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的总结与反思范文
时间:2024-01-16 11:44: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设计的总结与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很多教师重视课前备课和教学设计,但是对课后反思却不够重视,进而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学方案的优化和教师教育素质的不断提高。因此,建议信息技术教师要积极关注课堂教学细节,积极对教学信息进行课后分析与反思,实现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对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进行课后反思,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重设计、轻反思”的倾向比较明显。信息技术教师过分看重教学结果,而对于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重点、精彩、失误、创意、灵感等都没有在课后进行系统的总结与整理,没有为教师日后的教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建议信息技术教师在加强教学设计的同时,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和课后的反思,及时总结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教学不足,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促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反思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
信息技术教师对教学设计的反思,需要以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积极关注为前提。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各类细节问题的关注,有效监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才能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等学情信息进行有效搜集和系统分析,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反馈来反思自身教学设计方案的有效性,并为接下来教学设计方案的优化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对此,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不要一味开展单向灌输性、标准性的教学活动,而是要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和互动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表现自己、暴露自己,这样才能为教师对自身教学设计方案的反思创造条件。例如,为了检验自身教学设计方案的教学有效性,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课堂的一开始就安排一个“任务”,在课堂的末尾让学生根据所学信息技术知识进行尝试,这样可以以任务为载体,驱动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带着“任务”学习,而课堂末尾学生对任务的完成程度,恰恰是检验教师教学设计方案的有效标准,所以教师要对学生完成任务的全过程进行关注,以便及时发现学生的知识缺陷和技能缺陷,再制订更加科学的教学设计方案。
二、反思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教学策略的运用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育教学中的核心环节,而教师对教学策略的选择,则是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内容,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将会直接决定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设计由于多是提前进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教”与“学”之间的不协调,当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出现不适应时,就会影响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率。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反思,主要涉及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互动方式的选择、师生关系的处理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空间的大小等。信息技术教师对教学策略的制定,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避免灌输性的理论教学和重复性的技能训练,以便充分激发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例如,对于“动画制作”的教学策略的反思,主要是看学生能否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学生能否自己制作Flas,是否有自己的创造力等;同时,教师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动脑,才能更好地暴露自己的知识缺陷,反过来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方案的持续优化。
三、反思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的精彩与失误
信息技术教师对自身教学设计进行课后反思,不仅要反思不足之处,同时也要反思精彩之处,还要对信息技术教学中出现的创意、灵感等进行及时的总结,这样才能实现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首先,信息技术教师要对教学过程中的精彩之处进行总结,如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师精彩的设问,启发性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巧妙的课程导入等,教师都可以进行很好的总结,作为教学经验进行积累,或者同其他教师进行共享并实现共同进步。其次,对于信息技术教学中出现的失误和败笔,教师更是要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和总结,在上课结束后要多加强教学反思,看教学设计是否脱离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妥当,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是否准确,举例讲解分析是否恰当等,信息技术教师只有敢于承认和反思自己在教学设计中犯的错误,才能将这些教学信息作为优化自身教学设计方案的参考依据,实现自身教学素质的不断提升。再次,对于在教学过程中一闪而过的教学创意、教学灵感,信息技术教师也要在课后进行反思和记录,因为这些教学创意和灵感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日后很容易忘记。如果能将这些教学创意和灵感充实到日后的教学设计当中,将会对教学案例的优化提供很大的帮助。
