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措施范文

时间:2024-01-16 11:44: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低碳经济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低碳经济措施

篇1

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环境污染较严重

我国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在发展农业经济的时候,很多农民对我国经济转型政策的理解程度不高,无法将低碳经济发展政策真正落实下来。目前我国很多农村地区还没有采用现代新型的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的时候,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对农村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如农村土地、河流污染严重,绿化面积减少等,会造成农产品的重金属含量超标,可利用资源越来越少。

(二)农业科技水平较低

由于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对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了解不够深入,对科学技术的利用较少,没有意识到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作用,很多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式依然按照传统的模式进行,对农业机械设备的利用程度不高,无法有效的提高农业生产率,对农业经济的进步造成不利影响。

二、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

(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虽然我国国土面积广大,但是耕地面积十分有限,合理利用耕地面积,就需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向循环经济转变,需要对再生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建立并完善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对回收的资源进行二次利用,使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如对农业废弃料进行加工形成饲料供畜牧业使用,利用发酵的形式形成沼气,提高沼气的利用率,实现农业能源的循环利用。通过循环利用农业资源,降低农业能源的消耗,避免造成浪费,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原则,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农业生态经济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向生态经济是实现农业低碳经济的一项有效措施,发展农业生态经济,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合理的利用农业资源。对农业资源的生产方式进行合理的设计和规划,保护农业耕地,尽量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农业产品符合环保绿色的标准。发展农业生态经济,在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鼓励农民采用良性的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态经济的生产效益。

(三)重视有机农业经济的发展

有机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促进农业低碳经济的实现有重要意义,促进有机农业经济的发展,能够有效的缓解环境压力,有利于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发展有机农业经济,对土壤施有机肥,保护水土,生产有机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在农村推广使用天然气、沼气等新能源,避免燃烧秸秆造成空气污染。相关部门要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以自然生态规律为依据,循环利用有机物,利用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建立并完善作物轮作体系,在农村禁止燃烧秸秆,大力提倡秸秆还田,选择无害肥料进行施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促进有机农产品生产效益的提高。

(四)引进科学技术发展可持续农业经济

在低碳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目前我国农村难以实现低碳农业经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对科学技术的应用。相关农业部门应该加大农业技术的投入,对农民进行科普教育,宣传农业科学技术的作用,加深农民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理解,激励广大农民使用现代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建立科技信息站,让农民及时接收农业技术信息,正确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生产。(五)发展农村旅游业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对环境的破坏程度较小,对能源的需求较少,在农村推广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实现农业低碳经济有很大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生活压力在不断增加,人际关系不和谐,很多城市居民通过田园旅游的方式亲近大自然,来缓解压力,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对农村发展旅游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将旅游业与农业合理的结合起来,实现新型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结束语

篇2

【关键词】低碳物流;物流企业;措施

一、引言

在2010年12月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全国单位G D 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目前,我国还没有与碳排放相关的政策措施和法律规定,预计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出台有关减少碳排放的具体政策,比如考虑增收碳排放税等。一旦相关法规和政策出台,届时将直接左右制造业和物流业的发展。“低碳”在给物流业带来冲击的同时,也为物流企业创造了新的机遇,低碳技术、能效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为物流企业带来了新的商机,新的发展空间,如何在技术更新中占用一席之地,低碳物流就将成为物流企业的战略选择。

二、中国物流企业低碳物流现状及必要性

我国低碳物流与发达国家在低碳物流的理念、政策以及技术上均存在较大的差距。很多企业只注意自身的成本,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往往忽视。目前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还只是一些规模较小、缺乏先进管理理念的企业。物流运输成本居高不下,导致产生大量废气,如在运输过程中出现迂回运输、重复运输等都导致大量废气排出。而诸如能源和资源消耗过高,在物流的包装、转运中多会产生大量的多余碳排放量。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曾说到:“从企业角度来说,追逐利益是其天然的动机,多数企业将受政策法规及市场供求关系的驱使,被动接受减排任务。毕竟,企业为公益事业投入巨大成本是不现实的,需要机制的杠杆作用,包括相应的价格、税收和法规、政策等几方面措施出台后,企业就可以在追逐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实现节能减排的社会效益。因此,我们需要等待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出台,以及由市场供需形成的价格机制。然而,对于一些龙头企业来说,应该尽早参与减排的探索和实践。一方面,龙头企业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在行业内的引领作用;第三,有机会参与国家宏观政策的制订,未来相关政策的制订和出台要从企业实践中提取有价值的经验,单从政府官员或学者中产生是不够成熟的”。

三、物流企业如何应对低碳经济

(1)加强低碳物流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大型物流企业在引进、吸收国外先进低碳物流技术基础上,注重技术的自主研发、创新与推广,加强物流技术装备开发,解决物流运输中的保温、制冷和货运车辆、船舶的节能等一系列的技术或装备问题,为物流业向低碳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对于物流装备类企业来说,应该更加关注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目前在这方面已经有所突破,比如采用新材料减轻车体自重等方面的研究,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科技成果。但不同运输模式的技术门槛是不一样的,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来看,航空和海运业的技术门槛相对地面运输更高一些。(2)实现物流运作的信息化建设。物流企业应大力发展信息化技术。物流企业应加强信息技术的开发和有效应用,企业内部如条形码技术、全球定位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等物流管理技术在物流领域中应用水平较低,物流装备和设备、物流设施方面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也不高。企业应加强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没有公共信息平台,信息化水平偏低就会制约物流系统的效率和规模化运作,造成机动车空载率高,增加了道路上车辆数量,也增加了无效碳排放。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滞后影响了物流企业低碳发展水平,使物流企业根本无力顾及碳污染、碳处理等问题,增大了物流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3)建立低碳物流管理机制。把低碳企业、低碳管理、低碳运营等融入物流产业的各个环节。在低碳运输管理手段选择上主要包括运输优化线路设计、路线要进行合理规划,优先选择高效能的运输方式,运用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减少运输工具的空驶率、空转率,提高运行效率,采用集中运输。同时,还要采用提高包装的重复使用率、优化仓储设施布局、增加单位运量、采用电动环保车辆、采用环保冷藏运输方式等手段。根据货物运输的特点,选择节约、低能耗铁路货物运输。政府部门要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物流业发展,实施促进低碳物流发展的机制、政策和激励措施,促进物流业向低碳化方向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罗文丽.“低碳经济”影响物流业――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1)

篇3

高明花(1989-),女,朝族,吉林延吉市人,研究生,学校:延边大学 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摘 要:迄今,我国延边地区存在着主要的能源结构,大多数是由于煤炭为主要能源供给,其中存在较高的对外依存度,这就使得能源供求矛盾越来越突出。充分的了解现如今的能源利用情况,掌握近几年的能源的总体变化趋势,进而通过自己的研究探索找出一条适合低碳经济的道路,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延边地区的竞争优势,才能使得其在以后的能源利用,经济竞争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同时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主要对有关延边州发展低碳的经济进行研究与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延边地区;能源消费;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

