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4-01-16 11:45: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三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课改的深入,初三数学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多维目标、生活化、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预设与生成成为热门话题,日益呈现新变化、新气象。然而,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不少教师仅仅模仿了新课改的“形”,上课热闹、生动,在力图体现新课改的种种理念的外衣下呈现表面的“浮华”,没有把握住新课改的“神”。主要表现如下:
(一)教学目标虚无、过程程序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主导着教与学的方法与过程。教学目标虚化,直接影响着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导致在教学环节安排、教学时数分配和教学重难点把握上的失衡和尴尬,使得数学教学整体效率低下。然而由于认识上的片面和观念上的偏差,在不少课堂上,最应该明确的知识、技能目标,反而出现缺失或者变得含糊。一些课听下来总觉得心虚,我们不能像传统那样只抓“双基”,但也决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放弃“双基”。
新课改要求教师角色转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习的指导者、协助者和参与者。于是许多初三数学教学变“一言堂”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发言的“多言堂”,并非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交流,使得“形”聚“神”散,导致一堂课下来,学习目标混乱,学习内容分散,学生真正学到、掌握的东西少之又少,呈现华而不实的虚假繁荣,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可谓是“过犹不及”。
(二)教学中生活情景泛化
联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是课改的亮点。适度的操作活动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设置适当的生活化情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通过引发学生认知的不平衡,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然而,当下却存在为操作而操作,为生活化而生编硬造的现象。
(三)教师主导作用弱化
数学教学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发起者、首动者,又是其中最积极的思考者与改进者。如果没有教师事先的全面考虑与周密预设,就不会有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然而,现实中存在着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而不敢轻言教师“主导”的现象,教学很大程度上被学生的“自主”与的“生成”牵着走,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脱节现象频频发生,教师的主导地位被弱化,极大地影响了数学的效率。
二、初三数学教学策略的实施途径
(一)转变数学教学方式
当前初三数学的有效学习要侧重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教师需要针对所教的内容,结合发展的需要,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思维。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创设数学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枯燥的知识时,感受到新奇和惊喜,教师把数学的抽象,通过一定的故事和实例来进行现实的说明,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第二,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关系,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是我们始终都必须认识到的,教师只是一种辅助角色,不应该出现角色的颠倒,教师通过合理的引导,才能够使得学生占据主动,主动去学习,去问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转变数学的教学方式。
(二)实现师生的自主合作学习
对于初三的数学教学而言,不仅要学习新的知识,还要对前期学习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复习,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初三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开展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与发展。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更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有效手段。在初三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具体形象性之间矛盾的最有效的方法。
(三)学生反思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性;主体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7-0092-02
随着现阶段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初中数学教育改革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笔者针对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对同行有所借鉴。
一、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的新课程改革给众多数学教师带来了困扰,一方面教学内容不断增多,素质教育要求提高,另一方面教学课时不断压缩,基本内容的教学无法保证,因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仍然放不开“填鸭式”的教学思想。由于初三数学主要是复习以前所学内容,因此有些老师受中考的制约,出现考什么,就复习什么;分值多的内容重点复习,与考试内容无关的就舍去,教学依然是教师主导。作为初三数学教师,初三数学以复习为主,要求我们能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在教学中开展一定的指导和引导,摆脱传统教学中采用题海战术使学生取得高分数;因缺乏针对性,课余补课,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个别中学放弃不升学学生的复习工作,导致学生失去学习机会等问题。初三数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同样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全面发展。新课标明确要求数学应该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学生应学会利用数学应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老师在教学工作中也应该注意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主,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措施
1.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加强教学辅导。新课改大背景下,初三数学仍然以复习为主,教学逐渐演化为教师和学生“双主体”模式,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建设,加强对学生的教学辅导,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求教师端正观点,提高认识。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地位牢牢稳固,新课改要求教学树立“双主体”理念,因而,作为教师,首先要端正观点,提高对教学的认识,改变传统课堂的状况,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其次,要做好教学辅导工作。课上辅导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情境教学方法,例如在学习运用代数方法求圆的半径时,可以通过情境进行辅导讲授:1400多年前,我国隋朝建造的赵州石拱桥的桥拱是圆弧形,它的跨度(弧所对的弦的长)为37.4m,拱高(弧的中点到弦的距离,也叫弓形高)为7.23m,求桥拱的半径(精确到0.0lm)。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不是纯粹地做数学题,而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课堂作业的辅导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作业状况,对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找出学生犯错误的原因,总结答题技巧和方法,辅导学生的学习巩固。
2.创新教学方法,提倡合作学习。初三教师面临着升学的压力,数学作为主要科目之一,压力更是非常大。传统教学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板书讲解课本内容占据了课堂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学生除了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之外,几乎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创造合作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教学活动中。如探索二次函数图像的平移时,学生先分别作出y=2X2,y=2(x-1)2,y=2(x+1)2的图像,然后合作探究这三个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平移的规律。但是,不是所有的数学问题都适合组织合作学习,教师要进行精心的筛选。如“经过任意的一点可以作几个圆?”“经过任意的两点可以作几个圆?”这几个问题,学生能自己独立完成,就不需要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找到规律。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不仅仅局限于统一答案和标准答案,通过讨论和个人思考给出不同的解题方法,学生们通过不同思想的碰撞激发出创新的火花,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近年来,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发展,高科技技术逐渐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高科技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福音,教育事业也同样受到影响,高科技教学手段的利用给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利。高科技教学手段能有效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能利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增强知识的印象;能利用海量资源制作的课件,节约教学时间。例如,在学习“圆柱与圆锥侧面展开图”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学习,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遇的圆柱形物体,如:油桶、铅笔、圆形柱子等,让学生回答圆柱的基本特征。其次,学生讨论将圆柱的性质、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及其面积计算,相应例题及解答方法等若干方面总结。最后,不同学习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小组间进行交流与分享。这样一来,初中生的好奇心,利用多媒体教学,将课本上平淡无奇的几何图形展示为动态的、立体图像,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将平面的内容立体化,同时,还能利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充分展示图形的画法,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4.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开展个性化教育。我国一直强调“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但在现代教学实践中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要求。初中数学教学也应该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和兴趣,避免因为教学的进度而戳伤某些成绩不太理想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之逐渐放弃数学这门学科。当然,若想真正做到课堂中没有差生是不可能的,但是教师应该尽可能将班级不同学习成绩的考生分类,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目标和刺激,让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实现自己的目标,获得成就感和应有的满足感,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将枯燥的学习变成享受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
综上所述,初中三年级数学教学要探索多种教学模式,避免陷入某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中,应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而这需要教师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模式,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娟.把握新课程理念 探索开放式教学――初中数学开放题教学初探[J].网络科技时代,2007,(20).
