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范文

时间:2024-01-16 11:45: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

篇1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基础;项目;情境

Higher vocational computer foundation course learning design on projects carrier and task driven

Miao Xianghui

Dali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Dalian, 116035,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mputer basic course in teaching practice, by the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goal of course abil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o projects carrier and task driven learning design perspective. Introduced the situation of the specific design and teaching design. Improved the teaching quality In the course of practice.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mputer basis; project; situation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不仅使学生能应对广谱的工作过程,而且还能使学生掌握完整的思维过程,获得一种迁移能力,实现自身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对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改革和优化,探索了以项目为载体的学习情境设计。

1 三方调研基础上确定课程能力目标

计算机基础课不同于专业课程,它一方面要服务于社会岗位需求,另一方面也为专业需求服务,在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时,既要面向岗位,又要面向学生,服务专业,我们进行了三方调研,一是跟踪学生的实习,访谈学生实习单位,分析岗位需求;二是加强专业调研,到各系访谈专业主任与授课教师,了解专业特点及对课程的需求;三是加强了对学生的调研,采用调查问卷方式了解学生的需求。在三方调研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课程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

能够熟悉基础知识,对计算机软硬件进行日常维护;能够利用Windows操作系统进行资源管理及系统设置;能够利用网络处理信息;能够利用Word制作表格、设计创建图文并茂的文档、设计制作复杂综合文档;能够利用Excel进行数据表格的创建、数据的图表分析、数据处理;能够利用Powerpoint进行各种用途宣传文稿的设计制作;能够根据专业特点模拟职场,完成不同专业特色综合任务。

根据课程能力目标的确立要求,兼顾计算机课程的特点,我们确定了以实际工作项目为载体,根据项目划分情境,每个项目采取若干任务驱动的情境设计方案。由于项目是综合完整的复杂工作过程,每个项目包含内容多,历时时间长,如果直接让学生在学习初期进行项目操作,会造成因学生水平差异而参差不齐,因课堂教学时间限制而产生内容不连贯、因项目的多次分割完成而产生倦怠心理的现象,会阻碍学生的热情。因此,在综合项目完成中,按需要解决的知识点,教师精心设计多个任务,通过较小任务的完成掌握项目必备能力,从而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建构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基于项目情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情境设计

2.1 情境设计原则

(1)要符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思想,学习情境是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以完成具体的工作项目为载体,完成对学生能力目标的培养。

(2)学习情境的前后排序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考虑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排列方法。

(3)学习情境的设置要考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

2.2 情境的具体设计

通过对能力目标进行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领域设计了6个学习情境,前5个学习情境为并列关系,前5个与第6个情境为单一到综合、简单到复杂的关系,每个学习情境中的任务存在并列与递进关系。“模拟职场完成不同专业特色综合任务”情境的设置则充分考虑了专业需求,为学生的岗位工作服务。情境设计及具体能力要求和任务单元划分,见表1。

表1 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情境

2.3 “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方案

每个情境由若干个任务驱动,每个任务在具体执行时,按照工作过程“资讯、评估、实施、检查、决策、计划”六步法,制定了教学设计方案,包括任务分析、教师学生在六步法各阶段活动及时间安排,以情境“按需求管理个人计算机”中的任务一“认识计算机的组成”的教学设计方案为例,具体设计为:

2.3.1 任务分析

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的操作,还要充分了解计算机的系统结构,只有切实地认识了计算机的软硬件,才能对计算机做简单的日常维护,才能使计算机真正成为信息时代有利的工具,为自己所用。本任务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教师扮演购买计算机的顾客,学生可分组扮演销售顾问团,由教师给出购买机器的大致价格及用途,学生顾问团设计出首选方案并组织实施,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充分认识计算机的软硬件。

2.3.2 任务步骤

(1)资讯阶段:10分钟

教师:明确教师将作为购机用户出现在课堂上;提交购机需求书;布置任务重点(集中在主板、中央处理器、存储器、功能卡、应用软件及操作系统上)。

学生:接受客户提交的需求书,认真查阅并提出问题;聆听任务重点、注意市场调研方法和信息收集技巧;学习情境的考核方案。

(2)决策计划阶段:10分钟

教师:调整学生销售顾问团小组;审核学生制定的工作计划;对工作计划提出修改意见;接受学生咨询并监控学生的讨论。

学生:建立团队,明确目标与成员分工;明确配置清单主要内容。

(3)实施阶段:30分钟

教师:组织销售顾问团对配置清单中记录的主要内容并提出修改意见。

学生:各销售顾问团详细研究需求书;根据需求书提出配置清单;进行适当的修改。

(4)检查阶段:10分钟

教师:监控各销售顾问团工作流程的进行情况;收集检查配置清单。

学生:以小组内部讨论方式进行自查,检查制定的配置清单是否完成。

(5)评估阶段:20分钟

教师:归纳总结计算机的系统结构并提出各配置清单出现的问题;对各小组完成的任务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和注意事项。

学生:以全体讨论方式进行自评;根据教师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

3 结束语

从高职的培养目标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出发,我院进行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改革,通过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以“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为指导思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质量,增强了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课程改革一年的实践中,受到了学生的好评,体现了为专业服务、为就业服务、为培养动手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服务的理念。

篇2

思索“深一点”:越是吃不到越想吃

有位小老板就是这样一个精于思考的人.他在县城开了一家专营特色小吃的饭馆,名叫“四个点”,橱窗上的解释是:环境好点、菜好吃点、您常来点、我高兴点.当然还应当加上一“点”---即每天来这里排队的人络绎不绝,而且大多数人都会排不上号,不得不离开时“遗憾点”.

因为他的饭馆有个很奇怪的规定,一天的营业时间只是从上午10点到下午的2点,只有短短的4小时,其他时间一律不开放,并且不许预定。同时,店里只做几种精益求精的特色吃食.这两种“限制”时间与品种的办法一推出,顿时激活了人们好奇的心理,反而越是不容易买到的东西就越想买.结果,餐馆的生意节节攀升,收到奇效.很多人为了一饱口福,不得不早早就去那里排号,生怕错过了品尝美味的机会.别小瞧仅仅营业这4小时,每个月小店的收入却不下5万元。

他的店里还有一种让人“遗憾点”的清香热面包,新出炉,又热又香又软很好吃.每天一开门,人们就被香味吸引了过来,一会儿,面包就卖得光光的,到晚了绝对只好明天再来.原来这是他又一个想得“深一点”的经营技巧:如果今天有10个人来买面包,那么明天就只做9个人的,永远让一个人买不到.这样,第二天来的人会更早更多。

这一招是他开店前“悟出”来的。一次,他去外地一个小城出差,在一家早餐小摊上吃4元一大碗酸辣粉时,怕吃不下问摊主:能不能只买3元钱的,被很爽快地答应了,吃完后又后悔不已。那味道,那爽口,正是他最喜欢的味道。可又不好意思再吃一碗,只得遗憾地离去。回到家后连着好几周期,都在惦记着那家酸辣粉小摊的爽口味道。总算,他又去了那个小城,便迫不及待地找到那家卖酸辣粉的小摊, 放开胃口吃了满满一大碗酸辣粉。遗憾的是,这次当她完全吃饱后,却再没一点食欲了,也再找不到第一次吃酸辣粉丝后的那份惦念了。因而,当他自己开饭馆时就想:每次别卖够,要让那些想满足食欲的顾客留有余味,他们就会常回头……

经济学中有个重要的“边际效益递减”理论:人们在消费一种商品时,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效用是递减的,也就是说消费的商品量越大,从中得到心理满足越少.或许这位小老板并没学过经济学,但他深谙这个道理,并又灵活地加以运用--当人们的渴望不能完全得到满足时,心中的欲望是最强烈的:得不到就想一切办法得到。

考虑“细一点”:浸泡片刻正合适

再说说,这位小老板是怎么比竞争对手想得“细一点”的。

后来,他又开了夜市卖面条,可在自己的特色小吃饭馆旁紧挨着也新开了家面馆,与他经营同一种面条,而且连8个座位数都相同,可谓棋逢对手!两家的生意都十分红火,常常座无虚席.但一年下来,旁边这家面馆则经营不下去了,挂出“铺面转让”的牌子;;他的面条却卖得更加红火。

旁边面馆的老板真有些不服气,仔细观察了好几天,终于看出了门道---原来自家的生意刚开始不错,但刚煮的面很烫,顾客往往是一边吃一边吹气.所以平均一个顾客吃下来,大约要15分钟.以此推算,8个座位每小时最多能接待32个客人.而对方的店为了提高顾客的周转率,在把刚出锅的面端给顾客之前,先在冰水里浸泡30秒,顾客吃起来温度刚刚合适,既可口又容易下咽.这下子,他的店每小时能接待48个客人。

当然,还有许多“细节”更是自叹不如.如,把面条的“份量都分了等级”.由每碗5元细分到了---按来客男女老幼分开碗卖的程度,因他们肚量各自不同,老人和孩子吃不完,既浪费又多花了钱.于是为各得其所,让他们在“大碗5元、中碗3元、小碗1.5元”中选择.另有一“微处”更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居然在这家饭馆内的一角,专门为客人开了个小厨房,假如他们觉得口味淡,不妨自己进去加一勺盐或其他调料;如果哪位客人觉得很好吃,大师傅还会专门为他讲解具体烹饪做法……

你想过没有?一样的经营条件和环境,在别人没想到的地方“往细里”再动一下脑筋,得到的回报自然也就大不一样!

