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细则范文

时间:2024-01-16 11:45: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细则

篇1

关键词:施工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一、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重要性

由于历史原因、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施工企业在扩大经济规模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企业应收账款金额居高不下,这就增加了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加上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施工企业融资压力也不断加大,客观上要求施工企业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尤其要把经营主动权牢牢把握在手里,避免应收账款变成呆账、坏账。施工企业加强应收账款管理,一方面可以快速回笼资金,做实企业收入,保障运营资金的安全回收,在增加企业现金流量的同时,提高资金运营效率。另一方面,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也可以为企业融资活动减轻负担,通过应收账款保理等业务的应用,能够使企业有效盘活营运资金,有利于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另外,加强应收账款管理也是现代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企业资金安全、加快资金周转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的成因分析

1.施工企业管理者缺乏风险意识

当今社会大多企业都具备良好的企业信誉,能够及时归还拖欠的工程款项。但也有部分招标方不顾企业信誉和社会道德,故意拖欠施工企业的工程款项,甚至不打算还款。作为施工企业的管理者,为了提高个人经营业绩,不顾企业经营风险,盲目承揽工程,甚至不惜垫资施工。而且在施工前,既没有对招标单位进行详细调查,也没有对施工项目进行全面分析,更没有科学评估应收账款的回款风险,最终导致应收账款迟迟不能收回。

2.相关制度执行不力,对资金缺乏有效监管

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的有效管理既需要以完善的制度为基础,也需要以有力的执行做保障。目前许多施工企业虽然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但却很少对应收账款管理进行制度性规范,使得企业对应收账款缺乏有效的监管,导致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不断加大。加上管理层及财会人员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在思想上对应收账款管理不够重视,使得一些制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甚至于应收账款堆积却无人问津,监管严重不到位。

3.建筑行业市场不完善,导致恶性竞争

建筑业市场整体供大于求,这是不争的事实。总体上看,建筑业市场“施工企业多,建筑项目少”的特征较为明显,这种失衡的供需关系迫使施工企业不得不提高自身施工技术和施工质量,并想尽一切办法承揽工程,其中就包括以垫资的方式来获得施工资格。这种恶性竞争的方式不但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增加了施工企业的经营风险,出现了故意拖欠工程款项的不道德行为,而且施工企业为尽快收回工程款项,送礼物、送红包的行为成为常态,使得腐败之风盛行。

4.施工企业应收账款催收及清理手段落后

施工企业回款难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企业缺乏有效的催收手段,而且未能及时采取必要的应收账款清理措施。一方面,施工企业应收账款多由财务部门负责,而财会人员多采用传统的电话沟通等催账方式,催收手段较为落后,效果不明显。即使派专人负责催收,一旦出现客户无法还款,必然会加大收账费用以及坏账成本。另一方面,施工企业缺乏必要的应收账款清理措施。催收人员未能客观分析拖欠账款的原因,使得一些不易收回的应收账款未能得到有效清理。

三、加强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对策

1.转变观念,控制源头,严审施工合同

施工企业要转变经营观念,对投标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要充分了解建筑行业市场情况,尽可能详细地掌握招标单位的相关信息,找准市场定位。同时,要控制源头,减少应收账款的额度及频次,从源头上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施工企业资金管理效率。此外,要严格审核施工合同,努力规避财务风险。施工企业要重视合同的每一个细节,充分考虑材料价格上涨、人工费用增加、政策变化等因素,避免不确定因素对日后应收账款的回收产生负面影响。

2.完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加大催收力度

施工企业应完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做好应收账款的监控工作,加大催收力度。要制定实施细则,安排专人负责监控与催收,对应收账款按账龄进行分类,并制定相应的清理措施。此外,要加大催收力度,根据账龄的分类与分析,做好应收账款的对账与签认工作,定期进行实地考察,及时掌握债务人偿债能力的变化情况,做好正常应收账款的清理工作,及时处置长期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通过一定的激励方式来调动账款催收人员的积极性,促进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的回收。

3.提高施工技术与质量,减少应收账款生成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施工企业唯有不断提高施工技术,努力提高施工质量,才能从根本上占有市场,降低应收账款比例,从而避免恶性竞争带来的不良后果。施工企业应积极采用先进的施工设备,提高施工作业人员的操作技能,进而提高施工效率与施工质量。只有施工人员技能娴熟了、经验丰富了,施工进度与施工质量才能同时得以保证,才能使施工企业以较低的成本承揽到更多的工程项目,进而确保应收账款的及时回收,做好应收账款的前期控制工作。

4.建立健全应收账款催收制度,采取有效的催收方式

施工企业应设置独立的应收账款催收岗位,委派专人负责催收与管理。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将应收账款的催收工作与员工绩效考核及奖励政策相挂钩,并将其纳入到制度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应收账款的账龄,依据账龄的长短采取与之相匹配的激励措施。另外,对于恶意拖欠工程款项的,要积极运用法律途径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对于确实因经营不善等原因引起拖欠款项的,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合理的应收账款清理方式,以免形成呆账或坏账,给施工企业带来损失。

参考文献:

[1]马超.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探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6.

篇2

一、建筑施工企业应收账款对企业经营造成的影响

应收账款对企业的经营有不利的影响,同时也有有利的方面,如果建筑施工企业存在部分应收账款是合理的,可是当企业应收账款的增长速度太快,金额过大的时候,就会给企业的经营造成不利的影响。

(一)建筑施工企业应收账款造成有利方面的影响

一定的应收账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产品的销售数量和销售渠道,进而使得建筑企业在市场中的占有率得到极大提高,扩大企业产品在建筑行业的影响力,促进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建筑施工企业应收账款造成不利方面的影响

企业的应收账款并非是一种货币资金,而是一种债权,无法及时投入到资金支付和生产投资运转中。当建筑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的数额过大时,企业正常的资金周转就会受到影响,进一步降低企业投资的机遇。同时,应收账款以一种债权关系存在,只是账面上实现的利润,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金利润,不利于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另外,应收账款具有坏账损失的特点,企业在进行回收时,还要承担一定的管理成本,使得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利润大幅度下降。

二、建筑施工企业应收账款存在的主要原因

(一)没有健全的市场信用机制

当前市场信用机制的不健全,使得一些企业的资金链发生断裂以后,无法按照合同的规定对建筑施工企业支付相应的工程款项。

(二)建筑施工企业没有严格的应收账款管理体制

缺乏完善和科学的应收账款管理体制,或者是无视现有的规章制度,导致不同部门在账目核对时出现问题,同时也没有健全的责任制度,导致问题出现以后,无法找到具体的责任人。

(三)缺乏完善的内部激励机制

建筑施工企业缺乏完善的应收款内部激励制度,不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会对企业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强化建筑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预报核算的措施

(一)建筑施工企业需要设置专门的部门管理和核算应收账款

构建专门的部门同时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应收账款的管理和核算,以便可以及时了解企业应收账款的状况,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二)强化管理有关的承包合同

尽管建筑施工企业的外部环境不能够被有效控制,可是企业还可以通过强化双方签订承包合同之前的应收账款信用评估,进而对不同的客户采取不一样的应收账款信用措施,对一些资金不能够保证的建筑工程,在签订合同时就要慎重考虑。同时,企业还需要根据《合同法》的有关标准,构建健全的应收账款合同管理制度,清晰不同管理部门的责任。另外,双方在具体签订工程项目合同的过程中,要尽量运用符合有关规范的文本,如果特殊情况下,需要企业自拟合同文本时,就要保证合同内容的完善、详细,特别是关于合同条款方面的细则,必须要确保双方没有异议。要保证严格审批工程项目合同,相对于一些内容重要,金额很大的合同,建筑施工企业需要让法律顾问进行审核,再通过领导做出决定。要构建完善的工程项目合同台账制度,并且搜集和整合好所有的凭证,特别是当合同需要变更以及后期解除的时候,一定要保存好书面凭证,防止因为合同问题造成建筑施工企业应收账款无法及时收回。

(三)构建建筑施工企业应收账款进行回收时的责任制度

在签订合同到应收账款催收的不同过程中,企业都需要将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奖金制度联系在一起。要适当警告一些逾期没有收回应收账款的部门和个人,并要接受全体工作人员的监督,而对于一些导致坏账的机构和个人,企业要根据有关的制度规范做出必要的惩罚,在进行工程项目主要负责人员的绩效考核时,要把应收账款有关的指标适当增加。

