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在医学中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4-01-16 11:44: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免疫学在医学中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免疫学在医学中的作用

篇1

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睡眠品质对于身体和心理层面均有重大的影响。Morgen等学者认为睡眠品质是评估生理与心理状态的重要指标[1]。睡眠异常会给人的行为和状态造成很大的影响,例如失眠会影响情绪和精神状况;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可导致夜间猝死;嗜睡可引起车祸频发等,从而引起一系列健康和社会问题。现有的医学体系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称为“日间医学”,因为它主要关注人在清醒时、有意识状态下的疾病体验和感受,而忽略了睡眠中无意识状态下的异常情况。即便这些夜间的异常以各种形式在白天得以体现;由于知识的局限,临床医生也往往难以追根溯源,找到真正的原因。然而,令人无法忽视的是,据称统计表明多数死亡事件都发生在夜间;其中,凌晨4~5点被认为是死亡的高峰时间段。人在睡眠中的生理或病理状态与其健康状况、生活质量乃至寿命长短息息相关。睡眠医学研究的必要性可见一斑。

2睡眠医学何以自成体系

2.1睡眠医学有强大的基础研究作为后盾

睡眠医学有其解剖学、神经生物学、生化学、生理学规律和基础。睡眠中的心血管系统、呼吸模式、内分泌系统以及神经、肌肉等状态与清醒时有很大区别,它们在夜间有着截然不同于白天的工作模式。同时,睡眠中的病理状况可能通过复杂的生理机制引起全身各系统的紊乱和疾患。例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已被证实是高血压[2]和2型糖尿病[3]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些基础理论中一部分已经被人认识,并且大部分未知领域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正在进行探索和研究。

2.2睡眠医学病种丰富,患病人群众多,有较大的临床需求

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公布的睡眠调查结果,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为38.2%[4];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睡眠障碍成为社会发展与人民健康的一个突出的矛盾。而失眠只是睡眠疾患中的一小类。2005年发表的第二版睡眠疾病国际分类[5]中列举了类共85种睡眠疾病,这类分别是:失眠;睡眠呼吸疾病;不是由呼吸疾病引起的嗜睡;昼夜节律睡眠障碍;异态睡眠;睡眠相关运动失调;独立症状;其他睡眠疾病。可见睡眠疾患种类十分丰富,而大部分医生和患者对睡眠疾患的诊治了解十分有限,很多只集中在失眠这一类疾病的几种上面。如此丰富的病种以及庞大的患病人群使得睡眠医学完全有资格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3睡眠医学有其科学的诊疗模式和手段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实践,睡眠医学已经形成了较为科学的诊疗模式和手段。诊断不再局限于病史的收集等主观资料,更有一些客观的评估方式。总结起来,目前睡眠品质的评价方式主要有:(1)主观评价法:借助主观的事后问卷了解患者的睡眠时间,睡眠品质和睡眠困扰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多个睡眠相关量表,例如匹兹堡睡眠治疗指数量表、爱泼沃斯嗜睡量表;(2)客观仪器测量:运用最多的是多导睡眠监测仪(polysomnography,PSG),包括脑电、心电、眼电、肌电、胸腹运动和口鼻气流等多个生理参数。多导睡眠监测技术、分析技术作为独立的学科已在国外建立,美国有专门的多导睡眠仪技术协会,并且成立了注册多导睡眠仪技师(RPSGT)委员会,负责制定相关考试标准和组织注册考试。治疗手段多样化,行为治疗、精神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器械治疗、手术治疗等多种手段并用,针对不同类型的睡眠障碍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3睡眠医学的国外发展现状

睡眠医学最为发达的美国,早在1988年曾就医学院校睡眠医学教育课程设置提出过建议草案;1993年即有《唤醒美国》(wakeupAmerica)的著名报告出现;2003年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发表的睡眠疾病研究计划中专门提及在学术机构中成立睡眠医学系或睡眠医学中心的计划,目的在于强化各级睡眠医学教育;除专业学会的学术会议特设培训课程外,医学院的教科书如希氏内科学等均有专门课程作为学生必修科讲解。而在哈佛、宾夕法尼亚等大学中已经设立了睡眠医学系[6]。美国拥有完善的睡眠专科医师和技术培训制度、资格审查认定制度及睡眠实验室资格审查认定制度。到2009年6月,美国睡眠医学会认定的睡眠疾病中心或实验室已超过1000所,而待认定的远远超过这个数目。2007年开始,内科医师执业考试中正式纳入独立的睡眠专业医师考试。在亚洲,日本、新加坡以及香港地区睡眠医学发展也紧随美国,睡眠相关研究及临床诊疗在大学机构和医院较快开展起来。2001年日本和香港同时申办了RPSGT(美国注册多导睡眠技师)考试。在南美洲,同为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大国巴西的睡眠医学发展较为迅速。目前,世界上最大(拥有床位数最多)的睡眠监测中心在巴西首都圣保罗。并且巴西是目前少数几个重视睡眠疾患导致的社会危害并将之立法的国家之一:在巴西和日本等国,取得驾驶证照以前,必须在专业睡眠医学机构排查嗜睡(呼吸或非呼吸疾患引起的)等相关疾病。

4睡眠医学的国内发展现状

上世纪80-90年代,国内陆续有一些临床专家开始从事睡眠医学研究,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4.1专科性不强,分而自治

国内的睡眠医学仍局限于传统的专科专业中,常常作为其他专科的“副业”,例如呼吸科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耳鼻喉科研究“鼾症”;神经内科或精神心理科收治“失眠”。这种分裂状态割裂了睡眠医学的完整性,不利于整体上认识和发展睡眠医学。反观美国,睡眠医师最初也是由神经内科、精神科、呼吸科等专科医生经过培训而来,但多学科专家集中在一个统一的睡眠疾病中心或实验室工作,能更加全面地诊治睡眠中的各种疾患。

4.2缺乏成熟的专业医师考试、认证制度和统一的专科学会

专科认证和专科学会其前提都是“睡眠医学”专科的存在。有了学科才有相应的学会,目前国内虽然有一些睡眠医学的协会,但缺乏得到一致认可的官方学术组织,不能真正起到凝聚学术力量的作用