1.引言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我国的经济一直不断地进步,而延边的发展也逐渐重视起来了。但是,在进行一系列的经济发展中,实践证明,我国目前的发展模式不利于我们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并不能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问题。虽然延边地发展迅速,但与此同时,延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我们必须要实行方案去解决这一问题。低碳经济是未来日子中一种趋势化的必经之路。

2.延边地区能源消费格局分析

2.1 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总量

从延边总体经济和能源上来看,延边地区GDP总量的增长趋势和当地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趋势是基本一致的。自从“十一五”以来,延边地区GDP逐年的开始增加[1]。综合能源消费总量巨大,年均增长大概是23万吨标准煤,增长幅度高达百分之九点九。通过计算可以得出,我国在2011年延边地区综合能源消费总量比2009年消费总量大的多,大约是2009年的2倍[2]。

2.2 人均能源消费量

延边地区的主要能源消费就是主要以煤炭为主,这些年以来,延边地区的生产总值一直都在急速地增加。与此同时,不断增加的还包括能源消费量,而能源消费对其地区总值的快速增长也很关键,可以说这充分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拉动作用。

2.3 能源消费强度

对于大量排放的SO2、CO2等这些污染性气体,是我国目前在进行能源消费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事情,这自然而然会对环境产生很大的危害。一般而言,能源的一系列的消费结构变化、消费强度、技术进步、节能政策等措施的实施,都会影响碳排放量的排放情况。

从目前我国的形势发展上可以看出:首先,从发展趋势上来看,我国延边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与吉林省能源消费强度很接近,他们和全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可以说存在一致性,目前都是呈现出一种逐渐在下降的趋势特征。而从二零零一年起,二者的能源消费强度总体上要比全国平均水平要高,同时对于两者来说,延边地区与吉林省在对能源利用上存在很多的共同点,同时又存在各自的能源变化特征,所以对于能源消费强度的问题我们也要重视起来[3]。

2.4 工业碳排放总量

影响区域碳排放量的重要因素就是工业的碳排放总量,不仅如此,这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地区大体的碳排放情况。通过分析能源消费的数据,对延边地区工业的碳排放进行计算,可以采用这样的公式:即C=e×f。其中它们各自代表的意义为:e表示能源的消费量,C表示碳排放量,而f表示该能源的碳排放系数。不同的科研机构对碳排放系数的界定有不同的看法,本文主要就是通过采取综合各研究结果的平均方法来实现。延边地区工业的碳排放总量的一直在逐年增加,这是从1995年开始的,主要是对能源消费总量的需求不断的增加,而且还是主要采用的是煤炭为主要的能源结构,从计算结果中可以看得出当地的碳排放情况,结果就是2008年的工业碳排放总量增长很快,大约是2005年的1.47倍,也就是说平均增长了47个百分点[3]。

3.延边地区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3.1 能源消费需求旺盛,短期内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难以迅速转变

当前延边州经济还在不断发展,可以说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不管是从工业化上讲还是从城市化上说,都是在加速发展的时候。工业化在不断的推进,与此同时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也在继续发展前进,以及居民消费结构的持续升级,都对延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这一系列的发展都需要能源的供给。重化工业产品已经变成了最大的需求,进而转化成了对能源消费的最大化需求。据相关调查了解到,当地的或租用能源结构就是煤炭,即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有着关键的作用,由于它占有比重大的特点,通过使用煤为主要能源消费结构的情况,这样在短期的一段时间内很难去改变,这样在以后的发展中还是占有很大的比重。这就势必会导致CO2的高度排放,严重破坏环境[4]。所以,延边州既需要很好的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还需要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这方方面面的事情都是一个个的巨大挑战,对于延边地区的发展形式不容乐观。

3.2 技术研发及推广能力有限,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技术创新很关键,特别是在进行发展低碳经济的时期,可以说是发展经济的关键和核心。如今,延边州低碳技术研发还不能很好的适应未来的发展形式,对于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合理的推广方面,都缺乏很合理科学的规划,同时还缺少高效的优惠政策支持,社会各界还没有认同和支持他们,对于一些比较新颖的观点、概念等还是需要一步步的去加强理解和消化。

4.合理改变能源结构

4.1加强对清洁能源的大力应用

延边地区的许多制造业企业现在的一些设备都出现老化、陈旧。要做到节能降耗,就要做到大力的发展,改革技术,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提高效率。要努力去实现固定资产的应用,加强产业集聚效应以及产业的规模化。

对于能源结构调整是一个具有普遍的问题。可以从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入手,加强综合措施的采取,可以从经济手段,化石能源降低这些消费需求改进,另一方面通过高新技术,加强对清洁能源的大力应用。

4.2发展低碳产业,加强碳交易合作

低碳经济的核心就是低碳产业体系,同时,这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程度高低的一个集中体现。我们需要积极调整高碳产业的结构特征,努力的降低高碳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因此,大力发展新型产业很关键。对一些新能源产业的开发很关键,尤其是太阳能、风能等都存在很大的开发价值[5]。

5.结束语

现如今,我国延边地区的经济发展非常的迅速。在经济总量方面有了很大程度的增长,因此,对于能源的需求利用方面也在不断地扩大。而我国延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消耗,为了使延边州更好地适应经济的发展,这就必须大力发展新技术,加强优化能源结构,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基础条件。另一方面,大力宣传能源节约的重要性,加强人民对能源节约重要性的认识,共同为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作者单位:延边大学)

参考文献:

[1] 宋雅杰.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模式与政策选择[J]. 特区经济,2010,04:237-238.

[2] 李海东. 产业升级背景下广东发展低碳经济的SWOT分析[J]. 特区经济,2010,06:20-22.

[3] 张文华.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的有效途径[J]. 对外经贸,2011,12:103-104.

