价值的具体体现,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内容。大学的类别与层次不同,其培养目标也不同。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职业技术为核心,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为根本任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必须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以企业对人才的知识、技能的需求为依据。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定位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与企业需求对接,以培养学生从事某一职业或职业群所需要的应用知识和专业技能。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使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做到“上手快、悟性强、后劲足”。

[摘要]高职学制三年改二年是教育改革的趋势,部分高职院校已经进入实质性的探索阶段,其学制改革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都将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本文讨论高职新学制下专业课的制度建设,主要阐述了三种制度的建设:企业订单培养制度、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和产学研一体化制度。

[关键词]高职新学制专业课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吴建设.中加高职课程模式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

[3]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方案选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6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 校外实习基地 应用型人才

新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涵是全面提高人才的综合素养。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高校金融学专业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保障实践教学环节、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国家教育部对特色专业的评估指标之一。在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办学思想指导下,河南工业大学根据金融学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和教改的时代要求,契合学校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按照行业发展特征,为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于2007年与中信银行郑州分行签定了互惠双赢的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协议,使学生更好的认知社会、了解金融、提高实践动手和操作能力,也为教师开展科研合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一、校外实习基地开发与建设取得的成效

1、学生整体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金融学专业在培养计划的制定中,紧密与基地的工作实际结合,安排大学生于第七学期期初在校内外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为期四周的专业实习。通过耳闻目睹和亲自操作,加上先前学习的课堂理论与基地实践的紧密结合,金融系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明显提高。突出表现在随后专业课学习的能动性和应用性显著提高;在基地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考研积极性和动力进一步增强,目的性和选择目标更加明确,提高了学生考研的成功率;动手能力、综合协调能力与社会交往沟通能力较之以往明显提高;用人单位的接受度与欢迎度逐年增强,与相关金融机构成功签署就业协议的比率逐年攀升;参加校外基地实习的学生,带着问题去实习去探索,做毕业论文的态度更加端正、选题更具有针对性,完成质量明显比没有参加校外实习的学生要好很多,最终较好的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专任教师的积极参与带动专业水平迅速提升。

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开发与建设过程中,专业教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想观念由最初的被动执行逐步转变为主动的自觉行为;能够给于那些对金融实务部门缺乏实践经验的专业任课教师利用校外资源的机会;在专任教师巡回实地检查指导的过程中,通过积极主动与银行实务专家进行学术交流与实务沟通,也能对逐步提升课堂案例教学质量和促进科研水平稳步提高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借此平台,专业教师若能找到强有力的科研合作伙伴,有效实现银校良性互动,将对促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健康发展十分有利。

3、 校外基地建设是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的保障。

基于就业的实习基地建设,对我们的学生走向经营第一线,积累实践经验,真正认识银行工作环境,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爱岗敬业的精神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客观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零距离”体验到社会需求与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差距,健康的心态对明确考研目标以及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校外基地的实习为大学生顺利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提供了一个及时的缓冲适应期,在心理、知识、能力等方面都有一个充分准备的过度期,以自信饱满的精神、乐观健康的状态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踏入社会。

以我院2009―2011届金融系学生在中信银行郑州分行的实习来看,正是由于学生们能够与银行在职职员一道,全身心的投入到银行内部真实的工作岗位实习并开展各项实际工作,积极与银行员工交流学习,吸收中信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在过往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扎扎实实掌握实际工作技能,尤其是在前台操作、大堂营销与管理、信用卡推广、社区服务、公司客户经理基本业务等方面有明显长足的进步。事实证明,这段来之不易的专业实习确确实实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整体素质的提高上有质的飞跃,为他们的求职简历增添了浓厚的一笔,也为他们随后的就业面试创造了难能的契机。

与此同时,我们也真正看到:开展产学研合作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只有深深地与企业、与社会结合,才能突破产学研教育的瓶颈。近年虽然我们在实践教育环节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有感到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如国家宏观政策与指导力度仍然不够、还未在全社会形成广泛深入的产学合作氛围、一些企业缺乏积极性、合作单一且层次浅等等,这些都使得实习基地的职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也就很难保证校企合作的持久性与稳定性。对此,我们就如何稳定这种校企合作提出相关建议。

二、对校外基地未来稳定发展与合作的建议

1、学校各级领导要充分重视。

高校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出发点,应科学制定并维护校外实习基地的相关政策及实施办法,统一规范和指导校外基地建设;学校应适当投入,加强与基地领导之间的联系,尽可能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在学习生活、交通通讯等方面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实习环境;学校领导牵头,促使基地建设向高层次发展,促使在人才培训、产品开发、技术咨询、科学研究等方面一体化的全方位合作,真正实现银校互动,合作双赢。

2、师生共同明确校外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目的意义及目标定位。

校外基地建设的整体规划要体现学校办学思想和指导理念,契合学校目标定位,符合学科专业特点和时代要求。校外基地是高等学校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认知社会、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最佳场所。实践教学进程必须体现出时代要求,符合专业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因此,院系应根据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响应教学改革的时代要求,合理制定实习基地发展规划,明确短中长期的建设目标。