(四)构建完善的应收账款台账和档案管理体制

企业需要根据建筑项目、客户设定的台账和档案,对建筑施工企业不同施工项目以及不同客户所有应收账款产生、增加或减少、存在时间和余额等有关信息做出细致的登记和整理,详细分析不同债务人应收账款的还款情况,最大限度避免产生坏账。

篇3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和管理活动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保障,更是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针对财务管理进行的财务内部控制则是企业顺利实施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1]。企业财务内控实质是企业为实现某些效果或达到某些目的而采取的针对财务管理方面的一些控制活动,具体包括控制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信息沟通与监督等五大要素[2]。

T公司是我国南方地区最大的一家专业从事起重设备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的上市公司,是国内两家主要的电解铝专用起重设备制造商之一,其主要经营范围包括:铝冶炼专用起重设备、钢铁冶炼专用起重设备、核电起重设备、电解铜、铅、锌专用起重设备、港口门座式起重机、铁路铺架设备、通用桥、门式起重机等。

作为规范化运作的上市公司――T公司在公司运营特别是财务管理上基本走上了正规化,但是随着公司快速增长式发展,目前该公司在财务内控管理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公司各项目财务管理规范的全面性与实用性不足、资金安全控制不到位、应收账款及财务保障控制处理措施无力、预算管理流于形式、审批权限过于繁杂、内部审计与考核不够全面等,这些问题随着公司的发展日益突出,导致运作效率低下,阻碍了公司的健康发展。

一、T公司财务内控制度问题解析

(一)资金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资金管理流程形同虚设

资金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血液,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做好资金的安全管理是企业正常运转的基础,是企业风险控制的核心[3]。

T公司作为一家上市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标准流程与控制制度,制度本身没有问题,完全符合国家对上市公司的要求。但是在企业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流程不熟的现象,导致公司在日常办公费用报销、公务接待、内部人员借款、采购付款等方面的实际操作流程比较混乱。在实际操作中同样一笔款项存在多个领导可以审批的情况,权限交叉比较严重,在审批及事后追责过程中也产生了相互推诿的现象。

T公司在资金管理的审批流程不合理,1000元以下金额的审批层级就高达五级,一方面相关审批领导出差会导致急需资金无法支付,另一方面过多的审批层级会影响办事效率,且在事后追责时相互推诿。

(二)财产保全控制制度不完善,公司资产流失严重

完善的财产促使制度可以保证公司的利益不受损害,为确保公司经济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T公司作为一家大型机械制造公司,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会涉及到大量机械加工设备、实验检测仪器、库存物料,如果不能保证定期盘点,定期清理,就会导致财产流失后缺乏统计、报废设备无法评估处理等后果。

T公司对公司物料库存、仪器设备都定期盘点都制定了完善的流程并由专人负责实施,但是在对报废仪器设备及原材料的处理方面并没有相关的控制制度与流程作为指导,期间有很多钢材边角料被内部人员以低价出售给外部人员,并从中赚取差价,导致公司利益的流失,同时审计部门对该项管理也缺乏主动性,未能及时给予控制。在对公司固定资产进行登记使用过程中,责任人不够明确,即固定资产的管理没有落实到人,全部挂在公司名下,这样员工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与保护就不到位。

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T公司在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技术部门每年都会新增多项专利、软件登记,以保护公司的知识产权,但是公司财务部门并未对这些知识产权进行量化评估,并及时转化为公司的无形资产。

(三)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有力催款手段

应收账款是企业销售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T公司主要从事重型起重设备的生产与销售,设备单价较高,在实际销售过程中付款方式均为分期支付,且尾款比例相对较大,据财务部门统计一年以上尾款比例超过30%的销售定单占据公司销售总额的63.2%,且有50%以上的定单未能按照合同规定按时支付尾款,个别定单尾款拖延时间长达三年之久,其中不乏长期合作的老客户。T公司也针对应收账款问题制度了一系列的控制制度与实施流程,包括法律手段,但均未能从根本解决问题。

(四)预算管理制度针对性不强,未能与绩效挂钩

企业的发展是在统一的战略目标与计划指导下,将企业各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和生产经营活动贯穿起来,以实现企业的高效管理与经济效益,其中企业的预算就是一根主线[4],如果预算做不好或者做好了未能严格执行就会打破公司的计划与战略目标。T公司针对财务的要求制定了一系列的全面财务预算管理办法,但是在进行公司预算的时候制作预算的主体却变成了财务部,财务部按照公司的整体经济指标的要求给出各部门的预算,其中缺少各实体部门的参与。最终给到各部门的预算往往与部门的实际情况脱钩,年底核算时各项数据与年初预算相差较大。对预算的管理T公司存在上述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是公司上层管理不够重视,认为公司的利益是做出来的,不是预算出来。

更重要的是因为各分部门不是预算制定的主要参与者,而仅是执行者,预算的执行情况也就没有纳部门、主管领导及相关人员的绩效考核这中。这种没有考核的预算便进入了预算管理的恶性循环,也就失去了预算的实际意义。

二、财务内控制度制优化及实施保障措施

(一)优化资金管理流程,简化审批手续,实现偏平化管理

在资金管理制度及流程的制定过程中,在整体原则不变的前提下,要充分考虑公司各部门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部门、不同的资金数额、不同的需求程度采用不同的资金使用审批程序。

在资金使用密集且直接影响到部门甚至公司运作的关键部分,如采购部,要加强资金的控制与管理。对整个资金管理的要求是要保证公司账面现金流的正常与稳定,具体操作流程要细化要简短,保证资金管理的效率。特别是对资金支出的管理,要重点强调计划性,建议对公司所有的资金支出定期化、集中化管理,即所有公司资金支出项目全部集中在一个周期如一周内的某一天内完成,提高办事效率,并可以及时汇总财务信息。

(二)完善公司财产保全制度,财产管理细化到个人

公司的财产管理制度不仅要有大的框架,还要有具体细则。针对T公司及机械制造行业的特点,对有形财产的管理必须要落实到人,并将资产的保全与个人的绩效挂钩,做到谁负责谁管理。对大型或高价位仪器与设备要组织专业人士制定合理的折旧、维护、报废方案与流程,保证这类仪器与设备可以充分发挥其价值。这类固定资产的折旧、维护与使用费用必须计算到项目成本中去,并实时更新公司资产信息。

对于公司专利、软件登记知识产权这类无形资产也要加强管理,需要制定一套专业实用的可以从财务角度评价这类无形资产价值的制度与流程。财务部门与技术部门需要密切合作,同时借助第三方机构对这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并纳入至公司常规资产的管理,并做好后期的维护与保护工作。

(三)建立与完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筛选客户并合理设置红线

应收账款是公司资产的一部分,如果不能及时收回会间接转化为企业运营的费用,减少企业的利润。T公司在运营过程中已经对应收账款制定了相关制度,包括应收账款统计与通知、催款处理方式、催款时限、法律程序流程。这些制度可以给出了对应收账款处理的常规流程,却少反馈环节,制度一层不变,不能有效保证应由账款的按时回笼。T公司的客户中有50%以上具有为二次及以上业务往来客户,且这类客户的应收账款及呆账数额较大。针对这种现状必须对客户设定信用等级,建立客户资源,并对这些客户进行商业授信,一旦出现应收账款的拖欠及超过授信额度及周期还未还款的,要实时对信用等级及授信进行调整。如果客户信用等级及授信额度显示公司已不能支撑其现有及将来定单就必须停止与该客户一切商业关系,并启动不同级别的催款程序。

应收账款必须要跟业务员的绩效挂钩,建立完善的业务员考评体系,将应收账款作为业务员项目开发、绩效奖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加权考核。

(四)针对性制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与部门考核挂钩

企业预算是在公司董事会对市场及公司发展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围绕公司战略目标,对一定时期内企业资金的取得和投放、各项收入和支出、企业经营成果及其分配等资金运动所做出的具体安排。企业预算是一个从上至下再回到上层的过程,企业预算开始于企业的总体目标,分解至公司上下各个部门,最后又汇总公司层面,在这个过程预算的数据是可以进行微调的。在制定公司预算管理制度的过程中一定要从公司层面给予高度重视,有必要成立公司预算管理领导小组,并且由公司总经理牵头,主要负责全年公司层面及各部部门预算工作的规划、实施、监督与考核。

