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康复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6 11:45: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康复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童康复建设方案

篇1

【关键词】医教结合 视障儿童 康复教育;

一、开展视障儿童“医教结合”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帮助残疾人就业、提高残疾人社会地位等问题正逐渐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正如普及义务教育有利于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一样,残疾人教育是解决该类问题的首要途径。根据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大陆拥有18.1万以上的0-14岁的视障儿童,因此研究视障儿童的人格特点及其教育对策不容忽略。

1.“医教结合”提升视障儿童的自我感知

“医教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晰的认知自我,发掘自我。特殊教育学校开设“医教结合”教育的目标就是培育学生敢于发现自己,培养具有自我感知、自我评价、自我挖掘的能力。

2. “医教结合”对视障儿童具有指引作用

“医教结合”可以增强视障儿童康复的目的性与计划性。在经历了各种痛苦与尝试后,很多视障儿童迷失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人生发展的方向、学习的目的性、生活的意义、未来的去向等都产生了迷茫,失去了自信心,甚至有的视障儿童甘愿轮做了“乞讨者”。究其原因,就是视障儿童没有更好的认识自己,单纯的药物治疗或心理辅导无法明确他们的未来去向何处,那么就会使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没有目标性。“医教结合”就是要针对学生存在的迷茫性问题,给予明确的目标,指引学生通过医药治疗与教育康复的有机结合,并充分考虑视障儿童的自身特质,对其人生方向进行引导。

二、“医教结合”背景下视障儿童康复教育的实践设计

与一般的普通教育不同,“医教结合”背景下视障儿童康复教育既要结合医药康复建议,还需要通过设置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案,进行个性化教育。

1.因材施教,个性化实施“医教结合”康复教育工作

学生个体的差异,导致各个学校在“医教结合”康复教育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调查研究国内外目前针对视障儿童“医教结合”康复教育的现状,分析对视障儿童展开“医教结合”康复教育的有效途经,是各个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医教结合”康复教育的首要工作。

2.能者为师,组建一支专业化特殊教育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顺利开展“医教结合”康复教育的重要保障,特殊教育学校要加强对“医教结合”康复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首先,深刻认识到“医教结合”康复教育的重大意义。树立准确的“医教结合”意识,并且能够潜移默化地对视障儿童进行相关的引导工作;其次,作为专业化教师要不断加强医学知识与专业技能学习。要比较系统的了解视障儿童的生理、心理病理及其症状,还要学习相关的康复教育对策,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为视障儿童服务的能力与水平;再次,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

3.集思广益,不断丰富“医教结合”康复教育内涵

“医教结合”康复教育同样要经历认知阶段、探索阶段、定向阶段、实施阶段和完善阶段等阶段。康复教育也需要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医教结合”康复教育活动可以分为个性化活动、集体活动和家庭活动等康复教育活动形式。

(1)建立满足视障儿童发展要求的导师制度

导师制度可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特殊教育的要求和康复教育的目标。

(2)打造丰富多彩的集体康复活动

集体康复是指在康复机构中,教师在课堂上,对视障儿童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康复教育过程。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注重以游戏活动为载体。

(3)发挥家庭在康复教育中的作用

家庭康复是指在专业化教师和治疗师的指导下,由视障儿童的家长具体实施的康复教育过程。激发广大家长参与康复教育的积极性,形成中心、家庭相互共同教育的合力,进一步巩固康复成果,提升教育水平,促进视障儿童全面健康发展。

(4)发掘“医教结合”康复教育的成功案例

目前,全国许多有关学校与机构都在积极探索如何提高视力障碍儿童康复工作的水平,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邀请相关成功人员,以他们的实际经验引导教育学生;实现“结对子”,实行“一帮一”、“多帮一”“一帮多”的机制,充分发挥优秀视障儿童的成长历程对其他儿童的影响,使低年龄的视障儿童在学业、康复训练等方面更加有目标性和可实施性。