[2]李丽红.初中数学教学中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分析[J].现代阅读,2012,(08).
[3]李邓禄.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观念的转变[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0,(10).
[4]曾立,杨赛媛.转变观念,培养自信和兴趣,提高教学质量[J].怀化学院学报,2006,(02).
篇3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质量
在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教师应尽的职责,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将课堂时间充分利用起来,进行有效教学,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较高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尽管我国初中数学老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本文主要分析初中数学老师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数学教学策略,为初中数学老师的数学教学提供借鉴。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到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及思想观念的影响,初中数学老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初中数学教学及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总体来讲,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老师教学素质有待提高,尤其对于初中数学老师来讲,老师的综合素质还不是很高,要想搞好数学教学,提高老师的数学教学能力是必需的。第二,数学教学模式单一。目前,初中数学教学还是采用传统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数学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影响到学生个性的发挥。第三,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低。数学学习在初中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制约,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浓,影响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1.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谨性,使得数学成为学生学习困难的课程之一,多数初中的学生都不喜欢学习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人觉得教师应做到:
首先是热爱学生。初中学生都是一群十三、四岁的青春少年,他们感情细腻而丰富,在教学中,教师要增加感情投入,为什么由数学教师当班主任的班级,该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浓一些,其中就突出了关爱学生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思想因素,所以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首先应热爱自己的学生,用爱心去教化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这份关爱,把师生问的距离拉近,让学生感到老师是自己的朋友、亲人,自然而然他们也就会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若是教师对他们不理无问,甚至批评责骂,那么他们就会害怕教师,疏远教师,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兴趣,成绩也会大幅度下降。
其次是创造情境。数学知识大多是抽象枯燥的,学生学习会感觉无味,教师可千方百计创造课堂的轻松愉悦环境,将书本知识转变为有趣的、令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初三年级的二次函数的导入中,学生对二次函数比较难,所以在课前导入中我们可以通过篮球明星姚明投篮中篮球经过的路径DD抛物线、我们在投铅球时铅球经过的路径DD抛物线等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它们所经过的路径与我们所学的二次函数有着密切联系。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在快乐中积极主动的学习。
2.身正为范,亦师亦友,拉近距离
古人曾经说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喜欢上什么课,很大原因是因为喜欢教这门课的老师,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初中学生从天真烂漫的童年逐渐成人,他们有了独到的分析事物和判断事物的观点,自我意识都比较强烈,并因此形成自己的习惯但是这些观点都不成熟,不能成为他们最终获取信息的结果。一切都需要教师加以良性引导,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数学教师要努力塑造自己的形象和品质,力求通过努力让学生对学科感兴趣,对教师产生景仰和尊重,从而达到“身教胜于言教”的榜样力量。
3.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表现对已解决问题寻求新的解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如在球的体积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将学生分为三组,要求第一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的半球;第二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的圆锥;第三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的圆柱。每组出一人又组成许多小组,各小组分别将圆锥放入圆柱中,然后用半球装满土倒入圆柱中,学生们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半球的体积等于圆柱与圆锥体积之差。球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集公理化思想、转化思想、等积类比思想及割补转换方法之大成,就是这些思想方法灵活运用的完美范例。教学中,再次通过展现体积问题解决的思路分析,形成系统的条理的体积公式的推导线索,把这些思想方法明确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才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进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4.以分层训练的方式实现因材施教
传统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放松差生、缚住优生的现象。差生在课堂上由于不懂而显得无事可做,优生在课堂上仅用5至10分钟就已经掌握了该学的知识,其他时间也是无所事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要实现因材施教,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成一条原理,那就是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状况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有哪些知识与能力的方面的缺陷,有针对性地设计好相应的练习,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进度,以实现因材施教。其次,要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必须在练习的设计中准备好差生会做的题目。常听到一些教师说:“某某学生真是无药可救了”,但是,在实践中,并没有真正有一个每次考试都是0分的学生,也就是说:一个学生可不可教,主要看教师对他的要求如何。例如:如果有学生不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师就会先让他解一元一次方程,甚至简易方程。另外,在课堂上重视差生的辅导、偏爱差生,给他们树立信心与希望,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还有,教师在练习设计中要注意分层训练。比如:“导学达标”和“课外作业”一般为A、B、C三组题目,其中A组题为预备知识,B组题是专为实现技能训练而设置的基础知识、基本运算,C组题是各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对于中下层生,只要求完成A、B两组题目,而优生则可完成A、B、C三组题目。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做的题目。也就收到了课堂教学和高效益。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坚持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和教学手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不断加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全面的提高与发展。