想得“多一点”:总会有人等不及

刚才说到那位小老板卖面包时,以刚出炉的飘香吸引食客的方法,后来他又想得“多一点”运用到卖特色烤鸭上.同样是在卖烤鸭,他却比同行的烤鸭店多了样东西:在烤鸭箱前多放了一个风扇,这样在做烤鸭时,烤鸭散发的香味被风吹得整条街道都是.闻到的人自然被勾起了食欲,本来没打算要买烤鸭的,路过这里也会捎一只回去品尝.这叫做,生意的好坏只需要多一点风。

其实,这小老板的“多虑”由来已久,过去他在菜市场摆摊卖板鸭起家时就如此。当时他的“摊位观”:一是摊位最好能固定,不宜经常变动,否则回头客不容易找到你,而且若是顾客买的板鸭中骨头稍多了一点,他会主动地把骨头抽出来,再切点肉补上去;二是不管刮风下雨,坚持按时出摊,哪怕寒流来了,菜市场里空荡荡,没人来买菜,他也像保卫阵地似地死守着摊位,有人劝他,大冷天的不会有人来买了,还傻等什么?他可不这么认为:如果有人跑来一趟,买不到板鸭,不是要跺着脚骂我吗?这样一来,他的食客格外多,“指名度”也非常高。

再往后,这小老板早上除了卖热面包,又要卖包子。朋友们都劝他,这条街上已新开张三家卖包子的了,尤其是与他隔着三家店面,就有一家“王记包子铺”,人家的手艺非常好,早上买包子的人往往要排起十几米的长队。可他偏不听劝,也拿他没辙!等卖起来后,大家原以为他卖不了两个月,就会被别人挤垮。却不料不仅没挤垮,反倒活得很好。虽然没那家“王记包子铺”红火,但客人也是络绎不绝。

问他怎么回事,笑曰:“我只是多琢磨了一点。人家包子虽好,但总有些人等不及,他们要急着上班上学,没时间排队。”

篇3

Abstract: The paper studies the advantage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relying on th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nd other fields to discuss the possibility of chemical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hrough the necessity of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Improvement of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results into teaching, enhancement of practical ability and so on, this specialty will be built in to the engineering specialty with distinctive and outstanding features.

关键词: 环境工程;专业建设;化工;污染防治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specialty construction;chemical industry;pollution prevention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4-0231-02

0 引言

环境工程专业本身就与化学工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国本科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当时个别学校在给排水工程、化学工程、冶金工程等本科专业中开设了与环保相关的废水、废气治理等专业方向。在化工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来源不同,一般可以分为废水、废气、废渣等。在“三废”的治理过程中,许多环境工程单元是化工过程,如多效蒸馏、分馏、吸附、离子交换、高级氧化等大多涉及“三传一反”化工原理[1]。在工业各部门中,化工排放废水占第一位、废气第三位、废渣第四位。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化工行业快速发展与污染加重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山东省是我国的工业强省和化工大省,仅淄博市就有5000余家化工企业,化工行业环境污染形势非常严峻。企业对既具有环境工程专业技术,又具有化工污染防治知识的人才需求极为迫切。

目前,许多环境工程专业开设了化工原理等课程,但是由于师资力量,培养过程等不系统,导致学生在环境工程方面拥有大量技术,但缺乏在化工过程中的基础知识。青岛科技大学在我国化工领域有着近60年的历史积淀,学科优势明显,特别在山东省及周边地区影响很大。如何结合本校化工特长,提高环境工程专业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备专业素养和循环经济意识的环境工程技术人员是环境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应给予关注和考虑的问题[2,3]。本文从化工特色必要性、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等方面,研究建设化工污染防治为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可行性。

1 化工污染防治为特色的必要性

多年来,社会培养的环境人才大多是通用型人才,具有化工环境特色的人才很少。随着我国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治理污染的任务在加重,化工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依然很严峻。这既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提供契机,也为环境工程专业的相关人员提出挑战。化工行业的环境问题具有许多不同于其他工业部门的特点,生产装置危险性包括燃烧性、爆炸性、腐蚀性、高温高压、毒性等,一旦发生环境、安全事故,后果危害往往更严重。为此,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教育部2012年联合召开高等学校化工安全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座谈会。会议提出要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体系、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加快化工安全复合型人才培养。因此,为化工行业培养大量的与当代乃至未来发展相适应的环境工程工程专业人才,显得十分迫切。当前培养化工环境复合型人才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其中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其中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之一。

青岛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成立于2002年,起步相对较晚,但其在化工污染治理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依托化学工程等专业的优势,可以将环境工程专业建设成一个以化工污染防治为重心的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工科专业。将环境工程专业建成国内化工特色鲜明的环境工程学科,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实用型、创新型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迫在眉睫。

2 建设化工污染防治环境工程特色专业研究思路

结合环境与化工专业领域综合性、交叉性及边缘性的特点,依托青岛科技大学化学化工等学科优势,着力发展多学科横向交叉,突显区域经济服务功能,逐步形成化工环境控制为特色。从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成果融于教学、增强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建设,将环境工程专业建设成为在化工领域具有优势、交叉学科特色鲜明的专业。

2.1 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拟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环境工程专业依托山东省海洋环境腐蚀与安全防腐工程研究中心、青岛市海洋环境腐蚀与安全防腐工程研究中心、安全与环境功能材料二级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开展建设,学科平台较高,为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奠定了较高的专业平台基础。同时,通过内引外联机制,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近年来,环境工程专业聘期多名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的教师作为兼职教师,担任化工原理及相关实验的任课教师,同时建设化工实习基地。返聘化工学院退休教师,指导学生环境工程相关设计。

与此同时,从山东大学、南京大学等引进具有化工实践背景的教师,增强本专业在化工污染防治方面的能力,为进一步加快环境工程学科平台和师资队伍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2.2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建立新的模块化环境工程培养体系,将化工相关教学环节设置一个模块,加强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方式,使教学水平逐年提升。同时增加化工相关实践环节,环境工程专业积极响应并安排每位经验丰富的老师作为本科生的良师益友,取得明显成效。本专业组织“环保宣传进学校”、“环保演讲比赛”、“科大环保周”、“李村河生态调研”、“关于青岛市公交系统安全现状的调研”等活动,鼓励学生参加下企业、进工厂等活动,充分理解化工生产工程,为更好地服务社会奠定基础。实践证明,近几年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经过科学系统培养,大多数成为具有良好道德修养、专业水平高、化工污染防治特色鲜明的高素质人才。

2.3 科研成果融于教学,凸显化工环境污染控制的专业优势

组织10位年轻教师到齐鲁石化等工厂学习调研,强化其化工环境概念;“科研进课堂”,充分利用科研成果,以科研促进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方面,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所占比例;“科研进实验”,注重将科研所取得的成果纳入实验课的教学中;将科研成果中设计制造出的实验仪器等应用于实验教学中。清洁生产审核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大特色,在进行清洁生产审核的同时,积累了丰富与化工环境污染控制相关的知识,可通过开设《清洁生产》课程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生动案例分析,同时作为导师,经常带学生进企业,使学生掌握课本上不能获取的专业知识。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学习积极性也得到提高,为其更好地了解本专业和社会需求有重要意义。