3、有效开发并逐步建立稳定校外实习基地的长效机制。

校外实习基地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载体,应充分结合学院学科专业的实际予以开发建设。根据专业招生情况保证足够稳定的实习基地是圆满完成专业综合实习的保证,因此每个专业至少应有一个大的实习基地来稳定开展合作办学。如河南工业大学金融系目前设有商业银行业务和证券与期货两个专业方向。基地的选择以声誉高、针对性强、规模大、效益好、实践条件充分、合作意愿强为原则,分别选择了在中原享有雄厚实力的中信银行郑州分行和中原证券为主要的校外实习基地。

同时,校外实习基地必须是稳定的,否则对专业办学产生不利影响。由于基地的运行过程中有其内在的各种机制,如政策导向与职能部门的推动机制、遵守规则的诚信机制、以多种形式合作机构为载体的保障与管理机制、校企互利双赢机制、专家共同培育机制等等。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并有效实施这些机制,校外实习基地才能不断规范完善,最终达到基地建设的长期与稳定。也应建立以“互惠互利、文化融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学校办学和企业经营“取予互求、互利共赢”,这正是建立稳定校外实习基地长效机制的核心点。

3、 重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要求指导教师既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了解企业经营管理运作全过程。这就需要具备“双师型”素质的专业任课教师。事实证明:实践教学中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也是拓宽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没有高素质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实践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就不可能完成。同时,“双师型”专业教师应时刻关注并尽可能全面的把握学科专业发展动态和市场变化,有效带领学生深入到实习的关键部门和关键环节;同时,使不同生源地和不同就业取向的学生都有较多较好的选择机会。

5、严格遵循金融学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原则并规范实习制度。

选择实习基地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优先选择经济效益好,在社会上有较好声誉的金融机构。同时对实习基地的数量和一次可容纳的实习学生人数要有一定的限制。严格遵循实习基地建设要求,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教学体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建设:(1)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内容要符合并体现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教学执行计划中,要有校外实习基地教学活动的具体安排,成立校外实习的组织管理机构,提前联系基地并制定出下学期的实习计划,内容应包括实习地点、实习起止时间、实习项目、实习专业的学生人数、指导教师等内容。(2)建立健全教学文件、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包括:实习教学大纲、实习指导书、实习管理规定、安全措施等,对实习过程要有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及质量保证机制,确保实习教学的质量。(3)学生应提交完整的实习报告、实习日志、实习手册;指导教师要撰写实结,对实习的效果、存在的问题作出客观评价。实习基地要提供学生实习的证明材料,如加盖公章的实习鉴定等材料。(4)每期实习结束后,学校或学院应带领指导教师和学生及时与基地相关负责人联系沟通、座谈总结;相互提出要求与建议,以保证后续的实习工作更加顺利。(5)在整个实习工作结束后,所有材料整理齐全,按教学档案的管理规定存档。

参考文献:

1.许玲、马澜,面向21世纪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成果总结,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

2.方守湖,校外实习基地的探索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8)

3.薄红英,高职高专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7月

4.滕玉梅,基于就业的理工高校经济类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J],商场现代化,2007(6)

5.王家华、汪祖杰,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思考,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07年1月

6.滕玉王俊东、冀满祥,加强校外基地建设提高实习教学质量 [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05 ( 3 )

7.陈笑媛,加强我国大学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5)

8.李琼,金融学科的发展趋势与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4月。

9.张荣琴,普通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研究,哈尔滨财经与管理学院,2010(150086)

10.刘刚,大学生就业的缓冲港[J].人才开发,2005(10)

篇7

1会计专业紧密型实习基地与松散型实习基地差异分析

校外实习基地从广义上讲就是能接收学生实习的机构和组织。从狭义上可分为松散型和紧密型基地。松散型基地接收学生是被动行为,并与实习学生的学校没有契约关系。紧密型基地接收学生是主动,与学校有契约关系。因此,两类基地在接收学生、管理学生、培养学生上存在差异。

1.1接收学生的途径不同

松散型实习基地接收的学生一般是学生自己或家人通过与接收单位的良好人际关系安排进入单位实习。或者是学校教师介绍学生去实习,这往往是辅助方式,当学生自身难以找到实习单位时,学校利用一些教师与企事业单位的关系介绍学生去实习。紧密型实习基地与学校有培养学生的合约,往往实习基地会事先设计并提供学生的实习岗位,学校通过动员和组织学生安排进入基地实习。

1.2管理方式不同

松散型实习基地因每个点学生实习人数少,且分散,管理困难,基本采用的是粗放管理。紧密型实习基地在建立时,就考虑了管理的要求,从选择基地而言,比如浙江万里学院会计系在确定实习点时,不会选择大企业,其原因是虽然它们财务岗位设置多,能够容纳相对多的实习生,但不符合我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也不直接选择中小企业,其原因是它们会计岗位设置少,容纳实习生有限,学生实习将会很分散,不便管理。从管理和人才就业方向的要求,该校通过分析和调研认为选择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公司比较合适。一方面它们业务范围广,主要为中小企业服务,开展的记账、纳税筹划、公司理财咨询等业务,这些正是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学生面向当地中小企业就业所需要的实践技能;另一方面它们能够接收较多的实习生,这样相对集中的实习便于学校进行管理和监督。

