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4-01-16 11:44: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信息化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信息化教育必将改变教与学的理论和实践,使课程结构、学习方法、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各方面发生巨变。
(1)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了人机互动的显著优势,视听合一,形成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刺激学习欲望,形成学习动机,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根据个体满足能力培养目标,融合多方需要,合理分配听说读写译教学要求,形成个性化、针对性、一体化的电子教材;能够跟踪学习进程,了解学习质量,从而有效组织、管理教学。
(2)网络教学是继计算机辅助教学(CAI,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之后的必然趋势,能够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实现英语教育的普及。对学生而言,互联网平台是练习英语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最简单、最实用的方式。
(3)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评价不仅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及时解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教与学的双向评价。同时,还能够节省时间、人力、财力。
二、英语教育信息化的原则
英语教育信息化要求在足够的信息技术条件基础上,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深刻了解英语教育的本质,透彻掌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合理设计教学,以实现英语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应坚持以下原则:
(1)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原则。信息技术只是作为一种教与学的工具或手段,是服务于学生学习的媒介,因此要正确把握信息化的程度,到位但不能越位。
(2)主观想象与客观模拟相结合。信息化教学也必须坚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利用情景模拟激发学生的主观想象和主动参与才是英语教育信息化的真谛。
(3)不断更新观念原则。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英语教育与时俱进,学生不断更新,因此英语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要不断应用新技术、新的教学理论等,使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处于动态整合过程中。英语教育信息化的实现首先,教学思想亟需改变。教师的思想认识必须从掌控课堂传授知识的原有观念转变为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必须摒弃原来的“题海战”、重考分轻能力的被动教育理念。英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会“用”英语,而不是会“考”英语。其次,加强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信息时代信息就是力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毫无疑问将会增加英语课程的力量和吸引力,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与英语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考试评价、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使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兼备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应用英语的能力,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
三、英语教育信息化的注意事项
实现英语教育的信息化固然是一大进步,也是我国教育发展大势所趋。斯金纳(1997)提出,许多因特网上的资料都缺乏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教师不应完全依赖因特网进行教学。由于中西方的差异,因特网上有些英语资料往往带有政治、地域色彩,甚至可能带有歧视色彩,例如一些英语国家的俚语、俗语或文化背景、习俗等。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分辨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美国教育家丹尼斯约翰孙(DeniseJohnson)认为“将技术成功实施到课程中的关键是教师的态度”。
篇2
关键词 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师角色;教师素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4-0007-04
New Positioning of Role of Teachers and Literacy in Process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Li Jianpeng
Abstract The education information is necessary to achieve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Promote the proces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nform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high-quality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s the basis and premise.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as the entry point to explore the new positioning of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roles and literacy.
Key words elementary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role of teachers; teachers in literacy
Author’s address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Center of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Baoji, Shaanxi, China 721016
1 引言
人类社会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入21世纪,同时也步入一个崭新的信息化社会。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极大的发展潜力,信息技术迅猛地影响、渗透、冲击着教育,由此带来教育思想、内容、方法、手段的深刻变革。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已经不容置疑地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所必须的。基础教育是教育中的一个范畴,包括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作为教育活动中重要角色的教师无法回避信息化的巨大冲击,而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对其旧有角色和素养的挑战,基础教育信息化呼唤中小学教师角色和素养的新定位。
2 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及其特征
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构成某一系统、某一领域的基本要素,并对该系统、该领域中信息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所进行的有意义活动的总称。一般把信息技术称为是对信息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因此,对某一系统、某一领域的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构成该系统、该领域的基本要素,并在该系统、该领域中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的有意义活动的总称。
信息化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认识信息的重要性,即将信息作为一种基本的构成要素。因此,信息化的过程中,首先应对系统进行信息化分析,它是信息化的基础。另一层是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在前一层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对系统深入的信息化分析,就不可能实现信息技术在系统中的有效应用。
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对教育系统以信息的观点进行信息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1]。 那么,基础教育信息化有什么特点呢?虽然基础教育信息化现在只是初露端倪,但已经可以看到在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与传统的基础教育相比,有其明显特征。
现代化信息技术支撑着信息化基础教育,技术层面的特征可概括为4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数字化使得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信息存储简易、信息传输可靠、信息处理技术统一。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共享,使人们的信息活动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多媒化使得信媒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自然化、繁杂任务化[2]。而教育层面的特点可概括为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协作性。
基础教育信息化可以看做一个追求信息化基础教育的过程。
3 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师角色的新定位及角色转
变的措施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信技术的发展并广泛地运用于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产生重大影响,促使人们必须认真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中小学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3.1 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篇3
一、抓住机遇,调整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路
“十一五”以来,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精神为指导,着力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教育信息资源、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建设,实施“一网、一站、两库、两平台”(教育网络、教育门户网站、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教育教学公共资源库、教育电子政务平台、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重点建设工程,取得了显著进步。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教育信息化应用平台、教育信息资源、教育信息化应用、教育网络信息安全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应看到,教育信息化建设依然存在重硬件轻资源,重建设轻服务,优质资源不能共享,“数字鸿沟”逐渐扩大等问题,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些深层矛盾在我省还比较突出。
“十二五”期间,湖南教育信息化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一是以云计算、物联网、新一代互联网、宽带移动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正在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务,推动信息产业升级,改变信息化发展模式。依托新一轮信息技术构建的公共基础设施、共享服务平台及其云计算服务体系,将为教育信息化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二是湖南实施“四化两型”(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战略,把信息化放在突出位置。《数字湖南建设纲要》以更新的观念、更高的起点、更全面的规划、更有力的保障措施,为全省各领域信息化提出了具体要求,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未来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高度,确定了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教育信息化列入六大战略重点之一,湖南教育信息化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机遇期。
