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4-01-16 11:44: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市场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区别

篇1

关键词:资产评估,会计,公允价值

2006年,我国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对原有的会计准则做了新的改革,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被广泛的采用。新的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界定并未清楚,很容易同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的概念相混淆。资产评估领域一直未使用公允价值概念,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允价值与市场价值之间的关系一直比较模糊。公允价值与市场价值概念之间的模糊的原因,主要源于人们没有把会计行业定义的公允价值和资产评估中公允价值区别开来。用会计的公允价值概念与资产评估中的市场价值概念进行比较,似乎两者之间区别不大。然而,两者的区别还是很大的,下面我将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和会计中公允价值的异同做一简单的列举。

一、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和会计中公允价值的共同之处

公允价值是指理智的双方在一个开放的、不受干扰的市场中在平等、相互之间没有关联的情况下,自愿进行交换的价值。其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而不是其他主体对计量对象价值的认定。资产评估学与会计学中都有有关公允价值的定义,并且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有其相似之处。下面我将公允价值的概念在两个不同学科中的共同之处做一详细的比较与总结。

(1) 公允价值计量对象的综合性。

会计中的公允价值是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即资产有公允价值,负债也有公允价值。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同样包括资产和负债的内容,如企业整体价值评估中也包括负债的评估。

(2)对交易主体的规定相同。

从公允价值的定义中与市场价值的定义可以看出,二者对交易主体的规定相同,都包括了自愿买方和自愿卖方。其中"自愿买方"指具有购买动机,但并没有被强迫进行购买的一方当事人。该购买者会根据现行市场的真实状况和现行市场的期望值进行购买。"自愿卖方"是指不是准备以任何价格急于成交的出售者或被强迫出售的一方当事人,也不会因期望获得被现行市场视为不合理的价格而继续持有资产。

(3)都是某一特定日期的时点价值。

市场价值反映了评估基准日的真实市场情况和条件,既未反映评估基准日以前,也未反映评估基准日以后的市场情况和条件,公允价值反映的也是资产或者负债特定日期的价值。所以,在符合持续经营条件下,并且符合会计准则计量属性规定的条件时,会计准则下的公允价值一般而言等同评估价值中的市场价值。

二、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和会计中公允价值的不同之处

(1)前提条件不同。

会计中的公允价值是一种资产计量属性,它是建立在企业持续经营假设基础之上的。作为一种计量属性, 它的作用是客观反映持续经营中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既是一种行为目标,也是一种价值目标,它的作用在于明确资产评估的行为方向和工作目标。资产评估是在交易假设、公开市场假设、持续使用假设和清算假设等前提下进行的中介活动。从大的方面讲,资产评估的各种结果应该与评估的各种假设前提相匹配,而不仅仅是与资产的持续使用或正常市场条件相适应。从这个意义上说, 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的内涵和外延比会计中公允价值的内涵和外延宽得多。

(2)市场条件不同。

会计中的公允价值产生的市场条件是公平市场,而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既包括了正常市场条件下的公允价值, 也包括了非正常市场条件下的公允价值。由于资产评估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资产和各种各样的市场条件, 因此资产评估要评估处于正常市场条件下的资产,也要评估处于非正常市场条件下的资产,但不论评估什么样的资产和什么市场条件下的资产,给出与资产自身条件和市场条件相吻合的合理价值都是资产评估的第一要任。作为各种市场条件下资产合理价值估计值的抽象概括,公允价值在资产评估中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 会计中的公允价值只是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的一个典型,即正常市场条件下的公允价值的实现值。而对于资产评估而言,只要评估结果与被评估资产的自身条件、评估时的市场条件相吻合,且没有损害交易各方的正当权益,亦没有损害其他人的利益, 这个评估结果就可以被认为是公允价值。

(3)性质不一样

对于资产评估师而言,公允表明的是一种立场,表示评估师做出的评估报告是客观的、公正的、是经得起市场的考验的。然而,会计中的公允价值却是一种计量属性和一种计量方式,其在本质上有很大的区别,性质上有较大的差异。

(4)公允价值的表现形式不同。

会计中公允价值是一种组合计量属性,是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等计量属性的集合体。实质上也是把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评判标准。公允价值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它在时间维度上没有特定的导向,可以是过去的,也可以是现在的和未来的,因此历史成本常被称为过去时点的公允价值,现行成本和现行市价是现在的公允价值,而可实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是根据预期的未来现金流量估计的公允价值。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也是组合计量属性,但它的表现形式和会计不同。评估中的公允价值包括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市场价值是交易假设条件下与资产最佳用途对应的价值,显然,市场价值是以资产交易为假设前提的,但并不要求交易必须实现。最佳用途是指对某项资产而言,实际可能的、经合理证明的、法律允许的、财务上可行的并能实现该被评估资产最大价值的最可能用途。市场价值以外的价值是一系列不符合市场价值定义条件的价值形式的总称或组合,它的具体表现形式由于评估时的市场条件以及评估对象使用状态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

三、资产评估准则应当积极与会计准则相衔接

在实践中,不仅仅只有公允价值与评估价值有密切的关系,会计中的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与评估价值的密切程度也不亚于公允价值与评估价值的密切程度,但是在理论上很少有人把它们放在一起讨论,这说明我国资产评估界与会计界合作沟通不够。国际资产评估准则特别注重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衔接,在资产评估准则的每一项具体准则和指南中,都有与会计准则衔接的部分。如果我国不改变资产评估准则与会计准则衔接不够的现状,长期下去必然会导致会计和资产评估中的重复劳动,造成会计核算成本增加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1)建立专门针对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资产评估业务的说明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会计中广泛运用后,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资产评估业务范围加大,但是,资产评估准则中没有专门针对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资产评估业务的说明,这样会给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以财务报告目的的资产评估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会增加不同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评估结论的差异, 降低评估价值的公允性。

(2)完善原有的会计准则和资产评估准则

会计准则应当积极加强与资产评估准则的衔接,制定独立的会计计量具体准则,应包含下列内容;会计计量属于一项专业判断,在进行会计计量时可以借助专家工作成果;采用同类或类似资产调整确定公允价值时,调整系数可以借鉴资产评估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确定;运用估值技术获得公允价值的方法,可以采用市场法或收益法;估值应当由具有专业资产评估资格的注册资产评估师和评估机构完成;市场法和收益法的运用应以资产评估专业协会制定颁布的资产评估准则、指导意见等规范性文件为准。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2006

[2]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中国资产评估准则,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2005

[3]白冰,关于资产评估公允价值与会计公允价值的对比研究,会计论坛 2007

篇2

【关键词】资产评估,会计,公允价值,评估价值,市场价值

一、会计中公允价值的含义

会计中的公允价值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2006年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中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公允价值是指在计量日进行的正常交易中,市场参与者出售某一项资产所能收到的价格或转移某一项负债所愿意支付的价格。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十二条定义: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公允价格并不是交易发生时的实际交易价格,而是根据市场价格信息进行重新计量的价值。由于在一个公平交易的市场上有供求者,也有需求求者,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和需求竞价,从而使资产和负债的计量更能反映当时的真实情况以及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变化。

二、资产评估中公允价值的含义

与会计中的公允价值不同,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资产评估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会中介活动,它具备一项重要功能:为资产评估各方当事人提供合理资产价值咨询意见。资产评估对象的所有者和资产评估有关的其他当事人所需要的是注册资产评估师根据资产评估的客观依据对被评估对象进行客观、公平、公正的分析判断后估算出的合理价值。

确切地来讲,在继续使用假设下,评估师需要对被评估资产带来的预期收益进行估计,从而估算出被评估资产的价值。在非继续使用假设下,需要对被评估资产强制出售或快速变现的价格进行估计,从而估算出被评估资产的价值。评估人员在进行这些估算时,既要考虑市场价格因素,又要考虑评估当事人的接受程度。因此,这样估算出来的资产价值只能是一个评估各方当事人都可以接受的价值,即公允价值。

三、资产评估与会计中“公允价值”的相同之处

(一)公允价值计量对象相同.资产和负债都为资产评估和会计的公允价值计量对象。会计中的公允价值是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即包括资产中的公允价值,也包括负债中的公允价值。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同样包括资产和负债的内容,如企业整体价值评估中也包括负债的评估。

(二)交易主体相同。对交易主体的规定都相同,包括自愿买方和自愿卖方。自愿买方指具有购买动机且没有被强迫进行购买的一方当事人。该购买者会根据现行市场的真实状况和现行市场的期望值进行购买。自愿卖方是指不足准备以任何价格急于成交的出售者或被强迫出售的一方当事人,也不会因期望获得被现行市场视为不合理的价格而继续持有资产。

(三)二者都为时点价值。市场价值反映评估基准日的市场真实情况和条件,对评估基准日以前及以后的市场情况和条件都未做出反映,公允价值反映的也是资产或者负债某一特定日期的价值。因此,在符合持续经营和会计准则计量属性规定的条件下,会计的公允价值一般而言等同于资产评估价值中的市场价值。