篇2
关键字: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044-01
一、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为了促进小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发展,有关部门和人员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采取措施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相结合原则。调研了解到,小学数学教师中很普遍存在忽视理论学习的倾向,认为“理论空洞,不实际,学不学都可”,这种观念将成为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大敌,是阻挡教师由“教书匠”成为“教育家”的一道屏障。
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必须遵循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相结合的原则。首先,教学设计是联系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教学设计相关理论和方法是教学设计实践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教师只有系统学习教学设计相关理论后,才能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看问题,教学设计实践才能更加科学和规范。其次,教学设计能力是一种与教学实践密切联系的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实践中,不断自觉地应用理论,不断尝试、反思和完善,理论知识才能真正不断地内化成教师的个人知识,并转化成为实践行为。
2.教学设计与教学研究相结合原则。据了解,目前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仍然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的经验式行为。教师们经验丰富的同时也形成了很多顽固的思维定势,教学成为没有创新和活力的例行事务,教师的进取心和事业热情在毫无挑战的工作中慢慢磨灭,逐渐产生职业倦怠感。
然而,教学设计不是重复机械的简单工作,而是极富创造性的活动;教师不是完全听从专家、管理者安排的工具,而应该是教学中的研究者。教师如果以研究的态度去设计好每一堂课,就会发现教学设计中存在很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后用教学日志、周期性工作总结、反思笔记、论文等记录自己教学设计方面的成长与变化,不断反思、总结和升华自己的实践经验,甚至进行广泛推广。这样教学就会成为不断追求完美永无止境的事业,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也能得到不断提升。
3.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相结合原则。目前小学数学教师一方面缺乏潜心钻研、追求完美的态度,另一方面还缺乏平等、开放的共享交流意识。很多小学数学教师仍然倾向于经验式的自我摸索,把彼此都看成权益和资源竞争的对手,而不是合作学习伙伴,不希望与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成果,每个老师心中都铸造起高高的壁垒,保护了自己,同时也封闭了自己。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应摒弃浮躁,静心钻研教材,分析和了解学生,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方面的自主探索,但是不能让自己处于孤立状态,应该敞开心扉,与他人(校外的专家和优秀教师)进行合作和交流,在寻求帮助的同时别忘了分享自己的经验。只有这样,小学数学老师之间才能形成开放、互信和支持的“学习共同体”,也就能为教师的工作提供支持和身份认同,达到小学数学教师的共同进步。
二、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途径
1.加强小学数学教师的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教师们普遍认为教育见习、实习对教学设计能力的形成作用最大,然而目前很多教育实践流于形式。一方面,目前师范教育见习、实习时间短且脱离实际,很难让师范生获得为其教学生涯奠定基础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实习通常放在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这种状况使理论游离于实践之外的培养方式不利于学生理解教学过程,学生既不能理解所学理论的实际含义,更不利于教学设计能力的形成。
2.加强学校对教学设计的科学管理。制定合理可操作的教学设计评价标准,评价标准至少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规范,二是创新。在统一的基本要求下,让教师在达标之余还能施展个性,体现出教学设计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应采用定期评比、及时表扬、公开展览、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的评价,让老师们参与教案互评,在互评中彼此学习提高,真正促进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对新老教师进行弹性化的分层管理,鼓励教师对已有教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后,让其他教师尤其是新教师使用,提高教学设计的重用率,减轻教师负担。
3.加强学校教学设计相关资源库建设。加强校内资源库的建设,以丰富教师教学设计的资源或资料,积极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主要包括资源共享的网络系统、订购相应的教学资料,如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集、优质课的VCD等,为教师制作可供选择的教学设计,并为教师准备更多的备课素材。同时,还应该对本校教师的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课件等资源进行分类、汇编整理,给教师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借鉴,以共享交流。
篇3
一、更新研究理念,建立保障机制
1.树立“以师为本”的研究理念
