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人才需求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16 11:45: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子商务人才需求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子商务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篇1

关键词 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3-0023-02

1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

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近年来,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社会经济形式和现代流通方式。江苏省的电子商务发展同全国一样,在经历了网络泡沫和虚拟繁荣之后,开始走上良性和日趋成熟的发展轨道。

首先,在网络安全上,江苏省许多企业开始应用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的证书。经省电子商务公司的大力推广,全省已有两万多家企业开始使用CFCA证书进行安全交易及支付认证。

其次,在网络支付上,除了采用网上交易、网下支付的手段外,网上银行的发展,移动、联通等手机支付手段的广泛应用,以及全省正在推进的金融支付网关系统的建设,使得支付手段灵活多样。

第三,物流配送上,作为电子商务的配套措施,江苏省物流配送采用政府推进、行业牵头、企业投入、注重实效的方法,南京、苏州、徐州等市已成为地区物流配送中心。许多地级市也在计划建设物流配送中心。

上述行业对电子商务的运用,均具有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应当说,电子商务对江苏省有关行业的渗透相当广泛和深入,给电子商务人才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 据调研统计,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岗位较多。一般来说,电子商务人才被分为三种类型,即技术型人才、商务型人才和综合管理型人才。但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调研发现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相对而言商务型人才居多,技术型和综合管理型人才偏少。其中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的占70%以上,而从事市场营销的占50%以上。物流、财务等热门行业也有不少学生涉足,相比之下,由于大多数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计算机专业水平并不高,网站维护类岗位就职学生偏少。

此外,随着淘宝网的普遍兴起,也有少部分学生自主创业,开设网店,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管理,逐渐步入正轨,在淘宝、拍拍、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平台占有一席之位。可见,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岗位较多,各个岗位所从事的具体任务大相径庭。因此,除了一些电子商务基本技能外,各岗位所需的能力要求也不太一样,学校可以考虑细化专业方向,定向培养专业人才。

电子商务毕业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中突出的问题 调研发现,企业对培养出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抱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普遍薄弱;二是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需求脱节。实践能力薄弱的问题,可以通过增加实训设备、加大实训课时比例、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培养和实训基地建设来解决。而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需求脱节的问题,则要通过加大企业调研的力度,加强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程和实训项目,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调整专业课程来逐步得到解决。

2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现状调研

目前各校电子商务教学体系由课程体系、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三个模块构成。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加大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应用,积极探索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课件的开放式教学新模式,加快教学设施与教学条件的建设,努力实现教学水平的跨越式发展。随着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也出现一些制约专业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课程设置欠佳 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现有的有关技术和商务方面的课程简单堆砌在一起,缺乏有机结合的系统特性;二是强于书本而弱于实务,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

缺乏技能训练 电子商务是一门综合性的商务学科,无论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还是商务策划、项目实施,都需要大量的动手训练。尽管这两年推出一些电子商务实验室系统,供学生模拟练习,但是这些软件仍然脱离于实际的商业环境,甚至有不少软件已经落后于现有的应用。电子商务实验室系统如果没有真正的商人参与,如果将所有的商业行为都固化,事实上与书本教育并没有本质区别。

缺乏高质量的教材 电子商务是一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目前出版的教材大多缺乏应用性和实操性。同时,由于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教材往往落后于现时的应用。

师资相对缺乏 现有师资大多数从计算机、网络、管理、营销或其他专业调派,其知识储备大多来自以往出版的一些电子商务书籍,不够系统、不够深入、不够实用。大多没有电子商务实战经验,不少师资在从事电子商务教学时显得勉为其难。

3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商务行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发展迅速,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变化,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并以此为指导,适时制订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注重多样性、开放性、应用性、创新性和学科交叉性;同时,不断组织教学工作研讨会,及时讨论研究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力推进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KAG”人才培养总模式,着力构建多通道、多规格、模块化的人才培养框架。

采用现代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对教学的最终效果将产生极大的影响。为了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教育改革,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应逐渐改变“以系统知识传授为核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不断完善“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融课堂教学、技能实验与社会实践为一体的能力、知识、职业型教学新模式,将创新教育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在教学方法上,大力提倡和推广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互动型模式,积极运用案例教学法、实地考察法、实训以及项目式教学法。

构建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主要手段,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构建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必须加强专业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建立电子商务实验室系统,利用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向学生展现电子商务的业务流程和方法,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新的知识技能;用实践的形式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同时建立长期稳固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学生可获得参与实际锻炼的机会,以保证实习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构建高素质教师团队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应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适应电子商务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以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学校需鼓励教师参与各类学习和培训机会,派遣教师到各高校参加各类电子商务的培训,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到校外实训基地参与实际工作,或参与以行业为基地的会议,加快与行业的联系。这样不仅能锻炼和提高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的水平,同时带动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和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中职 电子商务专业 就业需求 培养方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052-02

当前,我国电子商务正在快速发展,很多的外贸公司拓展海外市场已经慢慢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来实现,多数中小企业已经陆陆续续步入电子商务队伍,结合传统经济模式与网络经济模式生产经营。由此可见,中小企业进入电子商务领域肯定急需专门的电子商务人才。但是,现有的电子商务人才并不能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据调查,未来5年,在中国有近1500多万家企业将尝试或运用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将达到300万以上。然而,我国培养的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每年仅8万,远远跟不上市场的需求。著名机构艾瑞咨询预测:未来10年,我国在电子商务领域的人才缺口将达200多万。电子商务人才的严重不足已经成为阻碍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我国电商领域的就业岗位和技能要求分析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通过对230多家企业的调查,收集参考3000多份相关电子商务岗位招聘信息,《中国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现状调研报告》,统计出50个电子商务领域岗位群,表1是截取部分电子商务岗位群的分析表。

从表1各类型人才技能要求来看,显然商务型人才在传统商业活动中有一定的雏形,要求其掌握互联网下电子商务平台的基本操作,并能适当地懂得管理和营销,成为网络虚拟市场的使用者和服务者。

技术型岗位对人才专业要求很强,要求具有扎实的计算机根底,设计出来的系统既要符合企业的管理和业务服务,又要符合客户需求,因而这类电子商务人才将成为特色所在。

综合型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从学校直接培养难以达到企业的需求标准,主要是靠市场的磨炼积累经验。

二、根据岗位群能力要求,确定适合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

从以上岗位群分析,电子商务行业正在快速发展,对传统行业造成很大的影响,形成了很大的人才需求量,基本归为信息收集分析类、商务管理类、科研教育类、专业技术类。根据企业对电子商务从业人员技能需求,以及学生自身的文化水平特点来看,中、高等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应有明确的定位。就中职来说,很多中职学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方向并不适应行业的发展,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于市场的需求。如何才能使电子商务教学与就业更紧密结合;如何根据中职生能力明确他们的职业定位,以及如何修整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与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使培养的学生真正拥有一技之长,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应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从上述表格中职业岗位分析,以及企业对中职生就业能力需求性质来看,商务型列为中职生岗位群,而从事技术岗位需求不占主导地位。因为对于中职学生而言,由于学识薄弱,技术类的学习变得很困难,是一直以来的弱项。目前,中职类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对于企业来说缺口开始逐渐增大,然而很多中职学校面对这一缺口,却并不能清晰地确定其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将来的就业方向。根据上述分析,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电子商务专业所适应的职业岗位及职业岗位群如图1所示。

三、结合实际,确定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

中职学生普遍文化基础比较差,缺乏自信心,学习不积极主动,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清晰的职业定位。新生入校后对自己所学专业并不了解,对就业方向和企业用人标准及要求是什么等也不清楚。因此,学校不仅要严格按照电子商务岗位具体要求培养学生技能,还需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使之成为一个合格的企业人。

第一,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安排一定课时做讲座,转变学生的观念,让他们明白读中职不是最后的选择,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其自信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育期间尽可能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不断挖掘其各种潜能。