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复习课;教学优化
一、引言
初三数学复习课以结合学生认知水平特征,帮助学生巩固掌握已经学到的知识,促进系统化知识的形成,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目前,初三数学复习课的课堂教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针对初三数学复习课的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数学复习课对引导学生梳理已学知识、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二、初三数学复习课中学习过程的优化策略
(一)课前预习,培养学生主动意识
预习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预习效果与教学效率直接相关。教师精心准备的“学案”中,预习部分主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制定,学生按照“学案”中需要预习的内容开展学习能够引导学生提高主动学习意识。教师设计的“学案”质量决定着学生的预习质量,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特征和教学大纲编写高质量的“学案”,既要照顾到不同层次水平的每一位学生,其内容又要有梯度地层层递进。对于初三数学复习课的“学案”设计来说,教师要将预习活动安排在课堂初期,严格控制预习时间和预习难度,一般情况下以十分钟左右为宜。如果复习课内容多、难度大,教师可以提前布置预习任务,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做好充分的预习,进而节约课堂时间。经过预习,大部分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点有了回顾,培养了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个人自学能力。由此可见,通过数学复习课的预习,学生可以完善数学知识的构建,在自主探究中掌握数学知识。
(二)互动讨论,培养学生质疑精神
课堂上的展示交流环节能够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检验,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初三数学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将自己的预习结果进行展示。展示交流可以分组实施,利用成绩较好的助学者帮助遇到问题的学生,再将无法解决的问题集中讨论,由成绩一般的学生参与组间交流讨论,进而集中全体智慧共同解决。展示交流是优化初三数学复习课教学的重点环节,在学生之间分组讨论、互相帮助、取长补短的过程中增强学习效果,该环节针对性强、活动内容多。教师在为学生创造良好沟通交流环境的同时,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展示交流,使每位学生愿意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预习结果,勇于面对教师和其他学生的“纠错”,在师生、生生相互争论中获得自信。
(三)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初三数学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作为一个独立团体。每组包括8名学生:较强、中上、普通、较差各2名。小组内部每名成员都承担着分工角色,相互合作、沟通、帮助、促进,以实现小组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小组内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帮助和指导成绩较差的学生,成绩中上和普通的学生想法也能启发强者,达到思维互补的目的。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要充分考虑每个小组中不同认知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使学生对小组合作产生兴趣,在相互转变角色中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积极鼓励成绩较差的学生发挥其在小组中的作用,使每名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又有了个性化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组间竞争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中体验到乐趣,帮助学生身心成熟发展。初三数学复习课的小组合作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特征。
(四)课堂反馈,检测教师教学效果
初三数学复习课中的课堂反馈是检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方法,更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一般情况下,检测时间以5分钟左右为宜,教师可以利用检测结果修改和补充学案,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要不断优化学习过程中的要素体系,采取独立自学、分组合作、共同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这三种教学方式要能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数学复习课的延伸部分,教师可以采取考试的方式促进学生成绩水平的提高。教师根据中考考试大纲和命题原则设计考试试卷,试卷内要体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内容,不随意提高试题难度,不出偏题、怪题、难题,考试试卷难度控制在0.75以内。由此,教师需要不断研究考试大纲、课程标准中的内容,结合每名学生的成绩水平,在尽量减轻学生课业压力的同时,引导学生“高效”学习数学知识。
三、初三数学复习课优秀案例解析
初三数学复习课:图形的相似
(一)教学内容
初三数学复习课“图形的相似”是研究图形形状的教学内容,在对图形全等知识内容深化的同时,使学生掌握利用图形相似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教师安排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相似图形,总结归纳关于图形相似的数学概念,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体会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数学复习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数学判定方法,讲述自己在预习中的解题过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获得成功体验时树立自信心,加强主动克服困难的意识。尤其是在分组合作解决拓展问题中,敢于发表个人观点,从与其他学生交流互动中有所收获。
(二)教学目标
教师在复习课上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图形使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判定方法进行回忆,再归纳出一些常见的相似图形,引导学生自己体会相似图形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作用。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向其布置拓展题(任务4),使学生在解题中发现问题,在体验与他人合作中解决问题。
四、结论
综上所述,复习课作为初三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对教师实施的教学策略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学生在初三时面临着中考压力,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为学生能够系统整合数学知识奠定基础。数学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要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拓展训练中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解题能力,体现数学复习课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冬梅.初中数学单元复习课的知识梳理浅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2):15+190.