篇4

【关键词】保理 业务优势 存在问题

一、保理业务优势

保理指销货方将其销售商品、提供服务或其他原因产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银行,由银行为其提供应收账款融资及商业资信调查、应收账款管理的综合性金融服务。相比传统的融资或收账管理方式,保理业务具有以下方面优势:

(一)企业开展保理业务的益处

第一,加速企业资金周转,改善财务状况。销货方应收账款由商业银行买断后,商业银行会立即或按约定的时间将融资交付应收账款所有方使用,避免了资金占用,保证了企业资金的流动性有,利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

第二,风险转移优势。保理不仅仅具有融资功能,更重要的是保理商对企业风险的转移和分担。企业应收账款由商业银行买断后,这批应收账款就具有无追索性,即使买方到期不还贷款,商业银行也不能向应收账款的卖方进行追索,由此,企业的坏账风险转移到了保理商身上,应收账款风险被锁定。当保理商向保险公司再投保后,坏账损失的风险由保理商和保险公司共同分担。

第三,保理是一种全程信用管理系统,从交易之前的客户资信调查开始,经过事中的销售账款回收阶段,一直到最后的账款回收和坏账担保,银行和保理公司依托其丰富的客户资源、众多的分支机构和合作伙伴,能够在应收账款全程管理中对风险进行控制。

(二)商业银行开展保理业务的益处

第一,商业银行获取较丰厚的利润。通过办理保理业务商业银行一方面可以从保理业务预付融资款的发放中获取贷款利息,另一方面可以收取保理业务手续费和保理费等中间业务收入。第二,丰富商业银行业务品种满足企业多样化需求。现代商业银行十分注重客户需求,在营销实践中强调为客户量身订做合适的金融产品,并设计出全面的融资解决方案,保理业务的推出丰富了银行的产品线,并在此基础上可以发展出多样化的结构性融资方案,为客户实际解决融资难题,满足客户需要,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第三,银行通过保理业务可以更好的把握信贷风险。通过办理保理业务,银行可深入了解卖方现金流量状况,同时可以连续性地观察客户出货和回款变化,有利于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客户的经营状况,为银行更好的把控信贷风险,进行融资决策提供依据。

二、我国保理业务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目前我国保理业务的发展现状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极不相称,发展的速度较为缓慢,业务操作过程本身业务存在着较多的风险。这有待于企业、商业银行、还是政府部门共同努力,进一步强化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建设,促进我国保理的快速发展。

(1)完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在保理业务中,银行主要的风险就是信用风险,而信用风险来源于企业。企业经营状况不佳、无法偿还到期债务,或者由于道德风险,不履行偿债义务,信用问题的出现使得商业银行办理保理业务后经济利益受损,从而产生“恐贷”心理,扰乱了正常的金融市场经济秩序,建立一套全面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是保证保理顺利发展的关键。

加强企业的信用建设,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咨询系统,通过工商系统、金融系统、税务系统,海关系统等多部门网络技术联网,收集企业的信用信息,利用检索平台网络对不良资信企业及其管理者予以公布。各个部门可以在办理业务是可以随时对该企业的信用信息进行查询,一旦企业有欺诈、瞒骗等行为,就将其列入黑名单,使其违约成本大于违约收益,从而杜绝企业的不诚实行为。

(2)加强银保合作,分散银行风险。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商业性的保险公司或担保公司承担保理的再保险业务,保理业务办理后,全部风险由银行一家承担,风险相对较大,严重制约了我国保理业务规模的扩大。因此,应积极探索银保合作的新途径,加强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开展保理业务保险,一是商业银行办理保理业务时,向保险机构缴纳保险费,保险公司为商业银行办理保险;二是实行比例保险制,即保险公司按照商业银行办理的保理业务融资额的60%80%来承保,这样保理业务的风险可以由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共同承担。

(3)进一步完善保理业务相关法律、法规和业务操作流程。一是对原有的法律条款进行修改,使之对保理业务所涉及的各方面的权力和义务根据明确,建立有关保理业务的专门法律,如:《保理业务合同法》、《保理业务监管法》等,以明确规范保理业务的活动;二是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操作应收账款转让,确保保理业务的文书具有法律效力,及时通过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系统办理应收账款转让登记手续,设定应收账款转让权,确定优先受偿的顺序。三是金融监管当局要依据国家的相关法律和我国商业银行办理保理业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尽快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保理业务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并随着保理业务的开展情况进行相应调整,以使我国法规能够符合保理业务的实际,更好的规范保理业务。

(4)加强银行的自身建设,为保理业务的开展创造前提。一是提高员工素质,专业的保理业务人员应充分了解有关保理业务的公约和相关法规,应懂得如何分析客户的财务报表,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授信办法,深入了解贸易产品的市场状况,加强市场调查,杜绝那些以融资为目的的投机商,不断提高作业水平,防范保理业务的经营风险。二是强化银行业协会在保理业务方面的职能,制定严格的行业规范,首先通过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交流,加强行业内联系动作,共同防范风险;其次通过协会规范会员店经营行为,维持市场秩序,避免恶性竞争,再者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提高会员的抗风险能力,促进全行业的健康、有序、协调、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由于能够解决出口企业在商业信用中所面临的融资问题和进口商信用风险等问题,国际保理日益成为重要的国际结算手段。国际市场上的保理业务发展日趋成熟, 而在我国尚处于发展初期,仍存在突出问题。本文针对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问题,从法律制度、社会制度和商业银行角度探讨我国应如何发展国际保理业务。

【关键词】

国际保理;结算方式;商业信用

0 引言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贸易竞争加剧,国际市场逐渐完成了从卖方转向了买方的过渡,结算方式也日益日益多样化。在此背景下,国际保理在国际贸易中地位不容小觑,其具有为企业提供贸易融资、坏账担保、应收账款管理和催收服务的功能,企业也相应的可以盘活应收账款,降低业务中的收款风险,缩减管理费用,扩大经营和销售规模。因而,国际保理受到进出口企业的青睐,在国际结算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保理最早起源于十九世纪以前的美国,财物所有人为了售出商品,便委托保理商替其销售相关货物,在货款收回时,财物所有人向保理商收支付服务费以及佣金。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已经成熟化。我国国际保理业务源于1987 年且目前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就整个市场而言,其业务也并未全面开展。很多进出口企业仍然把信用证和跟单托收当做主要结算方式,其融资渠道也仍较为依赖于流动资金贷款、打包放款等传统的方式。作为贸易大国,我国加入世界贸易体系,对世界开放市场后迎来了更激烈的的国际竞争,国际保理业务势必发展。本文依托于当下我国国际保理的状况,指出我国国际保理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相应的问题从政府和保理商角度提出对策和建议。

1 国际保理业务概况

2.1国际保理的定义

国际保理的全称是国际保付业务,各个国家保理的不同历史渊源和差异的商业习惯,使得国际保理尚未被标准化定义。目前,最为权威定义出自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在1988年5月通过的《国际保理公约》 :保理是指卖方(供应商、出口商) 与保理商之间存在的一种契约关系。根据该契约, 卖方( 供应商、出口商) 将其现在或将来的基于其与买方( 债务人) 订立的货物销售、服务合同所产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保理商, 由保理商为其提供以下至少两项服务:贸易融资、销售分账户管理、债款回收、坏账担保和信用销售控制。

国际保理业务具有单保理和双保理这两种方式。单保理涉及一方保理商,双保理则包括进出口双方保理商。国际保理业务通常采用双保理方式。双保理方式主要涉及出口商、进口商、出口保理商及进口保理商。首先由供应商向出口保理商提出申请,出口保理商就供应商的经营实况、经济实力展开调查,并在审查通过后签订保理协议。在出口保理商与进口保理商签订协议后,进口保理商对购进货物方信用评级后,评估可以予以供应商的信用额度,在此额度内提供坏帐担保,出口保理商将此通知供应商。供应商与购货商完成达成交易后,供应商把相关单据寄给进口保理商,由进口保理商传递给购货商,并到期收取应收帐款。

2.2国际保理的功能

1、有力的资金支持:购买出口企业的应收账款作为国际保理业务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可以为出口商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出口企业提供商品和劳务后获得相关的应收账款,而这些资金可能在短期内很难回流。保理商从出口企业处购买的相关的应收账款,使出口商能在短期内迅速收回等同的金额,作为再生产的营运资金。保理商通常通过贷款或者预付款获得这些应收账款,优势也采用即时付款的方式。出口商应收账款收回周期大幅减少,周转率也大大加速。与此同时,出口商在预期之前获得应收账款,实现了销售收入,企业现金流扩大,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和形象。