第二,彻底改变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目前很多中职学校所开设课程基本依托大学教育模式,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理论课过多,大多数集中在第一学期开设,严重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如要充分发挥“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特性,则应该做好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相结合,大胆删减、补充教材及课程内容,在强调动手能力的同时,辅以理论学习。

第三,实践性教育与课堂教育相结合。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劳动者需求的变化,学校可以尝试在校内构建电子商务专业的各种模拟实践平台,比如,通过建立营销实验课堂、ERP实验课堂等。这种教学方式是通过营造企业具体的经营管理场景,依托校内实验中心进行的教学工作,使学生在这种亲身体验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综合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从不同的侧面发展和完善学生的各种职业素质。

第四,重商务应用,轻技术应用。根据中职生的文化基础特点,电子商务专业的落脚点应是商务,根据企业对商务型岗位的能力需求不断地调整和有所侧重,然而现阶段,学校可以重点培养学生商务运营和推广的能力,弥补在技术上的薄弱,增加社会竞争力。

第五,积极开展电子商务技能大赛。校内设立活动月,积极开展校内技能比赛;校外引导学生参加市级、省级电子商务竞赛,比一比,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利用电子商务特性,开展真实课堂,利用本地资源,引导学生实习,真实投入网上贸易;引导学生帮助本地企业做营销策划,彻底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这样真实的营销项目,积累经验,提高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马继刚.谈新就业形势下的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J].电子商务,2007(1)

[2]杨风召,程超.电子商务人才定位一培养模式的思考[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3(3)

[3]薛万欣,李平,李英侠.电子商务的发展与人才培养[J].电子商务世界,2003(9)

篇3

摘 要:本文首先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与知识结构进行了分析,结合企业实施电子商务对人才能力的要求,提出了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并就计算机类课程在电子商务专业中的设置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电子商务;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2001年教育部正式批准了浙江大学等13所高等院校试办电子商务专业。目前,全国共有300余所高校、800多所高职高专开设电子商务专业。虽然电子商务专业在数量上非常可观,社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但根据教育部的有关统计,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明显低于其他专业。究其原因,专业定位不明确、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设置不合理性、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教育模式与产业发展相脱节等原因都成为制约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

1 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与知识结构分析

当前,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大体上分为三类,即商务型、技术型和战略型,各种类型人才需求的特点如下。

1) 商务型电子商务人才:具有扎实的现代经济与管理知识,精通现代商务活动,充分了解和理解商务需求,同时具备足够的电子商务技术知识,懂得电子商务“能做什么”,能较好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商业贸易、营销管理等实践活动。这类人才主要从事企业网络营销业务、网上国际贸易、新型网络服务商的内容服务、电子商务支持系统的推广、电子商务创业等工作。

2) 技术型电子商务人才:精通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电子商务技术,掌握其最新进展,同时具备足够的现代商务知识,善于理解商务需求,懂得“如何做”电子商务,能够以最有效的技术手段予以实施。他们主要从事电子商务平台规划与设计、网站开发与管理维护、商务平台美术设计等开发工作。

3) 战略型电子商务人才:通晓电子商务全局及发展趋势,具有前瞻性思维,懂得“为什么要做”电子商务,熟知至少一个行业或一种模式的电子商务理论与应用,能够从战略上分析和把握其发展特点和趋势。他们主要从事电子商务平台综合管理(如担任电子商务项目经理角色)或企业电子商务综合管理(如担任电子商务部门经理角色)等工作。

由以上分析可知,电子商务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交叉学科,电子商务行业对人才的综合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技术型人才,应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功底,包括计算机硬件基础、程序设计、系统规划、网站设计、系统安全、系统运营与维护、网络技术、美术设计等知识;同时因其所开发的系统是为企业管理和业务服务,需要分析企业和客户需求,所以该类人才还应该对企业的业务流程、管理需求及消费者心理有一定了解,并掌握业务流程分析、客户关系管理和消费心理学等内容。商务型人才与传统商务人员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是网络虚拟市场的使用者和服务者,一方面要求他们掌握传统的商务知识,熟悉网络虚拟市场下新的经济规律;另一方面要求他们必须掌握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的操作和应用。对于战略型电子商务人才,必须掌握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商务领域的知识,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行业特点,学习和掌握特定行业的特定知识,将更加有利于他们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具体的商务过程。

2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能力要求与培养目标

从上面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分析,结合企业实施电子商务过程,可以将电子商务实施划分为四个层次,即硬件层、软件层、应用层、运营与管理层,其结构关系如图1所示。内层是外层的基础,外层是内层应用的延伸,每一层次都需要专门的技术与管理人才提供支持,其所应具备的能力要求是不同的。

第一层为电子商务硬件层。电子商务系统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之上,这一层次需要熟悉计算机、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及其他网络设备的基本功能,了解有关企业网络产品的性能;学习路由协议,TCP/IP协议等,掌握局域网知识,具有网络设计、安装、维护和管理的能力。

图1 电子商务实施层次结构图

第二层为电子商务软件层。这一层次涉及服务器端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安全、电子商务系统的选择、安装、调试和维护,以及客户端的相关软件。如服务器端操作系统有Windows Server 2003、UNIX、Linux等;数据库系统有SQL Server、Oracle、Sybase、DB2等;电子商务应用有Commerce Server、Content Management Server等;安全保证有ISA Server等;客户端操作系统、浏览器及各类应用软件,等等。

第三层为电子商务应用层。涉及商务流程分析、网站规划与设计制作。如界面设计,可能就需要掌握HTML、CSS、XML脚本语言方面的知识,以及Dreamweaver、Photoshop等网页设计和图象处理方面的技能或网络应用程序开发。这一层次主要负责网站WEB页面的开发与后台的技术支持;能够满足运营层对技术层的要求;熟练掌握ASP/PHP/ JSP等开发工具中的一种,能够独立开发后台;熟悉SQL Server或Sybase等能够独立完成数据库的开发;精通HTML语言,完全能够手写HTML代码,熟悉网络编程。

第四层为电子商务运营与管理层。涉及各类商务支持人员,如客户服务、市场、贸易、物流和销售等诸多方面。熟悉网络营销常用方法,具有电子商务运营管理的经验;能够制定网站短/中/长期发展计划/执行与监督;能够从事整体网站及频道的运营、市场推广、广告与增值产品的经营与销售;熟悉网络、网络营销和办公软件;负责公司产品在网络上的推广;对网络营销感兴趣,并能很好的掌握电子商务及网络发展的各种理念。

可见,硬件层和软件层涉及相关知识较为专业,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对该部分内容设置相对精炼,因此需要接受专业培训的技术人员来完成。像思科的CCNA、CCNP、CCIE认证,微软的MCSE、MCAD、MCSD、MCSA、MCDBA认证,以及Oracle、IBM DB2和Sybase数据库认证等都有利于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应用层所涉及的内容是技术型人才必备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运营与管理层所包含的内容是商务型人才所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确定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术,熟悉现代商务与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掌握电子商务原理与技术、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法律等知识,系统地接受电子商务技术与运营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电子商务运作与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能够从事电子商务系统规划与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

3 计算机类课程在电子商务专业中的设置研究

从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电子商务实施的层次性,以及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可以看出计算机在电子商务专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由于人才需求的不同,要求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术的深度与广度存在着差异。如何设置计算机类课程来满足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目前成为各高校的研究重点和难点。我们认为应采取共性基础上的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共同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等共性平台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差异化课程(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程)和差异化实践实现对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差异化知识和技能培养。下面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来具体探讨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

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归属信息工程学院,2003年开始招生,是较早开设该专业的院校之一。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制定了我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并将电子商务专业分为两个研究方向:一是信息技术方向,侧重于电子商务平台的规划、开发、应用和维护;二是营销管理方向,侧重于网络营销和管理。两个方向的确立符合电子商务技术型人才和商务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至于战略型人才,其所必须具备的信息技术与商务知识可以在校学习,社会实践、工作经历与经验是该类人才成长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而这些是在学校无法学到的。因此,战略型人才难以直接从学校培养,需要在社会中逐步锤炼。