1.3实习效果不同

松散型实习基地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是比较随意性。学生实习与否、实习成效如何?不仅取决学生对实习的态度,而且主要取决于实习单位领导和直接指导老师的态度和帮助程度。紧密型实习基地其实习内容事先有约定,基地导师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完成实习内容。而且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有可能被基地留用,使校外实习基地可成为企业挑选人才和学生就业的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通过实习反馈,学校还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内容的改进和就业指导,实现学生与就业岗位之间的无缝对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可见,建立紧密型实践教学基地能大大改善学生校外实习环境和提高实习效果。学校利用基地的实践条件,不仅能真正提高学生实践技能,还能促进教师走出校园,将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落到实处,实现高校理论优势与基地实践优势的有机结合,在积极帮助基地解决实践难题中,也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达到双赢之目的。

2会计专业建立紧密型实习基地存在的问题

2.1没有真正实现校企“双赢”

在建立紧密型实习基地过程中,本着双方“互利互赢”的原则,在合约规定中既有对实习基地培养人才的要求,也有实习基地对学校的要求。但在实施中更多体现了学校对基地的诉求,如每年要求基地按照专业实习的要求接收学生,并能提供实习所需的资料、师资及其他条件,以此确保实习教学任务的

完成;而基地对学校在理论培训、疑难问题的研究等方面几乎没有,因为这些都是软任务,导致企业无法从中获得自身的利益,甚至还增加了企业人力、物力的支出,从而挫伤了基地参与学校实习教学的积极性,导致校企合作难以稳固。 2.2监督和考核乏力,且忽略了对基地的激励

在合约中规定了如何对学生实习状况进行跟踪和考核。但在实践中仍然面对监督、考核任务重的问题。尽管紧密型实习基地比松散型实习基地设点少,但考虑实习学生住宿、交通以及各基地接收学生数量限制等因素,只能采用“大分散、小集中”原则设点。浙江万里学院根据学校生源主要是来自浙江省的特点,采用按地区设点,分别在杭州、嘉兴、绍兴、宁波、台州、温州等设置1-2个实习基地,不免还使管理任务繁重。学校因教学任务重,不能投入更多地人力和财力对实习学生进行有效监督和考核,导致一方面对学生实习成效缺乏深入了解,使实习成绩评定不确切,另一方面也不能正确评价实习基地实践教学的效果,使优秀实习基地难以得到应有的奖励。

2.3建设实习基地的经费投入不足

在紧密型基地建设中经费投入缺乏也是实习基地稳固性的最大障碍之一。随着地方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原本紧张的办学经费更加捉襟见肘[2]。许多地方高校仍然没有摆脱“重理论,轻实践”教学观念,反映在经费分配上,实习教学的经费投入不足。在紧密型基地建设中对资金投入甚少,对基地在学生接待、安全、食宿等方面的补助不足或根本不体现,而且也缺乏对实习基地导师的补助。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是其主要目的,不对其付出进行一定的补偿,必然导致基地对参与学校实习教学渐渐失去兴趣。

3进一步完善会计专业紧密型实习基地建设的建议

3.1重视校企双赢合作机制的落实“双赢”是校企合作的基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地方高校在建设实习基地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双方的利益,不仅发挥好基地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作用;而且学校应主动了解基地对高校资源的需求,积极开展对基地的科研活动和人才培养工作。目前解决实习企业利益弱化问题,笔者认为不仅要提升企业对高校资源利用的意识,而且合作高校要帮助企业挖掘其利益诉求,制定鼓励教师深入基地的政策导向,在教师走进企业中积极探寻科学研究和企业人才质量提升的内容,积极解决实践中财会方面的难点和困惑,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将目前存在的高校对企业单方面的需求,转化为双方的互惠互利,在双赢的合作机制下使实习基地真正实现健康稳固地发展。