2、妥善的帐务和应收款项处理:保理商的优势在于其拥有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专员、现代化办公设备,较为科学的帐务管理制度,与保理商合作,销售商能够脱离细碎繁琐的账务工作,把主要精力投入产品和消费者,减少不必要的财务开支以降低成本。由于缺乏相关熟练业务的专员,也因为难以承受高昂的律师费用和时间成本通过法律程序解决,出口商还面临的一大问题即应收款项的处理。国际保理业务则可以解决此问题,使销售商从债务问题中得以解放。

3、可信的资信调查、评级。靠一己之力完成对交易方的资信调查对于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的出口商而言很困难,保理商则可以为出口商提供专业的资信调查服务,出口商根据国际保理商给出的资信评级判断交易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国际保理公司之间的相互合作,也使得国际保理商资信评估更为准确。

4、可靠的买方信用担保:保理商首先对国外进口商资信评估,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应的信用额度并对此提供风险担保。一旦出现坏账,保理商将承担全部风险,向出口商支付上述货款,使得出口商有效避免由买方带来的坏账风险。

2 我国国际保理存在的问题

2.1发展滞后

现代国际保理业务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间发展比较成熟,在我国没有广泛为人熟知,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国外一般由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担任保理商,我国目前仅商业银行开展国际保理业务。银行就国际保理业务的宣传力度不够,国内外贸企业不甚了解何为国际保理、如何办理国际保理业务,造成业务需求量不大。加之缺乏相关专业人员,风险防范较弱,因而业务范围有限,目前提供的保理业务服务项目主要是融资和账款托收,而账务管理、坏账担保业务则并不普遍。

2.2法律体系不完善

我国最早的国际保理业务始于1992年,次年加入世界最大的保理国际组织“国际保理商联合会”。目前尚无既符合国际规则又中国特色的国际保理业务法律体系,金融法律法规中并无关于设立保理机构的细则,也未对如何开展保理业务作出规定。不完善的法律法规,使得我国国际保理难以形成规范的行业标准,保理机构在实际业务操作过程很多行为的判定也模棱两可。

2.3信用制度、信用体系不健全

市场经济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也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因而要发展以信用交易为基础的国际保理业务,务必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我国信用制度、体系尚未达到发达国家的高度,保理商在获取客户信息方面无法精准化,对客户的信用评估就有可能存在偏差,也难以保证保理业务的风险防范工作万无一失。此外,企业行为受到约束较小,伪造金融票据、违法票据承兑、互相拖欠资金、恶意逃债、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走私骗税屡禁不止,从而增加了市场交易的风险, 限制了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

2.4缺乏专业人才

国际保理业务需要熟识知识、熟练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在知识层面上,其必须精通财会知识、国内国际法律法规,在业务层面上又要求其熟练掌握商业英语和计算机操作等技能。而在目前条件下,保理机构理论知识培训不深入,业务实践机会也较少,导致国际保理从业人员经常业务不熟练,工作效率低效率低,进一步制约了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推广、创新。

3 建议

3.1加强我国国际保理法律的建设

我国国际保理相关法律制度空白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保理业务的发展、推广、创新。在符合国际保理通用规则的框架下,建立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的国际保理法律体系,促进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的健康发展,使保理业务标准化、规范化刻不容缓。首先,应当参照目前国际社会中最权威的国际保理规则——《国际保理公约》和《国际保理业务惯例规则》 ,发展和完善我国保理业务发展的法律框架 。其次,致力于推动相关法律的立法进程,针对国际保理业务中可能涉及的事宜,拟定业务的实施细则和争端解决方法,在进出口保理协议上实行统一化、规范化。最后,政府应引导建立类似FCI的保理商联合会,一方面可以便于制定行业规范,加强监管和约束,一方面也可以加强保理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2完善社会信用制度、体系建设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企业的诚信数据和资料都处于半公开或未公开阶段,海关和工商机关掌握的数据库中的信用资料不完全或不准确,因此国际保理商对企业很难正确评估。为了降低因错误信用评估而产生的风险,信用制度、信用体系建设迫在眉睫。目前我国信用行业处于无人监管的局面,解决此问题,需要政府大力提供财力、人力推动信用信息系统建设。

3.3商业银行自身建设

(1)风险防范方面:就自身风险防范能力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保理业务能力有限,与国外保理商之间差距较大。一方面,商业银行与FCI的会员或保险公司合作,此举可以提高对进口商的审查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把自身的风险降低。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在自身信贷风险控制上经验丰富,可以就此设立专项负责监管应收帐款的转让的团队。此外,为了降低和转移风险,大力推广双保理模式也是很好的选择。

(2)从业人员素质方面:专业从事保理业务的高素质队伍需要大量精通国际金融、贸易、法律复合人才。对外,在选择相关从业人员时,银行人力资源部门需要慧眼识珠,挑选出高素质人才。对内,对于银行系统内部人员的培训也必不可少。商业银行可以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引进国外成熟的管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考虑我国进口商的实际需求和我国保理业务的现状,打造具有我国特色的保理从业队伍。同时,银行间也需要互相取长补短,国内外银行间、国外保理公司经常性互动,例如组织国际保理业务人员参与经验交流会,研讨行业发展动态等活动,可以切实提高国际保理业务人员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晓梅.孔庆庆.我国国际保理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 财经问题研究, 2010 (9): 101-105.

[2]夏颖.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问题以及对策 [J][J]. 时代金融, 2010, 5: 20-22.

[3]徐燕. 我国保理业务发展研究[J]. 金融研究, 2003 (2): 49-62.

[4]耿琪.论我国的国际保理业务[ J] 1 现代商贸工业, 2009, ( 1)1

篇6

[关键词] 民营企业;现金流量;现金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7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12-0040-03

[作者简介] 胡 敏,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江西 南昌 330038)

一、民营企业的特点

1.经营机制的“四权”。民营企业之所以近年来能取得长足的发展,主要是因为经营机制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其经营机制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四权”:高度的自主决策权;独立自主的经营权;择优录取的用人权;与效益挂钩的分配权。这“四权”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政企分开,确立了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独立法人地位,这是民营企业经营机制的核心,也是民营企业活力的根本所在。 企业小,机制灵活,跟着市场应变。民营企业发展到现在,虽然有了些年头,但主体上,民营企业还是以小企业为主。民营企业规模小,转型快,能够及时跟得上市场的变化,为了企业生存及时调整企业战略方向,不像大企业那样转型困难。

2.家族经营模式呈主流现象。目前民营企业大多仍是家长式管理,财务是由老板单线控制,但是往往又控制不住,于是出现了财务整体管理混乱、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缺乏风险控制系统等情况,由于受到家族式管理的影响及财务人员整体素质水平不高,导致财务部门没有真正发挥其在企业发展中的不可代替的作用,从而导致企业的发展滞后和管理失控,甚至造成企业如昙花一现的后果。这是中国民营企业普遍只有3到5年寿命的根本原因。

3.融资困难。改革开放20多年,到这两年融资方面政策上虽然有所松动,但根本局面依然没有好转,融资难已经是民营企业公认的瓶颈。企业在发展扩大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警惕企业财务危机,另外一方面,因缺乏资金导致再生产投入跟不上,不能像西方民营企业一样,得到金融系统良好的支撑与护持,这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一大缺憾。

4.管理水平较低。民营企业的管理实质上是国营体系管理改良简化版,加上中国传统的家长管理制版本。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触及正规化管理时,每每在矛盾冲突下胎死腹中。虽然个别民营企业依靠强有力的领导能够突破这个怪圈,但民营总体上,迄今为止,始终无法逾越管理混乱的困境,实现脱胎换骨的转变。在会计机构的设置上存在分工不明确,兼职多,有些小企业根本不设置会计记账,只是在必须向上报表和纳税时才突击编报予以应付。财务会计制度形同虚设,内控管理乏力。目前民企的投资者和经营者缺乏基本的会计知识,企业自己设计规章制度的很少,会计凭经验和直觉做事较多,往往会给企业带来不良影响,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二、民营企业现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现金管理是国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抑制通胀、减少金融犯罪和违规行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人民银行不断加大对现金管理的力度,各金融机构管理意识正在逐步增强,现金管理工作也日趋规范。但是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在思想上还没有认识到现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致使现金管理职能得不到发挥,企业现金管理长期停滞于生产经营型的管理格局中。当前,民营企业现金管理工作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现金管理意识薄弱。一些民营企业的领导者文化水平不高,特别是“小作坊”、“夫妻店”起家的民营企业,其经营者缺乏基本的财务知识,对财务会计管理的要求和作用不重视。而且,不少民营企业的领导者痴迷于自己的经验,错误地认为企业效益是靠营业额做出来的,而不是由财务管理管出来的。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使得民营企业的领导者认为现金管理可有可无。财务人员对现金管理缺乏主动性,没有履行应负的职责,对领导的违规行为,没有及时提出意见及阻止,一味地以领导意志办事。现金的随意使用,造成企业现金闲置,或因管理不善,需要资金时却因缺乏周转资金而陷入困境,更严重的是使会计信息失真。现金管理意识的淡漠,造成了现金管理制度的缺位。较典型的是一些民营企业由老板娘任出纳,掌握财政大权,只聘一个记账员记记账。