教育信息化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特别是以云计算、宽带移动互联网等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新的服务模式,为解决传统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化解教育信息化发展长期存在的深层矛盾,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必须克服教育信息化传统观念的束缚,用新的思路指导教育信息化发展。传统的教育信息化在观念上把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等同,把建网络、买设备、建平台等当成了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在思路上以“网络中心”或“校园网”建设为核心,寻求从本单位或教育系统的范围制定技术解决方案,基本上是“自己投入、自己建设、自己管理、自己维护、自己使用”,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模式,从而使建成的项目发挥不了应有的效益,使教育信息化长期存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使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困难。因此,抓住机遇,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首先必须转变教育信息化的传统观念,调整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路。在观念上必须认识到信息化不等于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以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特征,是促进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转变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的有效手段,没有教育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在发展思路上必须进行重大调整,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学校应用、服务驱动”的新思路,推动教育信息化服务与应用模式创新,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
二、积极探索,转换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式
湖南省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学校应用、服务驱动”的新思路,结合国家、省有关信息化发展规划,充分吸收云计算、数字空间等新技术、新理念,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式的转换。从2010年开始,我们在全省职业院校开始空间建设试点工作,引进了华夏高科技产业创新奖励办公室基于Web2.0和云计算等技术开发的,以个人学习空间为基础、以网络交互学习为重点的“世界大学城”网络服务平台,按照“企业搭建平台、院校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进全省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到目前为止,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得到教育部领导的充分肯定。
一是以较少投入快速搭建信息化应用平台,实现了信息资源建设和使用快速增长的目标。全省职业院校以购买服务方式快速建成了161个机构平台(管理类平台4个,教学类平台157个),40余万个师生开通个人教学或学习空间;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内,全省职业院校师生通过个人空间已上传视频60余万个,文章980多万篇,交流互动帖子5000余万个,文章浏览数突破1.2亿人次,视频浏览数达970多万人次。
篇4
关键词:科协系统;继续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信息化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借助手机短信、电子邮件,数以亿计的人几乎不再提笔写信;具备上网条件的国人,平均用44%休闲时间上网;越来越多的人热衷网购(2011年我国网购市场销售总值达7,800亿元,同比增长66%,远超传统零售销量)。
信息化改变着机构的服务方式:为了更好地服务公众、抓牢顾客的心,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银行、网络学校、网络医院等应运而生。人们可以跨越时空阻碍,即时得到相关机构的个性化服务,及时处理工作上、学习上、生活上的各种问题。
信息化改变着世界,世界因信息化而变革,变革催生了教育信息化。
一、教育信息化、继续教育信息化
(一)教育信息化
1.概念和特征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教育信息化既具有“技术”的属性,同时也具有“教育”的属性。从技术属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从教育属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
2.相关政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
(二)继续教育信息化
继续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内涵和作用
继续教育信息化是建设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支撑。构建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开放大学建设,面向全社会提供服务,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促进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
2.相关政策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推进继续教育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加快信息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继续教育公共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
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大力推进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建立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加强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和管理。
二、科协系统继续教育信息化的问题
科协系统继续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科技事业、人才事业、社会事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国科协作出决策,加快发展科协系统继续教育,加强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国科协关于加强继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教育质量,丰富工作方式和手段,重视网络教育,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改革教学方法,建立继续教育资源开发、共享机制和平台,为科技工作者提供方便快捷、个性化的学习条件。
科协系统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开始,但又面临很多问题。本文对中国科协及全部省级科协的网站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1:
上表显示,到目前为止,科协系统继续教育信息化程度较低,发展极不均衡。具体表现在:
一是“继续教育”作为超链接仅出现在中国科协、北京市科协、上海市科协等3家网站,在32家科协网站的出现率为9.38%。
二是“继续教育”作为一级菜单仅出现在中国科协、上海市科协的网站首页,在32家科协网站首页的出现率为6.25%。
三是只有北京市科协、山东省科协提供“在线学习平台”,在32家科协网站中仅占6.25%。
四是没有任何科协网站专门提供所属继续教育机构名录。
调查结果反映出以下问题:
第一,继续教育信息化受重视程度不高。
第二,继续教育信息化经费不足。
第三,继续教育信息化动力不足。
第四,继续教育品牌信息化意识不强。
第五,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协同性不强。
三、科协系统继续教育信息化的对策
科协系统继续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科协系统继续教育信息化是顺利应对挑战的有效手段,具体举措如下:
(一)领导重视,狠抓落实
科协系统继续教育信息化是一项投资大、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首先离不开科协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如果科协领导不重视和支持,科协系统继续教育信息化就难以得到来自科协系统外部的重视和支持。得不到重视和支持,没有领导狠抓落实,人、财、物就无法到位,科协系统继续教育信息化就无法实现。
发展继续教育和实现继续教育信息化是中国科协的重大决策和行动纲领。如何让各级科协领导真正重视并行动起来?
首先,中国科协应建立激励机制,把继续教育信息化工作完成情况作为考评各级科协领导的重要依据,奖好罚差,激励各级领导发挥正面效应、能带头、带好头。
其次,在科协系统树立顾客意识(公众即顾客),以顾客为焦点创新服务模式,以顾客需求为行动导向,以顾客满意度考评工作绩效,促使科协系统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这样,各级科协领导才能真正做到心系5800万名科技工作者,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二)统一规划,分头实施
中国科协牵头、地方科协参与,共同制定统一的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项目指南,在现有计划格局和管理体系不变的情况下,分头组织实施。采用“统一基础平台+可拓展业务子系统”的方式,既保证中国科协和地方科协继续教育系统之间数据可集成与共享,又保证地方科协继续教育可发挥特色,根据自身优势细分市场,满足顾客需求。
在实施过程中,应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注重效益、重点突破”的原则,采用“注重需求、全员参与、以点带面、优化完善、持续推进”的方法,在中国科协规定的时间内,各地科协都要完成首期工程——网络平台、应用系统、网站的初步建设和信息资源的初次开发;确保该工程如期投入使用,为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公众提供继续教育服务。
(三)多方融资,有偿使用
科协系统经费有限,而继续教育信息化费用不菲;如果由科协独自出资,实现继续教育信息化将困难重重。较为可行的做法是多方融资,有偿使用。
其一,向政府申请经费。教育信息化是国策,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为保障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政府在教育投入中加大了对教育信息化的倾斜。
其二,向企业和社会筹资。科协应充分发挥人才荟萃的优势,大力开辟筹资渠道,吸纳社会资金投资或捐赠,接受境内外社会组织和个人资助或捐赠。
其三,向科协系统继续教育机构筹资。继续教育机构是最大的用户,按照“有偿使用”原则,继续教育机构应承担相应经费。
其四,融资租赁。可在系统集成项目及设备采购中分期偿还项目采购资金,在支付最后一笔款项时再获得所有权。
(四)“市场”准入,激发动力
信息化为科协系统继续教育发展进行最大限度的提速,为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公众跨越时空阻碍,及时得到个性化的继续教育服务提供技术保证。要把信息化的这一作用落到实处,关键在于激发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公众选用科协系统继续教育服务的动力,即满足用户的刚性需求(如专业技术人员因国家政策规定而必须接受的一定学时的继续教育)以及软性需求(如为自我提升而进行的知识更新等)。
要满足用户需求,就要进行资源融通。各级科协应积极沟通协调,主动承接政府改革转移的职能,促使科协系统继续教育机构成为政府人社部门确认的继续教育基地。这样,科协系统继续教育就获得了继续教育“市场”准入资格,可以更好地为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公众服务。
(五)品牌战略,独特竞争
重构品牌并实现品牌信息化。硬件由于易受复制而对顾客的影响力有限,代表硬件、软件综合实力的品牌才能吸引顾客的目光。
科协系统继续教育要迎合市场需求、建立品牌战略,借助信息化手段向顾客快速传递品牌价值,加快顾客偏爱科协系统继续教育品牌的进程。因此,各地科协要加强协同性,在其网站首页把“继续教育”作为一级菜单,对继续教育工作予以宣传推广;利用“继续教育”二级菜单对在线学习平台、继续教育机构名录等资源进行整合,方便公众检索利用,在公众面前树立科协系统继续教育的大品牌形象。
充分发挥科协系统继续教育的独特优势——能及时把握科技人员需求和学科前沿,具有专业性强、学科齐全、组织网络比较完备、师资资源潜力巨大、教学方式灵活多样等。将独特优势转化为独特竞争力,并以品牌竞争力为外在表现赢得市场认同,从而达到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目的。
(六)需求导向,共建共享
以顾客(接受科协系统继续教育服务的人)需求为导向进行继续教育网站建设。
网站的各项服务功能都要紧紧地围绕不同类型的顾客来展开。努力提升网站的服务价值,尽力降低顾客成本(顾客在访问网站过程中所消耗的时间、体力、精力等的总和),加强与顾客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绩效管理机制。
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优化配置,推进较发达地区优质资源向欠发达地区的输送。逐步缩小各地方科协继续教育发展的差距,让更多、更广泛的人群享受到更好的科协系统继续教育服务,实现科协系统继续教育的区域均衡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 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10-7-29..
