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
时间:2024-01-16 11:44: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普惠保险 财政补贴 政府监管 产品创新
一、农村普惠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随着各地区农业保险试点规模不断扩展,各地区的发展模式也逐渐形成。由于普惠性农业保险发展时间较短,各地区建立的农业保险体系尚处于初级阶段,在财政补贴、体系构建上存在值得改进的地方。
1.县域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财力不足。我国农业保险的补贴中,中央承担补贴的40%,省级财政补贴20%,县域财政补贴20%,其余由农户自己分担。按照保费补贴规定,中央财政给予补贴的前提是省级政府财政预算到位;同样,省级财政进行补贴的前提是县市级补贴预算资金到位。由于部分贫困县域财政压力较大,有的地区财政减少了对本地农业保险的参保比例,这减缓了农业保险业务的开展。
2.农业保险尚未建立巨灾风险防范机制。目前,我国农业巨灾风险规避体制尚未完善。巨灾破坏性强,风险发生较为分散。由于农业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投保农户不集中,导致发生灾害后农户不能及时、足额得到补偿。再保险市场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大量风险无法得到分散。一旦巨灾发生,保险公司将承担巨大赔付亏损。
3.保险公司不良竞争。保险公司在农业保险方面获取低保费,承担高风险,而国家财政的补贴只用于农户,并不对保险公司进行补贴。为了避免经常出现亏损,保险公司不得不提升费率,导致低收入的农户承担不起,承保率下降。
(二)农村养老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财政补贴支付能力是否匹配。我国目前农村老龄人口仍在不断攀升,随着时代的改变,人们生活压力增大,家庭养老模式逐渐退化,认为国家应对老年人养老承担一定的责任。对于年满60岁的农民,政府政策为农民无需再缴费,每月可领取基础养老金。实行普惠制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必定要考虑国家财政是否有足够的支付力度。
2.保障水平低,投保积极性低。普惠养老保险制为社会帮扶性质的养老金体系,其保障的水平为补充型,仅作为农民养老的补助类收入存在,农村养老还需要其他的经济收入。很多农户由于收入问题,均选择最低档的缴费等级,加之部分贫困地区财政补贴力度不足,60岁之后获得的养老金情况并不乐观。因此,普惠养老保险制仍存在局限性。
(三)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经营模式难以确定。全国各地农村小额保险经营模式不尽相同,各有优势及劣势,经营模式难以选择。
2.产品供给缺乏,不能满足需求。部分保险公司把小额人身保险当作开拓农村市场的钥匙,而不具有可持续的长远发展规划。对农村市场仍旧存在误解,这样很难实现小额保险的公益扶质。并且在保险产品的设定上经验不足,开发上欠缺考虑实际情况,难以兼顾盈利与扶贫。小额保险仍需要保险公司加强产品开发力度,提高创新水平。
(四)农村大病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未能与其他医疗制度恰当衔接。大病保险难与医疗救助之间恰当衔接。各省尽管在实施方案中普遍规定大病保险在新农合报销的基础上,补贴比例达到救助标准限额的20%,然而报销后许多患者依然难以承担重负。目前的大病救助资金不够充足,经济发达与欠缺地区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且患者获得医疗救助手续繁杂,间接成本较高。
2.部分保险机构竞标不合规。根据招标的规定,公共服务招标的价格指标不得高于30%,但一些地方政府单纯强调降低保费、提高保障。所以价格的下调成了业务竞标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为了中标,在没有获得大病保险数据、没有科学调查的前提下不合理定价,且盲目扩大标的范围,违规竞标。无意中加大了自身风险。
二、农村普惠保险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大财政补贴支持。过去的几年中,中央资金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覆盖的保险标的也逐年增加。税收方面也对保险公司减免了所得税。但是目前补贴的范围仍然有限。美国的农业保险补贴比例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4%,按此比例计算,我国2012年补贴值应为1700多亿元,而当年实际补贴值为97亿元。与国外水平相比,我国补贴比例尚有提升空间。对于政策的设计存在偏差,一些地区的水产、养殖业例如鱼类、鸡鸭养殖等尚未被纳入。根据现行趋势,还需要扩大补贴范围、加大补贴力度。
2.完善巨灾风险分散制度,制定具体操作文件。中央多次敦促有关部门制定具体办法,加强防范巨灾危机的能力。目前依照《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准备金管理办法》,通过建立政府、保险机构自身、社会组织参与构成的大灾风险准备金,从而使保险公司的承保力增强,使承包范围更加广泛,更有底气的面对巨灾风险。尽快完善中央、省市大灾风险分散制度的具体可操作性文件,使农户和保险公司遇到农业大灾时不再遭受巨大损失。
(二)农村养老保险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应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在养老金筹集模式上,坚持以国家和集体为主、个人为辅的基本原则,打造以社会保险为主,以家庭式养老、社区式帮扶为辅,逐渐与城镇的社会养老制度整合统一的社会养老制度模式。
1.强化财政补贴支持。在政府财政收入不断提升的前提下,加大补贴力度,既鼓励了农户的投保热情,也鼓励了保险公司承保的积极性。保证资金到位,形成差异性补助机制,增加基本型养老保险保障额度,根据缴费档次提供不同档次的补贴额度,给予农户以实惠。
2.完善个人账户制度,提升保障水平。个人缴费并不强制财政进行补贴,同时缴费比例分为多个档次,对于最贫困群体无需缴费,由财政给予最低保障代为缴纳。个人账户里的资金可以用于质押借贷,这样也有利于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更造福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1.推广半商业经营模式――以中国人寿为例。简单来说既是政府组织,参与引导,农户投保,政府并不过度参与,保险机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探索到有效的经验做法,在农村小额保险方面开拓了高效的发展模式:
2.加强产品创新与开发。设计合理的保U产品是满足农户保险需求的重中之重。不同地域的农村文化习惯、保险意识差异较大。在开发时应多方面考虑地区经济水平、购买力、实际需求、盈利赔付比率等具体情况,创新产品设计。对于产品要根据收入层次划分多个档次,以满足不同收入水平的需求,适销对路,提高产品适合度。
(四)农村大病保险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篇2
关键词:农村金融;问题;建议
一、当前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过程中,农村地区的经济以农村信用社为主要核心,不断的发展和壮大。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初步形成了一个力图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体系,主要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九类银行业金融机构。但是,“农”字号银行支农功能呈现出“边缘化”趋势。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撤离农村,为邮政储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形成了与信用社两足鼎立的局面。但邮政储蓄只发放小额贷款,随着存放资金的增多,这些资金又回流到城市,使得农村资金供给缺口加大,加剧了农村资金供求失衡。
二、现今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
(1)农村金融服务功能缺位,金融产品单一
目前,农村金融体系由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这三家银行构成“三驾马车”的基本框架,但这三家由于经营目标、服务对象以及规模实力等原因使得目前农村社会化金融服务缺位,信贷投入不足,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农村金融机构大多只是开展存、贷、汇等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以及贷款的期限、利率、额度等不能满足现代农村对资金的基本需求。
(2)农业保险、信贷抵押担保等发展力度小,发挥作用难
当前,农业保险的规模与农村经济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不相称。农业保险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平稳发展、推动农村金融市场深化的重要工具,是农村金融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农业保险发展滞后,一方面,导致“三农”经济收入平稳增长缺乏保障;另一方面,也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风险较高。缺乏抵押担保物品是农民贷款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利用部分财政资金引导农村开展抵押担保创新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大力推动农村信贷抵押担保创新。
(3)农村资金大量外流
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受阻,城乡差距过大。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每年通过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商业性金融组织从农村地区流出的资金大于从城市流入的资金。近年来,大量的农村资金从农村金融组织转移到城市,资金大量外流的渠道主要是农村商业银行资金运用非农化,逐年减少对农村的资金支持。农村资金大量外流使得农民的贷款需求难以满足,农村的经济发展受到极大限制。
三、农村金融问题的对策分析
(1)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积极开展融资方式创新。
