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1-16 11:45: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饮食文化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饮食文化的认识

篇1

摘 要:在跨文化交际不断深入的今天,以饮食为题材的中西影视剧充满了电视荧屏,中西饮食文化的发展变化一直备受关注。本文试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探讨影视剧中所体现出来的中西饮食文化内容,并对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进行比较。

关键词: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情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华文明五千年,饮食文化也随之源远流长,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意蕴。对比注重“味道”的中国饮食,西方则秉持的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方人对于饮食一般强调科学与营养,这种独特的饮食观也深深影响到了世界饮食文化的发展。诚然,不论中国还是西方,饮食所代表的含义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人们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人们对于西方饮食文化的了解,往往是通过影视剧、新闻报道、跨国交际等方式了解的,那么我们不妨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来探讨一下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日常生活反映出的中西饮食观念差异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在“吃什么、怎么吃、好吃不”这类问题上非常讲究,比起西方人而言,中国人的饮食观念中更加注重饮食享受,“讲究美感、注重情趣”是中国人饮食文化的传统。中国的烹饪技术是很精湛的,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对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有一定的要求。中国烹饪还对饭菜点心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典故、菜肴形象、名人食趣、神话传说来命名的,诸如“全家福”、“狮子头”、“鸿门宴”、 “一清二白”等,可谓出神入化、雅俗共赏。中国民间有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中国饮食对味道的追求和感观的享受也是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相一致的。中国传统哲学的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 [1](P153)而这些也是中国饮食的精妙之处,正好体现了传统哲学的模糊性特点。

对比注重“美味”与“享受”的中国饮食,西方则秉持的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方饮食一般以科学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犹如为机器添加燃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理,热量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消化吸收等,而菜肴的色、香、味则是次要的。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却发挥了阻碍作用,如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用料、服务,讲究菜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是从美国的东部到西部,牛排大都只有一种味道,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2](P107)这也许正是西方人简单、理性的一种人文品格吧,我们在考量西方饮食观念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总是先入为主,在跨文化交际中带来很多不适。

二、影视镜像中折射出的中西饮食方式、礼仪及餐具差异

在西方题材的影视剧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人们在就餐前后进行简单祈祷的仪式,中国题材的影视剧中,则往往注重的是餐桌上的尊卑座次等。一系列类似的场景数不胜数,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民族国家的生活习惯和传统信仰上的差异,进而使得中西方有着各自不同的饮食方式和礼仪。

中国人从古至今就普遍进行共餐制,并且比较讲究餐桌用餐礼仪,这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了。通常中国人吃饭的方式是大家共享一桌菜肴,吃饭的时候,大家按照年龄辈份围着圆桌坐下,通常地位高者、主宾或长者坐上坐,主人及其他客人分别落坐。尊贵的客人通常坐在离主人最近的地方,而主人则面朝门而坐。主宾动筷后其它人才开始夹菜,然后大家共同食用桌上的美味佳肴,边聊边吃,常会出现互相夹菜、敬酒的场面。[3](P27)如果是去做客,主人还会想方设法让客人多吃,这是中国人的让食习惯。在餐具使用上,中国人使用筷子,不戳不切,不破坏食物本来的风貌,显得文雅温和,这也体现出中国人的一种“和为贵”的文化取向。请客吃饭对于中国人来说,其意义远超出“吃”本身的意义,因为它具有联络感情、人际交往和处理事物的深层功能。通过这种饮食方式,人们可以交流感情,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团结、礼貌、共趣的餐桌氛围。餐桌上长幼有序的饮食礼仪,更可以使人们重视家庭、家族的团结,以及加深血缘、亲戚之间的关系等等。

西方人受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影响,以及基督教等宗教思想的影响,人们形成了以个人为中心并尊重个人权利的饮食意识,也绝不随便干预他人的隐私。在这种思想意识影响下,西方人在餐桌上个人吃个人的,个人喝个人的。但西方人也极其重视餐桌礼仪。西餐中以越靠近主人者越尊贵,通常男女主人分坐桌子两侧,男女主宾分别坐在女主人和男主人的右侧。无主宾时,女士且年长者优先。若是男女一同进餐,男士应为女士拉开椅子。两同性进餐,靠墙的位置留给年长者。[3](P28)“女性优先”以及“尊重长者”在餐桌上体现的非常明显。西方人聚餐一般更自由安静,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各取所需,很少有让食的习惯。就餐期间交谈也是小声低语,付账多采用AA制,不会造成不便。相比中国,刀和叉则是人们普遍使用的餐具,这也具有一种独特的饮食情怀。

三、中西饮食在内容上的差异表现

关于中西饮食内容的差异,往往和各民族国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当然,各自的饮食观念也深深地影响着各自的饮食内容,这种差异的表现并不能一概而论,下面就扼要举例说明之。

中国的饮食内容风味多样、独具特色。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等“菜系”早就闻名于世了。中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就当地物产和习俗而言,如中国北方多牛羊,常以牛羊肉做菜;中国南方多产水产、家禽,人们喜食鱼、肉;中国沿海多海鲜,则长于海产品做菜。就各地气候而言形成了多种口味,一般说来,中国北方寒冷,菜肴以浓厚,咸味为主;中国华东地区气候温和,菜肴则以甜味和咸味为主,西南地区多雨潮湿,菜肴多用麻辣浓味。就中国饮食的内容而言,“选料”则是其核心所在。选料,是中国厨师的首要技艺,是做好一品中国菜肴美食的基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熟练运用的技巧。每种菜肴美食所取的原料,包括主料、配料、辅料、调料等等,都有很多讲究。这里讲究的就是“精”、“细”二字,孔子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就是这个道理。中国人的饮食更讲究养身,食医结合,饮食要四季有别,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这种饮食方式和内容也是中国人延年益寿、享受生活的一种情结所在。值得一提的是,还有节日岁时的饮食各有不同,这和中国传统文化是息息相关的,比如除夕、春节吃“团圆”饭,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当然,饮食当中的饮品也不能忽略,“酒”和“茶”是中国饮食内容的精髓,贯穿于日常饮食生活的始终,人们品茶论道、饮酒作乐,可谓别有一番风味。

与中国复杂的饮食内容相比,西方的饮食则显得简单明了了许多。中国人吃饭讲究的是菜,而西方人则多以肉食为主、素食为辅,同时注重的是科学营养的搭配。在西方,著名的菜点有意大利菜、法国菜、美国菜、德国菜、俄罗斯菜等。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肯德基”、“麦当劳”已然风靡全球,西方的饮食内容给人的印象自然是汉堡、鸡翅、牛排、薯条和奶酪了,吃生食和高热量的食物就是这种饮食文化的特点所在,肉食、冷食和生食也同样被西方人所适应,并且是人们心目中的美食。这种简单明了的饮食,正是体现了西方人的理性逻辑。人们不会再吃上面浪费更多的时间,而是在享受这种饮食的自由感觉,但是又不乏对饮食科学营养的考虑。在西方,值得注意的是饮食中的宗教情结,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的非常明显。就基督教家庭而言,在节日饮食上是遵守一些礼俗的。圣诞节为了纪念耶酥的复活,信徒们要举行斋戒,不吃肉食,不用刀叉进食,减少娱乐。复活节是孩子们欢乐的节日,用小动物形状做成的巧克力糖果,装点的精美甜点,是节日中的重要食物。还有狂欢节、感恩节、万圣节等等。除此之外,在家庭聚餐中,人们每次进餐前后都要向上帝祷告,感谢上帝赐予美好的食物。这种具有简单宗教仪式的进餐内容,与中国的饮食内容具有明显的差异。当然,葡萄酒、咖啡以及红茶等西方人最爱的饮品,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内涵。

四、结语

中西饮食文化上的诸多差异,体现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然而,中西民族国家之间的偏见与攻击,往往是由很多差异引起的。著名的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提出的“文化相对论”是值得我们用来反思自我的良药。任何一种行为,比如信仰、习俗(包括饮食文化在内)等,只能用它本身所从属的价值体系来评价,没有一个对一切社会都适用的绝对价值标准。中国拥有的饮食文化并不落后,西方的刀叉饮食文化也不代表野蛮,它是由各自文化圈内的诸多因素所导致的结果,比如、自然地理环境、人文性格等等。随着世界全球一体化步伐的加快,饮食文化从一元向多元发展。各种饮食几乎没有了地域界限,中国饮食也在不断吸收西方饮食理性和科学的特点,西方饮食现在也开始研究美味和烹饪技术。从文化上讲,中西方揭开了饮食差异表面的面纱,看到的是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知识,中西的这种学习和交流,从文化上互相理解和融合,[4](P225)必将进一步推动跨文化交际的深度和广度,从而达到交际共赢。(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赵红群.世界饮食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

[2] 王剑晖.从饮食文化中看中西文化差异[J].新西部,2008(24).