2.4 增强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

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化工企业实际的结合。由于环境工程专业属于综合性专业,没有特别针对性强的行业支撑,此外新专业历史很短,与企业联系较少,这些问题对工科专业的发展非常不利。首先环境工程专业的青年教师可以赴齐鲁石化公司、琅琊台集团、核工业烟台同兴实业有限公司、中国铝业山东分公司等大中型企业学习实践和调研。或通过邀请上述公司的管理技术人员开设研讨班,丰富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也促进教学与实际的结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4,5]。

3 效果分析

在以上研究思路的指引下,通过内引外联的方式扩大环境工程师资队伍,尤其是在化工污染方面大力引进相关高级人才,近两年,环境工程从山东大学、南京大学等引进高级人才3名,增强了师资力量;择优选用最新化工污染治理相关教材,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所有教材均采用国内最新最权威教材,在教材的选用上重视化工背景的篇章;通过建立实习基地、实验室建设等手段,实现环境工程专业高级人才的动手实践能力。最近与污水处理厂、海水淡化场、电厂、垃圾填埋场、市政设计院等十多家企业、设计单位签订学生实习协作协议;鼓励环境工程专业从事化工污染治理相关领域的创新创业活动,近几年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在“国创”、“挑战杯”、“创青春”等创新创业活动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全校专业排名中名列前茅。

值得一提的是,环境工程专业在2015年底获得“工程教育认证”申请资格,目前专业全体师生为了通过认证,开展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已经同意于2016年6月进校考察,这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契机。

4 结论

本文首先总结了环境工程专业与化学工程的渊源、相互关系,指出在当前形式下,环境工程专业应具有化工污染防治特色的必要性。结合学校优势学科,从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成果融于教学、增强实践能力论述本研究的可行性。从近期取得的成果来看,青岛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用短短的十年时间,从一个边缘化专业成长为一个获得“工程教育认证”申请资格的专业,与该专业的准确定位与建设思路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刘尧.大学内涵发展的背景与前景[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3):86-89,108.

[2]肖谷清,王姣亮,谢丹.面向“化工污染控制”方向的环境工程专业办学特色的研究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2,39(5):244.

[3]陈士明,徐颂,江学顶.面向环保产业的环境工程专业建设[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6):58-61.

篇4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美元在世界上的信用逐渐走低,那么人民币能否成为世界流通货币?这是很多人关注的问题。

人民币国际化要具备两个基础,一是物质基础,二是精神基础。物质基础的核心就是包括了黄金在内的战略储备。要支持一种国际货币,必须有在全球范围内匹配资源的能力。认为国际贸易支持国际货币的看法是片面的。美国贸易总量在19世纪末就超过了英国,美元并未即时取代英镑成为国际结算工具,直到两次世界大战后,全球半数黄金流人美国,美元才成为主要的结算货币。

人民币的国际化,必须有黄金等战略储备作为物质基础。当然,也需要不断进化以制度为核心的精神基础。百度百科网公布的世界官方黄金储备一览表(2007/3):储量最多的是美国,8135.5759吨,其次是德国3422.5629吨;第三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3217.3吨,第四是法国2709.6574吨;第五是意大利2451.8658吨,第六是瑞士1290.1417吨,第七是日本765.218吨,第八是欧洲央行645.7244吨,第九是荷兰640.9553吨,第十才是中国大陆600.12吨,第十一是中国台湾423.332吨。

因为黄金本身具有豪华艳丽的黄色和良好的稳定性及稀有性,进而自然而然成为贵金属,被人们作为财富储备,被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赋予了社会属性,也就是货币职能。从上述数字不难看出,官方黄金储备可以体现出其经济实力。

中国是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且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明显提高。因此,国家黄金储备600吨已与当前的国情和国际地位不相适应。同时,黄金储备是国家战略储备的核心资源。中国应有5000吨以上的黄金储备作为国家的战略储备。否则,讨论金融安全是没有现实意义的。战略储备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涉及对国际形势发展的基本判断。

篇5

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的不断地快速发展,其内部经济所隐藏的矛盾也会不定期地凸显出来,其中,最主要的表现便是金融危机的不定期爆发,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规律。因此,由经济危机所引发的影响将会是长期而又重大的。笔者对金融危机的发生、发展进行一些探讨与分析,运用经济法学的原理来为规避和减小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

经济法学原理;回应经济危机;规避经济风险

自从人类进入工业化大革命的生产时代,整个人类的物质文明就进入了一个更新且更高的阶段,人类在这场历史性的革命中创造了众多财富与价值,为整个世界的现代化的到来提供了稳定且强大的物质基础。然而,事物发展到一定的鼎盛阶段便一定会产生变化,无可避免的变化与革新随时都提醒着人类,眼前的繁华并不是永恒的。对于此,我们更需要重新重视和发展经济理论,并配合以优秀的法律制度作为发展的后盾,那么,人类的持续发展之梦也许终有一天会成为现实。全球经济危机总是会不定期地爆发,悲哀的是,人类无论如何智慧,却无力打破这样的一种怪圈,唯一可做的便是通过对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于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弱经济危机所打给人类的沉重打击,从而为人类的未来经济发展寻求一条光明之路。

一、人类宿命———不可避免的经济危机

(一)世界本身有着其运行的法则,同理,在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中也会存在着一定的运行法则,当然,宿命的制约规律也是无法避免的。就如同经济危机的产生本身就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经历的过程。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联系越来越紧密,各个国家经济的共荣与共损也始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一旦在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经济大国发生了经济危机,便都会产生“蝴蝶效应”,波及与之有着经济联系的各个国家,从而引发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1]。而且,这样的经济危机的发生总是不可预测,不可不避免地,这样的现象不禁会让人类对于多种经济模式的优缺点进行思考。

(二)经济危机的产生似乎会让整个世界都笼罩着层层阴云,生产与消费在此段时间之中都变得十分乏力,并且该种程度的低迷总是会持续非常漫长的时间,人类身处此种境地里,所有关于经济繁华的美梦都会被眼前的现实所浇熄。然而,人类终究是“万物之灵长”,总会通过不断地努力,运用自身的智慧来研究和解决所处的困境。让人欣慰地是,这样的关于人类拯救自身的美好故事在各个时代都会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

二、经济法学对金融危机的责任回应

(一)发展社会经济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实体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支撑,实体经济的发展或许会让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更为稳重,而不会是想空中楼阁一样,不知道何时会被刮来的疾风所摧毁。然而,即便是这样让人类有所依靠的经济模式也会产生让人人类恐慌的问题。因为,经济危机一旦产生,便是任何一种经济模式都无法逃避的厄运。因此,经济法学对于实体经济所面对的困境也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制定一些更完善的立法,以此来来保护实体经济,当然,同时也要适度地调控实体经济的发展道路。对于限制于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国家政府作为调控的主体,就必须起到调控的巨大作用,这样才能为发展稳定的实体经济提供重要的法律制度的保障。

(二)如果说实体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始终抱有一种不锋利但却很绵长的希望,那么此前乃至现在仍然大热的虚拟经济则带给人类的是无限的经济发展的繁华景象,人类内心原始的冒险和欲望都在热衷于发展虚拟经济的竞争中体现出来。的确,不可否认的是虚拟经济带给了人类无限的关于经济发展的美好的梦想,然而,每有实体支撑的空中楼阁在面对强风时,或许会处于一种更危险的境地。因此,利用对经济法学的研究为未来虚拟经济的发展探索出一条长久的大道,是当前研究经济法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发展和完善经济法学不可避免的重大问题。

(三)金融危机的产生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既有经济发展的既定规律,人类无法躲避的宿命,同时也会由一些无良金融家操控经济导致。那么,金融危机的产生与恶化便是可以追溯到经济危机的诱导者的责任。这时,经济法学的地位和作用便要在此刻体现出来,对于经济责任进行合理的法律认定,法律责任的认定程度的把握,以及最终责任认定以及问责的具体实施,都是需要仔细衡量并进行不断地完善的[2]。

三、结语

金融危机的产生与发展都是有着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的,同时也是人类发展文明的历程中所无法逃避的问题之一。因此,面对经常性爆发的金融危机时,人类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与警惕。从某种程度上说,经济法学原理的利用,以及具体的经济法学条款的完善也许会为未来人类的经济发展探索出一条新型道路。

参考文献:

[1][美]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J].郑秉文译.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5:74-77.

