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建设规划和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6 11:44: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实验室建设规划和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实验室建设规划和方案

篇1

关键词:独立学院;实验室;建设;管理;改革

实验室是实现独立学院培养具有较好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但现存的独立学院实验室建设和管理问题,使其不能适应和满足独立学院实验教学的需求。实验室的建设、管理和使用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质量。教育部2005年1号文件对实验教学质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推动独立学院的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本文通过对独立学院实验室建设特点的分析,结合实际,提出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改革思路,以期引起大家对独立学院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1、独立学院实验室建设及管理的现存问题

1.1资金来源有限,可用资源短缺,投资效益较低

独立学院的实验室建设需有教育功能和经济效益双重考虑,必须在满足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保证投入资金与创造价值比的合理性。

但大多的独立学院办学时间较短, 其实验室建设资金主要源于与高校共建投资方非常有限的投入, 且缺少人、财、物等资源积累和实验室专门人才,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基本照搬母体学校模式,实验室的建设流程、设备选用及日常管理规范等业务水平较低,创造收益能力较低,投资效益也相对较低。

1.2缺乏长期合理性的各专业平衡建设规划

大多独立学院实验室现有的设备资源和管理资源是靠母体学校整体移交,因缺乏长期合理性建设规划,难以满足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灵活机动的特性需求。有些专业培养方案和新设专业因没有配套的实验室建设计划而使实验教学滞后;受到资金短缺和建设任务急迫的限制,为保证急需使用的实验室和重点专业实验室的投入使用,有些实验室的建设不得不推迟筹建,影响到实验教学的各专业平衡。

1.3缺少健全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大多独立学院实验室管理制度是照搬母体学校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没有根据自身运行条件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求,对包括实验室日常管理、资产设备管理、设备采购管理等进行适当的调整修订,在执行中存在很多与实际运行不相适应的问题。

2、独立学院实验室建设及管理的改革措施

2.1统筹规划,有序进行实验室建设

根据独立学院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的特性,结合培养目标,对实验室建设的功能、性质、规模、承担的教学任务以及预期效益等进行系统分析和准确定位;根据学科平衡的要求和实验教学方案合理进行实验室建设的统筹规划;综合人、物、财等有限资源,结合专业培养方案需求,分轻重缓急地有序进行实验室建设。在总体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首先保证满足基本教学需求的基础实验室建设,优先建设优势学科的专业实验室,同时渗透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实验室和多学科的专业平台实验室建设,暂缓不明专业发展前景、使用效率较低的实验室建设,以配合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实习、实训实验室建设。在提高独立学院实验室的整体水平,保证人才培养需要的前提下,尽量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以较少的经费投入博取较高的使用效益。

2.2制定并实施实验室建设项目化管理制度

建立实验室建设项目负责人管理制,以项目管理与综合管理有机结合优化实验室建设费用控制和进度控制,实施项目执行前的立项管理、项目执行中的过程管理及项目执行后的评估管理等项目化管理,严格执行资金审批管理,并进行项目立项、规划、论证、审批、建设、考核、评估等过程监察、财务监督和审计,以保证实验室建设成效。

2.3长远规划,合理配置仪器设备

在挖掘现有仪器设备潜力的同时,以综合性价比为选择仪器设备标准,长远规划仪器设备配置,所购置的仪器设备选择的性能指标及数量确定要保证其实用性和先进性。选择售后服务质量高的商家,以保证实验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升级需要。在满足现有实验教学基本需求及后续专业的实验要求的基础上,努力提高仪器设备的适用率和利用率。

2.4构建“三层”“二级”实验室管理体系

构建布局合理、关系顺畅、高效开放、资源共享的基础实验室、专业平台实验室、专业实验室“三层”结构与院系一、二级“二级”管理体系相结合的实验室管理体系。设置独立的实验室管理机构,配备专业管理人才,全面负责实验室规划建设与验收、实验教学与实验室运行协调管理、实验室设备维护与资产管理、实验室开放、实验室资源整合共享等管理。

同时加强既掌握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实验教学指导教师的培养。

结语

独立学院实验室建设及管理改革要根据独立学院的办学规模、发展方向,结合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综合考虑经费、场地、队伍建设及国内外同类实验室的技术水平等影响因素,遵循“统筹规划、分期投建、统一管理、共享资源、高效开放”的原则,以构建多科性、多层次、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的实验平台为目标进行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进而拓展实验室功能,提升和优化实验教学条件,提高资源利用率及实验室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林枋 邹道生.独立学院实验室建设管理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02)

篇2

实验室评估是根据一定的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实验室的工作过程及效果进行评判和估价,是高校教育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1]。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评估必须挈合教学现状与教学目标,与教学质量的提高相适应。教育部在1995年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办法的通知中和2005年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中都明确要求,“推动高等学校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快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促进优质资源整合和共享,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从长远看,实验室建设是与高校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紧密关联的,是高校办学水平累积的重要标志[2],因此它绝不能仅仅作为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实施宏观管理和对高校办学条件进行监控的一项措施,而应在加强常规评估的基础上,成为一种日常加强实验室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1 计算机实验室评估的意义

高校计算机传统的教学模式正不断被打破,计算机实验教学越来越凸显出其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方面的重要性,计算机实验室评估作为推动和保障手段,其意义体现自然重大。

1)促进计算机实验教学体制的改革

实验室评估的最终目的是推进实验室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实验教学长期隶属于课程的理论教学,实验内容也多为验证理论而设,实验室在管理上隶属专业教研室,管理和分布较为分散。部分实验室基础设施和环境较差,实验室利用率不高,实验课与理论课之间,实验室之间相互隔离,实践教学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高校实验室评估标准明确了实验室体制与管理要求,指导学校建立校、系(院)两级管理体制,统一协调学科间实验室教学和管理,既保证学校与学院之间在实验教学方面的联系,又强调实验课的相对独立,计算机实验室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对相近公共实验室的进行集中合并管理,对专业实验室在统一指导下进行功能拓展,使实验室资源和功能得到优化提升。

2)加强了实验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地位

随着计算机实验教学课时量的增加,实验教学评价权重的提高,将实验教学提升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得计算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驾齐驱,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实验教学机制。高校实验室评估标准强调要建立稳定的高素质的实验队伍,要求对实验技术人员有培训计划和执行情况记录、总结,使得实验教师得到了与理论老师同等的地位和竞争机会,积极性得到极大发挥[4]。通过评估,高校对实验室管理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政府和高校自身对实验室的投资大幅度增加了,许多高校新上和建设了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极大地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提升了学校办学档次。

3)有利于多培养实践技能型高素质人才

评估促使各专业教研室主动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加强实验教学与科研、社会实践的联系, 并积极深化实验内容、实验方法与实验手段的改革。通过改革,原有的实验教学体系被打破,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得到加强,完全改变了过去“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的倾向。评估促使实验室改进和提高实验室的设备与环境,为开展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提供了基础保障。同时高校大多数计算机实验室不断加大开放使用力度,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动手操作和技能训练空间。

2 实验室评估与计算机教学质量相关因素分析

1)实验教学管理体制

系统运行,管理先行。实验教学涉及影响因素众多,为了保证实验教学良好的运行和实验教学管理各环节的顺畅,必须建立将实验教学管理与实验教学条件保障有机结合的管理模式,统筹规划和保障实验教学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要以实验教学为主线,规划实验教学管理和实验室建设各个环节,逐项建设落实,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运行,施行校、系(院)两级管理体制是目前各高校较普遍的做法。

管理提升,制度先行。要根据实验室建设目标和实验室教学实际要求,不断修订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使实验室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同时落实好实验室管理责任,特别是实验中心和各分实验室主任的责任。各项规章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要有记录、有档案,在实验室评估特别是实验室日常检查评价过程中,教学管理部门应该把检查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保障各项规章制度有序执行。

2)实验教学基础投入

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使计算机教学对实验室的依赖和要求越来越高,客观上需要更多的实验室教学投入,虽然目前各高校实验教学条件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实验室投入机制本身还存在很多问题。计算机实验室建设方面,学校本身需要制定一个明确的中长期、满足学科专业建设以及人才培养需求的实验室建设规划,但是计算机实验教学规划还受制于学科与课程总体建设目标,这就决定了目前实验室建设还需要与教学规划相适应,在建设进度上需要学校与院系有计划地推动。在设备资金投入上,应坚持以学校为主、院系共同努力,使得学校主要计算机设备资金的投入保障与院系补充部分相结合,既保证了主渠道的畅通又调动了院系加强计算机教学条件建设的积极性。