篇5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家实施的一系列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向全国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各类学校已不同程度地建有校园网并以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信息终端正逐步进入农村学校;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教育管理信息化初见成效;网络远程教育稳步发展,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信息化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模式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初步显现。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还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对教育信息化重要作用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和提高;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基础设施有待普及和提高;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尤其匮乏;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有待整合和集成;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推进教育信息化仍然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推进教育信息化应该坚持以下工作方针:
面向未来,育人为本。面向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要求,面向未来国力竞争和创新人才成长的需要,努力为每一名学生和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
应用驱动,共建共享。以人才培养、教育改革和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发应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构建信息化学习和教学环境,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开放合作机制。
统筹规划,分类推进。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点和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统筹做好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明确发展重点,坚持分类指导,鼓励形成特色。
篇6
关键词:智慧校园;智慧特征;物联网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的兴起到广泛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也随之适应发展,进入智慧校园阶段。在这一背景下,深入分析智慧校园的智慧特征,了解智慧校园的内涵,对于智慧校园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智慧校园的发展历程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近十年得到快速发展,并进入了数字校园建设。教育信息化是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现代教育体系的核心手段,是高素质、全能型人才整体培养的内在要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是为了构建新型教育体系,以适应和体现现代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掘自身潜力,实现个性化发展。
智慧校园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最新阶段,教育信息化发展经历了数字校园、网络校园、智慧校园3个阶段。而智慧校园的构建是以集成和应用大数据、物联网、智慧终端、云计算等各项高新科技技术为基础。当前我国步入大数据时代,在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的校园,实现智慧校园的基础条件就是对校园信息的挖掘、分析、管理、整合。
2 智慧校园的内涵
智慧校园是在信息化背景下,将设备因素、环境因素、资源因素、社会因素及人的因素整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校园系统的有效手段。智慧校园主要以互联网为基础,充分利用各项信息的相关性特征,结合各平台的多样化信息传递手段及时有效地提供双向交流平台,进而全面实现教育信息化。智慧校园是通过信息技术来改变师生和学校资源相互交互的方式,将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与数字资源和应用系统进行整合集成,实现数据共享,即时可见,互联协作,并为决策分析提供支撑的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校园模式。从技术上来看,智慧校园即通过感知技术、挖掘技术、智能技术、控制技术等,结合校园网络管理系统、安全监控系统、自动图书管理系统、智能化学习系统等,全面建设具有便捷性、及时性、高校性、综合性的院校。
3 智慧校园的智慧特征
智慧校园是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形态,是数字校园在各种新兴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下的进一步扩展与提升,智慧校园能对校园物理环境全面感知,对师生群体的学习进行智能识别,同时也包括对工作情景和个体的特征的智能识别,将学校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有机衔接起来,以实现教育教学环境的智能开放以及便利舒适生活环境的建立,改变师生与学校资源、环境的交互方式,实现以人为本和深度融合。智慧校园有如下特征:
3.1 智慧资源
智慧资源共生共享是智慧校园资源建设的核心,学习资源的建设、共享、管理和使用是智慧校园的核心基础。智慧校园为学习者提供完善的网络平台,作为知识存储、分类与分享手段,帮助创建各种资料和信息,实现资源的整合、分享和创新。通过智慧校园知识管理的知识系统,让整个资源库中的信息与知识透过创造、分享、整合、挖掘、分析等过程,不断地回馈到资源系统内,形成学校智慧循环,推动学校资源创新。
3.2 智慧学习
智能终端的普及和广泛运用,让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开展,逐步泛在化。突破实践空间限制,个体与群组可以突破交流协作方式,实现有机互动线上线下结合,学习讨论课上课下结合,现实空间和网络虚拟空间结合。构建开放的、多维度的学习与科研空间,具备支持多模式、跨时空、跨情境的学习科研环境。
3.3 智慧分析
以“大数据”为基础,通过采集智慧校园海量数据,对资源进行挖掘与推荐分析,通过构建数据挖掘模型,对数据信息进行全面融合,同时开展合理设计及分析,以形成预测方法的智能推理,最终实现决策、管理与控制的智能化。
3.4 智慧感知
智慧校园的网络基础更强调移动互联和物联网,要为校园中人一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全面互联、互通、互动,为各类随时、随地、随需、随意的应用提供宽带、泛在的基础网络条件。各种智能感应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随时获得各种监测信息,从而能够实现对现实中各类因素的习惯特征的感知,从而实现人与物的互动,全面感知校园环境和师生活动状态,并能通过模型智能的建立对一般规律与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3.5 智慧融合
智慧校园的智慧融合体现在校园内部融合和外部融合两个方面。智慧校园内部融合体现在学校的各项业务之中,以云计算和大数据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挖掘与分析,推动实现各项业务中应用的个性定制,达到随时随地随需的个性化应用,推动实现智能融合,通过智能推荐来提升管理决策的能力,以发挥智慧校园整体效能。智慧校园外部融合是在学校与外部社会的智慧融合,网络时代校园必须与社会接轨,通过和外部世界的交流互通来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创新发展。外部融合的具体活动包括学校之间的交流互通,学校和企业间的学习借鉴,多种手段的学习培训。通过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技术进步发展趋势和教育变革发展趋势,不断优化学校的发展规划,促进学校持续快速发展。
篇7
2002年2月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文件中系统地阐述了关于如何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管理政策。其核心原则是,以教师教育基础设施信息化为基础,以信息资源开发为内容,以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为媒介,以教师教育信息化为目标。其发展目标为,增强教师教育基础设施信息化的发展,丰富教师教育的信息资源,增加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在教师教育过程中的运用,最终实现教师教育与信息技术的充分融合。其发展措施:首先是,加强教师教育基础设施信息化的改建,然后在教师教育实践中融入现代化教育技术,丰富教师教育资源中信息的元素,最终实现利用教育信息化来促使教师专业发展。
2与信息技术融合后教师教育的转变
2.1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改变
与信息技术融合后的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不再是传统教师教育要求的那样只是培养知识和教学技能,而是要求培养具有计算机技能、信息资源、教学技术等都能灵活运用的创新型人才。诸如灵活使用计算机、搜索与甄别信息资源、教育技术与信息化间相融合、理论知识与技术等方面。
2.2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转变
教师教育信息化是顺应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发展而来的,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理念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新的发展理念认为教师的培养不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种过程,是一种终身学习的过程;认为学习是不分场所和时间的,随时随地就可以学习,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学习发生在每个人身边。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发生了改变,这要包括学生观、教师观、教育观、发展观等几个方面,这些方面改变是必要的。
2.3教师角色定位的变化
信息化后的教师教育培养目标指导下教师的角色定位产生了革新,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是起到指导者或者设计者的角色。培训者需要依据教师或未来教师的实际需要进行相关培训,此时的教师应该有这样的一个角色定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个性需要为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趋势下,教师知识传授者的角色特征越来越模糊,逐渐演化为帮助学生探索知识,辨别信息,获得学习方法的方法的引导者或参与者。
2.4教师信息素养的改善
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教师教育所培养的教师信息素养也应该发生变化,较之前必须要有一定的提高,笔者普遍有这样的共识:在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的前提下才能培养出高信息素养的学生。因此,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是势在必行的,这样才能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因课制宜,灵活运用教学技术和信息技术于课堂中。总之,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发展应用已经为教师终身学习前所未有的供给了环境和助推力。教师专业发展环境虚拟化、资源开发网络化、学习方式协作化、组织管理现代化的意愿已经显现,需要教师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促进其专业发展。