3.2建立资金投入补偿机制要保证学校与实习基地长期稳定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建设[文秘站:]资金投入的保证。学校对实习基地建设资金可考虑从以下两个渠道筹措:一是学校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合理划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经费比例。按一定的标准设立实习基地建设专项基金,用于实习基地建设、成本补偿以及导师指导津贴;二是争取政府支持。高校学生实习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应建议地方政府出台相关的优惠或补贴政策,然后按实习基地所属行业、规模、接受实习生人数等条件享受相关的优惠或补贴。在经费保障下才能真正调动基地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3.3完善实习的监督、考核、奖励机制对教学活动进行一定的监督和考核是教学管理的必要环节。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强化监督和考核可以约束学生和基地认真对待实习,才能达到预期的实习目标,同时也是进行激励的重要依据。校外实习是整个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理论教学管理一致,对实习结果的考核和评价是不可或缺的。长期以来这方面的管理比较薄弱,实习效果不佳与此也有重要关系。为了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很有必要设置考核指标和评价量表,采取学生自我评价和基地评价相结合,还应该进行学生总结汇报及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到基地抽查等方式了解和掌握基地实习安排情况和学生对实习的满意程度及实习效果。将考核评价纳入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3]。定期开展基地之间的评比工作,给予优秀基地表彰和奖励,调动基地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3.4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保障实践教学效果“3+1”(即1学年实习活动)培养模式是强化实践能力的高校培养模式之一,在高职院校实施的比较普遍。普通本科教育模式目前主要是“3.5+0.5”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相对集中的校外实习时间比较短,再加之学生还要写毕业论文,使专心实习的时间更短。通过我们对实习基地的调查,他们认为会计专业的实习需要一定时间保证,最少在1年左右,有利于学生对会计一个年度周期的实践活动的了解;也有利于实习基地采用顶岗实习方式更好地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时间短,学生对企业的会计实践活动了解不能深入,往往实习基地也只能提供简单的实践操作,不可能采用顶岗实习,实习效果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因此,从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实践技能要求看,采用“3+1”培养模式比较合适。而且能以定向模式与企业合作培养会计人才,使学生毕业后上岗快,适应能力强。推崇“3+1”模式也是有其可能性的,一方面目前一般本科院校有采用该模式的;另一方面从浙江万里学院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看,主要专业课程在前三年已经完成,第四年第一学期学生学习的课程主要是一些专业拓展课程,经过适当调整,增加实践教学学分完全有可能的。因此,根据专业特点科学确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是保障基地效用的最大化和学生实践技能提升的前提。

篇8

日前,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

据鲁昕介绍,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分开。 “在高中阶段,16岁就可以选择你未来发展的模式。当然不管你选择的是什么模式,你都可以实现你的人生目标。”鲁昕说。

据统计,近几年来,我国每年从中高等学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总量约在1700万人左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已成为短期内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突出表现。

青海:今年将培训12万名劳动力

近日,青海省印发 《2014年全省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实施方案》,细化培训项目,明确工作责任。按照方案,第一产业计划组织农牧技术培训2.115万人,二、三产业计划组织就业技能和创业培训9.965万人。

为加强分类指导,突出精细化管理,方案明确,青海省将针对农牧合作经营管理人员、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失地农民、生态移民、城镇化农牧民等重点群体,结合市场实际需求,组织实施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培训计划、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计划、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专项就业培训工程、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城镇化中的失地农民专项技能培训计划等10个重点培训项目。此外,青海省今年还将培训12.08万名城乡劳动力。其中,农牧区劳动力9.18万人,城镇劳动力2.9万人。

陕西:启动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近日,陕西省人社厅、省教育厅联合发出通知,启动2014年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本次大赛采取网上报名的形式,拟分为中职学生组、高职学生组、中职教师组等3个组别。中职学生组、教师组比赛拟设15个专业大类的57个比赛项目,部分项目按照中级工、高级工职业标准内容组织竞赛,获奖选手由大赛组委会授予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高职学生组技能大赛拟设13个专业大类的23个比赛项目。

本次大赛组织有关行业、企业人员共同组成大赛专家指导小组,按照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设计比赛项目、编写试题,组织裁判工作和提供技术保障,统筹安排比赛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大赛积极争取省内外知名企业特别是本省区域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作为大赛协办单位,使其通过提供技术信息服务支持和就业岗位等方式参与大赛。

河南:举办中德职业教育合作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

近日,中德职业教育合作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在巩义市德中机电职业培训学校举办。今年1月,大赛组委会办公室公布了《2014年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中德班机电一体化专业比赛方案》。中德班机电一体化专业比赛于日前正式开赛,历时3天。比赛的项目设计是4人的小组赛,比赛强调团队的重要性。目前共有22所学校参与了此次比赛。

首次中德职业教育合作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特点鲜明。一是竞赛流程完全公开,二是比赛任务精细化程度高,三是比赛评判也是中德合作。为体现中德职业教育的深度合作,本次比赛聘请德国专家作为德方裁判长,也聘请了中方裁判长,共同执行比赛的裁判任务,以更加契合中德职业教育合作的内涵。此次技能大赛的成功举办,为接下来的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奠定坚实了基础。

邹城:整合职教资源并投资4亿元建万人教育基地

现在在邹城市职教园区建设工地上,大型吊车、挖掘机、工程车轰鸣运转,施工人员紧张施工,2.3万平方米的三栋教学楼和1.2万平方米的两个实训车间已全部建成,其他工程正在扎实推进。这只是该市实施“大职教战略”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邹城市以做强做大职业教育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培植名牌专业,拓展就业渠道,实现了全市职业教育规模跨越式发展。整合教育资源,促进职教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是邹城市在推进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举措。