[2]袁泉清.基于案例分析的初中数学复习课问题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34):40.
[3]刘阳平.概念图的初中数学探究式复习课中的应用[J].教育导刊,2014(4):79-81.
[4]何金龙.浅谈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上好初中数学复习课[J].科技创新导报,2014(19):218.
篇5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具体的工作是怎么实行的呢?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九年级数学教学个人工作总结,请笑纳!
九年级数学教学个人工作总结
这学期来,我努力改进教育教学思路和方法,切实抓好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认真引导学生理解和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无论从学习态度还是学习方法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取得了应有的成绩。
现将本学期的教学
一、备课
分备教材和备学生两部分,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备教材就是根据所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情景,力争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方法灵活,讲练结合,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备学生指的是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依据学生的学习态度、水平设计合理恰当的教学氛围,充分考虑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扩展学生的认知领域,为学生提供思维训练的平台,创设熟悉易懂的学习情景,为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知识积累提供可能。备课中一定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材的实际内容出发,这样二者兼顾才能提高备课的针对性、有效性。
二、上课
上课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也是教学工作的关键阶段。上课要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授课,以启发式为主,兼顾个别学生,从听讲、笔记、练习、反馈等环节入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不仅获得知识还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光获得应有的智慧,也应掌握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对概念课采用启发引导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概念产生的背景,发生发展的过程,展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对巩固课坚持“精讲多练”,精选典型例题,引导学生仔细分析问题的特点,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力争使讲解通俗易懂,使方法融会贯通,并让学生在练习中加以消化,真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作业
包括课本上的练习、习题、以及课外作业,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练习题要求全体学生尽量当堂完成,并及时进行讲解;习题中的a组题挑选有针对性的题目作为书面作业,要求学生课后独立完成,全批全改,深入了解学生对新知识新概念及新方法的掌握情况,b组题适当地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要求,并及时给与提示,以求进一步提高;课外作业则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把握,精选题目,不求数量而求质量,加强和深化学生对概念公式的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及时予以纠正,以积累学生的解题经验,提高认识。
四、辅导
主要是指导学生及时旧课,预习新课,特别是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或集中讲解,或个别答疑,以求真正地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保证持续性,建立知识网络的联系,引导学生从系统的高度,整体上把握数学知识,概念和方法。尤其是在课后辅导中更多地关注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了学习数学的信心,使他们得到了应有的进步。
总之,教学工作不仅仅要落实常规,还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办法,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课堂,关注每一个环节,从小处着眼,从细处着手。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九年级数学教学个人工作总结
匆匆的一学期结束了,本学期,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学工作。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出总结,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钻研业务。
这学期我担任四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认真学习新课标,钻研教材,为了准确的传授知识,我经常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和他们一起探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说实在的,四年级数学教学比上学期教学难度大多了,有些难题教师也需要认真想一想,让学生会做那就更难。比如:用5个数组成三位数乘两位数,什么时候积最大,什么情况下积最小。如何用长方形纸折出75 的角等。如果教师课前不很好的研究,教学中很难让学生明白。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问题情境中,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通过精心设计,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成学生对新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在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智力。
三、致力于数学教学的优化。
1.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沉闷的课堂气氛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能比较直观形象地理解知识。
2.注重作业的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能活跃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深刻性。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注重作业批改的及时性,经常当面批改,个别辅导。
3.注重学科的多元整合。如教学列式解答文题时,引导学生应用语文里缩句的方法进行审题,从而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题意,正确地列式解答。
4.注重与学生的交流。“理解”是建立师生情感的纽带与桥梁。理解学生就是要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来感染学生,给他们一张笑脸、一颗诚心、一份真情。当学生取得好成绩,获得成功时,要给以祝贺和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要给以安慰和支持。并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由于班额过大,学生间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因此教学中,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针对本班的知识基础和学生情况,在平时教学中,我采取书上的题学生做完后教师检查到位,我认为这样能准确掌握学生学得怎么样。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采用了争做小小主考官的策略,让能力强的学生先通过各项基本能力考核,当上主考官,再指导他们考核选拔第二批、第三批主考官,既为教师减负,又培养学生的能力,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分次达到学习要求,效果比较明显。
九年级数学教学个人工作总结
本人本学期担任初三(3)(4)两班数学课教学。一学年的工作即将结束,为了总结经验,寻找不足,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业务学习: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新的理念.坚持每周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全新的素质结构接受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
二、新课改: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使自己逐步领会到“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了学生主体观,贯彻了民主教学的思想,构建了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条件的理念落到实处。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教学研究: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检验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一学期来,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具体表现在:
(一)发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初三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听公开课多次,自己执教二节公开课,尤其本学期,自己执教的公开课,学校领导和教师们给我提出了不少宝贵的建议,使我明确了今后讲课的方向和以后数学课该怎么教和怎么讲。
4、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挖掘不深入。
2、教法不灵活,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
3、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习不深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缺乏理论指导.