3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融合的方法策略
3.1准确诠释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融合的本质要求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核心目标为转变教育的观念、改革教育过程和提高教育效率,形成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形态的教育。教育信息化典型特征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融合信息资源内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整体上形成教育信息化。在此背景下,教师教育的要求转变为,在教师培养过程中,吸收教育信息化的先进思想,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善教师教育的内容和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创新型教师。
3.2合理对待硬件与软件间的链接
在教师培养过程中,要想达到从整体上达到信息化,优化以现代技术为核心的基础设施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保证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是实现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前提。但仅仅从设施完成现代化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实现教师教育信息化,主要是教师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教学过程实现信息化。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螺旋上升的过程。在充分利用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加强教师信息化的理论建设。在信息化实施的过程中总结概括得出结论,得出的结论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形成适合于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理论并指导教师培养工作。
3.3运用信息化教育丰富教师教育的培养课程
拥有信息素养能力的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关键取决于教师教育的培养课程的设计。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来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予以整合是创新型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掌握信息技术。融合信息技术后的课程,其教学手段发生了变化,教学目标也有了质的改变。利用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论,结合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能力、丰富的教学环境,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结合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最优化教育效果,从根本上变革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结合的综合性人才。
3.4运用信息化教育指导每个教师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发展让教育与学习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这为教育公平提供了一个有效桥梁。教师教育信息化是向所有教师提供学习的资源、帮助和指导,从这一点说来,构建教师教育的信息化网络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对于职教师的培训。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中小学教师众多、教师分布面广的国家,培养在职中小学教师的任务十分艰巨,尤其是在边远地区、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很难汇集一起开展教师的全员培训。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就可以游刃有余、轻松自如解决这个问题。如开发资源、开展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等。
3.5采用成本-效益理论评价教师教育的信息化
的成果与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一样,目前在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中,存在着过于追求技术设施装备先进性的问题。在保证教师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不变,目前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考虑教师教育信息化的成本效益问题是很有必要的。然而普遍存在的错误观点认为教学设备越先进,教育的信息化程度越高。当前我国的财力有限,教师教育的经费不充足。因此,教师教育的信息化建设需要科学规划、合理构建、量力而行、注重成本和效益的平衡。从国家全局来看,要减少重复建设、低层次建设和形式化建设,其中包括教学资源开发、网站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在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发扬合作、共享、互补的网络化时代精神,充分展现成本———效益的经济学规律,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师教育信息化的道路。
4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融合的意义
篇8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师素养;新要求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026-01
信息化社会是以信息为战略资源,依靠知识和信息求生存、求发展的社会;它要求教育者必须是信息技术武装的信息化人才。在信息化社会里,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传递越来越快,更便捷,人们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方式和能力不断改变,这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的信息化要求教师教育方法、信息素养、观念、思想、理论到手段、模式等的根本性变革,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发展趋势。
一 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使之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其中,数字化使得教育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可共享、扩展时空、远程教育实现;智能化使得系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繁杂工作自动化。
从教育层面看:教育信息化将成为新的教育形态,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教材多媒化,就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 二是资源全球化,利用互联网,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信息海洋,供广大受教育者共享。三是教学个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四是学习自主化,由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得到认同,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向;五是活动交互化,通过交互方式学习也是当前教育的发展方向。六是管理自动化,利用计算机管理教学过程的系统叫做CMI系统,包括计算机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七是环境虚拟化教育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这是电子网络化教育的重要特征。
二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创新
以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必将引起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与手段等的全面变革。教育创新本质上是教育文化的创新,它离不开教育信息化这一必要手段。
教育信息化能够促进教育文化革新。回顾教育技术的发展进程,可以考察IT对于教育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的影响。当分立计算机进入教育领域后,教育理论研究的重心转向个别化指导;当局网开始用于教育后,教育理论研究的重心变为合作性的小组探讨;当互联网进入教育后,教育者则转向对“虚拟教育”的研究,并出现了“虚拟学校”之类的新概念。
特别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可以造就崭新的教育文化。当基于技术的新颖教学模式被人们尝试时,主体文化与技术文化相互作用。随着人们越来越多地采用新模式,这种技术文化就变为人们主体文化的一部分,由此实现了教育的变革。
教育信息化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它能够便利地提供有利于创新意识发展的环境,使创新素质获得成长的土壤。其一,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加快知识更新速度,使学习者及时掌握最新知识;其二,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可以构建反思性的学习环境和工具,允许学生进行自由探索,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其三,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加强课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为学习者提供便利的交流和应用创新的条件。更进一步,利用网络使学校与校外社会连为一体,开展跨专业交流、建立学习微博,并可让学生深入到专家的研究中。
另外也应当认识到,虽然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创新能够发挥巨大作用,但这种作用不会自行产生。教育能够培养创新,也可能抑制创新。任何技术手段、教学模式的最终效果取决于教师。只有教师形成教育创新的主动意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必然性和优越性,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开展教育创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推进教育创新。
三 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素养的新要求
我们提出“信息素养”,来概括信息化社会对教师提出的要求,笔者认为“素养”的说法比“素质”更加强调后天教育对处理信息能力的影响。
信息素养包含了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的意义:从技术层面来讲,信息素养反映的是人们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从人文层面来讲,信息素养也反映了人们面对信息的心理状态,也可以说面对信息的修养。具体而言信息素养应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获取新信息的意愿,能够主动地从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查找、探究新信息。二是具有基本的科学和文化常识,能够较为自如地对信息进行辨别和分析,正确地加以评估。三是可灵活地支配信息,较好地掌握选择信息。四是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念,并乐意与他人分享不同的见解。五是无论面对何种情境,能够自信地运用各类信息解决问题。 那么,信息化社会的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新的素质呢?