校本研究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为研究依据,主要为了解决本校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的研究,是“以师为本”,以行动研究为主的一种应用研究。“以师为本”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校本研究中的体现,既要立足于教师的个性需要,又要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可持续性,培养教师自我发展能力。校本研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更加注重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校本研究大致可分为校本科研、校本教研、校本学科研究。这三类研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中,校本学科研究是校本教研的主渠道,校本教研是校本科研的基础和前提,校本科研是校本教研的提炼和升华。在校本研究中,可以将三者密切结合,不一定非要做严格的区分。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更多的是带有研究性的校本实践,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校本研究方式。开展深度校本研究,应该首先解决内生动力不足、目标思路不清的问题,提升理论层次和实践效能。
2.完善校本研究的保障机制
第一,建立和完善校本研究制度注重一个“细”字。立足于激励,体现制度内容的全面化和制度规程的具体化。比如,建立和完善集体备课制度、教学反思制度、说课―听课―评课制度、课堂教学评优制度,师徒结对制度、研究成果激励制度等。学校把这些制度作为常态下的工作序列,内化为教师的工作任务,形成完善有效的工作机制,让制度的“人文性”升华为传统意义上的“规范性”。
第二,执行校本研究制度突出一个“实”字。校本研究的过程就是校本研究制度执行的过程。执行校本研究制度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落实执行,一是及时总结,总结重在对完成工作的结果和过程的质量情况做归因分析、提炼、反思。二是及时反馈和调整,这是加强校本研究的过程检查和指导。校本研究制度在实践中还要不断与时俱进、动态完善和适时提升。
二、丰富研究内容,创新研究方式
1.确立校本研究的主题和重点
首先,依据新课程对转变教与学方式的要求,确立校本研究的主题。与新课程同行是选取校本研究内容的基本原则和依据,学校引领教师通过研究课程、研究学生、研究学科教学,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突破和超越。比如,研究如何有效管理教与学,如何遵循规律教与学,如何遵循规律“和谐高效”教与学;
其次,立足于学校实际,确定校本研究的重点。课程、教材、教法的研究永远是校本研究的方向,学校把构建“和谐高效课堂”作为持续追求的目标,把深度研究备课和深刻反思教学作为校本研究的重点。比如,研究如何让常态课实在有效,如何优化教学环节,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2.创新校本研究的活动方式
校本研究的活动方式,主要有课题研究、专题研究、案例研究、示范观摩、“同课异构”和“一课多轮”、集体备课、网络研究等。
①课题研究,这是将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转换为研究任务,生成研究课题,以问题解决、经验总结为研究目标,采用灵活而有效的研究方法,实现对教育教学问题及其规律的开拓性认识和探索。这样基于具体教育教学问题的课题研究不在求多、求大,贵在创新、求实。
②专题研究,这是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针对教师教学中有共性的具体问题,开展主题研究活动。通常以课例为载体安排教师作研讨课,通过交流与展示的平台促进教师在不断的思想碰撞中提升认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③案例研究,这是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通过组织优秀案例展示、研讨活动,让教师在讲述自己教育教学故事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让听案例的教师结合别人的教育教学反思自己,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④示范观摩,这是典型示范与自省跟进相结合,引导与协调相结合的校内展示研讨活动,起到经验共享、以点代面的作用,以优质课堂推进常态课堂的质量提升。
三、开展深度研究,坚持自我反思
1.深度研究备课和上课
第一,深度研究备课,提升集体备课的价值和教学设计水平。我校以提升集体备课的价值为重点,开展常态化教学设计的研究,形成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的“四步备课流程”:自主探究,形成教学设计;合作交流,修改教学设计;新课引领,验证教学设计;总结反思,完善教学设计。
常态化教学设计的研究,是深度研究备课,强化集体备课关于集体参与研究、突出个性特色、贡献个人智慧“三点要求”的精心预设过程。
第二,深度研究上课,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校以构建“和谐高效课堂”为重点,开展常态化评课研究。教师更加关注“三维目标”的整体实现,关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等观念问题;遵循“以学定教、以教导学、温故知新”等教学规律,以及“个性发展、因材施教”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树立“教与学并重”和“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提高教学的适应性。在具体操作上,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共鸣。
2.坚持多视角和全过程的有效反思
篇4
关键词:中学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举隅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体育课程改革后提出终身体育的理念,而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有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参与体育学习可以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培养体育精神。因此做好中学体育的课堂设计,可以有效的贯彻新课程的理念,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1.中学体育教学设计与内容
1.1教学设计分析与过程的实施
教学设计是指通过利用系统化的方法,对教学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确定教学目标、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并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价与修改的过程。在中学体育课堂中教学设计主要是指根据学校和本专业的特征与任务、学生的年龄特点、课程之间的联系等对课程的设置、顺序和课时进行规定。