(二)开户银行现金管理弱化。商业银行作为现金管理的中心环节,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未能把好现金管理的“一线关”。各开户银行为争取客户、稳定存款,不使开户单位同其“断交”,往往对开户单位现金管理网开一面,迁就纵容。

1.库存现金限额流于形式。《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开户银行应当根据实际需要,核定开户单位3-5的日常零星开支所需的库存现金限额。但从核定的实际情况来看,核定流于形式,甚至只是为了应付人民银行的检查。一方面开户银行的业务多,精力有限;另一方面开户单位对银行核定库存限额不理解、不配合,认为银行不应干涉企业单位的工作,留存多少现金,开户单位自己说了算。在这种情况下,核定库存现金限额工作存在较大难度。

2.账户管理薄弱。少数银行基层网点往往怂恿开户单位多头开户,经常给开户单位违规使用账户取现“绿灯”放行,甚至对部分小民营企业未要求其开立银行存款账户,而任其在储蓄账户办理现金结算。对大额现金支取因开户单位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开户银行为了留住客户,只好违反规定先提现后补办审批手续,而这补办的手续,已失去了审批的意义。

3.监督不到位。根据规定,银行对开户单位现金用款负有直接的监督职责,是现金管理的主要关口,应定期对单位进行现金检查,核定单位库存,对超限额支付现金要不予办理等。现实中,随着商业银行竞争的激烈,商业银行对开户单位的违规提现行为往往视而不见,甚至主动迎合,提供方便。而且由于工商税务等部门执法力度不够,个别单位为了逃税对现金结算给予销售折扣等现象时有发生,这诱使部分企业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巧立名目使用现金。

(三)民营企业现金管理混乱

1.超限额、超范围支取现金较为普遍。从开户单位现金支取情况看,超过《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规定的限额支取现金的现象非常普遍。另外一些开户单位,为了能支取现金,在现金支票用途栏中,连续以备用金、工资等名义取现,并且金额较大,有的甚至以营业款作为支取现金的用途。

2.开户单位逃避银行监管。开户单位使用账户秩序混乱,多头开户;部分开户单位经常通过非基本存款账户大额提取现金,并编造用现名目套取资金;一般较小企业干脆不开设银行结算账户,而是只开设储蓄账户,想方设法同开户银行不发生联系,逃避监督管理,最终导致大量现金交易和现金体外循环。大量的现金交易增加了商业银行和人民银行现金管理的难度,对大量体外循环的现金难以有效监督,潜在风险较大。

3. 民营企业财会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我国很多民营企业自身的固有缺陷如一人说了算,人事政策上重忠诚、轻才能,经营管理不规范,在财会人员的任用上任人唯亲,致使财务人员素质不高,财会人员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现金管理暂行条例》、《企业会计制度》、修订后的《会计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规定知之甚少,财经纪律性很差,许多人无视法律后果。这既导致企业会计行为随意化,财务工作极不规范,也使企业无法运用会计信息用以指导和发展生产。

(四)现金管理法律法规滞后。目前,我国现金管理的基本规章制度是国务院颁布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及人民银行相应制定的《实施细则》。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现金管理的目的和方式有些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经济发展的要求。《条例》中规定的库存限额、现金使用范围、结算起点等一些条款适应性不强,商业银行履行起来已经变得矛盾重重和力不从心。特别是对当前的新情况、新问题,《条例》没有作出原则规定,如通过信用卡异地提取大额现金问题,以及开户单位通过存款转账进入储蓄账户提现问题等。

三、加强现金管理的建议

现金管理的混乱,扰乱了国家的现金流通秩序。开户单位的随意大额提现,使得社会现金流通量增大,削弱了国家对现金流通调控的效果。同时,现金支付的随意性又使财经纪律得不到执行,容易滋生违法犯罪行为,为腐败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不断加强现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质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银行现金管理,促进银企合作

1.转变观念,正确认识现金管理工作。人民银行和各开户银行要充分认识当前加强现金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列入各单位重要工作日程,制定切合实际的管理考核办法,配备专门人员,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落实。要从大局出发,对大额支现、频繁支现,超范围、超结算起点支取现金,坚决杜绝。在管理方式上,变过去被动的、机构的“卡”和“堵”为主动的、灵活的“引”和“疏”,并摸索出一套以管理带动服务,以服务促进管理的有效做法。

2.加强账户管理,实施重点监督。清理和加强账户监管,是加强现金管理的源头工程和基础工作。把账户管理与现金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以人民银行牵头,组织辖内金融机构每年至少开展一次账户使用情况大检查,核销一部分不合理使用的账户,特别是对那些有意逃避银行监督,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更应引起关注,规范其账户使用,对公款私存现金予以清退,从源头上堵住漏洞,为现金管理创造良好的账户环境。

3.提高储蓄账户大额取现的使用成本。对储蓄账户大额现金支取实行收费制度,提高我国大额现金使用成本。规定大额取现收费标准,取现量越大收费越高,从而积极引导企业开立银行结算账户进行转账结算,减少大额现金的需求量,降低金融机构一线人员的工作量,使金融机构人员的精力转移到规范现金支付上来。

4. 调整结算起点现金限额,限制以备用金用途取现。《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规定的结算起点现金限额为1000元,随着经济的发展,1000元的取现金额已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为此,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进行调整。目前民营企业之间、民营企业与个体户之间的贸易交易,多采用现金支付。而开户单位以备用金名义取现,掩盖了现金的真正用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金融机构现金收支月统计表的真实性,从而影响到宏观经济金融分析。

(二)企业要多方面多渠道地加强现金管理

1.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现金管理。民营企业一般受业主一个人支配或几人支配,从对管理的重视程度等方面讲,都不愿意建立严格的控制或不遵守业主自己建立的控制,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自身的固有缺陷如一人说了算,人事政策上重忠诚、轻才能,现金管理不规范。企业应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授予各层次管理人员相应的批准权限,赋予相应的责任。不经合法授权,任何人不能审批;有批准权的人,只能在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事,不得越权批准。保证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2.保持合理的现金储备流量。很多民营企业都有一个比较片面的资金成本观念,就是认为钱放在账户上不生钱。为了降低资金占用成本,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水平,企业一旦账户上有点多余的钱,就想到处投资,实现钱生钱的目标。实际上,对于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来讲,保持一定比例的现金储备(包括合理比例的股票、短期债券等类现金资产),对于维护企业总体效益目标及财务安全性目标的实现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因此保持一定比例的现金储备是非常必要的。此外,还要注意处理好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和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三者之间的关系,以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来源作为企业经营的主要追求目标(指生产经营类企业)。一个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能产生正常的现金流量,而是依靠投资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来支持成长和发展的企业,其最终将会受到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抛弃。

3.加强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保持良性现金流量。近年来,很多民营企业陷入经营流动资金紧缺的困境,加强存货及应收账款管理是重要的解困措施。加强存货管理,尽可能压缩过时的库存物资,避免资金呆滞,并以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对赊销客户的信用进行调研评定,定期核对应收账款,制定完善的收款管理办法,严格控制账龄。对死账、呆账,要在取得确凿证据后,进行妥善的会计处理。现在有些企业对流通资金和营运资金(包括存货、应收账款或者现金流量)的管理很弱,企业所设定的目标多是资产总额、营业额、没有关注到良性现金流量问题,没有强调现金流量的重要性。很多时候企业比较强调财务方面的指标,所追求的是资产总额(总资产),或者是销售额,没有从企业管理方面设立一些目标,比如应收账款的回收期,存货、应收账款总体的回收期到底要多久,在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现金流量的管理方面有一个缺口,没有很好地管理好现金流量,最终导致了不良现金流量。