篇4

“低碳经济”概念由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所以,笔者以为,低碳经济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关注点的,其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发展特征是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核心内容包括制定低碳政策、开发利用低碳技术和产品,以及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由上述定义可知,低碳经济具有经济性、技术性和目标性三大特征:①经济性。经济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二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下降。也就是说,既反对奢侈或能源浪费型的消费,又必须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②技术性。也就是通过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前者要求在消耗同样能源的条件下人们享受到的能源服务不降低,后者要求在排放同等温室气体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不降低。这两个“不降低”需要通过能效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来实现。③目标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不至于带来全球气温上升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无论对解决当前世界的能源问题、气候变化问题,还是对人类长远的社会发展,都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有人把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把低碳经济的兴起,视为与工业文明同样伟大的一次革命,是把人类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开创了人类经济发展的新纪元。在我国,能源日趋短缺和高碳排放引起的气候和社会问题,正严重困扰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而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同样也符合我国的利益和要求。因此,如何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新能源使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二、低碳经济对企业的挑战

1.资金挑战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生产是高污染、高排放的。相关资料表明,企业每生产一度电要释放7克硫,每生产一吨铝锭要释放21.8吨二氧化碳,一升汽油完全燃烧要释放2.2公斤二氧化碳。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资源能源开发力度也将持续加大。火电、钢铁、水泥和化工等重化工业和高耗能工业,目前每年耗煤量占原煤量的90%,高耗能工业对我国工业增加值的贡献仅为10%~12%,但其耗能却占到50%~70%。能源的粗放利用和过度消耗,将会带来无法挽回的环境问题,这成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一大制约。要发展低碳经济和发展新能源,企业原有生产流程需要大范围升级改造,这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对企业而言是巨大的挑战。目前许多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还存在一些认识问题,比如认为节能减排只是一种社会责任,所以不愿在这方面增加过多投入。加上目前我国现有的已经上马的新能源技术产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和技术不过硬等原因,经济效益缺乏竞争力,不能发挥很好的示范效应。同时,目前我国低碳技术项目特别是大规模的示范项目的投资主要依靠政府临时拨款和政策贷款,以及国际机构的捐款和贷款,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金融系统对低碳技术项目支持也不够,多数银行不选择对低碳技术项目融资,即使部分银行实施融资,其信贷放款数量也非常有限,不能满足低碳技术发展的资金需求。这些障碍性因素让许多企业在低碳道路上采取了“停滞不前,静观其变”的态度,无形中也增加了企业成功转变为低碳企业的风险。

2.技术挑战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国内外学者基本取得了一个共识,就是“通过开发和使用低碳技术是减少排放的一个关键途径”。因此,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如果低碳技术不能很好地实现商业化与产业化,那么低碳技术在影响经济发展模式和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就微乎其微。目前,我国企业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普遍不高。从企业投入看,目前我国二万八千多家大中型企业拥有自己的研发机构的只占百分之二十五,百分之七十五的企业没有一个专职人员从事研发活动。在英国贸工部的2005年“全球企业研发排行榜”上,在全球1000家企业当中,美、日、德三国上榜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球1000家企业总投入的71.9%,上榜的中国大陆企业仅有四家,研发费用都未达到2200万英镑,前15家研发投入额最多的企业日本占三家,研发费用都在25亿英镑以上。从企业创新能力来看,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投入的研发资金用于新产品开发的只有24%,用于基础研究的费用不到10%。且对于新产品的研发也更注重短期项目,而对长期性、有市场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则很不够。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偏重于短期经济效益,申请专利的大多都是实用型和外观设计方面的技术,而且军民科技研发“通用率”有待提高。这些都制约了中国企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3.市场挑战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国内“游戏规则”行动将对企业的行为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气候制度将会通过国际政治外交途径转化成为各国的法定义务。例如,《京都议定书》以及国际气候保护协议磋商会议都旨在要求世界各国做出承诺和行动,最终会通过各国因履约而制定的政策措施与制度建设,将碳排放产生的负外部性内部化为企业和消费者的成本。如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丹麦、芬兰、荷兰等国近年分别推出了各种低碳经济法案,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法律保障;先后引入了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能源税和碳税制度等多项经济政策,对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燃料开征碳税。美国加州西部地区自发建立了碳排放贸易制度,实施企业自愿减排计划等系列政策,并建立了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等激励机制。同时,发展低碳经济将导致世界贸易规则的变动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如由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最早提出的碳关税议案,针对未遵守《京都协定书》的国家课征商品进口税,以保护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运行后其商品遭受的不公平之竞争,以及2009年6月22日由众议院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规定美国有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因此,有学者指出,美国“碳贸易保护主义”和“碳贸易歧视主义”正在发展,美国国会“碳关税”的贸易大棒或将成为其打击发展中国家贸易的一项工具。

三、面向低碳经济的企业应对策略

1.树立低碳经济观念一方面,企业要切实认识到低碳经济是经济新的增长点,无论是国家、地区还是企业,抓住了这个增长点,就给经济找到了腾飞的动力。有专家称,未来经济的竞争,有可能是低碳经济的竞争。如果我们没有这个观念意识,而把低碳经济视为可有可无,抑或可以减缓考虑的问题,就将失去新的发展先机。无论是地区还是行业,在结构调整、产业转型中,一定要把它置于无可替代的战略位置上,不要因为有困难就回避,也不要因为投资大就“偷工减料”或敷衍应付。今天,如果在这方面缺乏远见卓识,缺乏发展低碳经济的观念和意识,就会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另一方面,企业要抛弃等靠要的思想。低碳经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没有笔直的大路可走,于是一些企业就抱着等靠要的思想,左顾右盼,徘徊不定,想先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想等等国家有什么优惠政策。一些企业则认为,自己不是能源消耗大户,人家还没动,我着什么急!这种等靠要的思想,只能丧失产业转型,结构调整的机遇,丧失市场话语权。要知道,有关低碳经济的科学技术、投资模式、管理经验,也包括政策法规等,都是通过探索和创新而产生的,每个企业都应当成为积极的探索者、创新者,要加快构建和形成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规划。同时,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转型,企业需要对当前形势和未来趋势进行战略思考和长远布局,在恰当的时机采取恰当的行动。在制定和实施战略规划时,通过分析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转型对于企业自身和企业所处行业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内政策法规的变动对企业经营环境产生的变革,以及国外游戏规则对企业海外资产运作和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充分考虑现实条件约束,循序渐进,分步实施,避免低碳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

2.及时构建低碳技术创新的联盟平台要实现低碳经济转型,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发展低碳技术。企业唯有在技术上实现突破,才能获得低碳生产所需的技术,进而开展低碳产品的生态设计和营销。按照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义,从短期看,应大力发展节能与能效提高技术,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清洁、高效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中长期的主要技术研究领域应包括: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与处置利用技术,生物与工程固碳技术,先进煤电、核电等重大能源装备制造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因此,面对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前景,企业必须建立低碳技术创新联盟,实现企业长远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目标。技术创新联盟的建立,可使企业具有稳定的交易关系,降低了成本,也缓解了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困境。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强调每个企业所具有的资源具有异质性,通过技术创新联盟,可以获取发展低碳经济技术以及相关技术,同时还可以共享资源、相互学习、拓展产品技术链,促进企业的低碳转型。企业可根据实际条件,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共同进行技术创新的联合形式、通过借用外脑开展技术创新的联合形式、通过以自身为主,与同行开展技术创新的联合形式,构建企业技术创新的联盟平台,从而提升企业面向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意识;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规模效应,提升企业低碳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弥补企业低碳经济技术创新所面临的人才、资金的匮乏;扩展相关产品技术链,突破技术垄断,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发展,进一步为企业的扩张和兼并奠定基础。