篇2

1、一个成功的SEO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一个成功的SEO活动包含很多要素:内容、关键字、标题、描述、可用性、架构和链接建设等。所有这些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都不能被忽略。但是,要将这些浓缩为一个单独的要点的话——也就是最重要的要素,从而使广告获得成功,这并不是很容易的。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网站架构,虽然它并不直接为关键字优化做出贡献,但它却能让搜索引擎对站点有个最好的“感觉”。没有一个好的架构,你的网站也能够最大程度的进行关键字优化,但却不会产生任何意义,因为搜索引擎无法正确地读取和解密内容。

没有发表的书对任何人都没有用处。让你的网站内容“发表”在搜索结果中是第一步要完成的,然后,你要担心的就是能取得什么样的效果了。

2、第二步是什么

其次,那就是关键字的研究。这确实与网站架构紧紧相连。你可以建立你的网站,但如果不是围绕重要的关键字来进行架构的话,你要么就是拥有了一个针对性较低的网站,要么就要相应地重新制定构架。

关键字的研究包含很多层面。我们的目标是找到人们经常查找的“核心”关键字,能为网站带来相关流量。为每个页面绘制出这些核心词条,而你就在建立一个友好网站的路上了——很有力地针对目标受众。

3、如何决定每个页面需要优化的关键字

如果你已经正确地建立了网站架构,那么你的每个页面的关键字定位也应该确定一下。事实上,你的页面都是围绕人们经常查找的一些关键字,所以你建立的网站内容和页面都要为搜索查询提供结果。

最好是要看看你的核心关键字,确定每个页面中可以集成哪些关键字。这是不小的任务,需要很多的思考。

需要思考的问题包括:每个页面的当前内容、无缝集成核心词条的能力,并确保页面为它们的原始目的保持价值。如果这些不能保证100%的做到,那么就考虑换个词条。

4、页面最需要优化的三个要素是什么

标题标签是对网页的SEO来说最重要的一个元素之一。即使你其他什么都做不好,标题也要做到很好。哪怕单单一个标题就可以有助于让网页在搜索结果中排名较好。

接下来,就是页面本身的内容。你的内容必须支撑标题,并且全程“维护”关键字。寻找机会加强页面的关键字主题(同时应该是页面的主题)。不要塞满没有作用的关键字。

第三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内部链接。这个要素需要稳固的网站构架,同时也需要内容开发。如果你为某个页面选择了一个主题,和其他页面的覆盖范围十分的接近,那么就互相链接,将内容丰富的关键字页面链接到全面优化的页面上去。

这样的链接方式不仅为优化加强了页面主题性,同时也提高了网站的可用性,让访客能够轻松了解他们想要更多信息的主题。

5、为什么不用元描述或关键字元标签

这是有很好的理由的。它们在网站优化中并没有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关键字元标签对搜索引擎来说是99.9%没用的。

当涉及到搜索引擎的相关性时,元描述标签也遭受同样的命运,但是它在优化之外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元描述标签是用在搜索结果中的,当访客决定是否点击进入你的网站时,它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

正因为如此,元描述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但不是对于搜索引擎优化,而是对于点击-进入率和跳出率,这两者都会影响搜索引擎优化战略的效果。

6、哪个能获得更多的效益:页面SEO还是链接建设?

这个问题是很难回答的,因为在站点试图获得顶级搜索排名的过程中,两者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是基本要点:一个没有和其他网站链接的网站在搜索结果中是没有任何机会的,优化的怎么样不重要,关键在于链接;同时,如果站点的链接建设的很好,但却没有优化,确实也能得到良好的搜索引擎排名,但是表现效果却不会尽如人意。

链接对获取排名是很重要的,但一旦有了排名,优化在获取更好的排名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但是,也还是要注意一点,不管网站能怎么优化,链接是提升优化效果的必需品。

明白了吗?链接》SEO》链接!

7、社交媒体与SEO的关系是怎样的?

社会化媒体营销对于网站的成功来说,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搜索引擎在确定一个网站——甚至一个特定网页的相关性时,会考虑到很多的社交信息。

这里讨论的主要问题不是是否要使用社交媒体,而是如何正确地使用它们。许多企业都在使用社交媒体,试图获得这个附加优势。不幸的是,他们在使用社交媒体时,并没有使用一种较好的方式将社交媒体的威力发挥到营销策略中。

若妥善利用的话,社交媒体会是一个很强悍的链接建设途径。当搜索引擎确定网站价值时,会考虑到页间链接建设,而此时,一个运营良好的社交战略就能包含页间建设的很多方面。

8、可用性对SEO的影响如何?

搜索引擎是不能获取每个网站的可用性数据的。但是,随着越来越的人安装Google Analytics或Adwords来跟踪网站上的代码,用户也在浏览器中安装了Google Toolbar,Google就能得到越来越多这方面的信息,并且将它们应用到排名算法中

由于缺少可用性数据,搜索引擎会看到一个“很好”的跳出率。当访客进入一个网站,然后点击浏览器中的后退按钮,就会发送一个信号给搜索引擎,表示访客没有在网站上找到他们需要的信息。

篇3

本学期本人主要负责高一1-6班的《音乐鉴赏》教学和高三年级音乐特长生教学工作。高一学生新入学,音乐鉴赏的水平不高,能力不强,但可塑性大。高三音乐特长生的专业知识提升较大,但巩固的还不够,声乐演唱水平提高教大,但依然有提升的较大空间。特别是临近高考学生的心理波动较大,畏难和怕输的思想很重,需要加强辅导。通过这一学期的教学实践,逐步提高学生审美方面的能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并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构建互动式教学课堂。

二、教学任务及其目标:

1、切实执行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常规的要求,依据课改要求,认真完成所任教音乐模块各单元、各章节的内容。

2、在教学中依据我校“全面育人,彰显个性,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落实新课标提出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作,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文化。

3、启发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关注并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4、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法知道,课堂教学体现合作互动,自主探究、自主学习,通过教学提高学生音乐感受与评价鉴赏的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5、在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态度,增进集体意识、团队合作与协调能力。

6、加强音乐特长生专业的辅导与教学,逐步提高专业素养和水平,争取使高三专业考生取得良好成绩。

三、教学理念: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

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提高每个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普通高中音乐课的教学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3、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

在所有音乐活动中,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意识,重视艺术实践,将其作为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应将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以培养学生的特长为主,提高学生基本素质,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2、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益。

3、认清形势,更新观念,搞好本学科的教研教改工作。

4、完成教学任务,搞好常规教学

5、通过聆听与鉴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鉴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6、在教学活动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重视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情感,重视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鉴赏音乐的美。

7、思考与探究: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

8、收集与整理: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主要通过收集整理,逐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养成收集信息的习惯,学会处理信息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同时,学会对当地的民间音乐文化遗产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保护的方法。

篇4

一、发挥音乐文化活动的德育功能,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梁启超曾说道: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可见音乐对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通过音乐文化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学生近距离的与音乐对话,聆听音乐表达的思想,身临其境的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受到道德情操的感染。在这一点上,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的音乐文化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在音乐欣赏活动上,注重选取思想性强的乐曲,定期的组织合唱活动和音乐会活动。