四、资产评估与会计中“公允价值”的不同之处

(一)前提假设不同。会计的公允价值是建立在企业持续经营假设基础之上的一种资产计量属性,其作用是客观地反映企业持续经营资产的实际价值。而资产评估的公允价值是行为目标和价值目标,其作用在于明确资产评估的行为方向和工作目标。资产评估是在交易假设、公开市场假设、继续使用假设和清算假设等假设前提下进行的评估活动。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的内在意义和外延比会计中公允价值的内在意义和外延宽得多。

(二)市场条件不同。会计中的公允价值产生的市场条件是公平市场,而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包括正常市场条件下和非正常市场条件下的公允价值。由于资产评估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资产及市场条件,因此资产评估对处于正常市场条件下和非正常市场条件下的资产都要评估,但不论评估什么样的资产和什么市场条件下的资产,估算出与资产自身条件和市场条件相一致的合理价值都是资产评估最为重要的任务。会计中的公允价值仅是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的一部分,即正常市场条件下的公允价值的实现值。对资产评估来讲,只要评估结果与被评估资产的实际情况相吻合,且符合交易各方的正当权益,此评估结果可以被认为是公允价值。

(三)性质不同

会计中的公允价值和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性质是不同的。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表明注册资产评估师做出的评估报告客观公正,也经得起市场和各方交易者的考验。会计中的公允价值是一种计量属性和一种计量方式,其在本质和性质上都有较大的差异和区别。

(四)表现形式不同。

会计中公允价值是历史成本、可实现净值、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等计量属性的组合。公允价值在时间上没有特定的导向,可以包括过去和现在,也可以包括未来。确切地讲,历史成本可以被称为过去时点的公允价值,现行成本和现行市价被称为现在的公允价值,而可实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则是根据未来现金流量估计的公允价值。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表现形式和会计不同,评估中的公允价值包括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市场价值是交易假设条件下与资产最佳用途对应的价值,以资产交易为假设前提,并不要求交易必须实现。最佳用途是指该项资产可能用途,能实现该被评估资产最大的价值。市场价值以外的价值是则是指投资价值、在用价值、清算价值、残余价值。

参考文献:

[1]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用书编写组,资产评估.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葛家澍,窦家春,陈朝琳.财务会计计量模式的必然选择:双重计量.会计研究,2010,(02)

篇3

一、历史成本模式下生物资产确认与计量

与国际会计准则41号的基本思想一致,根据三个条件可以确认生物资产或农业产品,即控制权、经济价值、可靠计量。控制权是指企业必须拥有因过去事项发生的结果而拥有该生物资产的所有权或者控制权。经济价值是可以预期与该生物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流人企业。可以计量是指生物资产或农业产品的成本能够可靠的计量。生物资产准则第5号第六条规定:生物资产应该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第二十二条规定,有确凿证据表明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应当对生物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1)生物资产有活跃的交易市场;(2)能够从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生物资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估计。

按照历史成本进行人账,与其他非生物资产及农业产品的确认与计量没有区别,就会计方法上看,似乎资产确认和损益计价都比较简单,但显然不能体现出生物资产和农业产品的自然属性,即自然生长所带来的资产价值增值和损益变化。因此历史成本计价模式在使用方便的同时,则以损失会计报表对资产实际价值低估、会计期间的损益变化有失真实为代价。公司价值评估时,应该对历史成本计价模式下的会计报表进行较大调整。

二、公允价值模式下生物资产确认与计量

农产品的生长周期一般不超过一年的,在公开交易的市场上可以得到公开报价。对于生长期较长的生物资产来说,公允价值的确定难度较大。当生物资产无法在目前情况下确定市场价格或价格时,其损益的计量就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如2011年,某农场有100株某品种树,这100棵树已经生长了15年,这种树的成熟期为30年,成熟的树木最终成为房屋或家具的原料。农场的平均资本成本为6%。在交易市场上,只有成熟树木的原木木材才有市场报价,根据市场报价建立成树原木的公允价值。公允价格中不包括搬运到市场上的运输费用,不同年份相同等级的成树交易价格假设如下:

2011年12月31日的市场价格每支原木为:171元

2012年12月31日的市场价格每支原木为:165元

按照100支一捆批发原木,那么一捆成树原木的价值为:2011年为17100元;2012年为16500元。那么,从现在(2011年)开始计算,20年后农场的100株树成熟,这些资产的价值在资产负债表中可以这样估计:

在2011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上该项资产的价值为:

17100÷[(1+6%)]=5332

在2012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上该项资产的价值为:

16500÷[(1+6%)]=5453

在利润表中,生物资产按照最初确认的公允价值,减去当期估计的销售成本,形成当期损益,如果当期估计的销售成本超过资产限期的公允价值,则可能造成会计亏损。而且,在两个资产负债表日之间,生物资产公允价值的差异作为收益或损失,列示在利润表中。

在上述农场的案例中,两个资产负债表日下资产的公允价值不同,其差额为121元(5453―5332),应当作为收益列示在利润表中(除非事实表明这个增值已经无法实现)。有两个原因造成121元的收益额:市场价格变化的事实;树木在农场里不断成长的自然变化。具体分析如下:

(1)价格变化造成的损益,生物资产依然保持为上一个资产负债表日的自然状态,用当期价格计算的公允价值,减去上期价格计算的公允价值:

16500÷[(1+6%)]-17100÷[(1+6%)]

=5145-5332=187(元)(亏损)

(2)生物自然生长形成的损益,以当期价格进行计算,生物资产在当期生物自然状态以当期价格计算的公允价值,减去生物资产在上一个资产负债表日的生物自然状态以当期价格计算的公允价值:

16500÷[(1+6%)]-16500÷[(1+6%)]

=5435-5145=308(元)(收益)

篇4

关键词 所有者权益 会计计量 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所有者权益与资产、负债等共同构成会计等式,作为财务会计的基本要素,所有者权益计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决定了股东权益,并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影响作用。所有者权益价值体现了企业的股东利益,根据不同的价值属性,所采用的会计计量方式也不相同。所以要对所有者权益与会计计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了解,熟悉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区别。

一、所有者权益的会计计量背景分析

在传统的会计理论中,资产等于负债资产与权益资本之和的恒等式,在历史成本法的计量属性基础上,会计报表将不同时期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累加,从而实现会计恒等式,但是此恒等式要建立在币值稳定和平均生产力不变的基本前提,促进账面与资产价值保持协调。这种成本法体现的是将过去形成资产投入的成本作为基本的资产价值,所有者的账面价值是由资产与负债相减而来,也就是说,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是由资产和负债决定的。

现代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所有者权益的价值计量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企业的投入资本变成股票的形式,通过证券交易实现交易,因而影响所有者权益价值的因素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具体来说,企业的股票市价由股票的内在价值决定,同时也受到供求关系、宏观经济环境和企业的经营状况等因素的影响,而市场供求关系是主要的影响因素。通常来说,企业的股票市价会相对的高于账面价值。

导致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存在出入的主要原因是现行的会计理论所有者权益等式中没有考虑会计计量的影响作用,也就是资产和负债等不受时间的影响,是静态的等式,但是会计主体经营活动实际上是动态的,因而不能用静态等式进行会计主题动态的动态经营活动。其次,现行会计计量的所有者权益是一种可变的价值形式,在企业的经营状态下,更多的体现为一种预测式的会计计量。最后,会计计量所反映的所有者权益价值只是单纯的考虑了企业自身的影响因素,在实际的企业经营活动中,企业价值并不简单的由企业本身决定,而是通过市场交易完成,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现行的会计计量所有者权益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市场价值,提供的会计信息存在失真现象,不利于投资决策。在现行的会计理论公式当中,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体现了所有者权益价值的一个方面,在企业经营持续稳定的情况下,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和市场的差异实际上就是企业的商誉交换价值,因而在进行会计计量中,有必要对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所有者权益并不完全等于净资产的公允价值。

二、不同价值属性的所有者权益所利用的会计计量模式分析

根据企业的资产及负债的价值属性的差异,对所有者权益进行的计量模式也相应的有所不同。不同价值属性的所有者权益在价值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因而会计计量的方式要根据价值属性进行确定。根据其资产和负债属性来选用适当的会计计量模式对所有者权益的分析尤为重要,一方面能够充分考虑多当面的影响因素,真是的反映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另一方面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就当前的计量模式来说,主要有现值计量、市价计量、公允计量、重置成本计量以及历史计量等多种模式。

(一)现值计量。

利用现值计量进行所有者权益价值分析,是在资产属性体现资产有用价值的情况下,根据资产的预计到使用中的未来净现金流量通过折现的金额体现,对所有者权益价值的属性,是一种内在的投资价值体现。