篇6

关键词: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美国

中图分类号:F832.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2-0061-02

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它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固有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局限性的根本表现。正如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尖锐地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本身”。美国当前金融危机与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两次大规模的危机。两次危机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危机发生的状况以及危机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二者必存相通之处,它们都是美国经济自由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虽然当前的美国金融危机尚未演变成资本主义全面的经济危机,但危机的规模、危机波及的范围、各国采取的应对措施及所产生的深刻影响,都可以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相提并论。

一、两次危机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两次危机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

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是迄今为止资本主义世界发生过的最全面、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在危机爆发之前,美国经济是一片繁荣景象,1923--1930年间纽约股票交易所成交额翻了4倍,1925--1929年间股价翻了近3倍。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内方面,技术革新和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推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和战后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局面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然而在经济繁荣的背后,潜伏着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美国当前金融危机源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和“9・11”事件之后,美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从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连续13次降息,在低利率的条件下美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扩大,不具备偿还能力的贷款人也获得了购房贷款,为危机埋下了隐患。自2004年6月起,美联储又开始连续17次加息,利率的大幅度提高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大幅降温,大量偿还不起贷款的人出现,房贷公司遭受沉重打击。随后引发一系列金融事件,导致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

(二)两次危机背景的相似之处

虽然两次危机发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但二者却有相似之处:一是在两次危机爆发前,美国经济都处于繁荣的状态中,经济表面呈现出投资增加、生产扩大、股价上涨的局面。二是在经济繁荣的背后,都存在着经济比例失衡、贫富差距拉大、股市充斥大量泡沫等问题,这些矛盾的积聚,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三是危机爆发前,美国政府都采取了扩张性经济政策,主张经济自由化发展,助长了危机的发生。

二、危机发生的状况比较

1 两次危机发生的基本状况及特点。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的爆发,始于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价的暴跌,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它引起了资本主义世界各行业的萧条。造成社会中下层的恐慌。由于其表现出来势凶猛、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强的特点,因此被称为“大萧条”和“大恐慌”。在整个危机中,美国的工业产值下降了46.2%,贸易总额下降了70%,出现了极高的失业率,大量的生产设备遭到破坏;与工业危机交织在一起爆发了严重的农业危机,农产品市场经历了价格的暴跌,大量的农畜产品被废弃,众多的贫农、中农走向破产,美国农业生产者的人均收入从1929年的223美元降到了1933年的90美元,降低了60%;失业人数达1300多万,至少14万家企业倒闭。实体经济出现危机的同时引发了严重的信用危机,美国投资者在证券交易所内一周损失100亿美元。美国的这次经济危机波及的范围和持续的时间都创下了空前纪录,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44%,失业人数达到5 000万左右。

美国当前金融危机以次贷危机为前导。2007年上半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美国股市剧烈下挫,金融机构大规模破产倒闭。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以此为标志的美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此次危机呈现出明显特点:一是美国国内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关系极为密切,金融业务相互交织、债务关系相互关联、链条不断扩大延展、风险交叉传递,一旦债务链断裂,就会不断出现连锁反应,并逐级放大,形成大规模的金融危机;二是由于金融国际化趋势的加强,各国的金融业不断开放,美国把大量的房地产抵押债券出售给了其他国家,因此,此次金融危机又对全球资本市场造成强烈冲击。

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两次危机发生的状况各有不同: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主要发生于实体经济领域,表现为商品的供给规模严重超过了市场的有效需求,实体经济危机导致信用危机,并引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萧条;而当前美国金融危机主要发生于虚拟经济领域,它以美国次贷危机为诱因,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进而影响到实体经济。

2 两次危机状况的共同特征。虽然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这两次危机发生的状况有相异之处,但是二者也具有共同特征:一是危机的传导速度极快,危机一经爆发迅速传导至相关经济领域,引起了资本主义世界各行业的衰退;二是危机的波及范围极广,危机从美国开始,迅速蔓延至欧洲、亚洲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造成全球市场的剧烈震荡;三是危机的破坏性较大,危机发生后,金融资产大幅缩水,社会生产迅速萎缩,产值下降,失业增加,人均可支配收入减少,消费力下降,造成经济下滑;四是危机的延续时间较长,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持续了四年之久,而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引起的经济衰退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迅速消除的;五是美国政府都采取了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进行救助,以刺激经济,摆脱衰退。

三、危机成因的比较分析

(一)两次危机产生的原因――以经济理论为分析基础

1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能够更深刻地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成因。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由于资本主义竞争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的存在,资本主义本身具有一种盲目提高生产能力和无限扩大生产规模的趋势,生产的社会化为扩大生产的趋势提供了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表现出来的生产过剩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的

增长已经超过了劳动者的实际需要,不是社会产品的绝对过剩,而是一种相对过剩,是相对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出现的相对过剩。马克思从社会制度层面去寻找经济危机的根源,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

2 美国当前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虚拟资本的无限扩张是导致美国金融危机深层次的原因,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美国金融危机进行深入分析,能够进一步揭示危机的根源。美国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虚拟经济,它通过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最早对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关系进行过系统论述。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本身没有价值,它们只是资本的所有权证书,是资本的纸制副本并不创造价值。虚拟资本实际上是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能够给持有者带来定期收入的想象的或虚幻的资本。在正常情况下,有价证券作为资本的虚拟性不易被人们察觉,但是,一旦有价证券的价格暴跌,甚至成为一张废纸时,其资本的虚拟性就会明显的暴露出来。因此,虚拟资本的存在必须依附于实体经济的运动,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又没有相应的管制措施,虚拟经济就会逐渐演变成投机经济,最终将催生泡沫经济。

(二)两次危机成因的相通之处

篇7

关键词:合法化;工具理性;交往理性;话语民主

哈贝马斯是当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第二代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合法化危机理论是哈贝马斯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哈贝马斯在《合法化危机》、《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交往行为理论》等著作中指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危机表现为经济危机、合理性危机、合法化危机、动机危机四种形式,合法化危机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主要特征,以交往合理性取代单一的工具合理性,建立话语民主的社会是克服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合法化危机的根本途径。哈贝马斯的合法化危机理论对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具有诸多重要启示,但他的合法化危机理论夸大了语言的作用,具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

一、公平交换是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性基础

任何一个社会要存在下去必须具备自身的合法性基础。哈贝马斯认为,所谓合法性指的是一种政治秩序值得被人们承认。他指出:“合法性的意思是说,同一种政治制度联系在一起的、被承认是正确的和合理的要求对自身要有很好的论证。合法的制度应该得到承认。合法性就是承认一个政治制度的尊严性。这个定义所强调的是,合法性是一种有争议的公认的要求。统治制度的稳定性,甚至取决于对这种要求的(起码的)事实上的承认。”

哈贝马斯认为,传统社会的合法性基础是自上而下确立的。所谓自上而下,即是说传统社会借助于文化传统而巩固自身的合法存在。与传统社会不同的是,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性是来自下面的合法性,即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性是从社会劳动的根基上获得的。这是由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特点决定的。哈氏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可以被理解成为—种机制,这种机制能够保证目的理性活动的子系统不断发展,从而动摇了传统社会的制度框架在生产力面前的传统的优越性。传统社会里,统治是政治的统治。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所有制本身的合法性是依靠市场的合理性,即市场交换关系的公平合理和等价交换,而不再是依靠合法的统治制度。统治制度依靠生产的合法关系取得自身存在的权利。社会的制度框架在间接的意义上是政治的,在直接的意义上是经济的。

二、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化危机

(一)危机概念及标准

哈贝马斯主要是从系统整合与社会整合的辩证关系上来建构自己的危机概念的。“一种适当的社会科学危机概念应当能够把握住系统整合(systemintegration)与社会整合(Sozialintegration)之间的联系。……我们所谓的社会整合,涉及到的是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社会化过程中所处的制度系统;社会系统在这里表现为一个具有符号结构的生活世界。我们所说的系统整合,涉及到的是一个自我调节的系统所具有的特别的控制能力。这里的社会系统表现为它们克服复杂的周围环境而维持住其界限和实存的能力。”在他看来,危机的确是系统整合出了问题,但起决定性作用的却在于社会整合意义上的社会认同、共同的文化价值出现问题,也即是说其根源在于社会的文化生活。