3)实验教学基本组织

计算机实验教学要求实践操作与理论学习相辅相成,从实验课程体系看,就是要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融合,同步延伸,对教学计划原有的计算机实验课程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优化重组实验课程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三方面的比例,在重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体现出研究性、设计性、训练性、综合性不同实验层次。长期以来,实验教学在整个课程教学中所占比例约为15-30%,使得实验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也较小,对实验教学中的实验报告、作业、操作等评价考核,没有完全从理论教学中剥离出来,形成独立的考核标准和办法,即使计算机专业课程实现上机考试,仍是以理论考核为主,操作考核为辅,是造成学生不重视实验的重要原因。

4)实验评估体系完善

针对计算机实验室层次和实验教学特点,除国家和省部委重点实验室,在遵循国家部委制定的统一评估标准下,学校及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实验室日常自我评估评价的指导,将实验室评估作为一种常态化工作进行推进,制定相应的方案和指导体系。为此,要充分考虑到实验室的可持续建设和发展,以提高实验室效益和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努力的目标,重点加强对教学条件保障、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评价考核。

3 优化实验室评估方案的措施

实验室评估要素较多,作为教学水平评估验收和等级划分评价的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实验室评估,自然规定得十分详细,规范,在这里主要探讨实验室如何加强日常评估并优化评估方案的相关措施。

3.1 优化实验室评估方案的原则

首先确立正确的评估导向,要从本校计算机实验室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实验室加强日常管理,不断挖掘自身潜力,重点改善实验教学环境,提高实验室效益,而不单纯强调实验室设施的重要。其次要重点选取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的影响因素,作为评估中观察与评价的参考指标,如实验室条件保障、实验室日常管理、实验室使用效益、实验室特色办学等。再就是注意不同层次实验室的可比性,区别对待不同等级的实验室,如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和一般实验室等的不同标准要求,科学客观地评价实验室等级差异。第四就是将目标评估与过程评估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客观揭示目标建设内涵,反映实验室具体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水平。

3.2 科学制定实验室评估的体系

重点选取以下四个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作为评估项:

1)实验室条件:反映实验室条件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实验室仪器设备装备、实验室使用面积、实验室环境条件、实验室技术人员构成、实验室可持续投入资金和经费使用等。仪器设备和使用面积是实验室建设的基本条件,定量评价反映在其构成数量上,定性评价反映在其使用性能和先进性上,是保证实验开出质量的基本指标。实验室环境则在保证基本的水、电、气供应下,保障防火、防盗、防爆、防破坏的安全措施,这是让实验教学始终处于一个良好安全环境的外在保证。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的实验技术队伍是做好实验室工作的基础,从实验室主任的选聘到实验技术人员知识、学历、年龄、专业等各方面都需要和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相适应,要配备专职队伍,制定详细的分工和职责规定,要有对实验室人员队伍建设规划和持续的培训计划,同时要有足够的经费保障。

2)实验室管理:实验室管理不仅要考察实验室本身日常管理的执行情况,还要深入考察实验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本身的管理情况,如对实验教学中学生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实验教材、实验项目、实验考试、实验报告等指标的考察,其中要重点考察实验过程的组织(每组实验人数安排规定、仪器设备的分配等)和实验项目(特别是设计性、研究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的构成比例),同时应该将实验室开放作为实验室管理中的一个独立指标来评价。

3)实验室效益:计算机实验室实践教学功能决定了实验室要以出成果、出人才为要义,实验室效益评估应占较大比重。实验室效益主要是实验教学效益与科研效益,这两类效益要建立在实验室综合效益之上,实验室综合效益包含评价实验室综合年使用率、实验室仪器设备及面积利用率、实验室人均负荷量等二级指标,通过定量测评,反映出实验室管理在提高效益方面的主观努力程度,在综合效益较高或提升明显的实验室中,评价其教学与科研效果更有意义。实验室效益评估重要的是确定好其评价权重,基础计算机实验室教学效益权重相应高一些,专业计算机实验室科研效益权重可略高一些。

4)实验室特色:为鼓励计算机实验室在教学管理和改革中不断探索创新,在实验室管理、实验室教学与课程建设、实验室技术、实验室科研成果等方面设立特色评估内容,可以鼓励实验室科学规划、扬长避短,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计算机实验室特色建设应突出实验教学平台建设,通过实验教学平台的改建和扩建,使学生在更大程度上完成实践,更重要的是能够搭建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构建社会服务平台,使学生在平台应用中不断提升和完善知识结构和能力,让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接轨。

3.3 采用真实有效的评估方法

计算机实验室评估首先要着眼于高校实验室现阶段发展特点和实际,对实验室各评估指标科学分解和细化,计算机实验室各评估单元内容尽可能量化,确定相应的加权指数,形成可操作的具体数据指标,要逐步完善高校实验室评估基础数据库,采取定期补充和调整的动态管理,保证实验室建设不断趋近于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实验室建设方向。再就是采取基础评估和专项评估相结合,分类指导和分级评估相推进的新机制。基础评估以教育部现行高校实验室评估办法和标准作为依据,强化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在设置、环境、设备、制度和队伍等建设方面达到科学和规范化要求,为实验室向更高水平发展打好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计算机实验室性质和学科特点,抽取若干评估考核指标,确定每项考核指标的加权指数,进一步组成一个符合每个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特点的评估体系。不同类别、不同等级高校实验室可以通过先行自评确定相应评估等级,再确定评估由相应的国家或省级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篇3

关键词:实验室;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一、高校实验室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意义

信息化实验室建设就是通过一些信息化硬件设施与软件全面地武装实验室,实现实验室的现代化进程,其中应用到的重点技术有模拟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等。高校实验室信息化建设除了设备的信息化,还包括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即管理人员信息化管理素质的提升,人员素质的提升可通过高新人才的引进与现有人才的培养来实现。

二、高校实验室信息化建设

1.与信息化企业合作建设实验室

高校与企业合作建设实验室,双方将聚合双方优势,达成三方面的合作方向。一是结合高等院校实际和协同研究现状,致力于集成共享科研、教学资源,为广大师生营造高效、便捷的科研教学环境;二是双方将致力于探索研究成果在协同管理领域中的深层次应用,共同完善和优化各类解决方案,并推动相关科研成果的商业化应用;三是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完成相关解决方案的软件部署与测试,积极探索系统间的深度集成及深层次应用,共同打造业内领先、独具特色的协同管理解决方案。

2.实验室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实验室信息技术人员队伍力量薄弱,这种薄弱既体现在人员层次上,又体现在队伍规模上,突出的问题首先是队伍规模。在队伍规模上,欧美澳高校中信息技术人员占总体教职工的比例普遍在4%或4%以上,一些信息化工作开展较好的高校中这一比例有的高达10%,有的有着数百人的信息人员队伍,而国内高校中这一数字普遍在1%以下。

3.做好实验室信息化建设规划

高校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实验设备,对需要更新和建设的,设备要按照实际需求,分项目做出方案,提前做好调研、论证和预算编制等工作。对存在的实验室建设问题,要先理清概况再做出规划,要有开拓的视野,从大局出发,分轻重缓急解决存在的问题。

4.加强实验室管理评估工作

为完善和创新信息化实验室管理与应用评估工作,高校要组织开展实验室信息化骨干管理员和实验学科骨干教师培训会。培训会对评估人员进行明确分工,对评估项目逐项解读评估标准,严格规定评估程序,严肃评估工作有关纪律,特别要强调交通安全,强调做好御寒预案;对首次进行的实验室管理与应用的评估工作中的药品管理提出具体规定并要求严格执行,就学生实验操作考试研究确定抽签方式。评估工作把握要适度,要对照标准不偏不倚;重在实绩,赋分有据;注意发现各学校在管理与应用工作中的亮点与特色,对存在问题要具体指出并提出整改意见。

三、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

1.制定高校实验室制度

以不同人员的责任与义务为基础制定各自遵守的规章制度,确保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正常运转。学生应当做好实验室的清洁工作与实验原料的不浪费;授课教师应当做好设备的正常使用,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上报;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当做好设备的维护。

2.建立实验室日常工作管理电子档案

以往实验室日常管理手段较为落后,导致了实验室管理工作程序繁琐,效率不高。建立实验室日常工作管理电子档案就是实现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它能够使实验室日常工作变得更加流程化、固定化,从而简便了繁琐的程序,提高了管理的效率。

3.管理系统维护

管理系统的维护能够确保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正常运转。由于受黑客、病毒的攻击以及不确定因素造成的系统故障影响,管理系统常常会出现无法正常运转的问题,为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实验室管理员人员必须做好系统的维护工作。首先,要做好对不良信息的拦截,实时保护计算机实验室网络管理系统。其次,要在管理系统上实验信息、课程安排、实验室开放和关闭实践、实验室的突况处理规范等多方面内容,提高教师与学生在遇到问题时的及时处理能力。最后,要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当下为了提高实验室的利用效率,方便学生出入实验室,很多高校的实验室都是开放的,这样就给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笔者建议针对这种问题,实验室应当利用一体化 IC 卡或者校园卡系统,记录学生使用计算机情况,一旦出现问题也更容易追究责任。

加强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能够对实验室中的各种实验资源进行整合、分析和处理,实现实验室管理的高效化。因此,高校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建立实验室日常工作管理电子档案,做好管理系统维护。

参考文献:

[1]周洁雨,朱 岭.信息化视域下的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10).