(二)市价计量。

市价计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市场价值规律和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所体现的是企业的资产和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的交换价值,通常情况下,根据会计核算来进行当日的会计要素市场价格计量。

(三)公允计量。

在所有者权益价值的计量中,公允价值计量是在资产属性体现交换价值的前提下运用的。在公平的市场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在熟悉交易环境的情况下,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偿清的价值金额计量,其中所有者权益所体现出来的价值便是双方的交换价值,是所有者权益的市场价格形式。在实际的公允价值计量过程中,一般采用的是现值计量和现行市价计量等方式,而现行市价计量为首要顺序,因此在公允计量模式下,所有者权益价值属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混合式的价值属性,也就是说公允价值计量在理论上与计量模式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四)重置成本计量。

重置成本计量是通过表现资产重置价值的属性模式,根据购买相同的或者相类似的资产所支付的现金进行的金额计量,重置成本计量多体现的是企业的资产属性,体现的是相同所有者权益支付金额的价值,其所对应的所有者权益价值是重置价值。

(五)历史计量。

历史计量主要是针对企业投资来说,所体现的价值属性是资产属性中的资产投入价值,也就是资产投资的成本价值,对应的所有者价值属性是投入价值属性,是过去投资者通过不同时期投入资本的累加。

因而在所有者权益价值的属性不同的情况下所采用的会计计量方式也有一定的差异,因为尽量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资产和负债价值都有很深的影响,同时对所有者权益的价值也有一定的影响,因而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会计计量模式进行所有者权益价值体现很有必要。

三、所有者权益价值的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分析

所有者权益价值的跨及计量通过通过财务报告的形式进行分析,因而在计量中要着重关注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促进正确的评价和决策。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所有者权益价值计量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首先,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要根据统一时期的市场价格进行计量。由于会计要素在不同的时段内呈现不同的价值,因而在计量中,不同时期的价值没有可加性和可比性,导致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市场的实际价格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中,所有者权益价值计量不等于简单的成本计量,而是将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变为可动性的价值形式,在所有者权益的反映当中,公允价值在计算利得与损失利润的时候,所有者权益价值的变动便是企业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变动,也是所有者权益价值的现行价格表现形式,于是形成恒等式中的市价是负债市价与所有者权益市价的总和。但是,在会计计量反映所有者权益价值过程中,并不总是股权市价,对上市公司来说,股权价值是股票的市价,但是对于非上市公司来说,股权价值不完全是股票市价,而是通过综合的技术评价之后,确定所有者权益真实的价值。如果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喜爱所反映的所有者权益价值并不是真是的会计信息,那么投资者在评判和决策过程中必然遇到难题。

其次,公允价值计量体现的价值属性是成本与市场价格之间的价格。总的来说,通过公允计量模式进行的所有者权益价值计量,所反映的价值属性不但是成本价值、交换价值和在用价值,更是一种谓语市场价格与成本的价格,与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属性有一定的背离,导致计量模式与使用价值属性没有保持一致,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公允价值计量所体现的是企业资产而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价值之间的交换价值,需要采用单一的市价计量进行公允价值计量,而不能通过混合式的模式完成,特别在市场价格不确定的情况下,适当的采用技术方法进行估价,保持价值的一致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所有者权益价值体现的是企业股东的权益,针对不同价值属性,所采用的计量方式有一定的区别,所以要根据所有者权益体现的实际价值来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计量。特别是现行的公允价值计量,要根据所有者权益的属性与计量模式之间的逻辑性,准确地把握所有者权益的市场价值。

(作者单位:平高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尉然.所有者权益价值会计计量问题探讨.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03期,2010.

篇5

【关键词】 顺周期效应; 公允价值; 历史成本; 盯市会计

2008年的金融危机引发了理论界、实务界和金融界对公允价值的质疑和激烈辩论。辩论的焦点主要围绕公允价值是否是金融危机的根源和其顺周期效应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虽然国际经济已将进入后危机时代,但金融业仍然面临着资本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伴随着去杠杆化的趋势,其被迫出售资产的事件仍时有发生。因此,为避免顺周期效应的再次发生,深思这些问题,理清其脉络,不仅有助于后金融危机时代一些问题的解决,而且还关乎着公允价值未来的命运和金融改革的方向。对此,我们应当思考:顺周期性是否是公允价值的必然属性,它给我们什么启示?

一、文献回顾

葛家澍、窦家春(2009)认为:“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属性,但当前必须进行适当的改进,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要求”。陈琼(2009)指出:“公允价值会计的许多争论是源于没有弄清公允价值的概念和目的……现实中不存在最优的会计准则,因此准则制定者不得不根据环境进行权衡”。徐玉德(2009)认为:“现行会计规范中缺乏对公允价值使用的有效控制、实务界的不正当使用,直接影响了公允价值的实施效果,但它并非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于永生(2009)研究发现:“对于金融工具,全部按公允价值计量是提高金融机构财务报告透明度,改革当前金融工具财务报告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对于顺周期效应他还指出:“顺周期效应应归因于财务报告与金融资本监管政策的关联性,而不是公允价值会计本身,采用废止公允价值的方法来应对该问题不是一个恰当的策略”。对此,黄世忠(2009)通过银行的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分析了顺周期效应的产生机制,通过资本监管、风险管理、心理反应分析研究了顺周期效应的传导机制。plantin etal (2008)研究分析了历史成本和盯市会计(marking-to-market)的优劣,认为:“历史成本在信息反应上是无效的,虽然盯市会计在信息反映上是有效的,但却增加了无关的干扰因素从而加剧了价格的波动”。allen and carletti(2008c)和plantin,sapra,and shin(2008a)也指出是市价会计加速或放大了顺周期效应。在plantin,sapra,and shin(2008b)中他认为公允价值具有顺周期效应。同时wallison(2008)明确指出:“公允价值会计不仅在经济萧条时造成资产价格的非理性下跌,而且在繁荣时期也自造资产泡沫,具有鲜明的顺周期效应的特征”。

以上的研究文献表明:学术界虽然对于公允价值与顺周期效应的研究虽然较多,但对于公允价值到底是否是顺周期效应的根源却非常模糊,当然对于顺周期效应到底是否是公允价值的必然属性也没有回答,因此对于公允价值的应用和发展的指导作用也有一定的局限。

二、公允价值与顺周期效应的含义

到目前,在许多学者的研究中已基本确定公允价值并非金融危机的根源,但同时也指出了公允价值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把公允价值和顺周期效应联系起来,潜在的认为顺周期效应就是公允价值会计的必然属性,二者是紧密相连的,这也是公允价值备受关注的主要原因。但是仔细分析不禁会质疑:公允价值与顺周期效应直接相关吗?公允价值会计必然要伴随顺周期效应的产生吗?

(一)公允价值

对于公允价值的含义,截止到2009年,fasb在《sfas157》中定义为:在计量日,市场交易者在有序交易中,销售资产所收到的或转移负债所支付的价格(exit price)。iasb也在2009年了《ifrs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市场参与者之间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转移一项负债将会支付的价格(exit price)。asb在《财务报告准则no.7——购买会计中的公允价值》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指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在一项公平交易而不是在强迫或清算拍卖交易中,交换一项资产或一项负债所使用的金额。我国《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中对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由上可知,虽然各国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各不相同,但其中都同时包含了几个要求:自愿的交易;公平的交易;有序的交易和基于市场的交易。

自愿的交易是指交易双方在完全了解相关信息,出于自身意愿的情况下进行的交易。它是存在于交易双方的一种判断行为。当存在活跃市场时,市场价格就代表了双方自愿的价格;当不存在活跃市场时,双方可以根据成本、交易费用、预期收益等状况进行权衡定价。所以,此时的价格不一定是公平的。公平的交易是指交易价格能正确反映资产或者负债的真实价值的交易。因为有交易费用的存在,使得这里的公平并不是价值在交易双方的等值转移,即绝对的公平,这里的公平应该是近似或者相对的公平。有序交易是指计量日现在的情况。它意味着市场参与者意欲交易的资产或转移的负债已经在市场上存在相当一段时间,而这种交易是按照惯例的,正常的商业活动所进行的交易,而不是被迫的或者抛售的强迫交易。所以在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时,由于传染效应(contagion effect)和错用盯市会计(mark-to-market)所使用的资产或负债的价格严重偏离了其内在价值,这时的价格已不能称作是公允价值,只能称作估计价格或者现时市场价格。金融机构在最低资本监管的压力下进行的资产出售也属于被迫交易,而不是公允价值所要求的有序交易,因此交易的价格信息就不符合公允价值的概念和范畴。