在信息时代,教师无论作为社会人,还是作为职业角色都是应该掌握信息技术。同时还特别要学会选择信息并把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效整合。教师应掌握多媒体网络化教育环境下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基本技能,成为现代教育中真正的行为主体。同时,教师应具有把握教学情境的教学艺术和教育智慧,不仅能预期自己的教学行为,还能根据学生的行为及时调整并最终完成教学目标;能从多个角度创造性地陈述问题,引起学生各种思考,从学生的不同回答中获知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推论学生知识的不足之处,引导学生 完善知识的建构。
篇9
1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
教育信息化是全球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教育水平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在已经的重大规划中,我国把教育信息化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特别在十五期间,提出加速建立覆盖全国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的网络。1999年 6月,教育部召开首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强调了教育信息化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指出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教育三个面向的具体体现。
会议提出了我国教育信息化要完成的四个方面的任务:(1)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2)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实现教育的现代化;(3)培养信息化人才,为国家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和信息安全服务;(4)发展教育信息产业,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上述四个方面,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当前,国内外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推动教育改革,提升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在目前校园网硬件建设已具有一定规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善的基础上,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开发利用已成为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要素。
信息化教学资源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时空的限制,为学习者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以多媒体形式呈现学习内容,以交互方式实施学习活动,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根据《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教育信息资源可以分为以下八类:媒体素材库、试题库、网络课件库、案例库、文献资料库、问题解答库、资源目录索引库、网络课程库。
2教育信息资源投入的绩效评价
2.1明确信息化教学资源绩效评价内容
信息化教学资源绩效评价应该从资源的投入成本与产出来进行评估。信息化资源的投入包括资源的购买或开发制作、技术设备支持、正常运营成本;产出包括学生学习绩效、经济效益、社会附加效益的提高等等。提高资源绩效意味着应降低成本,提高资源的建设质量和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据此,资源绩效评价内容应包括资源投入成本、信息质量、教育科学性、资源的建设与共享、资源利用与服务、资源的获得、师生信息资源素养、技术支撑等方面的内容。
2.2建立全面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信息化教学资源绩效评价具有多种影响因素,是一个综合的评价系统,在研究信息化教学资源绩效评价、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既要有定性的指标,又要有定量的指标;指标体系应考虑主观因素,也应考虑客观因素。尽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类型多种多样,但其中一些指标是所有的资源所必须具备的,因此我们可以先建立信息化教学资源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指标项,然后,再根据不同的资源信息类型(如多媒体素材、网络课程和其他的教学数据)进行指标项的调整,并对不同的指标项分配不同的权重,从而建立评价指标。在建立信息化教学资源绩效评价指标后,还要对各项指标分配权重,形成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对指标权重的分配可采用问卷调查法、层次分析法、模糊分析法、加权平均法、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等。
篇10
【关键词】高等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战略;战略规划;战略匹配;信息技术治理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6-0005-07
在高等教育领域,我们看到什么取决于我们所选择的视角。如果说成立于1636年的哈佛学院是美国高等教育起源的话,那么1663年诞生的拉瓦尔大学(Universite Laval)则标志着加拿大高等教育时代的开始。迄今为止,加拿大的高等教育已经走过了300多年的历程。尽管加拿大有权授予学位和文凭的高等教育机构只有区区95所,但却在201 1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副刊》的世界大学排名中有9所高校位列前200名,仅次于美英两国。2012年5月,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联盟Universitas 21了全球48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排名,加拿大位列第三,仅次于美国和瑞士。对于一个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二人口却不及3400万的国度而言,这些足以体现加拿大高等教育的卓越品质。近二十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已经波及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高等教育也不能回避挑战,受到这一潮流的巨大冲击。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新兴全球高等教育市场使得所有大学不得不重新思考它们的使命与发展方向以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对其提出的空前挑战。加拿大联邦、省区和高等学校也相继实施了多项重大信息化战略,极大地推动了其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造就了一批依托信息技术走向世界的顶尖大学。与此同时,我国的高等学校也面临信息技术革命提出的诸多挑战,如何在信息时代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实现高校自身的迅速发展也成为国内大学亟待化解的危机之一。尽管很多高校设有专门的信息技术服务部门,如信息化办公室、教育技术中心和网络中心等,但从战略高度考量信息技术角色和潜力的高校并不多见。适逢中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正式颁布,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制定和实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中长期战略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因此,对加拿大高等教育信息化战略进行多层次系统化分析,不仅可以展现其高等教育信息化战略的演进过程,还有助于揭示其信息化战略的发展现状和主要特征,以期对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战略的部署与实施有所借鉴。
一 联邦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战略与特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拿大联邦政府先后启动了泛加拿大高级科研网络、信息高速公路战略、加拿大高级科研与创新网络、加拿大科研知识网络和知识基础设施项目等多项国家层次的信息化战略,为全加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 联邦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战略举措
(1)CA*net的诞生与演进
在1989年召开的一次全国网络年会上,时任加拿大联邦工业与科技部部长的威廉·维尼贾德(William Winegard)提出“如果没有一个全国性网络,我们的国家将不复存在”,足见联邦政府的远见卓识和网络对于加拿大的重要地位,由此一个全国性的信息化战略便呼之欲出。1990年,泛加拿大高级科研网络(Pan-Canadian Advanced Network for Research,CA*net)由加拿大工业与科技部资助成立,成为全加第一个计算机网络,其网络运行中心设在多伦多大学。CA*net是一个覆盖全国的高速光纤网络,旨在连通加拿大的高等教育与科研网络,并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科研网保持互连。CA*net先后经历了CA*net、CA*netⅡ(1997年)、CA*net 3(1999年)和CA*net4(2002年)等四个发展阶段,网络效能不断提升,并与加拿大各省区教育科研网相互连通。由加拿大贝尔公司和CA*net共同资助成立的CA*net研究所了一份题为《迈向网络时代的国家》(A Nation Goes Online)的报告,全面回顾和展现了CA*net产生发展的历史渊薮和演进过程。从更广阔的背景来看,CA*net是加拿大接入国际互联网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加拿大高等教育信息化的一项基础性战略。