4.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管理。民营企业会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低,是现金管理薄弱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管理,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对企业新聘的会计人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严格执行《会计法》,要求企业新聘的会计工作者必须持有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严禁无证上岗。(2)根据规模,规定民营企业必须聘请的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会计人员的下限。(3)企业新聘的会计人员应报市财政局进行资格审查,不合格者严禁上岗,合格者的资料存档管理。另外可依托会计师事务所、高校或继续教育培训机构,面向民营企业会计人员定期举办会计培训班,提高其业务能力。

(三)尽快完善现金管理法规,增强可操作性

现行的会计法律规范,没有专门考虑民营企业的特点,很多财务法规本身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对民营企业会计行为而言,缺少针对性强的、统一的法律依据,导致民营企业会计行为随意性大。立法机关应该在新《会计法》的基础上,通过修订《统计法》、《审计法》、《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等财务法规,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尽快制定出台专门适用于我国民营企业的、统一会计行为的法律法规,严格落实民营企业法人会计资料不实、不合法所对应的法律责任,从而减少会计行为的随意性。财政部、人民银行等相关主管部门应对我国社会现金流转的模式进行重新设计,并在此基础上清理和完善相关制度,其中核心是制定切实可行的财经制度、现金管理制度,使企业在实际工作中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刘金星.民营企业管理锦囊68[M].北京:西苑出版社,1999.

篇7

[关键词] 财务信用 信用缺失 成因和对策

财务信用是市场经济中对交易者合法权益的尊重和保护,也是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规避交易风险的基本防线。当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财务信用缺失的现象,导致企业面临严重的信用危机,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健康运行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鉴此,本文仅对我国企业财务信用缺失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略做探讨。

一、我国企业财务信用缺失的现状

1.企业财务报表信息失真。我国企业在信息披露方面很不规范,违法违规问题十分严重。例如,粉饰或隐瞒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巧用”会计准则,随意改变或调整会计核算方法、确认标准及计量方法等。

2.企业间的合同欺诈及违约现象严重。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订立合同有40亿份左右,真正履约的却只有20亿份,50%的合同带有欺诈性,且合同交易只占整个经济交易量的30%,合同的履约率明显有待提高。

3.逃债、逃税、骗税、恶意透支现象严重。困扰着经济发展的除了企业之间、企业与银行之间及企业与百姓之间的资金拖欠和三角债之外,还有企业的逃债、逃税、骗税和恶意透支。大批逃债、恶意透支的企业使银行吃足了苦头。

二、我国企业财务信用缺失的成因

1.企业的财务信用意识淡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开始建立企业以其自身的资产承担风险的体制。这就要求企业以其自身的财务信用参与市场的竞争,在市场上运行。然而,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体制转换过程中,由于对重建财务信用制度、树立财务信用观念缺乏应有的经验,因而企业财务信用出现了混乱。

2.产权不明晰,信息不对称。企业的产权制度是影响企业信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产权是财务信用的基础。在国有产权制度下,决策者的利益与他所做决策的企业的财务信用之间没有长远的关系,那么他肯定只追求或更注重追求眼前利益,不会很注重企业诚信。此外,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信用风险发生的必要条件。从目前看,在我国的信用问题当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信用风险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3.法律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失信惩戒机制。在立法方面,我国已颁布的《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票据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虽都有诚实守信的法律原则,但总体上与信用制度相关的立法严重欠缺。另一方面信用监控机制不完善,我国至今尚未建立起作为发达市场经济中信用体系基础的信用记录、征信组织和监督制度。信用激励和惩罚机制尚未形成,尚未达到刑事犯罪程度的失信行为得不到相应的惩罚。

4.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财务信用管理制度。企业财务信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企业内部普遍缺乏规范的财务信用管理制度,很少有企业设立专门进行内部财务信用管理的部门、机构或人员。因此,因授信不当导致合约不能履行,以及授信企业对履约计划缺乏管理而违约的现象频繁发生,因对合作客户的信用状况缺乏了解也使许多企业受骗上当,导致经济纠纷大量出现。

三、企业财务信用缺失的治理对策

为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必须大力整治企业财务信用缺失现状的力度,加强对企业财务信用的管理,并逐步建立有效的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体制。从目前来看,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明确体制转换期政府在财务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中的职能,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政府应健全法律和道德的约束机制,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完善《公司法》、《破产法》、《合同法》、《担保法》等法律的有关条款,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企业信用管理方面的具体的条例和实施细则,改变目前的建立社会信用体系过程中无法可依的状况。还应通过法律程序明确政府或有关部门行使信用惩罚的权力,以及行使权力的界限,对失信行为的界定和惩罚应准确、适当,引入处罚时效机制,以利于营造惩恶扬善的社会氛围。

此外,我国还应通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产权制度改革,真正地做到政企分开和产权关系明晰,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建立所有者对企业和银行经营的监督约束机制,使信用交易的授信方有清晰的产权边界,能够独立地承担相应的责任。

2.建立与企业自身相适应的信用文化,增强经营者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精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信用是企业价值观最为重要的部分。构筑企业诚信文化就是要在企业里树立起“信用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的意识,每个企业都要依靠自己对其他企业对社会交往规则的遵守来获得社会的尊重和信任。

3.加强企业内部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和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的建设。客户资信管理系统是指以客户的信息资源和资信调查为核心的一套规范化管理方法,其中,信息管理和资信调查是两项核心工作。客户的信息管理是信用风险控制的基础,企业应当投放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应当作为企业管理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加以贯彻落实。对客户的资信调查也应当经常化、制度化的进行。此外,在企业确定信用额度后,也要对客户实施严密的风险跟踪。

4.培养专业的财务信用管理人才,加强企业财务信用管理的内部自律和外部监督。把加速培养一支高质量的财务信用管理人才队伍作为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要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培训一批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人才,建立财务信用人才的资格考核和认证制度,进一步完善对现有的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人才的管理、考核、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孙育红:对我国企业信用缺失的几点思考. 当代经济研究,2002(5):50~53

篇8

论文摘要: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构建完备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是保证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健所在。丈幸从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出发,提出了构建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议。

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们在构建和谐社会、推动自主创新、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增加收人以及改善我国经济贸易结构等方面起着大型企业难以替代的作用.然而,近期我国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外资中小企业高频率地暴露出一系列信用缺失现象,如金融诈骗、恶意逃债、合同违约、债务拖欠等,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深人研究我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按照市场经济本身的规律要求,构建完备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对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完备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和顺利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中小企业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健全信用管理体系,才能保证以信用交易为主要市场交易手段的成熟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才能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二)有利于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快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我国加人wto后,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逐步连通为一体,在国际贸易中,守信用的企业必将得到长远的利益,不守信用的企业必将被淘汰。同时,完备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将有利于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和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燕、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三)有利于政府执行经济管理职能,提离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

    完备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能够使政府有关部门便捷及时地获取中小企业资信和经济信息,不仅有助于贯彻、执行政府调控目标和经济发展战略,而且够实现政府决策建立在准确的市场信息基础之上,及时地制定和调整政府发展中小企业的相关政策,实现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动态化。

    (四)有利于提高社会信用管理水平,节约社会交易成本

    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能够最大程度上满足各交易方和利益相关者对信息的需求,改变各方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合理地配置资源,实现公平、公正地市场交易,极大地促进社会信用管理水平的提高,有效地遏制一些人在交易中通过违背诚实信用原则而谋利的行为,从而有效降低市场交易的风险,节约信用交易成本。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信用建设最大的问题是尚未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进而影响到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具体来说,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小企业信用管理运行的法律环境差

    我国针对中小企业制定的法律仅有一部《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需要相对完备的法律作保障,从征信、信用评估、信用担保以至失信行为惩罚等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全过程都需要专门的法律与其对应。与美国、欧洲一些国家相比,我国的信用立法还比较落后,国家层面尚没有统一的有关社会诚信管理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这便得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法律基础薄弱。

    (二)“第三方征信”制度不健全,信用中介机构执业不规范

    发达国家在建设信用中介机构方面一般采取“第三方征信”制度。“第三方征信”制度,即在银行和个人作为当事者之外,由“第三方”即中立机构组建社会征信机构。我国信用中介机构建设刚起步,中介机构执业不规范,“第三方征信”制度不健全,有些信用评级机构违背诚信公正的规则,不顾实际情况,以经济利益至上,迎合被评级对象的要求尽量把信用等级评高,致使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得不到科学、合理地评估,造成中小企业信用建设的动力不足。