那么,衡量一个社会系统陷入了危机之中标准是什么呢?根据哈贝马斯的分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社会成员的社会认同发生质变。其二、社会系统的控制功能失效。其三、社会的组织原则遭到破坏。

根据这三个危机标准,哈贝马斯断定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已经陷入危机。

(二)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合法化危机及其产生根源

在对“危机”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哈贝马斯展开了对以合法化危机为中心的晚期资本主义危机的全面批判。在他看来,晚期资本主义作为一个综合系统,发生的危机是一种全面的、普遍的危机,表现为经济危机、合理性危机、合法化危机、动机危机这四种形式。

哈贝马斯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危机仍然存在。这种经济危机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持续的通货膨胀、不断的生产停滞、严重的财政赤字。但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危机发生的主要领域已经转移到政治系统和社会文化领域,并且以合理性危机、合法化危机和动机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

合理性危机实质上是指国家在干预经济时决策和方式具有不合理性,“与经济危机一样,合理性危机把为非普遍利益而进行的社会化生产的矛盾表现为控制命令之间的矛盾”。尽管合理性危机是不可避免的,但它不是决定性的。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领域,比合理性危机更主要、更严重的危机是合法化危机。

政治系统的“投入”危机就是合法化危机,也可以称为是合法性欠缺。“合法性欠缺则意味着,用行政手段无法维持或确立必要的合法性规范结构。”

“合法性危机是一种直接的认同危机……它不是由于系统整合受到威胁而产生的,而是由于下列事实造成的,即履行政府计划的各项任务使失去政治意义的公共领域的结构受到怀疑,从而使确保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形式民主受到质疑。”合法化危机即广大群众对晚期资本主义的政治组织原则和形式产生怀疑。

哈贝马斯主要从两方面分析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合法化危机的根源。第一,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陷入一个自身无法克服的悖论之中:一方面必须实行国家干预,以解决市场机制下经济功能失调而频繁发生经济危机的问题,以此来减轻经济危机对群众物质生活的危害从而获得他们的忠诚和支持;但是另一方面,一旦国家实施干预活动,其统治形式又会受到群众的怀疑,从而失去合法性基础,因为经济的私有化、市场化以及“自由竞争”、“公平交换”等对于资本主义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于是,一种矛盾境地不可避免,冲突也就随之而来。这种冲突是产生合法化危机的一个重要根源。

第二,最为根本的是,国家的干预和行政指令不仅涉及经济领域,而且也侵入到社会文化系统。对文化进行商业生产和行政计划,会将它原有的规范力量消耗殆尽,社会文化系统越来越无法向政治系统投入必需的群众忠诚,以满足其合法性的需求。由于国家干预,原先非政治化的公共领域政治化,促使社会成员对国家提出了更高的合法性要求,使得政治统治对合法性的需求超比例增长,以致政治系统和文化系统之间的关系失调。

由此可见,合法化危机实质上是由社会文化系统的“产出”危机所决定的,即由“动机危机”决定的。“决定合法化危机的必然是一种动机危机,即国家、教育系统和就业系统所需要的动机与社会文化系统所能提供的动机之间所存在的差异。”

哈贝马斯认为,公民私人性和家庭职业私人性(即公 民明哲保身主义和家庭职业明哲保身主义)这两个动机模式对于政治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持续存在都很重要,但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却无法产生,由此导致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动机危机。

三、合法化危机的解决途径

如何应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化危机呢?在哈贝马斯看来,治疗这种合法化危机的方法就在于要消除金钱、权力侵入文化领域的现象,实现交往行为的合理化。

实现交往行为的合理化,在哈贝马斯看来,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承认和重视共同的规范标准。互主体性或普适主义是哈贝马斯特别强调的在交往行为中应该遵循的共同规范。互主体性在哈贝马斯看来也是实现交往行为合理化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个方面是选择恰当的语言进行对话。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语言行为。要实现交往行为合理化需要在对话中,首先语言具有可领会性,也就是合乎语法;其次,语言要具有真实性,所作陈述合乎实际情况,或具备实现的前提条件;再次,语言要具有正当性,指的是所说的话要遵循正当的社会规范;最后,语言要具有真诚性,也就是指说话要言出心声。

第三个方面是要建立话语民主的社会。哈贝马斯认为,“话语产生一种交往权力,并不取代管理权力,只是对其施加影响。影响局限于创造和取缔合法性。交往权力并不能取代公共官僚体系的独特性,而是‘以围攻的方式’对其施加影响。”这种围攻是通过宪法的授权、权力分工和公共领域的压力来实现的。实际上,哈贝马斯是要限制国家对社会的干预,形成自主的公共领域,在这里人们通过自主交往培养自由的政治人格和民主的政治文化,相互学习,唤醒社会的团结意识,从而使公共领域成为一切政治权威的基础,将政治权力最终置于人民和公共领域的参与和监督之下。

四、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理论的价值和限度

为了应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化危机,哈贝马斯设想的方案是拯救和重建理性,以交往合理性概念取代片面的目的合理性概念。这一抽象的哲学设想在现实中的具体实现途径即是要强调民主的对话、讨论,将民主的对话、讨论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基础和中心,将政治权力最终置于人民和公共领域的参与和监督之下。’笔者认为,从哈贝马斯的一些具体论述和观点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些有益的借鉴。比如,哈贝马斯提倡大力发展自由、独立的公共领域和市民社会,建立话语民主的社会,来抵制合法化危机和政治领域的腐败现象。在当代中国同样也面临建设民主政治的问题。哈贝马斯所提倡的让公共领域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机构进行全面的监督,让话语形成的交往权力对国家的行政权力和管理权力施加影响,这些观点对于发展中国的政治民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当然,究竟采取什么形式实现民主要根据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来具体确定,民主的实现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我们不能照搬哈贝马斯所设计的民主模式。

语言在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理论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在哈贝马斯那里,生活世界就是“语言地建构起来的”,哈贝马斯把超越生活世界殖民化的伟大使命交付给了一种理想化的语言使用规范的建立。语言取代上帝成了人类解放的保证。

但是事实上,语言如何能够承担起如此的“重负”呢?对于实现交往行为的合理化,语言的作用是相对的、有限的、有条件的。哈贝马斯过分夸大了语言的作用,他没有看到语言背后的物质基础和实践根基。认为,语言起源于物质性的生产实践的需要,作为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无论其形式还是内容,都是社会存在特别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反映。

哈贝马斯试图创造一种取消一切差异(权力、财富、地位、受教育程度等)的理想的话语状态,以实现交往合理化,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克服资本主义的危机,这种改良设想具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只要存在私有制,存在剥削,存在竞争,要想实现完全的自由平等的没有强制和压迫的对话是不现实的。只要资源稀缺存在,人们从自身利益出发,不可能完全真实、真诚、正当地说话。而消灭私有制和剥削、消灭贫穷并不是通过提倡交往理性,进行对话就可以完成的。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理论的失足之处就在于把语言交流、交往理性看作社会进化的主导力量,而不是认为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交往理性的发展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方式的发展水平。所以,我们不能脱离生产方式的完善和发展而空谈交往理性的发展,更不能把交往理性作为社会进化的决定力量。

因此,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哈贝马斯幻想恢复语言作为交往行为的中介地位,建立一种可能的、有效的、理想化的语言使用规范,构造出一个理想的言谈情境,并促使人们在这种理想的言谈情境中,不受任何外在束缚,通过自由的商谈达到理性的共识。于是,交往的合理性、理想的言谈情境的建立、社会进化、社会病态根源的克服以及社会理想的实现统统可以得到圆满的解决”,这“无疑是天方夜谭或浪漫主义的乌托邦”。

参考文献

[1]哈贝马斯著,郭官义译,重建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哈贝马斯著,刘北成译,合法化危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篇8

自凯恩斯革命以来,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论,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制订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因此,每当发生经济危机或衰退时,政府进行干预就成为了必然,并且政府干预确实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是,在此次经济危机发生后,各国政府都尽管做到了及时的干预,试图获得经济的持续增长或复苏,却似乎总是难以达到理想的目标。