针对电子商务专业两个研究方向,需要形成不同的课程体系,实施共性基础上的差异化人才培养,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如图2所示。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是两个研究方向学生必修的共性平台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等;高级课程的设置与专业方向相对应,包括专业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实施差异化培养。以计算机类课程为例,公共基础课程(如计算机概论、程序设计基础)、专业基础课程(如计算机网络、网站开发技术及应用)、高级课程中的专业课程(如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网络营销等)以及专业选修课程(如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软件工程、Java程序设计、XML及其应用)等课程。采用分层次、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能够满足电子商务应用层和运营与管理层对计算机知识和能力要求。

电子商务是一个应用型专业,除了强调理论教学外,还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教学计划中加大了实践性教学比例,充实了实践性教学的内容,做到了“一条龙、不断线、分层次”,构筑了一个三层金字塔结构的计算机实践教学新体系,如图3所示。第1层次为基础技能培养层,由各门课程的实验课完成。每门实验课都包含基本实验和选做实验,安排选做实验的目的是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创新能力培养。第2层次为系统设计能力培养层,由一些重要专业基础课的课程设计(如网站技术与应用、电子商务系统规划与设计、数据库应用系统)和设计性实验等组成,每个学生都要接受专门训练。第3层次为科技创新训练层,是为部分优秀学生设置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完成自己拟定的课题,参加全国或天津市专业竞赛(如天津市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全国挑战杯科技竞赛等)或参加导师的科研,完成导师指定的课题,也可以申报学校的SRT(大学生训练计划)等,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4 结束语

计算机类课程在电子商务专业中的设置研究的成果已应用于我校2007版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以及实践教学体系已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计划中得以实施。对2004级以后的各年级学生中采用修订后的教学计划,注重共性基础知识的教育,体现人才需求差异化的分类分层次培养,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对自己未来发展有了准确定位,学习兴趣浓厚,精神状态饱满。通过对03和04级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用人单位认为我校实施新方案后培养出的人才类型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完全符合他们的需求,学生就业形势良好。

电子商务作为一个新增专业,其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只是在“计算机类课程在电子商务专业中的设置”作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其他方面的课程,如经济与管理类课程、电子商务类课程在电子商务专业中的设置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如何进一步实现产学研结合,使企业与高校直接进行合作,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均与企业挂钩,真枪实战地让学生领悟理论,让企业把握人才等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地探讨。

参考文献

篇4

近年来,电子商务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越发凸显,甚至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电子商务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不可估量的影响,经济学家预言:“在21世纪,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

为进一步优化我县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壮大电子商务产业,着力打造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县,中江县顺应经济新常态,推动“全民触网、全企入网”,在电子商务行业发展上成绩突出。而随着我县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人才需求也将急剧增长,当今社会电子商务人才严重缺乏,人才总量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县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因此,掌握县域电商人才实际状况,从而完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改进从业人员的学习方式、观念,培养出更多既懂理论又有实际能力的电子商务专业复合型人才,乃是当务之急。

一、中江县电商状况与人才主要特征

迄今,中江县已建成乡镇电商服务中心10个,会员包括种植大户120余户、农户1000余户;建成各类农村电商服务站165个,实现网上交易额1221万元;建成标准化电子商务服务站167个,实现网上交易额1286万元。中江县80%的重点企业建有企业网站,45%的企业利用网站开展市场营销,在淘宝、阿里巴巴等知名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网店,电商创业群体也呈现爆发式增长趋势。而根据调查显示,中江网商数量已有近千家,同比增长超过200%,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人越来越多。而我县电商人才特征状况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

(一) 行业仍在急速扩张,人才缺口巨大。

在所有调查的企业中,我县80%的企业存在较大招聘压力。20%的企业招聘压力源自企业快速成长,尽管在2017年很多电商企业进入调整期,但电商行业总体仍处在快速发展阶段。而作为新型产业的电商,人才存量不足的问题也日趋明显,电商行业的急速发展和人才供应不足是当前我县电商发展最主要的矛盾。此一矛盾形成电子商务领域巨大的人才真空。

(二)、综合性高级人才稀缺。

经过对中江万凤粮油,双和祥以及来金燕等公司的调查发现,我县电商人才的稀缺,最主要的表现是企业和社会各单位第一线需要的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电子商务技术应用型及管理型专门人才的急需,另外,大批传统企业进军电子商务,也是电商项目专业人才急需的重要因素。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难度增大。

就现在的状况看,电子商务企业的干流以90后青年人为主,而90后新的职业观、价值观给企业管理带来挑战;许多企业的电商事业正处于创业期或者起步阶段,因而在公司制度和鼓励系统等方面还不健全;另一方面,电商岗位节奏快、压力大、加班频繁,同时又充满新的机会,也造成了企业员工流失率高于其他行业的尴尬局面,加剧了管理难度。

(四)电商行业快速更新的知识结构对人才培训模式的挑战

电商产业每一天都发生着变化,这样的特征使其知识的有效期变得非常短,我们传统的教育培训模式在电商人才培养中碰到很大问题。传统人才培训在电商行业中往往存在着以下问题:理论体系、教材和教学案例的生成具有滞后性;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无法跟上行业的变迁;传统教育体制电商教学,与企业实践脱节严重。这就要求我县在电商人才的孵化与培训上要打破常规,创新完善培训模式,力争培育出具有创新思维的,实战能力强的电商人才。

二、传统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问题

要发展我县的电子商务,人才至关重要,“引进”和“培养”是唯一路子。然而引进电商人才也具有成本高,流动性大,治标不治本的特性,这就要求我们现目前阶段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培养”上。加大力度对我县进行电商专业化人才培训,尽快弥补短板,是当务之急,也是必然选择。而面对新兴的电子商务,传统的人才培训模式却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企业和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众多学校毕业的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却处于失业状态。

(一)、电子商务专业定位不清

电子商务是一个既宽又广的专业,如果没有明确的方向,清晰的定位,这个专业的建设肯定是有问题的。一些传统、成熟的专业,如金融、会计等,都有着很明确的方向和定位。学生在学这个专业之前,就明白为什么要学这个专业,这个专业学什么,以后会从事什么工作。电子商务专业却不一样,目前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处于探索阶段。为什么要学?学什么?以后要做什么工作?这些问题学生都是模糊的。

(二)、课程设置欠佳

由于缺乏对电子商务在国际上领先应用以及在中国企业实际应用状况的理解,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很大,多数学校电子商务专业设置了众多课程,虽然本意是为了培养“多面手”,但是中国企业特别是中江县的企业需要的是掌握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而繁重的科目、割裂的教学导致学生复合上不系统、专业上不精通,因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既不符合专业娴熟的当前要求,也不符合综合驾控的未来要求。

(三)、缺乏技能训练和实践

传统人才教学的模式是:教师以说为主,学生以听为主。而电子商务是一门综合性的商务学科,无论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商务策划、项目实施都需要大量的动手训练。作为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实践环节是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尽管这两年很多学校都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推出了电子商务实验室系统,供学生模拟练习,但是这些软件仍然脱离于实际的商业环境,甚至有不少软件已落后于现有的应用。另外,由于教师本身很少参与商务实际运作管理,课程的案例来源、案例讨论、创业指导、实习指导都受到了极大限制。

三、我县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上的方法和思路

为深入推进中江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建设,切实提高中江县域电子商务的运用能力,中江县创新人才培训模式,通过政企合作的方式,借助社会力量,共建应用型的电子商务人才培训体系。县商务局于2016年7月面向社会公开招标优秀电商服务企业为中江提供系统的电商培训服务。成都百宝创意科技有限公司凭借良好的培训设计方案、专业的师资团队以及丰富的培训经验成功中标。

