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战略研究范文

时间:2024-01-16 11:45: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气候变化战略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气候变化战略研究

篇1

>>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合作 浅析“一带一路”建设对沿线国家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一带一路”的国际态度 “一带一路”中的国际政治 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一路一带”与中韩合作 “一带一路”:挑战、合作与行动 深化欧亚合作 共建“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拓宽产业合作空间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 “一带一路”上的兵团力量 “一带一路”的冰与火 “一带一路”的使命承托 “一带一路”的PPP模式分析 “一带一路”的中国智慧 的“一带一路”足迹 “一带一路”中的云南角色 “一带一路”的时光华章 “一带一路”面临的认识纠偏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7―03―31.

[2]汪芳,徐影,周波涛等.美国军方《国家安全与气候变化威胁》报告[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3(3).

[3]中国气象报.“一带一路”合作将与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相结合[EB/OL].,2017― 03―31.

[4]王义桅.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5]经济日报.2016年“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GDP增速为4.6%[EB/OL].,2017―03―31.

篇2

近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关于2013年全国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活动安排的通知》。今年6月15日至21日为全国节能宣传周,6月17日为全国低碳日,活动主题是“践行节能低碳,建设美丽家园”。

今年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据悉,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宣传节能低碳,在全社会树立和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国务院决定,自今年起设立“全国低碳日”,时间为每年全国节能宣传周第3天。今年6月17日是第1个全国低碳日,要以全国首个低碳日为契机,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开展主题宣传活动,普及应对气候变化知识,提高公众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意识,在低碳日掀起节能减碳活动。

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指出,节能宣传周举办至今已是第23年,今年又是第一次举办全国低碳日活动,加大宣传力度是推进节能减排和低碳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节能宣传周期间,要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以动员社会各界参与节能减排为重点,普及节能低碳知识,树立勤俭节约理念。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宣传形式,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优势,积极运用微博、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加大宣传力度。

通知要求,各地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活动牵头部门要切实发挥牵头作用,加强沟通协作,会同联合主办部门做好本地区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的组织工作。国家节能中心、中国节能协会、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国家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各级节能监察机构和节能技术服务中心等单位要积极配合开展宣传活动,鼓励相关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宣传活动,在更大范围内推动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通知进一步指出,各级节能和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要通过宣传展示、技术交流、互动体验等方式,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普及节能低碳知识,宣传节能减碳先进典型,推广高效节能低碳技术和产品,减少塑料袋等一次性用品使用,倡导勤俭节约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努力建设美丽家园。

篇3

狭义上讲,信息公开制度中的“信息”仅指“政府信息”,即“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广义上讲,信息公开制度中的“信息”指的是所有特定主体掌握的、不为普通公众所知悉的信息。由于气候变化涉及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多类不同性质的主体,各主体均掌握一定的温室气体排放和管理信息。因此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信息公开制度中的“信息”应该是广义的,既包括国家政府作为公权力主体应依职权主动公开或依申请公开的信息,也包括企业、社会团体等私权力主体依法公开的自身温室气体排放信息,甚至从国际层面,《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各缔约方提交并公布国家自主贡献、全球环境基金公布捐资国的捐资信息等行为,也属于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公开的范畴。

二、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公开的重要意义

(一)信息公开顺应简政放权的改革方向

简政放权、减少新增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是建立“大市场、小政府”的改革方向,传统上依靠行政许可、行政审批管理社会公共资源的模式,不能够充分调动民智民力,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而信息的充分透明是调动公众参与积极性,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客观要求。信息公开制度能够对政府管理和排放主体发挥重要的监督作用,政府可以通过信息公开制度实现管理温室气体排放的行政目的。

我国预计将于2017年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政府管理部门及时向社会公布纳入碳排放权交易的温室气体种类、纳入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纳入标准、排放配额分配和使用方法等信息,有利于降低市场交易主体的交易成本,构建公平合理的良性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中的作用。

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管理领域存在着“上大下小”的政府资源配置情况,国家层面应对气候变化的管理体制机制较为健全,省级居中,而市、区、县级政府则缺乏专门应对气候变化的机构、人才和资金配置。中国气候变化治理还没有形成环境监察大队、安全生产监察、城市管理大队这样能够进行现场检查的行政执法队伍。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对于全国各类分散的排放源的管理能力受到很大限制。而如果通过立法赋予重点排放主体将温室气体排放的信息公开的法律义务,就可以有效解决行政管理中执法能力不足的问题。重点排放主体公开的温室气体排放信息可以通过社会独立的第三方核查机构进行核查,以确保公开信息的准确性。气候变化领域中独立第三方核查机构和审计公司、律师事务所类似,是完全按照市场规则提供专业服务的公司,比在政府体系中新增一系列执法监察组织更为专业、经济,更加符合“大市场、小政府”的行政体制改革方向。

(二)信息公开有利于监督政府行使温室气体管理权力

我国2008年施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建立了针对政府的信息公开制度,包括总则、公开的范围、公开的方式和程序、监督和保障、附则五部分,规定了行政机关和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关于信息公开方面的规则。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无疑应适用该条例规定。

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政府管理分为国家、省、市县三个层级,承担着制定减排目标、分配减排配额、编制气候变化规划、管理气候变化专项资金、统计核算温室气体排放信息、监管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市场、防灾减灾等职能。这些政府针对温室气体的管控涉及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切身利益,尤其涉及到公共资金、财物、以及碳排放配额这些权属的分配,应该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进行公开。

公开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信息,一方面有利于彰显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努力与成效,另一方面有利于监督政府在阳光下行使公权力,杜绝腐败现象。

(三)有利于监督企业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生态环境保护涉及全球共同利益,保护生态环境带有“正义”的色彩,而任何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必然受到谴责。基于这样的道理,超额排放温室气体的行为一旦曝光于公众,都必将受到舆论谴责,一些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企业有可能因顾忌企业形象而减少排放。

信息公开是信用管理的重要方式。如果通过立法,将企业排放温室气体情况公开,将企业年度配额清缴情况纳入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则有助于迫使企业努力改良技术、提高能效、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从而减少排放。同时很多企业为了提高企业美誉度,种植碳汇林,开展自愿减排,这些行动如果能够及时公开,有利于彰显企业的社会责任,带动其余企业和社会公众来低碳生产、改善环境。

三、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公开制度的责任主体

由于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中的信息公开指的是广义范围的信息公开,因此信息公开的责任主体包括温室气体管理者(包括各级政府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和温室气体排放者(包括企业、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

从温室气体管理者的角度,“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办公厅(室)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具有信息公开的责任。从立法的角度应该明确哪些内容由国家政府部门公开,哪些由省级政府部门公开,哪些由县级政府部门公开。根据与省级发展改革委气候主管处室代表实地座谈发现,应着重赋予国家和省级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信息公开的责任,而对于县、市一级政府则只应作原则性的规定。因为目前国内在县、市级政府几乎还没有专设气候变化工作管理的处室,承担该项管理职责的处室大多同时承担着节能环保、区域发展等多项职能,对气候变化难以做到专人负责,如果被赋予过细的信息公开责任实践中难以完成。

从温室气体排放者的角度,温室气体的排放源众多,不可能全部纳入立法的范畴。而由于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是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绝大部分来工业、建筑、交通几个重点领域。因此在设计气候变化信息公开制度时,应以排放单位的上一年度排放量为标准,赋予某些重点温室气体排放单位公开温室气体排放信息的义务。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排放企业属于私权利主体,公布过细温室气体排放信息可能会有泄露商业机密的风险,因此应处理好信息公开和秘密保护的关系,对企业公布的信息不能要求过细。

四、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公开制度的内容和要求

(一)应公开的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内容

在国际层面,中国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履约方应该每两年向公约秘书处提交国家履约信息通报,根据公约历次缔约方大会的要求提交相关履约信息。为了向国际社会彰显我国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的贡献,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应该每年公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公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即白皮书)等信息。例如中国于2015年6月向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提出了我国的碳排放峰值目标和强度目标,就是向国际社会进行信息公开的一种方式。