4.3睡眠医学教育相对滞后

篇2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multimedia technology is applied in all kinds of school and is widely used by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multimedia courseware as the classroom auxiliary teaching method, it plays the foundation for achieving good teaching effect and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teachers should also take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multimedia produc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 with traditional teaching, thus to twice the result with half the effort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教学;应用;建议

Key words: multimedia; courseware; teaching; application; suggestions

作者简介:刘霞(1975-),女,四川安岳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德育工作;赫念学(1978-),男,陕西富平人,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地质工程。

0 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时代的来到,人们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对信息交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图文并茂的书籍和报刊、有声音的广播等单一的媒体已经不能满足广大用户的需要了。对于身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在教学活动中更需要科技元素的参与,让传统的教学课堂充满活力,使自己立于不败的境地。在高职高专院校,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多媒体课件尤其受欢迎。为此我们有必要来探讨了解一下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现状、优势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法。由此,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不成熟之处,请各位同仁指正。笔者的目的就是希望对应用者有所帮助,增加一些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更多样化,使学生在课堂中能更轻松的学到应有的知识。

1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优势

1.1 应用现状 计算机加上多媒体技术的先进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手段。目前高校信息技术水平为各类课程全面实施开放式的多媒体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云南很多高职院校多媒体教室不低于15间,每间的学生容纳量不低于80人)。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方式。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是一种结合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技术和传统教学等方式的种教学形式,体现了自主、协作的教学形式。如今,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技术中不可以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学校教师都将其应用在自己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堂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

就在笔者所在的高职高专院校,四十五岁以上的教师,如“两课教师”都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公共基础课中的大学英语和应用文写作也有部分教师在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在国家级的英语过级考试中,其效果就比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好一些。笔者所在学校的各类专业课教师,也基本上都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来辅助完成教学,让学生不那么枯燥的学习。

1.2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优势 笔者从事多年的教学工作,与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对比,认为多媒体教学有以下几个优势:①信息集成性。②信息多样化:具有模仿、娱乐、实例、问题求解等等的生动教学手段。③信息量大、易操作:多媒体教学一般以制作多媒体课件为主,多媒体课件的信息量容量很大,几张图片、文字、动作等信息,就能简单明了的把问题说清楚、把课本的知识点一一展现,且让学生很容易就接受知识。当然,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也很容易操作实现。实现多媒体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制作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制作最常用的工具是Microsoft Office中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而对于一般会操作计算机办公软件的教师来说,该办公软件是很好学习和操作的,只要准备好上课要用到的相关的文字、图形、声音等素材,想好动作流程的设计,就可以制作出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和视频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有了自己思想的课件到了多媒体教室,教师也会像长了翅膀一样,会飞的。④良好的交互平台。交互性是多媒体教学另一个重要优势。所谓的交互,笔者认为就是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最流行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即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把学生所要学习的新知识设置为一个或多个任务,学生通过对教师所设定的任务进行分析和讨论,明确完成这些任务所涉及的知识点,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然后通过任务的完成来达到对所学专业知识的设计。这种“任务驱动”的交互教学方式,以“任务”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协作,以不断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这种交互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自主学到更多的知识。⑤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网络中的海量资源为教学提供资源共享平台,在很多的网站上有大量的学科课件、经典案例、课件制作技巧与心得体会、课件制作的各种工具软件、多媒体论坛、制作的论文等资源,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自己的教学课堂增光添彩,当然别人的东西也不能生搬硬套,合脚的鞋才不伤脚。

由于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有以上特点,它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加强对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学习、研究和应用,对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好的多媒体课件既能更好地辅助学生掌握知识,又能提高教学效率。当然我们也可从实际出发亲身去对比一下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所在。当然,现有的多媒体课件在教学活动应用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在此我不就不作讨论了。

2 对多媒体课件在教学应用中的几点建议

做出好的多媒体课件用于教学,让教学课堂充满知识、学习的氛围,笔者认为,这不是几张花哨的图片、动图效果就可以达到的。是要经过周密设计、精心制作,然后还要运用教师的良好口才,结合传统教学经验才可以实现的。

所以,在把多媒体课件用到自己教学课堂之前,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才是一个重要的步骤,那我们教师应该如何设计好自己每堂课的课件呢?笔者觉得应遵循相应流程,同时给了一些制作建议,仅供参考。

2.1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流程 ①课程内容、素材的准备:主要是准备演示文稿中所需要的一些图片、声音、动画等文件。多媒体课件中里反映的课程内容应用符合。②课件制作构思:对演示文稿的整个构架做一个设计方案。③制作工具软件的选择安装。④初步制作、装饰:将文本、图片等对象输入或插入到相应的幻灯片中。对幻灯片中相关对象、元素进行装饰处理。⑤反复修改、调试:目的是让制作的课件输出之前更完美一些,少出错,符合教学需要是最重要的,当然也要让学生更喜爱这些上课的内容。⑥预演,生成自动播放文件或刻录光:设置插入过程中一些要素,然后播放查看效果,满意后正式输入。

2.2 多媒体课件制作时的几点建议 ①课件的内容不要只追求信息内容量多。太多的信息内容量,一个是讲不完,还有就是界面停留太久,容易产生视觉疲劳,达不到引起学生兴趣的效果。②教师要注重提升艺术修养,制作中不要插入太多艺术效果,会有杂乱无章的感觉。如果你制作的课件中只是一些对象、元素的罗列,那干脆就不要用课件来展示,还不如拿着实物来课堂上,让学生更有欲望想获取它的知识。但课件中对象、元素置入后,笔者认为要考虑它们的艺术展现,无论是从视觉还是听觉上都要注意搭配吗?你加入的动作元素符合该门课程的要求吗?如何让学生记忆深刻,这还真考察我们教师艺术修养了。很多教师认为只有在课件中选用多的图像、音乐、色彩和电子技术,学生才会更爱听课,更喜欢自己的教学,其实这只是一种跟潮流、追求形式而已,纯粹是为了使用而使用。用这类课件上课,可能一节课下来,学生只会觉得乱糟糟,教学效果会达不到预期。③课件设计结构要与教学内容相统一。多媒体在知识展现、内容深浅、广度、层次及顺序排列等方面,要遵循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原则;在版面设计上要注意各种媒体所带来的听、视觉效果;重点难点的内容要力求文字、图形及声效的和谐统一。多媒体的应用要张驰有度,规范合理。④课件中的教学内容要新、要先进,与时俱进。多媒体体现的就是一个科技教育手段,所以用多媒体来教学,多媒体课件中的教学内容就要体现出新、先进,且跟得上教学内容的最前沿技术,与时俱进。比如,学校的教材一般情况下预定的都不是最新的,教师在用教材备课时一些学科的前沿知识、技术就需要教师通过阅读、网络、期刊等方式收集、消化,然后放到课件中去,在课堂中作为了解知识,也可把课件拷贝给学生。