自2005年以来,该市将原有的成人中专、工业中专、城建中专、商业学校、职业中专五校进行合并,组建成立邹城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去年,启动建设了投资4亿元、占地578亩的职业教育园区。计划将邹城市委党校、技工学校、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和卫校进行高度整合,使在校师生突破1万人,建筑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形成辐射鲁西南的大型职业教育基地。

南宁:成立广西现代商贸职业教育集团

记者了解到,日前,由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共41家企业、行业协会、学校等机构组成的广西现代商贸职业教育集团于南宁市正式挂牌成立。

该集团致力于探索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构建紧密型产教结合体,实现商贸服务业职业教育信息、人力资源、教育设施和实习实训基地等资源的共享与互补,逐步形成广西现代商贸服务业职业教育的生源链、产业链、师资链、信息链、就业链、成果转化链和继续教育链,不断提高商贸服务业职业教育质量,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商务人才。

新疆:将编制技工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日前将编制《自治区技工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规划》,以完善自治区、地州市、县(市)三级实训基地建设,加快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劳动者。

据了解,实训基地建设范围为自治区区属技工院校、地州市技工院校、县(市)技工院校(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就业训练中心)。自治区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力争到2018年在县(市)以上(含县、市)所有技工院校建成1所实训基地。自治区区属和地州市属技工院校按照“一校一点”的方式建设,县(市)属技工院校按照“一校一点”或“一校多点”的方式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内容为基础设施建设、实训设备购置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其中,实训设备购置结合专业设置确定。专业设置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院校的常设专业、重点专业合理确定。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各实施基地将根据专业设置需要,制订师资培养(聘任)计划,注重一体化教师的培养(聘任),少数民族比例高的地区注重双语一体化教师的培养(聘任)。

2014年度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日前,教育部在京召开2014年度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会议。会议以加快构建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主题,就职成教战线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深化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领域改革创新做出部署。

会议强调,要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发挥好政府引导、规范和督导作用,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提高中国制造和中国装备的市场竞争力,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的需求,让职业教育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

会议要求,2014年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要重点落实好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各项部署,推动地方本科学校转型发展,抓好职业教育关键制度建设,大力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具有职教特点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完善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经费投入机制,促进农村、西部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大幅度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扩大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继续教育改革创新,推动开放大学创新发展和电大系统转型升级。

山东:技能竞赛二等奖以上得主可直接应聘职教岗位

针对“考进来的学校不需要、学校需要的进不来”,教师专业执教能力薄弱,严重影响办学质量等问题,山东省人社厅、山东省教育厅先后出台了《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公开招聘实施办法》和《山东省高等职业学校教师公开招聘实施办法》。

篇9

Abstract: For vocational colleges, making effort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nstration projects and solve the problems occuring in the improvement of content building plays an effective role in the innovation of the mode of personnel training of combining learning with working. At the same time, this attempt highlights the advantages of the key construction spcialities of the colleges, as well as improv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the work process. This practice also helps to optimize the "dual" structure of teachers, to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base, hereby to enhance the college’s overall management levels and promote the content building of the colleges along with improvng the personel training quality.

关键词: 高职院校;示范项目;内涵建设;作用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demonstration projects;content building;role

0 引言

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无论是学校数量还是在校学生人数,均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外延扩张与内涵发展的矛盾日趋明显。2006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高等职业教育开始了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迅速转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是以项目建设为承载和依托,进而推动学院工作全面发展。对于立项示范建设的高职院校来说,以示范性项目建设推动的方式,解决内涵建设中诸多发展瓶颈,有效地促进了校企合作,优化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创新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整合了优质教育资源,强化了专业基础建设,拓展了高职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了高职学院的综合办学实力与水平。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

示范项目建设对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主线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示范项目建设首先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存在的价值体现,体现高职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突出工学结合,建立校企之间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以适应和促进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因此,示范项目建设院校均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示范项目建设的第一要务,确定符合学院办学实际、适应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例如:我院按照“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接轨、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接轨、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接轨、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接轨”的改革思路,将各行业企业需求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技能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将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融入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教学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形成了鲜明的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特点。近年来,企业订单培养的学生占毕业生比例的一半,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占毕业生总数的65.4%,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为80%以上,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

2 突出了重点建设专业优势

内涵建设的核心在于专业建设。专业是高职院校与社会联系的纽带,是学校适应市场的关键性环节,更是学校办学水平和层次的集中体现。

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专业特色方面,示范项目强调专业与专业群建设,提出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辐射带动整个专业群相关专业共同发展的思路,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单个专业独立建设的不足,体现了资源共享、资源优化的建设理念。示范建设院校认真梳理专业体系,选择与市场需求紧密并能彰显学院特色的专业作为重点专业,每个重点专业与3-4个密切联系的相近专业组成专业群,然后选择4-6个重点专业与专业群进行建设,形成以重点专业为龙头,以群内专业为支撑,辐射带动全院各专业协同发展的专业建设格局。例如:我院按照专业群对应产业岗位群的专业建设思路,坚持依托行业,对接产业,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做强铁道运输类专业,做大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增强机电类、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竞争能力,形成轨道交通运输类专业为主体的办学特色,专业集群优势明显。目前,学院共设置25个专业,8个重点专业中有5个是轨道交通专业,专业涵盖了轨道交通行业所需要的职业岗位群,基本形成了与行业和区域经济建设相匹配的专业集群。使学院成为轨道类专业齐全的高职学院,其中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是陕西省高职教育重点专业,在省内形成了鲜明的专业集群优势。