在国家管理层面,国务院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应该向社会公布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国家对各省碳排放目标的分解及考核结果、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低碳技术目录、重大低碳政策、重大建设项目、专项资金分配等信息,这些内容除了涉及国家秘密的之外,都应该公开。同时,国务院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在履行国家碳排放权交易管理职责中,应及时向社会公布纳入碳排放权交易的温室气体种类、纳入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纳入标准、排放配额分配和使用方法,各年度重点排放单位的排放和配额清缴情况,具备资质的核查机构和交易机构名单等信息。

在地方层面,省级政府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承担着编制本行政区域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分配碳排放配额、将本行政区排放指标进行分解考核、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监督第三方核查机构等职能,这些信息应该主动向社会公开。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社会公布本地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完成情况、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进展等信息。

在企业层面,应该建立温室气体报告制度,明确企业达到重点企事业单位排放量门槛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向省级人民政府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如实报告温室气体排放情况。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内容外,重点温室气体排放单位应当每年向社会公开上一年度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和配额清缴情况。

(二)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公开的要求

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公开制度还包括对信息公开的具体要求和罚则。在信息公开的制度设计过程中,应该明确相关信息的公开时限、公开途径(通过媒体、网站以及公报等)、公开方式(是主动公开还是依申请公开)、与秘密保护的关系等内容。

只有罚则明确才能让一项制度具有可行性。在信息公开制度中,应该分几种情形明确相关责任:一是信息公开责任主体应当公开的应对气候变化信息未及时公开的,应该不再拖延,立即及时公开。二是当公开的信息出现错误的,信息公开责任主体应立即改正,因信息错误造成损失的,由信息公开责任单位承担赔偿责任。三是信息公开责任主体故意隐瞒、更改或延迟公开重要应对气候变化信息的,相关负责人应该受到警告等处罚,造成损失的,应予赔偿。

五、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公开制度的立法建议

在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立法中,信息公开制度的应重点围绕谁公开、公开什么、公开要求和罚则等内容展开。主要有以下两种立法路径:

一是按照信息公开的主体、内容、要求、罚则的逻辑,在《应对气候变化法》中设定信息公开制度的专门条款。

二是就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公开问题专门制定法律位阶较低的条例、部门规章或者规范性文件。研究起草《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公开条例》或者《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公开管理办法》,专门对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中的信息公开制度进行系统规定。在与未来将要出台的《应对气候变化法》和已有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不冲突的情况下,重点规定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信息公开的详细规则。

参考文献:

[1]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R].2015

[2]解振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4年度报告[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Z].2007

篇4

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每一个组织都在改变自己扮演的角色。

以前,NGO对待企业的态度就是对抗和批判,而现在很多NGO都在和企业一起努力,帮助企业进行可持续发展。比如,WWF就在与一些跨国企业合作,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方面帮助他们寻求解决方案;"绿色和平"帮助"可口可乐"推广无氟电冰箱以减少CFC排放等一系列工作也都非常有益。

另一方面,环保组织也更关注企业和企业产品的表现,更积极地进行信息,以增加企业透明度。环保组织公布的信息引起了政府官员和其他社会团体的关注。此外,一些环保组织还建立起数据库。比如,马军就在其机构网站上发表了企业水污染信息、公司实施状况、以及执行水污染排放管理方面的情况。

这个变化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在此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如何加强政府、NGO以及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呢?如何更好地抓住这些机遇进行发展呢?

改善环境的推动力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理解新时代的逻辑,对推动环境改善的动力进行分析。

首先,从长远来看,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基本没变:提高能源效率、减少能源消费、减少污染排放都能给企业带来很多发展机遇。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而言,如何提高能效和环境质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非常重要。世界各国都积极地参与了环境保护,特别是参与气候变化公约的制订。当然在哥本哈根我们没有达到目的。对于这个结果我不感到意外,因为当时美国还没有做好准备,没有形成任何具体的行动方案,这必定会延迟国际谈判的进程。因此,下一次在墨西哥进行的国际谈判可能仍然不会有任何结果。但是,无论何时,我相信人类一定会形成一个有效的国际条约来应对气候变化。只要国际公约形成,中国一定是执行公约最重要的国家。

现在中国正在进行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将产生很好的结果。基于一定的经济考量,中国第一步将会提高40%的能效。中国在哥本哈根的承诺表明了中国在环境保护态度上有了实质性的改变:中国不再强调要达到一定富裕的程度后才做出减排努力,而是从现在就开始行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

参加公约、实行减碳也符合中国国内的利益,比如这将促进减少国内地区性的污染排放。中国的承诺和行动不仅仅符合环境的要求,同时也符合经济发展的方向。中国政府目前正在抓紧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推动国有企业转变,包括基础建设、教育和文化等多方面转变。

当然决策者、地方政府和企业除了关心环境以外,还会有政治上的考虑。他们现在都在努力寻求解决方案来提高能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环境质量,减少化学品重金属污染。环境考量越来越多地成为政治的一部分。所以企业仍然会受到来自政府有关环境保护方面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要求。

其次,不少企业也发现,在受到政府法规的强制性要求之前,实际上已经受到很大的"自然"压力,比如水资源获取、能源价格、气候变化、大气污染、化学品和重金属污染、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等都给发展带来压力。企业需要考虑这些问题的应对方法。

此外,众多企业也认识到利益相关群体的利益不可忽视。利益相关者群体的绿色驱动表现在地方社区和民众对环境质量日益增长的关注,对当地污染的反抗,以及对更好地实施环境保护的要求。

来自消费者的压力也不容忽视。中国出口的一些物品在美国、欧洲的一些国家就受到了消费者的压力。例如,沃尔玛在消费者压力下便对其供应链上的供货商进行了统一的规范要求。供应商的产品必须符合沃尔玛一整套包括环境及其他方面的数据要求,以控制提高采购产品的质量。

过去,环境战略只是一个附加要求;而现今,环境战略已是一个潮流,占据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是现代企业是否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打造环保竞争优势

环境挑战是具体而急迫的,企业家首先要有战略思维,要把环境考量放入公司最重要的议程。

当然,仅仅如此还不够。企业还要做很多具体的分析和策划,把绿色考量和企业其他目标相关联。过去十多年来,福特汽车公司一直努力想做一些环境保护的事,他们把新型的汽车厂做得十分绿色,但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事情:把汽车做得更绿。而丰田则不同,他们也注意环境、把可持续发展放在中心地位,但是落实到汽车的生产设计上。这不仅表现在混合动力车普锐斯的出现,也表现在对于传统车辆的改进。他们对材料、动力、计算机控制的改良等各个方面都很重视,比如丰田车的每个部件都尽量采取轻型材料。

在对世界上大约100多个企业进行绿色战略研究之后,我发现企业要想成功"从绿变金",首先,应该正确地识别对其产业而言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第二,他们应该清楚谁是自己最关心的利益相关方,并且对其兴趣了如指掌;另外,企业应该明确自己的发展路径,了解未来发展的趋势,加强与包括NGO在内的其他团体的对?话。

篇5

【关键词】 发达国家;低碳经济;政策措施

低碳经济是基于能源消耗导致污染环境,又引起气候异化的客观事实,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实施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自二十一世纪初以来,全球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就对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制定了各种政策和措施,从其取得的经验及成效上都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发达国家低碳经济的发展政策与措施

根据《京都议定书》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原则,已完成工业革命的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这条道路上无论是在制定发展战略与政策、严格法制和促进低碳产业发展上都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先行者。

(一)制定规划与政策,引导低碳经济的发展

1.把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英国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先行者,“低碳经济”概念最早见之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明确提出了2010年到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目标,即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6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建立低碳经济社会。2007年至2009年,英国政府先后颁布了《能源白皮书》和《英国可再生能源战略》,进一步明确了实现低碳经济的能源总体战略,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政府预算框架内特别设立碳排放管理规划的国家。从2006年起,日本政府也出台了多项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引领经济和社会的长期和可持续的发展。如2006年6月日本政府出台的《国家能源新战略》,提出从发展节能技术、降低石油依存度、实施能源消费多样化等六个方面推行新能源战略,到2007年6月,日本内阁会议审议通过《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新经济成长战略》等一系列发展规划与战略,描绘了日本中长期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家环境战略。2007年年底,欧盟委员会也通过了欧盟能源技术战略计划,明确提出鼓励推广“低碳能源”技术,促进欧盟低碳经济发展。