篇5

【关键词】 低碳经济 外贸出口 应对措施

低碳经济已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长期以来,中国出口商品多以高污染、高耗能性商品为主,因此对于中国来说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已经势在必行。而发展低碳经济对于中国来说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发展低碳经济将会对我国外贸出口结构产生一定影响,且我国外贸出口结构还存在一些与发展低碳经济不相适应的问题。

一、外贸出口对我国能源消耗及环境影响分析

1、出口商品高速增长加速了我国的能源消费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货物贸易规模逐年扩大,贸易总量跃居世界前列。200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5616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123倍。其中,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97.5亿美元增长到14285亿美元,增长了146倍,出口年均增长18.1%,我国已经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出口大国。然而,出口商品的增长也带来了大量的能源消费。中国出口商品包含的能源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国家,有专家对中国46种主要的出口贸易产品的出口载能量进行了分析,从分析的结果看,这些产品在出口的过程中带走了大约13.4%的国内一次能源消耗,如果扩展到其他贸易品,我国每年由贸易带走的能耗量十分可观。

2、大量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耗费了难以估量的环境成本

作为“世界工厂”的我国,出口工业制成品比重远远高于初级产品比重,2008年,两者所占比重分别为94.6%和5.4%。工业制成品出口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矿物燃料、化学产品、原料制成品和高耗能金属制品及一般低端机械设备等产品所占出口的比重较高,这些商品在生产的过程中,需长期大量开采资源,并在加工时产生和排放了大量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所以具有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特点,相对于初级产品出口而言,其环境成本更大,环境负担更重。因此,工业制成品出口急速增长背后的环境代价不容小觑。

二、高碳出口模式对我国外贸发展的负面影响分析

1、粗放型贸易增长方式难以升级

我国的外贸增长方式是外延粗放型的,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代表。随着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企业在低端市场的互相残杀使得出口商品价格进一步下降,从而导致贸易增长到一定时期会因为优势带来的边际增长收益下降、贸易增长逐渐减缓而面临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尽管我国早在“九五”计划中就明确提出要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建立在自然禀赋比较优势基础之上的传统粗放型贸易增长方式短期内很难被摒弃。一是长期的高碳出口模式使得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规模化,让其转型还需一定时日;二是高碳出口企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和其联系紧密,出于短期利益考虑,它们不愿转型;三是在现行体制下,各级政府还未认识到高碳出口模式的负面影响,仍具有很强的投资和发展冲动,不少地方仍热衷于扩大经济规模,盲目发展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化工业”项目。另外,投资体制和价格体系不合理,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不健全,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等,都是导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升级难的重要原因。

2、外贸对象集中,原材料和能源的对外依赖度增强

在我国“高碳经济”输出时代,所出口商品正符合主要发达国家的需求,已进入后工业时代的发达国家既需高碳商品又想规避本国的环境风险,于是成为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国的出口贸易发展至今,主要贸易市场集中在欧盟、美国、日本、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在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中,2009年1—10月,欧盟继续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双边贸易总值2924.2亿美元。同期,美国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2393.6亿美元。日本为第三大贸易伙伴,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1823.4亿美元。外贸对象过于集中,使我国外贸发展对其市场十分依赖,也易受其制约。

然而,高碳出口模式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能源,而我国原材料和能源的供应跟不上其发展步伐,所以相当一部分需从国外进口。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前4个月,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进口量均在增长,其中进口原油7785万吨,同比增长36.7%,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4.45%;进口天然气45.1亿立方米,同比涨幅剧增至206.1%;进口煤炭5799万吨,增长1.5倍。资源进口过多,不仅占用大量资金,也易产生政治和经济等国际问题。

3、贸易摩擦频繁,企业利益受损

中国出口的高碳商品数量大,价格相对较低,容易获得市场份额,这就威胁到进口国相关产业的利益,引发很多的贸易摩擦。我国已成为贸易摩擦的第一目标国和最大受害国。自1995年以来,我国连续15年成为全球反倾销最大受害者。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共有22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116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调查,直接涉及出口金额126亿美元。2009年我国GDP占全球8%,出口占全球9.6%,而遭受的反倾销占全球40%左右,反补贴占全球75%。贸易摩擦的频频升级,使高碳外贸步履维艰,企业利益亦遭受损失。

三、低碳经济对我国外贸出口的挑战

1、我国经济的工业化特征和粗放型贸易增长方式形成低碳出口的瓶颈

目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其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发展模式已形成,并渗透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仍要逐步完成工业化进程,而低碳经济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要求在工业经济体中实现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长期粗放式的、数量扩张型的外贸增长方式和出口商品结构要适应低碳的要求绝非一朝一夕,形成了不利低碳出口的制度瓶颈。

2、碳关税政策等绿色壁垒对我国低碳出口设置更高门槛

所谓“碳关税”,是指对高耗能产品(例如铝、钢铁、水泥和一些化工产品)的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其本质上是绿色贸易壁垒的新形式,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新手段。美国从2020年起,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未实施碳减排限额的国家的产品征收碳关税。目前中国的出口商品中所含的碳排放量是最高的,机电、建材、化工、钢铁等高碳产业占据了中国出口市场一半以上的比重。2008年中国对美国出口机电产品1528.6亿美元,占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31.5%,占我国对美国出口总额约60.6%。显然,征收碳关税在短期内将对上述行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我国要想越过这一贸易壁垒,实现低碳出口绝非易事。

3、科技水平落后,难以给低碳出口提供技术支持

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出口商品的载能量要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靠先进的低碳技术。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是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目前我国的技术水平和发达国际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如以高能效技术为例,发达国家一次能源投入经济体的转换效率达到45%,而我国只能达到35%。由于技术大多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手段,技术转让相当不易,而自主技术研发还需一个漫长过程,因此,低碳出口的技术支持恐怕难以在短期内解决。

四、低碳经济压力下的外贸应对措施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低碳产业体系

传统工业化道路在发展战略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发展方式上追求高速度和粗放式发展,和低碳经济背道而驰。而新型工业化道路注重高科技含量、低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是符合我国低碳发展的道路选择。

实现产业结构的低碳化,需要打造新的低碳产业链,使价值分布向低碳技术环节倾斜。首先是缩短能源、汽车、钢铁、交通、化工、建材等高碳产业所引申出来的产业链条,把这些产业的上下游产业“低碳化”。其次是调整高碳产业结构,逐步降低高碳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即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最终使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逐步趋向低碳经济的标准。

2、转变出口增长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低碳经济对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要求很高,如果仍然采取粗放型增长方式,对外贸出口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将非常不利。因此,我国的出口增长方式要从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转向出口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向集约型、质量高、效益高的增长方式转变。

3、积极发挥政府作用,减少出口商品的绿色壁垒

针对我国出口商品遭遇日益增多的绿色壁垒,尤其是碳关税壁垒,中国对外应更积极地开展“环境外交”,就“碳关税”等问题加强同国际社会的沟通,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公约和国际多边协定中环境条款的讨论和谈判,制定利于多赢的新规则。对内则应降低出口产品碳含量,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具体来说,要根据产品所负载的能耗量和碳排放量,采取不同的对策。对高耗能产品的出口在取消出口退税的基础上继续采取限制措施,以引导这些产业向高附加值和更为节能的方向发展,并同时促进其上游产业节能导向的实现。充分利用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政策协同关系,探索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市场体系和政策体系。

4、加大低碳技术研发投入,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一方面,我国应加大低碳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在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上有所倾斜;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参与低碳化的国际合作。企业应充分利用现存机制,努力申请低碳项目。政府应积极促进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国际减排协作制度建设,合理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实现国外引进和国内自主创新相结合,最大程度提高国内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尽快缩小与先进低碳技术国家的差距。

【参考文献】

[1] 刘照胜:发展低碳经济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J].科技成果纵览,2009(5).