上面建议归建议,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在运用制作好的课件时,还是注意防止过多依赖多媒体课件,要把各种教学方式、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模式相结合,彼此相互结合,取长补短,教学质量才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3 结束语

任何一所学校里的教师都面对着一群有思想、有个性和有创新的学生,他们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排斥的心理,要提升他们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校的教育活动里有科技、有创新,与时俱进。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丰富的知识加上精彩的表现形式才能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效果。因此,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按课程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传统的也好,多媒体模式也好,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但我们相信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经过老师们的不断总结和探索,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折回头来说,你的多媒体课件做得再好,也还是要用心去教授对象,这才是为师之道。

参考文献:

[1]徐元英.关于课件制作与多媒体授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考.合肥:电脑知识与技术,2005.

[2]王靖亚.关于多媒体教学的思考.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

[3]张有录.关于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的教学思考.甘肃:卫生职业教育,2005.

篇3

[关键词] 免疫学 知识体系 教学思维

免疫学是一门新兴的但又发展速度非常迅速的学科,又是生命科学和医学中的前沿科学,其发展水平是反映一个国家综合科学实力及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尽管免疫学与临床疾病关系密切,但在免疫学的学习过程中,其理论知识与其它医学课程之间相对独立,内容抽象,概念繁多,多数学生反映学习难度大,如何有效提高免疫学理论教学质量,是免疫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本文从免疫学知识体系的结构特点入手,分析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免疫学教学质量。

一、免疫学教学现状

目前的教学手段主要以多媒体为主以及利用网络开展的网络教学,教学方法上采用了如启发式、互动式、PBL(problem-based leaning,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探索。随着对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又从教学模式,教学心理角度等方面多方位地进行理论分析,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

二、免疫学知识结构特点

免疫学从结构上主要体现在研究水平和知识框架两个特点。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觉,虽然生物化学的研究对象也属于此类,但学生可以很快的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相联系,在理解运用上有很大的优势。另外,基础部分的各章节内容,相对独立,就如网络中的各个部分,既使某一章节听不懂,并不影响下一章节内容的理解,但在学习免疫应答及后继部分,如病理免疫,临床免疫等,各章节的内部联系才显现出来,就如网络的各个节点,彼此联系。

三、免疫学教学思维

1.定位清晰

新知识学习往往是在已有的知识框架基础上不断地扩充知识节点,通常称之为形象思维。在免疫学的学习中,要注意知识框架的构建以及与其它医学课程的联系,进而在知识体系内部建立有机的各章节联系。例如,抗体本质上是一种蛋白质,学生学习过蛋白质,学习抗体时就要有两个基本定位:在哪和有什么作用。抗体属于一种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有在膜上的和体液中的,主要的作用是结合抗原,然后诱发不同的途径最终清除抗原。有了这种定位,学习时就可以把蛋白质和抗体联系在一起,扩展了原有的框架内容。

2.动态过程

免疫学基础部分的核心是免疫应答,即机体对异种物质的识别、反应的全过程。各章节的学习过程就是整个免疫应答过程各环节分开学习的过程。因此,从表面上看各章节毫无连续性,独自成章,而教师要从本质上把握免疫应答这条主线,将各章节串在应答过程之中,从而使学生逐步建立基本的免疫学知识框架体系。从而在病理免疫、临床免疫等应用部分,则更容易理解在这条主线的各个环节出现异常的表现。

另外,还体现在细胞的不同状态上,从静止期到活化期(即功能状态),则可出现功能状态上的改变。如巨噬细胞以前只是提到具有吞噬功能,而在免疫学中则区分状态,吞噬功能主要体现在细胞活化后,而在静止期的吞噬能力很有限,主要是抗原加工提呈功能。

3.概念转换

免疫学也存在大量的专业词汇,概念解释是授课的一个主要内容。为了把握本质,有必要从另一个角度剖析概念,另外,在不同专业会用各自的专业词汇从不同角度研究同一个物质或过程。例如,在讲解表面标志时,表面标志本质就是细胞膜表面蛋白质,生理学侧重讲解细胞膜表面蛋白的离子通道作用,生化侧重载体物质转运功能,分子生物学侧重信号转导,而免疫则侧重细胞的特殊标志与识别。免疫应答是免疫学中的重要概念,但其本质也是反映了机体与外来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病原体进入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过程从微生物角度就是感染过程。通过概念转换、分析本质,加快学生已有知识框架结构的更新。

教无定法,在形式上注重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固然重要,作为教师,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本质与联系,把握知识体系的框架结构,剖析知识结构特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专业内容,重视知识的横向及纵向联系,对于学生来说无异于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陈慰峰.免疫学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中的作用――记第173次香山科学会议[J].上海免疫学,2002,22 (2) :7378.

[2]文艳平,秦国杰,侯秀琴. PBL 对学生学习兴趣影响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15-18.

[3]黄从刚,赵云.浅谈多边互动式教学法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3):104-105.

