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技术管理范文

时间:2024-01-16 11:44: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企业技术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企业技术管理

篇1

关键词:建筑 装饰 企业 技术管理

建筑装饰企业的技术管理有其特殊性,那就是负有既要对施工还要对设计这两方面的技术管理责任。又由于装饰工程项目的施工周期相对土建工程要短,所以,施工组织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尤为重要,因此,技术管理的控制点和有效性是衡量企业技术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

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的技术发展动向,推动企业科技进步,提高设计和施工水平。

1 建立技术储备档案

对搜集到的有关资料,按化工、建材、纺织、五金等大类分别存档;又在大类中进行细分,如化工中的防火、防水、防腐材料,木材、钢材、块材等的粘合剂,各部内外墙的涂饰材料,各种木材、钢材的涂饰材料等分门别类地造册存档。便于日后检索和查找。并不断地对档案进行更新换代,使之完善。

2 推广与应用新技术及其成果

率先开发应用网络管理系统和CAD辅助设计,使我们受益菲浅;而进一步加强网络化管理的深度,提高微机的自动化水平,又成为我们新的亟待解决的课题。推进行业进步耍从推广与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人手,对已掌握的安全、环保、高效、节能等方面的产品和技术,要优先利用;从前期谈判就向业主介绍和推荐,设计时积极采用,从而形成企业优势。

3 推广技术的更新改造

现代装饰技术较之传统装饰技术,已不可同日而语,不同的材料、工艺、设备,必然导致技术的变革和更新改造。纳米技术的出现可预见的是会对涂料工业注人新的活力,出现划时代的新型涂料产品,那么与之相关的施工工艺和技术也会出现变化。微机内存配置的提高。新的管理和设计软件的开发应用,无疑会使管理与设计上一个新台阶,会使工作效率得到更大的提高,加工设备的更新改造,数控设备的应用,使半成品和加工件的质量和材料利用率得到提高。

4 培训相关人员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能力

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我们经过试验或比较得出有关数据和操作经验,然后编制作业指导书,将使用的工具、施工工艺、技术要点、检验与验收标准列入其中,下发相关的部门和操作人员;使管理、操作和检验人员很快熟悉了自己的工作要点,在实际操作中,由工艺员和技术员进行指导,以点带面的逐步展开,这种做法已被实践证明是快捷而又行之有效的。

5 参加或主持企业重大技术会议,解决技术疑难问题

解决技术疑难问题,是技术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无论是设计还是施工,这类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影响工程质量而造成无谓的浪费或经济损失。针对不同的问题召开专题会议,比如专业或技术要求较高的单位工程,对其消防、屏蔽、抗静电、温湿度、超静除尘、强弱电、声学、隔音等等,都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形成合理可行的方案;对质量通病的预防,如大面积的铺贴石材、地砖。或是大面积的纸面石膏板吊顶,针对容易出现的地面空鼓、不平或吊顶不平与开裂,分析缺陷成因,制定相对应的施工方案与技术要点,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控制和检查,使问题相继得到解决。

6 参与合同评审,对合同中涉及的技术能力把关

a对重要工程的设计评审包括几个方面:

1、图纸设计是否满足了建设方的各方面要求,是否符合国家规范;

2、图纸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又有先进性,总体风格及效果;

3、图纸设计的规范性,完整性和保证程度;

4、图纸设计材料的购置能力,施工的可行性;

能够满足以上要求,由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批。

b,对设计的质量进行抽查与评定,审批设计更改

定期与不定期进行图纸设计抽查,对已竣工的图纸设计分为优、良、可、差四级评定,促进设计质量的提高,并将量化的统计结果发放至每一设计人。审批由于业主、现场或设计需要的设计变更,汇总不同的变更原因,找出设计失误,同样是提高设计质量的又一手段。

c 审批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技术交底

好的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技术交底,是有效控制施工质量、进度、成本的先决条件;因此对其科学合理和严密可行的要求很高,不同的环境、条件、技术含量和工期要求,以及不同的地区、季节等因素,都是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技术交底的依据。稍有疏漏将会出现失误,从而影响施工作业的顺利实施,规范施工组织设计和技术交底已成为企业招投标与施工准备的重要运作环节。因此。其编制的科学合理和严密可行,能够指导施工是得到审批的必备条件。

d 施工过程中技术资料和工程质量的检查

施工过程中技术资料是否齐备,工程质量是否达标,是平衡量企业和项目经理管理水平高下的关键,是质检部门评定质量的依据。因此,对于施工中技术资料和工程质量的检查就十分必要了,施工组织设计实施的效果怎样,技术措施是否可行,分项工程的质量如何;质量评定纪录,质量保证资料等是否齐备,通过经常性的检查而得到监督和修订,从而保证施工顺利展开,质量得到保证。

e 审查交付工程的竣工资料

审查交付工程的竣工资料是对工程可追溯性的保证,一旦出现问题,可根据资料进行追查分析,找出原因,明确责任方或责任人,使问题能够彻底解决。另一方面也是工程决算的实际依据,是企业经营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f 竣工图审查

技术管理措施资料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洽商记录,设计变更通知,施工日志,单项、单位工程质量评定记录、检查记录,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工程验收记录,消防验收记录等。)

质量保证资料审查。(各种产品的合格证或试验,检测报告等)

审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将完备的工程竣工资料存档保管。

组织编写及审批企业的有关技术标准。

篇2

关键词: 建筑企业 施工 管理

一、建筑企业施工管理的特点

施工是形成最终建筑产品全过程中的主要环节,施工管理具有不同于一般社会生产管理的特点。首先,建筑工程没有标准的固定的施工方法,要按工程类型、 规模、 地点和施工条件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案、 施工准备工作、 劳动组织和技术施工。其次,建筑工程施工准备不仅要个别地进行。而且因其工作量大,施工周期长,除开工前的准备工作外,其作业性的准备工作还需延续到施工的全过程。再次,建筑工程施工,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一个项目有时要多工程、 多工序协作施工。 因此对组织协调施工的需求很高,施工调度工作量大、 灵活性强。最后,建筑工程施工是露天与高空作业,有复杂的冬季、 雨季、 炎暑期、施工组织问题和安全施工组织措施问题。

二、施工管理的任务

施工管理的任务就是对建筑企业的基本生产过程施以计划、 组织、 控制,充分利用人力和物力,有效地使用时间和空间,保证完成企业的施工任务。 要完成上述的施工管理任务,首先,在充分利用人力方面必须注意到合理布局,完善组织,做到人尽其才,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其次,在充分利用物力方面必须注意使材料、工具、机械设备物物资按时按量按质地供应,在使用上做到合理和节约。最后,在有效使用时间和空间方面必须解决好施工过程中的劳动力在空间布置和时间排列上的矛盾,合理组织立体交叉平行流水作业,为此,必须精心地编制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 采用最佳的施工方案的技术组织措施,配合以有力的灵活的施工调度,从而确保施工计划的全面实现。

三、施工管理的内容

施工部门从正式签订施工合同起,就正式进入了施工准备阶段。施工准备阶段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会审图纸、 编制各类施工组织设计、 工程预算,做好全现场的施工准备。正式施工阶段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组织综上所述合理施工、 落实各项技术组织措施,跟踪检查计划的实施、 及时反馈、 加强调度、 组织动态平衡、 保供应、 抓进度、 保质量、 抓节约、保安全,做好文明生产等等。交工验收及使用期技术服务阶段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及时做好预检和隐检及其签证工作,组织试车、 试运转、 整理和审定竣工资料、 组织办理工程交工验收、 组织好使用期的用户回访和保修工作等。

第二部分:施工准备、组织设计、 调度

一、施工准备是施工全过程的重要阶段,是保证现场土建工程和各项专业安装工程施工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和前提。如前述,施工准备不仅开工前需要,而且在开工以后,随着施工的开展,在各个施工阶段前,仍需要不断地为各阶段施工预先做好准备。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进行。为了使准备工作准确及时,事前必须认真编制施工准备工作计划。根据施工准备工作内容的不同性质,划分为:组织与思想准备;技术准备;物质准备;施工力量的准备以及施工现场场地的准备等等。

(一)组织与思想准备是应建立项目施工的领导机构。 明确有关人员的工作职务、 任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工作责任感等等。

(二)技术准备是应该通过调查研究,搜集关于工作项目和施工区域的必要资料、 编制合理先进的施工组织设计。 为工程施工建立必要的技术条件,编制工程预算。

(三)物资准备:物资即施工必须的材料、 构物件、 工具、机械设备和临时设施等的准备。 它是施工的物质基础。 物资准备的目的是为施工全过程创造必要的物资条件。包括进场前的物资准备,即根据施工计划各项物资的数量、品种、 规格、 组织后按施工需要运进现场。 现场的物资准备是当有关物资按计划陆续进入现场后,应根据施工组织设计中施工总平面图的布置堆放或安装,对现场的物资分别进行核对验收。

(四)施工人力的准备:按计划分期分批组织施工队伍进场,成立现场基层管理机构、 健全劳动组织,落实工作任务。

(五)施工现场的准备:施工现场的准备主要是指现场的三通一平工作及设置永久性的施工测量标志等,除上述工作外还要做好设计的结合,室内准备与加工预制准备的结合,为施工全过程建立一切必要的条件。