3 促进了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基础。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应摒弃过去那种以学科为主体的“本科压缩型”传统思路和传统模式,在课程设置中,必须牢固树立职业本位思想,坚持按照岗位标准要求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把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贯穿课程教学的始终。

在示范项目建设中,示范院校课程改革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遵循“确定专业面对的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开发”这样一条逻辑主线,各专业在大量的、市场调研基础上,开发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体现了学院专业领域与行业企业职业领域高度匹配,学生专业技能专业素养教育与行业职业岗位要求高度融合,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与职业发展高度相关。每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有明确的定位和标准,课程内容的安排遵循学生职业成长规律与教育规律,通过课程将职业工作领域与学习领域联系在一起。例如:我院坚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理念,结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和行业企业职业认证,根据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要求,着力构建“三个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提高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与课程改革相配套的教学资源体系;推进“四项建设”——岗位职业标准库建设、课程标准建设、教学资源和特色教材建设、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引进北大青鸟APTECH信息有限公司的ACCP课程体系,通过强化职业岗位技能和岗位规范,培养IT业紧缺的一线软件技术人才;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按照“职业能力标准、项目课程体系和职业资格证书三位一体”模式,开展以“项目”为主体的课程改革;交通运输系将职业标准的制定与职业技能的考核与相关课程改革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 优化了“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目前,高职教育师资数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素质不理想,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许多高职院校不是缺乏财力、物力,而是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大师、能师和技师。示范项目建设任务的驱动作用,优化了“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提升了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破解了困扰师资建设的“瓶颈”。

示范项目建设要求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与教师发展相统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一是有效的提升了专任教师队伍素质。参加示范建设的专业教师全过程参与学习与培训、项目调研与论证、建设方案的开发、制定与实施。锻练了专业领军人物和骨干教师队伍。二是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大量的兼职教师进入到学院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促进了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深层合作,促进了“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三是促进了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的深度融合。例如:我院在省级示范建设中,按照“提升师德、精湛技能、优化结构、打造团队”的师资队伍建设总体思路,创新“双轨机制”(教学管理人员和行业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双向挂职”、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双重身份”);建设“三支队伍”(专业带头人、双师素质骨干教师和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形成以陕西省职教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主体,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教学团队。目前,全院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占全院教师的73.33%,100余名实践经验丰富、熟悉行业情况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省级教学团队3个,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5 加强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考量,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必须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校企共建、功能互补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已经成为高职学生能力培养的主要阵地,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物化条件。

示范项目建设要求实习实训基地必须适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打破传统的立足学科系统和单一课程设计、以单项技能操作单元的实训基地建设理念,以完整的岗位工作实景为标准,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建设校内校外互补充的生产性专业实训基地,满足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实施需要,满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要求,满足学生顶岗实习需要。例如:我院以示范建设项目为引领,以先进建设理念为指导,共建成81个校内专业实训基地和47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其中有的基地被确定为西安市公共实训基地,有的被确定为铁道部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示范建设项目“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建设”,其功能融专业教学、岗位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四个功能”为一体,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基地建设新机制。建设期内,西安市政府投入1535万元专项经费支持项目建设,被列为西安市轨道交通职教集团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西安市地铁公司将其列为西安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基地。基地主要设备岗位工作设定和工作过程、作业标准和生产环境同西安地铁公司保持高度一致。基地在满足学生教学和企业员工培训需要的同时,还承担城市轨道交通行业8大工种职业技能鉴定任务,每年培训职工达3000人次以上。2010年,该基地被列为成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国家级示范性实训基地。

6 提升了学院的整体管理水平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职教育提高质量的双重课题下,提高管理水平已成为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因素。

示范院校建设实质是系统的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开放性、基础性和创新性特点。示范项目建设既对传统的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又通过示范项目建设为创新高职建设院校管理体制、机制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示范建设项目将政府、行业企业和建设院校联系在一起,突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开放办学,必然要求学院的学生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监督与评价制度、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等等各项制度进行相应的配套改革。因此,高职学院进行全面的体制与制度改革,既有来自外部的改革要求,又有来自内部的改革动力。在示范建设的过程中,突出了服务学生、服务经济社会的管理理念和保障机制的健全,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高职院校有限办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学院的整体管理水平得到较大的提升,引领内涵建设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7 培养了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最终要由社会和市场来检验,也就是社会和市场对学校和学生的认可程度。最能说明社会认可程度的指标,就是高职院校的就业率。高职学院通过示范建设促进了内涵建设,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出了社会和企业需要的“过得硬、用得上、技能强、素质高”的毕业生,就业率稳步提高。近年来,示范建设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大都在98%左右。数据咨询公司麦可思的《2010大学生就业报告》称: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率(88.1%),已经不低于非“211”本科院校(87.4%),高于非示范院校(84.3%)。近三年,陕西所有国家级、省级示范性高职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全部达到95%以上。高就业率反过来又吸引了更多的学生报考高职学院,使得示范建设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得以提高,形成了示范建设院校招生就业势头两旺的良性循环。

总之,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以项目建设为承载和依托,通过示范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2006,11,16.