篇4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师资;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020-02

一、前言

高校实验室师资队伍包括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大部分高校将其列为教学辅助人员编制,实验室教师是高校教学科研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是培养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等院校的教学大致可以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缺一不可。实践教学建立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之上,实践教学涵盖了课程教学实验、毕业论文实验、专业课程实习、毕业生产实践等环节,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技能、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各高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加强实验室的硬件建设,购置了许多大型、贵重和精密的仪器设备,高校实验室由过去的单一教学功能逐步向集教学、科研和研发等多功能方面转型。因此,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实验室师资队伍。

二、实验室师资队伍的整体目标

1.准确定位。实验室师资队伍的合理和准确定位是建设好实验室师资队伍的基础和前提。学校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学科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和实验室所承担的工作任务,按照“着眼当前、服务教学、适度超前、预留空间”的思路做好实验室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功能定位,以“教育部高等院校实验室评估指标体系”为依据,按照“保证数量、稳定队伍、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的要求,抓好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

2.科学设岗。科学设岗是建设好实验室师资队伍的重要步骤。严格控制实验室师资队伍的编制总数,根据不同岗位的职责要求、实验室所承担的实验教学与实习工作量、设备维护与管理工作量、实验室规划与建设工作量分类折算,确定实验室总的编制数,依据工作量的大小核定编制,确保工作岗位工作量饱和实验室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

3.优化队伍。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实验室教师队伍是高校实践教学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障。实验室师资队伍逐步实行固定编制与合同编制相结合的动态管理模式,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验人员参加学历、学位的提升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同时,鼓励专业教师从事实践教学,聘请行业内有生产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充实并完善实践教学队伍。

4.分级管理。分级管理是建设好实验室师资队伍的基本保证。按照“谁使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校、院、实验室三级管理体制和聘任制,明确学校、学院和实验室三级管理职责,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龙头,理顺实验室建设与学科专业建设、实践教学与理论基础教学的关系,健全和完善管理体制和聘任制度,优化实验室师资队伍。

三、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措施

1.明确职责。推行实验室(中心)主任负责制,按实验室教学和实验管理岗位的不同分工制定岗位责任制,建立和完善考核评价体系,评价考核体系包括实验教学与科研、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量化与折算、岗位职责的考核等内容,同时制定教授级实验师、高级实验师、实验师和助理实验师四个等级的相应考评办法。考评结果作为酬金发放、职称评聘的依据。

2.搭建平台。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规划,注重拔尖人才和青年人才的培养,合理配置、优化结构,在职称评聘、激励措施和酬金分配等方面给予支持,激化实验室师资队伍的积极性和造性。鼓励和支持实验室专业人员参加各类培训,特别是通过国家公派、学校公派等形式出国进修或者交流合作,更新知识结构,开阔学术视野,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和理论水平。

3.激励创新。随着实验室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的不断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发生了质的变化,新引进的教师一般都有博士学位,要通过创新团队建设和创新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以教学示范中心、成果研发与推广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等形式调动实验室人员开展科技创新、科技推广等方面的积极性。

4.提高整体素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牢固树立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认真学习本学科的教学大纲,经常查阅教材和专业学术刊物的相关文章。熟悉仪器设备的性能、保养及使用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维修。根据实验室承担的实验教学任务,制订实验教学计划,及早做好准备工作。

5.健全规章制度,强化监管工作。建立一套符合学科专业发展需求、与本专业人才培养相衔接的规章制度。规范仪器设备的购置、验收、入账、领取、出借、回收、保养、维修、保养等各环节的工作,对每一环节强化监管制度,责任到人。经常对师生进行爱护仪器、遵守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宣传与教育,对违反操作规程、损坏仪器、浪费药品及其他不爱护国家财产的行为做出严肃处理。

6.拓展实验室功能。充分利用实验室先进的仪器设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和课外科技小组活动,将实验室功能发挥其最大化。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结合学科建设特点和最新科研进展,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性实验项目。创新实验室的管理,用计算机进行实验数据记录和实验室账目登记管理等,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

四、结语

高校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的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的有力支撑,是强化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措施,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有利于促进高校实验室的升级转型和学科建设的质量提升,有利于促使人才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行业发展的新要求。建设并完善实验室师资队伍,使实验室在高校高等教育的各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协助高校培养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史海峰.高校实验室队伍建设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4):223-225.

[2]孙强,杜冰清,江姣姣.高校实验室管理机制与人才队伍建设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3):245-247.

篇5

关键词:专业实验室 管理模式 利用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教育系统在2013年对“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重新整理了思路,进行了重新编排,把内容方针进一步阐明,那就是全力展开创新研究以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工作,最终目的是获得原始创新技术以及知识产权。因此,高校重点实验室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和管理,推动创新体系的发展,提高创新能力。

对高素质的人才进行培养是每个大学身负的重要社会责任。实验室是在校学生进行实习、工作以及进行实践的场所,在高校的人才培养、科研和服务经济等方面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大学的管理和良好实验室的建设是高标准学府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一所大学具有高品质、高标准的教学文化以及质量过硬的科研团队的重要标准之一。最近几年,国家对高校科研实验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各大高校的科学研究、实验水平也日益提升,但教学实验室仍以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为主,实验室规模较小且功能单一。改革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提高实验室利用效率,改善实验室建设相对落后的现状,加快高校实验室建设,培养高水平、多层次人才刻不容缓。

一、改革实验室管理模式对实验室利用效率的影响

(一)专业间相互渗透

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在学科与学科之间树立了一道壁垒,每个学科各不相连,这一点在科学实验中体现得尤为突出。物理实验只针对物理学方面的知识,化学实验也只针对化学方面的知识。这在无形之中造成了学生对于事物的关联性的感知大大降低,对学生思维发散的形成极为不利。要想改革实验室管理模式,应先将各学科关联起来,使之相互渗透。老师在讲解理论知识及进行科学实验时,可以把一些实验现象和结果结合起来。比如,在物理专业课中讲到“光的折射和反射”原理时,可结合光电专业课关于“衍射光强实验”以及“偏振光实验”原理来多角度解释“光”这种难度较大的科学现象,打破学生认知上的局限性,促进其发散性思维的形成和扩展,提升教学质量。

(二)分散式管理模式下的实验室利用

在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中,分散式管理存在着很多缺点。例如,每个专业各设一个实验室,造成实验室资源浪费;实验器材的利用率低;每个专业对于实验室的资金管理独立、资源共享率低等。各学科根据自己专业的教学内容,建立不同的实验室,购买该专业的实验器材,各实验室归自己专业的人员管理。如计算机专业课程实验室和光信息教学使用的多媒体教室,同为计算机房,但是却分开管理和设立。这就造成了各科实验室空间规模缩小,在课程需要进行实验时,实验室人员爆棚,很多同学可能没有参与实验的各个步骤。而平时不需要实验时,大多数实验室被闲置下来,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为弥补分散式管理的缺陷,可以对一些相关学科的实验室进行整合。比如计算机专业和相关专业(需使用机房的)可以设立一个共同管理、使用的实验室,因为它们的基本配置大同小异,都需要用到大量的计算机。物理专业和光信息研究专业的实验室也可以部分设置为共同使用,这两个专业在实验上有很多相似处。这不仅可以使实验室的规模得到提升,节省实验室器材等资源,还可以共同承担采购费用,减少每个专业的实验经费支出。