2.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政策。一是制定税收政策。近年来英国为了确保其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实现,推出了两种政策手段:即在其“气候变化计划”中提出了征收气候变化税。计税依据是根据使用的煤炭、天然气和电能的数量,使用热电联产、可再生能源等则可减免税收。二是制定可再生能源配额政策,即对所有电力供应商都制约于一定的可再生能源法定配额,目的在于鼓励企业更多地使用可再生能源。同时,英国积极培育和推动碳排放交易市场及建立了碳基金。美国政府提出的新能源政策,主要是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对新建的节能住宅、高效建筑设备等都实行减免税收,并实施“总量控制和碳排放交易”计划,设立国家建筑物节能目标;与此同时,美国对在2006年到2010年之间购买柴油轿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消费者给予最高3400美元的税收返还;一些州政府如加州政府还对使用清洁环保汽车实行直接补贴。法国也宣布了一系列结合税务和投资的环保措施,从农业、交通、住房建设等方面入手,要让法国成为对抗全球变暖的先锋。

(二)采用法制手段,强制二氧化碳的排放

1.制定法律法规形成有效的法律约束。英国是最早制定低碳经济法律的国家之一,在2007年6月英国就颁布了《气候变化法案》,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而建立具有法律约束性长期框架的国家。美国作为世界上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近年来十分重视节能减碳,从2007年以来,美国颁布了《低碳经济法案》、《美国绿色能源与安全保障法案》和《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这些法律构成了美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法律框架。日本国会则在2008年中,分别通过了《能源合理利用法》修正案、《推进地球温暖化对策法》,经济产业省修改了《石油替代能源促进法》。此外,还颁布实施了《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家用电器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及《绿色采购法》等法律,构建了由能源政策基本法立法为指导,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能源利用合理化、原子能立法等为中心内容的法律制度体系,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德国政府也通过了《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供暖法》,保证可再生能源的地位,使可再生能源得到了快速发展。从2008年1月起,欧盟公布了包括《欧盟碳交易机制修改指令》,《碳捕集与封存(CCS)指令》、《促进可再生能源利用指令》和《关于为实观欧盟2020年减排目标,各成员国减排任务分解的决议》等五个立法建议,强化低碳经济的立法。

2.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减排目标落实及监督管理。为了有效地贯彻实施低碳经济,确保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发达国家纷纷成立了相关的机构,负责减排目标落实及监督管理。如英国政府就成立了“气候变化委员会”,负责研究减排目标落实情况,并向政府提供独立的专家建议和指导等。日本政府主要以细化管理政策完善法律制度及监督。如对企业的节能减排管理人员实行“节能减排管理师制度”,对能源消费总量不同的企业实施分类管理制度,根据能源消耗多少对能源使用单位进行分类,对各类建筑物实施用能管理制度,用能超过限额的建筑物配备能源管理员,并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交节能中长期计划和年度计划等等。

(三)重视低碳产业的发展,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1.重视低碳产业技术开发与创新。低碳产业技术研发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自2008年以来,发达国家就十分重视低碳产业技术开发与创新。如美国政府制定了低碳技术开发计划,成立了专门的国家级有关低碳经济研究机构,为从事低碳经济的相关机构和企业提供技术指导、研发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从国家层面上统一组织协调低碳技术研发,以落实节能减排目标。日本持续投资化石能源的减排技术装备,重点开发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技术装备,形成了国际领先的烟气脱硫环保产业。澳大利亚政府持续投资于研究开发、示范推广关键的低排放技术,并将低排放技术的重大突破作为低成本的长期的可持续减排的关键所在。

2.加大低碳产业发展的投资力度。美国是世界上低碳产业投入最多的国家,从2009年10月到2010年底美国就对清洁燃煤技术的研究开发就提供了150亿美元的拨款。近期又计划投入10亿美元集成最先进技术建造世界上第一个零排放的煤基地发电站。日本则投入巨资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光能、地热能等方面的研发,打造低碳产业链。英国则加大对可再生能源以及低碳排放技术的投入,在2002~2008年间,英国政府每年提供5亿英镑用于可再生能源的研发;投资3.7亿英镑成立国内“环境变迁基金”,推动环保技术产业化;投资10亿英镑重点研发可再生能源技术,计划2020年前对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财政支持达到20亿英镑。澳大利亚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直接资助和投资已经超过35亿澳元;政府设立的5亿澳元的低排放技术示范基金吸引了近30亿澳元的投资。

二、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效应

(一)承诺减排目标,减排效应明显

1.明确承诺减排目标。为了实现《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与发展低碳经济,各国先后就本国减排目标作出了承诺。英国政府在2003年就提出计划到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建立低碳经济社会。欧盟委员会提出的一揽子能源计划中,承诺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例提高到20%,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消耗量减少20%。此外,欧盟单方面承诺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2O%,如果其他的主要国家采取相似行动则将目标提高至3O%,到2050年希望减排6O%~8O%。2008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了日本新的防止全球变暖对策――“福田蓝图”,表示日本减排的长期目标是到2050年使本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80%。

2.取得了明显的减排效果。2006 年以来,几乎所有的欧盟的单位GDP碳排放增长趋于下降。瑞典和荷兰的碳排放已保持稳定,而在很难控制的运输行业,瑞典和日本已经稳定住了碳排放。英国国内政策实践所积累的经验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如欧盟温室气体排放贸易机制吸取了英国排放贸易制度中很多有益的元素。据英国环境-食品-乡村事务部(DEFRA)的资料显示,2005年英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包括欧盟温室其他排放贸易机制的作用)是629.2Mt二氧化碳当量,比1990年水平减少18.8%。预计到2010年,英国温室气体排放量为592.2Mt二氧化碳当量,比1990年水平减少23.6%,是英国承诺《京都议定书》目标的2倍。

(二)再生能源投入逐年增长,产业发展正在崛起

1.再生能源投入快速增长。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再生能源的开发投入。日本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开发和利用太阳能、风能、光能、氢能、燃料电池、以及潮汐能、水能、地热能等新能源。据日本内阁府2008年9月的科学技术相关预算数据中,仅单独立项的新能源技术的开发费用就达近100亿日元,其中创新型太阳能发电技术的预算为35亿日元。美国也将发展新能源作为重要内容,于2009年2月出台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投资总额达7870亿美元。包括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等在节能方面最主要的是投资汽车节能技术。

2.新能源产业正在崛起。英国风力资源丰富,第一个海上风力发电站于2000 年12月开始建设,经过近 10 年的发展,英国已成为全球拥有海上风力发电站最多、总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而且其陆、海风力发电站的电量足够向280万家庭供应电力。到2009年,英国在全世界低碳技术和绿色产业的产值已经达到3万亿英镑,从业人数达到88万人。德国也是再生能源产业迅速发展的国家,可再生能源占整个德国能源消费的比重在逐年提高,已由2003年时的3.5%提高到2008年的8.7 %。发电行业中使用可再生能源所占的比重在2008 年时已达到17%。瑞典则重视环保型汽车产业的发展,2007年1月至6月,瑞典共销售了23058辆以节能和低废气排放为标志的环保型汽车,同比增长25%,其产值位居欧盟各国之首。

参考文献

[1]蓝庆新.《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借鉴》.《经济导刊》.2005(10)

[2]杨明钦.《美国经济危机的复兴与应用清洁能源、节能技术的关系》 .《中国能源》.2009(4)

[3]胡淙洋.《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1)

[4]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低碳道路》.科学出版社,2000

[5]郭代模.《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思路和财税政策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9(58)

篇6

关键词:城市规划;低碳城市;基本特征

1 引言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历史上对文明生存之最大挑战。为了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研究和实践逐渐成为当今各国的热门话题。城市是碳减排的关键,而城市规划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必然担负着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但对于城市规划中如何有效落实低碳城市建设理念,如何确定低碳城市规划定位、内涵,构建低碳城市规划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具体实施、今后的发展方向等,都需要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2 低碳城市的概念