(二)顺周期效应

顺周期效应简单的讲就是在市场活跃时,市场价格往往导致资产的价格被高估;在市场缺乏流动时,市场价格往往导致资产的价格被低估,甚至严重被扭曲。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市场处于流动性不足,许多持有次贷产品的金融机构依据盯市会计确认了大量的资产减值损失,但迫于金融资本监管的要求,资产的大幅度缩水便引发了追加保证金和抵押资产的压力,如果这些金融机构无法从市场上迅速获得短期资本补充,就必须被迫在非流动市场上低价出售其所持有的次贷产品和其他资产,在传染效应的作用下,其他金融机构就会根据这个较低的价格出售他们所持有的资产。此时,众多投资者甚至金融机构必然会发生恐慌,造成大量的更低价的抛售,进而使得资产的价格出现新一轮下跌。接下来又会在资本监管的要求下,引发资产价格再一次下跌的恶性循环:资产价格下跌计提跌价准备资本监管要求更多的保证金资产大量抛售资产价格进一步下跌。这就是所谓的顺周期效应。

三、顺周期效应的产生与传导机制

(一)顺周期效应的产生机制

1.公允价值与盯市会计的区别。盯市会计指在计量金融资产时采取逐日盯市。由上面对公允价值的分析可知:当存在活跃市场时,可以通过市场获得持续性的价格信息(盯市会计)反应资产和负债的内在价值,此时运用盯市会计就能近似地计量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但此种情况并非绝对,因为在市场活跃时期经济的繁荣可能会增大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和杠杆比率,从而会刺激资产价格的上涨。所以即使市场活跃时盯市会计也有可能不能代表资产的公允价值;当市场处于非流动时,此时资产价格的确定方法是根据模型确定的(mark-to-model accounting),关于这一问题,在sfac no 7中,fasb也指出,通过折现现金流量模型确定的现值并不符合公允价值定义,与公允价值不一致,但它同时特别强调,“会计中初始确认和新起点计量使用现值的惟一目的,是估计的公允价值。但笔者认为这种“伪公允价值”既不是公允价值又不是盯市会计。由此可知,公允价值和盯市会计是有区别的,公允价值的范畴应该大于盯市会计,所以利用盯市会计并不能在所有情况下都能反映资产的公允价值。

2.盯市会计—公允价值的滥用。在金融危机中,市场处于非流动状态,金融机构的管理层仍然运用盯市会计替代作为资产的公允价值,此时的价格信息已经不是公允价值信息。仔细分析顺周期效应的脉络就会发现,这其中并不是公允价值与监管政策的原因,而是管理层对公允价值的错误运用,即盯市会计与监管政策的原因。当市场不存在该资产或相关资产的参考价格时,准则要求运用估值模型确定资产的价格。那么当市场中的投资者出现心理恐慌时,即使我们假定模型是正确客观的,这些估值参数却不可能是客观真实的,当然也不可能是公允的。所以运用相应的估值模型确定的价格信息最多只能称作是估计价格,并且这个价格还可能会严重偏离资产的价值,所以它也不能称得上是公允价值。当市场上一部分投资者均如此报价时,剩余投资者就会利用这个价格信息作为资产的公允价值,出现传染效应。此时金融机构的管理层仍然利用盯市会计计量金融工具就会导致投资者的心理恐慌甚至是“羊群效应”。纵览整个过程,管理层对会计政策的不恰当运用才是顺周期效应的一个重要根源。

此时应该用怎样的计量属性和计量方法去客观真实地计量这些资产的价值,金融危机前各国准则都没有一个完善的规定,对于盯市会计也缺乏明确的概念和应用条件,因此造成了准则的真空,使得金融机构在缺乏相应市场时运用盯市会计,造成资产价值低估甚至无从着手。从这个角度上说,顺周期效应应该是会计准则的一种经济后果,而不是公允价值的后果。

(二)顺周期效应的传导机制

1.金融衍生品链条过长。顺周期效应的传导放大和金融工具无限创新,金融衍生品链条过长有一定关系。在这里引用“牛鞭效应”(bullwhip effect)的传导放大机制来解释顺周期的传导放大机制。“牛鞭效应”原指因企业销售链中各级销售商的人为放大作用,使得厂商面临的需求量已经远远大于顾客的需求量。当次贷危机爆发之时,由于金融市场中衍生品过于复杂,投资者发现他们已经看不懂企业的报表信息,这会造成两种结果:一是财务报表的透明度严重下降;二是投资者心理更加的恐慌。顺周期效应在这两种因素的作用下,随着金融衍生品链条不断变长,顺周期效应就会越来越大。这种放大效应并不是各个链条环节的简单相加,而是相乘甚至是以指数的形式弥漫全球,使得顺周期效应的影响程度更深,范围更广,并最终使次贷危机演化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2.投资者的心理。投资者心理对于顺周期效应的作用机制可以通过“羊群效应”(herd effect)深刻地解释。所谓的“羊群效应”主要指所有个人的理性行为所导致的集体的非理性行为的一种非线性机制。在市场处于非流动状态时,市场上的信息是不完全的,这使得许多个体投资者很难对某项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形成合理的预期,只得通过“引导原则”(guiding principle)观察周围个体的行动,并实行盲目跟从的行为。最终所有个体的行为和预期将趋于一致,同时抛售自己的资产,使积聚的系统风险爆发出来,引发资产的盯市价格大幅度“跳水”,市场出现剧烈波动,甚至崩溃。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许多的个体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在资产价格出现下跌时,正是同时做出了同样的心理反应和行动—大量抛售资产,才产生了“羊群效应”,并最终出现了顺周期效应,对金融系统的稳定注入了极大的破坏力。

3.监管政策的呆板。金融行业是一个国家的命脉,金融系统的稳定不仅关乎着这个国家内每一位公民的切身利益,而且还关系着这个国家经济的有序运行。因此,每一个国家都把金融系统的稳定作为金融监管的第一目标。在现实生活中对金融的监管,主要是通过资本充足率来实现的,以防止金融机构的机会主义和道德风险,确保对存款用户的支付能力,从而起到稳定经济的目的。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数字,并且无论是在经济繁荣期还是衰退期都是保持不变的。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当市场处于非流动时,许多金融机构依据盯市会计确定的资产减值损失全部计入了当期损益,金融资本大幅度“缩水”,致使自己为了满足资本监管的要求被迫低价抛售资产。顺周期效应正是通过这一呆板的监管政策进行传导的。

据以上分析,顺周期效应的传导机制更准确地说是一个经济问题,从某种角度也是会计计量—盯市会计的问题,而不是公允价值的原因。因此,从顺周期效应的产生机制和传导机制综合来看,公允价值和顺周期效应并没有明显的直接关系,顺周期效应并不是公允价值的必然属性,它只是管理层不恰当的运用盯市会计、准则的真空、投资者心理、监管政策的呆板等一些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四、给我们的启示

(一)后危机时代我国应根据国情谨慎推行公允价值

我国的资本市场正处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推广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应用的范围可以增加财务报告的相关性,帮助报表使用者更好地做出决策。但是,鉴于目前还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资本市场还没有完全恢复,并不能随时获得持续性的价格信息,相应的公允价值与顺周期的影响仍然存在,在引进公允价值时要谨慎选择,不能盲目追求,更不能一步到位。另外,公允价值在理论上的研究应该及时跟上经济的发展,根据形势的变化综合权衡经济的需要、可靠性与相关性,对公允价值的应用进行修订,并将其和历史成本进行具体有效的结合,以达到为经济服务,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的目的。

(二)对我国会计准则及时进行完善,预防后危机时代顺周期效应再次出现

金融危机虽然对我国的金融和实体经济影响不是很大,但也应该看到对公允价值会计带来的冲击。因此,应根据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认真反省本次金融危机给公允价值会计带来的影响,及时修订和完善会计准则,从而预防后危机时代出现类似问题,服务于未来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要认清公允价值和盯市会计的区别和联系。既不能盲目地在任何情况下均将盯市会计作为公允价值,也不能不加区分地只运用盯市会计确认金融工具的价格。在市场活跃时运用盯市会计具有一定的公允性,这时可以将其作为参考确定金融工具的价格,但是当市场流动性不足时,就应该舍弃市场价格,更多地采用摊余成本计量属性或者以摊余成本信息为基础的估计价格。为了增加估值的准确性,对摊余成本信息在其期间内可以进行平均化处理,对其相关的估计参数也可以选择特定时点或者特定期间加权平均的参数。此时的特定时点或者特定期间应该能代表金融资产公平价格的时点或期间。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可以允许部分金融资产重分类为按摊余成本计量。另外,还应该对活跃市场进行界定,以使准则更具体、更明确、更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

2.明确公允价值的地位,理清与其他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目前在我国会计准则中虽已经引入公允价值,但不仅公允价值的定义不全面、不准确,而且在具体准则中公允价值的逻辑基础和价值基础也不相同。突出表现为: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价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同时作为计量属性,它们之间的关系交叉重叠,比较混乱。这虽然在目前能增加信息的有用性,但这些仍未凸显的潜在缺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必然会造成实务中具体操作的困难和混淆,在企业财务报表中成为管理层利润操纵的工具,也增加了报表使用者分析报表的复杂度。因此,准则和理论界应该进一步探讨公允价值的含义,并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逐步明确公允价值的地位,理清它与其他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增加准则的简明性、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