中学体育教学设计的实施一般包括分析问题、设计目标、实施与实施效果的评估、修正等几个过程。教学设计在实施的过程中是把教学过程当做一个系统进行控制与实施。首先是对教学问题进行分析,进而确定相应的目标、选择合理的实施方法,在实施后对方案进行合理的评估最后作出修正。在实施的过程中强调对教学目标、方法、结构和内容的优化,进而保证教学质量。
1.2教学设计的内容
教学设计一般包括课前内容、课堂内容和课后内容三部分。课前部分包括对课程标准、学生以及教材的分析、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与教具。课堂内容包括课前准备、导入新课、实施课程内容、课后总结与课后作业等。课后部分主要涉及教师对知识、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法等的反思。
2.教学设计在中学体育课堂中的应用分析
2.1教学设计在课前部分的应用
教学设计在课前部分的设计包括对课程标准、学生以及教材的分析、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与教具。例如在初中一年级排球的扣球技术的学习中,教学设计的课前准备部分时要对课程目标、学生以及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根据大纲规定的要求:经过学习学生要能够掌握三、四号位的扣球等,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感、以及体育精神当中的协作精神。对整个扣球动作的认知是学习该技术的基础也是教学的难点。而学习的对象是初中生,对于本体感觉还没有形成较完善的认识,学习的内容比较抽象,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学生具备乐于接受新内容、喜欢表达自我的特点,同时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可以依次作为切入点,在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时可以利用接近其生活中的动作进行引导,同时可以通过对教师的动作轨迹进行想象、讨论。比如教师可以将扣球过程的鞭打动作比喻为摘取高挂的西瓜,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体会。
2.2教学设计在课堂部分的应用
课堂内容包括课前准备、导入新课、实施课程内容、课后总结与课后作业等。在扣球技术的学习当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网络上搜集一些排球比赛当中扣球动作的视频,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对教学内容有一个较为模糊的认知,再看视频的过程中对动作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这样带着疑问走进课堂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主动性,此外这也是将教学内容导入课堂的很好的切入点。
在课程内容的实施中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进而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例如在篮球可当中,由于项目的特点许多女生不愿意参加到教学的过程当中,传统的自由式的教学模式自然不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很难完成教学的目标。此时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一些教学比赛,同时依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性格特点进行合理的分组,保证每一个小组都有高低水平,小组成员之间以强代弱,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3教学设计在课后部分的应用
教学设计在课后部分的实施主要包括教师对教学内容、方法、效果等的反思。而在此过程中反馈将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这一过程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排球传球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一次课程内容的小结,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谈体会,总结学习过程中运用到的动作、贯彻的体育精神,教师可以依据这些外来的反馈进行及时的调整。同时对学生提出的疑问等进行专业的解答,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动作,并分析原因,这样能够让学生对技术的学习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3.小结
教学设计在中学体育教学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前教师通过对教学的目标、学生特征以及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有效的应用多媒体、学生的生活经验等进而合理的应用各种教学手段。在对课堂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课程设计更丰富、全面进而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来。在课后设计时应当通过反馈等途径对课堂的教学效果进行及时的修正,找出教学过程当中的成功与失误之处,进而积累丰富的经验。有效、合理的利用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当提升对其认识,并不断的积累经验,让教学设计的优势有效的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陈刚.体育教学设计案例分析[J].中学生导报,2010(09)
[2]陈洪.教学设计与反思[J].教育界,2011(06)
篇5
教学活动前的反思即备课阶段的反思。从目前教师备课的现状看,主要有两种不良倾向。一是照搬现成的教案,以他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不考虑学生实际;二是有些老教师备课时过分依赖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不注重反思自己的经验,凭原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在于老师的“懒”。要克服这些问题,就需要教师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对新的教育理念进行反思,对学生现在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对现在的教学条件进行反思,对现在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进行反思,从而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过去经验、教训和现在教育理念、教学条件反思的基础上。
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做好准备。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
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篇6