[2] 赵建军:发展低碳经济 实现可持续发展新跨越[J].科技成果纵览,2009(5).

篇6

关键词:低碳园林;技术路径;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低碳(Low-carbon)即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倡导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尽量减少碳的排放,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废气排放的具体化。在全球气候变化日趋加剧、传统化石资源越来越匮乏的今天,以低碳为目标的风景园林将成为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必然选择。

1、低碳园林概念

低碳园林是指在满足城市园林绿地的主要功能的前提下,在整个绿地的生命周期内,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让园林绿地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包括设计选择、施工方法以及随后的日常维护过程,都要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消耗。简言之,低碳园林是以高观赏、低污染、高碳汇以及低能耗等为主要特征的园林形式。具体包含4个方面的内容:(1)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2)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3)最大限度节约自然资源与各种能源,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4)以最合理的投入获得最适宜的综合效益。

2、低碳园林建造原则

城市园林规划应该是由宏观的层面来进行定量与定性设计、场地定位,尊重场地,全方位的与当地的风俗文化、历史环境以及地域风貌等等因素来进行相应的统筹布局。低碳园林设计还得应该遵循绿地的原貌,充分的依据绿地定性与自然环境实施规划。园林工程场地不同其功能可以发挥出来的自然也是不同,我们为节约资源就得科学的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不应对地形随意的进行改动,这样既无法展现场地独特性,而且还会使得工程量持续性的增加。

3、低碳园林技术路径

低碳风景园林除强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减少高能耗工业产品使用外,与普通园林的最大差别在于定性分析、定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千方百计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其主要规则如下。

3.1、减少项目全周期的碳足迹

碳足迹是指生产、生活个体或群体日常释放的温室气体数量,通常被用来衡量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风景园林每个项目要素在其营造和维护阶段都存在相应的碳足迹。因此项目建设须经过严格的碳评估,以控制其碳排放量。该评估不但应在项目实施前进行,还需持续到项目实施后的跟踪测量,以确保项目既满足使用需求,后续又没有过量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确保项目对社会生态环境产生正影响。

3.2、碳足迹的控制

在日常生活之中,团体或个人所释放出来的温室气体总量,就是我们一般所称的碳足迹。碳足迹越复杂,其对于环境来说,负面的影响也就会越大。所有人在不经意间都会留下自己的碳足迹,驾驶所排放的碳、进食的排放、住房的排放等等。科学家们已经研究出了相应的碳排放量的计算软件,在网络上我们就可以找到,且可以找出有关方法来减小碳排放总量。在园林建设的过程之中,园林设计师要可以充分了解碳足迹的各个方面,就可以在风景园林的设计工作的时候,计划碳排放量,进而就可以在施工的时候尽量减少碳排放。

3.3、碳友好的碳材料选择

影响碳排放量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选择“碳友好”材料,来实现低碳愿望。其衡量标准是着重考虑材料的碳成本,包括其生长、制造、收获采掘、运输等过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以及在这些过程中所自耗的能源和产生的废物等等。碳成本较低的材料就是 “碳友好”的材料。因此,园林材料的地方性也应该作为 “碳友好”的重要选择条件。

3.4、如何有效控制碳排放

随着园林工程施工的开展,大量以柴油、汽油为动力的机械设备参与到了施工当中,这些设备对环境的污染较深,并且还带来了噪音,最重要的是碳排放量较大。风景园林师在设计过程中,就能够将机械设备的因素考虑进去并进行相关优化,有效调整设备的使用,就能从根本上减少施工中的碳排放总量,避免机械设备在工作时影响破坏土壤和植物。

3.5、延长园林的使用寿命

风景园林的生命周期是指园林景观可保持多长时间不被移除和更新。对于现代城市而言,园林往往只有 20 ~30 年的使用寿命,很多项目的生命周期甚至更短。

典型的城市更新包括对原有场地、材料的大规模挖掘和移除,以及新的设计和建造。如此叠加带来异常高的综合碳成本,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某些风景园林项目并未形成持久的自然美感和生态效益,缺乏人性化,不符合社会的真正需求。类似的物质性问题通过设计师深入的场地调查、分析和对材料的了解是可以被逐一解决的。

4、低碳园林措施

风景园林师不能只热衷于空间和形态的推陈出新,应在城市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不断改变的情况下,通过创造新的低碳、“长寿”园林来缓解和降低碳排放,改善人居环境,展示园林景观的灵性和生命力。

4.1、雨水利用与水处理措施

我国第一个同时采用雨水和中水作为景观水源的大型城市公园是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设计师将雨水收集系统与地形、地貌、湖泊水系及周边市政雨水条件紧密结合,雨洪利用率高达95%,园区雨水通过透水地面、多孔沥青混凝土或沙石透水路面流进渗蓄排水沟,用于灌溉和道路喷洒。建筑群屋顶及运动场地设有雨水收集系统,采用以积蓄为主、排蓄结合的方式进行雨水的回收利用,实现水在公园内部的微循环。按北京地区年均降雨量626mm计算,全园年雨水回收量达134万m3,相当于4.47万人的年生活用水量。

4.2、垂直绿化和屋顶花园

垂直花园是在建筑墙体、围墙、桥柱、阳台、窗台等进行垂直绿化,从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一种举措。垂直花园大多靠栽植攀缘植物来实现,与传统的地面绿化相比,垂直花园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最早的墙体绿化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建造的苏州城墙,利用藤本植物营造的垂直花园,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目前上海、北京、香港、深圳、台湾等城市垂直花园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如上海世博会城市主题馆垂直花园采用模块化种植总面积超过5000m2,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垂直花园工程(图1)。

图1上海世博会城市主题馆

4.3、其他低碳园林技术

太阳能及LED技术利用。通过屋顶或户外太阳能光电板作为能源采集器,利用太阳能供热照明,烧水做饭,遮荫廊架,降温造雾,减少太阳辐射是可行的措施。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地铁站出口采用日光收集传输系统把太阳光反射到地铁里,让人在地铁内感受日光而不是灯光的照明。

地源热泵系统。地源热泵是指利用地球表面浅层水源(如地下水、河流和湖泊)和土壤源中吸收的太阳能和地热能,通过热交换和热泵做功,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空调系统,地源热泵是能效比较高的可再生清洁能源。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力度不断加大,使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因此为了社会的人类社会的明天,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低碳园林建设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道路中最有效地手段,通过建设低碳园林,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物质条件,同时还能够促进生态平衡,并且还对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辛凯.谈谈低碳式风景园林建设[J].科技与企业,2014,02:135.