建立以政策性金融为导向,合作金融为主导,商业金融和民间金融为补充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为形成有效的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合力,需要对农村金融体制进行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建立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加大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科学合理规划调整基层网点布局,努力构建以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商业性经营为主体,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金融为支撑,邮储银行等其它法人金融机构为辅,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和民间融资为补充的商业性与政策性并存、功能互补、合作竞争、充满活力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通过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弥补农村金融机构和资金的不足,切实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缺位问题。
(2)加速农业保险发展,促进农业经济
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农业保险,想要快速发展我国农村的金融,就必须加快我国农村农业保险的发展。这就要求:由地方财政出资,在地方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尝试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在经营农业保险较好的地区,设立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由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农业险;继续引进经营农业险的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在积极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广农业政策性、专业性保险业务,建立覆盖农村的政策性保险和商业性保险相辅相成的农村保险体系。
(3)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
为抑制农村信贷资金外流,提供制度性保证,要积极引导农村信贷资金回流,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合理利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通过税收优惠和利用财政资金补偿金融机构贷款风险等措施,引导农村资金高效率地转化为农村投资。增加对当地经济信贷投放较多的金融机构再贷款额度;鼓励邮政储蓄资金参股农村银行,投资设立农村小额保险组织,试办农村小额贷款机构,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长期的资金投入来源。(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丁宁,浅析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经济论坛,2013
[2]于磊,浅析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经济研究,2013
[3]李敏,浅析我国农村金融支持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东方企业文化,2013
[4]龙云飞,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研究,社会民生,2013
[5]朱宏春,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的对策分析,三农金融,2013
[6]范艳丽,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商学苑,2012
[7]翟斌,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对策,经济天地,2012
[8]刘寒冰,浅析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经济纵横,2011
篇3
关键词农业保险;scp范式;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scp范式是产业组织理论的主体理论框架,主要用于揭示企业之间关系变化的规律及其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即市场结构制约市场行为进而决定市场绩效,其中市场结构中主要包括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和行业进入退出壁垒。市场行为主要涉及价格策略、产品策略和排挤竞争对手策略。市场绩效主要包括产业的资产配置效率、生产规模效率等[1,2]。笔者将从对农业保险的scp范式研究,结合我国现行农业保险的特点,对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农业保险业提供建议。
1我国农业保险的scp范式的市场结构分析
1.1市场集中度
1.1.1农业保险。农业保险是指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按农业种类的不同分为种植业保险和养殖业保险。我国开办的农业保险主要险种有养殖业如生猪保险、养鸡保险、养鸭保险、牲畜保险、奶牛保险、淡水养殖保险等,种植业如水稻保险、蔬菜保险、林木保险等[3]。从1982年原
2我国农业保险的scp范式的市场行为分析
2.1政府补贴与保险公司的博弈分析
由于农业本身存在的弱质性,加之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农业大国,使得农业保险成为一项重要的规避风险的手段。由于这项保险存在着保险标的损失的难度量性、风险的广泛性及不确定性、保险收益人的广泛性等因素使得其存在较大的正外部效应,需要政府提供财政补贴以保证实施。政府对农业保险实施补贴以促进农户参与农业保险的积极性,这些补贴将会在盈余之年在保险公司之间进行利润分配。这不符合政府在提供这一财政补贴时的初衷。同时,财政补贴资金来自于消费者的税收,补贴的增加相应导致消费者福利减少(见图2)。
最初的农业保险供给曲线为s1,需求曲线为d1,在a点达到均衡,此时的社会总剩余为oab。政府实施补贴后,保险公司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到s2,社会福利相应增加到ofcb。然而由于政府用于补贴的资金来自于税收收入,税收的增加使得消费者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需求曲线相应的向左移动,与s2交于e。社会福利变为ofeh。最终要使得社会福利增加,就需要使四边形ofed的面积大于四边形hdab的面积。
2.2保险产品销售行为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业存在着广告效应不佳、售后服务不完善等缺陷,没有给广大农户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农业保险的广告宣传力度不够,许多农户不清楚存在这样的保险,即便有心要投,也无从得知投保渠道[5]。同时,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不完善,不同地区参保率相差甚远,保险设置大有不同。然而共有的问题是,售后服务制度不完善,事故鉴定及保险理赔过程繁琐,使得许多参保农户对农业保险信心不足。
3我国农业保险的scp范式的市场绩效分析
3.1社会福利
2008年我国保险业承保了各类农作物3 546.67万hm2,参保农户达9 000万户次,为农民提供了2 397.4亿元风险保障,分别比2007年增加了130.0%、80.7%和113.0%。涉农保险保费收入24.4亿元,提供风险保障1.3万亿元,支付赔款19.2亿元。2009年1~9月,保费规模已超过2008年全年,全国农业保险签单保费收入120亿元,同比增长31%,为广大农民提供了3 300多亿元的保险保障,承保种植业逾5 333.33万hm2,承保畜牧、家禽5.1亿头,覆盖1.2亿户。
3.2保险深度
保险深度是指年保费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数值越大表明保险发展越完善。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较为完善,保险深度约为4,但是农业保险作为其中一项,单独研究保险深度使得这一测算值偏低,因此采取将国民生产总值缩小1 000倍的数值来计算保险深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截止2006年,我国农业保险业处于停滞期。2007年,随着“三农”问题的提出,政府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农业保险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展现出积极良好的发展态势。
4建议
一是完善农业保险市场。我国的农业保险许多项目仍处于试点时期,需要逐步发展完善。补贴及保险金的不确定性使得农业保险存在供给与需求双冷的现象需要政府尽快制定和出台《农业保险法》,对农业保险的组织形式、保险金额的确定、财政补贴份额、保费厘定依据等作出明确规定。标准化农业保险市场上参与者的行为,消除农业保险进入壁垒。二是发展农业保险再保险。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从而使得农业保险保险标的的损失具有多发性及广泛性。目前没有再保险公司为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使得农业保险风险分担出现困难,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通过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再保险公司,有效分担市场风险,可以将原保险人的赔付金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促使更多的保险公司加入到这一市场中。三是提高服务质量,提高产品竞争力。及时的赔付、合理的保费、优质的服务是吸引农户投保的重要因素。目前保险市场上存在对保险标的要求苛刻、损失确定困难、给付环节繁琐、难以到户等缺陷,使得许多农户不愿意投保。如何做好农业保险服务,吸引更多的农户投保,是涉农保险公司发展的关键。因此,各保险公司在科学的内部管理的基础上,应努力提升服务质量,恪守合同信用以吸引更多的投保人,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激烈竞争的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6]。
5参考文献
[1] 李悦,李平.产业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 惠莉,刘荣茂,陆莹莹.农户对农业保险需求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涟水县为例[j].灾害学,2008(9):130-134.
