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范文
时间:2024-01-16 11:45: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土壤污染修复;信息化教学;必要性
土壤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特别是大气、水体中的污染物经过沉降、冲刷等各种途径的迁移和转运,最终都将汇聚于土壤中,造成严重的土壤污染问题。2016年5月,国家环保部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吹响了向土壤污染控制与治理的号角。这就需要《土壤污染修复》课程担当起培育土壤环保卫士的责任与义务。
党的“十”以来,就提出应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由此可见,教育信息化已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
此外,当下大学生获取知识手段也已经因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土壤污染修复》课程亟须主动适应目前新理念下的新常态变化,推进信息化教学建设。本文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和湘潭大学“土壤污染修复”课程现状入手,进行了《土壤污染修复》信息化教学必要性分析。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课堂授课的方式,单向的将教学内容输送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突出,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足。这样就导致了“教”与“学”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学生对教师教学意图没有清晰认识。
此外,传统教学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仅限于面对面的方式,也极大地限制了信息的有效传递。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以下弊端:统一的“程式化”导致教学活动创新匮乏、流行的“填鸭式”导致学生疲于应付、纯粹的“应试化”导致学习过程枯燥乏味、单一的“面对面式”导致了信息交流的限制。
二、“土壤污染与防治”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课程教学内容涉及知识面广,知识更新速度快
《土壤污染修复》是一门新兴课程,课程教材体系不健全,导致相关教材种类多而杂、知识面广而泛。该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土壤学基本知识以及土壤生物学、环境化学和环境工程等相关知识,目前尚缺少精炼而充实的教材。
此外,土壤与大气和水体不同,其相关研究起步晚,且土壤环境过程复杂、研究难度大,许多研究结论和成果往往需要被最新的研究成果所替代。因此传统教学过程中,以教材、教学大纲和固定知识点为立足点的教学方式难以跟上知识的更新步伐,不能与时俱进、满足学生的培养要求。
(二)土壤基础知识教学环节薄弱
湘潭大学《土壤污染修复》为研究生的专业选修课,共36个学时,其中土壤学基础知识仅占4个学时,在非农业院校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背景下,湘潭大学许多研究生本科期间并没有接触过土壤学,研究生很难通过几个学时的教授掌握必要的土壤学知识。事实上,土壤学的基础知识(例如,土壤母质的形成、风化作用及沉积体的类型;土壤黏土矿物的结构、性质及分布;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以及土壤碳素循环及动态平衡;土壤生物多样性、微生物区系、生物活性物质;土壤的三相组成、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孔性以及土体构造等;土壤水的能态、运动规律;土壤的热参数;土壤分类和成土过程)对土壤污染与自净过程、土壤污染物毒性作用、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以及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和方法的学习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以往土壤基础知识教学环节的薄弱造成了教学效果的不理想。
(三)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不足
《土壤污染修复》课程在教改之前一直采用传统的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本位,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为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处于从属地位,积极性得不到发挥,教学效益低下。在课堂上,教师在讲台上教,学生在讲台下记,“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单向性”活动,过于注重“教”而忽视了“学”。
此外,教师的教学活动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来进行,需要提前做好教学设计并以此备课,每节课的内容和进程都按照时间顺序分解在教案里,至于学生是否及时掌握知识点以及是否需要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进行知识拔高,似乎不太重要,严重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三、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化正在迅速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已经成为顺应时代的必然趋势。信息化教育首先可以满足学生对多元化教学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了个别化学习的可能,并随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信息化教学迫使教师适应时展,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促进教学活动的高质完成。
(二)破除传统教学模式弊端
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所构造的教学环境下,计算机虚拟网络为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提供了可能。信息化教学具有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的特点,多种媒体的运用能够扩大知识信息的含量、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有利于创设理想的教学与学习情境,克服传统教学活动中的创新匮乏问题。
此外,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也有利于学习者通过互相协同、互相竞争或分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来参与学习,克服单一“面对面式”的信息交流限制问题。再次,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降,学生成为获取知识和构建信息体系的主导者,这势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个别化教学和因材施教。
(三)应对课程现状存在问题
湘潭大学《土壤污染修复》课组,积极进行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在世界大学城创立了网络课程平台并搭建了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涉及面广、知识更新及时,满足当下“土壤污染修复”课程对学生的培养要求。
此外,由于课时受限所导致的土壤基础知识教学环节薄弱问题,通过网络课程平台也可完美解决。课组教师将土壤学基础知识制成网络课件,上传到平台,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自助下载学习。在现代化信息化教学背景下,教师由传统的教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也使教师主导地位下降,学生主体地位上升。
四、结语
教育的信息化体现着“以学生为中心”和“面向过程”的教育理念,是教育顺应时代的必然选择。《土壤污染修复》课程信息化建设符合当前我国现代化教学的要求,是倡导和宣传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的重要手段。
目前,湘潭大学“土壤污染与防治”课程信息化教学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课组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和重要性,加强自身能力培养,与时俱进,更好地完成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任务。
參考文献:
[1]陈杨.土壤污染与防治课程教学改革与新模式的探索[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36-37.