(三)集中式管理模式下的实验室利用

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中虽然也包含着集中式管理,但这类集中式管理也存在一些缺点。针对分散式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学校领导对实验室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革,采用集中式的管理模式对学校的实验室进行资源整合。南京邮电大学把信息学院的计算机实验室、人文与传媒学院的多媒体实验室、外语系语音室、法学实验室、网络中心等统一合并到教育技术中心,对各个专业实验室和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统一管理。实践结果发现,这样的集中式管理也存在着缺陷。一方面就教育技术中心而言,这样的统一管理使得管理的范围扩大,各个专业性质的不同,管理也相对更为复杂,非本专业人士对其他专业的管理难度提升,对教育技术中心的管理造成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从各院系的角度来看,实验室可自由支配度降低,器材使用方面的局限性和复杂性增加,对于实验材料的消耗,各专业间的资金分配不均,给各院系的和谐相处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即使是集中式管理模式也需要进行改革。如何改革才能使实验室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减少实验室超负荷运转的现象,以及在提高实验室利用率的同时促进各院系间的和睦相处,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二、传统实验室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室资源浪费

如上所述,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分为分散式以及集中式两种,是课堂内容的衍生品。在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下,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到了实验课的时间,实验室不够用;而课余时间实验室则处于闲置的状态,资源利用不合理,造成实验室资源浪费,同时也对提升实验室规模有一定的影响。

(二)实验效果较低

在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下,实验室的功能没有实现多元化,主要是对专门的学科进行相应的研究,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对老师的指导过分依赖,实验效果就很难尽如人意。以光电专业课中关于“光电探测原理实验”为例,学生熟悉掌握光生伏特效应,掌握光照度对光生电流、电压的影响曲线,并利用它分析光电池的工作原理。现在的仪器设备不需要学生自行安装,只要用手按一下控制键,就可以轻松调节。由于对于仪器本身的构造不清楚,再加上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匆匆做完实验便要撰写实验报告,一堂课下来,学生对课程的分析和理解没有深入,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升,实验本身也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三)高校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近年来,各地高校都在扩大招生力度,大学生的数量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各个高校长时间地进行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学水平等工作,对实验室的管理建设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实验室建设规划、资源配置、实验教学改革仍然是问题,但是在讲课时往往侧重理论而轻视实践,老师只是单纯地对知识进行传授,学生学的只是书本上的知识,实践却很难进行。学校实验室陈旧的管理模式让学校的试验水平一直不能得以显著提高,专业实验室常常被一些主科教师占用,实验室中的工作人员也只有购置设备以及登记的权限,几乎没有管理的权力。

(四)实验室建设资金不足及其使用的无规划性

学校在建设资金筹措不足的情况下,往往会把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导致实验室的建设缺乏足够的资金。对于资源有限的情况,学校每个部分都要上报需要重建的项目,其中也包括实验室的重建和整修。对于中央和地方政府分配的资金或分配给每个学院的配套的设备以及资金,学校为了顾全大局,平均分配。因此,最终的结果是,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致力于自己的上报整修资料,实验室整修一再搁浅,科研水平没有被发挥出来,并且已经失去了竞争力。

(五)实验室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

由于历史的原因,实验室的相关工作一直以来都被视作是一项具有辅的工作,实验人员普遍都没有太高的学历。几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的发展重点都放在培养创新人才上,或者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培养教师的教学水平上来。一些高校的实验室设施、实验水平等因素一直提高不上来,师资力量不雄厚。实验室基础建设太过落后,一些教学科研的基本需求不能被满足,再加上管理不善等因素,一些高校想吸引高素质人才难上加难。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学科发展受到制约,教师没有资格获得高水平的研究项目,严重影响了大学的整体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三、高校专业实验室管理模式改善的建议

(一)建立开放式管理模式

一直以来,我国的实验室管理多以封闭式、专业性、多元化的管理为主,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很少运用到高校的实验室管理中,这主要是出于对实验仪器、实验材料和实验成果的保护方面考虑。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思维的扩展性也应得到加强。建立开放式管理模式,允许学生利用网络在学校官网上进行专业实验的预约,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又可以切实深入体验和理解,同时也将闲置的实验室资源合理利用起来,既提高了学生参与实验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又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率。

(二)提高对管理人员的要求

要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离不开管理人员的积极工作和记录、协调。因此,对于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要求也要相对提高――课前准备材料,课后打扫实验室,清理实验器材,并对这些器材的数量和使用情况及时做好记录,工作认真负责,这是实验室管理员必不可少的责任和义务。选择合适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对实验室的安全和器材维护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三)改善实验室硬件环境,打造人才培养的平台

科学规划,着力打造实验室基地,为人才和科学研究创造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以重点实验室建设为主,根据合理规划和教学研究的实际需要,确保实验室设备投资主体的稳定性,增加实验室设备和维护成本,确保实验室人员的稳定性。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打破原有的小型实验室、封闭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着力建设开放实验室。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强内部和院外实训基地建设,建立一个综合性的资源管理系统,每个专业必须建立相应的培训基地。学校根据实验室建设发展的需要和财力的可能,确定年度经费投入总额,且确保资金用于更新教学设施。科研实验室建设经费可以从学科建设经费中分期投入。实验室承担相关专业基础课教学任务,开展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内容和实验技术、方法、手段改革研究。

(四)完善实验室管理体制,吸引优秀人才

在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实验室的功能和水平正逐步成为一所大学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实验室建设的内涵已涵盖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因为他们是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基础,是实验室功能发挥的平台,面对这样一个群体,稳定队伍、提高素质、强化科学管理已成当务之急。

完善学校和大学实验室管理体系,加强制度建设,改进实验室管理。根据相关的规定,积极推进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明确职责以及权力和利益之间的制度,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职称评定制度、人才选拔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为优秀的人才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转变观念,建立激励机制,实现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化,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在国外研究机构中,很多顶级的科学家们都是从实验室走出来的。

(五)促进学科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

一所大学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首要标志是它的学科。学科建设涵盖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为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学科发展得好,就会带动其他非重点学科的发展。实验室的发展规划是学科建设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且服务于教学与科研。根据“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的总要求,坚持“厚基础,重实践,显特色”的人才培养思路,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依托实验室建设平台,结合需要增加演示文稿的前沿,开阔视野,提高创新能力,学科的发展,进一步发挥学科实验室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培养应用型人才。与此同时,学校可具体设岗鼓励教授、医生进入实验室,发挥他们在实验室建设方面的作用。目前,国家鼓励建立大学研究和创新体系,很多高校也建立 了国家和省级实验实,自主研发和购置了一批先进设备,改善了科研条件。更可喜的是,很多有出国培训经历的博士研究生走进实验室,参与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并发表了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论文。事实证明,实验室需要大量的“双师”型人才。怎样吸引社会高层次人才加入到试验室队伍,以及如何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人才,这是地方高校应该思考的问题。

单独为各专业设立实验室会造成资源浪费和实验室利用率降低,但过分集中也会带来管理上的缺陷,增加管理难度。要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应对实验室管理模式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解决实验室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才能避免资源和财力上的浪费。总之,高校的实验室工程是十分复杂的,需要资金以及技术的不断支持,更重要的是完善教育发展新形势下高校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同时推动一些高校实验室的创新改革,让更多有素质、优秀的人才能加入其中,培养一支现代化的实验室管理人员队伍。

参考文献:

[1] 张峰,武秀丽.高校实验室集中式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02):32- 34.