4、差生末抓在手。由于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不太清楚。上课和复习时该讲的都讲了,学生掌握的情况怎样,教师心中无数。导致了教学中的盲目性。
5、教学反思不够。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学习,学习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
2、学习新课标,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
3、多听课,学习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的教学理念。
篇6
关键词:建模思想;渗透;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3-031-1
一、数学建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机理
数学建模就是解决实际问题所需的数学工具,建立一个适当的数学结构并求解。这种最朴素、最自然的想法实际上就是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断能力及运算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数学建模实际上是由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对外部信息(问题)的观察判断能力并吸纳外部信息,这种外部信息不是简单地输入到学习者的头脑中,而是要与原有的知识经验相互交流吸取双方有益的相关部分重新组合、编码、构建对建模的理解和意义(数学模型),对数学模型的求解也是通过学习者根据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去求解(解模),建模过程则是要对刚刚建立的知识结构需要重新调整,从而使学习者对数学应用问题的解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由此可见数学建模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外部知识和内部知识的叠加,而是一个反复交流相互作用而重新组合的过程,是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经验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二、数学建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途径与实例
1.概念渗透
(1)概念引入。
数学概念的教学在整个教学阶段乃至整个数学学习当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加之初中学生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较弱,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认真讲解概念。在讲解数学中的一些概念时,应尽可能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例子来还原概念所产生的背景,通过对实际背景问题的抽象、概括、分析和求解过程的引入,让学生体验传统数学中发现、分析、求解、证明的全过程,切实体会到实际问题与数学概念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初步接触数学建模的一般方法,使学生感到这些概念不是人为规定的,而是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
(2)概念讲解。
教师首先要深入剖析概念的实质,帮助学生弄清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就是从内和外两个方面来明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并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理论,使学生易于接受,从而把抽象、繁琐的理论直观化、简单化,重在从数学应用的角度处理数学、阐释数学、呈现数学,结合引导、启发、提问、讨论、探究、案例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使数学概念的教学来源于实际,应用于实际。
(3)概念应用。
通过实际意义的概念引入与讲解,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数学概念的抽象与含义,又使学生具备了数学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基础,通过概念引申应用,进一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适当选择一些与各章节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或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建模示范,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加深刻地思考问题,理解问题的本质,提高学生解决数学应用题能力。
2.模型渗透
数学建模方法存在的意义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初中数学教学中,方程组、不等式、函数、概率、几何和三角等内容的模型化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掌握数学知识模型化时有利于巩固所学概念与数学方法,提升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编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案例教学。
在初三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测量金字塔、测量河流的宽度等操作题时,很多老师和学生都会感觉到头疼,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此类问题关键取决于学生对相似三角形这一块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对数学建模思想的了解程度。
3.建模思想过程渗透
数学建模通过使用数学符号、数学式及数学关系对现实原型作一种简化而本质的刻画,数学模型方法是把所解决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求解,使实际问题得以解决的一种数学方法。过程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1)分析问题。分析问题所涉及量的关系,弄清哪些是常量,哪些是变量,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
(2)假设化简。根据问题的特征和目的,对问题进行化简、并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
(3)建模。在假设的基础上,利用适当的数学工具、数学知识来刻画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立其相应的数学结构。
(4)求解。在所得到的数学模型上,进行逻辑推理或数学演算,求出所需的解答。
(5)解释。联系实际问题,对得到的解答进行深入讨论,作出评价和解释,返回到原来的实际问题中去,形成最后的判断。
教师在数学建模过程中将应用问题向纯数学问题转化,是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抽象、简化,确定参数和变量,并利用其内在规律建立起变量和参数之间关系的过程,也是对已有知识、方法进行重组、变换、类比、推广及再创造的过程;这样就可以使具体问题数量关系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数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和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数学建模过程中,数学建模思想与初中数学中字母代数的思想、转化与化归的思想等思想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将整个数学知识构成一个有机和谐统一的整体。
篇7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开办听障生高职教育已有十余年了,但被认为枯燥、抽象的数学学科的教学一直困扰着我们,之所以这样,存在着以下几种现象:
1
教学的内容适应性不强
教材编排中数学本身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但在教学中,多数教师就按照教材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进行教授,教学内容适应性不强。一是忽略听障高职生的学习基础。虽然我院招收的听障高职生都是高中毕业生,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高中毕业生”的知识水平实际只相当于正常人的高一水平,有的甚至只相当于正常人的初二、初三水平。教学中,只重教材内容逻辑性,轻学生学习基础,对数学教学内容选择未与听障高职生的实际基础相衔接,来根据专业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增补。二是忽略听障生的高职教育学习应用。重知识的传授,轻知识的应用,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问题少,解决残疾人所必需的生活生存知识少。三是忽视对听障高职生进行人文教育,教学中,重数学知识元的教学,轻数学知识潜在的人文素养教育功能的发挥。
2
教学的方式针对性不够
我院现行的听障高职生数学教学模式为班级集中式授课,教学手段基本上是“黑板+粉笔”“例题+习题”,因教师手语不流利,教学方法存在老师满黑板地抄、学生满本子地记的“填鸭式”现象,教学方式针对性不强,没有考虑到不同类型的听障高职生自身的条件和今后实际应用中对数学的要求,不能因听障高职生不同而转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缺乏学生的参与讨论、交流,使学生总是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接受状态。这使本就抽象的数学内容变得更加难以理解、枯燥乏味,自然影响着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影响了听障高职生数学教育的生命力。