篇2
关键词: 职业学校 信息化教学 必要性 存在问题 实施策略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既是信息化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研究信息化教学,实施信息化教学改革对于当前职业教育具有重大意义。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课堂教学、信息化实训教学、微课设计等与应用都是信息化教学的不同形式,它们为课程知识的快速高效传播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增强提供了保障,是师生之间交流学习的有效载体。
一、职业学校实施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
1.由大容量和纷繁复杂的教学内容所决定。传统教学时书写、擦黑板占据一定的教学时间,使得教学容量相对狭小,现在信息化教学教师备课时,可在课件中呈现大容量的新知,上课时只需专注于教学,而不必将时间浪费在大量书写、擦黑板等琐事上。此外,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不同于普通中小学,充斥着大量晦涩难懂、难以想象的知识,比如汽车专业发动机的拆装、土木专业建筑结构测量、护理专业心绞痛发病机理等,很难通过传统教学方法突破重难点,而信息化教学则可以通过教学平台、3D仿真、虚拟现实等手段,直观清晰透彻地讲解。
2.使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兼顾到每个学生,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跟不上教学节奏;对于学习能力较强者,则可能不足以满足其学习需求。随着信息化教学的深入,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在教学资源平台上选择适合自己或是自己喜爱的资源,比如测验、微课视频等进行自主学习,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高,如果使用单凋乏味的传统教学方法,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降低。信息化教学全新的信息表现形式,集优雅的文字、生动的图像、动感的视频、悦耳的音乐、逼真的动画、奇妙的仿真于一体,深深地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职业学校实施信息化教学时存在的问题
1.软硬件环境不相适应。近年来,虽然国家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但仍有地区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达不到实施信息化教学的条件,比如网络带宽不够,缺乏高性能网络设备,没有录播教室、微格教室、多功能讲台,没有某些领域的专业性虚拟仿真软件等,使得信息化教学停滞或是处在信息化教学的初级阶段。
2.教学平台功能有待完善。经过多年与企业的开发合作,目前许多学校的教学平台功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由于文件格式和浏览器的种类多,经常出现软件不兼容,上传不了或打不开的问题;编辑题目时,只能是选择题或判断题,无法编辑其他题型,遇到公式和图较多时,非常不方便;在线的师生留言板块交流功能不强。
3.资源库不足,使用率不高。资源信息化类型单一、成分不高。大多数资源为PPT课件且课件中多为各种素材的简单拼凑整合,缺少Authorware、Director、Flash等工具制作的课件。几何画板、Solidworks,Camtasia Studio等软件制作的资源相对匮乏,具有校本特色,完全原创的优质资源更是少之又少。鉴于以上缘故,资源使用率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4.教师信息化意识不强,能力欠缺。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很多教师特别是年长教师,计算机应用技能缺乏,不屑于使用信息化教学,认为有黑板书写传授教学知识足矣,殊不知一本书一支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时代早就一去不复返了。虽然部分教师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但只是机械地将课本内容搬到课件上来,并理所当然地认为这就是信息化教学,显然是对信息化教学的曲解。
三、实施信息化教学的对策
1.建设信息化的软硬件环境。配备先进的信息化教学硬件和软件,改造校园主干网络,使用光纤接入,提升网速。完善教学资源平台功能,实现各专业教学资源校内共享,为教师运用信息化教学,学生接受信息化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此外,职业学校还应出台执行一批相关的政策将信息化教学氛围融入整个校园和师生中。
2.完善教学平台,上传优质资源,检查学生使用情况。改变教学平台功能单一的状况,建立并完善在线课堂、自主学习、单元小结、复结、在线考试、作业评价、交流答疑等多个功能模块。上传形式多样、优质丰富的资源,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案、导学案、教学动画、习题试题、操作演示、微课视频等。信息化教学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建立优质资源库的目的是让学生看和使用,所以检查了解学生的使用率是最重要的,借助教学平台的统计分析功能,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喜欢那种类型的资源,喜欢哪位教师制作的资源等。
3.多方位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提升教学资源开发设计能力。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1)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教师接受国家、省、市的信息化培训,一部分教师到信息技术公司学习先进技术和新的软件;(2)制定奖惩措施积极动员教师参加信息化教学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3)定期开设信息化教学示范课,教师全员参与观摩,积累经验;(4)“走出去、请进来”,走到兄弟学校学习一些好的做法进行效仿,请一些信息化教学权威人士、专家、获奖选手到校剖析、解读、指导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5)鼓励教师走进录播教室、微格教室、实训场所借助一切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要求文化课教师至少熟练掌握一到两种,专业课教师至少熟练掌握两到三种与本学科相关的软件,能制作出更好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
4.大胆创新、改革信息化教学模式。以当下“互联网+教育”的大背景,创新型的建立“人人空间”,使教师、学生形成信息化的学习共同体。夯实信息技术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应用,改变学生学习模式,学生能自主、随时随地学习,哪里不会点哪里,跨时空地和老师交流。
四、结语