    (三)中小企业信用数据的市场开放度低,正常获取信用数据途径不畅通

    我国征信数据分散在银行、工商、税务等多个部门,而且部门之间彼此不能完全实现数据共享,互通有无,加之信用数据的市场开放度低,缺乏统一的检索平台和社会共享机制,信息获取途径的人为和天然阻碍是导致信息弱势方上当受骗、失信者能频频得逞的客观基础。

    (四)中小企业内部缺乏基本的信用风险控制和管理制度

    企业内部建立信用管理制度是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有机构成部分。我国中小企业普遍缺少甚至无专业的信用管理人员,不注重内部信用制度建设和践行,导致信用管理混乱,自律性不强,由此带来因授信不当导致合约不能履行以及受信企业对履约计划缺乏管理而违约的现象频繁发生。

    (五)失信惩罚机制不健全

    我国至今没有专门的信用方面的立法和执法体系,政府也没有形成对信用行业的监督管理系统。大量处于罪与非罪、刑事与民事、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失信行为,往往得不到明确的界定和及时准确的惩罚,失信成本过低而获利过大,导致失信者侥幸得逞的心态恶性膨胀。再者,我国失信惩罚机制还没有建立系统的信用联防网络和运行机制,失信者的“黑色记录”得不到合法搜集和有效传播,造成了守信成本高、失信收益高的结果。

    (六)杜会对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认识存在严重偏差

   建国后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市场经济发育不充分,信用经济发育较晚,市场信用交易不发达,无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个人,都普遍缺乏对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观念的培养。再者,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失信惩罚机制不健全,使得很多企业对于信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我国很多人和企业对信用的理解仍停留在传统的道德层面上,认为信用仅仅是衡量一个人或企业道德标准,认为信用是信用文化,只能靠思想教育来实现。

    三、构建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法律制度建设

    结合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实际,应进一步完善《公司法》、《破产法》、《合同法》、《担保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法律的有关条款,加快研究制定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全国性法律法规,并制定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方面的具体条例和实施细则,在中小企业征信、信用评估、失信惩戒等环节上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不究,营造良好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法制环境。

    (二)建立中小企业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机制

    在中小企业信用法规建设的基础上,应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道德等手段,建立中小企业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机制。中小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信用档案,记载和反映中小企业信用行为状况的原始材料,而且企业的帐户和信用往来应实行“实名制”,通过互联网建立企业资信数据库,证实企业是守信或是失信,并利用信息网络进行监控。对失信者进行及时惩戒,如公布失信企业的“不良记录”、“黑名单”,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制,付出与其失信行为相应的经济和名誉代价,直至被市场淘汰,金融、商业和社会服务机构对信用记录良好的企业给予优惠和便利,让它们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

    (三)健全“第三方征信”制度,扶持中小企业信用中介机构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大力扶植民营中小企业信用中介机构,真诚鼓励外资、合资中小企业信用中介机构,积极推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建立有关中小企业信用中介机构,形成公私并存、内外资相竞争的良性发展。同时,要在扶持中小企业信用中介机构的同时,应坚持市场化方向,遵循市场公平、公正和自愿的原则,健全中小企业“第三方征信”制度,建立严格的中介机构市场准人和退出制度,最终建立独立于政府和客户当事人之外的“第三方”,即让中立机构组建社会征信机构,保证信用数据信息的客观真实有效。

    (四)完善信用管理机制,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检索平

    首先,应由政府牵头,通过使用统一的信用编码,建立起完整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数据库,提供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检索的共享平台,实现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工商信誉管理系统以及税务、质检、公安、司法、海关、证监等部门和各类行业自律组织之间的信用信息系统的互连、互通、共享,实现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的查询、交流及共享的社会化。其次,强化对中小企业法定代表人和高层管理人员个人信用信息管理。参照国外的成功做法,把中小企业法定代表人个人和高层管理人员的信用行为,如借贷、租赁、交易记录和刑事行为记录等纳人到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中来,建立起企业内部的信用约束机制。其三,加强对信用评估机构的管理,建立信用评估机构和人员的准人和资质管理机制。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经验,按照“超脱、公正、独立”的原则,完善信用评估制度,扶持和培育专业的资信评估机构,建立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评估准则和管理办法。

    (五)完善中小企业自身信用管理

    一是成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制定合理的信用管理政策,选用专人对企业进行全程信用管理;二是中小企业应注重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开发出有竞争力的新产品,靠质量取信于民,在企业内部培养一种“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经营理念,培育良好的企业信用文化,加强企业信用自律意识;三是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及时、准确地披露企业财务信息,同时,完善企业自身信用风险控制制度,加强企业的自我信用控制能力,建立财务核算制度、银行贷款管理制度和应付账款管理制度,防止自身发生失信行为,塑造企业守信的社会形象;四是完善客户信用风险控制制度,提高信用风险防范能力,建立包括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授信制度和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在内的一系列管理规章,提升企业信用管理水平。

篇9

各位董事:

现在,由我代表公司第五届董事会作2007年度工作报告。

一年来,公司董事会认真履行《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等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严格执行股东大会决议;全体董事在2007年里,认真负责、勤勉尽职,为公司董事会的科学决策和规范运

作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2007年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绩

2007年是我公司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当中,公司治理不断规范,管理改革进一步深化,产业整合效果明显,核心主营业务经营取得持续增长,主要的历史遗留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公司的基本面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一举扭转了连续两年亏损的局面,为公司的加速发展、做强做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7年度公司董事会重点做好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集中资源做好主业经营,经营业绩取得历史性突破

本公司的实际控制人黑五类集团重组广西斯壮后,将其最具核心竞争力的糊类和米粉等食品产业先后注入上市公司,使本公司具有了核心主业,2007年初,公司的产业结构调整基本到位,因此2007年公司集中各方面的资源抓好主业经营。首先是加强对控股子公司的指导和服务,加强对控股公司的领导,以确保公司的经营计划、政策落实到位;第二是针对公司的主业特点,公司成立了食品管理部,履行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控制、指导、监督和服务的职能;第三,公司在人力资源方面给予生产经营企业充分的保障,特别是对新重组进来的米粉公司,重新配备了具有较强管理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经营班子;第四是坚持“特色、朝流、创新”的经营理念;第五,全面掌控经营进度,解决经营问题。董事会责成经营班子每季度定期召开经营工作专题会议,分析上季度经营目标完成情况,总结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下季度的经营形势,部署下季度经营工作的重点;第六,集中有限财力保证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由于企业的历史包袱比较重流动资金紧缺,同时今年食品业的产量创下历史新高,加上今年大米、黑芝麻等大宗原料的价格大幅上涨,因此整个企业对经营资金的需求量激增,资金缺口很大,但是为了保证公司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公司不断压缩非经营性的资金开支,集中有限的财力保证经营资金的正常需求。第七,设法为经营做好服务。公司提出以经营为中心、努力服务经营、一切服从市场的经营指导思想,要求公司各岗位各员工都要为经营工作做好各方面的服务;第八,实现营销管理下沉,着力开发二、三级城市市场。

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因此公司的主业食品业经营全年取得了比较好的水平,全年度出现产销两旺,且糊类食品第四季度出现供不应求的良好局面。

(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新产业增长形势喜人公司还将终端米粉连锁店的经营作为米粉产业纵深发展的一个方向和努力目标,为此2007年公司在这方面花费了较大的人力、物力进行前期的市场调

2研、经营模式的研究与分析、经营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为2008年该业务的启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主要处置项目取得重大突破

1、明秀市场公司的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在2005年以来,由于合作方的原因,明秀市场公司的经营管理成为本公司的老大难问题,证券监管部门对本公司在明秀市场公司的控制能力也提出了质疑,

要求公司限期整改。由于明秀市场公司的另一股东不配合等原因,致使本公司2005、2006年连续两年未能对该公司实施审计,会计师事务所对本公司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给本公司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根据公司2007年经营工作目标和重点工作安排,经多方协商、谈判并经股东大会批准,本年度内成功将本公司持有明秀市场公司60%的股权全部溢价转让。