县商务局协同县经科局、县农业局、县团委、县妇联等有关部门以及电商培训公司百宝创意,以《四川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方案》、《中江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实施方案》文件精神为指导,开展了一系列的针对全县有志于从事电商的企业、个人、专合社、个体户、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农村青年和相关电商管理人员的电商培训活动,利用优秀的教学资源结合企业优秀的实践经验,打造人才培训体系。截止目前,分别举行了企业电商人才培训、农村专业合作社电商培训、电商知识普及培训等各类培训30余期,已有3000余人参与了培训,新增网店百余家。现在,“电子商务进农村”培训工作仍在继续开展,计划培训电商人才5000人次,并且对全县2100个贫困户进行有针对性的电商扶贫,力争真正达到“全民触网”。

(一)、树立精准的培训对象群体

我县电子商务人才培育计划是一项规模庞大、工程复杂的长期项目。在计划实施初期,需首先搞清楚重点的培训对象,采取正确的开展方式来落实精准培训县域电子商务人才。以企业、专合社电商专业人才、返乡大学生、大学生村官、农民工、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及经济困难未就业青年等群体为重点电商人才培育对象,通过政府扶持、企业交流、专家指导等集中培训方式,来最终实现电商创业致富意愿。

(二)、扩大电商人才覆盖范围

自从2015年中江县被评定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以来,中江县域电商基础设施环境日渐完善,货件配送的相关物流公司也开始备受瞩目。无论政府或企业,都开始通过电商渠道来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入门基础培训,专门针对网络意识薄弱、产品电商推广工作经验不足的民众、或正当职的企业电商工作人员,进行一系列的全面推进专项电子商务培训工作,并力争扩大县域电商人才覆盖范围。

(三)、做活电子商务实训。

增加实训课程所占比重。电子商务专业本身是对实训要求较高的专业,所以根据学员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可以合理安排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验课,并采取多种实践方式,加大实践课程学时的比重,增强学员各知识层和多种技能的培训。增加学员的商务类课程设计实训环节,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技能。同时,结合企业与创业个人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增强课程内容的实际操作性。我们要采取正确的开展方式来落实精准培训我县电子商务人才,因材施教对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进行电商培训时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例如食萃、来金燕、万凤这些大型企业,就应设置电子商务管理型人才课程。而针对贫困户和电商爱好者,就应设置电商知识普及性更强的相关培训课程,再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产品因地制宜培训,以达到培训的最佳效果。

篇5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基础》课程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引入项目教学的思想,提出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并指出课程项目化教学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项目教学是目前备受关注的一种中等职业教育模式。文章结合多年从事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经验,就《电子商务基础》课程的项目教学改革进行探索。 

 

1 项目教学的内涵 

 

项目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过程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在教学中,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在教师的引导与对项目进行分解,并作适当的示范下,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与实际操作训练,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一般按照以下四个教学阶段进行:确定项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和总结。 

 

2 《电子商务基础》项目教学的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以理论够用、理实结合为原则,以职业需要为导向,在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和专业建设改革的基础上,以一个完整的电子商务项目建设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以项目的构建过程为线索安排教学步骤,教学过程由项目任务驱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一个完整项目的分析、设计、实现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课程的精髓。 

本课程在进行学习内容安排时,充分考虑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水平,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添加新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电子商务网上零售实务岗位的工作任务,课程包括5个学习模块,分别是:网络商务信息的收集与整理、b2c和b2b电子商务、网上支付与安全交易、电子商务与物流、网络营销。 

 

3 《电子商务基础》项目教学的实施 

 

① 引导学生确定项目任务。本课程以一个完整的电子商务项目为基础,以电子商务在网络零售行业的应用为切入点,以网上商店运营项目为导向,将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框架、基本理论方法贯穿其中,首先要求学生提交电子商务在xx行业的应用情况调研报告,初步选定网上商店运营项目,项目由4~5人组成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引导学生优化和集中问题,小组成员经过反复讨论后拟定具体的项目内容与任务。 

② 引导学生制定项目实施计划。每个小组把自己的实施计划研究确定后,委派一名小组成员在台前说明实施计划,教师和其他同学对该方案进行点评,讨论交流,发表各自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几个小组对自己的方案阐述,教师的不断讲评,使每一个学生对正确的、合理的实施方案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然后对自己的实施方案进行修改完善。 

 

③ 指导学生实施项目。按照已制定的项目实施计划,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包括网站功能设计、创新点归纳、网站资料整理等,要求学生将文字、数据、图片等资料等进行分类、整理、统计并形成图表。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是正常现象,教师可以巡视指导,学生可以相互讨论,相互协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起指导、监督、检查、示范、解惑作用,给学生充分自主的创作和发展空间。 

 

④ 项目检查评估与总结。项目完成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ppt汇报展示各小组的实施方法、过程、现象、结论以及相应策略等,并讲述在项目完成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是怎样想的,又是用什么方法去解决的,其他同学和教师可对该项目完成过程进行点评,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相互提问、质疑、答辩,与他人交流意见,倾听和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和评议,从而使该项目活动更具科学性和更有意义。接下来根据小组、个人的表现进行自评、互评、教师总评,以此作为学生的实践考评成绩。最后,每位同学写一份学习体会,总结一下自己在学习、实践过程中的理论和实践操作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学习和加强,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个人小结,教师认真批阅并给出评价,同样作为考评成绩的一部分。 

《电子商务基础》课程的项目教学符合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新理念和新趋势,对于完善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应该看到实现项目教学还有很多制约因素,包括校园电子商务平台不间断的建设和维护、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学生创业积极性的激发等一系列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篇6

关键词:项目教学;电子商务基础;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是目前备受关注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伯恩纳和费劳尔斯认为:不同的教学方法适合于不同的教学目标[1]。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项目教学正好适合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本文结合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基础》(已改名为《网上零售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就高职《电子商务基础》课程项目教学改革进行探索。

一、《电子商务基础》课程常用教学方法分析

1.模拟教学

很多高职院校采用电子商务教学模拟实验平台,提供学生进行B2B,B2C,C2C等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电子商务中的厂商、消费者、银行和认证中心等方面的操作过程。虽然模拟系统提供了看上去很复杂的实验环境,电子商务交易的各个模块一应俱全,但都很程序化,交易呆板,忽视学生的商务能力培养。

2.案例教学

通过对电子商务案例的分析和研究,为今后从事相关职业作准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在各方面都较为出色,但在态度转变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上较为欠佳。

3.角色扮演

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体验自身角色的内涵活动,又体验对方角色的心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社会能力和交际能力的目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仅结合教材给出一些实例或小项目进行角色扮演,作为整个课程来说,这些实例或小项目是孤立的,学生掌握的知识是不系统的,缺乏对课程的整体把握,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2]。

因此,我们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由单纯传授知识向传授知识过程中重视能力培养转变,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主体转变,由重教法轻学法向教法学法同步改革转变。经过反复比较,我们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

二、项目教学的内涵

所谓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过程而进行的教学活动[3]。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在教师的引导与对项目进行分解,并作适当的示范下,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与实际操作训练,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

“项目教学法”一般按照以下四个教学阶段进行[4]:

三、《电子商务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

1.课程的性质

高职《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以网上开店运营项目为中心,以网上开店所需的技术、方法和流程为主线,以网上开店的基本理论或操作方法为抓手,以从事网上开店工作所需要的职业技术能力为核心,集网络安全、网上支付、网上交易、物流管理、网络营销等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于一体,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重、综合程度较高的职业技术课程。

2.课程的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以理论够用、理实结合为原则,以职业需要为导向,在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和专业建设改革的基础上,邀请行业专家、学者与企业技术人员等对电子商务专业相应的网上零售实务岗位的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分解,以一个完整的电子商务项目建设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以项目的构建过程为线索安排教学步骤,教学过程由项目任务驱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一个完整项目的分析、设计、实现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课程的精髓,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程的项目设计