信息化教学翻转了课堂,解决了传统教学方法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开创了教学改革新时代。职业学校要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推行信息化教学,促进信息化和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师要充分认识理解信息化教学的内涵,把握住信息化教学的特点,才能胜任信息化教学。通过信息化教学,让学生成为最大的收益体,这才是实施信息化教学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高职;应用电子技术;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现阶段,电子技术在各个领域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智能手机、智能电视均依赖于电子芯片。相对简单的半自动化产品如电子表、洗衣机、打印机等也依赖于单片机等电子技术。此种现象在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的同时,也形成了大量的人才需求。就目前的专业领域市场而言,该领域人才缺口相对较大,需要更为完善的教育体系来满足未来对于人才的合理需求。这就需要在教学改革中投入力量来形成更高的教学绩效。这也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1实践教学现状及其改革必要性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相关课程由于知识点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偏差。且由于培养目标与方式等限制条件,而使得其在实际操作中的要求与教学重心比例相对较高,也形成了现阶段依赖实践教学的主要脉络。但是,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存在一定的共性问题。其一是实践教学受到软硬件的限制较为显著,学校很难为学生提供标准化实践场地与流程,即使是部分通过计算机模拟可以完成的实践活动也由于软硬件支撑等问题而相对弱化;其二是实践内容缺乏时效性贡献。实践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而现阶段的应用电子技术“日新月异”,通过现有的实践环节很难对最新的研究进展与应用过程进行实践还原,进而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社会的实践需求脱离的情况。严重的甚至产生学生走出校园便发现学习到的“最新技术”已经被淘汰。基于现阶段实践教学的基本情况与现状,笔者认为必须经过一系列改革来提高该领域课堂的教学效能,从而达到综合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根本目的。就必要性而言,在实践教学中的必要性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实践教学改革能够形成有效的社会认同感,从而帮助学生较好的完成从学生到社会的角色转变;第二,通过实践教学改革引入全方位的信息化课堂技术,从而使得实践环境能够在较高水平、较高开放度的平台上统一进行,有助于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以及后续与企业应用平台的对接;第三,通过实践教学改革更新工作过程中的流程体系,辅助学生养成优秀的工作习惯,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市场竞争环境。
2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路径分析
通过上文的研究,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分析讨论了下一步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从必要性的角度来看,后续教学改革需要紧密围绕三方面进行展开:
2.1提升实践教学的时效性
在时效性层面主要进行两方面工作:1)形成与企业的有效对接,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对企业现阶段应用的主要技术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活动。通过此种模式一方面有利于学校自身实践教学体系化的完善,另一方面也能够形成有效的校企联合模式,使得学生能够在未来的求职与就业过程中“学有所用”。2)要将当下的研究结果与主要进展纳入到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中来。对包括本校教师的科研成果以及其他同类院校师生的科研成果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最新的技术能力与应用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同时养成学生优秀的学习方法与习惯。
2.2增加实践教学的信息化程度
通过信息化改革提升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要针对学生在实践领域内存在的不足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建设,如平台上的缺失需要联合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实习平台。通过此种模式将学生的实践教学与社会及企业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更新软硬件设备的方式形成实践教学中对于仿真体系的有效支撑。现阶段针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而言,仿真及物理实现是两种有效的实践方式。学校要加大在此方面上的投入。1)能够提升学生对于理论课堂知识上的理解,形成更好的教学效能;2)通过此种综合构建的方式提高实践课堂的有效性,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将学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并鼓励学生产生新的创新。
2.3深化实践教学标准化建设
通过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来提高不同层级的教育水平,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具体而言可以采用层次化与模块化的方式对现有课堂进行改造。在层次化教学布局中,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与实际水平构建具有针对性的分组学习体系,努力做到“有教无类”,提高学生在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等三方面不同层级的综合水平。在模块化改革中要遵循学生能力与工作过程“6要素”原则和抽象的思维过程“6步骤”原则,打造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选用合宜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施,积极探索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根据职业资格考核要求进行课程的考核,合理设计考核内容,制定考核标准,采用多元化的考评方式,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课程考核。
篇4
【关键词】传统教学模式;合作学习;信息化;策略;实用性
一、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中职学生英语基础过于薄弱,基本的教学活动难以开展。笔者从事近十年的英语教学工作,根据对每一届中职新生英语入学测试结果显示,85%左右的学生都无法合格。测试内容包括最基础的26个字母的默写、最常见的音标,最简答的语法知识以及自我介绍。面对这样的一群底子比想象中还薄弱的学生,好比“对牛弹琴”,基本的教学活动自然难以开展。
(二)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教学沉闷乏味。所谓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老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往往导致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始终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很显然,这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这种模式担负不了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重担。
(三)中职英语教材编写的不合理或教材选用不当,造成“学”与“用”的分离。目前各种英语教材充斥市场,但是要选择一本完全符合中职生特点及需求的英语教材却是难于登天。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无论哪个专业,教材通用。