一、重视教学前的反思,提高分析设计能力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分析和设计能力。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在空气的教学中,要利用大气压测量氧气的体积分数,而进入九年级的学生,根本没有接触过有关压强的知识。如何让学生理解,化难为易呢?我通过对教学设计的反思,最后决定以同学们熟悉的钢笔,胶头滴管吸水入手,通过实验使学生明白气体减少,水占有减少的气体的空间(即气体减少多少,水进入多少)。这样,通过对教学难点的反思,增强了感性认识,解决学生的疑难,把本节课的难点变的浅显易懂。
所以,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强化教学中的反思,提高调控应变能力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在前面的教学实践中,当学生对利用大气压测量氧气的体积分数已非常理解时,我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水没有颜色,学生不易观察到现象,我及时调整方案,滴入几滴红墨水,效果非常好,课前预期的目的基本达到。而用一张实验失败的照片分析该实验测得的值偏小的原因时,学生讲出了可能红磷偏少或氧气消耗得少。再也讲不出其他原因时,这是课前没有想到的,提示学生除了从药品和仪器方面考虑外,还可从什么方面考虑?学生还是讲不出。这时再提示:“我刚才为什么拿着瓶子转了那么久才打开夹子,为何不燃烧后马上打开,还要振荡?”这时学生受启发,想到了放热,要冷却。我想如果开始实验时,把教材上操作的关键词:立即塞紧瓶塞、振荡、冷却至室温等用红色的字重点突出,且先分析前面实验成功的原因: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瓶内气压变小,内外气压差把水压进瓶内。
可见,教师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况及突发事件,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语言,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提高课堂效率。
三、落实教学后的反思,提高评价总结能力
篇7
一、语文教学设计要广泛搜集网络精华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鼠标轻轻一点各种信息喷薄而出,个人教学网站积聚了诸多的教学资源,特别是在教学设计和教学经验方面非常丰富。互联网时代的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掘互联网的优势,让“互联网”成为教学设计的有力帮手。笔者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从网络中搜集相关的资料,特别是如何有效设计教学方案,以及科学组织语文课堂教学等方面的内容,从他人介绍的经验中汲取有价值的信息,寻找能够与自身教学相结合的内容,从而进一步丰富自身的教学设计。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的网站,一些重点学校、知名学校的网站以及优秀教师的博客,都是可以汲取教学经验的平台。每一次的浏览都要有所收获,建立专门文件夹将其中的精华积累下来,久而久之,就能够积淀大量的教学设计经验,自己进行教学设计时随手拈来,丝毫不费工夫。
二、语文教学设计要充分汲取专刊精髓
只有博采众长才能提高自身语文教学设计水平,初中语文教师要养成看书读报的良好习惯,主动订阅各种教学研究刊物和重点针对本学科教学研究的专业杂志。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广泛研究专业性较强的语文教学刊物,既要研究语文教学改革的动态,也要研究一线优秀教师撰写的教学论文,以及其中的教学实录,增强对教育改革方向的掌握能力,善于从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中提炼出有助于教学设计的精髓。笔者坚持定期阅读教学刊物,对其中的精彩内容进行摘录,进一步的学习消化和吸收,学以致用提高教学设计水平,特别是在如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如何营造教学氛围、如何科学高效运用多媒体手段等方面进行吸收借鉴,改变以往教学设计中的不合理环节,显著提高了教学设计的科学程度,为高效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语文教学设计要体现集体备课成果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发挥集体的力量才会有更多创新,教学研究工作更是如此。各学校都将集体备课当成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载体,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融入到集体备课活动之中,事前做好精心准备,针对研究的课题进行深入分析,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要认真聆听他人的表达内容,特别是对于一些很有新意并具有一定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意见,要进行认真的消化吸收。每一次的集体备课之后,语文教师要认真消化吸收集体备课的成果,将集体研究的一些内容有机穿插到自身的教学设计之中。集体备课会针对某一方面的细节以及难点进行深入分析,集中全体语文教师的智慧和力量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集体备课的成果是丰硕的,值得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充分借鉴。
四、语文教学设计要重视听课评课意见
开展语文课教学设计,应当是一个前后连贯、环环紧扣的过程,自身教学设计的科学性程度如何,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为了更好地检验自身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初中语文教师应当经常邀请任教同一学科的教师听课,并在教学结束之后交流反馈意见,对这一节课教学设计的科学性程度进行评价,着重从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科学性、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教学任务落实的实效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评价和分析。执教者应当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针对评课提出的改进方向和优化内容,进行有效的整改,在下一节课及下一阶段的语文教学设计中拾遗补缺。初中语文教师要保持谦虚的心态,主动积极听取他人的意见,并在教学设计中进行改进,才能够推动语文教学设计不断提升。
五、语文教学设计要善于总结积累提炼
篇8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339-01