二、施工组织设计

(一)施工组织设计的任务

施工组织设计是对工程对象项目全面安排施工的技术经济文件,是指导施工的重要依据之一。作出合理的规划和部署、 制订较先进合理的施工方案。加强各方面的协作配合,保证施工任务的最优完成。实践证明:正确的编制和全面的贯彻施工组织设计是保证顺利施工的首要条件。在编制方法上要贯彻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紧密配合结合现场施工实际,力求准确。规定最合理的施工程序,制订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施工方案,制订工程的进度计划,较准确的计算出主要物资的需要量。 合理布置施工现场的总平面和空间。 充分利用有限场地,做好文明施工。施工组织设计的作用,是指导施工现场的重要依据,为施工计划提供编制的内容和数据,指导施工活动的全过程,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之一。

(二)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原则

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除应遵循全面计划管理和施工计划编制的原则外,尚应用现代科学施工组织的原理和方法,制订最优施工方案,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应当应用施工流水作业法原理、 网络计划技术、技术经济分析理论和最优化的若干定理分析方法,提出多种方法、 工艺、 措施等,通过分析研究,选出最优方案。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视工程情况,编出可行性的设计,不断提高施工机械化、 推行新工艺,改善劳动条件,确保施工安全,精密地规划出施工总平面图,使施工全过程保持现场文明。

三、施工调度,现场管理

(一)施工调度工作

1、施工调度是依照施工计划和施工组织设计综合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的控制,是完成建筑施工任务的有力措施。施工调度的主要工作内容是:(1)检查的督促施工全过程的准备工作,审批开工报告和完工进行审批检验;(2)组织总包与分包、 土建与专业施工、 企业内各部门、各单位、 各工种工序中的协调与配合;(3)检查和督促有关职能部门、保证各类资源的供应;(4)检查和督促有关职能部门保证质量、 安全、节约计划的实现。

2、施工调度要具有一定的工作原则;(1)具有严肃性和统一指挥的原则;(2)肯定灵活性和从实际出发的原则;(3)具有及时性和预防性的原则;(4)准确性和经济性的原则。做好施工调度工作要健全调度机构和工作机制。利用各种不同的有效形式控制、 检查施工进度、 工程质量、以及工程成本,有效地检查和控制施工活动的各方面。

(二)现场管理工作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具有不同于社会其它生产管理的特点,除了按图纸按工程项目的可预见形象,考虑后编制出既全面又周密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外,在施工现场的管理上,还要具有灵活果断根据实际的工作方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使工程计划与实际相符合,也就是说理论与实践要相结合。 举例说明:有某工程的施工设计,按规定配合一个木工班,这个班是从其它单位调来的,由于人员技术情况不了解,所以同样按规定人均下达任务,结果不能按分项工作完成任务,影响下道工序。这样的情况,现场施工管理,必须及时增加技术力量,或者调整工作面,使工程进展平衡。这方面就要体现施工人员应根据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技术水平的工人,灵活给以适当的分工,还要根据不同的操作方式,给以重点的指导,使其能按时按质完成任务。

1、病源的实际分析

地砖铺贴后,发生空鼓、 脱离、 不平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主要还是材料质量和施工工艺的问题。

(1)如果出现大面积鼓起,且鼓成供状,砖与水泥一点都不粘结,说明是因使用未稳定(即土话叫未到期)的水泥来铺贴的结果。

(2)如果砖铺贴后,使用时发现松动,砂桨松散,动一动就与砖脱离而且是全面的,说明水泥是超期的,发现无振动的地方无出现,但一经振动,也就松动。这证明水泥堆创始时间太长,标号降低,性能工巧匠衰退的现象。

(3)如果水泥无问题,但河砂的比例太大,也会使沙浆的标号降低影响找平层的质量。

(4)锦砖本身的表面铺贴后凹凸不平,块与块大小不一致,会引起横竖缝不对。而忽视找平层的表面平整,忽视铺贴前对锦砖的规格检查、 挑选、 归类,都会造成贴后不美观等现象。

2、 根据上面不同的情况,针对现实,采用重点有效的施工方式施工,具体的做法是:

(1)严格把好材料的质量关,对材料的要求和选择要认真严格,①水泥:最好用 425# 或 525# 的水泥,水泥必须做好安定性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严禁使用未经试验的水泥;②不能使用出厂三个月以上的水泥,或受潮的水泥;③砂:要选择含泥量不大于 5%并过筛的河砂;④瓷砖的质量一定要保证合格。

(2)施工工艺和重点

除按常规施工操作,重点要抓住各个薄弱环节,然后要做到:①在清除楼面杂质时,要清除干净,不能马虎、 清理后尽可能用较大量的水把楼板面冲洗干净,增加了楼板的湿度,减少楼板吸水量,再用少量的干水泥撒在楼板面,稍洒水后将水泥扫刷二遍,随后做找平层,使沙浆找平层与板面易于粘结;②不能忽视找平层的平整度,找平层的表面如果不平整,铺砖时,会增加砖背面的水泥用量,既浪费水泥,也会使砖面不平整。所以应将找平层的砂浆面标高取定后,用2 米长的直尺将表面刮平至±2 毫米内,使铺砖时砖背面的水泥浆厚度一致,易于掌握面层的平整度,减除因水泥浆厚薄不均引起的空鼓现象,并提高工作效率;③当前市面的材料来源,门类繁多,等级样品多有不同,连同厂同类的产品材料,规格都不能完全统一,色泽也不同,所以铺贴前应将所购进的瓷砖进行检查,挑选,归类,然后分开堆放。根据每间或每单元的需要块数,配搭选好的归类数量进行施工。 使贴后的砖缝整齐,色泽归一,而提高美感;④大家知道,由于砖是用瓷泥制作成型,通过高温烧结而成,铺贴时需要大量的水份,才能满足需要,而水泥的初凝阶段更需足够的水份才能有较好的凝结效果,所以如果没有把砖浸水至饱和(一般至少要浸 20 分钟,或浸至无汽泡为止),马虎应付而过关会因地砖贴后在很短时间内将周围的水份吸干,致使粘在背部的水泥浆因缺水不会凝结而与地砖分离。为了使砖贴后增进与水泥浆的粘贴强度,包括找平层的砂浆,与楼板面的结合,彻底消除空鼓,脱离现象,铺贴完成一天后,用水养护三天,有条件的工地可灌水浸泡一天,效果更佳;⑤在铺贴工艺完成后要做好产品的现象保护,使其不受破坏⑥现场的施工管理必须落实,对工人的技术质量指导,思想道德教育要经常化、 重点化、 强调化。

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 施工 技术管理

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在建筑企业管理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建筑业的市场竞争也显得愈来愈激烈,因此,建筑企业只有注重技术管理,培养技术人才,合理运用施工技术管理的职能与科学的方法,采用经济合理的施工技术,保证工程质量,提高经济效益。

一、制定相关管理制度,确保技术管理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1、技术责任制及内容

建立技术责任制的目的,是把企业各级生产组织的技术工作,纳入集中统一的轨道,保证企业各级组织的各种技术岗位都有技术负责人,防止和杜绝施工中责任不清或无人负责的现象,保证工程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建立各级技术领导,实行岗位责任制,使每个技术人员各有专职。

建立技术责任制,不只是使各级技术人员具有一定的职权,更重要的是为了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种技术领导应把企业的技术管理工作和其他管理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整个企业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不断提高技术管理水平。

2、现场核对和施工准备制度

(1)现场核对

公司根据年度施工任务书(或承包合同),组织有关工程处和有关人员并会同设计单位,按施工图设计进行现场核对,现场核对的目的是了解施工条件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核对的内容详见公司制定的技术管理制度中的有关规定。

(2)施工准备工作方案的编制

现场核对后,根据现场核对结果,并结合设计文件和上级要求,提出开工前施工准备工作原则和控制性经济技术指标,下达至有关工程处。工程处据此提出开工前的“准备工作方案”,上报工程公司。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工程任务、工程性质、工程分布、技术复杂程度、施工条件等。

②根据工程特点,初步考试的工程施工总体布置、开竣工日期,主要工程项目的施工顺序、方法、原则。

③施工队伍进点日期,工地房屋、便道等临时建筑物工程的开工时间。

④自采材料的采运、加工方法、预制厂、中心库、供应站(点)的位置,运输线路和方式的选择、水和电的供应体系等。

⑤所需主要机具、材料、劳动力的估算以及施工前所需的准备工作;需要上级解决的主要材料数量、规格及进场时间。

3、设计文件及图纸会审制度

(1)自审

现场核对后,工程处由技术负责人组织工程技术部门及有关人员,对设计人员(含施工图)进行施工单位自审,其重点是:①全部设计及图纸的正确性如何;②预算是否合理;③重点工程及具有普遍性的工程,其施工方法是否妥当。

(2)会审

设计文件会审的程序是:首先,分别由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进行自审,同时请设计单位进行技术交底,弄清设计意图;然后,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有关部门参加进行集体会审。通过集体会审,将施工单位现场核对、施工单位自审发现的问题,及建设单位提出的问题,研究解决,或按变更设计处理。

(3)开工后的分部分项工程图纸审查

单位工程开工前,由工程处技术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工厂、班(组)长,除细致审核细部尺寸及研究操作上的问题外,还应对技术复杂、要求严格、操作困难的分部工程,采取放大样、做模型等方法进行熟悉核对;对于新技术、新结构缺乏经验的,可先试点,取得经验后再全面施工。