[3] 李珊,杨艳林.从scp范式看我国保险产业的发展[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5(1):55-59.
[4] 赵莹.准公共物品定义下的农业保险供给[j].财经科学,2004(4):95-98.
篇4
关键词:民族地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085-02
引言
早在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显示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到目前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已达到约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到约1.19亿,占到总人口的8.87%,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国务院于2009年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指导意见》),该意见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农村地区全覆盖的目标。湘西到2010年增加新农保试点县4个,分别为龙山县、吉首市、永顺县、保靖县,覆盖面积达50%,农村覆盖达58%,到2012年整个湘西提前实现了全覆盖。
自指导意见下发后,国家大力宣传新农保政策,在广大农村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有认为该政策好的,也有认为政策不好的,该政策面对的群体是广大农村地区人民群众,农民在文化程度、思想观念、收入水平等很多方面有一定局限,所以在新农保深入农村地区的过程中必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湘西自治州农民的参保状况
1.调查研究说明。本文采用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对湖南湘西自治州古丈县、龙山县、花垣县、吉首市等县市几个乡村的农民进行了问卷与访谈调查,收集了广大农民群众对新农保的数据与意见,通过SPSS18.0软件的统计分析,从中得出了样本的整体参保情况,由此总结出新农保在湘西推广过程中存在的困境。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32份,回收问卷221份,回收率95.3%,经过筛选有效问卷209份,有效率达94.6%,调查对象为年满16周岁以上的所有符合参保要求的农民群体,调查男性127人(60.8%),女性82人,其中21人曾经是村里的干部,占样本的10%,平均年龄49.58岁,最小年龄21岁,最大年龄82岁。
2.整体参保情况。自实施新农保试点以来,目前湘西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各个县市的农村地区,截至2011年底,湘西全州常住人口约255万中128万农民参加了新农保,符合条件的32.2万老人享受到了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在我们调查的209人中有171人参加了新农保,38人未参加,参保率达81.8%,由于政策执行过程中带有一些强制性因素,在目前参保的171人中有62人表示不愿参加,缴费档位也为最低标准100元。我们统计参保与未参保原因时发现调查农民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子女不参保,老人就享受不到基础养老金;第二,老年生活有保障且减轻子女负担;第三,收入低,没有能力缴纳;第四,物价上涨收益少,不划算;第五,对其不了解且还年轻,以后参加也不迟等等。
二、基于农民角度推广新农保的困境
1.农民对新农保的了解不深。在湘西农村地区,人们受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新农保的出台对于他们来说觉得并没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对新农保的认识很少。在调查统计中仅8.6%的农民对新农保非常了解,其中大部分曾经或现在是村里的干部,57.9%的只是一般了解,33.5%的甚至是不了解的。在对其调查中发现有两个因素造成这种现象,一是农民自身的文化程度。调查的农民中87.1%处于初中文化程度以下,达大专以上的占4.3%,文化层次普遍偏低,导致不能很好地解读清楚,造成对政策的不了解;另一是政策的宣传力度。在宣传方式调查中,村干部的宣传占主要方式,占77.5%,村干部在各乡镇进行宣传也只是简单地传播,讲解一下关键要义,更多的条例还是需要农民们自己去了解,电视广播的影响微乎其微,这也造成没有深入地了解新农保政策。
2.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期望不高。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养儿防老的观念深入人心,所以新农保出台后并没有受到农民们的高度重视,期望的程度不是特别高。我们调查统计得出的数据:农民选择农村社会保障最多的三个是医疗保险、灾害救助、养老保险,选择养老方式最多的三个是子女养老、社会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养老,这个调查结果与预测的一致,正是农村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对于刚刚才实施三年的新农保,大多数农民抱着尝试的态度去参保,并没有期待有什么回报,经过农民们的大致估算,有56%的人认为依靠新农保不能解决老年生活经济的问题。
3.农民的缴费承受能力差。湘西地处湖南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属山脉丘陵型,处处都是凹凸不平,地理条件较差,农民耕种时不宜进行大规模的种植;家庭人口规模较大,在调查中平均家庭人口规模为5.28人,人口达到5人的占到74.6%,达到8人的占7.7%,主要集中在5~6人,家庭有一个儿子的占54.1%,有老人的占到60.3%,老人的平均抚养系数为0.3033;由收入来源方面的调查得知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为农业收入,即等到收割后卖出部分粮食,换取一些家里日常生活的费用;其次一部分身强力壮的农民在农闲时外出打零工来挣得一部分收入,解决子女的教育费用以及留一小部分储蓄以备不时之需;还有少部分有生意头脑的做一些买卖以及政府给予的补贴等其他收入渠道,每年的收入略大于支出。
4.农民对新农保的反面担心严重。自湘西新农保实施以来,政府大力推进政策深入农村地区,可是在落后的农村,广大百姓对新农保还是存在一些担忧。首先是对新农保的实施过程不满,国家规定的是根据自身条件自愿参加新农保,可是到实施的时候就增加了一些硬性的规定,即所谓的“捆绑模式”,这一举措大大降低了农民对其的信任,剥夺了农民自愿选择的权利;其次是十分担心达到60岁后拿不到养老金,这一点担心是因为对政府的信誉度受到了动摇;第三是担心政策的稳定度,即会不会发生变化;第四是物价飞涨导致养老金收益少,不能满足老年生活消费的需要。
三、对策性建议
目前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全面、快速、有效地推广新农保、取得农民的信任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解决农村社会民生问题,然而其中却面临着一些困难,基于这些存在的困境难题给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1.普及知识,增效宣传。在广大民族地区的农村农民们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相关政策条例的理解能力差,以及宣传方式单一,宣传效率低下且效果差,造成大面积地区农民对新农保不了解不认可的现象。一方面要普及知识,包括不仅仅普及新农保政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普及建设新型化农村的知识,这样农民可以更有效地建设自己的家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对全面建设新型农村和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结合农村具体情况开展高效且丰富的宣传活动,让百姓们主动地融入活动之中,亲身经历和学习优秀试点的事例,透彻地了解实施新农保的意义与重大作用。建议的措施有:(1)建立村集体图书馆或流动图书馆,专业人士传授知识;(2)成立县级政策义务宣培小组,进行上山下乡宣讲及培训;(3)加大权威媒体报道的力度,解说政策并同时反馈基层意见等。
2.增强意识,自行选档。农民受传统思想观念信仰的影响,对新农保的整体期望不高,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的方式节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形式并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由此对于广大农民群众来说,要清晰地认识社会发展的变化,家庭结构规模的小型化,老人与子女的分居使得老人们失去了保障,所以农民们要慢慢地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增强对自己老年养老的意识,不能一味地倾向“养儿防老”的思想,接受社会赠与的福利—新农保,并根据自己与家庭的综合能力自主选择满足老年生活消费的缴费档位,未雨绸缪。建议的措施有:(1)农民自主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养老保障思想;(2)大力鼓励农民进行个人储蓄养老与社会保险养老方式等。