那么,政府干预经济,究竟应该在怎样的经济条件下,才能达到经济持续增长或复苏的理想目标呢?这必定需要对经济进行动态的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对此笔者在这方面作了些努力,希望在经济危机方面所作的些研究及论述,能够对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们,在治理经济危机时有点参考价值。

一、经济可持续增长,要求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

由于经济增长是个国家或地区的物品和劳务生产总量的增加,它通常以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因而,在物品和劳务生产总量增加时即商品生产总量增加时,就势必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市场需求扩大(即总需求增加)来满足或平衡,这样才会有经济的真正增长。否则,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商品生产总量的增加,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市场需求扩大来满足,总供求就会失衡。其结果,就非但不会有经济的真正增长,反而会发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或衰退。所以,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商品生产总量的增加,能够有相应的市场需求扩大来满足,才能实现经济的增长。

市场需求(即总需求)是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净出口需求构成的,为了便于分析暂不考虑政府需求和净出口需求时,市场需求的扩大就决定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扩大(当然政府需求、净出口需求最终也会归属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但是,虽然在市场调节下,投资需求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的作用,然而投资需求的扩大最终则是要受到消费需求扩大制约的。这样,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商品生产总量的增加,需要有相应的市场需求扩大来满足,以实现经济的增长,也就最终需要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来满足,即要求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因此,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如果能够做到市场上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那么投资需求的扩大,商品生产总量的增加,就会有与之相适应的市场需求扩大来满足,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然而,由于受到现行科学技术水平、现行市场价格水平和现行工资收入水平的制约,市场上的既有消费品(包括服务)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饱和,即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和供给既有消费品、不可避免地会超过人们对既有消费品的需求。这也就是说,受到现行科学技术水平、现行市场价格水平和现行工资收入水平的制约,企业投资需求的扩大,导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进而使企业持续不断地生产和供给既有消费品,是不可能始终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来作保证的。而在没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来作保证的条件下,投资需求的有效扩大就会受到阻碍。那么,在市场上没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的投资需求的扩大,商品生产总量的持续增加,最终也是不可能有与之相适应的市场需求扩大来满足或平衡的。结果总供给与总需求就会发生失衡,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生产过剩(或生产能力过剩)的经济危机或衰退。

当经济发生危机后,要尽快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就需要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政府在对经济进行干预时,就是采取扩大出口贸易、扩张性货币和财政等经济政策,其目的就是使政府的经济政策实施的结果,能够起到扩大消费需求、扩大投资需求、扩大政府需求和扩大净出口需求的作用。通过政府经济政策的实施,能够扩大消费需求、扩大投资需求、扩大政府需求和扩大净出口需求,也就使市场需求得到扩大。这就可以使企业的生产和供给有了市场需求,而使得企业扩大投资和生产规模,从而也就可以达到尽快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的目的。

但是,当一国的经济在发生危机的同时,别国的经济也发生了经济危机,政府采取扩大出口贸易政策,通过扩大净出口来扩大市场需求,就会引发或加剧国家之间的贸易磨擦,以及还会受到贸易保护主义的阻碍,从而就会限制政府扩大出口贸易政策的有效发挥。这在经济危机发生时,依靠政府采取扩大出口贸易政策,也就难以通过扩大净出口需求来扩大市场需求,以达到尽快地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的目的。

而政府(或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应对经济危机时,是通过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降低贴现率和法定准备金率,以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息率和膨胀信用等,目的在于加速恢复正常的信用关系,起到刺激企业投资和增加人们消费的作用。而且,在经济危机发生后,由于市场需求萎缩,商品销售困难,物价大跌,生产急剧下降,失业率大幅度上升,致使劳动和生产资料的价格低廉。在此时政府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就有利于危机中的企业获得资金而扩大投资和生产规模及增加就业。

尤其是在危机时市场上如果存在着一些需求潜力大的产业部门,这在经济危机所导致市场上有低廉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供给,就有利于这些需求潜力大的产业部门的发展。因为在市场调节下,社会上的资金会向着这些需求潜力大的产业部门转移,而且在此时政府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作用下,就会加速资金向着这些需求潜力大的产业部门转移,使得这些需求潜力大的产业部门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进而带动整个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从而达到尽快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的目的。

由此可见,在经济危机发生后,市场上存在着些需求潜力大的产业部门,并且这些需求潜力大的产业部门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进而带动整个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其实也就是市场上存在着经济增长点。而因为市场上存在着经济增长点,这时政府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也就远比单纯依靠市场调节能够更快地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然而,在经济危机发生后,市场需求严重萎缩,以及人们对经济前景的悲观情绪,则会使得政府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很难有效发挥刺激企业投资和增加人们消费的作用。

那么,在经济危机发生后,要使市场上的企业有市场需求而扩大投资和生产规模,尤其是要使市场上这些需求潜力大的产业部门转化为需求显力大的产业部门,使其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进而带动整个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

来达到尽快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的目的。就必定需要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政府在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时,就是通过扩大政府需求来扩大市场需求,从而达到尽快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的目的。而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时,通常使用的手段是,政府增加对商品和劳务的采购,增加对公共工程的投资,增大政府转移支付和降低税率等。

政府增加对商品和劳务的采购,以及增加对公共工程的投资,就是以扩大政府需求来扩大市场需求,这其实也是扩大政府需求来为企业创造市场需求。尤其是政府的增加公共工程投资,更是能够为企业创造市场需求(政府作为非盈利性单位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同时也增加了劳动者的就业而扩大消费需求。而政府增大转移支付和降低税率等,是通过扩大社会保障的支出,提高个人所得税的收入起征点等,使人们的收入可以得到相应的增加而扩大消费需求。而且降低税率等,也能够减轻企业的负担和鼓励投资及就业。因此,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得财政支出的扩大和税收的减少,可以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也就起到了扩大市场需求的作用。

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可以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进而起到了扩大市场需求的作用。而有了市场需求的扩大,市场上的企业就会扩大投资和生产规模,尤其是在此时市场上这些需求潜力大的产业部门被迅速转化为需求显力大的产业部门后,再在政府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作用下,这些产业部门的生产规模就会迅速地扩大,进而带动整个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这就达到了尽快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的目的。但是,政府的扩张性经济政策并非可以无限地作用下去的,所以政府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只能是短期之道。

因此,在经济危机发生后,市场上存在着经济增长点,政府在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时,就更应该促使各产业部门(包括需求潜力大的产业部门)的企业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加快固定资产更新、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等,并且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调整产业结构升级。这样企业就可以在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而增加收益的同时,在增加劳动者的就业后又可以提高工资收入。而人们的收入增长才是长期之道。因为,人们收入的增长,不仅能够带动第三产业更快速地发展,以吸纳更多的就业者:而且也能够做到市场上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二、要做到市场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须增强能够促进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

由于经济危机发生后,市场上存在着经济增长点时,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能够使需求潜力大的产业部门迅速转化为需求显力大的产业部门,并使这些产业部门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进而带动整个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就能达到尽快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的目的。而且,在经济危机发生后,市场上有经济增长点存在时,在政府的扩张性经济政策的作用下,能够做到市场上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就能够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因此,在经济危机发生后,市场上存在着经济增长点时,政府应采取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达到尽快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的目的,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政府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要起作用,就必定需要增强能够促进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以做到市场上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而能够促进其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则主要有,

1)劳动者可以获得就业而可以获取工资收入:

2)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增加其收益,从而可以提高工资收入。

3)商品价格的下降,即降低消费品(包括服务)的销售价格,可以扩大消费需求市场:

4)企业进行产品创新而为市场提供新的商品,即提供新的消费品(包括服务),而可以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市场:

5)政府增加转移支付(有条件时还可以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因为低收入者消费倾向较高而可以增加消费,

6)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以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使得人们可以将更多的收入用于消费:

7)通过减税和提高个人所得税的收入起征点,以刺激人们的消费:

8)银行提供消费信贷,以扩大人们的信贷消费。

当政府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的作用下,能够增强以上这些可促进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进而做到市场上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时,就可以达到尽快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的目的,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而且,在政府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的作用下,所增强的以上这些可促进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能够做到使市场上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的时间持续的越长,可以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时间也会越长。但是,由于以上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科学技术进步相关联,因而科学技术进步的快慢,也就会制约着以上这些可作用于消费需求扩大因素的强弱,从而也就制约着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时间的长短。