[2]许德宽.试论全面质量管理与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教育与职业,2008,(12).

篇10

关键词 民办高职 开放式 校内 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开放式校内实训基地的内涵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在开放的环境下完成。校内实训基地相对于校外实训基地,更便于实践教学组织和管理。但它与生产实际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传统的校内实训基地在承接学生实训任务时具有时间上、空间上的局限性,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而且大多利用率不高,资源闲置。

要使实践教学不落伍,学生实践能力更适应市场需求,实现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实训基地就必须实行开放性建设原则。开放式校内实训教学体系是指学生能够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和个人意愿灵活选择实训时间、实训内容,在实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在实训室自主实验,从而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有独立思考、自由发挥、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①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节约资源,地域相同的高职院校内部实训基地建设,可考虑各自突出自身特色,实现资源相互共享和互补的原则。同时还可以向社会开放,为社会提供多方位的服务,包括与企业合作办学,为企业培训员工,为社会培训技能型人才、推广新技术或直接完成某些技术服务项目。开放式实训教学体系还应该成为社会对订单式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保障平台。校内实训基地为达到实训的真实性和针对性,在保证实践教学的前提下,应积极完善生产功能,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反辅实训设施建设,形成自我“造血”的良性循环。

2 民办高职开放式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2.1 民办高职学生特点

民办高职学生生源为二类专科,此类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普遍对理论知识不感兴趣,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接受能力较差,上课注意力容易分散。对此必须通过实践教学的任务目标驱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使其在学中做,做中学,从而增强其专业技能和学习兴趣。因此,建设一个设施齐全,又能满足学生学习、实践要求的校内实训基地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2.2 高职人才培养要求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②

其落脚点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由于知识学习需要实践,能力培养需要实践,素质形成需要实践,所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实际训练,只有通过真实的训练过程才能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才能真正地满足现代企业的人才要求。因此,必须大力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2.3 传统实践教学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

传统的课堂实践教学体系只能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场地,针对规定的实训内容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而且授课对象、教材、考核方式等方面也是固定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属于被动接受实验任务,缺乏自主的选择和实训的真实性和针对性,只能在教师部署的实验框架内进行实验,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③因此,需要建设一个开放的校内实训基地。

2.4 实训基地建设应紧随市场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也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更新换代必须与市场接轨,及时更换实训设备,及时改善实训场地,及时调整实训教学内容。因此,必须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社会发展、企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使之与行业同步,从而使学生毕业后能顺利适应企业岗位技能的要求。

3 民办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1)经费来源少,由于民办院校办学是自负盈亏,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于学生的学费和学院自筹,办学经费较紧张。因此民办高职对实训基地建设也是有心无力,资金投入少,规模小,设备落后,未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特点,跟不上企业技术发展的需要。

(2)重硬件建设,轻软件投入。缺乏创新的实训教材和细化的实训方案,仍停留在传统的教学实训思路上,学生通过实训获得的技能肤浅,为教而训,非为用而练,缺乏实用性。

(3)实训技师缺乏,目前民办高职的实训老师大多是由专任教师兼任,这些教师大都是直接从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就直接来到高职院校任教,期间没有到企业生产一线锻炼,不具备相关的行业、企业工作经验,另外,也有一部分实训教师缺乏责任心,理论知识缺乏,对实训课程不作深入研究。因此,导致学生实训效果较差,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

(4)基地和设备利用率低。有的校内实训基地资源缺乏整合,学校、专业之间各自为阵,加上实训设备的兼容性差,整体实训基地的利用率较低。

(5)缺乏规范完善的实训安全保障体系,担心实训过程出现安全事故,不愿放手让学生操作,或对外开放实训设施出现意外安全事故带来的责任风险,客观上制约了实训模式的创新推进。

4 民办高职院校开放式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民办高校应当依靠自身力量,吸引社会资源投资教育实训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实训基地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充分挖掘实训基地的教育功能和市场功能,使之成为社会教育资源共享中心和产业服务中心,从而提高实训资源的利用率,改变高投入、低效益的局面,使校内实训基地真正面向社会,具有开放性。因此,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应当具备5个“中心”的功能,即:

(1)实训基地应成为学生的学习中心。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若干意见》提出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④因此,为了突出实训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就必须改变以教室为主要教学场所的传统教学模式,把实训基地作为学生的学习、实践的中心,让理论为技能服务,真正融“教、学、做”为一体,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实训基地应成为学生的创业中心。开放式实训基地在运行管理思路上,学生可自己设计产品、制作产品,并销售产品。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是设计师、又是技师同时也是销售人员。通过在实训基地的创业锻炼,学生加强了自己在设计、生产、销售、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由于有学校和相关合作企业的保驾护航,使得学生在该中心创业的风险大大降低,保证学生向老板的顺利过渡,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3)实训基地应成为学生的就业中心。利用开放式实训基地,努力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市场或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紧缺人才岗位的实训教学内容,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与企业职业岗位要求对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为市场所急,彻底解决人才培养脱节的弊端。也为学生毕业后顺利适应工作岗位要求打下坚实基础。

(4)实训基地应成为行业技能的鉴定中心。全方位创造条件,将实训基地打造为职业技能资格获取的重要平台,成为行业和岗位准入的基础。一方面,促使学院学生毕业取得双证(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书),增加就业砝码;另一方面为社会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考核提供服务,为他们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提供保证。

(5)实训基地应成为中小企业的服务中心。实训基地应改变传统单纯为学生实践教学服务的建设模式,增加为行业服务的功能。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师资、场地、设备等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包括厂长、经理等高级管理人才、营销和技术工人在内的专业培训和职业技术培训,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等提供帮助,为中小企业提供市场需求信息、行业前沿信息、人才信息、管理咨询、法律咨询等咨询服务,从而推动行业的发展。

5 民办高职开放式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探索

民办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大多是靠自筹经费完成,但这种建设模式是很有限的,从规模、实用性和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上,很难满足开放的要求。因此,需要联合企业、行业协会、劳动人力资源部门进行通力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积极探索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模式,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以改善办学条件,实现实训基地建设主体的多元化;建立实训基地的赢利运行模式或投融资建设平台,争取各种社会资源的深度参与,形成实训资源共享的良性运行机制。高职院校应当以此为思路,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的发展道路。

(1)建立校企股份合作建设模式。由学校和企业合资建立实训工厂,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合资双方对该公司的责任以各自出资的份额为限,双方按各自出资额在总投入资本中所占比例分享该公司的利润和承担风险。股份企业按市场化的模式运作,树立服务意识,不断探索赢利途径,积极创新,强化管理,逐步拓宽市场,以保证投资人的经济利益和人才培养目标。

(2)建立以高校为主体,企业协助支持的建设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师资,企业提供设备、资金、技师,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既可解决办学资金的缺口,又能使企业的设备、品牌得到宣传,使企业优先获得优质人才,并使学生在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条件中学习。通过各自的优势互补,实现资源整合,达到校企共赢。

(3)依托政府、行业协会,建立教学、培训、职业准入、技能鉴定的多功能专业培训中心。通过政府规划、行业协会组织、劳动人力资源部门规范、企业广泛参与,建立以高职院校教学、实训资源为主体,集学历教育、技能培训、职业准入为一体的开放式教学、培训基地。实训基地服务于教学,并根据行业协会提供的信息,对社会开展各种技能培训工作,包括岗前培训、定向委托培训、技能提升、技能鉴定等,承担起行业企业人力资源的基础培养工作,形成行业高技术人才和普通劳动力资源可持续输送的良性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人力资源供需两难的矛盾,促使实训基地的工作常态化,实训资源的利用最大化。

(4)建立市场导向的技术服务与产品研发工作室模式。为了让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为中小企业搭建技术服务和产品研发平台,可在校内实训基地中建立工作室,使之成为中小企业的后台服务和研发中心。工作室由高校教师、技师、学生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工作室即可承担服务和研发任务,包括产品设计、技术咨询、软件开发、品质公关等,又可承担教学实训任务。经营方式实行工作室主任负责制,由工作室统一对外承接服务外包,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实训。

(5)建立全员参与的校办实训工厂。由学校、专业教师、技师、工人、学生(动态)共同持股校办实训工厂。工厂既是实训场所,又是生产场所。拿到订单后,相关教师、技师、学生,全程全面参与,实现效益后由学校、参与教师、技师、工人、学生按要求共同分配。通过这种模式的建立,使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客观上也会调动所有参与人员的积极性,解决实训资源闲置、参与人员干劲不足、主人翁意识淡薄的弊端;也能使学生尽早适应社会工作岗位要求,培养、锻炼学生真实环境下的综合技能;还能使教师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逐步成长为能“文”能“武”的双师型教师。

(6)建立高校实训基地联盟。由教育管理部门,整合同一地域高职院校的实训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减少重复建设,节约资金和场地,使民办高职院校有限的资源能有效利用。

以上多种模式的实训基地建设,将会促使社会各种资源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建设中来,也能够充分改变高校关门办学的传统思维,真正使高校实训基地成为一个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大课堂。

6 结语

构建开放式校内实训基地是现代民办高职院校建设实训基地、走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也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因此要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各自优势,集中社会力量,深度融合,为培养、培训高技能技术人才提供多功能、全方位、开放式的服务平台,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进步。笔者希望以此为切入点提出改革思路,与同仁共同探索,促进中国高职教育的全面发展。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