3.明确市场处于非流动时资产价格的计量问题。我国金融资产的计量分为市场价格、同类相近市场价格和估值模型价格三个层次。当公允价值计量按估值模型确定时,人们不禁质疑:此资产价格在多大程度上代表资产的公允价值?这个问题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对此,准则应当明确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条件。另外,在进行三级估计时如何运用模型确定资产价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规定的仍不明确,具体操作也缺乏详细的指南,可操作性比较差。对此,fasb、iasb和imf关于相关参数(假设、信用、风险、利率、汇率等)的选择、相关估值模型的确定以及这些模型和参数的披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措施都值得我们借鉴。

4.改进减值测试的方法和扩大减值测试的期间跨度。在减值测试的方法上可以剔除流动性这些非信用风险因素的影响。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金融资产在市场流动性不足时其价值被严重低估,从而能够减少资产减值的计提,避免顺周期效应的发生。当减值测试的期间较短时,市场处于短期流动性不足就会计提大量的资产减值;当市场恢复活跃时又会大量的恢复资产的账面价值,这样不仅会造成公司在市场流动性不足时的困难,也会造成企业利润表明显的“假象”波动,给投资者造成双重打击(流动性不足时的打击和利润表波动的打击),导致投资者心理的恐慌。但是,当扩大减值测试的期间时,就会避免市场暂时性流动不足的影响,从而避免顺周期效应的发生。

(三)在后危机时代,调整、强化金融监管,加强与会计的协调

众所周知,从监管的层面改变、强化监管的措施并加强与会计的协调是应对顺周期效应的重要措施,具有标本兼治的效果。因此,可以在金融系统中引入许多逆周期措施,确保金融系统更加稳健。如:动态资本充足率、动态拨备制度、改变以财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单一的资本监管、改变减值损失计提方法、设定杠杆比率限制等等。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借鉴fasb、iasb、fsb、fsa和imf的研究成果,他们提出的措施全面且深刻。

对顺周期的应对并不单单是会计计量的问题,更是一个经济问题,只有二者进行协调,从更高、更广的视角去看待会计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的作用,才能在总体上促进会计的发展,促进经济平稳度过后危机时代,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

【主要参考文献】

[1] allen,f.,and e.carletti.2008a.mark-to-

market accounting and liquidity pricing.journal of accounting economics,45(2-3).

[2] allen,f.,and e.carletti.2008b.shoul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mark-to-market? banque de france financial stability review:1-6.

[3] 于永生.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9(9).

[4] 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及其应对策略[j].会计研究,2009(11).

[5] 陈旭东,逯东.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会计:源起、争论与思考[j].会计研究,2009(10).

[6] 葛家澍.公允价值计量的定义问题——基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157号《公允价值计量》[j].财会学习,2009(1).

[7] 陈琼.公允价值会计争论述评[j].财会通讯(综合,上),2009(12).

篇6

【关键词】权益性金融资产;归类;影响;监管

一、研究背景及其研究目的

财政部于2006年2月了新《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在这一变革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成为最大的亮点。作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的代表性领域,权益性金融资产的会计核算体现了新企业会计准则理念的核心变化,并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增减和股票市价的涨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不同的权益性金融资产的会计核算方法不同,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影响存在差异,但新准则没有明确界定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划分标准。某项金融资产的具体分类,主要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投资目的等因素,这为企业管理层对权益性金融资产的归类留下了选择空间。

二、权益性金融资产的范畴

(一)权益性金融资产的内涵

金融资产是金融工具的资产化形式,是对负债性金融工具或权益性金融工具投资的结果。本文所称的权益性金融资产,是指企业对股票及其他权益性金融工具投资而形成的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归在“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两个项下。其中,归属于“交易性金融资产”项下的权益性金融资产,主要是指企业准备在近期内出售以赚取差价而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基金等;归属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项下的权益性金融资产,主要是指企业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的金融资产。

(二)权益性金融资产与长期股权投资的联系与区别

权益性金融资产的“镜像”是股票及其他权益性工具,与资产负债表上的“长期股权投资”同属于股权投资,且上市公司的部分权益性金融资产就源于股权分置改革后取得流通权的原非流通股。两者的会计核算方法有本质上的区别,最显著的区别是:不管是交易性金融资产,还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期末的账面价值都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报告,确认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长期股权投资在持有期间,根据表决权比例、对被投资单位的实质性影响等标准进行划分,分别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进行核算。

三、权益性金融资产的归类影响分析

对某项资产的归类偏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项资产的归类对公司本身的影响。下面笔者通过比较分析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以及会计处理差异对公司会计指标、全面收益、所得税、股票价格等方面的影响,以对管理层的归类偏好做出判断。

(一)会计处理比较

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同属于金融资产,都在活跃的市场上有报价,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它们的会计核算方法适用于独立的具体准则——《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两者的会计核算有以下异同:

一是初始计量时,交易性金融资产将交易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交易费用作为初始成本入账。二是期末,两者都按期末公允价值调整账面价值,但交易性金融资产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公允价值的正常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交易性金融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下跌重大或属非暂时性时,需计提减值损失,减少账面价值;在计提减值后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又上升时,如果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属于对负债性金融工具投资,则冲减原计提的减值损失(不在分析范围),如果属于对权益性金融工具投资,增加资本公积。三是处置时,两者都须将累计公允价值变动转出,但交易性金融资产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转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从“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转出。

(二)会计处理差异的影响分析

1.对会计指标的影响

如果不考虑取得时所发生的交易费用,一项权益性金融资产被归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与被归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对不发生减值的持有期间的利润有差异,对减值期间及处置时的利润没有影响。当所持有的权益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上升时,金融资产不存在减值,如果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导致当期利润、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上升;如果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只会导致投资企业的净资产、每股净资产的增加,不影响利润指标。处置时,两种归类方法确认的投资收益总额都等于出售价格与初始投资成本的差额,且投资收益的大小都受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变动趋势的影响。在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下,会使出售当期的投资收益大幅增加,每股收益大幅上涨;反之,在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持续下跌的情况下,会使出售当期的投资收益大幅减少,每股收益大幅下跌。处置时两种归类方法所确认的投资收益的唯一差异来源于取得金融资产时对交易费用的处理差异。由于取得投资时的交易费用是一次性的支出,且金额一般不大,在本文的分析中忽略不计。

2.对全面收益的影响

(1)全面收益的含义:企业的全面收益是指“在报告期内,除与所有者之间的交易以外,由于其他一切原因所导致的净资产的变动”,包括公司的经营损益、持有资产的未实现和已实现的利得和损失。其中,公司的经营损益是指传统的会计利润;持有金融资产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是指在持有期间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上升和下降,也包括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计提的减值损失;持有金融资产的已实现利得和损失是指从取得至出售金融资产所确认的投资收益,包括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发生的交易费用、持有金融资产取得的应收股利、出售金融资产时收入超过账面价值的差额及转出的累计公允价值变动。

(2)全面收益的计算

全面收益=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投资者投入+向投资者的分配=(期末的资产-期末的负债)-(期初的资产

-期初的负债)-投资者投入+向投资者的分配

全面收益的计算基于企业的资产、负债的变动,体现了新准则的资产负债表观,有别于传统的收入、费用观的会计理念。交易性金融资产对取得投资时的交易费用作费用化的处理方法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交易费用作资本化的处理方法,只影响取得金融资产当期的全面收益,不影响以后各期的全面收益的大小。另外,利润表的损益最终会结转到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项下,如果不计所得税,则交易性金融资产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的处理方法也不影响全面收益。因此,采用全面收益评价公司的绩效,可减少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应以全面收益作为会计监管和市场监管的一个基础性指标。

3.对所得税的影响

(1)公允价值变动对当期和未来期间应交所得税的影响分析。税法规定:资产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待处置时一并计算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因此,某项金融资产归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还是归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不仅不影响当期应交所得税的大小,也不影响未来期间的应交所得税。因为不管是交易性金融资产还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时确认的损益都等于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后的差额加上原计入损益或资本公积的累计公允价值变动,实际上等于处置收入扣除初始入账成本的差额,因此,不管归类为何种权益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对未来期间的所得税没有影响,即两种处理方法的递延所得税相同。2)资产减值对当期和未来期间应交所得税的影响分析。交易性金融资产不需计提减值,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下跌严重或属非暂时性时,需将公允价值的下跌作为减值损失,计入损益表。税法规定:除应收账款按期末余额5%。计提的坏账准备允许税前扣除外,公司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在发生实质性损失前不允许税前扣除。税法对资产减值的处理与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处理相一致。因此,虽然新准则对这两种权益性金融资产是否计提减值的规定不同,但不同的归类不会带来所得税的差异。