3
对听障高职生数学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教育部明确提出高职文化基础课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对高职数学教学的要求是适度、够用,为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但在实际操作中,对数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一,忽视数学在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作用,课时数一再压缩,我院残疾人高职教育有广告设计与制作、汽车运用技术等四个专业,仅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了数学,但数学课时占总课时不到3%。总认为听障学生能把专业知识学好,能有一技之长就可以了,数学课程是否开设对原本难学好数学的听障高职生没多大价值。
在残疾人高职教育中,数学教育作为基础理论教学体系中的一部分,在残疾人高职教育技术应用的能力形成和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残疾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目前这种残疾人高职数学教育远远没有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残疾人高职教育中的数学教师,必须开阔思维,重新认真地探索残疾人高职教育中数学的教学。
二、听障高职生数学教学模式探索
(一)构建“补基础+强应用+提素质”的数学教学内容体系
根据听障高职生的特点和职业生涯需要,我们构建以实践应用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补基础+强应用+提素质”的数学教学内容体系。
“补基础”是指高职数学教学内容选择要与听障生的实际基础相衔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需要适当增补高中阶段甚至初二、初三的数学内容。这样,一方面能为听障高职生弥补知识的断层,顺应知识基础学习,有利于促进听障高职生身心的发展;另一方面,能为听障高职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术,掌握所需的“必需、够用”的基础知识提供保障。
“强应用”是指针对不同专业技术应用以及听障高职生步入社会生活生存对数学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数学教学内容,如计算机技术应用数学、汽车工程数学等。增强数学的实际应用,减少枯燥的理论推导,强化概念的运用,弱化形式化的推理论证。这样,一方面能为听障高职生展现数学学习的应用价值,增强其学习的有效性;另一方面突出数学的应用性,拉近数学与专业的距离。
“提素质”是指把情感、态度、理想、价值、职业道德、生存技能等也作为听障高职生数学课程的内容,加强人文教育,增强人文素养,提升综合素质。众所周知,数学教育不仅具有数学教育价值,还具有数学的德育价值、数学的精神力量价值、数学的美育价值。在数学教育中要充分挖掘和发挥数学教育的功能与作用,尤其对于听障高职生,不仅是使他们掌握从事某一职业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具有积极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完美的道德,使他们成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全面发展的人。在听障高职生数学教育中,把情感、态度、理想、价值、职业道德、生存技能等也作为重要内容渗透到数学课堂中去。这些知识的引入,将对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学习工作能力、优秀的心理品质、积极向上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
(二)建立“多元”的教学模式
听障高职生数学教学模式改“班级集中式授课”为“班级+分层”授课,改“教师讲学生听”知识传授被动方式为“兴趣+参与+成功”愉快教学,改“黑板+粉笔”单一手段为“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多种手段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启发式、讨论式、自主探究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1介入分层次教学方法
近些年来我们所招收的听障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这样势必给数学这个对基础要求较强的课程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我们在根据专业设置班级教学的同时,可介入分层次教学。按学生入学数学成绩,将教学班分为A、B两个层次,即需增补高中数学知识层次和初中数学知识层次,按层次安排数学教学内容,然后根据不同的数学基础进行分层次教学。这样就可以满足不同需求群体对数学的要求,也可以保证教学的效果。
2
立足“兴趣+参与+成功”愉快教学模式
学习数学,对于大部分听障高职生来说是一件感到头痛的事,一方面数学知识系统、逻辑性很强,难学习;另一方面听障学生因语言功能受损影响到思维发展,学习难,与正常学生的距离增大,更加增加数学难学的感觉,不想学习数学的想法自然而生,甚至对学习数学产生厌恶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外部刺激,当它唤起主体的情感活动时,就更容易成为注意的中心,体验的中心,就能在大脑皮质上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从而强化理解和记忆。相反,则不能唤起情感活动,主体必然对它漠不关心。”人的情感体验往往是由具体的情境所决定的,愉快的心情对封闭的听障高职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感召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尽力创造良好的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下学习。
(1)“兴趣”与“愉快”。兴趣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学生学习的潜在动力,在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知识发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感到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从多方面去引趣。①实例引趣。数学教师思维在具有严密逻辑性的前提下,结合教学内容和听障生的实际水平采用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听障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如在讲四种命题的关系时,列举原命题“牛有两只角”(真)逆命题“有两只角的动物是牛”(假)。这些生动有趣的实例不但能给人以美的遐想,更重要的是能唤起听障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克服困难、奋发进取的信心。②以图引趣。有特色的图形能促进听障高职生注意力的集中,并刺激思维活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讲授直线的概念时,教师可在黑板上画出一条直线,并一直延伸至黑板边缘。听障生感到很惊讶,纷纷问老师画这么长做什么。教师做出继续向前伸的手势,接着再比划:“这直线笔直伸向远方,穿过教室的墙,前面的高山,一直伸问天空、宇宙……”听障生顿时恍然大悟,兴趣盎然,深刻地理解了直线的概念。③设问引趣。思维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运用富有吸引力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求证,顺次联结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组织听障生解决这个问题后,延伸、拓展提出以下问题:“
顺次联结正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
顺次联结矩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
顺次联结梯形各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
顺次联结棱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
顺次联结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
这样逐步精心设问,使学生思维逐渐活跃,心情愉悦地掌握了知识。
实践证明,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听障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活跃、自然的情境中愉快地学习,可以全面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2)“参与”与“愉快”。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从各方面尽量鼓励听障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听障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听障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①运用启发式教学。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听障生的实际水平,以旧引新、由浅入深、循循善诱、启发设问。让学生直接参与数学概念的呈现过程、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思考问题、探索结论的兴趣和热情。②让学生走上讲台。有时让学生走上讲台,扮演教师角色,讲解一个教学片段,这样既满足学生喜欢参与及自我表现的心理需要,又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作用,同时极大地激起了其他学生的好胜心理。当学生的精神状态达到高峰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点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在愉快的过程中接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