篇6

关键词:物理实验;建设规划;定位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124-03

大学物理实验课是高等理工科院校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必修基础课程,是本科生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对高校开设大学物理实验课提出了系统具体的基本要求。[1]物理实验课覆盖面广,具有丰富的实验思想、方法、手段,同时能提供综合性很强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它在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活跃的创新意识、理论联系实际和适应科技发展的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具有其它实践类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物理实验室是对学生进行实验教学和实践训练的必备场所,高校对大学物理实验室建设都很重视。新建本科院校如何以教育部高等学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基本要求”为目标,结合本校的办学思想、人才培养目标,高质量地进行大学物理实验室建设,快速完成从专科(高职)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变,满足本科专业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关系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背景介绍

金陵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大学物理实验室是2008年底才开始筹建的,由于专科阶段对学生基础课程的要求是以“必须、够用为度”,所以当时各个专科学校纷纷撤消大学物理教研室,大学物理的内容也被合并到相应专业课中进行教学。升本之后,我院非常重视基础课的教学,及时成立了大学物理教研室,并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在新落成的实验大楼成立了物理实验中心,占地1100多平方米,设立了力、热、光、电及近代综合实验室,基本满足了目前的教学需要,在大家的努力下,我院已经圆满开设了《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由于笔者有幸参加了物理实验室建设规划的整个过程,本文就软硬件建设过程遇到的一些问题谈谈体会和想法。

二、建设过程

1.定位建设方案

我院的物理实验中心是为工科非物理专业的学生服务的,因此在定位问题上应符合我院学生的特点,与学校的定位相一致。由于我院的定位是教学型应用性本科院校,所以物理实验中心的定位就要突出“教学型应用性”的特点。这样的定位主要通过硬件建设和教学理念来体现。为此我们调研了多所建设经验丰富的老牌院校,多次到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高校的物理实验中心参观学习,了解他们的物理实验室现状,从而把握物理实验发展的趋势。吸取成功的经验,同时了解建设过程中应该避免的一些问题。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物理实验中心室的功能定位,初步拟订好物理实验建设项目。然后,学校组织邀请校外专家、教授来校论证、评估,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并对建设方案进行修改。如,在全院来讲,物理实验中心扮演的还是基础的角色,不可与各专业实验室重复。另外,实验项目的开设应与学校的专业特色相结合。为此,我们与各专业教研室进行了交流,让他们提出希望开设的实验项目。最后,在听取了各方的意见后,考虑到我院专业偏重于力学和电学,把建设重点放在了力学和电学实验室,同是也考虑到作为一个实验中心的完整性和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还适量建设了热学实验室、光学实验室以及综合性实验室。建成后的实验中心可开设24个实验项目,能够满足日常的教学需要。修改后的建设方案在学院组织的第二轮专家论证会上顺利得到通过。

此外,具体的建设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层次进行,这同样是由学院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因为,我院原先没有物理实验室,所有的设备都必须一次性购买,资金上有困难,而2009年之前,我院的大学物理实验课只有32学时,所以第一阶段的建设是为了满足这32学时的教学需要。教育部课程指导委员会下发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基本要求》中规定,大学物理实验课不得少于54学时,[1]为了满足这个要求,学院组织我们到兄弟院校进行了调研,最后将这门课从2010年开始增加到48学时。据此,第二阶段的建设仍然是为了满足基本教学的需要。第三阶段的建设,则是在继续加强基础物理实验建设的同时,着重开发专题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近代物理实验,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建成适合于我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物理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体系。

2.凸显特色

一个实验中心的建设,除了满足其基本的功能之外,还应有自身的特色。为了体现我院应用型的特色,我们建设了一个演示实验室。演示实验是最直观的教学手段,它对于传授物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实验仪器、演示项目的设置问题上,既要考虑到体现学校的办学水平,又要和学校的专业特色相结合,根据我院学生特色,规划购置以力学、电磁学、光学为主要组成的演示实验仪器,同时加强演示实验仪器的自制,以解决资金不足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问题。我院物理演示实验教学平台可开设有茹科夫斯基转椅、纵横波演示仪、锥体上滚演示仪、三维磁场演示、手触式蓄电池演示仪、热力学第二定律演示仪、温差电偶演示仪、记忆合金、魔球(等离子体放电的混沌现象)、偏振光演示仪等共64个项目,这些内容有些是与大学物理课堂相关的,有些在大学物理课堂并不能涉及,这样,还可以通过演示实验的开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外,物理演示实验室还是为大学物理课堂教学服务的,在物理教学的课堂上,把涉及到的物理知识通过实验演示给学生看,对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所讲授内容的理解、启迪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最后,演示实验室还可以弥补学时的不足,我院的48学时和教育部要求的54学时还有一小段差距,通过开放演示实验室来弥补这段不足,同时完成开放实验的教学。[2]

3.编写适合我院学生的教材

教学过程离不开教材,大学物理实验这门独立开设的课程有其特殊性,因为每所学校的实验课开设的项目都要反映本校的特色,所以开设的实验项目都不尽相同,这就不可能有统一的实验教材可以直接拿来用,必须要求教师自己编写符合本校特色的教材。首先,要求实验教材能覆盖本中心承担的所有实验教学项目,其次要充分体现自身特色。此外,除了纸质的教材,还应制作相配套的多媒体课件。

教材的编写同样要考虑到学生的特殊情况。我院大学物理实验课的开设对象中几乎一半是公办学生,另一半是民办学生,这些学生不在同一层次上。从专业特点上看,有几乎一半是偏向于电学实验的,有一部分则是偏向于力学实验的,还有一小部分对光学实验比较重视。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面对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学生,当然要区别对待,当然要进行分层次教学,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因此,教材的编写也必须分层次进行。[3]

我院把整个基础物理实验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物理实验基本知识,主要为基本量的测量、基本物理现象与规律的观察和分析、基本仪器的使用、基本测量方法和实验技能的训练,以及不确定度的计算与分析,等等,包括实验理论知识,长度的测量,等等。本层次级实验台阶较低,有利于学生较快适应大学物理实验的要求,这部分内容是所有学生学好大学物理实验的基础。第二层次为模块化基本实验,是物理实验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训练阶段,这部分采用单元模块的形式,分为力学单元、电学单元、光学单元和热学单元,这样便于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组织教学。第三层次是提高型实验,包括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实验,此阶段为提高性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性实验的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素质,为提高科研能力奠定基础。我院已经在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大学物理实验》。

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呆板的表现形式,可以通过动画模拟,把静止的东西变成活动的东西,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我们制作了与文字教材相辅相成的多媒体课件,生动的动画和仿真,把书本上的原理表达得栩栩如生,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从而能够顺利地完成整个实验。

4.建立适合我院的管理体制

实验室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场所,安全工作是实验室基础管理工作之一,做好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意义非凡。加强对实验员、实验教师及学生的安全管理意识,必须建立健全操作规程和防盗、防火、防事故管理等规章制度,制定出具体要求和措施,并张挂在明显的地方,严格贯彻执行。[4]

先进的实验仪器进校后,要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效益,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其中加强实验室内部管理是重要保障。物理教研室既承担大学物理的教学任务,又要完成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且人员较少,只有一名专职的实验室管理维修人员,怎样管理好实验中心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特定的条件下,笔者认为,每个上课的教师就要多负几分责任。首先,对学生要加强管理,在每个实验室张贴严格制定好的规章制度,每次实验学生必须按座位签到,尽量降低由于错误操作所导致的仪器损坏。如果情况发生了,应及时登记并进行赔偿。其次,对一些易损耗的配件要提前备货,以避免因为仪器的损坏影响正常的教学。

实验室建设是一项长久而复杂的工作,需要与时俱进。以上仅仅是笔者在建设过程中不成熟的体会和想法,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不断寻找新问题,并及时解决。

参考文献:

[1]霍剑青.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思想和内容解读[J].物理与工程,2007,17,(1).

[2]刘竹琴,白泽生.物理实验开放式教学调研与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6).