二、信息化环境下采用“合作学习”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一)信息化环境下合作学习的概念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以及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信息化合作学习是在信息化环境下,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以小组(4-6人一组为宜)为单位,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并且借助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信息技术获取、分析和处理学习资源,得到学习服务支持,进行分工协作,合作交流,以达到教育教学目的的过程。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的转变使得学习者的主体性表现得更为明显,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一味地灌输知识的局面。
(二)信息化环境下开展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1.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步发展,教育已从“精英式”转向“大众式”,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步转向需要有大批高素质且具备一定技能的普通劳动者,这也正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众所周知,当今社会已进入高度合作化的社会,许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团队合作精神,因为在协作学习过程当中,个人学习的成功与他人学习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学习者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的态度,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完成学习任务。也就是说,时代要求高素质人才在具备必要的自身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与他人合作的协作能力。
2.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4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认为,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过程来重新设计、组织。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就是指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可见,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在信息化大环境下采用“合作学习”型教学模式对于培养中职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是势在必行的,因为它既是学生个人自身发展的必备品质,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
三、信息化环境下开展合作学习的策略及方法
(一)明确学习任务,确立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就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意学习。实践表明,有意学习与无意学习的效果存在极大的差异。如果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积极地参与学习,保持良好的注意及情绪状态,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我们提倡的“小组合作探究”就是“问题导学”模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学习内容一般是由问题作为主线逐渐展开的,学习活动也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在问题设置环节必须能给学生创设有针对性、有层次的问题情景,以便让每位学习者能表达自己所思、所想、所得。在解决问题时需要的信息资源方面能够在自己努力和他人协作下共同获取,学习者既可以在相互交流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体验过程,同时又学会与人共处的品质与方法。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归宿。目标越明确、越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学习行动的每一次努力就越能够获得成功。在成功中体验学习的喜悦,人生从此充满了活力、激情和有意义。
(二)创设有效情境,构建合作氛围。信息化技术在学科中的一大作用就是创设情境。针对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利用信息化手段给学生创设直观情境,形象生动,能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那么信息化环境下课堂情境教学也将成为泡影。所以,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适时、适量及适当地把握时机创建合作学习的氛围。尤其对于有争议性的话题的情境创设,要更加注重它的有效性,引导学生进行多方位思考和探讨,各抒己见,从而极大地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形成和谐的合作学习的氛围,打造高效又实用的中职英语教学课堂。
四、结语
目前,中职英语教学课堂合作学习为整个职教事业注入了新的血液,实验“合作学习模式”已经拉开了序幕,它不仅符合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很大种程度上改变了那些文化素质相对落后的中职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没有任何教学改革能轻易打开陈旧的局面。因此我们课堂改革仍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
参考文献:
篇5
相对于我国来说,国外早在1900 年就提出教学信息化,技术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教育教学发展的自然产物,,早期国外的信息化教学是渐进的过程,,一般来说我们把国外的信息化教学分三个时段,第一,计算机辅助学习信息技术时段。第二,计算机辅助教学时段。第三,课程整合时段。由此可以看出,它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相接轨。也就是说由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可以称之为信息化教学。
而我们国家到2006 年的时候才开始正式提出要求教学信息化的改革。距今已经过去10 年,这10 年间信息化教学改革发展从高等院校到职业院校转变,为什么信息化教学在职业院校发展迅猛,而在高等本科院校发展受到限制呢?
1)针对性:职业院校的宗旨就是培养职业化技能型人才,而本科院校主要侧重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2)学生群体教育水平:职业院校学生相对本科院校学生要封闭些。
3)方向性:本科院校的课程大多开放性很强,而职业院校的课程大部分针对技能操作方面,实用性比较强,知识点要求比较高,所以使用信息化教学能让学生最快的了解知识,跟上新技术的脚步。
由此可以看出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那么和传统教学相比信息化教学有哪些好处,为什么要进行教学上面的信息化呢?