(4)图纸会审记录表

图纸会审后,均应请有关人员在图上签章,将发现的问题,在记录表上记述并更正、补充或做变更设计处理。图纸未经会审不得施工。会审后,应填写设计、图纸会审记录表存查,必要时还要写成文件抄送有关单位。工程处或工区在现场核对及会审之后,应根据需要提出补充施工图纸,经处、工区技术负责人批准即可施工。其内容为:施工辅助图(如详细地形图)、施工手段图(如模板、支架图)、施工条件图。

4、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设计制度

在现场核对和设计图纸会审后,应结合实际情况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设计。对较复杂的、新型的、缺乏经验的、难以施工的主要分部分项工程,除在施工组织设计中概括外,还应专项做出施工设计。

5、技术交底制度

技术交底,是为了使参与施工任务的全体职工,明确所担负工程任务的特点、技术要求、施工工艺等,做到心中有数。技术交底工作原则上应在正式施工前做好。技术交底的主要内容是:工程数量、施工期限、施工设计意图、施工工艺、规范要求、质量标准及技术安全措施等。对于重点工程、重点部位、特殊工程、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的工程,更需做详细的技术交底。

技术交底工作应分级进行,分级管理。凡技术复杂,新技术的重点工程、重点部位,应由总工程师向工程师、技术队长及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交底,明确关键性的施工技术问题,主要项目的施工方法和对特殊工程的技术、材料提出试验项目、技术要求及注意事等内容。普通工程应由工程师参照上述内容进行。施工队一般的技术交底工作,由施工技术队长负责向技术员、工长、质量检查员、安全员以及班组长进行交待所承担的工程数量、要求期限、图纸内容、测量放样、施工方法、质量标准、技术措施、操作要求和安全措施等内容。工长向班组的交底工作,这是各级技术交底的关键。工长向班组交底时,要结合具体部位,贯彻落实上级技术领导的要求,明确关键部位的质量要求、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制订保证质量、安全的技术措施。对关键性项目、部位、新技术的推广项目应反复、细致地向操作班组进行交底,必要时应做文字交底或示范操作。

6、变更设计制度

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工程施工设计文件,在施工过程中,原则上不得任意变更,若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原设计不能保证工程标准和质量时,或施工条件、材料规格、品种、质量不能完全符合设计要求者,或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等原因,需要变更工程设计和施工设计时,应由施工单位编制变更设计件或变更设计报告,报建设和设计单位审核同意后,方可变更设计。

7、工程验收制度

工程验收是检查评定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

(1)隐蔽工程验收

隐蔽工程是指那些在施工过程上道工序的工作成果,被下道工序所掩盖,而无法进行复查的工程部位,如钢筋混凝土工程的钢筋、基础的断面尺寸等。因此,这些工程在下道工序进行以前,应由施工员或施工队技术报请建设单位(重点工程邀请设计单位)及时进行隐蔽工程检查、验收,并办好隐蔽工程验收签证手续。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是今后工程合理使用、维护、改造、扩建的一项重要技术资料,必须归入技术档案,备作竣验收资料。

(2)分项工程验收

所谓分项工程是指单位工程的主体结构。由施工队邀请建设单位(或设计单位)共同检查验收,并签证验收记录,归入技术档案。

(3)竣工验收

工程竣工验收是对企业生产、技术成果进行的一次综合性的检查。工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就可投入使用,形成生产力。工程施工验收程序分交工检查和竣工验收,交检查是为竣工验收做准备。工程竣工后,于初验前,工程处应进行内部预检,搞好施工测量,经过预检,发现不合设计要求和验收标准的,要由施工队负责修竣,并需准备好施工技术资料、图表等,以备竣工初验和竣工验收用。

施工初验由公司或主管部门主持,工程处应提出初验报告,报主管部门或建设单位,并组织验收委员会(或小组)进行初验,写初验报告,内容有:施工初验组织情况;工程概况及竣工数量;工程质量及施工管理评价;检查时发现的重大质量问题及遗留问题的处理意见;提交竣工验收委员会(组)讨论的问题及确定验收的日期。竣工验收工作由建设单位负责组织,根据工程项目的性质、大小,由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以及有关人员组成验收委员会。不合格的工程不能验收和交付使用,并提出处理意见,限制完工。

8、技术信息和技术资料管理制度

技术信息和技术资料由通信信息、资料(法规和部门规章、材料价格表等)和本工程专项信息资料(施工记录、施工技术资料等)两大部分组成。前者对于项目施工是指导性、参考性资料;后者是工程归档资料,是为工程项目交工后,给用户在使用维护、改建、扩建及给本企业再有类似的工程施工时作参考。工程归档资料是在生产过程中直接产生和自然形成的,内容有:图纸会审记录、设计变更,技术核定单,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的合格证明及检验记录,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等;还有项目施工管理实施规划,研究与开发资料,大型临时设施档案,施工日记,技术管理经验总结等。技术信息、技术资料的形成,须建立责任制度,统一领导,分专业管理。做到及时、准确、完整,符合法规要求,无遗留问题。

二、项目的技术管理,以带动和促进项目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与工程建设的技术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各类技术工人,不但要有较高的技术素质,而且必须有明确的经济观望和丰富的经济管理知识,千方百计地采取各种技术管理手段和技术措施,最大限度减少人力、物力、财力消耗,降低工程费用,确保作业安全和工程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和综合经济效益。

三、结束语

重视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将对工程质量的提升、为企业节省投资、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现场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监督

引言

在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下,建筑行业发展迅猛,行业之间的竞争也日渐激烈,为了提高施工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减少施工资金的投入,需要重点做好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管理作为管理的基础部分,对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均有比较大的影响,所以只有充分做好施工现场管理工作才可以真正的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

1强化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重要地位

在建筑项目施工的各个阶段中,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很重要,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开展得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工程的质量高低以及工程能否得以顺利竣工。在实际工作中施工单位应健全与完善现有的管理细则,对各个阶段的管理任务进行细化,提高施工现场管理的成效性[1]。近年来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建筑行业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建筑施工项目的类型越来越多,而且项目也更加复杂化,由于工种分散再加之施工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施工现场中事故现象层出不穷,给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所以强化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对人员进行合理分工,确保各个阶段得以有序实施,是建筑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2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

2.1安全管理工作繁杂,管理难度较大

与其他行业在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施工现场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庞大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的管理,而且在管理中受到一些潜在因素的影响程度较大,如施工现场的环境、自然因素等都会对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一定的阻碍。

2.2建筑工程的施工材料质量不能保证

衡量工程施工质量高低除了与施工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外,建筑材料也是其内在影响因素,在施工成本中占据着很大的比例。有的施工单位为了获取到更高的利益,在施工中所选择的材料质量不合格,从一些价格较低的厂家处购买材料,致使工程质量问题频繁出现。另外,有的施工单位不重视材料进场前的检查工作,所购买的材料直接运到施工现场,从而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甚至导致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2.3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低下

施工人员在工程施工质量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支专业的、基本功扎实、高素质的施工团队在施工中每个人员都会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按照一定的流程合理施工。而纵观我国的很多建筑施工单位,不难发现有的单位为了节省成本,不愿意高价聘请一些专业的技术人员,而是选择一些专业能力欠缺的民工,这些民工在施工时由于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完全是凭靠自己已有的经验施工,对于一些突发事件往往无从应对,从而造成施工质量问题频出[2]。此外,有的建筑单位对现场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管理过于松散,使得工作人员懈怠心理严重,工作中忙于应付也会大大降低施工效率。

3施工现场技术管理措施

3.1材料的管理

按照国家材料监管的相关规定,凡是购买的材料在进场前都应经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全面检查与测验,由监理工程师提取材料的样品,将其送至检验机构,这样做一方面可避免厂家在材料中弄虚作假,另一方面也能杜绝不合格、劣质材料进入施工场地。待材料检查合格后将其放置在固定的区域,按照不同材料的保存方式及类型对其分类存放,指派专人对材料进行全权管理。库存材料必须登记造册并对材料的使用进行记录,以防止浪费材料等现象的发生。

3.2必须严格按照施工工艺操作

在施工中应该严格根据相关施工流程及操作方式科学作业,尤其是一些关键施工工序更应提高认识,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强化:1)制订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在施工前施工单位应组织技术人员根据工程特征及设计图纸的要求,制订行之有效的施工方案,特别是对一些施工中的关键环节,应做出明确的提示以及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施工的效率。此外还应对所有的施工人员进行施工前相关事项的提醒,让他们在工作中严格按照流程进行作业,保持高度的责任心,确保工程的顺利竣工。2)设备选择的有效与否也对工程质量的高低有着一定的影响力。施工单位在设备的选择中应挑选一些性价比高的设备,在日常使用中要对设备进行定期维修,对存在的一些小问题应及时进行修复,提高其使用年限。3)合理的施工工艺以及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法也是工程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在施工前施工单位应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制订有效的施工方案,组织所有施工人员对施工内容进行全面的学习与了解,尤其是对施工中的技术难点等应进行详细的讲解,尽可能的避免施工中不安全因素的发生[3]。技术人员应将施工现场情况与施工标准进行比对分析,一旦发现大的差异应找出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

3.3做好质量监督管理

1)健全与完善企业内部质保体系。纵观很多大型建筑施工企业虽然制订了相关质量标准制度,但大都只是流于表面形式,对其的落实程度不高,这使得工程质量问题不断出现。因此为了提高施工质量,建筑施工企业应对原有的质保体系进行完善与改进,在施工中能真正落到实处,为工程的顺利竣工提供可靠的保障。2)明确社会监理工作的重要性。社会监理尽管存在了多年,但其有效性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有的监理公司形同虚设,人员责任意识淡薄,对待工作不思进取,听之任之,工程质量问题的监管令人堪忧,因此应提高监理人员的认知程度,使监管的有效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3.4强化施工人员现场管理力度