篇7

关键词:农业院校;物联网;信息平台;实验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2)11-0084-03

0 引 言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的革命性发展[1]。物联网相关专业是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控制以及软件工程等多个学科相融合的综合性专业学科。各高校在开设物联网专业时,必将结合本校传统优势学科,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物联网工程专业,涉及到实践教学改革、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和实践环境建设、教材建设等多方面的改革和创新[2]。

1 项目建设的背景

随着物联网的迅速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物联网应用的需求越来越明显,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主要力量的高等学校,建设物联网实验室并开展针对性的教学与科研,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有利于高校的学科发展和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3]。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促进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和相关人才教育事业的发展,适应山东省对物联网高端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充分利用青岛农业大学作为省属农业院校的区域优势和教学资源,扩大青岛农业大学在信息类专业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成果,青岛农业大学于2011年在通信工程专业设置了物联网专业方向,并于当年开始招生,这样,学校的物联网实验室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2 物联网信息平台及应用实验室建设目标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信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必须注重提升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在物联网实验室建设过程中,结合本校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建设[5]。学校的物联网信息平台及应用实验室建设应本着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电子技术、现代传感器和无线网络技术等基础理论的原则,以掌握物联网系统的传感层、传输层与应用层关键设计等专门知识和技能为目标,兼顾当前流行技术的发展趋势,注重各种技术之间的融合与灵活应用,注重创新实验及项目实践,将物联网技术真正融会贯通到实际应用中,包括物流管理、智能家居、环境监测、设施农业等。开设物联网基础性和专业性实验,从基础到深入、从原理到应用,全面体现物联网的各个环节[6]。

作为一所省属农业院校,青岛农业大学物联网实验室的建设应和农业类专业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农业院校的农业特色优势,以应用性为主,建立一个物联网信息平台及应用实验室。物联网信息平台及应用实验室除了可以进行各种无线传感器网络、嵌入式系统等教学实验外,还应当可以模拟典型物流、设施农业和环境监测等实际应用。物联网信息平台及应用实验室应当结合物联网传感层、网络层与应用层的特点,进行分层设计、理论联系实际的模块化结构解决方案。

青岛农业大学的物联网专业是和青岛东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培养的,合作采用121人才培养模式,即将本科四年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校内开设的公共课、基础课程为主;第二阶段主要以校企联合面向市场需要进行课程改革后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在保证专业基本理论与技能学习的基础上,突出物联网的基本理论与技能的学习;第三阶段以物联网的具体应用实例和要求进行操作、项目实战实训为主,进行技能、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和训练。

关于物联网实验室的建设,目前尚处在探索阶段,如何构建功能、技术完备,符合高校自身特点,有效实现物联网技术的实验实践环节,推动物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是高校物联网实验室构建的关键[7]。物联网信息平台及应用实验室应针对高校物联网专业实际应用的多种需求来设计与建设,包括物流管理、环境监测、设施农业等。开设物联网基础性公共实验和专业性实验,应当从基础到深入、从原理到应用,全面体现物联网传感层、网络层与应用层的的各个环节[8]。

3 高校物联网信息平台及应用实验室体系结构

物联网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层体系结构。感知层主要利用射频识别(RFID)、二维码、传感器、传感器网络等感知、捕获技术手段对物体进行信息采集和捕获;网络层主要通过各种通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通过传感器网络接入互联网,进行信息交互与共享;应用层则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技术,对获取的海量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提高对物体、经济和社会各种活动和变化的洞察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与控制[9]。

基于实验需求及物联网专业开设的实际需要,高校的物联网实验室可以分为基础教学和应用实训两部分。图1所示是一个高校物联网信息平台及应用实验室的体系结构。

3.1 物联网基础教学实验室

物联网基础实验室主要用于实现物联网专业中涉及到的嵌入式系统、传感器、计算机网络、单片机、无线通信、移动通信、通信原理等课程的实验操作。青岛农业大学物联网基础实验室是在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已有部分相关实验室(如单片机、嵌入式系统、通信原理、网络技术等实验室)实验设备的基础上,由青岛东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基于Sigma86x系列平台的物联网教学实验设备。该平台为海尔软件有限公司中网社区家庭网关产品(Home Box)的教学版实验平台,可实现海尔网络家电控制系统、灯光窗帘控制系统、智能音视频系统、家庭安防系统、远程医疗系统、HOMEBOX媒体中心、中心控制系统(HOMEBOX、PC控制中心)等七大智能家居系统,可实现广域网与家庭网络的无缝接入。

物联网教学实验平台的硬件资源包括电源按钮、复位按钮、通用I/O接口,板上提供稳定的3.3 V、5 V、12 V电压,UART控制器,UART与RS232转换板IDE控制器、PCI总线,两个USB 接口,HDMI,色差及AV接口,以太网10/100控制器,E2PROM,64MB Flash,128MB DDR SDRAM,160GSATA硬盘等。

物联网教学实验平台具有丰富的接口,提供的扩展功能模块包括SD Card接口,可支持2 GB SD卡、USB键盘鼠标、ZigBee无线通讯模块、WIFI网络模块、RF通讯模块,红外接收器等功能。

3.2 物联网应用实训实验室

物联网应用实训实验室是根据学校现有的优势学科,主要建设涉及农业、环境监测、仓储物流、食品追溯,另外还将建设智能家居、智能安防等。现以环境监测为例介绍其功能及实现过程。

环境监测系统主要模拟农村田地环境的监测,以对田地的温度、湿度、气体、光照等各类重要的环境数据信息进行统一监控。通过该系统,学生可以了解现场环境勘测、传感器选型与架设、网络设计、数据传输、通信技术及数据管理系统等多方面的知识,提高实践演练和动手能力。其具体学习和工作过程如下:

(1) 数据采集

通过系统现场设置不同的传感器来分别模拟不同的环境,并通过传感器进行信息采集。传感器采集的信息先传送到附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WSN)节点,再由节点完成数据格式转换后传送出去。

(2) 网络传输

网络交互部分主要由WSN 节点、Wi-Fi 模组及天线端组成。主要负责将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信息和Wi-Fi 摄像头信息通过无线交换机送到连接的Internet服务器中。

(3) 数据管理

传感器采集的信息被传送到服务器后,学习利用数据管理系统管理所有的数据,并通过专家决策系统对实际情况做出判断,最终进行决策。

4 结 语

物联网是一种技术,只有和具体的学科、专业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每个学校在建设物联网实验室时,都应该充分发挥本校的优势,和学校的优势学科相结合。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作为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其信息化、智慧化的程度尤为重要。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和科研中的引入与应用,是现代农业依托新型信息化应用迈出的一大步,可以改变粗放的农业经营管理方式,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物联网在农业上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一批关键农业信息感知技术和新兴产业培育问题也期待科技突破[10]。作为农业院校,只有充分发挥农业院校的科技与人才优势,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三农”。

参考文献

[1] 王良民,熊书明.物联网工程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 王志良,闫纪铮.普通高等教育物联网工程专业规划用书[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3] 柯强.物联网专业课程建设探讨[J].物联网技术,2012(1):80-82.

[4] 黄峥,古鹏.物联网实验室建设研究与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2):191-195.

[5] 林莉,陈丽丽.高校物联网实验室建设规划[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7(4):23-24.

[6] 闫春娟.物联网专业实验室的创新建设[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2(2):89-91.

[7] 付永贵.基于分组教学的高校物联网实验室构建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5):63-65.

[8] 张凌云,薛飞.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J].广东农业科学,2011(6):146-149.

篇8

关键词:实验技术队伍;创新团队;改革;建设

实验技术队伍是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中的薄弱环节,已成为高校实践育人和学科发展的制约因素。加强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必须在观念转变、发展规划、岗位设置、结构定位、素质提高、机制创新、环境营造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与建设,切实发挥实验技术队伍应有的作用。

吉林大学生物实验技术创新团队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切实认识到可以通过明确实验技术队伍科学定位,建立引进、培养和使用的长效机制,创新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制度体系,加强自身内涵建设,营造以人为本的实验室文化氛围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建立起一支教育与管理理念先进、实验技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勇于奉献的实验技术创新团队,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定位不科学,职责不明确。一是实验技术队伍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长期以来,在高校内部对实验技术队伍存在着种种偏见,实验技术队伍被视为“辅助”队伍。由于这种不合理的认识和定位,使得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和劳动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待遇得不到合理的对待。二是实验技术队伍的职责不明确。

2.队伍建设滞后。一是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滞后于教师队伍建设。由于历史和观念上的原因,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普遍不受重视,导致这支队伍的层次和素质总体不高,队伍不稳定。二是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滞后于现代实验室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投入大量资金更新实验室装备,而忽视了操作这些先进仪器设备、支撑实验教学的技术队伍的整合、更新和培训等。三是实验技术队伍整体业务水平滞后于现代技术的发展。

3.体制与机制不到位。一是缺乏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高校在制订学校队伍建设规划时,往往仅对师资队伍建设制订各时期的发展规划,而未对实验技术队伍的发展提出过具体规划,即使有也只是一带而过,缺少一套有效地长远发展规划。二是缺乏人才引进、培养、储备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实验技术教师出国进修、培训、交流机会少,技术储备与人员素质得不到及时充实和提高,导致面对许多高新技术往往显得底气不足、力不从心。三是缺乏有效的指导性制度。在实验技术教师的岗位聘任、职称评审、津贴发放、人员考核以及培训进修等方面,缺乏更深入的调查研究和有效制度,忽视实验技术队伍内部潜力的挖掘,使得实验技术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四是缺乏有效的考核与激励政策。现行用人制度、评价机制与实验技术岗位工作不统一,评价体系往往以科研成果、理论教学成果为主要指标,实践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工作业绩难以体现,各种待遇和相关政策缺乏延续性,造成实验室工作岗位缺乏吸引力,队伍不稳定,严重挫伤了实验技术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导致部分人员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直接影响工作效果和实验室功效的发挥。