作为教师都应该不断进行反思,无论是课前反思、教学过程中反思还是课后反思,都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反思应贯穿于教师的整个教学生涯当中,而不是某一个阶段的特殊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逐渐的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为此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结合自身教学,对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反思,反思中总结教学的“得与失”,找出差距,不断提高完善自我。
一、做好课前反思,力求心中有数。
高中的全部化学内容,如果教师不认真理会新课标要求,往往就会出现任意拔高教学要求,拓展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人为制造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的紧张关系。所以我们要认真研究新课标。一,要做到领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高中化学新课程力求更全面地展示未来公民所需要的化学科学素养,以更具弹性的课程结构和更丰富的课程内容,为“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提供基础。二,应把新课程与原大纲进行详细比较。与高中化学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的内容标准具有如下特点,实施时应注意把握三个课程目标维度的要求,注重重要的化学观念、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积极态度的学习与养成,配合内容标准,通过“查阅资料” 、“实验探究” 、“交流讨论” 、“调查访问”等活动内容,体现学习主题内容时所提倡的多元化学习方式。三,应把新课程理念与新教材进行对照并感悟。正确把握课程模块的教学设计思想。在模块教学设计时,注意教学内容以模块为一个整体对应36课时,把握每一个模块的功能和内容特点,做好四个层面的教学设计:①基于模块的整体教学设计;②基于模块的单元教学设计;③基于模块的节课题教学设计;④基于模块的课时教学设计。在上述四个层面的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做好教学过程中的反思,着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加强实验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学习心理尚未最后定型,可塑性很大。具有接受生动、形象化教育的年龄特征,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实验中获得启示,理解知识,展开思维。这不但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帮助他们从经验型的抽象思维向理论型的抽象思维发展。例如:讲“钠与水反应”时,先给学生演示了课本上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分析放出气体的成分,进而讨论验证该气体的方法。验证之前,先要将产生的气体收集起来。这就要求学生预先设计一个实验装置;在讲“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时,要求学生先掌握基本操作程序、仪器的使用方法,然后再让他们自行实验,学会实验的误差分析。从容量瓶到滴定管,学生通过亲自实验,可以分析出十几种可能引起误差的因素。让学生在做实验中体会,在体会中学习。学生应该是一个思想者,而不是一个机械的接受者。
2、创造性和趣味性的导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十一世纪的化学将是最实用的科学,二十一世纪的学生也将是最讲究实用的学生。所以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化学的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将抽象的理论和形象的应用结合起来,以保持和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氨的合成”时,给学生讲德国化学家哈博在合成氨工业化及合成氨应用上的功与过。另外,还要把教学与发展学生思维结合起来,所选择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如“法医是如何提取指纹的?交警如何判断司机是否酒后驾车?人工降雨是怎么回事?医院里吃钡餐是怎么回事?怎样检查人是否患有糖尿病?人为什么会煤气中毒?什么是纳米材料?纳米材料有什么优越性?”等等,都是学生感兴趣而又需要动一番脑筋才能回答的问题,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设计化学习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的突破口。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各类方法点拨。设计“探究性试题”和“开放性试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对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大有裨益。如:讲原电池时,让学生选取各种各样的水果,根据已过学的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进行自制水果电池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思维品质,巩固课堂教学,增强提高动手能力。又如:在讲化学电源时,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目前社会使用广泛的电池并了解不同电池的反应原理,这就比以往的传统讲授显得生动而且学生积极性大大提高。
三、做好课后反思,及时进行点滴记录
篇9
金英小学教师个人数字化工作室是学校自主开发创建的平台。教师只要登录数字化校园平台,就可以进入自己的数字化工作室,了解自己近期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情况,然后开始一天的教学工作。无论是课前的备课,还是上课、课后的反思,都可以在工作室完成。教师在工作过程中,数字化平台会根据教师选择的工作内容,智能化地从各类资源库中推送大量符合教师需要的资源,提供给教师学习和参考。教师上传的学科资源,数字化平台可以自动形成按学科知识点归类的课堂教学资源库,提供给教师进行课堂整合教学。同时,数字化平台也筛选出符合学生学习的资源自动形成学生学习资源库,方便学生个性化学习。
教师在完成各项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数字化平台系统、全面、真实地记录下了教师的各方面资料,自动形成教师的个人发展档案袋。
博取众家之长
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要抓好备课这一环节。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质量的高低。备课作为教师课前准备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过程。教师通过一次次地收集资料,一遍遍地处理教材、确定教法,专业水平和教学设计能力必然会得到提高。
在课前,我们往往会在因特网中搜寻不同的教学思路,这些教学思路可以隐含于他人的教学设想中,隐含于他人的教学设计中,隐含于他人制作的课件资源中,隐含于他人的教学叙事、教学反思中。教师通过浏览这些蕴涵教学思路的网络资源,开阔自己的视野与思路,获得启发,提高自己的备课效率。但是,网络资源浩渺无边,要想搜索到称心的资源,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