三、建立“医教结合”康复教育的保障机制

视障儿童的“医教结合”康复教育已经得到了许多特殊教育学校的高度重视,但是教育形式的单一和教育理念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使“医教结合”康复教育并没有起到它应该起到的作用。我们应该在校园中掀起一股“医教结合”康复教育的浪潮,使每一个残疾儿童都意识到自己需要提早规划,使每个教师与家长都知道如何规划,我们还要将“医教结合”康复教育的理念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和每个角落,使残疾儿童在活动中受益,在感悟中成长,特殊教育学校必须建立“医教结合”康复教育的长效机制。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每位特教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医教结合”对视障儿童全面康复的重要作用。实

2.科学规范设置“医教结合”康复教育环节

教学环节的规范设置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医教结合”康复教育有序、有效和持续开展的重要条件。

3. 持续稳定教育经费的投入

教育经费的投入是“医教结合”康复教育正常开展的必备条件,可以有效保证教师对康复教育的精力投入,保障视障儿童可以充分的参与具体的实践教学,有效加强与社会的对接与交流,此外充足的教学经费的投入可以有效开展“医教结合”康复教育的教学研究工作,进一步提升康复教育质量。

视障儿童的“医教结合”康复教育不用于课堂教学的简单说教,它具有与时俱进的客观要求,对于特殊教育学校而言,需要建立一套目标明确、行动统一、设计人性、实施科学的“医教结合”康复教育制度,进而充分引导视障儿童的兴趣、性格、价值取向等。

参考文献:

[1]休厄德.特殊儿童:特殊教育导论[M].孟晓,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郭明,李建军.我国康复医学发展的新思路[J].中国康复,2005(06)

篇2

目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的社区健康管理工作借用了国外健康管理经验,但实施时间较短,往往容易流于形式〔39〕。专业的健康管理人员极度匮乏,现有医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2005年10月,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宣布健康管理师为第4批11种国家新职业之一。健康管理师是从事个体或群体健康的监测、分析、评估以及健康咨询、健康指导和危险因素干预等工作的专业人员。根据《中国健康管理相关机构现状调查报告(2007-2008)》显示,到2008年上半年,全国范围内至少有5744家健康管理相关服务机构。截止至2011年,全国只有近百人获得职业健康师,完全缓解不了目前专业人才紧缺的状况〔40〕。我国享受科学、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的人数只占国内总人数的万分之二,而美国70%居民能够在健康管理公司或企业接受专业健康管理人员的完善的服务。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对促进社区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41〕。但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业务素质及技术水平较低,知识面窄,学历层次和职称不高,专业结构配置也不尽合理,提供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有一定的难度。信息化平台未建立,健康信息难共享1968年美国Weed等首先提出居民健康档案的概念,要求医生在医疗服务中采用以个体健康问题为导向的记录方式,目前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基本方法。建立规范化的居民健康档案,形成一套完整的健康信息系统,并运用先进技术进行资料分析和预测,不仅可以研究社区人群的基本健康状况,了解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要,并且有助于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优化资源配置,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探索适合本地区实际的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模式,并为卫生行政部门确定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既定工作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因此,社区卫生服务健康管理系统的功能和建立极为重要〔42〕。2009年12月3日卫生部公布《关于规范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指导意见》中要求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到2011年,农村居民健康档案试点建档率要达到30%,城市要达到50%。到2020年,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符合基层实际的、统一、科学、规范的健康档案建立、使用和管理制度。目前我国社区服务中心缺少区域性的综合信息交互共享平台,导致出现健康档案的多次重复建立,影响社区卫生信息工作的效率。信息资料不全,干预措施不到位目前各地都积极探索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但由于没有深刻理解健康管理的实质和内涵,多在健康档案的电子化管理方面投入,忽略了对社区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方面(包括遗传、生活习惯、饮食、生活环境、职业行为等)进行全面监测、分析、风险提示、评估。目前的社区医疗服务仍然以病为中心,没有针对个体的不同情况实施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干预措施,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健康管理个性化的健康评估体系和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有望成为社区利用健康管理服务的突破点和启动点〔43〕。双向转诊机制不健全双向转诊是根据病情和人体健康的需要而进行的上下级医院间、专科医院间或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问的转院诊治过程〔44〕。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德国等国家现已经形成了健全的三级医疗体系,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格局。虽然我国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三级医院建立了双向转诊合作关系,但实际运作中往往是以上转为主,双向转诊制度实际上并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执行。

健康管理下一步战略发展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