本课程在进行学习内容安排时,充分考虑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水平,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添加新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电子商务网上零售实务岗位的工作任务,课程包括5个学习模块,分别是:网络商务信息的收集与整理、B2C和B2B电子商务、网上支付与安全交易、电子商务与物流、网络营销。在5个学习模块的开发中,工作任务主线是:上网搜索商务信息开设邮件账户会员注册申请企业账户、电子支付卡以及电子钱包用电子钱包进行B2C支付用企业账户进行B2B支付网络安全物流配送网络营销。

根据上述工作任务主线,以“网上开店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的实施环节为载体,设计了六个项目,如图2所示。

学生以团队形式选择合适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和商业运作模式,选择熟悉并且感兴趣的商品,结合目前国内外的网络营销环境,进行网上商店的策划、构建及运营,解决在运营过程中遇到的交易信息安全、资金结算、物流配送、网络促销、货源渠道等实际问题,并有效掌握电子商务行业应用分析、网上运营平台选择、数字证书操作、在线支付与结算、产品选择、订单管理、渠道选取、商业模式选择、产品信息采集与处理、配送体系建立等相关的网店经营技能。

四、《电子商务基础》课程项目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引导学生确定项目任务

制定合适的项目是项目教学成功的关键。好的项目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切合工作实际需要,并有一定的发挥空间,让学生既能运用所学知识,又充分发挥学生的才智并有所创新。本课程以一个完整的电子商务项目为基础,以电子商务在网络零售行业的应用为切入点,以网上商店运营项目为导向,将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框架、基本理论方法贯穿其中,首先要求学生提交电子商务在XX行业的应用情况调研报告,初步选定网上商店运营项目,项目由4-5人组成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引导学生优化和集中问题,小组成员经过反复讨论后拟定具体的项目内容与任务。

2.引导学生制定项目实施计划

每个小组把自己的实施计划研究确定后,委派一名小组成员在台前说明实施计划,教师和其他同学对该方案进行点评,讨论交流,发表各自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几个小组对自己的方案阐述,教师的不断讲评,使每一个学生对正确的、合理的实施方案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然后对自己的实施方案进行修改完善。这一过程强化了学生的记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明辨是非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3.指导学生实施项目

按照已制定的项目实施计划,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包括网站功能设计、创新点归纳、网站资料整理等,要求学生将文字、数据、图片等资料等进行分类、整理、统计并形成图表。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是正常现象,教师可以巡视指导,学生可以相互讨论,相互协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起指导、监督、检查、示范、解惑作用,给学生充分自主的创作和发展空间。

4.项目检查评估与总结

项目完成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PPT汇报展示各小组的实施方法、过程、现象、结论以及相应策略等,并讲述在项目完成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是怎样想的,又是用什么方法去解决的,其他同学和教师可对该项目完成过程进行点评,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相互提问、质疑、答辩,与他人交流意见,倾听和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和评议,从而使该项目活动更具科学性和更有意义。接下来根据小组、个人的表现进行自评、互评、教师总评,以此作为学生的实践考评成绩。最后,每位同学写一份学习体会,总结一下自己在学习、实践过程中的理论和实践操作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学习和加强,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个人小结,教师认真批阅并给出评价,同样作为实践考评成绩的一部分。

五、结束语

高职《电子商务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符合当前高职教育的新理念和新趋势,对于完善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较大的推动作用[5]。但是,应该看到实践项目化教学改革还有很多制约因素,包括校园电子商务平台不间断的建设和维护、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学生创业积极性的激发和创业资金的保障等一系列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Bourner,T and Flower,S.Teadhing and learning methods in higher education:a glimpse of the future[J].Reflections on Higher Education,1997,(9):86.

[2] 赵春燕.项目教学法在《电子商务》课程中的实施[J].电子商务,2007,(10):69-70.

[3] 杨黎明.关于项目课程(教学)的若干问题[J].职教论坛,2009,(12):4-5.

篇7

[关键词]北部湾地区;国际物流;模式

[DOI]10.13939/ki.zgsc.2015.11.020

1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所属学科大类:国际物流

从本质上来说,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本身属于国际物流专业的一个分支。按照国际物流系统运作流程和功能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类型进行分类,它的主要岗位集中于报关员、报检员、国际货运、国际船务、单证员、外销员、跟单员、外贸经理等。这在国内很多高职院校已达成共识。

2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发展前景展望

物流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它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根据教育部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为30万至40万人,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2008年2月,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决定把广西北部湾地区作为区域性国际物流基地来进行建设和发展。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人才需求预测,到2010年,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人才总量需求超过6万人,到2015年超9万人。未来几年北部湾物流业人才增长迅速,成为人才需求的热点领域,只有大力发展高职物流专业人才教育,才能更好地为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物流、林浆纸与木材加工、钢铁等九大重点产业提供服务。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依附于国家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从国家的外贸行业发展趋势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呈井喷式快速增长,从2003年不足9000亿美元,到2007年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在世界贸易大国排名稳居世界第三。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4.16万亿美元,增长7.6%,一举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也是首个货物贸易总额超过4万亿美元的国家,创造了世界贸易发展史的奇迹。至于北部湾地区方面,2015年1月30日,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30日在北京了2014年第四季度《中国―东盟自贸区季度报告》,2014年中国―东盟贸易持续增长,贸易额达4803.94亿美元,增长8.3%,中国―东盟贸易增速较中国整体对外贸易平均增速高出4.9%,双方贸易的增长惠及了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增长。以上一切表明,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发展后劲十足、潜力无限。

3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发展依据及模式探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培养模式,坚持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这为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教学改革及专业发展模式指明了方向。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发展模式必须以提高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作为专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务,按照北部湾国际物流行业的发展需求来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以实现为地方经济服务和促进专业的高水平发展的双赢。

结合专业的发展规律及区内外示范高职院校的成功办学经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发展的模式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以岗位技能来搭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综合考虑北部湾国际物流岗位群对应的报关员、报检员、国际货运、国际船务、单证员、外销员、跟单员、外贸经理等的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和岗位技能,以此作为基础来整合和开发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实现职业岗位与支撑核心课程(群)一一对应,突出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的培养。

(2)开发建设实用型教材。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国际物流业务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参照特定岗位的职业资格标准,突出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淡化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训课的界限,按照专业群相关工作流程和岗位技能的要求,重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以职业岗位核心技能培养为目标,按照国际物流业务系列职业岗位对技能的要求来设计教学内容,实现课程体系整体优化。

(3)推行“课证融合”、“课赛融通”的教学改革。推行“课证融合”,以就业为导向,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融入职业考证,将职业资格考证与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深度融合,实现两者在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方面的一致,使大多数学生在毕业时获得“双证”,提高其就业竞争力。深化“课赛融通”,可以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建立起各级职业技能竞赛与学科竞赛等专业竞赛与对应专业课程相关联的融通机制。学生学习相应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参加专业竞赛可以反映出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通过参加专业竞赛来替代相应专业课程的学习,获得相应课程成绩。“课赛融通”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调动其职业技能训练的积极主动性。此外,通过竞赛,教师也可以了解到本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并以此作为检验本专业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

(4)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开展人才培养的合作。可以根据企业的具体需要,建立企业冠名班,实现“订单式”培养。这也为教师定期下企业建立相应培训基地,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市场的具体需要编写教材或者开发科研课题,主动融入市场,为相关企业和单位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向市场求办学效益,形成企业发展与学科建设的良性互动。

(5)整合部门内部其他专业的教学资源组建精品课程。比如与电子商务专业共建精品课程《物流管理基础》,与市场营销专业共建精品课程《国际贸易实务》,以达成专业之间的强强组合,提高专业的办学质量。

(6)对北部湾地方经济发展、专业的发展脉络都要有很清晰的认识,建立丰富的教学教改及专业发展调研资料,包括:①国内示范院校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教学改革发展动态与主要课题研究成果信息库;②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比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③其他调研报告资料:《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学院考察团赴北部湾城市调研报告》、《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总报告》、《江浙地区示范性高职院校办学经验总结》;毕业生信息库,包含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薪酬待遇情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等。