当教师在数字化工作室中撰写教学设计时,可以先点击学科课题,平台会自动从资源库中推送出该课题下其他教师已经撰写的该课教学设计及该课题下的其他教学资源。这些资源都是前任教师执教这个课题时所留下的。有些教学设计是前任教师取众家之长修改、重组后的比较优秀的教学设计。这些教学设计经教师自我推荐,会在最前页显示。有些教学设计经过教研组、备课组的评审成为优秀的教学设计,同样也会排序在前。这样,备课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发现、学习他人之长。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学习情况,对这些教学思路进行分析、比较,择优选用适合自己的教学思路,或者在他人的思路上修改、创新,形成更有价值的教学思路,这无疑是一种轻松而又高效的方法。
教师浏览这些资源后,也可以直接对该教学设计进行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被评价的教师在登录自己的数字化工作室时,会看到该评价,根据评价再次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通过类似的学习和同伴互助,潜移默化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技能提高。当然,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它可以反映每个教师钻研、分析、把握教材的能力,也可以不断展现每一个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
整合以教学相长
基于数字化平台的学科教学,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基于网络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成为了可能。这种整合应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相互促进。
学校资源库建设一直是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很多专家都提出学校自主建设资源库能力有限,应该是由区域组织完成各类资源库的建设。通过实践证明,学校借助数字化平台,可以建设有校本特色的各类资源库,而且绝不加重教师的负担。学校教师在浏览网页和网站时,往往会养成这样的收集习惯:当看到一张美丽的图片或者是一段生动的视频、Flas,听到一段美妙的音乐,就把它们下载下来,然后通过教师个人数字化工作室分门别类地上传。这些资源在数字化平台中自动汇聚和整合形成课堂教学资源平台。教师在任何一个数字化教室,登录平台点击相应课题即可开始教学。由于资源相对比较丰富,教师可以灵活选择适合自己班级学生的资源,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灵活、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
这种整合已不同于以前的“单兵作战”,教师不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制作课件,避免了许多无用的重复劳动。这种整合是集合整个备课组(学习共同体)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完成该课题下教学资源的整理和开发,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班级情况和教学效果机动选择相应资源进行有效的教学。
教师分门别类上传一系列资源的同时,数字化平台会要求教师勾选出适合学生使用的资源。学生可以在课上或者课后使用这些推荐的资源。教师可以根据计算机的反馈进行查阅,适时进行答难解疑,并据此合理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使教学更灵活、更有效。
反思促专业发展
反思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分析的过程。教学能力提高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反思自己教学实践的过程。我们的数字化工作室可以随时记录教师点滴的教学心得,使教师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促进专业发展。
教师在撰写教学反思之前,可以点击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资源甚至是教学录像,帮助自己细细回顾品味教学过程,也可以查看其他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建议和评价,更可以看看其他教师教学这节课的教学心得,从中获得启发,获取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篇10
关键字 英语; 信息化; 农村中小学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它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和国际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为主要教学手段,进行跨时空教学。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给教与学的概念赋予了新的内容,计算机网络作为现代教育的媒介,它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更应该是“自学、自悟、自立”的工具,我们现在在很多省市对农村的中小学进行信息化教育,对教师、学生进行信息化培训,很多地方收到了很好的成果,需要加以推广。
一、对高中英语教学产生了重大变革
1.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的整合
传统的听力教学,主要是靠录音机和教师本身来完成的。这种方式虽然起了重大作用,但仍有一些缺点:如方法单一,控制不便等。多媒体计算机播放听力材料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形象生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听力中的难点,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听力。而且,在播放中,所播放内容可以任意前进、后退、反复。学生如果某一句或某一段听不懂,可以迅速而准确找到而重复听。这一点是录音机所无法比拟的。此外还可以选择地道的英语听力软件。传统的听力教学,尤其是教师本身的英语授课是因人而异的。有些教师语音、语调不准确、规范,势必会给学生的听力提高造成障碍。而好的听力软件,所播放语音纯正、地道,学生听来则是一种享受,可以有效地弥补教师的不足。
2.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口语教学的整合
计算机和网络和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而真实的空间。学生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和外国人交谈网上交谈。
3.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整合