首先,从传统教学模式上看,传统教学就是教师自己根据教材或者现有知识准备教案,在课堂上用讲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知识。在此教学过程中是单方面的传授,学生是接受者,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没有太大的主动性,基本上就是单方面的接受教师的传授,
其次,课堂授课的局限性。因为传统教学是用课本加教师的讲授,一节课就45 分钟左右,教师不能全面的展示该课程的全部内容,知识的局限性很差,学生只能通过课本或者教师的讲授获取知识,这样势必不能开阔学生的眼界,影响他们自身的创作力和想象力。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信息化教学是顺应社会发展的
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就是信息化水平,所以对于教育来说也是,信息化教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学校教育水平和综合能力的标志。教师应该顺应这个潮流,适应教学的改革,把信息化教学引入教学过程。
二、信息化教学是一场改革
它不但是一个教学的改革更是观念的一次更新。首先,从教师的角度看,很多老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课本以外的知识很少去讲授,也没有条件去讲授。但是有了信息化教学就不一样,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看,它能更好的让学生接触最新的理论知识,并且和其他的学习者得到交流,产生更多的互动。
所以信息化教学不但是对学生的一次革新,更多的是对教师的教学的革新,教师的知识除了利用现有的教学知识的同时,还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把现代技术灵活的运用到日常教学中,提高自身的计算机运用水平。这是一举两得的好处。
三、信息化教学是教育教学再开发的过程
信息化教学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到计算机或者其他信息的技术手段,把原有的教学课堂和环节信息化。把陈旧的教学过程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开发出来。开发了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利用网络的技术平台的同时,更新知识内容,还能在这个过程中纠正错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水平。
四、信息化教学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部分
继续教育是每个教师在课后自我的学习过程,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充实自己的能力的教学水平,在课堂上更好的授课。而信息化教学就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方面学习新的知识,一方面提高自己的计算机网络知识,教育学生的同时也教育教师自身。
五、知识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篇6
关键词:新型大学;网络建设;必要性;问题
随着网络技术极其应用的迅猛发展,大学教育方式在网络化方面的扩展,随着多媒体技术在大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校园网络的建设已经成为大学教育在信息时代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单机发展到网络,是大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在全国的重点院校里,许多学校已完成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
1、 新型大学网络建设的必要性
1.1信息时代大背景的要求
信息时代的来临,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在这种形势下,信息时代无疑对大学教育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打破了传统教学的许多模式。校园网是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迎接和适应时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具有着传统教学模式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加强高校的网络建设。
2.1校园网的先进性优势
2.1.1校园网络应用在教学中的便捷性
校园网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并促进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创造出各种高水平、高效益的学习模式。这些优势能够促进院校教学的迅速发展,实现信息化社会文化环境。校园网开拓师生视野、扩大交流及学习知识面,有力地促进了教师教学及学生自主学习。
高校教育尤其是新型的大学教育,在网络方面的拓展建设,能够使得学生学习最好的课程,学习任何科目,向最好的教师请教,进而使学习突破时空的限制,拥有了无限拓展的可能。
2.1.2校园网络利于辅助多媒体教学
新型大学教育对网络技术的应用,由于推行了计算机辅助管理,从而增强了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能力。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网络资源共享能让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总之,校园网络为新型高校的师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信息源泉,能尽快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
2.1.3校园网络的建设有利于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网络技术应用得当,能够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校园网络的建设有利于营造高校建立基于网络的远程学习环境,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高质量的支持服务,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及先进性。
2.1.4校园网络建设提供网络宣传平台
校园网络的建设有利于宣传学校,扩大学校的教学影响力。校园网站除了可使校内人员交流,获取学校信息、通告、政策,也是学校直接对外交流和宣传的信息媒体。校园网络可使学生便捷的获取学校最新信息,并可以通过网络使外界了解学校的风貌和基本情况。校园网络的建设提供了一个信息平台,让社会各界通过网络这个窗口更加全面地了解学校,从而在学校的招生、教评等工作中更好地发挥网络宣传的作用。
2、 新型大学网络建设的现状
2.1高校网络建设的思想局限
虽然,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已成大势所趋,其必然性和优越性是无可否认的,但是很多高校在思想上还存在着滞后性局限性,对于发展大学校园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部分教师仍然缺乏对新技术的了解,也意识不到网络在现代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校园网络是教学中资源共享、查询便捷、信息交流的平台,所以必须认识领略到当前大学校园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2与教学实践相脱离
尽管校园网络在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前提是与具体的学校教学实践相适应相结合。一些高校在网络技术的应用中,往往过分夸大技术的先进性,而脱离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网路技术的应用不是以教学需要为标准,而是机械地套用,脱离大学教育教学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结果造成设备的浪费和闲置。因此在网络的应用中,必须找到一个网络技术与具体教学方案的契合点,使网络技术更好的服务于教学。
2.3缺乏基于校园网应用的整体设计
网络要想发挥出它的作用,必须有建立在它之上的应用系统。在校园网建设的初期,就应该对校园网今后的发展做认真的考虑。很多校园网在初期建设中投入很大,但建成之后,却缺乏进一步的发展,如网络应用不够、技术更新换代不够,以致网络技术在教学中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结语:
新型大学校园的网络建设其必要性不可置否,在教学中的运用也体现了其无可比拟的效益。针对于网络建设中依然存在的问题,学校若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才能使网络技术发挥出最大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 杨.王春英.延 芳.浅谈大学校园网络建设与应用[J].科技信息.2007.(05).