篇4

【关键词】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373-01

检验医学是现代化实验室科学技术和临床医学的有机结合,对于临床上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有着较大的帮助作用,是临床医学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临床上新的医学技术、治疗方法、医疗器械不断应用,临床上免疫学检验的发展越发迅速,此种检验方法属于实验室医学,因此,实验课成为免疫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也就要求学生不断提高其自身的临床操作能力,以加强对免疫学检验的理解和记忆。

1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实验教学是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免疫力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过程,实验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科研型、综合性等特点也是理论教学过程中所不可替代的。但是,当前对于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的进行,还只停留在理论验证和现象演示的阶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能够按照教材进行操作,较为盲目和被动,很难实现对知识的探索、革新和创新实践,由此导致很多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较差。此外,很多相关的免疫学教学设备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由此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探索能力的提升,无法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2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2.1开展免疫学兴趣小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实验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但如果只看老师演示,或者是只能够按照书本上的描述进行被动操作,很难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导致学生无法激发自身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实行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免疫学兴趣小组,进行小组竞赛设计,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免疫学检验的相关实验设计越来越多,如设计性、综合性等提高性的实验,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更深层次认知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日常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安排实验目的、要求及需要制备的抗体,组织学生3-5个人一组,指导学生在免疫学检验教材学习的基础上,自己查阅相关资料,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小组独立进行实验,并得出最终结果。

2.2加强基础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免疫学检验的实验教学中,有一些较为经典的实验,如凝集反应、沉淀反应等,这些实验都比较简单,但对于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协作能力都有着重要意义,这需要学生通过对实验的原理、方法、操作要点及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和总结,如果出现其他情况,学生也能够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对结果进行分析。因此就必须加强对基础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如在进行某个实验之前,教师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如区别实验室中的三种标签脱落的血清,然后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以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

2.3加强对学生的临床实验技术培养对于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来说,临床实验技术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如免疫比浊法、免疫标记技术等临床常用技术,这些技术的操作熟练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生的基本能力。因此,应当加强对学生临床实验技术的培养,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先对学生提出实验问题,如临床上对于乙肝两对半的检测经常采用哪种方法,其基本原理是什么等,让学生根据问题找答案,并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指导学生进行临床实验论证自己的观点,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也不断强化实验技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此外,还能够有效促进实验教学质量的提升,满足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的需要。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免疫学检验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对于临床医学上各个领域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由此也就对临床检验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免疫学检验是培养医学人才全面掌握知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应当加强对免疫学检验的实验教学改革,以更好地适应日益加速的社会经济发展对免疫学检验人才的需求,同时也不断地实现免疫学检验教学质量的提升,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慧玲,邬剑,张吉生,辛华.综合性实验在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8(05).

[2]徐军发,吕世静,杨维青,陈章权,何德.《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课教学改革尝试[J].西北医学教育,2008(05).

篇5

关键词:藏族学生;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临床医学专业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医学基础学科,是后续临床课教学的基础。实验课是医学免疫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课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我校是自治区高等院校临床医学(全科医生方向)专业教学试点单位,自2010年以来一直承担着为社区医疗服务队伍提供合格人才的任务,藏族学生为该专业的主要生源。几年来的医学免疫学实验课教学实践表明,藏族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较为吃力,表现出一定的畏难、厌学情绪,不能掌握实验操作要领等现象也时有发生,直接影响着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未来社区医疗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我校医学院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在分析总结2013—2015年实验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实施了以网络平台为手段的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

1医学免疫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对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重视不够

医学实验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医学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在各个学科所占比重很大,有些甚至占总课时的一半以上[1]。我校由于教师数量的限制,医学免疫学教学长期存在着理论和实践不同步的现象,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在医学免疫学总学时中,实验教学仅占20%。对实验教学的不重视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还表现在质量上,教师实验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方式也是单一的“板书+教材”,并未与临床疾病进行有效联系,学生不能充分了解此实验在医学上有何具体、实际的意义。

1.2免疫学实验教学环节单调

目前的免疫学实验教学过程主要是: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对实验的基本原理进行简单讲述,实验前进行针对性讲解,然后进行实验操作,最后让学生对比已有的实验结果并写出实验报告。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过程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需要按部就班地进行重复性操作,过程单调,激发不了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创新性[2]。

1.3免疫学实验设计比较枯燥

以往大多数的免疫学实验过程是观看已有的切片、滴加试剂、进行无协作的实验操作、与已有实验结果进行对比。这些实验教学内容很难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在实验操作上,影响了学生继续进行实验的兴趣以及将已有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的积极性[3]。

2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

针对现有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存在的弊端,结合藏族学生的特点,我校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研室进行了教学改革,增加了1个验证性实验和1个综合性实验,引入了网络平台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主要做法包括引入中性粒细胞吞噬实验和巨噬细胞吞噬实验,通过体外实验和动物的体内实验,增加了学生实验技术内容,增强了学生实践与理论联系的积极性[4]。特别是通过QQ讨论组、Web链接、教师自制操作视频和实验相关PPT等网络平台进行实验前指导、实验讨论等,提高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2.1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实验指导,将实验教学材料和相关视频传送给学生

医学免疫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开设医学免疫学课程时,学生还未具体接触临床实践,但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疾病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实验教师可将实验内容与这些常见疾病进行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医学方面的综合素质。在实验前实验教师通过QQ讨论组将实验课程相关教学材料及视频的Web链接、教师自制操作视频和实验相关PowerPoint(PPT)传送给学生,规定时间让其写好实验预习报告并进行实验设计,进行讨论和答疑,取得良好实验教学效果[5]。

2.2实验结果的网络化应用

医学免疫学实验操作中经常使用显微镜观看切片,现可借助数码系统将切片进行拍照储存。可让学生将实验内容和结果制作成PPT,将实验过程进行整理、解释,发送至实验教师邮箱让教师批改,这样可增强该课程的趣味性和真实性。

3教改效果的验证与讨论

以我校临床医学(全科医生方向)专业2012级和2013级各25名本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学生均为藏族生源。其中2012级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案,为对照组;2013级采用改革后的教学方案,为实验组。以细菌计数法测定中性粒细胞吞噬实验和细菌计数法测定巨噬细胞吞噬实验的教学效果为例,将两组学生的实验完成情况进行比较。中性粒细胞吞噬实验和巨噬细胞吞噬实验是医学免疫学的两类重要实验,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更直观体会到非特异性的固有免疫在机体中的防御功能,提高他们的医学免疫学相关实验操作技术和对实验过程的连续性的认识[4]。两组实验结果表明,对照组学生中性粒细胞吞噬实验与巨噬细胞吞噬实验顺利完成的人数比例均低于实验组学生(P<0.05)。从此次实验结果分析来看,针对学生对实验课重视不足的情况,实验教师应加强对网络平台的运用,多与理论教师互动,有效联系理论与实践,进一步丰富网络平台的实验教学内容,与临床更紧密地衔接在一起。

4结语

实验教学是医学免疫学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本文对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进一步剖析和改进。临床医学(全科医生方向)专业藏族学生理论基础薄弱,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有待提高,可以通过提高实验教学数量和质量来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实践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梁.病原生物与免疫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3):118-120.