篇8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国务院通过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使物流业成为我国十大振兴产业之一,“加快物流人才培养”成为物流业振兴与发展的九大保证措施之一。规划指出,,要加强物流人才需求预测和调查,制定科学的培养目标和规划,强化职业技能教育。物流作为生产行业,涉及一产、二产、三产的多个领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流通愈发达要求物流相应地愈发达,现代物流被广泛认为是企业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泉。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初步调查统计预测,物流人才是全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纷纷设置物流专业,已有媒体称,目前,物流人才已供过于求。如何充分发挥高职人才培养优势,提高物流人才的培养质量,真正满足物流产业发展需求,已成为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办学面临的一项亟待待解决的问题。唐山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设立物流管理专业。经过5年的办学实践,紧密依托区域经济与行业背景,按照统筹教学资源、以学生思想意愿与具体实力为依据,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校企合作为基本办学保证的专业群办学理念,办学质量不断提升,逐渐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专业建设与办学特色

通过深入的调研,结合环渤海经济圈,特别是京津冀经济发展对物流人才需求现状,将物流管理专业准确定位,划分为生产与消费物流、快递物流、国际物流三大办学方向;借助专业群建设平台,以人才需求、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形成了“一统三分两结合,校企共赢,订单培养,多证一体”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组织筹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与行动导向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改革;通过校企合作办学,订单式培养缩短教学与就业的距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完善的校内外实习、实训体系、技能比赛及管理措施,保证学生良好实践技能的训练,提升学生就业质量。

(一)依托地域特点与行业发展优势,明确办学目标、需求

1.生产与经营企业的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唐山是钢铁、煤炭、石油、陶瓷等各大类工业产品的重要产地,消费市场迅速扩大,带动了物流产业的迅猛发展,物流已成为唐山市七大主导产业链之一。例如,以开滦煤炭、唐山钢铁等为首的大型工业企业越来越重视现代物流技术的应用,以降低成本,减少资金占用;以八方、华盛为首的连锁零售企业,也在加快改造提升物流配送中心的规模和能力,大力发展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在大型商品批发贸易市场的毗邻地正陆续建设着一批设施完备、管理先进的真正具备现代物流特征的企业。生产与消费物流行业的发展对采购、仓储、配送、运输等物流专业人才产生强劲的需求。

2.沿海港口物流产业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唐山独特的区位优势为唐山港口及国际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曹妃甸工业区以四大主导产业(大码头、大电力、大钢铁、大石化)为主完成布局,2008年,唐山市“四点一带”区域规划正式启动实施,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钢铁、石化、装备制造和海洋化工产业。乐亭新区将建成精品钢材生产基地、煤化工产业基地、临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滨海旅游胜地和市区产业转移承载区,重点发展港口物流、精品钢铁、煤化工、装备制造、生态旅游等产业。丰南沿海工业区将建成装备制造业基地、新型建材基地、市区产业转移的承载区、曹妃甸新区与天津滨海新区的产业对接与配套基地,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产业、新型建材产业。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建成唐津两市区域合作的“桥头堡”,曹妃甸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辐射的承接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自行车配件与五金制品产业。港口经济的发展将对港口及国际物流人才产生强劲的需求。

3.快递行业的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快递业是世界经济中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快递业作为我国新兴的朝阳产业市场前景广阔、行业附加值高、就业效应大。我国快运快递业正在逐步从邮政专营中分离出来,民营快递企业还处在起步阶段,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人才缺乏。据中国国际货代协会估算,到2012年我国快递企业从业人员将达到或超过80万人之多,如何提高现有快递人才的素质、增加快递专业人才的供给已经是一项当务之急的工作。

4.岗位人才需求决定培养目标定位。物流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随着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宽视野、多技能的物流管理人才。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为宗旨,面向唐山生产、消费物流、港口物流、快递物流等领域,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技能物流管理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作贡献。首次就业岗位:国际货运人员、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仓储保管员、采购员、理货员、仓储调度员;运输调度员,客服专员、配送策划员;快递员、输单员、快递物流理货员、国际快递货运等。目标岗位:物流经理、理货班长,仓储主管,采购主管、运输主管,配送主管,客服主管;货运基层经理、快递基层管理人员等.

(二“)一统三分两结合,校企共赢,订单培养,多证一体”专业群办学理念下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以物流管理专业群理念统一招生,基本招生规模为每年至少三个班150人,依据市场需求与订单班情况适当增加招生人数与班级容量,一年级统一学习物流专业基础的“平台课程”;二年级依据学生意愿、行业需求、个人资质划分专业方向,按照专业需求定位的消费物流、国际物流、快递物流三个方向和实际学生人数划分为多个班,班容量在40人以下,学习基于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的“多模块”专业课程;三年级广泛结合专业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开展在师资互通、课程建设、证书配合、岗位对接多领域深度合作的订单培养课程,探索并逐步完善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体制。

(三)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结合三大专业建设方向,培养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所有40岁以下青年教师全部完成硕士学位攻读,并力求在专业分布上合理化。带动年轻教师开展专业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大力鼓励教学改革,在专业建设与改革中锻炼教学团队,增强师资队伍力量。组织专业教师特别是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到行业企业一线实地调查研究,深入实践锻炼;引进企业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探索校企共同课程开发,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提高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建立与企业一线的密切联系,了解行业一线岗位需求,开展校企共建、科研合作、课程开发等深层次的合作。以专业方向为单位建立稳定教师培养基地、科学研究基地。从企业引入专职行业专家充实兼职教师队伍,完善双师型教学团队力量。

(四)校企合作,开展“宽平台、多模块”课程体系及基于工作过程的核心课程建设

围绕专业三大方向进行“宽平台、多模块”课程体系及核心课程建设,结合订单培养,校企合作开发,完成物流基础、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快递实务、国际货代、物流企业管理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任务;建设物流仓储、企业模拟操作及物流软件操作实训室,建设连锁经营、快递物流校中厂实训基地,完成仓储配送实训、物流企业调研、快递综合实训、国际货代等综合项目开发,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借助物流技能大赛形式,提升办学水准与社会影响力;通过校企合作定单培养,进行顶岗实习综合实习项目的开发工作。在课程开发的基础上,广泛积累与搜集各种教学资源,学习兄弟院校先进的经验,在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过程完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三、专业建设实践探讨

(一)依托区域行业特色广泛开展专业调研

1.明确调研目的。通过调研具有代表性的物流企业,一是为制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物流管理专业就业实习基地奠定基础;二是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回访,了解其工作状态及发展空间,获得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反馈;三是为物流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物色物流企业参会候选人。

2.确定调研内容。了解物流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物流人才数量、层次、能力、素质等方面的需求;明确适合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物流岗位及相关岗位职责;了解物流企业相关人员对专业课程设置、技能证书的意见和看法;了解毕业生在物流企业的适应程度及发展前景等;了解物流企业校企业合作的意向。

3.制定调研方法。调研采用问卷、座谈、参观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走访典型物流企业的相关人员及在物流企业工作的毕业生,获得直观的第一手资料。

(二)按专业群建设理念,科学进行专业分流

按照“一统三分两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大学二年级可以选报企业物流、国际物流、速递物流三个专业方向。专业分流工作在“自由申报、双向选择、择优录取、适当调整”指导思想下,依据三个分流指标:一是学生填报的志愿,二是学生独立撰写的物流调研报告,三是学生第一学期的学习成绩(国际物流方向要求外语成绩必须达标)。遵循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增强专业分流工作透明度的原则;坚持自主选择与分流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个人志愿与宏观调配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社会需求与学校优质教学资源相结合的原则。专业分流既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方向的就业状态,又结合各专业方向的培养条件与能力,同时避免毕业去向的过分集中。专业方向分流工作于一年级第一学期末开始起动,在一年级第二学期的5月份之前完成,以保证第二学年教学工作安排的顺利进行。分流工作划分为准备阶段、动员阶段、填报志愿阶段、录取与调剂阶段、分流结果公布阶段。每个阶段的具体工作内容要求必须按时保质完成。