篇7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空间建设,必要性,可行性
一、相关理论概述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模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促进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在未来将在教育云平台上进行展现,随着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发展应用,根据教育部的十二五规划,教育信息化将为现有的教育网、校园网进行教育信息化升级,新一代教育网必然成为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空间教学是指通过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为师生建立个人网络学习平台,让网络空间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分享、沟通、反思、表达、传承等活动的载体。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真正把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落实到每个教师与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中。
二、具体分析思路。基于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以部分高职院校空间建设的成功经验为案例,根据我国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相关政策,结合我院目前教育教学的实际以及今后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以空间建设研究为切入点,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空间建设与使用研究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教与学空间的互动功能,推动数字教育资源在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实现教学优质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研究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应用方面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以此推动学院以及带动重庆市高职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纵深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三、教育信息化空间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新世纪以来,中央把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总书记强调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国家有关部门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教育信息化发展步入快车道,特别是近年来,教育信息化被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开始从分散建设向整体规划、统筹推进转型,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信息技术的全面渗透深刻影响着教育理念、模式和走向,教育发展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特征。当前,加快教育信息化既是事关教育全局的战略选择,也是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紧迫任务。
“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是要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为抓手。其中,“三通工程”中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为师生建立个人网络学习空间,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体现着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的方向。在我国湖南不到两年建设了职业教育师生个人网络学习空间50多万个。现在,除了湖南以外,新疆、安徽、山东、河南等省市已陆续启动建设与应用。可见“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教育信息化深入普遍应用、促进教与学变革的重要发展方向。2013年国家教育部工作重点中明确提出了以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快推进“三通工程”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与此同时,重庆市教委也将以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进“三通两平台”列入2013年工作要点。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全面实施教育部关于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的战略部署,深化学院内涵建设,强化软实力,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我院于2012年11月参加了全国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论坛,与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代表、北京禾田雨橡互联网公司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12月,应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邀请,学院到湖南省考察学习了湖南化工职业学院和长沙民政职业学院基于云计算以用户为基础的资源共建共享型网络平台的应用与实践。目前,学院已成功加入教育部力推的深度支撑“三通工程”的世界大学城云技术支撑平台,并在2013年3月开始推进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建设。目前我院成为在重庆市率先开展“三通工程”建设也是重庆市第一个成功加入世界大学城云技术支撑平台的高校。同时,为做好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空间建设,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特制定了《重庆商务职业学院关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空间建设工作方案》,并于4月举行了“三通工程”建设启动仪式,我院“三通工程”建设的正式启动,预示着重庆第一所高校踏上了迈向世界大学城的新征程。
在国家及学院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旨在通过对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空间建设的高职教育模式改革的研究,加快我院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推动师生信息化应用水平的跨越式发展。同时,作为重庆市率先开展“三通工程”空间建设的高职院校,将通过研究为重庆市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提供参考和借鉴,最终对重庆市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四、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研究,对教师和学生个人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进行研究,旨在突破现有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和教学方法限制,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自主互动学习平台,提高教师教研水平和学生学习创新能力。丰富教、学资源,形成网络环境下教、学互助的教育新模式,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学习、共同提高,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体现了教育信息化核心理念与未来发展方向。通过研究成果推进学院以及带动重庆市高职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纵深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提高运用教育信息技术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鸿俊,论世界大学城教师个人空间的六大功能[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5);
[2]洪亚玲,基于网络空间进行教育教学的探讨[J],大观周刊,2012(9);
篇8
关键词:虚拟仿真;计算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267-02