转让了该股权后,公司因不能对该公司实施审计而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影响事项已得以消除,证券监管部门关注的本公司对明秀市场公司的控制力问题也迎刃而解;更为重要的是,公司回收了1亿多元的资金,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公司的经营资金紧张的状况。

2、南管公司资产、股权诉讼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我公司有关南管公司的历史遗留问题涉及两方面:一是确认并收回本公司利用配股募集资金委托代建的管网资产及五年的租金,该资产价值1.13亿元,租金3169万元;二是收回南管公司80%的股权。

几年来,公司董事会和经营班子非常重视南管问题的解决,组成了强有力的团队负责处理相关的事宜,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在2007年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其中价值1.13亿元的管网资产经最高人民法院终审判决归本公司所有,同时南管公司需向本公司支付五年租金共3169万元的租金,目前该资产及租金

3的收回工作正由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当中;南管公司80%股权的诉讼也有了初步结果,经南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并作出了一审判决,该股权当归本公司所有。由于涉及南管的管网资产诉讼案和股权案本公司均获得了胜诉(股权案目前是一审胜诉),因此避免了本公司的资产流失,将对公司未来资产和经营产生积极影响。

(四)深化管理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2007年,公司根据自身的实际和市场竞争的需要,继续深化内部管理,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加强集团总部的管理职能

公司是一个投资控股型的企业,下属的控股子公司是公司主业的经营主体,控股子公司年度经营目标完成得好坏,直接影响本公司全年度的经营成果,为此2007年公司强化了总部的管理职能,在资金、生产经营、人力资源等各方面加强了对控股子公司的管理,同时要求总部各部门各员工为下属生产经营企业做好各方面的服务。通过近一年时间的强化,集团总部的管理职能得到了充分体现,达成了良好的管理效果,而且为生产经营服务的意识和理念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

2、进一步完善经营管理责任制

2007年公司出台了《“十一五”目标激励考核办法》,集团公司与属下的容县股司、南方米粉公司等主业经营公司签订“十一五”经营目标责任状,实行责、权、利统一,总经理负责,进一步完善经营管理机制,建立了长期的激励机制,在充分调动各经营团队积极性的同时,有效地防范了为了目前的利益而出现的短期行为,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3、建立和完善绩效管理体制

2007年公司进一步加强员工的绩效管理,加强对各职能部门、各员工的过程管理和监督,强化责任追究,以工作业绩(目标)的最终完成效果确定每个员工的薪酬,强调以业绩论英雄,从而在制度上保证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履行效果。

4、不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的保障。2007年公司采取了有效措施积极推进企业文化的建设,构建和谐、健康、向上的企业氛围,为公司的经营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五)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一年来公司强化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核心的理念,以降低经营管理成本、提高效益为中心,以加强财务预算、预算执行和财务分析为重点,努力提高财务管理的综合水平。

通过一年的努力,公司的财务管理方面有了比较大的提高,财务管理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公司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财务风险,企业的管理成本与上年相比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本年度公司的资产与负债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财务状况有了较大好转,与银行的关系也得到了理顺和加强。此外财务人员的配置更加合理、素质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公司治理和规范运作得到加强

(一)完善公司治理

董事会作为公司的决策机构,2007年严格按照《公司法》及《公司章程》所赋予的职权,本着对股东负责,对投资者负责的态度,为保证公司持续发展,在任期内不断地完善公司内部管理机制和法人治理结构。

1、为了更好地落实中国证监会《关于加强社会公众股股东权益保护的若干规定》、《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等规定,公司召开了董事会会议,对《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并制定了《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实施细则》。

2、为规范公司募集资金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公司章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公司董事会于2007年对《公司募集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

3、为贯彻落实中国证监会《关于开展加强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有关事项的通知》(证监公司字[2007]28号)以及广西证监局、深圳证券交易所有关对上市公司治理专项工作的统一部署,保证公司治理专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公司董事会对公司治理情况进行自查后,作出《自查报告和整改计划》。2007年还制定了《独立董事工作制度》、《公司总裁(经理)工作细则》等内控制度。

(二)加强信息披露工作管理

公司在2007年里将信息披露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全面学习和对照中国证监会、深圳证券交易所关于信息披露的各项规定和要求,加强公司重大信息的搜集、反馈、整理、审核,并按有关规定及时披露,加强有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心确保所披露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公司在2007年里共计公开披露各类信息43件次,圆满完成年度信息披露工作。

综上所述,本届董事会通过不断的改进各项管理制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治理结构和规范运作体系。

(三)本年度内董事会会议的召开情况

本年度内共召开了六次现场会议和以通讯方式召开了四次临时会议,年内召开的各次会议绝大部份董事均能按时出席,个别董事因工作原因不能亲自出席也都委托其他董事代为表决,各次会议与会董事均能认真审议各项议案,并按公司章程规定的权限作出了有效决议。

董事会在2007年度里能忠实地履行了股东大会的各项决议。

三、存在问题

1、由于产能不足,致使糊类产品第四季度出现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同时物流运输已成为制约糊类食品经营的一大瓶颈。

2、米粉产业的市场整合和扩张没有达到年初所定的目标,规模效益没有得到显现。

3、由于大宗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致使公司的产品盈利能力下降,食品业没能实现销售与盈利的同步增长,企业对原材料大幅涨价的估计不足,应对措施不够。

4、公司的前身广西斯壮开发的“斯壮平安家园”房地产项目对当前公司的生产经营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公司在2007年不但需要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处置该历史遗留问题,而且该项目近期还将给公司带来持续的影响和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5、部份的年度重点工作未能完成,虽然有各方面的原因,但也经影响了公司年度整体目标的完成。

6、部份员工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以经营为中心”的服务意识

6还没有牢固树立。

四、2008年工作要点

(一)2008年工作指导思想

2008年公司经营工作指导思想是:以经营为中心,按照“十一五”战略规划,集中资源,继续抓好主营产业经营和发展;坚持“特色、创新、潮流”的经营定位策略,重点实现糊类提升、米粉突破、物流上量的整体经营目标;深化管理改革,以完善责任制为核心,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创造良好经营环境,为完成2008年各项经营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2008年经营目标

2008年公司的主营业务(包括糊类和米粉)销售收入计划为46500万元,利润3810万元。

(三)2008年工作的主要措施

1、针对原、辅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给公司的经营效益带来的压力。本公司与主要供货商建立长期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同时不断加强内部采购管理及技术改造节能降耗,将原辅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水平,保持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另一方面针对食品价格不断走高的趋势,认真研究市场食品价格的走向,采取积极的措施在确保公司产品销售稳定的前提下,提高产品的毛利率。

2、调动和整合企业各方面的资源,在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的前提下设法扩大糊类食品的产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3、加快米粉产业的发展,年内在广西的主要城市要完成生产配送基地的布局和实现产品上市,不断提高产品的占有率。

4、积极防范规模扩张带来管理风险。随着公司食品业(特别是米粉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对保持高效率管理带来一定难度。针对上述情况,公司及子公司需建立起更为科学、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创建先进的管理模式以满足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的需要,公司将通过各种措施逐步打造一支勤勉尽责、技术过硬的管理团队和骨干队伍,将公司的各个项目经营好,不断提高投资回报率。

5、强化质量控制,提高“南方”品牌的美誉度,防范质量风险。随着公司主业规模的扩大,始终保持产品的高品质将成为一个挑战。为此,公司分别从管

7理改进和技术改进两方面着手持续改进产品质量的控制,把好产品的质量关。在管理上要加强过程监控,在技术上则要寻找工艺能力薄弱环节,改进工艺,提高工艺技术的稳定性。

6、严格控制存货的增长,加强应收账款管理,进一步提高公司资金效率,控制财务费用增长,防范财务风险。

7、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提升研发实力。研发是公司保持业内领先的关键,公司在2008年要进一步加强新产品的研发,要加快新产品上市的进度,使公司的产品保持强劲的竞争力。

8、继续加强企业治理,完善内控制度建设,使公司的经营运作进一步规范。

9、继续抓好员工队伍建设,加强以提高员工工作技能和提高执行力为重点的培训,加强以引进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引进。

综上所述,2007年,董事会经过不懈的努力,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使公司的基本面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推动了企业良性发展。尽管我们的工作仍存在一些不尽人意需要不断改进和继续努力的地方,但是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带领全体员工围绕“糊类提升、米粉扩张、物流上量”的经营思路,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实现公司“十一五”发展目标,在规范运作的基础上,开创南方食品更美好的明天。

**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董 事 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