3.技术支持,增倍收入。在农民的收入来源上主要依靠兢兢业业的农业生产换取经济价值,农民大多是文盲,耕种田地时基本靠上一辈人遗留下来的套路去执行,对农业的增产增收没有大幅度提高,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对农业技术的了解。因此国家相关农业部门应该大力推广农业生产技术,普及农业生产知识,对落后的农村地区进行技术支持,如果农民掌握了生产知识和生产技术,那么他们的积极性也会得到成倍的提高,同样的努力能得到增倍的收获,粮食增产,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并且有了购买保障自己未来生活的政策服务的能力,农民望而喜之。建议的措施有:(1)定期开展村集体农业知识宣讲会;(2)成立县级农业技术培训队,义务进行流动调研指导等。
4.丰富政策,公正执行。新农保政策在实施的三年间,取得了一部分人对它的认可,但同时也存在一部分人对它产生许多质疑,不管是政策的本身还是政策的执行都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以广大农民群体的利益为出发点着力解决农民关心的问题,提高政府的信任度,确保政策的稳定性以及养老金的保值增值,完善政策的各项条例,规范政策的实施流程,公平公正地按照相关文件贯彻执行,这对新农保大力推广农村地区有着不可估量的效果。建议的措施有:(1)政府塑造权威形象,政策制定者完善相关条例;(2)加强对政策执行的监管,禁止强制执行等。
参考文献:
[1] 胡霞.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1,(1).
[2] 李逸波,彭建强,赵邦宏.河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推广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区域经济,2011,(9).
[3] 赵秀哲.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前言,2012,(1).
[4] 谢冰,张旭.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2010,(6).
篇5
农村小额保险是为农村人群提供的一种简易保险,它作为一种市场化的金融扶贫手段,被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广泛采用。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小额保险发展模式的研究,进一步分析我国农村小额保险模式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农村小额保险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
农村小额保险;经营模式;发展路径
一、引言
小额保险作为一种新型的保险项目,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开始出现并呈快速发展势头。小额保险是现代金融服务向农村扩散的必然产物,并逐渐成为一种扶贫开发手段,被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广泛采用。近几年来,受众多发展中国家推广小额保险的影响,我国也开始推广农村小额保险,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我国农村小额保险刚刚起步,所以农村小额保险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覆盖面还不够广泛、供给效率不高、服务质量跟不上、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法律规范等。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内外小额保险发展模式的研究,进一步分析我国农村小额保险模式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农村小额保险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二、国内外农村小额保险经营模式对比分析
(一)国外农村小额保险经营模式
从各国的发展实践来看,目前小额保险的经营模式主要有三种:
1.“合作―”模式。包括一家专业的保险公司和一家机构(一般为小额金融机构),依照约定建立小额保险拓展的合作关系。专业保险公司负责准备金计提、产品定价以及满足官方监管要求,而方则负责向客户提供小额保险、损失清算及促进风险、资源和专业技能从非正规渠道向正规渠道进行合理转移。
2.独立经营(保险公司自营)模式。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的小额保险覆盖人群最广,提供小额保险产品最多,在国外,采用独立经营模式的机构主要是一些微型金融机构和专营小额保险的机构。
3.互助或合作保险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互助机构由其成员,同时也是保险等金融服务的使用者所拥有,遵循“一人一票”的合作原则。提供小额保险服务的互助机构主要有三种:一是独立的互助(或合作)保险公司;二是互助保险协会网络;三是隶属于金融合作社网络的保险公司。
(二)国内农村小额保险经营模式
1. 以保险村建设为基础的全村统保模式。在条件成熟的乡村,借助当地政府支持,试点公司积极配合,向农民广泛深入的宣传和介绍产品。在此基础上,以点带面,重点突破,用团体保险方式,将全村符合投保条件的所有村民全部纳入保障范畴,进行应保统保。
2. 与政府惠农政策相衔接的联合互动模式。借助基层政府组织的影响力,基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现有的服务网络平台,将小额保险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配套或补充产品进行推广。
3.与农村金融机构相配套的信贷保险1+1模式。借助农村金融机构平台推销小额保险,即与农村的金融机构合作,在支付一定的佣金或费的基础上,委托农村金融机构或借助其网络将小额意外伤害保险和小额定期保险等产品销售给上述金融机构的贷款借款人。
4.在条件不成熟乡村推行的小型团单模式。依靠驻村服务员、委托专业技能人员、联手地方经济能人等拓展小额保险。
(三)制约农村小额保险发展的因素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小额保险销售大多采用多主体合作的方式,即保险公司农村的公共机构、基层团体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等合作,拓宽了小额保险在农村的销售道路。但小额保险在我国的发展仍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不仅仅是营销模式的不足,在市场需求,产品供给与政府扶持等方面同样存在缺陷。具体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从主体分析,在农民方面,农民的收入不高,缺乏保险意识,逆向选择严重。在保险公司方面,缺乏农民生命表,经营成本高,供给渠道单一。在政府方面,缺乏法律的保护,农村营销员资格制度不完善。对此,我们提出了以下的改进思路。
三、对我国农村小额保险发展路径的建议
(一)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投保能力
农业经济发展多元化可以促进农村社会进步,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增加农民的收入,为农村小额保险发展提供经济支持。农民手中有了富余资金,再结合保险宣讲,增强农民保险意识,农村小额保险发展会上一个新台阶。
(二)推进农村小额保险监管体系建立,制定农村小额保险法律保障网
完善的监管体系是保险公司经营农村小额保险业务的参照体系,鉴于目前我国农村小额保险发展的情况,农业部应与保监会联手组织人员深入调查,结合现有状况及国外成功经验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市场行为监管体系。同时,国家应加强农村小额保险立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政府、农民、保险经营者等市场主体在农村小额保险开展过程中的作用,调整各方利益关系,引导农村小额保险健康发展。
(三)开发适合农村的小额保险产品
保险人要深入农村实地调查,了解农民的风险状况、需求问题、收入情况等,确定保障重点,据此开发适合的产品,为农民提供品种丰富的,适销对路的产品。
(四)建设农村小额保险营销平台
首先,发挥“村委会”成员的核心优势,发挥农村各种组织的作用,利用农村营销员进行营销。第二,建立专业的农村小额保险销售组织,以农民容易接受的形式,给农民讲通俗的实例,分析利弊,鼓励投保。第三,加强与农村金融机构的合作,农村金融机构或小额信贷机构拥有大量的农村客户群和广泛的分支机构,可以作为农村小额保险销售的有效渠道。
参考文献:
[1]张权辉.我国农村小额保险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1,(03)
[2]曹蓓.中国农村小额保险的营销策略和发展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14