(3)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分析。新准则规定,所得税会计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根据会计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计算“暂时性差异”,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包含当期应交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两部分,由于不同归类不影响当期应交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因而也不影响所得税费用。

可见,虽然人为因素可以操纵计入损益表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和“资产减值损失”的大小,但不能因此调节所得税。所得税是公司的一项重要费用支出,由于权益性金融资产的归类不影响公司所得税,由此可排除公司借助改变权益性金融资产归类进行税收筹划的动机。

4.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新准则下,权益性金融资产的不同归类对公司会计指标的影响有差异,但这种会计信息的差异只是会计政策选择的结果,并未实质上改变公司的内在价值。如果资本市场是强有效的,权益性金融资产的不同归类不影响公司的股票价格,但在资本市场有效性不强,人们识别、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不高,只能简单使用少数几个财务指标进行决策的情况下,这种由会计政策选择引起的会计指标的差异传导到资本市场,对公司的股票价格、关联公司的股票价格乃至整个股票市场可能产生深刻的影响。

有众多中外学者关于会计信息有用性的研究表明:会计信息有助于投资者预测公司收益、评估股票价值并做出买卖决策。有不少学者通过数据检验证明:每股净资产或每股收益的变化,对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产生影响。还有价值相关性的实证检验结果进一步表明:每股收益对公司股票价格的解释能力大于每股净资产及其它财务指标的解释能力。如曹国华、赖苹2006年的研究《净资产、剩余收益与股票定价: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研究》中得出的结论:当期的每股净资产对股票价格的解释能力较弱,当期的每股收益对股票价格很有解释能力,未来的每股收益对预测股票价格没有太多帮助。

据此推测,在一定条件下,当股票的二级市场价格上升时,为了提高公司的营业利润、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以至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持股公司更倾向于将长期股权投资归类为权益性金融资产,或将权益性金融资产归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而当股票的二级市场价格下降时,持股公司更倾向于将权益性投资归类为长期股权投资,或将权益性金融资产归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但前提条件一是持股公司认同有关资本市场的会计信息有用性、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结论;二是会计利润指标、市场价值指标在评价经营者业绩时权重适当;三是持股公司对股票市场有合理的预期。显然,股票市场价格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受宏观政策、资金的充裕程度、投资者的心理预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持股公司难以预测所持有的股票的价格走势,而其他的两个前提条件是否能满足还有待验证。由此推断,管理层不存在明显的借助权益性金融资产的不同归类影响公司股票价格的动机。

篇7

一、公允价值会计理论概论

1.公允价值计量理论与存在的难题。公允价值计量得到重视是源于现代市场经济金融业的规模膨胀带来的会计计量信息不稳定的缘故,由于金融衍生品的泛滥,金融衍生品的价格估值成了重要问题。而一件现代金融衍生品的市场价格不太可能通过其历史的交易价格进行估值,而必须在不断变换的物价环境中,通过交易双方共同进行协商达成统一的估价,即公允价格,SEC主席布雷登也因此认为公允价值是唯一能用以合理估算金融衍生品的计量属性,甚至是唯一的计量属性。而公允价值在计量不稳定的金融衍生品的作用下,也进一步揭示了会计的本质属性是通过货币形式以计量来反映企业的实际财务盈亏状态的工具。而公允价值会计理论也进一步驳斥了所谓的有效市场理论提出的会计信息有用论。然而公允价值计量理论也面临着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由于实际价格是由许多因素综合影响的,而公允价格的确定的难点就在于对各种因素的考虑是否全面,因此单纯的现值计量是不能满足公允价值计量需求的。同时公允价值计量量即使是现行市场价格计量也面临两个难题:一是现行市价获取不全面,部分交易在进行初始计量时没有可以用以记录的交易市价,二是已经完成交易的市价仍然在随着市场行情变动,导致市场价格的后续会计记录很不稳定。公允价值的会计模式虽然相比历史成本的会计模式要更为全面,但是仍然有很多难题需要克服。

2.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特征。公允价值的产生背景是金融也的扩张导致的金融衍生品的泛滥,最根本的原因是不稳定的物价的持续变动,而会计的根本职能就是如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价值的整体状况,因此公允价值计量便会随着不断变动的市场价格而如实地调整账面价格使之能达到一致的状态,因此公允价格的这种特征又被称作为盯市价格。与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不同,公允价值会计模式有自己的独特优点。第一,会计信息可靠性。公允价值会计模式在面对繁杂的金融衍生品的价格计量时始终坚持以市场价值为基准进行计量估算,这样避免了以历史成本进行计量金融衍生品价格造成的扭曲会计信息的问题。第二,会计信息及时更新。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属于相对静态的价格反映形式,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要求计量设置不同的时间节点如实反映不断更新的市场价格,确保账面记录同实际市场价格的吻合。第三,会计信息的功能性。相对于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公允价值计量会计模式更能发挥其会计功能,在如实反映不断变动的市场价格的基础上,真实反映市场主体的资产状况,发挥会计的本质功能。第四,会计信息的变革性。公允价格计量可以有效地解决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带来的虚实账户分裂问题、资产负债与收益表分裂问题,将资产负债与收益表重新在客观可靠的会计信息基础上有机统一。

二、公允价值会计模式与当代会计理论体系的冲突

公允价值与当代会计理论体系存在诸多冲突。公允价值会计在某种程度上其计量准则与现在的会计理论系统存在矛盾之处。公允价值会计模式强调市场价格计量和动态化计量,然而这种公允价值会计理念与现代会计理论体系存在诸多冲突之处。第一,会计目标的冲突。公允价值计量的目标是追求最能反映市场价格的真实会计信息,然而当代财务会计目标追求的理念与公允价值追求不同,其认为会计并非是如实反映市场价格,相应地应该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参考以便干预价格。公允价值会计即使也宣传自身希望真实的会计信息能为使用着的决策提供参考,但是其追求的真实信息与决策实际上没有关系。第二,会计计量节点的冲突。公允价值会计强调对现行的市场价格的计量并动态地持续地反映市场价格的变化,其计量旨在与如实反映市场价格,当代会计理论体系则强调会计计量要对未来的市场价格进行计量评估,强调未来的经济状况和利益,与公允价格的现行理念有冲突。第三,会计计量重点的区别。会计信息一般其相关性和可靠性不可同时考虑全面,公允价格计量则侧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的保障,而当代会计体系则更侧重于相关性的考虑。第四,当代会计理论体系强调了包括现行价值、成本和历史成本等多种属性的会计计量元素,而公允价值计量则抛弃了其他相关的属性,并以如实的公允价格全面取代历史成本等计量属性。第五,会计逻辑的不同。FASB建构的会计理论认为,会计的理论建构逻辑应该是四大环节,首先把为企业决策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为目标,其次为完成有用会计信息目标首先保障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其次是可靠性,然后对会计要素根据需求进行分类反映,最后按照历史成本属性进行会计计量。相应地,公允会计的理论建构逻辑则相反,首先会计计量以如实反映市场价格的真实计量信息为重心,然后依据真实反映需求对会计计量要素进行分类反映,最后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属性进行会计计量。

三、公允价值会计模式对完善当代会计理论体系的启示

篇8

一、虚拟经济与财富观念的转变

经济学是研究关于财富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科学。但对于到底什么是财富,经济学家却有不同的看法。财富是否就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或是实实在在的金银?历史上,不同的经济学派都提出了他们的财富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认为财富应该是物质的。现今主流西方经济延承了这一传统,认为把效用作为财富的本质属性。马克思认为财富具有物质内容与社会形式二重属性。在商品社会,商品就是财富的基本存在形式。商品一般具有物理形态(更一般来讲具有效用)和社会价值形态。在马克思看来,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价值是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存在的。因此,财富在马克思看来更多的其社会属性决定的,可以是无形的、虚拟的。

马克思的财富观无疑是正确的,这与现今社会经济出现的“财富倒金字塔”现象相一致。从个人角度看,家庭所拥有的资产中,金融资产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据统计,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金融资产在一个家庭财富中所占的比重已超过50%。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正经历着个人家庭财富从价值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到股票、存款、债券、房地产等占重要地位的变化。从宏观上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进入全球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经济中出现了大量的虚拟资产。这些虚拟资产的增长速度惊人,数十倍高于实际资产或物质产品。不断形成以实际资产或物质资产为底部,上面是商品和真实的贸易,再上是名义的股票、债券、商品期货等,最上面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头重脚轻的“财富倒金字塔”。