[2]王灵灵.试析如何打造我国低碳园林[J].现代园艺,2013,08:124.

篇7

关键字:商业地产;景观设计;问题;探讨

中图分类号: TU9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概述

目前,虽然我国经济有很大的发展,但还是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同时商业项目的策划与建筑设计的水平相对发达国家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在商业经营和空间形态上与发达国家有着比较大的差距。然而这种差距也会伴随我国的经济发展变得越来越小,同时也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给商业建筑和景观的发展。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商业步行街和购物中心的不断出现,说明了我国商业空间形态出现了很重要的变化;一些城市新建和重建的重要商业建筑,显示出我国在大型商业空间的环境设计有着很高的要求,而且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我国的一些大型商业空间的设计工作交给一些国外的知名设计事物所进行设计,可以看出商业空间的设计工作在我国的竞争显得越来越激烈。然而我国对商业景观的设计理论还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显然跟不上目前商业空间设计的发展步伐,表现得不相协调。同时这些变化的出现,使我们对现代商业空间的设计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显得很迫切。

2.目前商业地产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商业地产,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个空间,是人们休闲娱乐和放松的一种重要的活动中心。在现代城市的生活中,商业地产成为了城市的社会活动和贸易活动中心以及人们节日进行消费的主要场所,是城市中最贴切的反映城市特点的一个公共开放空间,且具有公共性和艺术气质,是城市建设发展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环节之一,其作用是显著的,我国各地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在城市建设的商业地产建设中。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我国的商业领域市场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但商业地产的数量、规模和形态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商业地产在我国的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忽视了资源与环境的平衡,使得城市的生态环境出现失衡;忽视了安全性和公平性的重要性,使得功能性不足;对西方的先进东西生搬硬套可能造成地域文化的丢失。显然,这些存在的问题与我们国家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有些不符。

商业地产的景观规划与商业地产的模式是紧密相关的,在商品被消费的同时建筑空间在使用过程中被无形的消费者,与商品的相互促进关系,实现了两者的共同价值。对商业地产景观进行设计和塑造时,设计者必须考虑到突出商业空间的特有魅力,权衡空间景观与盈利模式两者之间的关系。现代的商业地产在人们的消费需求方面应该进行重点的考虑,设计结合人们实际活动所需的商业空间,以便于适应人们多样化的消费需要,能够达到聚集人气的目的。对多样化的商业地产进行设计,多样性包含了多样化的空间功能和多样化的空间形态,这样更有利于商业地产景观空间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同时也有利于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经济。

商业地产具有丰富的文化主题和鲜明特征,这样的商业地产可以使得消费者的具有更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对商业地产空间的精神和品质进行提升的同时对城市的传统风貌进行保留并融入到城市的整体格局中有着很重要的积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地产在城市建设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商业地产空间不仅仅与商业集团的利益有关,同时也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关系到整个城市的蓬勃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对于商业地产空间,我们应该从更深层次方面去理解它,而且要将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更好的发挥出来。

3.商业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生态型原则

商业景观设计是应该考虑到自然环境因素,尽可能的降低环境的破坏程度,同时在环境和生态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景观设计的施工中,多结合并加入乡土元素,重视场地的自然共生原则,尽可能地使用原有的自然植被,在生态意义上真正做到“绿色”景观。

(2)整体性原则

商业景观设计时应该根据城市的自身特色进行合理的设计,一方面,既要从城市的整体设计风格上考虑,也要突显出城市特有的个性和魅力。另一方面,要从商业建筑本身的盈利性角度出发,将周边的街道环境作为考虑因素加入到设计项目中去。将街道的建筑物、绿化、园林小景等元素进行综合考虑,设计时尽量突出各景观之间的协调性。

篇8

枫亭镇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结构

枫亭镇2009年的产业结构比例为,第一产业占4.72%,第二产业占71.91%,第三产业占23.37%。可以看出,枫亭的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严重偏低。

2农业

枫亭镇在农业上主要着重于水果种植、蔬菜生产和水产品养殖三个方面。境内有食用菌基地、禽种鸭基地、禽苗基地、蔬菜基地、滩涂养殖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速生丰产基地、荔枝科技试验基地和各种果树基地。

3工业

1)工业发展概况。截至2011年,全镇现有各类生产性企业共160多个,主要以“鞋革服装、生物制药、特种陶瓷、机械制造、工艺美术”等传统产业为主,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1个,2011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5亿元。2)工业主导产业分析。枫亭镇的工业行业主要有服装、鞋业、化工、医药、轮胎、机械、纸业、陶瓷、面粉等工业。在此采用区位商法与产值比重法来分析枫亭镇工业主导行业。

区位商也称生产的地区集中度指标。区位商通过各产业部门在各地区的相对专业化程度间接地反映区域间经济联系的结构和方向。采集枫亭镇和仙游县、福建省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分行业产值,按国家统计局的行业划分标准对枫亭县5个工业行业进行区位商分析。如果区位商大于1则属于优势部门;小于1则属于劣势部门。我们采用产值作为衡量指标,公式为:区位商=(枫亭某工业部门产值/枫亭工业总产值)/(区域相应工业部门产值/区域工业总产值)。

行业比重是指某行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份额,能够反映该行业在整个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研究该指标可以分析枫亭镇的主要产业,特别是支柱产业的发展潜力和发展趋势。数据来源:枫亭镇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仙游县2009年统计年鉴,福建省2009年统计年鉴。由表1中分析可知,枫亭镇的纺织鞋服、机械制造、医药及制造业、印刷业等在仙游县所有行业中占据绝对优势,而纺织鞋服、化工产业和印刷业等在福建省所有行业中占有绝对优势。

4服务业

枫亭镇境内有个体工商户3500多家,从业人员1万余人;境内现有莆田市粮食物流配送中心、仙游农工贸批发市场、中建粮油批发市场、铺头干果市场和闽中物资综合市场等5个闽中地区较大知名度的商贸平台。枫亭商品经济具有较长的历史,集市贸易繁荣活跃,境内以枫亭街集镇为中心,辐射沧溪、草楼、东宅、五里、白蛇过路等5个商业区。此外,枫亭镇在餐饮、职业教育和广告等服务业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枫亭镇产业发展战略