[3]袁春兰,谢玉梅.我国农村小额保险的市场构建与发展[J].求索,2013(001)
[4]刘妍,卢亚娟.我国农村小额保险经营模式的现实选择[J].金融纵横,2010(5)
篇6
关键词:农村金融 现状与问题 发展对策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发展的状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二是“三农”贷款持续增长。截至2006年上半年,我国农业贷款余额近3万亿元,约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余额的14%,60%以上农户的贷款需求得到满足。但是当前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中也存在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村地区资金外流情况严重。目前,通过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商业性金融组织,每年从农村地区流出的资金大于从城市流入的资金,导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受阻,城乡差距过大。二是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商业银行改革以来,几家主要银行都大批撤出了在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与此同时,为“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建设没有跟上,造成机构网点覆盖率偏低,农民接受金融服务困难。三是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盈利水平不高。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经营传统的信贷产品和商业保险产品,而对农民需求量较大的小额贷款和农业保险则缺乏创新,造成金融产品单一,盈利能力严重不足,造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薄弱,而一些非正规的农村金融组织由于金融服务比较符合农民需求,发展较快,但是潜在风险较大。四是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支付结算体系落后。适合农村经济特点的金融电子化、票据化基础设施研发和建设不足,覆盖的地域范围小,便捷化程度低。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金融“三农”服务的能力,严重制约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的可行性建议与措施
通过对农村金融的经营背景及现状的分析与比较,为促进其更快更好的发展,从而裨益乡民,较好辅助“三农”政策的执行,特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相关风险补偿核准规划。通过财政部门等尽快偿还原拖欠农信社的相关贴息,同时剥离先前由于政策性原因而导致的不良贷款,地方政府应完善农业部门的信用评级制度及相关部门的贷款担保机制,控制农业贷款的可能性风险及损失。
2.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在引导农村信贷资金回流支持新农村建设方面,一是要为抑制农村信贷资金外流提供制度性保证;二是要合理利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通过财政资金补偿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和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农村资金高效率地转化为农村投资。增加对当地经济信贷投放较多的金融机构再贷款额度;鼓励邮政储蓄资金参股农村信用社,投资设立农村小额保险组织,试办农村小额贷款机构,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长期的资金投入来源。
3.制定《农业投资法》,规定县域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或购买农业政策性金融债券。建议以县为单位,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贫困县和非贫困县,贫困县免除所得税和营业税,非贫困县免营业税、所得税减半征收。加强对县域资金流动的监测和预警,限制国有商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系统内上存资金比例,通过运用差额准备金制度,对上存资金比例过高的金融机构可以提高超额准备金比例实行缴存,并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
4.发展农村社区基金和小额信贷机构,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近年来农信社改革的商业化趋势不断强化,一批农信社将撤离偏远落后地区。这种趋势无法逆转,只能采取有效措施,弥补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农村社区基金和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就是弥补农村金融空白的重要手段。
5.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改善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环境,重点是完善农村经济基础条件,提高农户和农村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建议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服务的投入,改善农村经济运作的基础。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在市场交易的谈判地位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出资成立担保基金或担保公司,带动其他担保机构的发展。要扩大有效抵押品的范围,增加农作物收益权、权利质押,同时保护担保债权的优先受偿权。探索运用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形式,根据“产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的不同特点,采取“一企一策、一户一策”的办法解决农民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
三、美国农村金融体系对中国的启示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农村金融体系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美国农村金融体系来看,美国已经建立起了包括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以及农村保险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体制,建立起了支持农村建设资金循环的长效机制,较好地支持了农村和农业发展,维护了广大农民利益。借鉴美国经验,结合中国农村的具体情况,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已经成为下一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主线。
1.要鼓励金融组织创新,推动交易工具和业务品种的创新
要按照农村现实和农业经济发展实际,培育和发展商业性的、可持续的金融组织。条件许可的地方可建立社区银行和小额信贷组织。鼓励引进国外农村金融中的专门为农业设计的金融品种,以满足农村金融需要。
2.对现有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明确功能定位
农信社要巩固已有改革成果,办成商业上可持续、主要服务于乡(镇)、村和农民的金融机构,农业银行要结合股份制改革,通过机制和体制的转换,充分发挥农业银行作为大型商业银行的系统优势,切实提高对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支持质量和效益,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服务;积极推进邮政储蓄改革,按照商业化原则,引导邮政储蓄资金支持“三农”。
3.加强政策引导,开展金融知识教育
要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转变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理念,要努力塑造有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用市场化利率覆盖其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章奇.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多元思考.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5,(7).