3.4.1各级管理人员要提高组织协调能力施工现场管理人员众多,既有项目主要负责人、技术员,还包括班组长等。作为管理人员,为了促使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管理人员应履行各自的职责,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以及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凝聚人心,构建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员工的责任使命感被激发出来,这样他们在工作中才能全身心投入,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4]。此外还要严格按照人员管理流程开展管理工作,保证每一个环节的施工质量都可以达到要求,管理流程见图1。3.4.2明确从施工企业到项目部整个项目组织的目标通过将总目标按照不同类别进行逐一分解,构建层次分明的目标责任机制,这样人人可各司其职,工作效率也会大大增强。

3.5对施工作业工人进行施工技术培训

1)重视培训力度。建筑单位应重视人员的继续培训工作,对不同工种的员工应给予针对性的培训内容,让他们的技能得到提升,在工作中也才如预期设计,从而产生返工或者资金重新投入等不必要的矛盾。综上实验和综合分析,我们对建筑物的外窗及其隔声性能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平开窗的隔声性能普遍优于推拉窗,在计入交通噪声频谱修正量之后仍能大于30dB,这就满足了绝大多数靠近交通干线和繁华商圈临街建筑的选型要求。2)中空玻璃的铝合金窗隔音性能普遍要好于单层玻璃铝合金窗,工程应用中可首先选用中空玻璃窗。3)位于高噪声区域或低噪声区域的建筑,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建筑外窗。4)无论是推拉窗还是平开窗,如果能做好密封处理,五金配件和型材的连接处的缝隙做好防漏音处理,隔音效果都能得到显著提高。门窗的技术历经百余年的发展,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一些厂家没有拘泥于现有技术,敢于创新,研发出了隔声性能比较好的产品,但由于研发成本和材料成本较高,这些新产品可能无法大规模在市场推广,但是研发气密性更好、材料更坚固、造价更节省的外窗产品始终是门窗行业永恒的主题。

参考文献:

[1]GB50118-2010,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S].

[2]GB/T8485-2008,建筑门窗空气声隔声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S].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建筑工程;管理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的条件也越来越关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在飞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以往传统的建筑管理模式早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应该不断的改革、更新,结合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使建筑行业不断的完善,促进建筑工程项目的长久发展。

一、在建筑工程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分析

1.1管理方认识不足。在我国的建筑行业中,有许多的企业还在选用较为传统的方式进行管理,其对于信息技术的认识程度还不够,尚未认识到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所带来的便利。他们对于计算机的使用仅停留在邮件的收发,和通过软件进行简单的交流。致使计算机的有效功能难以发挥。其次,忽视了计算机对项目工程的实时监控功能、计算机信息技术对于加强项目工程的组织能力,以及对资源最优化的配置功能。对风险识别方面的能力更加微弱,不能真正科学合理的利用好计算机信息技术带来的广泛益处。1.2信息化管理相对落后。我国现阶段正在使用的项目工程软件中,大多数都还停留在初级开发阶段,软件尚没有得到全面的使用。建筑行业的框架和其组织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致使信息化管理的程度和级别也产生诸多不同,进而导致信息系统运行差异的产生。如果当前项目工程管理中,适当的加入一些新的软件,不仅不会推动工程的进行,反而会增加软件的维修成本,这就给企业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二、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的意义

建筑工程管理是一个庞大的项目,具体包括施工质量管理、施工进度管理等。其管理过程不仅复杂,还很难进行控制。建筑工程管理中包含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一项长期的、且十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虽然信息技术的应用困难重重,但信息技术对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水平作用明显,因此,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2.1实现对项目工程的实时管理。由于建筑工程的建造时间比较长,因此工程本身也比较固定,和工业产品相比,建筑行业具有不可动性。当一项建筑工程在进行建造时,需要管理人员对施工人员进行及时的管理。但是,在传统的管理方式下,很难发挥及时管理的作用。所以,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信息技术充分应用到建筑工程的管理中,以更好的实现信息的及时传达,方便管理,使建筑项目工程的管理更加有效。2.2实现项目工程的全方位管理。在当代的建筑体系中,建筑工程的施工规模较大,施工的环境也十分复杂,施工现场常常混乱没有章法。如果我们只是单纯的按照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那么,则会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管理水平的提升效果却不明显。若在工程管理中加入计算机信息技术,则会使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整合,可以更好的进行调配,达到提升管理水平的目的,进而保证项目工程的顺利进行。2.3实现项目工程管理的多样化。和普通施工任务有所不同,建筑行业的施工规模更大一些。所以,在进行建筑施工前,应该对所选择的建筑地点进行全面的考察,结合考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管理方式。当遇到不同的建筑类型时,所面临的施工环境也有很大的差别,如果相应的降低项目工程进行的难度,就应该选择更加合理的方式进行建造。若在工程管理中加入计算机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实现对各个区域的项目工程进行管理,还能实现工程管理上的多样化。2.4有助于规划整体项目。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性很强,在建筑工程管理中,不仅可以对整个建筑工程起到强化的作用,还可以对管理项目进行具体的规划和分工,保证监工监控、经济预算、资金控制等环节的实现。围绕建筑工程项目进行数据模型的构建,更好的完成对项目工程的规划。2.5适当的降低建筑工程管理成本。在进行建筑工程采购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与网上媒介平台进行往来交易,实现和供应商之间的交流。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为供应双方的贸易提供了便利,还为建筑企业提供更广泛的选择,省去很多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为市场竞争提供广阔的舞台。在进行建筑工程任务时,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施工现场进行反馈,对大型设备进行管理,使工程上的控制更加标准,减少不必要的成本费用。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建筑行业的工程管理措施

3.1加强统一管理。在建筑行业中,基于一些相对独特的工作流程,使工程上的管理相对复杂了许多,这就使工程项目的招标金额有所提高。所以,我们更应该充分利用灵活、便捷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让它为建筑行业的成本预测提供所需的数据。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日常运用中,我们还应该做到各个要素之间的相对独立,充分考虑各个因素的不同,使工作流程最优化,实现项目之间的配合。使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工程的进度进行监测,促进项目又好又快的高质量进行,通过统一管理的实现,使工作环境更加全面、完整。3.2使管理更加多样化。在进行建筑项目工程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如果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了环境上的影响或者天气上的影响,这就使工程的实施进度受到了些许阻碍,因此,我们就需要进行更多的投资,对成本的预估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在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管理时,应该加大对参数的管理,帮助用户更方便、快捷的寻找相应的信息资料,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适时的整理参数收纳盒,对参数进行全面的处理。在这一过程中,管理者不仅需要让项目工程的进度顺利进行不被延误,还应该对工程的质量进行担保,确保项目工程的施工安全。在进行进度控制的过程中,还应该对成本进行适当的管理。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处理好成本和进度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工程成本的预测,使成本估算更加合理,也方便对成本的合理控制。3.3加快软件开发的进程。如果我们想将计算机信息技术更好的运用到建筑行业中,就应该加快软件开发的进程,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以软件的开发作为一个载体。一旦在管理过程中离开软件开发,那么管理工作的开展就会相对困难一些。我国的建筑行业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但是在管理方面,却和其他行业大致相同,都有一些共同的特性,所以工程的管理人员应该充分的和软件开发人员进行沟通、协商,使软件开发人员研制出来的软件与我国实际情况更加贴合,加强软件的实用性,使计算机信息技术下开发的软件系统可以充分的利用到建筑行业中,完善项目工程的进行,使工程管理的效率明显提高,切实的保证建筑行业的利益不受影响。3.4加强人才的引进,提高人员素质。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运用过程中,以软件为重要的载体。想要更好的应用这些软件,就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技术人员。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有关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还比较稀缺,所以应该加大培养力度,在大量引进人才的同时,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以服务日后,可以更好的为建筑工程项目服务。与此同时,对于企业中管理层,我们应该加大培训的力度,让他们在拥有专业技术的同时,综合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使他们的素质得到提升。通过培养他们专业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使他们能更好的投身到工程管理事业中。同时,加强对员工的素质培养,充分的将计算机信息技术融合到工程管理之中,进一步提高项目工程的施工效率。3.5加强工作流程的信息化建设。在进行一项项目工程管理的时候,应该注重对信息的传递和沟通工作,但是,按照以往的信息管理方式,很难达到这样的成效,所以,应该加大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充分提高项目工程的透明度,提高信息处理和传递的工作效率。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安排,一改传统的工作形式,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建筑工程的信息化管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为建筑工程管理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许多新的挑战。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时机,充分的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项目工程效率的大幅度提升,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玏,马鑫.探讨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如何应用[J].价值工程,2016(12)

[2]袁铁锁.简析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电子测试,2016(11)

[3]景磊.建筑工程管理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简析[J].建材与装饰,2016(29)

篇6

Abstract: Based on several authoritative international project manager program, the paper comparative analyzes some problems of project manager management system in our country: we should perfect examination system and systematize the development of project manager. In view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proposes the general idea of dynamic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system. Firstly, put people who have some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have past the constructor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as the most direct source of project manager; then puts constructor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comprehensive personal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work performance as three major factors that evaluate project manager, ranks project managers into four levels according to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formulates the corresponding training mechanism and dynamic system; finally, 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project and fully consideration of the impact on project manager of enterprise long-term development, personnel changes, regional and other factors, determines the project manager according to the ultimately reply.