“低碳”一词首先出现在英国《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的“低碳经济”概念中,低碳经济的核心思想是以更少的能源消耗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 城市作为碳减排的关键,低碳城市的概念就应运而生 我国低碳城市的概念是由国家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2009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会议”的主题报告中率先提出认识低碳城市的概念,首先要认识到低碳城市实际也是属于生态城市的范畴,追求低碳城市建设,实际上也是在追求生态城市的建设。低碳城市是实现生态城市过程中的初级阶段,是以减少碳排放为主要切入点的生态城市类型。由此,低碳城市的概念可以这样理解:将低碳目标与生态理念相融合,实现“人―城市―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复合人居系统。从而形成低碳型生态城市。

3 低碳城市相关理论研究

目前国内对低碳城市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且以战略层面为主。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其《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提出了中国低碳城市的发展战略设想,并从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层面,初步提出了低碳城市的指标体系。付允等学者(2008)则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了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探讨了能源、经济、社会、技术的内在关系框架。方伟坚 (Fong,2007)等认为碳排放与城市形态结构存在着一定关系,提倡紧凑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同时部分国际组织也积极展开对中国的研究。2008年气候组织(The Climate Group)正式推出“城市低碳领导力”项目,旨在推动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促进低碳技术应用,构建低碳领导力体系,发展低碳经济。2009年,亚洲协会美中关系研究中心推出了《中美能源与气候变化合作路线图》,制定了优先合作领域如采用低排放煤炭技术、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措施、推广可再生能源等。

4 低碳城市规划的关键

城市规划应该承担起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但如何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进行有效落实低碳城市建设理念,就必须通过深入研究和建设实践探索,明确低碳城市的内涵和定位,构建低碳城市的理论基础,建立一套可操作、可考量、可推广的规划实施指标体系,并融人法定城市规划编制规范要求,促进城市规划的发展创新,才能有效促进低碳城市的建设。

4.1 理清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的关系

生态城市和低碳城市是当前各界关注的热点,二者的建设理念和核心内涵密切相关,都是侧重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但同时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生态城市关注自然环境、人居环境等多个方面,而低碳则主要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因此相对来说生态城市内容更宽泛、更综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低碳城市是生态城市的一个子集。因此有专家学者提出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将低碳作为生态城市的重要概念之一来进行阐述。

4.2 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

为有效促进低碳城市规划研究和建设实践的深入,必须明确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结合我国现有城乡规划编制体系,我们应该将其作为现行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进行编制,以专项规划或独立篇章的形式纳入现有城乡规划体系。在城市各项规划内容中实现低碳目标,落实到用地布局、交通模式、产业发展和设施建设中。

4.3 细化碳排放核算和模拟方法

定量分析和测算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领域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城市低碳还与城市形态、空间布局、土地使用方式、城市发展模式等直接相关,因此需要加强碳排放与城市形态、土地利用、产业发展、能源利用、交通模式、城市建筑等多方面的相关性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构建低碳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基础,并进行实证分析,为选择最适宜的未来城市发展道路提供思路,塑造一种理想的可持续的低碳城市模式。

4.4 合理量化低碳城市规划的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是规划实施的主要控制手段,是将低碳城市由概念到可操作的关键所在。在构建指标体系时一方面需要注意尽量使指标体系简化,另一方面指标体系必须具有可控制和可操作性。此外,指标体系还应具有可考评性,对规划的实施与成果检验可进行有效指导。

5 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特征

认识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特征,首先必须弄清低碳城市的基本特征,然后才能按照低碳城市规划原理去规划设计,自觉的建设低碳生态城市。

5.1 可操作性

低碳城市的“低碳”是为人们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行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切入点,也相对容易量化衡量,

因而也较容易把握和实现。低碳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具体方法和技术体系,至少有以下三点:一是低碳城市发展指标体系;二是低碳经济技术和低碳能源技术;三是生态技术等。

5.2 高效性

城市作为一种高度集聚性的人类聚居地,人们的生存途径不同、生活水准不同,欲望也不同,故生存竞争激烈。行为效率也就高了 低碳城市的高效性表现在城市的生产、运行和维护成本的低能耗趋于最小化。城市物质与能量得到了最高效的利用,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将大大提高。低碳城市规划内容的高效性主要应体现在城市能源系统的高效率,城市转换系统的高效益和城市流转系统的高效率。

5.3 循环性

“循环性”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自然生态系统内在运行机制 低碳城市的循环性特征体现城市各个系统和各个层面的良性循环,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① 通过自身生态系统的完善。对改善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循环起积极的作用;②城市循环的内容全面、完整,具有一定的系统性;③城市各个系统以及整体的城市系统的循环速率比较合理、且保持整个城市循环系统平衡;④循环机制明确模式正确;⑤能识别、能解决阻碍城市系统良性循环中出现的问题,低碳城市规划设计就是遵循这几种特征的特性。利用科学的手段.通过原理设计,使其更加系统性.从而达到良性循环。

5.4 和谐性

低碳城市的和谐性.一方面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城市结合自然发展;另一方面,低碳城市的和谐性更主要的是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低碳城市不是仅用自然绿色点缀人居环境.而是关心人、陶冶人、人与人关系和谐的社会 这种和谐性正是低碳生态城市核心特征之一,也是低碳城市规划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之一。

6 低碳城市规划的建议

在进行低碳城市探索时,要对城市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做出充分的战略评估,结合城市自身特征,确立低碳发展的思路,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单不能盲目模仿现有模式。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城市规划研究的理论框架,揭示中国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低碳城市运行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解释低碳城市――低碳社会――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科学问题联接,为国家建立应对和减缓快速城市化过程对全球化影响的政策体系和实施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篇7

    一、世界各国的低碳经济战略与政策趋势

    面对能源危机和气候变暖威胁,英国于2003年率先在全世界公布“低碳经济”这一概念,取得全球共识。低碳经济是个绿道理,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解决生存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核心是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是当代经济发展模式的革命性转型,是人类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的一场革命。

    随后英国、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瑞典等国,纷纷制定了低碳发展战略,明确目标,出台一系列法律与指标,逐渐推出政府强制型与市场导向型的政策工具。

    2007年,英国《2007年能源白皮书》,制定了中长期减排目标。2009年7月15日,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部公布了《英国低碳过渡计划》,该计划标志着英国正式启动向低碳经济转型,这是主要发达国家中应对气候变化最为系统的政府白皮书。2008年1月23日,欧盟公布有关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一揽子目标方案(陈扬,2010;徐冬青,2009;任力,2009)。

    2007年6月,日本内阁会议制定的《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中指出:为了克服地球变暖等环境危机,实现可持续社会的目标,需要综合推进低碳社会、循环型社会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建设(唐丁丁,2009)。

    2009年2月,瑞典执政的温和党、、中央党和基督教四党派,就瑞典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政策达成一致并了政策文件。该政策文件指出,瑞典的能源和气候政策应该建立在环保、竞争力和安全三大基石之上。随后,瑞典制定了具体目标和措施①。

    在美国,过去十五年基于信息披露的环境政策发展很快,最为明显的是《紧急计划和社区知情权法案》下的《有毒物质排放目标》,要求企业将有毒化学物质的使用、排放和存放等信息及时报告给政府,在美国的《能源法案》中,要求电子产品和日常用品加贴能源效用标签;在《饮用水安全法修正案》中,要求所有社区饮用水系统要将有关水源和污染物含量年度报告向社区消费者公布。欧盟要求上市公司公布碳信息披露指标等(伯特尼,史蒂文斯,2009)。

    发达国家在明确本国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凭借低碳领域的技术、制度、管理创新优势,出台一系列法律和配套措施,加紧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构筑世界新一轮产业和技术竞争新格局。

    各国在打造低碳经济核心竞争力方面也不遗余力。英国的绿色经济,主要体现在绿色能源、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制造等方面。德国发展绿色经济的重点是发展生态工业。法国的绿色经济政策重点是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美国选择以开发新能源、发展绿色经济,作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后重新振兴美国经济的主要动力。巴西的生物燃料技术目前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巴西政府十分重视对绿色能源的研究。日本注意宣传推广节能减排计划,提出建设低碳社会(刘助仁,2007;熊良琼,吴刚,2009;金乐琴,刘瑞,2009)。