如,在组织开展的爱国歌曲大合唱中,学生通过系统的排练,与爱国歌曲亲密接触,深刻的体会到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坚定了爱国主义情怀;第二,通过校内校外的音乐会欣赏,学生情感受到触动,心灵与音乐情感发生感应,迸发出潜意识的道德成长因子,形成一种无形的学习力,促进个人道德情操的良性发展;第三,音乐文化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增进了感情融和,突出了团结的力量,提高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增强了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为学生道德水平的成长开辟了更加优良的土壤。三管齐下,共同促进,学生的德育水平在音乐文化活动的感染下,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发挥音乐文化活动的智育功能,提高学生的艺术思维

通过音乐活动的开展,学生的思维被有效的拓展,唤醒右脑的艺术思维,激发了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法国著名的文学家雨果曾说:音乐是开启智慧之门的一把重要的钥匙。一些文学家、思想家、科学家都是音乐的受益者,科学泰斗爱因斯坦是业余的小提琴演奏家,他的很多发明创造都得到过音乐的启迪。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在音乐活动的开展上,注重对智育功能的渗透,在学生的音乐学习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感知、注意、记忆、想象、创造等能力的进行针对性训练,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以及运动协调联动,培养学生敏锐的反应能力和相应的协调能力。如对民族乐器二胡的学习中,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开辟了扒谱、听音、拉曲等方面的新型教学思路,通过改变节奏和风格等特殊方法的训练,促进学生大脑和手指的和谐演奏,强化了器官的协调能力,在如泣如诉的二胡旋律中,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综合的智育水平。

三、发挥音乐文化活动的美育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高职院校的音乐活动的开展,要充分发挥其美育功能,使学生在流动的音符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在缤纷多彩的音乐世界开启美学思维,享受美的教育。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通过营造良好的音乐审美氛围,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充分感受音乐的美学意境,打破原有的美育框架,让学生真正的进入音乐的美学意境,与原有的美学思维进行互动,提高鉴赏能力和辩知能力。从音乐的审美出发,逐步提升为对学习生活的审美情趣。

比如,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每年组织的中秋赏月主题音乐会活动中,通过《思乡曲》《月之故乡》《明月几时有》《扬州慢》等歌曲、乐曲的演奏和欣赏,配合学校学生组建的音画时尚工作室的精美照片和视频播放,使学生在优美的旋律流淌中,于赏月中赏乐,深刻的感受到音乐的丰富的表现力,体味音乐家借月亮所表达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月是故乡明等不同的美学意境和思想境界,领略音乐美学的博大精深,提升审美思维层次。这些音乐文化活动有助有学生形成自觉的审美过程,在学生生活中贯穿个人的审美思维,形成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的思维原则,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熔铸了高尚的审美情操,不管对当前的学生的学习生活还是今后的社会就业,都有深远的意义。

四、发挥音乐文化活动的体育功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篇5

[关键词]“90后” 宿舍文化 有效引导

[作者简介]毕丽娜(1980- ),女,山东威海人,防灾科技学院防灾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柳敏(1982- ),女,山东济宁人,防灾科技学院防灾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罗马史。(河北 三河 06520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6-0179-01

宿舍文化能够反映大学生最真实的问题,教育工作者应该占领宿舍文化这块阵地,以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目前,“90后”大学生开始成为高校的新生力量,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时代和环境的变化,及时、准确、全面地把握“90后”大学生的特点,掌握“90后”大学生宿舍文化的现状,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一、“90后”大学生的特点

1.思想独立,但团队合作感较差。“90后”的自我选择性极强,喜欢自主展示思想,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观点,不喜欢直接接受。再加上网络时代是他们的生存环境,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模式也发生了改变,因此,“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更加快捷,知识更加丰富,所以“90后”一代在知识结构上的复杂和多样性远远超越了以前。同时,由于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所以他们的与人分享意识、合作能力、团队忠诚感相对较差,对父母有很强的情感依赖,却又不愿与父母进行深入交流。

2.个性张扬,但抗挫折能力较弱。“90后”是最年轻的一代,他们的成长道路大部分都比较顺利,因此充满着优越感,而且他们不吝张扬自我,几乎不放过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但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又比较差。武汉大学关于“遇到挫折心态”的调查显示:在抽查的“90 后”800 名新生中,大多数人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人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人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

3.关注主流,但价值取向很务实。由于身处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大环境,信息的逐步开放和透明化,使得“90后”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比他们的前辈更加丰富和趋于理性化。他们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无论是在斗争中,还是在传递奥运圣火时,他们都能够维护国家尊严,将高涨的爱国热情转化为支持国家发展的力量。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大学生志愿者们用热情、真诚、良好的服务,为国家赢得尊严和友谊,被国际社会称为“鸟巢一代”“海宝一代”。但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利益关系的复杂多变,又让他们变得更加务实。他们高度重视个人的前途,理想追求回归到现实生活。

二、“90后”大学生宿舍文化的现状

1.物质文化方面。“90后”的大学生更加注重与信息时代的接轨。除校备设施外,宿舍物质文化的主要部分就是大学生自己持有的自备设施。我们对防灾科技学院防灾工程系学生进行过关于“宿舍文化”的调查,发放问卷200份,收回200份,有效问卷198份。调查显示,数字化产品,包括手机、数码相机、电脑等非常普及,近七成学生拥有自己的电脑。100%有至少一个电子邮箱、一个网名,80%玩过网络游戏,还有20%拥有自己的网络博客,10%随身携带电子图书。有部分自制力差的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忽略了学习、交流,致使荒废了学业。对网络的过于依赖也造成大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宿舍卫生环境较差,尤其是男生宿舍。主要表现在:卫生打扫的主动性随着年级的自然增长而逐渐减少,大四男生基本很少打扫宿舍卫生,而从宿舍成员来看,经常打扫卫生的占17%,偶尔打扫卫生的占28%,很少打扫的占 55%,非卫生检查期间打扫宿舍卫生的占 76%。

2.精神文化方面。从大学生在宿舍的主要精神文化看,基本上是健康合理的,符合青年特点和需求,但也存在一些灰色潜流。调查显示:除去睡觉,每天在宿舍的时间在4小时以内的人占50.5%。问及“在宿舍里你做得最多的事”,选择最多的依次是 “看书、学习”“聊天”“上网”,分别占37%、32.5%和21%,而聊天的主要内容是“当前热点问题”“爱情”和“学习”。从宿舍成员之间的关系看,大部分同学能够相处融洽,但也存在人际关系紧张的客观现实:仅有57.5%的人认为很和睦、有家的气息。但在“以宿舍为单位参与活动的热情时”选择“从不参与”“看时间而定”“参与但不积极”的占总数的61%,所以现在的大学生明显存在自我中心主义意识,人际关系紧张,缺乏团队协作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

3.制度文化方面。“90后”强烈要求民主与自治,而且敢于挑战权威。调查显示,代沟是“90后”与家人沟通的最大障碍,他们主张自由与快乐,认为长辈“喜欢限制自己的自由,不重视自己心里的想法”。因此,在宿舍管理制度模式上,“90 后”大学生最认同的是“民主型模式”(校方与学生沟通后所制定的制度)。在对现行宿舍管理制度的总体评价上,他们认为总体上缺乏民主精神和人文关怀,急需改进。