关键词: 项目经理;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建造师职业资格

Key words: project manager;construction enterprise;project management;constructor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中图分类号:F4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2-0127-04

作者简介:王菁(1988-),女,山西太原人,在读研究生,管理科学与工程,主要研究方向为工程项目管理。

0 引言

项目经理是施工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工程项目上的委托人,是项目实施的组织者,也是最高责任人,是建设项目的核心人物,在项目管理中担当重要角色。在工程项目管理中,项目经理既是培训师,对项目成员进行必要的技术能力训练;也是教练,告诉项目组成员应当在何时、何地、用何方法完成工作;还要担负项目主体顾问的角色,负责解答项目推进过程中随时出现的不确定问题[1]。

1 国外的项目经理职业制度及目前我国项目经理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国外的项目经理职业资格制度发展较成熟,以下是几种最具代表性和专业权威性的职业资格制度。①建造师职业资格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学会(CIOB)的执业资格认证在亚、非、中东及拉美大部分国家得到广泛认可,是国际通用的职业资格。CIOB职业资格需要对申请者的职业操守、教育背景、专业能力、工作成就及沟通能力等方面做全面评价。②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Intern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简称IPMP)实行四级项目管理资格认证,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它代表目前国际上项目管理资格认证的最高水平。IPMP对考生所具备的知识、经验及能力水平进行综合评估,其对项目管理专业人员能力考核的最基本定义是“能力=知识+经验+个人素质”。③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简称PMI)认证,是第一个获得ISO9001国际质量认证的认证考试,包括PMP(项目管理师)和CAPM(项目管理助理师)两种认证考试制度,现在同时采用英、法、德、日、朝、西班牙、葡萄牙语和中文等九种语言进行考核。一方面,考生要达到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所规定的对项目管理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相应的工作经验和要求;另一方面,获得PMP证书的专业人员应继续从事项目管理相关工作,以不断适应项目管理发展的要求。

建设部于1995年颁发了《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资质管理办法》,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始推行项目经理负责制;人事部与建设部于2002年12月联合《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这是我国项目经理资质管理制度向建造师职业资格制度的过渡[2],过渡期至2008年2月。过渡期结束后,所有项目经理资质证书停用,项目经理必须由取得相应建造师资格等级的人员担任。自该制度执行以来,建筑行业项目经理的素质不断规范,施工企业现代管理制完善也不断完善。但与国际上领先的项目经理管理制相比,目前我国的项目经理制落实到具体的建筑施工企业中,仍存在一定的现实问题:

①建造师职业资格考试制度需进一步完善。首先,目前建造师报考条件要求的工作年限并不能完全反映报考者的专业能力和项目管理的实际水平;且报名的申请者基数较大,近年来考试的通过率超常,造成建造师队伍的严重扩张,建造师整体素质水平有待提高。其次,行业内还普遍存在“会干不会考,会考不会干”现象。学生、教师等非一线从业人员参加建造师考试的通过率较高,但实际的项目管理经验不足;而位于项目施工管理一线工作的人员虽具备实践经验,却因为工作忙碌而没有足够的精力复习项目管理理论知识,通过建造师职业资格考试的人数很少[3]。此外,行业内甚至还存在卖证、挂靠等现象[4]。因此,建筑行业需要对项目经理执业人员的选拔提出更高要求,进一步完善选拔体系,提高对其综合素质、实践经验、施工专业知识等方面的考量,健全项目经理管理制度。

②企业对项目经理的培养开发不到位,向职业化项目经理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第一,目前有许多施工企业对项目经理的职业培养缺乏一套系统、可持续的从培养目标到选拔培养对象、培养效果测评以及任用考核的相关制度[5],致使很多项目经理缺乏系统提升其能力的培训机会,成长较慢;且目前能独立挑大梁的项目经理年龄层次普遍偏高,梯队培养基础不足,企业的复合型项目管理人才匮乏。第二,施工企业的项目经理培养大多实行由资深项目经理通过言传身教来向新人传授项目管理相关经验的制度。但是,一方面由于项目经理之间竞争关系的存在,新人的成长受到一定限制;另一方面,即使由经验丰富的“师傅”带出来的新任项目经理,在独立承担管理工作时也常常需要边尝试边总结,很难形成有本企业特色的切实有效的标准化项目管理风格。第三,企业对项目经理岗位规划缺乏长期性激励手段,项目经理的职业晋升渠道不畅,易造成企业项目经理人员结构的不稳定和优秀人才短缺。此外,有些项目地处偏远,除一定的薪酬激励手段外,企业对项目经理的福利与激励手段十分有限。第四,企业对项目经理的委派主要依据资质等级、内部的人情及其他简单信息,既不全面,又未能及时更新项目经理能力变化的有关信息,企业领导任命时的主观性较强。

因此,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完善项目经理管理制度,建立更加科学、系统化的项目经理分级、考评、培训和委任机制。

2 体系建立的主要思路

从建筑施工企业视角来看,项目经理与建造师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有建造师职业证书的人并不一定能完全胜任项目经理的工作。借鉴国内外多年关于项目经理制的研究与实践经验,我国要想实现由建造师制度向真正的职业项目经理制的转化,推进项目经理队伍的职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必须借助系统化的考评体系以及相关的动态管理机制,主要思路是:

①实行项目经理动态分级管理制度。首先根据现有建造师制度,将已取得资格证的建造师与潜在的项目管理人员进行分类,明确相应的培养方向及要求;然后将其中具有能迅速上岗且有担任项目经理岗位潜质的人员,根据其执业资格、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项目施工业绩等因素,划分成不同级别;接着根据工程规模、技术难度、地域情况等将建设项目进行分级,将不同级别的项目经理委派到相应级别的项目上担任岗位。同时,还要依托信息化平台,注重项目经理胜任能力的动态变化,及时更新个人相关信息,完善动态分级管理系统。

②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建立与行政、技术相并行的第三条职业发展道路,将项目管理作为项目经理职业规划的终身职业,将项目经理职业定位在不同规模、不同技术难度和管理难度的项目中[6],同时提高其行政及政治方面的待遇,丰富其他激励途径。

③在建造师职业资格考试制的基础上,注重项目经理的实践能力、工程业绩及其他个人素质等因素对其整体能力的影响,健全职业项目经理考核评价、培训与激励及委任等管理制度,并制订项目经理管理相关配套办法。

3 分级化动态管理体系的建立

3.1 项目经理的来源分类 借鉴英国NVQ国家职业资格考评方式[3],并总结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建筑工程具体情况,根据专业技术水平、工程实践经验及管理能力的不同,将项目经理的来源划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刚毕业于建筑类专业的学生或缺乏一线岗位工作经验但理论知识扎实的人员,他们考取建造师职业资格证较轻松,但工程实践技能亟待提高。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建筑施工企业可同高校联合,发挥学校的教学优势,依据更加科学的项目经理培养体系,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训及专业化考评。例如在企业提供的实际工作环境中,或在企业相关人员的指导下建立复制工作全过程的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中[7],让学生探索性的完成全部工作任务,再由资深的项目经理讲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进行交流。

第二类是有多年丰富的项目管理实际经验,但缺乏正规的教育和培训背景,有些还未通过建造师资格考试的人员。受现行建造师职业资格制所限,他们需要加强理论培训直至获得职业资格,才能够担任项目经理的职位。

第三类是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相关的教育背景,已通过建造师考试,有担任项目经理经验的人员。这一类人只要通过一定的培训和实践的锻炼,并通过岗位的考评,即可成为最直接的项目经理来源。

第四类是从事多年建筑施工经历的工程师或技术人员。就社会背景、工作业绩以及职业目标而言,相比于技术能力相当的理论研究人员,工程师实际上更适合从事项目管理工作[8][9];而为了得到更高的薪酬待遇,对于有抱负的技术专家而言,成为项目经理是他们最自然也是最必然的职业选择[10]。因此,对具有扎实技术能力和从事管理工作意向的工程师加以选拔和管理技能培训,可作为项目经理岗位的重要储备力量。

在以上分类的基础上,施工企业对不同缺欠的人员通过有针对性的提升,使他们逐步达到项目经理岗位的标准,将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整体水平。

3.2 动态考核评价与培训

3.2.1 考核与评价 国内外对项目经理的考评与管理主要提出了两种理论模型,即胜任力管理模型和绩效管理模型。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项目经理考核与评价进行了研究探讨。

国外对胜任力的研究较早,其概念最早可追溯至古罗马时期。上世纪20年代初,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cClelland博士正式提出胜任力概念,他将能够影响工作绩效的人的潜在特质称为胜任能力。他所提出的个人素质冰山模型中,知识、技能属于水面上的表象部分,可直接被感知和观察;而态度、社会角色、自我概念认知以及个性和品格等则属于水下部分,是不容易被感知的潜在能力。将胜任力概念及模型引入建筑领域,有的学者从完善方法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例如陈芳采用行为事件法收集资料(对高层管理者和项目经理进行访谈),确定稳定性高的胜任特征建立模型,采用专家加权法确定权重,并对候选人进行综合测评[11];黄培俊将胜任力模型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通过计算出模型中各个因素的相对权重,丰富了胜任力模型[12];刘玲在评价胜任能力的基础上,运用“领先度”指标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领先度的正负表示项目经理某一方面的专业素养和能力领先或缺失),并建立项目经理胜任力管理数据库,对项目经理的胜任能力进行全过程、全寿命、全方位的滚动式终身考核[13]等。有的学者从考虑胜任力要素的角度对模型进行补充,例如陈桃放强调性格素养在项目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需具备协调能力、激励能力、交流能力、应变能力等能力素质[14];徐峰论述了项目经理除了要具备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和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要能妥善处理项目部与外界的关系(项目部与参建方、项目部与上级主管部门、项目部与当地税务、财政、政府及执法等部门的关系)[15]。