    在法律、技术、激励机制和碳交易制度方面,美国立法推动温室气体减排,发展清洁能源,向低碳经济转型。2009年6月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法案》,是美国在这个方向上迈出的重要一步。欧盟推进低碳经济转型,要引领世界低碳技术发展。以英国为例,2009年7月,英国政府首次将温室气体量化减排指标,进行预算式控制和管理,确定“碳预算”指标,并分解落实到各领域。

    在效益—成本分析方法评估政策方面,部分国家得到有效适用。以美国为例,早在1936年,在《洪水防治法案》首次要求应用成本效益分析的法律条文。对于收益分配的关注,是制度制定和经济分析中必须考虑的因素。美国政府就要求联邦机构核查并处理由于采取的各项计划、政策对少数民族和低收入人口造成的不当和不利健康及环境影响。1996年《小企业公平管制法案》,要求环保部用小规模经济实体的显著性的经济指标来分析管制措施造成的影响,以保证政策有效、公平(伯特尼,史蒂文斯,2009)。

    在碳税市场方面,日本以碳税政策对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日本的碳税方案,充分体现了其周密性和计划性。日本2004年提出碳税方案,之后历经7年,不断吸纳各方意见,迄今修改4次(蔡博峰,杨姝影,2009)。

    德国在可再生能源(RES)领域中,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装机能力世界领先。这些成功不是因为德国的自然资源基础优厚,而主要是创新的国家扶持政策的成果,包括《德国可再生能源法案》中的有利规定,市场为主导的可再生能源推广综合政策,对欧洲和国际的承诺和积极的气候变化政策,德国人民对可再生能源的积极态度,以及支持整个发展过程的技术因素(Mischa Bechberger,2009)。

    二、我国低碳发展的态度、差距和国际借鉴

    面对国际气候变化引发的低碳发展问题,中国始终以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应对。中国是最早签署该国际公约国之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签署,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环境政策制定、进行环境外交的重要标志,中国也是《京都议定书》的积极倡导者和响应者。但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仍缺乏应有的积极性、主动性、灵活性和前瞻性。通过对气候变化治理结构的分析,可发现我国的气候变化治理结构,存在着缺乏明确的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国家相关机构尚未发挥积极的领导作用,科学研究对政策制定的支持能力不足、公众参与薄弱、企业减缓气候变化的动力不足等问题(马丽等,2009)。由此可见,尽快制定一套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国家战略和政策,有效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做到既发展又环保,是中国实现“十二五”规划成败的关键!

    世界各国制定的低碳发展战略和政策,对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1.政府强有力的低碳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对解决生存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具有决定性的作用;2.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思路和方法,是执行力 和效果的关键;3.不同的国家在制定低碳发展的法规政策时,必须注重自己的文化个性和具体国情,强调打造核心竞争力;4.政府必须把强制型与市场导向型的政策工具有机结合。

    然而,当我们详细分析这些国家的低碳发展战略,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些国家在制定这些战略、法律与政策的时候,仍缺乏全面系统性的思维和方法。他们在政策制定方式仍沿袭传统的战略管理和战略规划方法,强调具体目标,国家战略基本上是目标指导下的数字化刚性战略,忽视了全方位的思考,尤其忽视了文化价值观及其制度化。例如,英国的《英国低碳过渡计划》虽然提出了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是把英国建设成为更干净、更绿色、更繁荣的国家,但没有把这一目标基于对低碳文化价值追求之上,仅限于程式化战略制定所必要的步骤。

    三、制定中国低碳发展战略和政策六维分析方法和路线图

    要制定一套超越其他各国的中国低碳发展战略、法律和政策,必须在制定战略、法律和政策的思维方式和制定方法上有所超越。我们应该用六维分析方法(王建国,2006,2007),从文化、信息、知识、权变、艺术和整合六个维度,全面系统地研究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方法、路径,以及结构和要素,并把低碳文化作为低碳发展的核心!为我国提供制定低碳发展战略和政策的路线图,以供政府参考(王建国,2010)。

    为什么要用六维方法制定低碳发展的战略和政策?为什么要把低碳文化作为核心?因为文化决定战略和政策制定方向的正确性;信息决定战略和政策制定的可靠性;科学知识决定战略和政策制定方法的正确性;权变决定战略和政策制定的变通性;艺术决定战略和政策制定的对象变通性;整合决定战略和政策制定协同性。这六个维度环环相扣,缺一不可,逻辑井然,自洽闭环。而其中只有低碳文化,才能激发全社会追求低碳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使命、动力、激情和凝聚力!中国的环保文化底蕴深厚,自古追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适应自然。因此低碳文化必将成为我国低碳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制定我国低碳战略和政策的个性和核心。这就是中国的低碳发展战略和政策制定的路线图,以及如何保证这一路线图的科学性,可行性,有效性,操作性和执行力。

    发展低碳的国家战略与政策制定,第一要用文化激发低碳发展的使命、动力和激情;第二要用信息提供科学低碳发展的依据;第三要用科学知识寻求有效低碳发展的方法;第四要用权变的方法根据环境的变化对低碳发展做变通;第五要用用艺术的方法根据对象的不同对低碳发展做调整;第六要用整合协同一致地对低碳发展做统筹。这六个方面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第一步,低碳文化制度化、政策化。

    只有低碳的追求,才会有低碳的发展。要向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型,首先必须转变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只有当人们把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作为新文化新生活去追求,才会主动积极的接受和创造低碳生活、生产和环境。因此,低碳发展路线图的第一步,是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价值观,把追求低碳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变成我们的文化、使命和追求,并使之制度化、政策化。要让代表自然的利益比代表人类的利益先进,代表下代的利益比代表本代的利益高远,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类发展的最高的境界这些理念深入人心。

    中国经济长期以来盲目追求GDP,走的是“先发展,后治理,高耗能,高排放”路子,在实现快速增长的同时,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造成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日益尖锐的矛盾。国家发改委2004年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指出:2000年按现行汇率计算,每百万元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是1274吨标准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比美国、欧盟、印度和日本分别高出2.5倍,4.9倍,0.43倍和8.7倍。2006年11月13日《中国青年报》曾报道,某省环保局日前公布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93.31%的群众认为,环境保护应该与经济建设发展同步,然而有高达91.95%的市长、司局长认为加大环保力度会影响经济增长。有些地方抓污染防治的力度加大,但侧重点是上了多少项目,观念上还是重经济轻环保。追求GDP总量也体现在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和官员的考核指标中,单一GDP增长目标造成了环境破坏与节能减排措施难以实施。

    只有转变观念,用低碳发展的文化价值观彻底“洗脑”,才可保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保护步调一致,协调发展,顺利实施经济转型。

    第二步,建立低碳测评标准、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和信息披露制度。

    2009年11月,国务院提出我国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至2020年单位GDP能耗下降45%。2010年7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又下发了《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低碳经济已经由探索阶段进入了全面试点阶段。由于所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必然需要结合国情。但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诸多障碍,尤其是尚未建立低碳测评标准、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和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是科学决策的依据,只有对产业发展、地区发展、生活消费和环境变化的碳排放信息了如指掌,我们才可能把低碳发展的科学决策、法律法规、发展战略、政策流程和科学技术基于可靠的信息依据之上。因此,克服低碳发展障碍的核心步骤,是必须建立完整的低碳发展测评标准、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搜集、处理和分配可靠的碳排放信息,保证低碳发展的真实可靠性。