[2]时文艳,郑家庆,赵良中,等.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综合性实验探索[J].中国实用医药,2011(30):265-266.

[3]李雪璐,朱红,杨继文.关于病原生物与免疫实验学教学改革的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12):5344-5345.

[4]朱兆玲,周红,李美玉,等.吞噬细胞吞噬作用实验方法的改进[J].临床医学工程,2012(4):524-526.

[5]朱敏侠,刘晓丽,李杨,等.从藏族学生生理学考试评价思考考试组卷与试题库建设中的问题[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4):100-102.

篇6

[关键词]民办高校 教学方法 教育改革

我院为教学型院校,办学目的是培养面向基层的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为:立足湖南、面向基层,辐射全国,服务社会,培养适应基层医疗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临床医师人才。

医学免疫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桥梁课和应用课程。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医学免疫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加深对临床上相关疾病的理解,为学习其它基础课和医学专业课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在学习中,免疫学理论具有相对独立性,名词新颖概念繁多,内容比较深奥抽象,学生初次接触时,觉得学习较为困难。因此,近年来,我教研室一直坚持教学改革,坚持教学法研究探讨活动,结合本学科专业特点,先后采用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侧重解决教学中的重点以及难点内容

免疫学理论具有相对独立性,内容比较抽象,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较多,在教学上历来存在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如果教师为完成教学内容而满堂灌,就会造成教师讲的越多,学生得到的越少;教师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难点讲不透,学生的印象模糊不清,结果事倍功半,事与愿违。因此,为了更好的加强教学效果,我们采用了以下几个办法:(1)改革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图片、动画、示意图等演示重难点内容。(2)根据本课程特点,结合临床病例进行教学。(3)加大试验课学时数,使学生通过大量动手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掌握相应试验原理、操作、结果判断与分析等。(4)加强课后辅导、书面练习,增强学生理解记忆。

二、在教授方法和手段上不断改革与发展

1.改革过去以教师、课堂和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引入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启迪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加强记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们经常运用提问方式,把要讲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然后围绕问题以解答的方式授课。比如在讲补体系统前,我们提问:免疫血清与相应细菌类颗粒性抗原特异性结合会怎样?然后提问:为什么新鲜免疫血清与相应细菌类颗粒性抗原作用现象是溶菌?由此延伸出补体系统这一概念,极大的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2.教学内容实现多媒体教学,将音频、视频、文字等多种媒体有机的结合,具有多样性、集成性和交互性等特点,它改变了“一本书、一张嘴、外加板书和挂图”的传统教学模式。近年来,我们在免疫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深受学生的欢迎,应用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教师板书的时间,可以讲授更多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此外,多媒体教学应用视听结合方式表达授课内容,充分调动视觉、听觉两种功能的作用,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化深奥为简易,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使过于理论化、抽象的免疫学理论得到更形象、直观的阐述,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3.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古人曰:“授人以鱼,一食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作为身心均发育成熟的大学生,其“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又由于免疫学对初学者而言需要接受、理解、记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太多,因此,指导学习方法是必需的。我们认为给学生有意识地介绍学习方法,对帮助其学好免疫学更加重要。在免疫学学习的过程中,一是要求学生上课时注重对问题的理解。二是要求做好笔记。这样有利于课后把握本次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重点的内容提示学生先理解听懂,再留时间做笔记。三是课后要求及时复习。免疫学内容抽象,要理解的内容多,如不及时复习就容易忘记,而理不清其内在逻辑关系,学生不能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就会感到难以记住。四是要求阶段小结。免疫学前后章节联系紧密,如果前边的内容没学好,后边的内容理解就越困难。因此,要求学生对前边所学的内容要进行阶段小结,并布置一定量的思考题。五是指导记忆方法。因免疫学内容繁多,不好记忆,根据不同章节指导学生应用图示、提纲、列表、对比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介绍,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相应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改进实践课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1.加强实验课教学,提高理论课授课效果

免疫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且跟临床密切相关,因此,实验的开设很重要。实验课不仅可以验证学生在理论课学到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其科学思维能力。为此,我们增加了实用性强的实验,并注重对实验内容的整体安排。比如,ABO血型鉴定实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一系列实验。这样做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习惯和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这对日后的工作及科研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本功。

2.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从每班上课认真,成绩比较好的同学中我们选择6到10人参加免疫学课外活动小组,参与到实验预做,实验准备,实验设计等环节中,调动了其学习热情,并在班上起到很好的学习带头作用。现在已有多名学生申报了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获得了相关经费的资助,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了研究综述多篇。实践表明,这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且有助于教师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四、改革考核内容与方法

成绩评定是检验教学效果、激励学生完成实验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环节,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实验考核和平时考评三部分:理论考核为闭卷笔试,占60%,命题时严格实行考教分离,采用流水方式集体阅卷;实验考核占20%,既考核本课程要求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又考核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平时考评占20%,包括到课情况(考勤),上课回答问题及作业的完成情况,由课程主讲教师期末综合评定。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近几年学生免疫学学习成绩稳步上升。

综上所述,我们立足于本校实际情况,根据免疫学的学科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扈凤平.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浅谈免疫学实验教学思想的转变[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6):106-107.