二、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基本途径

1.科学定位,明确职责。一是转变观念,确立实验技术队伍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实验技术队伍是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主力军,是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实验技术改造、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中坚力量,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仪器设备的不断更新,先进技术与方法不断引入,如何使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真正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发挥应有作用,实验技术队伍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因此,要像重视理论课教师、科研教师和管理队伍一样,重视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在制订学校发展战略规划时, 根据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进行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着力建设一支在人才规模、层次、结构上与学校发展目标相匹配的实验技术队伍,使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与理论课教师、科研教师和管理教师等同规划、协调发展。 二是明确实验技术队伍的职责和发展方向。实验技术队伍应该能够承担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践教学与改革、设备使用与维护、设备研发与功能开发、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科学研究与开放服务等工作。同时,要根据工作需要合理设岗,细化分工,明确岗位任务,落实到人。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有将实验室岗位职责与每个人的特长相结合,落实责任制,做到有布置、有监督、有指导、有奖惩,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创造力。

2.建立人才引进、培养和合理使用的长效机制。一是引进与输出相结合。引进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实验技术带头人,带动教育和管理理念提升及先进实验技术与方法的引入;选派实验技术教师出国进修,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模式,掌握新设备、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以吉林大学生物实验技术创新团队为例,近五年来,我们已从国内外引进素质高的实验技术带头人2名,派出国外进修人员2名,带动理念的提升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二是培养与合理使用相结合。通过鼓励与支持实验技术教师参加国内外的培训班、研讨会、考察交流和提高学历教育,开阔视野,提高育人能力与水平;定期组织内部实验教学与技术交流会、研讨会,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同时,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兴趣爱好合理分工,发挥每一个人的优势和潜能。三是结构优化与科学聘任相结合。通过采取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竞争上岗的实验技术教师聘用制度,建立有利于个人与事业协调发展的聘任机制,改善实验技术队伍结构,调动实验技术教师工作积极性,保证实验技术队伍的持续发展。

3.创新制度体系。一是建立与实验技术岗位工作相符的职称、津贴评定标准。职称和津贴的评定标准与方法,是关系实验技术教师切身利益和工作积极性的大问题,因此必须打破现行以科研和理论教学成果为主要指标的实验技术教师评价体系,建立与实验技术岗位工作相符的评定体系,保持评聘制度长效化,使职称和津贴评定起到引导人力资源流向实验技术岗位的导向作用。如我们对实验技术队伍职称最高可评到研究员,并设有二级岗(相当于教授二级岗);研究员评聘各单位不设固定指标,由学校统一评聘,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二是制订实验技术奖励政策。通过设立实验技术研究专项、实验技术成果奖、实验室贡献奖、实验技术成果与科研成果等同对待等激励政策,让他们感到工作得到认可、贡献得到肯定。三是建立有效的考核制度。通过建立适合实验技术岗位工作考核指标体系,重点考核实验技术岗位工作的绩效,引导实验技术教师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爱岗敬业、勇于奉献。总之,相关政策的制订应保证对实验技术教师自我价值的体现和劳动贡献的尊重。

4.加强自身内涵建设。一是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技术与新方法的不断出现、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必须不断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育和管理理念,学习先进的知识、技术和方法,才能从容应对新形势下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二是在教学和科研中不断提高自己。只有积极参加教学和科研,才能熟知实践育人规律,提升实践育人理念,掌握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提高实践育人的能力与水平。三是结合岗位工作不断创新。实验室工作创新是点滴创新工作积累的综合效应,如通过实验项目改造和引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发、实验教学装置开发或改进、实验过程合理安排等开展技术方法创新;通过管理制度制定、管理手段开发等开展管理方法的创新;通过实验室改造、设施配备、标志设计、档案记录规范等开展环境设施建设的创新。四是加强自身师德修养。要始终牢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准则,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用自己广博的知识、娴熟的技术、严谨求实的作风、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洒脱大度的人格魅力、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才能提高社会的认可度。

5.加强实验室的文化建设。一是营造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新机制的确立,关键是“人”的作用,只有“以人为本,情感为源、人心为根”,营造“舒心、舒畅、和谐、发展”的人文环境,才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实现高水平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有力局面。二是形成“对事不对人”的工作氛围。实验室主任要善于倾听和吸纳各方面的意见与建议,才能赢得大家信赖;经常组织实验室人员进行问题研讨会,让大家敢于献言献策,成为实验室的主人;经常活动,给大家提供交流、沟通的机会,增强团队协作意识。这样,逐步形成“对事不对人”的和谐工作氛围。三是提高贡献与示范意识。培训每一位实验技术教师都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实验室建设、(下转第37页)

篇9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 实验教学 实践能力 建设

前言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指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经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多数财经类本科学校在实验教学上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实验教学成为各校抢占制高点、提升学校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教学改革的成效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财经类院校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落后,不能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财经类院校大部分都是传统的文科院校,由于观念上的问题,相当多的高校对实验教学认识不到位、不系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实验教学的开展。

2.硬件建设存在盲目性,利用效率不高。应该说,为了迎接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各财经类院校都很重视硬件条件的投入,这是高校评估能否取得好成绩的硬指标。因此,许多财经类院校对实验室的硬件投入都比较大,即使缺乏资金,也不惜通过贷款等方式进行筹措,使之达到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合格标准。由于许多高校的实验室是为了达到硬件指标而建的,往往缺乏较科学论证,照搬复制的情况比较普遍。例如许多财经类院校都建有ERP实验室、企业沙盘模型实验室等,但是由于缺乏师资等条件,不少高校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利用率普遍不高。

3.软件建设(教学资源)滞后。财经类院校在实验室建设中,对硬件和软件建设往往是一手硬、一手软,对硬件的投入大,对软件的投入较少。在软件的购置中,单一功能的软件较多,综合性的软件较少。由于财经类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的开展才有十来年的历史,尤其是基于网络的实验教学是近几年才有的新生事物,所以许多财经类院校的实验室建设规划和设计人员对于由专业软件公司开发的有关软件不甚熟悉和了解,而自己在软件的开发上又受到技术等方面的制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软件的建设。支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软件较少,软件的利用率普遍不高。

4.队伍建设不能完全适应实验教学的需要。队伍建设应包括实验技术人员、实验管理人员和实验教师,这是实验室教学能够顺利开展的一个前提条件。特别是实验教师,他们是开展教学的生力军。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实验教师这一块是开展实验教学的三支队伍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特别是对许多中老年教师来说,在他们读大学的时代,信息技术还比较落后,他们本身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普遍不够熟练,许多教师都是在实践中学习的,掌握得不系统,因此开展实验教学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教学的开展。

5.管理体制不顺,资源分散,共享度不高。财经类院校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展实验教学的,其实验室主要建在一些院(系)上,许多系都有相应的实验室,造成了资源分散,实验室忙闲不均。另外,由于许多实验室没有通过网络互联,使之不能实现资源共享。虽然近年来各财经类院校也建了不少经济管理类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管理体制不顺、资源分散、共享度不高的问题,但总体来看,力度还不够大。

6.实验教学管理不能适应实验教学发展的需要,管理手段落后。传统的人工管理实验室和实验教学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实验教学发展的需要。目前许多高校都安装有实验室管理系统,实现了实验室管理的信息化,但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却很少有,即使有,也基本上是与实验室管理系统分离的,将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管理系统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很少。

二、财经类院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对策措施

实验教学改革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只是简单的硬件与软件、网络建设等问题,还涉及到人的观念、管理体制、队伍建设等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综合考虑。针对上述所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对策措施:

1.以现代教育思想武装头脑,更新观念,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要适应财经类院校实验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定位,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并把实验教学体系纳入教学计划(培养方案)中,对每一门涉及到的实验课程都要有相应的实验教学大纲,从制度上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