篇7
关键词:农村金融 现状与问题 发展对策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发展的状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二是“三农”贷款持续增长。截至2006年上半年,我国农业贷款余额近3万亿元,约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余额的14%,60%以上农户的贷款需求得到满足。但是当前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中也存在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村地区资金外流情况严重。目前,通过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商业性金融组织,每年从农村地区流出的资金大于从城市流入的资金,导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受阻,城乡差距过大。二是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商业银行改革以来,几家主要银行都大批撤出了在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与此同时,为“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建设没有跟上,造成机构网点覆盖率偏低,农民接受金融服务困难。三是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盈利水平不高。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经营传统的信贷产品和商业保险产品,而对农民需求量较大的小额贷款和农业保险则缺乏创新,造成金融产品单一,盈利能力严重不足,造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薄弱,而一些非正规的农村金融组织由于金融服务比较符合农民需求,发展较快,但是潜在风险较大。四是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支付结算体系落后。适合农村经济特点的金融电子化、票据化基础设施研发和建设不足,覆盖的地域范围小,便捷化程度低。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金融“三农”服务的能力,严重制约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的可行性建议与措施
通过对农村金融的经营背景及现状的分析与比较,为促进其更快更好的发展,从而裨益乡民,较好辅助“三农”政策的执行,特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相关风险补偿核准规划。通过财政部门等尽快偿还原拖欠农信社的相关贴息,同时剥离先前由于政策性原因而导致的不良贷款,地方政府应完善农业部门的信用评级制度及相关部门的贷款担保机制,控制农业贷款的可能性风险及损失。
2.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在引导农村信贷资金回流支持新农村建设方面,一是要为抑制农村信贷资金外流提供制度性保证;二是要合理利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通过财政资金补偿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和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农村资金高效率地转化为农村投资。增加对当地经济信贷投放较多的金融机构再贷款额度;鼓励邮政储蓄资金参股农村信用社,投资设立农村小额保险组织,试办农村小额贷款机构,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长期的资金投入来源。
3.制定《农业投资法》,规定县域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或购买农业政策性金融债券。建议以县为单位,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贫困县和非贫困县,贫困县免除所得税和营业税,非贫困县免营业税、所得税减半征收。加强对县域资金流动的监测和预警,限制国有商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系统内上存资金比例,通过运用差额准备金制度,对上存资金比例过高的金融机构可以提高超额准备金比例实行缴存,并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
4.发展农村社区基金和小额信贷机构,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近年来农信社改革的商业化趋势不断强化,一批农信社将撤离偏远落后地区。这种趋势无法逆转,只能采取有效措施,弥补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农村社区基金和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就是弥补农村金融空白的重要手段。
5.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改善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环境,重点是完善农村经济基础条件,提高农户和农村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建议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服务的投入,改善农村经济运作的基础。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在市场交易的谈判地位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出资成立担保基金或担保公司,带动其他担保机构的发展。要扩大有效抵押品的范围,增加农作物收益权、权利质押,同时保护担保债权的优先受偿权。探索运用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形式,根据“产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的不同特点,采取“一企一策、一户一策”的办法解决农民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
三、美国农村金融体系对中国的启示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农村金融体系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美国农村金融体系来看,美国已经建立起了包括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以及农村保险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体制,建立起了支持农村建设资金循环的长效机制,较好地支持了农村和农业发展,维护了广大农民利益。借鉴美国经验,结合中国农村的具体情况,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已经成为下一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主线。
1.要鼓励金融组织创新,推动交易工具和业务品种的创新
要按照农村现实和农业经济发展实际,培育和发展商业性的、可持续的金融组织。条件许可的地方可建立社区银行和小额信贷组织。鼓励引进国外农村金融中的专门为农业设计的金融品种,以满足农村金融需要。
2.对现有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明确功能定位
农信社要巩固已有改革成果,办成商业上可持续、主要服务于乡(镇)、村和农民的金融机构,农业银行要结合股份制改革,通过机制和体制的转换,充分发挥农业银行作为大型商业银行的系统优势,切实提高对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支持质量和效益,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服务;积极推进邮政储蓄改革,按照商业化原则,引导邮政储蓄资金支持“三农”。
3.加强政策引导,开展金融知识教育
要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转变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理念,要努力塑造有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用市场化利率覆盖其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章奇.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多元思考.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5,(7).