例如,在科学技术进步加快时,尤其是科学技术革命(即技术革命)爆发时,就会产生一批新兴产业。而新兴产业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市场调节就会促使社会上的资金向着新兴产业转移,使得新兴产业的规模迅速扩大。其结果新兴产业作为经济新的增长点,新兴产业的生产规模迅速的扩大,就能够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这样,就可以实现就业率的提高,使更多的劳动者可以就业而可以获取工资收入,促使消费需求扩大,实现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加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促使消费需求扩大:实现消费品价格的相应下降和提供更多种类的新的消费品,促使消费需求扩大。而且,在此时政府也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来增强对经济的干预,这就使得政府有更强的能力增大转移支付、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个人所得税的收入起征点等,从而促使消费需求的扩大。并且,在此时人们对经济前景的乐观预期,也会促使人们扩大信贷消费。

因此,科学技术进步的加快,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能够使可作用于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增强,进而又能够做到市场上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从而也就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尤其是科技革命时期,大力促进了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能够使可作用于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会更强,进而就能够做到市场上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的时间也会相应持续得更长,从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时间也会相应持续得更长一些。

科学技术进步的加快,尤其是科学技术革命,促进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进而能够使可作用于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的增强,其实主要是通过新兴产业为市场提供新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等)来实现的。因为,新兴产业生产和供给新产品可以获

取较高利润,促使市场上的资金向着新兴产业转移,使新兴产业的规模迅速扩大,进而又带动整个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从而就可以实现就业率的大幅度的提高,这就使得更多的劳动者可以就业而扩大消费需求。尤其是新兴产业生产和供给的产品是先进的技术设备等,其所生产和供给的先进技术设备在被企业所使用时,就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就可以实现提高工人的工资收入,从而就可以更加有效地扩大消费需求等等。

可见,生产和供给新消费品的新兴产业、生产和供给新材料与新能源的新兴产业、生产和供给先进技术设备的新兴产业、以及生产和供给多用途的新产品的新兴产业等,它们之间对于扩大消费需求所起的作用的大小是不相同的。因而,它们能够使市场上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的时间持续的长短也是不会相同的。但是,无论是生产和供给何种新产品的新兴产业,其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总是能够使可作用于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增强的。那么,这在其能够做到使市场上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时,也就能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因此,科学技术进步的加快,所产生的新兴产业在作为经济增长点时,政府的经济政策对新兴产业就应该有所倾斜,尤其是在经济危机时期。因为,经济危机发生时,政府的经济政策对新兴产业更有针对性的作用,使新兴产业迅速地发展起来,就不仅能够带动经济地快速扩张,达到尽快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的目的:而且还能够增强可促进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做到市场上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但是,科学技术并非呈一直线发展的。当经济危机发生后,科学技术进步减缓或不足,难以使新兴产业来及时替代市场上以趋于饱和的产业部门,导致市场上失去经济增长点时,那么,市场上没有经济增长点的存在,政府即使是采取扩张性经济政策,能够尽快地消除经济危机,其所带来的经济的复苏和增长也只能是短期的。虽然在市场上并不存在经济增长点时,也是可以依靠政府的长期扩张性财政政策,为企业持续创造市场需求,以不断的刺激经济增长,从而来获得经济的持续复苏和增长。但是,由于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是通过财政赤字实现的,政府长期的持续不断的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就势必会引发通货膨胀,甚至使经济陷入滞胀,或可能会导致债务危机。

三、政府干预经济危机,须市场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

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点,可以带来经济的持续增长,也就决定了在原来的新兴产业衰退之前,就需要继续有新的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并且继续作为经济增长点来带动经济的持续增长。然而,科学技术并非呈直线发展的。在科学技术进步减缓或不足时,也就将无法通过新兴产业来带动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虽然新兴产业能够使可作用于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增强,进而能够使得市场上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的时间持续得相对也会较长,但是其也会因为新兴产业引发投资规模的增大,生产能力的增强。以及受资源供给的约束,而缩短市场上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的可持续的实际时间。

那么,在科学技术进步不足,不能有新兴产业及时跟上时,为了追逐利润,社会资金就必定会流向利润较高的市场去。这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其企业就会将资金投向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去,以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和资源来获取较高的利润。而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经济,也需要从发达国家大量引进资金和技术等,这在与本国廉价的劳动和资源相结合,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的生产规模也就得到了快速的扩大,劳动生产率和就业率也会大幅度地提高。而且,发展中国家还可以通过将所引进的发达国家的技术成果,快速地转化并形成自己的新兴产业,进而带动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从而使发展中国家获得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发展中国家通过引进资金和技术等,使经济获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劳动者的就业率和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也就使得人们的收入随之增长,从而促使发展中国家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这对于发达国家的企业来说,就可以在发展中国家有了更多的投资机会,同时也可以将更多的产品输往发展中国家以谋取更多的利润。这样,发达国家既为相对充裕的资金寻找到了有效的出路,也通过产品的输出而扩大了本国的市场需求,这就不仅可以缓解发达国家发生生产过剩经济危机或衰退的压力,而且也使发达国家获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因此,美国等发达国家需要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特别是像中国和印度等这样的发展中经济大国走上市场经济道路后,就大大促进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世界各国的经济也越来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这不仅为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创造了新的需求空间,而且更为发展中国家创造了快速发展经济的机会。从发达国家大量引进资金和技术等,既可以使发展中国家实行进口替代战略来发展经济,也可以采用出口导向战略来获得经济的持续增长。因此,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在采用出口导向战略时,通过引进大量资金与本国廉价的劳动和资源相结合,就可以使企业因为生产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能够获得竞争优势而不断地发展壮大,进而带动中国经济的快速扩张,使得中国一跃成为制造业大国。而逐利驱使美国等发达国家也将大量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致使发达国家出现产业空洞化的趋势。

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依靠发展制造业获得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美国等发达国家则为了逐利将大量的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那么,为了获得经济的快速增长,美国等发达国家也就需要进行产业升级,需要发展高端产业,结果致使美国等发达国家大力发展服务经济尤其是金融服务业。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将大量的商品输往美国等发达国家所获取的外汇收入,又用于购买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政府债券等,使美国等发达国家既可以获得低成本的资金来源,也使其金融机构可以通过金融产品和金融创新等从发展中国家获取丰厚的利润,这就不仅大大促进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金融服务业,而且也为发达国家发展高端的新兴产业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例如,美国在发展IT产业时,就是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得到迅速的发展。而且,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为美国输送大量的廉价商品,可以使美国的消费者能够将其收入中更多的支出用于购买IT产品,并且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还为美国的IT产业提供了广阔的需求市场,从而使美国的IT产业得以迅速的发展。而美国IT产业的迅速发展,再带动美国经济快速扩张的同时,也促进了美国就业的增加和工资的提高,这就势必扩大了美国的消费需求,

进而又进一步地刺激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发展。

可见,由于当今世界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使得全球经济需要依赖于美国经济增长,这也就决定了美国的经济增长过程中,能够做到市场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全球经济就可以实现持续增长。但是,随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不断发展,经济也由低端产业向着高端产业发展,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凭借自身的优势发展高端产业,就使得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IT产业也迅速地发展起来。这不仅能够供给本国的市场需求,而且竞争上的优势也大量地供给国际市场,美国IT产业的衰落和IT泡沫的破灭也就成为必然。

2000年美国泡沫破灭后经济开始出现衰退,为了刺激经济的增长,美联储2001年起大举下调利率,但是由于没有新兴产业及时地跟上和发展起来,因为经济没有新的增长点,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对于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就有限。这时就只有在传统产业中获取经济增长点,美国的房地产也就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美国已经实现了城市化,这就需要低收入者的购房来扩大房地产市场需求,而对低收入者的次级贷款进行房屋按揭也就大大刺激了购房的需求和房贷的增长。对购房的需求和房贷的增长,则推动了房地产增值,资产证券化及衍生产品的泛滥,又加速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结果导致房地产泡沫。