在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教学领域和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正在逐步深入,该应用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是建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13年,教育部开展了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工作。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立是信息化技术与学科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以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发展深度融合的产物,它顺应了现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现实需要,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化,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一、计算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必要性
国内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理论基础知识相对比较扎实,但实践与创新能力与世界一流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本科生之间有较大的差距。探索提升计算机实验教学的效果,提高本科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高校计算机教师近几年不懈努力的方向。计算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立的必要性:①它可以为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实践课程的兴趣和动力提供有效途径。②它是培养学生自主构建计算机仿真模型体系的最佳机会,有利于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促进实践创新能力的发展。③它是拓宽实验教学的必经之路,可以促使高等教育的功能从“人才培养者”向“人才设计者”转变。综上所述,实验教学现已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建立计算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是实验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西安理工大学计算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具体实施
西安理工大学计算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下面简称中心)是隶属于校、院两级管理的教学单位,它依托陕西省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以及网络计算与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平台建设,并由学校网络中心为其提供网络技术支持。中心主要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一级学科专业,以及其他学院计算机相关专业对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需求,利用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雄厚的技术力量,围绕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特点,开发虚拟仿真实验的硬件设备及软件系统,开展基于虚拟现实、数据仿真、网络攻防等技术的实验教学及科学研究工作。
篇9
【关键词】高职;酒店英语;信息化;设计
一、引言
目前,随信息化技术发展,国内不少高校均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信息化教改尝试和探索,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存在诸多不足。目前大部分院校对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研究对象较泛,针对性不强,研究范围也多局限于教学模式的研究上,较少有高职院校针对某一特色专业的英语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
二、高职酒店英语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是教学改革和发展趋势。如何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使学生学好和运用好英语这一对外交流工具,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是摆在高职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缺乏现代化信息技术辅助的酒店英语教学,注重对语言知识的讲解,教师虽在课堂上努力创设语言环境,但总不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高职院校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酒店专业学生就业后在岗位中经常遭遇的麻烦以及阻碍学生进入涉外酒店管理阶层的就是运用英语处理相关业务问题的能力。如:用英语进行订房、接待、解释客房服务、处理外籍客人投诉、餐厅订位与服务、入住与结账,甚至推广促销等各项语言运用技能。酒店业属服务性行业,除基本的岗位业务流程外,真实岗位中经常会遇到各种突发状况,因此,用英语处理不同突发事件的能力也不容忽视。传统英语课堂的讲授式教学,先学后练等教学模式缺乏较为真实的语境,不利于培养学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而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这一有利资源整合教学,改革教学,做出符合高职酒店专业学生学习基础和专业特色与实际需求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让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能充分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也有助于学生迅速进入真实的语言与工作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酒店专业知识,也可以锻炼学生运用英语处理酒店行业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高职酒店英语信息化教学设计建议
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是教学改革大势所趋,但如何结合专业特色与学生特点,将高职酒店英语教学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值得认真探讨,笔者对高职酒店英语教学设计有如下建议:
(一)利用网络资源与信息技术,创设真实的酒店工作情境与语境
任杨,何高大(2014)认为:“教学有效性取决于教学组织内部因素,也取决于教学环境、技术和管理的系统性、一致性和协调性”。[1]因酒店业属服务性行业,酒店英语除涉及到相关业务流程外,也涉及到商务礼仪及与人沟通技巧。因此,酒店英语教学设计不仅应以语言知识点为教学目标,更应注重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职场业务流程、沟通与应变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现代化信息技术与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创设真实的酒店工作语境提供了良好条件,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根据酒店业务工作流程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在课堂内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听说强化训练,组织课堂讨论,用英语进行酒店工作汇报,进行英语辩论等活动。还可在课后引导学生观摩视频,组织以职场环境为背景的英语角色扮演并制作表演录像,如用英语进行订房、前台接待、餐厅订座、处理客人投诉等。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能面向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强调个性化教学,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进程,有利于帮助学生缩短认知过程。[2]高职酒店英语教师应具备翻转课堂意识,更新教学理念,逐步改变传统课堂教师先讲,学生再练的教学模式,可通将知识点进行碎片化处理,制作微课,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前先自行学习相关微课,也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MOOC平台,进行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检测并补充教学重难点,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强化。此外,学生也可利用微课资源进行课后复习与巩固。微课,MOOC等信息化教学资源使得教学时间更为灵活,既有助于学生有选择性地学习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增强教学互动
师生能否进行良好的教学互动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广大师生搭建了良好的互动平台。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布置学习任务,网上跟踪监测学生学习进度,并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反馈,有助于教师对教学资料与反馈情况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此外,教师也可建立班级微信群,通过微信推送等功能定期学习资源与信息,学生可以在相应板块留言分享讨论学习心得,以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互动的目的。
结语