    因此,一方面,低碳经济发展新阶段迫切需要梳理已有的低碳经济体系,研究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趋势与发展模式,加强总体布局与顶层设计,制定具有我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和政策体系,以引领、带动我国低碳经济技术创新的全面发展,这将对国家低碳经济重大产业政策制定、重大科技项目与工程部署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将有力推动新一轮的低碳经济产业革命在我国形成。另一方面,迫切需要对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进行标准化、集成化研究,形成综合考虑经济、技术、资源、环境、社会等因素,并针对区域、产业、城市等不同对象的低碳经济评价标准体系与集成工具,提供准确、丰富、发时的数据和信息统计以及信息披露平台,建立“可评价、可集成、可看见、可推广”的低碳经济评价标准集成平台。开展低碳经济评价标准体系与可视化集成工 具研究,将对我国健全完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政策提供依据,不但会有力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试点开展与产业化推广,支撑低碳经济大规模发展;而且将进一步推动我国低碳经济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产业体系。

    第三步,制定正确的低碳发展战略和政策。

    正确的低碳文化价值观,能保证低碳发展的正确方向和动力,确定的碳排放信息,能保证低碳发展的可靠决策依据,这就保证了低碳发展的效果。而正确的即科学的低碳发展战略和政策就能保证低碳发展的效率。

    在制定正确的低碳发展战略和政策中,关键是制定正确的低碳科技发展和低碳市场发展战略和政策。根据《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9/2010——迈向低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未来》,中国碳排放最多的是电力、交通、建筑、黑色冶金、水泥、化工与石油化工等六大部门,涉及低碳关键技术有62项,其中有43种中国目前并不掌握其核心技术,这表明我国低碳科技在碳排放最多的行业有大约2/3的核心技术还没有掌握。由于技术水平的差距,使得我国能源密集工业产品的单位耗能,大大高于世界先进水平。

    除了低碳科技水平低和低碳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外,新的低碳技术在市场中的发展也有很大障碍。例如,风力发电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都需要在形成新的市场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和不断发展。然而,这些低碳技术进入市场,既有技术本身的障碍,又有价格的障碍。

    可见,要克服我国低碳科技发展的障碍,政府必须制定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低碳科技和低碳市场发展战略和政策,大力促进低碳科技研发和创新,促进低碳市场发育和壮大。

    第四步,根据环境变化权变发展低碳的方法。

    碳排放的状况,在不同时间、不同的空间和不同的情景各有不同。我们必须根据国情和环境的变化调整我们的低碳发展方法,以适用不同的和变化的环境,否则就会僵化教条。

    第一,在制定低碳发展战略和政策时必须考虑在时间上权变。根据美国环境经济学家Grossman-Krueger和Shafik-Bandylpadhyay在对全球66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内14种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物质12年(空气污染物:1979-1990;水污染物:1977-1988)的变动情况研究,环境质量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随着经济的增长先恶化,当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环境恶化的趋势逐渐转缓,并随着经济的继续增长,环境质量不断得到改善。这说明,低碳发展战略和政策必须根据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而做出调整,即时间权变(Grossman,Kreuger 1995,Andreon,Levinson 2001)。

    第二,在制定低碳发展战略和政策时必须考虑在空间上权变。我国地域广阔,各省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很不一致,不仅能源需求有很大差别,而且能源供给、能源利用效率也有很大的差别。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用“一刀切”的战略和政策思路,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及执行体系。应该在对能源效率的空间差异研究的基础上,提升战略和政策执行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三,在制定低碳发展战略和政策时,必须考虑在情景上的权变。在同一地区,行业不同,农村和城市的情况不同,以及特殊情况等情景差异,能源供求和能源利用效率有不小的差别。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政策时要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农村与城市差异等情景的不同,而制定针对性的适用性的发展战略。

    第五步,根据不同的对象艺术变通发展低碳的方法。

    在同一时空和情景环境下,不同对象如企业和消费群体的碳排放的前提条件和状况是不一样的。例如,同一产业链上的不同企业,有的碳排放高,有的碳排放低,使用同一碳税率显然是不合理不公平的;例如,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群体,碳税率也应区别对待;又例如,高碳产业企业和低碳产业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碳税和补贴既得利益冲突,如何艺术地使用歧视低碳政策才能有效地克服高碳利益障碍?总之,我们必须根据对象的不同,调整变通我们的低碳发展政策和方法,以适用不同的对象,否则就会出现严重的利益冲突,造成低碳经济发展的不和谐。

    第六步,整合发展低碳的方法。

    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不是选择一项政策就可以达成目标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政策组合。在整合协同地运用低碳经济政策方面,英国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英国是世界上控制气候变化最积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根据欧盟内部的“减排量分担协议”,英国的目标,是到2012年在1990年水平上减排12.5%,但是英国制定的国内目标是力求在2010年将二氧化碳减排20%,到2050年削减60%。通过激励机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是英国气候政策的一大特色。英国为实现减排,使用了多种政策工具,比如著名的英国排放贸易体系UK ETS,此外还实施了气候变化税(CCL)。

    温室气体减排是一个需要全民参与的系统工程,因此应该注重发挥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各类主体的积极性。英国的经验证明,激励手段的广泛采用对推进实现政策目标,意义尤其重大。在中国目前的现实国情条件下,尤其要注意政策统筹和机制协同,采用综合手段推进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发展,在行政手段为主的环境下,逐渐加强运用经济杠杆,尤其是引入和强化激励与约束均衡的碳交易机制的作用。

    发达国家环境管理的机构都较强,环境主管部门统一管理环境相关事务。绝大多数发达国家都采取环保部门牵头、其他部门参与的体制,统筹管理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欧盟、德国等各部门事权划分,采取了以环保部门为主的融合管理体制;日本由环境省统一环境管理,环境省从环保的观点出发,具有制定或规定基准、指针、方针、计划等的职能,并通过发挥该职能与有关府、省共同管理;与综合科学技术部门紧密联系,充分发挥在环境行政方面的横向调整职能。

    美国环保署(EPA)与各个州建立所谓的伙伴关系,而不是领导关系。即EPA出台的各项政策是以项目的形式与各个州签订工作协议的形式进行。一般是EPA先确立项目目标,由各个州先自己提出州实施计划(简称为SIP),然后由EPA审批。审批通过后,就以协议的形式固定下来。协议包括EPA所提供的技术支持、资金援助、能力建设,当然也包括各州将实现的环境目标。而EPA的区域办公室就起着就地监督各个州项目实施的作用,包括进度、效果、资金使用等。如果一个州不遵守EPA的管理,那么这个州将失去它对本州许可证颁发的控制,其所在地的区域办公室将向EPA建议取消其相应的资金援助等措施。甚至 该区域办公室制定出联邦实施计划(简称为FIP)来代替SIP,由联邦政府在此州直接实施环境保护项目,这将对该州的声誉以及工业企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总之,全面的低碳发展是一盘棋,必须统筹兼顾,协同统一,整合发展,否则就会产生短板效用。没有低碳文化,就没有低碳发展的使命、动力和激情;没有低碳发展的信息,科学的低碳发展就没有前提和依据;没有科学的低碳发展,低碳发展就缺乏效率;没有权变的低碳发展,低碳发展就会僵化教条一刀切;没有艺术的低碳发展,低碳发展就会制造和激化利益冲突,导致社会动荡和不稳定。只有低碳发展的文化、信息、科学、权变和艺术的协同统一,统筹兼顾,低碳发展才能具有全面执行力。

    本文运用六维分析方法全面分析了制定中国低碳发展战略和政策的路线图。我们的研究表明,只有用文化激发低碳发展的使命、动力和激情;用信息提供科学低碳发展的依据;用科学知识寻求有效低碳发展的方法;用权变的方法根据环境的变化对低碳发展做变通;用艺术的方法根据对象的不同对低碳发展做调整和用整合协同一致地对低碳发展做统筹,才能有效克服中国低碳发展的障碍,完成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篇8

利用面板数据方法来分析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面板数据建模首先要对数据的平稳性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如果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则应对面板模型的设定形式进行判断,然后再进行回归分析。

关键词:

面板模型;经济增长;环境污染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2000101

当对各面板数据中各变量的原序列进行检验时,4种检验结果均显示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零假设,因此认为这些序列为非平稳序列;当对各面板数据中各解释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进行检验时,所有的检验结果均显示可以拒绝“存在单位根”的零假设,因此认为这些序列为平稳序列。