篇7

1.1“框架”教学法的指导思想

“框架式”教学设计有其特定的理论背景,框架一词是由闵斯基提出的,他的看法是“在一般情形下,当一个人遇到新情况时,会从他脑海中的记忆结构里去搜寻相关的信息”。在这里所说的这个记忆结构就是“框架”,是一种架构,而“框架”即是代表典型情况的资料结构。为了更大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框架式教学法授课的基本原则是从整体把握,不在教学内容的“细节”上纠缠,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更多的自学机会。注重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以调控学生的思维角度和学习内容的深度、广度。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其分散,以降低课程难度。

1.2“框架式”教学法的优势

知识框架的建立,使学生对医学免疫学有了初步的整体概念,而且知识框架的建立对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讨论医学免疫学知识有系统的指导作用。并且,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河北北方学院2010级两个医学本科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共83名学生,分为实验班(43名)和对照班(40名)。

2.2研究方法

2.2.1教学方法

学前对两个班进行免疫学基础知识问卷调查。实验班采取框架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班按传统教学方式授课。两个班理论授课内容和学时数相同,授课过程中进行两次理论考试(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其内容、方式、时间均相同。最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价教学效果。

2.2.2“框架式”教学法的应用

首先对教学内容划分模块、重视教材中“免疫学简介”章节的教学,引入框架式教学理念。比如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针对所有医学免疫学内容搭建如图1的基本框架,使学生从整体上领会医学免疫学的教学内容和重点及学习的重要性;其次,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对具体章节搭建框架。教学中针对本章节的主题,确定教学目的,按照从总到分的原则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框架,为学生潜在能力的发展提供宽广的空间。比如对“抗原”这一章:先要求学生掌握好抗原的概念及特异性相关知识。再引导学生举例日常哪些物质可以成为抗原,这些物质又具有怎样的共同特性,最后总结出抗原的概念及具备哪些特性就可以成为良好的抗原。再次,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其在基本框架搭建好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学习以充实自身的框架,比如可以向学生提问抗原是怎样被机体识别的?其特异性又表现在哪些方面?通过提供相关书籍让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网络搜索、互相讨论解决问题,充实框架。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惜删掉一些叙述性的内容,对于体液免疫应答、细胞免疫应答等过程中的细节之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学、讨论,这样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易于理解和掌握,便于加强记忆。

2.3统计学处理

学生成绩以x±s表示,数据分析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学前免疫学基础知识问卷调查结果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班平均成绩与对照班平均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得出,学生在学习医学免疫学之前,具有同等水平的基础知识。

3.2对照班和实验班考试成绩比较最后考试成绩经统计学处理,对两种教学效果进行比较,考试分数均呈正态分布、考试的可信度较高。两个班学生期中考试成绩见表1。经统计分析,实验班与对照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班期中考试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班。两个班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经统计分析,实验班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学生对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结果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对教学满意程度实验班明显高于对照班;而激发学习兴趣实验班也高于对照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4讨论

医学免疫学是生命科学及医学领域中的前沿学科,它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以及生物化学等相互渗透、互相推动,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支撑学科之一。但是其理论内容深奥、抽象,概念多,各种概念相互解释,并且以英文简写出现,使得学生感到纷乱复杂,难以把握。高等医学院校免疫学授课还存在课时少,内容多并且不断更新,学生班容积大等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在台上“津津有味”地讲,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因此要激发学生学习免疫学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有必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为此本文对框架式教学法进行了探讨。框架式教学法是系统理论在教育理论中的应用,它强调知识整体性教学,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脉络,从整体把握知识体系,对知识进行概括、归纳、总结和应用。最大可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行框架式教学法就要求:授课要精选精讲而不是面面俱到;对整门课建立内容的框架结构同时强调其各部分内容的交叉和联系;课后学生要自己丰富、充实框架所包含的内容。本研究随机选取的两个班级学生免疫学基础知识水平基本相同。在教学中,实验班采用框架式教学法授课,对照班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经过处理,获得了不同的教学效果。说明框架式教学法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是可行的。同时框架式教学法强调的是从整体把握,在教学过程中省去了大量细节知识的讲授,节省了课时,适应了免疫学学时少的情况;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框架式教学法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给予了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构建本学科的新知识,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独到之处,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掌握。

5结论

篇8

关键词:启发式提问;教学法;医学免疫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08-02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把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教学方法、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学设计巧妙地结合起来。提问是教学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一种体现。课堂提问是一种普通得无法再普通的教学方式,普通得以至许多教师已经将其纳入教学的自动化动作之中[1],但进一步意识到课堂提问的价值以及将其更好地实现在每一门学科的讲授中仍需积极地探索和实践。在适当的时机巧妙地提出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2]。医学免疫学是医学院校学生的必修课,打下坚实的免疫学基础,对于学习临床各科,更好地理解临床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开展实验室诊断和检测、指导临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从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角度帮助学习负担重的医学生摆脱免疫分子、细胞的繁琐和抽象,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是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的课题。以下本文将从启发式提问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应用的方法、意义和教学效果几方面对滨州医学院的探索实践进行介绍。

一、启发式提问的方法

1.利用生活事例提问。问题是产生思维的动因,是深入学习的起步。学生头脑中有了疑问,才会开动思维,深入探究。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设问、质疑等方式来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引导他们进入新知识的学习[3]。如在课程开始时,先讲解每一个人出生后预约的接种流程,提问为什么接种疫苗可以产生保护作用,为什么不同的疫苗有不同的性状和接种方法?使学生产生疑问,开始思考,再因势利导,抓住时机讲解抗原的免疫原性和抗原性,以及影响机体对抗原应答的影响因素等重点知识。这样通过联系生活事例的提问就能很好的引入新课,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通过概念对比提问。医学免疫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概念、学说的提出都是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和学术讨论得到的。如何能够帮助学生们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概念和学说,一直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提问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们积极思考特定的概念和学说的形成过程。例如在讲解免疫球蛋白章节时,先讲免疫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再讲抗体,IgG,并提问免疫球蛋白和丙种球蛋白的区别,免疫球蛋白和抗体的区别。这样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利用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概念之间的不同,再结合临床上的剖析、归纳,就会使学生对所学概念有清晰的理解,有效克服抽象和难以记忆的困难,避免了概念上的混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结合临床案例提问。医学免疫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许多临床疾病的发病学说都比较复杂,学生难以有效整合基础免疫学的知识,灵活地分析临床病例。如何能加深学生对临床疾病的理解和掌握,是关乎学生们以后临床技能和素质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应用临床典型案例,结合基础免疫学的重点和临床技能要点来设计相应的问题,使得基础和临床免疫学的教学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有机整合。例如在讲解典型药物过敏性休克案例时,预先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1.该患儿发病的机制是什么?2.应该采取哪些治疗措施?3.该病例对医护人员有何借鉴?另外,在案例中的病人角色或者职业特点也可用于相关知识的提示和联系。例如在讲解接触性皮炎时,引用手术大夫因橡胶手套而致的过敏案例。这样又可起到调节情绪、集中注意力的作用。