(2)信息高速公路战略
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全球经济提出了新的挑战,加拿大也难以置身事外。1994年初,时任加拿大联邦工业部部长的约翰·曼雷(John Manley)称“正在加拿大兴起的知识经济需要一种新的高级基础设施——电子高速公路”,从而引发了联邦信息化战略的又一股浪潮。同年,加拿大信息高速公路顾问理事会(InformationHighway AdvisoryCouncil,IHAC)宣布成立,下属学习和培训工作组;研发、应用及市场发展工作组等5个分委员会,旨在向联邦政府提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战略咨询。此后不久,该组织了一份题为《加拿大信息高速公路——加拿大信息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的报告,明确提出信息基础设施战略的三大目标:(1)通过革新和投资创造就业机会;(2)维护加拿大统一并增强文化认同;(3)确保以合理的成本接入互联网。[9IIHAC成立后,先后了多个影响加拿大信息化进程的战略咨询报告,并成为指导本国信息化的纲领性文本。同一时期,由联邦政府资助的加拿大高级科研与创新网络(Canad''sAdvanced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Network,CANARIE)于1993年宣布成立,它是一个由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组成的非营利性联盟组织,旨在使联邦政府和私营部门携手合作,共同促进信息高速公路战略的实施。
(3)CRKN与知识基础设施战略
2000年,由数十所高校合作成立了加拿大科研知识网络,由此拉开了加拿大知识基础设施战略的序幕。CRKN现有73所成员大学,由联邦政府和成员高校共同资助运行,年投入经费近一亿美元,主要致力于学术资源的数字化,旨在促进全国的知识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获取和资源共享的效率和效果,进而提升高等院校的科研实力和教学水平。在过去的十余年里,
CRKN由于在加拿大高等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卓越贡献,先后多次获联邦政府嘉奖,譬如数字化资源基础设施项目(Digital Content Infi-astmcmre)就曾获加拿大联邦创新基金(Canada Foundation and Innovation)颁发的信息化大奖。该项目共投入4700万美元,覆盖全国7个省区67所大学,极大地推进了全国学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川为了保障知识基础设施战略的稳步推进和逐步深入,加联邦政府于2000年成立了在线学习顾问委员会,次年又成立了宽带工作委员会等信息化组织,并了题为《新梦想:宽带联网时代的加拿大》的报告,为联邦政府实施宽带联网战略提供了理论指导。2007年,加拿大图书馆与档案部制定了数字化信息战。2009年,加拿大工业部部长托尼·克莱蒙特(Tony Clement)宣布知识基础设施项目(KnowledgeInfrastructure Program,KIP)正式启动,这也是加拿大2009年经济行动计划和科技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该项目先后投入20亿美元用于改进加拿大高等院校的信息基础设施,以确保加拿大科研和教育设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使高等院校能够吸引、培养和留住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并产生一流的研究成果。
2 联邦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战略特征
由于加拿大联邦政府不设教育部,只有一个由各省区教育部长组成的理事会,因而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信息化战略主要由工业部和科技部制定实施。首先,联邦层次的高等教育信息化战略往往与国家信息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国家层次的信息化战略(如信息高速公路战略)的实施为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实践(如知识基础设施项目)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信息化战略又构成了国家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影响着国家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和水平。第二,从上述战略来看,科研信息化是加拿大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抓手,恰如科研是现代大学的一项基本使命一样,科研信息化也成为高等教育信息化投入的重点,甚至直接决定一国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由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重大的高等教育信息战略总是与科学研究密切相关,而不是与大学教学相依为伴。第三,联邦政府对于高等教育信息化给予了高度重视,不仅从最初关注科研信息化逐渐扩展到包含在线学习在内的知识基础设施,而且不断加大经费投入,仅CRKN每年的运营经费就将近一亿美元,而2009年启动的知识基础设施项目(KIP)更是斥资20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KIP实施期间,正是金融危机横扫西方世界之后的经济低迷期,加拿大联邦能投入巨资用于高等院校知识基础设施的建设升级,其关切程度可见一斑。第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联邦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重点,旨在构建遍布全国的高速互联网以确保加拿大科技创新能力的绵延永续。这一点从CA*net的演进过程及CANARIE的创立宗旨就可见一斑。尽管加拿大各省区具有较高的自主性,但CA*net的诞生与发展却成为巩固和加强联邦认同的重要纽带,而CANARIE则成为打破省区边界,在高等教育信息化方面沟通全国的重要机制。事实上,这也是加拿大联邦力推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即“维护加拿大统一并增强文化认同”。可见,全国性和基础性是联邦高等教育信息化的两大基本特点,而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全国性合作机制的重视则是联邦层次高等教育信息化战略的主要使命。二省区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战略与特征
加拿大的高等教育信息化除了在联邦层次实施的多项基础性战略之外,在省区层次也实施了许多信息基础设施战略,如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以下简称卑诗省)的BCnet、曼尼托巴省的区域高级科研与教育网络(Manitoba''s Regional AdvancedResearch and Education Network,MRnet)和萨斯喀切温省(以下简称萨省)的萨省科研网(Saskatchewan ResearchNetwork,SRnet)等。这些省区级信息化战略项目无疑加快了加拿大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升级的发展进程。
1 省区实践与联邦战略相得益彰
加拿大联邦在高等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但每一项联邦战略的最终落实都需要省区政府的密切合作和具体实施。比如,联邦政府启动实施的KIP战略先后与多个省区进行了合作。2009年,时任联邦政府政务部部长的加里·古德耶(Gary Goodyear)和劳工部部长罗纳·安布罗斯(Rona Ambrose)以及阿尔伯塔省教育与技术部部长道格拉斯·霍纳(Doug Homer)共同宣布联邦政府投入3.48亿美元用于支持该省的知识基础设施建设,共设28个项目,其中阿尔伯塔大学有三个项目共获得0.52亿美元的经费支持。与此同时,加拿大联邦工业部长托尼·克莱蒙特与安大略省高等教育与培训部部长约翰·梅洛尔(John MiUoy)宣布KIP项目投入10亿多美元用于安省高校的知识基础设施建设。同一时期,KIP战略还与全加另外11个省区高等教育部门进行了深度合作,以推进该项战略的顺利实施。可见,省区政府和联邦政府在高等教育信息化方面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一方面,省区政府会结合本省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具体实践,配合联邦的战略部署,将信息化实践推向深入;另一方面,省区政府也会给予相应的支持,保证联邦信息化战略的执行,从而形成协同效应,提升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效益。
2 省区高等教育信息化战略此起彼伏