(3)“成功”与“愉快”。“成功”与“愉快”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成功后的愉快可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向上的进取心态。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设法多创设学生竞争和成功的机会。如每学完一章后,可以设计几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知难而上,按照问题的“坡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桃子”。在几番周折和反复讨论中,使问题得到解决,从而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受到努力的价值。对听障生要特别耐心启发,因势利导,对他们在学习中取得的一点成绩,都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都能在自己已取得的成绩的愉中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实践证明,学生成功的机会越多,兴趣越浓,动力就越大,成绩就越好。在教学中,多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遇,使学生把学习数学当成一件乐事,在成功的基础上去争取更大的成功。
3
采用“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多元教学手段
根据听障学生主要靠视觉获知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采用“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多元教学手段,有机地把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以提高教学效果。
使用“黑板+粉笔”,随着内容讲解、交流的进程呈现知识,并能相对长时间保留在黑板上,易于学生反复认知,促进记忆。
使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改善数学教学的结构与组织形式,可把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简化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过程,促进理解。如圆的概念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演示“在同一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或当一条线段绕着它的一个端点在平面内旋转一周时,它的另一个端点的轨迹”,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点的运动状态以及圆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利用“网络教学”,能为学生提供多方位、多层次的学习资源,有利于拓宽听障生的视野,开拓他们的思维;能针对听障生的差异,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教学,增强数学课堂教学互动的有效性,而且网络教学可随时进行,利用网络教学促进了教师的教与听障生的学的自主化、互动化。
篇8
1科学备考,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狠抓基础,系统复习
1.1紧扣《中考说明》,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
(1)注意《说明》中的知识考点;(2)注意今年分值的难易程度;(3)认真分析、总结过去几年的中考题,找出一般的命题规律,分出重点、难点知识的考察;(4)把握中考数学命题难度。
1.2追本求源,全面控制,夯实基础
在中考数学复习中,必须扎扎实实地夯实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基础知识扎实了,学生在中考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因此复习的第一阶段,必须强调学生系统控制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巧,过好课本关。
(1)对基础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不仅要正确叙述,而且要灵活应用;(2)对课本后的练习题必须逐题过关;(3)每章后的综合性复习题,要求学生必须独立;(4)加强基本运算。
2循序渐进,专题复习,综合运用
复习的第二阶段,要特别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初中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根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衔接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
紧扣教材,复习基础知识,进行专题复习。专题复习就是从某一重要的数学知识、技能或数学方法加以展开,纵向深入,对知识的内在联系及数学思想和方法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围绕某些典型问题对学生进行集中训练。在专题复习中,要求教师引导分析,解答范例之后及时引导学生对本专题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拓展,找出规律,概括数学方法,在专题复习中不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克服就题讲题的弊病,加强学生解题思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备战中考,综合演练,模拟练考,查漏不缺,提高效能
复习的第三个阶段就是模拟练考。模拟练考是中考前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认真对待每一次全市模考和学校练考,了解中考信息,为了能增强练考的有效性,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出好或选好试卷,尽量接近或达到中考试卷的要求;
(2)认真讲评试卷,摸清学生的底子,知道学生的强点和弱点;
篇9
对于刚从初三升入高一的学生来说,高中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知识体系、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全新的环境显然要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高一阶段是学习高中数学的转折点,很多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后,普遍感到数学难学,个别学生在初中的数学成绩一般都比较好,而步入高中后,数学成绩下降,要想得到高分,常常是望尘莫及。为什么?究其原因,在于高中数学的学习与初中数学的学习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鉴于此,如何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帮助学生渡过学习数学“困难期”, 是高一数学老师的职责,也是对高一数学老师的考验,下面谈谈我个人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和看法。
(一)搞好入学教育,为搞好衔接打好基础
高一是数学的起步教学阶段,相对初中而言,高中数学一开始,概念抽象,定理严谨,逻辑性强,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计算繁冗复杂,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大”的特点。所以我们通过测试和了解入学成绩,摸清学生学习基础,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初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比较其异同,以全面了解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以此规划教学和落实教学要求。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中考后的松懈情绪,使学生初步了解高中数学学习的特点。为此,首先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所占的位置和作用。其次,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特点。此外,结合实例,给学生分析初高中教学在学习方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