三、创新宿舍文化建设模式,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1.尊重个体,调动“90后”大学生参与宿舍文化建设的积极性。“90后”大学生思维更加活跃,生活方式更多样化,他们不拘泥于刻板的生活与教育模式,喜欢尝试新事物,因此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大学生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把他们推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舞台,并通过他们团结、影响更多的同学。另一方面要建立以楼长、层长、寝室长为主要成员的寝室管理网络,检查和督促学生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保持寝室的整洁和良好秩序,形成“蓬生麻中必自直”的氛围,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在宿舍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2.人文关怀,增强“90后”大学生的适应性。对于“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叛逆”等特点,不能简单地看做是缺点。“90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但抗挫折能力差,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坚持教育学生与服务学生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此外,教育工作者也要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文化活动的品位,使活动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这样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如开展以宿舍为单位的“文明宿舍”评比、素质拓展训练、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角色互换之前体验活动等,让学生在这些集体活动中传递生活和学习的信息,学会与人相处,增强宿舍成员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形成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3.制度改革,实行宿舍管理制度的民主化。良好而健全的制度是宿舍文化实现育人功能的外部机制。要根据学校的总体育人目标和学生宿舍管理的具体要求,建立健全宿舍管理规章制度,告诉学生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强化大学生的自律意识。但从调查结果来看,“90后”学生执行宿管制度的形势并不乐观,他们强烈要求民主与自治。这就要求学院要摈弃以前的指令态度,认真听取并吸纳学生关于宿舍管理的合理化建议,以实现宿舍管理制度的人性化和民主化。同时,对于宿舍管理人员也应该进行以加强服务精神和提高服务能力为主旨的培训,实现管理人员与管理制度的“双到位”。这样在无形中会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羞耻感,让他们明辨是非,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卢浩浩,周子葳,张琳.“90后”大学生调查:个性独立 思想早熟 自信张扬[N].扬子晚报,2008-08-28.

篇6

一、程序瑕疵按行政案件处理

案情:因感情不和,农村妇女张桌走进法庭,申请宣布她与丈夫李某的婚姻无效。理由是她没有到过登记现场,结婚证是男方一位在乡政府工作的亲属代领的。

说法:时下,一方当事人未亲自到场办理婚姻登记、借用或冒用他人身份证明进行登记、婚姻登记机关越权管辖、当事人提交的婚姻登记材料不全,登记瑕疵大量存在。当事人以此为由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大有人在。《婚姻法解释(三)》第一条第二款规定:当事人以结婚登记程序存在瑕疵为由提起民事诉讼,主张撤销结婚登记的,告知其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二、拒绝鉴定予以推定

案情:曲某和妻子曹某结婚5年,女儿3岁。不久前,因为女儿生病,化验血时曲某才得知女儿的血型与自己不符,曲某和妻子均为B型血,女儿却为A型。两人因此离婚,曲某提起非亲子关系诉讼,并拿出相关证据,请求做亲子鉴定,确认孩子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但曹某严词拒绝,不予配合。

说法:亲子关系诉讼属于身份关系诉讼,主要包括否认婚生子女和认领非婚生子女的诉讼,即否认法律上的亲子关系或承认事实上的亲子关系。当前请求亲子鉴定的增多。《婚姻法解释(三)》第二条规定:夫妻一方向人民法院请求确认亲子关系不存在,并已提供必要证据予以证明,另一方没有相反证据又拒绝做亲子鉴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推定请求确认亲子关系不存在一方的主张成立。

三、房产自然增值属产权人

案情:龙某婚前有一栋房产,龙某和妻子赵某离婚时,房产涨价八十万元。房产属于龙某所有双方没有疑义。赵某要求分割增值部分,法院没予支持。

说法:夫妻一方的财产在婚后的收益主要包括孳息、投资经营收益及自然增值。《婚姻法解释(三)》第五条规定:夫妻一方个人财产在婚后产生的收益,除孳息和自然增值外,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个人财产增多,其上述房产类增值是自然增值,离婚时不能分割。

四、中止妊娠侵权不支持

案情:朱某是一家事业单位的科研人员,工作繁忙不想要孩子。前不久,意外怀孕的她自行去医院中止妊娠,遭到丈夫、婆家的强烈反对。丈夫以朱某擅自中止妊娠侵犯其生育权为由,请求损害赔偿。

说法:男女都有生育自由,相对于男方,负责生产的女方生育自由权尤其应当得到保护。《婚姻法解释(三)》第九条规定:夫以妻擅自中止妊娠侵犯其生育权为由请求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五、婚续期间追索抚养费法律支持

案情:于某是某公司经理,妻子是全职主妇,在家带孩子。妻子带孩子、操持家务,辛苦不用说。于某经常出差,很少给妻子生活费。于妻将于某告到法院,要求他支付孩子的抚养费。

说法: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无论父母婚姻关系是否存续,子女都有权要求父母履行相关义务,给付抚养费。父子分离抚养费不能少。《婚姻法解释(三)》第三条规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父母双方或者一方拒不履行抚养子女义务,未成年或者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请求支付抚养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六、遇有特殊情况婚续期间共同财产可分割

案情:田某和丈夫有十万元的存款和价值五十万元的房产。钱存在田某丈夫的名下,由丈夫掌管。不久前,田某得脑出血等疾病花去六万元积蓄后,其丈夫要留部分财产打理自己的晚年生活,不再为田某继续支付医疗费。田某提出卖房子治病,丈夫更不同意。田某于是到法院,要求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说法:夫妻共有财产是典型的共同共有,共有关系存在共有财产一般不得分割,但特殊情形除外。《婚姻法解释(三)》在第四条中规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请求分割共同财产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有下列重大理由且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除外……(二)一方负有法定扶养义务的人患重大疾病需要医治,另一方不同意支付相关医疗费用的。

七、婚前贷款买房归登记方所有

案情:韩某婚前贷款买房,婚后发证,房屋产权登记在了韩某的名下。贷款婚后由韩某的妻子汤某与他共同偿还。两人现要离婚,汤某要求对韩某所买房屋按夫妻共同财产分割。

说法:房屋产权证书是房屋所有权的凭证,但不能机械地按照房屋产权证书取得的时间作为划分按揭房屋属于婚前个人财产或婚后夫妻共同财产的标准。《婚姻法解释(三)》第十条规定:夫妻一方婚前签订不动产买卖合同,以个人财产支付首付款并在银行贷款,婚后用夫妻共同财产还贷,不动产登记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可以判决该不动产归产权登记一方,尚未归还的贷款为产权登记一方的个人债务。双方婚后共同还贷支付的款项及其相对应的财产增值部分,由产权登记一方对另一方进行补偿。

八、父母出资产权属登记名下的子女

案情:齐某、纪某是一对小夫妇,刚工作两年的他们手中无积蓄,婚后一直租房住。齐某的父母因房屋拆迁得款一百万元,拿出五十万元给齐某买了一套二手房,产权登记在了齐某的名下。之后,两人因感情不和经常吵架,准备离婚。纪某提出,房屋为婚后给予,要求按夫妻共同财产分割。

说法:《婚姻法解释(三)》第七条规定: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出资人子女名下的,可按照《婚姻法》第十八条第(三)项的规定,视为只对自己子女一方的赠与,该不动产应认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纪某的请求不能得到支持。

九、双方都有过错,离婚损害赔偿请求不支持

案情:楚某和严某夫妻感情不好,楚某怀疑妻子严某有外遇,经常对严某侮辱打骂,严某一气之下出走与他人同居。楚某多次找严某,严某拒不归家。楚某提出离婚,要求严某予以离婚损害赔偿。

说法:离婚损害赔偿,是指夫妻一方有过错致使婚姻家庭关系破裂,离婚时对无过错的一方所受的损失,有过错的一方应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楚、严二人都有《婚姻法》规定的过错。楚某经常对严某侮辱打骂构成家庭暴力。严某没有离婚而出走与他人同居。《婚姻法解释(三)》第十七条规定:夫妻双方均有《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过错情形,一方或者双方向对方提出离婚损害赔偿请求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双方都有过错,他们的损害赔偿请求均得不到支持。

十、没退休养老金不能分,个人缴费部分可分

篇7

【关键词】佛教仪式音乐;文化人类学;心理影响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4-0125-02