阅读是中学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网上可以利用的资源很多,可以选用的有:21st Century, 21st Century School Edition,Beijing Review, Shanghai Star, 以及China Daily 等报纸。可用的栏目有很多,如People, Lifestyle, Letters from readers, World, Culture, Campus trends, City 等。这些栏目里的文章故事性强,语言也较简单,学生一般都能看懂。
二、注重教学设计理念的培训
信息时代知识的增加、更新和发展都是非常快的。教师也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掌握时展的脉搏,改变传统的教师把知识分解,嚼烂后塞给学生搞满堂灌的所谓“授之以鱼”的教学方式。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快速学习能力与知识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的真正职责在于:告诉学生知识宝库之门在什么地方;并把开门的钥匙交给学生,教会他们怎样开门;指导学生挖掘和整理知识的方法(沙里淘金)。教师的工作应主要是进行教学设计,设计怎么样才能启发和激发学生想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
1、注重转变教师的观念
教师的教育观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态度、教学行为和最终的教学结果。只有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才能真正的理解教学设计的含义。首先要改变教师的观念,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的观念。
2、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教学设计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力度
教学设计的价值在于有效的服务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针对教学设计一般方法利用率低的情况,我们应该增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力度。培训中,要重视教学设计方法的一些细节内容,使教师对教学设计的每一步骤的意义和具体做法有深入的体会,达到活学活用。比如,为了增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力度,可以对现有教学设计模式进行修改,使教学设计模式更符合教师的日常备课过程。
3、创设真实学习情境,提倡“做中学”
教学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桥梁性学科,教师不但要掌握教学设计理论,而且还要具备将教学设计理论付诸实践的能力。所以应该在实践中渗透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使教师在实践中领会理论的精髓,在做中学和体会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方法。这样,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才能随机应变灵活的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问题。
三、学校教师信息技术意识的培养
心理学的一般原理,认识过程在意识中占有核心地位。所以在学校培训中,首先应着重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重要性的认识,使他们了解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还要让教师亲身体验、感受信息技术给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尝到应用信息技术的甜头,从而从内心深处认可、接受信息技术,首先培养他们从心底深处热爱、喜欢信息技术的情感。培训后,要及时总结、评价推广应用。
1、具有评价和反思的意识
评价和反思是提高老师专业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现代学校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教师职业的特点,要求学校教师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价和反思。学校老师具有评价和反思的意识,就能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与他人合作,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思维的结果,就会用新的教学理念对照自己,不断反思、评估、总结自己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的行为,善于发现和掌握教育教学的规律,分析其中的不足,提出整改的方案,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找准自己的角色和位置,使自己的教学行为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以便在反思、反省中不断成长。
2、具有应用信息技术促进终身学习的意识
信息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不仅给人们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而且给人们提供了实现终身学习的条件。学校教师必须具有应用教育技术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促进自身素质结构不断完善的意识,才能成为一名适应教育信息化的高素质的教师。
3、具有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意识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必备素质之一,是学生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学校教师要能够把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学科课程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具有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及终身学习能力的意识。
总之,各个学校的情况不同,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订和采取不同的措施,把远程信息技术真正的落到实处,开展起来,为学校和学生创造出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李玉环、陈庚、金以娟.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状况分析与探讨[J] .现代教育技术,2007年2月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