二、启发式提问的意义

1.效果评估,直接反馈。一个新知识的教学结束后,教师必须及时进行教学效果的检测,从而发现问题,尽快进行矫正补救。启发式提问是简便易行,及时有效的一种检测方法。例如,在学习适应性免疫应答章节时,学生往往对T、B淋巴细胞的活化信号混淆不清。为了检测学生对T、B活化过程涉及分子的掌握熟练程度,可在这免疫细胞章节内容讲完后,或者适应性免疫应答开始时,向学生提出几个相关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就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适应性免疫细胞章节主要内容是否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取得前面教学的反馈信息,对教学效果作出评价,从而适当调整适应性免疫应答章节的教学进度。

2.因材而异,因人施教。对于比较复杂的综合性问题,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教师可根据具体内容适当采用“化繁为简”的方法,设计若干深度不同的问题进行提问,以便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同时,通过提问,教师也可根据学生对具体问题的理解能力及掌握程度的不同,给予适当的启发引导,或给予及时的矫正补充,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3.活跃气氛,畅通情感。提问是师生在课堂上实现互动交流的重要方法。在提问和解答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并给予学生认真的指导、热情的鼓励。在这种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教与学互动性强,师生心情舒畅,教与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都有很大的提高,思维也更加敏捷,教学效果也得到提高[4]。通过启发式提问和其它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5],能够使师生进入了积极的“双向发挥”状态,为保证医学免疫学教学的顺利完成,提高教学效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启发式提问的效果

1.考试成绩。在2007级本科的八个班中做了分组实验,对照组全部理论课36学时均为传统式系统授课,实验组在传统式授课的过程中,特意设计40个启发式的问题,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对期末考试试卷,主要选取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相关的10个选择题和1个论述题进行分析,发现对于与临床案例相关的考题,实验组的平均成绩好于对照组,而对其它试题成绩的分析没有统计学差异。

2.问卷调查。关于启发式提问对学生提高自身能力的评价,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分析。问卷的设计主要关注学生的自学能力、交流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分析临床案例问题能力以及联系和整合其它相关课程的能力。具体统计结果见下表。

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一方面,启发式提问教学法的应用很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们大部分认为是有所提高,说明启发式提问在教学实践中还要积极探索,逐步完善,争取在自学、理解以及联系和整合其它相关课程上取得更好的效果。

总之,启发式提问是启发学生思考的有效方法。多种提问方法的灵活应用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辅助教师实现其主导作用的重要手段。运用提问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求科学真理。滨州医学院在医学免疫学教学的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教师在提问时要态度和蔼,必要时给予适当地启发、鼓励,提问要掌握好时机和节奏等)。相信通过积极探索,正确地应用启发式提问对于提高医学免疫学教学效果是非常有益的。

参考文献:

[1]刘娟花.课堂提问的价值及其实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6(4):212-214.

[2]林有胜,冯超.在高职专科病理学教学中PBL教学法的应用体会[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11:648.

[3]李志红.运用问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J].化学教育,2004,25(7):62-64.

[4]邱凌,崔亮.教学中提问的策略和技巧[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6,(1):42.

[5]付强,胡涛,薛江楠,等.角色扮演法在免疫应答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24(1):135-136.

篇9

[关键词]食品专业 本科 免疫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174-02

[作者简介]匡华,彭池方,徐丽广,宋珊珊,胥传来,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免疫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已广泛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食品学科作为典型的交叉学科,与医学、生物技术等学科密切相关。随着食品科学的发展,目前对食品营养、食品功能、膳食摄入与健康、食品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已成为食品科学以及预防医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因此,国际上食品科学发展较好的院校非常重视食品科学教学中基础生命科学知识的教学,其中,最受重视的就是免疫学基础。

一、课程设置

免疫学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内容抽象、枯燥,毫无医学相关知识和临床经验的食品专业本科生几乎对免疫学缺乏感性认识,学习起来较为困难。

江南大学食品专业学生在基础课程阶段开设了生物化学(理论讲授56学时,实验课程32学时)、微生物学(理论讲授48学时。实验课程32学时)、食品营养(理论讲授24学时.实验课程16学时)和食品化学(理论讲授40学时)等相关课程。为学习免疫学知识打下了一定基础。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的免疫学课程开设在第7学期,只开设了理论讲授课程。共计16个学时.相对于其他兄弟院校,没有开设免疫实验课程,而且学时数量也偏少。例如:暨南大学食品专业开设免疫学理论课程40学时,实验32学时;陕西师范大学食品专业免疫学理论学时36,实验课程18学时。其他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食品专业都在开设免疫学理论课程在同时开设了免疫实验课,总学时数远远多于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的课时安排。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的免疫学课程安排在大四的第7学期,这距离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学等相关课程相关背景课程的开设已经过了1年的时间,此时,学生对于生化或微生物方面的知识大多已经淡忘,给课程的讲授增加了难度。而国内其他院校都安排在了大二或大三阶段(即第4至第6学期),这个时间安排在生物化学及微生物等相关基础课程之后,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免疫学是一门抽象的理论型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教学在免疫学教学中尤为重要。而且,学生对直接的感性认识印象更为深刻。因此.我们认为,食品专业本科生免疫学课程开设时间不宜过晚,应该在生化、微生物等基础课程之后开设,并辅以适当的试验课程,这将会对学生的认知起到较大的推进作用。