佛教中的音乐是中国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早在魏晋时期,佛教梵呗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与中国各地不同的世俗音乐相互影响、相互结合,形成了主要的三大佛教音乐派系:南传佛教音乐、藏传佛教音乐和汉传佛教音乐。地处浙江东部的宁波自古就有“东南佛国”之称,有着浙东“四大丛林”之称的全国闻名的佛教寺院:天童寺、阿育王寺、七塔禅寺等。自宋代以来,宁波佛教又形成了以禅宗、天台宗、净土宗共融的“江东佛教”风格。

佛教历来看重用音乐“宣唱法理,开导众心”,在慧皎的《高僧传》中,他形容佛教中的音乐是:“玄师梵唱,赤雁爱而不移;比丘流响,青鸟悦而忘翥。昙凭动韵,犹令象马蜷局;僧辩折调,尚使鸿鹤停飞。”《醒心琴谱》:“南宋普庵禅师所作。佛教咒语也,有荡涤邪秽,安心怀护之妙。原曲为梵呗之歌,后谱入琴曲。其音节清净平和,自然安稳,为静虑涤心之妙曲。”这些都说明音乐在为佛教教义服务和在渲染佛教仪式的气氛时“宣唱法理,开导众心”的作用。

一、对天童寺瑜伽焰口仪式音乐的详实采录

笔者采录了2014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宁波天童寺僧众举行的瑜伽焰口仪式实况,对仪式中的音乐进行了现场录像和记录,仪式使用文本为《瑜伽焰口》,音乐以声乐为主要吟诵方式,使用的乐器有:小木鱼、铛、铪、引磬、小鼓、大鼓等。瑜伽焰口仪式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7:30仪式开始,主位金刚上师站于法堂中间,手持如意,斋主站于两旁,起腔唱《戒定真香》。17:45起唱“观音”念心经“供养咒”,大众师附合,金刚上师上香礼拜,斋主依次上香礼拜,念完唱“南无阿弥陀佛”。

18:00大众师绕行于四生六道坛、孤魂坛、至亡灵坛,金刚上师斋主依次上香、问讯。敲维那的法师起腔唱《莲池》,念“弥陀经”,唱《供养咒》《弥陀》,斋主礼拜。

18:20念完回主坛,由第二位法师颂,诵完偈文后,众僧唱诵《杨枝净水》,金刚上师、斋主依次上香礼拜,金刚上师行十方礼,斋主随礼,众法师互相行礼,礼毕登金刚座,戴毗卢帽,奏鼓段。

18:40《瑜伽焰口施食要集》开始,引磬和鼓声,众人唱诵《吉祥会启甘露门》,众斋主在香灯师引领下礼拜。

18:50第一金刚上师直颂“此一瓣香至收来在一微尘”,众师唱诵《佛面犹如净满月》。

19:00金刚上师诵“五方玉佛大威神,结界降魔偏刹尘”(众和),金刚上师登宝位,边颂“准提咒”边手持五佛冠,至额前正反顶礼,礼毕放回桌上,众僧唱念《稽首皈依苏悉帝》。金刚上师呼“毗卢如来”,众师起立和诵(鼓和引磬齐鸣伴奏),后唱诵《五方佛》。

19:25众师诵《大悲咒》一遍,唱“南无甘露五菩萨三遍。金刚上师摇铃,唱诵“我今振铃语,声遍十方处”,至“十二因缘咒”。

19:40上师三宝真言,众师唱诵《方便自性》,接唱诵《音乐咒》,金刚上师念“施食文”,念毕众师齐念“偈云”,金刚上师拍惊堂木,此时钟、鼓、木鱼、引磬齐鸣。

19:50金刚上师诵“三宝文”,大众师齐唱《志心信礼》,结印,维那师唱《音乐咒》,大众师和,此时,木鱼、钟、鼓齐鸣。

19:55金刚上师拍惊堂木念《皈依三宝》唱诵完毕,众人起立,钟、鼓、铃、木鱼齐鸣,奉请三宝,金刚上师手持檀香唱《香花吟》,众师唱《香花清》,金刚上师请圣,金刚上师唱诵《启告十方》,大众师齐唱《十方一切刹》至“普供养菩萨莫诃萨”,金刚上师念《萨荔多文》,诵毕金刚上师摘冠,念:“南无阿弥陀佛”,下座唱诵《回向》,大众齐唱:“施食功德殊胜行,无边声符皆回向,普愿沉溺诸有情,速往无量光佛刹,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斋主同金刚上师礼拜,仪式结束。

以上仪式的全过程共运用二十八首唱诵:《戒定真香》、《天厨妙供》、《观音》、《弥陀》、《莲池》、《千华眙上卢舍那佛》、《杨枝净水》、《吉祥会启甘露门》、《五方佛》、《香盖》、《稽首皈依苏悉帝》、《礼请诸圣贤》、《嘛呢哞》、《十二因缘》、《志心信礼》、《方便自性》、《安曼怛》、《音乐咒》、《萨哩执稹贰《谛想清净》、《音乐咒》、《十方一切刹》、《以此振铃申召请》、《我今奉献甘露食》、《一心召请》、《六趣偈》、《稽首皈依雄》、《回向》,音乐贯穿到整个瑜伽焰口仪式的过程之中。瑜伽焰口仪式中的音乐即在祭奠亡灵、消灾祈福等仪式中运用的音乐,是信徒自我修练的一种途径。法师和信徒在演奏仪式音乐、唱诵仪式音乐时关注到自己内心世界的变化起伏,控制自己的内心回归淡泊、平静的状态。从天童寺瑜伽焰口仪式音乐的曲调、旋律特点中可以看出为了迎合当地民众的风俗习惯,仪式音乐大量吸收了宁波本地民间音乐素材。这种内容和形式上的民间化、世俗化是为了更好地宣传佛教教理教义,这种佛教音乐观念是佛教普渡众生思想渗透到世俗社会中的最有效的手段。

二、佛教音乐对人的心理产生作用的体现

(一)佛教音乐培养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们从事音乐活动主要是为了从音乐中体验美、感受美,不断地从生活中感受美好事物所形成的音乐体验。佛教中的音乐同样也是帮助信徒们去体验生活中的美好,摈弃信徒在生活、工作中所产生的恶念,激发信徒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和积极人生状态的向往,引领信徒摆脱生活困境和内心痛苦,达到内心安详平和的人生状态。

(二)佛教仪式中的音乐对信徒积极心理的支撑作用

在佛教仪式上,音乐是用来渲染整个佛教仪式气氛、营造佛教的神秘感和庄严神圣氛围的。参加佛教仪式的信徒们置身在神秘庄严的佛教音乐的仪式法会上,使他们的心灵从烦躁不安和欲求不满的现实社会中转换到安静祥和、庄严肃穆的精神体验,借助音乐使信徒感受神灵,实现与神灵的交流互动等,使信徒通过佛教音乐营造的氛围了解人生、认识人生和顿悟人生,从而影响信徒对不良行为的有效控制能力,支撑健康乐观积极的人生心理状态。

(三)佛教音乐传播和谐人生观念

佛教音乐中传递着佛教的教理教义,佛教教义主张众生平等,用慈悲、宽容的胸怀对待他人,无论这个人是你的亲人、爱人、仇人或者陌生的人,提倡信徒遵守社会规范和次序,尊重和敬畏生命,主张人们和平共处,培养信徒的仁爱之心,将这种仁爱传递到家庭、单位和社会上的陌生人之中,营造一种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存的社会环境,同时通过唱诵使信徒更容易了解和记住佛教的教理教义,将佛教众生平等、弃恶从善的思想灌输给每一位佛教信徒,并通过信徒在现实生活中的言行来实现佛教的思想,进而通过共同的追求和信仰增强了相互之间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参考文献:

[1]梁慧皎.高僧传・鸠摩罗什传(卷四)[A].大正藏(第50册)[C].石家庄:河北省佛教协会,2005.33.

[2]张悦鸣.天童禅寺[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8.

[3]杨秋悦.瑜伽焰口仪式与仪式音乐[J].乐府新声,2012(02).