1.2面板协整检验结果

针对单个截面体重庆市和四川省来进行各变量面板数据间的协整关系检验分析结果如表2。

由表可知,各非平稳时间序列之间均至少存在三个协整向量关系,基本可以判断其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此类检验方法均适合西部地区其它各个省份之间的变量协整关系检验,得出的结论基本相吻合,由此可以判断本文基于静态面板所估计的回归模型,能够刻画出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及其它相关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1.3面板模型设定形式检验及回归结果

面板数据建模需要对模型的设定形式进行判断,Hausman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2结论及政策建议

西部各地区应把煤炭的清洁利用和节能作为重点,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快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固碳和低碳技术的研发,还必须加快开发清洁的替代能源,使能源消费向 “低碳富氢”的方向发展,以达到能源、经济、环境三者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Gross man,G .M. and Kru eger,A. B. .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篇9

关键词:碳交易 服务业 建议

碳交易服务业是服务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新型业态和新兴产业,主要包括碳减排专业咨询服务、碳减排项目设计、碳交易经纪服务、碳金融服务、第三方减碳量核证、减排量登记交易等,是一种新兴服务业。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阶段,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排放增速位居世界首位,利用市场化机制减排是国际公认的成本较低的碳减排手段,目前,欧盟、新西兰、韩国、澳大利亚、美国部分州等国家和区域先后实施了强制碳排放贸易。我国在2011年开展实施了北京等7省市碳交易试点工作,碳交易服务业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在国家提出加快建设生态文明、重视市场化机制运用的新形势下,发展碳交易服务业不仅可以积极促进碳市场发展,更有利于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促进就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转型升级。据测算,到2020年,碳交易服务业相关产值将达到5万亿元,带动就业人数约100万人。

一、我国发展碳交易服务业的基础

从我国碳交易服务业发展现状看,碳交易服务业的市场规模、从业机构、人员数量、交易条件、行业标准等已有一定基础。

(一)我国广泛参与国际碳市场,初步具备了发展碳交易服务的能力

清洁发展机制(CDM)为我国提供了部分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对建设国内碳市场所必需的各项基础设施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自2002年签署《京都议定书》以来,开发、注册、签发CDM项目数量均居国际第一,占世界总量50%以上,在碳市场的专业咨询、项目开发、减排核证、交易和法律服务等产业链上,已形成300多家碳交易服务机构,从业人数近万,形成7亿吨碳资产。我国还利用经核证减排量转让收入建立了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截至2011年底已达100亿元),用于支持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并发挥金融杠杆作用。

(二)碳交易试点工作奠定了我国碳交易服务业的市场基础

2011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深圳、重庆、湖北7省市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目前,各地区的试点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并积极建设交易平台,培育第三方咨询、审核等碳市场服务业。2013年,深圳、上海、北京、天津、广东均正式启动了本地区的碳交易。区域性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将快速推动当地碳交易服务业的发展,推动遵约企业和碳交易服务机构之间的联动,加强各地碳交易服务机构之间的协作,实现产业的整合发展。

(三)政策环境为碳交易服务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目前,我国已出台《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各试点省市也根据《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制定了地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实施方案和碳交易管理办法等地方规章,深圳和北京还出台了规范碳交易的人大文件,实现了区域碳交易服务活动的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二、我国碳交易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家层面立法相对滞后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碳交易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法律制度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试点工作和碳市场履约机制对企业的约束力,影响了碳交易的活跃程度和碳市场的整体效果。

(二)碳排放数据采集困难

碳排放数据是碳交易的基础,也是碳交易服务业的核心业务之一。目前,我国尚未出台国家层面统一的统计核算标准,各试点均自行开发,数据口径不一,影响了今后全国碳交易市场体系的统一。

(三)交易模式受到限制

国务院在2011和2012年为清理整顿交易机构,出台了有关规定,包括《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的实施意见》等,其中对碳排放配额交易,规定不得以集中竞价、电子撮合、做市商等集中交易方式进行,限制了碳排放权交易的模式,难以实现连续交易、形成线性价格,不利于发挥市场的价格发现和资金流动融通作用。

(四)激励约束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在引导碳市场形成、鼓励开展碳交易的激励和约束政策还不够完善,企业开展碳交易内生动力不足,难以发挥碳交易机制对促进企业减排的推动作用。

三、对加快我国碳交易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设想

(一)基本原则

发展碳交易服务业应围绕建设生态文明主题,适应新形势下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将发展碳交易服务业作为新兴服务业的重要内容,遵约以下具体原则:

一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原则。以市场化为导向,建立碳排放交易机制,培育壮大碳排放交易市场,鼓励开展基于市场机制的碳排放交易,促进碳交易服务业发展。二是强化激励政策引导原则。通过制定完善激励政策,支持建设碳排放交易平台,完善碳交易配套制度,引导市场主体增强碳交易的内生动力,壮大碳交易服务业规模。三是加强制度标准规范原则。加快建立统一的碳交易制度、标准,加强碳交易服务业监管,强化行业自律,规范碳交易市场行为,促进碳交易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四是统筹国内国外资源原则。在充分用好国内政策和资源的基础上,注重学习借鉴国外碳交易先进经验,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理念,逐步建立符合国际准则的碳交易市场体系。

(二)发展重点

1、建立交易平台

制定交易规则,具体包括设计产品、交易模式与流程,配额注册登记、交易产品挂牌、信息披露、配额交易、交易结算、会员管理等方面的详细制度。建立交易系统,具体包括撮合系统、信息系统、资金管理系统、数据传输系统和风险控制系统等的内容。通过配置充分满易和灾备要求的软硬件设施,建设严密的交易和风险防控体系,最终实现交易系统与登记簿、资金第三方存管系统的对接,具备开发服务于政府碳减排目标和市场定价机制需求的交易产品的能力。

2、建立登记注册系统

登记注册系统是碳交易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碳配额的确权中心和管理中心。为碳交易配额的生成、分配、存放、交易和流转提供载体,实现了配额的确权和固化,从权属上保障了配额交易的合法性和安全性;企业通过查询持有配额数量变化,管理自身碳排放,通过注销配额完成碳排放履约。具体功能包括:账户管理、配额管理、减排量信息备份、企业排放数据管理、企业合规监管、配额确权、统计分析及信息等。

3、建立核查验证体系

按照保守性、透明性、可比性、确定性和经济性原则,依据政府批准的碳减排核算方法,建立真实客观、能够实现可监测、可报告、可核查的第三方核证支撑体系,同时为降低收集处理数据的成本,开发碳排放主体排放情况在线报告系统。

4、培育交易主体

通过规范交易行为,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培育碳交易参与主体,促进政府主管部门合理下达减排目标,推动交易经纪机构活跃规范交易,鼓励金融机构和个人参与交易,确保排放权企业完成政府下达的减排目标。

5、建立咨询服务体系

通过建立完善的咨询服务体系,充分调动碳交易上下游产业链资源,包括市场交易咨询顾问、减排项目咨询顾问、核证核查培训咨询服务等,以完成减排目标为前提,在碳交易全产业链中,最大化利用市场手段实现资源分配。

6、建立金融支撑体系

搭建金融支撑服务平台,鼓励金融机构为碳交易市场提供流动性的同时,通过碳交易确定交易标的物权价值,积极探索形成低碳金融服务模式。

四、政策建议

(一)加强法规制度建设

加快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立法进程,为开展碳交易、发展碳交易服务业提供法律支撑。在总结碳交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国家层面的碳交易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碳交易主体、程序和规则,构建标准统一的碳交易平台。加快建设碳交易登记注册系统,并加强与碳交易平台的衔接。尽快企业温室气体核算方法和报告指南,为开展碳交易提供依据。探索形成有利于促进碳交易的价格调节机制,增强政府对碳交易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

(二)建立财税金融扶持政策

中央财政设立碳交易服务业专项资金,支持碳交易所按照统一标准建设交易平台,完善碳交易市场配套体系,提升碳交易服务能力。研究建立促进碳交易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扶持政策,对碳交易主体、交易平台、经纪机构开展碳交易给予一定税收优惠,降低各参与主体的核证和交易成本。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碳交易特点,开发碳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积极引进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优惠贷款和赠款,加大对碳交易服务业的支持力度。