1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枫亭镇的产业结构极为不合理,第二产业严重偏高,第三产业严重偏低。第三产业具有无污染、拉动就业和集聚人气等多种优点。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发展第三产业尤为重要。发展第三产业,既要发展餐饮、娱乐和旅游休闲等服务于当地民众的生活业,也要发展金融、商务、商贸、广告、创意设计和教育培训等服务于生产业的生产业。

2提升制造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当发展一些低碳节能的产业,以作为今后产业转型的先导,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新材料和LNG新能源产业为突破口,逐步建立和完善新兴绿色产业体系。

3发挥规模优势,促进产业集群

枫亭的工业企业主要布局在枫亭工业园区内,但企业之间缺少一定的产业联系。随着园区扩大,园区集聚效应并未增加,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发展能力。产业集群,是某产业的相同、相近、相关的企业在某地域的集中,它本身应该是一个专业化的产业区。工业园区不一定是产业集群,而产业集群却一定可形成一个工业区。工业园区迫切需要借助产业集群的发展来获得较快的发展。因此,在继续推动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的同时,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促进当前优势产业的产业集群上面。

4瞄准高附加值,实施品牌战略

随着大众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人们对商品的要求除了质量上的保证外,逐渐开始追求商品之外的符号价值和文化价值。品牌是符号的凝聚,一个品牌代表着一种文化,具有高附加值。因此,枫亭应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全力打造鞋服、体育等产业的龙头企业、明星企业,帮助其成长为区域性乃至全国的知名品牌,以此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结语

篇9

关键词:长江河漫滩;静压法沉桩;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28-0068-02

一、静压法沉桩的优点

传统的锤击打桩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和噪音严重影响和干扰着施工工地周边居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遇到强风化岩层不易打入,成桩配制(长度)较繁琐复杂,影响施工速度。钻孔灌注桩一般需要泥浆护壁,浇筑水下混凝土,需要一定时问养护,虽无噪音,但施工速度慢、泥浆污染较大、需要做好环境保护。与捶击打桩和钻孔灌注桩相比,20世纪90年代国内兴起的静压法沉桩施工,无震动,无噪音、无污染,同时也克服了钻孔灌注桩易塌孔、泥浆污染环境的难题,静压法压桩过程直观,垂直度及桩顶标高得到有效控制。管桩在工厂预制,生产质量稳定,且产品强度高达C80以上,运输到工地现场后直接插入,施工文明、环保、施工周期短,投资回报快,造价比钻孔灌注桩下降30%以上,施工速度也是其1.5倍以上。因此静压沉桩法越来越受到工程界人员的青睐。

二、工程概况

某单位22、23栋宿舍为6层楼,框架结构,位于长江河漫滩地区,其特点是淤泥质软土丰富、地基承载力低、压缩性大,基础设计采用静压法沉桩,为预应力空心方桩,桩径为400mm,施工桩长在39~46m,桩端岩土层在2-5和4层的淤泥质粉质粘土和中粗砂混卵砾石层,桩身混凝土等级为C80,设计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分别为1450kN,单桩竖向承载力极限值分别为2900KN。采用静力压桩法施工,共计PHC方桩332根。工程结束后选取4根桩做了静载试验,测试桩的静载试验极限承载力为2900kN,故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分别为1450kN,满足了设计要求。根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随机抽测了126根桩做低应变动测检验,结果I类桩126根,II类桩0根III类桩0根。检测结果表明,桩身质量完整,无缺陷,全部达到设计和规范要求。

三、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工程勘察资料,与静压PHC管桩施工有关的土层特性如下:(1)1层素填土:黄色,松散,该层底有少量淤泥,层厚0.1~1.5m;(2)2-1层粉质粘土:灰黄色,软可塑,层厚约0.6~1.9m;(3)2-2层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流塑为主,韧性中等,高压缩性,层厚10.4~11.4m;(4)2-3层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流塑,稍密,层厚为10~16.7m;(5)2-3a层粉砂:中密,层厚一般为22.7~30.5m;(6)2-4层淤泥质粉质粘土、粉质粘土:灰色,流塑,层厚为26~34m;(7)2-5粉细砂层:灰色,中密密实,颗粒均匀,饱和,层厚1.4~7.7m;(8)4层中粗砂混卵砾石:灰色,密实,含有卵砾石,直径2-5cm,个别10cm,埋深在44.3~47.6m,本次钻探深度内未钻穿。

四、施工准备工作

(一)施工场地安排

施工道路要满足压桩机和桩进场的条件,压桩场地,施工前应先平整场地,软弱地基处铺设道砟或者建筑垃圾,承载力必须达到12t/m(sup)2(/sup)以上。

(二)施工资源配置

施工总用电为140W,要满足1台桩机和2台电焊机同时施工。压桩用ZYJ-600压桩机一台,定位的R-322NXm,全站仪一台,用于放线、测垂直度、控制标高的经纬仪和水准仪各一台,焊接用的YD 350KR2电焊机一台,其他的送桩器、焊丝、电缆线等材料也要准备到位。

(三)重点工序质量控制

1.工艺流程。控制网建立一轴线测定一测放桩位一桩基就位一吊桩一压桩一对桩一电焊连接一压桩一送桩一移机。

2.测量放线。

(1)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测量控制网点和总平面布置图,在现场建立基准和分基准点,并设置明显可靠的保护标志。

(2)测出桩位轴线及桩位点,并在各轴线的延长线上,距边桩20米外埋设控制桩,以利于施工过程中和验收时核对轴线和桩位。对桩位复测,桩位中心点放样偏差不得大于lOmm。轴线的偏差单排桩10mm,群桩在20mm。

3.吊桩定位。单点起吊时,钢丝绳应帮在桩端0.293L(L为单节桩长),待桩吊直后,在放入桩机夹桩箱内扶正就位,然后两个垂线成90°角,从正面和侧面测桩身的垂直度,其精度控制在0.5%以内。

4.压桩作业。压桩刚开始速度不宜过快,不得超过3m/min,当桩压入土中2米左右,再次用线垂观测垂直度,观测桩身、桩架是否垂直,桩机平台是否水平,符合要求后再转入正常的压桩。压桩作业的各工序要连续施工,尤其是在进入硬土层时,更不允许中间停顿,以免造成滞桩或者压不到位。同一根桩问歇时间不得超过30min,严格禁止在硬土层中接桩,当桩压到设计标高后,应准确的记录终止压桩时的压力表读数,并认真填写压桩的原始记录。