加拿大除了联邦层次的CA*net和CANARIE以外,各省区也对高等教育信息化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信息化网络。BCnet就是加拿大卑诗省建立的一个区域性高级网络,旨在促进本省大型科研项目的实施和远程教育的发展。BCnet的核心成员包括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以下简称卑诗大学)、维多利亚大学、西蒙菲沙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理工大学、汤姆森·雷弗斯大学和北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六所高校,其服务于高等教育教学科研的主要使命也显而易见。同样,其他省区也创建了类似的区域性信息网络。萨省创建的萨省科研网(SRnet)就是一个旨在为本省教育和科研机构提供高速无缝网络连接的省级网络,以促进本省的教育与科研工作。㈣事实上,对于许多省区而言,其信息化历史甚至比联邦层次的信息化还要悠久。譬如,新斯科舍省早在1988年就投入1200万美元用于提升全省的信息通讯水平。次年,该省的工业与技术部宣布成立新斯科舍技术网络(Nova Scotia Technical Network,NSTN),标志着加拿大第一个区域性网络的建立。1993年,新斯科舍省又创建了加拿大首个省级校园网(School Net),旨在将全省数百所中小学接入互联网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事实上,当时全加有超过4000所学校加入了这一省级校园网,从而加快了全国性信息网络的建设。尽管这一战略主要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实践,但也体现了省区政府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卓越探索。当然,其他省区也不甘落后,相继建立了本省的信息网络。阿尔伯塔省的多所高校联合政府部门及电信部门于1993年创建了网络时代联盟(Netera Alliance),旨在为本省的科研和教育提供一流的信息基础设施,而曼尼托巴省的MRnet也成为省区高等教育信息化战略的典型代表。这些区域性信息化网络与CA*net等全国性网络互为补充,共同缔造了联邦、省区两级信息基础设施,从而为高等院校的信息化实践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 跨省区高等教育信息化战略
各省区除了独立创建信息化网络之外,省区之间也联合实施信息化战略,以构建跨省区的信息化网络,进而加强省区之间的科研与教育合作。21世纪初,由卑诗省、萨省、阿尔伯塔省和曼尼托巴省合作推出的西部网格(WestGrid)战略就是一个覆盖加拿大四省的高性能计算网络,也是全加第一个以网格技术为基础的区域信息化项目。尽管跨省区信息化战略的目的在于将地域上相近的省区紧密地联系起来,但其核心成员依然是各省区所属的高等学校,比如西部网格战略的主体仍然是遍布四省的高等学校。事实上,在加拿大省区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也有一些信息化战略的渊源可以追溯到高校之间的信息化合作。比如,位于加拿大西部的卑诗大学(UBC)作为全加一流的大学在推动加拿大西海岸信息化的过程中就扮演了领航者的角色。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卑诗大学就拥有当时全加高等教育领域最先进的计算机系统(IBM360/67主机和终端系统)。以此为支撑,卑诗大学将包括阿尔伯塔大学和西蒙菲沙大学在内的9所高校联系了起来。1981年,在国家科学与工程研究理事会(Natur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Council)的资助下,这一小型的校际网络逐渐演变成一个跨省区网络——CDnet的雏形,而卑诗大学依然是这一网络的核心。显然,卑诗大学是cDnet得以萌芽发展的重要力量,体现了高等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信息化基本单元的独特地位和引领作用。
综上可见,加拿大省区高等教育信息化战略既与联邦层次的信息化战略有一定的共同点,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首先,一如加拿大联邦,省区级高等教育信息化战略同样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科研信息化为抓手,旨在为高等学校的信息化实践创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这一点从BCnet、SRnet、MRnet和NSTN等省区信息化战略和WestGrid等跨省区战略的使命与内容就可见一斑。第二,省区高等教育信息化战略既是服务本省区高校的专属网络,又是沟通省区之间以及省区与联邦之间信息化战略的重要桥梁。一方面,省区级信息化战略会进一步通过省区之间的合作形成一个较大区域的战略联盟,甚至成为一项全国性战略;另一方面,联邦政府发起实施的国家级高等教育信息化战略又必须通过省区政府实现与高校信息化的有效对接。第三,省区高等教育信息化战略的层次化和组织化特征日趋明显。层次性主要体现在省区和跨省区两个层次的信息化战略,而组织化则表现为省区信息化战略与相应的战略管理组织相伴而生。譬如,BCnet、SRnet和WestGrid等信息化战略的部署同时,各省区政府也设立了同名的战略管理组织(含董事会主席和若干董事),保障这些战略项目的高效运行。
三 高校信息化的战略与特征
尽管加拿大联邦和省区政府对高等教育信息化给予了足够重视,先后实施了多项信息化战略,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主体和目标依然是高等学校的信息化。况且,“一个组织的成功倚重于信息技术的总体战略规划,包括外部环境、内在环境、规划资源、规划过程、规划实施、规划与业务规划的匹配等等”。[加’因此,加拿大的高等院校也不断调整发展战略,将信息技术作为其迎接挑战、化解危机、追求卓越的重要杠杆。加拿大高等院校协会所属95所成员大学都是全球著名的高等教育信息化组织——EDUCAUSE的成员。2006年,由45所高校首席信息官(CIO)组成的加拿大大学CIO理事会成立,每年举办一次“加拿大高等教育信息技术会议”,为加拿大高校的信息化理论与实践搭建了一个分享思想、开展合作的交流平台。
1 战略研制:高校信息化的重要推手
越来越多的加拿大高校将信息技术应用上升到信息化战略的高度加以审视,并通过信息化战略的规划、执行和评估达到整合信息技术、加快学校发展之目的。有些大学甚至在21世纪到来之前就预感到信息技术可能对高等教育产生的巨大冲击,制定了信息技术发展战略,如萨省大学于1997年制定的《萨省大学信息技术有效应用战略规划》。同时,有些大学则定期制定信息化战略,以保障其信息化实践的连续性和发展性。譬如,在2011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副刊》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17的麦吉尔大学自2002年以来制定了多项信息化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信息化水平也由此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均克大学自2001年以来,先后制定了四项信息化战略,为该校的信息化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蓝图。还有一些大学是近年来才开始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如维多利亚大学、西安大略大学和西蒙菲沙大学从2009年起制定本校的信息化战略规划。可见,信息化战略研制已成为加拿大高校推动本校信息化实践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信息化战略之所以备受推崇,与现代大学外部环境和内部需求的急剧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全球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高校发展的战略重点和组织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加上学术研究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进一步显现,对大学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又为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乃至文化建设创造了新的机会和可能,遂使信息化战略成为现代大学实现系统变革的重要推手。其次,信息化投入与高校总体财政环境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大学需要制定信息化战略以确定近期乃至中长期信息化实践的重点领域,逐步实现本校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可见,从战略高度思考和部署信息技术在学校各个层面的应用有利于信息技术的系统规划和全局管理,更有利于实现信息时代大学教/学文化、学术文化、组织文化和社会服务方式的顺利转型。
2信息技术:大学变革的有力杠杆
通过对加拿大多所高校信息化战略规划的愿景和使命分析,发现这些大学不仅将信息技术视为大学必须的一项基本服务,更将其看作大学变革的有力杠杆。卑诗大学在其2010年的信息化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通过信息技术的引领、服务和解决方案将卑诗大学建成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之一”:麦克马斯特大学则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在“激发创新、促进探究”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约克大学早在2001年的信息化战略规划中就宣称“一场席卷全球的‘传播革命’正在发生,而具有‘互连’(Connectivity)和‘交互’(Interaction)特征的信息技术则是迎接这一挑战的重要途径”。正是由于这些高校对信息技术认识的改观才使得它们开始从战略层次思考信息技术对于大学发展的重要价值,而高校决策层对于信息技术战略地位的意识觉醒也在主观上加快了高校的信息化进程。卑诗大学的学术副校长兼教务长戴维·范莱尔(David Farrar)曾言“信息技术对于现代大学的科研、学习和学生参与具有基础性作用。信息技术的创新为学术活动的国际化、教学与学习的变革以及学生的成功提供了新的选择和可能”,而卑诗大学全校每年仅投入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就高达1.2亿美元,从而为大学信息化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3 信息技术治理模式的创新发展