2.继续加大硬件的投入,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要按照国家或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建设更多的高质量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另外,还要加强学校的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适应实验教学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网络的速度、安全性、稳定性,这是开展实验教学最基本的保障。

3.加强软件(资源中心的建设)尤其是自主开发软件的建设力度。虽然近年来,各财经类院校配合硬件建设的需要,购置了不少软件,但是许多软件由于都是商业化的,不一定适应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现象还较普遍。因此,开发适合自己学校特点、符合教学计划和课程建设要求的相应实验软件,各校可根据自己的技术力量采取自主开发或联合开发的模式。总之,在软件建设上,不能因循守旧,一定要有创新。

4.拓宽与社会共建实验室的力度。高校普遍经费困难,与社会共建实验室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许多财经类院校在这方面都作了积极的尝试,不少高校与金蝶软件公司、用友软件公司等企业共建了ERP、沙盘模型等实验室,实现了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双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就整体来看,涉及的面还比较窄,实验室种类也比较单一,还需进一步地拓展。

5.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尤其是实验教师队伍的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实验教师。要理顺实验教学三支队伍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对实验技术人员要着重强调对他们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以保证设备的高完好率;对实验管理人员,要着重培养他们的管理水平和协调能力,为实验教学和学生自主实验提供方便;实验教师是这三支队伍中最薄弱一个,因此更要加大建设的力度,要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实验教学工作。

6.进一步理顺实验教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明确教务处在实验教学工作中的领导作用,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一样都是教学的一部分。实验教学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支撑,并且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和协调,其管理远比理论教学复杂得多,因此作为分管这项工作的教务处,应该了解和熟悉实验教学的特点,最好有从事过实验教学的管理人员,还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另外,实验教学的开展也要和理论教学一样,要建立一套可行的运行机制,如实验教学的考核评价制度等。要根据实验教学的特点,在实验教学的管理上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实验教学管理的信息化。

结语

财经类院校实验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实验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步伐,结合自己的实际,在实验教学改革中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学校的路子,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经济管理类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信息化实验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付顺,姚圣国.高校实践教学工作思路的探索.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年8月第23卷第8期.

[2]王建刚,李超.加强实验室建设 推进财经教育改革.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第9期.

篇10

关键词: 计算机 经济管理 实验室 系统

前言

“经济学”是一门可以实验的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管理类专业已经不再是纯文科专业,而是可以进行实验和设计的学科。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以计算机作为主要媒介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在经济管理专业的模拟实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受到了广大高校的普遍重视。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网络技术支持下的BS架构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已成为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主流。目前,为了培养大量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经济管理专门人才,各相关高校采用多种方式建立了若干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有单独建的,有捐资建立的,有与社会共建的。不论何种方式,都为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起到了积极地支撑作用,有力地促进了这些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建设,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经济管理类专门人才。

由于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才起步的,所以,与理工科类的实验室相比,无论在师资上还是在管理上都存在不小的差距。但是,经过多年的努力,许多学校已经探索出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成功经验。特别是2005年以来,教育部启动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评审工作,各省也推出了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评审标准,这些措施有力地推进了各高校实验室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对基于计算机的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更是如此,并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典范。如广东商学院和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的经济管理实验中心,经过评审,成为全国唯一的两所国家级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全国众多的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许多成功的可借鉴的经验。即使是在一些西部欠发达地区,由于他们在理论教学上受师资、生源等的限制,无法跟中、东部发达地区的高校比,他们就把提高培养人才质量更多地放在实验教学上,也有一些成功的典范。如贵州财经学院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就是主要基于计算机的一个成功的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它是基于BS架构的,其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管理都实现了微机化管理,是贵州省唯一的省级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一、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对许多高校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大多是近几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因此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在:

1.实验室建设没有整体规划,缺乏系统性。许多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没有实验室建设规划,往往是今年有钱了就建几个,明年没有钱了就一个也不建。前后所建实验室由于地点、设计上的不同,再加上可能的一些行政隶属关系,以后要整合起来很困难。

2.实验室与实验教学管理手段落后。许多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在建设时没有建相应的实验室管理系统,或即使建了,但主要是实验室的管理系统,与教学管理系统是脱节的,不支持实验教学的管理。

3.实验室架构落后,资源不能共享。许多经济管理类实验室都是单一的局域网,实验室与实验室之间不能连通,使资源不能共享。

4.没有统一的资源中心,形成资源浪费。BS架构支持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要有统一的教学资源中心,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劳动和信息的不统一。

二、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

基于上述原因,如何设计好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管理系统是能否实现实验教学管理科学化和自动化的关键。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对实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自动化管理,主要实现以下功能:

(1)学生实验信息自动化管理。即将每个学生的射频卡编号作为此学员的信息存储查询修改管理的身份认证识别码。学生的实验信息由网上实验室系统进行管理。

(2)实现与网上实验室一些功能的对接。将实验预约、实验报告提交、网上辅导、实验报告提交等模块与学生在实验室作实验情况写入同一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统一管理。

(3)实现实验室每台设备的自动化管理。全面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优化实验室资源配置,提高实验设备利用效率,为实验室全方位、全天候开放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4)各实验电脑自动管理。当学生通过身份认证选择实验电脑后,自动打开实验电脑电源,离开时关闭实验电脑电源。

(5)实验设备故障自动登记。出现故障时,由学生利用电脑键盘自动送入实验室管理系统主机存档。

(6)实验学生实验时离开相应的实验电脑自动登记,将离开和返回时间记录并存档。各实验台单片机设计一个红外监视器,当学生由在位到离开、由离开到在位均向单片机发出信号,转输到计算机,存储记录到此学生记录中。

(7)实验电脑报警并记录。对实验设备移动进行管理,当发现学生调换其他实验电脑或将实验设备带出实验室时发出警告信号,并通知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处理,同时存储记录到此学生记录中。

(8)网上实验室实现“实验预约”、“实验报告提交”、“网上辅导”、“网上实验”等功能。

(9)教师上课情况考勤。教师上课时通过电脑进行签到,下课时也通过电脑进行监控,并将此记录传输到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中。

三、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

如图1所示,实验教学管理系统由控制中心主系统和若干二级实验室子系统组成。有关实验教学及实验室信息在各系统间进行双向传递,从而实现了对各实验室的自动控制。

1.控制中心主系统

控制中心主系统由射频读卡器、主控计算机、单片机数据发射接受系统组成,如图2所示,实现了各种控制信号采集、存储、运算控制和信息转输。

(1)射频读卡器。进行身份识别认证,读入实验学生的射频卡代码,送入计算机。

(2)主控计算机。是整个实验教学管理系统的数据处理、存储中心。接收射频卡代码,送入计算机,对学生信息进行管理。学生在计算机触摸屏上选择实验室和实验台号,会产生相应指令,指示学生可以做实验或离开实验室。同时计算机记录相应实验台信息和此学生实验开始和结束时间,方便进行进一步数据处理和数据调用,实现计算机与单片机的数据交换。

(3)单片机数据发送接收系统。其功能主要是实现计算机与单片机的数据交换,实时传输地址认证编码,实验设备接通或关闭代码,各实验台处于接通或断开的信息,实验设备故障情况等。

2.实验室子系统

实验室子系统由实验室主控单片机、实验台单片机控制板、实验台电源继电器、射频通讯系统组成,如图3所示。

(1)实验室主控单片机。实现各个实验室与控制室主系统片机数据发射接受系统的通信,是主控系统与实验台通讯的桥梁,传递计算机记录记录信息,记录实验台信息。

(2)实验台单片机控制板。接收计算机代码,控制实验台继电器断开与闭合,通过键盘获取实验台并传递至实验室主控单片机。

(3)实验台电源继电器。接收单片机控制指令控制实验台电源,同时读取电源断开闭合状态。

(4)各实验室主控单片机与实验台单片机控制板采用射频芯片进行无限数据交换。

3.系统特点

按以上思路构建的系统,能够实时控制各实验台状态,同时利用实验台键盘和红外传感器采集实验台信息,实现信息在计算机和射频芯片的传递接收。

结语

使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实现自主学习和自主实验,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发展方向,构建功能完善的实验教学管理系统,有利于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管理效率。本文就是基于这个目的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设想。应该看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新设备的涌现,基于计算机的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管理系统也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才能适应信息时代实验教学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朱宇峰,宋志辉. 基于B/S结构的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2006年8月第17卷第4期.

[2]龚巧华. 多教学任务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新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