作者简介:

朱惠娟(1979-),女,安徽省淮南市人,硕士,宁波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

篇8

关键词:音乐文化;黄河;交融;认同;标准

中图分类号:J60―02 文献标识码:A

近代中国音乐作品中的协奏曲,来自西方。中国利用这种音乐形式创作了不少中国民族的音乐作品,大家所熟知的钢琴协奏曲《黄河》就是其中的精品之一。这首乐曲是中国人运用来自西方的钢琴这件乐器,用协奏曲的形式,演奏出表现中国民族精神、振憾人心的动人乐章。

在倡导中西文化交流的今天,《黄河》无疑向世人证明了文化交融和多元化的必要性。其实,只要稍为留意一下我们身边的一些文化现象,就不难发现来自西方的文化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影响。原是西方的东西,今天却成为我们中国人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任何一种文化从来就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历史的不断变迁而发展变化的。一种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除了自身的创新,必然还会有对外界其它文化的吸收,这种创新和吸收导致文化的不断变化,有变化才有发展。历史是流动的,文化也是随着历史发展而流动的。我们说文化是一条河流,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总是在继承、批判、吸收、创新和传承。因此,我们在看待一种文化时应当用“动”的眼光去审视。

事实上,我们许多人缺乏的就是这种宽阔的文化视野,以致陷于一种简单的、机械的二元论文化思维。长期以来,西方的思想和文化以及艺术的价值与传统具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并作为跨文化的普适性标准,被认为是居于世界文化主导地位的。它困扰着第三世界音乐文化发展和与西方交流的诸多问题。如我们看到的中国国家卫星电视教材《交响音乐赏析》,其在有很大影响力和覆盖能力的媒体中广泛传播,仍鲜明的重复着文化虚无主义的话语,即西方音乐优于其它音乐文化,在第1集的配音中有如下叙述:

回顾往昔,几千年的文明史告诉我们,劳动创造音乐,而音乐则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从而更加促进劳动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曾几何时,人们开始对音乐价值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将它看作是人类崇高智慧创作的结晶。然而,在这些不朽的结晶中,有哪一种是最能够启发人们思想、最能够反映人们的精神世界,同时又是最能够震撼人们心灵的典范呢?今天,它的答案已显得十分清楚和肯定:交响乐。这一在音乐艺术中经过长期孕育产生的完美骄子,是占据这一显赫位置上理所当然的代表。

以上结论无疑确立了欧洲音乐的世界中心或主导地位。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们无法摆脱他们对全球多元文化知识的缺陷与陈旧的学术思维定式的狭隘,以及旧的音乐教育观念的局限。有人甚至说,这是中国高等音乐教育与国民音乐教育中仍然没有摆脱的殖民阴影。

从后殖民文化批评时代来看,德国布莱梅大学教授君特和美国西北大学教授雷默所持有的言论,是足以批评这些中国高等音乐院校教授的欧洲音乐中心观念。君特教授就曾指出:在中国,他看到一些中国知识分子正在为把欧洲音乐置于其他民族音乐之上而努力。也看到了一种向西方音乐看齐的完整音乐教育体系。他认为:未来的音乐教育也不是采取(中西)双轨道路,它更应该是一个由多元文化编织而成,能在东西方文化内部及其各文化之间建立的联系网络。雷默教授则认为:美国和中国这样一个在历史价值体系、政治和经济体系、教育体系、传授艺术的方式等方面完全不同的国家的人,这两种文化完全不同甚至对抗的人,却彼此感兴趣要互相学习呢?雷默还谈到:每种文化都有它的灵魂(精神)。你们的中国学生也需要分享你们中国文化中音乐所赋予的灵魂;正如常任何其它文化需要它的灵魂一样。如果一种文化一开始它就可能丧失了它的个性的音乐,那么一开始它就可能丧失了表达它的个性。雷默对不同文化音乐精神价值认可的表达和那种“最能反映人类精神世界,同时又是最能震撼人们心灵的典范的交响音乐”的表述是截然不同的。

对同一事物怎么会有不同的认识呢?从文化背景来讲,君特与雷默所处的德国与美国国民音乐教育体系中,已经完全承认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现实,以及建立在全球多元文化基础上的文化价值观和认识论,而在中国音乐教育体系中,今天仍然是以欧洲音乐体系为中心的音乐教育、价值观和认识论基础,因此,重复着“交响音乐是最能震憾人们心灵的典范”这样的话语也就顺理成章。

曾有无数的文章描述中西文化之不同、优劣、高下、强弱,不少学者更提出了对待这种不同的方针、办法和策略,其中包括全盘西化、中西融合、洋为中用以及最近的文化价值相对论等等。20世纪有关中西文化关系的争议,正是处于这样一种激烈和紧张的关系中。如钢琴协奏曲《黄河》,有人看作“洋为中用”的典范的产物;有人则看作是民族化的产物;有人则看作是西方浪漫主义音乐在中国本土的翻版;有人则看作是新的民族音乐或新的传统音乐的产物;有人甚至还认为“上身穿西服下身穿中式棉裤”的产物。谁对谁错呢?正如我们对钢琴一黑键#D的界定,我说是#D,你却说是bE,谁对谁错呢?实际上,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或规定:这涉及到语言文化学的“能指”和“所指”的概念。我说是#D,你说是bE,各自站在不同的调性系统,都有其不同的意义。我说是民族化,你说是西方化,也都有各自音乐系统的理论根据和文化意义。

人类学家阿加昂・阿帕杜瑞艾(Arjun Appadurai)在20世纪90年代伊始发表的对当前全球性文化特点的描述,被认为是对当代世界特性的最精辟的概括之一。他认为,在资本主义后期的当代社会,资本的全球性积累造成了文化、经济、政治等的全球性联系。人群、媒体、技术、经济以及观念这五大要素已经实现了全球的连接,造成了世界性的文化流动。如今,哪怕是在一个荒僻的角落,人们仍然可以通过全球性媒体――网络而体验“想象出来的、很遥远的世界”。因此,传统上把各种文化、人群分开的国界的分隔,语言的障碍和距离的阻挠等,在今天的全球性文化连接面前已经失去了很多本来的意义。

在当代中国民族文化中,既有西方古典文化和资产阶级文化的影响,也有无产阶级文化的存在。西方古典文化和资产阶级文化、都是西方文化,我们当然有理由说西方文化是中国当代民族文化的重要因素。现在所说的中国民族文化,已远远不是中国古代文化意义上的可谓民族文化了。西方文化对中国民族文化而言,是新鲜血液,是丰富了中国民族文化,并且不断改造着传统的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的某些东西已被中国文化吸收,成了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因素。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进一步融合,西方文化中的一些东西还在不断地被我们吸收,被我们消化,进而融入中国当代民族文化之中。

篇9

关键词:幼儿园;中华饮食文化教育;原则与途径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085-02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珍视幼儿生活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对于幼儿来说,“吃”是幼儿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从“吃”入手对幼儿进行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是可行的。现在很多幼儿对中国的饮食风情知之甚少,而对肯德基、麦当劳等西方饮食文化却津津乐道,这种状况不得不令人深思。中华饮食文化是一定历史阶段中华民族文明风貌的反映,从中华饮食文化入手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有利于加强幼儿对中华民族的了解,树立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因此幼儿园对幼儿进行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幼儿园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的原则

原则指人民经过长期检验后整理出来的,在说话或行事时应该遵循的法则或标准,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的过程中也应遵循一定的规则,确保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结合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和中华饮食文化的相关特征,在幼儿园进行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立足传统菜系的原则、围绕地方名吃的原则、结合幼儿饮食特点的原则。