(二)搞好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教学。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高中的数学知识也涉及初中的内容。如函数性质的推证,求轨迹方程中代数式的运算、化简、求值。立体几何中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初中几何中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的点的集合,为集合定义给出了几何模型。可以说高中数学知识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延拓和提高,但不是简单的重复,因此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衔接,深入研究两者彼此潜在的联系和区别,做好新旧知识的串联和沟通。为此在高一数学教学中必须采用“低起点,小步子”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温习旧知识,恰当地进行铺垫,以减缓坡度。分解教学过程,分散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通过努力,能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有资料显示:高一年级数学成绩分化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学习方法与新的教学内容不相适应。高一学生一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习惯不良的问题,学习往往仍是听完课做完作业便了事,头脑中没有“学会了什么”的意识,没有学习效率的观念。良好学习习惯是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这几个方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可以这样进行: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制定计划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从盲目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可布置一些思考题和预习作业,保证听课时有针对性。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做到“心到”,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眼到”,即仔细看清老师每一步板演;“手到”,即适当做好笔记;“口到”,即随时回答老师的提问,以提高听课效率。教师除了要注重课堂教学的策略外,还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听什么、思考什么,要求学生不要局限于听懂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更应以听审题方法以及探索思路的过程为主,要注意教师的语言的弦外之音,去感受体会教师对某个问题的理解,作到心领神会,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下课后要反复阅读书本,回顾堂上老师所讲内容,查阅有关资料,或向教师同学请教,以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引导学生养成独立作业的习惯,要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忌有点小问题,或习题不会做,就不假思索地请教老师同学。引导学生养成系统复习小结的习惯,将所学新知识融入有关的体系和网络中,以保持知识的完整性。
(四)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可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动机,而兴趣则是构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浓厚的学习兴趣无疑会使人的各种感受尤其是大脑处于最活泼的状态,使感知更清晰、观察更细致、思维更深刻、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不少学生之所以视数学学习为苦役、为畏途,主要原因还在于缺乏对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着力于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发挥合作学习精神,组建班级数学兴趣小组
篇10
【摘要】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必然,须做到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思维结构和教材的逻辑结构。
【关键词】初中生;数学教学;数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5-0224-01
所谓数学活动,是指把数学教学的积极性概念作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思维活动的形式和发展来理解的。按这种解释,数学活动教学所关心的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的过程,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去研究不同水平的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智力。
那么,要想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主要应考虑哪几个问题呢?下面简单谈谈笔者的一些想法。
1 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
知识和思维是互相联系的,在进行某种思维活动的教学之前,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
什么是知识结构?一般认为:在数学中,包括定义、公理、定理、公式、方法等,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以及人们从一定角度出发,用某种观点去描述这种联系和作用,总结规律,归纳为一个系统,这就是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只有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才能进一步了解思维水平,考虑教新知识基础是否够用,用什么样的教法来完成数学活动的教学。
例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时,讨论它的解,须用到配方法,或因式分解法等等,那么上课前教师要清楚这些方法学生是否掌握,掌握程度如何,这样,活动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2 考虑学生的思维结构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进行数学教学时自然应考虑学生现有的思维活动水平。心理学早已证明,思维能力及智力品质都随着青少年年龄的递增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是不相同的。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中介绍了儿童在学习几何、代数时的五种不同水平,在这五个阶段上,学生掌握知识,思考方式、方法,思维水平都有明显差异。因此,要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下面谈谈与学生思维水平有关的两个问题。
2.1 中学生思维能力之特点。 我们知道,中学生的运算思维能力处于逻辑抽象思维阶段,尽管思维能力的几个方面的发展有所先后,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初一阶段学生的运算能力处于形象抽象思维水平;初二与初三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属于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从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命题能力和推理能力四项指标来看,初二年级是逻辑抽象思维的新的起步,是中学阶段运算思维的质变时期,是这个阶段的关键时期。
2.2 学习数学的几种思维形式。
(1)逆向思维。与由条件推知结论的思维过程相反,先给出某个结论或答案,要求使之成立各种条件。比如说,给一个浓度问题,我们列出一个方程来;反过来,给一个方程,就能编出一个浓度方面的题目。后者就属于逆向型思维。
(2)造例型思维。某些条件或结论常常要用例子说明它的合理性,也常常要用反例证明其不合理性。根据要求构造例子,往往是由抽象回到具体,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思考过程。例如:试求其反函数等于自身的函数。
(3)归纳型思维。通过观察,试验,在若干个例子中提出一般规律。
(4)开放型思维。即只给出研究问题的对象或某些条件,至于由此可推知的问题或结论,由学生自己去探索。比如让学生观察某一图象,说出它的主要性质,并逐一加以说明。
了解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数学思维的几种主要形式,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思维活动的教学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3 考虑教材的逻辑结构
我们现有的中学数学教材内容有的是按直线式排列,有的是按螺旋式排列。
如果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教材的逻辑结构就应有相应的变化。比方说,指数、对数、开方三种不同形式都可表示为:a、b、N之间的关系a的b次幂等于N,是否可以把它们安排在一起学习。再比方说,关于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中学课本里有浓度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积问题,在讲解时,可用一个方程表示不同问题,使他们得到统一,只是问题形式不同而已,其方程形式没有什么本质差异,可一次讲完几个问题。
数学活动教学,不仅考虑初等数学之特点、教材的逻辑结构,而且具体的某段知识也要仔细研究,不同性质的内容用不同方法去处理,这就是下面要谈的积极的教学方法问题。
4 思考积极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