财富观念的转变与虚拟经济的兴起紧密相关。虚拟经济是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的,它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必然产物,是市场经济的高级形态。它产生于实体经济,又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运行。虚拟经济下,资本增值的本质得到最彻底、最直接的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整个社会中的虚拟财富的比重越来越大。这种纯以价值形态存在的财富形式相对实物形式的财富更能体现市场经济下财富的本质属性,即财富的社会性。事实上,我们持有的“股票”等金融资产可能只是一张纸,或一个符号,但是它却实实在在的存在。我们相信它的存在是依据市场的存在而存在。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可以交换,可以被认可,它可以带给人收益、地位。虚拟经济以虚拟财富为特征,以虚拟资产作为经济运行的要素。

二、“投入——产出”与“报酬递增”经济模式的转变

这里的无形资产是相对实物资产而言的,也可称之为虚拟资产,指那些所有外在无形的财富形式,包括金融资产,还包括各种知识、技术、获得收益的权利等等。从价值确定上来看,所有这些无形资产价值确定都可以采用一种“资本化”的方法,即根据预期未来收益的折现计算其内在价值。这些资产的价格都是建立在人们的观念或信心之上。这明显区别于以投入成本为基础的传统价值确定方法。成本为基础的价格体系逐步让位于心理支持的价格体系。

现代主流的经济分析模型以及公司营运的会计体系都是建立在投入——产出的基本逻辑基础之上的。这些模型反映了某个生产过程的投入及产出。传统的计量方式在衡量产品生产部门(如农业、采掘业、制造业甚至运输和公用事业)的经营表现时,有很强的反映能力。然而,当它们被用来提供经济中的服务和信息部门(如健康护理、法律服务、金融服务、个人服务、教育、娱乐、媒体、软件)的信息时,其反映能力就显得十分无力。因为这些服务或信息部门中,对“投入”和“产出”进行量化几乎没有任何意义,其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完全不同于产品生产部门中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信息和创意,不会在生产过程中一次性耗尽,相反却可以多次重复运用。有些服务(如法律或医疗服务)服务的质量远比服务的数量(服务提供者所花的时间)重要。另外还存在“网络效应”或互补效应:如果某个客户使用的“产品”(如电脑操作系统)其他人也在使用,那么该产品将给客户带来更高的价值;或者如果某产品与其他产品配合使用,那么,此时的产品价值高于单独使用时的价值。虚拟经济的特征很多已经完全不同于工业经济的情况。

无形资产逐步成为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财富最重要的因素。这些“无形资产”或“非实物资产”,如智力资本、研究开发、品牌、人力资本等,将是推动“新经济”最为重要的要素。在这样的时代,对有形资产,如工厂、机器、办公楼、矿产资源等投资和经营的重视,将被智力、组织、制度和良好信誉等无形要素所替代。市场广泛的普遍性以及极强的渗透力,与无形资产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是密切相连的。

三、公允价值计量与“公允价值域”(FVM)模型提出

关于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争论,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是期末资产价值的再确认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当期收益的重新计算问题。历史成本,以资产的原始价格作为资产的价值,在各期末不进行调整,直到资产被处置(清算)时,资产的价格变动才被记入损益。这样势必造成期末资产的账面价格与市场价格发生背离。支持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使用公允价值可以减轻这种背离,从而使会计上记录的资产价值与市场价格接近。

FASB在2006年9月颁布的SFAS 157把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是指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或转让负债支付的价格。”IASB在2009年的公允价值征求意见稿中也有同样的定义。可以看出在准则中定义的“公允价值”与“价格”有关,而其中的“价值”含义却被隐藏起来。原因可能是在这种“有序交易”中,价格最能反映资产的内在价值。在现今的经济学理论中,这种价值是用未来预期的现金流折现计算出来的。所以,会计上公允价值计量虽强调市场价格,但本意应该是追求资产在经济上的内在价值为根本。在市场经济高级阶段,价值和价格正逐步趋向统一。

资产的内在价值如何实现?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只有人和物的结合才能创造价值。对处于经营过程中的资产最能体现这一点。下面,我们重点考虑这种资产的内在价值。这样的资产可以出售,也可以使用。出售可以直接换回货币。如果使用,还应该考虑到资产的使用效率问题。同样的一项资产,比如一把锄头,在张三的手里和李四的手里使用效率是不一样的。根据经济学效率原则,资产从低效率者手中转移到高效率使用者便可以增进社会整体的福利,因而这种转移的机制对人类整体物质富裕程度具有重大的意义。市场被认为正是这样一种机制。因而,资产通过市场交换就可能达到最好的人物结合,从而产生最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假设前面经济收益计算的资产价值已是整个市场中最优的资产使用方式,这种资产使用方式可以在市场存在的条件下实现,即资产可以转移到最优使用者手中。

我们把上面计算的不同资产价值绘制到图表中,由此得到下图:

其中,β线为资产最优使用时得到的资产价值曲线。这是一个理想的状态。资产的预期价值与资产原始价值之间的差额是主观商誉的部分,即图2中的AeA0线段的长。主观商誉其实是企业所拥有的实体资产之外所有无形资产部分,包括人力资本、企业文化、组织协调力、专利、技术等各方面的能力。主观商誉可以用SG=fx(t,e)表示,其中t、e分别表示时间和企业知识积累等特征。主观商誉应该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所以一般有:SG'=ft'(t,e)>0。γ线为初始资本的市场利率线,它是资本最低回报线,可以通过转换为货币资本的利息实现。其实,通过上图可以看到企业的收益由利息和主观商誉两部分组成。

图中的线Ⅰ、Ⅱ、Ⅲ、Ⅳ分别表示传统历史成本会计、脱手价值会计(EixtVA)、剥夺价值会计(DVA)和现行成本会计(CCA)下资产在不同时段的价值曲线。很明显,脱手价值会计线、剥夺价值会计线和现行成本会计都是对传统历史成本资产计价的偏离。从理论上讲,它们更接近理想的资产经济价值线。稳健性原则是传统历史成本会计的基础之一,所以,当资产的原始价值低于市价时而被确认,所以线Ⅰ可以替代γ线成为最低界限。

当资产的市场价格高过β线或跌破γ线时,资产就可能被转移出企业,这样资产从高效率使用者手中转移到低效率者手中,造成社会福利的降低。

资产的公允价值应该落在AeA0EA围成的区域,即图中阴影部分,我们称这个部分为“公允价值域”。“公允价值域”意指采用非历史成本会计计量资产价值可能落入的区域,它表示资产计价对传统历史成本会计计量的偏离,以及对资产内在经济价值的趋近。

四、公允价值计量与无形资产价值发现

公允价值计量体现了市场对资产有效使用的竞争,代表了市场对资产价值的发现。资产的价值基于实体资产的效用之上,越来越多的是所注入的无形资产的价值。确实,无形资产将成为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财富最重要的因素。

公允价值计量为什么会在新时代成为为人瞩目的计量属性登上历史舞台,这与市场深化带来的财富创造过程和财富投入要素变化有关。无形资产、无形财富逐渐成为新经济的主角。这些无形的要素,看不见、摸不着,它们是真正的“幽灵”,无时无处不存在,并越来越左右我们的经济和生活。我们觉察到它的存在,但我们却无法准确捕捉和计量。由于无法入账的无形资产的价值越来越多,造成了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巨大差异。这使人们日益感觉到建立在工业社会经济模式之上的历史成本会计不能满足以知识、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的要求。公允价值计量可以看为是应对这种挑战的最初一步。正如前面分析的,采用市场价格的公允价值计量可以最大程度上利用市场发现价值,而这些价值更多的是那些粘附在有形实体上的无形资产的价值。 “股票和债券的价格提供了一种计算公司市场价值的方法,而公司的金融索取权(债务加股东权益)正反映了公司的市场价值,并且公司的市场价值可以看作是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的价值与无形资产的价值以及无形资产给公司带来的未来价值增值的总和”。无形资产可以分为需要与物质生产过程相结合,间接产生收益的无形资产,以及直接通过交换获得价值实现的无形资产。我们先来看参与经营过程的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包括:知识、技能、专利等等。它们通过与物质要素结合,通过生产过程实现其价值。在会计上,通常我们可以把这些无形资产称为“主观商誉” (subjective goodwill)的部分。如图3所示,即:线段AeA0(或bd)之间的部分。采用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式,我们无法对无形资产进行计量。虽然,在传统历史成本会计中,分为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对于可辨认无形资产可以根据其获得的成本入账。但是这个价格与该无形资产带来的未来收益无法相比配,它远远低于无形资产所带来的未来价值。如图所示,根据传统历史成本会计系统在t2时点,我们只能确认资产的价值到D点。但是,此时由于无形资产的存在,企业资产的价值确远远高于D点。D价值点之上的广泛区域,在历史成本会计系统计量方式下,被忽略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虚拟经济逐步替代了实体经济,人们对财富的观念逐步由实物财富转向虚拟财富,以无形资产为特征的虚拟资产逐步替代了实体资产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要素。这造成了企业资产的实际价值与传统会计上确认的历史成本价值越来越分离。我们需要采用新的计量方式,体现无形资产的价值,发现无形资产的价值。