1.立足传统菜系的原则。立足传统菜系的原则是指着眼于传统菜系展现的民族风情、体现的民族精神,从宏观上把握饮食文化特点,高屋建瓴,科学、高效地的在幼儿园开展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饮食习俗和饮食风味千差万别,最能反映这一特点的当属我国的菜系。菜系的制作工艺在一代代传承中不断地融入创新和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说,菜系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承者和民族文明的书写者。在幼儿园开展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的过程中,立足菜系有利于幼儿感受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幼儿吃苦耐劳、团结奋斗等民族精神。像山东菜系以清香鲜嫩、味纯著称,尽展了山东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广东菜系花色繁多,美观新颖,在烹饪技术上兼有西式菜的特点,展现了广东劳动人民的对精致生活的追求和超前的开放思想;还有注意刀工的浙江菜系、长于熘炒煎煨的福建菜系、重熏腊原料的湖南菜系,无不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为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个性奠定了基础。幼儿园在进行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的过程中,各种活动的开展、情境的创设等都应立足充满文化气息的传统菜系,用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影响幼儿,用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感染幼儿,使幼儿对中国饮食文化能有初步的认识,并激发其对中华饮食的兴趣,为以后幼儿园开展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活动做好铺垫。

2.围绕地方名吃的原则。围绕地方名吃的原则是指充分利用各地方名吃特有的文化内涵、历史价值等,将各地的历史风貌、风土人情及文化底蕴展现给幼儿。幼儿园以各地特色名吃为线索展开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有利于幼儿全面、具体地了解各个地方的民俗习惯与风土人情。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饮食习惯各不相同,或嗜麻辣,或喜生猛,或尚清淡,或重浓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从全国范围来看,像北京烤鸭、天津“狗不理”、太原的刀削面、新疆烤羊肉串等都展现了不同地方的民族特色。除此之外,还有像南京名吃虎皮三鲜、苏州美食酱鸡、桂林的鸳鸯马蹄等驰名中外的地方美食。立足地方菜系的原则充分地将各地特有的人文风貌、饮食习俗充分展现给幼儿,从而使其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民族,了解民族的饮食文化。各地方菜系色香味俱全,且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更肩负着传承中华饮食文化的伟大使命。幼儿园围绕地方名吃对幼儿进行饮食文化启蒙教育,使得有些枯燥无味的国学文化、民族精粹能够以一种“色香味俱全”的方式呈现在幼儿面前,有利于激发幼儿兴趣、拓展幼儿视野。

3.结合幼儿饮食特点的原则。结合幼儿饮食特点的原则就是要立足中华饮食文化相关知识,并充分结合儿童兴趣点、认知水平和饮食需求等对幼儿进行教育。在幼儿园开展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无论是“传统菜系”的讲解,还是“地方名吃”的渗透,都应从幼儿实际情况出发。幼儿园开展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时,应充分立足幼儿对饮食口味的偏好和饮食造型的兴趣,借助多样的主题活动将中华饮食文化教育渗透其中。像造型奇特、口味香甜的糖葫芦将劳动人民巧用大自然食材的智慧展现给幼儿;造型夸张的陕北面花、胶东大馍呈现给幼儿的则是劳动人民在饮食制作上的精美细致。食材的碰撞把饮食的韵味渲染得分外浓郁,相信幼儿在这种渲染中对中华饮食、中华饮食文化的情感也会更加深厚。幼儿园结合幼儿饮食特点开展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有利于充分调动幼儿兴趣,提高幼儿参与度,从而增强幼儿对本民族饮食文化的认知和情感,也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培养铺平道路。

二、幼儿园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的途径

1.欣赏中华饮食菜品。幼儿园在进行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时,可以通过图片、实物展示等方式,选择刀工精湛、色彩鲜明、形状奇特的菜品向幼儿展示中华饮食的外在形象美,给幼儿视觉上的冲击。制作精细的川菜夫妻肺片、多而不杂的粤菜及第粥,展现的是工艺美;乳白清雅的鲁菜奶汤蒲菜、色泽红亮湘菜辣子鸡等展现了色泽美。中华饮食文化的外在美,可以让幼儿通过视觉切实感受到,而中华饮食文化的意境美则从听觉、嗅觉和心灵上影响着幼儿对中华饮食文化的认知和情感,还有饮食礼仪之美、饮食环境之美等,都把幼儿的美感引向新的境界,提升了幼儿对中华文化的审美认知。幼儿园还可以借助一些关于中华饮食的名人轶事、喜闻乐见的饮食习俗,进一步加深幼儿对中华饮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将抽象的中华饮食文化,转变为形象、具体的事物,引导幼儿将饮食美味与饮食的内在精神追求结合起来,真正去欣赏和享用中华饮食带给他们的视觉盛宴。

2.体验中华饮食制作。中华饮食的制作手艺是撰写人类味觉记忆史、民族文明的通用语言。幼儿园在中华文化饮食启蒙教育活动中通过图片的展示、故事的讲解,可以激发幼儿直接参与饮食制作,有利于幼儿感受饮食制作带来的快乐,享受中华饮食带给他们的酣畅淋漓的美感。中华饮食的制作过程展现了劳动者对自然馈赠食材的灵活运用,其中渗透着劳动者的智慧美和劳动美。一是选料丰富广阔,“我们中国人便从树上吃到陆地,从植物吃到动物,从蚂蚁吃到大象,吃遍了整个生物界”;二是调料复杂精细,常见的调味品像酱油、豆豉、味精、醋、酒、生姜、麻油等足足有几十种;三是烹调手法精湛深奥,像凉拌、炒、蒸、煮、煎、炸、焖、h、炖、煨、烧等有几十种;四是刀工严谨讲究,食材可切成片、丝、条、块、丁、粒、米茸等大小均匀、厚薄适中的各种形状。正是这种灵活而非机械的饮食制作技术,使中华饮食文化完成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超越,使中华饮食文化充溢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而幼儿置身其中,必定会受其熏陶,潜移默化中培养起对中华饮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体验制作时,幼儿园可以利用幼儿好动的特点,借助各种炊具唤起幼儿动手的欲望,提高幼儿的参与度。让幼儿扮演小厨师为大家制作各种美食,启发幼儿团、捏、搓出元宵、月饼、饺子、麻花、烧饼、面条等,让幼儿置身其中,为他们提供更多体验中华饮食文化的机会。

3.感受中华饮食文化。中华饮食是一个历史文化长卷,在这个历史文化长卷中,幼儿能够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丰富民族文化的情感,感知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尤其是民族节日饮食文化中的多姿多彩内容,更有利于幼儿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灿烂辉煌。“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春节除旧迎新除夕饺子宴,“火树银花不夜天,万家灯火十五晚”的张灯结彩闹元宵,“雄黄酒、插艾蒿、吃粽子,龙舟竞技九州同”的纪念屈原爱国情怀的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月,吴刚嫦娥同祝贺”的阖家团圆中秋节等,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节日饮食文化,传递给幼儿的是爱国主义情怀,民族文化饕餮。

幼儿园在开展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时,可以通过图片、广播、实物展示等途径,刺激幼儿的感官。幼儿通过欣赏、体验制作和感受中华饮食文化,对中华饮食文化由知之到熟之再到爱之,逐渐地由远及近、由景及情,耳濡目染,从最初的感知中华饮食文化,逐步升华到热爱祖国璀璨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情感中来。

历经时代变迁,洗尽铅华,却将某些烙印在人类心田的中华饮食文化传承下来,曾经的色泽和风味在劳动人民的创作下瞬间复合。如今国家逐渐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幼儿园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积极开展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也就显得尤其重要,这也预示着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承将绵延不断,中华民族的文明将继续被书写。

参考文献:

[1]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84.

[2]郭于华.社会变迁中的儿童食品与文化传承[J].社会学研究,1998,(1):75.