而房地产泡沫化带来的财富效益,则极大刺激了美国的消费需求及负债消费,进而带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制造业更快速的发展。然而,虚拟经济的发展,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到了2003年美国经济渐显过热之势,迫使美联储2004年起不断上调利率,购房成本的上涨,需求随之下降,致使房地产泡沫破灭。由此引发了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进而引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从而导致全球经济严重衰退(即经济危机)。为了应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世界各国纷纷采取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市场巨量注入流动性,财政赤字也不断增加,希望以此来获得经济的复苏和增长。但是,单纯的用货币来解救危机,无疑是用货币再吹起一个泡沫去推动经济的复苏和增长,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虚拟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要以实体经济发展为基础,而制造业则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核心生产力,制造业的强弱关系到国家的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有了强大的制造业的发展,也就使得虚拟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坚实的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并且此时虚拟经济的发展也将促使实体经济更快速地发展。目前美国已开始调整发展战略,注重实体经济的发展,并试图通过重振制造业来解决失业问题,并实现经济的持续复苏和增长。但是,由于低碳的新能源、物联网等新兴产业难以及时跟上,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大量的货币供应也就无法有效转化为对实体经济的投资。

因此,为了经济的持续复苏和解救失业,美国等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并要求中国的人民币大幅度升值,以图美国能够在现行的制造业上扩大生产和出口,来解决经济的持续复苏和失业问题。然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的成本进行比较优势,现行的全球产业则是难以发生逆向转移的。而且,美国在扩大现行制造业的生产和出口时,并不能带动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而更多的只是增加了就业,它对于解决经济的持续的复苏和长期的就业问题的作用也就是有限的。因为,美国有发达的社会保障体系,失业救济金并没有使一些失业者的收入有太大的下降。而至于美国等国要求人民币大幅度升值,这在中国经济正在向内需转型之时,中国的人民币的大幅度升值则将是一种不切合实际的要求。那么,它又能给美国等国带来多大的实际性效果呢?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同样要求有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大作保证。在当前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新能源、物联网等新兴产业难以发展起来时,即全球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时,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也就越来越需要由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向着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转移。因为,目前的中国存在着经济增长点,即拥有能够带动整个经济快速扩张(或发展)的需求潜力大的产业部门,如房地产业、汽车产业等,而且一些产业部门的技术含量还不高,再加上劳动所得占GDP的比重也相对较低等,在此时中国的经济政策能够做到有效的作用,使这些需求潜力大的产业部门被迅速地转化为需求显力大的产业部门,就不仅能够促进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还能够带动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

篇9

    我们所谓的温室气体,主要指的就是二氧化碳。无论是以往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前的生产,还是现阶段科技含量高,日趋现代化、国际化的社会化大生产,这些工厂每年要向大气排放数万甚至数十万吨的二氧化碳[1]。这些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成为了造成全球性的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而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出台之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造成这一现象的那些工厂却不用为温室效应负担任何一点费用。

    现在这一状况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许多化工企业正积极的开发和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来达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的。甚至有一些企业将二氧化碳作为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一种原材料来使用。例如,有的化工企业将其他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作为一种原材料来生产尿素。仅这一种工艺,就可以使该企业的每年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减少数十万吨。

    2海水淡化工程的预处理过程中运用绿色科技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能离开水,水对于每个人的生命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言是绝对不能缺少的,资源。而这种重要的资源,又具有这有限性、不可再生性等特点。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猛发展,淡水的危机成为了世界性的环境难题。而我们中国,又是世界上最缺乏淡水资源的国家之一。因此,海水淡化技术的应用,就成了缓解我国淡水资源匮乏现状的一种有效的途径。随着近年来科技的快速发展,海水淡化所必须的成本也在逐渐的趋于大众化,使这一技术不再是那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才使用的起得奢侈的技术。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引进并采用了这一技术。

    3绿色化学技术在我国传统香精香料工业中的应用

    在日常化学产品的生产中,香精香料是不可缺少的添加剂之一。我国的香精香料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出口,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逐渐加深,及全球性经济萧条的状况逐渐加剧,我国的香精香料出口产业收到了很大的打击,产品订单大幅度减少。

    4绿色化学使可持续发展战略任务逐步向前推进

篇10

关键词 消费信心指数滞后性道•琼斯指数

一、引言

这次全球性经济危机自从2007年8月全面爆发以来造成了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放缓并伴随着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对全球的经济前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对国际金融秩序带来了极大冲击,同时也将国际金融体系中累积的系统性风险暴露了出来,迫使各国对过去经济、金融的运行机制、监管方式等进行反思,吸取经验教训以增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面对当前的状况,各国经济学家、首脑在各种经济会议上重复得最多的要算是信心了,的确,信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国经济的发展走向,对摆脱危机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对我国来说,消费者信心指数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起到了市场变化风向标的作用,为我国宏观调控提供了重要依据。消费者信心归根结底是消费者对其家庭收入水平的估计和预期的反映,这种估计和预期建立在消费者对各种制约家庭收入水平因素的主观认识上,主要包括: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形势、失业率、物价水平、利率等。一定时期这些因素的变动必然使得消费者信心产生变化,从而会导致其消费决策的改变从而影响经济发展的进程。回顾过去,进入2008年后,9月起城市居民的消费信心开始下降,到12月这三个月间的消费信心指数更是跌至多年以来的最低点。面对危机,居民增加预防性储蓄、减少消费也正是规避风险的审慎选择。于是,本文对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的滞后性进行数量上的分析来观察其广泛的经济含义。

二、数量分析

经济全球化不仅是20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世界经济的走势势必将更加有效而深刻地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显而易见。从总体上考虑,美国经济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世界经济的综合状况,所以美国的股指对世界经济的反映应该比较有效。本文将美国道•琼斯指数看作世界经济状况的代表,作为影响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的一个重要因素。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华尔街日报,本文选取2006年1月到2010年2月的50个月度数据,按可比性要求进行分析前的统计处理。为避免伪回归,我们对数据进行因果关系检验:在最优滞后阶数的控制下,根据Eviews软件得到的结果可以在统计意义上认定道•琼斯指数是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的格兰杰原因,信心指数也是道指的格兰杰结果。因此可以认为两个变量间存在着某种经济上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来利用它们建模。

本文在模型的构建上根据变量间的相关性主要比较了1阶、2阶和3阶模型总体上的优劣。通过比较估计方程在不同阶数情况下的滞后量的AIC、SC值,根据对模型各统计指标的分析[1],选择如下较优的模型:(ci表示消费者信心指数,ci(-1)表示信心指数的1阶滞后变量,di表示道指,di(-2)表示道指的2阶滞后变量)。

ci=0.0006di+0.992ci(-1)-0.0005di(-2)

根据Eviews给出的结果,各变量前的系数都是统计显著的,模型经调整后的拟合优度达96.94%,DW统计量为2.1,表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问题[2]。可以看到:道指上涨,世界经济局势逐渐向好,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在外部环境改善的大背景下会被同向带动而上升;经过筛选,道指的1阶、3阶及更高阶的滞后量由于对消费者信心指数影响不显著而被舍弃,道指的2阶滞后量集中对信心指数产生影响,其系数为负,本文认为:经济形势的持续走好可能会带来一定的通胀压力,加上我国一直以来都是投资强于消费,再考虑到这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所以消费者信心指数反而受到了拖累,而且应该看到该系数的绝对值只有0.0005,作用发生的力度很小。另外,信心指数自身的2阶及更高阶的滞后量也不显著,只取其1阶滞后量纳入模型,系数为正,本文认为:在信心的支撑下,我国经济的发展健康而快速,这将为以后的消费打下更坚实的物质基础。再根据行为金融学期望理论的观点:投资者对收益的效用函数是凹函数,而对损失的效用函数是凸函数,可以认为信心指数间的同向影响是合理的。根据上述结果,对于我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国际影响是传导时间更长的隔月作用,国内影响则是每月递延作用,这对于早期预警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三、结束语

纵观全球金融市场,经过各经济体的共同努力,现已经渡过了最为艰苦的时期,正步入复苏之途。目前,在各国的刺激方案中,中美两国的方案规模最大,两国的经济也最早显示出了经济复苏的迹象,有可能先于其他国家复苏,发挥世界经济火车头的作用[3]。只有寻找到一种更加可持续的平稳增长模式,世界经济才可能迎来再一次的大发展。

从国内看,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分析,我国各方面信心已经开始回暖,体制机制改革的逐步深化,自主创新的积极推进都确保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在增强,说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仍具有较好的基础。而且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仍然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上述模型,我国可以考虑更好地把握国际上2个月的经济影响滞后期和国内1个月的经济影响滞后期,利用时间差来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确保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