篇8
关键词:农村 商业保险 发展现状
1 目前农村商业保险市场发展的主要特点
1.1 营销网点逐步增多,营销规模持续扩大。最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多元化趋势的增强,区域经济异军突起,保险公司瞅准区域市场,将分支机构延伸至各个县域,营销规模辐射大部分农村地区,带动农村保险市场快速发展。
1.2 险种增多,市场份额相对集中。保险公司拓展业务的过程中,瞅准市场动向,针对不同消费人群,推出了多个险种,为城乡居民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保险需求。
1.3 县域人身保险快速普及,财产保险发展速度相对滞后,农业保险几乎空白。
1.4 农民的收入有所提高,参保意愿强烈。近年来,随着三农政策的提出,各种惠农政策纷纷出台,农民通过外出打工或进行特色种植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收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逐渐成为农民关注的焦点。一项关于保险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农民都有参与社会保险的意向,在养老问题上,62.65%的调研对象期望通过养老保险来解决养老问题。如果财政有补贴,愿意参加农保的占被调查人员的87.84%。
2 农业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成因
一是农业保险缺乏经营主体;二是农业对自然的过分依赖,生产周期长、投资回收慢,潜在着巨大的自然风险,商业保险公司无力独立承担农业风险;三是保险费率偏高,抑制了农民对保险的需求;四是农业保险缺乏政府有力的支持;五是宣传不到位;六是各保险公司“三农”服务的意识不强,制约了农村保险事业的发展。据调查,农民对保险有五盼,一盼雹灾保险,二盼种植业灾害保险,三盼牲畜保险,四盼养老保险,五盼医疗保险。
3 制约我国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的障碍因素
3.1 农业保险业务萎缩,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有效需要。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人民保险公司的各分支机构专设了服务农村生产的农业保险科,入保范围涵盖了果蔬种植、特色养殖以及麦收等项目,但随着商业保险时代的到来,单设的农业保险科以及相应的保险服务被取消,只开设了农作物火灾、冰雹和家庭财产责任保险等几个险种,公司所有的险种服务中,真正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项目还不及所有财险种类的十分之一,而且已有农险种类少,份额有限。农业保险之所以无法在农村地区普及,主要是因为农业灾害多、风险大,出现后事故鉴定困难,赔付率高,而保险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这与商业化经营目标明显冲突,因此保险公司很少参与农村险种的开发和经营。
3.2 保险产品设计存在缺陷,与农民支付能力形成较大的差距。现阶段,大多数保险公司基于上述因素的考量,只将经营规模定位在城镇地区,但是在推出新险种之前,大多数都未针对农村市场进行调研,致使保险产品趋同性较强,有的与农村生产特点不符。
4 我国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的建议
4.1 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农业保险体系。鉴于农业生产的风险性和商业保险公司的盈利性特点,笔者建议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针对农、林、牧等农业生产活动提供保险服务。当前,为积极响应我党关于三农建设的号召,提高商业保险公司服务农业的积极性,使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农民,可增进政府与保险公司的交流与合作,对致力于农村保险事业的商业保险公司给予更多政策支持,重点加强入保环节和出险后理赔环节的政策扶持:在入保环节,根据农户入保比例给予相应的补贴;出险后的理赔环节,根据保险公司赔付额的一定比例对保险公司直接补贴。
4.2 规范商业保险公司对农村市场的营销服务机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方针的提出,增强了保险业业务向农村地区辐射的可能性,并为其业务规模的拓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商业保险公司应瞅准市场先机,乘势而上,首先,加速农村保险产品的研发。针对农村地区的生产条件改造现有保险产品,加速新险种的开发,根据农村地区生产特点,尽量减少保费比例,扩大保险辐射范围,从而惠及更多农民;其次,加速农村保险机构网络建设。优化农村保险机构网点布局,尽量将营业网点延伸至偏远地区,扩大业务规模,活跃农村保险市场;第三,加强营销队伍培训和管理。保险营销人员是公司的“门面”,营销人员的行为和气质直接影响广大农民对保险公司的评价,公司应定期针对营销人员开展培训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其业务技能和职业操守。此外,公司应该建立一套员工考评机制,不仅要重视保费收入增量,还应该维护好保户资源。
开发农村商业保险,可有效防范化解被保险人因疾病、意外等因素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人体伤害,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民的收入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天灾人祸往往会加剧其贫困程度,政府扶持商业保险公司开拓农村保险市场,可以使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农民,同时也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解决农村的保险发展问题不仅是保险业的重要任务,也是一项惠及全国所有农民的事业,是我国政治与经济发展以及人文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陈振宇,黄华丽.我国农村商业保险现状及发展简析[J].经营管理者,2009(15).
篇9
所谓的农业保险,是指对种植业(农作物)、养殖业(禽畜)在生产、哺育、成长过程中可能遭到的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经济保障的一种。保险机构通过保险的形式,组织农业从业人员集体互助,使受损单位或个人得到应有的补偿,以便及时恢复生产,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
我国农业保险是在近二十几年的时间内才逐步发展起来的的,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与城市保险市场相比,尤其是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村对保险的需求相比,农村保险的发展速度却非常缓慢,远远不能满足“三农”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社会的发展。目前,农村保险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1农村保险种类单一
无论是从保险公司数量还是从农业保险品种上来说,目前的农业保险都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与城镇居民不同,通常农民将财产保险放在第一位,而将人的身体的保险放在最后一位,然而保险公司在险种开发上基本上是以自我为中心设计保险产品,条款中的投保条件、费率、可保范围、缴费方式等一般都是固定不变、不可选择的,缺乏灵活性,抗风险能力也就较弱,尤其是专为农村设计的险种少,针对性不强。
1.2保险费用标准过高
由自然灾害导致的农作物的损失率和养殖物的死亡率通常较高,农业保险的费率也就通常高于一般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的费率,因为只有通过较高的保险费率,保险公司才能够弥补成本甚至盈利。但是对于广大农民而言,这样的保险费率使得他们很难承受,再加上大部分农民的保险意识淡薄,所以很多农民普遍认为买保险是一件多余的事情。因此,当灾害来临的时候,受到损失的农业经济无法得到足够的农业保险的补偿,影响当地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1.3农业保险市场供给主体数量少
由于农业保险承保的风险发生的概率高,损失巨大而且覆盖面广,因此保险公司的赔付率也相对更高,从事农村保险有可能使得保险公司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追逐利润的天性使得作为商业公司的保险公司不愿过多涉足农村保险。而专门从事农村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也没有能及时进入部分落后的农村开展农村保险业务,使得部分农村的保险业务呈现出相对萎缩的局面。
2拓展农业保险市场的对策
完善的保险市场必须具备四个要素:主体要素、客体要素、资本要素和生产要素。一个保险市场的发展,不仅需要成熟的保险人,也需要理性的投保人,农业保险业的发展更是如此。因此,拓展农业保险市场除了国家的政策支持外,还要在保险人和投保人两方面下足功夫。
2.1培育农业保险市场上的消费者农业保险解决的不仅仅是农业的再生产问题,更主要的是农民的生活问题,这与农村社会保障的目的是一致的,因此应把农业保险和农村社会保障放在一起考虑。对于农民来说,首要的问题是满足他们对于衣食住行的需要,所以在整个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农业保险只能排在较后的位置。当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后,便可以通过普及保险知识、提高保险意识来培育农村保险消费者了,这其中可采用的方法手段很多,例如组织保险知识讲座、挨家挨户讲解等等,让广大农民真正的了解保险、认识保险、购买保险、宣传保险,促成农业保险市场的良性发展。