5.电焊接桩。本工程采用电焊焊接,其优点是焊接速度快、效率高、焊缝饱满,质量易控制。焊接时端面法兰坡口上的浮锈及污垢,施焊前应用钢丝刷清楚干净,若接口间隙超过规范的要求,应加塞贴片并点焊固定。坡口槽应分层对称环缝焊接,并采用后退法连续施焊,应合理选择焊接电流和施焊速度以减小焊接变形。第一层焊接时应将法兰根部汗透,焊丝外延长度为16~20mm,焊缝接头的连接应在焊缝的方向超前15~20mm出引弧,然后再回到接头处进行正常施焊。中间层焊接时,焊缝的熔渣必须处理干净,不得产生咬边和溢瘤等缺陷。同时要注意每层焊缝接头要错开,焊缝厚度应高出坡口1mm,焊接质量应符合二级焊缝要求。

6.送桩。送桩器的外形尺寸必须工程桩的外形尺寸一致,并要求有足够的强度与刚度,端面要平整,最好具备防滑性能。送桩时送桩器的轴线应与桩身轴线吻合,送桩器上应用油漆标出送桩深度,以便准确的控制送桩到设计标高,桩顶标高用水准仪控制。标高偏差控制在±50mm。当桩下沉到接近设计标高时,不可过早停压,否则会发生滞桩后难以送到标高等问题。

(四)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

根据大量的施工实践和相关文献,本文根据影响成桩质量主、客观因素不同,从材料、施工操作、施工管理、施工机具、施工人员等五方面汇总了施工中常见问题,并指出了其相应的质量预防措施。见表1:

表1成桩常见问题、质量因素及采取措施一览表

篇10

[关键词]煤矿开采 环境 影响 措施

[中图分类号] X75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2-183-2

煤矿是我国主要的能源之一,在未来非常长的一段时间内其在国内能源就够当中的主置都不会变化。煤矿工业在推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因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各个煤炭矿区的发展一直以来都处在巨大的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压力当中,而煤炭在进行大量开采的时候,必然会导致地表下沉的情况,引发各类地质灾害,导致土地荒漠化加剧、水土流失以及植被破坏等,并且伴随人们对于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这些压力也在不断加剧[1]。

河南省拥有非常丰富的煤炭资源,含煤的地层分布非常广泛,煤种非常齐全,煤质也相当优良,并且煤层的储存条件也相当好。省内当前已知的有52个市、县都拥有较为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系地层的总面积达到了6.28万平方公里,占到了河南省总面积的4成左右,保持有煤炭资源储量达到了245.1亿吨。通过近年来的不断建设与开发,河南省煤炭工业现阶段已经形成以永城、鹤壁、焦作、郑州、义马、平顶山这六个大型煤矿基地作为主体,地区乡镇煤矿与国有煤矿同步发展的煤矿生产开发格局。

1煤矿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1.1对水资源的影响

(1)地下水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在进行煤矿开采之后,地面下就会构成纵横交错的不同采掘深度、不同开采面的采空区、不同角度的斜巷道与斜井、水平向巷道以及垂直竖井等,而正是因为这些采空区、巷道、井之间互相连通,并且直接穿越了各种隔水层与含水层,破坏了以前上覆松散岩系地层与煤系地层的地下水运行情况[2]。

(2)地下水动态的改变。地下水动态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下面两中情况,一种属于微观动态的改变,其主要改变规律与未开采以前较为相似,受到微观地下水潮汐与降雨的细微影响,只是叠加了一些趋势的改变;另一种则是宏观趋势性方面的动态改变,其改变的规律是因为水位持续降低,水量持续减小最终趋于平稳。

(3)水-岩作用致使地下水的环境变化。在煤矿的巷道当中,新鲜的岩石长期曝露在通风的环境当中,导致之前的还原环境逐渐变成氧化环境,Eh值不断上升。倘若煤中的疏含量与岩石自身的能力到达一定比例之后,就会产生酸性水,导致PH值不断下降。

1.2对土地资源的污染

因为国内煤矿资源的过度开采,根据相关统计得知,国内已经致使600km2~1000km2的土地出现塌陷情况,也就表示因为国内煤矿的过量开采,每年也导致大约4万民以务农为主的农民的因此失去耕种的土地。与此同时,煤矿的不断开采还会导致地质结构出现改变,从而导致地表下沉等各类地质活动,不但会为煤矿开采区域中的一些建筑埋下隐患,并且还会导致该地区的农田高低不平,甚至会形成许多因为积水而不能进行耕种的农田。根据河南省永城市已开采的四个井田的数据统计结果,因采煤塌陷土地12872亩,其中塌陷耕地约1.1万亩,占塌陷地总面积的91%,95%完全丧失了种植条件;涉及村庄搬迁23个,1863户共7216人;直接经济损失达6374万元。

在进行煤矿开采的进程中,不但开采的行为会对土地造成影响,开采所形成的伴生物也会对土地造成影响,比如煤矸石。煤矸石属于煤矿开采与洗煤进程当中所产生的矿质类废弃物,而煤矿的含煤量与开采工艺直接决定着煤矸石的数量,而我国煤矸石一般为原煤产量的15%左右。煤矸石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主要是因为煤矸石会占用巨大的土地面积,严重影响周围的生态环境,与此同时,煤矸石在进行自燃的进程中会形成巨大的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等有害的气体,会对空气造成严重的污染。据统计,国内现阶段已经形成的煤矸石堆积山体总量大概为3Gt,根据年排放量来进行计算,其在自然进程中所不断排放的有毒气体总量不容忽视,已经威胁到人类的安全与健康。

1.3煤矿开采产生的噪声污染

因为煤矿开采所需的工程周期非常漫长,再加上开采所用设施会产生巨大的噪音,这就致使煤矿开采区域中的环境受到非常严重的噪声污染。煤矿工人在工作的进程中会持续遭受连续性的高强度噪音污染,其不但会导致煤矿工作出现耳鸣、耳聋、听力下降等各类听力问题,并且会导致煤矿工人的神经系统与心脑血管出现持续衰弱的症状。而煤矿工人自身身体的健康情况不断下降会致使其工作效率的不断下降,并且会导致其工作状态低迷,从而增加了煤矿开采进程的安全事故几率与安全隐患出现的几率。此外,煤矿开采还会干扰矿区范围周边的居民的日常生活。所以,解决煤矿开采所带来的噪声问题刻不容缓。

1.4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河南部分矿区因为其各个矿井采用疏干排水的方式,致使该区域出现大面积的地下水位出现下降的情况,从而产生大面积疏干漏斗,严重破坏了矿区周边的水平衡系统,导致区域水资源的矛盾不断加剧,严重制约了煤矿开采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浅层裂隙地下水属于山区当中人们奈以生存的重要资源,煤矿开采与矿井排水导致了裂隙水被疏干,并且煤矿开采进程中产生许多地面裂缝连通了矿井,致使地表当中的水体涌入,从而导致地表上的小溪流量与泉眼不断降低,导致部分村庄用水困难,严重影响了该区域农民的生活质量[3]。

2煤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