绩效管理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评估、评估反馈、效果应用等几个方面,项目经理考评主要借鉴其中的绩效评估环节,注重对项目经理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团队意识、人际关系、工作结果等因素的考量,其主要意义在于合理评估项目经理过去的工作业绩,并以此作为下一阶段工作安排或培养的参考依据。绩效结果的应用包括:判定项目经理的职称、薪金福利、培训等事项;项目经理个人根据绩效的反馈结果进行整改和提升;企业将绩效同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文化及制度联系在一起[16],根据绩效显示结果进一步完善绩效管理机制等。有的学者借鉴模糊综合评价法[17]等科学的理论方法对绩效管理进行系统管理和改进;有的研究将英国NVQ职业标准体系与项目经理制结合,采用职业功能分析法以实际工作表现为主要依据,以工作现场考核代替传统笔试,以实际工作成果代替考试成绩,并收集先前的知识和业绩、当前实践证据、培训发展计划等作为证据,以帮助企业建立一套科学的项目经理绩效考评体系[7]。

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建筑行业实际情况,本文认为项目经理综合素质考评体系应当分为三大部分,且这三部分在考评体系中所占比例相当:

①传统的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建议对建造师考试试题进行及时的更新,适当考核报考人员对新技术、新工艺的了解,以此激励从业者拓展专业领域知识,不断进行自我提升。②个人情商综合考评。由冰山模型及相关调查研究可知:随着项目经理级别的提升,相应对其情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8]。因此项目经理的综合情商应作为项目经理考评和分级的重要指标。首先细化影响项目经理综合情商的因素,如组织协调能力、交际能力、应变能力、性格素养、领导能力等,然后通过专家观察、相关记录和资料,以及上级主管、同事等的第三方证言和考评员的问询记录等作为依据,评定项目经理担任此岗位的的情商。评定等级由低到高依次分为合格、良好、优秀。③工作业绩。将实际工作经历与工作成果记录在案,作为考查项目经理综合能力的重要参考,不仅有利于全面判断项目经理对岗位的适应性,还有力推动了项目经理动态分级管理体系的完善。

根据上述决定项目经理综合素质的三大因素,将能够快速上岗的第三类项目经理来源,即具有职业资格且有一定经验的人群,按照对项目经理综合能力的主观及客观联合打分制成果,将内部项目经理分为四个级别,即初级、中级、高级、特级项目经理,此分级也同时作为项目经理职业发展的进程。按照此打分制度,当项目经理个人积分达到该级别积分上限时,则提升项目经理级别;若低于该级别积分下限时,则下调项目经理级别;若个人积分小于初级项目经理要求下限时,则须经过新一轮培训和考核[19]。项目经理基本素质要求概述见表1。

3.2.2 培训与激励 首先依据项目经理综合素质考评体系,结合本企业项目经理的具体情况将各个要素分解为“知识点”[20],对每个项目经理实际能力与综合素质间的差距进行分析,确定项目经理的培养目标和培训重点需求。然后因人而异,对项目经理进行相应的培训,培训方法大致归为以下几种:①集中讲授式方法,主要包括课堂讲授、互动式研究讨论小组、远程教学等。改进传统的“老师傅带新人”模式,而是选拔优秀的项目经理或经验丰富的主管作为企业内部培训师,对本企业项目经理开展经验分享式或技能沟通式的培训[21]。②模拟真实环境训练法,例如采用虚拟情景模式法、具体案例分析法等。③项目经理个人通过实际调研自主确定研究课题,甚至可与高校合作,进行拓展式科研探索,提升自我能力。

考虑到多年从事项目经理工作的人员有向行政岗位发展倾向的问题,除职务晋升和薪酬上的激励政策外,还应考虑其他更加实际的需求。例如,对于工作表现突出者给予带薪休假或考察和进修等机会;定期给予项目经理探亲假期,还可以接家人到项目部团聚,进行适当的人文关怀;组织一定数量的项目经理参与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吸取来自一线工作人员的意见,加强项目经理对本企业的归属感等。

3.2.3 完善动态系统 项目经理的考评与培训管理应遵循动态性原则,在企业内部利用信息化平台建立项目经理个人信息数据库。

项目经理动态管理一方面是针对人员本身的内部数据更新。项目经理数据库要对成员的各方面能力水平通过标准化的打分制度进行准确评判与记录;及时更新项目经理参与的项目业绩与他们的工作成果;将对项目经理的相关培训信息记录在案,注意下次培训不是对上次培训的简单重复,而应是在对项目经理做出重新评估之后的改进培训,将培训与考评之间建立起一种动态的相互关系,关注项目经理的成长历程。此外,加大企业内部项目经理竞争力度,在项目经理分级别分待遇管理的基础上,奖罚分明,并设置淘汰机制,全面调动项目经理的工作积极性。

另一方面要注重该管理体系同企业未来的整体战略目标相协调。围绕企业未来的战略目标,着眼于未来人才需求的定位,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补充或调整相应的激励与考核等规章制度,逐步完善现有的项目经理管理方式。

3.3 委任 建筑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且不确定性较高的过程。企业在项目经理任命时,首先需要充分考虑具体项目的实际情况,以便充分发挥项目经理的主体能动性[22]。项目经理的委任,首先要按照工程项目的规模大小、技术要求特点及其复杂程度、工期、协调管理难度等因素确定项目的等级,即分为小型项目、中型项目、大型项目和项目群四个级别。然后将不同级别的项目经理对应各级项目,进行初步配型,其基本分级委任标准见表2。

然后依照具体项目选定相应级别的项目经理后,充分调动项目经理数据库的信息,结合项目具体情况,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从各级别项目经理中选择最合适的人员:

①若项目本身具有一定难度,并且对企业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例如对企业开拓全新市场至关重要),则适宜选择对企业商业运作模式及竞争模式更理解,了解企业竞争力支点及其相关信息的项目经理[1],以利于企业的发展前景。②由于项目经理岗位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其选聘关系到企业最敏感的人动问题,因此委任项目经理时,应在保证客观、公平、公正的前提下,还充分考虑上下级对此岗位的可信度以及外界项目相关方的认可[16],尽量取得各方的支持,保证项目的顺利推进。③鉴于项目所在地分布的广泛性,企业应结合项目所处地域、文化特点,以及居民的性格特征,委派有在类似环境生活和工作经验的项目经理担当此职位,便于与当地居民和各部门的沟通协调。

最后,通过以上程序选拔出三名以内的项目经理候选人,进入针对某一项目的现场答辩环节。项目经理候选人在项目投标前期准备阶段就参与进来,在熟悉项目的具体要求、技术与管理的重难点等的基础上,通过企业专家对项目有关问题的一系列提问,从项目经理所答问题反应出的语言表达与思维模式、项目熟悉度、项目技术与管理实施计划、项目重难点的独创性解决思路、协调与沟通计划等,企业可更加直观、准确地判断每个候选人对该项目的胜任水平[4],确定最佳人选,完成企业对项目经理委任的最后步骤。现场答辩不仅为企业任命合适的项目经理提供了直接依据,还为项目经理作为企业代表竞标项目提供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资料准备和投标预演机会,增加了企业中标的胜算。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一系列完善项目经理管理制度的文献整理、分析和总结,对建筑施工企业推行项目经理的分级动态管理制度的建议进行概述,以期对推动现有建造师制度向职业化项目经理转型有一定借鉴作用。同时,希望在实践检验此制度可行性的基础上,将本文所述制度由企业向整个建筑行业推广和拓展,健全我国建筑业的相关制度以应对来自国际建筑市场的各种挑战。随着项目经理动态分级管理制在实践中的推广与应用,如何在执行中量化考评体系中各种素质的评分细则,以及如何规范项目经理培训体系等,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杜琳.行之有效的项目管理从项目经理入手[J].经营管理者,2011(3).

[2]孙仲武.基于项目经理负责制下工程管理问题研究[J].价值工程,2012(22).

[3]冯为民,孙磊.我国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考评体系刍议[J].建筑,2011(2).

[4]邹莉.浅谈建设工程项目经理答辩在招投标中的应用[J].建设监理,2012(4).

[5]张辉.论建造师制度下中小建筑企业项目经理队伍建设的机遇与挑战[J].现代装饰(理论),2012(8).

[6]裴清宁.国有企业项目经理职业化建设的难点和对策[J].建筑,2012(15).

[7]王爱珍.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J].职业技术教育,2000(21).

[8]Perrucci, R., 1971.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servant of power. The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14 (4):492-506.

[9]Kerr, S., Von Glinow, M.A., Schriesheim, C., 1977. Issues in the study of professionals in organizations: the case of scientists and 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18:329-345.

[10]Hughes, E.C., 1963. Professions. Daedalus 92:655-688.

[11]陈芳,鲁萌.桥梁建筑行业项目经理胜任特征研究——以中铁大桥局为例[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2(1).

[12]黄培俊,毕星.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施工企业项目经理选拔研究[J].价值工程,2012(10).

[13]刘玲,陈欣,吕新颖.基于多目标模糊评价法的项目经理胜任力模型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2(9).