篇10

【关键词】饮食文化,特色旅游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中国是一个讲究美食的国家,中国的餐饮文化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成为了中国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餐饮文化旅游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二、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情结

1、饮食文化情结的定义

旅游饮食情结就是基于人们对异地饮食文化的认识及好奇,而产生的趋向他乡,品尝异地美味佳肴和欣赏异地饮食文化并借此满足或实现自己心境平衡的持续性愿望和情绪。

2、旅游者饮食文化情结的具体表现

(一)、品尝异地风味饮食的欲望

中国人对待旅游饮食,不把它仅仅看作是果腹的手段,而重在品尝和欣赏,而且很多旅游者同时也是美食家,品尝异国他乡的美食是旅游中的一大享受。由于地理环境,物产气候等方面的差异,加上民族传统烹饪技艺的不同,产生了饮食上的地区差异性。正是这些饮食上的地区差异性,才产生了饮食方面的旅游吸引力。

(二)、了解异地特色烹饪技艺的欲望

旅游者在品尝和欣赏了美味佳肴的同时,为了增长自己的烹饪技艺,更好的介绍目的地的美味佳肴,他们常常对菜肴的制作流程很感兴趣,经常向服务员和烹调师询问一些菜肴的制作方法和工艺流程,得到满意的答复后,他们会感到特别愉悦。

(三)、感受异地奇特的就餐环境、进食方式的欲望

不同的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包括吃什么,如何吃,和在哪里吃等多个方面。对于旅游者,这也是旅游饮食情结之所在。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项高档次的审美活动,好奇心是人们求知的理解的基本的精神需要,这种需要会驱使人们去探索周围的一切,并具有强大的推动力量。

(四)、探求异地佳肴背景文化的欲望

旅游者在品尝美味佳肴的同时,如果能了解到渗透与于饮食中的人文历史典故,不但他高了旅游品位,而且让其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心理满足。

三、中华饮食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在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中,“吃”往往被摆在首要位置。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中华饮食文化在当下旅游活动中不仅能为游客带来更多的文化享受,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彰显与弘扬的良好平台。饮食文化与旅游的进一步结合,一方面使得传统饮食文化在旅游活动中得到更多的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饮食文化亦能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和品位。二者有机融合,将发挥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的优势效应,真正实现传统文化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的和谐局面。

当前,我国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多数还停留在以味觉体验为主的外在形式,很少能够全面反映饮食文化的全面特征和内在底蕴。中华饮食文化通过数千年的发展,不仅具有取材丰富、烹饪技法发达的直观特点,更重要的是艺术、哲学、医药、宗教等传统文化在饮食文化领域均有所体现。在食物形象、饮食环境、器具、风俗等方面,中华饮食均呈现出了丰富的美学特征,而这一系列审美元素正是旅游活动尤其是旅游审美活动当中最为宝贵的资源。因此,我们应进一步挖掘和发展传统饮食文化中的各类审美元素,使饮食文化和旅游经济得到真正的互动发展。

四、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

中国目前饮食文化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并不十分理想,这是由于饮食文化对于一般的大众旅游来说显得过于单薄,很少有人专门为某一种饮食而不远千里地花上大把的钞票。另外,人们普遍认为,饮食的功能是饱肚之用,要把它作为一种文化来开发,只能是对一些专门的人开放。但是,我们也不能不认识到旅游本身便带有一定的贵族性质,是人的高层次需求,所以说这其中还是有许多值得挖掘的地方。目前,中国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以各地风味美食为吸引物的佳肴品尝游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餐饮业随经济飞跃而蓬勃发展,烹饪技术随科技腾飞而有了长足进步,涌现出数以百计的传统菜、创新菜,创制出不同风格、新意迭出的宴席。同时,随着人民收入的增加,消费水平的提高,旅游者不再仅仅满足于吃饱,而是希望尽情地享受各地的佳肴美食,满足求新、猎奇的心理和审美观念等多方面的需求。为适应人们新的消费需求,中国各地的传统风味菜肴纷纷上市,除北京的仿膳菜外,西安、杭州、开封、济南、扬州等地还挖掘研制了仿唐菜、仿宋菜、孔府菜和红楼菜等。这些特色菜肴引起了海内外旅游者极大的兴趣,纷纷前来品尝和旅游。

2、以养生、医疗、保健为吸引物的药膳保健游

中国饮食文化和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人们向来就很重视“医食同源”,“药膳合一”,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烹成各种美味的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汉族的天麻炖子鸡、当归药膳鸡,壮族的三七炖鸡,纳西族的虫草鸭、贝母鸡等都是“药膳合一”的代表,利于强身健体,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曾几何时,人们为“吃不上”、“吃不饱”而发愁,今日却为营养过剩,不能吃而担忧。如今的食客注重的是“三养哲学”――营养、保养、修养,尤其是老年旅游者更注重养生保健,延年益寿。他们已不再把追求食品的美味放在第一位,而是希望通过旅游强身健体,希望品尝具有医疗保健功效的药膳食品。因此,老年人是开发药膳保健游这类旅游产品的最具潜力的市场。目前已开发出一些较浅层次的药膳保健旅游产品,如南京双宝楼宾馆推出的“时珍苑”药膳品尝游,药膳种类多达300多种,菜、粥、点、饮无一不由南京中医学院养生康复系的专家学者精心搭配,再通过名厨的精心烹调,形成了中国目前为数不多的药膳系列,满足了人们在心理上更高层次的需求,受到国内外旅游者的广泛欢迎[1]。

3、以感受历史文化的积淀,弘扬饮食文化为吸引物的饮食文化旅游

近年来,西式快餐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抢占市场份额,中餐企业发展更加举步维艰。而且,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双休日的实行和假日的延长,居民外出旅游就餐的机会增多,消费增加,大众化成为目前中国旅游餐饮市场的主流。游客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他们不仅要吃上色、香、味俱全的食品,而且希望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中国地方名菜小吃往往伴有传奇的故事传说,旅游部门如能将这些加以开发利用,让游客边听(听故事)、边看(看原料、工序)、边尝(尝味道)、边思(思意蕴),使游客乐在其中,这样既弘扬了民族饮食文化,又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提高了旅游地区的综合吸引力。事实上,饮食文化旅游,关键不在于饮食和旅游,而在于“文化”,于吃中讲求文化,于旅游中弘扬文化,令旅游消费者真正达到以吃为方式,以精神享受为目标的愿望。开发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弘扬文化。中华饮食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它们在不同程度上曲折地反映出各民族的物产、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经济水平等状况。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意在突出饮食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

五、开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尽管目前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不很理想,但长远看,中国饮食文化旅游市场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大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充分利用旅游活动所占有的空间和时间,大力开展旅游活动,无疑会拉开一道别有情趣的风景线。

1、注重产品文化内涵

文化是当今社会人们的一大追求,是旅游产品开发的灵魂,目前,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基本上以品尝佳肴为主,开发者往往忽视对中国几千年深厚的饮食文化传统的发扬,旅游者所看到的往往只是菜肴表面的色、香、味、形。因此,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注重文化内涵,要特别注意把握产品的文化特色,在“文化”上做文章。

2、突出当地特色

为迎合复杂多变的口味需要,各地纷纷引进外地菜肴,仿制其他地区的口味,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经济收入。由于家家仿照,就难以把握原汁原味,从而使各大菜系纷纷串味,失去了原来的风味特色,失去了中国饮食文化独特的魅力。因此,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一定要立足于当地,保持本土化,突出地方特色。

3、注重产品的创新

发展经济学认为,一项旅游产品从其开发,投入生产,进入市场,直至完全退出竞争市场都要经过一个生命周期。饮食文化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也避免不了这一原则性问题,为了使某一黄金旅游产品长期存在,从产品的设计、开发到产品的市场定位等多个方面全方位的加以改革,使产品不断适应时常激烈的竞争需要,在消费者心目中保持常新的理念。

4、坚持可持续发展

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注重保护旅游生态环境是21世纪旅游产品开发最重要的原则。对于食品而言,从表面上看,似乎与生态资源的保护并没有太大的联系,而实际上,食品原料的采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自然环境的良好与否,保护好环境,才有可能拥有更多的原料提供给食品生产。

六、结束语

饮食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不仅促进了旅游,同时也对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进行了传扬。两者的相结合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同时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旅游模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