公允价值计量实现了对无形资产价值的发现,是对传统会计计量方式的重大革新。公允价值计量其实质就是以市场为基础的计量,它采用资产的市场交换价格作为资产的价值。无形资产、虚拟资产作为一种纯粹的价值社会存在方式,它们的价值采用市场价格是合适的可行的。在市场经济的价值体系中,物质财富占的比重越大,个体对社会的依赖程度越小;虚拟财富的比重越大,个体对社会整体依赖度越大。资产的无形化、虚拟化,使人们越来越紧密地通过市场联系在一起。市场价格已成为人们行动的指标,人们据此判断他所拥有的名义上的财富。资产的价值越来越直接体现为它的市场价格。以市场交换价格为基础的公允价值计量直接体现了财富价值观念的变化和经济模式的转变。

如图3,B点是企业资产在t2时点资产的市场价格。这个市场价格包含了资产的物质价值量,更包含了粘附在物质形态之上的无形资产的价值。线段BD表示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在会计上确认的企业资产价值的增加,它表示了公允价值计量对无形资产价值的发现。而对于体现为直接交易的无形资产,如金融衍生资产,它的价值唯一客观的确定形式便是它的市场交换价格。

五、结论

总之,市场深化带来的经济虚拟化与财富价值观念的转变,使价值的社会属性凸显。市场价格作为一种价值最直接的体现方式,成为市场经济中最基础的价值衡量指标。以市场交换价格为基础的公允价值计量适应了这种新经济模式的转变,利用市场实现了对无形资产价值的发现。

参考文献:

[1]徐鸣:《企业中的虚拟资本及其管理创新》,《财经科学》2013年第1期。

[2]宋琰:《无形资产评估中的问题与对策》,《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年第16期。

[3]刘强安:《虚拟资本与公允价值关系初探》,《财会月刊》2009年第9期。

[4]刘晓欣:《虚拟经济与价值化积累》,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篇9

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公允价值(FV)开始在会计准则中频频亮相,我们渐渐知晓FV是各计量属性中最具相关性和真实陈述性的。聆听IFRS13关于公允阶值计量的主旋律――FC是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按有序交易出售资产所能得到或转移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我们可慢慢领悟出公允价值计量的核心原则和关键要素,但对究竟怎么确定FV,还需一番循谱研读。

IFRS13根据估价技术所需输入数据(即市场参与者给资产或负债定价时所使用的假设)的层级而非估价技术本身―_这也正是IFRS13与原来散落于各个准则中的大珠小珠之间在公允价值计量层级上的最大区别,建立了一个三级的公允价值计量梯度框架(见图1)。

IFRS13指出,可观测输入数据基于市场数据形成,反映市场参与者定价资产或负债时所使用的假设;不可观测输入数据无法获得市场数据,只能根据市场参与者定价资产或负债时所用假设的最佳可得信息形成,或者说反映了报告主体所形成的关于市场参与者所用假设的假设。实际上,可观测市场价值就是同类资产或负债的活跃市场报价,是构成第一级公允价值计量的输人数据;除可观测市场价值以外的其他可观测输人数据,形成第二级公允价值计量的数据基础;除可观测输人数据以外的不可观测输入数据,铺就第三级公允价值计量的基石。注意:第一级输入数据只是同类资产或负债的活跃市场报价,活跃市场上类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不活跃市场上同类或类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只能属于第二级公允价值计量。此外,第二级输人数据还包括收益曲线的利率、信用风险以及市场佐证输入数据等。第三级的不可观测输入数据与第二级的市场佐证输入数据有时具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模糊地带,区分的关键是市场数据的可得与否。

例如对于一项场内交易的三年期股票期权,若一年期和两年期的股票期权价格是可观测的,且通过外插法推算出的三年期股票期权的价格波动程度在期权所覆盖的几乎全部期间内都可得到可观测市场数据的佐证,则所推算出的价格波动程度属于第二级输入数据;若仅能得到根据股票历史价格计算的股票期权过去的价格波动程度,则这一历史价格波动程度并不代表当前市场参与者对未来价格波动程度的预期,因而属于第三级的不可观测输入数据。

按照这一梯度框架,第一级的FV是未经调整的活跃市场报价,调整就会使得FV降至第二级,同样对第二级FV的调整会使计量层次降到第三级。区分FV层级的关键是输入数据而非计价技术,第二级FV和第三级FV的计算可能使用同样的计价技术――市场法、成本法或收益法。比如,同样用收益法中的未来现金流折现方法计算FV,若使用的现金流和折现率属于市场参与者的假设,则属于第二级FV;若使用的现金流或折现率属于报告主体所形成的关于市场参与者所用假设的假设,则属于第三级FV。

篇10

关键词:会计计量;历史成本;公允价值

对于会计计量这个问题我们并不感到陌生,1993年准则《一般原则》第十九条中规定:“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从中我们看出旧准则采用的是历史成本计量原则。而在新准则中则不然,第43条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新准则明确规定把过去单一的历史成本属性计量,改变为多种属性的计量,这是对历史成本计量观念的挑战。

一、关于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在会计计量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一种最基本的计量属性。历史成本原则是以币值稳定假设和劳动生产率不变假设为基础,包括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等,要求资产以实际交易价格入账后,账面记录一般不作调整,在这些假设的条件下,历史成本才可能会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本。历史成本会计是建立在过去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基础上的,因此历史成本具有客观可靠性、可验证性等特点。

但是经营环境不稳定及物价、利率、汇率的波动等原因都会造成历史成本的严重失真。由于资产的价值经常发生变动,经过较长时期以后,历史成本作为企业可用资产的计量属性就缺乏重大意义。以此看来,历史成本计量的可靠性也是相对的,并且当价格明显变动时这种局限性就显得尤为突出。除此之外,历史成本不能使利得和损失的实际发生期间有可能得到确认。不难看出,通过历史成本计量而取得的会计信息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信息使用者常常会因此作出错误的经营决策。

二、关于公允价值

由于历史成本这个计量属性具有较大的缺陷,更具相关性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便应运而生。但是在不同的企业中,对于同一种商品,由于市场公允价值信息取得的渠道不同,公允价值取得信息的难度较大,所以应多加关注公允价值的可信程度。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相比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公允价值直接客观的反映企业资产的价值,按公允价值计量得出的信息能为企业管理层、债权人、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提供更为相关的会计信息;第二,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什么是公允价值计量?就是不仅要计量资产负责表中的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也要计量其公允价值变动所造成的利得和损失;第三,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以将不管何时耗费的生产能力均按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进行计量,得出的金额即使在物价上涨的环境中也可以购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这么做可以很好的对已消耗的能力进行补充。

三、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的联系与区别

历史成本、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的两种属性,所以它们必然有相同的地方。但是它们又是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针对不同的情况产生的,所有又有所区别。

两者的联系在于:初始计量时两者是一致的。如果市场不发生大幅变化,一般情况下认为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不会产生严重的差异。在对资产负债项目进行初始计量或物价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进行后续计量时,由于历史成本符合公允价值的基本要求或在价值上接近公允价值,我们便可以直接以历史成本替代其公允价值。

两者的区别在于:历史成本侧重于解决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公允价值侧重于解决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历史成本具有可靠性是由于它是基于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但是,历史成本并不能反映未来,而且同市场价格的变动毫无联系,随着市场的变化,历史成本将不再可靠。公允价值反映的是特定时点和经济状态下市场对资产、负债的定价,极大地提高了会计的相关性。但是,公允价值的取得主要是主观判断和估计来确定的,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从而导致可验证性和真实性被削弱。但是笔者认为,只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和严密的程序,是可以消除公允价值主观因素影响的,公允价值同样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四、公允价值将在我国会计计量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公允价值虽然在实际应用中虽然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公允价值在理论上还是是先进的、可行的。公允价值的顺利实行是建立在比较发达、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但我国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会计人员素质不高,而且采用公允价值的成本较高,这些都限制了公允价值的大范围推广与运用。

由于不同的会计要素本身就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建议在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的基础上,适当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尚不完善,所以我们应当循序渐进地使用公允价值,逐步扩大使用范围;并且,由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公允价值计量在理论上和实务操作中说明不够详细,仍然存在人为操纵的空间,因而还要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中有关公允价值的规定;为保证会计实务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同时还要改进市场资产或负债的估价系统,可以加大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会计、审计工作中运用的力度,尽量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减少人为的操作失误。充分利用网络,采用实时采价报价系统,加速传递公允价值计量所需的公共信息,从而降低公允价值计量的成本;除此之外,在对培养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在确认、计量、信息披露等方面的技能培训的基础上,还要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我们相信,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完善、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计量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华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系本科生;河北;保定;071000)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