(三)校企互融,订单培养,探求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校企互融,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订单培养,意于缩短专业办学与就业市场的距离,满足企业对急需人才的直接需求,调动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1.通过深入广泛的企业调研,针对三个办学方向,选定参与企业的范围,寻求具有良好合作意愿的企业。大型连锁经营零售企业,如苏宁、国美电器连锁、庞大汽贸、国大连锁、医药连锁店等企业,此类企业业务正在积极扩张,人才匮乏,尤其缺乏基础经营层次管理人员,员工就业发展空间较大,管理规范,是学生就业的不错选择;EMS快递、顺丰快递、宅急送等快递企业因急需提升一线员工的基本素质,需要大批引进基层管理人才及基层员工,与院校和积极性较高;天津港口、唐山港口、京津地区电子商务企业、物流行业、外贸急需的国际物流人才等。

2.院校针对企业需求与自身情况,寻求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合作支点。院校需求:借助企业物资资源接受学生参观、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接受教师参观、调研、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集合企业一线专家,合作畅谈,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共建实训室和生产型教学基地;解决学生的就业。企业需求:提前将企业文化进行渗透,提高企业社会影响力,解决未来员工招聘困难,降低未来企业员工的入职培训费用与时间;力所能及承接合作基地的生产任务;优先满足合作基地的用人需求;企业员工的培训与继续教育。

篇9

经贸英语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主要存在于专业思想定位、人才定位、培养模式与人才评价等几方面。经贸英语专业思想仍然从事的是一种“学院派”专业划定,以理论对理论。学习者更多地仍然以“研究”经贸为内容的英语文字的搭配,练习英语的听、说、读、写等基础知识,进行商务词汇的积累。大多数经贸英语专业内容没有跳出外贸函电或外贸应用文写作的框框,即便开设有: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证券投资、服务贸易、跨国经营、金融保险、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等等实用性学科内容,其专业知识更多地停留在书本认知,徒有其表。而且这些只是经贸英语专业的冰山一隅。这种只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纸上谈兵”使经贸英语“人才”最终只是运用英语将经贸理论进行表述,不能走入实际,不能在经贸背景下的贸易交往中运筹帷幄。这和企业的“来即能战,战即能胜”的人才观、需求观是背道而驰的。现实要求与教学之间的矛盾尖锐,改革势在必发。

一.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教育部部长周济曾多次强调: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经贸英语专业思想同样要向企业需求转变。各类职业性院校的教育都应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变化和需求,开设社会亟需的专业课程,培养企业亟需的人才,同时针对企业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需求开设不同专业、不同等级的全日制学历教育与培训;在经贸英语人才培养中注重其实用的知识体系的建立与专业实践,提升学习者实际操作的能力;重视职业能力和道德的增强;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社会保持紧密接触;做好跟踪调查,及时了解企业对经贸英语人才的评价。

要做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指导经贸英语人才培养,教育性院校有必要对全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形势有一个总体把握,掌握其走势;邀请各知名企业的专家一起“会诊”,针对企业长期、短期的人才需求,请他们对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以及能力培养等方面提出建议;联系并建立大量实习基地,结合课程教学需要,带学习者到企业实地参观,参加企业文化活动,和企业员工交流,利用各种形式参加经贸交往,到企业进行实习,了解企业信用证的使用、外语的使用、电脑技能的运用、营销、人力资源等情况,通过此类商务学习,学习者可更清晰地了解他们今后就业的情况;定期回访毕业生用人单位,了解用人单位对经贸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评价以及企业对学校教育的建议等。

二.以职业能力为人才本位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被视为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知识体系处于变动状态,因而“鱼”与“渔”之争不辨自明。当前教育界已经形成一个共识:更多地关注于学习者职业能力的培养和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因此,经贸英语人才培养应突出培养学习者的职业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服务于职业能力。经贸英语的基本工作技能、业务操作能力与运作能力、学习语言就能力、沟通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信息与网络应用能力和撰写报告的能力职业能力反映了社会的具体需求和学习者未来的发展需要,应该成为经贸英语人才培养实施的核心,所有的学习活动、实践活动都应该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而展开。因此,在经贸英语专业课程中要重视学习者的口头交际、口头报告、信息搜集、报告撰写等方面技能的培养。培养学习者以小组为单位查阅资料、开展讨论、协作完成报告。这样,在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可以增强团队协作能力的训练。

为能更为真实地展现贸易交往中的商务活动,更多地给学习者以亲历亲为的体验的机会。通过社会调查以及商务模拟等活动,学习者的职业能力必定得到大大提高。针对某项特定贸易完成训练,比如市场营销,学习者不仅要设计调查问卷,到企业或社会做调查采访,撰写调查报告;还要去市场上进行实地观察,将自己定位为观察中的一员,提出假设,假如是我来进行贸易谈判或制定市场战略,我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那里。那里是我的创业机会。在此基础上撰写创业计划书或模拟产品设计促销方案。通过此类理论结合实践的学习,学习者的各类职业能力得以大大提高。

三.以学习者为中心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认知学派中的建构主义理论风靡全球。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人类的知识不是纯客观的;不是他人传授的而是自己建构的;不是独自形成的而是在与外部环境的交互过程中形成的。建构主义者认为对于人才的培养要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要给学习者控制和管理自己学习的权利和机会。

“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的出发点是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者和实际操作者;强调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关注学习个体能力的培养,同时把握团队协作的精神。“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展经贸英语人才培养的实施应参考专业委员会专家的意见,结合Breen提出的“前置型大纲向过程型大纲转变”的理论制定,注重的是学习者要应用什么,学会什么;而不是应学什么。在具体实施中用问答、小组讨论、调查、操作演练、演讲等活泼的形式激发学习者参与意识;引导学习者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技能,养成学习者自学习惯。

人才培养中的需求分析是针对包括经贸英语在内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标而提出的。根据Dudley-Evans的分类,需求分析可大致有“学习对象情况分析”(targetsituationanalysis)、学习现状分析(learningsituationanalysis)、现状分析(presentsituationanalysis)和手段分析(meansanalysis)等四种[2]。在经贸英语学习过程中,我们强化学习者的主体作用,构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职业教育模式。就必然要参照以上的四种需求分析,在学习开始前就开始收集学习者的学习信息,决定如何开展有效学习才能使学习者学到实用而可用的知识:教学对象情况分析是最基本的,从整体上回答了学习者需要用英语做什么,需要掌握何种技巧及语言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对该专业的特点和国际贸易最新发展的研究分析,得到“学习对象分析”所需的相关信息。“现状分析”则可以通过笔试和面试结合的方式进行。“方式分析”的数据可以通过进行正式的问卷调查及非正式的师生交谈收集得到。此外,在培养过程中随时进行动态需求分析,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手段开展学习;依照过程型大纲将培养决策和评估方式与学习者的协商才能得到具体体现。以任务为中心的学习理念更能真实地模拟国际贸易实际语境,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四.以多元化评估为手段

实施多元化人才评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成为西方职业教育教学的主要手段,成为评估教学质量和学习者水平的重要策略。美国心理学家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认为人类至少有七种认识世界的智力方式,即语言、数理逻辑、视觉空间、音乐、身体协调、人力和自我等。[3]不同的个体可能擅长于不同的智力学习方式,因而个体差异在人才培养中不可忽视。多元化人才评估强调评价内容、方式与时机的多元化,目的是全面、真实地评价学习者的现有能力和潜能和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采用多元化评估可以实现评估的真正价值,培养出具有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西方国家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多元化的人才评估切实可行,并将成为未来人才评估的主要方式。