[14]陈桃放.浅论项目经理在项目管理中的地位[J].价值工程,2011(1).

[15]徐峰,王海.浅谈施工企业项目经理应具备的素质[J].科技创新导报,2012(11).

[16]徐明.中煤三建项目经理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1.

[17]李金凤.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工程项目经理绩效考核研究[J].集体经济,2012(1).

[18]张清.情商和智商对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成功的影响[J].建筑,2011(4).

[19]陈薇.项目经理分级管理初探[J].中国金融电脑,2011(1).

[20]王婷.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通信行业集团项目经理培训课程体系研究[J].科技信息,2012(1).

篇7

【关键词】 施工企业 档案管理 运用 创新

建筑施工企业档案工作随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企业及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日益与企业的招投标、生产经营、施工技术和施工质量活动息息相关,是企业内外部住处的载体和归缩,与此同时,存在的问题也体现的越来越明显。

1 档案管理的宏观性薄弱

当下的施工企业档案室名为档案室,实则就是存放各类档案的仓库,档案人员实则就是保管员,绝大多数的时间档案室无人问津。在衔接与沟通的管理体制方面体现的微不足道,由于管理上的被动,造成了对全局性和局部性情况掌握不灵、史料鉴定滞后,电子文件、信息化管理无从下手等问题。完全不能达到社会多元化的要求。

2 服务水平与信息化管理差距大

档案管理是信息开发利用的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档案管理的目的。档案的生命在于应用,而目前建筑施工企业档案工作在提供各类信息利用与服务方面,无论是案卷检索的方便性、材料编研的针对性、信息传递的快捷性、服务手段的多样性或服务的主动性、协作性等方面均存在许多不足。如不少单位的档案编研、利用仍是手工操作,有的单位网络档案信息化管理甚至尚未起步。

3 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对档案资料的重视度各部门参差不齐,部门员工尤其是项目施工人员对《档案法》知之甚少,对档案法制观念有待提高。对专职和兼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培训工作、宣传工作及工程资料要及时完整的整理归档,制定完善的档案入库、档案借阅制度等方面都有待加强。

施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要更快更好的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就要做到紧密结合现实情况,又能够符合时展的必然趋势。主要应体现在如下几点:

(1)紧紧围绕企业改革、发展、稳定这个大局来展开,要把研究档案工作自身的形成、生长、发展规律置于企业改革、发展、稳定之中,要在服从和服务于企业改革、发展、稳定之中寻求档案工作自身的创新与突破,并着力解决企业急需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只有这样,企业档案工作才能在创新中赢得主动,争取支持,提高地位,实现发展。否则就难免陷入“孤芳自赏”的尴尬境地,甚至偏离创新的方向。

(2)十以后,加强新时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强化民主管理职能等一系列重大而深层次的问题,这既是对建筑施工企业档案工作提出的严峻课题,也是建筑施工企业档案工作创新的极好机遇。因此,建筑施工企业档案工作只有牢固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发挥“鉴古喻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企业的中心工作及时提供能够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各种种信息,才能寻求自身的定位与发展。

(3)做好档案资料的收集、归档工作、积累储存档案是为了更好的利用,而利用好档案信息,反过来也会促进档案管理工作。建筑施工企业档案工作作为项目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智慧结晶,就应该从原有的封闭状态中走出来,在不违背保密、保管期限等前提下调整服务思路,建立新的优质服务体系,采用有偿或无偿相结合的办法,向整个社会、单位及个体使用者开放。通过对档案资料的编研,企业可以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如公司各部门(如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管理人员)都亲身体验到档案的价值,也会促进他们积极的投身到档案搜集整理的工作来,从而使建筑施工企业档案在推进社会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

(4)档案人员要不断解放思想,做到“不唯上、不唯书”,敢于在实践中抓住新机遇,探索新途径。要积极吸收当今世界上先进的管理经验,真正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概括地讲,建筑施工企业档案工作要从过去传统的封闭型和半封闭型向开放型、社会化转变,要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手工作业型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化管理型转变,同时,还要对现存的档案理论进行大胆改革。

(5)信息时代的企业档案工作要实现技术创新,重点应在以下两个各方面着力用功:一是要结合胶片、光盘、磁盘、新型感光材料等新的档案载体、介质转换与修复手段,资源网络化管理与资源共享等技术,实现档案信息电子化及电子档案信息化,使技术创新成为档案信息收集、传递、开发、应用等主要功能的源泉。二是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管理、开发、利用档案信息上,而不是用在管理档案的载体上。如果建筑施工企业档案技术创新得以实现,必将把固有的管理模式引入一个全新的领域,使得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过渡到计算机管理、网络管理模式。档案室也必将从档案的保管基地转换成对社会公众提供广泛利用的信息中心。

(6)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应用,要形成资源科学、有效管理的手段综合。在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运用中,要充分结合档案管理施工企业档案管理的特殊性,实现设备管理、技术应用等管理的全面运用。一是要构建计算机的使用系统,在对施工企业人员的全面管理上,加强施工企业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在录入数据的基础上,建立工作人员、设备管理等多种信息平台,通过现代化检索功能,实现对计算机随机管理的综合运用。二是强化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渠道。在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贯穿在管理工作的全局,在丰富个人施工企业档案信息的同时,突出个人特色,实现档案的动态管理和补充。并通过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运用,在施工企业档案管理的设备添加上,备足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等设备,全面实现施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和信息化。

4 结语

建筑施工企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必须了解项目工程建设施工的具体操作程序和工作流程,掌握每一施工阶段可能形成的档案资料。采取追踪、分阶段收集、强制性收集等方法及时收集整理归档。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要积极进行档案编研,提高档案利用价值。紧紧围绕企业的施工生产经营工作,使档案资料源于施工生产,服务于施工生产。

参考文献:

[1]刘华龙.计算机在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青春岁月,2012年13期.

[2]王英秀.档案信息自动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13期.

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问题;对策

前言

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与迅猛发展,工程建设项目与日俱增,由此带来的市场竞争也显得越来越激烈。同时,人们对工程建设质量方面也有了更多的关注。而工程建设面临的一个难题是工程技术管理,因此,工程技术管理的加强对于工程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在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工程技术管理处于核心地位,它通过科学方法及管理职能的运用,对工程建设进行质量控制、安全管理、进度和成本核算及成本控制等。只有确保工程技术管理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才能确保工程的质量得到提高,才能有效避免出现各种安全事故。因此,务必要用发展的眼光、先进的科学的理念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合理运用管理的职能和科学的方法加强工程技术管理。

一、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对建筑企业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是贯穿于整个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对建筑施工进度发挥着这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即对建筑企业的施工作业、竣工验收和质量检测等施工技术活动的有效管理。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对建筑企业的企业利润和施工成本起着关键作用。伴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建筑风格、建筑规模与建筑地貌等均影响着建筑施工进度,而建筑企业的高效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则可最大限度上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可有条不紊的进行。因此,为确保建筑施工进度,确保质量、成本和安全的有效统一,开展高效的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二、我国建筑企业工程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当前建筑企业正处于激烈的竞争时代,建筑企业工程技术管理水平在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我国许多建筑企业虽然在资金和人脉资源方面有着较大优势,但是囿于其技术管理水平的制约,在市场竞争中确不能处于突出位置。已有经验表明,这些建筑企业往往存在着如下的工程技术管理问题。

1.建筑企业工程技术管理体制不健全

众所周知,企业技术管理的关键在于创新。新的管理体制的建立对企业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然而,当前我国很多建筑企业仍然沿用陈旧的技术管理体制,这直接导致其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此外,很多建筑企业未建立正式的技术管理机构,技术责任制不完善,企业各部门间的职能分工较混乱,使得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从而影响着企业的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

2.建筑企业工程技术资料管理水平不足

建筑企业工程技术资料管理是企业工程技术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施工计划资料、施工日志、资金流向、施工人员资料和竣工验收资料等均是整个项目的全面描述,对工程的验收、保养和维护等均起着重要作用。然而,我国当前的许多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对技术资料管理的重视明显不够,许多企业甚至没有组件专门的管理机构,这直接导致了施工资料丢失、不全和不能时常更新等严重后果。

3.建筑企业技术管理人员水平不够

当前,我国建筑企业的新建项目持续进行,这给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我国建筑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的数量和技术水平往往更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这直接制约了整个建筑企业的工程技术管理水平额度提高。

三、建筑工程技术管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1.建立健全建筑企业工程技术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有效合理的建筑企业工程技术管理体制是当前建筑企业开展各项技术管理工作的核心。建筑工程技术管理部应主导整个企业的技术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步骤:第一,建立分层次的企业技术管理机构,并对各级机构的职责进行落实;第二,强化企业技术管理规范的落实,明确各施工阶段和各分部项目得施工技术、进度要求、质量要求和安全要求的标准。

2.不断创新企业技术管理模式

创新是建筑企业发展的关键。成功的建筑企业往往能不断打破陈旧的管理模式,引进新的管理模式和经验,创造新的工作方式和环境,给员工的技术管理创新提供良好的平台。当前成功建筑企业的创新手段主要包含如下几种:第一,建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第二,鼓励员工参加新技术培训;第三,组织企业内部的新技术交流会。