二、课程理论讲授内容的选择

免疫学内容纷繁芜杂,理论深奥。一般来说,医学本科生的免疫学是专业核心的骨干课程,其讲授分为基础免疫学、免疫学试验和临床免疫学等3个部分。目前我们对国内高校使用的“食品免疫学”的教材进行了梳理、归纳,主要教材包括: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江南大学胥传来主编的《食品免疫学概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顾瑞金主编的《食品免疫学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江汉湖主编的《食品免疫学导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出版、宋宏新主编的《食品免疫学》,以及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范远景主编的《食品免疫学》等,这些教材基本都覆盖了医学免疫学的全部内容。而在一些非医科大学中,免疫学理论课学时数开设相对较少,如此众多的内容,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实在很困难,使其望而生畏。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一味强调学科的完整性而将内容全面展开,势必加重学生的负担,挫伤学生学习的兴趣。

此外,各种教材在章节顺序的编排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科学生平时在学习中比较容易接受一些宏观概念。而对微观上一些概念的理解感到很难。因此我们认为,在章节的顺序上应遵循从宏观到微观,有重点、有层次地展开教学内容。讲授内容一般包括:绪论和免疫系统(2个学时)、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4个学时)、免疫应答(4个学时)、食品免疫检测技术(2个学时)、食物过敏及预防(2个学时)及功能性食品与健康(2个学时)。讲授内容应摒弃较为晦涩难懂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及细胞因子等知识,而将涉及这些内容的书籍和教材推荐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后阅读参考。

开设免疫学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免疫学的基本原理.从而指导日后他们可能从事的食品研发、食品加工和食品检测工作。我们在食品专业免疫学的讲授中发现,本科生对于大量出现的各种医学名词、定义和关系很难一下子弄清楚。因此,根据学科和专业特点明确教学重点,适当地精简内容,是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课程实验内容的选择

免疫学课程的实验教学具有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作用,既可巩固理论知识,又可为以后的研究和实践奠定扎实的基础。国内医科专业学校由于安排了足够的实验学时,可以就抗原抗体反应、免疫细胞检测、免疫分子检测、临床免疫(超敏反应)等内容安排凝集实验、沉淀实验、免疫电泳、补体结合实验、免疫标记实验、抗体制备实验、免疫细胞分离实验、淋巴细胞功能检测实验,以及免疫分子测定等实验内容。

对于食品专业本科生的教学而言,由于受课时的限制,使得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高,因此在讲授内容上,不能照搬医学院免疫学实验课程的全部内容,而应根据“免疫学”这门学科特点将课程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进行教学。“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实验教学工作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还应该侧重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根据理论讲授的内容进行优化和调整,力求简明实用。为此,我们建议在实验教学内容中开设抗原抗体凝集和沉淀反应实验(可设置4个学时)、抗体制备实验(可设置8个小时)、酶免疫测定实验(可设置8个学时)等内容。

免疫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免疫学实验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和生物学研究。随着免疫学理论的进展及相关学科新技术在免疫学的应用。近年来诞生了不少免疫学新技术。这些技术不仅推动了免疫学的发展。也是疾病诊断、疗效评估和探讨疾病机制和治疗的重要手段。为此,不同学校可根据本校对仪器和设备资源的具体占用情况,采用现场讲授和演示的方式对免疫电泳技术、免疫印迹技术,以及流式细胞仪技术进行介绍,使学生了解其检测过程和应用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实验原理及操作技能,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讲授方式

篇10

根据专业特点,优化教学方法医学免疫学知识复杂,难度大。因此,采用宏观的教学方法,学生往往并不能深入理解。所以,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满足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需求。

优化实验内容:根据教学大纲,合理设置实验内容。通常情况下,医学免疫学的主要实验内容包括血清总补体活性测定、沉淀反应、凝集反应、超敏反应以及细胞免疫功能检测等。通过对实验内容进行优化,有助于学生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设置实验课堂: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实验的目的、方法、要求以及注意事项。然后,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指导,培养他们独立操作的能力。比如,进行血清总补体活动测定实验时,教师需要给学生简短介绍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临床意义等,重点强调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实验前,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正确使用离心机、水浴箱。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全程指导,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独立完成实验。实验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引起教学反思。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报告,通过以上办法,提高教学效果。

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在实验教学中,由于部分操作比较抽象,学生往往难以理解。鉴于此,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可以利用图片、声音、动画等元素,给学生提供直观性的、生动性的视觉画面,以此来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同时,多媒体教学具有反复演示的作用,可以加深学生对操作步骤的印象,避免遗忘。除此之外,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可以扩大实验教学的资源,开拓学生的眼界和思路,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从而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PBL实验课教学模式。PBL实验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实验,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PBL强调以患者的疾病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通常情况下,PBL实验主要采用小组互动的办法来展开教学,让学生独立查找资料,对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他们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肥达氏实验中,教师可以提出如何采集标准、排除回忆反应等问题[2]。通过以上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②采用换位教学模式:在免疫学实验教学中,很多实验的内容比较单一,比如单向琼脂扩散实验、玻片凝集实验等。针对以上实验,可以采用换位教学的模式。具体来讲,当前一节课程结束后,教师引出下一节实验的内容。然后,让学生自行预习,掌握相关的知识。然后,在新课教授时,教师向学生提问实验的原理与方法。同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并补充相关内容。采用换位教学模式,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而且起到了查缺补漏的作用,从而受到了广大教师、学生的欢迎。③引入病例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引入病例教学模式。通过对临床病例进行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以后的临床工作做好准备。

一般而言,该教学模式包括以下几个部分:①对患者的血清总补体活性进行测定。②采用免疫标记技术,测定患者的血清甲胎蛋白含量。③在诊断伤寒病症时,采用肥达氏反应。④开展结核菌素实验。在试验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全程指导,帮助学生提高临床实践操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