(三)完善统计核算标准,培育第三方核证机构

制订完善碳减排、核证、交易等相关标准,引导碳交易规范有序开展。引导碳交易市场主体配备合理的能源计量器具,加强碳减排的计量统计。制定国家层面的第三方碳减排核证机构管理办法,明确机构设立条件。建立第三方碳减排核证工作机制,完善相关程序,确保核证公平公正。

(四)加强宣传培训和交流

篇10

内容摘要:近年来,全球气候问题日益严峻,低碳经济将成为减缓气候变暖,实现各国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途径。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对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增长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全新变革。文章指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这既符合全球气候环境合作的要求,也符合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面对将出现的一些不利条件应该迎难而上,建立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技术体系、消费模式和市场机制,最终实现“高碳”向“低碳”社会的转变跨越。

关键词:低碳经济 发展模式 产业结构 路径选择

低碳经济的内涵及意义

2003年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之后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响。当前低碳经济发展成为了全球的共识。20世纪末至今,各国为加速本国经济发展,不少国家采用粗狂式的发展模式用以推动本国经济增长,这使得全球整体碳排放量骤增(见表1)。气候变暖问题也就成为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低碳经济。

现今所倡导的低碳经济主要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庄贵阳给予了低碳经济一个合适的解释,他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其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低碳经济将会毋庸置疑的成为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后的新的世界革命浪潮。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一)低碳经济之路有利于改善我国能源供给结构

我国能源结构具有以煤炭为主且生产和消费比重较大,石油产量低、消费高,新能源利用率低的特点(见表2)。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对能源有着更大的需求,但是我国能源现状不容乐观:煤炭石油产量已经接近极限,对它们的过度依赖将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因此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等低碳能源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可以有效地改变我国的能源结构缺陷问题,更有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低碳经济之路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目前整体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以2007年为例,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分别为11.7%、49.2%、39.1%,而同期在发达国家第一产业比重不超过5%,第二产业不超过30%,第三产业不超过65%,这种不合理状况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期我国特别提出了调整经济结构的经济发展方针,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工业支柱结构,优化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结构。

(三)低碳经济之路有利于环境保护

我国长期的经济发展都是采用粗狂型的发展模式,这样的增长模式过度依赖资源能源消耗,使得污染排放物量高、资源能源消耗大,严重破坏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有效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环境的依赖程度,减少对资源环境的消耗和破坏。这是实现我国“十一五”目标的重要措施。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及问题

(一)能源使用效率低

我国的资源现状是“富煤、少气、缺油”,因此也就决定了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且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对能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据统计,我国从2000年到2007年间,能源消费量按照年均1.8亿吨的速度增加,到2020年我国的能源需求量将会达到50亿吨。但是面对如此巨大能源消耗,我国的能源利用率很低,有资料显示,每吨煤的产出效率仅相当于美国的28.6%、相当于欧洲的16.8%、日本的10.5%。目前,我国的综合能源效率仅为35%,比国际效率水平低10%。而且我国GDP能源消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2.2倍。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使我国GDP约增长10倍,但是矿产资源的消耗量增长40多倍。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在传统经济模式下,国家按照三次产业结构来划分经济部门,农业为第一产业,工业是第二产业,服务业为第三产业。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是重工业快速发展阶段,也是能耗最多、排放最多的时期。也就是说我国现期经济的快速增长过于依赖工业,尤其是高耗能的重化工行业,而且能源低消耗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速度缓慢,所占比重较低(见表3)。虽然自2000年后我国经济取得了很大成果,但都是依靠能源消耗来提高的。我国大部分省市都没有完成“十一五”规划中所提出的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

(三)低碳技术水平低

在我国传统的经济模式下,行业整体科技水平比较落后,政府企业仅看重眼前利益,对技术的重视不够,鲜有资金投入低碳领域,使得低碳技术研发能力和消化吸纳能力有限。同时这又涉及成本和市场方面,采用低碳技术减排温室气体的过程中将会付出额外成本,该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将下降。

国际低碳经济发展动向及经验

从世界角度观察,各发达国家都在调整社会经济政策,准备向低碳经济转型。

英国政府在继2003年能源白皮书之后,于2006年10月了《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对全球变暖的经济影响做了定量评估。报告认为,气候的变化所带来的经济代价可堪比一场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若世界各国现在以每年 GDP 1%的投入进行低碳经济发展,则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报告还认为要做到低碳经济的主要措施为:提高能源效率;对电力等能源部门“去碳”;同时建立强有力的价格机制,如对碳排放征税和进行碳排放交易;以及全球联合对去碳高新技术进行研发和部署等。

2007年7月11日,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之后奥巴马提出了新能源政策,实施“总量控制和碳排放交易”计划,预计到2030年,所有新建房屋都实现“碳中和”或“零碳排放”。

2008年6月,日本原首相福田康夫提出“福田蓝图”,它包括应对低碳发展的技术创新、制度变革及生活方式的转变,其中提出了日本温室气体减排的长期目标是:到2050 年日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至80%。

2009年7月15日,英国了《英国低碳转换计划》、《英国可再生能源战略》。文件指出,到2020 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要占15%的份额,其中40%的电力来自绿色能源领域,主要是发展风电等绿色能源。

从世界各发达国家对低碳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中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经验总结:以实现“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目标;经济增长同能源消费、碳排放脱钩;进行低碳技术创新;开发新的新型的清洁能源;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促进、约束。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

(一)产业结构调整

做好产业模式调整,首先应该在依据我国国情的情况下,在工业内部加快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业和低耗能产业的发展,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行业内部结构,在保持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强我国服务业的竞争力并努力占有一定的产业比重。其次控制高能耗和高污染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提高钢铁、化工、轻工等行业的准入制度。同时发展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

(二)政策法规支持

一国低碳经济的有效推行和实施,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因此政府应该率先规划并大力推动低碳经济相关政策法律的制定,建立起完善的低碳经济发展机制和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推动社会经济朝低碳方向转型。现阶段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法律法规较少,也缺少针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相关法规。为了更好的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应尽快建立相关的立法和政策支持。具体在政策措施中可以采用开征碳税和推行碳排放交易等手段。碳税的征收使得清洁能源更有成本上的竞争力。碳交易的推行对于促进我国各地区、各单位之间的利益均衡,提高减排效率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经济增长模式调整

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主要是粗犷型发展模式,它采用:资源―生产―产品的单线流向(见图1),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生产终端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现在国际上所倡导的低碳经济模式,是采用循环的生产机制,即资源―生产―产品―资源的闭合生产模式(见图2),这样较之于传统的发展模式将会更好的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也就无形中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使得经济增长方式由粗犷型向集约型逐渐过渡。

(四)相关技术支撑

经过数年的发展,世界发达国家拥有了较成熟的低碳技术,我国应该通过国际间协商与合作机制,加强发达国家与我国的技术转让力度,增强低碳技术的国际引进、消化以及技术创新。这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尤其要依照我国以煤炭资源为主的国内资源基础和形势严峻的环境污染现状,放眼中长期国家能源环境战略的发展。同时我国还应积极参与国际能源技术市场和碳交易市场,通过各种激励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并为低碳产品的出口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此外还应加大对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投入力度,大力推动相关技术创新,并积极研发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先进核能、碳捕集和封存等先进的低碳技术作为提升国家技术竞争力的核心内容,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五)消费观念转变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作为消费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域,城市消费了全球能源的75%,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 80%。因此发展低碳经济,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对低碳社会的建立有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媒体宣传等手段,大力开展低碳经济宣传活动,倡导低碳、节约、环保的社会生产消费方式,提高消费者节能意识,使全社会各个阶层人群都能够了解认可低碳经济,在平时生活中选择低碳环保产品。

综上,中国走低碳经济道路将会面对许多严峻的挑战和困难,但是低碳经济的道路,既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符合全球气候环境合作的要求。积极构建低碳发展的政策机制,大力支持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提高消费者低碳经济消费观念,鼓励企业开发应用低碳先进技术,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并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真正实现中国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沈瑞钢,李由.低碳经济:经济发展的新思路[J].学术界,2010.3

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