2.2适时创新险种
农业保险在原则上要做到低保费、低保障、责任宽,农民易于接受,因此保险公司应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对原有险种进行技术改造,重点开发一些收费低、保额低、责任宽的适销对路的新险种,满足农民的需要,还应根据农业保险的分类有针对性的开发相应的险种。对于贫困和富裕地区的农民,也应该针对他们的经济状况和不同需求设计不同的险种。
2.3扶持保险公司发展
由于农业保险赔付率较高,所以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也相对较大,所以国家财政和各级政府应该对从事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应给予一定的地方性的税收优惠,在鼓励这些商业保险公司积极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同时,让利部分所得给广大投保户,适当降低农业保险的保费费率,增加农业保险供给。另外,各地应逐步加大金融保险行业的开放步伐,还要积极吸引专业的农村保险公司进入农村开展业务。毕竟,专业的农业保险公司开发的产品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除此之外,政府应该积极为农业保险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在政策、法律、经济等各个方面给予农业保险的扶持。同时继续推进科技兴农、减负减税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物质层面为推动农业保险发展创造条件。
【论文关键词】农业保险;保险公司;险种;保费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指出了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险种单一、保费过高、供给主体少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李霄震.农村保险存在的弊端及建议[J].浙江金融,2007(12)。
[2]曹凤鸣.对加快发展我国农村保险市场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7(9)。
篇10
【关键词】农村金融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农村金融,其是我国金融体制的重要组成条件之一,且会直接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目前,农村金融在发展进程中,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民收入不高、城乡差距大等一系列问题不断显现出来,使得其存在众多不足,因此及时采取相对应的补救举措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二、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况
一直以来,我国农村在其发展过程中,一般是以农村信用社为主要经济重心,并在不断扩大和发展中。现在,也慢慢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主要由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村镇银行等构成。而当下农村金融的主要形式囊括自发的民间借贷、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等。
三、农村金融发展主要存在的缺陷
(一)农村金融制度不健全
自国家商业银行改革后,诸多大型银行均从农村区域的营业网点中撤离出来[1],致使现在很多农村地区只存在农村信用社、邮政、农业银行,进而也加剧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滞后性。
(二)农村金融环境劣
农村金融环境的不良是诱导农村金融发展受到局限的另一因素[2]。金融环境的优与劣会直接决定农村金融发展的前景。近些年来,我国农民生活水平尽管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从整体情况来看,农村还没有具备优良的金融文化环境,以及农村对金融知识的熟悉度薄弱,法律认知严重匮乏等这些方面均诱导了支农信贷风险的提高,进一步也使得信贷资金在盈利性及安全性方面难以得到保证,从而也就随之加大了农村信用环境全面的残缺。
(三)农村资金频繁出现外流现象
当前,农村经济推进和农业在资金缺需方面无法得到供给,致使农村经济的推动受到阻碍,也就更加剧了城市与农村间的落差。而诱导该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每一年通过邮政、农村信用社等相关商业性金融组织中农村流出的资金比城市流入的资金还要大[3]。
(四)农业保险发展落后
因农业保险受到来自与自然与市场这两方面的双重打击[4],使得其风险不停加大。而这也主要是因农业其本身产业化创造利益水平低于社会所指定的平均利润率与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而导致的。农业保险的风险高使得保险公司与农户处在一个恶性循环的状态中,与此同时,高额的保险费用与巨大赔付费间的冲突也使得农民农业保险参保认知弱。现在,对农业风险采取保障的主要举措是依靠民政主管的灾害救助,这对于政府来说,是一种负担,而对于农村市场商业保险的发展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对农户积极参保和有关保险公司对农业农村保险的推进主动性进行了一番打击,进而对农业保险的推动产生了制约。
四、应对农村地区金融问题的相关策略
(一)对农村金融体制进行健全
要想让我国农村金融和当代新农村的经济得到快速推动,则必须要在后期的金融工作中去对相关金融体制加以健全。第一,农村信用社要适应新农村构建的具体需求,坚持以三农为主要导向,慢慢构成以股份合作制和协作制为经营特征的社区性金融机构。第二,要对多元化的发展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对我国农村金融简单化的模式进行转换,政府应对各个银行提出要将商业化经营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妥善处理要求,尽最大限度配合农村经济的推进,不断加大金融试点机构,进而来对农村金融的快速崛起起到一个促使的作用。第三,要不断去努力对更好促使农村金融发展的相关更佳方法和思路进行探索。要针对适宜农村特征的新型担保体系建立展开主动创新,扩宽与发展最高额度抵押质方式的循环贷款,且因地制宜地对土地使用权和农村宅基地等相关抵押方式进行确定,主动研讨探究构建农村小额度贷款体系,进而落实信贷交易成本的降低,实现交易风险的抑制[5]。
(二)对农村金融环境进行改变
对农户和农村企业的盈利水平及抗风险能力的提升,外加对农村经济条件的健全,是对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环境进行改善的主要重心之一。增强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民在市场交易中的抗压力和地位,极大农村基础设备构建力度,改变农村经济运行的基础条件,支持有能力的地方政府成立担保公司,进而带动其他担保机构的快速发展。另外,还要对抵押品的范畴进行有效扩宽,增加农作物收益唷⑷利质押等相关权利,并与此同时要对担保债权的有限受偿权起到保护的作用。
(三)构建高效的农村资金回流体系
为了阻止农村信贷资金对外流,则要给予体制性的保障,积极对农村信贷资金回流进行引导,进而指出和配合农村经济的发展。要科学使用行政方法和经济方法,通过优惠税收和财政资金的使用对金融机构贷款风险的有效补偿等相关策略,进一步去对农村资金高效率地转换为农村投资起到引导的效果。此外,要对当地经济信贷投放频繁的金融机构其再贷款额量进行加大,支持邮政资金参股于农村银行,投资建设农村小额保险机构,进而为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长久的资金投入。
(四)加大力度对农业保险的扩展
农业保险是属于农村金融体制的重要条件之一,而要想快速推动我国农村的金融发展,就必然加强对农村农业保险的推进[6]。因此,必须要做到以下要求:在地方财力条件容许、地方财政同意出资的情况下,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在农业保险方面经验较好的区域,构建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与地方政府签下相关文件,由商业保险公司代替农业保险;加强对经营农业保险的合资亦或是外资保险公司进行引荐。在主动试点的前提下,全方位对农业专业性、政策性业务加大推崇力度,构建覆盖农村的商业性保险和政策性保险相融合的农村保险制度。
综上所述,我国实行农村的金融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更是符合我国对市场经济进行深入改革的传召,加速缩小城乡落差的一体化。另外,加快对农村金融的发展必然会对我国社会主义当代化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然而根据目前宏观我国经济形势,发现农村金融实施改革是一往无前,尽管有力举措并不止步于这些,但只要通过在有关的实践中去努力探究,就可以灵活地将农村金融中所运行的体系矛盾进而化解,从而为农村金融获得更为宽阔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王晓耘.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9,2:31-32.
[2]于磊.浅谈我国当前农村金融存在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3,2:216-217.
[3]余传奇.赵鑫.当前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特区经济,2011,9:176-177.
[4]李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0,9:38-39.