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与海量教学资源,结合当代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对高职酒店英语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有助于创设更加真实的以职场为背景的教学模式,符合职业英语的教学要求,可以对酒店英语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教育信息技术并非是一根魔杖,技术对教学的有效性仍需要不断地研究与实践。[3]
参考文献:
[1][3]任杨,何高大.教育信息技术下大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思考[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03):51.
篇10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食品专业;中职组;
一、引言
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自2010年开始举办至今,赛项几经更迭,唯一没有发生改变的是信息化教学设计项目,该项目强调设计理念。鲁中中等专业学校自2011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至今共有18名教师进入国赛,其中教学设计赛项获得国赛一等奖4个,国赛二等奖7个,积累了丰富的参赛经验和信息化教学推广经验。笔者2015年作品《食全食美》于获得中职组国赛一等奖,轻纺食品类组内第一的成绩。现以该作品为例,探讨如何开发优秀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二、选题是关键
食品专业课程很多,选题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专业基础课中的《食品营养与卫生》和专业技能课中的工艺类、检验类方向。考虑到当前居民膳食营养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如何做到科学合理调配饮食以促进身体健康,减少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是目前摆在人们面前的实际问题,关注度高,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因此我选择了《食品营养与卫生》中第二部分食品营养与健康的开篇之作《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该课题中营养配餐过程数据处理过程复杂,传统教学中学生难以掌握,正是信息化手段的着力点。同时,课题的名称很重要,要一下引起听者的兴趣。推敲课题的名称的时候,团队成员推敲了很多,如《舌尖上的营养》、《舌尖上的健康》《食全食美》……,最后大家一致认为《食全食美》最能凸显营养配餐的目的,营养素全面、适量,食物搭配合理,才能既美味又健康。
三、设计是灵魂
第一,教学目标是整个课堂教学的脉络,其确定要有理有据。中职学校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懂知识、会操作。因此本课结合课程内容、公共营养师岗位要求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确定本课知识目标①:了解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的基本要求;知识目标②:掌握能量、营养与搭配的相关知识。而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典型标志就是能编制食谱,营养配餐,因此,确定能力目标①:利用配餐软件,灵活编制食谱;进行公众营养改善,是公共营养师的岗位职责,是食品专业学生必备的职业素养,因此,确定能力目标②:利用营养APP软件,助力公众营养改善。在情感目标的设计上,从学生必须具备的素养入手,情感目标①:关爱父母,提高家庭素养;让孩子利用所学,为父母制定食谱。这样,孩子们在与父母交流,观察记录父母生活习惯的过程中,能深刻体味父母的节俭、辛苦以及对自己的无私付出。情感目标②:利用“微时代”工具,增强参与公众营养改善活动的意识,提高社会素养。引导学生通过微信、微博等方式传播营养知识,时刻培养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而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学生在配餐时对于“食物到底应该如何搭配才能保证能量摄入均衡、改变营养不足或过剩的问题”难以掌握,因此将“把握食物的搭配与平衡”其确定为本课重点。而营养素的计算繁琐,学生即使掌握了知识也难以编制出合理的食谱,因此将“编制营养食谱”确定为本课难点。第二,教学策略要符合我国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真正运用和实施。本课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法,针对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知如何做到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结合学校学生集体用餐的情况,与学校膳食科合作,设置真实工作任务“为学校餐厅编制一周营养食谱”,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通过配餐软件进行练习、操作,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第三,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是实现了课堂的延伸,其教学过程一般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根据上述课前准备。课前,结合中职学生特点,动员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在活动中加深对专业的认识;或者通过平台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微课,并完成在线测试,从而掌握学生知识能力上的薄弱环节,为课堂教学做准备。本课的课前准备为:①信息准备平台任务——搜集社会公众关注的营养问题,加强职业岗位认知。平台任务——通过校园网调查问卷,获取我校学生群体信息。②知识准备平台任务——搜集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平衡膳食”的记载,并尝试用现代营养学知识对照解说。课堂教学。信息化教学比赛中,载体和手段要突出“信息化”,图片、视频、FLASH动画、微课、课程网站、虚拟仿真等都是信息化的体现,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要遵循两个原则:①必不可少;②合适使用,切勿“堆砌”。本课的课堂教学分为三个部分:①学营养理论:本部分由三个环节组成——探能量、论营养、习搭配,通过FLASH动画和视频交互学习软件,场景串联,让学生兴致盎然地学习能量、营养与搭配的基本知识并通过平台在线测试,及时掌握了学生学习情况,达成知识目标。所用信息化手段:FLASH动画、视频交互学习软件必要性:场景串联、寓问题于情景,使学生灵活掌握三餐搭配要点,突破重点。②配平衡膳食:本部分由四个环节组成——探需求、选食材、列食谱、做调整,引导学生根据服务对象的能量需求状况,利用食材手册APP挑选食材,利用配餐软件列出食谱,并通过量的调整和类的更换,对营养素过量或不足情况进行调整。所用信息化手段:营养配餐软件(食材手册APP辅助)必要性:营养配餐软件是本课核心的信息化手段,它依据服务群体身体状况,确定其营养素需求量。之后学生选择食物,餐品的营养素含量会以柱形图的形式直观显示,其中蓝色代表营养素含量过高、橙色代表过低、绿色代表正常。学生通过更换食物的质量或者种类,实现营养素含量与推荐摄入量之间的平衡。这有效的解决的营养素种类繁多,计算繁杂的问题,轻松化解难点。③评一周食谱:本部分主要由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组成。课后,将学生编制的食谱交由膳食科工作人员评价。而对于学生的综合评价,以学生的参与度作为评定基础,不仅关注到学生学习的方法与效果,更多的关注到自我能力的获得与提升。所用信息化手段:信息化教学平台。必要性:实时记录学生的参与情况和掌握情况,实现过程性评价。课后拓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庭素养和社会素养。
四、见解是境界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展示时间只有10分钟,让外行听懂作品中讲授的知识,让内行认同作品中的教学组织形式,参赛教师必须对知识点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对信息化手段有灵活的运用技巧,达到“深入浅出”的境界。具体地说,在选题确定以后,一方面,教师在授课经验基础上,要借助网络,查阅他人的博客、论文,了解其他人的经验以及当今社会对该方面知识的研究进展情况,集众家之长而深化认识,形成对知识独到的见解;另一方面,要观摩各种信息化赛事,揣摩信息化手段应用技巧,提升眼界。2012年—2013年,微信任务,QQ流互动,还会被认为是一种信息化手段。2014年,专家目光就开始关注教学平台对学生的时时监控、对教学结果的及时反馈,以及教师利用教学平台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2015年的《童言语技》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校企合作同步课堂”,利用信息化通道,将教室与幼儿园实时同步连接,教学效果的优劣,学习结果的好坏由幼儿园老师与孩子们进行评价,是将“传感网、物联网和互联网”结合的优秀作品。《单嵌钱袋的缝制》是以产品生产为纽带,以模拟生产活动为目标,在利用信息化手段完成作品的同时,又利用信息化手段线上销售,为“互联网+教学”模式提供了启示。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教育需要教师高度的专业和情感投入、智慧投入,中国教育信息化变的永远是技术,不变的永远是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柏景岚.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解析——以高职组教学设计分赛项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6(12):43-46.
- 上一篇: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
- 下一篇:办公室管理准则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4信息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