多元化人才评估在经贸英语人才培养考核中首先表现为评估内容多元化。为了全面评估学习者,评估内容的设定涵盖了经贸英语沟通、演讲、信函与报告的撰写、信息搜集、团队合作、文秘技能、办公设备操作、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文化知识、市场调研等。只有对上述各种能力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开展评估,才能保证学习者职业能力的全面、客观的评价;再者,经贸英语评估方式的多元化。主要有:英语口试、短剧表演、角色扮演、课堂讨论、英语辩论、英语演讲、案例分析、专题调研报告、问卷调查、学期论文、团队活动、期末测验、经济商务与英语能力证书测试等。这样,可以根据专业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提高学习者的经贸英语应用能力;第三,表现为评估时机多元化。在传统的专业教学测试中的静态的一次性考试形式,不利于评估和教学过程的结合,忽略了对学习者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相互协作与沟通能力等的考查与评估。在经贸英语教学中采取动态的多元化评价,评估时机也走向多元化,可以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等不同阶段,对学习者实施准备性、形成性、诊断性以及总结性评价。

篇10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多个专业的复合型服务产业,也是十大战略性支柱(新兴)产业之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人才需求结构变化也愈加明显。我院的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省级教改试点,以与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九州通医药集团“订单联合”的校企合作为平台,按照学院“校企双融,岗证双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在调研基础上,与订单企业合作开发,确立了订单模式下“三标对接,能力进阶,多段分期”的物流管理新课程体系。

一、面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的原则

课程作为沟通个体与社会的桥梁,其结构来自外部世界。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对所有课程进行合理组织和编排而形成的结构序列。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着重培养的是职业能力,因此,其课程体系出发点是工作体系,学校通过分析工作体系结构,建构职业教育课程,将具体导向一般。既然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来自于职业能力结构,而职业能力结构又取决于专业面向岗位承担的主要工作任务分析,取决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因此,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原则首先需要考虑学生的适岗能力、应岗能力和一定的创新变岗能力。

另外,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和设计过程中,在围绕岗位分析,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重构课程体系时要遵循一定的优化衔接、定向选取、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的原则。围绕职业岗位能力需求,选择与职业综合素质相关的,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为课程内容。在实现课程内容整体优化时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内在逻辑性,并能进行合理的排列组合。

二、基于岗位分析的物流管理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一)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

我院重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从社会需求入手的,要求按照合作企业岗位要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开设相关课程,再根据岗位任务的内在逻辑构建课程体系。为此,我们首先到行业企业进行调研,明确培养目标定位。2011年以来,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先后对武汉市城市圈主要物流企业进行了调研,完成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调研显示,2010年武汉市社会物流总额达11070亿元,物流业实现增加值480亿元,物流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0%以上。武汉市许多物流服务行业也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2010年,武汉市还被商务部批准为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物流标本文由收集整理准化、物流新技术的应用以及物流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并且,《湖北省服务业十二五规划》指出,物流产业比重未来将持续增加。

(二)物流管理专业岗位目标定位

根据调查结果,依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邀请各大企业专家从培养目标、专业定位、服务面向、员工职业素质要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把脉问诊,最后确立了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主要面向湖北省及周边及经济发达地区。与此同时,目标在于服务商贸流通行业和生产企业内部物流部门;人才就业岗位群包括采购管理、运营管理、仓储管理、信息处理、物流营销、货运及单据处理等六大类岗位;具备仓储与配送运作能力、运输的组织与运输流程优化能力、电子商务与物流信息运作的能力、设计物流项目运作方案能力、国际物流操作能力等。

(三)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分析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上,行业专家和物流骨干教师一起,参照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对物流管理专业工作岗位进行分析,对工作任务进行归纳,确定了14项典型工作任务,并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具体转化情况如表1所示:

三、“三标对接、能力进阶、多段分期”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确立

(一)物流管理专业新课程体系的框架

新课程体系对物流管理专业工作岗位进行分析,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参照物流管理职业资格标准,有效地将行业岗位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和学校的课程标准对接融通,确定了学习领域,形成了对应课程。之后再依据物流职业能力结构的逻辑顺序,兼顾校企合作模式下教学模式学时分配,对课程体系中各项目课程进行合理衔接与排序,形成了“三标对接、能力进阶、多段分期”课程体系(具体见框架图)。

(二)“三标对接”是面向工作岗位的课程体系内容

我院推行的“校企双融、岗证双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校企深度合作展开的,采取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模式,即把职业资格标准作为学历教育的内涵要求引入教学,把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的课程内容“嵌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最后将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融合。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还能达到职业资格要求,到企业后工作时适应性强,具有很好的适岗应岗能力。

另外,根据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在职业岗位群分析基础上,确定岗位能力要求,与订单企业合作。依据企业岗位标准、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制定学校的课程标准,形成专业技能标准。将行业岗位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和学校的课程标准进行对接,相互贯通,融合于整个课程体系的内容之中。

(三)以岗位职业能力构筑课程体系平台

调查分析中我们发现,作为复合型服务产业,现代物流业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较强的综合岗位素质和能力。依据物流管理专业工作流程和就业岗位趋向,通过对物流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我们发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要求学生具备合格的政治素质、较强的质量意识和市场意识、良好的团队意识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沟通能力、较强的事业心、爱岗敬业、有高度的责任感等素质,与此同时,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学习新技术与知识转移的能力、调查研究与组织协调能力、对突发问题能迅速有效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整体来说就是,具备未来职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体见137页表2)。

转贴于

从学生的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来看,应依次培养学生通用能力、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内容层层递进,使学生专业技能、基本素养和岗位能力不断进阶。为此,我们将原来的课程进行了整合,按照“能力进阶”理念来构筑相应的课程平台,在学生能力培养的时间跨度上形成了“通用能力课程平台—职业基础能力课程平台—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平台—职业综合能力课程平台”式的进阶平台课程体系。

(四)课程体系的教学组织模式

以紧密订单式培养为主线,物流管理专业制定了“学习分四期、校企三出入”的校企合作下教学组织模式,即“三出校门,三进行业,四入学习”。

第1、2学习期是通用能力和职业基础能力培养期。在学习通用能力课程和职业基础能力课程时,学生初步掌握物流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第1工作期:一出校门,贴近市场,到订单企业、合作企业进行专业体验和调研,掌握行业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特点,明确能力目标,进行专业知识实践学习。第3学习期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期。根据物流岗位群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形成5门主要岗位核心能力课程; 第2工作期:二出校门,到合作企业开展岗位实践,到企业开展现场教学、生产实践,强化职业核心技能。第3工作期:三出校门,到订单企业进行生产性实习。学生毕业前必须到订单企业、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创立预就业平台。第4学习期是职业综合能力培养期。在初步掌握职业核心技能基础上,回炉学习物流递进岗位课程,并将订单企业课程纳入学习中,让学生进行预就业准备,掌握递进岗位能力。

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配合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物流管理专业重构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订单合作模式为平台,以物流岗位标准和职业标准为内容的项目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结构的能力递进设计,能增强课程弹性,能对职业化课程进行柔性与优化。其突出特色在于:紧密结合订单校企合作模式,将教学过程和岗位实践融为一体,围绕岗位能力的需要构建课程体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施行“分段施教”,学习和工作轮换,为学生未来择业奠定了良好基础。以岗位驱动课程教学,使教学过程针对性更强,目的也更明确。

四、“三标对接”物流管理课程体系的实施

(一)创新项目化课程内容

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分析职业岗位,确立了“采购与供应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实务”“运输管理实务”“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5门职业核心岗位能力课程。在课程开发上,将行业岗位标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学校课程标准,形成专业技能评价体系。课程内容设计上基于工作过程和职业行动领域,通过“逆向拉引法”,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组织教学,将教学内容按物流工作过程项目化,突出职业技能培养。

(二)运用分段交替式教学模式

为使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相适应,突出岗位技能培养,学校在教学组织模式上需要进行创新。“仓储管理实务”“运输管理实务”“采购与供应管理实务”等课程在校内进行学训交替式教学;“配送管理实务”等课程在校外企业进行实境教学,教学与实习同步进行,专职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