3.强化建筑企业技术人才管理

众所周知,企业的技术管理人才的数量和水平是衡量企业技术管理水平高低的关键。成功的建筑企业大多非常重视技术人才的管理。主要有以下几种实施措施:第一,建筑企业首先应建立企业内部技术人才培训体制,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企业技术人才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质;第二,与高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建立企业人才库,企业为高校提供学生实习的平台,高校为企业提供企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筑企业所需的材料、施工工艺和设备不断更新,技术管理人才只有对这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均有一定的了解,方能更好的进行施工组织管理,在施工过程中采用新型的施工技术,从而使得建筑企业的产品附加值得到提升,最终提高建筑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除此之外,建筑企业还应该制定企业严格的聘用机制,依据企业的技术管理的实际要求聘用满足岗位要求的技术管理人员。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在对外聘人员进行严格考核的同时,也应对内部升职人员进行综合考量,全面权衡,切记在提拔过程中任人唯亲。实践经验表明,只有严格企业招聘制度,方能最大限度上避免企业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人员水平不足的现象。

4.强化建筑企业工程技术资料管理

已有经验表明,建筑企业的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在企业的技术管理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建筑企业施工过程中应重视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工作,并组织专门的机构对工程技术资料进行管理。企业强化建筑企业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措施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建筑企业应建立健全工程技术资料管理机制,组织专门的机构进行技术资料的管理,并及时督促企业相关部门按照企业规定正确编写并上交技术资料;第二,建筑企业应对企业全体员工普及工程技术资料的重要作用,并加强企业员工的技术资料管理力度。

结语

综上,文章简要探析了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由上可知,建筑工程质量的高低关系着人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利益。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对增加企业效益,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实现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建筑企业应重视自身的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建立健全的企业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体制,不断创新企业企业管理模式,不断加强企业企业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的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仲伟俊.梅姝娥著.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理论与方法[M].科学出版社.2009.

[2]门志刚.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及相关建议[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

篇9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现状;改善措施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持续完善,建筑行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力。在现时代背景下,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建筑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但是,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在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建筑企业解决。

一、建筑企业中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是贯穿于整个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对建筑施工进度发挥着这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即对建筑企业的施工作业、竣工验收和质量检测等施工技术活动的有效管理。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对建筑企业的企业利润和施工成本起着关键作用。伴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建筑风格、建筑规模与建筑地貌等均影响着建筑施工进度,而建筑企业的高效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则可最大限度上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可有条不紊的进行。因此,为确保建筑施工进度,确保质量、成本和安全的有效统一,开展高效的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二、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建筑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体现出来的竞争优势也显而易见。很多企业虽然坐拥雄厚的资金、技术优势,但是由于受到技术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水平低下的制约,却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这些企业在技术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技术管理制度不完善

很多建筑企业没有建立技术管理组织机构,技术责任制也没有明确,各部门之间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由于技术责任制没有落实,致使各技术岗位没有技术负责人,大家相互推诿,无人负责。这种状况的持续导致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大大受挫,甚至还有可能造成工程质量问题。

(二)技术管理人员工作经验和技术管理水平存在缺陷

由于企业新建项目的不断增多,建筑企业对技术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很多建筑企业的在岗技术管理人员通常达不到技术管理的要求,并且一些技术管理人员身兼数职,同时负责多个项目的技术管理工作。由于这些人员的工作经验和技术水平不足的制约,导致建筑企业的工程技术管理整体水平无法提升。

(三)技术管理模式老式,无创新性

技术管理的核心在于不断改革创新。新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经验的注入对于提高技术管理水平有很大的作用。大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企业要想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就必须致力于创新,提高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不当

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也是工程技术管理中的关键部分,容不得半点马虎。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工程资料,如施工前的施工计划资料、施工日志、竣工验收资料等等。这些工程资料是整个工程建设的全面描述,它们对后期工程质量评定、维修保养、工程改造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建筑企业必须提高对技术资料管理的重视程度。然而很多施工企业在施工管理中却忽视技术资料管理的重要性,没有专门的资料管理部门,经常出现施工资料跟进不及时,资料不全、资料保管不当的现象。

三、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改善措施

(一)建立技术组织机构,明确技术管理职责

建筑企业应建立技术组织机构,明确技术管理的职责,从而为建筑施工质量提供保障。建立技术组织机构应做到以下两方面:一是始终坚持以法治企,并确保贯彻落实,明确各级技术人员的权力与职责范围,明确施工中各个分项、分部施工技术要求、施工方法及质量标准等要求,从而组织施工、检查、评定和验收,促进技术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学习、培训及交流,努力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以便让企业的管理水平及员工业务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从而对问题做到预见性的发现和处理,更好的确保工程质量。

(二)抓好现场施工技术管理

1.健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体系,制定严谨的管理制度。为了保障建筑施工能够保质保量的进行,要制定全面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体系,使得施工各个阶段的技术管理工作都能够有章可循、按章办事。

2.明确施工技术管理主体,健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在进行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中要确保完善技术管理责任制,施工中明确各级别管理以及工作人员的职责。

3.推行材料控制措施,狠抓图纸会审工作。在建筑施工中材料是保障施工质量与成本具有较高水平的重要因素。

(三)强化建筑企业工程技术资料管理

建筑企业的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在企业的技术管理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企业强化建筑企业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措施主要有以下芍郑旱谝唬建筑企业应建立健全工程技术资料管理机制,组织专门的机构进行技术资料的管理,并及时督促企业相关部门按照企业规定正确编写并上交技术资料;第二,建筑企业应对企业全体员工普及工程技术资料的重要作用,并加强企业员工的技术资料管理力度。

四、结论

现实生活脱离不了企业建筑,企业建筑的核心就在于建筑工程管理技术,建筑工程质量的高低关系着人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利益。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对增加企业效益,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实现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建筑企业应重视自身的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建立健全的企业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体制,不断创新企业企业管理模式,不断加强企业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的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牟杰. 浅析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03:121-122.

篇10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问题对策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贯穿工程项目的全过程,是工程建设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快速、优质、低耗地建成工程项目的重要保证。就我国工程技术管理的现状来看,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1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概述

近年来,我国对基础建设的大规模投入及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建筑业已作为国家重要产业之一,地位日趋明显。技术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进行一系列技术组织管理工作的总称。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贯穿于工程从开工到竣工的各阶段,在工程施工的全过程中,对工程施工的各项技术活动和构成施工技术的各项要素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技术管理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信誉乃至企业存亡的问题。众所周知,建筑的类型、样式繁多,规模要求各不相同,施工作业受天气影响较大,而复杂的多工种交叉施工、各项技术综合应、工序搭接较多,在这些生产过程中都需要我们加强技术管理,进而保证施工正常有序地进行,以便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使用功能要求和降低建筑成本要求的目标。

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管理的职能与科学的方法,去促进技术工作的开展,在施工中严格按照国家的技术政策、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有关技术工作的指标与决定,科学地组织各项技术工作。

2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生产经营规模发展迅速,使现有的资源配置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

随着我国在交通、能源及城市建设领域建设步伐的加快,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不断开工建设,给建筑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这个时期,国有建筑企业经营规模得到了迅速扩张;但另一方面,由于自身机构设置复杂,历史遗留问题较多,自身人力及资源配置的发展速度较慢等,远不能满足生产经营规模的发展需要,出现了市场份额逐步加大、资源配置严重不足的矛盾。

2.2项目技术管理工作人员经验欠缺

当前由于企业新开工项目的迅速增加,不断增多的新成立的建筑公司需要引进有经验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并且其他相关行业(如房地产、监理行业)的发展吸收了不少施工企业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等导致项目技术管理人员的缺乏和部分在岗的技术管理人员素质达不到要求,要加强对技术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增加企业的人才资源。

2.3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措施的落实不到位

根据当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具体现状来看,许多施工企业和工作人员总是追查工程开展的进度,却没有认真按照技术方案的要求进行施工,将会导致工程质量的严重降低;同时许多的工程技术资料和项目内部技术管理资料都没有按照相关规定的要求进行记录和管理,不能够确保工程技术资料及工程实体进度的同步性、真实可靠性,因此给整个工程技术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误区。

2.4建筑工程技术管理面临着新的形势挑战

国内市场经济体制下需要重新组配施工作业层,无形中加大了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难度。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许多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活动都是在某个实力较强的企业带领下进行,各个成员企业各管一段,从而形成了集团企业、成员企业和施工队等三级管理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加深,原有的施工企业建制逐渐被打破,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建筑企业的队级建制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建筑市场环境下,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可谓寸步难行。

3 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对策

3.1建立健全的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建筑工程的各项技术管理制度,落实责任制管理效能,提高施工技术管理水准,在建筑企业技术管理工作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确保建筑技术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施工技术是保证工程项目质量的首要条件。对施工及验收规范的学习,明确施工中各个分项、分部施工技术要求、施工方法和质量标准等要求,并以此来组织施工、检查、评定和验收。在攻关措施和实施施工量计划中要不断加强施工质量检查,对可能出现的施工质量问题要定量分析,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对策:同时还应采用技术交底制度、工程技术变更联系单制度、工程质量检验制度以及工程实体验收制度,使具体的技术管理工作能够有章可循、照章办事。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水平。

3.2强技术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就要任用专业技术水平较强的人员,并根据技术管理制度的要求明确其责任与权利;同时要不断组织企业内部的技术管理人员进行综合素质培训,加强其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的需要。因此,加强技术管理人员的培训,建立一支技能过硬的管理队伍是提高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的基础。

3.3加强对技术管理的监督力度

在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中要设立专门的技术监督部门,督促技术管理部门按规章制度办事,防止技术管理中存在的现象,影响施工的进度和质量,需要各部门充分发挥自己的职权,规范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确保施工的系统性和规范性。

3.4技术交底要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