信息技术治理模式的调整与创新成为高校信息化发展的根本制度保障。从战略层次审视信息技术固然可以充分发挥其在高校教学与科研中的重要作用,但要切实推进信息化的具体实践就必须对传统的信息技术治理结构与过程予以改进。卑诗大学的信息技术部门最初也只是一个服务部门,后来则设立了首席信息官(CIO)和专门的CIO办公室,由一名副教务长兼任CIO,主持全校的信息化工作。以CIO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治理模式的建立不仅重新界定了信息技术负责人的角色和职责,而且扩大了CIO参与学校高层决策和对全校信息技术资源实施统一管理的权限。麦克马斯特大学的CIO就是该校决策层的一员,直接向学术副校长兼教务长、科研副校长和行政副校长报告。而多伦多大学也于2008年首次设立了一个校级CIO办公室,掌管全校的信息技术资源,进行战略部署和全局管理。不仅如此,有些高校还设立了一些信息化决策咨询机构为本校信息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支持,与CIO体制相辅相成。卑诗大学成立的信息技术战略委员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可见,改革现有信息技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成为加拿大高校加快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而创建以CIO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治理模式则成为推进信息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4 信息技术与高校学术目标的战略匹配
早在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罗(RobertSolow)就提出了著名的“生产率悖论”以描述企业信息技术投资巨大却收效甚微的现象。那么,对于高等教育信息化而言,是不是也存在同样的悖论呢?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前副校长梅尔顿·格里克(Milton Glick)认为“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尽管信息化投入巨大,但我们并不清楚从中受益多少,学校领导者和信息技术主管如果要实现预期的投资回报、促进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就必须使信息技术与高校的使命与目标密切联系起来,才能实现其效益的最大化”。梅尔顿所言揭示了高校信息化战略与学术发展目标之间实现战略匹配(Strategic Alignment)的重要性。通过对加拿大高校信息化战略规划文本的分析,发现许多高校在规划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要与本校的各项学术目标保持一致,以加快学校既定发展愿景和学术目标的实现。卑诗大学在其信息化战略规划中提出“要实现信息技术与科研、学习和学生体验等核心学术活动的战略整合以促进本校长期学术愿景的发展和实现”;约克大学的信息化战略旨在更好地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并运用信息技术支持和提升本校的重点发展领域;圭尔夫大学的信息化战略则强调“信息技术要响应和适应本校不断变化的需求,并创建一个高效运行和持续发展的创新平台”;阿尔伯塔大学的信息化战略规划也提出“要支持本校的发展愿景和学术规划——《勇于发现》的顺利实施”……足见高校信息化战略与高校学术发展目标高度匹配的重要性。EDUCAUSE一项有关高等教育信息化战略匹配的调查显示,76%的高校表示信息化战略匹配是制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首要原因;74%的高校认为信息化战略规划对信息技术的匹配程度具有很大影响。见,信息化战略匹配以及信息化战略规划对高校信息技术治理和学校总体发展目标的实现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 加拿大高等教育信息化战略的中国启示
尽管加拿大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发展规模同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加拿大在联邦、省区和高校三个层次上实施的多级高等教育信息化战略依然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相继颁布实施的这一时代背景下,其参考价值更是不言而喻。
1 信息基础设施战略: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基础
加拿大高等教育信息化实践之所以能在纵深方向不断推进,这与其在联邦和省区层次相继实施的多项信息基础设施战略有着密切的关联。尽管这些信息基础设施不仅用于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也服务于政府部门、医疗机构和私营部门,但其在建设标准上则完全以大学的科研要求为准绳,力图建成一个高速的信息化设施,以满足高水平科学研究的特殊要求。一方面,信息时代高等院校的科研水平与其能否快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有着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大学科研作为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整体科技实力。然而,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信息基础设施(如校园网)建设却比较滞后,尤其是教学科研环境中的信息传输(如网速)和信息加工(计算机处理能力)效率较低,从而影响了高校教学与学术研究的效率与效果。虽然短期看来,这些问题似乎并不能对我国的科技实力产生多大的影响,但长此以往,由此造成的累积效应必然会拉大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水平和高等教育质量方面的差距。因此,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实践的一项长期任务,也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必然基础。
2 三级联动的信息化协同机制
加拿大联邦、省区和高校的三级联动与协同推进成为其高等教育信息化战略实践的重要特点。三者信息化战略之间的联动协作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展开。一种是联邦、省区和高校三方建立官方的合作,明确各方在信息化战略实施过程中的责任与义务,以保障信息化战略的顺利开展。如前所述,由联邦政府发起实施的知识基础设施战略(KIP)就是在明确联邦、省区和高校之间权责关系的基础上展开的合作。另一种方式则是在非正式层面形成联邦、省区和高校三级联动的信息化协同效应,三方共同将加拿大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实践推向深入,切实发挥信息技术在促进高校教学科研创新中的杠杆作用。这种非正式联动效应的发挥主要取决于国家、省区和高校三个层次对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和实际支持,任何一方对于高等教育信息化的不重视,甚至于漠视都会直接影响信息化的实际效果。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信息化而言,同样存在国家、省市(自治区)和高校三级联动、协同合作的问题。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颁布、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实施和高校视频公开课项目的启动等都体现了国家对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视,而省市自治区及所属高校也密切配合国家的信息化战略部署,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信息化实践的深入发展。显然,除了落实国家的信息化战略部署,省市(自治区)政府和高等院校也需要结合省情和校情,形成基于本省(市/区)和本校具体高等教育实践的信息化发展战略,与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彼此呼应、协同发展,推进高等教育信息化实践的纵深发展。
3 高校信息化的战略视野与目标匹配
加拿大高校对于大学信息化的重视不仅体现在“将信息技术视为大学变革的有力杠杆”,还在于它们将信息化上升到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加以推进。我国高校普遍设有主管全校信息技术资源的校级部门,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信息技术中心和网络服务中心等,但此类部门在很多高校被视为单纯的教学辅助机构或技术服务部门,只是被动地响应学校教学、科研与管理方面的技术需求(如精品课程建设、视频公开课制作等),鲜有高校从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远景与目标出发,从战略高度思考和规划信息技术对大学学术目标的实现可能产生的推动力量。以服务为导向作为高校信息技术部门的基本特征,在加拿大高校的信息化战略规划中并不少见,但更重要的是这些部门如何才能使信息技术在大学科研、教学、管理、社会服务和文化建设中更有作为,而不只是满足于做一名救火队员,忙于解决全校范围内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各种细节问题。因此,从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重新审视信息技术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提高科研水平、提高管理绩效、加强社会服务和增强文化意识就成为当前我国高校信息化实践深入发展的重要使命。以CIO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治理模式也是高校信息化战略付诸实践的重要制度保障。这一治理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CIO全面负责全校的信息化工作,有利于信息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同时CIO作为学校决策层的一员,又直接影响着全校信息技术的战略部署与实践发展。因此,变革我国高校传统的信息技术治理模式,以CIO引领和主导全校的信息化战略规划与执行,无疑有助于在战略层次上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同时,高校信息技术战略的制定与执行要围绕学校学术发展目标,既能响应学术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信息技术要求,又能借助信息技术的超前发展引领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创新与改革,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学术发展目标的最佳匹配。
- 上一篇:管理人员的行为准则
- 下一篇: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